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敬庵先生文集 (李漢鷹)/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敬庵先生文集
卷六
作者:李漢鷹
1885年
卷七

[编辑]

答李氣翁彙白○辛亥

[编辑]

前月二十日書。沒便稽謝。卽奉侍御君。承聞尊堂近節。而君則入洛。計日想已歸侍。得免行役之損否。親老養窘則屈志應擧。古人所不免。况親又有命。何可違也。但不修吾職而望外至。亦不可也。果能商酌所以處此者否。老從。近狀異於相對時。別無失攝。而自多添節。恒涔懔不振。顧念素志。不過爲愧死之鬼而已。前書別紙所問周之卿士云云。此中心經頭註。亦錦溪問答。想公健忘却而失對也。君能起疑。得旨可喜。所謂講錄。向亦一覽。而令人發愧汗不已。雖悔其妄動輕言。何可及哉。追想當日光景。問答與記錄。俱是醉夢。無恠其如是。然都由於秉拂者之過也。向時寧不欲少加修潤。衆所共成。私自改易。其無餙非之嫌乎。用是置之。今所辨若是。良感相愛之言。瑕纇之不可掩。因此益覺得。豈非朽陋之幸也耶。大抵經義講說極難重。程朱大賢。何等見識。何等工夫。而亦有初晩之異。或累加改易。不輕以示人。雖以大學一篇言之。易簀前三日。猶加修正。程子嘗曰。文義講論。或致差誤。非大過也。以先賢而猶如是。况以至愚蔑學。遽當羣彥之席。應他迭問。安保免疵累百出耶。雖然。此亦證文義講說之難。豈敢援作自解之意耶。君旣以愛惜之意私自論難。則何不抉出某某條以示之也。不然則又不可乘閒袖來以相論耶。尊德性道問學之說。曾似一聞。而未知其時所對之如何。然今所示輪翼之不可偏廢者。得矣。子思特揭以示人道之大經。朱子釋之曰。五句大小相資。有尾相應。聖賢所示入德之方。莫詳於此云。則後學何敢取舍於其間哉。葢子思之時。異端已起。故言之切而說之詳。使之不入於一偏也。然何必異端。大抵爲學。貴於執中。大舜精一之言。以此也。精卽道問學之工也。一卽尊德性之工也。大學之格致誠正亦是也。自夫三代。學校之敎。何嘗廢一耶。及世敎衰。高者尊德性而竟入於禪。卑者從問學而不免詞章之末。以宋儒學之盛。而江西浙中。終不捄墮落一偏之陋者此也。朱門設敎。或有偏重之時者。各隨其人而捄之故也。朱子豈或失內外本末之別而然哉。盖此二欵。或倒言之。或順言之。倒言之者。大學敎道而言也。曰精一。曰博約。曰格致誠正是也。順言之者。自小學涵養而言之。如今中庸之說是也。何可執一而爭較也。姜建夫之聦敏。得於問學工夫較長。權公健之潛靜。得於德性上意味較勝。故有此云云。然此二君者。豈有終迷之慮哉。建夫之收約。當不遠矣。公健之成章。亦有日矣。而吾氣翁之見已覷破。亦何必累累耶。浮浦慘報。不覺痛惜。曾亦聞其資地不凡。思欲一見。而今已矣。會吾人大家之不好運氣何。竹杖之惠。珍感深矣。而無物報效。强吟俚詞一闋以呈。一笑之。

答氣翁問目壬子

[编辑]

頃自法田。奉前月卄九日書。今又獲問。足慰懸懸。况審尊堂體韻連護康謐。友履勝迪而做味日佳乎。老從。吟呻朽殘。全無日用著力處。時有顧初慨吁之懷。古人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正寫出此間景色也。如君者。旣知內外之分。正宜蚤自立定。除却外撓。潛心致曲。百千其工。而每以憂冗妨奪。虛度光陰爲歎。知是謙虛求益之意。亦不能不爲之悶然也。雖然。吾儒之學。不離彜常。而隨處用工。不必除事務靜坐然後爲學也。標榜厓異。此最害事。而能已見到。可喜其用心之實也。疑目不可孤。强錄瞽說去。還覺歉愧。

大學正心修身兩章。無治之之功者。以誠意之功可以通貫故也。然不可以心之所發無有不實而不加虛中之工。故章句所謂不能察。必察乎此。已致申勉之意。而末乃以密察此心之存否結之。其於直內之功。戒之之切又何如也。盖盖字以下。言意誠然後能正心。然或以丅言旣誠意。又不可不正心。所謂旣如此。又不可不如此者也。密察與愼獨。密與獨。察與愼。以心言則同而所措則少異。愼獨則所包稍大。密察則愼獨中一事也。傲惰之病在於辟。不辟則卽是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烏可以無之。於章句所謂五者在人。本有當然之則。可知也。是故。或問以孔子取瑟而歌。孟子隱几而臥證之耳。來示所謂以衆人常人釋之。故泛看以傲惰爲常人之病者。此自是不能審看之過。章句旣曰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然後云云。則何可以五者例作人之病看耶。更思之以下說得是。

中庸十二章。其小無內。朱子旣以物之至小。不容破了言。則與隱之無形異矣。釋義所謂無形樣云者。亦非至小而無形之義乎。若以隱而無形之謂。則後人之起疑。或無怪也。章句及小註兩隱字。皆指費隱之隱。今以此攻韓說。似失倫旨。

十三章。不言夫婦。今以愚夫愚婦之可以與知。故不言云者。似不然也。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非謂盡夫婦之道。則以是而不言與。且聖人旣以未能自責。則豈可以難易取舍哉。盖此章旣以忠恕爲主。以責人之心責己。則與大學絜矩之義同矣。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皆有三層。道同而身在中間。故得以上下推去。而夫婦則道不同而推不去。故不及也。不然則以其五倫之本。君子道之所造端而見漏乎。某未能一者。來示自始若之義。語意似不諧。而其實以下章句。已言之耳。

