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桐江遺稿/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墓表 桐江遺稿
卷之一
𭳞
1810年
卷二

書牘[編輯]

上李西堂德壽[編輯]

侍生才本鹵莽。不閑時文。夙抱暈眩之疾。凡於塲屋雜遝之中。不能結撰文字。雖或幸而中的。顧此癃病。實無驅策世路之望。十數年來。擔閣擧業者。亶以此也。而人或意其有向上事。其他云云。非止一端。外至之言。雖不足恤。而末世標榜。亦自不好。且親意甚觖然於永斷科塲。更欲留意於程式之文。以爲黽勉數年之計矣。向者春曹塲中。有拔刀刺人之變雲。聞來令人氣短。宋之和靖。我朝退牛諸賢。皆有經世之學。華國之文。見塲屋間微事。尙且退歸。或停或廢。若將凂焉。今則秪爲一身些少榮利。其可蹈白刃而決得失乎。我有廣居安宅而不知求焉。欲裸體而入於荊棘世界。已非智者所爲。況目下節拍又如此。不如絶意於進取。杜門自守。溫理舊書之爲得。古之淸介潔身者。雖不可望。亦庶幾於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矣。未知如何。或有以親老家貧爲言。而簞瓢屢空之回。未聞爲親而屈。況此時立身榮辱相嬗。而且積衰之家。一第之得。誠有所未可必者。則豈不爲耗精塲屋。兩無所成之歸耶。區區謏見實如此。仰恃平日愛之以德之誼。玆敢傾倒悃臆。伏乞明敎。使之不迷於此身措處之道。如何如何。過祗迎後。當卽還山否。

上李西堂[編輯]

伏不審辭退後勻體動靜若何。區區仰慕不任下悰。向也干冐於杜門謝客之中。而特借容丈之地。曲循所懇。至許賁飾先墓。刪定遺稿。俾爲不朽之地。則此非但不肖輩受賜榮幸萬萬。九原知遇之感。當復如何。且此樗材下品。本無尺朽之可論。而至蒙繩斲於大匠之門。奬誨鄭重。仰認德意。尤不知所達。遺稿宜卽謄寫。躬將以進。而祖母宿痾。近復添谻。日事煎熬。身恙亦苦於跋履之餘。旣不獲躬納之計。謄役亦稽。今始褫呈。實多不敏之罪也。第此稿裒輯本末。略揭狀末。想已俯悉之矣。夫唯無學。學則吾其爲唐。是王考爲詩之律度也。故所詠格調甚高。不作東人語。惜乎全稿見失。大篇傑句。蕩然無存。不肖等。亦不能廣加蒐羅。故所編若是尠也。兼以傳錄不無亥豕之訛。實不足爲窺斑嘗臠之資。豈勝痛恨。然桮圈以其手澤之存。猶爲子孫之所愛惜。況此咳唾之遺。可托百世羹墻之慕者耶。敢以淺見有所抄寫。而並與所刪者錄呈。幸乞詳加遴選。以作定本如何。頃拜時弁卷之文。切欲仰懇。而旣請碣銘。又徵序文。恐涉煩猥。含糊不敢發口。到今思之。執事旣許其抄選之役矣。上下熟複之際。必有衡鑑之自定於內者。則發之爲文。是特一濡毫間事耳。玆不以溷屑爲嫌。敢此並請。倘得長弟撰惠。則幽明感恩。又豈可盡喩。此尤宜躬進仰請。親癠之速可未必。而趑趄之間。恐或後時。先以書替暴此悃。差待病間。躬謁是計。萬望勿以冐煩而卻之。必有以終惠之。餘伏祝爲時爲道。千萬保重。

與趙東溪龜命[編輯]

乾川藁。因眼病今始卒業。而如入波斯之市。璵璠珠璣輝映前後。其燁然之光。琅然之聲。已令人心目俱駴。顧何敢指摘瑕瑜。妄加雌黃哉。然嘗從一二親舊獲聞。乾川子文章。纖窄入處。似不如古人。今讀其書。或者之說。恐未深知之言也。夫爲文章而到其極處。譬若登泰山之絶頂。所從之門路。雖有齊魯之殊。若到得絶頂。則能事畢矣。彼御六轡而鳴和鑾淸節奏。遵大路長驅而進者。尙矣不可論。亦有從深奧中透去者。或有由崎嶇處進步者。如不摧轅折軸。半塗而止則斯可矣。何必挈百家而同一路脈。然後爲得耶。況乾川子於衆所不蹈之中。闢得一蹊逕。而花木奇秀。水石淸幽。使人耽玩。便忘應接之勞。而循玆階級。雍容而進。則其到得山頂。與御六轡而長驅者。亦庶幾無間矣。豈不盛矣乎哉。然乾川子旣孜孜於不朽業。則胡乃舍卻第一層地。而從第二層做去。無乃世其治心克己之學。有所默修潛進。而惡夫人之心人慾而口天理者。姑以是自托耶。雅意所存。願有聞也。

與稚浩族弟[編輯]

