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旅轩先生文集/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旅轩先生文集
卷八
作者:张显光
1642年
卷九

杂著[编辑]

金上舍字说[编辑]

上舍初字曰子美。盖贲其名烋也。余以为烋固美之盛也。字以子美。果称矣。然而惟美其美。不致其处美益美之义焉。则恐所美者此而止矣。非长进之道也。窃想先君子命名之意。深且远矣。岂在于浅近哉。吾人事业。诚有真且大者。则慈望所属。其不在是耶。所谓长进之道。虽能美矣。而不自美焉。又须有自韬自砺之志。然后其美不止于前美。而必至于尽美也。孔门颜子。已到亚圣地位。则其有诸身者何如。实诸中者何如也。而犹云有若无实若虚焉。则是不以已有为有。已实为实。方且欲罢不能。既竭其才。必至于圣焉天焉而后已者也。此非后学之所崇仰耶。上舍于是请改之。余以谦可应之。则上舍又请其说焉。上舍固余最所爱重也。遂为之陈叙如右。仍复勉之曰。上舍尝从事于易学矣。谦卦卦爻彖象。其辞备矣。上舍就这卦如筮斯得。反复焉䌷绎之。默会而体验之。其于处美之道。受益之庆。有可量耶。必将能尽夫君子有终之亨。而克承命名之先旨矣。此一谦字上。自有许多吉德基焉。上舍当自认得之矣。余何必重烦其说哉。

卧游堂说[编辑]

堂之主人。即朴君晋庆明述甫也。主人身被斋郎之任。任所在江都。卜日发程。余来奉别。仍留摄疾于堂。有孙儿辈数人。在傍供药饵。余问汝等知堂号之义乎。其以卧游号之者。何旨也。孙儿等亦不能详言。余就思之。则余亦卧于病席。卧者岂有游乎。游虽有远近。必须动身举趾。然后当有往焉。此岂卧者所能哉。卧游之说。出于何人。而主人之取之以名堂者。其意亦有在矣。吾人生为男子于两间。既幸矣。岂可蛰伏匏系于一隅闾阎间。醉生梦死于一场。鸟兽同群。草木同腐哉。必也遐远其耳目。广大其心胸。得我心神。无所不到于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其所谓方外物外形外象外者。无非我方寸中区域。然后可以为大游大观。而为不负生为男子之志业矣。呜呼。此岂可与拘人俗士。论此游此观哉。非至人。谁得以尽此游此观哉。以言其次。则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其为名山大川巨野长郊。凡几千也。三皇五帝三王历代之京都古址。凡几墟。达人硕士名儒先哲之播芬遗芳之迹。凡几所。此莫非男子一游一观之不可不果者也。主人必尝有志于斯焉。而老且病矣。知不可以遂焉。则乃以卧游名其堂。其游岂可恒人凡友之所可认得哉。方其日暮客归。柴扉重掩。诸子之侍傍者执卷。各退于其所。而主人馀醉未醒。假睡于枕上者。此其卧游之辰乎。想其游也。神千里于瞬息之间。目万古于须臾之顷者。非其游乎。凡其可慕可尚可感可戒者。无非兴思怀想之地。则其游也亦不可一归之于虚矣。主人之方卧此堂也。必以在外之遐境为游矣。今则邈赴江都之寂斋。其能不以卧游此堂。为席上之思耶。堂前所睹物目。余令孙儿辈。录诸幅緖。遥想此等各种各卉。无不挂在主人心目上也。聊使孙儿。把笔呼题。以为他日追省之地云。崇祯甲戌季夏初旬。旅翁呼稿。

用拙堂说[编辑]

堂之主人。致书于显光曰。堂在林川郡南塘江之西畔。即吾所卜置也。而号亦吾所号也。昔我先人。以养拙扁其堂。故吾兄弟三人。幷承其拙堂而号之。兄圣徒则曰守拙。弟圣复则曰趾拙。今圣征以用拙号吾堂。拙固家传而共尚之者也。遂悉其形势之胜。景致之富而录示之。仍请一文字。要为不忘之资焉。余惟拙者。德之质也。拙以持心。则心无妄思。拙以持身。则身无妄动。应事以拙。而事无不顺。接物以拙。而物无不孚。然则拙非万福之基乎。养而传之。以为一家积德之地焉。于以守之。于以趾之。无非继述之孝也。而主人之用之也。则其所以著意焉者。又有深矣。夫拙则不才。才则不拙。以拙任拙者。常短于有为。以才使才者。常病于作为。故惟其才矣而用拙。然后才以济拙。拙以制才。而可以为适用当行之道矣。主人亦可谓长于才也。乃以用拙为志。而号堂服膺。则主人之得力于此拙者。毕竟为如何哉。余为主人重贺也。若夫江山形胜。瞻眺景致。则登于堂者。必有能以文代画之手矣。显光实以拙任拙者也。玆因主人之索言。敢以拙说吿焉。

明镜新堂题词[编辑]