二十章云云。可見道之費隱極矣。爲學爲政。元有次第本末。則與大學工夫。相爲表裏。其反覆開示極其詳密。而亦有條理。修身爲爲政之本。而誠爲修身之本。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最爲下學之緊切者也。於此可不著力而加勉乎。

所問諸條。可見硏索之工。因此惕勵。進進不已則疑晦者益紛然矣。如是而透却幾箇重關而後。乃得貫通處。此古賢工夫造歷階級。顧此朽殘。何敢作此等語。愛好之至。以所聞者謾及之。愧縮愧縮。

與孤山門中癸卯

[编辑]

歲暮窮山。紆仰倍忱。伏惟長至。僉體節宣冲適。先事頃承俯復。姑無歸一之論勢也。玆送二員。參聞規劃之末。而所謂稍老宿者。尙各沈淹。强之不得。雖在同室諳憐中。猶難原恕。况稍外者。當何如謂哉。愧恐愧恐。向所略貢。似未蒙采納。尤可見向德之誠。弟等雖甚不肖。寧不感發。承諭所以深思者。苟或慮始而忘終。虛內而務外。未有能善其後者。卒之苟且安排。綿蕝不得。則損體貽累之端不少。此豈百年拮据之盛意。累世鄭重之本意哉。弟等此言。視以傍人則或似執迷。或涉夸蹇。而家庭傳誦。實不外此。故不敢不布聞。至於齋舍設所之論。尤有不然者。盖先父兄設立。本爲先塋澆奠。而於當位實有所重。則到今改易。豈非大未安者乎。此則雖欲尊奉。而實非所以尊奉之道也。且距塋域不過步武。節節碍掣。難以枚數。昔者鵲山別廟陞號之論也。后山翁持之曰。墳菴之下。是闔門根本之地。屬之公共則事事乖違。憂不可勝言。此言亦足以傍照於今日也。竊以爲今此事勢。姑且權停。稍待蓄力。而蓄力之道最難。則寧或排請於某某各院。似亦不得已之權宜。如或無已。爲先占定處所。買得一屋字。亦未爲不可。始事不必爲道通所波動。不思竣事之道也。且以已事言之。其所以未遑者。非無道通而然也。非無士論而然也。未知僉意下以爲如何。坐在遠外。難以懸度。而所以槩擧節拍。冀無躓於大事。實臨事懼之至悃也。幸加裁酌。懇仰懇仰。

答李汝擴己酉

[编辑]

新元首問。迨領至意。而又此續奉手滋。審重侍候益難老。做味有課程。意中消息。孰愈於是。慰感沒量。從兄弟。衰狀視昔頓甚。萬念都灰。無復振勵之望。奈何。遺集工夫。最是得正。古來聖賢模範。俱載於此集。羣賢之大成。指敎於後學。而辨明從違之間。極有尺度焉。於是得力則正老先生所謂溯伊洛而達洙泗者。亦在於是矣。况吾人爲學。舍是書何求哉。吾東人之病。尤在於舍近取遠。言必稱中華古人。此意非不美。我邦古人。亦豈無可法乎。中原人則不然。程,張幷時執友。而程子於西銘。大加揄揚。必使學者求仁於是。此非他。有實見得故也。愚於此慨然者久矣。而不能躬行。於先生集。未能做專一工夫。雖嘗數次奉閱。而今茫然矣。每有罪媿之心。故今因所示。特提及之。陶院講會。誠盛擧。境內後學。寧不興起。幸善爲應講。使先生貽謨不至泯泯則尤幸也。所講。將以何書也。先生之院。講先生之書。如朱子說太極圖義于光風霽月亭。最是一事。未知邑伯知此義者乎。講說始終。必成一統文字。君得一本示。破此涔寂如何。改過說跋。嘉其意而不覺輕許之。其後過經如是。無暇及此。留待相對時非晩也。大字亦然耳。廬江云云。誠非舊規。大關運氣。漫憂何益。况如君者。修其在我者而已。世道之憂。自有其人。大學疑義可喜。惟望蚤傳示也。

答汝擴

[编辑]

端午書。獲接於七月晦。雖恨沈滯。又有經義講目。悾悾老殼。無以應副。而慰釋則多矣。老從。衰症漸癃。以其盥櫛而言。無病也。以其精神而言。卽一坐尸矣。如是能與之講劘。有所分效乎。盖此箇題目。今世所罕聞者。而君能拔出流俗。不顧嗤點。奮然欲尋家學之遺緖。惕然將求爲己之實工。則斷可求一世有道之君子。以遂依歸之願。而顧乃遠訪老物。爲此過分之禮。豈非在君爲失計而在我爲媿懼之甚者耶。第念情愛有別。似無大嫌。玆逐條第見意。可免郢書燕說之譏哉。况前賢辨論處。或不無依違。此政大不韙。而於君不得隱。以爲如何。所示甚不易。而或欠細心精察。幸更加勉。如或未契。莫憚反覆也。來諭自訟。槩是初學之通患。雖人氣質不同。而其爲病祟則一也。立志之不堅。操舍之無定。昏惰之易乘。威儀之易弛。難於持久。失於急迫。喜怒乖當。言語無倫皆是也。而若敎醫治之方則立志也。立志之方則主敬也。我老先生答鄭文峯曰。士之所病。無立志耳。苟志之誠篤。何患於學之不至。道之難聞耶。朱子答潘叔度曰。所諭敬者存主之謂。此語固好。然乃指敬之成功而言。若只論敬字下工夫處。盖所以持守此心。而欲其存之之術。只著一畏字。形容亦自見得。故和靖尹公。只以收斂身心言之。此理甚約。又曰。敬則無委曲故直。直則無係累故虛。又曰。敬之一字。萬善根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種種工夫。皆從此出。方有據依。又曰。觀二先生之論心術。不曰存心而曰主敬。論主敬。不曰虛靜淵默。而必謹之於衣冠容䫉之間。可謂言近而旨遠。集此諸說而觀之。則可知用工之次第。使愚言之。亦不過如是。故爲君不敢自做一句語。只聚諸先生切言而誦之。未知或有助於持守之地乎。改過說。亦依示。少加點乙而附以小識。皆妄也。何補焉。講錄。欲觀今世講說如何。討便傳示也。

