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桐江遗稿/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墓表 桐江遗稿
卷之一
𭳞
1810年
卷二

书牍[编辑]

上李西堂德寿[编辑]

侍生才本卤莽。不闲时文。夙抱晕眩之疾。凡于场屋杂遝之中。不能结撰文字。虽或幸而中的。顾此癃病。实无驱策世路之望。十数年来。担阁举业者。亶以此也。而人或意其有向上事。其他云云。非止一端。外至之言。虽不足恤。而末世标榜。亦自不好。且亲意甚觖然于永断科场。更欲留意于程式之文。以为黾勉数年之计矣。向者春曹场中。有拔刀刺人之变云。闻来令人气短。宋之和靖。我朝退牛诸贤。皆有经世之学。华国之文。见场屋间微事。尚且退归。或停或废。若将凂焉。今则秪为一身些少荣利。其可蹈白刃而决得失乎。我有广居安宅而不知求焉。欲裸体而入于荆棘世界。已非智者所为。况目下节拍又如此。不如绝意于进取。杜门自守。温理旧书之为得。古之清介洁身者。虽不可望。亦庶几于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矣。未知如何。或有以亲老家贫为言。而箪瓢屡空之回。未闻为亲而屈。况此时立身荣辱相嬗。而且积衰之家。一第之得。诚有所未可必者。则岂不为耗精场屋。两无所成之归耶。区区𫍲见实如此。仰恃平日爱之以德之谊。玆敢倾倒悃臆。伏乞明教。使之不迷于此身措处之道。如何如何。过祗迎后。当即还山否。

上李西堂[编辑]

伏不审辞退后匀体动静若何。区区仰慕不任下悰。向也干冒于杜门谢客之中。而特借容丈之地。曲循所恳。至许贲饰先墓。删定遗稿。俾为不朽之地。则此非但不肖辈受赐荣幸万万。九原知遇之感。当复如何。且此樗材下品。本无尺朽之可论。而至蒙绳斲于大匠之门。奖诲郑重。仰认德意。尤不知所达。遗稿宜即誊写。躬将以进。而祖母宿痾。近复添谻。日事煎熬。身恙亦苦于跋履之馀。既不获躬纳之计。誊役亦稽。今始褫呈。实多不敏之罪也。第此稿裒辑本末。略揭状末。想已俯悉之矣。夫唯无学。学则吾其为唐。是王考为诗之律度也。故所咏格调甚高。不作东人语。惜乎全稿见失。大篇杰句。荡然无存。不肖等。亦不能广加搜罗。故所编若是鲜也。兼以传录不无亥豕之讹。实不足为窥斑尝脔之资。岂胜痛恨。然杯圈以其手泽之存。犹为子孙之所爱惜。况此咳唾之遗。可托百世羹墙之慕者耶。敢以浅见有所抄写。而并与所删者录呈。幸乞详加遴选。以作定本如何。顷拜时弁卷之文。切欲仰恳。而既请碣铭。又征序文。恐涉烦猥。含糊不敢发口。到今思之。执事既许其抄选之役矣。上下熟复之际。必有衡鉴之自定于内者。则发之为文。是特一濡毫间事耳。玆不以溷屑为嫌。敢此并请。倘得长弟撰惠。则幽明感恩。又岂可尽喩。此尤宜躬进仰请。亲癠之速可未必。而趑趄之间。恐或后时。先以书替暴此悃。差待病间。躬谒是计。万望勿以冒烦而却之。必有以终惠之。馀伏祝为时为道。千万保重。

与赵东溪龟命[编辑]

干川稿。因眼病今始卒业。而如入波斯之市。玙璠珠玑辉映前后。其烨然之光。琅然之声。已令人心目俱駴。顾何敢指摘瑕瑜。妄加雌黄哉。然尝从一二亲旧获闻。干川子文章。纤窄入处。似不如古人。今读其书。或者之说。恐未深知之言也。夫为文章而到其极处。譬若登泰山之绝顶。所从之门路。虽有齐鲁之殊。若到得绝顶。则能事毕矣。彼御六辔而鸣和銮清节奏。遵大路长驱而进者。尚矣不可论。亦有从深奥中透去者。或有由崎岖处进步者。如不摧辕折轴。半涂而止则斯可矣。何必挈百家而同一路脉。然后为得耶。况干川子于众所不蹈之中。辟得一蹊迳。而花木奇秀。水石清幽。使人耽玩。便忘应接之劳。而循玆阶级。雍容而进。则其到得山顶。与御六辔而长驱者。亦庶几无间矣。岂不盛矣乎哉。然干川子既孜孜于不朽业。则胡乃舍却第一层地。而从第二层做去。无乃世其治心克己之学。有所默修潜进。而恶夫人之心人欲而口天理者。姑以是自托耶。雅意所存。愿有闻也。

与稚浩族弟[编辑]

