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軒先生文集/卷之三
四書質疑
[編輯]嘉靖丙辰夏。輔始居於寒棲菴之側。灑掃之暇。每講受而問難。間因諸友問辨者而幷箚錄焉。名之爲四書質疑。後之覽者。庶有以參攷證正雲爾。
論語
[編輯]序說柱下史。
掌國史文書之職。
註不見是。
是。是非之是。不見是於人則人皆以我爲非也。
有所不行。謂和不行。禮不行歟。
禮不行也。
知和而和。
此和字。指禮之和處。乃樂之所由生。恐未可便做樂看。
爲政以德。
今按此因小註不必泥以字之言。畏涉有心。故有下二條之說。然雖依上一條說。若活看則豈涉於有心乎。朱子之意。恐人太拘以字。誤認爲用之之實字看。故云不必泥耳。非欲遂廢以字語勢也。蓋以字自有虛實不同。此以字虛著爲文。而其語法自有見成不易者。今人不顧文理。而曲爲鑿說每如此。非小病也。
退而省其私。
今按小註朱子前說。夫子退而省察顔子之私則當雲退〈丷也그〉私〈乙〉省〈爫匚〉。後說退非夫子之退。乃顔子退也。當雲退〈커朩그〉私〈乙〉省〈乊卩大卩〉。蓋退字有前後之異。而省字皆夫子省也。此兩說非惟前後之倒置。後說私〈廠〉省〈丷也〉者。乃以省字爲顔子之省察。非也。
註亦不害其爲知。
上文雲雖或未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蓋無蔽則明矣。故雖有所不知。亦不害其爲知也。猶言雖以此人爲知。亦無害雲耳。
註禮始諸飮食。
今之世。未有無飮食之禮。如祭享賓客之類是也。可知古之有禮。必始於此耳。○記禮運註曰此言禮之初。方是時地產之糓有黍。然未有釜甑也。故汙尊。〈掘地爲汙坎。以盛水也。〉未知用爵也。故抔飮。〈以手掬而飮之也〉皆始諸飮食之事。
註故汙尊而抔飮。故字若作故〈厓〉則非歟。
何以欲作故〈厓〉讀耶。想公必將故字意至飮字下截斷看。所以欲把故字作古字義看。誤矣。其實故字上。先說禮始諸飮食〈丷匚〉者。由禮之末失而遡求其初禮所由起者。統言之也。其下將說始質而終文之意。故著一故字。以之上接統說之意。而下開分說之端。是則故字當下至文之也處看。方得其語意之全。更須參詳。
不如諸夏之亡。
諸夏亡君長。反不及於夷狄之有君長也。不如。猶不及也。
註不輕絶人。盡己之心。
以季氏之僭妄。冄有之附從。便當絶之。而勿誨勿警可也。今乃以爲安知冄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諫也。拳拳敎冄有使之救諫。是不輕絶人也。亦盡己心也。及其不能救而又美林放以激厲之。益見其不輕絶人盡己心處。
註乃揖不勝者升。或雲勝者乃揖不勝者〈丷古〉升〈丷也〉。或勝者乃揖〈乀亽朩〉。二說何如。
上說是也。若不勝者獨升則後說是矣。其實勝者揖不勝者而俱升。
註周公其衰。
雍徹註胡氏曰周公立爲經制。辨名分於毫釐之間。將行之萬世而身沒犯之。將行之天下而子孫違之。豈非周公之衰乎。
註特羊。
或曰獸之特。或曰大也。或曰特文也。舜典用特註曰特。獨。謂一牛雲耳。
成事遂事。
成事。乃立社之本意。而遂事。是時君殺伐之心也。
樂其可知。
言樂之爲用。猶可知也。
無以尙之。
尙。加也。猶柳下惠爾焉能浼我之意。
註氣必至焉。
著氣字者。疑因元文用其力而言。
註皆實理也。皆字指道與何事歟。抑指道而總言之者耶。
指道而總言之。
註以己及物。推己及物。以字推字。爲仁恕之別者何也。
