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度记/07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东度记
◀上一回 第七十五回 元来道者正念头 青白船家救海难 下一回▶

  话说树底鸟声如泣如诉,众僧俗不知,却是零埃打的脱弹之鸟,惊弓高飞,远投此树。其声泣,乃泣的说:“我与人皆属天生,有血气,俱有痛痒,可怜那突遭一弹,打折了翅的飞扬不起,打伤了身的疼痛难当。远投林树,又恐遇猎人。可喜禅林料不打弹,乃一翅飞来,踏枝树底。”泣的是惊弓之冤,诉的是零埃之恶。道副一听,便识其情,乃望树说道:“那鸟既脱弹厄,向佛地,便入了生方,不须泣也。弹汝之人,方在哪里恼恨,这恼恨多生灾咎,即是汝诉申也。”鸟哪里飞去,仍连声喧叫。尼总持道:“此怪音也。”乃走近树前,抬头看那鸟,但见:

    羽毛茶褐色,头目老猫晴。

    声叫连珠滚,形容似老鹰。

  尼师看了,乃向道育说:“此鸟,师弟认得么?”道育答道:“此鸟多夜飞鸣,此叫必有冤怪。”乃喝道:“孽障!清平善地非汝所栖,即有冤愆,当思自洗。”正说间,只见零地同著元来道者入得方丈,见了副师,便参拜起来,乃问祖师何处,欲求参谒。道副道:“吾师入静,未曾放参。汝来意吾已知道。汝的假姻缘在树底声哀,何不斥去,亏汝端正念头,若不端正,此院何能擅入!”又向零地说道:“鸟有冤,实汝零弟自作自受,若不改行,将入鸟道矣。”零地与元来听了师言,惊惶无地。零地只愿回家再寻别业,元来只求终始不变猴子阴功。副师道:“你求吾二师弟,叫他喝去树鸟。汝只认真了经文,便是始终功德。”元来听了,乃向尼总持拜求度脱。尼总持把手向树上捻了一诀,口中念了一句梵语,那鸟即时飞去。却把手内数珠子,分了五十三粒与元来,说道:“汝可将此念头持去,那零埃自尔怪除。”元来接在手中,拜谢了尼师,依旧同零地回到复新庵。

  却说那树中鸣鸟,被尼师法遣飞去,就是怪鸟,能在零家弄假,树林骂猿,如何到清平院树底弄风泣诉,却不能说言道语?盖因正觉禅林,邪魔自然去伪还真。他却被尼总持捻诀持咒逐来,心已把妖气化为乌有,那些变女子态度成灰,不复到零埃家里调戏。这零埃心情未改,终日还想女子风流佳况。看看疾病来临,零地只得再求复新庵道者救度。元来道:“闻知怪鸟不来,你弟无恙,如何又病?如今想是打鸟之事复兴。”零地道:“自与师父清平院回,已改了捕鱼生理。就是吾弟,也已不复打鸟矣。不知为何疾病益深。”元来道:“多因旧念未除,冤愆尚在。此病若要消除,前日清平院师父与了我数珠五十三粒,说可除零埃之病,你可将此珠与他,想是叫他照数念佛。”零地依从,随持了数珠回家与零埃,叫他念佛。零埃依从,接得在手,照数称念佛号,果然疾病消除。后有五言四句称赞数珠功德,说道:

    菩提五十三,粒粒如来佛。

    疾病得消除,永离诸业恶。

  却说离清平院十里,有一村乡名唤平宜里。这里中有六个老叟,年皆八十有馀,个个都家计丰足,只是平生行事各人不同,居家形迹亦异。且说这六老叟甚么不同。一叟名叫青白老,此老兄弟二人,家住眉山下,平生不视非礼。一日操舟海洋,偶被飓风飘泊到一座海山脚下,四顾波涛浪涌,幸而不沉,得了性命,乃泊舟登山。那山上怪石嵬峨,草木丛杂,却没个人踪。青白老上下登眺了一番,那狂风不息,归路渺茫,腹中渐渐饥馁。正在慌惧之间,只见海中远远一只船上,有五六人被风打翻,止存得破艄浮水,一人乘浪飘来。那落水之人一上一下,尚可以救,只是风浪狂猛。这一人登岸,青白老忙操舟冒风去救。这人道:“浪大难救,仔细你命。”青白老道:“人若可救,何惜于我。与其此时冒险,只当早前沉没。”乃奋力去救,却救得三人回来,到得山脚,渐渐都活,只是腹中饥甚,精力又倦。那三人中一人苏省得早,便拜谢,问其姓名家村,青白老一一说知。那人感因说道:“恩人,若得风浪宁息回乡,小子愿有图报。”青白老道:“我非冒浪舍生图报,盖怜你落水,上下没有个救处,那一宗苦恼,把亲戚家乡都在那慌惧心中,故此冒险来救。救便救了你,若是风浪不息,居此人迹罕有空山,没处去向,终须饿损。”这三四人,你哭我啼,也都叫饿。

