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桑志/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 桑志
卷四
卷五 

桑志卷第四

        海盐李聿求五峯甫籑

桑之具

[编辑]
物以利用,器各攸殊求,桑不仅以懿筐,躬桑必严其车服,类而叙之,昭慎重也,志桑之具第四。

  《诗.豳风》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诗.豳风》取彼斧斨,以伐远扬。传:斨,方銎也。

  《周礼.天官》内司服鞠衣。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

  《周礼.春官.巾车》翟车,贝面总,有握。注:翟车,不重不厌,以羽饰车之侧,后乘以出桑者。贝面,谓以贝饰之当面。其总以缯而以绦其上,则有握而无盖焉。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郑元注:鞠衣,黄桑之服。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筐。

  《吕氏春秋》月令高诱注:曲,三辅谓之㮳,关东谓之棏,青、徐谓之曲。圆底曰蒙,方底曰筐,皆受桑器。

  阮谌《礼图》乘辂,后法驾,乘之以亲桑。

  《晋书.天文志》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

  《晋书.礼志》皇后著十二笄步摇,衣青衣,乘油盖云母车,驾六騩马。女尚书著貂蝉佩玺陪乘,载筐钩。

案《舆服志》云:云母车,以云母饰犊车,犊车驾牛。

  《北齐书》后因亲桑,服鞠衣,乘重翟。

  《隋书》皇后采桑,衣鳪衣,乘翟辂。命妇采桑斋及还,衣黄衣。

  《孔帖》后翟车采桑。

  《大唐开元礼》尚功执钩,司制执筐。

  《唐书》上元二年,楚州献宝玉,曰“皇后桑钩”,如箸屈其末。

  《明史》洪武十三年,令天下人民每村置一鼓,凡遇农桑时月,晨起击鼓。

  《齐民要术》春采桑,必须长梯高杌。

案《王祯农书》“杌”作“几”。

  《士农必用》担负高几,绕树上下。

  《王祯农书.桑梯》《说文》曰:梯,木阶也。夫桑之穉者,用几采摘。其桑之高者,须梯劙斫,梯若不长,未免攀附,劳条不还,则鸠脚多乱,樛枝折垂,则乳液旁出,必欲趁高下,随意去留,须梯长可也。

  《王祯农书.桑几》状如高杌,平穿二桄,就作登级。凡柔枝,未免攀附,须登几上,乃易得叶。今蚕家采彼女桑,兹为便器。

  《王祯农书.斫斧》桑斧也。其斧銎扁而刃阔,与樵斧不同。凡斧所劙斫,不烦再刃者为上。至遇枯枝劲节,不能拒遏,又为上。如刚而不阙,利而不乏,尤为上也。然用斧有法,必须转腕回刃向上斫之,枝查既盛,则津脉不出。

案:北俗桑坚宜用斧,南俗桑柔宜用翦。桑翦,头须寸半,股六寸而直,随意翦去,则桑条自落。余有句云:“翦刀声里落桑条”,言其易也。

  《王祯农书.桑钩》采桑具也。凡桑者,欲得远扬枝叶引近就摘,故用钩木以代臂指扳援之。昔者亲蚕,皆筐钩采桑。唐上元初,获定国宝十三,内有采桑钩一。以此知古之采桑,皆用钩也。然北俗伐桑而少采,南人采桑而少伐。岁岁伐之,则树脉易衰;久久采之,则枝条多结。欲南北随宜,采斫互用,则桑斧、桑钩各有所施,故两及之。

  《王祯农书.桑笼》大篝也。即今谓有系筐也,桑者便于携挈。古乐府云:青丝为笼绳,桂枝为笼钩。今南方桑笼颇大,以担负之,尤便于用。

案:浙西有桑筥与筐,圆而又小。宋梅尧臣桑筥诗云:“采采向桑郊,盈盈自持筥。”言轻便也。又有桑篰,其制与笼稍异,高三四尺,径三尺,以粗竹筠为之。

  《类篇》朷治桑刀。

  《蚕经》切叶之刀,宜阔而利。

  《王祯农书.切刀》断桑刃也。蚕蚁时用小刀,蚕渐大时用大刀,或用漫鐁。蚕多者,又用两端有柄长刃切之,名曰“懒刀”。懒刀如皮匠刮刀,长三尺许,两端有短木柄,以手按刀,半裁半切,断叶云积,可供十筐。先于长凳上铺叶匀厚,人于其上,俯案此刀,左右切之。一刃之利,可桑百箔。

  《王祯农书.桑网》盛叶绳兜也。先作圈木,缘圈绳结网眼,圆垂三尺有馀,下用一绳纪为网底。桑者挈之,纳叶于内,网腹既满,归则解绳倾之。或人挑负,或用畜力驮送,比之筐盘,甚为轻便。北方蚕家多置之。

  《王祯农书.桑砧》《尔雅》曰:砧谓之榩。郭璞曰:砧,木礩也。砧从石,榩从木,即木砧也。砧,截木为碢,圆形,竖理,切物乃不拒刃。此北方蚕小时,用刀切叶砧上,或用几,或用夹。南方蚕无大小,切桑俱用砧也。

案:吾盐桑砧皆用稻柴为之,状如打纸砧,用木恐伤叶,其制颇佳。

  《王祯农书.𠠤刀》劙桑刃也。刀长尺馀,阔约二尺,木柄一握。南人斫桑劙桑,俱用此刃。北人斫桑用斧,𠠤桑用镰。镰刃虽利,终非本器,不若𠠤刀之轻且顺也。若南人斫桑用斧,北人𠠤桑用刀,去短就长,两为便也。

  《王祯农书.桑夹》挟桑具也。用木礩,上仰置叉股,高可二三尺。于上顺置鐁刃。左手茹叶,右手按叶刃切之。此夹之小者。若蚕多之家,乃用长椽二茎,骈竖壁前,中宽尺许。乃实纳桑叶,高可及丈,人则蹑梯上之,两足后踏屋壁,以胸前向压住,两手紧按长刃,向下裁切。此桑夹之大者。南方切桑,惟用刀砧,不识此等桑具,故特历说,庶仿用以广其利。


桑志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