答汝擴問目大學

[编辑]

語孟庸學四子。皆程朱所解釋。或云集註。或云章句者何也。未知語孟是散記之書。隨事答問。難擧要領。至於庸學則鎔鑄成文。首尾關鎖。脉絡貫通。節節相應。段段照管。章章句句。註釋尤爲精密。故曰章句耶。

難擧要領。尤爲精密等說。指二書本旨而言。於此引之。似少挨過。只是記集與撰成異體。故有別耳。

知其性及聦明睿智。就知上說。全之及盡其性。就行上說。然上段是就淸濁粹駁不齊上說。下段於不齊中又指出極淸極粹說否。

知性全之。睿知盡性兩條。陳氏說已該備。來說依而明之亦是矣。

王宮國都。王宮。屬王及天子。國都。屬公卿大夫。問巷。屬庶人及凡民否。

王宮屬天子。國都屬諸侯。大全井田類說。鄕學之秀異者。移之於國學。國學之秀異者。諸侯歲貢於天子之學。於此可知。

由是而學。是字專指大學而言歟。兼指語孟而言歟。

是指大學而言。盖方言大學之於初學。爲入德之門。不可不先讀之意。與讀法同意。上旣曰獨賴此篇。而下復曰由是。則是與此相應。而論孟則自包於庶乎不差中矣。

經首章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小註北溪陳氏。兼理與氣言之。似背朱子之義。盖嘗思之。天下無無氣之理。亦無無理之氣。朱子謂先有知覺之理。理與氣合。便能知覺。又謂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此則以理氣兼說虛靈之義。虛靈旣兼理氣言。則明德是心也。亦可以合理氣說耶。雖合理氣言之。賓主强弱之分。不可相紊。明德之主理而兼氣。如四端之理發而氣隨之耶。

明德只是心。則陳氏兼理氣說之者。不爲無見。而但曰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氣。著又字。不免太分別之病矣。若以兼理氣。謂如四端之理發氣隨則不貼。明德則本體之理氣。四端則發用之理氣也。

語類云或問朱子曰。明德便是仁義禮智之性否。曰便是。又曰。這箇道理在心裏。光明照澈。無一毫不明。此則似專主理而言者也。大山云以心爲明德。猶以日爲太陽。以日之普照光明。故謂之太陽。以心之泂澈虛明。故謂之明德。此說似善名狀。如何。

朱子曰便是。則便之一字。可見微意矣。然語類又曰。虛靈是心之本體。答程正思曰。此心有正而無邪。勉齋答楊知仁曰。大學所謂明德。則心便是性。性便是心。集此諸說而觀。則明德之體。可得以知矣。大山以太陽爲諭。亦可謂善言矣。

因其所發而遂明之。遂字當如何看。

遂字有進達之義。與遂初之遂同義。本有明德之體。故於所發。進達其本而明之也。

止於是而不遷。下句曰當止於至善。上句曰止於是。是字與至善字。或有異耶。未至是而止則不及。至於是而又遷則涉於過。故曰不遷否。

上句則分釋止於至善一句。而是字只釋至字意。則是字泛而輕。下句。著言字而統釋上明德新民兩條。而言皆當止於至善。則至此而上句之是字破的矣。然則是與至善。淺深自不同矣。未至以下。說得是。

定靜安慮得五者。是知止功效。而陽村圖。以知止爲三綱領之效。如何。

知止一章。單言之則知止爲緫領。而有定以下爲功效。於有定吐。可知。合三綱領而觀。則三綱領爲工夫。知止以下爲功效。陽村圖說。以是而云耶。

慮字亦以工夫功效之次第相因。而見者到能安。然後自然能慮否。抑慮是事到手頭。審而復審者否。章句處事精詳。處字非以行事言。只是思之精審區處之義耶。慮固是行之始否。

慮是工夫到此心中定疊。而慮事自精詳云耳。不專是自然而然。朱子曰。知止如極深。能慮如硏幾。又曰。能慮能得。最是難進處。於此可知耳。處事精詳。處事是慮之必精必詳之義。則精詳二字。正釋慮字意。而在處事之前。來諭所謂非以行事言者。得矣。

致知在格物一節。當如何看得。以工夫言則致知格物。只是一件事。而以功效言則却是兩件事耶。纔格物則雖不更加功力。自當致知耶。

八條中七條。則皆爲兩件事。故各言其先後等級。而致知格物則理無物我。只是一事。纔明彼。卽曉此。故以在字易先字。更何加功力。來諭所謂以功效言則却是兩事。以工夫言則只是一事云者。以上七條例言則反言者也。究其意。似以下章功效與此章工夫言。然愚則以爲二章義別無差異。盖先後字雖同而用或異。以有順逆之勢也。

章句。自慊而無自欺之無字。誠意章。換以毋字。儘或有別歟。

無字。與誠意章毋字無異。朱子用傳文以釋之。而偶用無字耳。盖無則自然之義。毋則用力之義。本雖異而用或同。毋友不如己。無爲小人儒是也。但人或易致疑者。以其用於自慊下。故易以功效看。而此則不然。工夫與功效。經旣分言。則訓詁者。何可移易以亂其次乎。

極處無不到。到字只是盡字義否。如精到懇到。到盡到極之到。看作自此到彼之義。

到字。謂是盡字義則不然。加無不二字。然後可謂之盡矣。單擧到字則意不足矣。精到懇到到盡到極四到字。皆作自此至彼之義。又不然。精到懇到。重在精懇。到盡到極。重在到字。順逆之勢異。精到懇到。自此至彼之義也。到盡到極。自彼至此之義也。

