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四部丛刊本)/卷第三十七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第三十七 宋 朱熹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三十七
书〈问答论事〉
与籍溪胡原仲先生
熹拜覆正字丈丈尊前熹拜违教席忽巳月馀瞻慕之诚
食息不置即日秋暑未䦨伏惟秘府清暇尊候动止万福
熹侍亲养疾幸粗遣不烦赐念但自别后殊不闻动静今
日拜省二十姑亦云未得到在所消息不胜悬想耳计程
月初可到今想视事久矣官居廪食之况不敢问物情时
变必巳了然于胸中矣如有用我而将奚先此则区区所
欲闻也因来赐书愿以开示少纾畎畒之忧幸甚幸甚吾
道不幸范丈前月十八日遂不起疾忧时深切信道笃诚
世岂复有斯人哉前此往哭其殡视其家生理萧然未知
所税众议葬于渭曲从其卜居之志甚善但闻其家欲居
㤗宁似非良计然伯修乐之人不得而间也熹初与元履
诸人议以为居建阳一则便于坟墓二则便于讲学三则
便于生事言之甚详未有见从之意𥨸惟范丈平日教诲
之𧨏未敢默然故敢复言于左右伏想一恸之馀亦当念
之至此因书一提其耳或能改辙东来则甚善也八哥此
月亦物故其重不幸如此可伤伯逢令侄自崇安径趋邵
武闻留止数日想今巳行矣不得一见甚以为恨共父数
相见否迎侍乍到不知为况又如何旬父后月𥘉可归到
尚留邵武旦夕亦当归也山中绝无事早秔𭣣熟斗
榖售十五钱小民无他恙幸可宁息谩恐欲知之熹衰疾
幸不作气体似亦差胜向欲得真齐州半夏合固真丹不
知都下有之否如可㝷访乞为置得一二两便中寄示幸
甚盖病虽小愈不得不过为堤防也伯诚仙尉尊兄想非
晩可归矣不敢别状天气向凉伏乞顺时保重行𡚒壮猷
以慰人望谨启不备
与籍溪胡先生
熹拜覆正字丈丈尊前前月附便拜书不知巳逹尊视否
自拜违后一向不闻问数日前拜省二十姑宜人𫎇出示
家问𫉬闻详实深以为喜承尝有赐书然亦未拜领也即
日秋气澄明伏惟尊候动止万福熹奉亲养疾幸安田里
不敢上勤纪录但里中秋来阙雨此数日来晩稻秀而将
实尤觉焦渇为患方议祈祷谩恐欲知范丈卜以重阳日
葬近得伯崇书令为处葬礼一二变节一日为检阅今日
方略定矣远地不得求正于丈丈及有为撰圹中志石文
并俟他日请教倦甚拜书不能详范家事于共父书中言
之颇子细乞转询之也熹前书所议谋居一事与前日所
见家问中意偶合此事势难复与盖其家巳目元履与熹
为伯崇之党矣可叹之甚然不能息意者政以范丈平日
教诲之德不敢忘耳得丈丈因书告语之甚善秋巳向深
江上消息如何得且平善甚幸然愚意反以为忧盖今出
师防戍转输科敛所不能免闻沿江海州县巳骚然矣岁
岁如此何以支吾此不待两兵相加而坐受弊之势也前
日刘子源来此道岭上拜别所闻诲言以为必极论天下
事至于慷洒涕有以见仁人之心不能忘世如此近又
见共父家兵士说丈丈至彼耳听渐聦天其或者将一试
大儒之效乎闻之喜而不𥧌伏计必有规模素定于胸中
熹窃谓天下形势如前所云者亦当路所不可不知也救
之之术独在救其本根而巳若随其变而一一应之则其
变无穷岂可胜救也哉而所谓救其本根之术不过视天
下人望之所属者举而用之使其举措用舎必当于人心
则天下之心翕然聚于朝廷之上其气力易以鼓动如羸
病之人鍼药所不能及𤋲其丹田气海则气血萃于本根
而耳目手足利矣不审丈丈以为如何因笔不觉及此灯
下作书目力方倦极草草不如法伏乞尊察未拜侍间伏
乞保重以俟休命中秋前一日谨拜启不备熹拜覆
与范直阁
胡丈书中复主前日一贯之说甚力但云若理会得向上
一著则无有内外上下远近边际廓然四通八逹矣熹窃
谓此语深符鄙意盖既无有内外边际则何往而非一贯
哉忠恕盖指其近而言之而其意则在言外矣闻子直说
吾丈犹未以卑论为然敢复其说如此幸垂教其是非焉
熹顷至延平见李愿中丈问以一贯忠恕之说见谓忠恕
正曾子见处及门人有问则亦以其所见谕之而巳岂有
二言哉熹复问以近世儒者之说如何曰如此则道有二
致矣非也其言适与卑意不约而合谩以布闻李丈名侗
师事罗仲素先生罗尝见伊川后卒业龟山之门深见称
许其弃后学久矣李丈独深得其阃奥经学纯明㴠养精
粹延平士人甚尊事之请以为郡学正虽不复应举而温
谦悫厚八与之处久而不见其涯𣡡然君子人也先子与
之游数十年道𧨏之契甚深
与范直阁
伏奉赐教𫉬闻迩日起居之详慰感亡以喻信后暑雨应
候伏惟盛德所临百神劳相台候万福熹亲旁粗遣未有
可言者伏𫎇教谕忠恕之说自非爱予之深不鄙其愚岂
肯勤勤反复如此感幸深矣但伏思之终未有契处不敢
隐默请毕其词以求正于左右熹前书所论忠恕则一而
在圣人在学者则不能无异此正犹孟子言由仁义行与
行仁义之别耳孟子之言不可谓以仁义为有二则熹之
言亦非谓忠恕为有二也但圣贤所论各有所为而发故
当随事而释之虽明道先生见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
为一也非不能合盖不可合也彊而合之不降高以就卑
即推近以为远始倚一偏终必乖戾盖非理之本然是乃
所以为不一也盖曽子专为发明圣人一贯之旨所谓由
忠恕行者也子思专为指示学者入德之方所谓行忠恕
者也所指既殊安得不以为二然核其所以为忠恕者则
其本体盖未尝不同也以此而论今所教问曲折可以
无疑矣不识尊意以为然否若夫曽子所言发明一贯之
旨熹前书一再论之皆未𫎇决其可否熹又有以明之盖
忠恕二字自众人观之于圣人分上极为小事然圣人分
上无非极致盖既曰一贯则无小大之殊故也犹天道至
教四时行百物生莫非造化之神不可专以太虚无形为
道体而判形而下者为粗迹也此孔子所谓吾无隐乎尔
者不离日用之间二三子知之未至而疑其有隐则是正
以道为无形以日用忠恕为粗迹故曽子于此指以示之
耳此说虽陋乃二程先生之旧说上蔡谢先生又发明之
顾熹之愚实未及此但以闻见之知推衍为说是以不自
知其当否而每有请焉更望详览前书重赐提诲不胜幸
甚前日诸疑亦望早赐镌譬俾母疑为望时序向𤍠伏乞
为道保重以湏环召区区不胜大愿不备
与范直阁
四月一日领所赐教帖伏读再三仰佩眷予之厚感慰不
可以言前日因平甫遣人亦尝拜状矣不审已逹台听否
即日𥘉夏清和伏惟班布多暇台候起居万福熹奉亲屏
处幸粗遣免山间深僻亦可观书又得胡丈来归朝夕有
就正之所穷约之中此亦足乐矣迫于亲养夏末湏为武
林之行计不三四月未得定居也伏𫎇别𥿄垂谕忠恕义
仰荷不弃其愚与之反复为赐甚厚谨以来教所示熟思
之矣敢复为说以请益焉熹所谓忠恕者乃曾子于一贯
之语默有所契因门人之问故于所见道体之中指此二
事日用最切者以明道之无所不在所谓已矣者又以见
随寓各足无非全体也忠恕两字在圣人有圣人之用在
学者有学者之用如曾子所言则圣人之忠恕也无非极
致二程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地变化草水蕃者正
所以发明此义也如夫子所以告学者与子思中庸之说
则为学者言之也故明道先生谓曾子所言与违道不远
异者动以天尔盖动以天者事皆处极曾子之所言者是
也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巳推巳及人则宜其未能
诚一于天安得与圣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语也若曽子之
所言则以圣人之忠恕言之而见其与性与天道者未尝
有二所以为一贯也然此所谓异者亦以所至之不同言
之犹中庸安行利行勉行之别耳苟下学而上逹焉则亦
岂有所隔阂哉愚见如此更乞教其不至者重赐镌晓使
得所正焉不胜幸甚他疑义尚多𫎇谕使得请教此𪧐昔
之愿但今日方闻伯崇欲以𥘉三四日行迫未暇抄录
所记俟暇日料理有便即附行也前日在共父处见直阁
