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栗谷先生全书/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栗谷先生全书
卷之八
作者:李珥
1749年
卷九

[编辑]

请择任太学诸官启乙丑

[编辑]

太学之官。教诲胄子。责任至重。若不择人。非但无所矜式。反为儒生笑侮之资。故近来。别择师儒。使之导率而成就之。其意甚盛。所当精选。以期丕变。而顷日加拣择时。不察人物当否。徒广其数。多有混杂之失。殊无遴选之意。请令该司改择有学识者。以重师表之任。

论铨曹请托之失启

[编辑]

顷缘权奸当国。政出私门。初入仕者。不问贤愚。惟视贿赂。故官不得人。吏不称职。生民涂炭。职此之由。去奸之后。朝野拭目。伫见清明之政。而圣教丁宁。公论继发。为铨曹者。所当革其旧习。一徇公道。以答颙望。而恬不动心。略无所改。至于都目大除之时及转动之政。许多初入仕者。皆以请托注拟。只以孝行一人。为塞责之谋。其不奉圣旨。不有公论。无异权奸在朝之日。若不痛革此弊。则政必日紊。无以为国。至为寒心。请吏曹堂上色郞厅推考重治。以祛徇私废公之习。

请革两宗禅科启

[编辑]

两宗禅科。为治平疵政。圣明累德。异教朋兴。正气消沮。人心愤闷。公论郁抑者垂二十年。圣明岂不知邪教之不可崇。公论之不可遏哉。特以文定王后宾天未久。不敢轻改遗教。故迟迟至此耳。臣等亦臣子也。岂不知哀慕先后。以体上意乎。但众怒如水火。不可力制。公论是元气。不可摧丧。若拒公论拂人心。阽国家于危乱之域。而只保邪教。则必非文定王后本意也。统领僧徒。自有州县有司。不待两宗之有无也。先儒尹享释论语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未审圣明以禅科之设为道耶。非道耶。臣等之论执。不过争是非而已。未审圣明以中庙之革禅科。为是耶非耶。知是而不能从。知非而不能改。则吾道已矣。国脉何依。自上既拒两司。而至以风俗之不纯。责政院之轻启。圣明此言。非国家之福也。必使居喉舌之地者。依阿承顺。默无可否。然后风俗乃纯耶。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此卫国之事所以日非也。岂可使圣明之朝。乃有此习耶。昔者。任士洪进言于成庙曰。近日台谏。好为烦论。宜稍示罚。成庙责以失言。后乃贬斥。臣等窃恐士洪之奸。有以窥伺上意而复起于今日也。具瞻之臣。耳目之官岂皆好为骚扰者哉。势不得容默耳。伏愿圣明。远法圣祖之纳谏。近遵神考之革邪。永罢两宗禅科。以镇人心。

辞副提学启乙亥

[编辑]

无状小臣。遭遇明时。内忝侍从。外叨方伯。疏谋谬策。十发九误。涓埃未效。只辱名器。加以孱弱之质。血气向衰。危机败证。乘劳并发。不克支保。势将颠仆。分当屏伏。毕命沟壑。适值国有巨创。皇皇罔极。臣子之义。不敢退归。扶曳上京。圣恩天覆。非徒不加谴责。乃授以论思长官。屡赐休告。期以就职。感激惶恐。措躬无所。经筵之官。国家极选。而长官之职。尤所难慎。上以辅养君德。下以维持公论。所该者广。非一官守一言责之比也。苟非学行兼备。为清论所重者。则不敢居其位焉。况今殿下尽诚大事。哀礼兼至。孝思之实。耸动四境。朝野延颈拭目曰。吾王之孝。卓冠百王。将必推是心。典学诚身。以兴政治。以养黎元。东方万世之治。肇基于今日矣。悲喜交极。风草方偃。此正殿下充广善端。进德修业之一大几也。将顺启沃。助成允德。责在玉堂。当择第一人物能任陈善格非之责者。俾为长官。以冀熏陶之益。岂是如臣浅薄轻粗者所可一日冒处乎。今以臣之才智学识。精神筋力。揆以分义。反复揣度。决不能堪此重任。请改臣职。择授其人。

请移补金孝元启

[编辑]