物格而後知至。朱子曰。觀物察己。非因見物而反求諸己也。物我一理。纔明彼。卽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云云。未知何者爲內。何者爲外。

內者。我也此也。外者。物也彼也。旣曰物我一理。纔明彼卽曉此。而曰合內外之道云。則內外何可別處求耶。我是內而物爲外也。

同章小註。推盪査滓伶俐。未諳其義。

推盪。滌濯之義。査滓。塵雜之義。伶俐。睿悟分明之義。則滌盪其塵穢而明之也。此指誠意後效驗而言也。

顧諟天之明命。顧字兼存養省察之義否。動靜語默。皆是明命之流行。明德之發見。故云耳。

顧字。所說槩已得矣。或問曰。顧諟則明之之功。見其參於前而倚於衡也。則成性存存。道義出焉矣。然則存養省察無不擧。而誠正修。皆在其中矣。

苟日新一句。語類曰。是爲學入頭處。又曰。緊要在一苟字。此語甚切。章句曰。苟。誠也。似恐有先立誠意之義。如何。

苟字緊要之義。朱子說已盡之。依而用工。日新之功。可得於此。而但以苟誠也之故。以爲有先立誠意義則恐泥。兼意言之與單言之不同耳。

作新民章句。鼓之舞之。裴槐潭謂我鼓彼舞。我警彼化。語類曰。如擊鼓然。自然使人蹈舞踴躍。然民之所以感動者。由其本有此理。兩說意相似。而但渾厚似欠。裴說如何。

作字之義。章句已盡。而裴說又釋章句之意。未見其有欠也。

緝煕敬止。朱子云緝煕是工夫。敬止是功效。虛齋蔡氏云緝煕敬止四字。依或問言聖人表裏洞然。無一毫之蔽。故連緝光明。自無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不待知所止而得所止也。據此則朱子之說。不必從也云。此說能緊著否。未知此老所見如何。而能反朱子定論也。

朱子則固逐句分釋。自是章句訓釋之法。蔡氏則渾釋大體。亦不害爲一說。不必較量其優劣也。大抵古經文義。渾深而難知。故前輩解說。多有異同。後學集衆說而參觀。則然疑從違之間。不無得力處。何必執一而廢他也。况我見未透而遽加規督於前人。此意已先不好。猛省切望。

明德是得之於稟受之初者。盛德是得之於踐履之後者。明德是心。盛德是復性否。

盛德與明德似異者。明德則與新民爲對而成體用也。盛德則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之名。兼體用者也。然旣曰明明德於天下。則明德獨非兼體用之名乎。然則不可以心與性分之。而復之一字。尤賸耳。

此謂知本。知字應經文知所先後之知否。章句。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云者。新民之事否。新民之效否。

知本。應知所先後者。於此謂二字。可知矣。經文但言本末先後。而此又明其爲本末先後之所以然。而結之以經文。此傳體也。畏服民之心志則新民之效。新民之事則明明德也。

此謂知之至。不曰知之致而曰知之至者。何也。盖致字是工夫字。而至字是功效字。故言功效處。不當言工夫字否。如何。

不曰致而曰至。此結經文功效章。故擧經文物格知至而言也。來說是矣。

自欺自慊。工夫功效。金九思翁以爲自慊作工夫說。似無不可。如何。

朱子亦有兩說。後人云云。無怪其各執。而愚則以爲工夫看差長。傳文本謂誠其意。而不曰意誠云者。擧其工夫言。而自欺之反卽自慊。故二如下。卽曰此之謂自慊。只此如好色如惡臭是自慊之意。非謂如好如惡然後方爲自慊也。盖快足是誠之之實。用力之謂也。若未快足。是自欺也。自欺與自慊相對。則自欺亦可謂不誠之驗歟。非也。只是不誠之事。則自慊亦誠之之工也。經文之工夫章章句。引自慊而無自欺。釋誠意之義。則自慊之爲工夫。此亦可推矣。其下如見肺肝則自欺之驗也。心廣體胖則自慊之效也。

誠意者。吾心實有是善。不是從外更做工夫。只從吾心實有之善而克去己私。不容虛僞。誠實做去。無所間斷。毋自欺三字。爲吾平生之符耶。

誠意之義。八條中最爲緊要而爲人鬼關頭。故傳文及章句。反覆說破。君子小人誠與不誠之眞實情狀。無復餘蘊。所云在初學尤爲當務之急者。此也。來說亦不悖。

小人閒居爲不善之情狀。奚於誠意章特發出也。未知君子小人未可遽分於格致之始。而至於誠意時可判故耶。

小人之特揭於誠意章及平天下章。政爲工夫則誠意爲要。用人則天下爲大故耳。

雲峯胡氏以爲閒居之小人。是務財用之小人。此語雖好。似有牽合之病耳。

雲峯說。不爲無據。彼爲善之意。與而著其善之意相應。故云耳。

心廣。心正之效。體胖。身修之效否。心體二字。是誠意之包正修耶。

心廣體胖。是誠意之效。故曰君子必誠其意。况誠正修。各有等級次第。何可踰越以屬於正心修身耶。只是誠意爲要。故其效自包得心身也。若細推之則體胖。心廣之效。心廣。意誠之效也。

心有忿懥一節。分明是說心之用。心不在一節。分明是說心之體。有存養省察之工夫。而小註云似不必更爲分屬有心無心之病。如何。心不在章句。心有不存之存。與在字差異。存字帶補工夫說。與存養之存同否。

有所與不在兩段相承然後意明。上段之不得正。以四有所之故。而四有所。卽心不在之故也。語勢一節而深一節。是故。章句於心有所。始言不察之害。於心不在。重言當察之意。而省察當處。爲存養時。故察乎此下著而字曰敬以直之。以示用工之要。變在爲存。亦此意也。至其末段。復以密察存否直內修身。申致丁寧之意。上下三段。渾成一貫而不可分矣。然則體用存省之各就地頭看。未知其是也。