丈还朝陛对副本读之不能舎去爱君敬主之义盖终篇
三致意焉然久矣莫以此言謦欬吾君之侧者矣近日所
用虽不能尽满人望其间若亦有一二端士焉前言傥见
思乎思其言必用其人延登之命计亦非晩矣愿为斯道
斯民厚自保重副此归依
与范直阁
熹向尝以忠恕一贯之质疑于亟丈伏𫎇镌晓切至但
于愚见尚有未安比因玩索遂于旧益有发明乃知前
者请教之时虽略窥大义然㴠泳未久词未莹致烦辨
析之勤如此今再录近所训义一叚拜呈乞赐批凿可否
示下容更思索续具咨请也去岁在同安独居几阅岁㸔
论语近十篇其间疑处极多笔札不能载以求教伏𥿄但
切驰仰
与庆国卓夫人
熹辄有愚见𥘉欲面禀今既不成行敢此布之五哥岳庙
近自春中以来顿减游燕复近书𠕋若常能如此寡过可
期更望因书褒劝以奖成之且闻尊意欲为经营干官差
遣不知然否熹则窃以为不可近世人家子弟多因为此
坏却心性一生仕官费力盖其生长富贵本不知艰难一
旦仕官便为此官逐司只有使长一人可相拘辖又间有
宽厚长者即以贵游子弟相待不欲以法度见绳上无职
事了办之责下无吏民窥伺之忧而州县守倅势反出巳
下可以凌轹故后生子弟为此官者无不傲慢纵恣席势
凌人其谨者虽不至此亦縁不亲民事触事懵然非如
州县小吏等级相承职事相辖一日废慢则罪戾及之故
仕于州县者常晓事而少过愚意以为平父可且令参部
受簿尉之属乃为正当若不欲如此即舎人兄为营一稍
在人下有职事吃人打骂差遣乃所以成就之若必欲与
求干官乃是置之有过之地误其终身恐非太硕人高明
教子之本意也受恩深厚冒昧及此皇恐皇恐
熹所禀大槩如此更有曲折意度𥿄尽写不得舎人兄
长必深委悉只乞因其侍次试以问之必以为然也熹
又覆
上黄端明
八月十一日具位熹敢斋沐裁书请纳再拜之礼于致政
尚书端明文丈台座熹闻之孟子有言天下有逹尊三爵
一齿一德一此言三者之尊逹于天下人所当敬而不可
以慢焉者也虽然爵也齿也盖有偶然而得之者是以其
尊施于朝廷者则不及于郷党施于郷党者则不及于朝
廷而人之敬之也亦或以貌而不以心惟徳也者得于心
充于身刑于家而推于郷党而逹于朝廷者也有是而兼
夫二者之尊焉则通行天下人莫不贵虽敛然退避不以
自居而人之所以心恱而诚服者盖不可解矣恭惟明公
以两朝侍从元老上还印绶而退处于家自天子不敢烦
以政赐之几杖而乞言焉其位与年固非偶然而得之者
矣而明公则未尝以是而自异于人其所以默而成之不
言而信者则日新又新而未尝有止也此天下知德之士
所以莫不窃慕下风之义俱有执鞭之愿而熹之愚则有
甚焉者盖其平生气禀偏驳治巳则不能谨于细微立志
则不能持于常久以至待人接物之际温厚和平之气不
能胜其粗厉猛起之心是以常窃自悼以为安得朝夕望
见明公之盛德容貌而师法其万一庶几可以饬身𥙷过
于将来而不遂为小人之归也今日之来盖将顿首再拜
于堂下以偿其夙昔之愿伏惟明公坐而受之使得自进
于门人弟子之列而不其所以来之意则熹之幸也郷
往之深不自知其僣越敢以书先于将命者而立于庑下
以听可否之命熹不胜皇恐之至
与王龟龄
熹穷居晩学无所肖似往者学不知方而过不自料妄以
为国家所恃以为重天下所赖以为安风俗所以既漓而
不可以复淳纪纲所以既坏而不可以复理无一不系乎
人焉是以闻天下之士有声名节行为时论所归者则切
切然以不得见乎其人为叹及其久也或得见之或不得
见之而熹之拳拳不少衰也闻其进为时用则私以为喜
闻其厄穷废置则私以为忧及夫要其所就而观之则始
终大节真可敬仰者盖无几人而言论风旨卒无可称功
名事业卒无可纪者亦往往而有以此喟然自叹知天下
所谓声名节行者亦未足以定天下之人而天下之事未
知其果将何寄也自是以来虽不敢易其贤贤之心缓其
忧世之志然亦𥨸自𥬇其前日所求于人之重而所以自
待者反轻如孟子之所讥也于是始复取其所闻于师友
者夙夜讲明动静体察求仁格物不敢弛其一日之劳以
庶几乎有闻者而于前日之所为切切然者则既有所不
睱矣当是时听于士大夫之论听于舆人走卒之言下至
于闾阎市里女妇儿童之聚亦莫不曰天下之望今有王
公也已而得其为进士时所奉大对读之已而得其在馆
阁时上奏事读之已而得其为柱史在台諌迁侍郎时所
论諌事读之已而又得其为故大丞相魏国公之诔文及
楚东酬唱等诗读之观其立言措意上自奏对陈说下逮
燕𥬇从容盖无一言一字不出于天理人伦之大而世俗
所谓利害得䘮荣辱死生之变一无所入于其中读之真
能使人胸中浩然鄙吝消落诚不自意克顽廉懦立之效
乃于吾身见之于是作而叹曰士之求仁固当以反求诸
已为务然岂不曰事其大夫之贤者云哉今以前日失数
公者自惩是以一噎而废食也于是然复有求见于左
右之意而未𫉬也昨闻明公还自䕫州抚临近甸而熹之
里闬交游适有得佐下风者因以书贺之盖喜其得贤大
夫事之而自伤无状独不得一从宾客之后以望大君子
道德之馀光也不意夤縁与其向来鄙妄无取之言皆得
彻闻于视听明公又不以凡陋为可弃狂僣为可罪而辱
枉手笔以抵宋倅盛有以称道窃惟明公之志岂非以世
衰道微遗君后亲之论交作肆行无所忌惮举俗滔滔思
有以障其横流者是以有取于愚者一得之虑因以不求
其素而借之辞色也耶明公之志则正矣大矣而熹之愚
未有穪明公之意也虽然有一于此其惟益思砥砺不敢
废其所谓讲明体察求仁格物之功者使理日益明义日
益精操而存之日益固扩而充之日益远则明公之赐庶
乎其有以承之而幸明公之终教之也虽然明公以一身
当四海士大夫军民一面之责其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之
间所系亦不轻矣伏惟盛德大业前定不穷其刚徤中正
笃实辉光者固无所勉疆以熹之所睹记则古语所谓行
百里者半九十里明公其亦念之况今人物眇然如明公
者仅可一二数是以天下之人责望尤切而明公不可
以不戒不审明公以为如何哉熹又闻之古之君子尊德
性矣而必曰道问学致广大矣必曰尽精微极高明矣必
曰道中庸温故知新矣必曰敦厚崇礼盖不如是则所学
所守必有偏而不备之处惟其如是是故居上而不骄为
下而不倍有道则足以兴无道则足以容而无一偏之蔽
也熹之区区以此深有望于门下盖所谓德性广大高明
知新者必有所措而所谓问学精微中庸崇礼者又非别
为一事也狂易无取明公其必有以裁之往者明公在䕫
成都汪公声闻密迩窃意有足乐者此来时通问否此公
㴠养深厚宽静有容使当大事必有不动声色而内外宾
服者明公相知之深一日进为于世引类之举其必有所
先矣熹杜门养亲足以自遣昨尝一至湖湘岀资交游讲
论之益归来忽除命既不敢辞而拜命矣然明公未归
朝廷熹亦何所望而敢前也引领牙纛未有瞻拜之期向
风驰义日以勤止辄敢复因宋倅相为介绍致书下执事
以道其拳拳之诚伏惟照察
与陈丞相〈一本作与龚实之〉
熹窃观古之君子有志于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贤为
急而其所以急于求贤者非欲使之缀缉言语誉道功德
以为一时观听之美而巳盖将以广其见闻之所不及思
虑之所不至且虑夫处巳接物之间或有未尽善者而将
使之有以正之也是以其求之不得不其礼之不得不
厚其待之不得不诚必使天下之贤识与不识莫不乐自
𦤺于吾前以辅吾过然后吾之德业得以无愧乎隐微而
寖极乎光大耳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
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
求誉自待必厚而不能陈词饰说以自媒自信必笃而不
能趋走唯诺以苟容也是以王公大人虽有好贤乐善之
诚而未必得闻其姓名识其面目尽其心志之底蕴又况
𥘉无此意而其所取特在乎文字言语之间乎恭惟明公
以厚德重望为海内所宗仰者有年矣而天下之贤士大
夫似未得尽出于门下也岂明公所以好之者未至欤所
以求之者未力欤所以待之者未尽欤此则必有可得而
言之者矣盖好士而取之文字言语之间则道学德行之
士吾不得而闻之矣求士而取之投书献启之流则自重