以己所固有而自然及物故爲仁。推己所欲惡而要以及人故爲恕。
註動以天爾。
此只是爲之自然之意。
註孰諫。
記內則註曰孰諫。謂純孰殷勤而諫。若物之成孰雲。
可得聞。
子貢惟能已得聞之。故能知學者之未得而發此歎。
註己不勞。
此己字自天地而言。
註羈靮。此設譬之意未分曉。
馬首之形。自具羈靮之理。故人得因其形而作羈靮以馭之。猶老者自具安之之理。聖人因以安之。少者自具懷之之理。聖人因以懷之。○記檀弓註曰羈所以絡馬。靮所以鞚馬。
居敬而行簡。
今按以程子內主於敬之語言之。敬〈厓〉居〈丷夕〉。何不可乎。以朱子居敬行簡兩件工夫觀之。居〈丷也〉非也。當雲居〈丷古。〉
註要直
要約而簡直。
註慊於己。
己疑心也。小註朱子曰慊於己。只是略有些子不足於心。又曰慊字音義。與吾何慊乎哉之慊。看此說則可知己字以音讀之甚誤。
註儲精
性理書解曰蘊精英之氣。心經釋義曰精。太極圖說所謂二五之精。言精而無極之眞在其中故也。儲卽所謂妙合而凝也。
註其本。
性理書解曰稟賦之初。
註其本也眞而靜。
心經曰本。本體也。眞是不雜人慾。靜是未感時。五性卽眞。未發便是靜。
註七情出焉。性發爲情。則性則五而情爲七何歟。
四端之情。純理故通五性而無加減。七情兼氣發。故雜而有加。
註觸其形。
觸。疑是感也。形。耳目口鼻。
註其性鑿。
心經釋義曰鑿猶ᄭᅳᆯ也。情之鑿去其性。猶ᄭᅳᆯ之鑿物。
註約其情
心經小註眞西山曰約之爲言。乃中庸愼獨之工夫。
註不日而化。
性理書解曰不日。不待歲月之久也。化。孟子所謂大而化之謂聖也。
註幾非在我。
或問朱子曰過此以往則必德自成仁自熟。而非吾力之所能與也。看此則幾字非庶幾之幾可知也。過此〈乀靣〉幾非在我者〈匚亽〉。
註折衷
書湯誥小註朱子曰如六藝折衷於中。夫子蓋是折兩頭而取其中之義。
註俛焉孶孶
記表記註曰俛焉。無他顧之意。孶孶。勤勉之貌。○俛作儳〈仕鑑反〉字。
註全體至極。
非謂全體之至極也。謂旣能全體而又至極也。
三讓。
或問明道曰不立一也。逃之二也。文身三也。
六尺之孤。
宋史三尺兒註曰二歲半爲一尺。三尺則七歲半也。以此推之。六尺爲十五歲無疑。
興於詩。
或問游氏曰觀天保之詩則君臣之義修矣。觀常棣之詩則兄弟之愛篤矣。觀伐木之詩則朋友之交親矣。
成功文章。
或問范氏曰堯之成功。如四時寒暑之始終萬物。其文章。如日月星辰之照臨天下。此一節疑是言堯之成功文章。與天地準者也。
意必固我
心經緝錄曰譬猶一種之人。欲取某物者。意也。期欲得之者必也。固期得之心者固也。終乃得之爲私。是乃我也。
高堅前後
朱書答門人曰高是理義原頭上達處。堅是理義節會難考處。前後是理義變化不居處。仰者望之而冀及之貌。鑽者鑿之而求通之意。瞻則視之必微見也。忽則視之又未定也。前者的見其在前。不可移於後。後者的見其在後。不可移於前。不是高堅之外。別有所謂卓爾也。
註天德王道。
心經小註曰天德。卽正心修身之謂。王道。卽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謂。
註巽以行權。易繫辭下傳註問巽有優游巽入之義。權是義精仁熟。於事能優游以入之意歟。
曰是。又曰說在九卦之後。是這八卦事了。方可以行權。
註衣以裼〈先的反〉裘。
衣之色〈乙〉與所裼之裘之色。與同之也。如緇衣衣也其色黑。故以此衣著於所裼羔裘之上。羔裘色黑。與緇衣相稱也。裼裘者。裼以見出之裘也。
吉月必朝。
