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篱先生文集/年谱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世系图 东篱先生年谱
1811年
卷一

世宗皇帝嘉靖三十九年明宗大王十六年庚申五月十五日。先生生于安东府丰山县西九潭里第。先生之先。系出顺天。自七代祖左议政襄景公居于京。至六代祖参议公为观察使权公执经女婿。观察公牧尚州时。行过九潭。爱江山之胜。卜居焉。参议公随之。因为岭人。

四十年辛酉先生二岁

四十一年壬戍先生三岁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四岁随母夫人归宁行往礼安。母夫人真城李氏。退溪先生第三兄漪之女。先生生而岐嶷。气像不凡。退溪先生见而奇之。许以远器。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五岁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六岁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七岁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宣祖大王元年丁卯先生八岁

二年戊辰先生九岁

三年己巳先生十岁○为儿嬉戏。群儿畏敬之。拥卫趋从。咸称之以金令公。○有吟海作日有物半天地。万古含元气。胸中亦有海。丈夫当如此。他作亦多类是。人以为气像可见。

四年庚午先生十一岁

五年辛未先生十二岁受读于啸皋朴先生。从四兄松阴公允思就学。先生特器重之。

六年壬申先生十三岁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十四岁哭伯兄晩悟轩公。

二年甲戌先生十五岁

三年乙亥先生十六岁

四年丙子先生十七岁

五年丁丑先生十八岁谒谦庵柳先生于河上。留侍受学。谦庵先生深加器重。留置收教。使与诸子同处焉。

六年戊寅先生十九岁就质所业于西厓柳先生。每当西厓先生乞假归觐之时。先生辄进而就质所读。聘夫人具氏。𬸘龄之女。柏潭先生之从女。

七年己卯先生二十岁

八年庚辰先生二十一岁寓居于佳丘。柏潭先生每语其子弟曰汝等当以金某为师表云。○长子根厚生。

九年辛巳先生二十二岁往来于鹤峯金先生之门。

十年壬午先生二十三岁六月十二日。次子基厚生。○十九日。夫人具氏卒。○八月葬具氏于罗池洞巽向之原。

十一年癸未先生二十四岁

十二年甲申先生二十五岁正月。上书西厓先生。先生答书有曰衰病馀生。方存不出户庭之戒。虽悬想同人。无缘攀接云云。○九月九日。游仙游亭。金青溪先生栖息之所。○次板上韵曰忆昔甲申重九日。偶逢微雨宿仙庵。小山临水如龟曝。孤火明篝讶虎眈。李白已能吟瀑布。徐凝何必污霜缣。襄阳耆旧今安在。千古声名斗以南。○金先生六世孙伊湖公世镛。尝请次仙亭韵于密庵李公栽。李公曰东篱爷诗下。不敢续次云。

十三年乙酉先生二十六岁四月二十八日。丁先考忧。○七月日。奉窆于九潭村西高所峯先垅后子坐之原。

十四年丙戍先生二十七岁正月。哭啸皋先生。葬时有祭文。○七月哭柏潭先生。中祥终祥。俱有祭文。

十五年丁亥先生二十八岁六月服阕。○七月哭权松岩先生。○八月参乡解两试。○冬聘夫人南氏。部将瑢女。

十六年戊子先生二十九岁三月。中司马两试。生员三等。进士三等。与四兄松阴公同榜。大夫人方在堂。兄弟联璧而归。乡里荣之。

十七年己丑先生三十岁七月。哭伯父处士公。

十八年庚寅先生三十一岁正月。哭三兄处士公。○子处厚生。○撰龟岩李先生祠宇上梁文。龟岩名桢。泗川人。○三月饯鹤峯先生日本通信副使行有诗。诗曰先生当世郑圃隐。早有男儿四方志。昔年曾观周礼乐。星驾迢迢几千里。又曰先生何处酹一杯。堤上忠魂应不死。又曰归来一拜石门路。搜得锦囊好文字。○先生日记云先生奉使日本时。行过桑乡。余往拜于石门精舍。以此诗奉呈。先生读之数遍。举手而揖曰朝中士大夫别章。无虑数百篇。无一人及于朴堤上事。君诗及之矣。○五月游曲江亭。与李玉山珝,李上舍仲阳。李汝美,金士悦,权忠男会话于亭中。玉山时倅比安。索别章。先生以五言一绝书赠。

