揅经室集 (四部丛刊本)/三集卷第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三集卷第二 揅经室集 三集卷第三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三集卷第四

揅经室三集卷三

  商周铜器说上

形上谓道形下谓器商周二代之道存于今者有九

经焉若器则罕有存者所存者铜器钟鼎之属耳古

铜器有铭铭之文为古人篆迹非经文隶楷缣楮传

写之比且其词为古王侯大夫贤者所为其重与九

经同之北宋后古铜器始多传录钟鼎尊彝敦槃戈

劔之属古词古文不可胜识其见称于经传者若汤

之盘正考父孔悝之鼎其器皆不传于今然则今之

所传者使古圣贤见之安知不载入经传也器者所

以藏礼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先王之制

器也齐其度量同其文字别其尊卑用之于朝觐燕

飨则见天子之尊锡命之宠虽有强国不敢问鼎之

轻重焉用之于祭祀飮射则见德功之美勋赏之名

孝子孝孙永享其祖考而宝用之焉且天子诸侯卿

大夫非有德位保其富贵则不能制其器非有问学

通其文词则不能铭其器然则器者先王所以驯天

下尊王敬祖之心教天下习礼博文之学商祚六百

周祚八百道与器皆不坠也且世禄之家其富贵精

力必有所用用之于奢僭奇邪者家国之患也先王

使用其才与力与礼与文于器之中礼明而文达位

定而王尊愚慢狂暴好作乱者鲜矣故穷而在下则

颜子箪瓢不为俭贵而在上则晋绛钟鏄不为奢此

古圣王之大道亦古圣王之精意也自井田封建废

而梓人凫氏亦失传矣故吾谓欲观三代以上之道

与器九经之外舍钟鼎之属曷由观之

  商周铜器说下

三代时鼎钟为最重之器故有立国以鼎彝为分器

者武王有分器之篇书序武王封诸侯班宗𢑴作分器鲁公有彝器

之分左定四年分鲁公官司彜器分康叔大吕分唐叔姑洗皆钟也是也有诸侯大

夫朝享而赐以重器者周王予虢公以爵庄二十一年郑伯之

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恶王元案鞶鉴者后之器也说文鉴大盆也

鞶与槃盘皆通借故左定六年定之盘鉴释文又作鞶易讼鞶带释文或作槃可见鞶非本字郑伯以其

为妇人之物而恶之耳杜注解为带饰以鉴此望文生义夫以小镜饰于鞶带之上经传无征且即令如

此当云鉴鞶今云鞶鉴文义倒置矣晋侯赐子产以鼎左昭七年晋侯赐子产莒之二

是也有以小事大而赂以重器者齐侯赂晋以地

而先以纪甗左成二年鲁公贿晋卿以寿梦之鼎左襄十九年公

享晋六卿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先吴寿梦之鼎郑赂晋以襄钟左成十年郑子罕赂

晋以襄钟杜注郑襄公之庙钟齐人赂晋以宗器左襄二十五年杜注宗器祭祀之器

陈侯赂郑以宗器左襄二十五年燕人赂齐以斚耳左昭七年

人赂齐以甲父鼎左昭十六年郑伯纳晋以钟镈左襄十一年亦

见晋是也有以大伐小而取为重器者鲁取郓钟以

为公盘左襄十二年齐攻鲁以求岑鼎吕氏春秋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

鼎以往齐侯弗信又见说苑新序是也有为述德儆身之铭以为重

器者祭统述孔悝之铭叔向述䜛鼎之铭左昭三年孟僖

子述正考父鼎铭左昭七年史苏述商衰之铭是也有

为自矜之铭以为重器者礼至铭杀国子左僖二十五年

武子铭得齐兵左襄十九年是也有铸政令于鼎彝以为

重器者司约书约剂于宗彝周礼秋官晋郑铸刑书于刑

左昭六年又二十九年是也且有王纲废坠之时以天子之

社稷而与鼎器共存亡轻重者武王迁商九鼎于雒

楚子问鼎于周左宣三年秦兴师临周求九鼎战国是也

此周以前之说也自汉至唐罕见古器偶得古鼎或

至改元称神瑞书之史𠕋儒臣有能辨之者世惊为

奇故说文序曰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

代之古文是也今略数之则有汉元鼎汾阴得宝鼎

汉书元鼎元年五月得鼎汾水上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㫄汉书纪又

郊祀宣帝时美阳得鼎献之张敞辨之郊祀志敞释文曰王命尸

臣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鼎小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

