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纪/卷第廿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日本书纪卷第廿二 豊御食炊屋姫天皇 推古天皇

豊御食炊屋姫天皇。天国排开广庭天皇中女也。橘豊日天皇同母妹也。幼曰额田部皇女。姿色端丽。进止轨制。年十八岁立为渟中仓太玉敷天皇之皇后。卅四岁渟中仓太珠敷天皇崩。卅九岁当于泊瀬部天皇五年十一月。天皇为大臣马子宿祢见杀。嗣位既空。群臣请渟中仓太珠敷天皇之皇后额田部皇女。以将令践祚。皇后辞让之。百寮上表劝进至于三。乃从之。因以奉天皇玺印。

冬十二月壬申朔己卯。皇后即天皇位于丰浦宫。

元年春正月壬寅朔丙辰。以佛舎利置于法兴寺刹柱础中。

丁巳。建刹柱。

夏四月庚午朔己卯。立厩戸丰聪耳皇子为皇太子。仍录揶政。以万机悉委焉。橘丰日天皇第二子也。母皇后曰穴穗部间人皇女。皇后怀妊开胎之日。巡行禁中。监察诸司。至于马官。乃当厩戸。而不劳忽产之。生而能言。有圣智。及壮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辨。兼知未然。且习内教于高丽僧惠慈。学外典于博士觉■。并悉达矣。父天皇爱之令居宫南上殿。故称其名谓上宫厩戸丰聪耳太子。

秋九月。改葬橘丰日天皇于河内矶长陵。

是岁。始造四天王寺于难波荒陵。☆是年也太岁癸丑。

二年春二月丙寅朔。诏皇太子及大臣。令兴隆三宝是时。诸臣连等各为君亲之恩。竞造佛舎。即是谓寺焉。

三年夏四月。沈水漂著于淡路嶋。其大一围。嶋人不知沈水。以交薪烧于竃。其烟气远薫。则异以献之。

五月戊午朔丁卯。高丽僧惠慈归化。则皇太子师之。

是岁。百济僧慧聪来之。此两僧弘演佛教。并为三宝之栋梁。

秋七月。将军等至自筑紫。

四年冬十一月。法兴寺造竟。则以大臣男善徳臣拜寺司。是日惠慈。惠二僧始住于法兴寺。

五年夏四月丁丑朔。百济王遣王子阿佐朝贡。

冬十一月癸酉朔甲子。遣吉士磐金于新罗。

六年夏四月。难波吉士磐金至自新罗而献鹊二只。乃俾养于难波杜。因以巣枝而产之。

秋八月己亥朔。新罗贡孔雀一只。

冬十月戊戌朔丁未。越国献白鹿一头。

七年夏四月乙未朔辛酉。地动。舎屋悉破。则令四方俾祭地震神。

秋九月癸亥朔。百济贡骆驼一疋。驴一疋。羊二头。白雉一只。

八年春二月。新罗与任那相攻。天皇欲救任那。

是岁。命境部臣为大将军。以穗积臣为副将军〈并阙名。〉则将万馀众。为任那撃新罗。于是。直指新罗。于是直指新罗以泛海往之。乃到于新罗攻五城而拔。于是。新罗王惶之。举白旗到于将军之麾下。而立割多多罗。素奈罗。弗知鬼。委陀。南加罗。阿罗々六城以请服。时将军共议曰。新罗知罪服之。强撃不可。则奏上。爰天皇更遣难波吉师神于新罗。复遣难波吉士木莲子于任那。并検校事状。爰新罗任那王二国遣使贡调。仍奏表之曰。天上有神。地有天皇。除是二神。何亦有畏乎。自今以后。不有相攻。且不干般柁。毎岁必朝。则遣使以召还将军。将军等至自新罗。弭新罗亦侵任那。

