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四书质疑
[编辑]嘉靖丙辰夏。辅始居于寒栖庵之侧。洒扫之暇。每讲受而问难。间因诸友问辨者而幷箚录焉。名之为四书质疑。后之览者。庶有以参考证正云尔。
论语
[编辑]序说柱下史。
掌国史文书之职。
注不见是。
是。是非之是。不见是于人则人皆以我为非也。
有所不行。谓和不行。礼不行欤。
礼不行也。
知和而和。
此和字。指礼之和处。乃乐之所由生。恐未可便做乐看。
为政以德。
今按此因小注不必泥以字之言。畏涉有心。故有下二条之说。然虽依上一条说。若活看则岂涉于有心乎。朱子之意。恐人太拘以字。误认为用之之实字看。故云不必泥耳。非欲遂废以字语势也。盖以字自有虚实不同。此以字虚著为文。而其语法自有见成不易者。今人不顾文理。而曲为凿说每如此。非小病也。
退而省其私。
今按小注朱子前说。夫子退而省察颜子之私则当云退〈丷也그〉私〈乙〉省〈爫匚〉。后说退非夫子之退。乃颜子退也。当云退〈커朩그〉私〈乙〉省〈乊卩大卩〉。盖退字有前后之异。而省字皆夫子省也。此两说非惟前后之倒置。后说私〈厂〉省〈丷也〉者。乃以省字为颜子之省察。非也。
注亦不害其为知。
上文云虽或未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盖无蔽则明矣。故虽有所不知。亦不害其为知也。犹言虽以此人为知。亦无害云耳。
注礼始诸饮食。
今之世。未有无饮食之礼。如祭享宾客之类是也。可知古之有礼。必始于此耳。○记礼运注曰此言礼之初。方是时地产之糓有黍。然未有釜甑也。故污尊。〈掘地为污坎。以盛水也。〉未知用爵也。故抔饮。〈以手掬而饮之也〉皆始诸饮食之事。
注故污尊而抔饮。故字若作故〈厓〉则非欤。
何以欲作故〈厓〉读耶。想公必将故字意至饮字下截断看。所以欲把故字作古字义看。误矣。其实故字上。先说礼始诸饮食〈丷匚〉者。由礼之末失而溯求其初礼所由起者。统言之也。其下将说始质而终文之意。故著一故字。以之上接统说之意。而下开分说之端。是则故字当下至文之也处看。方得其语意之全。更须参详。
不如诸夏之亡。
诸夏亡君长。反不及于夷狄之有君长也。不如。犹不及也。
注不轻绝人。尽己之心。
以季氏之僭妄。冉有之附从。便当绝之。而勿诲勿警可也。今乃以为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拳拳教冉有使之救谏。是不轻绝人也。亦尽己心也。及其不能救而又美林放以激厉之。益见其不轻绝人尽己心处。
注乃揖不胜者升。或云胜者乃揖不胜者〈丷古〉升〈丷也〉。或胜者乃揖〈乀亽朩〉。二说何如。
上说是也。若不胜者独升则后说是矣。其实胜者揖不胜者而俱升。
注周公其衰。
雍彻注胡氏曰周公立为经制。辨名分于毫厘之间。将行之万世而身没犯之。将行之天下而子孙违之。岂非周公之衰乎。
注特羊。
或曰兽之特。或曰大也。或曰特文也。舜典用特注曰特。独。谓一牛云耳。
成事遂事。
成事。乃立社之本意。而遂事。是时君杀伐之心也。
乐其可知。
言乐之为用。犹可知也。
无以尚之。
尚。加也。犹柳下惠尔焉能浼我之意。
注气必至焉。
著气字者。疑因元文用其力而言。
注皆实理也。皆字指道与何事欤。抑指道而总言之者耶。
指道而总言之。
注以己及物。推己及物。以字推字。为仁恕之别者何也。
以己所固有而自然及物故为仁。推己所欲恶而要以及人故为恕。
注动以天尔。
此只是为之自然之意。
注孰谏。
记内则注曰孰谏。谓纯孰殷勤而谏。若物之成孰云。
可得闻。
子贡惟能已得闻之。故能知学者之未得而发此叹。
注己不劳。
此己字自天地而言。
注羁靮。此设譬之意未分晓。
