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栗谷先生全書/卷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栗谷先生全書
卷之八
作者:李珥
1749年
卷九

[編輯]

請擇任太學諸官啓乙丑

[編輯]

太學之官。敎誨冑子。責任至重。若不擇人。非但無所矜式。反爲儒生笑侮之資。故近來。別擇師儒。使之導率而成就之。其意甚盛。所當精選。以期丕變。而頃日加揀擇時。不察人物當否。徒廣其數。多有混雜之失。殊無遴選之意。請令該司改擇有學識者。以重師表之任。

論銓曹請託之失啓

[編輯]

頃緣權姦當國。政出私門。初入仕者。不問賢愚。惟視賄賂。故官不得人。吏不稱職。生民塗炭。職此之由。去姦之後。朝野拭目。佇見淸明之政。而聖敎丁寧。公論繼發。爲銓曹者。所當革其舊習。一徇公道。以答顒望。而恬不動心。略無所改。至於都目大除之時及轉動之政。許多初入仕者。皆以請託注擬。只以孝行一人。爲塞責之謀。其不奉聖旨。不有公論。無異權姦在朝之日。若不痛革此弊。則政必日紊。無以爲國。至爲寒心。請吏曹堂上色郞廳推考重治。以祛徇私廢公之習。

請革兩宗禪科啓

[編輯]

兩宗禪科。爲治平疵政。聖明累德。異敎朋興。正氣消沮。人心憤悶。公論鬱抑者垂二十年。聖明豈不知邪敎之不可崇。公論之不可遏哉。特以文定王后賓天未久。不敢輕改遺敎。故遲遲至此耳。臣等亦臣子也。豈不知哀慕先後。以體上意乎。但衆怒如水火。不可力制。公論是元氣。不可摧喪。若拒公論拂人心。阽國家於危亂之域。而只保邪敎。則必非文定王后本意也。統領僧徒。自有州縣有司。不待兩宗之有無也。先儒尹享釋論語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未審聖明以禪科之設爲道耶。非道耶。臣等之論執。不過爭是非而已。未審聖明以中廟之革禪科。爲是耶非耶。知是而不能從。知非而不能改。則吾道已矣。國脈何依。自上旣拒兩司。而至以風俗之不純。責政院之輕啓。聖明此言。非國家之福也。必使居喉舌之地者。依阿承順。默無可否。然後風俗乃純耶。君出言自以爲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此衛國之事所以日非也。豈可使聖明之朝。乃有此習耶。昔者。任士洪進言於成廟曰。近日臺諫。好爲煩論。宜稍示罰。成廟責以失言。後乃貶斥。臣等竊恐士洪之姦。有以窺伺上意而復起於今日也。具瞻之臣。耳目之官豈皆好爲騷擾者哉。勢不得容默耳。伏願聖明。遠法聖祖之納諫。近遵神考之革邪。永罷兩宗禪科。以鎭人心。

辭副提學啓乙亥

[編輯]

無狀小臣。遭遇明時。內忝侍從。外叨方伯。疏謀謬策。十發九誤。涓埃未效。只辱名器。加以孱弱之質。血氣向衰。危機敗證。乘勞竝發。不克支保。勢將顚仆。分當屏伏。畢命溝壑。適値國有巨創。皇皇罔極。臣子之義。不敢退歸。扶曳上京。聖恩天覆。非徒不加譴責。乃授以論思長官。屢賜休告。期以就職。感激惶恐。措躬無所。經筵之官。國家極選。而長官之職。尤所難愼。上以輔養君德。下以維持公論。所該者廣。非一官守一言責之比也。苟非學行兼備。爲淸論所重者。則不敢居其位焉。況今殿下盡誠大事。哀禮兼至。孝思之實。聳動四境。朝野延頸拭目曰。吾王之孝。卓冠百王。將必推是心。典學誠身。以興政治。以養黎元。東方萬世之治。肇基於今日矣。悲喜交極。風草方偃。此正殿下充廣善端。進德修業之一大幾也。將順啓沃。助成允德。責在玉堂。當擇第一人物能任陳善格非之責者。俾爲長官。以冀薰陶之益。豈是如臣淺薄輕粗者所可一日冒處乎。今以臣之才智學識。精神筋力。揆以分義。反覆揣度。決不能堪此重任。請改臣職。擇授其人。

請移補金孝元啓

[編輯]