九年春二月。皇太子初兴宫室于斑鸠。

三月甲申朔戊子。遣大伴连啮于高丽。遗坂本臣糠手于百济。以诏之曰。急救任那。

夏五月。天皇居于耳梨行宫。是时大雨。河水漂荡。满于宫庭。

秋九月辛巳朔戊子。新罗之间谍者迦摩多到对马。则捕以贡之。流于上野。

冬十一月庚辰朔甲申。议政新罗。

十年春二月己酉朔。来目皇子为撃新罗将军。授诸神部及国造。伴造等。并军众二万五千人。

夏四月戊申朔。将军来目皇子到于筑紫。乃进屯嶋郡。而聚船舶运军粮。

六月丁未朔己酉。大伴连啮。坂本臣糖手。共至自百济。是时。来目皇子卧病以不果征讨。

冬十月。百济僧观勒来之。仍贡暦本及天文地理书。并遁甲方术之书也。是时选书生三四人。以俾学习于观勒矣。阳胡史祖玉陈习暦法。大友村主高聪学天文遁甲。山背臣日并立学方术。皆学以成业。

闰十月乙亥朔己丑。高丽僧僧隆。云聪共来归。

十一年春二月癸酉朔丙子。来目皇子薨于筑紫。仍驿使以奏上。爰天皇闻之大惊。则召皇太子。苏我大臣。谓之曰。征新罗大将军来目皇子薨之。其临大事而不遂矣。甚悲乎。仍殡于周芳娑婆。乃遣土师连猪手令掌殡事。故猪手连之孙曰娑婆连。其是之縁也。后葬于河内埴生山冈上。

夏四月壬申朔。更以来目皇子之兄当麻皇子为征新罗将军。

秋七月辛丑朔癸卯。当麻皇子自难波发船。

丙午。当麻皇子到播磨。时从妻舎人姫王薨于赤石。仍葬于赤石桧笠冈上。乃当麻皇子返之。遂不征讨。

冬十月己巳朔壬申。迁于小垦田宫。

十一月己亥朔。皇太子谓诸大夫曰。我有尊佛像。谁得是像。以恭拜。时秦造河胜进曰。臣拜之。便受佛像。因以造蜂冈寺。

是月。皇太子请于天皇。以作大楯及韧。〈韧。此云由岐。〉又绘于旗帜。

十二月戊辰朔壬申。始行冠位。大徳。小徳。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并十二阶。并以当色■缝之。顶撮总如嚢。而著縁焉。唯元日著髻华〈髻华、此云于孺。〉

十二年春正月戊戌朔。始赐冠位于诸臣。各有差。

夏四月丙寅朔戊辰。皇太子亲肇作宪法十七条。’一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诣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二曰。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三曰。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四时顺行。万气得通。地欲覆天。则致壌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诏必慎。不谨自败。’四曰。群卿百寮、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五曰绝餮弃欲明辨诉讼。其百姓之讼。一日千事。一日尚尔。况乎累岁。顷治讼者。得利为常。见贿听■。便有财之讼。如石投水。乏者之诉。似水投石。是以贫民则不知所由。臣道亦于焉阙。’六曰。惩恶劝善。古之良典。是以无匿人善。见恶必匡。其谄诈者。则为覆国家之利器。为绝人民之锋劔。亦侫媚者。对上则好说下过。逢下则诽谤上失。其如此人。皆无忠于君。无仁于民。是大乱之本也。’七曰。人各有任。掌宜不滥。其贤哲任官。颂音则起。奸者有官。祸乱则繁。世少生知。克念作圣。事无大少。得人必治。时无急缓。遇贤自宽。因此国家永久。社稷勿危。故古圣王为官以求人。为人不求官。’八曰。群卿百寮。早朝晏退。公事靡盐。终日难尽。是以迟朝不逮于急。早退必事不尽。’九曰。信是义本。毎事有信。其善恶成败。要在于信。君臣共信。何事不成。君臣无信。万事悉败。十曰。绝忿弃瞋。不怒人违。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则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能可定。相共贤愚如镮无端。是以彼人虽瞋。还恐我失。我独虽得。从众同举。’十一曰明察功过。赏罚必当。日者赏不在功。罚不在罪。执事群卿。宜明赏罚。’十二曰。国司。国造。勿敛百姓。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何敢与公赋敛百姓。’十三曰。诸任官者。同知职掌。或病或使。有阙于事然得知之日。和如曾识。其以非与闻。勿防公务。’十四曰。群臣百寮。无有嫉妒。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妒之患。不知其极。所以智胜于己则不悦。才优于己则嫉妒。是以五百之乃今遇贤。千载以难待一圣。其不得贤圣。何以治国。’十五曰。背私向公。是臣之道矣。凡夫人有私必有恨。有憾必非同。非同则以私妨公。憾起则违制。害法。故初章云。上下和谐。其亦是情欤。’十六曰。使民以时。古之良典。故冬月有间。以可使民。从春至秋。农桑之节。不可使民。其不农何食。不桑何服。’十七曰。夫事不可独断必与众宜论。少事是轻。不可必众。唯逮论大事。若疑有失。故与众相辨。辞则得理。