隙驷忙矣。冬候已届。想惟瞻依松楸。感时之痛。益复罔极。病懒笔砚。且乏僮指。相阻至此。抚念畴昔。秪自怆伤。山中静寂。馈奠之暇。能加意于占毕之业否。哀虽天资近道。于学知之工。不曾刻苦。性命之原。不免卤莽。云为之际。率多循俗。若一任其荏苒悠泛。失此少壮时节。则老大之后。虽悔莫追。悠悠万事。莫如先得吾身好。而其好之之道。实在于多读古书。讲明义理。而讲读之道。亦贵乎专心致志。哀既躬干家事。且多应接之端。此为志虑分歧之患。然惟一念孜孜。无少间断。措之不失其道。处之各得其当。此实吃紧工夫。为之不已。行之不怠。则前面将有无限好事。其能留意及此否。此间奉将如昨。而夏间大病之后。尚未苏健。昏顿放退。了无可言者。时思古人。不是全然无意者。如何长作旧时人之句。不觉懔然心栗也。

与李槎川秉渊[编辑]

向日白足归诧。今行得见鹤衣仙人。仍擎进华翰。纸上翩翩。有青霞馀气。令人神耸。直欲褰裳追攀而不可得也。仍伏惟日来。吟哢有适。体度和健。𭳞。来栖三山。日对云台。景则奇矣。但意思枯涸。尚未有一句语。聊自托于晦斋年来倍省经营力长对青山不赋诗之意。奈何奈何。想以拙者。善于缘饰。自解为笑矣。向教以僧忙未付一吟。寂寞离索之中。倘得先生一言之贶。则百朋奚论哉。幸于是便书惠。以添山中一奇赏。千万切恳。三渊文集。亦尽帙借惠也。不备。

与朴判书师洙[编辑]

钱之或铸或罢。俱病而不便。前书已详。不必叠床。而至于大钱之说。似有利而其害尤有甚焉。前所谓非但斲邦运兆凶歉。亦必至于盗贼朋兴。贪赃狼藉。以之国内骚扰。奸弊百出。祸乱之萌。靡有底定者。诚非过虑也。鄙说诚为折衷于不铸不罢之间。而前书犹不能洞快说去。尚有此障蔽否。当初钱货之用不广。故常有裕而无不足之叹。今则北至六镇。南渡耽罗。殆遍八路。则钱安得不贵乎。钱贵而糓贱。糓贱而人不务本。人不务本而田野不辟。田野不辟而国痡民瘏。有不可言矣。今若申令草原以北。平壤以西。其他岭南关东等。易禁之邑。自某年为始。勿许用钱。而一年二年。至于三年四年。视紧漫而为限。量难易而设禁。如有犯者。绳以重律。三百六十州之内。禁五六分之一二。则所禁之地。公私之钱。将不知几百万。必将自走于京师。及永久行用处。而于是乎钱日益贱矣。禁用之处。人争趍于畎畒山泽之间。以业其生。而亦可以返前日淳质之风。绝后来钱货之弊矣。许用之处。则钱贱而谷贵。糓贵而人亦争趍于畎畒山泽之间。田野始尽辟矣。农民始获裕矣。诚能行之悠久。渐次禁用。则实为永绝钱弊之张本矣。圣上以国用之匮竭为闷。则为群下者。当以崇俭节用纳约。而反导利囮。以启君心无事生事。上下交征。终至于危乱而后已。则岂不痛哉。户钱之说。盖思善策而不得已也。然自卿宰以下。大户一两。中户七钱。小户四钱。阖一国之内而收之。则其数必至累百万缗。白骨邻族之征。可以永蠲。而良民二疋之役。亦可减其一。此则惟在勾管者。会通其多少而筹之矣。王者行政。侵及白骨。而尚不变通。一任泄泄。则岂不有歉于仁恤之道乎。新令之下。人多不平云者。诚不无是虑。而今日上下。皆知此举之出于万不获已。而所敛既些。则宁有怨上之理哉。设或有怨者。岂若白骨侵征之甚者乎。西北文武之许通。槐院宣荐云者。盖君上一视之道。固不宜限以西北。且西北边于胡。日后边境有事。则两道之人。先当其锋。平时则置以防限。不在一视之中。临乱则先驱于锋镝之下。责以死长。却道理不是矣。且观北人质悫勇健。临危可仗。怀绥之道。尤宜极至。通清人之子孙。特许槐院。牧府使之子孙。特许宣荐。则实为两道慰悦之道。且北道列邑。设置劝武厅。凡操弓之类。辄令入属。而监兵使春巡时试才施赏。秋巡时试才五中者。辄启闻直赴。则实为耸动兴起之道。其他京外出身。略有归宿。京外库储。五年一阅。实系疏滞核实之政。俱为今日之急务矣。

上琶谷族祖[编辑]