臣有所怀。不得面对。今因拜辞。不敢不达。金孝元补外之说。非但大臣之意与臣合。实是士林闲公论。自上忧六镇。委于武夫之手。欲以文士有名望者。厕坐弹压。圣意所在。实非偶然。若使孝元。康强无疾。则因此报恩。诚得其时。第考元身气偏虚。疾病深重。自去年去来。不能齿于平人。有时卧不省事者累月。盛夏尚不能脱襦衣。将此筋力。受任于塞北。颠顿霜雪之中。则缓死为幸。安能有所筹画。以为固边之计乎。然则富宁一邑。实同无宰。御侮之虞。将畀何人乎。且大臣之意。只以孝元与沈义谦。曾相疵议。迹似怀嫌。因此人言纷纭。恐启不靖之端。故欲以两人暂补外职。以为裁制镇定之策而已。非以孝元为有罪而欲放逐之也。圣慈亦欲以此人为重于北陲。非以为可恶而比于贬窜也。病之轻重。自上岂能详知乎。礼曰。弊帷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狗马微劳。尚获帷盖之报。况孝元曾作侍从。出入经幄。岂无狗马之劳乎。北边决非养病之地。顷日武夫之有病者。尚以台论得递。而言官明知孝元必不能堪。而以出于特命。故不敢启递耳。臣言轻浅。难以取信于上。如以臣言。下询大臣。择可堪镇边者授富宁。而以内地残僻之郡授孝元。使之稣抚疲氓。兼养疾病。内全君臣之义。外固边圉之备。则圣德益厚。士林感动矣。臣不胜惶恐。敢启。

陈黄海道民弊启庚辰

[编辑]

臣窃闻祖宗朝奉命出使之臣复命时。以所闻所见民闲弊瘼书启。则自上下于公卿。询议厘革。今臣虽非奉使之臣。而久处畎亩。目睹民瘼。且臣上京之时。邨民多有罗列马前。号诉所闷。乞达天聪者。臣今诣阙。不敢默默。撮其尤者。条录于左。不胜惶恐。

一。去年黄海道秋事。七八月之闲。禾谷甚丰茂。缘陨霜太早。不能结实。水田则稍有丰稔之处。而闲闲亦多不实。若田谷则全无所收。庙议只闻丰稔之名。不究其实。勒定全税。民方阻饥。而督促甚急。富者卖田。贫者流离。侵及族邻。冤号苦楚之状。有不忍见。今则已无及矣。但自今年。将永定三斗之税。若然则民闲之苦。每每如此。何可支保。大抵黄海之地。多田少畓。而土品比之下三道。则饶瘠悬绝。若下三道出税四斗。则黄海道虽减半。亦不均平。况只减一斗乎。民情皆所不乐。而年年踏验之弊。亦不可不更张。故民闲父老解事者。咸愿黄海之税。定以二斗云。

一。黄海道军卒赴防之弊。朝廷非不详知。而西鄙关重。不能改辙。一道残伤。职此之由。今闻平安兵使以壬戌年后阙防之军钞录状启。而厥数甚多。其中海州为尤甚。盖缘当身现存者少。而以一族充送。故其弊如此。且所谓阙防者。非尽不至防所者也。或立防垂毕。未满数日。而被侵粮尽。脱身逃走者亦多。而不分轻重。皆论以阙防。今方督送。民闲骚扰。不胜其苦。追邻逮族。累累相继。今虽入送。其势必如前逃走。无益于彼。有害于此。民情皆愿今后申明军令。俾无阙防。而往年阙防之军。若当身现存。则征其价布。入送西边。使之召募。给价立防。若其逃亡物故老除者。则特垂天恩。勿侵一族。以苏民生云。

一。西海岛中。渔船坌集。捉鱼船各有税。置籍收税。而或黄海渔船。捉鱼于忠清,全罗两道海中。则其处官吏又籍其船而上其名于该曹。收税于本道本邑。故捉鱼人等。或变易名姓。不告以实。本道按籍而推捉其人。则多不知所在。追捕邻近。拷掠备至。而终不能得者甚多。故户曹徒拥虚簿。贻弊沿海州郡而已。收税实难。夫以一人之船。既籍于本邑收税。可以一二度出入他道之故。又籍于他道。实非王政薄税敛之道。况徒为骚扰。而实不能收税。民情皆愿本道渔船。只籍于本邑。而勿籍于他道他邑。假使籍于他邑。亦当于置籍之邑收税。而勿征于本邑云。

辞艺文提学启辛巳

[编辑]

窃闻明王用人。各因其才。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故君不失人。臣不瘝官。相成其美。而不著其疵焉。小臣于言语文字之学。虽不可谓元不从事。而若于词章。则性既不近。且不用功。加以近年以来。疾病连绵。气衰神耗。全废铅椠。固不能以翰墨为业矣。今者。不意特命兼带艺文提学。伏观故事。则艺文馆。专掌词翰之事。非以文章自任者。不敢滥膺是选也。臣诚惶栗羞汗。无地措躬。世俗观人。不究其实。只取其名。以臣于科场闲侥幸占魁之故。遂目以为习于文章。臣抱闷默。无以自解。知臣莫如君。敢此仰达。伏望圣慈深谅危悃。还命减下。使得安心供职。