好惡財利。是身與物接時大關節。怨恨之所由起。治亂之所由生。故家齊已說好惡。而不知其苗之碩。亦從財利言。

齊家。始向待人接物去。就好惡言之。而不知苗碩。亦兆於此。來說如是看。意亦自好。

末節。不曰齊其家在修其身。而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者。何歟。

此章獨以工夫結者。尤加飭勵之義也。陽村圖說。以爲承經文反結。亦爲一說。

九章。獨變文。加必先二字。抑何意。

治國章之獨加必先二字。亦以家與國厚薄大小顯異。故又以工夫起頭。以示加勉之意。上章略同。

大學一篇。以敬爲骨子。而不顯戒懼存養。可疑。

大學之無存養。前人多言之。不明言其故。後學何敢質言。然細繹之則知止章及正心章。皆包得存養之意。故胡雲峯之言亦如是。南冥又曰。明明德已是存養云。則未知其果爾也。

傳十章。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深淺始終。未能領會。願詳聞之。

傳十章之義。朱子章句及或問盡之。而諸儒註說。又復該備。似無餘蘊。此而深究則接續貫通之義。庶可以領會矣。但朱子胡氏。皆以八節分之。而細繹則或以五節看。亦似不妨。首二段合爲一節。三詩云爲二節。自是故至康誥爲三節。楚書至君子有大道爲四節。生財章爲五節。盖首節。只釋絜矩二字之所以有所以謂。則不可分爲各節也。二節上二詩。以好惡釋絜矩與不能絜矩。下一詩。結絜矩能否之效驗爲得失。三節。提起一德字。與財爲本末。以明理財之道。不可外本內末。而以康誥結得失之由。四節。楚書舅犯兩條。承上文本末而開下文用人君子小人之兆。至君子章。又申釋得失之本。文王詩之得失。達道之得失也。康誥之得失。兼體用之得失也。君子章之得失。大本之得失也。章句所謂語益加切者。此也。三得失。皆爲三節之結語。則亦不可分而作異節者明矣。生財以下則又申明生財之道。而君子小人利義之辨又嚴矣。如是則看作五節。不爲無據矣。大抵平天下之道。在於絜矩。絜矩者。好惡無間於人與己。而好惡莫甚於財用。理財用而欲不失本末。則又在用人之賢否。故此章之用絜矩。始於好惡。次以財用。結之以用人。用人之道。莫先於君子小人之辨。故以利義終之者。此也。理財用人。此章之綱領。好惡利義。此章之骨子也。上與經至善相應。而結攬之義。自見於其中矣。

誠意章上下愼獨。陳定宇有身所獨心所獨之分。而先祖亦初是陳說。晩覺其未然。不明言其所以然。當幷看心所獨歟。釋義。兩獨所釋不同。上愼獨。그獨애愼ᄒᆞᄂᆞ니라。下愼獨。獨을愼ᄒᆞᄂᆞ니라。盖疑上愼獨是做工夫而言。下愼獨是收上愼獨而言。如何。

誠意章兩愼獨。只是一意。陳氏之分看。以有獨處字故也。然誠於中卽是心。故著故字而後云云。其旨甚明也。釋義云云。不能無疑。上獨曰獨애云則近於身獨。下獨曰獨을云則近於心獨。無或記之誤耶。此章爲誠意二字。故中二節。雖兼身獨而言。其結則必歸重於心。終亦曰必誠其意。上中下三必字。申致其戒勸。而意則一也。

平天下章。上下絜矩。前旣聞命。更無他疑。但釋義。上絜矩。矩로絜ᄒᆞᄂᆞᆫ道를두나니라。下絜矩。絜호ᄃᆡ矩로ᄒᆞᄂᆞᆫ道ㅣ니라或曰絜홈을矩로ᄒᆞᄂᆞᆫ道ㅣ니라由此觀之則與朱子江德功書。似無異耳。

絜矩之義。釋義云云亦可疑。傳旣曰此之謂絜矩之道也云。則分明釋上絜矩之義也。安有上下異釋乎。雖然。何敢質言。若江德功書。則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與此又異。

向時所敎格致之義。忘未詳記。願更聞之。

格致之義。程子曰。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其後諸先生。皆一辭同然。而獨老先生說少異。其後愚伏亦從之。愚嘗紬繹而似悟其然。諸先生則一依諸條目例而言之。退陶則以致知在格物釋之。他條目之例。何也。誠意而意誠則意誠而已。正心而心正則心正而已。修身而身修則身修而已。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莫不皆然。故格物而物格。但曰物格而已。此則循例順釋之致然也。致知在格物則本二而爲一。物之格則我之知也。於此不合言物我則其義欠明。此老先生之所以有上到爲人到理。下到爲理到心之論也。以愚見之。退陶說。在初學分曉上似差易。故前書云云者此也。向於講會。略說此義。未知能記得詳備否。

中庸之中吐。或讀或讀或讀淺見則吐似穩。盖讀則中庸中。兼中和之義。讀則中庸之中字。兼中和之義。其義有不同。敢此仰稟。

中庸之中吐是矣。以則兼中庸二字。非本義也。以則雖似無害。而不若之有力。來示中庸云云。似是差看。本義非兼謂中庸。只擧改和言庸之義而言。故曰中庸之中。實兼云云也。此條可疑者。以文勢言之。當曰中庸之庸云。而此曰中庸之中。此當入思議處。

右目諸條。不易看得到此。可知別後所工。若不懈益篤。鎭長做去。必有契悟處。然後可免間斷出入之患。子細玩味。愈深而愈得矣。但見君小有駁雜之病。而不免欲速之弊。駁雜則有妨於致曲。欲速則不安於持久。若一向如是數更改長促迫。而久無實得則手忙脚亂。弛慢之念。於是生矣。此非可審處乎。幸先以偏篤爲主。近切爲戒。博學致遠之功。未必不在於是。古人專門之學。皆是也。今玆答去。必多錯誤。雖十反何害焉。

