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亭集 (四部丛刊本)/卷第五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第五十六 曝书亭集 卷第五十七
清 朱彜尊 撰 清 子朱昆田 撰附录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卷第五十八

曝书亭集卷第五十七

            秀水 朱彝尊 锡鬯

 考

   孔子门人考

成回

 刘向曰成回学于子路

楚馯臂子弓㦯作

 司马迁曰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

 应劭曰子弓是子夏门人

 韩子曰荀卿之书语圣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业不

传惟太史公书弟子传有姓名曰馯臂子弓

 吴莱曰荀卿𠩄重仲尼子弓子弓未审何人韩子曰仲尼

弟子有馯臂子弓汉儒林传商瞿授易仲尼瞿传鲁桥疵

 子庸子庸传江东馯臂子弓子弓与仲尼不同时又行事

 无大卓卓不足以配孔子邢昺论语疏引王弼说逸民朱

 张字子弓然弼说又不见有他据也要之孔子尝称冉雍

 可使南面且在德行之科雍字仲弓盖与子弓同是一人

 如季路又称子路然也将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弓之门人

 故尊其师之𠩄自出与圣人同列

 按子庸传易于子弓弓㦯作弘吴氏欲更作雍未免失之

 凿矣

鲁桥庇子庸

 班固曰商瞿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

 司马贞曰桥庇丗本作蟜疵字子肩鲁庄公族

 按子木传易史记谓子弘授子庸汉书汉纪释文谓子庸

 授子弓所载互异今并存之

魏文侯都

 司马迁曰文侯受子夏经艺

 徐广曰名都丗本曰斯也

 鲍彪曰桓子之孙

 吴师道曰名勘

 按文侯受经艺于子夏撰有孝经传蔡邕明堂论引其文

 曰大学者中学眀堂之位也又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篇

 引其文曰民春以力耕夏以镪耘秋以収敛当是孝经

 天之道分地之利注也

晋段干木

吕不韦曰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为天下名士

显人以终其寿

罗泌曰段干氏初邑段后邑于因邑为氏魏世家有段干

子田世家有段干朋而风俗通氏姓注乃以为姓段名干

木盖以吕氏春秋干木光于德与魏都赋干木之德之言

误之唐百官表遂谓封段而为干木大夫疏矣幽通赋云

木偃息以藩魏干木岂其名哉



田无择子方

李颐曰魏文侯师也名无择

韩子曰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

 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

齐高行子

 赵岐曰高子齐人

 徐整曰子夏授诗于高行子

 王应麟曰高行子即诗序及孟子所谓高子也

曽申子西

 刘向曰左丘明授春秋于曽申

 赵岐曰曽西曽子之孙

 陆德明曰曽参之子受诗于子夏

 王应麟曰曽西赵岐注以为曽子之孙集注因之经典序

 录曽申字子西曽参之子子夏以诗传曽申左丘明作传

 以授曽申曽西之学于此可考楚斗宜申公子申皆字子

 西则曽西之为曽申无疑

 按史记吴起事曽子其母死不归曽子薄之而与起绝所

 云曽子疑是曽申

齐公羊高宋赠临淄伯

 戴宏论春秋曰子夏传与公羊高

 荀崧曰公羊亲受子夏

 梁武帝曰公羊禀西河之学

 孔颖达曰孔子授春秋于卜商商授弟子公羊高穀梁赤

 各为之传

 吴兢曰公羊高乃子夏弟子

鲁穀梁赤宋赠龚丘伯改赠睢阳伯

 应劭曰穀梁子名赤子夏弟子

 杨士勋曰穀梁子名俶字元始

颜师古曰穀梁子名喜受经于子夏

 按罗长源𢰅路史炎帝之后不言有公羊穀梁氏罗子苍

 识遗云公羊穀梁自高赤作传外更不见有此姓万见春

 谓皆姜字切韵脚疑为姜姓假托然自高传子平平传子

 地地传子敢敢传子寿见于戴宏所记而班氏古今人表

载有二子居第四等计刘氏宋氏丗本亦必载之未必假

 托也

 又按春秋为孔子所作则说春秋者必系孔氏门人若公

 羊传所称沈子司马子女子北宫子曽子高子穀梁传所

 称尸子沈子皆是已子言之春秋属商其皆子夏之徒与

鲁孔伋子思宋崇宁初赠沂水侯咸淳中加赠沂国

 孔鲋曰子思受业于曽子

韩子曰子思之学盖出曽子

 按班氏古今人表子思居第二等

乐正子春

 郑康成曰曽子弟子

鲁檀弓

 陆德明曰檀弓鲁人善于礼

 胡寅曰檀弓曽子门人纂修论语

沈犹行

 赵岐曰曽子弟子

 按广韵注沈直深切汉复姓鲁有沈犹氏常朝饮其羊不

 当从上声读

阳肤

 包咸曰阳肤曽子弟子

公眀高

 赵岐曰公眀高曽子弟子

公眀宣

 刘向曰公眀宣学于曽子

单居离

 大戴礼记注曰单居离曽子弟子

公眀仪

 孔颖达曰子张之丧公眀仪为志焉公眀仪是其弟子仪

 又为曽子弟子故祭义云公眀仪问于曽子曰夫子可以

 为孝乎是也

子襄

赵岐曰曽子弟子

公孙尼子

 按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杂家有公孙

 尼一篇颜师古注云七十子之弟子隋经籍志唐艺文志

 均载公孙尼子一卷注云似孔子弟子沈约谓乐记取公

 孙尼子刘𤩽谓缁衣公孙尼子所作今従颜氏㝎为孔子

 门人

丗硕

 按汉志世子二十一篇列在儒家者流王充论衡本性篇

 周人丗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在𠩄养焉故作养书一篇

 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性情与丗子相出入

志所载宓子十六篇漆雕子十三篇皆宗师仲尼以重其

 言者也颜师古曰世子陈人七十子之弟子

景子

 按汉艺文志景子三篇颜师古云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王史氏

 汉志王史氏二十一篇

 刘向曰六国时人

 颜师古曰七十子后学者

李克

 汉艺文志李克七篇

 颜师古曰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芊婴

汉志十八篇

颜师古曰齐人七十子之后

公孙段

韩非曰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