十九年辛卯。先生三十二岁○柳参奉义男。是年以童子来谒。其母夫人送女奚传语于先生曰。吾儿齿值入学。请垂教导之方。先生不获辞许之。柳公后竟成就学业。○往会金惟一斋彦玑葬。有挽诗祭文。

二十年壬辰先生三十三岁四月。倭变起。从松磵公赴义阵。松磵公首倡义举。先生从之。江左上流义兵。皆属于内翰金公垓。先生在其幕下。掌符移记。檄文书事。应机敏给。率中事宜。众服其能。○十二月。在义举所。西厓先生书至。书曰想诸君义举。暂有头緖否。海氛犹盛。国艰愈甚。宁知世道一至此极耶。天兵今始大至。未卜如何。岭乡年饥兵疲。无复着手处云。未知诸君更将何以为计。千万努力。以死为期。是望是望。生公私忧迫。只恨未早瞑目尔。闻玉渊幸免焚烧。赖天之灵。与公辈更能周旋于此间否云云。时西厓先生在安州。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三十四岁夏。护松磵公疠疾。时兵火连年。疫疠炽盛。先生不为畏避。日夕扶抱。竭诚救护。○五月鹤峰先生讣至。金先生至晋阳。四月卄九日。卒于公馆。讣至先生与幕中诸人哭之。○六月二十四日丁大夫人忧。先生与两兄虽在乱离饥馑之际。而治丧尽礼。无有小缺。○八月日。奉窆于先考茔左子坐之原。丧葬祭奠。一遵朱文公家礼。乡里叹服。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三十五岁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三十六岁八月服阕。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三十七岁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三十八岁九月。南冦再猘。转寓于佳丘。南下之贼。迫逼村里。冬天兵又织路。闾井震荡空虚。猝迸山谷。因转徙佳丘。寓舍倾颓。风雨不庇。而先生处之晏如。讲习不辍。尤喜朱子书。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三十九岁六月六日。冠长子根厚。以四言诗书勉。自六月贼势稍退。晦谷权先生以先生将撤还。为结姻相留。以其弟教官公春桂之女。归于先生长子。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四十岁厚德语勉诸子。又编女范授女子。先生语子弟曰人道当以厚德为先。先君子名尔等以厚字者为此。尔等顾名思义。不负先志可也。又裒集前古闺门之行可法者。译以方言。编之曰女范。以授女子。使之为仪则焉。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四十一岁九月。撰月庵斋舍重修文。月庵即观察使权公墓下斋舍。权公为潭里开基之始。而无本裔。故自先生先世。与完山之李,光山之金,广陵之安,平山之申,晋州之柳。合议构斋。而奉墓祀焉。至是重修。○又撰悠然堂记。堂即金山阴大贒所栖。○奉西厓先生命。与金士悦会玉渊书堂。编次退溪先生年谱。西厓先生寄诗四绝。诗曰万象登虚一气清。江风不动水云轻。多情此夜西台月。应为游人分外明。又老病昏昏卧一林。多惭诸友远相寻。都无好事能留客。只有澄江可洗心。又微言久绝人何在。末学分离事亦难。独抱遗编兴一喟。瑶琴弦断不堪弹。又西林回首意茫然。尚忆临溪讲学年。咫尺真源寻不到。一筇怊怅暮云边。○十二月进候谦庵先生。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四十二岁三月。哭谦庵先生。