或問謝氏曰吉月必朝者。雖告老猶月朝於君也。月朝於君者。國有大事。猶將預聞。如請討陳恆。沐浴而朝。
不多食。兼指上文而言。非徒指薑食。
非徒指薑食者甚當。但上文飮食食不食。隨文已斷了。不應於此更言不多食。此正謂凡飮食耳。
山梁雌雉。
或問謝氏曰雉在山而得其時。人逢亂世而不得時。呂氏曰言雌者。以見應而不倡。
註石經。
東漢靈帝令蔡邕隷書六經。刻石立鴻都門外。名曰石經。
不踐跡。
或問伊川曰不踐跡。是不踐已前爲惡之跡也。不踐跡三字。自不爲惡之意。包在其中。
章甫。
記儒行註曰章明也。所以表明丈夫。故謂之章也。甫蓋緇布冠也。
詠而歸。
詠先王之道。歸夫子之室。
註人心之所以爲主。以人心爲主如何。
人心以勿爲主也。言非禮而禁止勿爲。是以勿爲主於心也。
註知誘物化。
知猶知識也。知誘於外。爲物所化。小學註文釋則知〈乀〉物〈廠〉誘〈丷也〉化〈丷也〉。
小註視與看見不同。聽與聞不同。
心經講錄曰看字見字。非有心而看見也。視字有心而視也。聞字非有心而聞也。聽字有心而聽也。
註儼若思時。
心經釋義曰儼然〈丷也〉思ᄒᆞᄂᆞᆫᄯᆡ。記檀弓儼然在憂服之中。註曰儼然。端靜持守之貌。
民無信不立。
陽貨篇信則人任焉。註曰任倚杖也。此章立字。疑猶任字。民之倚信以生。猶老者之杖。子張篇立之斯立。註曰立之。謂植其生也。
小註轇轕肯綮
轇轕。上音膠下音葛。肯綮雜亂交加也。一雲上淸之氣肯綮。肯苦等切。綮音謦。筋肉會處曰肯。又雲肯綮結處也。見莊子庖丁解牛條。
註征斂無藝。
宋史誅賞無藝。註曰藝常也。
名之必可言。
如以禰爲禰。以祖爲祖。名之也。如此則無不可言也。今輒以祖爲禰。是名之而不可言者也。
小註孫於邾。
左傳奔謂之孫。孫音遜。
註與國。
孟子第七篇。註曰和好相與之國。
註下學上達。
辥文淸讀書錄曰如事君親長。皆人事也。能盡事之之道則仁義之理。不外乎是。所謂上達也。以至視聽言動飮食男女之類。皆人事也。於是而處之各得其宜則天理也。下學人事。形而下之器也。上達天理。形而上之道也。有是事則有是理。有是器則有是道。精粗本無二致也。程子所謂意在言表者。在人因人事而默識天理耳。
註意在言表。
下學之事。只是平常無奇特聳動人處。至其天理之妙。忽然上達去。又捉模不得。此乃言所難形容處。故曰意在言表。
註鞭辟。
朱子說已詳。猶鞭驅督約向裏來耳。
註明得盡。査滓便渾化卻。
明〈乎乙〉盡〈丷馬乀〉査滓곧다化〈丷也〉卻字不釋。
註發此以爲兆。小註兆猶準則也。其說何如。
其所不言者。以所言者。爲準而則之。是爲之兆。
註容足之外。皆爲無用之地而不可廢。
容足之地。近地也。自此之外。足所不履。是爲無用之地。且皆遠地也。然豈可以足所不履。爲無用。遂廢其地而不憂慮乎。若以爲非所關而慮不及。則患生於所履之近地必矣。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舍曰。猶不曰也欲之。已欲之也。而必謂之辭。謂必爲之飾辭以自免也。言人於其所欲之事。不言其已欲之。而爲之飾辭自免者。君子憎疾之。
註不存焉者寡。
雖有天理之不存焉者。其不存必少。蓋不存者少則存者多矣。
習相遠。
洪應吉雲李原吉以習〈乙又〉之說爲非。當雲習〈乀〉。今按習〈乙又〉之說。未見其非。不知原吉公何雲習〈乀〉耶。
德之賊。德之棄。
通考朱公遷曰德之賊此德字。卽指有德之人而言。德之棄此德字。卽指人心之德而言。此說精當。
道聽而塗說。