隙駟忙矣。冬候已屆。想惟瞻依松楸。感時之痛。益復罔極。病懶筆硯。且乏僮指。相阻至此。撫念疇昔。秪自愴傷。山中靜寂。饋奠之暇。能加意於佔畢之業否。哀雖天資近道。於學知之工。不曾刻苦。性命之原。不免鹵莽。雲爲之際。率多循俗。若一任其荏苒悠泛。失此少壯時節。則老大之後。雖悔莫追。悠悠萬事。莫如先得吾身好。而其好之之道。實在於多讀古書。講明義理。而講讀之道。亦貴乎專心致志。哀旣躬幹家事。且多應接之端。此爲志慮分歧之患。然惟一念孜孜。無少間斷。措之不失其道。處之各得其當。此實喫緊工夫。爲之不已。行之不怠。則前面將有無限好事。其能留意及此否。此間奉將如昨。而夏間大病之後。尙未蘇健。昏頓放退。了無可言者。時思古人。不是全然無意者。如何長作舊時人之句。不覺懍然心慄也。

與李槎川秉淵[編輯]

向日白足歸詫。今行得見鶴衣仙人。仍擎進華翰。紙上翩翩。有靑霞餘氣。令人神聳。直欲褰裳追攀而不可得也。仍伏惟日來。吟哢有適。體度和健。𭳞。來棲三山。日對雲臺。景則奇矣。但意思枯涸。尙未有一句語。聊自托於晦齋年來倍省經營力長對靑山不賦詩之意。奈何奈何。想以拙者。善於緣飾。自解爲笑矣。向敎以僧忙未付一吟。寂寞離索之中。倘得先生一言之貺。則百朋奚論哉。幸於是便書惠。以添山中一奇賞。千萬切懇。三淵文集。亦盡帙借惠也。不備。

與朴判書師洙[編輯]

錢之或鑄或罷。俱病而不便。前書已詳。不必疊床。而至於大錢之說。似有利而其害尤有甚焉。前所謂非但斲邦運兆凶歉。亦必至於盜賊朋興。貪贓狼藉。以之國內騷擾。奸弊百出。禍亂之萌。靡有底定者。誠非過慮也。鄙說誠爲折衷於不鑄不罷之間。而前書猶不能洞快說去。尙有此障蔽否。當初錢貨之用不廣。故常有裕而無不足之歎。今則北至六鎭。南渡耽羅。殆遍八路。則錢安得不貴乎。錢貴而糓賤。糓賤而人不務本。人不務本而田野不闢。田野不闢而國痡民瘏。有不可言矣。今若申令草原以北。平壤以西。其他嶺南關東等。易禁之邑。自某年爲始。勿許用錢。而一年二年。至於三年四年。視緊漫而爲限。量難易而設禁。如有犯者。繩以重律。三百六十州之內。禁五六分之一二。則所禁之地。公私之錢。將不知幾百萬。必將自走於京師。及永久行用處。而於是乎錢日益賤矣。禁用之處。人爭趍於畎畒山澤之間。以業其生。而亦可以返前日淳質之風。絶後來錢貨之弊矣。許用之處。則錢賤而穀貴。糓貴而人亦爭趍於畎畒山澤之間。田野始盡闢矣。農民始獲裕矣。誠能行之悠久。漸次禁用。則實爲永絶錢弊之張本矣。聖上以國用之匱竭爲悶。則爲羣下者。當以崇儉節用納約。而反導利囮。以啓君心無事生事。上下交征。終至於危亂而後已。則豈不痛哉。戶錢之說。蓋思善策而不得已也。然自卿宰以下。大戶一兩。中戶七錢。小戶四錢。闔一國之內而收之。則其數必至累百萬緡。白骨隣族之徵。可以永蠲。而良民二疋之役。亦可減其一。此則惟在勾管者。會通其多少而籌之矣。王者行政。侵及白骨。而尙不變通。一任泄泄。則豈不有歉於仁恤之道乎。新令之下。人多不平雲者。誠不無是慮。而今日上下。皆知此擧之出於萬不獲已。而所斂旣些。則寧有怨上之理哉。設或有怨者。豈若白骨侵徵之甚者乎。西北文武之許通。槐院宣薦雲者。蓋君上一視之道。固不宜限以西北。且西北邊於胡。日後邊境有事。則兩道之人。先當其鋒。平時則置以防限。不在一視之中。臨亂則先驅於鋒鏑之下。責以死長。卻道理不是矣。且觀北人質愨勇健。臨危可仗。懷綏之道。尤宜極至。通淸人之子孫。特許槐院。牧府使之子孫。特許宣薦。則實爲兩道慰悅之道。且北道列邑。設置勸武廳。凡操弓之類。輒令入屬。而監兵使春廵時試才施賞。秋廵時試才五中者。輒啓聞直赴。則實爲聳動興起之道。其他京外出身。略有歸宿。京外庫儲。五年一閱。實係疏滯覈實之政。俱爲今日之急務矣。

上琶谷族祖[編輯]