三十年壬寅先生四十三岁三月。操文祭谦庵先生中祥。○中别试东堂初试。以策居第二。○往留庐江书院。时带山长。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四十四岁正月。夫人南氏卒。○三月葬南氏于九潭村后原。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四十五岁西厓先生寄书至。时有儒疏伏阁之议。西厓先生寄书。略曰近日士议何如。老物块闭一室。不闻囱外事。中夜独有数行感时泪耳。如有所闻。不妨时寄一二。此事虽不得不言。若未得折衷之论。则转成纷挐。无异抱薪救火。未知士类中有可辧此者乎云云。○五月。伏阁上晦斋李先生伸辨疏。上赐批宠答。自数年。五贒从祀之议起。自上于文元公乙巳事。有不满意。下教贬斥。馆学疏先被峻却。本道儒生上章辨明。推先生为疏首。前后疏文。皆出先生手。其略曰臣等生晩。其于乙巳事。耳目所不及。然彦迪之遗文具在。因其书而求其心。执其心而推其迹。则其是非得失。可得而言也。当其二圣宾天。朝野遑遑。幼冲嗣緖。同未在位。当此之时。奸邪不逞之徒。戚里恃宠之辈。交乱谗妒。如鬼如蜮。则彦迪乃曰自古幼主在位。母后听政。或不能全德而致祸乱者。盖有二焉。曰信谗邪也。私戚属也。当此之时。治乱安危之机。系于慈殿之一念。凡政令刑赏之施。一循公议。而不置私意于其间。则朝廷正而纪纲立。人心悦服而治化可期矣。又举宣仁不贷高遵裕之事。反复言之。则欲其至公无私。而断以大义也。仁宗之于明庙。有父道焉。则乃曰殿下当尽子之道。又曰无愆大礼。以尽诚孝。比则欲其尽孝弟之德。极人伦之道。而俾厥后为尧舜之心也。虑其内外攀缘。请托肆谗。则必请申敕内外。严其防禁。切勿判付。以昭公道。政有所疑难。议诸朝廷。罪有所可论。付诸有司。以昭平明之理。呜呼。观其言论风旨。大抵斥奸邪定危疑。直前无畏。虽贲育。不能夺也。若使此言得行于当世。则可以阴消于上。阳长于下。李芑元衡之奸。不得售于其间。而士林鱼肉之祸。可保其必无也。终之以沈潜学问。涵养德性之功。劝勉乎上。以为修身齐家之本。发号施令之源。呜呼其精诚意气。固足以感激人主。折伏凶邪。而竟不能障塞横流。以止滔天之势者天也。臣等伏闻殿下又以彦迪为请杀凤城云云。臣等之为彦迪痛冤者。至此而极矣。彦迪集中有乙巳箚子二篇。其一劝上尽孝弟之道。而因及洪嫔凤城之事。略曰臣闻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盖圣人之道。虽若高远。而求其所以为圣者。尽人伦之道而已。臣伏见近日上教。悲痛于洪嫔之出外。不忍于凤城之防禁。朝野闻之。莫不感泣。非仁圣友爱之至。何以及此云云。其言恳恻悲痛。至今读之。令人陨涕。但其箚既成而终不得上。意者其时朝臣。只请防禁凤城。尚无已甚之语。且奸臣方以凤城贒明。为众心所属为辞。当时一言救解。大祸立至。彦迪虑或言之无益。而反速大祸。益累明庙盛德。故不果上。盖莫非随时之义。忧国之诚。爱君之忠也。臣等闻尹元衡一朝托密旨。诱台谏使击尹任。芑等又诣阁门。欲有所启。两殿即御忠顺堂。引入宰枢。将加尹任等罪。时天威震赫。人莫敢小忤。彦迪从容言曰人臣之义。当专于所事。当彼时专心于大行大王者。岂宜深罪。且举事当显明。不然恐士林多罹祸。闻者缩颈。而彦迪色不慑。当此之时。群凶肆毒。举朝靡然。一立赤帜。屠戮随之。而彦迪于此。不计一身之祸患。乃敢出言于雷霆之下。欲发明尹任之无罪。及夫入侍宰枢。例加勋封。则观其恳辞笺文。有曰非但取讥于当时。直恐贻笑于万世。其言之也深而讽之也切矣。殿下又以彦迪为不能明哲。彦迪以两朝大臣。受国厚恩。与同休戚。死生以之。而一朝见宗祀危亡岌岌之势。必弃而去之。不加欣戚于其心。则乌在其为大臣之道哉。彦迪以道学名世。奋于绝学之馀。为百代儒宗。其所树立。卓然奇伟。平生直道而行。无所回互。正色立朝。困于权奸。白首竆徼。万死而不变。此其立身之大节。世乱则一瓢林泉。隐居求志。歌咏先王之道。若将终身。及其遇时一起。受知二圣。忠言嘉谟。朝启夕沃。