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道德
自古至今。自野蛮以至文明。道德为与日而俱进乎。抑与日而俱退乎。世之论者。则有三说。兹幷列之于下。
第一以为道德无进步亦无退步。古今人不甚相远者也。其说或直以为古今道德。毫无异点。如排克尔之说是也。或以为古今道德。虽有异点。而不足持以定古今人之优劣。如泡尔生之说是也。排克尔曰。‘世界之趣于文明者。非道德之进步。乃智识上之进步也。求道德之点。则古今无异。或有一二相异者。则古人朴而今人诈耳。以今人比古人。道德固非较劣。亦未尝优。即同为今人。野蛮人之道德。不必劣于文明。故文明者。非道德之进步也。’泡尔生曰。‘时代既异。道德亦不能不随之而异。其证至确也。道德何以必随时代而不同。既随时代而不同。何以仍无失其为道德。此虽圣哲犹难言之。常人之情。于古人已事。与今道德不相同者。往往斥为谬妄。然在蛮野时代。用蛮野刑法。亦未为不可。且趋蛮野而进文明。或亦不可无此作用。近日严明公正之制。所以行之而有效者。庸讵知非中古酷虐之制之所致乎。’此二说者。皆复言之成理。惟吾不能不有所憾者。即以其间言理。颇不免有不完全不精确之点也。今请得而论之。
排克尔之说。以为古今人之道德。毫无异点。其为失言明甚。即就其所言。‘古人朴而今人诈’一语。即不能不承认为古今道德之异点。即不能不承认道德为逐次退化。则排克尔之说。殆不可信也。至泡尔生之说。较新而可喜矣。然亦病其析理之不能精。敢为武断。而不能自圆其说也。夫不知其所以然。而敢决言其当然者。其事殆近于迷信。非学者所宜有。今泡尔生既决定道德随时代而异。又不能言其所以异。所以异而不失其为道德之理。既不能言其理。而仍不肯自疑其说。此则可怪诧也。吾今敢言泡尔生之说误矣。惟其误故圣哲不能得一惬意之解说。此甚易知也。夫蛮野之民。用蛮野刑法者。譬犹入贼伙而从事抢劫。固不失为贼之道。交小人而从事倾轧。固不失为小人之道。然而合于贼之道小人之道者。吾人不能认其合于道。何也。贼与小人。已为道之所不容也。今蛮野亦为道之所不容。故蛮野之民。用蛮野之法。虽合于蛮野之道。吾人不能认其合于道者正也。诚如泡尔生所言。则亦将谓君子小人之地位不同。道德亦随之而异。道德既随人而异。而仍无失其为道德。则凡是抢劫倾轧之事。皆未为不可。皆不失其为道德也。其说无乃太可笑乎。至其言蛮野之中世。对于今日文化之关系。一则曰‘或亦’。再则曰‘庸讵知’。固知其内有所怯。终不能言之而自惬其意也。如此则泡尔生之说亦败矣。彼以为古今道德为无进退者。其不为正确之说也。
第二以为道德随时代而退化者也。持其说者。如犹太小说。以具足生活。为在事物之始。文史哲学主义如西零者。对于原始种族。亦抱纯粹完全之观念。希腊之希西亚若。则谓‘世界始于黄金时代。终于铁时代。’法之卢梭。则谓‘文明增进。则罪恶增进。’德之叔本华。则谓‘人类智识日增。而苦痛之新原因。亦随之而日生。’凡此皆本原于同一之心理所发生之论调也。征之于吾国。即鄙谚所云。‘世道日衰。风俗日薄。’等语。已足征人人有此观念。学者好言先王。文人好言叔世。亦此等观念之表出也。抑吾人述道德进化之说。有同时不可不注意者。即无论持此说者为何如人。所居之世为何如世。其推尊过去轻蔑现在之情。常不相远。即使其人居于吾人所最羡慕以为至善之世。其自视欿然。仍与吾人无异。如希西亚若。居于希腊。已言其时为铁时代。吾国唐虞为善世矣。然路史载舜言。‘妻子具而孝衰。人情大不美。’是唐虞之世犹有所未足也。进而论黄帝之世。素问载岐伯言。‘今人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是黄帝之世。亦犹有所未足也。岂真具足生活。在事物之最初时代耶。