寒燠不常。不審靜養體候。此時若何。向日山棲歷路。擬拜晤多少。緣忙未獲。迨切耿耿。族譜追補事。除非宗門老成之閑居而裕於力者。莫宜任之。當初使病孱鹵莽如𭳞者。參管其一二已。非重其事之意。況今身處於深山絶壑之中。罕接人面。自與世事相疎。此等大事。豈有幹當之望哉。顧此棲寺。亦非一時之計。蓋素患血病眩症。俱係非細。以其在家日應接多端。漸就深痼。欲久處山中。以圖其任便調息。且不幸爲家冗所牽縛。擔閣書史。殆數十年。年紀已輥到四十左右。而其將無聞而死矣。擬於病暇溫理舊書。以冀一分桑楡之效。此二者。在渠俱非歇後底事。雖時或還家。不過淹一日。卽當還棲。如是而其暇發書京外。蒐錄各派。借得書手。整次成事乎。眞所謂不可耕且爲者也。若無故在家。厭事圖便。有所云云。則道理果欠誠實矣。卽今所處如此。實無以周章。伏乞深加俯諒。勿復責之以玆事。幸與東隣從叔相議編輯。而如難筆硏之役。則就宗中加出數人。聚會意匠。速爲完了如何。若有一分終當之勢。則何敢爲飾辭張皇。干冒尊嚴之計哉。千萬恕察。毋令修譜重事。緣此稽遲。使之重得罪於宗門。切懇切懇。圖式及凡例草。添刪呈納耳。

上靈光族祖[編輯]

嶺嶠脩阻。窈糾朋從。伏惟霜辰。起居萬重。聖明之世。鵩舍棲遑。實是夢想之所不虞。每念之。不覺傷歎。其任運達觀。能如古賢髭髮有以勝昔者耶。塞馬得失。安知其不爲福。而胤叔之擢冠龍榜。亦可徵屈伸之理。宗門蕭索。莫近日甚。自此庶有亨通之望。豈不爲幸。且人間至樂。無過於膝下科慶。況枯槁憔悴之中。得此喜報。其爲嘉悅。令人想來。奚但足蹈而已。族孫前苦風漸。尙爾彌重。六十無聞而疾病又如許。秪有悲歎窮廬之恨。奈何。衛武公九十而猶箴警。盛筭雖晩。比武公尙少三十左右。得此閑靜世界者。安知非炳燭玉成之道哉。須取聖學輯要自警編,名臣錄,綱目等書。熟複孜孜。則非但有補於目下進修之工。他日廊廟訏謨之時。必有所需用而恢恢者。程先生易傳。似不敢望。而半部論語之效。必不多讓於趙忠獻。其或權度及此否。

同諸宗抵箕營書族叔判書公周鎭。按西藩時。[編輯]

伏惟春闌。旬履萬勝。就廣州宗人永鎭,碩鎭兄弟。卽順川公之五代孫。承旨公之曾孫也。承旨公歷翰苑南床。淸名動一世。而永碩輩。早喪怙恃。孑孑靡依。托跡禪門。爲僧傭賃。趙瑞興景彬甫聞其狀。以爲此外黨之人。而名人之後。與其羣從。各出衣而冠其顚。其得免於鬀髮。實由趙君之義也。然永年已過四十。碩又恰滿四十。尙今未娶。將無嗣續之望。豈不憐傷。今幸有得備室家之路。無以辦其需。將欲往告於貴營。而恐有阻閽之慮。要宗中一書先容。其在敦親之誼。何忍恝視。玆庸齊聲委慁。幸卽分付門直。毋令彷徨狼狽。隨力顧助。獲遂其願。則仁善之政。似無過於此矣。且伏念東岳先生碑狀中。有庶族失跡爲僧者。先生取來冠婚。俾成人道雲。此尤後昆之所當效法者。未知如何。

與林侍直象鼎[編輯]

盛作可謂大文字。讀之令人怳然。不見其畔岸。如愚迷方之見。何敢容喙於大方之家乎。然而反覆考檢。不無一斑之窺。因以仰認俯托之意。不過欲集塵露之微。自助河嶽之崇深。則又何敢自外自隱。不效其區區。以孤盛意乎。竊謂狀德之文。貴乎語約而事不晦。字簡而行無遺。此古人所長而今人所短。執事之意。亦何嘗不在於慕古而病今乎。行狀雖與碑誌。文體有異。要在詳備。使將爲碑誌者。有所考據採擇。而此亦當擧其實行之大而可傳者。俾其細行瑣節。包之不言之中。乃爲可貴耳。不當並錄其微細。使覽之者。已厭其煩碎支離。而未暇貴於其大節也。執事之文。雖不至如向之所病。欲謂之簡約則歉矣。其所鋪敘未免太張皇。其於狀婦人之德。未見相稱。今此婦人。當據其材德兼全而稱量其文字。擧其數三事以實之足矣。如任姒之爲聖女。豈待多言語大文字乎。此文文字。重複而未能點檢。此蓋文多之驗。而最是文之病也。鄙意要當縮得三分之一二。方可謂得體。文字似有細疵。須詳討者。亦敢籤論於卷頭。幸賜詳覽而去就之如何。然以此愚妄之見。敢貢苛刻之論。倘蒙笑恕而回賜指敎。有以發蔀而啓蒙。則殆退翁所謂自發己病。而求藥石以自治者耳。執事之賜大矣。幸必覆之也。