寒燠不常。不审静养体候。此时若何。向日山栖历路。拟拜晤多少。缘忙未获。迨切耿耿。族谱追补事。除非宗门老成之闲居而裕于力者。莫宜任之。当初使病孱卤莽如𭳞者。参管其一二已。非重其事之意。况今身处于深山绝壑之中。罕接人面。自与世事相疏。此等大事。岂有干当之望哉。顾此栖寺。亦非一时之计。盖素患血病眩症。俱系非细。以其在家日应接多端。渐就深痼。欲久处山中。以图其任便调息。且不幸为家冗所牵缚。担阁书史。殆数十年。年纪已辊到四十左右。而其将无闻而死矣。拟于病暇温理旧书。以冀一分桑楡之效。此二者。在渠俱非歇后底事。虽时或还家。不过淹一日。即当还栖。如是而其暇发书京外。搜录各派。借得书手。整次成事乎。真所谓不可耕且为者也。若无故在家。厌事图便。有所云云。则道理果欠诚实矣。即今所处如此。实无以周章。伏乞深加俯谅。勿复责之以玆事。幸与东邻从叔相议编辑。而如难笔硏之役。则就宗中加出数人。聚会意匠。速为完了如何。若有一分终当之势。则何敢为饰辞张皇。干冒尊严之计哉。千万恕察。毋令修谱重事。缘此稽迟。使之重得罪于宗门。切恳切恳。图式及凡例草。添删呈纳耳。

上灵光族祖[编辑]

岭峤修阻。窈纠朋从。伏惟霜辰。起居万重。圣明之世。鵩舍栖遑。实是梦想之所不虞。每念之。不觉伤叹。其任运达观。能如古贤髭发有以胜昔者耶。塞马得失。安知其不为福。而胤叔之擢冠龙榜。亦可征屈伸之理。宗门萧索。莫近日甚。自此庶有亨通之望。岂不为幸。且人间至乐。无过于膝下科庆。况枯槁憔悴之中。得此喜报。其为嘉悦。令人想来。奚但足蹈而已。族孙前苦风渐。尚尔弥重。六十无闻而疾病又如许。秪有悲叹穷庐之恨。奈何。卫武公九十而犹箴警。盛筭虽晩。比武公尚少三十左右。得此闲静世界者。安知非炳烛玉成之道哉。须取圣学辑要自警编,名臣录,纲目等书。熟复孜孜。则非但有补于目下进修之工。他日廊庙𬣙谟之时。必有所需用而恢恢者。程先生易传。似不敢望。而半部论语之效。必不多让于赵忠献。其或权度及此否。

同诸宗抵箕营书族叔判书公周镇。按西藩时。[编辑]

伏惟春阑。旬履万胜。就广州宗人永镇,硕镇兄弟。即顺川公之五代孙。承旨公之曾孙也。承旨公历翰苑南床。清名动一世。而永硕辈。早丧怙恃。孑孑靡依。托迹禅门。为僧佣赁。赵瑞兴景彬甫闻其状。以为此外党之人。而名人之后。与其群从。各出衣而冠其颠。其得免于剃发。实由赵君之义也。然永年已过四十。硕又恰满四十。尚今未娶。将无嗣续之望。岂不怜伤。今幸有得备室家之路。无以办其需。将欲往告于贵营。而恐有阻阍之虑。要宗中一书先容。其在敦亲之谊。何忍恝视。玆庸齐声委慁。幸即分付门直。毋令彷徨狼狈。随力顾助。获遂其愿。则仁善之政。似无过于此矣。且伏念东岳先生碑状中。有庶族失迹为僧者。先生取来冠婚。俾成人道云。此尤后昆之所当效法者。未知如何。

与林侍直象鼎[编辑]

盛作可谓大文字。读之令人恍然。不见其畔岸。如愚迷方之见。何敢容喙于大方之家乎。然而反复考检。不无一斑之窥。因以仰认俯托之意。不过欲集尘露之微。自助河岳之崇深。则又何敢自外自隐。不效其区区。以孤盛意乎。窃谓状德之文。贵乎语约而事不晦。字简而行无遗。此古人所长而今人所短。执事之意。亦何尝不在于慕古而病今乎。行状虽与碑志。文体有异。要在详备。使将为碑志者。有所考据采择。而此亦当举其实行之大而可传者。俾其细行琐节。包之不言之中。乃为可贵耳。不当并录其微细。使览之者。已厌其烦碎支离。而未暇贵于其大节也。执事之文。虽不至如向之所病。欲谓之简约则歉矣。其所铺叙未免太张皇。其于状妇人之德。未见相称。今此妇人。当据其材德兼全而称量其文字。举其数三事以实之足矣。如任姒之为圣女。岂待多言语大文字乎。此文文字。重复而未能点检。此盖文多之验。而最是文之病也。鄙意要当缩得三分之一二。方可谓得体。文字似有细疵。须详讨者。亦敢签论于卷头。幸赐详览而去就之如何。然以此愚妄之见。敢贡苛刻之论。倘蒙笑恕而回赐指教。有以发蔀而启蒙。则殆退翁所谓自发己病。而求药石以自治者耳。执事之赐大矣。幸必覆之也。