臣有所懷。不得面對。今因拜辭。不敢不達。金孝元補外之說。非但大臣之意與臣合。實是士林閒公論。自上憂六鎭。委於武夫之手。欲以文士有名望者。廁坐彈壓。聖意所在。實非偶然。若使孝元。康強無疾。則因此報恩。誠得其時。第考元身氣偏虛。疾病深重。自去年去來。不能齒於平人。有時臥不省事者累月。盛夏尙不能脫襦衣。將此筋力。受任於塞北。顚頓霜雪之中。則緩死爲幸。安能有所籌畫。以爲固邊之計乎。然則富寧一邑。實同無宰。禦侮之虞。將畀何人乎。且大臣之意。只以孝元與沈義謙。曾相疵議。跡似懷嫌。因此人言紛紜。恐啓不靖之端。故欲以兩人暫補外職。以爲裁製鎭定之策而已。非以孝元爲有罪而欲放逐之也。聖慈亦欲以此人爲重於北陲。非以爲可惡而比於貶竄也。病之輕重。自上豈能詳知乎。禮曰。弊帷不棄。爲埋馬也。弊蓋不棄。爲埋狗也。狗馬微勞。尙獲帷蓋之報。況孝元曾作侍從。出入經幄。豈無狗馬之勞乎。北邊決非養病之地。頃日武夫之有病者。尙以臺論得遞。而言官明知孝元必不能堪。而以出於特命。故不敢啓遞耳。臣言輕淺。難以取信於上。如以臣言。下詢大臣。擇可堪鎭邊者授富寧。而以內地殘僻之郡授孝元。使之穌撫疲氓。兼養疾病。內全君臣之義。外固邊圉之備。則聖德益厚。士林感動矣。臣不勝惶恐。敢啓。

陳黃海道民弊啓庚辰

[編輯]

臣竊聞祖宗朝奉命出使之臣復命時。以所聞所見民閒弊瘼書啓。則自上下於公卿。詢議釐革。今臣雖非奉使之臣。而久處畎畝。目覩民瘼。且臣上京之時。邨民多有羅列馬前。號訴所悶。乞達天聰者。臣今詣闕。不敢默默。撮其尤者。條錄於左。不勝惶恐。

一。去年黃海道秋事。七八月之閒。禾穀甚豐茂。緣隕霜太早。不能結實。水田則稍有豐稔之處。而閒閒亦多不實。若田穀則全無所收。廟議只聞豐稔之名。不究其實。勒定全稅。民方阻飢。而督促甚急。富者賣田。貧者流離。侵及族鄰。冤號苦楚之狀。有不忍見。今則已無及矣。但自今年。將永定三斗之稅。若然則民閒之苦。每每如此。何可支保。大抵黃海之地。多田少畓。而土品比之下三道。則饒瘠懸絶。若下三道出稅四斗。則黃海道雖減半。亦不均平。況只減一斗乎。民情皆所不樂。而年年踏驗之弊。亦不可不更張。故民閒父老解事者。咸願黃海之稅。定以二斗雲。

一。黃海道軍卒赴防之弊。朝廷非不詳知。而西鄙關重。不能改轍。一道殘傷。職此之由。今聞平安兵使以壬戌年後闕防之軍鈔錄狀啓。而厥數甚多。其中海州爲尤甚。蓋緣當身現存者少。而以一族充送。故其弊如此。且所謂闕防者。非盡不至防所者也。或立防垂畢。未滿數日。而被侵糧盡。脫身逃走者亦多。而不分輕重。皆論以闕防。今方督送。民閒騷擾。不勝其苦。追鄰逮族。纍纍相繼。今雖入送。其勢必如前逃走。無益於彼。有害於此。民情皆願今後申明軍令。俾無闕防。而往年闕防之軍。若當身現存。則徵其價布。入送西邊。使之召募。給價立防。若其逃亡物故老除者。則特垂天恩。勿侵一族。以蘇民生雲。

一。西海島中。漁船坌集。捉魚船各有稅。置籍收稅。而或黃海漁船。捉魚於忠淸,全羅兩道海中。則其處官吏又籍其船而上其名於該曹。收稅於本道本邑。故捉魚人等。或變易名姓。不告以實。本道按籍而推捉其人。則多不知所在。追捕鄰近。拷掠備至。而終不能得者甚多。故戶曹徒擁虛簿。貽弊沿海州郡而已。收稅實難。夫以一人之船。旣籍於本邑收稅。可以一二度出入他道之故。又籍於他道。實非王政薄稅斂之道。況徒爲騷擾。而實不能收稅。民情皆願本道漁船。只籍於本邑。而勿籍於他道他邑。假使籍於他邑。亦當於置籍之邑收稅。而勿徵於本邑雲。

辭藝文提學啓辛巳

[編輯]

竊聞明王用人。各因其才。其所不能。不強使爲。故君不失人。臣不瘝官。相成其美。而不著其疵焉。小臣於言語文字之學。雖不可謂元不從事。而若於詞章。則性旣不近。且不用功。加以近年以來。疾病連綿。氣衰神耗。全廢鉛槧。固不能以翰墨爲業矣。今者。不意特命兼帶藝文提學。伏觀故事。則藝文館。專掌詞翰之事。非以文章自任者。不敢濫膺是選也。臣誠惶慄羞汗。無地措躬。世俗觀人。不究其實。只取其名。以臣於科場閒僥倖占魁之故。遂目以爲習於文章。臣抱悶默。無以自解。知臣莫如君。敢此仰達。伏望聖慈深諒危悃。還命減下。使得安心供職。