辞大提学启

[编辑]

小臣。只是空疏一病人耳。际遇至此。诚非始愿。圣明含垢。试可列卿。已逾涯分。战惧忧闷。寝食不安。不意今者。误授文衡。重任承命惊震。置身无所。伏惟盛朝多士济济。此任何故谬加臣身乎。此实朝廷之至羞也。目今文风灭裂。师道荒废。俗尚诡诈。士乏实行。狂流四溃。势难防遏。虽得学可为师。文起衰世者。授以此任。犹恐不能匡救。况如小臣愚𫘤卤莽者。安敢抗颜冒忝。自取瘝旷。以负圣明乎。抑念我国接待华使。以词藻为重。故从前典文衡者。未有不尚才华者也。今臣自少只读经书。不习辞章。到今衰病日甚。全废铅椠。其于诗学。既不能自力。又无以辨人之优劣。只此一事。亦难堪任。伏望圣慈。俯谅危恳。亟命改授可堪之人。以重作成之任。

再启

[编辑]

小臣受气虚弱。恒抱疾病。多年退闲。如保婴儿。仅能支持。今承误恩。优以高秩。授以剧职。辞不获免。感激战栗。不敢自爱。卯酉趋仕。劳伤致疾。加以触风感寒。沈绵二旬。累受恩假。虽得少歇。头目之闲。眩气犹重。动必气急。肤汗股战。自度筋力。势难供职。而窃观数易之弊。使庶绩咸隳。似当矫革。今臣受任日浅。未效涓埃。遽尔递免。涉于自便。非夙夜奉公之义。故作气强出。来谢恩命。窃有危恳。玆敢仰吁。以臣精神气魄。虽只委地部。力小任大。犹且不堪。而乃益之以文衡重任。是犹强责稺子以举万斤之重也。焉往而不败哉。钱谷之务。文翰之艺。正相背驰。虽以高才。决难兼任。两尽其职。况以臣才劣。重以痼疾者乎。自臣忝冒度支以来。未遑看一卷书。每于簿牒倥偬之际。艺文之吏。示臣以制述文字。使之斤正。臣于此时。神识茫昧。实不能辨其工拙。虽闲漫之作。犹当明示优劣。以为劝惩。况事大交邻文书。其可草草放过乎。曾试以验。然后益知其终不能堪也。至于儒习之误。文风之壤。尤非臣力所可振救。以此忧惧。将成心恙。诚不可抑行之。伏愿圣明。量度臣才。矜怜臣病。命解文衡。择授其人。使臣得专一职。以尽犬马之诚。公私幸甚。

三启

[编辑]

伏承上教丁宁。感激之馀。惶闷尤深。窃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有节文。必度其臣之才力。而授之职以责其成。忠当尽命。必自度其才力。而受其任以致其身。君不度臣之才。则为枉其人。臣不自度其才。则为贼其身。今臣病弱。众所共知。天鉴亦应洞照。以臣之才。以臣之病。乃兼度支文衡二大任。而能不偾事者。万无其理。臣之忧惧。为如何哉。文衡虽非剧务。必须完养精神。涵泳简编。然后可以自进其学。亦可以为人之师矣。今以灭裂之学。劳心簿领之闲。而能兼是任。岂不难乎。况臣于诗学。久不从事。今虽勤用其功。犹恐不成。明年华使之来。虽不可预料。而大提学必当接待之任。我国素以词章。颉颃中朝名士。若不能抵当。则为国耻大矣。当今岂无诗学之人。而必委重于疏劣病臣。以成一大错乎。臣诚愚直。不敢饰辞仰渎。伏愿深思。亟命递文衡之职。

辞吏曹判书启壬午

[编辑]

小臣空疏戆𫘤。最出人下。学愧致用。材非世器。自分沟壑。不敢求进。圣量藏疾。收召不置。爵位之隆。诚非始愿。不意今者。误恩横加。铨衡重任。授之非人。闻命战栗。置躬无所。窃念今之铨长。即古之宰相。古称安危。系于宰相。铨长得其人。则仕路清而百职举。人心可淑。世道可变。而国以之安焉。铨长不得其人。则仕路溷而庶绩隳。人心趋利。世道日卑。而国以之危焉。人主之责。只在慎择冢宰而已。今玆圣明临御。望道求治。而未见成效者。实由天官未能举职故也。宜择识鉴精明。秉心正直之人。以授重任。而畴咨之举。乃及愚臣。观聆骇异。具僚解体。真所谓歇后作相。时事可知者也。臣是何人。乃敢谬当关时运系盛衰之大任乎。臣之才迂病痼。百无所能。不特国人知之。天鉴之明。无所不烛。曾已试可。寸效未著。岂可强委以必不堪之职。使之偾事败身也哉。今臣狗马之疾。尚未痊复。而久稽谢恩。益切惶怖。作气拜命。敢沥危悰。伏惟圣明。察臣非负重之才。谅臣非文饰之辞。命解臣职。授以可堪之任。使得随分献忠。公私幸甚。