堂主。即吾外孙朴栗。自以雁行中第四。承其生父之命。归后于其伯父上舍公。上舍乃龙岩先生之奉祀曾孙也。龙岩所师则松堂朴先生也。所友则真乐金先生也。盖其门路之正。自任之重。详在著述诸书及府儒耳目。余不须言矣。龙岩在世时。置堂宅前。沼其下而方之。遂名其堂曰明镜。想所以名堂者。必非寻常焉。惜值兵乱。堂不免为丘墟。上舍公设茅斋数间。上舍殁后。斋又颓破。今乃整旧础建新斋。房二间厅一间。虽不能奉准旧堂。亦可谓之肻构耳。我以宿疾小间。来见稚孙。堂主请我一言留壁。故粗序其堂之首末。叙讫。复为之赠语曰。呜呼。汝之肻构。其志固善矣。然以耄思之。汝之继述事业。岂止于构得此堂而已哉。其所重且大者存焉。先生所著紫阳心学至论。即治心之大要也。击蒙篇,景行录。皆日用间不可不顾𬤊者也。三侯传。又男儿志尚之所切也。卫生方。亦血气为身者之所不可不念也。汝居是堂。能不坠先生遗训。岂非汝事业之重且大者乎。我虽言耄。终之以此言者。其意不浅。汝其勖之。

孙𨥭娶戒[编辑]

干上坤下而夫妇之位定矣。阳外阴内而夫妇之义定矣。日昼月夜而夫妇之别定矣。凡刚柔健顺动静唱和之道。无非夫妇之常例也。汝今临娶。若复数日后。便具夫妇矣。夫妇之义。汝其知乎。圣人序夫妇于五伦之中者。其意重矣。世中人不知此义。以夫妇为至密之分。而不思其理焉。其相狎之而不致敬者。淊淊也。彼何足道哉。今我送汝娶焉。汝能克体吾志。岂非吾望乎。古礼。谓妻父曰外舅。谓妻母曰外姑。舅之言。谓以事父之道事之也。姑之言。谓以事母之道事之也。此既娶后第一道理也。其馀一动一静一言一行。无非汝致谨之地也。汝果能念念不忘此戒。岂非汝万福之原哉。耄言至此。汝其念之勖之哉。

周王山录[编辑]