答申周伯维翰[编辑]

窃瞷足下。非释非儒。煞有黄屋左纛。自尊南越底意思。请改扁额以晩醒者。欲其末年有所归宿于吾道也。今闻改揭以景云云。崔孤云岂不诚当世高士。比诸孔,孟,颜,曾法门。不知其落得几百层。朱子说云。只据而今地头。便定脚跟做去。便年八九十岁觉悟。亦当据现在箚住做去。尊筭虽高。其不及八九十者。尚有一二十年光阴。三间屋一蒲团。静坐用工者。宜以本源真实之地。景云又改以景颜。则既同于古人希颜之意。尤为暮年光华。未知如何。向来所得一律。似符于雅意。玆录呈。幸于后便和教也。笠洞躬慰之示。不觉翘企。生而有知遇之感。殁而无临筵之恸。是孤负幽明盛意。乌得不然。但老人果能奋身逾岭否。须待春暖图之。

答郑生绥淳[编辑]

盛作既是好个文字。如是窜易。极知妄肆。而盖不自外迷见也。或可俯谅而休罪否。𭳞于古文路脉。实所蒙然。而窃以为篇有一意直下者。有钩连关钥者。有节节生情者。有补叙而用冷语结者。字有响处收拾处呼唤处。叠而不乱处。强而不费力处。字妥而句雅。章整而篇圆。使机轴自转。则庶乎近之矣。倘于缀文之际。试取拙法。而参前倚衡焉。则似不无小补矣。未知如何。荷相爱甚挚。倾倒至此。尤切僭悚。

答李上舍益中[编辑]

下投长幅。读之未半。令人愧汗。顾不佞直一儱侗癃病之人。少壮时节。既不得读书讲明。年将四十。尚不知安身立命之所。徒使亡友期许。全然孤负。古人所谓悲叹穷庐者。实今日真境也。岂足下以笃信东溪之故。过相假借。遽欲备数于观善之列耶。至于俯索所著之书者。尤出于欲知其人之意。实用感励悚缩。不省所喩。不佞于文。病不能自力。才又甚鲁下。虽或有一二论著者。以其钻砺之不工。颇颣之不除。未尝为收录示人之计。向者东溪送示自家全稿。辄征拙文。不获已录出十数篇。岂足观也。聊塞其责而已。其后。亦复一任其遗散。然昨者足下之袖示盛制者。固有以先之。则今此勤教之及。其何敢终始辞逊。且讳病于良医之门。亦非善计。不揆荒拙。敢以前示东溪者。而仰质其卤莽实状。必莫逃于衡鉴之下。东溪所谓博学修行者。实出过与。足下所谓翺翔韩苏者。亦非本色。不待不佞区区颊舌而自可呈露。非谓万分一近似于向所云云。不效古人费辞谦挹之为。此意并须谅之。草草不能尽。所欲言都留一进面剖。

与某丈[编辑]

顷见贵稿中。有斥杂戯丧志。极其严正。虽洛闽格言。殆无以过此。私心佩服。实仰大君子修己正人之德矣。日昨鄙价还传见方围碁。不得有答之教。愕尔惊惑。诚不胜其区区忧虑之忱。听其言信其行之说。圣人宜有叹于观人之疏漏也。夫杂戯之害。执事岂不尝斥之以土木而衣裳禽兽而言语乎。知其害之至此。方正人之不暇。而乃反躬驾而蹈之。前日之言。适为它人之药石。而在我不免为无实之空言而止。真所谓责人则明。责己则昏也。无乃本图适性而忘虑耶。抑病其好学之过勤。思所以休息耶。此实介甫之粗术。子厚之滑稽。而其与大禹之惜阴。圣贤之垂诫。即背驰矣。执事岂不知取舍哉。倘以围棋。士大夫多有为之者。而数钱是今之贱隶所乐为。意有所进退以为不妨。暂为以作讨闲破寂之资。则亦有所不然者。樗蒱陶公既斥以牧猪奴戯。而数钱执事亦指为马后辈戯。今以围棋较诸二戯。而欲有清浊之分。则围棋之评。亦不过曰闲人之戯耳。其为妨事废业。则固无彼此之优劣。人有书问而未暇作答。亦其一证。执事之自负何如。人之所期待亦何如。而乃欲以一闲人自处耶。况执事官虽卑。而责则重。日讲义理。辅导储君。众望攸归。其不可以悠泛度日。耽戯抛职。亦已明矣。心知其非。而犹且为之。岂所谓当局者迷耶。执事不须鄙说。更取自家前书。反复点检。则必有所惕然惊悟。涣然改图。而庶有补于居敬寡悔之道矣。顾以遍身疮疣。方求医治于执事。而敢摘璠玙之微瑕。极知僭妄。窃欲以起余助我。得处于执事之门。倘其不罪而有采焉则幸矣。