答申周伯維翰[編輯]

竊瞷足下。非釋非儒。煞有黃屋左纛。自尊南越底意思。請改扁額以晩醒者。欲其末年有所歸宿於吾道也。今聞改揭以景雲雲。崔孤雲豈不誠當世高士。比諸孔,孟,顔,曾法門。不知其落得幾百層。朱子說雲。只據而今地頭。便定腳跟做去。便年八九十歲覺悟。亦當據現在箚住做去。尊筭雖高。其不及八九十者。尙有一二十年光陰。三間屋一蒲團。靜坐用工者。宜以本源眞實之地。景雲又改以景顔。則旣同於古人希顔之意。尤爲暮年光華。未知如何。向來所得一律。似符於雅意。玆錄呈。幸於後便和敎也。笠洞躬慰之示。不覺翹企。生而有知遇之感。歿而無臨筵之慟。是孤負幽明盛意。烏得不然。但老人果能奮身踰嶺否。須待春暖圖之。

答鄭生綏淳[編輯]

盛作旣是好箇文字。如是竄易。極知妄肆。而蓋不自外迷見也。或可俯諒而休罪否。𭳞於古文路脈。實所矇然。而竊以爲篇有一意直下者。有鉤連關鑰者。有節節生情者。有補敘而用冷語結者。字有響處收拾處呼喚處。疊而不亂處。強而不費力處。字妥而句雅。章整而篇圓。使機軸自轉。則庶乎近之矣。倘於綴文之際。試取拙法。而參前倚衡焉。則似不無小補矣。未知如何。荷相愛甚摯。傾倒至此。尤切僭悚。

答李上舍益中[編輯]

下投長幅。讀之未半。令人愧汗。顧不佞直一儱侗癃病之人。少壯時節。旣不得讀書講明。年將四十。尙不知安身立命之所。徒使亡友期許。全然孤負。古人所謂悲歎窮廬者。實今日眞境也。豈足下以篤信東溪之故。過相假借。遽欲備數於觀善之列耶。至於俯索所著之書者。尤出於欲知其人之意。實用感勵悚縮。不省所喩。不佞於文。病不能自力。才又甚魯下。雖或有一二論著者。以其鑽礪之不工。頗纇之不除。未嘗爲收錄示人之計。向者東溪送示自家全稿。輒徵拙文。不獲已錄出十數篇。豈足觀也。聊塞其責而已。其後。亦復一任其遺散。然昨者足下之袖示盛製者。固有以先之。則今此勤敎之及。其何敢終始辭遜。且諱病於良醫之門。亦非善計。不揆荒拙。敢以前示東溪者。而仰質其鹵莽實狀。必莫逃於衡鑑之下。東溪所謂博學修行者。實出過與。足下所謂翺翔韓蘇者。亦非本色。不待不佞區區頰舌而自可呈露。非謂萬分一近似於向所云云。不效古人費辭謙挹之爲。此意並須諒之。草草不能盡。所欲言都留一進面剖。

與某丈[編輯]

頃見貴稿中。有斥雜戱喪志。極其嚴正。雖洛閩格言。殆無以過此。私心佩服。實仰大君子修己正人之德矣。日昨鄙價還傳見方圍碁。不得有答之敎。愕爾驚惑。誠不勝其區區憂慮之忱。聽其言信其行之說。聖人宜有嘆於觀人之疎漏也。夫雜戱之害。執事豈不嘗斥之以土木而衣裳禽獸而言語乎。知其害之至此。方正人之不暇。而乃反躬駕而蹈之。前日之言。適爲它人之藥石。而在我不免爲無實之空言而止。眞所謂責人則明。責己則昏也。無乃本圖適性而忘慮耶。抑病其好學之過勤。思所以休息耶。此實介甫之粗術。子厚之滑稽。而其與大禹之惜陰。聖賢之垂誡。卽背馳矣。執事豈不知取捨哉。倘以圍棋。士大夫多有爲之者。而數錢是今之賤隷所樂爲。意有所進退以爲不妨。暫爲以作討閑破寂之資。則亦有所不然者。樗蒱陶公旣斥以牧豬奴戱。而數錢執事亦指爲馬後輩戱。今以圍棋較諸二戱。而欲有淸濁之分。則圍棋之評。亦不過曰閑人之戱耳。其爲妨事廢業。則固無彼此之優劣。人有書問而未暇作答。亦其一證。執事之自負何如。人之所期待亦何如。而乃欲以一閑人自處耶。況執事官雖卑。而責則重。日講義理。輔導儲君。衆望攸歸。其不可以悠泛度日。耽戱拋職。亦已明矣。心知其非。而猶且爲之。豈所謂當局者迷耶。執事不須鄙說。更取自家前書。反覆點檢。則必有所惕然驚悟。渙然改圖。而庶有補於居敬寡悔之道矣。顧以遍身瘡疣。方求醫治於執事。而敢摘璠璵之微瑕。極知僭妄。竊欲以起余助我。得處於執事之門。倘其不罪而有採焉則幸矣。