山之高不为最也。而山之名则著焉。以其有古迹。且其岩壑奇异也。余闻久矣。思一观以快尘眼者宿矣。而愿莫之遂也。是夏。从朋友就山之近区而寓焉。一日。约二三友人。拟副宿愿。是日午雨作。不能遍游。闻之于人。山之所以以周王名者。在三韩时。有一王号者。避乱于此。置阙于山之上。傍有瀑流。瀑流中有岩穴。人可隐藏。而以其瀑流蔽之。故外人不知其有穴焉。主有急则藏于其穴以避之云。余以日暮且雨。不得亲见其迹。山之得名则以是矣。观者谓此山洞狭而溪险。岩壁磈峻。岭上平广。四方之路皆阻远。当乱世。可藏兵以御贼也。若游观之人。则非特以古迹。为其岩奇水洁。似是羽人栖息之地也。洞之名者有二。而东者乃所谓周王避乱之所也。瀑穴未变。阙址犹在。而入洞数里许。今有弊寺焉。西者岩壑。比东尤奇。而岩腰人迹未及处。有异鸟巢其隙。人谓之青鹤。每于春夏。卵育于此。对巢岩头。为立小庵以望之。而壁远巢高。人不见其鸟。平时来赏者。次角以惊之。待其飞出。然后得见其形。有一武人。射其巢。矢著其傍。自后鹤遂移栖于愈险之岩。人不复见焉。洞至五里许。厓绝路竆。路竆处有岩曰附岩。盖其岩石。衬贴悬厓故名矣。若能蚁附虱攀而行。则可缘其岩。以通其路。由其路而逾一岭。则山势稍平。不甚奇美。而但有龙渊数处。受瀑成潭。危不可近。深不可测。由龙渊北去七八里许。古有村店。名曰广穴。因乱散亡。今只遗数幕云。而皆余行所未及见也。余于是行。虽未能遍赏。然山之大槩。则已得以领略焉。最所奇者。诸岩也。岩之在西洞者益奇。试以是日所目者记之。则自洞口至路竆处。可五里两岸皆岩。而不相叠累。下自岩根。上至岩角。不知其几丈。而直一石以首尾焉。中有小溪水。从溪有微迳。迳不履土。躐石而步。石布溪左右。或高或低。或巨或小。或纵或横。或侧或夷。非健脚力。必常蹉跌。由其迳者。仰视两厓之壁。则岩根各去人才咫尺。而岩角直插云衢。天与日。真如井中见也。至所谓附岩之上。则左右诸岩。罗布眼前。千形万状。无不具悉。或方或圆。或缩或突。或左右相对。有若拱揖者然。或彼此相高。有若争为长雄者然。或配合之如夫妇者。或序次之如兄弟者。或若仇雠焉相背之。或若朋友焉相亲之。或一岩巍然。众岩俱低。则其尊仰敬奉之者。君师如也。其卑傲压倒之者。臣妾如也。东厓之岩。不连于西厓。西厓之岩。不属于东厓者。有似乎分门别阵法。不得相混也。或俨然庄然。中立不倚者。有若大人正士之不可犯也。或为诡为怪。不可貌象者。有若异道左学之反吾伦也。或若介胄之士。以不拜为礼者焉。或若枭熊之将。以杀伐为心者焉。或若上古圣人。生在朴略之世。道一天地。不露性情者然。或若末世浮薄之人。负艺恃才。骄傲自售者然。有或如偃蹇林壑。高尚其事者也。有或如逃遁岩穴。若将浼焉者也。或有乖戾而自异者焉。或有依附而众同者焉。或有小从于大者。或有后随于前者。藏缩头角者。如有所畏怯于时势者也。暴露棱隅者。如有所愤怒于世乱者也。此其大略耳。不可具状矣。今以其奇形异状。敢拟之于前史所闻。则有如好古慕圣之人。愤生世之苦晩。慨未见乎至德。想其道而思其人。用毫端造化。图画出千古上圣人。排三王列五帝。首之以盘古氏。间之以无怀氏葛天氏。下至三代圣王。无不备其象而尊尚之。模其形不模其道。画其体不画其心。只凭名位而侔拟之者也。又如电光斗枢。轩辕御极。蚩雾既收。云师列位。调阴阳顺四时者。风后之相位也。戢万邦清四海者。力牧之将威也。齐日月而造历。运节气于掌上。容成有焉。占斗建于天文。作甲子于人寰。大挠有焉。俯察仰观。竆万变作㟖数者。是隶首也。候气考数。求中声造律吕者。是伶伦也。为文章而贵贱以章。作舟车而万国来贡。盖有庶官咸备。各修天工。而治天职之气象焉。又如唐虞之际。尧舜立极。四岳在位。元凯登庸。都兪吁咈于一堂。群后济济而让德。做祥风光瑞日。盖有百僚师师。庶绩其凝之气象焉。又如周武王止师牧野。俟天休命。万国毕集。十乱齐作。行伍井然。戈㦸彗云。太公鹰扬。闳夭献猷。黄钺白旄。王于誓师而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各称其戈。各比其干。各立其矛。共听誓辞。则盖有如虎如貔如熊如罴。止齐勖哉之气象焉。又如周公居冢宰。制作如造化。庶官百职。咸秩俱序。礼乐文物。无不备具。百辟来朝。五等序列。玉帛交错于庭。锺鼓备悬于下。大猷方开。尊卑不敢乱位。庙享既设。大小罔敢逾礼。则盖有穆穆皇皇彬彬郁郁之气象焉。又如天地元气。锺于尼丘。洙泗设教。英才云集。三千门弟。七十成才。立五科而尽其才。用四教以就其学。或有升堂而入室者。或有望门墙而不得入者。回也如愚。参也鲁。仲由勇。曾点狂。各因其才而成就之。则才随人而长短。学随功而高下。盖莫非圣贤之徒者也。又如邹孟特立于战国之时。绍洙泗之圣学。做岩岩泰山之气象。养浩然之正气。充塞乎天地之间。颠倒齐梁之君。仁义之说。可以经天。妾妇仪衍之徒。道德之论。可以纬地。愤颓波而立大防。卫吾道而作大闲。出入乎皇王。纵横乎礼义。辞锋不知其几千丈乎。话头不知其几万层乎。流俗仰其义而魂遁。异端望其风而魄夺。则其确也不可挠。其严也不可犯者然也。至如秦关一破。楚虎方骄。时乎不来。赤龙暂屈。鸿门一宴。豪杰争驰。增玦频举。庄舞方张。良出斯急。哙盾直入。当是时也。风翻云乱。虎据龙蹲。楚臣谋楚。汉臣谋汉。天下雌雄。其未决者乎。又如天下归汉。楚亡鲁屠。田氏有孙。守义孤岛。从者四百。莫非义士。天下非不宽。四百之身无所容。汉爵非不荣。一心之守不可易。于是愤义誓天。约与同死。四百齐节。秋霜凛凛者乎。又如炎运将竆。英雄无所骋其力。吴魏方强。蜀业孤危。力虽微而义愈壮。势虽薄而志则雄。卧龙奋鳞于云雨。凤雏鼔翼于冥霄。关羽虎跃。张飞熊愤。赵云扬群。又皆张胆而振拳。终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当其时也。蜀之一方。岂非英雄之窟也。又如睢阳危急。孤城势迫。张巡仗千仞之节。许远负九鼎之义。爱妾是食而志不挠。雀鼠斯掘而气不挫。贺兰忌功而不救。虏势乘弱而益逼。南霁云怒胆如斗。䨓万春义愤如山。当是时。使城中之人。齐愤而共激。有必死之心。无偸生之计。以一城捍天下。城虽破而节愈坚。死虽惨而义益高。何其壮也。又如崖山日没。苍海云暗。君臣社稷。载之一航。当是时也。事已竆于无可柰何矣。而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诸人。临危大节。确然与在平常之世者无异。朝衣拄节。任纲常之重于身上。图存一日之社稷。便尽一日之职分。虽伯颜弘范。以滔天之势迫之。在我之志。曾不少变。吁其凛哉。此吾之游是山也。见千岩之奇状。而认吾人气象于万古之上。虽其人事之大小不齐。往迹之吉凶各异。其何害于博取而广比乎。至于寂灭之教。起于西方。而瘦髠老释。百十为群。尘芥六合。梦幻人世。仰天向壁。坐禅入定者。所谓僧佛。则岩之诡怪者。似之仙道之学。出于后世。而窃造化权。超生死关。逆天理捐人伦。方丈为宫。瀛洲为家。静坐千春。烂柯一局者。所谓神仙。则岩之隐僻者似之。虽然。皆非吾道也。似焉而何足尚乎。然则岩非有意于似人。而我自以意而拟之耳。一山之岩。而岩形有千殊万别。一天地之人。而人事有千变万化。则天地造物之情。于此乎见矣。岩形之所以千殊万别。人事之所以千变万化。莫非理也。理本一也。而形于物者。有千殊万别。事于人者。有千变万化。何欤。盖此理本无方所。又无形体。故物得之而为形。自不能无其殊别。人得之而为事。亦不能无其变化。理之一者。体也。而形之殊别。事之变化者。用也。不有其一。乌得有千万用也。故体不可不一。而用不可不千万也。然而天地之生物。物之做形。其不得不千万者。自然之势也。不容不然矣。若以吾人而做气象事业。宁可不取舍于其间也。物形之殊别。人事之变化。既不害于理之一者。则我之所以权衡乎。往古之迹。取舍于人事之变者。亦不害于性之一也。然则岩之所以似之者非一。而我之所以取之者。能无择乎。三皇五帝之至道之朴。至德之淳。我不可不尚之也。轩辕之做庶官。唐虞之位百职。整整肃肃。如牧野之举。秩秩彬彬。如周公之制。我不可以不慕之也。洙泗之设科。孟氏之卫道。我于是乎师之矣。鸿门之豪杰。田横之义士。吾伟其略。不观其德。吾美其志。不取其道矣。蜀中之英雄。睢阳之节义。崖山之忠义。我于是乎高揖之矣。若夫僧佛之学。异矣。斥之可也。仙道之道。左矣。远之可也。其所以可尚也可慕也可师也。伟之而不观也。美之而不取也。可以高揖之也。可以斥而远之也者。皆吾平昔之所讲明也。何待乎山之岩也。而惟其想像之。拟倚之。千载之下。如得见仪容风节于千载之上。则岂非由今日是游而得之也。于是。志其所以比拟而认会之者。以为他日几案上起发之资也。万历丁酉孟夏日录。