秋九月。改朝礼。因以诏之曰。凡出入宫门。以两手押地。两脚跪之。越梱则立行。

是月。始定黄书画师。山背画师。

十三年夏四月辛酉朔。天皇诏皇太子。大臣及诸王。诸臣。共同发誓愿。以始造铜繍丈六佛像各一躯。乃命鞍作鸟为造佛之工。是时。高丽国大兴王闻日本国天皇造佛像。贡上黄金三百两。

闰七月己未朔。皇太子命诸王。诸臣。俾著褶。

冬十月。皇太子居斑鸠宫。

十四年夏四月乙酉朔壬辰。铜繍丈六佛像并造竟。是日也。丈六铜像坐于元兴寺金堂。时佛像高于金堂戸。以不得纳堂。于是。诸工人等议曰。破堂戸而纳之。然鞍作鸟之秀工。以不壌戸得入堂。即日设斎。于是。会集人众不可胜数。自是年初毎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设齐。

五月甲寅朔戊午。敕鞍作鸟曰。朕欲兴隆内典。方将建佛刹。肇求舎利。时汝祖父司马达等便献舎利。又于国无僧尼。于是。汝父多须那为橘丰日天皇出家。恭敬佛法。又汝姨嶋女。初出家为诸尼导者。以修行释教。今朕为造丈六佛以求好佛像。汝之所献佛本。则合朕心。又造佛像既讫。不得入堂。诸工人不能计。以将破堂戸。然汝不破戸而得入。此皆汝之功也。则赐大仁位。因以给近江国坂田郡水田廿町焉。鸟以此田为天皇作金刚寺。是今谓南渊坂田尼寺。

秋七月。天皇请皇太子令讲胜鬘经。三日。说竟之。

是岁。皇太子亦讲法华经于冈本宫。天皇大喜之。播磨国水田百町施于皇太子。因以纳于斑鸠寺。

十五年春二月庚辰朔。定壬生部。

戊子。诏曰。朕闻之。曩者我皇祖天皇等宰世也。跼天蹐地。敦礼神祗。周祠山川。幽通乾坤。是以阴阳开和造化共调。今当朕世。祭祠神祗。岂有怠乎。故群臣共为竭心宜拜神祗。

甲午。《十五》皇太子及大臣率百寮。以祭拜神祗。

秋七月戊申朔庚戌。大礼小野臣妹子遣于大唐。以鞍作福利为通事。

是岁冬。于倭国作高市池。藤原池。肩冈池。菅原池。山背国掘大沟于栗隈。且河内国作戸苅池。依网池。亦毎国置屯仓。

十六年夏四月。小野臣妹子至自大唐。唐国号妹子臣曰苏因高。即大唐使人裴世清。下客十二人。从妹子臣至于筑紫。遣难波吉士雄成。召大唐客裴世清等。为唐客更造新馆于难波高丽馆之上。

六月壬寅朔丙辰。客等泊于难波津。▼是日。以餝船卅艘迎客等于江口。安置新馆。于是。以中臣宫地连摩吕。大河内直糠手船史王平为掌客。爰妹子臣奏之曰。臣参还之时。唐帝以书授臣。然经过百济国之日。百济人探以掠取。是以不得上。于是群臣议之曰。夫使人虽死之不失旨。是使矣。何怠之失大国之书哉。则坐流刑。时天皇敕之曰。妹子虽有失书之罪。辄不可罪。其大国客等闻之亦不良。乃赦之不坐也。