  天已黄昏,那风陡然息了,只见山脚下,一只大舟奔来停泊。青白众人饿甚,只得到舟边去求乞饭食。那舟中并无一人,但见一个长老,对著一桌斋饭,香灯供养,那长老口中念咒,手指捏诀。青白老见了心疑,只得开口叫道:“师父救命,把斋饭布施些,救度难人。”那长老也不答应,只把那供养的蔬食,都往山脚下撤去。青白老与众人只得到山脚下,拾取充饥,顷刻越取越撒,人人腹饱。少顷,大舟不见,僧亦不知何去。青白老乃与众人宿在舟中。

  次日天明,风息浪平,认方向回乡。不觉两日,众人口谢辞去。只有这苏省早的感恩,到家将家遗田地分了百亩,送与青白老,说道:“谢你救生,愿将产业相赠。想此身不救,产业尽属他人。”青白老哪里肯受,再三固辞。这人乃捐数贯宝钞以酬青白老,青白老只得受了,想道:“我若当时沉没,身且不保,何有此钞。不如舍在清平院斋僧。”正将宝钞携来到院,只见方丈捧出一杯茶来,供奉一位老僧。青白老看那老僧,宛然却是舟中施饭食的长老,乃上前问道:“海舟中撤饭食山脚下济饥的,却像老师父。”长老听得说:“老僧并不曾撤饭食海山脚下。”青白老道:“实不相瞒,老拙荡舟遇风,飘泊山脚,幸得救生,只是无人烟处,饥饿难当。天晚见一只船泊山下,中无他人,只见老师父独对著香花灯果,茶食珠衣。我等求斋,老师父不言,只把斋食往山脚下乱撒,我等只得拾以充饥,遂乃饱腹。及要登舟拜谢,舟与老师父不知何处去了。”老僧听了,说道:“此事果有不虚,但有些奇异。老僧前夜在人家道场焚修法船放食,偶于静中,如梦坐在舟内,奉行法事,只见魍魉无数落,来舟抢食。忽见海洋一神,把魍魉尽逐去,说善人山脚饥饿,急早去救。老僧也不自主,随舟行法,忽然惊觉。想是此种根因。”青白老听了惊异,又问道:“那神可曾指善人是谁?”老僧道:“彼时也听得说:‘青白船家,善登百岁。’”青白乃笑道:“我即青白。”老僧乃整衣恭敬。青白取出袖中宝钞,付与老僧斋醮。那赠钞之人只因感恩,把一妹嫁与青白老之弟,生子起家。青白老一生不婚,得此遂心快乐,寿果到今八十馀外,镇日与这五个老友相聚盘桓。

  又有一叟,名叫伦郭老,乃少年贩海经商。此叟亦有昆仲,生平正直,不听邪言乱语。当五十馀岁时,尚未有子嗣,乃娶得一个女子为妾。这女子过得门来,正当花烛之夕,一见了伦郭老老迈,便陡然色变,愁眉锁黛,赤耳挠腮,向床后叹了一声怨气。伦郭老一见,即想道:“看此光景,实无他意,乃是少年心性,多思配合少年。他意今日一拂了不遂,便多有血气不调,血气不调,如何生育?且以少女嫁个老夫,违了他投生一世。”乃将房门掩上,退入卧房,毫不为意。但听得那女子悲凄了一番,却歌吟几句。伦郭心聪,明明侧听,听得女子吟道:

    当初不幸胎成女,娇羞未肯轻相许。恼恨伐柯氏,一旦促香车。欲拒愁无奈,就此百年与。几回忆百年,可是此中居。

  伦郭老听得,也朗吟几句。他因何也会吟?却不知女子会吟,便是个多情有思,非平常愚妇,必是少年识字知书。妇女家识字知书,若是个贤良之妇,阅古贤妃经,诵彼烈女传,贞洁节义,都从这识字知书中出。若是个不良之妇,睹淫词而动闺怨,览杂记而效传书,诲淫卖丑,俱在这吟诗赋句中来。倒不如这为商客的,却有学业未就,腹多经笥,把生平豪思,遇著客邸明月清风,不伤天理去调情引妇,乃寄况怡情,歌吟几句散心。故此伦郭老少年也晓吟咏。他听女子悲吟,乃朗赋几句,便依著女子的词韵吟道:

    只为生男方娶汝,两相好合成鸳侣。年少多情喜,岂教做色迷。一任东流水,落花两无意。全汝旧时容,旧时也似予。

  女子听了,不言而卧。伦郭老次日起来,唤原媒妁,把女子送还她父母,便把这娶妾的心肠冷了一半。无奈那嫡妻贤德,见他还妾,每日又劝他再娶。伦郭道:“娘子,你这等好心,念我继后未得儿男,把那私情抛开,专在这正义上劝我,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那嫉妒妇人,哪里肯容夫娶妾。万一死在丈夫之后,人都恨她。少年不贤,又没个儿郎送他,这教做自作自受。便是个妾生的子,大义不敢背,必然外面也要全了这嫡母的礼节。娘子,你是从长的好心,只是我老年娶一个少女,却怀了她一点少年情性。”嫡妻哪里信他,一心只是早晚相劝。伦郭老无奈,只得又娶了一个女子。这女子过了门,成了亲,性气不纯,动辄咒骂嫡妻。嫡妻为丈夫娶她生子,百事忍耐,倒把好言美语、和容悦色待妾。无奈她纵性欺大,连丈夫也咒骂起来,伦郭只当不听不闻。岂知日久,任情回娘家住,不肯归来。伦郭没奈何,说道:“嫡妻乃结发情重,怎教恶妾相凌。妻虽贤德,难道内无怪恨之心,万一成疾,乃是重妾轻妻。况久住娘家,只怕失了妇道,不如休去,免生气恼。”乃又叫媒妁领回原行妆奁,尽与她转嫁,她父母再三央求复收,伦郭只是不纳。

  当时,就有一家女子,父母见留得年大未嫁,喜伦郭一家贤良,情愿与他为妾,嫡妻又劝,伦郭也访得此女善良,只是容貌少丑。伦郭心中情愿娶她,这女子也情愿来嫁。过了门,嫡妻甚喜。喜的是,迟眠早起,当家了计,敬夫爱嫡,满门无不欢喜。此女自从入门之后,暗置一炉香,待众人寝后,望空深深礼拜,说道:

    一愿夫君长寿,二愿嫡氏安康。三愿嫡先生子,四愿地久天长。五愿家门兴旺,六愿长幼仆婢个个循良。

  一日伦郭听得堂前妾言,悄出堂后,听他六愿,并不提今自生好子,乃走出堂前,说道:“二娘子,我本不听人私言,但你言入吾耳,句句却正,如何俱在别人,且不愿自己生子,却声声只愿嫡妻生儿,是何主意?”妾乃答道:“从来嫡生子,胜如妾生子。嫡如生子,我愿入婢行服事,嫡又喜,家人又服。若是妾生了子好,嫡把当亲生;若是不良,多少嫉妒。再若夫心偏妾,家不和顺,便是子息也不安。”伦郭听了大喜,叹妾真贤。二人相携入屋,只听得堂窗之外忽然一声石响,妾听惊叫伦郭老听,老说:“我不听恶声。”妾忙起出看,乃见天井中从空两个沙弥落下,进了堂中,忽然不见。妾甚心疑,入内不敢向老言。过了两月,果然妻妾各怀一孕。又经月足,只见一个老僧化缘,走入门来,向伦郭说道:“吾为汝家妻贤夫善,把两个沙弥送为子嗣,富贵可期,还教你长年不老。”伦郭听得,备斋供奉僧去。果然妻妾各生一子,起家立业,这伦郭老八十馀外,日与众叟交游。那二子犹如一胞所生,皆孝顺夫妇三人,十分欢洽。

  再说一叟名叫祝香老,少年时耕种为业。有弟祝味,同父共母,有时兄歇弟种,有时弟息兄耕,两门出入,一气同心。一日,祝味避些差傜,远出不归,祝香念一体连枝,待弟妻子胜如自己。弟有三子一女,自己只有一子二女,乃先令媒妁约订婚姻。有一富家,其子秀拔,父母欲求祝香之女。祝香说道:“我侄女未曾聘人,弟久未归,安得先聘己女!”媒妁道:“聘女论年,侄女年少,当让其长。”祝香不肯。富家只得依从,乃聘其侄女。嗣后又有两家求聘祝香之女。人有说两家子弟虽佳,但家计不如侄女所聘的富。祝香道:“古人择婿不择富,吾宁许聘清淡之家,若配了富户,人将我议结亲胜过三女。”三女既嫁,四子已成。祝香乃思念弟数十年不归,自己老迈,召亲把家产分析,众亲立议,将产业分做二分。祝香说道:“若分二分,吾一子承立一分,吾侄三人承立一分,是吾一子有侄三分矣。古云:‘同居无异财。’吾岂忍弟子不能如吾子之产。万一日后侄生养日蕃,以不足产业,怎能度活!只恐有馀的有馀,不足的难过,势必家产为有馀的夺矣。”众亲称义,乃依意四份均分,四子却也都能,个个昌盛。祝香只是思想其弟,忽然一个老僧走入屋来,适遇著家仆在屋内出,嚷道:“和尚化缘,当立门外,如何直入堂屋之中?”老僧不答,仍要往内直入。却是何意,下回自晓。

◀上一回 下一回▶
东度记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