同尘录[编辑]

余性鄙下庸拙。本无厓岸峻绝之行。其于智愚贤不肖贵贱富贫。随所遇而应之。随其人而待焉。凡有贵与富者。非在所尝亲厚与夫有诚意相见。则固不敢自有板附之意矣。至于所谓贤智者。若不自察其果贤果智。则不敢趍走要见。虽或遇之。亦不敢轻为之心许也。贫与贱者。如不以其道而取之。则固无与于性分之内也。余不敢以自外者而轻之。至于愚不肖也。亦未尝区而别之。卑以傲之。或与之容遇焉。或与之接语焉。故尚余者。有或比之以展禽之和。讥余者。有或方之以乡愿之行。余犹不能改其度也。一自乱离来。世道益以昏浊。人心益以悖恶。当此时也。虽守正道躬礼义者。其在乡曲。不可一切以规矩绳墨律之。况余流离旅寄于异乡异闾者。岂可无随俗自韬之道哉。于是。勉为和柔之色。务去刚劲之容。虽遇奴隶仆妾儿童下愚。必与之和颜以接。温语以待。况于陵驾闾里。敢生气势者乎。非独虑其遇悍夫。值骄汉。慢语触怒。顽容致辱而然也。县俗朴野。民无知识。只可以忠信质直而相交。不当以礼法揖让而从事。故不得不为之变常改度焉。余拙于言。未尝能为心外之言。今或有强谈者。余拙于貌。未尝能为不喜之笑。今或有勉笑者。局以戏者有之。射而玩者有之。或同渔者于前溪。或从猎夫于后山。或伴箕踞于阡陌。或和戏谑于街路。或谈干戈。或话农桑。随问随答。不敢争是非也。随言随听。不敢辨得失也。如此而度日。如此而卒岁。时自思之曰。余之处乱世随末俗。其为自保计则得矣。顾无乃同流合污。日与染化而不自觉者耶。旋自解之曰。徇于外者。迹也。守于中者。心也。不可变者。道也。有所变者。事也。吾一其中心之守而已。其何伤于外迹之徇乎。吾不变其不可变者而已。又何害于变其可变者乎。能大能小。然后可以见龙之神也。能屈能伸。然后可以见鬼神之妙也。夫道岂可一向为其高者远者深者大者哉。虽至德之人。有时乎为其卑近浅小者而不以嫌焉。此其所以成其高远深大之道者也。斯道也。岂独在人而然哉。广大高厚如天地。至明如日月。深远如风雨。而亦无不然也。试言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者。飞禽而凤凰。走兽而麒麟。鱼虫而龟龙。草而芝兰。木而松柏。土而金玉。山而五岳。水而四渎。人而圣贤。国而帝王。皆其所有。则其有也不其大且贵乎。至于鹪鹩。禽之微也。犬豕。兽之微也。虾蟆。虫之微也。蒿荻。草之微也。枳棘。木之微也。沙砾。土之微也。丘陵。山之微也。沟渠。水之微也。愚夫愚妇。人之微也。黎庶。国之微也。而此亦莫非覆载之所包容。则何独大者贵者见包于覆载。而微者细者乃为所遗哉。不但包容于物者。兼贵贱大小巨细也。其运行施化之道。亦莫不有隆微浅深焉。寒之深则重裘燠室者。尚不能暖矣。而其微也微细之虫。亦得发生。此则寒不恒于深也。有时乎微焉。暑之盛则山为之焦。川为之沸矣。而其歇也块土不干。潢潦不涸。此则暑不恒于盛也。有时乎歇焉。岂有长隆不微。长盛不歇者乎。日月之光物也亦然。不但光于美大而不光于微细也。风雨之润物也亦然。不但润于巨贵而不润于贱小也。故至高大至广厚者。不择物而容囿焉。至明。不择物而照焉。至泽。不择物而润焉。圣人之道。亦犹是也。言其高大深远。则流通乎天地。出入乎阴阳。齐吉凶于鬼神。同光明于日月。继前圣于既往。开来学于万世矣。而言其卑小浅近。则化被于一草一木。德及于愚夫愚妇。道行于闾阎畎畒。身安于竆巷僻野。此所以能大能小。变化屈伸之道也。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归之。以匹夫而禅尧之位。则大舜之圣如何也。而其饭糗茹草也。䨓泽而作渔夫。河滨而作陶人。历山而作耕民。则当是时也。大舜其敢自异于野人乎。道冠百王。贤于尧舜远矣。则孔子之圣如何也。而鲁人猎较而与之猎较。见南子。见阳货。畏于匡。绝粮于陈。栖栖遑遑。辙环天下。则当是时也。孔子其敢以一善成名乎。此圣人之所以不可及而变化如神龙。屈伸如鬼神。覆载光明。有以幷乎天地日月者也。余之同尘于今日。亦此意也。姑以录之。以俟他日之自考也。

