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敬庵先生文集 (李汉鹰)/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敬庵先生文集
卷六
作者:李汉鹰
1885年
卷七

[编辑]

答李气翁汇白○辛亥[编辑]

前月二十日书。没便稽谢。即奉侍御君。承闻尊堂近节。而君则入洛。计日想已归侍。得免行役之损否。亲老养窘则屈志应举。古人所不免。况亲又有命。何可违也。但不修吾职而望外至。亦不可也。果能商酌所以处此者否。老从。近状异于相对时。别无失摄。而自多添节。恒涔懔不振。顾念素志。不过为愧死之鬼而已。前书别纸所问周之卿士云云。此中心经头注。亦锦溪问答。想公健忘却而失对也。君能起疑。得旨可喜。所谓讲录。向亦一览。而令人发愧汗不已。虽悔其妄动轻言。何可及哉。追想当日光景。问答与记录。俱是醉梦。无怪其如是。然都由于秉拂者之过也。向时宁不欲少加修润。众所共成。私自改易。其无餙非之嫌乎。用是置之。今所辨若是。良感相爱之言。瑕颣之不可掩。因此益觉得。岂非朽陋之幸也耶。大抵经义讲说极难重。程朱大贤。何等见识。何等工夫。而亦有初晩之异。或累加改易。不轻以示人。虽以大学一篇言之。易箦前三日。犹加修正。程子尝曰。文义讲论。或致差误。非大过也。以先贤而犹如是。况以至愚蔑学。遽当群彦之席。应他迭问。安保免疵累百出耶。虽然。此亦证文义讲说之难。岂敢援作自解之意耶。君既以爱惜之意私自论难。则何不抉出某某条以示之也。不然则又不可乘闲袖来以相论耶。尊德性道问学之说。曾似一闻。而未知其时所对之如何。然今所示轮翼之不可偏废者。得矣。子思特揭以示人道之大经。朱子释之曰。五句大小相资。有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云。则后学何敢取舍于其间哉。盖子思之时。异端已起。故言之切而说之详。使之不入于一偏也。然何必异端。大抵为学。贵于执中。大舜精一之言。以此也。精即道问学之工也。一即尊德性之工也。大学之格致诚正亦是也。自夫三代。学校之教。何尝废一耶。及世教衰。高者尊德性而竟入于禅。卑者从问学而不免词章之末。以宋儒学之盛。而江西浙中。终不救堕落一偏之陋者此也。朱门设教。或有偏重之时者。各随其人而救之故也。朱子岂或失内外本末之别而然哉。盖此二款。或倒言之。或顺言之。倒言之者。大学教道而言也。曰精一。曰博约。曰格致诚正是也。顺言之者。自小学涵养而言之。如今中庸之说是也。何可执一而争较也。姜建夫之聦敏。得于问学工夫较长。权公健之潜静。得于德性上意味较胜。故有此云云。然此二君者。岂有终迷之虑哉。建夫之收约。当不远矣。公健之成章。亦有日矣。而吾气翁之见已觑破。亦何必累累耶。浮浦惨报。不觉痛惜。曾亦闻其资地不凡。思欲一见。而今已矣。会吾人大家之不好运气何。竹杖之惠。珍感深矣。而无物报效。强吟俚词一阕以呈。一笑之。

答气翁问目壬子[编辑]

顷自法田。奉前月卄九日书。今又获问。足慰悬悬。况审尊堂体韵连护康谧。友履胜迪而做味日佳乎。老从。吟呻朽残。全无日用著力处。时有顾初慨吁之怀。古人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写出此间景色也。如君者。既知内外之分。正宜蚤自立定。除却外挠。潜心致曲。百千其工。而每以忧冗妨夺。虚度光阴为叹。知是谦虚求益之意。亦不能不为之闷然也。虽然。吾儒之学。不离彜常。而随处用工。不必除事务静坐然后为学也。标榜厓异。此最害事。而能已见到。可喜其用心之实也。疑目不可孤。强录瞽说去。还觉歉愧。

大学正心修身两章。无治之之功者。以诚意之功可以通贯故也。然不可以心之所发无有不实而不加虚中之工。故章句所谓不能察。必察乎此。已致申勉之意。而末乃以密察此心之存否结之。其于直内之功。戒之之切又何如也。盖盖字以下。言意诚然后能正心。然或以丅言既诚意。又不可不正心。所谓既如此。又不可不如此者也。密察与慎独。密与独。察与慎。以心言则同而所措则少异。慎独则所包稍大。密察则慎独中一事也。傲惰之病在于辟。不辟则即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乌可以无之。于章句所谓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可知也。是故。或问以孔子取瑟而歌。孟子隐几而卧证之耳。来示所谓以众人常人释之。故泛看以傲惰为常人之病者。此自是不能审看之过。章句既曰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然后云云。则何可以五者例作人之病看耶。更思之以下说得是。

中庸十二章。其小无内。朱子既以物之至小。不容破了言。则与隐之无形异矣。释义所谓无形样云者。亦非至小而无形之义乎。若以隐而无形之谓。则后人之起疑。或无怪也。章句及小注两隐字。皆指费隐之隐。今以此攻韩说。似失伦旨。

十三章。不言夫妇。今以愚夫愚妇之可以与知。故不言云者。似不然也。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非谓尽夫妇之道。则以是而不言与。且圣人既以未能自责。则岂可以难易取舍哉。盖此章既以忠恕为主。以责人之心责己。则与大学絜矩之义同矣。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皆有三层。道同而身在中间。故得以上下推去。而夫妇则道不同而推不去。故不及也。不然则以其五伦之本。君子道之所造端而见漏乎。某未能一者。来示自始若之义。语意似不谐。而其实以下章句。已言之耳。