马首之形。自具羁靮之理。故人得因其形而作羁靮以驭之。犹老者自具安之之理。圣人因以安之。少者自具怀之之理。圣人因以怀之。○记檀弓注曰羁所以络马。靮所以鞚马。
居敬而行简。
今按以程子内主于敬之语言之。敬〈厓〉居〈丷夕〉。何不可乎。以朱子居敬行简两件工夫观之。居〈丷也〉非也。当云居〈丷古。〉
注要直
要约而简直。
注慊于己。
己疑心也。小注朱子曰慊于己。只是略有些子不足于心。又曰慊字音义。与吾何慊乎哉之慊。看此说则可知己字以音读之甚误。
注储精
性理书解曰蕴精英之气。心经释义曰精。太极图说所谓二五之精。言精而无极之真在其中故也。储即所谓妙合而凝也。
注其本。
性理书解曰禀赋之初。
注其本也真而静。
心经曰本。本体也。真是不杂人欲。静是未感时。五性即真。未发便是静。
注七情出焉。性发为情。则性则五而情为七何欤。
四端之情。纯理故通五性而无加减。七情兼气发。故杂而有加。
注触其形。
触。疑是感也。形。耳目口鼻。
注其性凿。
心经释义曰凿犹ᄭᅳᆯ也。情之凿去其性。犹ᄭᅳᆯ之凿物。
注约其情
心经小注真西山曰约之为言。乃中庸慎独之工夫。
注不日而化。
性理书解曰不日。不待岁月之久也。化。孟子所谓大而化之谓圣也。
注几非在我。
或问朱子曰过此以往则必德自成仁自熟。而非吾力之所能与也。看此则几字非庶几之几可知也。过此〈乀靣〉几非在我者〈匚亽〉。
注折衷
书汤诰小注朱子曰如六艺折衷于中。夫子盖是折两头而取其中之义。
注俛焉孶孶
记表记注曰俛焉。无他顾之意。孶孶。勤勉之貌。○俛作儳〈仕鉴反〉字。
注全体至极。
非谓全体之至极也。谓既能全体而又至极也。
三让。
或问明道曰不立一也。逃之二也。文身三也。
六尺之孤。
宋史三尺儿注曰二岁半为一尺。三尺则七岁半也。以此推之。六尺为十五岁无疑。
兴于诗。
或问游氏曰观天保之诗则君臣之义修矣。观常棣之诗则兄弟之爱笃矣。观伐木之诗则朋友之交亲矣。
成功文章。
或问范氏曰尧之成功。如四时寒暑之始终万物。其文章。如日月星辰之照临天下。此一节疑是言尧之成功文章。与天地准者也。
意必固我
心经缉录曰譬犹一种之人。欲取某物者。意也。期欲得之者必也。固期得之心者固也。终乃得之为私。是乃我也。
高坚前后
朱书答门人曰高是理义原头上达处。坚是理义节会难考处。前后是理义变化不居处。仰者望之而冀及之貌。钻者凿之而求通之意。瞻则视之必微见也。忽则视之又未定也。前者的见其在前。不可移于后。后者的见其在后。不可移于前。不是高坚之外。别有所谓卓尔也。
注天德王道。
心经小注曰天德。即正心修身之谓。王道。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谓。
注巽以行权。易系辞下传注问巽有优游巽入之义。权是义精仁熟。于事能优游以入之意欤。
曰是。又曰说在九卦之后。是这八卦事了。方可以行权。
注衣以裼〈先的反〉裘。
衣之色〈乙〉与所裼之裘之色。与同之也。如缁衣衣也其色黑。故以此衣著于所裼羔裘之上。羔裘色黑。与缁衣相称也。裼裘者。裼以见出之裘也。
吉月必朝。
或问谢氏曰吉月必朝者。虽告老犹月朝于君也。月朝于君者。国有大事。犹将预闻。如请讨陈恒。沐浴而朝。
不多食。兼指上文而言。非徒指姜食。
非徒指姜食者甚当。但上文饮食食不食。随文已断了。不应于此更言不多食。此正谓凡饮食耳。
山梁雌雉。
或问谢氏曰雉在山而得其时。人逢乱世而不得时。吕氏曰言雌者。以见应而不倡。
注石经。
东汉灵帝令蔡邕隶书六经。刻石立鸿都门外。名曰石经。
不践迹。
或问伊川曰不践迹。是不践已前为恶之迹也。不践迹三字。自不为恶之意。包在其中。
章甫。
记儒行注曰章明也。所以表明丈夫。故谓之章也。甫盖缁布冠也。
咏而归。
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室。