[编辑]

杂述序[编辑]

窃观天地造化。其变亦多矣。纵横错综。经纬合散。其行也岂必皆紧关处而已。其用也岂必皆重大者而已。行必有歇后焉兼之。用必有微细焉尽之。象于上者。日月星辰也。而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之外。又有无名数之星焉。形于下者。五岳四渎也。而五岳四渎之外。又有无名数之山水焉。昼夜寒暑。为阴阳之大经。而昼夜寒暑之外。又有时变刻异之气候焉。羽毛鳞介。为万物之生类。而羽毛鳞介之外。又有一草一木之微物焉。盖理之用至广。道之体至大。一于其重大者。而不及乎微细。则无以尽夫理之广也。偏于其紧关处。而不从其歇后。则无以致夫道之大也。此重大微细。靡有不具。而天地所以成其大也。紧关歇后。相须并行。而造化所以无有竆也。其在吾人。亦此理也。亦此道也。德包内外而备。道贯大小而全。事兼轻重而尽。业通本末而进。存心养性。德之内也。修己治人。道之大也。入孝出悌。事之重也。居敬竆理。业之本也。内固不可不实也。大固不可不勤也。重固不可不笃也。本固不可不敦也。虽然。义理无竆。岂可徒内而无外。徒大而无小。徒重而无轻。徒本而无末哉。时日无尽。滞不可无开也。苦不可无休也。张不可无弛也。翕不可无散也。于是乎著力紧关之暇。必有歇后时节。做功重大之馀。必有微细事为。以之而周其意思。发其精神。适其性情。达其文华。比之存心养性。则果是外也。比之修己治人。则果是小也。比之入孝出悌。则果是轻也。比之居敬竆理。则果是末也。然德所包也。得此而备。道所贯也。得此而全。事所兼也。得此而尽。业所统也。得此而进。其可忽焉哉。是故。身总万机。兢兢业业。固莫盛于帝德。而必有南薰歌咏之风。是则不以帝而无适情之事也。君临四海。法天无息。固莫敦于王道。而必有灵台云物之可观。是则不以王而无休气之时也。至于发愤忘食。不知老至之玄圣。有登东登泰之游焉。闲先圣息邪说。以为己任之亚圣。有勿忘勿助之养焉。然则造道固非一路。入德盖亦多术。虽曰勤实敦笃。为吾儒著力做功之纲领。而休畅发舒。又不可以废其事。此游艺一目。乃在于志道据德依仁之末。岂不以六者之艺。无非义理之所具。而其于道也德也仁也。既能志而据。据而依。则又必游之以艺。然后得于内者。有以验于外。休于外者。可以养其中。于是。内外相须。本末相资。德以之备。道以之全。学问事业。自不觉其辛勤劳苦。有欲罢不能之味故也。今余虽知道德仁之为吾固有。而曾不能志据依之验于进修。则其于游艺乎何有。惟以身经患乱。历过艰险。心不啻千动。性不啻百忍。其所自守。可谓固矣。今幸朝夕无忧。外事不干。思有以适情休气。送了岁月。则求之六艺。无所能焉。惟其触物兴思。随思辄记。或文或句。惟中所发。此或可以代射御。故从今以记之也。万历乙未季夏旬后二日。书。

族契重修序[编辑]