二十章云云。可见道之费隐极矣。为学为政。元有次第本末。则与大学工夫。相为表里。其反复开示极其详密。而亦有条理。修身为为政之本。而诚为修身之本。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最为下学之紧切者也。于此可不著力而加勉乎。

所问诸条。可见硏索之工。因此惕励。进进不已则疑晦者益纷然矣。如是而透却几个重关而后。乃得贯通处。此古贤工夫造历阶级。顾此朽残。何敢作此等语。爱好之至。以所闻者谩及之。愧缩愧缩。

与孤山门中癸卯[编辑]

岁暮穷山。纡仰倍忱。伏惟长至。佥体节宣冲适。先事顷承俯复。姑无归一之论势也。玆送二员。参闻规划之末。而所谓稍老宿者。尚各沈淹。强之不得。虽在同室谙怜中。犹难原恕。况稍外者。当何如谓哉。愧恐愧恐。向所略贡。似未蒙采纳。尤可见向德之诚。弟等虽甚不肖。宁不感发。承谕所以深思者。苟或虑始而忘终。虚内而务外。未有能善其后者。卒之苟且安排。绵蕝不得。则损体贻累之端不少。此岂百年拮据之盛意。累世郑重之本意哉。弟等此言。视以傍人则或似执迷。或涉夸蹇。而家庭传诵。实不外此。故不敢不布闻。至于斋舍设所之论。尤有不然者。盖先父兄设立。本为先茔浇奠。而于当位实有所重。则到今改易。岂非大未安者乎。此则虽欲尊奉。而实非所以尊奉之道也。且距茔域不过步武。节节碍掣。难以枚数。昔者鹊山别庙陞号之论也。后山翁持之曰。坟庵之下。是阖门根本之地。属之公共则事事乖违。忧不可胜言。此言亦足以傍照于今日也。窃以为今此事势。姑且权停。稍待蓄力。而蓄力之道最难。则宁或排请于某某各院。似亦不得已之权宜。如或无已。为先占定处所。买得一屋字。亦未为不可。始事不必为道通所波动。不思竣事之道也。且以已事言之。其所以未遑者。非无道通而然也。非无士论而然也。未知佥意下以为如何。坐在远外。难以悬度。而所以槩举节拍。冀无踬于大事。实临事惧之至悃也。幸加裁酌。恳仰恳仰。

答李汝扩己酉[编辑]

新元首问。迨领至意。而又此续奉手滋。审重侍候益难老。做味有课程。意中消息。孰愈于是。慰感没量。从兄弟。衰状视昔顿甚。万念都灰。无复振励之望。奈何。遗集工夫。最是得正。古来圣贤模范。俱载于此集。群贤之大成。指教于后学。而辨明从违之间。极有尺度焉。于是得力则正老先生所谓溯伊洛而达洙泗者。亦在于是矣。况吾人为学。舍是书何求哉。吾东人之病。尤在于舍近取远。言必称中华古人。此意非不美。我邦古人。亦岂无可法乎。中原人则不然。程,张幷时执友。而程子于西铭。大加揄扬。必使学者求仁于是。此非他。有实见得故也。愚于此慨然者久矣。而不能躬行。于先生集。未能做专一工夫。虽尝数次奉阅。而今茫然矣。每有罪愧之心。故今因所示。特提及之。陶院讲会。诚盛举。境内后学。宁不兴起。幸善为应讲。使先生贻谟不至泯泯则尤幸也。所讲。将以何书也。先生之院。讲先生之书。如朱子说太极图义于光风霁月亭。最是一事。未知邑伯知此义者乎。讲说始终。必成一统文字。君得一本示。破此涔寂如何。改过说跋。嘉其意而不觉轻许之。其后过经如是。无暇及此。留待相对时非晩也。大字亦然耳。庐江云云。诚非旧规。大关运气。漫忧何益。况如君者。修其在我者而已。世道之忧。自有其人。大学疑义可喜。惟望蚤传示也。

答汝扩[编辑]

端午书。获接于七月晦。虽恨沈滞。又有经义讲目。悾悾老壳。无以应副。而慰释则多矣。老从。衰症渐癃。以其盥栉而言。无病也。以其精神而言。即一坐尸矣。如是能与之讲劘。有所分效乎。盖此个题目。今世所罕闻者。而君能拔出流俗。不顾嗤点。奋然欲寻家学之遗緖。惕然将求为己之实工。则断可求一世有道之君子。以遂依归之愿。而顾乃远访老物。为此过分之礼。岂非在君为失计而在我为愧惧之甚者耶。第念情爱有别。似无大嫌。玆逐条第见意。可免郢书燕说之讥哉。况前贤辨论处。或不无依违。此政大不韪。而于君不得隐。以为如何。所示甚不易。而或欠细心精察。幸更加勉。如或未契。莫惮反复也。来谕自讼。槩是初学之通患。虽人气质不同。而其为病祟则一也。立志之不坚。操舍之无定。昏惰之易乘。威仪之易弛。难于持久。失于急迫。喜怒乖当。言语无伦皆是也。而若教医治之方则立志也。立志之方则主敬也。我老先生答郑文峯曰。士之所病。无立志耳。苟志之诚笃。何患于学之不至。道之难闻耶。朱子答潘叔度曰。所谕敬者存主之谓。此语固好。然乃指敬之成功而言。若只论敬字下工夫处。盖所以持守此心。而欲其存之之术。只著一畏字。形容亦自见得。故和靖尹公。只以收敛身心言之。此理甚约。又曰。敬则无委曲故直。直则无系累故虚。又曰。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工夫。皆从此出。方有据依。又曰。观二先生之论心术。不曰存心而曰主敬。论主敬。不曰虚静渊默。而必谨之于衣冠容䫉之间。可谓言近而旨远。集此诸说而观之。则可知用工之次第。使愚言之。亦不过如是。故为君不敢自做一句语。只聚诸先生切言而诵之。未知或有助于持守之地乎。改过说。亦依示。少加点乙而附以小识。皆妄也。何补焉。讲录。欲观今世讲说如何。讨便传示也。