代与或人[编辑]

汉南君墓表。其已撰出耶。今闻盛教。以殉节一款。无明的文字。难于立论云然耶。书固不可尽信。况流传之言乎。然亦不无一二可征者。玆敢略及。幸览商焉。汉南初与六臣之谋。谪咸阳。光庙时。遣掖隶存讯。赐以药物。其后锦城大君在顺兴谪所。谋复端宗事觉。而汉南又与其谋。廷议皆曰。𤥽,瑔与瑜罪同。不可独生。光庙初则坚执不从。及诸议益激。有难终抑。光庙遂使掖隶。往谕汉南曰。岂欲残伤骨肉。而实有不得自由者。先使谕意。汉南遂于谪所自尽。其后仍置孥籍之典。汉南夫人坐谪咸兴。至中庙朝。始宥还京第。夫孥籍。是治逆之极律。自古或有罪止其身而不至于孥籍者矣。盖未有孥籍而其身得全者。则汉南之受命而死。不待文字之昭揭。而可以推知矣。然殷之三仁之行不同。而孔子同谓之仁。使汉南诸王子。或生或死。设有所不同者。其为端宗血忱深忠。终始不渝。固无彼此之殊。则其节义之嵬卓。可与日月争光。向者宗簿之启曰。锦城,汉南之为主殉节。无异于六臣云。此可见百世公议也。今于记阴之文。岂有衮钺之难于裁定者哉。

与某友[编辑]

向日临顾。迨用感荷。烈炎蒸烁。伏问起居此时更如何。陛辞果在明日否。窃拟一造轩下。稳承緖论。今则此计谬悠。尤切怅黯。闻李君春培之言。执事到彼。将欲留意于苏斋晩来之业云。信然否。以执事词翰才具。公然为半世人所忤。赢得十年处闲。得以潜心经籍。而今又出麾于岭表。寂寞之滨。山海之观。足以恢宕心胸。长我文气。朱墨之暇。可以温理旧学。益进昭明。此殆天意有以玉成我执事。区区蜗角上荣悴升沉。顾何足云云也。吟咏陶写之业。虽古贤之所不废。比诸充阐。此事本末轻重。不啻有间。苏斋之见裁于栗谷者。盖以此也。宜为后人之鉴戒。今何必效尤也。以蘧瑗知非之心。卫武箴警之工。日孜孜而不已焉。则岂有晩悟难成之叹。然却恐岁月来无多之意。亦不可不存诸中而警惕也。如何如何。至于缘境。随遇天机。自然流动发为音响节奏者。时或有之。顾何妨也。平日期爱。不啻郑重。今当远别。不揆僭妄。略布愚悃。而病状一向沉苦。神精迷瞀。语不尽其意。想惟默恕。馀冀逾岭行李。当暑加护。

答芸窝洪丈重圣论孟子浩然章[编辑]

洪丈书略曰。浩然章无是馁之义。以集注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云者见之。则馁果属于气乎。属于体乎。若以馁属气。而又以是属气。则犹曰无是气则是气馁。不成语理。故其势固不得不以是字属道义。然后馁之属气。方妥帖矣。末梢始有体有所不充之语。此体字。不过贴得上面气字而云。非以馁属体而言也。程,朱两夫子看得如此。解得亦如此。而以体有不充四个字。硬执为体馁。而是字看作气。无亦欠于太详细乎。窃瞷左右以先入之言。为主云云。