元按此铭乃汉书约记张敞之言非铭全文也永平六年王雒出宝鼎汉书明帝

永平二年六月王雒山岀宝鼎庐江太守献之诏陈鼎于庙永元元年窦宪上仲

山甫鼎窦宪传和帝永元元年九年窦宪伐单于遗宪古鼎容五斗其𠊓铭曰仲山甫鼎其万年

子子孙孙永宝用元按汉人习隶罕识籀文此铭亦约辞非全铭之体赤乌十二年

宝鼎出临平湖又出酃县宋元嘉十三年武昌县章

山出神鼎二十二年新阳𫉬古鼎有篆书四十二字

泰始五年南昌𫉬古鼎容斛七斗七年义阳郡鼎受

一斛皆献于朝并见符瑞志贞观二十二年遂州涪水

中𫉬古鼎𠊓有铭刻开元十年𫉬鼎改河中府之县

名宝鼎县十二年后土祠𫉬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

容一升色皆青十三年万年人𫉬宝鼎五献之四鼎

皆有铭铭曰垂作尊鼎万福无疆子孙宝用元按此铭文亦不全二十一年眉州

献宝鼎重七百斤有篆书天宝元年平凉𫉬古馋鼎

献之元和二年诏以湖南所献古鼎付有司重一百

十二斤咸平三年乾州献古铜鼎状方四足上有古

文二十一字直昭文馆句中正与杜镐详其文曰维六月初吉史信父作𩰿甗斯万年子子

孙孙永宝用以上皆见正史及会要此自汉至唐之说也北宋以后高

原古冢搜𫉬甚多始不以古器为神奇祥瑞而或以

玩赏加之学者考古释文日益精核故考古图列宋

人收藏者河南文潞公庐江李伯时等三十馀家士

大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阅三四千年而道大显矣

古之器余不得而见余今所见之器安知后之人能

见否也且又安知后千百年新出之器为今所未见

者不更多也是宜以周以前唐以前北宋以后三者

分别论之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序

钟鼎彝器三代之所宝贵故分器赠器皆以是为先

直与土地并重且或以为重赂其造作之精文字之

古非后人所能及古器金锡之至精者其气不外泄

无青绿其有青绿者金之不精外泄于土者也古器

铭字多者或至数百字纵不抵尚书百篇而有过于

冢者远甚汉代以得鼎为祥因之改元因之立祀

六朝唐人不多见学者不甚重之迨北宋后古器始

多出复为世重勒为成书南宋元明以来流传不少

至我

朝西清古鉴美僃极矣且海内好古之士学识之精

能辨古器有远过于张敞郑众者而古器之岀于土

田榛莽间者亦不可胜数余心好古文奇字毎摩挲

一器拓释一铭俯仰之间辄心往于数千年前以为

此器之作此文之铸尚在周公孔子未生以前何论

秦汉乎由简策而卷轴其竹帛已灰烬矣此乃岿然

独存乎世人得西岳一碑定武片纸即珍如鸿宝何

况三代法物乎世人得世彩书函麻沙宋板即藏为

秘𠕋何况商周文字乎友人之与余同好者则有江

侍御德量朱右甫为弼孙观察星衍赵银台秉冲

比部树培秦太史恩复宋学博葆醇钱博士赵晋

何梦华元锡江郑堂张解元廷济等各有藏

器各有拓本余皆聚之与余所自藏自拓者集为钟

鼎款识一书以续薛尚功之后薛尚功所辑共四百

九十三器余所集器五百五十数殆过之夫栞字于

板本不如铸字于金之坚且久然自古左国史汉所

言各器宋宣和殿图无有存者矣两宋吕大防王俅

薛尚功王顺伯诸书𠕋所收之器今亦厪有存者矣

然则古器虽甚寿顾至三四千年出土之后转不能

久或经兵燹之坠坏或为水土之沈薶或为伧贾之

毁销不可保也而宋人图释各书反能流传不绝且

可家守一编然则聚一时之彝器摹勒为书实可使

一时之器永传不朽即使吉金零落无存亦可无憾

矣平湖朱氏右甫酷嗜古金文字且能辨识疑文稽

考古籍国邑大夫之名有可补经传所未僃者偏㫄

篆籀之字有可补说文所未及者余以名拓本属之

编定审释之甲子秋订成十卷付之梓人并记其始

末如此

  山左金石志序

山左兼鲁齐曹宋诸国地三代吉金甲于天下东汉

石刻江以南得一己为钜宝而山左有秦石二西汉

石三东汉则不胜指数故论金石于山左诚众流之

在渤海万峰之峙泰山也元以乾隆五十八年秋奉

命视学山左首谒

阙里观乾隆

钦颁周器及鼎币戈尺诸古金又摩挲两汉石刻移

亭长府门卒二石人于矍相圃次登岱观唐摩崖碑

得从臣衔名及宋赵德甫诸题名次过济寕学观㦸

门诸碑及黄小松司马所得汉祠石象归而始有

勒成一书之志五十九年毕秋帆先生奉

命巡抚山东先是先生抚陜西河南时曾修关中中

州金石二志元欲以山左之志属之先生先生曰吾

老矣且政繁精力不及此愿学使者为之也元曰诺

先生遂检关中中州二志付元且为商定条例曁捜

访诸事元于学署池上署积古斋列志乘图籍案而

求之得诸拓本千三百馀件较之关中中州多至三

倍实始为修书之举而秋帆先生复奉

命总督两湖继且综湖南北军务矣元在山左卷牍

之暇即事考览引仁和朱朗斋文藻钱塘何梦华

偃师武虚谷亿益都段赤亭松苓为助兖济之间

黄小松司马搜辑先已赅僃肥城展生员文脉家有

聂劔光泰山金石志藳本赤亭亦有益都金石志

稿并录之得副墨其未见著录者分遣拓工四出跋

涉千里岱𪋤沂镇灵岩五峰诸山赤亭或舂粮而行

架岩涸水出之椎脱梱载以归虽曰山左古迹之多

亦求者之勤有以致之也曲阜颜运生崇椝桂未谷

钱塘江秬香凤彝吴江陆直钜野李退亭

济寕李铁桥东琪等皆雅志好古藏𫉬颇富各郡

守州牧县令学博生徒之以拓本见投欲编入录者

亦日以聚旧家藏弆之目录如曲阜孔农部尚任

阳牛空山运震等亦可得而稽金之为物迁移无定

皆就乾隆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在山左者为断故孙