再启

[编辑]

伏承可合之教。不胜惶闷之至。臣窃闻王者用人。各因其材。故孟公绰以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今臣疏愚轻浅。素无藻鉴。加以痼疾在身。精神昏昧。寻常职事。尚多瘝旷。其于进退人物。陶甄世道之任。决非所堪。此何异于责聋以赏音。责瞽以辨色哉。古人有言曰。僮子备官。鲁其亡乎。其是之谓欤。一国铨衡。非戏剧之地。不合轻试于非人。安危治乱。所系至重。臣何敢冒据。以误国事乎。昔者。汉臣汲黯。泣告武帝。愿为中郞。此则退托之辞。虽非今日之比。而第臣忝居经幄。已逾涯分矣。倘得处以闲局。使之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则臣之至愿也。伏望圣明命递臣职。为官择人。国家幸甚。

三启

[编辑]

伏承圣教。不胜感激。累渎天聪。至为惶恐。而心怀忧闷。不敢不尽达于圣明也。臣闻古人有言曰。欲法尧舜。当法祖宗。窃思今日之政不举治不成者。良由祖宗良法美意。久废不行。而近日谬规弊习。反如成宪故也。祖宗朝。特重铨衡之长。必极一时之选。或以三公领之。或以重臣兼之。岂如今日取次充位也哉。昔之居是位者。以国政世道为己任。鉴别极其明。抡选极其公。主张一时清论。而郞僚只补其所不逮而已。今则馆阁清选。一委之郞僚。无复置意于其闲。只以注拟微末之职为己责。而亦复瞻顾前后。以请托高下为轻重。就其中公私相半者。则时论称善。故清议在于郞僚。而不在于长官。由是冠屦倒置。不成纪纲焉。昔者。该官各执其职。正事格王。恩命虽出于上。而如不合公议。则必覆逆不已。不以阿从为敬。今则咸以为该曹只当奉行文书。如有锡爵之命。则不问臧否。而惟上命是顺。此真所谓三旨宰相者也。吏曹有考功之司。故昔之考功者。检察百僚之勤慢。有不称职者。则随现汰去。故百僚奉职。莫敢怠忽。今则铨曹。只掌除授。而其于考课。不知为何事。用是百司解弛。庶绩皆败焉。此等痼弊。数十年来。莫知厘革。时人耳恬目熟。以为当然。今以臣之才望。其能革旧误而反之正乎。假使愚臣不自度量。强欲尽心。其能上格宸衷。下惬众情乎。圣上明烛事理。历览古今。曷尝有一介迂儒持国政柄。而能免祸败者乎。况臣天赋疏戆。素不谙人情物态。今欲以孤根弱植。自奋于群讥众笑之中。效愚售忠。则将必左右掣肘。决无所裨益矣。如欲随行逐队。以遵俗例。则亦将上负国家。下负所学。生当抱羞。死不瞑目矣。百尔思之。决难供职。恭惟圣明。天地父母。伏愿俯察危辞。矜怜至情。命递臣职。量才授官。以全君臣之义。

辞大提学启

[编辑]

小臣。本一空疏病人也。滥承天宠。叨忝重任。材轻力薄。倍劳神思。疾病连绵。二岁之内。眩证重发者凡三矣。其他小恙。靡月不作。气血消耗。精神昏昧。今冒参赞。固非所堪。而职非剧地。犹可尸位。若所兼带大提学。则事大交邻。辞命所萃。作成人才。专出其手。而小臣久病之后。馀眩犹存。抛放简编。疏弃翰墨。方寸惝恍。有若迷方之人。寻常文字。尚不记念。其于一国文衡。岂可窃位。自取偾事乎。如臣腐儒。兼有痼疾。而位逾于才。只得闲局。出入经幄。亲近耿光。涯分已极。志愿已毕。此外丝发之务。皆所不堪。臣虽无状。不敢托疾避事。伏望圣慈。矜察危哀。为官择人。命递文衡之仕。改授可堪之人。不胜幸甚。

辞右赞成启

[编辑]