辭大提學啓

[編輯]

小臣。只是空疏一病人耳。際遇至此。誠非始願。聖明含垢。試可列卿。已踰涯分。戰懼憂悶。寢食不安。不意今者。誤授文衡。重任承命驚震。置身無所。伏惟盛朝多士濟濟。此任何故謬加臣身乎。此實朝廷之至羞也。目今文風滅裂。師道荒廢。俗尙詭詐。士乏實行。狂流四潰。勢難防遏。雖得學可爲師。文起衰世者。授以此任。猶恐不能匡救。況如小臣愚騃鹵莽者。安敢抗顏冒忝。自取瘝曠。以負聖明乎。抑念我國接待華使。以詞藻爲重。故從前典文衡者。未有不尙才華者也。今臣自少只讀經書。不習辭章。到今衰病日甚。全廢鉛槧。其於詩學。旣不能自力。又無以辨人之優劣。只此一事。亦難堪任。伏望聖慈。俯諒危懇。亟命改授可堪之人。以重作成之任。

再啓

[編輯]

小臣受氣虛弱。恆抱疾病。多年退閒。如保嬰兒。僅能支持。今承誤恩。優以高秩。授以劇職。辭不獲免。感激戰慄。不敢自愛。卯酉趨仕。勞傷致疾。加以觸風感寒。沈綿二旬。累受恩假。雖得少歇。頭目之閒。眩氣猶重。動必氣急。膚汗股戰。自度筋力。勢難供職。而竊觀數易之弊。使庶績咸隳。似當矯革。今臣受任日淺。未效涓埃。遽爾遞免。涉於自便。非夙夜奉公之義。故作氣強出。來謝恩命。竊有危懇。玆敢仰籲。以臣精神氣魄。雖只委地部。力小任大。猶且不堪。而乃益之以文衡重任。是猶強責稺子以擧萬斤之重也。焉往而不敗哉。錢穀之務。文翰之藝。正相背馳。雖以高才。決難兼任。兩盡其職。況以臣才劣。重以痼疾者乎。自臣忝冒度支以來。未遑看一卷書。每於簿牒倥傯之際。藝文之吏。示臣以製述文字。使之斤正。臣於此時。神識茫昧。實不能辨其工拙。雖閒漫之作。猶當明示優劣。以爲勸懲。況事大交鄰文書。其可草草放過乎。曾試以驗。然後益知其終不能堪也。至於儒習之誤。文風之壤。尤非臣力所可振救。以此憂懼。將成心恙。誠不可抑行之。伏願聖明。量度臣才。矜憐臣病。命解文衡。擇授其人。使臣得專一職。以盡犬馬之誠。公私幸甚。

三啓

[編輯]

伏承上敎丁寧。感激之餘。惶悶尤深。竊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禮有節文。必度其臣之才力。而授之職以責其成。忠當盡命。必自度其才力。而受其任以致其身。君不度臣之才。則爲枉其人。臣不自度其才。則爲賊其身。今臣病弱。衆所共知。天鑑亦應洞照。以臣之才。以臣之病。乃兼度支文衡二大任。而能不僨事者。萬無其理。臣之憂懼。爲如何哉。文衡雖非劇務。必須完養精神。涵泳簡編。然後可以自進其學。亦可以爲人之師矣。今以滅裂之學。勞心簿領之閒。而能兼是任。豈不難乎。況臣於詩學。久不從事。今雖勤用其功。猶恐不成。明年華使之來。雖不可預料。而大提學必當接待之任。我國素以詞章。頡頏中朝名士。若不能抵當。則爲國恥大矣。當今豈無詩學之人。而必委重於疏劣病臣。以成一大錯乎。臣誠愚直。不敢飾辭仰瀆。伏願深思。亟命遞文衡之職。

辭吏曹判書啓壬午

[編輯]

小臣空疏戇騃。最出人下。學愧致用。材非世器。自分溝壑。不敢求進。聖量藏疾。收召不置。爵位之隆。誠非始願。不意今者。誤恩橫加。銓衡重任。授之非人。聞命戰慄。置躬無所。竊念今之銓長。卽古之宰相。古稱安危。係於宰相。銓長得其人。則仕路淸而百職擧。人心可淑。世道可變。而國以之安焉。銓長不得其人。則仕路溷而庶績隳。人心趨利。世道日卑。而國以之危焉。人主之責。只在愼擇冢宰而已。今玆聖明臨御。望道求治。而未見成效者。實由天官未能擧職故也。宜擇識鑑精明。秉心正直之人。以授重任。而疇咨之擧。乃及愚臣。觀聆駭異。具僚解體。眞所謂歇後作相。時事可知者也。臣是何人。乃敢謬當關時運繫盛衰之大任乎。臣之才迂病痼。百無所能。不特國人知之。天鑑之明。無所不燭。曾已試可。寸效未著。豈可強委以必不堪之職。使之僨事敗身也哉。今臣狗馬之疾。尙未痊復。而久稽謝恩。益切惶怖。作氣拜命。敢瀝危悰。伏惟聖明。察臣非負重之才。諒臣非文飾之辭。命解臣職。授以可堪之任。使得隨分獻忠。公私幸甚。