渊如观察莅兖沂曹济其所藏钟鼎即以入录石之

为物罕有迁徙皆就目验者为断其石刻拓本并毁

如峄山秦刻者亦不入录至于旧录有名今捜罗未

到及旧未著录新出于榛莽泥土中者惟望后人续

而录之以补今时之缺略焉六十年冬草稿斯定元

复奉

命视学两浙舟车馀闲重为厘订更属仁和赵晋斋

校勘凡二十四卷所可以资经史篆隶证据者甚

多若夫匡谬正讹尚有望于博雅君子是时秋帆先

生方督师转饷戮逆抚降寒暑劳勚婴疾已深虽有

伏波据鞌之志实致武侯食少之虞竟以七月三日

卒于辰州元以是书本与先生商订分纂先生莅楚

虽羽檄纷驰而邮筒往复指证颇多先生为元词馆

前辈与元父交素深先生又元妻弟衍圣公孔冶山

庆镕之外舅也学术情谊肫然相同元今写付板削

裒然成卷帙而先生竟未及一顾也噫是可悲已

  王复斋钟鼎款识跋

此册款识五十九种为王顺伯复斋所辑内毕良史

笺识十五器皆秦熺之物此外朱敦儒一器笺识数

行以词意推之亦似熺笔盖敦儒子为熺所用宋史

本传所讥䑛犊畏逐而节不终者此外周师旦鼎楚

公钟虢姜鼎为一德格天阁中之物其馀数十种乃

刘炎张诏洪𮟏等人所藏皆非秦氏之物王复斋所

辑𧚌成册而释之者也两浙名贤录云复斋名厚之

字顺伯诸曁人乾道三年进士历官淮西通判改江

东提刑直显谟阁致仕洪容斋四笔云赵明诚金石

录三十卷在王顺伯家顺伯别有复斋碑录已散佚

宋陈思宝刻丛编引之又庆元党禁中兴编年皆载

复斋与朱子同列伪学之籍其人之行谊学术可以

槩见三代法物自足万古不以遇秦氏为辱不以归

王氏为幸周孔之书为赵忠定朱子所读又何尝不

为秦桧韩𠈁胄所读哉嘉庆七年予得此册于吴门

陆氏加以考释摹刻成书更因诸跋所未及者略识

  释宋戴公戈文

戈之内有字二行首行一字曰次行八字

下半剥蚀今释其文曰朝王商戴公归之

造□何以谓为朝也诗惄如调饥释文作輖今作

者字形相近而刀凿少误輖音周周朝一声之转

古字通借此戈借为朝觐之朝犹毛诗借为朝夕之

朝矣其右旁作舟古钟鼎舟周每同字也谓商戴公

为宋戴公者宋人本其古国而称商已辨于商距末

跋中史记戴公为微子八世孙当幽平之世矣

为归者石鼓文作从辵是其证也谓为造者古

戈造字多作形即告字造之省非吉字也古货刀

有齐节墨乃即墨造货也告字下一字似是金旁

其右太剥不可辨矣此戈乃戴公朝于平王归后所

作至子武公时始加铭追记作戈时乃朝王之后故

称谥也戈造于先铭勒于后故文凿而非铸非后人

所能伪托矣

  晋真子飞霜镜拓本跋

真子飞霜镜迳今尺五寸七分体圆外作八瓣菱花

形背白如水银左方四竹三笋一人披衣坐狨置琴

于膝前有几几置短劔二𬬻一又一物不可辨右方

一凤立于石二树正圆如帚形下方为水池池中一

莲叶叶上一龟龟值镜之中虚其腹下即为镜之背

钮也上方有山云衔半月形月中有顾兔形云下作

田格格中四正字曰真子飞霜真子者鼓琴之人飞

霜其操名也予审此为晋镜何以知之以书画之体

知之也书非篆隶晋以后体也画树直立圆形如帚

画月内加兔此晋人法也予见唐人摹顾恺之洛神

赋图树形与此同且画太阳升朝霞句日中有阳乌

同此形矣真子飞霜于书无所考见予以意推之或

即晋戴逵𫆀晋书逵传云逵能鼓琴工书画其馀巧

艺靡不毕综师事术士范宣于豫章宋书戴仲若传

云汉始有佛像形制未工戴逵特善其事据此二史

则善鼓琴善画善铸铜师术士逵一人实兼综之真

子将毋即逵也钱博士云古人制器原欲以流传

后世使其人不作此镜则湮没无闻矣故好事好名

之徒今亦不如古据博士此言真子若非戴逵微此

镜则真子无传矣为逵镜可宝非逵镜尤可宝也

  秦琅邪台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元至山东求秦石刻如峄山成山皆久佚泰山石刻

乾隆戊午岁毁于火惟得旧拓本之罘石刻堕入

海乡福山官士访之终不可得惟琅邪台秦二世石

刻岿然独存是神物也甲寅春至青州时檄诸城学

官物色之以拓本来遂知之甚悉琅邪台在诸城县

治东南百六十里台三成成高三丈许最上正平周

二百步有奇东南西三面环海迤北为登台沙道台

上旧有海神祠礼日亭皆倾圮祠垣内西南隅秦碑

在焉色沉黝质甚粗而坚若銕以工部营造尺计之

石高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半宽三尺顶宽

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今字在西面碑中偏西

裂寸许前知县事泰州宫懋让镕銕束之得以不頺

前知县事伧父某于碑南面磨平迸裂痕刻长天一

色四隶字自署名而隐其姓盖同一有事于此而学

与不学分矣碑之秦始皇颂诗及从臣姓名久剥去

今所存者二世从官名及诏书十三行八十六字其

首行五夫〃二行五夫〃杨樛皆二世所刻从官名

史记所言二世元年春东行郡县李斯从尽刻始皇

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是也或指为始皇从

臣姓名之末行误矣自皇帝曰以下与史记文句无

少异今计首行五夫〃三字二行五夫〃杨樛五字

三行皇帝曰金石刻尽七字四行始皇帝所为也今

袭八字五行号而金石刻辝不称八字六行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八字七行如后世为之者不称八字八