答汝扩问目大学[编辑]

语孟庸学四子。皆程朱所解释。或云集注。或云章句者何也。未知语孟是散记之书。随事答问。难举要领。至于庸学则镕铸成文。首尾关锁。脉络贯通。节节相应。段段照管。章章句句。注释尤为精密。故曰章句耶。

难举要领。尤为精密等说。指二书本旨而言。于此引之。似少挨过。只是记集与撰成异体。故有别耳。

知其性及聦明睿智。就知上说。全之及尽其性。就行上说。然上段是就清浊粹驳不齐上说。下段于不齐中又指出极清极粹说否。

知性全之。睿知尽性两条。陈氏说已该备。来说依而明之亦是矣。

王宫国都。王宫。属王及天子。国都。属公卿大夫。问巷。属庶人及凡民否。

王宫属天子。国都属诸侯。大全井田类说。乡学之秀异者。移之于国学。国学之秀异者。诸侯岁贡于天子之学。于此可知。

由是而学。是字专指大学而言欤。兼指语孟而言欤。

是指大学而言。盖方言大学之于初学。为入德之门。不可不先读之意。与读法同意。上既曰独赖此篇。而下复曰由是。则是与此相应。而论孟则自包于庶乎不差中矣。

经首章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小注北溪陈氏。兼理与气言之。似背朱子之义。盖尝思之。天下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朱子谓先有知觉之理。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又谓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此则以理气兼说虚灵之义。虚灵既兼理气言。则明德是心也。亦可以合理气说耶。虽合理气言之。宾主强弱之分。不可相紊。明德之主理而兼气。如四端之理发而气随之耶。

明德只是心。则陈氏兼理气说之者。不为无见。而但曰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气。著又字。不免太分别之病矣。若以兼理气。谓如四端之理发气随则不贴。明德则本体之理气。四端则发用之理气也。

语类云或问朱子曰。明德便是仁义礼智之性否。曰便是。又曰。这个道理在心里。光明照澈。无一毫不明。此则似专主理而言者也。大山云以心为明德。犹以日为太阳。以日之普照光明。故谓之太阳。以心之泂澈虚明。故谓之明德。此说似善名状。如何。

朱子曰便是。则便之一字。可见微意矣。然语类又曰。虚灵是心之本体。答程正思曰。此心有正而无邪。勉斋答杨知仁曰。大学所谓明德。则心便是性。性便是心。集此诸说而观。则明德之体。可得以知矣。大山以太阳为谕。亦可谓善言矣。

因其所发而遂明之。遂字当如何看。

遂字有进达之义。与遂初之遂同义。本有明德之体。故于所发。进达其本而明之也。

止于是而不迁。下句曰当止于至善。上句曰止于是。是字与至善字。或有异耶。未至是而止则不及。至于是而又迁则涉于过。故曰不迁否。

上句则分释止于至善一句。而是字只释至字意。则是字泛而轻。下句。著言字而统释上明德新民两条。而言皆当止于至善。则至此而上句之是字破的矣。然则是与至善。浅深自不同矣。未至以下。说得是。

定静安虑得五者。是知止功效。而阳村图。以知止为三纲领之效。如何。

知止一章。单言之则知止为緫领。而有定以下为功效。于有定吐。可知。合三纲领而观。则三纲领为工夫。知止以下为功效。阳村图说。以是而云耶。

虑字亦以工夫功效之次第相因。而见者到能安。然后自然能虑否。抑虑是事到手头。审而复审者否。章句处事精详。处字非以行事言。只是思之精审区处之义耶。虑固是行之始否。

虑是工夫到此心中定叠。而虑事自精详云耳。不专是自然而然。朱子曰。知止如极深。能虑如硏几。又曰。能虑能得。最是难进处。于此可知耳。处事精详。处事是虑之必精必详之义。则精详二字。正释虑字意。而在处事之前。来谕所谓非以行事言者。得矣。

致知在格物一节。当如何看得。以工夫言则致知格物。只是一件事。而以功效言则却是两件事耶。才格物则虽不更加功力。自当致知耶。

八条中七条。则皆为两件事。故各言其先后等级。而致知格物则理无物我。只是一事。才明彼。即晓此。故以在字易先字。更何加功力。来谕所谓以功效言则却是两事。以工夫言则只是一事云者。以上七条例言则反言者也。究其意。似以下章功效与此章工夫言。然愚则以为二章义别无差异。盖先后字虽同而用或异。以有顺逆之势也。

章句。自慊而无自欺之无字。诚意章。换以毋字。尽或有别欤。

无字。与诚意章毋字无异。朱子用传文以释之。而偶用无字耳。盖无则自然之义。毋则用力之义。本虽异而用或同。毋友不如己。无为小人儒是也。但人或易致疑者。以其用于自慊下。故易以功效看。而此则不然。工夫与功效。经既分言。则训诂者。何可移易以乱其次乎。

极处无不到。到字只是尽字义否。如精到恳到。到尽到极之到。看作自此到彼之义。

到字。谓是尽字义则不然。加无不二字。然后可谓之尽矣。单举到字则意不足矣。精到恳到到尽到极四到字。皆作自此至彼之义。又不然。精到恳到。重在精恳。到尽到极。重在到字。顺逆之势异。精到恳到。自此至彼之义也。到尽到极。自彼至此之义也。