秋八月辛丑朔癸卯。唐客入京。▼是日。遗餝骑七十五疋而迎唐客于海石榴市衢。额田部连比罗夫以告礼辞焉。

壬子。召唐客于朝庭。令奏使旨。时阿倍鸟臣。物部依网连抱二人为客之导者也。于是。大唐之国信物置于庭中。时使主裴世清亲持书。两度再拜言上使旨而立。其书曰。皇帝问倭皇。使人长吏大礼苏因高等至具怀。朕钦承宝命临仰区宇。思弘徳化覃被含灵。爱育之情无隔遐迩。知皇介居表抚宁民庶。境内安乐。风俗融和。深气至诚。达修朝贡。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暄比如常也。故遣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稍宣往意。并送物如别。时阿倍臣出庭以受其书而进行。大伴啮连迎出承书置于大门前机上而奏之。事毕而退焉。是时。皇子。诸王。诸臣悉以金髻华著头。亦衣服皆用锦紫繍织及五色绫罗。〈一云。服色皆用冠色。〉

丙辰。飨唐客等于朝。

九月辛末朔乙亥。飨客等于难波大郡。

辛巳。唐客裴世清罢归。则复以小野妹子臣为大使。吉士雄成为小使。福利为逸事。副于唐客而遗之。爰天皇聘唐帝。其辞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使人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季秋薄冷。尊何如。想清悉。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是时。遣于唐国学生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学问僧新汉人日文。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惠隐。新汉人广齐等并八人也。

是岁。新罗人多化来。

十七年夏四月丁酉朔庚子。筑紫大宰奏上言。百济僧道欣。惠弥为首一十人。俗人七十五人。泊于肥后国苇北津。是时。遣难波吉士徳摩吕。船史龙以问之曰。何来也。对曰。百济王命以遣于吴国。其国有乱不入。更返于本郷。忽逢暴风漂荡海中。然有大幸而泊于圣帝之边境。以欢喜。

五月丁卯朔壬午。徳摩吕等复奏之。则返徳吕。龙二人。而副百济人等送本国。至于对马以道人等十一皆请之欲留。乃上表而留之。因令住元兴寺。

秋九月。小野臣妹子等至自大唐。唯通事福利不来。

十八年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徴。法定。昙徴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并造碾硙。盖造碾硙始于是时欤。

秋七月。新罗使人沙喙部奈末竹世士。与任那使人喙部大舍首智买。到于筑紫。

九月。遣使召新罗。任那使人。

冬十月己丑朔丙申。新罗。任那使人臻于京。▼是日命额田部连比罗夫为迎新罗客庄马之长。以膳臣大伴为迎任那客庄马之长。即安置阿斗河边馆。

丁酉。客等拜朝庭。于是。命秦造河胜土部连菟为新罗导者。以间人连临盖。阿閇臣大篭为任那导者。共引以自南门入之立于庭中。时大伴咋连。苏我丰浦虾两臣。坂本糠臣。阿倍鸟子臣。共自位起之进伏于庭。于是。两国客等各再拜以奏使旨。乃四大夫起进启于大臣。时大臣自位起。立厅前而听焉。既而赐禄诸客。各有差。

乙巳。飨使人等于朝。以河内汉直贽为新罗共食者。锦织首久僧为任那共食者。

辛亥。客等礼毕以归焉。

十九年夏五月五日。药猎于兔田野。取鸡鸣时集于藤原池上。以曾明乃往之。粟田细目臣为前部领。额田部比罗夫连为后部领。是日。诸臣服色皆随冠色、各著髻华。则大徳。小徳并用金。大仁。小仁用豹尾。大礼以下用鸟尾。

