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本)/序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序 唐 韩愈 撰 宋 朱熹 考异 宋 王伯大 音释 景上海涵芬楼藏元刊本
|
晦庵先生朱文公韩文考异序
南安韩文出莆田方氏近丗号为佳本
予读之信然然犹恨其不尽载诸本同
异而多折𠂻于三本也原三本之见信
杭蜀以旧阁以官其信之也则宜然如
欧阳公之言韩文印本𥘉未必误多为
校雠者妄改亦谓如罗池碑改步为渉
田氏庙改天明为王明之类耳观其自
言为儿童时得蜀本韩文于随州李氏
计其岁月当在天禧中年且其书巳故
弊脱略则其摹印之日与祥符杭本盖
未知其孰先孰后而嘉祐蜀本又其子
孙明矣然而犹曰三十年间闻人有善
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则固未尝必以旧
本为是而悉从之也至于秘阁官书则
亦民间所献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时馆
职所校耳其所传者岂真作者之手稿
而是正之者岂尽刘向扬雄之伦哉读
者正当择其文理意义之善者而从之
不当但以地望形势为重轻也抑韩子
之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
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为贵读者或未得
此权度则其文理意义正自有未易言
者是以予于此书姑考诸本之同异而
兼存之以待览者之自择区区妄意虽
或窃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废也
郡斋近刊朱文公校定昌
黎集附以考异而音辩则
旧所刊也初读者未免求之
音辩质诸校本既字不尽同且
音讹事多缺此书有集注有
补注有辨证有全觧音通
句释引物连类虽若加详
而扵本文间亦抵捂余颇病
之今悉校本更定音训因
旁摭诸家注觧劫本文用事
者枚举而记其凡有未备则
访诸士友博极此书者并记之
意其间阙逸尚多也昔黄太
史有云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
处窃谓必尽𠩄云而后可读
二文公之书过不自料附所尝
记录于逐卷之左而空其下
方以待来者窜释兾更相
缉续于音辩或有补云宝庆
三年季夏既望承议郎特𣸸
通判南剱州军州兼𬋩内
劝农事王伯大谨书
音释如集中考异
巳载者更不重出
昌黎先生集诸家姓氏
丹阳洪氏〈兴祖撰年谱辨证〉
东蜀樊氏〈汝霖著公志及年谱注〉
眉山孙氏〈汝听全解〉
临卭韩氏〈谆全解〉
文溪祝氏〈充全解〉
晦庵朱氏〈熹撰考异〉
留畊王氏〈伯大著音释〉
姓氏〈毕〉
朱文公校昌𥠖先生集序
〈此集今丗本多不同惟近岁南安军所刊方氏校定本号为精善别有举正十卷论其所〉
〈以去取之意又它本之所无也然其去取多以祥符杭本嘉祐蜀本及李谢所据馆阁本〉
〈为定而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至于举正则又例多而词〉
〈寡览者或颇不能晓知故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
〈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
〈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叁伍而〉
〈笔削焉○方云序只云目为昌𥠖先生集诸本亦多无文字者今从之○后凡从方氏者〉
〈不复论所不同者乃著之〉
门人李汉编
〈方云蜀本作朝议郎行尚书屯田贠外郎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绯鱼袋李汉编今本或有〉
〈并序二字非是〉
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易繇
爻象春秋书事诗咏歌书礼剔其伪皆深矣乎秦汉
巳前其气浑然迨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
徒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薾司马氏
巳来规范荡悉谓易巳下为古文剽掠濳窃为工耳
文与道蓁塞固然莫知也先生生于大历戊申〈或无于字〉
㓜随兄播迁韶岭兄卒鞠于嫂氏辛勒来归〈来或作求〉
〈非是〉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比壮经书通念晓
析酷排释氏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或无皆字〉汗澜卓踔
奫泫澄深〈方云泫音玄郭璞江赋云㲿滉囦泫是也或作沄非是〉诡然而蛟龙
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方从杭蜀本作发○今按二字两通〉
〈但作鸣则句响而字稳耳故今定从诸本而特著方本所从以备参考后皆仿此〉日光玉㓗