答汝擴

[编辑]

改過說跋。本非可堪。而愛不能已。强有所云云矣。今得條示。果輕也妄也。果失語默之節也。昏錯如是。其可以立言以示人乎。愧懊不可言。雖然。亦有說焉。君旣以改過作說。期於實踐。則豈不思其所難而自欺耶。旣已知而悔而改焉。則是亦顔子而已。孔子之稱顔子。非他也此也。大易之稱元吉。非他也此也。然則子爲其難。故吾從而難之。非吾刱之也。首以難哉起。而中間歷擧古人所言及孔顔大易云云。而證其難之若是。其所以難之者。乃所以勸勉之也。難之以推上。而責勉之意重且大矣。其下入君之作說梗槩以敍之。又別提小過。申勉題外之意而結之以易。特以一懼字終之者。責勉之意又加深矣。雖然。文短而意晦。誰能知之。君之規警。誠是也。但學之一字。何可深避。是則過也。人生八歲入小學。小亦學也。十有五入大學。大亦學也。其文也。其道也。皆大人君子之學。而責之於八歲十五歲童子。則今君年已立矣。所讀皆聖經賢傳。志又在爲己。則學之一字。顧不當歟。士之爲學。猶農夫之耕。工賈之有職分。其分也何可避也。是故。古之君子。於爲己爲人。不嫌居之。而每以其前列期之。孔孟之告時君。必擧文武之政。堯舜之道以勸之。當時人君。視堯舜文武何如。而猶爾焉。苟必堯舜文武然後可以語堯舜文武之道。則世無堯舜文武久矣。堯舜文武之書。安用焉。大小學校之設。亦可廢矣。烏可哉。非惟敎人也。所自期者亦然。士希賢。賢希聖。孟子學孔子。故爲大賢。士之爲學也。不學顔曾而何。大易之爲敎也。使人問焉而以行。旣問焉而以行。則當以元吉爲期。是故。朱子曰。孟子才高。無可據依。當學顔曾。顔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有所準的而言耳。然則顔子之可學。古人已言之。今君之知過改過。政顔子所已能而受奬於孔子者也。證之以是。可謂得矣。而其難自可見矣。故以爲難而又難曰。何如哉。以見其最難之意。則豈非責難之道。而徒爲虛辭過奬之歸耶。至於古今之不同。亦當思焉。非但今之有古今。古亦有古今。孔孟時亦有古今之歎。然而不以有古今而少懈焉。其後積幾時今而有有宋諸賢。其後又積幾時今而至我退陶夫子。皆言今不如古。而亦何曾以是而或廢我所當爲乎。自今以後。又不知有幾番世界。自其人視之則今亦古矣。其人豈皆廢學乎。吾嘗思之。時雖有古今。而亦不至頓別者。何也。以有天命之性故也。今觀唐虞三代之論性情。卽我之性情也。觀四海萬里之外論性情。卽我之性情也。古人所謂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者。此也。是故。孔孟。不得時而遭阨者也。周程張朱。不得時而遭阨者也。其後賢者之困阨者。皆此類也。何必今時然。譏學而侮道古亦然。特風氣漸漓而厚薄異耳。不可因是而有依違者明矣。惟望益勉以壁立千仞爲立志。不得不措先難後獲爲學。寧拙寧卑讓一頭退一步爲行世。庶乎可幾。而亦使老拙終免虛辭過奬之歸也。以爲如何。來書所謂道體等語。此豈可當耶。虛奬二字。在己則知避。在人則不擇。豈道也哉。愼毋復也。

答汝擴庚戌

[编辑]

節略書。爲滋留紙。不免漫戲。然其言卽四先生誨人之語。其道則吾儒爲學之方。其掄選次第。亦稍有階級。依此用工。不無據效。滋味之示。已可驗其諦得。是幸。浮雜。初學例症。盖事功許多。欲速爲主。故恒有此病。而君已有中傷之漸。已於前日略警之。今乃自覺則卽此爲藥。時時提撿。毋使放逸。如何。冗務拂亂。亦當商酌。人倫居室。孰非職務。至於拂擾心曲則大害事。惟以理自遣。可免。只是隨事順應。斷却較計助爲之意。庶幾矣。未知如何。

答汝擴辛亥

[编辑]

前書未覆。後書踵至。亦可謂朝暮遇者。珍感。老從。開正來。衰疾交侵。日用動靜。全無用心處。每想古人之戒少壯者。始知其不我欺也。君旣有資有志。而年富力强。何求而不致。何爲而不成哉。但慮夫有志而或欠堅。有才而或尙異。則不得無受纇於所成就也。愚每以爲夫子所謂索隱行怪。吾不爲之。半塗而廢。吾不能已。此兩訓。其開示之切何如。自昔爲學者。免斯二者幾希。况今世乎。半塗而廢滔滔矣。或激而致力者。輒隱怪。此所以同歸貿貿。卒無聞道者也。此非可悶處乎。縛屋。想費心力。以程夫子尙不去掛肚之梁。則何可易言。雖然。須加工。切無爲滯累也。從古先覺。每以心不可有一物爲戒。所謂心者。何等天君。而敢慢擾之。在示諸條。槩是近裏著己。可知近日工夫。慰喜之極。不揆孤陋。逐條供愚。何可免問東答西之譏耶。聞氣翁作遠行。可慰。君亦有堂命。而固守志。此亦可喜。然勉承亦一道也。道能前夏來做。而其勤終不如始。盖困暑氣薾故也。告以從衆時做。非惟切磨有益。亦發舒之道也。未知於敎道何如。

問目

[编辑]

爲學莫切於持敬。而但初無著手處。若存把捉底意思。便爲勞攘。古賢已有此言。將程謝尹三先生說而試之。則整齊嚴肅。最有據依。而似欠涵養寬弘意思。惟一畏字。形容甚好。而常存竦然之心則亦欠安舒氣像。何以則可見意味而用工也。