以尽夫忠爱之诚。道既不行。然后去。盖其行止久速。与时屈伸。可谓合于圣人之道也云云。疏末又以大学章句补遗之说。缕缕辨明。因请必尊先觉之贒。以置崇报之地。○承批后上从祀疏曰。伏以臣等岭外遐踪。乱离馀生。久未闻道。孤陋益深。虽有秉彜好德之天。不全铄于兵火之中。而其所以辨释儒臣之行事。启发圣心之所疑者。意义未畅。辞语不的。大乖献上之忱。瞻望天门。只俟𫓧钺之至。不意圣度包容。特赐宽假。天章一下。群疑涣释。贒人心事。复归无过之地。是知圣人之心。日月如也。至公无私。万目咸睹。臣等聚首相贺曰跋涉远来。大事已了。归见父老。亦将有辞。充然有得。不食而饫矣。第以窃有所怀。三宿迟回。而抑恐吁呼之烦。时或不可。今将卷而怀之。则心事戚矣。夫从祀一事。乃国家之大题目。而儒生之第一义也。其陞祀与否。无丝毫损益于先贒。而其在尊师重道之义。固不可一任放过。以孤万世之公论。则贒关多士之血诚陈列者。势有所不得已也。臣等邈在偏方。音响相阻。既不得同参泮疏。又不得别具乡章。三十年来。得罪斯文者多矣。凡国之亲切而熏沐者。莫如我朝之贒儒。则所谓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即其人焉。夫五贒之邃学懿行。或见于当时文籍。或在于后世之耳目。而或具于近年儒疏。今不必毛举緖馀。𫌨缕赘陈。而窃念从祀之典。乃帝王崇报功德。表准多士。而为国家之元气也。若于此举。有所嫌焉。则斯道终何所托。而不几于熄欤。伏惟殿下虽当危乱之时。亦且留心经籍。锐意讲道。高明之见。已到十分地头。上可以接先圣之道緖。下可以启后世之表的。则快举祀典。昭揭人文者。此殿下之责。况今祀宇新成。妥享有期。芬苾之祀。此正其时矣。每委慎重。谦而又谦。使斯文莫重之举。不得有所归宿。臣窃恐日月愈迈。重为后人之永惜也。臣等将理弊屣。远辞君父。一出都门。五云千里。所怀不尽。只有危涕。若蒙俯采愚衷。特赐旷世盛典。则臣等虽颠死丘园。亦有馀荣。无任感激恳切之至。昧死以闻。○应制殿庭设试居魁。上为慰远方儒生。炎程怀疏之劳。设试于庭。赋题绿衣言事。先生擢在第一。上欲赐第。廷议不一而止。○发还。诸搢绅以诗饯行。金柏岩玏诗曰南斗开文运。年来不坠声。周王多吉士。湖学识先生。血疏披缄恳。汪恩入彀荣。东郊远相送。云日共含情。又斯文将自任。千里耸先声。披恳云天远。开恩瑞日生。明庭呈秘宝。香佩荷殊荣。好语飞南岭。应酬父老情。○李五峯好闵诗曰吾道南归后。兵馀尚继声。欲兴周礼乐。须起鲁诸生。裹足封章远。承恩过岭荣。提壶阻相送。脉脉宦游情。○会别于训炼院。及追至楮子岛者凡三十馀人。○归乡。西厓先生书贺。略曰顷闻先声。此行为有光。远近增气。今见寄示二疏。平稳的当。无激发失中之语。固可以动天听矣。五峯须起鲁诸生五字。真着实语也云云。○登荐剡。声望日隆。诸公交荐。○荐目逸。○哭药圃郑先生。有挽诗。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四十六岁除召村道察访赴任。南方新去乱。居民荡析。驿里萧条。先生条报弊瘼悉蠲之。吏卒还集。○从使相巡到金海。行望阙礼。○冬往护谦庵先生夫人李氏葬。有挽诗。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四十七岁正月。哭二兄松磵公。公以文艺笔法名于世。早有頖庠重望。屡登馆荐。壬辰首倡义举。终始有功。事载录券。其后出宰开宁,安阴二县。○有祭文。○十月从巡兵两使。泛海赋诗。巡相使将佐起舞。幕客赋诗。先生先成一绝。因叙其事。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四十八岁在召村。闻西厓先生病报。上书候问。○五月哭西厓先生。○闰六月。闻柳先生窆期在七月。有公差事。未得亲往。遣子根厚操文致祭。又有挽诗。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四十九岁二月。宣祖大王昇遐。○过崔守愚堂永庆旧宅。有感题诗。