再啓

[編輯]

伏承可合之敎。不勝惶悶之至。臣竊聞王者用人。各因其材。故孟公綽以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今臣疏愚輕淺。素無藻鑑。加以痼疾在身。精神昏昧。尋常職事。尙多瘝曠。其於進退人物。陶甄世道之任。決非所堪。此何異於責聾以賞音。責瞽以辨色哉。古人有言曰。僮子備官。魯其亡乎。其是之謂歟。一國銓衡。非戲劇之地。不合輕試於非人。安危治亂。所係至重。臣何敢冒據。以誤國事乎。昔者。漢臣汲黯。泣告武帝。願爲中郞。此則退託之辭。雖非今日之比。而第臣忝居經幄。已踰涯分矣。倘得處以閒局。使之出入禁闥。補過拾遺。則臣之至願也。伏望聖明命遞臣職。爲官擇人。國家幸甚。

三啓

[編輯]

伏承聖敎。不勝感激。累瀆天聰。至爲惶恐。而心懷憂悶。不敢不盡達於聖明也。臣聞古人有言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竊思今日之政不擧治不成者。良由祖宗良法美意。久廢不行。而近日謬規弊習。反如成憲故也。祖宗朝。特重銓衡之長。必極一時之選。或以三公領之。或以重臣兼之。豈如今日取次充位也哉。昔之居是位者。以國政世道爲己任。鑑別極其明。掄選極其公。主張一時淸論。而郞僚只補其所不逮而已。今則館閣淸選。一委之郞僚。無復置意於其閒。只以注擬微末之職爲己責。而亦復瞻顧前後。以請託高下爲輕重。就其中公私相半者。則時論稱善。故淸議在於郞僚。而不在於長官。由是冠屨倒置。不成紀綱焉。昔者。該官各執其職。正事格王。恩命雖出於上。而如不合公議。則必覆逆不已。不以阿從爲敬。今則咸以爲該曹只當奉行文書。如有錫爵之命。則不問臧否。而惟上命是順。此眞所謂三旨宰相者也。吏曹有考功之司。故昔之考功者。檢察百僚之勤慢。有不稱職者。則隨現汰去。故百僚奉職。莫敢怠忽。今則銓曹。只掌除授。而其於考課。不知爲何事。用是百司解弛。庶績皆敗焉。此等痼弊。數十年來。莫知釐革。時人耳恬目熟。以爲當然。今以臣之才望。其能革舊誤而反之正乎。假使愚臣不自度量。強欲盡心。其能上格宸衷。下愜衆情乎。聖上明燭事理。歷覽古今。曷嘗有一介迂儒持國政柄。而能免禍敗者乎。況臣天賦疏戇。素不諳人情物態。今欲以孤根弱植。自奮於羣譏衆笑之中。效愚售忠。則將必左右掣肘。決無所裨益矣。如欲隨行逐隊。以遵俗例。則亦將上負國家。下負所學。生當抱羞。死不瞑目矣。百爾思之。決難供職。恭惟聖明。天地父母。伏願俯察危辭。矜憐至情。命遞臣職。量才授官。以全君臣之義。

辭大提學啓

[編輯]

小臣。本一空疏病人也。濫承天寵。叨忝重任。材輕力薄。倍勞神思。疾病連綿。二歲之內。眩證重發者凡三矣。其他小恙。靡月不作。氣血消耗。精神昏昧。今冒參贊。固非所堪。而職非劇地。猶可屍位。若所兼帶大提學。則事大交鄰。辭命所萃。作成人才。專出其手。而小臣久病之後。餘眩猶存。拋放簡編。疏棄翰墨。方寸惝怳。有若迷方之人。尋常文字。尙不記念。其於一國文衡。豈可竊位。自取僨事乎。如臣腐儒。兼有痼疾。而位踰於才。只得閒局。出入經幄。親近耿光。涯分已極。志願已畢。此外絲髮之務。皆所不堪。臣雖無狀。不敢託疾避事。伏望聖慈。矜察危哀。爲官擇人。命遞文衡之仕。改授可堪之人。不勝幸甚。

辭右贊成啓

[編輯]