注人心之所以为主。以人心为主如何。
人心以勿为主也。言非礼而禁止勿为。是以勿为主于心也。
注知诱物化。
知犹知识也。知诱于外。为物所化。小学注文释则知〈乀〉物〈厂〉诱〈丷也〉化〈丷也〉。
小注视与看见不同。听与闻不同。
心经讲录曰看字见字。非有心而看见也。视字有心而视也。闻字非有心而闻也。听字有心而听也。
注俨若思时。
心经释义曰俨然〈丷也〉思ᄒᆞᄂᆞᆫᄯᆡ。记檀弓俨然在忧服之中。注曰俨然。端静持守之貌。
民无信不立。
阳货篇信则人任焉。注曰任倚杖也。此章立字。疑犹任字。民之倚信以生。犹老者之杖。子张篇立之斯立。注曰立之。谓植其生也。
小注轇轕肯綮
轇轕。上音胶下音葛。肯綮杂乱交加也。一云上清之气肯綮。肯苦等切。綮音謦。筋肉会处曰肯。又云肯綮结处也。见庄子庖丁解牛条。
注征敛无艺。
宋史诛赏无艺。注曰艺常也。
名之必可言。
如以祢为祢。以祖为祖。名之也。如此则无不可言也。今辄以祖为祢。是名之而不可言者也。
小注孙于邾。
左传奔谓之孙。孙音逊。
注与国。
孟子第七篇。注曰和好相与之国。
注下学上达。
辥文清读书录曰如事君亲长。皆人事也。能尽事之之道则仁义之理。不外乎是。所谓上达也。以至视听言动饮食男女之类。皆人事也。于是而处之各得其宜则天理也。下学人事。形而下之器也。上达天理。形而上之道也。有是事则有是理。有是器则有是道。精粗本无二致也。程子所谓意在言表者。在人因人事而默识天理耳。
注意在言表。
下学之事。只是平常无奇特耸动人处。至其天理之妙。忽然上达去。又捉模不得。此乃言所难形容处。故曰意在言表。
注鞭辟。
朱子说已详。犹鞭驱督约向里来耳。
注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
明〈乎乙〉尽〈丷马乀〉查滓곧다化〈丷也〉却字不释。
注发此以为兆。小注兆犹准则也。其说何如。
其所不言者。以所言者。为准而则之。是为之兆。
注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
容足之地。近地也。自此之外。足所不履。是为无用之地。且皆远地也。然岂可以足所不履。为无用。遂废其地而不忧虑乎。若以为非所关而虑不及。则患生于所履之近地必矣。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曰。犹不曰也欲之。已欲之也。而必谓之辞。谓必为之饰辞以自免也。言人于其所欲之事。不言其已欲之。而为之饰辞自免者。君子憎疾之。
注不存焉者寡。
虽有天理之不存焉者。其不存必少。盖不存者少则存者多矣。
习相远。
洪应吉云李原吉以习〈乙又〉之说为非。当云习〈乀〉。今按习〈乙又〉之说。未见其非。不知原吉公何云习〈乀〉耶。
德之贼。德之弃。
通考朱公迁曰德之贼此德字。即指有德之人而言。德之弃此德字。即指人心之德而言。此说精当。
道听而涂说。
本言在道而听之。即涂而说之。无意于行之者。是自弃其德也。此四字。必当时俗语。夫子举之而以德之弃一言断之。便为格言耳。且如今世俗人寻常说此四字。亦依其本意而称之。了无差误。不知自何先儒凿成怪说。因注文有善言。遂贴认道字为道理之道。又疑即涂而说之似非其事宜。乃以闻善不行。只付之空言之意。遂傅会涂字。为糊涂之涂。解作只糊付于言说。以就注文不为己有之云。今此二说。上说误在道字。下说误在涂字。传讹袭谬。牢不可破。以误后学。岂不可伤哉。朱子答赵然道书。有云视世之道听涂说于佛老之馀。而自谓有得者。答刘子澄书云执事道听于人。医书有云今世鍼法不传。庸医道听涂说。勇于尝试。此等引用处虽十百。幷无以道为道理。以涂为涂付之意。顷在泮论此。同知周景游即见信以为然。司艺许太辉初尚不然。后乃信云。