前惠长幅。岂不欲仰复。诚有所不敢者。某于经学。本无一斑之窥。而妄敢论列于长者之门。有若从事于此事者。非但取人讥笑。其循省自愧。当复如何。况近来文胜而质少。虽自谓专意于此事者。类未免循名骛外之患。甚者其不归于娼家之读礼者几矣。是以凡于经传之旨。理气之辨。虽或有一二妄疑。妄见不敢肆口论说。以犯能言之戒矣。惟感执事老而好学。孜孜不已。虽聋瞽如某者。谓可与适道。辄不惮其倾倒罗列。某亦不敢自外。每奉几席。虽悉疏谬见。归后思之。辄不觉颡有泚矣。至于作为文字。往复谈论。尤有所不安者。奉书累日。尚此趑趄矣。昨又委书申申责之。以终无一言之答。盛教至此。虽不敢一向含默。于区区微意。实不胜其僭悚万万也。某于邹书。实多可疑者。非但浩然章而已。顷对仓翁。偶然扬扢是章。遂以平日所尝疑者无是馁也章。依程子说。以馁属气似当云。略叩。则答以前日吾见。亦与子同。近来更审。则集注说终是浑好云云。盖仓翁晩来读书多。见理益明。能得朱门训解之旨。而少日所疑。自抵于冰释也。切欲更为反复。请其底蕴。而非但艰于酬酢。自有反求用工之地。不求强解而归。因诵其说于执事之座。此实为未了之案。非敢妄加左右于其间也。今奉盛论。上下数千言。横竖畅达。若从洛闽门户中出来。如愚迷方之见。实有望洋之叹。然于朱门是馁体气之辨。不甚了然。有若混甲乙而为一。终不能犂然有当于鄙意者。请更申妄疑所在。以求终始之诲也。经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朱子集注。以是属气。以馁属体。故今之所疑者。在于是馁二字之义。先卞馁之属于体属于气。则是义之所归。可知也。何者。此一章全论气。故上文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对配义与道以直养而无害。则反无是道义塞于天地之间。反气馁。下文曰。是集义所生。即配义与道。行有不慊即无是道义。则馁。前后三章之义。反复相应者如此。程子训之曰。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而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又曰天地正大之气。人得以生。本浩然也。失养故馁。又曰气皆主于义。而无不在道。一置私意则馁。考之经文。参以程训。则以馁属气似无疑。言其为气也。配合于道义。故能浩然充满。心广体胖。勇往直前。无所愧怍。而若无是道义之配助。则其气缩沮疑惧。而未免馁乏之义也。盖语工夫。则道义为帅。就此章而论主客。则气便是主。集注说却有不同者。其释无是馁。则曰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而体有所不充。又释下文欿然而馁。则曰体有不充。此岂非以是属气。以馁属体乎。今想执事之论。似若以体有不充。看作气馁。而无是气。归之无道义。夫体之充。即气之充也。体之馁。即气之馁也。未有气馁而体充者。则以体有不充。看作气馁。犹或可矣。若以无此气。归之无道义。则何为着此一气字。而其下亦何以曰未必不出于道义云云耶。以此观之。则以无是。谓无是气也甚晰。既云无是气。而又云气馁。则果不成语理。然则馁字之义。不归于体。而将归于何地耶。集注之以是属气。以馁属体。不待论说而可知也。双峰饶氏曰。无这道义。气便软弱。弱即馁之意也。又曰。无道义则气馁。此二说。似近于程训矣。然则与程子训说。似不吻合。而但此章小注朱子说曰。不知养而有以害之。则浩然而充者。且将为慊然之馁。恶乎长注。亦曰本自浩然。失养故馁。语类曰。自家勇敢去做。便是浩然之气。恧缩不敢去做。便是馁。又曰。如君有过。臣谏之。冒死不顾。即浩然之气。却恧缩不对。便是气馁。又曰。北宫黝,孟施舍之勇。只是麤气。终有馁时。据此众说。则朱子亦未尝不以馁属之气也。由前说而观之。则似若微左于程训。由后说而观之。则与程训一串贯来。而又不免抵牾于前说。夫是馁之旨。必有一定之趣。固非兼该两义。而读者又不可兼取两说也明矣。此皆妄疑所在而消铄不得者也。若以为其为浩然之气也。与道义一滚出来。无是气则无以充体。而体不得不馁之云。则此亦有所碍者。无是气之气。指配义与道之气。然后其说始通。亦有合于金器土山之喩。而集注言未必不出于道义云。则是气无而道义则有也。气与道义。未免分而二之也。浩然之气。由道义而生。无是道义。气似馁矣。若躬践道义者。岂容气无而体馁也。然抑有一说。其一时所发。虽出于道义。不能事事合义。不足以充满其体。以作履道服义浅深之效。则上下文义。似相照应。而第下文。虽有集义二字。上文。却不见其一时道义之意。且以无是看得。不能事事合义。然后其说始通。而今谓无是气。则此又窒碍矣。且充于体者。气也。塞于天地者。亦气也。失养而馁者。非气而若是体也。则其欿然而馁者。亦非是气而即天地耶。以馁属体。则到处窒碍。求通不得。至于如此。此将奈何。噫朱子于此章。舍程子诸说。如是注解者。必有意义。虽圣贤复起。固将移易不得。而顾以见识昏昧。又无体验之工。既不得窥测。其旨义之万一。又复听莹于执事之论。隔此重膜。疑郁塞胸。自愧颛蒙。无以为喩。惟冀稍得岁月之工。于此书读之又读。思之又思。庶几其豁然贯通。而卒能底于烂漫同归之域。则虽今日泄泄。或可为收之桑楡之道也耶。且古制地方三百里。出车千乘。而梁惠上篇集注云。百里出车千乘也。得百里之国二十有五。然后似合于地方五百里。而告子下篇小注云。百里之国。欲增到五百里。须倂四个百里国。夫理气无形。实非愚昧之所能辨识。至于此等处。固可以推筭而得之。则今此所疑。不至全妄。而注说之如此者。何也。朱子尝曰。只要识得古制大意。细微处不必大段费力考究。以此空疏。又贡狂瞽。僭妄之罪无所逃。而端緖既发。乱嚷至此。唯执事幸有以恕之。