臣本空疏腐儒。加以痼疾在身。百无所用。圣恩天涵。不遗菅蒯。得从大夫之列。已为越分。诚不自意误恩横被。滥跻正卿。恒怀战栗。坐待致寇。至于贰公之命。又出梦寐之外。惊震跼蹐。置身无所。历观古今。如臣无状者。致位崇班。诚所未闻。玷辱名器。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臣举何颜。敢犯冒进之戒乎。况用人之规。非有贤才过人者。则必计践历。不可遽以新逾旧。今臣释褐未满二十年。恒疾在野。而立朝实仕。为日甚浅。有何才德功劳。而一朝骤陞。至于此极乎。揆之分义。既甚乖理。揣以利害。亦非佳福。伏望圣慈。矜察愚诚。曲全微物。亟命改正。以重名器。

辞大提学及远接使启

[编辑]

累尘天聪。至为惶恐。臣之固辞。实抱闷迫。非出于应文备礼而已。臣之冒忝崇班。既辱朝廷。而又有所大不堪者。不敢不达。尤不胜战栗之至。华使之来。典文衡之人。例为远接使。若平日择词章足以华国者居是任。则迎待境上。无辱命之虞。今臣疲病。百脉解缓。其于迎接之礼。亦必失于周旋矣。虽然。只劳筋力而已。则假使颠踣中路。义无所辞矣。至于诗学。本非所长。加以年来沈眩之证甚重。精神茫昧。不事翰墨。傥值华使善于词藻。则臣必不能酬酢。大贻国家之辱矣。臣于平日。每辞文衡者。正为今日之忧也。臣非饰辞。情势实然。伏望特加睿念。命改正臣职。兼递文衡及远接使。俾无取笑于华人。区区无任恳祈之至。

复命后陈所经一路民弊启

[编辑]

臣闻祖宗朝奉使之臣还朝。则必采民情上达云。臣所经平安,黄海两道之民。多有呈状诉闷者。采其一二可施者书启。伏愿试垂睿察焉。诏使之来。未有如今日之急迫者。列邑仓卒应办。倍伤民力。民情皆愿国家赐民田租之半。以偿其劳费云。

驿路凋残。莫甚于今日。平安馆军。愿如黄海道收合馆马价布于军户。使得支保云。黄海馆军。则欲破永定之规。此则似难猝变。但阙户旋即充定。使应役者众。则可以支持。立马之数。或有不满旧额者。皆望加立。以充旧额云。

平壤,安州二邑之民。皆言顷年救荒时。分给久陈不可食之谷。今将督纳以正谷。民不能堪。臣问于监司卢稙。则以为实然云。下问厥数于监司处。虽不全减。若减其半。则庶慰民情云。

黄州。邑小民寡。田结亦不过三千结。官属甚少。故不论军民。役以官属。毒遍一境。民情欲革判官。不然则愿以他邑之地添入。使民物有裕云。

辞兵曹判书启

[编辑]

小臣奉命无状。接待失宜。上轸圣忧。下招物议。兢惶跼蹐。置身无所。而千万意外。叨忝西铨之长。尤不堪战栗之至。臣闻用人有道。宜适其才。用违其才。则是弃其人也。今臣孱病迂疏。触事龃龉。环顾分义。实无可堪之职。但得亲近耿光。时献愚忠。是乃区区志愿也。兵务重任。岂能综理。况今军政不修。武备隳弛。居圉空虚。足兵无策。尤非白面腐儒所可尸位也。近来。官职数易。庶绩不成者。非徒时习之误。亦由用人乖方故也。如臣者。虽无疾病固。不堪主兵。而加以少有烦劳。则辄发宿疾。务剧之地。决难久处。虽欲竭智殚力。少效涓埃。其道无由。惶惧闷迫。不知所以为计。伏望圣慈。深察危恳。亟命改差。以授可堪之人。

六条启癸未

[编辑]

我朝升平已久。恬嬉日甚。内外空虚。兵食俱乏。小丑犯边。举国惊动。傥有大寇侵轶。则虽智者。无以为计。古语有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今之国事。无一可恃。敌至必败。言念及此。心寒胆破。况今庆源之寇。非一二年可定。若不一振兵威。荡覆栖穴。则六镇终无宁靖之期。今不汲汲图治蓄力。以为后计。而因循牵补。则岂特一隅之贼为可虞哉。窃恐意外之患。有不可胜言者。臣本腐儒。滥忝兵官。夙夜焦思。敢献一得。而只陈梗槪。其闲曲折。则必须面对细达矣。其目则一曰任贤能。二曰养军民。三曰足财用。四曰固藩屏。五曰备战马。六曰明教化。