臣本空疏腐儒。加以痼疾在身。百無所用。聖恩天涵。不遺菅蒯。得從大夫之列。已爲越分。誠不自意誤恩橫被。濫躋正卿。恆懷戰慄。坐待致寇。至於貳公之命。又出夢寐之外。驚震跼蹐。置身無所。歷觀古今。如臣無狀者。致位崇班。誠所未聞。玷辱名器。傳笑四方。非細事也。臣擧何顏。敢犯冒進之戒乎。況用人之規。非有賢才過人者。則必計踐歷。不可遽以新踰舊。今臣釋褐未滿二十年。恆疾在野。而立朝實仕。爲日甚淺。有何才德功勞。而一朝驟陞。至於此極乎。揆之分義。旣甚乖理。揣以利害。亦非佳福。伏望聖慈。矜察愚誠。曲全微物。亟命改正。以重名器。

辭大提學及遠接使啓

[編輯]

累塵天聰。至爲惶恐。臣之固辭。實抱悶迫。非出於應文備禮而已。臣之冒忝崇班。旣辱朝廷。而又有所大不堪者。不敢不達。尤不勝戰慄之至。華使之來。典文衡之人。例爲遠接使。若平日擇詞章足以華國者居是任。則迎待境上。無辱命之虞。今臣疲病。百脈解緩。其於迎接之禮。亦必失於周旋矣。雖然。只勞筋力而已。則假使顚踣中路。義無所辭矣。至於詩學。本非所長。加以年來沈眩之證甚重。精神茫昧。不事翰墨。儻値華使善於詞藻。則臣必不能酬酢。大貽國家之辱矣。臣於平日。每辭文衡者。正爲今日之憂也。臣非飾辭。情勢實然。伏望特加睿念。命改正臣職。兼遞文衡及遠接使。俾無取笑於華人。區區無任懇祈之至。

復命後陳所經一路民弊啓

[編輯]

臣聞祖宗朝奉使之臣還朝。則必採民情上達雲。臣所經平安,黃海兩道之民。多有呈狀訴悶者。採其一二可施者書啓。伏願試垂睿察焉。詔使之來。未有如今日之急迫者。列邑倉卒應辦。倍傷民力。民情皆願國家賜民田租之半。以償其勞費雲。

驛路凋殘。莫甚於今日。平安館軍。願如黃海道收合館馬價布於軍戶。使得支保雲。黃海館軍。則欲破永定之規。此則似難猝變。但闕戶旋卽充定。使應役者衆。則可以支持。立馬之數。或有不滿舊額者。皆望加立。以充舊額雲。

平壤,安州二邑之民。皆言頃年救荒時。分給久陳不可食之穀。今將督納以正穀。民不能堪。臣問於監司盧稙。則以爲實然雲。下問厥數於監司處。雖不全減。若減其半。則庶慰民情雲。

黃州。邑小民寡。田結亦不過三千結。官屬甚少。故不論軍民。役以官屬。毒遍一境。民情慾革判官。不然則願以他邑之地添入。使民物有裕雲。

辭兵曹判書啓

[編輯]

小臣奉命無狀。接待失宜。上軫聖憂。下招物議。兢惶跼蹐。置身無所。而千萬意外。叨忝西銓之長。尤不堪戰慄之至。臣聞用人有道。宜適其才。用違其才。則是棄其人也。今臣孱病迂疏。觸事齟齬。環顧分義。實無可堪之職。但得親近耿光。時獻愚忠。是乃區區志願也。兵務重任。豈能綜理。況今軍政不修。武備隳弛。居圉空虛。足兵無策。尤非白面腐儒所可屍位也。近來。官職數易。庶績不成者。非徒時習之誤。亦由用人乖方故也。如臣者。雖無疾病固。不堪主兵。而加以少有煩勞。則輒發宿疾。務劇之地。決難久處。雖欲竭智殫力。少效涓埃。其道無由。惶懼悶迫。不知所以爲計。伏望聖慈。深察危懇。亟命改差。以授可堪之人。

六條啓癸未

[編輯]

我朝昇平已久。恬嬉日甚。內外空虛。兵食俱乏。小醜犯邊。擧國驚動。儻有大寇侵軼。則雖智者。無以爲計。古語有之。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今之國事。無一可恃。敵至必敗。言念及此。心寒膽破。況今慶源之寇。非一二年可定。若不一振兵威。蕩覆棲穴。則六鎭終無寧靖之期。今不汲汲圖治蓄力。以爲後計。而因循牽補。則豈特一隅之賊爲可虞哉。竊恐意外之患。有不可勝言者。臣本腐儒。濫忝兵官。夙夜焦思。敢獻一得。而只陳梗槪。其閒曲折。則必須面對細達矣。其目則一曰任賢能。二曰養軍民。三曰足財用。四曰固藩屏。五曰備戰馬。六曰明敎化。