行成功盛德四字九行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八字十

行史夫〃臣德昧死言臣九字十一行请具刻诏书

金石刻八字十二行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八字十三

行制曰可三字上下各刻一线为界下线之下有碎

点星星殆椎凿使然自二行第二字至未行第一字

有横裂痕第三行八行十行之前皆有直裂至底如

雨漏痕第十二行前裂痕半至第五字而止综计每

行八字二行与三行相间少远诏书与从臣名不相

属也三行止七字者为四行始皇提行地也后六行

八行十三行并提行矣末行三字漫漶特甚馀皆可

指而识也碑字高跂足始可及拓时须天气晴朗否

则雾重风大拓不可成碑上薜荔皆满捎去周视之

再无可辨之文矣别有熙寕中苏翰林守密令庐江

文勋模刻之本在超然台上相距百馀里与此无涉

都元敬金薤琳琅所载宋莒公刻本十七字皆颂诗

中语今亦无存又元仲夏登岱顶见无字碑碑之高

广厚尺度一如琅邪台碑所差不过分寸间由此可

决无字为秦石之立而未刻者其刻者反在碧霞宫

下耳

  摹刻泰山残字跋

秦泰山石刻残篆乾隆间毁于火世间拓本渐少嘉

庆十四年扬州阮氏以旧拓本属吴门吴国宝摹刻

与重摹汉西岳华山碑石同置北湖祠塾

  摹刻汉延熹华岳庙碑跋

汉西岳华山庙碑明代己毁今海内流传仅有三本

惟此本为全碑整拓唐李德裕等题名皆全嘉庆十

四年扬州阮氏属吴门吴国宝摹刻与重摹秦泰山

残字石同置于北湖祠塾又以欧阳文忠公集古录

跋墨迹卷内华山碑跋一段摹刻于汉碑缺处

  汉延熹华岳庙碑整拓本轴子二跋

此汉延熹西岳华山庙碑未翦本即四明本明时藏

寕波丰学士万卷楼

国朝归鄞县全谢山编修祖望谢山有跋载鲒埼亭

集中后归范氏天一阁乾隆间嘉定钱太学东壁

范氏编金石目录成范氏以此碑非司马旧物酬赠

嘉庆十年钱氏质于印氏十三年戊辰归于余此

本全碑单纸未翦未褾是以谢山有二百馀年不缺

不烂之语篆额左右唐李卫公题名为各本所无李

卫公两至碑下与新旧唐书及予所藏嘉定镇江志

所引卫公年谱卫公献替记皆合华山碑今海内止

存三本此其第二也其第三本为明陜西东云驹兄

弟郭允伯

国朝王山史张力臣凌如焕黄文槎诸家所递藏今

在大兴朱竹君学士家其第一本为明长垣王文荪

国朝商邱宋漫堂陈宗尹所递藏有王觉斯朱竹垞

等跋今归 成亲王诒晋斋中此二本皆翦褾本而

长垣本百字皆全为胜余既于十四年摹刻四明本

曁秦泰山残字于扬州北湖墓祠矣复携拓本至京

师拓本纸力已敝急为𧚌池成轴复借钩长垣百字

补于缺处幷记以诗

嘉庆十五年华山碑既僄成从桂香东少宰处得

观长垣本摹其碑右所全百字双钩补于此碑缺处

是年冬竹君学士之子少河锡庚归自山西复相约

会于南城之龙泉寺名携山史四明二本校读竟日

二本盖同时所拓也三本皆以庚午年相聚于京师

洵金石佳话也

  金石十事记

客有问于余日子于金石用力何如余曰数指而计

之有十事焉余裒山左金石数千种勒为山左金石

志事之一也余裒两浙金石千馀种勒为两浙金石

志事之二也余积吉金拓本五百馀种勒为积古斋

锺鼎𣢾识事之三也扬州周散氏南宫大盘东南重

宝也岁丁卯鹾使者献于

朝余模铸二盘极肖之一藏府学一藏文选楼事之

四也天一阁北宋石鼓拓本凡四百七十二字余摹

刻为二一置杭州府学明伦堂一置扬州府学明伦

堂事之五也余步至扬州甘泉山得西汉中殿苐廿

八二石于厉王冡天下西汉石止此与曲阜五凤石

共二石耳事之六也余遣书佐至诸城琅邪台剔秦

篆于榛莽中拓之多得一行事之七也汉府门之倅

大石人二仆于野为樵牧所残余连车运致曲阜矍

相圃中并立之事之八也余得四明本全拓延熹华

山庙碑摹刻之置之北湖祠塾事之九也余又摹刻

秦泰山残篆吴天发神谶二碑同置北湖祠墪事之

十也客曰善此十事于金石为有力矣余曰不敢不

勉尚愿增其事焉

  散氏敦铭拓本跋

此敦朱兵部为弼释析父之义甚精陶太史释散

氏与散氏盘同与散宜氏有别义亦确太史又谓此

篆瘦刻劲挺盖亦有故余所见钟鼎文字揣其制作

之法盖有四焉一则刻字于木范为阴文以泥抑之

成阳文然后以铜铸之成阴文矣一则调极细泥以

笔书于土范之上一次书之不高则俟其燥而再加

书之以成阳文以铜铸之成阴文矣三则刻土范为

阴文以铜铸之成阳文矣四则铸铜成后凿为篆铭

汉时铜印有凿刻者用此法亦阴文也其刻木之法

即周礼梓人之法飮器之中量与否梓人任其责考

工记乡衡而实不尽罪在梓人抑埴范金者但遵梓

人所刻以为之而已梓人刻字有工拙肥瘦出锋不

出锋之别此散敦铭以刀刻木之迹显然可见盖瘦

而出锋者

  甘泉山𫉬石记

嘉庆十一年予在雷塘墓庐晓视雷塘水自甘泉山

来乃肩舆溯源登其山山有惠照寺寺阶下四石半

薶于土色甚古若有文字以帚振水刷之其文字之

体在篆隶之闲归而命工以纸拓之其一石可辨者

中殿第廿八凡五字又一石弟百册三字其二石尚

未能辨以俟识者太守汀州伊墨卿同年善古书嗜

金石爰以吿之太守即辇置郡斋审视之复以拓本

示江君郑堂江君曰此汉淮南厉王胥冡上石也太