物格而后知至。朱子曰。观物察己。非因见物而反求诸己也。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云云。未知何者为内。何者为外。

内者。我也此也。外者。物也彼也。既曰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而曰合内外之道云。则内外何可别处求耶。我是内而物为外也。

同章小注。推荡查滓伶俐。未谙其义。

推荡。涤濯之义。查滓。尘杂之义。伶俐。睿悟分明之义。则涤荡其尘秽而明之也。此指诚意后效验而言也。

顾𬤊天之明命。顾字兼存养省察之义否。动静语默。皆是明命之流行。明德之发见。故云耳。

顾字。所说槩已得矣。或问曰。顾𬤊则明之之功。见其参于前而倚于衡也。则成性存存。道义出焉矣。然则存养省察无不举。而诚正修。皆在其中矣。

苟日新一句。语类曰。是为学入头处。又曰。紧要在一苟字。此语甚切。章句曰。苟。诚也。似恐有先立诚意之义。如何。

苟字紧要之义。朱子说已尽之。依而用工。日新之功。可得于此。而但以苟诚也之故。以为有先立诚意义则恐泥。兼意言之与单言之不同耳。

作新民章句。鼓之舞之。裴槐潭谓我鼓彼舞。我警彼化。语类曰。如击鼓然。自然使人蹈舞踊跃。然民之所以感动者。由其本有此理。两说意相似。而但浑厚似欠。裴说如何。

作字之义。章句已尽。而裴说又释章句之意。未见其有欠也。

缉煕敬止。朱子云缉煕是工夫。敬止是功效。虚斋蔡氏云缉煕敬止四字。依或问言圣人表里洞然。无一毫之蔽。故连缉光明。自无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不待知所止而得所止也。据此则朱子之说。不必从也云。此说能紧著否。未知此老所见如何。而能反朱子定论也。

朱子则固逐句分释。自是章句训释之法。蔡氏则浑释大体。亦不害为一说。不必较量其优劣也。大抵古经文义。浑深而难知。故前辈解说。多有异同。后学集众说而参观。则然疑从违之间。不无得力处。何必执一而废他也。况我见未透而遽加规督于前人。此意已先不好。猛省切望。

明德是得之于禀受之初者。盛德是得之于践履之后者。明德是心。盛德是复性否。

盛德与明德似异者。明德则与新民为对而成体用也。盛德则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之名。兼体用者也。然既曰明明德于天下。则明德独非兼体用之名乎。然则不可以心与性分之。而复之一字。尤賸耳。

此谓知本。知字应经文知所先后之知否。章句。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云者。新民之事否。新民之效否。

知本。应知所先后者。于此谓二字。可知矣。经文但言本末先后。而此又明其为本末先后之所以然。而结之以经文。此传体也。畏服民之心志则新民之效。新民之事则明明德也。

此谓知之至。不曰知之致而曰知之至者。何也。盖致字是工夫字。而至字是功效字。故言功效处。不当言工夫字否。如何。

不曰致而曰至。此结经文功效章。故举经文物格知至而言也。来说是矣。

自欺自慊。工夫功效。金九思翁以为自慊作工夫说。似无不可。如何。

朱子亦有两说。后人云云。无怪其各执。而愚则以为工夫看差长。传文本谓诚其意。而不曰意诚云者。举其工夫言。而自欺之反即自慊。故二如下。即曰此之谓自慊。只此如好色如恶臭是自慊之意。非谓如好如恶然后方为自慊也。盖快足是诚之之实。用力之谓也。若未快足。是自欺也。自欺与自慊相对。则自欺亦可谓不诚之验欤。非也。只是不诚之事。则自慊亦诚之之工也。经文之工夫章章句。引自慊而无自欺。释诚意之义。则自慊之为工夫。此亦可推矣。其下如见肺肝则自欺之验也。心广体胖则自慊之效也。

诚意者。吾心实有是善。不是从外更做工夫。只从吾心实有之善而克去己私。不容虚伪。诚实做去。无所间断。毋自欺三字。为吾平生之符耶。

诚意之义。八条中最为紧要而为人鬼关头。故传文及章句。反复说破。君子小人诚与不诚之真实情状。无复馀蕴。所云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者。此也。来说亦不悖。

小人闲居为不善之情状。奚于诚意章特发出也。未知君子小人未可遽分于格致之始。而至于诚意时可判故耶。

小人之特揭于诚意章及平天下章。政为工夫则诚意为要。用人则天下为大故耳。

云峯胡氏以为闲居之小人。是务财用之小人。此语虽好。似有牵合之病耳。

云峯说。不为无据。彼为善之意。与而著其善之意相应。故云耳。

心广。心正之效。体胖。身修之效否。心体二字。是诚意之包正修耶。

心广体胖。是诚意之效。故曰君子必诚其意。况诚正修。各有等级次第。何可逾越以属于正心修身耶。只是诚意为要。故其效自包得心身也。若细推之则体胖。心广之效。心广。意诚之效也。

心有忿懥一节。分明是说心之用。心不在一节。分明是说心之体。有存养省察之工夫。而小注云似不必更为分属有心无心之病。如何。心不在章句。心有不存之存。与在字差异。存字带补工夫说。与存养之存同否。

有所与不在两段相承然后意明。上段之不得正。以四有所之故。而四有所。即心不在之故也。语势一节而深一节。是故。章句于心有所。始言不察之害。于心不在。重言当察之意。而省察当处。为存养时。故察乎此下著而字曰敬以直之。以示用工之要。变在为存。亦此意也。至其末段。复以密察存否直内修身。申致丁宁之意。上下三段。浑成一贯而不可分矣。然则体用存省之各就地头看。未知其是也。