有耻之士吾不得而见之矣待士而杂之妄庸便佞之伍
则志节慷之士宁有长揖而去耳而况乎所谓对偶骈
俪䛕佞无实以求恱乎世俗之文又文字之末流非徒有
志于高远者鄙之而不为若乃文士之有识者亦未有肯
深留意于其间者也而闻者𥨸听于下风似闻明公专欲
以此评天下之士若其果然则熹窃以为误矣江右旧多
文士而近岁以来行𧨏志节之士有闻者亦彬彬焉惟明
公留意取其𭛌明正直者以自辅而又表其惇厚廉退者
以厉俗毋先文艺以后器识则陈太傅不得专美于前而
天下之士亦庶乎不失望于明公矣衰病屏伏所欲靣论
者非一而不𫉬前姑进其大者如此若𫎇采择则熹所不
及言者必有轻千里而告于明公者矣
与刘共父
近略到城中归方数日见平父示近问承寄声存问感感
但所论二先生集则愚意不能无疑伯逢主张家学固应
如此熹不敢议所不可觧者以老兄之聦明识钦夫之
造诣精深而不晓此此可怪耳若此书是文定所著即湏
依文定本为正今此乃是二先生集但彼中本偶出文定
家文定当时亦只是据所传录之本虽文定盖不能保其
无一字之讹也今别得善本复加𥙷缀乃是文定所欲闻
文定复生亦无嫌间不知二兄何苦尚尔依违也此间所
用二本固不能尽善亦有灼然却是此间本误者当时更
不曽写去但只是平气虚心看得义理通处便当从之岂
可肚里先横却一个胡文定后不复信道理耶如定性书
及明道叙述上冨公与谢帅书中删𨚫数十字及辞官表
倒𨚫次序易传序改沿为溯祭文改侄为犹子之类皆非
本文必是文定删改熹看得此数处有无甚害者但亦可
惜改𨚫本文盖本文自不害义理故也叙述及富谢书是
也有曲为回互而反失事实害义理者辞表是也曲为回
互便是私意害义理矣惟定性书首尾虽非要切之辞然
明道谓横渠实父表弟闻道虽有先后然不以闻道之
故傲其父兄如此语录二先生与学者语有不合处明
道则曰更有啇量伊川则直云不是明道气象如此与今
𠩄删之书气象类乎不类乎且文定答学者书虽有不合
亦甚宛转不至如此无含蓄况明道乎今如此删去不过
是减得数十个闲字而坏𨚫一个从容和乐底大体气象
恐文定亦是偶然一时意思欲直截发明向上事更不暇
照管此等处或是当时未见全本亦不可知今岂可曲意
徇从耶向见李先生本出龟山家犹杂以游察院之文比
访得㳺集乃知其误以白先生先生叹息曰此书𠩄自来
可谓端的犹有此误况其它又可尽信耶只此便是虚巳
从善公平正大之心本亦不是难事但今人先着一个私
意横在肚里便见此等事为难及耳又犹子二字前论未
尽礼记云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言人为兄弟之子丧服
犹巳之子非𠩄施于平时也况犹字本亦不是称呼只是
记礼者之辞如下文嫂叔之无服姑姊妹之薄也今岂可
沿此遂谓嫂为无服而名姑姊妹以薄乎古人固不谓兄
弟之子为侄然亦无云犹子者但云兄之子弟之子孙亦
曰兄孙耳二先生非不知此然犹从俗称侄者盖亦无害
于义理也此等处文定既得以一时已见改易二程本文
今人乃不得据相传别本改正文定𠩄改之未安处此何
理耶又明道论王霸札子等数篇胡本亦无乃此间录去
有𠩄脱误非文定之失伊川上仁庙书此间本无后来乃
是用钦夫元寄胡家本校亦脱两句此非以他人本改文
定本乃是印本自不曽依得文定本耳似此之类恐是全
不曽参照只见人来说自家刻得文字多错校得不精便
一切逆拒之㡬何而不为𫍙𫍙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
之外乎夫乐闻过勇迁善有大于此者犹将有望于两兄
不意只此一小事便直如此殊失𠩄望然则区区𠩄以剧
论不置者正恐此私意根株消磨不去随事滋长为害不
细亦不专为二先生之文也如必以胡氏之书一字不可
改易则又请以一事明之集中与吕与叔论中书注云子
居和叔之子胡氏编语录时意其为邢恕之子遂削此注
直于正文子居之上加一邢字顷疑吕氏亦有和叔因以
书问钦夫答云尝问之邢氏果无子居者以此例之则胡
氏之书亦岂能一无缪误乃欲不问是非一切从之乎况
此刀文字间舛误与其本原节目处𥘉无𠩄妨何必一一
遵之而不敢改乎近以文定当立祠于郷郡求彦
二公皆指其小节疑之魏元履至为扼腕今二兄欲尊师
之而又守其尤小节处以为不可改是文定有𠩄谓大者
终不见知于当世也此等处非特二先生之文之不幸亦
文定之不幸耳今既用官钱刊一部书却全不赌是只守
却胡家错本文字以为至当可谓直截不成议论恐文定
之心却湏该遍流通决不如是之陋也若文定决然主
张此书以为天下后世必当依此即与五介甫主张三经
字何异作是者却是谤文定矣设使微似有此亦是
克未尽底巳私𠩄谓贤者之过横渠𠩄谓其不善者共改
之正𠩄望于后学不当守巳残而妒道真使其遗风馀弊
波荡于末流也程子尝言人之为学其失在于自主张太
过横渠犹戒以自处太重无复以来天下之善今观二兄
主张此事得无近此圣贤稽众舎巳兼听并观之意似不
然也胡子知言亦云学欲约不欲陋此得无近于陋耶如
云当于他处别刊此尤是不情悠悠之与月攘一鸡何
异非小生𠩄敢闻也每恨此道衰微邪昌炽举世无可
告语者望二兄于千里之外盖不翅饥渴之于饮食乃不
知主意如此偏枯若得从容宾客之后终日正言又不知
𠩄以不合者复㡬何耳钦夫尊兄不及别状𠩄欲言者不
过如此幸为呈似𠩄云或不中理却望指教熹却不敢惮
改也向𠩄录去数纸合改处当时极费心力又且劳烦众
人意以为必依此改正故此间更无别本今既不用切勿
毁弃千万尽为収拾便中寄来当十袭藏之以俟后世耳
向求数十本欲遍遗朋友今亦不湏寄来熹不敢以此等
错本文字误朋友也天寒手冻作字不成不能倾竭怀抱
惟加察而恕其狂妄可也
与刘共父
修德之但云主上忧勤恭俭非不修德然而上而天心
未豫下而人心未和凡𠩄欲为多不响疑于修德之实
有未至焉盖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不必声
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也但存诸心者小失其正便
是人欲必也存祗惧之心以畏天扩宽宏之度以尽下不
敢自是而欲人必巳同不徇偏见而谓众无足取不甘受
侫人而外敬正士不狃于近利而昧于远猷出入起居发
号施令念兹在兹不敢忘怠而又择端人正士刚明忠直
能尽言极諌者朝夕与居左右不使近习便利捷给之人
得以窥伺间𨻶承迎指意污染气习惑乱聦明务使此心
虚明广大平正中和表里洞然无一豪私意之累然后为
德之修而上可以格天下可以感人凡𠩄欲为无不如志
陛下自省于是数者其心有得于中乎其方从事于此而
有未至乎其无乃谓此无益而正背驰乎一有不合乎此
则臣恐𠩄谓修徳之实者有𠩄未至也
恢复之形一叚切中今日之病前日签帖更定数语非是
欲苟全正论盖只此豪厘之间便是人欲天理同行异情
处不可不精察而明辨也夫内修自治本是吾事𠩄当为
非欲与人为敌然后为之而为之之道必急其实而缓其
名必以深厚渊塞为务而不为浮薄浅露之态然后可以
蓄可久之徳而成可大之功亦非为畏泄其机而固为是
不可测也若谓姑为纯正之论而其实必用机心扶阴谋
然后可则是心迹乖离内外判析孔子读而仪秦行矣彼
管仲啇君吴起申不害非无一切之功而𠩄以卒得罪于
圣人之门者正在于此愿明者之熟察之也
与刘共父
平父示别𥿄谕及明道冠服事熹初意既在学校立祠密
迩先圣先师之侧则不直用野服为象故有此议兼在
延平学中见曹御史陈了翁象亦是豸冠法服二公自去
諌职流落于外皆非卒于其官者见闻习熟因欲援以为
例而未尝计其当时之得失也今如或者之言固亦有理
但明道之为御史初非摄官而宗正除未尝就职此其考
之亦恐有未精也窃谓今日御史法冠乃是追用其平生
冠服之最盛者似亦无害于理不然则直用承议郎本品
法服亦佳 〈据会要则九品官皆有法服但不知元丰官制后寄禄官有法服与否耳〉又不然
则直用幞头公服亦可〈尝见其家画本绯衣也〉但太不近古耳鄙见
如此更惟高明裁之或者𠩄谓伊川祠堂之制不知何谓
更告询之并问何人𠩄立今在何处可也