守曰若尔则与五凤二年石同时为西汉物可比美

鲁石矣当寄苏斋再辨之余按扬州甘泉山旧志皆

以为汉厉王冡旱鸣鼓攻之辄致雨今冢基不可𤫽

而西峰有灵雨坛旧址土人亦言山有琉璃王坟琉

璃者刘厉之传讹也沈约宋书乐志陈思王乐歌云

中殿宜皇子然则皇子所居可称中殿魏在汉后其

为厉王遗迹似更可据矣扬州无古石唐以上即䍐

觏昔惟汪君容甫在宝应得汉射阳画象石兹石更

古若应太守惠政雅风而岀者十二年太守嵌此石

于府学壁闲幷属元记其事遂书之

 翁覃溪先生苏斋跋云广陵厉王胥武帝元狩六

 年封宣帝时坐祝诅自杀元帝初元二年复立𦙃

 子霸此文称中殿第几则是𦙃为王时自造宫殿

 有此刻文非冡中石也汉刻最在前由篆初变隶

 有横直无波策若东汉之初永平六年鄐君开石

 门字亦未变隶字势而逊此古劲远矣此刻虽无

 岁月然考厉王国除在五凤四年此盖在昭宣之

 间视五凤二年石字更在前耳

  二郎庙蔬圃𫉬石记

嘉庆丙寅予过扬州新城准提庵僧舍经二郎庙蔬

圃见有破古石井阑似有字痕洗拓之乃口熙十口

三公石口数字熙字之上字不完似是淳字盖以熙

为年号逾十年者在扬惟淳熙耳十字下似是年字

爰移置准提庵东厢内幷记之丁卯秋日

  积古斋记

李义山诗云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词义

山唐人尚不见器而重其词况今又千年不但存其

词且有其器𫆀所以予于钟鼎古器有深好也与吾

同好者有平湖朱子右甫右甫得一器必摩挲考证

之颇于经史多所创𫉬予政事之暇借此罗列以为

清娱且以偿案牍之劳儿子常生好儿童之篆刻亦

刷拭以侍壬戌腊日举酒酬賔且属吴县周子秬卣

绘积古图是日案头所积凡钟二鼎三敦一簠一豆

一匜二彝一甗一卣二尊一銒一角一爵一觯三觚

一洗三劔一戈六瞿一弩机二削一镜二十镫二及

刀布印符之属同积者有五凤黄龙天册兴寕咸和

永吉天册蜀师八砖谓之积古者元督学山左时

高宗纯皇帝赐

御笔笔误识过文一卷此文纪笔误试题稽古论为

积古论引过一事元奏折谢

恩奉

批答云文佳非徒颂即规愚岂能于

圣德规颂万一而积古一言反有深惬私衷者因名

纂山左金石之斋曰积古斋所以纪

恩述事也兹之名图犹此志也

  杭州扬州重摹天一阁北宋石鼔文跋

天下乐石以周石鼔文为最古石鼔脱本以浙东天

一阁所藏北宋本为最古海盐张氏燕昌曾双勾刻

石尚未精善元于嘉庆二年夏细审天一阁本复参

以明初诸本推究字体摹拟书意刻为十石除重文

不计凡可辨识者四百七十二字置之杭州府学明

伦堂壁闲使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师法十二

年又摹刻十石置之扬州府学明伦堂壁闲幷拓二

本为册审玩之以杭州本为最精扬州之本少逊也

天一阁本鲒埼集以为北宋吴兴沈仲说家物而彭

城钱逵以薛氏释音附之者也钱氏篆文甚工后归

赵子昻松雪斋明中叶归鄞丰氏继归范氏苍然六

百馀年未入燕京时拓本也元登天一阁见之但未

见钱氏篆耳曾加题识属范氏子孙谨守之

  汉延熹华岳庙碑跋

汉延熹西岳华山庙碑末有郭香察书一事或以为

郭香书者无显据或以为蔡伯喈书者语见都南濠

元敬引徐季海古迹记季海为唐时书家其言必

有所本然自唐以前无可考证今姑以后汉书蔡邕

传推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

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

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翫古不交当世建寕三年

辟司徒桥元府出𥙷河平长迁议郎案五侯擅恣在

桓帝延熹二年是时为陈留太守者左敏即左悺之

弟必是悺使敏促邕入都邕耻以宦官进故至偃师

以病回里是大迕悺敏意矣延熹八年春悺以罪自

杀度邕此时始稍稍出游入关故八年至华阴为太

守书碑而郭香适奉京兆尹遣来察书因此相识或

且交契以学术相长故郭香亦通明天文律术也又

中郎集中载有袁逢碑延熹八年又为杨震之子秉

撰碑秉亦华阴人八年卒于位秉之子赐当与伯喈

相善伯喈延熹八年以后踪迹或在宏农或在雒阳

未可知也迨建寕三年始应司徒桥元之辟继为议

郎灵帝熹平四年郭香为太史治术郎中冯光陈晃

上言天元不正攻及郭香诏下三府集议伯阶首发

议韪郭香四分术为非妄光晃议罪光和三年伯喈

与杨赐同入金商门论灾异劾宦者又尝与赐之子

彪著作东观是伯喈与郭香袁逢杨赐杨彪学术交

游之踪迹又可见也初平三年伯喈卒年六十一论

灾异时年四十七议天元时年四十四书碑时年三

十四称疾时年二十八前贤事迹史所不能尽载者

毎于文章碑版得之因读华山碑而拟议中郎踪迹

如此然所据者徐季海言而已亦未敢定也

 伯喈本传光和元年年四十六与六十一卒相舛

 一年未知孰是

  秦汉六朝唐廿八名印记

余所藏古人名印以百数子常生以其姓名考之列

史有所见者自汉至唐得廿八钮余因第而录之即

命常生释注之一曰秦秦嘉玺作曲矩形旋转五字