必坏
自毁曰毁。人毁曰坏。
注受以成布
初丧未成布为服。至是以成布为服。是成布代受于未成之布也。盖自两布交受言之。非人受之也。
注不怠不解。期悲哀。三年忧。
记丧服四制。注曰始死哭不绝声。水酱不入口者三日。此三日不怠也。未葬哭无时。居倚庐。寝不脱绖带。此三月不解也。既虞卒哭。惟朝夕哭。此期悲哀也。既练不朝夕哭。哭无时。谓哀至则哭。此三年忧也。
注裸〈力果反〉以为饰。
蛮夷之俗。不具衣冠。泰伯循其俗而饰。非全露其体也。
注犹耳目口鼻。
农明于农。医明于医。犹耳明于听。目明于视。而皆不通其馀。
孟子
[编辑]亦将。
亦字疑当时苏张之徒。以纵横之术。说诸侯富国强兵。故惠王见孟子而亦将有以利吾国云。
注造端托始。
造仁义之端。托七篇之始。或曰王政之始。未知所云。
注拔本塞源。
拔仁义之本。塞利欲之源。或曰利之本。利之源。
顾鸿雁。
疑无心于贒者之所到。犹卫灵公顾飞鸿而色不在孔子。
终身饱。
或曰终一岁身饱也。或曰终极也。今俗语ᄀᆞ지ᄭᅳᆫ。二说未知是否。
注大章咸池韶夏。
记乐记注曰大章者。言尧德章明于天下也。咸皆也。池施也。咸池。黄帝乐名。言德皆施被于天下。无不周遍矣。韶继也。言舜之道德。继于尧也。夏大也。禹乐名。夏者言能光大尧舜之德也。
明堂。
记明堂位曰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堂名取是义也。
齐人伐燕。不言齐伐燕。而加人字者何耶。
或曰无道之君曰人。或曰卒小将弱曰人。春秋晋人秦人云者。皆为贬辞。则曰齐人。与春秋书法同一义也。
文王何可当。
文王〈乙〉엇지可〈屎〉当〈丷日五〉。今按此说误。当云文王〈卩〉엇지可〈屎〉当〈丷寸日五〉。盖孟子将言商先王德厚流长。文王虽以圣德。不能王天下之意。故先以何可当一句发之。正所谓倒句法也。集注当。犹敌也。义亦晓然矣。若如释意则丑本问文王足法与否。孟子何遽以敌不敌答之。况丑意王道若易则文王圣德。岂有不王之理。孟子答以文王虽圣德。彼时商命未替。文王何得以有天下乎。故结之曰是以难也。是其语势问答起结之间。通贯相应。
必有事焉。
心经小注陈氏曰所谓事者。指义直而言。
注不恶而严。
按此易遁卦大象辞也。恶本文音入声。或音去声读之者甚误。
夏后氏殷人周人。
于夏曰氏。于殷周曰人者。性理书解曰禅受曰氏征伐曰人。
归反蔂梩。
归〈丷也〉蔂〈卜〉梩〈乙〉反〈丷也〉掩〈丷匚〉。今按此说是归。归尸处也。反。集注覆也。即虽覆一蒉之覆。言盛土于器。覆而写之于地也。此意明白无疑。或为凿说曰归者。归其家也。反者。反于尸处也。以此为归家取土器而反于尸处。误也。
春秋。
书名。春秋者。八篇集注曰年有四时。故错举〈左传序文。错杂也。杂举春秋二时。以该四时也。〉以为所记之名也。通书注曰录一善。如春之生物。记一恶。如秋之杀物故也。
注戚矣。未审戚字之意。
戚恐是心动不宁之意。答许美叔问亦是。
仁不可为众。
众〈乀〉도외디몯〈丷夕丷寸匚〉。今按此以孔子之言止此。而夫国君以下。为孟子之言。非也。当如谁敢侮之之例。通下天下无敌。皆为夫子之言也。
注必诚必信。
记檀弓注曰必诚。谓于死者无所欺。必信。谓于生者无所疑。
注安排布置。
心经讲录曰安是安顿之安。排排布也。安顿排布。用意措处之谓。布置베퍼놋타。盖不循义理之自然。而以私意计较。多方措置也。
由仁义行。
集注仁义根于心云者。乃先言圣人之心仁义本具之意。而系之曰所行皆由此出。是由此之此字。正指仁义而言。惟其仁义本具于心。故所行皆由仁义而出。犹耳目本具于身。故所接皆由耳目而视听也。
以其存心。
朱子答甘吉甫曰存心者。处心也。又须知不是将心去存在仁礼上。亦不是将仁礼去存在心里。据此则存心。如今俗语ᄆᆞ음가지다之意。