答或人心经问目[编辑]

小人闲居。为不善云云。

为不善者。非谓不善之实著于外面也。以其里面念虑之际。容有恶念而云也。盖小人阴为不善。阳著其善。则彼小人固知善恶之辨。而只以为内以自欺外以欺人。宜莫有得其情者。然其不善之实。既充于中。故及夫见君子之时。其羞愧遮障之状。自然呈露于动作威仪之际。虽其肺肝之至深。而人之见之。不翅洞然。故为善之道。莫如其闲居之际。念虑之间。禁止其不善之发也。

君子必诚其意云云。

善与不善。苟有其实。终不可掩。故德之润身。如富之润屋。此实之著也。为善之实。既充积于内。其心绰然。其体盎然。有不自觉其如此者。学者苟能先去其自欺之萌。则欺人之病。不待禁而自止。积累不懈。则心日益广而体日益胖矣。

南轩张氏曰。持志者主一之谓。

南轩所谓主一者。谓志乎天理。而更不志于人欲也。然主一本义。则盖谓虽天理中事。亦不可思虑纷纭。如读论语时。不可思孟子。读孟子时。不可思论语也。本义则如此。而南轩借之。以言志乎善而更无恶念者耳。

未闻自古圣贤。因学而致心疾。

圣贤之为学。无过不及。一出于中。故自无心疾之害。然志学之始。若用力太过。则易致心疾。朱子初年自云所发躁暴。我朝徐花潭三十前。亦有心疾。盖其未及成德之前。因其下工之过于刻苦。或不免心疾。此宜体羲易向晦宴息之道。本源之上。克加涵养之工。施措之间。切勿过用聪明。以祛助长之累。则天理自然之妙。流行于日用之间。以至于心广体胖之域矣。

一有之而不能察

有字。释经文有所字。盖有者。非存在之意。而乃留置之意也。忿懥以下四者。既在诚意章以后。则其必善念而非恶念矣。然君子之心虽善者。亦当事过即忘。而不系于方寸。苟或不然。而久久留置于心中。则日用之间。容或有失其正者矣。

林用中主一铭云。神守其郛。鬼瞰其室。

神属于阳。阳属天理之正。故主敬之时则神守之。鬼属于阴。阴属人欲之私。故不能主敬之时则鬼瞰之。其义精且严矣。

自忿懥章。止公私之辨。

此朱子始言大贤以上正心之事。而次言中人以下公私之辨也。盖圣人之心。一循天理之自然。而无主张期必之意。苟或先有主张。而必欲其如此。则所行之事虽善。所存之念。亦不可谓自然也。故始言其主张之病。而至于公私之别。只责中人以下。故分公众私己而言。首尾文义。不无精粗高下之别。读者最宜详玩。

何不动心忍性。

动心忍性。谓动其义理之心。忍其血气之性也。盖詈者责之过也。仆夫有罪。则责之固宜。然责之而至于过。则是出于血气之性。而非义理之心也。故程子以动心忍性勉之。此一节。与经文有所忿懥。相应。

舍去如斯。达去如斯。

二程全书中汪端明所记二去字。皆作后。鹤林玉露云以达为朝闻道。以舍为夕死可。我东郑寒冈以为樵者见其凝然不动心。窃自叹服以为舍藏而去而如是乎。达行而去而如是乎云云。隐者忧时之意。亦隐然在中。愚意恐皆未然。盖樵者问程子曰。子能勉强舍生而如此否。能自然达理而如此否云云。其两去字。似语助辞也。如何。

答或人大学问目[编辑]

读法温寻过

韵会。温𬊈也。𬊈火熟物。中庸温故而知新注。温𬊈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所谓温寻过亦此意。

序古之大学

此大字。当读泰云。而按小学吴氏曰。小学小子所入之学也。若于此亦曰大人所入之学。虽不以泰读。其义自通。且诸本若非如字。则或注音切于其下。或加小圈于其旁。今并无此。其为大字益无疑。

答柳士毅弘模孟子问目[编辑]

野则何为九一而助。国中则何为什一使自赋。

语类云。国中什一。以近王城。丰凶易察。袁氏明善云。国中近城市。田地膏腴。故其赋重于郊外。仁山金氏云。国中自赋。民无远输之劳。集众说而观之。则似无疑。但此云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以此观之。助法明是九一。而上文云殷人七十而助。其实皆什一。上下不相照应。此等处。宜细商量。

答李教官昌显[编辑]