与刘共父
熹前幅𠩄禀访问人材事初若率然既而思之此最急务
然其意有未尽者辄详论之如左云古之大臣以其一身
任天下之重非以其一耳目之聦明一手足之勤力为能
周天下之事也其𠩄赖以共正君心同断国论必有待于
众贤之𦔳焉是以君子将以其身任此责者必咨询访问
取之于无事之时而参伍校量用之扵有事之日盖方其
责之必加扵巳而未及也无旦暮仓卒之须则其观之得
以久无利害纷拏之惑则其察之得以精诚心素著则其
得之多岁引月长则其蓄之富自重者无𠩄嫌而敢进则
无幽隐之不尽欲进者无𠩄为而不来则无巧伪之乱真
久且精故有以知其短长之实而不差多且富故有以使
其更迭为用而不竭幽隐毕逹则谠言日闻而吾徳修取
舎不眩则望实日𨺚而士心附此古之君子𠩄以成尊主
庇民之功于一时而其遗风馀韵犹有称思于后世者也
今之人则不然其于天下之士固有漠然不以为意者矣
其求之者又或得之近而不知其遗于远足于少而不知
其漏于多求之备而不知其失于详也其平居暇日𠩄以
自任者虽重而𠩄以待天下之士者不过如此是以勤劳
恻怛虽尽于鳏寡孤独之情而未及乎本根长久之计恩
威功誉虽播于儿童走卒之口而未谕乎贤士大夫之心
此盖未及乎有为而天下之士先以𫍙𫍙之声音颜色待
之矣至于临事仓卒而𠩄蓄之材不足以待用乃始欲泛
然求巳𠩄未知之贤而用之不亦难哉或曰然则未当其
任而欲先得天下之贤者冝柰何曰权力𠩄及则察之举
之礼际𠩄及则亲之厚之皆不及则称之誉之又不及则
郷之慕之如是而犹以为未足也又于其类而求之不以
小恶揜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其如此而巳抑吾闻之李
文公之言曰有人告曰某𠩄有女国色也天下之人必将
极其力而求之无𠩄爱也有人告曰某所有人国士也天
下之人则不能一往而先焉此岂非好德不如好色者乎
呜呼欲任天下之重者诚反此而求之则亦无患乎土之
不至矣
答韩无咎
诲谕儒释之异在乎分合之间既闻命矣顷见苏子由张
子韶书皆以佛学有得于形而上者而不可以治世尝窃
𥬇之是岂知天命之性而叙秩命讨巳粲然无𠩄不具于
其中乎彼其𠩄以分者是亦未尝真有得于斯耳不审高
明以为如何和靖两书昔尝见之其谨于传疑之意则是
而遂欲禁绝学者使不复观则恐过矣如以春秋改用夏
时为无此以传为按经为断为背于理则疑其考之未
精或未尽闻他人𠩄闻而欲一以巳𠩄闻者槩之之失也
春秋传乃伊川𠩄自著其词有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时
以立义耳若果无改用夏时之意则此复何谓乎况序
文𠩄引论语之言尤为明白不可谓初未尝有此意也又
门人𠩄记有答黄聱隅之语谓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
传之真伪者盖见于两家之书是亦犹𠩄谓传为案经为
断之意而岂二人𠩄记不期而皆误乎推此两条则凡和
静𠩄谓非先生语者恐特他人闻之而和静亦未闻耳今
疑信未分而不复思绎遽以一偏之尽废众人𠩄传之
书似不若尽存其而深思熟讲以考其真伪得失之为
善也况明道行状云其辨析精微稍见于世者学者之𠩄
传耳观此则伊川之意亦非全不令学者看语录但在人
自着眼看耳如论语之书亦是七十子之门人纂录成书
今未有以为非孔子自作而弃不读者此皆语录不可废
之验幸更深察之如何如何
与芮国器〈烨〉
窃闻学政一新多士风动深副区区之望但今日学制近
出崇观专以月书季考为陞黜使学者屑屑然较计得失
于毫厘间而近岁之俗又专务以文字新奇相高不复根
据经之本义以故学者益骛于华靡无复探索根原敦励
名检之志大抵𠩄以破坏其心术者不一而足盖先王𠩄
以明伦善俗成就人材之意扫地尽矣惟元祐间伊川程
夫子在朝与修学制独有意乎深革其弊而当时咸谓之
迂阔无𠩄施行今其书具在意者后之君子必有能举而
行之区区愿执事少加意焉则学者之幸也又苏氏学术
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今乃大觉其害亦望有
以抑之使归于正尤𠩄幸愿
与芮国器
昨者妄以鄙见荐闻伏𫎇垂谕反复其幸甚幸甚然熹
窃以为未尝行之不可逆料今日之不可行且事亦顾理
之𠩄在如何耳理在当行不以行之难易为作辍也尽心
竭力而为之不幸而至于真不可行然后巳焉则亦无𠩄
憾于吾心矣苏氏之学以雄深敏妙之文煽其倾危变幻
之习以故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今日正当抜本
塞源以一学者之听庶乎其可以障狂澜而东之若方且
惩之而又遽有取其𠩄长之意𥨸恐学者未知𠩄择一取
一舍之间又将与之俱化而无以自还是则执事者之𠩄
宜忧也
答郑景望
龚帅过建阳遣人相闻不及一见为恨今日季教授见访
云尝小𣢾道其语皆出于忠厚长者然在愚意尚未有深
解处如论范忠宣救蔡新州及元祐流人以为至当之举
熹尝窃论此矣以为元祐诸贤忧确之不可制欲以口语
挤之固为未当而范公乃欲预为自全之计是亦未免于
自私皆非天讨有罪之意也至其论诸公忽反尔之言违
好还之戒自取祸败尤非正理使后世见无礼于君亲者
拱手坐视而不敢逐则必此言之为也且舜流四凶族为
皋陶者亦殊不念反尔之戒何耶推此心以往恐无适而
非私者邵子文以为明道𠩄见与忠宣合正恐徒见𠩄施
之相似而未见𠩄发之不同盖毫厘之间天理人欲之差
有不可同年而语者矣又闻深以好名为戒此固然矣然
偏持此论将恐廉隅毁顿其弊有甚于好名故先圣云君
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而又曰君子求诸巳详味此言不
偏不倚表里该备此其𠩄以为圣人之言欤学者要当于
此玩心则勿忘勿助之间天理卓然事事物物无非至当
矣熹又记向𫎇靣诲尧舜之世一用轻刑当时尝以𠩄疑
为请匆匆不及究其近熟思之有不可不论者但观皋
陶𠩄言帝德罔愆以下一节便是圣人之心涵育发生真
与天地同德而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舎
之间自有决然不易之理其宥过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
罪疑而轻非姑息功疑而重非过予如天地四时之运寒
凉肃杀常居其半而涵养发生之心未始不流行乎其间
此𠩄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非既犯而
纵舎之谓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又别本
闻二十一日旌斾定行何丞之谕巳不及事矣然渠𠩄
言大槩谓盗贼之馀土旷人稀州县以昔日岁计之额
取办今日见存之戸民力素巳不堪后来复以荒田之
产均之见戸由此流移愈多公私愈困耳向𫎇靣诲尧
舜之世一用轻刑当时尝以𠩄疑为请匆匆不及究其
近熟思之亦有不可不论者但观皋陶𠩄言帝徳罔
愆以下一节便见圣人之心涵育发生其与天地同德
而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舎之间亦自
有决然不易之理其宥过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罪疑
而轻非姑息功疑而重非过予如天地四时之运寒凉
肃杀常居其半而涵育发生之心未始不流行乎其间
此𠩄以好生之徳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非既抵
冒而复纵舎之也夫既不能止民之恶而又为轻刑以
诱之使得以肆其㐫𭧂于人而无𠩄忌则不惟彼见𭧂
者无以自伸之为𡨚而奸民之犯于有司者且将日以
益众亦非圣人匡直辅翼使民迁善远罪之意也
