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七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第三十七 宋 朱熹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三十七
書〈問答論事〉
與籍溪胡原仲先生
熹拜覆正字丈丈尊前熹拜違教席忽巳月餘瞻慕之誠
食息不置即日秋暑未䦨伏惟祕府清暇尊候動止萬福
熹侍親養疾幸粗遣不煩賜念但自別後殊不聞動靜今
日拜省二十姑亦云未得到在所消息不勝懸想耳計程
月初可到今想視事乆矣官居廩食之況不敢問物情時
變必巳瞭然於胷中矣如有用我而將奚先此則區區所
欲聞也因來賜書願以開示少紓畎畒之憂幸甚幸甚吾
道不幸范丈前月十八日遂不起疾憂時深切信道篤誠
世豈復有斯人哉前此往哭其殯視其家生理蕭然未知
所稅衆議葬於渭曲從其卜居之志甚善但聞其家欲居
㤗寧似非良計然伯修樂之人不得而間也熹初與元履
諸人議以爲居建陽一則便於墳墓二則便於講學三則
便於生事言之甚詳未有見從之意𥨸惟范丈平日教誨
之𧨏未敢黙然故敢復言於左右伏想一慟之餘亦當念
之至此因書一提其耳或能改轍東來則甚善也八哥此
月亦物故其重不幸如此可傷伯逢令姪自崇安徑趨邵
武聞留止數日想今巳行矣不得一見甚以爲恨共父數
相見否迎侍乍到不知爲況又如何旬父後月𥘉可歸到
尚留邵武旦夕亦當歸也山中絶無事早秔𭣣熟斗
榖售十五錢小民無他恙幸可寧息謾恐欲知之熹衰疾
幸不作氣體似亦差勝向欲得眞齊州半夏合固真丹不
知都下有之否如可㝷訪乞爲置得一二兩便中𭔃示幸
甚蓋病雖小愈不得不過爲隄防也伯誠仙尉尊兄想非
晩可歸矣不敢別狀天氣向涼伏乞順時保重行𡚒壯猷
以慰人望謹啓不備
與籍溪胡先生
熹拜覆正字丈丈尊前前月附便拜書不知巳逹尊視否
自拜違後一向不聞問數日前拜省二十姑宜人𫎇出示
家問𫉬聞詳實深以爲喜承嘗有賜書然亦未拜領也即
日秋氣澄明伏惟尊候動止萬福熹奉親養疾幸安田裡
不敢上勤紀録但里中秋來闕雨此數日來晩稻秀而將
實尤覺焦渇爲患方議祈禱謾恐欲知范丈卜以重陽日
葬近得伯崇書令爲䖏葬禮一二變節一日爲檢閱今日
方略定矣逺地不得求正於丈丈及有爲撰壙中誌石文
並俟他日請教倦甚拜書不能詳范家事於共父書中言
之頗子細乞轉詢之也熹前書所議謀居一事與前日所
見家問中意偶合此事𫝑難復與蓋其家巳目元履與熹
爲伯崇之黨矣可歎之甚然不能息意者政以范丈平日
教誨之德不敢忘耳得丈丈因書告語之甚善秋巳向深
江上消息如何得且平善甚幸然愚意反以爲憂蓋今出
師防戍轉輸科歛所不能免聞沿江海州縣巳騷然矣歳
𡻕如此何以支吾此不待兩兵相加而坐受弊之𫝑也前
日劉子源來此道嶺上拜別所聞誨言以爲必極論天下
事至於慷灑涕有以見仁人之心不能忘世如此近又
見共父家兵士說丈丈至彼耳𦗟漸聦天其或者將一試
大儒之效乎聞之喜而不𥧌伏計必有規模素定於胷中
熹竊謂天下形𫝑如前所云者亦當路所不可不知也救
之之術獨在救其本根而巳若隨其變而一一應之則其
變無窮豈可勝救也哉而所謂救其本根之術不過視天
下人望之所屬者舉而用之使其舉措用舎必當於人心
則天下之心翕然聚於朝廷之上其氣力易以鼓動如羸
病之人鍼藥所不能及𤋲其丹田氣海則氣血萃於本根
而耳目手足利矣不審丈丈以爲如何因筆不覺及此燈
下作書目力方倦極草草不如法伏乞尊察未拜侍間伏
乞保重以俟休命中秋前一日謹拜啓不備熹拜覆
與范直閣
胡丈書中復主前日一貫之說甚力但云若理㑹得向上
一著則無有內外上下逺近邊際廓然四通八逹矣熹竊
謂此語深符鄙意蓋旣無有內外邊際則何往而非一貫
哉忠恕蓋指其近而言之而其意則在言外矣聞子直說
吾丈猶未以卑論爲然敢復其說如此幸垂教其是非焉
熹頃至延平見李願中丈問以一貫忠恕之說見謂忠恕
正曾子見䖏及門人有問則亦以其所見諭之而巳豈有
二言哉熹復問以近世儒者之說如何曰如此則道有二
致矣非也其言適與卑意不約而合謾以布聞李丈名侗
師事羅仲素先生羅嘗見伊川後卒業龜山之門深見稱
許其棄後學乆矣李丈獨深得其閫奧經學純明㴠養精
粹延平士人甚尊事之請以爲郡學正雖不復應舉而溫
謙慤厚八與之䖏乆而不見其涯𣡡然君子人也先子與
之遊數十年道𧨏之契甚深
與范直閣
伏奉賜教𫉬聞邇日起居之詳慰感亡以喻信後暑雨應
候伏惟盛德所臨百神勞相台候萬福熹親旁粗遣未有
可言者伏𫎇教諭忠恕之說自非愛予之𭰹不鄙其愚豈
肯勤勤反復如此感幸深矣但伏思之終未有契䖏不敢
隱黙請畢其詞以求正於左右熹前書所論忠恕則一而
在聖人在學者則不能無異此正猶孟子言由仁義行與
行仁義之別耳孟子之言不可謂以仁義爲有二則熹之
言亦非謂忠恕爲有二也但聖賢所論各有所爲而發故
當隨事而釋之雖明道先生見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
爲一也非不能合蓋不可合也彊而合之不降高以就卑
即推近以爲逺始𠋣一偏終必乖戾蓋非理之本然是乃
所以爲不一也蓋曽子專爲發明聖人一貫之㫖所謂由
忠恕行者也子思專爲指示學者入德之方所謂行忠恕
者也所指旣殊安得不以爲二然核其所以爲忠恕者則
其本體蓋未嘗不同也以此而論今所教問曲折可以
無疑矣不識尊意以爲然否若夫曽子所言發明一貫之
㫖熹前書一再論之皆未𫎇決其可否熹又有以明之蓋
忠恕二字自衆人觀之於聖人分上極爲小事然聖人分
上無非極致蓋旣曰一貫則無小大之殊故也猶天道至
教四時行百物生莫非造化之神不可專以太虛無形爲
道體而判形而下者爲粗跡也此孔子所謂吾無隱乎爾
者不離日用之間二三子知之未至而疑其有隱則是正
以道爲無形以日用忠恕爲粗跡故曽子於此指以示之
耳此說雖陋乃二程先生之舊說上蔡謝先生又發明之
顧熹之愚實未及此但以聞見之知推衍爲說是以不自
知其當否而每有請焉更望詳覽前書重賜提誨不勝幸
甚前日諸疑亦望早賜鐫譬俾母疑爲望時序向𤍠伏乞
爲道保重以湏環召區區不勝大願不備
與范直閣
四月一日領所賜教帖伏讀再三仰佩眷予之厚感慰不
可以言前日因平甫遣人亦嘗拜狀矣不審已逹台𦗟否
即日𥘉夏清和伏惟班布多暇台候起居萬福熹奉親屏
䖏幸粗遣免山間深僻亦可觀書又得胡丈來歸朝夕有
就正之所窮約之中此亦足樂矣迫於親養夏末湏爲武
林之行計不三四月未得定居也伏𫎇別𥿄垂諭忠恕義
仰荷不棄其愚與之反復爲賜甚厚謹以來教所示熟思
之矣敢復爲說以請益焉熹所謂忠恕者乃曾子於一貫
之語黙有所契因門人之問故於所見道體之中指此二
事日用最切者以明道之無所不在所謂已矣者又以見
隨寓各足無非全體也忠恕兩字在聖人有聖人之用在
學者有學者之用如曾子所言則聖人之忠恕也無非極
致二程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地變化草水蕃者正
所以發明此義也如夫子所以告學者與子思中庸之說
則爲學者言之也故明道先生謂曾子所言與違道不逺
異者動以天爾蓋動以天者事皆處極曾子之所言者是
也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巳推巳及人則宜其未能
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若曽子之
所言則以聖人之忠恕言之而見其與性與天道者未嘗
有二所以爲一貫也然此所謂異者亦以所至之不同言
之猶中庸安行利行勉行之別耳苟下學而上逹焉則亦