三十七年光海君元年己酉先生五十岁○时郑仁弘疏攻柳永庆。人或以不避权贵称。先生独忧之曰以小人攻小人。曷足贵乎。异日郑之祸。当不止柳。后果如其言。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五十一岁夏自召村瓜归。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五十二岁春。除内赡寺直长。改嘉礼即厅。○中别试东堂初试。先生初欲休举。松阴公力劝强赴。以策居五。以论居五。论题陈白沙,王阳明优劣论也。○拟上疏辨斥郑仁弘构诬先正。寻以出位不果上。时仁弘怙宠逞凶。构诬退溪先生。举国骇愤。先生慨然构疏。其略曰伏以郑仁弘丑诋先正诬罔之说。以殿下之圣明。固已洞烛而无疑。上自三公原任。下及政院三司馆学儒生。交章连日。具陈毕达。殿下亦知公论所激。不可抑塞也。但伏恐殿下或不能深识仁弘之为人。故论者虽多。殿下不以为信。而一切掩护。似若无过之人然。此所以众怒愈激。而国言不止也。臣伏睹殿下前日答政院及馆儒疏批曰。郑赞成林下读书之人。又曰守道不挠。所贵乎读书者。以其知义理公好恶。涵养本源。变化偏质。然后方可谓读书之人也。仁弘局量褊狭。性气刚拗。知人不明。悦人佞己。于其所恶者则虽贒人君子。嫉之如仇雠。其所好则虽行若狗彘。亲之如骨肉。其为害。终至于诟辱先正。捏虚构无。甘自绝不知量也。则仁弘平日所读者何书。所竆者何理。所守者何道。所尊者何人耶。晩年一箚。击破奸凶。独立敢言。人所难为。然观人大致。必要终始。终始跖盭。真伪莫掩。则不可以一事之善。断其平生也。仁弘早负重名。位跻贰公。但学术一差。无涵养变化之功。徒尚矜持。无温厚和平之气。为其师报复之言。刚忿狠愎。庸陋鄙琐。决非知道有德者言。则不可以守道之名。归之仁弘也。吾东方僻在海隅。虽被父师仁贒之化。上下数千年间。战争抢攘。人心贸贸。所谓文人儒士。不陷于异端虚无之教。则局于功利词章之习。未闻有一人得闻周公孔子之学者。丽朝之末。独有郑梦周闻伊洛关闽之学。为东方理学之倡。至于我朝。太祖太宗培之于前。世宗成宗作之于后。时有金宏弼,郑汝昌潜心绝学。倡明义理。不幸横遭惨祸。身被淫刑。继而有赵光祖,李彦迪。资禀之粹。学问之正。虽古之贒人。无以加焉。志学欲展于圣明之遇。忠诚必殚于危乱之日。凶人罔极。构陷后已。李滉不乐仕进。杜门专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一言一话。一动一静。务遵先哲。动中䂓绳。发明圣贒微密之旨。以丕变世俗卑陋之习。其阐圣学明正道。扶世教淑人心。其功大矣。故人无贒不肖。咸称之曰东方朱子也。先王初载。待以宾师。殿下即位。升享庙廷文庙。人心欢悦。中外攸同。岂意诬毁之言。独出于山林读书之人。呜呼。道之行废。天耶数耶。郑氏之子何如是蝃𬟽于此耶。仁弘亲炙曺植之门。必闻君子好贒之论。而今其说颠错缪戾。仇视其师所尝景仰之人。则岂仁弘也哉。必天也数也。伏恐殿下以仁弘击破奸凶一节。虽知其说之怪妄。而疑于决择。不从公论。殊不知好正而恶邪。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背。必然之理也。然无道以照之。则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者多矣。臣观今日之事。此正阴阳消长之机。国家安危之非。殿下岂不深惧而预防之哉。伏愿殿下加居敬竆理之学。照好恶顺逆之际。则国家幸甚。吾道幸甚云云。