持敬工夫。初學多不得力者。祇是不能鎭長用工之致也。用工節度則洛閩以來諸賢。已說盡矣。非但三先生說。如朱子敬齋箴。又明示地頭。愚所輯節略中。朱子所稱持敬之說一條。亦盡矣。所諭整齊嚴肅則欠涵養寬弘意思。及常存竦然之心則欠安舒氣像云者。似不然也。所以整齊嚴肅者。欲其寬弘安舒也。整齊嚴肅之外。無寬弘安舒也。朱子又曰。敬而不能安者。只是未熟。如飢而食。喫得多則須飽矣。程子曰。敬至於熟則忘敬。忘敬而後無不敬也。於此等訓。更加用力則必有到頭效。此外有何妙訣。

晩埈氣質偏駁。心地疎鹵。每於朱先生積漸涵泳。致誠耐久之訓玩味。而但靜時似或用力。於閙處又却不然。終是病根尙在。

靜時與閙處。用工難易。心不正之故。欲正心。亦惟敬而已。朱子釋大學心不在曰。必敬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

朱門人有問於朱子曰。氣質弱者。如何涵養到剛勇。曰。只是一箇勉强。然變化氣質最難云云。不言勉强之道與夫變化氣質之方。何也。願聞兩工之要妙旨訣焉。

變化氣質之法。古來聖賢。已大書特題。故朱子所以不言也。不然。以朱子開後學之誠。豈不言哉。表記所謂莊敬日强。安肆日偸。中庸所謂雖愚必明。雖柔必剛。皆是也。而其本則立志也。此最加勉處。以爲如何。

涵養工夫。最難容言。先賢論敬許多。而不言如何爲涵養。延平先生默坐澄心之學。此便是涵養工夫否。未知涵養爲持敬之本耶。爲持敬之一事耶。抑涵養熟然後自然敬在中耶。

中庸曰。尊德性而道問學。葉味道問涵養在致知之先曰。涵養是合下在先。古人從少以敬涵養。漸敎之讀書識義。程子曰。涵養須用敬。以此觀之。涵養與致知。爲體用工夫。今曰不言如何爲涵養者何也。只是養其德性之意也。所諭自涵養爲持敬之本。以下三節。皆非也。如欲涵養。則用敬然後涵養全。然則敬爲涵養之本也。

程子有云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夫性卽理也。理何有惡乎。朱子曰。理與氣合而成性。然則程子所云性。是指氣質之性。而雖氣質之性。似不可謂之惡。有疑莫究。敢請其旨。

程子所謂性是指氣質云者。恐不然也。此卽天命之性。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乃氣質之性也。其下以水比之曰。濁亦不可不謂之水。於此可知矣。孟子但曰性善而已。故其後所謂性惡,善惡渾,性三品之說紛紜。而至程張兩夫子。分釋本然氣質之性。然後是非乃定耳。雖是氣質之性。似不可謂惡。此則似然。而對善而言。故不得不屬之於惡一邊而然耶。

性卽理也。氣若不與焉。而先儒有云合理氣有性之名。朱子亦曰。理與氣合而成性。異於中庸首章之章句。何也。栗谷直云性理氣之合則不可。此說亦自好。如何。

性卽理也。釋天命之性。故全言理也。先儒合理氣之說。指成之者性也。故所言自異。栗谷之言。亦指其本體而言。然至於四七之辨。反未免認氣爲理之歸。是則不可曉也。

大學章句。一切之切。向來見敎。讀之以쳬。近攷韻玉霽字部切字註。曰衆也。又曰。大凡也。又曰。以刀絶物。漢平帝紀屑字部一切註。云以徼一切之勝。後王覇傳如以刀絶物。苟取齊整。不顧短長。爲一切之政。貢禹書妄竊思之。切字音讀之間。緊凡不同。壹是修身爲本者。上包正誠致格工夫。下包齊治平效驗。若讀之쳬則泛然無緊著。졀字讀之。於正文壹是尤緊。小註顔師古說。本據貢禹書則音讀졀無疑。不但音讀爲然。本意亦然。且霽字部一切。則禪語多用之。文公豈捨古史本語而引用禪語哉。序文亦以졀字讀之如何。

一切之義。愚所以쳬音讀之者。以全韻考之。連一字讀之。則爲大凡之義。單以切讀。則爲割與近之義。此以連一讀之故耳。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云云。擧衆而言。大凡之義。尤似著緊。雖以今所攷示言之。霽字部。曰衆也曰大凡也曰禪語也。皆쳬音讀之證也。朱書用禪莊語錄許多。盖以時人易曉之故。若經所謂壹是。猶禪家一切云者。何嫌之有。

答再從兄漢綺

[编辑]