豈有所隔閡哉愚見如此更乞教其不至者重賜鐫曉使
得所正焉不勝幸甚他疑義尚多𫎇諭使得請敎此𪧐昔
之願但今日方聞伯崇欲以𥘉三四日行迫未暇抄録
所記俟暇日料理有便即附行也前日在共父處見直閣
丈還朝陛對副本讀之不能舎去愛君敬主之義蓋終篇
三致意焉然乆矣莫以此言謦欬吾君之側者矣近日所
用雖不能盡滿人望其間若亦有一二端士焉前言儻見
思乎思其言必用其人延登之命計亦非晩矣願爲斯道
斯民厚自保重副此歸依
與范直閣
熹向嘗以忠恕一貫之質疑於亟丈伏𫎇鐫曉切至但
於愚見尚有未安比因玩索遂於舊益有發明乃知前
者請教之時雖畧窺大義然㴠泳未乆詞未瑩致煩辨
析之勤如此今再録近所訓義一叚拜呈乞賜批鑿可否
示下容更思索續具咨請也去𡻕在同安獨居幾閱𡻕㸔
論語近十篇其間疑處極多筆札不能載以求教伏𥿄但
切馳仰
與慶國卓夫人
熹輙有愚見𥘉欲面稟今旣不成行敢此布之五哥嶽廟
近自春中以來頓減遊燕復近書𠕋若常能如此寡過可
期更望因書褒勸以奬成之且聞尊意欲爲經營幹官差
遣不知然否熹則竊以爲不可近世人家子弟多因爲此
壊卻心性一生仕官費力蓋其生長富貴本不知艱難一
旦仕官便爲此官逐司只有使長一人可相拘轄又間有
寛厚長者即以貴遊子弟相待不欲以法度見繩上無職
事了辦之責下無吏民窺伺之憂而州縣守倅𫝑反出巳
下可以凌轢故後生子弟爲此官者無不傲慢縱恣席𫝑
凌人其謹者雖不至此亦縁不親民事觸事懵然非如
州縣小吏等級相承職事相轄一日廢慢則罪戾及之故
仕於州縣者常曉事而少過愚意以爲平父可且令參部
受簿尉之屬乃爲正當若不欲如此即舎人兄爲營一稍
在人下有職事喫人打罵差遣乃所以成就之若必欲與
求幹官乃是置之有過之地誤其終身恐非太碩人高明
教子之本意也受恩深厚冐昧及此皇恐皇恐
熹所稟大槩如此更有曲折意度𥿄盡冩不得舎人兄
長必深委悉只乞因其侍次試以問之必以爲然也熹
又覆
上黃端明
八月十一日具位熹敢齋沐裁書請納再拜之禮於致政
尚書端明文丈台座熹聞之孟子有言天下有逹尊三爵
一齒一德一此言三者之尊逹於天下人所當敬而不可
以慢焉者也雖然爵也齒也蓋有偶然而得之者是以其
尊施於朝廷者則不及於郷黨施於郷黨者則不及於朝
廷而人之敬之也亦或以貌而不以心惟徳也者得於心
充於身刑於家而推於郷黨而逹於朝廷者也有是而兼
夫二者之尊焉則通行天下人莫不貴雖歛然退避不以
自居而人之所以心恱而誠服者蓋不可解矣恭惟明公
以兩朝侍從元老上還印綬而退處於家自天子不敢煩
以政賜之几杖而乞言焉其位與年固非偶然而得之者
矣而明公則未嘗以是而自異於人其所以默而成之不
言而信者則日新又新而未嘗有止也此天下知德之士
所以莫不竊慕下風之義俱有執鞭之願而熹之愚則有
甚焉者蓋其平生氣稟偏駁治巳則不能謹於細㣲立志
則不能持於常乆以至待人接物之際溫厚和平之氣不
能勝其粗厲猛起之心是以常竊自悼以爲安得朝夕望
見明公之盛德容貌而師法其萬一庻幾可以飭身𥙷過
於將來而不遂爲小人之歸也今日之來蓋將頓首再拜
於堂下以償其夙昔之願伏惟明公坐而受之使得自進
於門人弟子之列而不其所以來之意則熹之幸也郷
往之深不自知其僣越敢以書先於將命者而立於廡下
以聽可否之命熹不勝皇恐之至
與王龜齡
熹窮居晩學無所肖似往者學不知方而過不自料妄以
爲國家所恃以爲重天下所頼以爲安風俗所以旣漓而
不可以復淳紀綱所以旣壊而不可以復理無一不係乎
人焉是以聞天下之士有聲名節行爲時論所歸者則切
切然以不得見乎其人爲歎及其乆也或得見之或不得
見之而熹之拳拳不少衰也聞其進爲時用則私以爲喜
聞其阨窮廢置則私以爲憂及夫要其所就而觀之則始
終大節眞可敬仰者蓋無幾人而言論風㫖卒無可稱功
名事業卒無可紀者亦徃徃而有以此喟然自歎知天下
所謂聲名節行者亦未足以定天下之人而天下之事未
知其果將何𭔃也自是以來雖不敢易其賢賢之心緩其
憂世之志然亦𥨸自𥬇其前日所求於人之重而所以自
待者反輕如孟子之所譏也於是始復取其所聞於師友
者夙夜講明動靜體察求仁格物不敢弛其一日之勞以
庻幾乎有聞者而於前日之所爲切切然者則旣有所不
睱矣當是時聽於士大夫之論聽於輿人走卒之言下至
於閭閻市里女婦兒童之聚亦莫不曰天下之望今有王
公也已而得其爲進士時所奉大對讀之已而得其在舘
閣時上奏事讀之已而得其爲柱史在臺諌遷侍郎時所
論諌事讀之已而又得其爲故大丞相魏國公之誄文及
楚東酬唱等詩讀之觀其立言措意上自奏對陳說下逮
燕𥬇從容蓋無一言一字不出於天理人倫之大而世俗
所謂利害得䘮榮辱死生之變一無所入於其中讀之真
能使人胷中浩然鄙吝消落誠不自意克頑㢘懦立之效
乃於吾身見之於是作而歎曰士之求仁固當以反求諸
已爲務然豈不曰事其大夫之賢者雲哉今以前日失數
公者自懲是以一噎而廢食也於是然復有求見於左
右之意而未𫉬也昨聞明公還自䕫州撫臨近甸而熹之
里閈交遊適有得佐下風者因以書賀之蓋喜其得賢大
夫事之而自傷無狀獨不得一從賔客之後以望大君子
道德之餘光也不意夤縁與其向來鄙妄無取之言皆得
徹聞於視聽明公又不以凡陋爲可棄狂僣爲可罪而辱
枉手筆以抵宋倅盛有以稱道竊惟明公之志豈非以世
衰道㣲遺君後親之論交作肆行無所忌憚舉俗滔滔思
有以障其橫流者是以有取於愚者一得之慮因以不求
其素而借之辭色也耶明公之志則正矣大矣而熹之愚
未有穪明公之意也雖然有一於此其惟益思砥礪不敢
廢其所謂講明體察求仁格物之功者使理日益明義日
益精操而存之日益固擴而充之日益逺則明公之賜庻
乎其有以承之而幸明公之終教之也雖然明公以一身
當四海士大夫軍民一面之責其一語一黙一動一靜之
間所係亦不輕矣伏惟盛德大業前定不窮其剛徤中正
篤實輝光者固無所勉疆以熹之所覩記則古語所謂行
百里者半九十里明公其亦念之況今人物𦕈然如明公
者僅可一二數是以天下之人責望尤切而明公不可
以不戒不審明公以爲如何哉熹又聞之古之君子尊德
性矣而必曰道問學致廣大矣必曰盡精㣲極高明矣必
曰道中庸溫故知新矣必曰敦厚崇禮蓋不如是則所學
所守必有偏而不備之處惟其如是是故居上而不驕爲
下而不倍有道則足以興無道則足以容而無一偏之蔽
也熹之區區以此深有望於門下蓋所謂德性廣大高明
知新者必有所措而所謂問學精㣲中庸崇禮者又非別
爲一事也狂易無取明公其必有以裁之徃者明公在䕫
成都汪公聲聞宻邇竊意有足樂者此來時通問否此公
㴠養深厚寛靜有容使當大事必有不動聲色而內外賔
服者明公相知之深一日進爲於世引𩔖之舉其必有所
先矣熹杜門養親足以自遣昨嘗一至湖湘岀資交遊講
論之益歸來忽除命旣不敢辭而拜命矣然明公未歸
朝廷熹亦何所望而敢前也引領牙纛未有瞻拜之期向
風馳義日以勤止輙敢復因宋倅相爲介紹致書下執事
以道其拳拳之誠伏惟照察
與陳丞相〈一本作與龔實之〉
熹竊觀古之君子有志於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賢爲
急而其所以急於求賢者非欲使之綴緝言語譽道功德
以爲一時觀聽之美而巳蓋將以廣其見聞之所不及思
慮之所不至且慮夫䖏巳接物之間或有未盡善者而將
使之有以正之也是以其求之不得不其禮之不得不
厚其待之不得不誠必使天下之賢識與不識莫不樂自
𦤺於吾前以輔吾過然後吾之德業得以無愧乎隱微而
寖極乎光大耳然彼賢者其明旣足以燭事理之微其守
旣足以遵聖賢之轍則其自䖏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汙以
求譽自待必厚而不能陳詞飾說以自媒自信必篤而不
能趨走唯諾以苟容也是以王公大人雖有好賢樂善之
誠而未必得聞其姓名識其面目盡其心志之底藴又況