今日吾契之立。所以重修古契也。所谓古契。即吾张氏同姓契也。吾张氏世贯玉山。传世于今二十馀代。则不知其经几百年也。惜其旧谱不得传焉。不知其大宗之外。别而为小宗者凡几派。而小宗之中。何代之分者。为尤盛也。然揆以大槩。则从吾身而上。至五六世以前。其爵秩事迹文章。或载于编录。或传于旧家。而人数吾东之甲姓。必曰玉山之张。则其显且盛也昭昭矣。人之为土姓者。不能每盛。虽盛而或因游宦婚娶。流散徙迁者多矣。能积世居其土者固鲜矣。而惟吾张氏。传至二十馀代。而不离此土。则其所以家孝世睦。树德基福者。实有所自矣。当其盛也。举族而为一家。合门而为一心。则敦和雍睦之中。自各尽其道焉。夫何待于设契以一之哉。及其传世已远。派别既众。而情不得不间。势不得不分。则必有所以维持合聚之道焉。此族契之所以作也。作之者谁。即吾族祖进士讳潜。与吾先人相议而作之也。窃闻进士公。性最淳良。行敦孝友。克推世积之德。能继家传之风。吾先人亦以小宗之长。实切追远之诚。而于进士公。为袒免之侄也。其气味深有相契者。则其所以议立是契于吾族中者。意固深矣。不杂以他姓。必专其气属。笃其恩以一其心。定其规以齐其事。时焉讲睦以融其和好之情。事焉同力以通其资助之义。使之富有所分。贫有所济。庆同其喜。忧共其恤。此亦所以宜家保族之深虑远计也。吾虽未及拜侍进士公。而吾先人亦早见背。不获承受庭训。然犹及见馀教之盛矣。自己以上。有与曾祖为行者矣。以下有孙行始生者矣。合老幼嫡庶。凡在契案者。三十馀人矣。其在幼少未有室。而从父兄之下者又多矣。遂立讲诵之课。以劝族幼之学。每于月朔及望。合坐而讲之。第其等而奖励之。此尤吾契之美事也。又欲推而广之。虽非吾姓而为吾姓外裔者。自欲入契。则许与同之。此虽非本规。亦从厚之义也。呜呼。壬癸经乱以来。举族一扫而败亡焉。今其存者。在长未十。在稚才六七耳。亦且流离困顿。衣食焉不暇。孰有意于合族修睦之道哉。今则贼渡已数年。天兵屯戍者亦撤。徭赋暂弛。资业稍赖。孑遗黎庶。稍稍能有人事。则为吾族者。吾族古事。不容不举也。于是。遂请族老。而议复吾契。则在姓者无几。而乃以外属连系。或以结亲合义者。在乡尚多其人焉。其欲不弃吾族。而思与同约。则皆听之。遂装卷誊名。立约定规。凡若干人。余谓契者。合也。合者。表里无间。而忧喜必共。好恶必同。然后可以谓之合之真也。至于面从心异。口诺身违者。非真合也。德义相好。而所劝惟善。所规其过。然后可以谓之合之正也。至于私昵曲从。苟同邪比者。非正合也。此又契中之所不可不知也。一约之后。虽路人便作兄弟。况同契之人乎。吾知吾契中。必有以深契乎契字之义。而能不堕进士公及吾先人立契之初意哉。噫。吾一门也。而元初有族而无契。中间始有契。其末也。国乱人尽。而契随而废矣。今又有孑遗孱孙等。复议复之。其亦一门盛衰之数也哉。不知自今以往。复几有盛衰也。而继之者能思夫立契复契之意否。契已成。契中诸兄弟。属余志其颠末。故不敢不以所闻于族老者悉录之。呜呼。此契之本。乃先人承命于进士公而立之。则此契之重修于今日者。于显光为尤感发。而又以进士公之孙光翰及大宗之胤乃范。为今日修契有司。此皆不肖等尽诚之地也。然此岂吾数人之私悃哉。实皆契中诸丈之所共喜也。实我先世世教至意也。实吾皇天降衷秉彝自然之义也。万历二十九年七月日。门末显光序。

一。契中精写族谱。有司慎藏相传。

一。契中人相爱相护。常若一家之人。

一。吾契。乃族契也。为契。既因于族。则不可不思其为族之源。而致其追远之诚也。远祖以上。于法代尽。虽宗孙。不可得以祭于庙。则惟其致诚之道。只在省墓一事。而远祖坟茔。又不知其所。此为子孙者所深痛闷。而惟我七代祖考及六代祖考妣坟墓。俱在星州地。此宜岁一祭之。一以致其诚。报其馀庆之流。一以志其地。启我后孙之思。其岁祭之式。则为有司者干之。或春或秋。就同姓中分半。随宜备物。必极其诚。分祭于二所。虽外孙。或欲参谒。则尤美矣。

一。远祖坟茔。既不得知。而族中旧谱。经乱俱失。今多有未详处。此则不分内外孙。如或有闻见吾张氏先世事迹者。必皆随其所闻见详录。以吿于契中。

一。吾契之初。只就姓中为之。及今虽异姓疏远。若与张谱相连。则皆入焉。此亦推先世之恩。广睦姻之道也。以先世视之。慈情岂间于内外哉。人莫不有子与女。以其情而体吾先世之心。则可以想矣。然则契中当不分同异姓。其相厚之义。则宜无间然。而但其追远等事。则在同姓者。必须自尽其诚。

一。此契。元初即吾同姓契也。然则凡契中事。在吾姓者。宜益敦勉。每定有司时。必以同姓一人。异姓一人。备其员。此非所以置宾主之别也。特以两有司皆是异姓。则本姓者。尤易于忽忘契义故也。

一。一契之中。有吉无凶。有善无恶。则最是契中之幸也。凡在吾契者。倘能各自敕励省勉。必为其所当为。必不为其所不当为。须令契中有可喜闻之事。无有不愿闻之事。为幸孰大焉。

一。人伦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和。推之以睦同姓。又推之以姻外戚。又推之以信厚朋友者。乃吾门之所素敦。而吾契中之所尽心也。其何待于相劝哉。然自是而益相勉焉。则岂非契中之大贺也。

一。乡曲中凡民。岂待立朝事君。然后有以致君臣之义哉。惟能各职其职。各事其事。以不负国家生养囿育之恩。乃民之义也。读书业士者。其志固有望于他日矣。至于服田食力之人。凡其一衣一食一坐卧之安。无非国家之泽也。其所以报效之道。只在慎贡赋力徭役而已。今在十年兵火之后。民力固渴矣。然犹能不饥不寒。上事下育者。其以为自己之功耶。吾契中共相与勉之。