好恶财利。是身与物接时大关节。怨恨之所由起。治乱之所由生。故家齐已说好恶。而不知其苗之硕。亦从财利言。

齐家。始向待人接物去。就好恶言之。而不知苗硕。亦兆于此。来说如是看。意亦自好。

末节。不曰齐其家在修其身。而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者。何欤。

此章独以工夫结者。尤加饬励之义也。阳村图说。以为承经文反结。亦为一说。

九章。独变文。加必先二字。抑何意。

治国章之独加必先二字。亦以家与国厚薄大小显异。故又以工夫起头。以示加勉之意。上章略同。

大学一篇。以敬为骨子。而不显戒惧存养。可疑。

大学之无存养。前人多言之。不明言其故。后学何敢质言。然细绎之则知止章及正心章。皆包得存养之意。故胡云峯之言亦如是。南冥又曰。明明德已是存养云。则未知其果尔也。

传十章。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未能领会。愿详闻之。

传十章之义。朱子章句及或问尽之。而诸儒注说。又复该备。似无馀蕴。此而深究则接续贯通之义。庶可以领会矣。但朱子胡氏。皆以八节分之。而细绎则或以五节看。亦似不妨。首二段合为一节。三诗云为二节。自是故至康诰为三节。楚书至君子有大道为四节。生财章为五节。盖首节。只释絜矩二字之所以有所以谓。则不可分为各节也。二节上二诗。以好恶释絜矩与不能絜矩。下一诗。结絜矩能否之效验为得失。三节。提起一德字。与财为本末。以明理财之道。不可外本内末。而以康诰结得失之由。四节。楚书舅犯两条。承上文本末而开下文用人君子小人之兆。至君子章。又申释得失之本。文王诗之得失。达道之得失也。康诰之得失。兼体用之得失也。君子章之得失。大本之得失也。章句所谓语益加切者。此也。三得失。皆为三节之结语。则亦不可分而作异节者明矣。生财以下则又申明生财之道。而君子小人利义之辨又严矣。如是则看作五节。不为无据矣。大抵平天下之道。在于絜矩。絜矩者。好恶无间于人与己。而好恶莫甚于财用。理财用而欲不失本末。则又在用人之贤否。故此章之用絜矩。始于好恶。次以财用。结之以用人。用人之道。莫先于君子小人之辨。故以利义终之者。此也。理财用人。此章之纲领。好恶利义。此章之骨子也。上与经至善相应。而结揽之义。自见于其中矣。

诚意章上下慎独。陈定宇有身所独心所独之分。而先祖亦初是陈说。晩觉其未然。不明言其所以然。当幷看心所独欤。释义。两独所释不同。上慎独。그独애慎ᄒᆞᄂᆞ니라。下慎独。独을慎ᄒᆞᄂᆞ니라。盖疑上慎独是做工夫而言。下慎独是收上慎独而言。如何。

诚意章两慎独。只是一意。陈氏之分看。以有独处字故也。然诚于中即是心。故著故字而后云云。其旨甚明也。释义云云。不能无疑。上独曰独애云则近于身独。下独曰独을云则近于心独。无或记之误耶。此章为诚意二字。故中二节。虽兼身独而言。其结则必归重于心。终亦曰必诚其意。上中下三必字。申致其戒劝。而意则一也。

平天下章。上下絜矩。前既闻命。更无他疑。但释义。上絜矩。矩로絜ᄒᆞᄂᆞᆫ道를두나니라。下絜矩。絜호ᄃᆡ矩로ᄒᆞᄂᆞᆫ道ㅣ니라或曰絜홈을矩로ᄒᆞᄂᆞᆫ道ㅣ니라由此观之则与朱子江德功书。似无异耳。

絜矩之义。释义云云亦可疑。传既曰此之谓絜矩之道也云。则分明释上絜矩之义也。安有上下异释乎。虽然。何敢质言。若江德功书。则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与此又异。

向时所教格致之义。忘未详记。愿更闻之。

格致之义。程子曰。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其后诸先生。皆一辞同然。而独老先生说少异。其后愚伏亦从之。愚尝䌷绎而似悟其然。诸先生则一依诸条目例而言之。退陶则以致知在格物释之。他条目之例。何也。诚意而意诚则意诚而已。正心而心正则心正而已。修身而身修则身修而已。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皆然。故格物而物格。但曰物格而已。此则循例顺释之致然也。致知在格物则本二而为一。物之格则我之知也。于此不合言物我则其义欠明。此老先生之所以有上到为人到理。下到为理到心之论也。以愚见之。退陶说。在初学分晓上似差易。故前书云云者此也。向于讲会。略说此义。未知能记得详备否。

中庸之中吐。或读或读或读浅见则吐似稳。盖读则中庸中。兼中和之义。读则中庸之中字。兼中和之义。其义有不同。敢此仰禀。

中庸之中吐是矣。以则兼中庸二字。非本义也。以则虽似无害。而不若之有力。来示中庸云云。似是差看。本义非兼谓中庸。只举改和言庸之义而言。故曰中庸之中。实兼云云也。此条可疑者。以文势言之。当曰中庸之庸云。而此曰中庸之中。此当入思议处。

右目诸条。不易看得到此。可知别后所工。若不懈益笃。镇长做去。必有契悟处。然后可免间断出入之患。子细玩味。愈深而愈得矣。但见君小有驳杂之病。而不免欲速之弊。驳杂则有妨于致曲。欲速则不安于持久。若一向如是数更改长促迫。而久无实得则手忙脚乱。弛慢之念。于是生矣。此非可审处乎。幸先以偏笃为主。近切为戒。博学致远之功。未必不在于是。古人专门之学。皆是也。今玆答去。必多错误。虽十反何害焉。