伏奉小紙。責之以爲弟不遜之罪。規之以看書鶻圇之病。警之以不知爲知之非。拈出肯緊。切中膏肓。寧不懔然而懼。恍然而惺。再拜承膺。眷眷勿失哉。第弟言。究其本情。未始必出於折人言立己見之曲也。又非必强其所不知以爲知。而爲角勝之地也。但於看書。果有鶻圇之病。看書已鶻圇。則眞知無疾病出入字。固無足怪。旣知必無。則於證引之際。言其所見。亦無足怪。然只以無疾病出入字言。非以無疾病出入之義辨。則才言有故二字。疾病出入。自包於中矣。以此而謂之失經旨則實曖昧。而且疾病字。本非集註語則一時錯記。亦或可恕矣。然弟之此言。非敢自辨也。孔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人之好言論非吉事。况於父兄之前乎。言雖有餘而似不能。義雖直截而務娓娓。只使父兄歸於至正而已。切勿放言極論。以快一時自見。此最是一事。弟於此非無兢兢之志而未免因循。非無瞿瞿之心而終歸墮棄。言行相乖。表裏不諧。正所謂鐵籠罩却之病。而疾言遽色。每發於不知不覺之中。似此氣像。足駭耳目。弟之所自愧恐。而不免於今日之科者。亦此也。死罪死罪。自今以往。請從事於斯三條戒。以爲沒齒省身之地。則庶免大何之律乎。下示吾家之人。擧以務勝爲主。旨哉言乎。雖使和鵲執症。麻姑搔癢。不足諭快。弟每欲以此事從容稟陳。而畏恐未敢。今承先發。曷勝喜抃。大抵務勝二字。敗人家事者大矣。自此而遜讓之習息。和同之象少。雖父兄之前。必伸己見。必盡欲言。遂無韓氏孝謹之風矣。究厥所由。豈有他哉。只是意不誠。學不講耳。意不誠。故內無實工而每爲客氣所移。學不講。故義理不明而旋爲己私所蔽。只靠一言半句。已有張大公傳之志。正所謂不格物而自謂有知。則其知者妄也。不食而自以爲飽。則其飽者僞也。弟何必獨見於此。而方痛者。自知其病之所祟而按摩得酸處也。豈不大可懼哉。若使各自惕勵。先去客氣。實下工夫。扶植此一箇誠而斥去其一箇矜。然後合軍幷力。悉拔孤城則何求而不得。何攻而不克哉。若是者。不徒一家之幸。所係重且大矣。伏惟高明以爲如何。此正吾家汲汲大關處。而弟之素所憂懼者。故率爾妄言至此。心痛而不可緩聲者也。尤不勝逋慢之誅也。

與再從兄漢中○戊寅

[编辑]

穿雪涉險。勞攘備至。歸臥能無餘憊。氣度淸快否。境閒突溫。心安氣和。孟光作酒。童烏問字。犂然其樂。雋然其味。安得不淸快。弟。委病已七八日。頭嚬胷喘。眼眚耳膿諸惡症。一如宿祟之發。弓臥冰雪窟中。惟俟符到。餘外百事。已不上心耳。惟無寐吟呻中。偶思向日奉討時性說。不能無疑。故漫錄愚見以聞之。盖孟子之性善說。非孟子刱說也。卽子思之說也。非子思之說。卽孔子之說也。非孔子之說。堯舜以來羣聖人已言之。祇是言有詳略之異。而孟子特以一字斷之。故先儒以爲擴前聖之未發。然其實因前聖之已發而名言之也。易之繼善成性。書之降衷于民。詩之秉彜好德。大學之明德。中庸之天命性。皆已說破無餘蘊矣。以是推之。經傳所說。無非此意。此豈孟子之刱說乎。然則孟子之必道性善而誘文公之衷。牖告子之迷者。繼述前聖之旨。而大有功於聖門矣。雖欲廢告子篇。得乎。且性善二字。雖見於二篇。而細通之則七篇皆不外此二字。孟子所以繼開之功。非二字而何。如是而刊去告子篇。眞所謂買櫝還珠之甚者。餘外七篇。遂爲無綱領失宗旨之虛言矣。奚所貴乎。古人之書。莫不有宗領。苟失其宗領。無以爲書。孟子七篇。初以仁義發端而終之以盡心知性。其間千言萬語。皆從這裏做成來。而二篇特爲中間際接之綱維機軸。脈絡貫通。義趣鎔成。則後人何可去取存拔於其間哉。此朱子所謂孟子自作。非綴緝可成也。前輩或有選讀者。此則以其文章緊歇有所節取也。非有關於性命之學也。此弟之所以不能無疑於座下刊去之言也。嗚呼。性命之理。豈易言哉。孔子之所罕言。子貢之所不聞。况後學乎。苟無實見而言之。終歸於妄言。自古以此見譏於後世者不少。荀子之性惡。楊子之善惡混。韓子之性三品。皆不出於告子四變之說。而不識性則一也。至於蘇氏胡氏。又皆以爲孟子道性善。非本然天性。其論不一。而及夫程張夫子。而後始以本然氣質分開說去。朱子又繼之。然後性善之說。攧樸不破。而無一人斷言其非。於是而座下忽言之。倉卒聞之。安得不令人怪疑乎。雖然。若無積習之功。自得之明。不能言。非惟不能言。亦不敢言也。是以。不避煩猥。願聞其說焉。夫以孟子亞聖之資。繼開之功。若彼卓卓。而後人不能無疑議。此余所以尤疑者也。司馬公作疑孟篇。李太白作常語。鄭叔度作藝圃折衷。俱詆毁不已。而余隱之作尊孟辨。朱子又作讀尊孟辨文而正之。然彼皆以勸齊梁王天下爲不可。未嘗言性善之非是。若言性善之非如座下。朱子又必力辨矣。今座下獨出己見。言人所不敢言。誠可謂毅然卓越。而第恐悖於程張朱三夫子之正論。而反同於司馬李鄭及荀楊諸子之見識。則於古來羣聖賢之旨。未知如何也。是以。私自論列。求以破疑。恕其狂妄而剖誨之。望幸。

與三從姪江叟辛亥

[编辑]

八耋千里。竟致顚沛。驚歎何極。竊想旅邸瑣撓之餘。歸臥山第。調將自便。心神靜暇。似當有效。以是稍慰。其所以欝慮慨惜之懷。何嘗少弛。從兄弟經過之狀。不可殫記。而道兒前症復發。其嬌又得痼疾。俱頟頟將絶。以故迨未克一赴診。此豈同室相捄之道耶。疏事。卽蒙優批。大是斯文之光。君若無故。豈非圓滿。而終歸欠缺。吾門之厄。已不可言。而權氏之貽憂。亦甚不安。雖然。士之可勉者。惟道而已。彼所以起之者禮也。吾所以應之者義也。禮義已盡而中間致敗者。命也。所謂命也者。只當任之耳。亦且奈何。幸萬加愼護。漸得痊可則又安知非玉成之天意耶。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