一。乱离以来。人困衣食。皆知农业为本。故莫不力耕务稼。固不待相劝。但一两岁稍稔以后。人颇贱粟尚飮。此乃惰农之兆也。吾契中。其各戒之。

一。契中幼少业士之人。虽不能如平日朔望之讲。为其父兄者。各宜督劝可也。使一契中幼少。毕竟皆归凡民。而不有俊秀者出于其间。则岂吾契之福哉。

一。农不勤农。幼不勤学者。有司察之。及契会之日。举吿于契中。或罚其当身。或责其父兄家长。

一。乱离以后。争田讼奴之事。处处成风。此甚不美之俗也。若其弱为强所侵。直为枉所屈。拙为诈所欺。贱为贵所夺者。势固不得不求辨于法所矣。其或乘时侥幸。非理好争者。极可丑也。凡为契中。切宜戒之。毋作一契之羞也。而况丧乱之馀。闾阎丘墟。阡陌蒿荻。如能力耕。孰患衣食。而必欲广占膏腴。谓为子孙计者在此。则其为惑也。岂不甚焉。何必争讼斗狠。以失和孑遗之人哉。

一。契中人过失。契中人相闻。各以所近。先相规吿再三。必至不改。然后吿于有司。见其不改。而不吿于有司者。与夫不先相规。而遽吿于有司者。俱致罚。有司闻之。细过则待会致吿而共规之。大过则即出文齐会责之。众责不改。然后损徒。损徒又不改。然后出契。然既出而能悔。则即许还入。

一。契中人之过失。契中人只当当面相责。不当于契外人处扬言之。如或不相面规。而扬言于外者。契中重罚。

一。吾契中。只当相责其契中之失。若外人过恶。则耳或得闻。不可出诸其口。

一。契中人过失。外人或有言之者。契中人闻之。必来吿于过失之人。使之知改。其或闻之。随而唱和扬助之。不以吿于本人者。契中重罚之。

一。论官员善恶。论时政得失。最非守分保身之道。吾契中宜极戒之。犯此戒者。契中共罚之。如或切己之冤枉闷痛。则必须共诉而求解者。亦患难相救之道也。

一。契中或有水火盗贼凡意外之变。极力共救之。如闻患难而不急救之者。契中共罚。

一。契中有死丧。则初丧助敛殡之具。及葬助营垅之役。且助葬需有式。

一。契中有婚嫁。亦助昏需有式。

一。俗中为契者。其于吉凶之助。或有限定其所助度数。而其助之也。既尽其所定之限。则曾受助者。虽更有吉凶之故。契中不复助焉。此则直是相称贷者。较数必偿之为耳。非所以忧喜相同。以情相助之义也。今吾契中。则勿效俗契较计多寡之陋规。勉尚古人一向敦厚之美。义丧不必父母妻子。而或有傍亲之丧。婚不必己之子女。而或有弟侄之昏者。虽一人而累有事故。如其自主张其事者。则亦当随事相助。若其所助之式。则又不可无轻重之杀。此则只在临时佥议而酌定之。但不可谓曾助于前事。全然不顾于后也。

一。族人之在异乡者。若愿入契。则须佥议许之。使姻睦之义。无间于远近则可矣。但于不时聚会。例收杂物等事。则其势不得与在乡者一一同之也。自此相通。或不能及时。自彼相从。亦不得如期。则一以契规例之。终非恒久可继之道矣。惟春秋讲信。大段聚集。有不可不相参共议者外。不须一一皆望其必集。虽或不能齐会。不以不参不状。论其罚。如或可来而不来。当参而不参。则亦不无未安者矣。契中虽无罚。其当自知之也。什物之收。亦不可责之以元定之式。只当随彼之力所可及。势所得为者。而不拘时限。不计数量。惟能终有以相助相顾焉耳。契中则又不可以彼不能自如契式。而敢忽于相顾之际也。要当各尽其情义而已。

一。讲信修睦。春秋各择日为之。勿尚侈美。皆要真率。当以适情欢洽为度。如有乱醉颠倒。喧哗失礼者。罚。

一。契会时。只宜商确契事。开叙情义而已。绝勿惹及外间杂说。

一。立契之后。契中必有相好之乐。而无相恶之事矣。然于常情之外。或有还出之愿者。则必令自具其状。呈于有司。有司告契中而许之。然同姓中人。则犹不敢去其名。特不令参于契事也。

易学图说序[编辑]