所谓任贤能者。为国有要。君拱于上。不劳而治者。由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各效其诚与才故也。今之授官。固皆择人。而朝拜暮迁。席不暇暖。虽欲察任。其道无由。虽以周召伊傅之贤且才。若今日授司徒。明日除司寇。则必不能成绩。只奔走劳苦而已。况非贤才乎。今玆数易。有二道焉。一曰呈病。二曰避嫌。欲矫呈病之弊。则下教群臣。务实而不徇俗。非实病则不呈辞。闲有托疾者。随现纠治。必病满一旬。然后始呈辞。初度满一旬。然后始许再呈。再度满一旬。然后始许三呈。若一司一员呈辞。则他员不得并呈。如有疾病。不得已并呈。则必一司佥议入启。然后始呈。如是则可矫呈病之弊。欲矫避嫌之弊。则凡台谏除人物不合者外。宜不以避嫌递差。祖宗朝。台谏虽被推。不递。司宪府推考。则下司谏院云。人非尧舜。岂能每事尽善。今之大官。被推行公者。别无伤于廉耻。而独于台谏。必责以圣贤。毫发锱铢之失。必至于递。耳目数易。公论靡定。固非为国之体。而因此迁移他官。亦至数递。庶续之败。职此之由。臣意请考故事。复台谏被推不递之规。然后可矫避嫌之弊矣。但数易而失其任。与久任而非其人。同归于不治。自今大小之官。不拘常规。广收贤才。务在人器相当。而若大官之除。必询问大臣而择差。苟得其人而信任之。则毋使浮言摇动。然后庶有任贤使能之实矣。

所谓养军民者。养兵以养民为本。不养民而能养兵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夫差之兵。无敌于天下。而卒偾其国者。由不养民故也。今之民力已竭。四方蹙蹙。目今有大敌。则虽使诸葛坐谋。韩白领众。亦无如之何矣。何者。无兵可调。无粟可食。虽智者。岂能为无面之不托乎。此由诸色军士。苦歇不均。歇者稍保。而苦者必逃。逃则侵毒一族。辗转蔓祸。甚至于一邨皆空故也。臣意别择贤能。设局委以军籍。推移苦歇。式均其役。而军士逃亡过三年者。则更括闲丁。以充其代。必使诸色军士。皆得支保。而无侵征一族之患。则可纾军民之力。其他休养生息之规。则设局之后。任事者可以讲究矣。至于训炼之术。则亦待养民然后可议也。

所谓足财用者。足兵以足食为本。百万之兵。一朝可散者。由无食故也。今之国储。不支一年。真所谓国非其国者也。上下昭见此患。而只诿之无可奈何。不思生财之道。傥有大贼。自南自北。冲突而入。则以何物为军粮乎。国储之日缩有三焉。一曰入寡出多。二曰貉道收税。三曰祭祀烦黩。入寡出多云者。祖宗朝。税入甚多。而费用不广。故一年必有赢馀。如是积年。至于红腐。势固然矣。今者。一年之入。不能支一年之出。而权设日滋。冗官太多。每以宿储供经费。二百年积累之国。无一年之蓄者。诚可痛心。臣意量入为出。尽革不急之官。无益之费。而典守之官。严明规画。不被偸窃。然后庶不至罄竭矣。貉道收税云者。古者。什一而税。公用不乏。而民亦无怨。祖宗朝。以九等收税设法。非不详密。而行之既久。吏怠民顽。每以给灾为要誉之资。今则以下之下。为上之上。而一国之田。不给灾者无几。国用安得而不匮哉。势至于此。虽守令之贤者。不敢不给灾者。以民生日困。徭役多端。若不解倒悬。而只以不给灾。为不负国。则赤子尤不能支。仁人君子。岂能忍之乎。为今之计。莫如改定贡案。使田役减其十分之七八。然后可量宜加税。以裕国用也。不然则公私终无足用之时矣。祭祀烦黩云者。古之圣帝明王。孰非大孝。而祭祀以不黩为贵。宗庙不过月祭而无原庙。自汉以下。始设原庙。已非古制辗转承讹。至于日祭。则其黩甚矣。国家于宗庙。各陵。行朔望祭。于文昭,延恩殿。行三时祭。此固出于祖宗追远之诚孝。而比于唐虞三代圣王之制。则难避烦乱之戒矣。祭祀主于诚洁。而文昭,延恩两殿。日上三祭。故主者心怠。狃于寻常。馔物器皿。熟设不精。洗拭不净。不诚不洁。神必不顾。帝王之孝。岂在于此。古者年凶。则量减祀典。况今举国无储。非止年凶而已。岂无通变之道乎。臣意惟宗庙。依前祭以朔望。而各陵则只祭以四名日。文昭延恩殿。则只行日祭。而废二时之祀。夫如是而斋心洁馔。极其诚虔。则于帝王之孝。少无所损。反为有光。祭需之费。可减三之一焉。祖完之灵于圣上。恢业拓基之诚孝。有所感动。而益享苾芬之祀矣。所谓固藩屏者。京师是腹心。而四方是藩屏也。藩屏完固。然后腹心有所恃而安。今之四方郡邑。无不残弊。而监司数易。民不知道主之为何人。设使暴寇出于不意。风驰电击。则监司虽欲仓卒节制。民不相信。令不素行。安能有所为乎。此必败之道也。臣意请合残弊小邑为一。以纾民力。选择监司而久任之。使以恩威著于一道。而民素信服。则平时可以休养。缓急可以御侮。藩屏既固。则国家有磐石之势矣。或以监司之权太重为疑。此则不然。中朝之任监司。莫不率眷。而久任者或十馀年。未闻以此虞其权重也。况今两界之任。不过二十四朔。他道不过仿一行已。二年之闲。宁有自制一道。不从朝命者乎。既择其人。则权重之患。非所虑也。