号泣于旻天。
尔雅曰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于春言色。于夏言气。于秋言情。于冬言位。
将胥天下。
按注曰胥。相视也。疑犹下章㬥之于民之意也。
象忧亦忧。
东莱吕氏曰云旸变于前而太虚之真天自若。恩怨交于前而兄弟之真情不变。郁陶思舜。乃象之天。而焚廪捐阶。乃象之人。
注伊尹为有莘氏媵臣。
汤娶于有莘氏。而有莘氏使伊尹为媵臣。送之于汤。见韵法全书。
卿大夫。
白虎通曰卿。向也。言为人之所归向也。大夫。大扶进人者。
附庸。
记王制注曰民功曰庸。其功劳附大国而达于天子。故曰附庸。
注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反。疑犹汤武反之之反也。反谓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浑然全备于气质之中。故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也。善反。犹言善变也。
注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辥文清读书录曰如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之类。皆在于物之理也。于此处之各得其宜。乃处物之义也。
平旦之气。
按此气〈乀〉。非也。当云气〈厓〉。盖好恶与人相近。非气也。因平旦气清而良心发见。故好恶得其正耳。若云气〈乀〉。则是认气为良心。大失本旨。
求放心
大学或问曰放心者。或心起邪思妄念。耳听邪言。目视乱色。口谈不道之言。以至乎手足动静之不以礼。皆是放也。收者便于邪思妄念处。截断不续。耳目言动皆然。此谓之收。朱子曰然。
注三才。
淮南子曰以体言之则天地。以用言之则二仪。二仪谓之才。才者用之著也。故天地人。谓三才。
不可矶。
盖激者矶而怒者水。过者亲而怨者子。以矶微激而水遽怒。比亲小过而子辄怨。矶指亲也。水指子也。
声音。
韵书单出曰声。杂比曰音。
难为水难为言。
或问吕侍讲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观于海而视百川则百川皆细流。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闻尧舜周孔之道。知诸子百家皆不足好。故难为言。
虽有不存焉者寡。
天理人欲。相为消息。欲寡则天理虽有不存者。不存者少。言存者多也。欲多则天理虽有存者。存者少。言不存者多也。
中庸
[编辑]序人心人欲。
人心者。人欲之本。人欲者。人心之流。夫生于形气之心。圣人亦不能无。故只可谓人心而未遽为人欲也。然而人欲之作。实由于此。故曰人欲之本陷于物欲而后。乃名为人欲。而变称于人心也。
序更互。
按史记更疑是更端也。互疑是互言也。
序门人。
按疑皆程子门人。
天命之性。
或问命元亨利贞。性仁义礼智。
率性之道。
注朱子曰率性非人率之。又曰此率字。不是用力字。又曰循字非就行道人说。故性ᄯᅡ르之说。虽似巧实是。
修道之教。近世以中庸首三句。分体用中和费隐及智仁勇。又以首三句分配大学三纲领如何。