曰海上嘉月鉩此印形曲甚古世所罕见秦嘉立楚

王陈涉之伦也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

守庆于郯陈王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日武平

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及陈王败死秦嘉等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

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

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地理志泗水

有凌县考凌在今安东闲地濒海故曰海上二曰李广其汉飞将军𫆀

卷一百九李将军传广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广以良家子击匈奴为郎为武骑常

侍孝景中徙为上谷太守武帝立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后以卫尉为将军击匈奴兵败免为庶人数

岁召为右北平太守居顷之代石建为郎中令元狩四年从大将军岀击匈奴因失道后大将军自刭

三曰刘胜胜景帝子封中山王者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中山靖王

胜以孝景前三年立为中山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馀人立四十二年卒四曰刘

庆庆六安共王孝武所封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胶东康王寄以孝景中二

年用皇子为胶东王二十八年卒孝武立寄长子贤为胶东王奉康王嗣而封庆于故衡山地为六安王

立三十八年薨五亦曰刘庆河闲孝王汉书卷三十三景十三王传河闲献王德

以孝景前二年立立二十六年薨子不害嗣四年薨子堪嗣十二年薨子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

十三年薨二印为一人为二人未可定也六曰司马迁迁

汉太史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谈有子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三仕为郎中奉

使西征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作史记七曰张胜同苏武使匈奴

汉书卷三十四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至匈奴胜与虞常谋杀卫律事觉被系而降八曰

孔霸褒成君孔次儒也汉书卷五十一孔光传霸字次儒治尚书事夏侯胜昭帝

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元帝即位征霸以师赐爵关内侯号

褒成九曰杨忠汉安平侯汉书卷三十六杨敞传忠丞相杨敞子敞薨忠嗣安

十曰陈万年汉广陵太守御史大夫汉书卷三十六陈万年传

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为郡吏察举至县令迁广陵太守以高第八为右扶风迁大仆后代于定国为

御史大夫八岁病卒十一曰张山拊汉儒林事小夏侯建为博

士论石渠汉书卷五十八儒林传张山丹字长賔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为传士论石渠至少

十二曰王禁汉平阳侯外戚也汉书卷六十八元后传王柰字稚君

少学法律长安为廷尉史生女政君入掖庭为家人子后宣帝选送太子宫壹幸有身生成帝于甲馆孝

元即位封禁为阳平侯永光二年薨谥曰顷侯十三曰郑崇哀帝时丞相

卷四十七郑崇传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諌

争后为尚书令赵昌奏崇与宗族通下狱穷治死狱中十四曰王匡起绿林攻

莽者汉书卷六十九王莽传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众皆万馀人后

为严尢等所破十五曰王宪自称汉大将军舍东宫妻莽后

宫乘其舆服建天子鼓旗者汉书卷六十九王莽传邓煜以宏农掾王宪为

校尉将数百人北度渭入左冯翊界降城略地至频阳所过迎降会长安旁兵四会城下十月戊申朔破

之庚戌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公賔就斩莽首持诣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