𥘉無此意而其所取特在乎文字言語之間乎恭惟明公
以厚德重望爲海內所宗仰者有年矣而天下之賢士大
夫似未得盡出於門下也豈明公所以好之者未至歟所
以求之者未力歟所以待之者未盡歟此則必有可得而
言之者矣蓋好士而取之文字言語之間則道學德行之
士吾不得而聞之矣求士而取之投書獻啓之流則自重
有恥之士吾不得而見之矣待士而雜之妄庸便佞之伍
則志節慷之士寜有長揖而去耳而況乎所謂對偶駢
儷䛕佞無實以求恱乎世俗之文又文字之末流非徒有
志於高逺者鄙之而不爲若乃文士之有識者亦未有肯
深留意於其間者也而聞者𥨸聽於下風似聞明公專欲
以此評天下之士若其果然則熹竊以爲誤矣江右舊多
文士而近歳以來行𧨏志節之士有聞者亦彬彬焉惟明
公留意取其𭛌明正直者以自輔而又表其惇厚㢘退者
以厲俗毋先文藝以後器識則陳太傅不得專美於前而
天下之士亦庻乎不失望於明公矣衰病屏伏所欲靣論
者非一而不𫉬前姑進其大者如此若𫎇采擇則熹所不
及言者必有輕千里而告於明公者矣
與劉共父
近略到城中歸方數日見平父示近問承𭔃聲存問感感
但所論二先生集則愚意不能無疑伯逢主張家學固應
如此熹不敢議所不可觧者以老兄之聦明識欽夫之
造詣精深而不曉此此可恠耳若此書是文定所著即湏
依文定本爲正今此乃是二先生集但彼中本偶出文定
家文定當時亦只是據所傳録之本雖文定蓋不能保其
無一字之訛也今別得善本復加𥙷綴乃是文定所欲聞
文定復生亦無嫌間不知二兄何苦尚爾依違也此間所
用二本固不能盡善亦有灼然卻是此間本誤者當時更
不曽冩去但只是平氣虛心看得義理通處便當從之豈
可肚裏先橫卻一箇胡文定後不復信道理耶如定性書
及明道敘述上冨公與謝帥書中刪𨚫數十字及辭官表
倒𨚫次序易傳序改沿爲泝祭文改姪爲猶子之𩔖皆非
本文必是文定刪改熹看得此數處有無甚害者但亦可
惜改𨚫本文蓋本文自不害義理故也敘述及富謝書是
也有曲爲回互而反失事實害義理者辭表是也曲爲回
互便是私意害義理矣惟定性書首尾雖非要切之辭然
明道謂橫渠實父表弟聞道雖有先後然不以聞道之
故傲其父兄如此語録二先生與學者語有不合處明
道則曰更有啇量伊川則直雲不是明道氣象如此與今
𠩄刪之書氣象𩔖乎不𩔖乎且文定答學者書雖有不合
亦甚宛轉不至如此無含蓄況明道乎今如此刪去不過
是減得數十箇閑字而壊𨚫一箇從容和樂底大體氣象
恐文定亦是偶然一時意思欲直截發明向上事更不暇
照管此等處或是當時未見全本亦不可知今豈可曲意
狥從耶向見李先生本出龜山家猶雜以游察院之文比
訪得㳺集乃知其誤以白先生先生歎息曰此書𠩄自來
可謂端的猶有此誤況其它又可盡信耶只此便是虛巳
從善公平正大之心本亦不是難事但今人先着一箇私
意橫在肚裏便見此等事爲難及耳又猶子二字前論未
盡禮記雲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言人爲兄弟之子喪服
猶巳之子非𠩄施於平時也況猶字本亦不是稱呼只是
記禮者之辭如下文嫂叔之無服姑姊妹之薄也今豈可
沿此遂謂嫂爲無服而名姑姊妹以薄乎古人固不謂兄
弟之子爲姪然亦無雲猶子者但云兄之子弟之子孫亦
曰兄孫耳二先生非不知此然猶從俗稱姪者蓋亦無害
於義理也此等處文定旣得以一時已見改易二程本文
今人乃不得據相傳別本改正文定𠩄改之未安處此何
理耶又明道論王覇劄子等數篇胡本亦無乃此間録去
有𠩄脫誤非文定之失伊川上仁廟書此間本無後來乃
是用欽夫元𭔃胡家本校亦脫兩句此非以他人本改文
定本乃是印本自不曽依得文定本耳似此之𩔖恐是全
不曽參照只見人來說自家刻得文字多錯校得不精便
一切逆拒之㡬何而不爲訑訑之聲音顔色拒人於千里
之外乎夫樂聞過勇遷善有大於此者猶將有望於兩兄
不意只此一小事便直如此殊失𠩄望然則區區𠩄以劇
論不置者正恐此私意根株消磨不去隨事滋長爲害不
細亦不專爲二先生之文也如必以胡氏之書一字不可
改易則又請以一事明之集中與呂與叔論中書注云子
居和叔之子胡氏編語録時意其爲邢恕之子遂削此注
直於正文子居之上加一邢字頃疑呂氏亦有和叔因以
書問欽夫答雲嘗問之邢氏果無子居者以此例之則胡
氏之書亦豈能一無繆誤乃欲不問是非一切從之乎況
此刀文字間舛誤與其本原節目處𥘉無𠩄妨何必一一
遵之而不敢改乎近以文定當立祠於郷郡求彥
二公皆指其小節疑之魏元履至爲扼腕今二兄欲尊師
之而又守其尤小節處以爲不可改是文定有𠩄謂大者
終不見知於當世也此等處非特二先生之文之不幸亦
文定之不幸耳今旣用官錢刋一部書卻全不賭是只守
卻胡家錯本文字以爲至當可謂直截不成議論恐文定
之心卻湏該遍流通決不如是之陋也若文定決然主
張此書以爲天下後世必當依此即與五介甫主張三經
字何異作是者卻是謗文定矣設使㣲似有此亦是
克未盡底巳私𠩄謂賢者之過橫渠𠩄謂其不善者共改
之正𠩄望於後學不當守巳殘而妬道眞使其遺風餘弊
波蕩於末流也程子嘗言人之爲學其失在於自主張太
過橫渠猶戒以自處太重無復以來天下之善今觀二兄
主張此事得無近此聖賢稽衆舎巳兼聽並觀之意似不
然也鬍子知言亦云學欲約不欲陋此得無近於陋耶如
雲當於他處別刋此尤是不情悠悠之與月攘一雞何
異非小生𠩄敢聞也每恨此道衰㣲邪昌熾舉世無可
告語者望二兄於千里之外蓋不翅飢渴之於飲食乃不
知主意如此偏枯若得從容賔客之後終日正言又不知
𠩄以不合者復㡬何耳欽夫尊兄不及別狀𠩄欲言者不
過如此幸爲呈似𠩄雲或不中理卻望指教熹卻不敢憚
改也向𠩄録去數紙合改處當時極費心力又且勞煩衆
人意以爲必依此改正故此間更無別本今旣不用切勿
毀棄千萬盡爲収拾便中𭔃來當十襲藏之以俟後世耳
向求數十本欲遍遺朋友今亦不湏𭔃來熹不敢以此等
錯本文字誤朋友也天寒手凍作字不成不能傾竭懐抱
惟加察而恕其狂妄可也
與劉共父
修德之但云主上憂勤恭儉非不修德然而上而天心
未豫下而人心未和凡𠩄欲爲多不響疑於修德之實
有未至焉蓋修德之實在乎去人慾存天理人慾不必聲
色貨利之娯宮室觀遊之侈也但存諸心者小失其正便
是人慾必也存祗懼之心以畏天擴寛宏之度以盡下不
敢自是而欲人必巳同不徇偏見而謂衆無足取不甘受
侫人而外敬正士不狃於近利而昧於逺猷出入起居發
號施令念茲在茲不敢忘怠而又擇端人正士剛明忠直
能盡言極諌者朝夕與居左右不使近習便利捷給之人
得以窺伺間𨻶承迎指意汙染氣習惑亂聦明務使此心
虛明廣大平正中和表裏洞然無一豪私意之累然後爲
德之脩而上可以格天下可以感人凡𠩄欲爲無不如志
陛下自省於是數者其心有得於中乎其方從事於此而
有未至乎其無乃謂此無益而正背馳乎一有不合乎此
則臣恐𠩄謂修徳之實者有𠩄未至也
恢復之形一叚切中今日之病前日籖帖更定數語非是
欲苟全正論蓋只此豪𨤲之間便是人慾天理同行異情
處不可不精察而明辨也夫內修自治本是吾事𠩄當爲
非欲與人爲敵然後爲之而爲之之道必急其實而緩其
名必以深厚淵塞爲務而不爲浮薄淺露之態然後可以
蓄可乆之徳而成可大之功亦非爲畏泄其機而固爲是
不可測也若謂姑爲純正之論而其實必用機心扶隂謀
然後可則是心跡乖離內外判析孔子讀而儀秦行矣彼
管仲啇君呉起申不害非無一切之功而𠩄以卒得罪於
聖人之門者正在於此願明者之熟察之也
與劉共父
平父示別𥿄諭及明道冠服事熹初意旣在學校立祠密
邇先聖先師之側則不直用野服爲象故有此議兼在
延平學中見曹御史陳了翁象亦是豸冠法服二公自去
諌職流落於外皆非卒於其官者見聞習熟因欲援以爲
例而未嘗計其當時之得失也今如或者之言固亦有理
但明道之爲御史初非攝官而宗正除未嘗就職此其考
之亦恐有未精也竊謂今日御史法冠乃是追用其平生