今按此数说。今人皆谨守之。无异辞。然谓性为体为中为隐。谓道为用为和为费。谓教亦为用亦为费则然矣。若智仁勇。乃德行之名。安可强牵而傅会于此乎。性不知检其心而仁则属乎修行。然则配仁于性。非也。朱子曰率性。非就行道人说。又曰率。非人率之也。是乃人物各随自然之性之谓也。而智则属乎知。乃择乎中庸之事。然则配智于道。亦非也。至于以教为智。虽与成物之智相近。然彼对成己之仁而言。与此意不同。而三者皆非人修德行道之义。又安有不息为勇之意乎。且以此三者。分配三纲领。为尤无理。其谓性为明德虽近。然性者人物所禀公共渊微之理。明德乃指人之所得灵昭该括之名。则理虽本同。而所以得名者则不无小异。若率性则非有明之之功。修道之教。又非有新之之意。性道教之所以得名。皆平铺地义理之名。则与止至善无所不用其极者。义亦不同焉。又以存养为仁。省察为智。自强于三者为勇。此则然矣。但子思本意于此未有三达德意思耳。大抵义理本同一原。若取其依俙相近者而说合之则何所不合。第其所以立言本意文义旨趣。各有攸当。毫厘之微。有同有异。今人必欲强其异者。合而同之。是以愈凿愈乖。纷挐晦蚀。而反失大义也。又以首三句为天道。戒惧慎独为人道。于此不当分天道人道也。
注健顺五常之德。在人则可。在物亦可幷言之否。
观万物之异体则物之偏塞。固不具健顺五常之全。言一理之均赋则物物之中。莫不有天然自在之性。盖气虽自隔于物。而理不为气所囿。故曰万物各具一太极。又曰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章句此处说天命之性。故就统体之同处而言之耳。
小注大学入德之书。学者事也。中庸明道之书。教者事也。然则学者不能于中庸之道。教者不事于大学之道乎。庸学之表里。果安在欤。
大学。修身之本入德之门。故曰学者事也。中庸。明道之书传心之法。故曰教者事也。然非修身入德之学。无以施明道传心之教。非明道传心之教。无以究修身入德之学。此庸学之相为表里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盖此道字。即上文率性之道不可离。非就行道人说。
慎其独。
或云中庸教者事。故无必字。大学学者事。故加必字。
喜怒哀乐。七情之中。只言喜怒哀乐者。省文否。喜乐其不相叠乎。中庸言喜怒哀乐。大学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其不同何也。
孔子言仁义而不备举四德。至孟子而始言。子思言四情而不备举七情。至礼记而始言之。非省文也。义理浑然于其中故也。喜对怒而不可以对哀。乐对哀而不可以对怒。则喜乐之不为重叠可知矣。中庸之喜怒哀乐。大学之忿惧好忧。适然各举而言。非别有深意于其间。必欲论其不同则凿矣。
仲尼曰。
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则子孙之于祖考亦名之而已。周人冠则字而尊其名。死则谥而讳其名。则固已弥文矣。然未有讳其字者也。若曰孔子则外之之词。而又孔姓之通称。若曰夫子则又当时众人相呼之通称。不曰仲尼而何。称仲尼者。尊之亲之也。
择乎中庸。中庸岂可择哉。择之何如。
此云择者。如博学之审问之。笃而行思而得之者。故曰择乎中庸。
中庸不可能。
或说云管仲之一匡天下似可均。而假仁义则非中矣。晨门荷蓧似可辞。而一于果则非中矣。召忽之死似可蹈。而所事非正则非中矣。
君子之道。
或问道虽天下之共由。而非君子不能知能行。故特曰君子之道。
语大语小。
二十七章洋洋发育。乃所以语大也。优优大哉礼义三百威仪三千。乃所以语小也。见饶氏说。
莫能载莫能破。
道无限量故不可载。道无罅隙故不可破也。一云极天下之力。莫能载。极天下之知。莫能破也。但云无罅隙。不若云无形样耳。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鱼跃。必理与气之使然。而小注朱子曰所以飞所以跃者理也。然则气不与耶。
其飞其跃固是气。而所以飞所以跃者乃是理也。然子思引此诗之意。本不在气上。只为就二物观此理本体呈露妙用显行之妙活泼泼地耳。故章句只曰莫非此理之用。何可问气之与不与也。