所谓备战马者。今之国中。战马最贵。傥有调发军马之事。则只用步卒而已。彼骑我步。何以相敌。今之岛马。有籍而无其实。岁损月耗。假使不至故失。散处诸岛。无异野兽。缓急无以为用。臣意京外武士善骑射者。试其才。取其优等者。使往牧场。本道都事及本邑监牧官同监。使武士就场中。自择牡马之可合战用者。以入格之次分给。而录其禾毛色。大小高低尺寸之数为三籍。一上于兵曹。一送于司仆寺。一留于本官。使之善饲者骑。每年终。京则司仆寺。外则本邑。察其肥瘠。以行赏罚。若马毙则告官检马尸。若死于五年之内。则量征其价。若死于五年之外。则不征其价。临事变则按籍收取。以为战马。若其人从军。则许令自骑。如是则岛马不积于无用。而临战有马矣。至如广贸唐马胡马。亦以此法。分授武士。则业武者不患无马。而国有缓急之资矣。

所谓明教化者。传有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假使足食足兵。苟无仁义。则宁有维持之势乎。今之风俗薄恶。义理都丧者。固出于饥寒切身。不顾廉耻。而亦由教化不明。无以振起纲维故也。吴起。一将之雄耳。其言尚曰。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又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吴起犹有此说。况今圣王为国。岂不念教化之为先务哉。蚩蚩之氓。一朝不可遽教。当自教胄子始。臣意太学及四学之官。先择其人。使教士子。而外方郡邑之校官。虽不能尽得其人。亦宜别为规画。以兴起儒风。渐及于氓俗。不宜置之无可奈何之地而已也。

六疏后请罪启

[编辑]

无状小臣。获戾既重。婴疾又深。辗转床席。度日如年。仰惟天语洋洋盈耳。感激陨越。有泪如泻。狗马之疾。虽未差复。不敢退伏私室。扶曳诣阙。复罄愚衷。伏冀睿察焉。窃闻自古儒者。进退不苟。其进以礼。其退以义。未尝有负罪包羞。系恋爵禄者也。今臣极愚至陋。固不敢望乎儒者。虽然。平日自处。亦未尝不以士为期。士而无耻。曷足为士哉。今者。台谏既以专擅权柄。骄蹇慢上。为臣罪目则是乃一罪也。大臣为臣分疏。敦迫令出。而犹不敢以弹章为过当。则臣之负罪。至此而益验矣。若台谏只斥臣之疵累而已。则虽极重大臣。固当虚受。莫敢与较矣。此则律之以无君。而臣乃恬不动念。晏然出仕。则实非人臣之义也。臣虽至顽。独不知国法可惧。公论可惮。而处之若无罪之人乎。圣谕勤恳既至。而国事艰虞日甚。使臣少可堪忍。则安敢固滞至此。上不能承顺圣意。下有以违忤众心乎。殿下独以臣为无罪。不加辨核。而每以公论为众咻为谤毁。则臣固不敢承当。而台谏闻之。岂安于心乎。台谏之停启者。以久未蒙允。且以臣为非全然无耻者。必知所以自处。故姑退耳。非以臣罪为轻歇而可恕也。臣若不知自处。幸上之优容。偃然从政。则从前累疏。只是固宠之计。而无礼无义甚矣。先失其身。何以事君乎。且台谏既以臣为擅权骄君。则臣虽承命而出。台谏岂容使无君之人。终处正卿之位乎。匹夫匹妇。有罪无罪。亦当分析。使国人洞知。然后可赦可诛。无有所憾矣。臣虽见弃于众。待罪崇班。廉耻所系。臣罪虚实。岂合置而不问。终以负罪之容。䩄面于清朝乎。为国正卿。而负罪耐弹。则其为朝廷之羞辱大矣。此岂细故乎。况今教化不明。伦纪斁败。遗君后亲。利欲滔滔。今使臣负无君之罪。而仍叨主兵长官。号令将士。则四方闻之。必将以擅权骄君。为细愆薄过矣。非但伤风败俗之可虞。其流之弊。渐不可长矣。伏望圣慈。明察义理。务定群情。举臣之罪。咨询左右。爰及诸大夫。使之称量轻重。如以为可贳。则臣虽未安。敢不黾勉随行乎。如以为实犯。则虽加流放窜殛。臣实甘心。今玆仰控之辞。臣固知非臣之所敢言。亦非臣之所当言也。然臣无仍冒之义。而上教之丁宁。可感神祗。臣虽终日涕泣。终夜绕壁。而不知所以处身之地。敢此冒达。情迫辞蹙。不知所云。无任俯伏待罪之至。