冠服之最盛者似亦無害於理不然則直用承議郎本品
法服亦佳 〈據㑹要則九品官皆有法服但不知元豐官制後𭔃祿官有法服與否耳〉又不然
則直用幞頭公服亦可〈甞見其家畫本緋衣也〉但太不近古耳鄙見
如此更惟髙明裁之或者𠩄謂伊川祠堂之制不知何謂
更告詢之並問何人𠩄立今在何處可也
與劉共父
熹前幅𠩄稟訪問人材事初若率然旣而思之此最急務
然其意有未盡者輙詳論之如左雲古之大臣以其一身
任天下之重非以其一耳目之聦明一手足之勤力爲能
周天下之事也其𠩄頼以共正君心同斷國論必有待於
衆賢之𦔳焉是以君子將以其身任此責者必咨詢訪問
取之於無事之時而參伍校量用之扵有事之日蓋方其
責之必加扵巳而未及也無旦暮倉卒之須則其觀之得
以乆無利害紛拏之惑則其察之得以精誠心素著則其
得之多歳引月長則其蓄之富自重者無𠩄嫌而敢進則
無幽隱之不盡欲進者無𠩄爲而不來則無巧僞之亂眞
乆且精故有以知其短長之實而不差多且富故有以使
其更迭爲用而不竭幽隱畢逹則讜言日聞而吾徳脩取
舎不眩則望實日𨺚而士心附此古之君子𠩄以成尊主
庇民之功於一時而其遺風餘韻猶有稱思於後世者也
今之人則不然其於天下之士固有漠然不以爲意者矣
其求之者又或得之近而不知其遺於逺足於少而不知
其漏於多求之備而不知其失於詳也其平居暇日𠩄以
自任者雖重而𠩄以待天下之士者不過如此是以勤勞
惻怛雖盡於鰥寡孤獨之情而未及乎本根長乆之計恩
威功譽雖播於兒童走卒之口而未諭乎賢士大夫之心
此蓋未及乎有爲而天下之士先以訑訑之聲音顔色待
之矣至於臨事倉卒而𠩄蓄之材不足以待用乃始欲泛
然求巳𠩄未知之賢而用之不亦難哉或曰然則未當其
任而欲先得天下之賢者冝柰何曰權力𠩄及則察之舉
之禮際𠩄及則親之厚之皆不及則稱之譽之又不及則
郷之慕之如是而猶以爲未足也又於其𩔖而求之不以
小惡揜大善不以衆短棄一長其如此而巳抑吾聞之李
文公之言曰有人告曰某𠩄有女國色也天下之人必將
極其力而求之無𠩄愛也有人告曰某所有人國士也天
下之人則不能一徃而先焉此豈非好德不如好色者乎
嗚呼欲任天下之重者誠反此而求之則亦無患乎土之
不至矣
答韓無咎
誨諭儒釋之異在乎分合之間旣聞命矣頃見蘇子由張
子韶書皆以佛學有得於形而上者而不可以治世嘗竊
𥬇之是豈知天命之性而敘秩命討巳粲然無𠩄不具於
其中乎彼其𠩄以分者是亦未嘗眞有得於斯耳不審髙
明以爲如何和靖兩書昔嘗見之其謹於傳疑之意則是
而遂欲禁絶學者使不復觀則恐過矣如以春秋改用夏
時爲無此以傳爲按經爲斷爲背於理則疑其考之未
精或未盡聞他人𠩄聞而欲一以巳𠩄聞者槩之之失也
春秋傳乃伊川𠩄自著其詞有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
以立義耳若果無改用夏時之意則此復何謂乎況序
文𠩄引論語之言尤爲明白不可謂初未嘗有此意也又
門人𠩄記有答黃聱隅之語謂以傳考經之事跡以經別
傳之眞僞者蓋見於兩家之書是亦猶𠩄謂傳爲案經爲
斷之意而豈二人𠩄記不期而皆誤乎推此兩條則凡和
靜𠩄謂非先生語者恐特他人聞之而和靜亦未聞耳今
疑信未分而不復思繹遽以一偏之盡廢衆人𠩄傳之
書似不若盡存其而深思熟講以考其眞僞得失之爲
善也況明道行狀雲其辨析精㣲稍見於世者學者之𠩄
傳耳觀此則伊川之意亦非全不令學者看語録但在人
自着眼看耳如論語之書亦是七十子之門人纂録成書
今未有以爲非孔子自作而棄不讀者此皆語録不可廢
之驗幸更深察之如何如何
與芮國器〈燁〉
竊聞學政一新多士風動深副區區之望但今日學制近
出崇觀專以月書季攷爲陞黜使學者屑屑然較計得失
於毫𨤲間而近嵗之俗又專務以文字新竒相髙不復根
據經之本義以故學者益騖於華靡無復探索根原敦勵
名檢之志大抵𠩄以破壊其心術者不一而足蓋先王𠩄
以明倫善俗成就人材之意掃地盡矣惟元祐間伊川程
夫子在朝與修學制獨有意乎深革其弊而當時咸謂之
迂闊無𠩄施行今其書具在意者後之君子必有能舉而
行之區區願執事少加意焉則學者之幸也又蘇氏學術
不正其險譎慢易之習入人心深今乃大覺其害亦望有
以抑之使歸於正尤𠩄幸願
與芮國器
昨者妄以鄙見薦聞伏𫎇垂諭反復其幸甚幸甚然熹
竊以爲未嘗行之不可逆料今日之不可行且事亦顧理
之𠩄在如何耳理在當行不以行之難易爲作輟也盡心
竭力而爲之不幸而至於眞不可行然後巳焉則亦無𠩄
憾於吾心矣蘇氏之學以雄深敏妙之文煽其傾危變幻
之習以故其毒者淪肌浹髓而不自知今日正當抜本
塞源以一學者之聽庶乎其可以障狂瀾而東之若方且
懲之而又遽有取其𠩄長之意𥨸恐學者未知𠩄擇一取
一捨之間又將與之俱化而無以自還是則執事者之𠩄
宜憂也
答鄭景望
龔帥過建陽遣人相聞不及一見爲恨今日季教授見訪
雲嘗小𣢾道其語皆出於忠厚長者然在愚意尚未有深
解處如論范忠宣救蔡新州及元祐流人以爲至當之舉
熹嘗竊論此矣以爲元祐諸賢憂確之不可制欲以口語
擠之固爲未當而范公乃欲預爲自全之計是亦未免於
自私皆非天討有罪之意也至其論諸公忽反爾之言違
好還之戒自取禍敗尤非正理使後世見無禮於君親者
拱手坐視而不敢逐則必此言之爲也且舜流四凶族爲
臯陶者亦殊不念反爾之戒何耶推此心以徃恐無適而
非私者邵子文以爲明道𠩄見與忠宣合正恐徒見𠩄施
之相似而未見𠩄𤼵之不同蓋毫𨤲之間天理人慾之差
有不可同年而語者矣又聞深以好名爲戒此固然矣然
偏持此論將恐廉隅毀頓其弊有甚於好名故先聖雲君
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而又曰君子求諸巳詳味此言不
偏不𠋣表裏該備此其𠩄以爲聖人之言歟學者要當於
此玩心則勿忘勿助之間天理卓然事事物物無非至當
矣熹又記向𫎇靣誨堯舜之世一用輕刑當時嘗以𠩄疑
爲請匆匆不及究其近熟思之有不可不論者但觀臯
陶𠩄言帝德罔愆以下一節便是聖人之心涵育𤼵生眞
與天地同德而物或自逆於理以干天誅則夫輕重取舎
之間自有決然不易之理其宥過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
罪疑而輕非姑息功疑而重非過予如天地四時之運寒
涼肅殺常居其半而涵養發生之心未始不流行乎其間
此𠩄以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而自不犯於有司非旣犯而
縱舎之謂也不審髙明以爲如何
又別本
聞二十一日旌斾定行何丞之諭巳不及事矣然渠𠩄
言大槩謂盜賊之餘土曠人稀州縣以昔日嵗計之額
取辦今日見存之戸民力素巳不堪後來復以荒田之
産均之見戸由此流移愈多公私愈困耳向𫎇靣誨堯
舜之世一用輕刑當時嘗以𠩄疑爲請匆匆不及究其
近熟思之亦有不可不論者但觀臯陶𠩄言帝徳罔
愆以下一節便見聖人之心涵育發生其與天地同德
而物或自逆於理以干天誅則夫輕重取舎之間亦自
有決然不易之理其宥過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罪疑
而輕非姑息功疑而重非過予如天地四時之運寒涼
肅殺常居其半而涵育發生之心未始不流行乎其間
此𠩄以好生之徳洽於民心而自不犯於有司非旣抵
冐而復縱舎之也夫旣不能止民之惡而又爲輕刑以
誘之使得以肆其㐫𭧂於人而無𠩄忌則不惟彼見𭧂
者無以自伸之爲𡨚而姦民之犯於有司者且將日以
益衆亦非聖人匡直輔翼使民遷善逺罪之意也
答鄭景望
虞書論刑最詳而舜典𠩄記尤宻其曰象以典刑者象如
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示人以常刑𠩄謂墨劓剕