所謂任賢能者。爲國有要。君拱於上。不勞而治者。由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各效其誠與才故也。今之授官。固皆擇人。而朝拜暮遷。席不暇暖。雖欲察任。其道無由。雖以周召伊傅之賢且才。若今日授司徒。明日除司寇。則必不能成績。只奔走勞苦而已。況非賢才乎。今玆數易。有二道焉。一曰呈病。二曰避嫌。欲矯呈病之弊。則下敎羣臣。務實而不徇俗。非實病則不呈辭。閒有託疾者。隨現糾治。必病滿一旬。然後始呈辭。初度滿一旬。然後始許再呈。再度滿一旬。然後始許三呈。若一司一員呈辭。則他員不得竝呈。如有疾病。不得已竝呈。則必一司僉議入啓。然後始呈。如是則可矯呈病之弊。欲矯避嫌之弊。則凡臺諫除人物不合者外。宜不以避嫌遞差。祖宗朝。臺諫雖被推。不遞。司憲府推考。則下司諫院雲。人非堯舜。豈能每事盡善。今之大官。被推行公者。別無傷於廉恥。而獨於臺諫。必責以聖賢。毫髮錙銖之失。必至於遞。耳目數易。公論靡定。固非爲國之體。而因此遷移他官。亦至數遞。庶續之敗。職此之由。臣意請考故事。復臺諫被推不遞之規。然後可矯避嫌之弊矣。但數易而失其任。與久任而非其人。同歸於不治。自今大小之官。不拘常規。廣收賢才。務在人器相當。而若大官之除。必詢問大臣而擇差。苟得其人而信任之。則毋使浮言搖動。然後庶有任賢使能之實矣。

所謂養軍民者。養兵以養民爲本。不養民而能養兵者。自古及今。未之聞也。夫差之兵。無敵於天下。而卒僨其國者。由不養民故也。今之民力已竭。四方蹙蹙。目今有大敵。則雖使諸葛坐謀。韓白領衆。亦無如之何矣。何者。無兵可調。無粟可食。雖智者。豈能爲無麪之不託乎。此由諸色軍士。苦歇不均。歇者稍保。而苦者必逃。逃則侵毒一族。輾轉蔓禍。甚至於一邨皆空故也。臣意別擇賢能。設局委以軍籍。推移苦歇。式均其役。而軍士逃亡過三年者。則更括閒丁。以充其代。必使諸色軍士。皆得支保。而無侵徵一族之患。則可紓軍民之力。其他休養生息之規。則設局之後。任事者可以講究矣。至於訓鍊之術。則亦待養民然後可議也。

所謂足財用者。足兵以足食爲本。百萬之兵。一朝可散者。由無食故也。今之國儲。不支一年。眞所謂國非其國者也。上下昭見此患。而只諉之無可奈何。不思生財之道。儻有大賊。自南自北。衝突而入。則以何物爲軍糧乎。國儲之日縮有三焉。一曰入寡出多。二曰貉道收稅。三曰祭祀煩黷。入寡出多雲者。祖宗朝。稅入甚多。而費用不廣。故一年必有贏餘。如是積年。至於紅腐。勢固然矣。今者。一年之入。不能支一年之出。而權設日滋。宂官太多。每以宿儲供經費。二百年積累之國。無一年之蓄者。誠可痛心。臣意量入爲出。盡革不急之官。無益之費。而典守之官。嚴明規畫。不被偸竊。然後庶不至罄竭矣。貉道收稅雲者。古者。什一而稅。公用不乏。而民亦無怨。祖宗朝。以九等收稅設法。非不詳密。而行之旣久。吏怠民頑。每以給災爲要譽之資。今則以下之下。爲上之上。而一國之田。不給災者無幾。國用安得而不匱哉。勢至於此。雖守令之賢者。不敢不給災者。以民生日困。徭役多端。若不解倒懸。而只以不給災。爲不負國。則赤子尤不能支。仁人君子。豈能忍之乎。爲今之計。莫如改定貢案。使田役減其十分之七八。然後可量宜加稅。以裕國用也。不然則公私終無足用之時矣。祭祀煩黷雲者。古之聖帝明王。孰非大孝。而祭祀以不黷爲貴。宗廟不過月祭而無原廟。自漢以下。始設原廟。已非古制輾轉承訛。至於日祭。則其黷甚矣。國家於宗廟。各陵。行朔望祭。於文昭,延恩殿。行三時祭。此固出於祖宗追遠之誠孝。而比於唐虞三代聖王之制。則難避煩亂之戒矣。祭祀主於誠潔。而文昭,延恩兩殿。日上三祭。故主者心怠。狃於尋常。饌物器皿。熟設不精。洗拭不淨。不誠不潔。神必不顧。帝王之孝。豈在於此。古者年凶。則量減祀典。況今擧國無儲。非止年凶而已。豈無通變之道乎。臣意惟宗廟。依前祭以朔望。而各陵則只祭以四名日。文昭延恩殿。則只行日祭。而廢二時之祀。夫如是而齋心潔饌。極其誠虔。則於帝王之孝。少無所損。反爲有光。祭需之費。可減三之一焉。祖完之靈於聖上。恢業拓基之誠孝。有所感動。而益享苾芬之祀矣。所謂固藩屏者。京師是腹心。而四方是藩屏也。藩屏完固。然後腹心有所恃而安。今之四方郡邑。無不殘弊。而監司數易。民不知道主之爲何人。設使暴寇出於不意。風馳電擊。則監司雖欲倉卒節制。民不相信。令不素行。安能有所爲乎。此必敗之道也。臣意請合殘弊小邑爲一。以紓民力。選擇監司而久任之。使以恩威著於一道。而民素信服。則平時可以休養。緩急可以禦侮。藩屏旣固。則國家有磐石之勢矣。或以監司之權太重爲疑。此則不然。中朝之任監司。莫不率眷。而久任者或十餘年。未聞以此虞其權重也。況今兩界之任。不過二十四朔。他道不過倣一行已。二年之閒。寧有自製一道。不從朝命者乎。旣擇其人。則權重之患。非所慮也。