秋八月。新罗遣沙喙部奈末北叱智。任那遣习部大舍亲智周智。共朝贡。

廿年春正月辛巳朔丁亥。置酒宴群卿。是日。大臣上寿。歌曰。夜须弥志斯。和饿于朋耆弥能。诃句理摩须。阿摩能椰苏诃碍。异泥多多须。弥苏罗乌弥礼么。豫吕豆余珥。诃句志茂饿茂。知余珥茂。诃句志茂饿茂。知余珥茂诃句志茂饿茂诃之胡弥弖。兔伽陪摩都罗武。乌吕饿弥弖。兔伽陪摩都罗武。宇多豆纪摩都流。天皇和曰。摩苏饿豫。苏饿能古罗破。宇摩奈罗么。辟武伽能古摩。多智奈罗么。句礼能摩差比。宇倍之诃茂。苏饿能古罗乌。于朋枳弥能。兔伽破须罗志枳。

二月辛亥朔庚午。改葬皇太夫人坚临媛于桧隈大陵。▼是日。■诔于轻街。第一阿倍内臣鸟诔天皇之命。则奠灵明器明衣之类万五千种也。第二诸皇子等以次第各诔之。第三中臣宫地连乌摩侣诔大臣之辞。第四大臣引率八腹臣等。便以境部臣摩理势令诔氏姓之本矣。时人云。摩理势。乌摩侣二人能诔。唯鸟臣不能诔也。

夏五月五日。药猎之。集于羽田。以相连参趣于朝。其装束如菟田之猎。

是岁。自百济国有化来者。其面身皆斑白。若有白癞者乎。恶其异于人欲弃海中嶋。然其人曰。若恶臣之斑皮者。白斑牛马不可畜于国中。亦臣有小才。能构山岳之形。其留臣而用。则为国有利。何空之弃海嶋耶。于是。听其辞以不弃。仍令构须弥山形及吴桥于南庭。时人号其人曰路子工。亦名芝耆摩吕。又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于是真野首弟子。新汉齐文二人。习之傅其■。此今大市首。辟田首等祖也。

廿一年冬十一月。作掖上池。亩傍池。和珥池。又自难波至京置大道。

十二月庚午朔。皇太子游行于片冈。时饥者卧道垂。仍问姓名。而不言。皇太子视之与饮食。即脱衣裳覆饥者而言。安卧也。则歌之曰。斯那提流。个多乌个夜摩尔。伊比尔惠弖。许夜势屡。诸能多比等。阿波礼。于夜那斯尔。那礼奈理鸡迷夜。佐须陀气能。枳弥波夜祗。伊比尔惠弖。许夜势留。诸能多比等阿波礼。

辛未。皇太子遣使令视饥者。使者还来之曰。饥者既死。爰皇太子大悲之。则因以葬埋于当处。墓固封也。数日之后。皇太子召近习先者谓之曰。先日卧于道饥者。其非凡人。为必真人也。遣使令视。于是。使者还来之曰。到于墓所而视之。封埋勿动。乃开以见尸骨既空。唯衣服叠置棺上。于是。皇太子复返使者令取其衣。如常且服矣。时人大异之曰。圣之知圣其实哉。逾惶。

廿二年夏五月五日。药猎也。

六月丁卯朔己卯。遣犬上君御田锹。矢田部造〈阙名。〉于大唐。

秋八月。大臣卧病为大臣而男女并一千人出家。

廿三年秋九月犬上君御田锹。矢田部造至自大唐。百济使则从犬上君而来朝。

十一月己丑朔庚寅。飨百济客矣。

癸卯。高丽僧惠慈归于国。

廿四年春正月。桃李实之。

三月。掖玖人三口归化。●夏五月。夜句人七口来之。●秋七月。亦掖玖人廿口来之。先后并卅人。皆安置于朴井。未及还皆死焉。

秋七月。新罗遣奈末竹世士贡佛像。

廿五年夏六月。出云国言。于神戸郡有瓜。大如缶。

是岁。五谷登之。

廿六年秋八月癸酉朔。高丽遣使贡方物。因以言。隋炀帝兴卅万众攻我。返之为我所破。故贡献俘虏贞公。普通二人。及鼓吹弩抛石之类十物并土物骆驼一疋。

是年。遣河边臣〈阙名。〉于安艺国令造舶。至山觅舶材。便得好材以名将伐。时有人曰。霹雳木也。不可伐。河边臣曰。其虽雷神。岂逆皇命耶。多祭币帛遣人夫令伐。则大雨雷电之。爰河边臣案劔曰。雷神无犯人夫。当伤我身。而仰待之。虽十馀霹雳。不得犯河边臣。即化少鱼以挟树枝。即取鱼焚之。遂修理其舶。