然而为此说者。其目光每专注于道德退化之一方面。而忽略其进化之点。不肯加以注意。故其说殊嫌于不正确也。大抵为此说者。有二原因。其轻蔑现在者。生于憎恶之感情。其推尊过去者。生于重远轻近之气习也。泡尔生曰。‘厌世主义者。不过各基于其特别之经验。而立为普通结论之谬见而已。人苟遇二三英国人。而意气不甚相投。则必构为结论曰。英国人者。无礼仪无知识之人民也。’夫其待英国人既如此。充其量何难以此待世界人。则彼之所憎恶于世界者。其非世界之罪明矣。故曰。其轻蔑现在者。生于憎恶之感情也。至重远轻近之习。尤为人类弱点。朋友聚处。相视不足。一旦生离。则怀思弥切。伟人在世。责之甚周。一旦死别。则声誉顿起。颜之推曰。‘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远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鲁人谓孔子为东家 。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此皆失毁誉之真者也。今人诵诗读书。诗书所记。已多为身后评述。详于善而略于恶。吾人更以重远轻近之习读之。其终不至见有善不见有恶不止。然虽不见有恶。而欲因以证古人无恶。殆未可也。故曰。其推尊过去者。生于重远轻近之气习也。
第三以为道德随时代而进化者也。持其说者。如克特、如户水宽人是。克特曰。‘文明人之社会。非有他优点。惟道德之组织。胜于野蛮人耳。’户水宽人曰。‘对于人间一切之道德(即人道)及对于公私团体之道德。其进步之程度。盖与时代为方轨者也。’夫道德之进化。实有不可诬之事证。譬如言群治。则由神权。而君权。而法权。而民权。而人权。言竞争。则由个人竞争。而家族竞争。而种族竞争。而民族竞争。他如阶级制度之废除。平和思想之发达。无一不为道德进化之结果。故主持此说者。以为言道德退化。不过由感情所生之误解。若究诘其退化之事实。常瞠目不知所对。即有所对。每不为古人所无之罪恶。而今人所独有。不足以为道德退化之证据。故道德非随时代而退化。随时代而进化也。
吾人欲知前说之为正确与否。不可不先解决下之问题。即今日为善之人数较多于古人乎。抑为恶之人数较多于古人乎。对于此问题。吾人虽有所论列。要皆不过臆为之说。譬如全球十五万万人民。究竟在古时若干人为善。若干人为恶。在现时若干人为善。若干人为恶。既无何等统计表。以为计算之根据。则吾人欲断言道德为进化抑退化。欲使之极精极确。其为势之所不能明矣。无已。则犹有一法。即计算善恶之种类是也。计算善恶之种类。不必毛举缕析。但观今人之善。有古人不能知不能行者。古人之善。未有今人不能知不能行者。则知今日善之种类。较于古日为多。此道德进化之明证也。然同时观今人之恶。有古人不能知不能行者。古人之恶。未有今人不能知不能行者。则又知今日恶之种类。较于古日为多。此又道德退化之明证也。则彼谓道德有进化无退化者。殆亦未尽然也。
如上三说。既皆不能完满无憾。则吾人将以何者为可信之说乎。曰。如上计算之法。则知道德亦进化亦退化。殆为确而可信矣。至其所以亦进化亦退化者。盖人智进化之结果也。人类愈发达。则人与人之关系愈多。而智力之范围愈广。夫既云人与人之关系愈多。则人类行为之种类愈繁。行为者。非善即恶。故世愈降而善恶之种类愈伙也。夫既云智力之范围愈广。则智识愈发达。智识愈发达。则善者愈知所以为善。恶者愈知所以为恶。此道德进退之真象也。要之道德者。不但其善之方面。随时代为进化。即恶之方面。亦随时代为进化。恶之方面进化云者。即吾人所谓退化也。
吾人须知欲硏究道德之为进化或退化。不可离文明而单独说之。抑吾人所最宜注意者。道德进退与文明之关系。非固定不可移易之性质。盖可以由人力进退之者也。世愈文明。善恶之种类。因以俱多。既如前所述矣。然善之种类之所以多者。以天下有为善之人发现之也。使天下无善人。则善之种类。无由而多。即使种类多而道德仍不能进化也。恶之种类之所以多者。以天下有为恶之人发现之也。使天下无恶人。则恶之种类。无由而多。即使种类多而道德仍不能退化也。故知道德之所以进化者。以天下有为善之人故。而其退化者。以天下有为恶之人故。使天下为善之人多。而为恶之人少。则道德进化之处多。退化之处少。使天下为恶之人多。为善之人少。则道德退化之处多。进化之处少。进而论之。使天下之人。皆为善而不为恶。则道德有进化无退化。皆为恶而不为善。则道德有退化无进化。故将来之世界。在道德界之价值。或如哲学家所述之具足生活乎。或如宗教家所述之末日世界乎。皆视现今人类之行为而判定之。吾望有志之士。善用其由文明进化所得之智力。群出于善之一途。使道德有进化无退化。以早促黄金世界之实现也。有志之士。可以起矣。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1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