答汝扩[编辑]

改过说跋。本非可堪。而爱不能已。强有所云云矣。今得条示。果轻也妄也。果失语默之节也。昏错如是。其可以立言以示人乎。愧懊不可言。虽然。亦有说焉。君既以改过作说。期于实践。则岂不思其所难而自欺耶。既已知而悔而改焉。则是亦颜子而已。孔子之称颜子。非他也此也。大易之称元吉。非他也此也。然则子为其难。故吾从而难之。非吾刱之也。首以难哉起。而中间历举古人所言及孔颜大易云云。而证其难之若是。其所以难之者。乃所以劝勉之也。难之以推上。而责勉之意重且大矣。其下入君之作说梗槩以叙之。又别提小过。申勉题外之意而结之以易。特以一惧字终之者。责勉之意又加深矣。虽然。文短而意晦。谁能知之。君之规警。诚是也。但学之一字。何可深避。是则过也。人生八岁入小学。小亦学也。十有五入大学。大亦学也。其文也。其道也。皆大人君子之学。而责之于八岁十五岁童子。则今君年已立矣。所读皆圣经贤传。志又在为己。则学之一字。顾不当欤。士之为学。犹农夫之耕。工贾之有职分。其分也何可避也。是故。古之君子。于为己为人。不嫌居之。而每以其前列期之。孔孟之告时君。必举文武之政。尧舜之道以劝之。当时人君。视尧舜文武何如。而犹尔焉。苟必尧舜文武然后可以语尧舜文武之道。则世无尧舜文武久矣。尧舜文武之书。安用焉。大小学校之设。亦可废矣。乌可哉。非惟教人也。所自期者亦然。士希贤。贤希圣。孟子学孔子。故为大贤。士之为学也。不学颜曾而何。大易之为教也。使人问焉而以行。既问焉而以行。则当以元吉为期。是故。朱子曰。孟子才高。无可据依。当学颜曾。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有所准的而言耳。然则颜子之可学。古人已言之。今君之知过改过。政颜子所已能而受奖于孔子者也。证之以是。可谓得矣。而其难自可见矣。故以为难而又难曰。何如哉。以见其最难之意。则岂非责难之道。而徒为虚辞过奖之归耶。至于古今之不同。亦当思焉。非但今之有古今。古亦有古今。孔孟时亦有古今之叹。然而不以有古今而少懈焉。其后积几时今而有有宋诸贤。其后又积几时今而至我退陶夫子。皆言今不如古。而亦何曾以是而或废我所当为乎。自今以后。又不知有几番世界。自其人视之则今亦古矣。其人岂皆废学乎。吾尝思之。时虽有古今。而亦不至顿别者。何也。以有天命之性故也。今观唐虞三代之论性情。即我之性情也。观四海万里之外论性情。即我之性情也。古人所谓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者。此也。是故。孔孟。不得时而遭厄者也。周程张朱。不得时而遭厄者也。其后贤者之困厄者。皆此类也。何必今时然。讥学而侮道古亦然。特风气渐漓而厚薄异耳。不可因是而有依违者明矣。惟望益勉以壁立千仞为立志。不得不措先难后获为学。宁拙宁卑让一头退一步为行世。庶乎可几。而亦使老拙终免虚辞过奖之归也。以为如何。来书所谓道体等语。此岂可当耶。虚奖二字。在己则知避。在人则不择。岂道也哉。慎毋复也。

答汝扩庚戌[编辑]

节略书。为滋留纸。不免漫戏。然其言即四先生诲人之语。其道则吾儒为学之方。其抡选次第。亦稍有阶级。依此用工。不无据效。滋味之示。已可验其谛得。是幸。浮杂。初学例症。盖事功许多。欲速为主。故恒有此病。而君已有中伤之渐。已于前日略警之。今乃自觉则即此为药。时时提捡。毋使放逸。如何。冗务拂乱。亦当商酌。人伦居室。孰非职务。至于拂扰心曲则大害事。惟以理自遣。可免。只是随事顺应。断却较计助为之意。庶几矣。未知如何。

答汝扩辛亥[编辑]

前书未覆。后书踵至。亦可谓朝暮遇者。珍感。老从。开正来。衰疾交侵。日用动静。全无用心处。每想古人之戒少壮者。始知其不我欺也。君既有资有志。而年富力强。何求而不致。何为而不成哉。但虑夫有志而或欠坚。有才而或尚异。则不得无受颣于所成就也。愚每以为夫子所谓索隐行怪。吾不为之。半涂而废。吾不能已。此两训。其开示之切何如。自昔为学者。免斯二者几希。况今世乎。半涂而废滔滔矣。或激而致力者。辄隐怪。此所以同归贸贸。卒无闻道者也。此非可闷处乎。缚屋。想费心力。以程夫子尚不去挂肚之梁。则何可易言。虽然。须加工。切无为滞累也。从古先觉。每以心不可有一物为戒。所谓心者。何等天君。而敢慢扰之。在示诸条。槩是近里著己。可知近日工夫。慰喜之极。不揆孤陋。逐条供愚。何可免问东答西之讥耶。闻气翁作远行。可慰。君亦有堂命。而固守志。此亦可喜。然勉承亦一道也。道能前夏来做。而其勤终不如始。盖困暑气薾故也。告以从众时做。非惟切磨有益。亦发舒之道也。未知于教道何如。

问目[编辑]

为学莫切于持敬。而但初无著手处。若存把捉底意思。便为劳攘。古贤已有此言。将程谢尹三先生说而试之。则整齐严肃。最有据依。而似欠涵养宽弘意思。惟一畏字。形容甚好。而常存竦然之心则亦欠安舒气像。何以则可见意味而用工也。