代與或人[編輯]

漢南君墓表。其已撰出耶。今聞盛敎。以殉節一欵。無明的文字。難於立論云然耶。書固不可盡信。況流傳之言乎。然亦不無一二可徵者。玆敢略及。幸覽商焉。漢南初與六臣之謀。謫咸陽。光廟時。遣掖隷存訊。賜以藥物。其後錦城大君在順興謫所。謀復端宗事覺。而漢南又與其謀。廷議皆曰。𤥽,瑔與瑜罪同。不可獨生。光廟初則堅執不從。及諸議益激。有難終抑。光廟遂使掖隷。往諭漢南曰。豈欲殘傷骨肉。而實有不得自由者。先使諭意。漢南遂於謫所自盡。其後仍置孥籍之典。漢南夫人坐謫咸興。至中廟朝。始宥還京第。夫孥籍。是治逆之極律。自古或有罪止其身而不至於孥籍者矣。蓋未有孥籍而其身得全者。則漢南之受命而死。不待文字之昭揭。而可以推知矣。然殷之三仁之行不同。而孔子同謂之仁。使漢南諸王子。或生或死。設有所不同者。其爲端宗血忱深忠。終始不渝。固無彼此之殊。則其節義之嵬卓。可與日月爭光。向者宗簿之啓曰。錦城,漢南之爲主殉節。無異於六臣雲。此可見百世公議也。今於記陰之文。豈有袞鉞之難於裁定者哉。

與某友[編輯]

向日臨顧。迨用感荷。烈炎蒸爍。伏問起居此時更如何。陛辭果在明日否。竊擬一造軒下。穩承緖論。今則此計謬悠。尤切悵黯。聞李君春培之言。執事到彼。將欲留意於蘇齋晩來之業雲。信然否。以執事詞翰才具。公然爲半世人所忤。贏得十年處閑。得以潛心經籍。而今又出麾於嶺表。寂寞之濱。山海之觀。足以恢宕心胸。長我文氣。朱墨之暇。可以溫理舊學。益進昭明。此殆天意有以玉成我執事。區區蝸角上榮悴升沉。顧何足云云也。吟詠陶寫之業。雖古賢之所不廢。比諸充闡。此事本末輕重。不啻有間。蘇齋之見裁於栗谷者。蓋以此也。宜爲後人之鑑戒。今何必效尤也。以蘧瑗知非之心。衛武箴警之工。日孜孜而不已焉。則豈有晩悟難成之歎。然卻恐歲月來無多之意。亦不可不存諸中而警惕也。如何如何。至於緣境。隨遇天機。自然流動發爲音響節奏者。時或有之。顧何妨也。平日期愛。不啻鄭重。今當遠別。不揆僭妄。略布愚悃。而病狀一向沉苦。神精迷瞀。語不盡其意。想惟默恕。餘冀踰嶺行李。當暑加護。

答芸窩洪丈重聖論孟子浩然章[編輯]

洪丈書略曰。浩然章無是餒之義。以集註餒飢乏而氣不充體雲者見之。則餒果屬於氣乎。屬於體乎。若以餒屬氣。而又以是屬氣。則猶曰無是氣則是氣餒。不成語理。故其勢固不得不以是字屬道義。然後餒之屬氣。方妥帖矣。末梢始有體有所不充之語。此體字。不過貼得上面氣字而雲。非以餒屬體而言也。程,朱兩夫子看得如此。解得亦如此。而以體有不充四箇字。硬執爲體餒。而是字看作氣。無亦欠於太詳細乎。竊瞷左右以先入之言。爲主云云。