答郑景望
虞书论刑最详而舜典𠩄记尤密其曰象以典刑者象如
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示人以常刑𠩄谓墨劓剕
宫大辟五刑之正也𠩄以待夫元恶大憝杀人伤人穿窬
淫放凡罪之不可宥者也曰流宥五刑者流放窜殛之类
𠩄以待夫罪之稍轻虽入于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与夫
亲贵勲劳而不可加以刑者也〈四凶正合此法〉曰鞭作官刑扑作
教刑者官府学校之刑以待夫罪之轻者也曰金作赎刑
罪之极轻虽入于鞭朴之刑而情法犹有可议者也〈疑后世始〉
〈有赎五刑法非圣人意也〉此五句者从重及轻各有条理法之正也曰
𤯝灾肆赦者𤯝谓过悮灾谓不幸若人有如此而入于当
赎之刑则亦不罚其金而直赦之也〈此一条专为轻刑设春秋肆大𤯝则过悮〉
〈之大入于典刑者亦肆之矣所以为失刑也书又曰宥过无大明过之大入于典刑者特用流法以宥之耳〉曰
怙终贼刑者怙谓有恃终谓再犯若人有如此而入于当
宥之法则亦不宥以流而必刑之也此二句者或由重而
即轻或由䡖而入重犹今律之有名例又用法之𫞐衡𠩄
谓法外意也圣人立法制刑之本末此七言者大略尽之
矣虽其䡖重取舎阳舒阴惨之不同然钦㢤钦哉惟刑之
恤之意则未始不行乎其间也盖其轻重毫厘之间各有
攸当者乃天讨不易之定理而钦恤之意行乎其间则可
以见圣人好生之本心矣夫岂一于轻而巳哉又以舜命
皋陶之辞考之士官𠩄掌惟象流二法而巳〈鞭朴以下官府学校随事〉
〈施行不领于士官事之宜也〉其曰惟明克允则或刑或宥亦惟其当而
无以加矣又岂一于宥而无刑哉今必曰尧舜之世有宥
而无刑则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是圣人之心
不忍于元恶大憝而反忍于衘𡨚抱痛之良民也是𠩄谓
怙终贼刑刑故无小者皆为空言以悮后世也其必不然
也亦明矣夫刑虽非先王𠩄恃以为治然以刑弼教禁民
为非则𠩄谓伤肌肤以惩恶者亦既竭心思而继之以不
忍人之政之一端也今徒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放
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彊𭧂𧷢满之
类者苟采陈群之议一以宫剕之辟当之则虽残其支体
而实全其躯命且绝其为乱之本而使后无以肆焉岂不
仰合先王之意而下适当世之宜哉况君子得志而有为
则养之之具教之之术亦必随力之𠩄至而汲汲焉固不
因循苟且直以不养不教为当然而熟视其争夺相杀
于前也
答郑景望
初谓按行㳙吉必不渝期今𠩄赐字殊未及此何耶远民
倾首以听车马之音久矣行期屡却无乃使之失望而下
吏之奉约束听期会者将亦因是解弛而不䖍乎伏惟执
事者试深虑之易及此皇惧之至示谕明道程文不必
见于正集考求前此固多如此然先生举时巳自闻道
今读其文𠩄论无非正理非如今世举子阿时徇俗之文
乃有愧而不可传也曽南丰序王深父之文以为片言半
简非大义𠩄繋皆存而不去𠩄以明深父之于细行皆可
传也况先生非欲以文显者而即此程文便可见其经纶
之业巳具于此时虽文采不𧰟而卓然皆有可行之实正
学以言未尝有一辞之苟其𠩄以警悟后学亦不为不深
矣愚意只欲仍旧次第不审台意以为如何
答郑景望
家祭礼三䇿并上不知可𥙷入见版本卷中否若可添入
即孟诜徐两家当在贾顼家荐仪之后孟为第七徐为
第八而递僣以后篇数至政和五礼为第十一而继以孙
日用为第十二乃以杜公四时祭享仪为第十三而递儧
以后至范氏祭仪为第十九又于后序中改十有六为十
有九仍删去孟诜徐孙日用七字〈此版湏别换〉不然即存旧
序而别作数语附见其后尢为详实不审尊意以为如何
更俟诲谕也但写校须令精审无误然后刻版免致将来
更改费力为佳或未刻间且并写定上版真本寄示容与
诸生详勘纳上尤便也
答延之〈袤〉
熹杜门窃食不敢与闻外间一事尚不能无虎食其外之
忧衰病疲薾虽在山林亦不能有㝷幽选胜之乐但时有
一二学子相从于寂寞之滨讲论古人为巳之学至会心
处辄复欣然忘食不自知道学之犯科也年来目昏不甚
敢读书经闲看踈漏颇多不免随事改正比旧又差胜
矣纲目不敢动着恐遂为千古之恨𫎇教杨雄荀彧二事
按温公旧例凡莽臣皆书死如太师王舜之类独于杨雄
匿其𠩄受莽朝官称而以卒书似渉曲笔不免却按本例
书之曰莾大夫杨雄死以为足以警夫畏死失节之流而
初亦未改温公直笔之正例也荀彧却是汉侍中光禄大
夫而参丞相军事其死乃是自杀故但据实书之曰某官
某人自杀而系于曹操撃孙𫞐至濡须之下非故以彧为
汉臣也然悉书其官亦见其实汉天子近臣而附贼不忠
之罪非与其为汉臣也此等处当时极费区处不审竟得
免于后世之公论否胡氏论彧为操谋臣而劫迁九锡二
事皆为董昭先发故欲少缓九锡之议以俟他日徐自发
之其不遂而自杀乃刘穆之之类而宋齐丘于南唐事亦
相似此论窃谓得彧之情不审尊意以为何如李淙谢廓
皆略识之李在此作县甚得民情谢甚俊即任伯参政之
孙其家有古书者也但吴仲权亦闻其名见其文字甚清
警未知材气如此也今日下位后生中尚不为无人虽真
伪相半然亦且得劝勉奨就之未敢䡖有遗弃也陈同父
近得书大言如昨亦力劝之令其稍就敛退若未见信即
后日之患犹或有甚于此者甚可念也叔祖奉使葬事甚
荷怜念此事初未敢有请不谓巳𫎇特逹如此不知今有
定论否叔祖当日挺身请使留虏中十六年竟保全节而
归以奏对论和不可专恃且虏有可图之衅忤秦丞相遂
废以死在虏中时尝有祭徽庙文或传以归乙览感动锡
赉甚宠其书皆在此此便不的不敢附呈鄙意辄欲次其
行事以请于左右幸而并赐之铭则宗族子孙皆受不赀
之惠矣叔祖受知于晁景迂学甚博诗甚工也
荅尤延之
垂谕杨雄事足见君子以恕待物之心区区鄙意正以其
与王舜之徒𠩄以事莽者虽异而其为事莾则同故窃取
赵盾许止之例而槩以莽臣书之𠩄以著万世臣子之戒
明虽无臣贼之心但畏死贪生而有其迹则亦不免于诛
绝之罪此正春秋谨严之法若温公之变例则不知何𠩄
据依晩学愚昧实有𠩄不敢从也不审专意以为如何如
未中理却望垂教也
答林黄中〈栗〉
室戸之屡𫎇指教竟𠩄未晓盖如𠩄论即室戸乃在房
之西偏而入室者先必由房而后进至于室矣历考礼书
不见此曲折处郤子之登必自西阶房戸虽在室戸之东
盖亦无𠩄经见恐未足以证室戸之必东出也愚意于此
深𠩄未解更丐一言以发其蔽幸甚幸甚又见易图深诋
邵氏先天之旧亦尝见其书然未晓其𠩄以为者高
明既斥其短必巳洞见其底蕴矣因来并乞数语掊撃其
缪又大幸也
答林黄中
诲喻缕缕备悉乐章必巳得之因风幸早示及丘推参选
未还尚未得闻室戸之诲大抵𠩄欲知者此戸南乡西乡
果安𠩄决而经传实据果安𠩄取不论传授之有无也邵
氏先天之以鄙见窥之如井蛙之议沧海而高明直以
不知而作斥之则小大之不同量有不可同年而语者此
熹之前书所以未敢轻效其愚而姑少见其𠩄疑也示谕
邵氏本以发明易道而于易无𠩄发明熹则以为易之与
道非有异也易道既明则易之为书卦爻象数皆在其中
不待论而自然可睹若曰道明而书不白则𠩄谓道者
恐未得为道之真也不审高明之意果如何其或文予而
实不予则熹请以邵氏之浅近踈略者言之盖一图之内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生出次第位置行列不待安排而粲
然有序以至于第四分而为十六第五分而为三十二第
六分而为六十四则其因而重之亦不待用意推移而与
前之三分焉者未尝不吻合也比之并累三阳以为干连
叠三阴以为坤然后以意交错而成六子又先画八卦于
内复画八卦于外以旋相加而后得为六十四卦者其出
于天理之自然与人为之造作盖不同矣况其高深闲阔
精密微妙又有非熹之𠩄能言者今不之察而遽以不知
而作诋之熹恐后之议今犹今之议昔是以窃为门下惜
之而不自知其言之僣易也
答林黄中