四十年壬子先生五十三岁九月。擢文科甲科第二。以赋策居二。赋题秋风悔心之萌。策题天下之义理无竆而先儒之论议不一。○时李东洲敏求慕先生文名德望。同入场来拜。因见先生所制赋初头袅袅兮秋风。帝舟横兮中流一句。请以其全篇所制易之。先生笑不许。李曰小生当为壮元。尊丈居二。及榜出果如其言。○除司宰监直长。寻升通政阶。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五十四岁三月三日。与郑愚伏经世,申河阴共游三清洞。○四月。拜大丘府使赴任。时贪风日肆。郡县竞为掊克。先生以清俭自持。治民御吏。一出至诚。凡事务存宽大。而守正不挠。邑人有附丽郑仁弘者。侵夺人臧获。先生一切推还之。乡有东西相争之扰。先生作书以晓之。○九月。与松阴公参广兴寺壬癸稧会。有唱酬韵。松阴公同权漫叟𬀩,朴石林洽,崔南川㠍,安定峯聃寿,河松滩遇圣,孙猿谷庆弘,李曲江瑚,赵松轩承先,许河岩应吉,权梅湖行可诸公修甲稧。先生亦与辛学谕弘立,金正字是柱。同会和诗。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五十五岁拜寒冈郑先生。时寒冈先生寓居泗水上。先生簿领之暇。辄就之讲学。○以诗赠郑桐溪谪行。桐溪上疏言事。光海大怒。命安置济州。人畏之。莫敢有问。先生使人唁于道。又致别章。其后桐溪见先生孙如亮。叹曰令公当日。独为人所不敢为云。○四月往参西厓先生奉安享礼。自庚戌八月。营建屏山尊德祠。至是奉安位版。先生与松阴公掌其事。○为徐孝子时立作百安亭。府北三十里解安北。有百安村。徐孝子居焉。先生为作亭付与之。十月。先生为徐公老母。与乡中长老幷往。设宴于全归堂。堂号先生所命也。因赠诗曰。昔闻徐孝子。入隐鹿门山。竹笕分泉远。枫火映水斑。初疑鱼在镜。还讶月分环。落日寻君处。危桥浅浅湾。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五十六岁三月。哭徐乐斋。思远○先生以府伯偕寒冈先生及省岘丞辛弘立。并护丧。及葬时为营冢圹。○七月。候寒冈先生疾。自是至十月月必一二往拜。○闰八月。游海印寺。藏经阁,学土台,落花潭。俱题诗。○九月。以右道监试官往开宁。京试官金中清。参试官赵清道靖。○十月。送郑进士泽雷南海谪行。以直言大忤主意远配。先生就别赠诗。○与柳修岩袗书。书略曰迄未上归。先生文集事至此稽缓。叹虑无已。○弃官归。历拜寒冈先生。○到海平留住。自官归。不以一物自随。至朝夕无床。用竹笥。家世清寒。居无定所。而处之怡然。未尝有营为计校。日与诸贒。优游江湖间。不以去留关心。○十一月还九潭与松阴公游仙梦台。郑察访汝廓,李方叔,曺佐郞汝益,李上舍善叔,李上舍发坤同会。○十二月往海平。张旅轩显光来访。○还九潭拜扫先墓。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五十七岁消忧堂成。自号东篱。堂记在集中。○二月。与张旅轩金行初宗孝游不知岩。题诗一绝。○五月。次韵题主簿叔草堂。主簿名协。以诗文医学名于世。酬唱诗一轴藏在其子孙家。○八月往候寒冈先生于醴泉。寒冈先生自荣川椒井过宿醴邑。先生与松阴公迎拜。时柳季华,尹景揖,权光彦随行。花山襄阳士子亦坌集。追送于大谷津上。○哭琴勉进斋应埙。○有挽诗。○十一月哭金柏岩玏。○有挽词祭文。○祭崔松亭应龙墓。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五十八岁正月。游玉成洞书堂。李月涧㙉,李苍石埈,郑愚伏,康南溪应哲,全沙西湜,崔讱斋,高月峯仁继,任疏庵叔英凡二十五人同会。四日唱酬。愚伏题跋序齿录。○二月。次崔讱斋季升天问天答韵。○三月以洞主到屏院。○五月陪松阴公游曲江亭。金上舍珽子昷,尹景楫,权刚彦,清彦诸人同会。○日记略云。庚寅五月。十馀人会于此亭。至今二十有八年。而复游于此亭。庚寅游者。只余兄弟及歌者琴从而已。感旧题七绝。呈金上舍云云。○七月作鸡畏鸢吟。以三五七言。成篇以寓意。○九月与张敬堂兴孝金洗马崔讱斋。校正鹤峯先生行状。张金二公将请受行状于寒冈先生。来留海平。共校原状。因与敬堂,讱斋共论说理气分别。○哭权晦谷。有挽词祭文。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五十九岁四月。访张旅轩。善山府伯柳时会,洪西潭伟夫,卢府使光仲,李吉夫。同会于院堂松下。旅轩授简于李吉夫使赋诗。吉夫诗叙坐客云坐中三府使。松下两持平。此会千载一。兰亭夺胜名。三府使盖指柳府伯卢府使及先生。两持平指旅轩及西潭也。先生次曰松下凉风生。醉中胸次平。勿论倘来爵。莫要身后名。○六月。闻李白沙恒福讣。白沙卒于北青谪中。先生病中闻报。痛悼垂涕。作一绝诗云公不少留我涕滂。帝心何遽遣巫阳。令威莫恨归无日。长见魂栖日月傍。○七月。作排闷诗长篇。是岁北虏犯天朝。寇陷威顺镇。天朝方议大举。移咨我国。征兵助势。朝廷移各道抄发兵马。列邑骚扰。闻虏酋以书恐喝。使不得助顺。辞甚悖慢。京师震动。移本道使修理本府城池官舍。以为避兵驻驾之图。民役大兴。不能堪供。列邑守宰乘时贪纵尤无状。愤闷有作。代史讥刺。幷序载集中○十月。到屏院。以西厓先生文集誊写事会士友。柳季华,李庆发,金念祖,柳元直,权克诚,金光泽,柳元之来会。子基厚从孙如玉从。先生阅集中戊戌迷津诗。田园归路三千里。帷幄深恩四十年。立马渡迷回首望。终南山色故依然。叹曰此诗乃先生去京绝笔也。读之使人凄然。○十一月。寄诗同志。贺文集编次卒业。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六十岁三月。往参金乌书院。奉安享礼。奉享吉冶隐,金占毕斋,郑新堂,朴松堂四先生。卢校理景任以院长。书请先生。○述怀一绝。书锦幅。令孙女绣其字画。或云令子妇添绣。○诗云远野微苾似掌平。长江一带接天横。重来风物皆如旧。衰老难堪作客情。○此诗未知作于何年。而以重来字推之。必是自海平来住九潭时述怀。姑录于此。