宮大辟五刑之正也𠩄以待夫元惡大憝殺人傷人穿窬
滛放凡罪之不可宥者也曰流宥五刑者流放竄殛之𩔖
𠩄以待夫罪之稍輕雖入於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與夫
親貴勲勞而不可加以刑者也〈四凶正合此法〉曰鞭作官刑撲作
教刑者官府學校之刑以待夫罪之輕者也曰金作贖刑
罪之極輕雖入於鞭朴之刑而情法猶有可議者也〈疑後世始〉
〈有贖五刑法非聖人意也〉此五句者從重及輕各有條理法之正也曰
𤯝災肆赦者𤯝謂過悞災謂不幸若人有如此而入於當
贖之刑則亦不罰其金而直赦之也〈此一條專爲輕刑設春秋肆大𤯝則過悞〉
〈之大入於典刑者亦肆之矣所以爲失刑也書又曰宥過無大明過之大入於典刑者特用流法以宥之耳〉曰
怙終賊刑者怙謂有恃終謂再犯若人有如此而入於當
宥之法則亦不宥以流而必刑之也此二句者或由重而
即輕或由䡖而入重猶今律之有名例又用法之𫞐衡𠩄
謂法外意也聖人立法制刑之本末此七言者大略盡之
矣雖其䡖重取舎陽舒隂慘之不同然欽㢤欽哉惟刑之
恤之意則未始不行乎其間也蓋其輕重毫𨤲之間各有
攸當者乃天討不易之定理而欽恤之意行乎其間則可
以見聖人好生之本心矣夫豈一於輕而巳哉又以舜命
皐陶之辭考之士官𠩄掌惟象流二法而巳〈鞭朴以下官府學校隨事〉
〈施行不領於士官事之宜也〉其曰惟明克允則或刑或宥亦惟其當而
無以加矣又豈一於宥而無刑哉今必曰堯舜之世有宥
而無刑則是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也是聖人之心
不忍於元惡大憝而反忍於衘𡨚抱痛之良民也是𠩄謂
怙終賊刑刑故無小者皆爲空言以悞後世也其必不然
也亦明矣夫刑雖非先王𠩄恃以爲治然以刑弼教禁民
爲非則𠩄謂傷肌膚以懲惡者亦旣竭心思而繼之以不
忍人之政之一端也今徒流之法旣不足以止穿窬放
之姦而其過於重者則又有不當死而死如彊𭧂𧷢滿之
𩔖者苟采陳羣之議一以宮剕之辟當之則雖殘其支體
而實全其軀命且絶其爲亂之本而使後無以肆焉豈不
仰合先王之意而下適當世之宜哉況君子得志而有爲
則養之之具教之之術亦必隨力之𠩄至而汲汲焉固不
因循苟且直以不養不教爲當然而熟視其爭奪相殺
於前也
答鄭景望
初謂按行㳙吉必不渝期今𠩄賜字殊未及此何耶逺民
傾首以聴車馬之音乆矣行期屢卻無乃使之失望而下
吏之奉約束聽期㑹者將亦因是解弛而不䖍乎伏惟執
事者試深慮之易及此皇懼之至示諭明道程文不必
見於正集考求前此固多如此然先生舉時巳自聞道
今讀其文𠩄論無非正理非如今世舉子阿時徇俗之文
乃有愧而不可傳也曽南豐序王深父之文以爲片言半
簡非大義𠩄繋皆存而不去𠩄以明深父之於細行皆可
傳也況先生非欲以文顯者而即此程文便可見其經綸
之業巳具於此時雖文采不𧰟而卓然皆有可行之實正
學以言未嘗有一辭之苟其𠩄以警悟後學亦不爲不深
矣愚意只欲仍舊次第不審台意以爲如何
答鄭景望
家祭禮三䇿並上不知可𥙷入見版本卷中否若可添入
即孟詵徐兩家當在賈頊家薦儀之後孟爲第七徐爲
第八而遞僣以後篇數至政和五禮爲第十一而繼以孫
日用爲第十二乃以杜公四時祭享儀爲第十三而遞儧
以後至范氏祭儀爲第十九又於後序中改十有六爲十
有九仍刪去孟詵徐孫日用七字〈此版湏別換〉不然即存舊
序而別作數語附見其後尢爲詳實不審尊意以爲如何
更俟誨諭也但寫校須令精審無誤然後刻版免致將來
更改費力爲佳或未刻間且並冩定上版眞本𭔃示容與
諸生詳勘納上尤便也
答延之〈袤〉
熹杜門竊食不敢與聞外間一事尚不能無虎食其外之
憂衰病疲薾雖在山林亦不能有㝷幽選勝之樂但時有
一二學子相從於寂寞之濵講論古人爲巳之學至㑹心
處輙復欣然忘食不自知道學之犯科也年來目昏不甚
敢讀書經閑看踈漏頗多不免隨事改正比舊又差勝
矣綱目不敢動着恐遂爲千古之恨𫎇教楊雄荀彧二事
按溫公舊例凡莽臣皆書死如太師王舜之𩔖獨於楊雄
匿其𠩄受莽朝官稱而以卒書似渉曲筆不免卻按本例
書之曰莾大夫楊雄死以爲足以警夫畏死失節之流而
初亦未改溫公直筆之正例也荀彧卻是漢侍中光祿大
夫而參丞相軍事其死乃是自殺故但據實書之曰某官
某人自殺而系於曹操撃孫𫞐至濡須之下非故以彧爲
漢臣也然悉書其官亦見其實漢天子近臣而附賊不忠
之罪非與其爲漢臣也此等處當時極費區處不審竟得
免於後世之公論否胡氏論彧爲操謀臣而劫遷九錫二
事皆爲董昭先發故欲少緩九錫之議以俟他日徐自發
之其不遂而自殺乃劉穆之之𩔖而宋齊丘於南唐事亦
相似此論竊謂得彧之情不審尊意以爲何如李淙謝廓
皆略識之李在此作縣甚得民情謝甚俊即任伯參政之
孫其家有古書者也但呉仲權亦聞其名見其文字甚清
警未知材氣如此也今日下位後生中尚不爲無人雖眞
僞相半然亦且得勸勉奨就之未敢䡖有遺棄也陳同父
近得書大言如昨亦力勸之令其稍就歛退若未見信即
後日之患猶或有甚於此者甚可念也叔祖奉使葬事甚
荷憐念此事初未敢有請不謂巳𫎇特逹如此不知今有
定論否叔祖當日挺身請使留虜中十六年竟保全節而
歸以奏對論和不可專恃且虜有可圖之釁忤秦丞相遂
廢以死在虜中時嘗有祭徽廟文或傳以歸乙覧感動錫
賚甚寵其書皆在此此便不的不敢附呈鄙意輙欲次其
行事以請於左右幸而並賜之銘則宗族子孫皆受不貲
之惠矣叔祖受知於晁景迂學甚愽詩甚工也
荅尤延之
垂諭楊雄事足見君子以恕待物之心區區鄙意正以其
與王舜之徒𠩄以事莽者雖異而其爲事莾則同故竊取
趙盾許止之例而槩以莽臣書之𠩄以著萬世臣子之戒
明雖無臣賊之心但畏死貪生而有其跡則亦不免於誅
絶之罪此正春秋謹嚴之法若溫公之變例則不知何𠩄
據依晩學愚昧實有𠩄不敢從也不審專意以爲如何如
未中理卻望垂教也
答林黃中〈栗〉
室戸之屢𫎇指教竟𠩄未曉蓋如𠩄論即室戸乃在房
之西偏而入室者先必由房而後進至於室矣歴考禮書
不見此曲折䖏郤子之登必自西階房戸雖在室戸之東
蓋亦無𠩄經見恐未足以證室戸之必東出也愚意於此
深𠩄未解更丐一言以發其蔽幸甚幸甚又見易圖深詆
邵氏先天之舊亦甞見其書然未曉其𠩄以爲者髙
明旣斥其短必巳洞見其底藴矣因來並乞數語掊撃其
繆又大幸也
答林黃中
誨喻縷縷備悉樂章必巳得之因風幸早示及丘推參選
未還尚未得聞室戸之誨大抵𠩄欲知者此戸南鄕西鄕
果安𠩄決而經傳實據果安𠩄取不論傳授之有無也邵
氏先天之以鄙見窺之如井蛙之議滄海而髙明直以
不知而作斥之則小大之不同量有不可同年而語者此
熹之前書所以未敢輕效其愚而姑少見其𠩄疑也示諭
邵氏本以發明易道而於易無𠩄發明熹則以爲易之與
道非有異也易道旣明則易之爲書卦爻象數皆在其中
不待論而自然可覩若曰道明而書不白則𠩄謂道者
恐未得爲道之眞也不審髙明之意果如何其或文予而
實不予則熹請以邵氏之淺近踈略者言之蓋一圗之內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生出次第位置行列不待安排而粲
然有序以至於第四分而爲十六第五分而爲三十二第
六分而爲六十四則其因而重之亦不待用意推移而與
前之三分焉者未甞不脗合也比之並累三陽以爲乾連
疊三隂以爲坤然後以意交錯而成六子又先畫八卦於
內復畫八卦於外以旋相加而後得爲六十四卦者其出
於天理之自然與人爲之造作蓋不同矣況其髙深閑闊
精密㣲妙又有非熹之𠩄能言者今不之察而遽以不知
而作詆之熹恐後之議今猶今之議昔是以竊爲門下惜
之而不自知其言之僣易也
答林黃中
𠩄扣鄉飲酒疑義近細考𠩄奏樂有不用二南小雅六笙
詩而用南呂無射兩宮十章不知何據豈有以見古之鄕
樂用此律而冩其遺聲邪將古樂巳亡不可稽考而別制