𠩄扣乡饮酒疑义近细考𠩄奏乐有不用二南小雅六笙
诗而用南吕无射两宫十章不知何据岂有以见古之乡
乐用此律而写其遗声邪将古乐巳亡不可稽考而别制
此乐也然则特用此律其旨安在又所奏乐必有辞声必
有谱而律之短长必有定论凡此数端皆𠩄未谕幸因风
详悉指教
与郭冲晦
熹穷乡晩出妄窃有志于道虽幸有闻于师友而行之不
力荏苒頺侵今犬马之年五十有一矣修身齐家未有可
见之效而志气不彊不能固守贫贱之节彊起从宦旧学
愈荒施之于人尤龃龉而不合大抵志不能帅气理未能
胜私中夜以思怛然内疚高明不鄙不知将何以教诲之
熹𠩄拱而俟也向来次辑诸书虽亦各有据依不敢妄意
损益然疑信异𫝊不无抵牾尝得汪丈端明示以执事𠩄
辨数事方且复书质之汪丈更求一二左验别加是正则
汪公巳捐󠄂宾客矣自此每念一扣门下以毕其而相去
绝远无从致问今幸得通姓名又以单车此来无复文书
可以检索不复记向之𠩄欲质问者尚俟异时还家别图
寓信但恐益远难致耳近刻程先生尹和靖二帖及白鹿
五贤二记各纳一本伏幸视至其间恐有可因以垂教者
切望不弃
与郭冲晦
易云数者䇿之𠩄宗而䇿为巳定之数熹窃谓数是自
然之数䇿即蓍之茎数也礼曰龟为卜䇲为筮是巳老阳
一爻过揲三十六䇿故积六爻而得二百一十有六䇿耳
又云大衍之数五十是为自然之数皆不可穷其义熹窃
谓既谓之数恐必有可穷之理
又云奇者所挂之一也扐者左右两揲之馀也得左右两
揲之馀寘于前以奇归之也熹窃谓奇者左右四揲之馀
也扐指间也谓四揲左手之䇿而归其馀于无名指间四
揲右手之䇿而归其馀于中指之间也一挂之间凡再扐
则五岁之间凡再閠之象也
又云三多三少人言其数虽不差而其名非矣熹窃谓多
少之虽不经见然其实以一约四以奇为少以偶为多
而巳九八者两其四也阴之偶也故谓之多五四者一其
四也阳之奇也故谓之少奇阳体贠其法径一围三而用
其全故少之数三偶阴体方其法径一围四而用其半故
多之数二归奇积三三而为九则其过揲者四之而为三
十六矣归奇积三二而为六则其过揲者四之而为二十
四矣归奇积二三一二而为八则其过揲者四之而为三
十二矣归奇积二二一三而为七则其过揲者四之而为
二十八矣过揲之数虽先得之然其数众而䌓归奇之数
虽后得之然其数寡而约纪数之法以约御繁不以众制
寡故先儒旧专以多少决阴阳之老少而过揲之数亦
𡨋会焉初非有异也然七八九六𠩄以为阴阳之老少
者其又本于图书定于四𧰼详见后段其归奇之数亦
因揲而得之耳大抵河图洛书者七八九六之祖也四𧰼
之形体次第者其父也归奇之奇偶方圎者其子也过揲
而以四乘之者其孙也今自归奇以上皆弃不录而独以
过揲四乘之数为恐或未究𧰼数之本原也
又云四营而后有爻又曰一挂再扐共为三变而成一爻
熹窃谓四营方成一变故云成易易即变也积十二营三
挂六扐乃成三变三变然后成爻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熹窃谓此
一节乃孔子发明伏羲画卦自然之形体次第最为切要
古今者惟康节明道二先生为能知之故康节之言曰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
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愈大则
愈小愈细则愈繁而明道先生以为加一倍法其发明孔
子之言又可谓最切要矣盖以河图洛书论之太极者虚
其中之象也两仪者阴阳奇耦之象也四象者河图之一
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洛书之一含九二含八三含
七四含六也八卦者河图四正四隅之位洛书四实四虚
之数也以卦画言之太极者象数未形之全体也两仪者
一为阳而一为阴阳数一而阴数二也四象者阳之上生
一阳则为二而谓之太阳生一阴则为�而谓之少阴阴
之上生一阳则为�而谓之少阳生一阴则为�而谓之
太阴也四象既立则太阳居一而含九少阴居二而含八
少阳居三而含七太阴居四而含六此六七八九之数𠩄
由定也八卦者太阳之上生一阳则为☰而名干生一阴
则为☱而名兊少阴之上生一阳则为☲而名离生一阴
则为☳而名震少阳之上生一阳则为☴而名巽生一阴
则为☵而名坎太阴之上生一阳则为☶而名艮生一阴
则为☷而名坤康节先天之𠩄谓干一兊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盖谓此也至于八卦之上又各生
一阴一阳则为四画者十有六经虽无文而康节𠩄谓八
分为十六者此也四画之上又各有一阴一阳则为五画
者三十有二经虽无文而康节𠩄谓十六分为三十二者
此也五画之上又各生一阴一阳则为六画之卦六十有
四而八卦相重又各得干一兊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
七坤八之次其在图可见矣今既以七八九六为四象又
以揲之以四为四象疑或有未安也河图洛书熹𥨸以大
传之文详之河图洛书盖皆圣人𠩄取以为八卦者而九
畴亦并出焉今以其象观之则虚其中者𠩄以为易也实
其中者𠩄以为洪范也其𠩄以为易者巳见于前叚矣所
以为洪范则河图九畴之象洛书五行之数有不可诬者
恐不得以其出于纬书而略之也
丛书云理出乎三才分岀于人道西铭专为理言不为分
设熹𥨸谓西铭之书横渠先生𠩄以示人至为深切而伊
川先生又以理一而分殊者赞之言虽至约而理则无馀
矣盖干之为父坤之为母𠩄谓理一者也然乾坤者天下
之父母也父母者一身之父母也则其分不得而不殊矣
故以民为同胞物为吾与者自其天下之父母者言之𠩄
谓理一者也然谓之民则非真以为吾之同胞谓之物则
非真以为我之同类矣此自其一身之父母者言之𠩄谓
分殊者也又况其曰同胞曰吾与曰宗子曰家相曰老曰
㓜曰圣曰贤曰颠连而无告则于其中间又有如是差等
之殊哉但其𠩄谓理一者贯乎分殊之中而未始相离耳
此天地自然古今不易之理而二夫子始发明之非一时
救弊之言姑以彊此而弱彼也
又云西铭止以假涂非终身之学也熹窃谓西铭之言指
吾体性之𠩄自来以明父干母坤之实极乐天践形穷神
知化之妙以至于无一行之不慊而没身焉故伊川先生
以为充得尽时便是圣人恐非专为始学者一时𠩄见而
发也又云性善之善非善恶之善熹窃谓极本穷原之善
与善恶末流之善非有二也但以其发与未发言之有不
同耳盖未发之善只有此善而其发为善恶之善者亦此
善也既发之后乃有不善以杂焉而其𠩄谓善者即极本
穷原之发耳丛书𠩄谓无为之时性动之后者既得之矣
而又曰性善之善非善恶之善则熹窃恐其自相矛盾而
有以起学者之疑也
又云孟子以养气为学以不动心为始熹𥨸谓孟子之学
盖以穷理集义为始不动心为效盖唯穷理为能知言唯
集义为能养其浩然之气理明而无𠩄疑气充而无所惧
故能当大任而不动心考于本章次第可见矣
答程可久〈迥〉
熹昨者拜书草率重𫎇枉答诲示懃恳并刘转示𠩄制
古度量及图义一𠕋伏读捧玩开发良多其为感慰不可
具言熹陋之学于古人制度多𠩄未讲近看范蜀公集
引房庶汉志别夲比今増多数字又论贠分方分之差亦
甚详悉窃意其𠩄以与司马公胡先生不同之端正在于
此𠩄当明辨今图义中似已不取其然未尝质其𠩄以
不然之意熹于此有未晓然者因便更乞详以见教幸甚
刘又云𫎇许并寄古权亦愿早得之也温公周尺刻本
旧亦尝依放制得一枚乃短于今鐡尺寸许不知何故如
此差误俟检旧本续求教也口赋阡陌二并荷指教考
证精叹服尤深但阡陌二字鄙意未能无疑因以来教
千百之义推之则熹前𠩄谓径涂为阡者当为陌畛道
为陌者当为阡盖史记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
陌又云河南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今以遂人之法考之
当以后为正也遂人郑注径从畛横涂从道横今考一
径之内为田百畒一涂之内为田百夫而径涂皆从即𠩄