光宗皇帝泰昌元年庚申先生六十一岁正月。寒冈先生讣至。与崔讱斋往哭之。二月葬时。有挽词祭文。○二月。次崔讱斋记梦诗韵。讱斋记二月十八晓梦拜西厓先生。论及时事。答问缕缕。觉而怆异。因咏一律云云。先生感而次之。一自云亡国老成。艰虞谁复念民生。天心可卜应非远。人怨须图岂在明。若使公忠销党议。定将危乱变治平。只今犹有精灵在。涕泪流时想血诚。○三月作排闷四韵诗。前月有排闷诗。至是更步其韵。末句东海鲁连何处在。不须求活况求田。○八月自海平撤还九潭。○十月哭金云川。涌○有挽词。○十一月。屏山撤庙。移奉庐江。遣子基厚往参。初先生闻西厓,鹤峯从祀庐江之议起。先生与松阴公。以屏祠毁撤有持重之意。郑愚伏与书略曰所重有在。故不得不尔。况今又有两存之议。二兄尤不当持难也。卜日告期之文。遍历列邑。万一有退日之举。则非但事同儿戏。同志缺望。抑恐闻听惶惑。其间或有不相悉之辈。妄意此间尊奉之议。不能归一而罢。则岂不重为外人所笑哉。此利害不细。幸熟思之。此非一家私事。想二兄必无固必于其间也云云。○与松阴公。发南贲趾先生祔享庐江之议。先是云川金公涌。闻西厓,鹤峯合祔江院之议曰。南贲趾以溪门高弟。宜在从祀之列。不可不幷议也。不幸是年云川卒逝。未及遂意。至是先生更申此议。