夫易。即天地也。天地焉而万变万化万事万物。在其中矣。易岂外此而别自有道理者乎。然则天地固自有天地矣。万变万化。固自有万变万化矣。万事万物。固自有万事万物矣。是乃天地自是易也。观固有之天地。固有之变化。固有之事物。则易斯有矣。易不必复作为书也。而圣人所以必有易之书。何也。乃为吾人作之也。人固莫不有其身。其至近者。莫此身若也。而能知其耳目口鼻之所以为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所以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所以为五脏六腑者鲜矣。况仰浑沦而知为天之理。俯磅礴而知为地之理。处群群之中而知万物之理者。几何人哉。见形而知理。见器而知道。见物而知则。见显而知微者。非圣人能之乎。惟人也而不识此道理。则其亦禽兽而已。草木而已。立不识当立之地。行不识当行之路。其如参三之道。何哉。圣人是忧之。不得已而作易。模象出方册上天地。然后神明之德以之通焉。万物之情以之类焉。凡宇宙之间所谓万变万化万事万物。都举为此易之所包所冒。而无古今无幽明无远近无巨细。皆莫之逃焉。此诚易之为书。果有以能称乎大哉至哉之实者也。人始可以书中之易。知天地之易。以模象之天地。知固有之天地。而吾人事业。从此而定矣。则人文得之而昭耳。物则得之而尽耳。彝伦得之而叙耳。到此而此易功用。其可量乎。宜乎天地存则此书与之俱存。当与天地同始终者矣。然而八卦为六十四卦而大备矣。而文王立卦辞。以明六十四卦之义。周公设爻辞。以明三百八十四爻之义。孔子著十传。以明此易之在天地者。与在书中者。必反复详尽而后已。何也。盖易之理。本自具于天地万物。故其在三皇以前。止可俯仰天地。傍观万物。而咸得其理焉。伏羲以后。文王以前。止看卦爻之象。而亦咸得其理焉。此非聪明睿智神武不杀之圣人乎。圣人知夫大朴既散。世变日降。开物成务之方。不可不设。则以为有天地人物矣。不可无卦爻而有易学。故于是。画卦爻。有卦爻矣。不可无系辞而为易学。故于是。有系辞既卦爻矣。而至于系辞焉。则易之教成矣。伏羲则发天地之所未发。文王周公则发伏羲之所未发。孔子则发文王周公之所未发。是固卦之画。辞之系者。皆非圣人之得已也。四圣既远。左道纷兴。千载归来。易道几晦矣。又幸程子有传。朱子有本义启蒙等书。以发四圣之馀蕴。则所以羽翼乎此易者。尽而又尽矣。至于程朱之外。前后诸儒。因既备之易。著疣加赘。摹枝效叶。费词为说。剩墨为图。自以为明易之旨者。凡几家。而于今传者无几。而不足轻重于有无者也。如是而今乃复有此纂集。何也。窃尝思之。卦爻奥矣。辞亦隐矣。后乎古而生者。各出己见。拟有以阐其奥。启其隐则转加推衍。辗滋论解。图后有图。图至几般样。辞后有辞。辞至几卷。袠乎愈降愈繁。愈繁愈杂。则其所以渎乱经旨者。固十八九矣。然其间。或有一图一说之透得乎一义者。亦在所当取焉。何则。理固无精粗矣。无大小矣。纵横焉错综焉。千条万脉。该贯毕括。其妙无竆。而易之妙。所以无竆也。人之所得于易者。或精或粗。或大或小。果相什百焉。其能通尽乎十分地头者。固不常有而有能窥取乎。千条中一条。万脉中一脉。则亦莫非此理也。所以为图为说者。有或可助于学易者矣。俱收幷集。比而类之。以为参互考观之资者。亦初学之所切也。故积成一袠。汇分序列。而源流首末。悉在其中矣。见者未必不以屋上之屋。床上之床为疑。而若能详翫而细会之。则皆各有所主之义。虽不免于重复。而实不可厌斁者也。其或同源而异派者。异旨而同宗者。亦取而载诸袠末。以验夫此易之理。无所不囿。而仍以为援石证玉。据彼明此之地耳。摠而名之曰易学图说。其图其说。幷因于已成之本矣。而间或以贱见妄撰。或图或说以附之者。亦非一二。又于纂玩之际。自有推得之馀。义不敢以糟粕而捐之。篇置最末。然必本于先儒之说。又契于固然之理。非全臆揣也。且非凿空也。初为昏钝自阅之便者也。而复欲开示一家之蒙。则遂道其纂集之由。写诸卷首焉。

永慕录序[编辑]

凡有身于天地。孰非为人子而承父母两亲之遗体者哉。以其气脉之直传而当宗之。故姓父而不姓母。家无二尊。故服有斩齐之差也。至其生成慈育之恩。则实何间于父母哉。故人子之于父母。其爱戴之心。未尝不一。而父母之于男女。其慈怜之情。未尝有异焉。此固非常情乎。圣人非不欲于外家先世。并致其隆。于外党诸亲。毕推其厚。只以义有所难同。势有所不及焉耳。余见世之人。其于外宗外党。一以薄道处之。遂以为当然。彼不思其母胎中乳下。积诚劬劳之恩乎。然则其于情所可用。力所可及者。容可不为之尽心乎。余尝为一册。画分井间。塡写内外。先世本宗。则随其所及知。而谨悉其派分焉。外宗则皆自始祖。至于吾身所直之代而止焉。逐代俱写娶氏及子女名适。虽不书诸派族类。各自有本谱。亦可凭吾册子女名适。而得悉代行焉。此余所以有此录也。目其录曰永慕。此余推孝睦之道而广之也。以我之母我母之心。推而上之。吾考之于祖妣。吾祖考之于曾妣。吾曾考之于高妣。其情亦何异哉。又推而上之。以至于百代无竆之祖。又推而广之。以至于外宗之外宗。其亦无竆者。于我皆有父母之道焉。我莫不有苗裔之理焉。如在所不及闻知者则已矣。苟或有以闻且知焉。则其何得以恝然哉。今我或得知其墓山。则必录焉。或为其裔孙者。不论内外。有过于其所。则一虚拜之致焉者。其亦幸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