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

陶潜曰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道为

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

 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

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静精微之

 儒

 按儒分为八其一公孙氏传易者也群辅录有明征而未

 详其名考晋书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魏王冢得竹书

 易五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二篇此则公孙氏之易矣或

 疑公孙氏为龙龙字子石虽在七十子之列不闻传易若

 赵人名龙者字子秉故庄子谓惠子曰儒墨杨秉四与夫

 子为五果孰是邪所云秉者龙也诡辞数万骋坚白异同

 之辩初非孔氏弟子小司马史记索隐误认为一人今考

 定传易者为公孙段若郑大夫字伯石者又一人也

县亶父亶索隐作丰家语无父字依广韵注添子象

 王应麟曰县丰唐宋封爵皆不及礼记檀弓有县子岂其

 人与

 按子象为孔子门人见广韵注此唐宋封爵未之及云

公休哀

公祈哀

 广韵注孔子门人有公休哀公祈哀

 按公祈哀疑即公晳哀以晳作祈形相类而讹也然广韵

注既列孔子弟子公晳哀于前又列孔子门人公祈哀于

 后则别是一人未可臆决也

盆成括

按晏子春秋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夜分闻西方有男子𡘜

者公悲之明日朝问于晏子晏子对曰西郭徒居布衣之

士盆成适也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也又尝为孔子门人今

其母不幸而死祔柩未葬家贫身老子𡥶恐力不能合祔

是以悲也公曰子为寡人吊之婴往吊咎公不辱临公使

男子袒免女子发笄开凶门而迎适则适乃与景公同时

 不当与孟子弟子之列宋配祀孟子追赠莱阳伯孙宣公

 言括尝欲学于孟子亦疑辞也

 欧阳子有言受业者为弟子受业于弟子者为门人试稽

 之论语所云门人皆受业于弟子者也颜渊死门人厚葬

 之此颜子之弟子也子出门人问此曽子之弟子也子疾

 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又门人不敬子路此子路之弟子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此子夏之弟子也孟子云门人

 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此子贡之弟子也观洪氏隶释隶

 续所载东汉诸碑有弟子复有门生门人弟子固有别矣

 若夫弟子之子分比于门人子渊子舆本门人也而列于

 弟子他如季路之子子崔子舆之子元及华子游之子言

 思子张之子申详又齐有芉婴著芉子十八篇亦七十子

 之后虽未详其所师要当互学于七十子者也

 又按孔子门人古今人表居第三等者乐正子春段干木

 田子方第四等者公羊子穀梁子公明高第五等者阳肤

 第六等者檀弓而子张之子申详亦置第三等

   孟子弟子考

乐正子克宋政和中赠利国侯

 赵岐曰孟子弟子为鲁臣

万子章宋赠博兴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公孙子丑宋赠夀光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浩生亦作子不害宋赠东阿伯

 赵岐曰齐人

孟仲子宋赠新蔡伯

 赵岐曰孟仲子孟子之从昆弟从学于孟子者也

陈子臻宋赠蓬莱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充子虞宋赠昌乐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屋庐子连宋赠奉符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徐子辟宋赠仙源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陈子代宋赠沂水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彭子更宋赠雷泽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公都子■宋赠平阴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咸丘子蒙宋赠须城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高子■宋赠泗水伯

 赵岐曰高子齐人尝学于孟子

桃子应宋赠胶水伯

 赵岐曰孟子弟子

盆成子括宋赠莱阳伯

 孙奭曰盆成括尝学于孟子

滕子更

 赵岐曰滕更滕君之弟来学于孟子

 吴莱曰孟子学出于曽子子思荀卿犹従而讥曰世俗之

 沟愚瞀儒嚾嚾然略法先王案往旧造说而不知其统我

 则异焉治则法后王而已矣所谓沟愚瞀儒正指万章公

 孙丑之徒也荀卿在战国号称大儒犹同门异戸如此

 顾炎武曰史记索隐以万章公明高等并孟子之门人广

 韵注又云离娄门人不知其何所本元吴莱著孟子弟子

 列传惜乎今不传也

 按赵岐注孟子以季孙子叔二子为孟子弟子季孙知孟

 子意不欲而心欲使孟子就之故曰异哉弟子之所闻也

 子叔心疑惑之亦以为可就之矣孙宣公奭犹因其说

 政和五年从太常议赠季孙丰城伯子叔乘阳伯自朱子

 集注出乃始非之丗莫有从赵氏之说者矣吴立夫氏撰

 孟子弟子列传书虽不传序称一十九人则未尝依朱子

 去季孙子叔二人益以滕更适合十九人之数考尽心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赵岐注滕更滕君之弟来学于

 孟子也其为弟子甚明不知宋太常之议何独赠爵不及

 有不可解者至于史记索𨼆以公眀高为孟子弟子而广

 韵注谓离娄为孟子门人无稽之言君子不信又广韵注

 诠丘字引孟子齐有曼丘不择今七篇无其文弟子与其

 不谓之弟子与吾不得而知之矣

 又按班氏古今人表孟子居第二等其弟子公孙丑居第

 三等万章乐正子吿子高子居第四等徐子居第五等馀

 不与焉


曝书亭集卷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