熹宗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先生六十二岁十月。以西厓先生改享屏山事。作书于郑愚伏。先生与松阴公。发改享本院之议。远近士林皆以叠设一乡。大有持重之议。先生兄弟。以是作简。相议于愚伏。愚伏答书。略曰近考朱子实纪。则婺源,建阳皆是一小县。而皆有朱子祠二所。前例可据。今见二老兄单子语。亦可谓不谋而同。何幸何幸云云。○先生自是与同志诸公。广取公议。将改享。未及就而明年先生殁。又七年崇祯己巳三月。始复享本院。

二年壬戌先生六十三岁寝疾弥笃。自庚申春。患脚部。至是腰痛。及诸证挟发弥淹。愚伏,旅轩,月涧,苍石,金清阴尚宪,李石潭润雨,李菊囱灿诸公。合药送剂。书问面诊无虚日。先生对人酬酢。无异平时。虽病谻中。不废日记。○五月二十五日。终于寝。翌年癸亥。仁祖大王反正。先生首膺银台之荐。以已殁闻。遂寝而仕录则载以大司炼。○十二月九日。葬于九潭村后子坐之原。南夫人墓上。

显宗大王十一年庚戌十月。移葬于一直县光渊岘向卯之原。与南夫人合窆。○英庙五年己酉。建表石。七年辛亥立碣。权判书愈撰铭。李府使重协书。玄孙起渐书后面。

当宁三年癸亥闰二月日。士林奉位版。配享于花川书院谦庵柳先生祠。院在河隈北潭上。与拙斋先生柳公东西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