廿七年夏四月己亥朔壬寅。近江国言。于蒲生河有物。其形如人。

秋七月。摄津国有渔父。沈罟于堀江。有物入罟。其形如儿。非鱼非人。不知所名。

廿八年秋八月。掖玖人二口流来于伊豆嶋。

冬十月。以砂砾葺桧隈陵上。则域外积土成山。仍毎氏科之。建大柱于土山上。时倭汉坂上直树柱誊之太高。故时人号之曰大柱直也。

十二月庚寅朔。天有赤气。长一丈馀。形似雉尾。

是岁。皇太子。嶋大臣共议之录天皇记及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记。

廿九年春二月己丑朔癸巳。半夜厩戸丰聪耳皇子命薨于斑鸠宫。是时诸王诸臣及天下百姓悉长老如失爱儿而临酢之味在口不尝。少幼者如亡慈父母。以哭泣之声满于行路。乃耕夫止耜。舂女不杵。皆曰。日月失辉。天地既崩。自今以后谁恃或。

是月。葬上宫太子于矶长陵。’当是时高丽僧惠慈闻上宫皇太子薨。以大悲之。为皇太子请僧而设齐。仍亲说经之日。誓愿曰。于日本国有圣人。曰上宫岂聪耳皇子。固天攸纵。以玄圣之徳生日本之国。苞贯三统纂先圣之宏猷。恭敬三宝救黎元之厄。是实大圣也。今太子既薨之。我虽异国心在断金。某独生之。有何益矣。我以来年二月五日必死。因以遇上宫太子于净土。以共化众生。于是惠慈当于期日而死之。是以时人之彼此共言。其独非上宫太子之圣。惠慈亦圣也。

是岁。新罗遣奈末伊弥买朝贡。仍以表书奏使旨。凡新罗上表。盖始起于此时欤。

卅一年秋七月。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仍贡佛像一具。及金塔并舍利。且大潅顶幡一具。小幡十二条。即佛像居于葛野秦寺。以馀舍利。金塔。潅顶幡等皆纳于四天王寺。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齐。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是岁。新罗伐任那。任那附新罗。于是天皇将讨新罗。谋及大臣。询于群卿。田中臣对曰。不可急讨。先察状以知逆。后撃之不晩也。请试遣使睹其消息。中臣连国曰。任那是元我内官家。今新罗人伐而有之。请戒戎旅。征伐新罗。以取任那附百济。宁非益有于新罗乎。田中臣曰。不然。百济是多反复之国。道路之间尚诈之。凡彼所请皆非之。故不可附百济。则不果征焉。爰遣吉士磐金于新罗。遣吉士仓下于任那。令问任那之事。时新罗国主遣八大夫。启新罗国事于磐金。且启任那国于仓下。因以约曰。任那小国。天皇附庸。何新罗辄有之。随常定内官家。愿无烦矣。则遣奈末智洗迟。副于吉士磐金。复以任那人达率奈末迟。副于吉士仓下。仍贡两国之调。然磐金等末及于还。即年以大徳境部臣雄摩侣。小徳中臣连国为大将军。以小徳河边臣祢受。小徳物部依网连乙等。小徳波多臣广庭。小徳近江脚身臣饭盖。小徳平群臣宇志。小徳大伴连。〈阙名。〉小徳大宅臣军为副将军。率数万众以征讨新罗。时磐金等共会于津将发船。以候风波。于是船师满海多至。两国使人望瞻之愕然。乃还留焉。更代堪迟大舍为任那调使而贡上。于是磐金等相谓之曰。是军起之既违前期。是以任那之事今亦不成矣。则发船而渡之。唯将军等始到任那。而议之欲袭新罗。于是。新罗国王闻军多至。而豫慑之请服。时将军等共议以上表之。天皇听矣。