所謂備戰馬者。今之國中。戰馬最貴。儻有調發軍馬之事。則只用步卒而已。彼騎我步。何以相敵。今之島馬。有籍而無其實。歲損月耗。假使不至故失。散處諸島。無異野獸。緩急無以爲用。臣意京外武士善騎射者。試其才。取其優等者。使往牧場。本道都事及本邑監牧官同監。使武士就場中。自擇牡馬之可合戰用者。以入格之次分給。而錄其禾毛色。大小高低尺寸之數爲三籍。一上於兵曹。一送於司僕寺。一留於本官。使之善飼者騎。每年終。京則司僕寺。外則本邑。察其肥瘠。以行賞罰。若馬斃則告官檢馬屍。若死於五年之內。則量徵其價。若死於五年之外。則不徵其價。臨事變則按籍收取。以爲戰馬。若其人從軍。則許令自騎。如是則島馬不積於無用。而臨戰有馬矣。至如廣貿唐馬胡馬。亦以此法。分授武士。則業武者不患無馬。而國有緩急之資矣。

所謂明敎化者。傳有之。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假使足食足兵。苟無仁義。則寧有維持之勢乎。今之風俗薄惡。義理都喪者。固出於飢寒切身。不顧廉恥。而亦由敎化不明。無以振起綱維故也。吳起。一將之雄耳。其言尙曰。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又曰。凡制國治軍。必敎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吳起猶有此說。況今聖王爲國。豈不念敎化之爲先務哉。蚩蚩之氓。一朝不可遽敎。當自敎冑子始。臣意太學及四學之官。先擇其人。使敎士子。而外方郡邑之校官。雖不能盡得其人。亦宜別爲規畫。以興起儒風。漸及於氓俗。不宜置之無可奈何之地而已也。

六疏後請罪啓

[編輯]

無狀小臣。獲戾旣重。嬰疾又深。輾轉牀席。度日如年。仰惟天語洋洋盈耳。感激隕越。有淚如瀉。狗馬之疾。雖未差復。不敢退伏私室。扶曳詣闕。復罄愚衷。伏冀睿察焉。竊聞自古儒者。進退不苟。其進以禮。其退以義。未嘗有負罪包羞。係戀爵祿者也。今臣極愚至陋。固不敢望乎儒者。雖然。平日自處。亦未嘗不以士爲期。士而無恥。曷足爲士哉。今者。臺諫旣以專擅權柄。驕蹇慢上。爲臣罪目則是乃一罪也。大臣爲臣分疏。敦迫令出。而猶不敢以彈章爲過當。則臣之負罪。至此而益驗矣。若臺諫只斥臣之疵累而已。則雖極重大臣。固當虛受。莫敢與較矣。此則律之以無君。而臣乃恬不動念。晏然出仕。則實非人臣之義也。臣雖至頑。獨不知國法可懼。公論可憚。而處之若無罪之人乎。聖諭勤懇旣至。而國事艱虞日甚。使臣少可堪忍。則安敢固滯至此。上不能承順聖意。下有以違忤衆心乎。殿下獨以臣爲無罪。不加辨覈。而每以公論爲衆咻爲謗毀。則臣固不敢承當。而臺諫聞之。豈安於心乎。臺諫之停啓者。以久未蒙允。且以臣爲非全然無恥者。必知所以自處。故姑退耳。非以臣罪爲輕歇而可恕也。臣若不知自處。幸上之優容。偃然從政。則從前累疏。只是固寵之計。而無禮無義甚矣。先失其身。何以事君乎。且臺諫旣以臣爲擅權驕君。則臣雖承命而出。臺諫豈容使無君之人。終處正卿之位乎。匹夫匹婦。有罪無罪。亦當分析。使國人洞知。然後可赦可誅。無有所憾矣。臣雖見棄於衆。待罪崇班。廉恥所係。臣罪虛實。豈合置而不問。終以負罪之容。靦面於淸朝乎。爲國正卿。而負罪耐彈。則其爲朝廷之羞辱大矣。此豈細故乎。況今敎化不明。倫紀斁敗。遺君後親。利慾滔滔。今使臣負無君之罪。而仍叨主兵長官。號令將士。則四方聞之。必將以擅權驕君。爲細愆薄過矣。非但傷風敗俗之可虞。其流之弊。漸不可長矣。伏望聖慈。明察義理。務定羣情。擧臣之罪。咨詢左右。爰及諸大夫。使之稱量輕重。如以爲可貰。則臣雖未安。敢不黽勉隨行乎。如以爲實犯。則雖加流放竄殛。臣實甘心。今玆仰控之辭。臣固知非臣之所敢言。亦非臣之所當言也。然臣無仍冒之義。而上敎之丁寧。可感神祗。臣雖終日涕泣。終夜繞壁。而不知所以處身之地。敢此冒達。情迫辭蹙。不知所云。無任俯伏待罪之至。