此樂也然則特用此律其㫖安在又所奏樂必有辭聲必
有譜而律之短長必有定論凡此數端皆𠩄未諭幸因風
詳悉指教
與郭沖晦
熹窮鄕晩出妄竊有志於道雖幸有聞於師友而行之不
力荏苒頺侵今犬馬之年五十有一矣脩身齊家未有可
見之効而志氣不彊不能固守貧賤之節彊起從宦舊學
愈荒施之於人尤齟齬而不合大抵志不能帥氣理未能
勝私中夜以思怛然內疚髙明不鄙不知將何以教誨之
熹𠩄拱而竢也向來次輯諸書雖亦各有據依不敢妄意
損益然疑信異𫝊不無牴牾嘗得汪丈端明示以執事𠩄
辨數事方且復書質之汪丈更求一二左驗別加是正則
汪公巳捐󠄂賔客矣自此每念一扣門下以畢其而相去
絶逺無從致問今幸得通姓名又以單車此來無復文書
可以檢索不復記向之𠩄欲質問者尚俟異時還家別圖
寓信但恐益逺難致耳近刻程先生尹和靖二帖及白鹿
五賢二記各納一本伏幸視至其間恐有可因以垂教者
切望不棄
與郭沖晦
易雲數者䇿之𠩄宗而䇿爲巳定之數熹竊謂數是自
然之數䇿即蓍之莖數也禮曰龜爲卜筴爲筮是巳老陽
一爻過揲三十六䇿故積六爻而得二百一十有六䇿耳
又雲大衍之數五十是爲自然之數皆不可窮其義熹竊
謂旣謂之數恐必有可窮之理
又雲竒者所掛之一也扐者左右兩揲之餘也得左右兩
揲之餘寘於前以竒歸之也熹竊謂竒者左右四揲之餘
也扐指間也謂四揲左手之䇿而歸其餘於無名指間四
揲右手之䇿而歸其餘於中指之間也一掛之間凡再扐
則五歳之間凡再閠之象也
又雲三多三少人言其數雖不差而其名非矣熹竊謂多
少之雖不經見然其實以一約四以竒爲少以偶爲多
而巳九八者兩其四也隂之偶也故謂之多五四者一其
四也陽之竒也故謂之少竒陽體貟其法徑一圍三而用
其全故少之數三偶隂體方其法徑一圍四而用其半故
多之數二歸竒積三三而爲九則其過揲者四之而爲三
十六矣歸竒積三二而爲六則其過揲者四之而爲二十
四矣歸竒積二三一二而爲八則其過揲者四之而爲三
十二矣歸竒積二二一三而爲七則其過揲者四之而爲
二十八矣過揲之數雖先得之然其數衆而䌓歸竒之數
雖後得之然其數寡而約紀數之法以約御繁不以衆制
寡故先儒舊專以多少決隂陽之老少而過揲之數亦
𡨋㑹焉初非有異也然七八九六𠩄以爲隂陽之老少
者其又本於圗書定於四𧰼詳見後段其歸竒之數亦
因揲而得之耳大抵河圖洛書者七八九六之祖也四𧰼
之形體次第者其父也歸竒之竒偶方圎者其子也過揲
而以四乘之者其孫也今自歸竒以上皆棄不録而獨以
過揲四乘之數爲恐或未究𧰼數之本原也
又雲四營而後有爻又曰一掛再扐共爲三變而成一爻
熹竊謂四營方成一變故云成易易即變也積十二營三
掛六扐乃成三變三變然後成爻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熹竊謂此
一節乃孔子發明伏羲畫卦自然之形體次第最爲切要
古今者惟康節明道二先生爲能知之故康節之言曰
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八分爲十六十六分爲三
十二三十二分爲六十四猶根之有榦榦之有枝愈大則
愈小愈細則愈繁而明道先生以爲加一倍法其發明孔
子之言又可謂最切要矣蓋以河圖洛書論之太極者虛
其中之象也兩儀者隂陽竒耦之象也四象者河圖之一
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洛書之一含九二含八三含
七四含六也八卦者河圗四正四隅之位洛書四實四虛
之數也以卦畫言之太極者象數未形之全體也兩儀者
一爲陽而一爲隂陽數一而隂數二也四象者陽之上生
一陽則爲二而謂之太陽生一隂則爲�而謂之少隂隂
之上生一陽則爲�而謂之少陽生一隂則爲�而謂之
太隂也四象旣立則太陽居一而含九少隂居二而含八
少陽居三而含七太隂居四而含六此六七八九之數𠩄
由定也八卦者太陽之上生一陽則爲☰而名乾生一隂
則爲☱而名兊少隂之上生一陽則爲☲而名離生一隂
則爲☳而名震少陽之上生一陽則爲☴而名巽生一隂
則爲☵而名坎太隂之上生一陽則爲☶而名艮生一隂
則爲☷而名坤康節先天之𠩄謂乾一兊二離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蓋謂此也至於八卦之上又各生
一隂一陽則爲四畫者十有六經雖無文而康節𠩄謂八
分爲十六者此也四畫之上又各有一隂一陽則爲五畫
者三十有二經雖無文而康節𠩄謂十六分爲三十二者
此也五畫之上又各生一隂一陽則爲六畫之卦六十有
四而八卦相重又各得乾一兊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
七坤八之次其在圖可見矣今旣以七八九六爲四象又
以揲之以四爲四象疑或有未安也河圖洛書熹𥨸以大
傳之文詳之河圖洛書蓋皆聖人𠩄取以爲八卦者而九
疇亦並出焉今以其象觀之則虛其中者𠩄以爲易也實
其中者𠩄以爲洪範也其𠩄以爲易者巳見於前叚矣所
以爲洪範則河圖九疇之象洛書五行之數有不可誣者
恐不得以其出於緯書而略之也
叢書雲理出乎三才分岀於人道西銘專爲理言不爲分
設熹𥨸謂西銘之書橫渠先生𠩄以示人至爲深切而伊
川先生又以理一而分殊者賛之言雖至約而理則無餘
矣蓋乾之爲父坤之爲母𠩄謂理一者也然乾坤者天下
之父母也父母者一身之父母也則其分不得而不殊矣
故以民爲同胞物爲吾與者自其天下之父母者言之𠩄
謂理一者也然謂之民則非真以爲吾之同胞謂之物則
非眞以爲我之同𩔖矣此自其一身之父母者言之𠩄謂
分殊者也又況其曰同胞曰吾與曰宗子曰家相曰老曰
㓜曰聖曰賢曰顚連而無告則於其中間又有如是差等
之殊哉但其𠩄謂理一者貫乎分殊之中而未始相離耳
此天地自然古今不易之理而二夫子始發明之非一時
救弊之言姑以彊此而弱彼也
又雲西銘止以假塗非終身之學也熹竊謂西銘之言指
吾體性之𠩄自來以明父乾母坤之實極樂天踐形窮神
知化之妙以至於無一行之不慊而沒身焉故伊川先生
以爲充得盡時便是聖人恐非專爲始學者一時𠩄見而
發也又雲性善之善非善惡之善熹竊謂極本窮原之善
與善惡末流之善非有二也但以其發與未𤼵言之有不
同耳蓋未發之善只有此善而其發爲善惡之善者亦此
善也旣𤼵之後乃有不善以雜焉而其𠩄謂善者即極本
窮原之𤼵耳叢書𠩄謂無爲之時性動之後者旣得之矣
而又曰性善之善非善惡之善則熹竊恐其自相矛盾而
有以起學者之疑也
又雲孟子以養氣爲學以不動心爲始熹𥨸謂孟子之學
蓋以窮理集義爲始不動心爲效蓋唯窮理爲能知言唯
集義爲能養其浩然之氣理明而無𠩄疑氣充而無所懼
故能當大任而不動心考於本章次第可見矣
答程可乆〈逈〉
熹昨者拜書草率重𫎇枉答誨示懃懇並劉轉示𠩄製
古度量及圖義一𠕋伏讀捧玩開𤼵良多其爲感慰不可
具言熹陋之學於古人制度多𠩄未講近看范蜀公集
引房庶漢志別夲比今増多數字又論貟分方分之差亦
甚詳悉竊意其𠩄以與司馬公胡先生不同之端正在於
此𠩄當明辨今圖義中似已不取其然未嘗質其𠩄以
不然之意熹於此有未曉然者因便更乞詳以見教幸甚
劉又雲𫎇許並𭔃古權亦願早得之也溫公周尺刻本
舊亦嘗依放製得一枚乃短於今鐡尺寸許不知何故如
此差誤俟檢舊本續求教也口賦阡陌二並荷指教考
證精歎服尤深但阡陌二字鄙意未能無疑因以來教
千百之義推之則熹前𠩄謂徑塗爲阡者當爲陌畛道
爲陌者當爲阡蓋史記索隱引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
陌又雲河南以東西爲阡南北爲陌今以遂人之法考之
當以後爲正也遂人鄭注徑從畛橫塗從道橫今考一
徑之內爲田百畒一塗之內爲田百夫而徑塗皆從即𠩄