前惠長幅。豈不欲仰復。誠有所不敢者。某於經學。本無一斑之窺。而妄敢論列於長者之門。有若從事於此事者。非但取人譏笑。其循省自愧。當復如何。況近來文勝而質少。雖自謂專意於此事者。類未免循名騖外之患。甚者其不歸於娼家之讀禮者幾矣。是以凡於經傳之旨。理氣之辨。雖或有一二妄疑。妄見不敢肆口論說。以犯能言之戒矣。惟感執事老而好學。孜孜不已。雖聾瞽如某者。謂可與適道。輒不憚其傾倒羅列。某亦不敢自外。每奉幾席。雖悉疏謬見。歸後思之。輒不覺顙有泚矣。至於作爲文字。往復談論。尤有所不安者。奉書累日。尙此趑趄矣。昨又委書申申責之。以終無一言之答。盛敎至此。雖不敢一向含默。於區區微意。實不勝其僭悚萬萬也。某於鄒書。實多可疑者。非但浩然章而已。頃對倉翁。偶然揚扢是章。遂以平日所嘗疑者無是餒也章。依程子說。以餒屬氣似當雲。略叩。則答以前日吾見。亦與子同。近來更審。則集註說終是渾好云云。蓋倉翁晩來讀書多。見理益明。能得朱門訓解之旨。而少日所疑。自抵於氷釋也。切欲更爲反覆。請其底蘊。而非但艱於酬酢。自有反求用工之地。不求強解而歸。因誦其說於執事之座。此實爲未了之案。非敢妄加左右於其間也。今奉盛論。上下數千言。橫竪暢達。若從洛閩門戶中出來。如愚迷方之見。實有望洋之歎。然於朱門是餒體氣之辨。不甚瞭然。有若混甲乙而爲一。終不能犂然有當於鄙意者。請更申妄疑所在。以求終始之誨也。經曰。其爲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朱子集註。以是屬氣。以餒屬體。故今之所疑者。在於是餒二字之義。先卞餒之屬於體屬於氣。則是義之所歸。可知也。何者。此一章全論氣。故上文曰。其爲氣也至大至剛。對配義與道以直養而無害。則反無是道義塞於天地之間。反氣餒。下文曰。是集義所生。卽配義與道。行有不慊卽無是道義。則餒。前後三章之義。反覆相應者如此。程子訓之曰。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而爲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又曰天地正大之氣。人得以生。本浩然也。失養故餒。又曰氣皆主於義。而無不在道。一置私意則餒。考之經文。參以程訓。則以餒屬氣似無疑。言其爲氣也。配合於道義。故能浩然充滿。心廣體胖。勇往直前。無所愧怍。而若無是道義之配助。則其氣縮沮疑懼。而未免餒乏之義也。蓋語工夫。則道義爲帥。就此章而論主客。則氣便是主。集註說卻有不同者。其釋無是餒。則曰無此氣則其一時所爲。雖未必不出於道義。然而體有所不充。又釋下文欿然而餒。則曰體有不充。此豈非以是屬氣。以餒屬體乎。今想執事之論。似若以體有不充。看作氣餒。而無是氣。歸之無道義。夫體之充。卽氣之充也。體之餒。卽氣之餒也。未有氣餒而體充者。則以體有不充。看作氣餒。猶或可矣。若以無此氣。歸之無道義。則何爲着此一氣字。而其下亦何以曰未必不出於道義云云耶。以此觀之。則以無是。謂無是氣也甚晰。旣雲無是氣。而又雲氣餒。則果不成語理。然則餒字之義。不歸於體。而將歸於何地耶。集註之以是屬氣。以餒屬體。不待論說而可知也。雙峰饒氏曰。無這道義。氣便軟弱。弱卽餒之意也。又曰。無道義則氣餒。此二說。似近於程訓矣。然則與程子訓說。似不脗合。而但此章小註朱子說曰。不知養而有以害之。則浩然而充者。且將爲慊然之餒。惡乎長註。亦曰本自浩然。失養故餒。語類曰。自家勇敢去做。便是浩然之氣。恧縮不敢去做。便是餒。又曰。如君有過。臣諫之。冐死不顧。卽浩然之氣。卻恧縮不對。便是氣餒。又曰。北宮黝,孟施捨之勇。只是麤氣。終有餒時。據此衆說。則朱子亦未嘗不以餒屬之氣也。由前說而觀之。則似若微左於程訓。由後說而觀之。則與程訓一串貫來。而又不免牴牾於前說。夫是餒之旨。必有一定之趣。固非兼該兩義。而讀者又不可兼取兩說也明矣。此皆妄疑所在而消鑠不得者也。若以爲其爲浩然之氣也。與道義一滾出來。無是氣則無以充體。而體不得不餒之雲。則此亦有所礙者。無是氣之氣。指配義與道之氣。然後其說始通。亦有合於金器土山之喩。而集註言未必不出於道義雲。則是氣無而道義則有也。氣與道義。未免分而二之也。浩然之氣。由道義而生。無是道義。氣似餒矣。若躬踐道義者。豈容氣無而體餒也。然抑有一說。其一時所發。雖出於道義。不能事事合義。不足以充滿其體。以作履道服義淺深之效。則上下文義。似相照應。而第下文。雖有集義二字。上文。卻不見其一時道義之意。且以無是看得。不能事事合義。然後其說始通。而今謂無是氣。則此又窒礙矣。且充於體者。氣也。塞於天地者。亦氣也。失養而餒者。非氣而若是體也。則其欿然而餒者。亦非是氣而卽天地耶。以餒屬體。則到處窒礙。求通不得。至於如此。此將奈何。噫朱子於此章。舍程子諸說。如是註解者。必有意義。雖聖賢復起。固將移易不得。而顧以見識昏昧。又無體驗之工。旣不得窺測。其旨義之萬一。又復聽瑩於執事之論。隔此重膜。疑鬱塞胸。自愧顓蒙。無以爲喩。惟冀稍得歲月之工。於此書讀之又讀。思之又思。庶幾其豁然貫通。而卒能底於爛漫同歸之域。則雖今日泄泄。或可爲收之桑楡之道也耶。且古制地方三百里。出車千乘。而梁惠上篇集註雲。百里出車千乘也。得百里之國二十有五。然後似合於地方五百里。而告子下篇小註雲。百里之國。欲增到五百里。須倂四箇百里國。夫理氣無形。實非愚昧之所能辨識。至於此等處。固可以推筭而得之。則今此所疑。不至全妄。而註說之如此者。何也。朱子嘗曰。只要識得古制大意。細微處不必大段費力考究。以此空疎。又貢狂瞽。僭妄之罪無所逃。而端緖旣發。亂嚷至此。唯執事幸有以恕之。