持敬工夫。初学多不得力者。祇是不能镇长用工之致也。用工节度则洛闽以来诸贤。已说尽矣。非但三先生说。如朱子敬斋箴。又明示地头。愚所辑节略中。朱子所称持敬之说一条。亦尽矣。所谕整齐严肃则欠涵养宽弘意思。及常存竦然之心则欠安舒气像云者。似不然也。所以整齐严肃者。欲其宽弘安舒也。整齐严肃之外。无宽弘安舒也。朱子又曰。敬而不能安者。只是未熟。如饥而食。吃得多则须饱矣。程子曰。敬至于熟则忘敬。忘敬而后无不敬也。于此等训。更加用力则必有到头效。此外有何妙诀。

晩埈气质偏驳。心地疏卤。每于朱先生积渐涵泳。致诚耐久之训玩味。而但静时似或用力。于闹处又却不然。终是病根尚在。

静时与闹处。用工难易。心不正之故。欲正心。亦惟敬而已。朱子释大学心不在曰。必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朱门人有问于朱子曰。气质弱者。如何涵养到刚勇。曰。只是一个勉强。然变化气质最难云云。不言勉强之道与夫变化气质之方。何也。愿闻两工之要妙旨诀焉。

变化气质之法。古来圣贤。已大书特题。故朱子所以不言也。不然。以朱子开后学之诚。岂不言哉。表记所谓庄敬日强。安肆日偸。中庸所谓虽愚必明。虽柔必刚。皆是也。而其本则立志也。此最加勉处。以为如何。

涵养工夫。最难容言。先贤论敬许多。而不言如何为涵养。延平先生默坐澄心之学。此便是涵养工夫否。未知涵养为持敬之本耶。为持敬之一事耶。抑涵养熟然后自然敬在中耶。

中庸曰。尊德性而道问学。叶味道问涵养在致知之先曰。涵养是合下在先。古人从少以敬涵养。渐教之读书识义。程子曰。涵养须用敬。以此观之。涵养与致知。为体用工夫。今曰不言如何为涵养者何也。只是养其德性之意也。所谕自涵养为持敬之本。以下三节。皆非也。如欲涵养。则用敬然后涵养全。然则敬为涵养之本也。

程子有云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夫性即理也。理何有恶乎。朱子曰。理与气合而成性。然则程子所云性。是指气质之性。而虽气质之性。似不可谓之恶。有疑莫究。敢请其旨。

程子所谓性是指气质云者。恐不然也。此即天命之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乃气质之性也。其下以水比之曰。浊亦不可不谓之水。于此可知矣。孟子但曰性善而已。故其后所谓性恶,善恶浑,性三品之说纷纭。而至程张两夫子。分释本然气质之性。然后是非乃定耳。虽是气质之性。似不可谓恶。此则似然。而对善而言。故不得不属之于恶一边而然耶。

性即理也。气若不与焉。而先儒有云合理气有性之名。朱子亦曰。理与气合而成性。异于中庸首章之章句。何也。栗谷直云性理气之合则不可。此说亦自好。如何。

性即理也。释天命之性。故全言理也。先儒合理气之说。指成之者性也。故所言自异。栗谷之言。亦指其本体而言。然至于四七之辨。反未免认气为理之归。是则不可晓也。

大学章句。一切之切。向来见教。读之以쳬。近考韵玉霁字部切字注。曰众也。又曰。大凡也。又曰。以刀绝物。汉平帝纪屑字部一切注。云以徼一切之胜。后王霸传如以刀绝物。苟取齐整。不顾短长。为一切之政。贡禹书妄窃思之。切字音读之间。紧凡不同。壹是修身为本者。上包正诚致格工夫。下包齐治平效验。若读之쳬则泛然无紧著。졀字读之。于正文壹是尤紧。小注颜师古说。本据贡禹书则音读졀无疑。不但音读为然。本意亦然。且霁字部一切。则禅语多用之。文公岂舍古史本语而引用禅语哉。序文亦以졀字读之如何。

一切之义。愚所以쳬音读之者。以全韵考之。连一字读之。则为大凡之义。单以切读。则为割与近之义。此以连一读之故耳。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云云。举众而言。大凡之义。尤似著紧。虽以今所考示言之。霁字部。曰众也曰大凡也曰禅语也。皆쳬音读之证也。朱书用禅庄语录许多。盖以时人易晓之故。若经所谓壹是。犹禅家一切云者。何嫌之有。

答再从兄汉绮[编辑]