謂南北之陌一畛之內爲田千畒一道之內爲田千夫而
畛道皆橫即𠩄謂東西之阡也其立名取義正以夫畒之
數得之而其字爲道路之𩔖則當以自而不當從人蓋史
記其本字而漢志則因假借而亂之恐不當引以爲據也
馬阡陌之間成羣正謂往來田間道路之上富者連阡陌
亦謂兼併踰制跨阡連陌不守先王𭛌理之舊界耳若作
仟伯字恐難分明也不審尊意以爲如何𨚫望終賜誨
示幸甚〈𠂤一本作阝〉
答程可乆
熹昨承寵示公劄諭及𮮐尺制度極荷不鄙但素所未講
同官亦少有能知其者𥨸慮髙明必有一定之論卻乞
垂教幸甚幸甚弊郡向來製造祭器時未準頒降此𠕋只
用臨川印本司馬書儀內周尺爲之殊覺低小今雖得此
制亦已無力可修改矣並㡬台悉少懇田賦夫田二書更
欲求得數本以廣長者捄世之心得早拜賜甚幸甚幸
答程可乆
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無先後次
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極則是太極乃在隂陽之中而非
在隂陽之外也今以大中訓之又以乾坤未判大衍未分
之時論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今論太極而曰其物謂之神又以天地未分元氣合而爲
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有是理即有是氣氣則無不兩者
故易曰太極生兩儀而老子乃謂道先生一而後一乃生
二則其察理亦不精矣老莊之言之失大抵𩔖此恐不足
引以爲證也
兩儀四象之閩中前輩嘗有爲此者鄙意亦竊謂然
初未敢自信也今得來示斯判然矣但謂兩儀爲乾坤之
初爻謂四象爲乾坤初二相錯而成則恐立言有未瑩者
蓋方其爲兩儀則未有四象也方其爲四象則未有八卦
也安得先有乾坤之名初二之辨哉妄意兩儀只可謂之
隂陽四象乃可各加以太少之別而其序亦當以太陽�
少陽�少隂�太隂�爲次蓋𠩄謂遞升而倍之者不得
越�與�而先爲�也此序旣定又遞升而倍之適得乾
一兊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也與邵氏先
天圗合此乃伏羲始畫八卦自然次序非人私智𠩄能安
排學易者不可不知也
𣈆公子貞屯悔豫之占韋氏舊注固有不通而來示之雲
鄙意亦不能無𠩄疑也蓋以穆姜東宮之占言之則𠩄謂
艮之八者正指其𠩄當占之爻而言之也今雲貞屯悔豫
皆八也而釋之以爲指三爻之不變者而言則非其當占
之爻而於卦之吉凶無𠩄繋矣據本文語𫝑似是連得兩
卦而皆不值老陽老隂之爻故結之曰皆八也而占之曰
閉而不通爻無爲也蓋曰卦體不動爻無𠩄用占爾然兩
卦之中亦有陽爻又不爲偏言皆八則此似亦未安且
東宮之占亦未定恐或只是遇艮卦之六爻不變者但
乃艮其背不𫉬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之占史彊爲之隨
之以苟恱於姜耳故傳者記史之言而曰是謂艮之隨
明非正法之本然也然其九三上九亦是陽爻又似可疑
大抵古書殘闕未易以臆斷惟占筮之法則其象數具
存恐有可以義起者推而得之乃𠩄謂活法耳
答程可乆
熹前書𠩄謂太極不在隂陽之外者正與來教𠩄謂不𠋣
於隂陽而生隂陽者合但熹以形而上下者其實初不相
雜故曰在隂陽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名不可相雜
故曰不在隂陽之外雖𠩄自而言不同而初未嘗有異也
但如今日𠩄引舊則太極乃在天地未分之前而無𠩄
與於今日之爲隂陽此恐於前𠩄謂不𠋣於隂陽而生隂
陽者有自相矛盾處更望詳考見教
兩儀四象恐雖如先天之序乃爲自然之數而始乾終坤
理𫝑亦無不可若必欲初二次�乃是以意安排而非自
然之序又二象之上各生兩爻即湏以乾兊艮坤爲次復
無𠩄據更乞詳考見教
乾坤六爻圖位鄙意亦有未曉處更乞誨示
揲新圖內䇿數不知於占筮有用處否亦乞開諭
答程可乆
臨汀鹽筴旣無可言經界又不得行民之窮困日以益甚
但有散爲流庸聚爲盜賊兩事耳廣右首議之人行遣甚
峻近世少見其比益令人懶開口柰何柰何黃齊賢韻語
用心甚苦諸圖尤有功夫甚不易得巳遵尊命以數語附
卷末晩生淺學何足爲重三復長者之言爲之歎科舉
之弊至於如此柰何柰何
答程可乆
𠩄諭爲學本末甚詳且悉前書𠩄謂世道衰㣲異言蠭出
其甚乖刺者固巳䧟人於犯刑受辱之地其近似而小差
者亦足使人支離繳繞而不得以聖賢爲歸岐多路惑甚
可懼也願且虛心徐觀古訓句解章析使節節透徹段段
爛熟自然見得爲學次第不須別立門庭固守死法也
答程可乆
示諭曲折令人歎然今日上下相迫𫝑亦有不得巳者
故事之從違可否常在人而不可必唯審時量力從吾所
好爲在巳而可以無不如志爾先生研精於易至有成書
樂行憂違伏想胷中巳有成筭固非晩學𠩄得而輕議也
答程可乆
程書易原近方得之謹以授來使易學啓𫎇當巳經省覽
矣有未安處幸辱鐫誨上饒財賦源流得蒙録示幸甚伯
謨近有刻石記文亦願得之也又有小懇欲求妙墨爲
寫大戴禮武王踐祚一篇以爲左右觀省之戒不審可否
卷子納上得𫎇揮染不勝幸甚
答程可乆
忽聞有奉祠之命爲之惘然得非反以貳車改正之舉而
激之至此也邪世路險𡾟人情不可測以長者之寛平
厚處之尚未能坦然無𠩄繋閡況如鄙狹之姿又安可望
於少行其志耶行亦力請祈還故官仰後塵爾
答程可乆
春秋例目拜貺甚厚其間議論小國自貶其爵以從殺禮
最爲得其情者頃年每疑胡氏子朝之非春秋惡
惡短之義今巳釋然蓋後來鄭大夫亦有鄭伯男也而使
從諸侯之賦之則當時諸侯之願自貶者固多但覇主
必以此禮責之故有不得而自遂爾然其他尚有欲請教
者便遽未暇大抵此經簡奧立雖易而貫通爲難以故
平日不敢措意其間假以數年未知其可學否爾
答程㤗之〈大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熹恐此道字即易之太極一乃陽數之竒二乃隂數之偶
三乃竒偶之積其曰二生三者猶所謂二與一爲三也若
直以一爲太極則不容復言道生一矣詳其文𫝑與列子
易変而爲一之語正同所謂一者皆形変之始耳不得爲
非數之一也
䇿數
䇿者之莖數曲禮所謂䇿爲筮者是也大傳𠩄謂乾坤
二篇之䇿者正以其掛扐之外見存數爲言耳蓋揲
之法凡三揲掛扐通十三䇿而見存三十六䇿則爲老陽
之爻三揲掛扐通十七䇿而見存三十二䇿則爲少隂之
爻三揲掛扐通二十一䇿而見存二十八䇿則爲少陽之
爻三揲掛扐通二十五䇿而見存二十四䇿則爲老隂之
爻大傳專以六爻乗老陽老隂而言故曰乾之䇿二百一
十有六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其實六爻之
爲隂陽者老少錯雜其積而爲乾者未必皆老陽其積而
爲坤者未必皆老隂其爲六子諸卦者或陽或隂亦互有
老少焉蓋老少之別本𠩄以生爻而非𠩄以名卦今但以
乾有老陽之象坤有老隂之象六子有少隂陽之象且均
其䇿數又偶合焉而因假此以明彼則可若便以乾六爻
皆爲老陽坤六爻皆爲老隂六子皆爲少陽少隂則恐其
未安也但三百六十者隂陽之合其數必齊於此若乾坤
之爻而皆得於少隂陽也則乾之䇿六其二十八而爲百
六十八坤之䇿六其三十二而爲百九十二其合亦爲三
百六十此則不可易也
河洛圗書
論雖以四十五者爲河圗五十五者爲洛書然序論之文
多先書而後圖蓋必以五十五數爲體而後四十五者之
變可得而推又況易傳明有五十有五之文而洪範又有
九位之數耶
當朞
易卦之位震東離南兊西坎北者為一說十二辟卦分屬
十二辰者爲一及焦延夀爲卦氣直日之法乃合二