本言在道而聽之。卽塗而說之。無意於行之者。是自棄其德也。此四字。必當時俗語。夫子擧之而以德之棄一言斷之。便爲格言耳。且如今世俗人尋常說此四字。亦依其本意而稱之。了無差誤。不知自何先儒鑿成怪說。因註文有善言。遂貼認道字爲道理之道。又疑卽塗而說之似非其事宜。乃以聞善不行。只付之空言之意。遂傅會塗字。爲糊塗之塗。解作只糊付於言說。以就註文不爲己有之雲。今此二說。上說誤在道字。下說誤在塗字。傳訛襲謬。牢不可破。以誤後學。豈不可傷哉。朱子答趙然道書。有雲視世之道聽塗說於佛老之餘。而自謂有得者。答劉子澄書雲執事道聽於人。醫書有雲今世鍼法不傳。庸醫道聽塗說。勇於嘗試。此等引用處雖十百。幷無以道爲道理。以塗爲塗付之意。頃在泮論此。同知周景遊卽見信以爲然。司藝許太輝初尙不然。後乃信雲。
必壞
自毀曰毀。人毀曰壞。
註受以成布
初喪未成布爲服。至是以成布爲服。是成布代受於未成之布也。蓋自兩布交受言之。非人受之也。
註不怠不解。期悲哀。三年憂。
記喪服四制。註曰始死哭不絶聲。水醬不入口者三日。此三日不怠也。未葬哭無時。居倚廬。寢不脫絰帶。此三月不解也。旣虞卒哭。惟朝夕哭。此期悲哀也。旣練不朝夕哭。哭無時。謂哀至則哭。此三年憂也。
註裸〈力果反〉以爲飾。
蠻夷之俗。不具衣冠。泰伯循其俗而飾。非全露其體也。
註猶耳目口鼻。
農明於農。醫明於醫。猶耳明於聽。目明於視。而皆不通其餘。
孟子
[編輯]亦將。
亦字疑當時蘇張之徒。以縱橫之術。說諸侯富國強兵。故惠王見孟子而亦將有以利吾國雲。
註造端託始。
造仁義之端。託七篇之始。或曰王政之始。未知所云。
註拔本塞源。
拔仁義之本。塞利慾之源。或曰利之本。利之源。
顧鴻鴈。
疑無心於贒者之所到。猶衛靈公顧飛鴻而色不在孔子。
終身飽。
或曰終一歲身飽也。或曰終極也。今俗語ᄀᆞ지ᄭᅳᆫ。二說未知是否。
註大章咸池韶夏。
記樂記註曰大章者。言堯德章明於天下也。咸皆也。池施也。咸池。黃帝樂名。言德皆施被於天下。無不周徧矣。韶繼也。言舜之道德。繼於堯也。夏大也。禹樂名。夏者言能光大堯舜之德也。
明堂。
記明堂位曰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堂名取是義也。
齊人伐燕。不言齊伐燕。而加人字者何耶。
或曰無道之君曰人。或曰卒小將弱曰人。春秋晉人秦人云者。皆爲貶辭。則曰齊人。與春秋書法同一義也。
文王何可當。
文王〈乙〉엇지可〈屎〉當〈丷日五〉。今按此說誤。當雲文王〈卩〉엇지可〈屎〉當〈丷寸日五〉。蓋孟子將言商先王德厚流長。文王雖以聖德。不能王天下之意。故先以何可當一句發之。正所謂倒句法也。集註當。猶敵也。義亦曉然矣。若如釋意則丑本問文王足法與否。孟子何遽以敵不敵答之。況丑意王道若易則文王聖德。豈有不王之理。孟子答以文王雖聖德。彼時商命未替。文王何得以有天下乎。故結之曰是以難也。是其語勢問答起結之間。通貫相應。
必有事焉。
心經小註陳氏曰所謂事者。指義直而言。
註不惡而嚴。
按此易遯卦大象辭也。惡本文音入聲。或音去聲讀之者甚誤。
夏后氏殷人周人。
於夏曰氏。於殷周曰人者。性理書解曰禪受曰氏征伐曰人。
歸反虆梩。
歸〈丷也〉虆〈卜〉梩〈乙〉反〈丷也〉掩〈丷匚〉。今按此說是歸。歸屍處也。反。集註覆也。卽雖覆一蕢之覆。言盛土於器。覆而寫之於地也。此意明白無疑。或爲鑿說曰歸者。歸其家也。反者。反於屍處也。以此爲歸家取土器而反於屍處。誤也。
春秋。