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洞视
万古愍恻当丗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时人始而惊
中而𥬇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呜呼先生
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阁本作土非是〉可谓雄伟不
常者矣〈常方从杭本作赏云取汉书功盖天下者不赏之语○今按不赏乃蒯彻教韩信背叛之〉
〈语而唐太宗亦尝自言武德末年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施之于此既不相似且非臣子所宜言者李亦未〉
〈必敢取以为用也当从诸本为正〉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李
汉〈或无陇西二字〉辱知最厚且亲遂収拾遗文无所失坠〈方云〉
〈左传国语多用失坠字或作坠失或无失字者皆非〉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
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
哀辞𥙊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
五十二揔七百〈或作七百一十六或作七百三十八方氏考其数皆不合而姑从阁本杭〉
〈本以为唐本旧如此既非文义所系今亦不能深考〉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
为昌𥠖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
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先生讳愈字退之
官至吏部侍郎馀在国史本传
韩柳二先生文集行丗久矣唐季历代以来儒
人文士莫不宗之以为文章之模范序记之矜
式惜乎旧板漫灭续集遗阙读者憾焉本堂
广求访到善本卷集全备宗玉喜不自胜命工鼎
新绣以广其𫝊使四方文学君子得睹
二先生之全文不致湮没岂不伟欤幸鉴
岁舍戊长十月吉旦 书林王宗玉谨识
汪季路书
逵顷在成都见樊泽之所藏盘谷序碑本云得之邵
公㴉作横卷刻字画甚新略无残阙处家中所藏本
乃刻之方石残阙殊甚其下方十馀字不复存字体
绝不相类自是两本家中本有后语集古录金石录
本亦皆有之记得樊本无之洪庆善所见似亦与家
中本同惟乐且无央不同以上文意观之恐旧自作
无殃也大氐家所藏本与方本所记多同但藂茂盘
旋友人于峕可以稼五处家本所阙而天子二字家
本似续改刻耳又尝以所见樊本及家本校今方本
所不同者五处如不可幸而致〈不樊作弗家本阙〉大丈夫不
遇〈夫下樊本有之字家本阙〉侥幸〈樊本家本侥并作徼〉不祥〈樊本家本不皆作弗〉饮则
食〈樊本同家本阙〉田氏先庙碑海外二字方氏盖从石本而
不著其櫜兜则石本省卜作櫜方作橐者误也
右季路所见二石本与方氏所记无大同异但
央二本皆作央恐作殃者为是盖作殃则与乐
为两事中闲可用且字作央则与乐为一事中
闲不容著且字也侥幸据经传当作徼字它亦
不必改也今录此书以见石本未必可据况方
氏所见又出传录而非其真耶田碑櫜字虽无
石本亦亡可疑方本之误则其考之有未详耳
朱文公校昌𥠖先生集凡例
一正文及篇次系按方崧卿本而用诸本参校〈杭系〉
〈监本阁系馆阁本石系石刻本洪系洪兴祖本又有潮本蜀本泉本晁本〉
一考异举方作者系按方崧卿本而举方云者并
是方崧卿举正全文〈方有举正十卷刊行〉
一注方作或作及非是或注用事及用字出处并
是考异全文其间有注一作者系今例别用他
本增入
一小圈下今按云云者并是考异全文
一句读下或一两字下各有考异今例并緫附于
一章之下
一一章或有两今按云云者又分其一于小章或
句断之下今例一段无再出今按
一考异于正文本字或一字或二字并皆提起如
本字在章末其下即入注脚则不复再出〈或二四字〉
〈或全句例同〉
一考异有厶字或作厶字者今例并提起正文本
字如上文或有字相犯则于本字上更连举一
字以别之如上字又相犯则连举下字
一考异有或无厶字者今例上文只有一字则止
云或无厶字如上文有两字相犯则云厶下或
无厶字如上字又相犯则云厶上或无厶字或
上下字又皆相犯则连举二字以别之厶上或
有厶字厶下或有厶字例亦同
一律诗一联如上下句系附两意则各附考异及
注脚于毎句之下如两句只是一意则并附于
一联之下〈碑铭墓志联句𥙊文例同〉
一考异或于篇目下云恐非公作今删去者今例
亦但存其篇目而不载其文
一正文或有疑字并依考异文从囗
右凡例十二条乃南剑官本所载按
朱文公校昌𥠖集又著考异十卷在正集之
外自为一书 留畊王先生倅南剑时并将
考异附于正集本文之下以便𮗚览故其凡
例如此 留畊先生又集诸家之善更定音
释援据的当音训详明犹未附入正集仍于
逐卷之左空其下方以待窜补是虽足见
先生之谦德而𮗚者未免即此较彼其于披
阅又未为便今本宅所刊系将南剑州官本
为据并将音释附正集焉使𮗚者一目可尽
而文义粲然亦 先生发明此书之本心也
幸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