伏奉小纸。责之以为弟不逊之罪。规之以看书鹘囵之病。警之以不知为知之非。拈出肯紧。切中膏肓。宁不懔然而惧。恍然而惺。再拜承膺。眷眷勿失哉。第弟言。究其本情。未始必出于折人言立己见之曲也。又非必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而为角胜之地也。但于看书。果有鹘囵之病。看书已鹘囵。则真知无疾病出入字。固无足怪。既知必无。则于证引之际。言其所见。亦无足怪。然只以无疾病出入字言。非以无疾病出入之义辨。则才言有故二字。疾病出入。自包于中矣。以此而谓之失经旨则实暧昧。而且疾病字。本非集注语则一时错记。亦或可恕矣。然弟之此言。非敢自辨也。孔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人之好言论非吉事。况于父兄之前乎。言虽有馀而似不能。义虽直截而务娓娓。只使父兄归于至正而已。切勿放言极论。以快一时自见。此最是一事。弟于此非无兢兢之志而未免因循。非无瞿瞿之心而终归堕弃。言行相乖。表里不谐。正所谓铁笼罩却之病。而疾言遽色。每发于不知不觉之中。似此气像。足骇耳目。弟之所自愧恐。而不免于今日之科者。亦此也。死罪死罪。自今以往。请从事于斯三条戒。以为没齿省身之地。则庶免大何之律乎。下示吾家之人。举以务胜为主。旨哉言乎。虽使和鹊执症。麻姑搔痒。不足谕快。弟每欲以此事从容禀陈。而畏恐未敢。今承先发。曷胜喜抃。大抵务胜二字。败人家事者大矣。自此而逊让之习息。和同之象少。虽父兄之前。必伸己见。必尽欲言。遂无韩氏孝谨之风矣。究厥所由。岂有他哉。只是意不诚。学不讲耳。意不诚。故内无实工而每为客气所移。学不讲。故义理不明而旋为己私所蔽。只靠一言半句。已有张大公传之志。正所谓不格物而自谓有知。则其知者妄也。不食而自以为饱。则其饱者伪也。弟何必独见于此。而方痛者。自知其病之所祟而按摩得酸处也。岂不大可惧哉。若使各自惕励。先去客气。实下工夫。扶植此一个诚而斥去其一个矜。然后合军幷力。悉拔孤城则何求而不得。何攻而不克哉。若是者。不徒一家之幸。所系重且大矣。伏惟高明以为如何。此正吾家汲汲大关处。而弟之素所忧惧者。故率尔妄言至此。心痛而不可缓声者也。尤不胜逋慢之诛也。

与再从兄汉中○戊寅[编辑]

穿雪涉险。劳攘备至。归卧能无馀惫。气度清快否。境闲突温。心安气和。孟光作酒。童乌问字。犂然其乐。隽然其味。安得不清快。弟。委病已七八日。头嚬胸喘。眼眚耳脓诸恶症。一如宿祟之发。弓卧冰雪窟中。惟俟符到。馀外百事。已不上心耳。惟无寐吟呻中。偶思向日奉讨时性说。不能无疑。故漫录愚见以闻之。盖孟子之性善说。非孟子刱说也。即子思之说也。非子思之说。即孔子之说也。非孔子之说。尧舜以来群圣人已言之。祇是言有详略之异。而孟子特以一字断之。故先儒以为扩前圣之未发。然其实因前圣之已发而名言之也。易之继善成性。书之降衷于民。诗之秉彜好德。大学之明德。中庸之天命性。皆已说破无馀蕴矣。以是推之。经传所说。无非此意。此岂孟子之刱说乎。然则孟子之必道性善而诱文公之衷。牖告子之迷者。继述前圣之旨。而大有功于圣门矣。虽欲废告子篇。得乎。且性善二字。虽见于二篇。而细通之则七篇皆不外此二字。孟子所以继开之功。非二字而何。如是而刊去告子篇。真所谓买椟还珠之甚者。馀外七篇。遂为无纲领失宗旨之虚言矣。奚所贵乎。古人之书。莫不有宗领。苟失其宗领。无以为书。孟子七篇。初以仁义发端而终之以尽心知性。其间千言万语。皆从这里做成来。而二篇特为中间际接之纲维机轴。脉络贯通。义趣镕成。则后人何可去取存拔于其间哉。此朱子所谓孟子自作。非缀缉可成也。前辈或有选读者。此则以其文章紧歇有所节取也。非有关于性命之学也。此弟之所以不能无疑于座下刊去之言也。呜呼。性命之理。岂易言哉。孔子之所罕言。子贡之所不闻。况后学乎。苟无实见而言之。终归于妄言。自古以此见讥于后世者不少。荀子之性恶。杨子之善恶混。韩子之性三品。皆不出于告子四变之说。而不识性则一也。至于苏氏胡氏。又皆以为孟子道性善。非本然天性。其论不一。而及夫程张夫子。而后始以本然气质分开说去。朱子又继之。然后性善之说。攧朴不破。而无一人断言其非。于是而座下忽言之。仓卒闻之。安得不令人怪疑乎。虽然。若无积习之功。自得之明。不能言。非惟不能言。亦不敢言也。是以。不避烦猥。愿闻其说焉。夫以孟子亚圣之资。继开之功。若彼卓卓。而后人不能无疑议。此余所以尤疑者也。司马公作疑孟篇。李太白作常语。郑叔度作艺圃折衷。俱诋毁不已。而余隐之作尊孟辨。朱子又作读尊孟辨文而正之。然彼皆以劝齐梁王天下为不可。未尝言性善之非是。若言性善之非如座下。朱子又必力辨矣。今座下独出己见。言人所不敢言。诚可谓毅然卓越。而第恐悖于程张朱三夫子之正论。而反同于司马李郑及荀杨诸子之见识。则于古来群圣贤之旨。未知如何也。是以。私自论列。求以破疑。恕其狂妄而剖诲之。望幸。

与三从侄江叟辛亥[编辑]

八耋千里。竟致颠沛。惊叹何极。窃想旅邸琐挠之馀。归卧山第。调将自便。心神静暇。似当有效。以是稍慰。其所以郁虑慨惜之怀。何尝少弛。从兄弟经过之状。不可殚记。而道儿前症复发。其娇又得痼疾。俱额额将绝。以故迨未克一赴诊。此岂同室相救之道耶。疏事。即蒙优批。大是斯文之光。君若无故。岂非圆满。而终归欠缺。吾门之厄。已不可言。而权氏之贻忧。亦甚不安。虽然。士之可勉者。惟道而已。彼所以起之者礼也。吾所以应之者义也。礼义已尽而中间致败者。命也。所谓命也者。只当任之耳。亦且奈何。幸万加慎护。渐得痊可则又安知非玉成之天意耶。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