書名。春秋者。八篇集註曰年有四時。故錯擧〈左傳序文。錯雜也。雜擧春秋二時。以該四時也。〉以爲所記之名也。通書註曰錄一善。如春之生物。記一惡。如秋之殺物故也。
註戚矣。未審戚字之意。
戚恐是心動不寧之意。答許美叔問亦是。
仁不可爲衆。
衆〈乀〉도외디몯〈丷夕丷寸匚〉。今按此以孔子之言止此。而夫國君以下。爲孟子之言。非也。當如誰敢侮之之例。通下天下無敵。皆爲夫子之言也。
註必誠必信。
記檀弓註曰必誠。謂於死者無所欺。必信。謂於生者無所疑。
註安排布置。
心經講錄曰安是安頓之安。排排布也。安頓排布。用意措處之謂。布置베퍼놋타。蓋不循義理之自然。而以私意計較。多方措置也。
由仁義行。
集註仁義根於心雲者。乃先言聖人之心仁義本具之意。而係之曰所行皆由此出。是由此之此字。正指仁義而言。惟其仁義本具於心。故所行皆由仁義而出。猶耳目本具於身。故所接皆由耳目而視聽也。
以其存心。
朱子答甘吉甫曰存心者。處心也。又須知不是將心去存在仁禮上。亦不是將仁禮去存在心裏。據此則存心。如今俗語ᄆᆞ음가지다之意。
號泣於旻天。
爾雅曰春爲蒼天。夏爲昊天。秋爲旻天。冬爲上天。於春言色。於夏言氣。於秋言情。於冬言位。
將胥天下。
按註曰胥。相視也。疑猶下章㬥之於民之意也。
象憂亦憂。
東萊呂氏曰雲暘變於前而太虛之眞天自若。恩怨交於前而兄弟之眞情不變。鬱陶思舜。乃象之天。而焚廩捐階。乃象之人。
註伊尹爲有莘氏媵臣。
湯娶於有莘氏。而有莘氏使伊尹爲媵臣。送之於湯。見韻法全書。
卿大夫。
白虎通曰卿。嚮也。言爲人之所歸向也。大夫。大扶進人者。
附庸。
記王制註曰民功曰庸。其功勞附大國而達於天子。故曰附庸。
註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反。疑猶湯武反之之反也。反謂反之於身而學焉。以至變化其不淸不美之氣質。則天地之性。渾然全備於氣質之中。故曰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也。善反。猶言善變也。
註在物爲理。處物爲義。
辥文淸讀書錄曰如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之類。皆在於物之理也。於此處之各得其宜。乃處物之義也。
平旦之氣。
按此氣〈乀〉。非也。當雲氣〈厓〉。蓋好惡與人相近。非氣也。因平旦氣淸而良心發見。故好惡得其正耳。若雲氣〈乀〉。則是認氣爲良心。大失本旨。
求放心
大學或問曰放心者。或心起邪思妄念。耳聽邪言。目視亂色。口談不道之言。以至乎手足動靜之不以禮。皆是放也。收者便於邪思妄念處。截斷不續。耳目言動皆然。此謂之收。朱子曰然。
註三才。
淮南子曰以體言之則天地。以用言之則二儀。二儀謂之才。才者用之著也。故天地人。謂三才。
不可磯。
蓋激者磯而怒者水。過者親而怨者子。以磯微激而水遽怒。比親小過而子輒怨。磯指親也。水指子也。
聲音。
韻書單出曰聲。雜比曰音。
難爲水難爲言。
或問呂侍講曰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觀於海而視百川則百川皆細流。故難爲水。游於聖人之門。聞堯舜周孔之道。知諸子百家皆不足好。故難爲言。
雖有不存焉者寡。
天理人慾。相爲消息。欲寡則天理雖有不存者。不存者少。言存者多也。欲多則天理雖有存者。存者少。言不存者多也。
中庸
[編輯]序人心人慾。