向因儿子之进拜。备悉起居状。荐擎手牍。申以别幅。仰认郑重。感慰罔量。适其时泄患添苦。旋因受针入城。昨始归次。稽复至此。尤切歉悚。所教诸条谨悉。程朱定论。非不明白的当。百世不惑。而若依本文熟习而已。则须于自己本分上。欠却阐发。讲究底工夫。朱子亦曰。不用某底工夫。看某底不出。论大学章句其意亦有所在。是故。自少时。凡于经旨道体。先立。自已知见后。始与先儒说参订。舍其异取其同。而其间终不能无些少出入者。实缘当初用工入头处。不无所误也。此理气说。得于古箧中。是弱冠时所草也。分属五截。故似有安排牵强之失。中间亦不无病处。而顾此病状。实无以收拾精神整顿梳洗。故所以奉托于高明矣。今此所教凿凿中窽。不觉令人钦叹。其间或有一二未契者。亦不能寻索精奥。发明己见。容俟病间。有以纳愚。未知如何。浩气说。后来更读。几与辑注说吻合。而终不能尽底里一一昭释。深悚蔽痼之甚也。略在别纸。第为览教也。隔水相望。尚不一会。似非吾辈相托心期之道。覸我在家。从近叙阻。是深望也。

答李教官别纸[编辑]

浩然章长书。是不佞少日尤卤莽时。牵率妄草者。其后更绎集注及朱子与吕子约往复书。妄疑几于消释。而赵锡汝颇赏此书。以为不但文词畅达。所辨论亦甚精。虽与集注似有异同。从程训。固无所妨。因有小评文字。故果不刊去矣。因此不刊。今得多少订教。得以开发昏蒙。深荷深荷。

盛论曰。无是气之气。指配义与道之气。而集注言未必不出于道义云。则是气无而道义则有也。气与道义。未免分而二之。配者以此合彼之谓。毕竟非一物也。故自其既合而言。则混融无间。不容分开。而自其未合而言。则又不嫌乎分而二之。天下事物。盖莫不然。试以气与道义论之。人能集义养成此气。则应事之际。是气也与道义一衮出来。衬贴扶助。如云之从龙。马之载人。此即配夫道义者。而朱子所谓心气合一无间可见者。是也。人苟不知集义养气。或知养矣。而未能复其浩然之初。则是未免乎气自气道义自道义也。于是乎心之所向。虽在道义。而气或不随。体有不充。卒不能以有为。如君令而臣不从。夫唱而妇不随。此即无是馁者。而延平所谓心是心气是气。未能合一者。是也。夫既未能合一而至于气自气道义自道义则又何嫌乎分而二之乎。大抵无极之真。二五之精。赋于人而为道义与浩气。其在禀生之初。则固自妙合而无间。及夫私蔽之后。则渐致判涣而相乖。然而道义之心。无时而不发见。浩然之气得养而方复初。当其气未及养成。善有时发见之时。自不免乎气与理违。体不从心之患。集注于此。虽欲不分而二之得乎。

气与道义。有上下体用之殊。此岂不知。第无是气之气。指配义与道之气。则固不可分而二之也。无是气之气。指离道背义之客气麤气。则虽不嫌于分二。而体不充而馁乏。非所可论。当时妄疑者似如此。于此一节。更加订教。

盛论曰。失养而馁者。非气而若是体也。则其欿然而馁者。亦非是气而即天地耶。馁者。气乏不充之谓。气乏则体随而不充。体之不充。即气乏之所使。比如唇亡而齿寒。甁倾而罍耻。初非截然相悬也。故馁之为言。于气于体。皆无不可。传注之或属之体。或属之气者。唯观其经文归趣之如何。而为之迁就耳。经传字义之一句内。随处异释者。亦非一二。何独于此而疑之乎。况集注则凡于馁字。皆属之体。其以馁属气者。乃程子说也。二先生训释之参差不齐。间多如此。此正明道所谓解经有不同。亦无害者也。谈者唯当各就本语。详思以尽其同归殊涂并行不悖之竗可也。恐不当牵拽比附。求其为一如何。

塞于天地之间者。是气也。若失其养。而不得塞于天地。则将曰非气之馁。而是天地之馁耶。盛教所谓馁之为言。于气于体。皆无不可云者。恐未精至。馁若属于气。则无是之是。不可谓气。今此所疑。在于无是之是之属道义属气。馁之属气属体也。若于此。混沦为说。则何以辨甲乙乎。幸更加订教。

盛论曰。以无是。看得事之不能合义。然后其说始通。而今谓无是气。则此又窒碍矣。若溯究无是气之所以然。则固由于事之不能合义。而此节专以气之功用而言也。故只曰。无是气则体馁。而更不溯论其所以无是之由。即其立言之体然也。且如行有不慊而馁。则其不能配义与道。从可知矣。孟子于此。又略不说及。盖此节。又专言集义工夫故也。两节相为首尾。互有发明者如此。而其于宾主抑扬之间。权度精密。条理分明。恐宜深玩。

盛教之如是看得。亦自不妨。第下章言集义工夫此节之此字。乃下字之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