答或人心經問目[編輯]

小人閑居。爲不善云云。

爲不善者。非謂不善之實著於外面也。以其裏面念慮之際。容有惡念而雲也。蓋小人陰爲不善。陽著其善。則彼小人固知善惡之辨。而只以爲內以自欺外以欺人。宜莫有得其情者。然其不善之實。旣充於中。故及夫見君子之時。其羞愧遮障之狀。自然呈露於動作威儀之際。雖其肺肝之至深。而人之見之。不翅洞然。故爲善之道。莫如其閑居之際。念慮之間。禁止其不善之發也。

君子必誠其意云云。

善與不善。苟有其實。終不可掩。故德之潤身。如富之潤屋。此實之著也。爲善之實。旣充積於內。其心綽然。其體盎然。有不自覺其如此者。學者苟能先去其自欺之萌。則欺人之病。不待禁而自止。積累不懈。則心日益廣而體日益胖矣。

南軒張氏曰。持志者主一之謂。

南軒所謂主一者。謂志乎天理。而更不志於人慾也。然主一本義。則蓋謂雖天理中事。亦不可思慮紛紜。如讀論語時。不可思孟子。讀孟子時。不可思論語也。本義則如此。而南軒借之。以言志乎善而更無惡念者耳。

未聞自古聖賢。因學而致心疾。

聖賢之爲學。無過不及。一出於中。故自無心疾之害。然志學之始。若用力太過。則易致心疾。朱子初年自雲所發躁暴。我朝徐花潭三十前。亦有心疾。蓋其未及成德之前。因其下工之過於刻苦。或不免心疾。此宜體羲易向晦宴息之道。本源之上。克加涵養之工。施措之間。切勿過用聰明。以祛助長之累。則天理自然之妙。流行於日用之間。以至於心廣體胖之域矣。

一有之而不能察

有字。釋經文有所字。蓋有者。非存在之意。而乃留置之意也。忿懥以下四者。旣在誠意章以後。則其必善念而非惡念矣。然君子之心雖善者。亦當事過卽忘。而不係於方寸。苟或不然。而久久留置於心中。則日用之間。容或有失其正者矣。

林用中主一銘雲。神守其郛。鬼瞰其室。

神屬於陽。陽屬天理之正。故主敬之時則神守之。鬼屬於陰。陰屬人慾之私。故不能主敬之時則鬼瞰之。其義精且嚴矣。

自忿懥章。止公私之辨。

此朱子始言大賢以上正心之事。而次言中人以下公私之辨也。蓋聖人之心。一循天理之自然。而無主張期必之意。苟或先有主張。而必欲其如此。則所行之事雖善。所存之念。亦不可謂自然也。故始言其主張之病。而至於公私之別。只責中人以下。故分公衆私己而言。首尾文義。不無精粗高下之別。讀者最宜詳玩。

何不動心忍性。

動心忍性。謂動其義理之心。忍其血氣之性也。蓋詈者責之過也。僕夫有罪。則責之固宜。然責之而至於過。則是出於血氣之性。而非義理之心也。故程子以動心忍性勉之。此一節。與經文有所忿懥。相應。

捨去如斯。達去如斯。

二程全書中汪端明所記二去字。皆作後。鶴林玉露雲以達爲朝聞道。以舍爲夕死可。我東鄭寒岡以爲樵者見其凝然不動心。竊自歎服以爲舍藏而去而如是乎。達行而去而如是乎云云。隱者憂時之意。亦隱然在中。愚意恐皆未然。蓋樵者問程子曰。子能勉強捨生而如此否。能自然達理而如此否云云。其兩去字。似語助辭也。如何。

答或人大學問目[編輯]

讀法溫尋過

韻會。溫燖也。燖火熟物。中庸溫故而知新註。溫燖溫之溫。謂故學之矣。復時習之也。所謂溫尋過亦此意。

序古之大學

此大字。當讀泰雲。而按小學吳氏曰。小學小子所入之學也。若於此亦曰大人所入之學。雖不以泰讀。其義自通。且諸本若非如字。則或註音切於其下。或加小圈於其旁。今並無此。其爲大字益無疑。

答柳士毅弘模孟子問目[編輯]

野則何爲九一而助。國中則何爲什一使自賦。

語類雲。國中什一。以近王城。豐凶易察。袁氏明善雲。國中近城市。田地膏腴。故其賦重於郊外。仁山金氏雲。國中自賦。民無遠輸之勞。集衆說而觀之。則似無疑。但此雲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以此觀之。助法明是九一。而上文雲殷人七十而助。其實皆什一。上下不相照應。此等處。宜細商量。

答李敎官昌顯[編輯]