人心者。人慾之本。人慾者。人心之流。夫生於形氣之心。聖人亦不能無。故只可謂人心而未遽爲人慾也。然而人慾之作。實由於此。故曰人慾之本陷於物慾而後。乃名爲人慾。而變稱於人心也。
序更互。
按史記更疑是更端也。互疑是互言也。
序門人。
按疑皆程子門人。
天命之性。
或問命元亨利貞。性仁義禮智。
率性之道。
註朱子曰率性非人率之。又曰此率字。不是用力字。又曰循字非就行道人說。故性ᄯᅡ르之說。雖似巧實是。
修道之敎。近世以中庸首三句。分體用中和費隱及智仁勇。又以首三句分配大學三綱領如何。
今按此數說。今人皆謹守之。無異辭。然謂性爲體爲中爲隱。謂道爲用爲和爲費。謂敎亦爲用亦爲費則然矣。若智仁勇。乃德行之名。安可強牽而傅會於此乎。性不知檢其心而仁則屬乎修行。然則配仁於性。非也。朱子曰率性。非就行道人說。又曰率。非人率之也。是乃人物各隨自然之性之謂也。而智則屬乎知。乃擇乎中庸之事。然則配智於道。亦非也。至於以敎爲智。雖與成物之智相近。然彼對成己之仁而言。與此意不同。而三者皆非人修德行道之義。又安有不息爲勇之意乎。且以此三者。分配三綱領。爲尤無理。其謂性爲明德雖近。然性者人物所稟公共淵微之理。明德乃指人之所得靈昭該括之名。則理雖本同。而所以得名者則不無小異。若率性則非有明之之功。修道之敎。又非有新之之意。性道敎之所以得名。皆平鋪地義理之名。則與止至善無所不用其極者。義亦不同焉。又以存養爲仁。省察爲智。自強於三者爲勇。此則然矣。但子思本意於此未有三達德意思耳。大抵義理本同一原。若取其依俙相近者而說合之則何所不合。第其所以立言本意文義旨趣。各有攸當。毫釐之微。有同有異。今人必欲強其異者。合而同之。是以愈鑿愈乖。紛挐晦蝕。而反失大義也。又以首三句爲天道。戒懼愼獨爲人道。於此不當分天道人道也。
註健順五常之德。在人則可。在物亦可幷言之否。
觀萬物之異體則物之偏塞。固不具健順五常之全。言一理之均賦則物物之中。莫不有天然自在之性。蓋氣雖自隔於物。而理不爲氣所囿。故曰萬物各具一太極。又曰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章句此處說天命之性。故就統體之同處而言之耳。
小註大學入德之書。學者事也。中庸明道之書。敎者事也。然則學者不能於中庸之道。敎者不事於大學之道乎。庸學之表裏。果安在歟。
大學。修身之本入德之門。故曰學者事也。中庸。明道之書傳心之法。故曰敎者事也。然非修身入德之學。無以施明道傳心之敎。非明道傳心之敎。無以究修身入德之學。此庸學之相爲表裏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
蓋此道字。卽上文率性之道不可離。非就行道人說。
愼其獨。
或雲中庸敎者事。故無必字。大學學者事。故加必字。
喜怒哀樂。七情之中。只言喜怒哀樂者。省文否。喜樂其不相疊乎。中庸言喜怒哀樂。大學言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其不同何也。
孔子言仁義而不備擧四德。至孟子而始言。子思言四情而不備擧七情。至禮記而始言之。非省文也。義理渾然於其中故也。喜對怒而不可以對哀。樂對哀而不可以對怒。則喜樂之不爲重疊可知矣。中庸之喜怒哀樂。大學之忿懼好憂。適然各擧而言。非別有深意於其間。必欲論其不同則鑿矣。
仲尼曰。