[编辑]

立后议一癸未

[编辑]

立后事。若以世俗常情观之。无子故继后。有子则还罢。似无不可者。但圣人制礼本意。则断不如此。父子之恩。天性也。劬劳鞠育。昊天罔极。而若为他人之后。则便以所后父为父。而所生父。视以伯叔父母。降服不杖期。则是以劬劳鞠育。昊天罔极之恩。移于所后之父矣。定为父子。慈孝之心已固。则虽生亲子。岂有挠改之理乎。且父之于子。子之于父。其恩情一也。子既舍生父。而父其所后。则父独不能舍亲子。而以继后子为嫡乎。若父舍亲子为无理。则子舍生父无理尤甚矣。圣人岂肯制礼立法。以垂万世乎。子可舍父。而父不可舍子。则是天下只有慈父而无孝子矣。此岂天理人情之本然者乎。况父子君臣。其为大伦一也。是故。父子之恩不重。则君臣之义不明矣。臣之事君。不可怀二心。则子之于父。独可怀二心乎。今玆为父者。其意以为彼非亲子。我若生子。吾当罢继。为子者。亦以为彼非亲父。彼若生子。吾当退去云尔。则父子怀二心以相贼。苟且假合。其家道何如耶。是故。礼无罢继之文。而其论为人后。女适人者。皆降一等。而女被出则有还服之文。子无还服之议。其不许罢继。灼然明矣。圣人制礼本意。固不可以世俗常情测度也。且俗情之流。无礼以防。则大乱之道也。癸丑年受教所谓论以众子者。虽引大明令。而令所云云者。只论义同兄弟。均分财物耳。非谓论以众子也。此教虽立。而不久旋罢。礼官误置于新立科条之故。至今犹存。兄为众子。弟为嫡子。甚乖情理。此受教则不可举行也。夫以亲子奉祀者。经也。以所后子奉祀者。权也。当权之时。必欲从经。则是任情弃礼也。魏晋以下。始有罢继之议。大明律。亦循魏晋之旧也。我国祖宗朝。只于刑典。用大明律。他典未必行用。恐不可一一从律也。今者。廷议不一。而睿旨亦于礼经。有所未快。窃恐因此任情弃礼。则父子恩轻。君臣义薄。纲沦法斁。大乱之道。未必不由于此也。但柳和。则先王朝。已许罢继。今不可追奉其祀。只当依明令。均分财物。而比于世俗所谓三岁前收养子为得矣。其他已罢者。不可追改。自今以后。立为不罢之法。永成金石之典。则纲常伦纪。庶得其正。而天下后世之为父子者定矣。伏惟上裁。

立后议二

[编辑]

为人后者为之子。是常经通义。无子而有子。父子之伦已定。反以所生父母。为伯叔父母。则与亲子无毫发之殊。当以兄弟之序。定其奉祀。故宋贤胡安国有亲子。而乃以继后子寅奉祀。父子既如此。则祖孙之伦。亦定矣。如灵川副正侹。既奉寿璿之祀。则其奉杨原之祀无疑矣。安嫔之祀。则先王后宫。非立宗之比。因一时特命。定于河原君锃。亦不害理矣。若宗法则决不可乱。今以世俗常情。归重于亲子。则先王立后之本意不明。而父子为假合之亲。伦纪紊错。所系非轻。伏惟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