而一之旣以八卦之震離兊坎二十四爻直四時又以十
二辟卦直十二月且爲分四十八卦爲之公侯卿大夫而
六日七分之生焉若以八卦爲主則十二卦之乾不當
爲巳之辟坤不當為亥之辟艮不當侯於申酉巽不當侯
於戍亥若以十二卦爲主則八卦之乾不當在西北坤不
當在西南艮不當在東北巽不當在東南彼此二互爲
矛盾且其分四十八卦爲公侯卿大夫以附於十二辟卦
初無法象而直以意言本巳無𠩄據矣不待論其減去四
卦二十四爻而後可以見其失也雄太元次第乃是全
用焦法其八十一首蓋亦去其震離兊坎者而但擬其六
十卦耳諸家於八十一首多有作擬震離坎兊者近世許
翰始正其誤至立踦贏二賛則正以七百二十九賛又不
足乎六十卦六日七分之數而益之恐不可反據其以
正焦氏之失也
孔頴逹
孔氏是一揲也四字先儒莫有覺其誤者今論正之信有
功矣但細詳䟽文後段孔氏實非不曉揲法者但爲之不
熟故其言之易差而誤多此四字耳其雲合扵掛扐之處
又雲合於掛扐之一處而緫掛之則實有誤然於其大數
亦不差也
畢中和
畢氏揲法視䟽義爲詳柳子厚詆劉夢得以爲膚末於學
者誤矣畢論三揲皆掛一正合四營之義唯以三揲之掛
扐分措於三指間爲小誤然於其大數亦不差也其言餘
一益三之屬乃夢得立文太簡之誤使讀者疑其不出於
自然而出於人意耳此與孔氏之失固不可不正然恐亦
不可不原其情也
答程㤗之
熹昨聞禹貢之書巳有奏篇轉借累年乃得其全猶恨繪
事易差間有難攷究處近乃得溫陵印本披圖按如指
諸掌幸甚幸甚此書之傳爲有益於學者但頃在南康兩
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東陵敷淺原之間而考其山川形
𫝑之實殊不相因考諸疑晁氏九江東陵之以爲
洞庭巴陵者爲可信蓋江流自澧而東即至洞庭而巴陵
又在洞庭之東也若謂九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東
便合彭蠡之口不言至東陵然後東迆北㑹於匯也白
氏𠩄論敷淺原者亦有理而未盡蓋詳經文敷淺原合是
衡山東北一支盡處疑即今廬阜但無明文可考耳徳安
縣敷陽山正在廬山之西南故謂之敷陽非以其地即爲
敷淺原也若如舊正以敷陽爲敷淺原則此山甚小又
非山脈盡處若遂如晁氏之以爲江入海處則合是今
京口𠩄過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巳也若以衡山東北盡處
而言即爲廬阜無疑蓋自岷山東南至衡山又自衡山東
北而至此則九江之原出於此三山之北者皆合於洞庭
而注於岷江故自衡山而至此者必過九江也此以地𫝑
考之妄謂如此不審參以他書其合否又如何但著書者
多是臆度未必身到足歴故其亦難盡據未必如今目
見之親切著明耳閤下向者固嘗經行而留意之乆記覽
之富其必有以質之故敢輙獻𠩄疑伏惟有以教之幸也
答程㤗之
病中得窺易老新書之祕有以見立言之指深逺奧非
先儒思慮𠩄及矣尚以道中籃輿徭兀神思昏憒未容盡
究底藴獨記舊讀儼若容止作容字而蘇黃門亦解爲修
容不惰之意嘗疑此或非老子意後見一相書引此乃以
容字爲客字於是釋然知老子此七句而三恊韻以客韻
釋脗若符契又此凡言若某者皆有事物之實𠩄謂客者
亦曰不敢爲主而無與於故事其容儼然耳近見溫公注
本亦作容字竊意古本必更有可考者雖非大義𠩄繋然
恐亦可備討論之萬一不審合意以爲如何
答李夀翁
熹竊嘗聞之侍郎知易學之妙深造理窟每恨不得執經
請業茲辱誨諭警省多矣麻衣易熹舊見之常疑其文
字言語不𩔖五代國初時體製而其義理尤多淺俗意恐
只是近三五十年以來人収拾佛老術數緒餘𠩄造嘗題
數語於其後以俟知者及去年至此見一戴主簿者名師
愈即今印本卷後題䟦之人初亦忘記其有此書但每見
其易專以麻衣爲宗而問其傳授來歴則又祕而不言
後乃得其𠩄著他書觀之則其文體意象多與𠩄謂麻衣
易者相似而間亦多有附㑹假託之談以是心始疑其
出扵此人因復徧問人則雖無能言其贗作之實者然
亦無能知其傳授之𠩄從也用此決知其爲此人𠩄造不
疑然是時其人巳老病昏塞難可深扣又㝷即物故遂不
復可致詰但今考其書則自麻衣本文及陳李戴汪題四
家之文如出一手此亦其同出戴氏之一驗而其義理則
於鄙意尤𠩄不能無疑今以台諭之及當復試加考訂他
日別求教也程君蓍亦嘗見之其人見爲進賢令至此
數得通書愷悌雅君子人也自別有易又有田制書
近𭔃印本及𠩄刻范伯逹丈夫田來今各以一編呈納
伏幸視至他𠩄欲請教者非一屬以𡻕凶郡中多事留此
便人日乆且草具此拜稟早晩別㝷使拜啓次
答陳體仁
𮐃別𥿄開示詩之意尢詳因得以窺一二大者不敢自
外敢以求扵左右來教謂詩本爲樂而作故今學者必以
聲求之則知其不苟作矣此論善矣然愚意有不能無疑
者蓋以虞書攷之則詩之作本爲言志而巳方其詩也未
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永以律和聲則樂乃
爲詩而作非詩爲樂而作也三代之時禮樂用扵朝廷而
下逹於閭巷學者諷誦其言以求其志詠其聲執其器舞
蹈其節以涵養其心則聲樂之𠩄助於詩者爲多然猶曰
興扵詩成扵樂其求之固有序矣是以凡聖賢之言詩主
扵聲者少而發其義者多仲尼𠩄謂思無邪孟子𠩄謂以
意逆志者誠以詩之𠩄以作本乎其志之𠩄存然後詩可
得而言也得其志而不得其聲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
能通其聲者也就使得之止其鍾皷之䌑鏘而巳豈聖人
樂雲樂雲之意哉況今去孔孟之時千有餘年古樂散亡
無復可考而欲以聲求詩則未知古樂之遺聲今皆以推
而得之乎三百五篇皆可恊之音律而之絃歌巳乎誠
旣得之則𠩄𦔳扵詩多矣然恐未得爲詩之本也況未必
可得則今之𠩄講得無有畫餅之譏乎故愚意竊以爲詩
出乎志者也樂出乎詩者也然則志者詩之本而樂者其
末也末雖亡不害本之存患學者不能平心和氣從容諷
詠以求之情性之中耳有得乎此然後可得而言顧𠩄得
之淺深如何耳有舜之文德則聲爲律而身爲度蕭韶二
南之聲不患其不作此雖未易言然其理蓋不誣也不審
以爲如何二南分王者諸侯之風大序之恐未爲過其
曰聖賢淺深之辨則者之鑿也程夫子謂二南猶易之
乾坤而龜山楊氏以爲一體而相成其當矣試考之如
何召南夫人恐是當時諸侯夫人文王太姒之化者二
南之似亦不可專以爲樂聲之爲言蓋必有理存乎
其間豈有無事之理無理之事哉惟即其理而求之理得
則事在其中矣
答顔魯子
熹昨𫎇諭及深衣謹並幅巾大帶納上皆溫公遺製也但
帶當結處合有黒紐之組𠩄未能備其見扵書儀本章
可考而増益也又有黒履亦見書儀此不敢納呈去古益
逺其冠服制度僅存而可攷者獨有此耳然逺方士子亦
所罕見往往人自爲制詭異不經近於服妖甚可歎也若
得當世慱聞好禮者表而出之以廣其傳庻㡬其不泯乎
答顔魯子
䝉諭深衣約紐正所未暁向借得者亦闕此制但既雲絛
似紳而加濶即與今之匾絛相似不知其制果如何又今
法服背後垂綬亦是古組綬之遺象不記其以何物爲之
恐亦可參考𨚫俟訂正垂教也又承垂諭景望謙卦忌
之未審曲折並薛氏神事於此素亦未能無疑顧恨
未得面扣其㫖以祛所惑或恐有可以言語發明者幸因
筆及之也熹忽例𫎇誤㤙寛其致旱之罪而過録㣲勞皆
出推借之及𥘉不敢辤適郡人募賑済者數家合得官
資皆未放行義難先受不免申堂辤免並乞早與推㤙矣
恐𣣔知其曲折故敢及之非敢固爲矯激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三十七
閩縣學訓導何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