谓南北之陌一畛之内为田千畒一道之内为田千夫而
畛道皆横即𠩄谓东西之阡也其立名取义正以夫畒之
数得之而其字为道路之类则当以自而不当从人盖史
记其本字而汉志则因假借而乱之恐不当引以为据也
马阡陌之间成群正谓往来田间道路之上富者连阡陌
亦谓兼并逾制跨阡连陌不守先王𭛌理之旧界耳若作
仟伯字恐难分明也不审尊意以为如何𨚫望终赐诲
示幸甚〈𠂤一本作阝〉
答程可久
熹昨承宠示公札谕及𮮐尺制度极荷不鄙但素所未讲
同官亦少有能知其者𥨸虑高明必有一定之论却乞
垂教幸甚幸甚弊郡向来制造祭器时未准颁降此𠕋只
用临川印本司马书仪内周尺为之殊觉低小今虽得此
制亦已无力可修改矣并㡬台悉少恳田赋夫田二书更
欲求得数本以广长者救世之心得早拜赐甚幸甚幸
答程可久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后次
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极则是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
在阴阳之外也今以大中训之又以乾坤未判大衍未分
之时论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今论太极而曰其物谓之神又以天地未分元气合而为
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有是理即有是气气则无不两者
故易曰太极生两仪而老子乃谓道先生一而后一乃生
二则其察理亦不精矣老庄之言之失大抵类此恐不足
引以为证也
两仪四象之闽中前辈尝有为此者鄙意亦窃谓然
初未敢自信也今得来示斯判然矣但谓两仪为乾坤之
初爻谓四象为乾坤初二相错而成则恐立言有未莹者
盖方其为两仪则未有四象也方其为四象则未有八卦
也安得先有乾坤之名初二之辨哉妄意两仪只可谓之
阴阳四象乃可各加以太少之别而其序亦当以太阳�
少阳�少阴�太阴�为次盖𠩄谓递升而倍之者不得
越�与�而先为�也此序既定又递升而倍之适得干
一兊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也与邵氏先
天图合此乃伏羲始画八卦自然次序非人私智𠩄能安
排学易者不可不知也
𣈆公子贞屯悔豫之占韦氏旧注固有不通而来示之云
鄙意亦不能无𠩄疑也盖以穆姜东宫之占言之则𠩄谓
艮之八者正指其𠩄当占之爻而言之也今云贞屯悔豫
皆八也而释之以为指三爻之不变者而言则非其当占
之爻而于卦之吉凶无𠩄繋矣据本文语势似是连得两
卦而皆不值老阳老阴之爻故结之曰皆八也而占之曰
闭而不通爻无为也盖曰卦体不动爻无𠩄用占尔然两
卦之中亦有阳爻又不为偏言皆八则此似亦未安且
东宫之占亦未定恐或只是遇艮卦之六爻不变者但
乃艮其背不𫉬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之占史彊为之随
之以苟恱于姜耳故传者记史之言而曰是谓艮之随
明非正法之本然也然其九三上九亦是阳爻又似可疑
大抵古书残阙未易以臆断惟占筮之法则其象数具
存恐有可以义起者推而得之乃𠩄谓活法耳
答程可久
熹前书𠩄谓太极不在阴阳之外者正与来教𠩄谓不倚
于阴阳而生阴阳者合但熹以形而上下者其实初不相
杂故曰在阴阳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名不可相杂
故曰不在阴阳之外虽𠩄自而言不同而初未尝有异也
但如今日𠩄引旧则太极乃在天地未分之前而无𠩄
与于今日之为阴阳此恐于前𠩄谓不倚于阴阳而生阴
阳者有自相矛盾处更望详考见教
两仪四象恐虽如先天之序乃为自然之数而始干终坤
理势亦无不可若必欲初二次�乃是以意安排而非自
然之序又二象之上各生两爻即湏以干兊艮坤为次复
无𠩄据更乞详考见教
乾坤六爻图位鄙意亦有未晓处更乞诲示
揲新图内䇿数不知于占筮有用处否亦乞开谕
答程可久
临汀盐䇲既无可言经界又不得行民之穷困日以益甚
但有散为流庸聚为盗贼两事耳广右首议之人行遣甚
峻近世少见其比益令人懒开口柰何柰何黄齐贤韵语
用心甚苦诸图尤有功夫甚不易得巳遵尊命以数语附
卷末晩生浅学何足为重三复长者之言为之叹科举
之弊至于如此柰何柰何
答程可久
𠩄谕为学本末甚详且悉前书𠩄谓世道衰微异言蜂出
其甚乖刺者固巳䧟人于犯刑受辱之地其近似而小差
者亦足使人支离缴绕而不得以圣贤为归岐多路惑甚
可惧也愿且虚心徐观古训句解章析使节节透彻段段
烂熟自然见得为学次第不须别立门庭固守死法也
答程可久
示谕曲折令人叹然今日上下相迫势亦有不得巳者
故事之从违可否常在人而不可必唯审时量力从吾所
好为在巳而可以无不如志尔先生研精于易至有成书
乐行忧违伏想胸中巳有成筭固非晩学𠩄得而轻议也
答程可久
程书易原近方得之谨以授来使易学启𫎇当巳经省览
矣有未安处幸辱镌诲上饶财赋源流得蒙录示幸甚伯
谟近有刻石记文亦愿得之也又有小恳欲求妙墨为
写大戴礼武王践祚一篇以为左右观省之戒不审可否
卷子纳上得𫎇挥染不胜幸甚
答程可久
忽闻有奉祠之命为之惘然得非反以贰车改正之举而
激之至此也邪世路险𡾟人情不可测以长者之宽平
厚处之尚未能坦然无𠩄繋阂况如鄙狭之姿又安可望
于少行其志耶行亦力请祈还故官仰后尘尔
答程可久
春秋例目拜贶甚厚其间议论小国自贬其爵以从杀礼
最为得其情者顷年每疑胡氏子朝之非春秋恶
恶短之义今巳释然盖后来郑大夫亦有郑伯男也而使
从诸侯之赋之则当时诸侯之愿自贬者固多但霸主
必以此礼责之故有不得而自遂尔然其他尚有欲请教
者便遽未暇大抵此经简奥立虽易而贯通为难以故
平日不敢措意其间假以数年未知其可学否尔
答程㤗之〈大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熹恐此道字即易之太极一乃阳数之奇二乃阴数之偶
三乃奇偶之积其曰二生三者犹所谓二与一为三也若
直以一为太极则不容复言道生一矣详其文势与列子
易変而为一之语正同所谓一者皆形変之始耳不得为
非数之一也
䇿数
䇿者之茎数曲礼所谓䇿为筮者是也大传𠩄谓乾坤
二篇之䇿者正以其挂扐之外见存数为言耳盖揲
之法凡三揲挂扐通十三䇿而见存三十六䇿则为老阳
之爻三揲挂扐通十七䇿而见存三十二䇿则为少阴之
爻三揲挂扐通二十一䇿而见存二十八䇿则为少阳之
爻三揲挂扐通二十五䇿而见存二十四䇿则为老阴之
爻大传专以六爻乘老阳老阴而言故曰干之䇿二百一
十有六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其实六爻之
为阴阳者老少错杂其积而为干者未必皆老阳其积而
为坤者未必皆老阴其为六子诸卦者或阳或阴亦互有
老少焉盖老少之别本𠩄以生爻而非𠩄以名卦今但以
干有老阳之象坤有老阴之象六子有少阴阳之象且均
其䇿数又偶合焉而因假此以明彼则可若便以干六爻
皆为老阳坤六爻皆为老阴六子皆为少阳少阴则恐其
未安也但三百六十者阴阳之合其数必齐于此若乾坤
之爻而皆得于少阴阳也则干之䇿六其二十八而为百
六十八坤之䇿六其三十二而为百九十二其合亦为三
百六十此则不可易也
河洛图书
论虽以四十五者为河图五十五者为洛书然序论之文
多先书而后图盖必以五十五数为体而后四十五者之
变可得而推又况易传明有五十有五之文而洪范又有
九位之数耶
当期
易卦之位震东离南兊西坎北者为一说十二辟卦分属
十二辰者为一及焦延夀为卦气直日之法乃合二
而一之既以八卦之震离兊坎二十四爻直四时又以十
二辟卦直十二月且为分四十八卦为之公侯卿大夫而
六日七分之生焉若以八卦为主则十二卦之干不当