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六日癸丑邓煜入长安以宪得莽绶不辄上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

十六曰刘宣隐不仕莽后封安众侯后汉书卷十五卓茂传刘宣字

子高安众侯崇之从弟知王莽当篡乃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薮建武初乃岀光武以宣袭封安众侯

十七曰李忠后汉豫章太守后汉书卷十一李忠传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

元始中为郎王莽时为新博属长更始立拜都尉官遂与任光同奉光武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建武二

年更封中水侯迁丹阳太守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病去官十九年卒十八

曰张根汉武始侯子奋之兄后汉书卷二十五张奋传奋兄根少被病父武

始侯纯薨光武诏奋嗣爵十九曰王广建武中石城侯后汉书卷五王常传

建武十二年常薨子广嗣山桑侯三十年徙封石城侯永平十四年坐与楚事相连国除二十曰

徐咸渔阳太守功曹后汉书卷七十一独行刘茂传兀初中鲜卑数百馀骑宼渔阳

太守张显率吏士出塞追击虏虏伏兵发射中显主簿卫福功曹徐咸遽起之显遂堕马福以身拥蔽虏

并杀二十一曰张成千秋江夏太守张耳后也后汉书卷

五十七党锢传张俭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二十二曰窦武大

将军也此印模范严正篆迹明切凛然有生气焉

书卷五十九窦武传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安丰戴侯之元孙也延熹八年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

人拜武郎中其冬贵人立为皇后武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永康元年冬帝崩无嗣武立解渎亭侯宏是

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八月以奏免黄门令郑彪事为长乐五官史朱瑀等所害二十三曰

李丰蜀诸葛武侯表为江州都督三国志卷四十蜀书李严传建兴八

年诸葛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丰官至朱提太守二十四曰陈武三国

吴偏将军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陈武传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孙策在寿春武往修谒因从

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及权统事转督五校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

死权哀之自临其葬二十五曰刘渊晋元海大单于晋书载记卷一刘元

海传渊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生而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太康末以左部

帅拜北部都尉杨骏辅政以元海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后成都王颖拜元海为北单于

未几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永兴元年僭即汉王位年号元熙永嘉二年僭即汉皇帝位改元永凤以永

嘉六年死二十六曰张伟北魏征南将军小字翠螭者

卷七十二儒林传张伟字仲业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世祖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授中书博士累迁

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正使酒泉慰劳沮渠无讳还迁散骑侍郎聘刘义隆还拜给事中建威将军赐爵

成皋子岀为营州刺史进爵建安公卒赠征南将军幷州刺史二十七曰冯亮北魏

隐嵩高好佛理者魏书卷七十八逸士传冯亮字灵通南阳人少博览诸书又笃好佛

理隐居嵩高世宗尝召以为羽林监领中书舍人将令侍讲十地诸经固辞不拜还山数年与僧徒礼诵

为业蔬食飮水有终焉之志延昌二年冬卒二十八曰鸡林道经略使印

方二寸此唐刘仁轨之印也曷由知为仁轨印也鸡

林道经略使惟仁轨专之虽官印可以姓名定之

书卷三高宗本纪上元元年二月壬午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以伐新罗又卷一百四十五东夷

传新罗龙朔元年法敏袭王以其国为鸡林州大都督府授法敏都督咸亨五年纳高丽叛众略百济地

守之帝怒诏削官爵以其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仁问为新罗王自京师归国诏仁轨为鸡林

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大将军谨行副之发兵穷讨上元二年二月仁轨破其众于七重城以靺鞨

兵浮海略南境斩𫉬甚众诏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买肖城此鸡林道之名所自昉也考百官志于