向因兒子之進拜。備悉起居狀。薦擎手牘。申以別幅。仰認鄭重。感慰罔量。適其時泄患添苦。旋因受針入城。昨始歸次。稽復至此。尤切歉悚。所敎諸條謹悉。程朱定論。非不明白的當。百世不惑。而若依本文熟習而已。則須於自己本分上。欠卻闡發。講究底工夫。朱子亦曰。不用某底工夫。看某底不出。論大學章句其意亦有所在。是故。自少時。凡於經旨道體。先立。自已知見後。始與先儒說參訂。捨其異取其同。而其間終不能無些少出入者。實緣當初用工入頭處。不無所誤也。此理氣說。得於古篋中。是弱冠時所草也。分屬五截。故似有安排牽強之失。中間亦不無病處。而顧此病狀。實無以收拾精神整頓梳洗。故所以奉托於高明矣。今此所敎鑿鑿中窽。不覺令人欽歎。其間或有一二未契者。亦不能尋索精奧。發明己見。容俟病間。有以納愚。未知如何。浩氣說。後來更讀。幾與輯註說脗合。而終不能盡底裏一一昭釋。深悚蔽痼之甚也。略在別紙。第爲覽敎也。隔水相望。尙不一會。似非吾輩相托心期之道。覸我在家。從近敘阻。是深望也。

答李敎官別紙[編輯]

浩然章長書。是不佞少日尤鹵莽時。牽率妄草者。其後更繹集註及朱子與呂子約往復書。妄疑幾於消釋。而趙錫汝頗賞此書。以爲不但文詞暢達。所辨論亦甚精。雖與集註似有異同。從程訓。固無所妨。因有小評文字。故果不刊去矣。因此不刊。今得多少訂敎。得以開發昏蒙。深荷深荷。

盛論曰。無是氣之氣。指配義與道之氣。而集註言未必不出於道義雲。則是氣無而道義則有也。氣與道義。未免分而二之。配者以此合彼之謂。畢竟非一物也。故自其旣合而言。則混融無間。不容分開。而自其未合而言。則又不嫌乎分而二之。天下事物。蓋莫不然。試以氣與道義論之。人能集義養成此氣。則應事之際。是氣也與道義一袞出來。襯貼扶助。如雲之從龍。馬之載人。此卽配夫道義者。而朱子所謂心氣合一無間可見者。是也。人苟不知集義養氣。或知養矣。而未能復其浩然之初。則是未免乎氣自氣道義自道義也。於是乎心之所向。雖在道義。而氣或不隨。體有不充。卒不能以有爲。如君令而臣不從。夫唱而婦不隨。此卽無是餒者。而延平所謂心是心氣是氣。未能合一者。是也。夫旣未能合一而至於氣自氣道義自道義則又何嫌乎分而二之乎。大抵無極之眞。二五之精。賦於人而爲道義與浩氣。其在稟生之初。則固自妙合而無間。及夫私蔽之後。則漸致判渙而相乖。然而道義之心。無時而不發見。浩然之氣得養而方復初。當其氣未及養成。善有時發見之時。自不免乎氣與理違。體不從心之患。集註於此。雖欲不分而二之得乎。

氣與道義。有上下體用之殊。此豈不知。第無是氣之氣。指配義與道之氣。則固不可分而二之也。無是氣之氣。指離道背義之客氣麤氣。則雖不嫌於分二。而體不充而餒乏。非所可論。當時妄疑者似如此。於此一節。更加訂敎。

盛論曰。失養而餒者。非氣而若是體也。則其欿然而餒者。亦非是氣而卽天地耶。餒者。氣乏不充之謂。氣乏則體隨而不充。體之不充。卽氣乏之所使。比如唇亡而齒寒。甁傾而罍恥。初非截然相懸也。故餒之爲言。於氣於體。皆無不可。傳註之或屬之體。或屬之氣者。唯觀其經文歸趣之如何。而爲之遷就耳。經傳字義之一句內。隨處異釋者。亦非一二。何獨於此而疑之乎。況集註則凡於餒字。皆屬之體。其以餒屬氣者。乃程子說也。二先生訓釋之參差不齊。間多如此。此正明道所謂解經有不同。亦無害者也。談者唯當各就本語。詳思以盡其同歸殊塗並行不悖之竗可也。恐不當牽拽比附。求其爲一如何。

塞於天地之間者。是氣也。若失其養。而不得塞於天地。則將曰非氣之餒。而是天地之餒耶。盛敎所謂餒之爲言。於氣於體。皆無不可雲者。恐未精至。餒若屬於氣。則無是之是。不可謂氣。今此所疑。在於無是之是之屬道義屬氣。餒之屬氣屬體也。若於此。混淪爲說。則何以辨甲乙乎。幸更加訂敎。

盛論曰。以無是。看得事之不能合義。然後其說始通。而今謂無是氣。則此又窒礙矣。若溯究無是氣之所以然。則固由於事之不能合義。而此節專以氣之功用而言也。故只曰。無是氣則體餒。而更不溯論其所以無是之由。卽其立言之體然也。且如行有不慊而餒。則其不能配義與道。從可知矣。孟子於此。又略不說及。蓋此節。又專言集義工夫故也。兩節相爲首尾。互有發明者如此。而其於賓主抑揚之間。權度精密。條理分明。恐宜深玩。

盛敎之如是看得。亦自不妨。第下章言集義工夫此節之此字。乃下字之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