[編輯]

立後議一癸未

[編輯]

立後事。若以世俗常情觀之。無子故繼後。有子則還罷。似無不可者。但聖人制禮本意。則斷不如此。父子之恩。天性也。劬勞鞠育。昊天罔極。而若爲他人之後。則便以所後父爲父。而所生父。視以伯叔父母。降服不杖期。則是以劬勞鞠育。昊天罔極之恩。移於所後之父矣。定爲父子。慈孝之心已固。則雖生親子。豈有撓改之理乎。且父之於子。子之於父。其恩情一也。子旣捨生父。而父其所後。則父獨不能捨親子。而以繼後子爲嫡乎。若父捨親子爲無理。則子捨生父無理尤甚矣。聖人豈肯制禮立法。以垂萬世乎。子可捨父。而父不可捨子。則是天下只有慈父而無孝子矣。此豈天理人情之本然者乎。況父子君臣。其爲大倫一也。是故。父子之恩不重。則君臣之義不明矣。臣之事君。不可懷二心。則子之於父。獨可懷二心乎。今玆爲父者。其意以爲彼非親子。我若生子。吾當罷繼。爲子者。亦以爲彼非親父。彼若生子。吾當退去雲爾。則父子懷二心以相賊。苟且假合。其家道何如耶。是故。禮無罷繼之文。而其論爲人後。女適人者。皆降一等。而女被出則有還服之文。子無還服之議。其不許罷繼。灼然明矣。聖人制禮本意。固不可以世俗常情測度也。且俗情之流。無禮以防。則大亂之道也。癸丑年受敎所謂論以衆子者。雖引大明令。而令所云云者。只論義同兄弟。均分財物耳。非謂論以衆子也。此敎雖立。而不久旋罷。禮官誤置於新立科條之故。至今猶存。兄爲衆子。弟爲嫡子。甚乖情理。此受敎則不可擧行也。夫以親子奉祀者。經也。以所後子奉祀者。權也。當權之時。必欲從經。則是任情棄禮也。魏晉以下。始有罷繼之議。大明律。亦循魏晉之舊也。我國祖宗朝。只於刑典。用大明律。他典未必行用。恐不可一一從律也。今者。廷議不一。而睿旨亦於禮經。有所未快。竊恐因此任情棄禮。則父子恩輕。君臣義薄。綱淪法斁。大亂之道。未必不由於此也。但柳和。則先王朝。已許罷繼。今不可追奉其祀。只當依明令。均分財物。而比於世俗所謂三歲前收養子爲得矣。其他已罷者。不可追改。自今以後。立爲不罷之法。永成金石之典。則綱常倫紀。庶得其正。而天下後世之爲父子者定矣。伏惟上裁。

立後議二

[編輯]

爲人後者爲之子。是常經通義。無子而有子。父子之倫已定。反以所生父母。爲伯叔父母。則與親子無毫髮之殊。當以兄弟之序。定其奉祀。故宋賢胡安國有親子。而乃以繼後子寅奉祀。父子旣如此。則祖孫之倫。亦定矣。如靈川副正侹。旣奉壽璿之祀。則其奉楊原之祀無疑矣。安嬪之祀。則先王後宮。非立宗之比。因一時特命。定於河原君鋥。亦不害理矣。若宗法則決不可亂。今以世俗常情。歸重於親子。則先王立後之本意不明。而父子爲假合之親。倫紀紊錯。所係非輕。伏惟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