经略使之置略而不具唐时西河黑水皆有经略使固唐初官也自此迄五代新罗朝贡甚谨不复有征

讨之事唐以后又不闻有鸡林道之名此印为唐刘仁轨之印无疑矣呜呼古人姓名

铜印多矣其于正史无考者未必皆绝无可传之人

也或谓汉人铸名印千百以殉葬好名好事今人亦

不如古耶夫不见于史而唯以一钮之铜传数千年

后亦可悲矣史法贵严然余谓善善长恶恶短能繁

毋𥳑庶几左氏遗法若马班范崔之伦或亦多所遗

略致其害欤

  与王西沚先生书

往岁奉到赐书问元所刊郑司农碑头垂晕所昉元

己据洪氏隶续及目验今曲阜汉碑旧式为对矣既

思汉碑之所以有垂晕者何故其垂晕或左垂或右

垂者何故今似得之敢以就正于有道古碑之制有

二一为中廷丽牲之碑一为大夫以上葬窆之碑礼

记檀弓曰县棺而封郑君注云不设碑繂不僃礼又

曰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君又据周礼及丧大

记注云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

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

前后各重鹿卢也四植谓之桓诸侯四繂二碑碑如

桓矣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无碑孔冲远疏云繂即

绋也以绋之一头系棺缄以一头绕鹿卢既讫而人

各背碑负繂末听鼓声以渐却行而下之据此数义

知古人墓碑有穿以贯鹿卢其繂绕鹿卢横而斜过

碑头碑头为此晕以限繂使滑且不致外脱如今石

井栏为绠所渐靡之形矣汉碑有穿有晕必效三代

遗制其晕左垂者右碑也右垂者左碑也又国䇿曰

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

元谓前和即前桓桓和古同声其通借之迹多矣

  商铜距末跋

曲阜人掘地得铜器高寸九分八觚觚各阔三分顶

纵七分横五分下口空纵八分横七分铭字八小篆

体狭长用金塡之曰

用字下有小穿径一分距末不知何器沈

君心醇据战国䇿苏秦说韩王曰谿子少府时力距

来皆射六百步之外疑此为弩饰孔检讨㧑约亦以

为饰弓箫者此二说皆近之特此末字甚明断不得

疑为来字之讹按荀子性恶篇曰繁弱钜黍古之良

弓也又潘安仁闲居赋曰谿子巨黍异絭同机据此

则国䇿之来荀子文选又作黍矣杨倞注欲改黍从

来误矣此末来二字皆误当是黍字也何以明之古

人为铭必用韵文逾少而韵逾密此铭乍黍相韵釐

国相韵盖上声之语与入声之铎同部平声之之与

入声之德同部也左传谗鼎铭用韵正同此矣若是

末字则与国字作字皆不相韵矣然则今铭文明是

末字者此弓箫未必即是古始造之巨黍后人仿其

名而为之故国策讹来今铭文巨又作距同是金工

所误耳此器中空一面有陷圆而向下确是弓箫末

弦之处以今弓末验之可知矣又此器翁覃溪阁

学据商国二字以为商器按此二字不类商铭且色

泽亦不肖商之古此盖周器宋人物也宋人每称宋

国为商矣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利以伐姜不利子

商杜预注子商谓宋又二十四年传周公及武公娶

于薛孝惠娶于商杜预注商宋也礼记乐记曰宜歌

商郑康成注曰商宋诗也皆其证也

  宋拓楚夜雨雷钟篆铭跋

余藏宋拓钟鼎款识册内有楚公夜雨雷钟旁有北

宋石国佐所手书标识云政和三年武昌太平湖

所进古钟后有绍兴四年荣𦬊跋云绍兴十四年

茂世先兄自成都运判除仓外郎总领淮东军饷邵

泽民见属云我有雷钟藏之久矣两得秦会之书见

取度不可留为我达之会之偿以三千缗钟高二尺

有畸纽上坐一裸鬼盖雷神也五色相宣铭在钟里

今诸处所刊咸其云仍对之可见元按此钟篆文乃

北宋时所拓自南宋归秦桧后此钟不知所存即诸

家所刊亦不可见嘉庆二十二年携此册至武昌与

江汉书院院长陈工部展赏久之共叹楚公造钟

在数千年前沉没于水土之中宋时得见于世今又

不知存亡厪留此拓纸流传于王复斋赵松雪项子

京诸家今归于元元至楚此拓本得庋藏于节楼之

中岂非善事工部与武昌章观察共摹其篆幷楚

诸钟鼎文字拓本勒石于书院楚先贤祠壁问题曰

楚中法物使诸生有所观感也此钟篆文云佳八月

甲巳楚公自作夜雨雷镈楚之八月亦周六月也楚

中六七月间毎忧雷雨之少此镈所铸裸鬼即是雷

神雷神之形见于论衡其文又曰夜雨雷或楚公当

年雩祷所用欤今年自六月以后夜雷雨甚多山田

不旱湖田不潦谷丰而米贱亦此钟数千年复归其

所之嘉会欤七月十三日晓起雷雨初霁殷其未歇

临窗展册再题后尾

  吴蜀师砖考

吾乡平山堂下濬河得古砖文二曰蜀师其体在篆

隶闲久载于张燕昌金石契中未知为何代物近年

在吴中屡见蜀师古砖兼有吴永安三年及晋太康

三年七月廿日蜀师作者然则蜀师为吴中作砖之

氏可知按扬州当三国时多为魏据惟吴五凤二年

孙峻城广陵而功未就见于吴志本传此年纪与永

安永康相近然则此砖为孙峻所作广陵城甓无疑

  南屏司马温公隶书家人卦考

南屏山隶书家人卦摩崖碑学者以为司马温公笔

苦无实证元考广西融县老君洞亦有司马温公隶

书家人卦摩崖碑为公曾孙僃判融州军时所刻且

跋云先太师温国文正公书绍兴十九年曾孙僃倅

融刻之元亲见此拓本以证南屏石刻为有据矣

  秦汉官印临本序

扬州方君槐精于刻印以乳石抚秦汉印无不肖其

形神刻将成弟而谱之以类相从曰王曰君曰侯曰

侯夫人曰将军曰将曰督曰军曰尉曰司马曰军曲

候曰大夫曰太守曰牧曰史曰令曰丞曰长曰从事

曰相曰宰曰佐曰士曰使者曰三老曰祭尊曰监曰

臧曰蛮夷王君曰蛮夷侯曰蛮夷长其印以数百计

古人之印有铸者有凿者有精工者有粗略者各极

其妙今悉以刀法摹得之可谓形神毕肖矣秦汉人

文字不多见此印文一帙可以僃秦汉摹印之法兼

以补证汉书官制地理之遗岂徒篆刻哉










 揅经室三集卷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