为巳之辟坤不当为亥之辟艮不当侯于申酉巽不当侯
于戍亥若以十二卦为主则八卦之干不当在西北坤不
当在西南艮不当在东北巽不当在东南彼此二互为
矛盾且其分四十八卦为公侯卿大夫以附于十二辟卦
初无法象而直以意言本巳无𠩄据矣不待论其减去四
卦二十四爻而后可以见其失也雄太元次第乃是全
用焦法其八十一首盖亦去其震离兊坎者而但拟其六
十卦耳诸家于八十一首多有作拟震离坎兊者近世许
翰始正其误至立踦赢二赞则正以七百二十九赞又不
足乎六十卦六日七分之数而益之恐不可反据其以
正焦氏之失也
孔颕逹
孔氏是一揲也四字先儒莫有觉其误者今论正之信有
功矣但细详䟽文后段孔氏实非不晓揲法者但为之不
熟故其言之易差而误多此四字耳其云合扵挂扐之处
又云合于挂扐之一处而緫挂之则实有误然于其大数
亦不差也
毕中和
毕氏揲法视䟽义为详柳子厚诋刘梦得以为肤末于学
者误矣毕论三揲皆挂一正合四营之义唯以三揲之挂
扐分措于三指间为小误然于其大数亦不差也其言馀
一益三之属乃梦得立文太简之误使读者疑其不出于
自然而出于人意耳此与孔氏之失固不可不正然恐亦
不可不原其情也
答程㤗之
熹昨闻禹贡之书巳有奏篇转借累年乃得其全犹恨绘
事易差间有难考究处近乃得温陵印本披图按如指
诸掌幸甚幸甚此书之传为有益于学者但顷在南康两
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东陵敷浅原之间而考其山川形
势之实殊不相因考诸疑晁氏九江东陵之以为
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自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
又在洞庭之东也若谓九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东
便合彭蠡之口不言至东陵然后东迆北会于汇也白
氏𠩄论敷浅原者亦有理而未尽盖详经文敷浅原合是
衡山东北一支尽处疑即今庐阜但无明文可考耳徳安
县敷阳山正在庐山之西南故谓之敷阳非以其地即为
敷浅原也若如旧正以敷阳为敷浅原则此山甚小又
非山脉尽处若遂如晁氏之以为江入海处则合是今
京口𠩄过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巳也若以衡山东北尽处
而言即为庐阜无疑盖自岷山东南至衡山又自衡山东
北而至此则九江之原出于此三山之北者皆合于洞庭
而注于岷江故自衡山而至此者必过九江也此以地势
考之妄谓如此不审参以他书其合否又如何但著书者
多是臆度未必身到足历故其亦难尽据未必如今目
见之亲切著明耳阁下向者固尝经行而留意之久记览
之富其必有以质之故敢辄献𠩄疑伏惟有以教之幸也
答程㤗之
病中得窥易老新书之秘有以见立言之指深远奥非
先儒思虑𠩄及矣尚以道中篮舆徭兀神思昏愦未容尽
究底蕴独记旧读俨若容止作容字而苏黄门亦解为修
容不惰之意尝疑此或非老子意后见一相书引此乃以
容字为客字于是释然知老子此七句而三恊韵以客韵
释吻若符契又此凡言若某者皆有事物之实𠩄谓客者
亦曰不敢为主而无与于故事其容俨然耳近见温公注
本亦作容字窃意古本必更有可考者虽非大义𠩄繋然
恐亦可备讨论之万一不审合意以为如何
答李夀翁
熹窃尝闻之侍郎知易学之妙深造理窟每恨不得执经
请业兹辱诲谕警省多矣麻衣易熹旧见之常疑其文
字言语不类五代国初时体制而其义理尤多浅俗意恐
只是近三五十年以来人収拾佛老术数绪馀𠩄造尝题
数语于其后以俟知者及去年至此见一戴主簿者名师
愈即今印本卷后题䟦之人初亦忘记其有此书但每见
其易专以麻衣为宗而问其传授来历则又秘而不言
后乃得其𠩄著他书观之则其文体意象多与𠩄谓麻衣
易者相似而间亦多有附会假托之谈以是心始疑其
出扵此人因复遍问人则虽无能言其赝作之实者然
亦无能知其传授之𠩄从也用此决知其为此人𠩄造不
疑然是时其人巳老病昏塞难可深扣又㝷即物故遂不
复可致诘但今考其书则自麻衣本文及陈李戴汪题四
家之文如出一手此亦其同出戴氏之一验而其义理则
于鄙意尤𠩄不能无疑今以台谕之及当复试加考订他
日别求教也程君蓍亦尝见之其人见为进贤令至此
数得通书恺悌雅君子人也自别有易又有田制书
近寄印本及𠩄刻范伯逹丈夫田来今各以一编呈纳
伏幸视至他𠩄欲请教者非一属以岁凶郡中多事留此
便人日久且草具此拜禀早晩别㝷使拜启次
答陈体仁
𮐃别𥿄开示诗之意尢详因得以窥一二大者不敢自
外敢以求扵左右来教谓诗本为乐而作故今学者必以
声求之则知其不苟作矣此论善矣然愚意有不能无疑
者盖以虞书考之则诗之作本为言志而巳方其诗也未
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乐也以声依永以律和声则乐乃
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三代之时礼乐用扵朝廷而
下逹于闾巷学者讽诵其言以求其志咏其声执其器舞
蹈其节以涵养其心则声乐之𠩄助于诗者为多然犹曰
兴扵诗成扵乐其求之固有序矣是以凡圣贤之言诗主
扵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仲尼𠩄谓思无邪孟子𠩄谓以
意逆志者诚以诗之𠩄以作本乎其志之𠩄存然后诗可
得而言也得其志而不得其声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
能通其声者也就使得之止其锺鼓之䌑锵而巳岂圣人
乐云乐云之意哉况今去孔孟之时千有馀年古乐散亡
无复可考而欲以声求诗则未知古乐之遗声今皆以推
而得之乎三百五篇皆可恊之音律而之弦歌巳乎诚
既得之则𠩄𦔳扵诗多矣然恐未得为诗之本也况未必
可得则今之𠩄讲得无有画饼之讥乎故愚意窃以为诗
出乎志者也乐出乎诗者也然则志者诗之本而乐者其
末也末虽亡不害本之存患学者不能平心和气从容讽
咏以求之情性之中耳有得乎此然后可得而言顾𠩄得
之浅深如何耳有舜之文德则声为律而身为度萧韶二
南之声不患其不作此虽未易言然其理盖不诬也不审
以为如何二南分王者诸侯之风大序之恐未为过其
曰圣贤浅深之辨则者之凿也程夫子谓二南犹易之
乾坤而龟山杨氏以为一体而相成其当矣试考之如
何召南夫人恐是当时诸侯夫人文王太姒之化者二
南之似亦不可专以为乐声之为言盖必有理存乎
其间岂有无事之理无理之事哉惟即其理而求之理得
则事在其中矣
答颜鲁子
熹昨𫎇谕及深衣谨并幅巾大带纳上皆温公遗制也但
带当结处合有黒纽之组𠩄未能备其见扵书仪本章
可考而増益也又有黒履亦见书仪此不敢纳呈去古益
远其冠服制度仅存而可考者独有此耳然远方士子亦
所罕见往往人自为制诡异不经近于服妖甚可叹也若
得当世慱闻好礼者表而出之以广其传庶㡬其不泯乎
答颜鲁子
蒙谕深衣约纽正所未暁向借得者亦阙此制但既云绦
似绅而加阔即与今之匾绦相似不知其制果如何又今
法服背后垂绶亦是古组绶之遗象不记其以何物为之
恐亦可参考𨚫俟订正垂教也又承垂谕景望谦卦忌
之未审曲折并薛氏神事于此素亦未能无疑顾恨
未得面扣其旨以祛所惑或恐有可以言语发明者幸因
笔及之也熹忽例𫎇误恩宽其致旱之罪而过录微劳皆
出推借之及𥘉不敢辞适郡人募赈済者数家合得官
资皆未放行义难先受不免申堂辞免并乞早与推恩矣
恐𣣔知其曲折故敢及之非敢固为矫激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三十七
闽县学训导何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