上下察
以人道言之则上疑君父夫兄也。下疑臣子弟妇也。
鬼神。天地上帝鬼神。名虽异而实则同欤。
程传释乾卦曰夫天专言之道也。以形体谓之天。以性情谓之干。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今按只是阴阳造化。但所指而言有异耳。
舜其大孝。
或说云特言舜者。舜为人道之极。处人伦之变而能尽中庸之道。
无忧者其惟文王。
或说云特举周者。周为王制之备。万世由之不能易也。文王处父子之常而能尽中庸之道。武王处君臣之变而能尽中庸之道。周公定制度之美而能尽中庸之道。
善继人之志。
或说云不曰父而曰人者。非独我之孝。乃天下之人同然故也。
文武之政。不对尧舜之道。而只举文武之政者何也。
只问政而不问道。对不以道而以政。何足疑乎。况周政近且备欤。
修道以仁。
小注朱子曰道是义理公共之名。仁是人心亲切之妙。真氏曰志乎道而弗他。知所向矣。仁则其归宿之地而用功之亲切处也。若但言修道则公共义理。浩无涯畔。无所著落。故曰以仁则是直指人心亲切之妙。用功归宿之处。以为修道地头。然则仁非修道之效。乃道因行仁而得明矣。陈氏赞章句仁其身三字之精妙。以为包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八字。意亦可见。
朋友之交。
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君臣谏诤。割义之钜也。夫妇交谪。斩闺之刀也。兄弟相非。紊家之道也。而惟朋友之交者。可以责难言之。故朋友之下。特著一交字耳。
赞化育知化育。二十二章既曰赞天地之化育。三十二章又曰知天地之化育。赞与知。有轻重浅深耶。
赞化育。以行言。至诚之功。有补于造化。知化育。以知言。至诚之心。无间于天地。语各有指。无轻重浅深耳。
合内外。
今按此说之意。以为成己成物之极致。不假修为。故曰内外〈ㅣ〉合〈丷卩〉。据章句无内外之殊之言。亦似作见诚说则此说似当然。小注朱子有能合内外之道之云。饶双峯有合内外而为一底道理之言。陈新安亦曰合内与外。幷是数说而观之。岂都不假修为而内外自合之谓乎。况此章言人道。固是自明而诚者之事。且不曰内外合。而合内外耶。当云内外〈를〉合〈丷卩〉道〈ㅣ亽〉。复何疑乎。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古以与字通用〉
明德乃明德之人也。大。犹贵也主也。
附体用图
[编辑]大学
[编辑]序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神农黄帝之时则君治至极。师教不闻者。何耶。
上古风气未醨。民性醇厚。不言而信。无为而治。师教之道。未必如后世之备。亦或有设官立教。而逸落无传也欤。不必深加疑究也。
序一切
一切。犹言壹是。言此权谋术数者。类皆不顾是非。不择义利。必就功名而后已焉。故云一切。若吾儒则不然。不合于道则便自止耳。
物格。
物理之极处无不到。骆峯申公释云物理〈仒乀〉极处无不到。仍按指传十章之末曰假如言读此书。自卷初至此处〈ㅣ〉无不尽也。苟知此意则虽释云极处〈仒乀〉亦无妨。又曰极处到者。竆极到此耳。尝见李复古说心到极处。此说非也。若谓心到则是属知止。非格物也。今按申公此说甚精微。余少时入成均时。尹公倬为大司成。尝问物格注极处吐。尹公曰当云〈ㅣ〉。问是谓理之极处自到吾心否。公但曰非也。不言其所以非之故。每以不能审问为恨耳。
正心诚意。
今按그心〈乙〉正〈ᄒᆡ五古〉그意〈乙〉诚〈ᄒᆡ五夕丷卩〉。则似有以此使彼之意。当云正〈丷古〉诚〈丷古〉。
克明德克明峻德。圣人之德。本自光明。何待于克明乎。