冬十一月。磐金。仓下等至自新罗。时大臣问其状。对曰。新罗奉命以惊惧之。则并差专使。因以贡两国之调。然见船师至而朝贡使人更还耳。但调犹贡上。爰大臣曰。悔乎。早遣师矣。时人曰。是军事者。境部臣。阿昙连。先多得新罗币物之故。又劝大臣。是以未待使旨而早征伐耳。初磐金等渡新罗之日。比及津。庄船一艘迎于海浦。磐金问之曰。是船者何国迎船。对曰。新罗船也。磐金亦曰。曷无任那之迎船。即时更为任那加一船。其新罗以迎船二艘始于是时欤。’自春至秋。霖雨大水。五谷不登焉。

卅二年夏四月丙午朔戊申。《三》有一僧。执斧殴祖父。时天皇闻之。召大臣诏之曰。夫出家者顿归三宝具怀戒法。何无忏忌辄犯恶逆。今朕闻。有僧以殴祖父。故悉聚诸寺僧尼以推问之。若事实者重罪之。于是集诸僧尼而推之。则恶逆僧及诸尼并将罪。于是百济观勤僧表上以言。夫佛法自西国至于汉经三百岁。乃传之至于百济国。而仅一百年矣。然我王闻日本天皇之贤哲。而贡上佛像及内典未满百岁。故当今时。以僧尼未习法律。辄犯恶逆。是以诸僧尼惶惧以不知所如。仰愿其除悪逆者以外僧尼。悉赦而勿罪。是大功徳也。天皇乃听之。

戊午。诏曰。夫道人尚犯法。何以诲俗人。故自今已后任僧正。僧都。仍应検校僧尼。

壬戌。以观勒僧为僧正。以鞍部徳积为僧都。即日以阿昙连〈阙名。〉为法头。

秋九月甲戌朔丙子。校寺及僧尼。具录其寺所造之縁。亦僧尼入道之縁。及度之年月日也。当是时。有寺册六所。僧八百十六人。尼五百六十九人。并一千三百八十五人。

冬十月癸卯朔。大臣遣阿昙连。〈阙名。〉阿倍臣摩侣二臣。令奏天皇曰。葛城县者。元臣之本居也。故因其县为姓名。是以冀之。常得其县、以欲为臣之封县。于是。天皇诏曰。今朕则自苏我出之。大臣亦为朕舅也。故大臣之言。夜言矣夜不明。日言矣则日不晩。何辞不用。然今当朕之世。顿失是县。后君曰。愚痴妇人临天下。以顿亡其县。岂独朕不贤耶。大臣亦不忠。是后叶之恶名。则不听。

卅三年春正月壬申朔戊寅。高丽王贡僧惠潅。仍任僧正。

卅四年春正月。桃李华之。●三月。寒以霜降。

夏五月戊子朔丁未。大臣薨。仍葬于桃原墓。大臣则稻目宿祢之子也。性有武略。亦有辨才。以恭敬三宝。家于飞鸟河之傍。乃庭中开小池。仍兴小嶋于池中。故时人曰嶋大臣。

六月。雪也。

是岁。自三月至七月霖雨。天下大饥之。老者■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又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

卅五年春二月。陆奥国有狢化人以歌之。

夏五月。有蝿聚集。其凝累十丈之浮虚以越信浓坂。鸣音如雷。则东至上野国而自散。

卅六年春二月戊寅朔甲辰。天皇卧病。

三月丁未朔戊申。日有蚀尽之。

壬子。天皇痛甚之不可讳。则召田村皇子谓之曰。升天位而经纶鸿基。驭万机以亭育黎元。本非辄言。恒之所重。故汝慎以察之。不可轻言。即日召山背大兄教之曰。恒肝稚之。若虽心望而勿谊言。必待群言以宣从。

癸丑。天皇崩之。〈时年七十五。〉即殡于南庭。

夏四月壬午朔辛卯。雹零。大如桃子。

壬辰。雹零。大如桃子。☆自春至夏旱之。

秋九月己巳朔戊子。始起天皇丧礼。是时群臣各诔于殡宫。先是天皇遗诏于群臣曰。比年五谷不登。百姓太饥。其为朕兴陵以勿厚葬。便宜葬于竹田皇子之陵。

壬辰。葬竹田皇子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