天道不已。文王纯亦不已。盖虽圣人。少间或怠则其所以明之之功不能继之。便是作狂。故兢兢业业。无少间断。此以克明二字。加于帝尧文王者然也。
作新民。
新〈丷卩〉民〈乙〉作〈丷仒厼。〉○新〈丷飞卩〉民〈乙〉此是。
乐其乐利其利。
乐게〈丷𭍺卩〉利게〈丷𭍺卩〉。按两说皆是。
注后贒后王。先言贒而后言王者何欤。
盖有爱慕之心。惟贒者为笃。故先言贒也。
大畏民志。
今按若作志〈乙〉则似涉有心作威。使民畏之。故宁不顾文势。而必云志〈丨〉。近世诸先生于此等文字。例以此意释之。虽避有心以就无心则似矣。奈文势语脉不相应何。当作志〈乙〉畏〈게丷也匚〉。古亦有此说。
有所忿懥。
忿懥ᄒᆞ욜배이시면。今按此说疏。当从世儒所释期待曰ᄒᆞ욜바〈飞乙〉。偏系曰ᄒᆞ논바〈飞乙〉。留滞曰ᄒᆡ온바〈乙〉。有字亦当皆曰두면。此语精密。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者。是七情否。
四者就七情而得其三。惟无所谓忧患者。然亦非在七情之外也。
心不在焉。
在即在腔子中。或云躯壳内。或云在视听上。今按此两说通看。盖心在躯壳。方能在视听上。乃主于内而应于外。非两在也。若心不在躯壳则未有能在视听上之理。心已逐物而不能主宰故也。故明道先生曰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也。盖此乃直指心失主宰之时而言其病耳。初非戒人不能操心而致此病也。故章句只以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直解正义而继之曰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云云。至是方推说本章言外之意。使人加省察操存之功。以救夫心失主宰之病。章句之精审如此。不可径以不著意操存之说解之也。○在躯壳。再按通考吴季子曰攫金而不见巿人。心不在巿人也。当食而失匙箸。心不在匙箸也。由是观之。欲修身者。其可不收敛此心而使之在吾方寸间乎云云。以此证之。上所谓主于内应于外之说。益信矣。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阳村入学图说云此承经文反结云云。经文即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语本此意也。盖修身即躬行。齐家即推行。若不躬行。何以能推行。此以躬行对推行言。有翻传活法。此反结所以有力焉。不修则不可齐。以见必修然后可齐。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그父子兄弟。足히法바단后〈厓〉。民〈乀〉法밧〈飞匚亽〉。一云法〈丷卩〉后〈厓〉民〈乀〉法〈丷飞匚亽〉。为字语辞。○观朱子答或人所问尧舜不能化其子。周公不能和兄弟之说。亦可见矣。何故。今人凿生意见。务为异说。
长国家。
今按通考。吴季子曰卿大夫士。一家之长也。天子诸侯。一国之长也。又一说国家〈飞乙〉长益호려〈丷也〉。此说误。然尝见有一古书有长国家三字。而其解正以长益解之。适忘记何书。姑识于此。
不以利为利。
按此两章之说。上章主言义而顺结所以为利之意。下章主言为利之害而反结必须以义为利之意。语有顺反。意则一也。释者徒见下章上文所言非以义为利之意。遂疑其结语不类。乃曲生臆见。抉取上句不字。下合于以义为利之意。释曰云云。苟如此说。其文当曰此谓国以利为利。不以义为利也。何故不字在于以利之上乎。此全不成文理可笑。今当依上章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