古者生無爵死無謚則子孫之於祖考亦名之而已。周人冠則字而尊其名。死則謚而諱其名。則固已彌文矣。然未有諱其字者也。若曰孔子則外之之詞。而又孔姓之通稱。若曰夫子則又當時衆人相呼之通稱。不曰仲尼而何。稱仲尼者。尊之親之也。
擇乎中庸。中庸豈可擇哉。擇之何如。
此雲擇者。如博學之審問之。篤而行思而得之者。故曰擇乎中庸。
中庸不可能。
或說雲管仲之一匡天下似可均。而假仁義則非中矣。晨門荷蓧似可辭。而一於果則非中矣。召忽之死似可蹈。而所事非正則非中矣。
君子之道。
或問道雖天下之共由。而非君子不能知能行。故特曰君子之道。
語大語小。
二十七章洋洋發育。乃所以語大也。優優大哉禮義三百威儀三千。乃所以語小也。見饒氏說。
莫能載莫能破。
道無限量故不可載。道無罅隙故不可破也。一雲極天下之力。莫能載。極天下之知。莫能破也。但云無罅隙。不若雲無形樣耳。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飛魚躍。必理與氣之使然。而小註朱子曰所以飛所以躍者理也。然則氣不與耶。
其飛其躍固是氣。而所以飛所以躍者乃是理也。然子思引此詩之意。本不在氣上。只爲就二物觀此理本體呈露妙用顯行之妙活潑潑地耳。故章句只曰莫非此理之用。何可問氣之與不與也。
上下察
以人道言之則上疑君父夫兄也。下疑臣子弟婦也。
鬼神。天地上帝鬼神。名雖異而實則同歟。
程傳釋乾卦曰夫天專言之道也。以形體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以妙用謂之神。今按只是陰陽造化。但所指而言有異耳。
舜其大孝。
或說雲特言舜者。舜爲人道之極。處人倫之變而能盡中庸之道。
無憂者其惟文王。
或說雲特擧周者。周爲王制之備。萬世由之不能易也。文王處父子之常而能盡中庸之道。武王處君臣之變而能盡中庸之道。周公定製度之美而能盡中庸之道。
善繼人之志。
或說雲不曰父而曰人者。非獨我之孝。乃天下之人同然故也。
文武之政。不對堯舜之道。而只擧文武之政者何也。
只問政而不問道。對不以道而以政。何足疑乎。況周政近且備歟。
修道以仁。
小註朱子曰道是義理公共之名。仁是人心親切之妙。眞氏曰志乎道而弗他。知所向矣。仁則其歸宿之地而用功之親切處也。若但言修道則公共義理。浩無涯畔。無所著落。故曰以仁則是直指人心親切之妙。用功歸宿之處。以爲修道地頭。然則仁非修道之效。乃道因行仁而得明矣。陳氏贊章句仁其身三字之精妙。以爲包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八字。意亦可見。
朋友之交。
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君臣諫諍。割義之鉅也。夫婦交讁。斬閨之刀也。兄弟相非。紊家之道也。而惟朋友之交者。可以責難言之。故朋友之下。特著一交字耳。
贊化育知化育。二十二章旣曰贊天地之化育。三十二章又曰知天地之化育。贊與知。有輕重淺深耶。
贊化育。以行言。至誠之功。有補於造化。知化育。以知言。至誠之心。無間於天地。語各有指。無輕重淺深耳。
合內外。
今按此說之意。以爲成己成物之極致。不假修爲。故曰內外〈ㅣ〉合〈丷卩〉。據章句無內外之殊之言。亦似作見誠說則此說似當然。小註朱子有能合內外之道之雲。饒雙峯有合內外而爲一底道理之言。陳新安亦曰合內與外。幷是數說而觀之。豈都不假修爲而內外自合之謂乎。況此章言人道。固是自明而誠者之事。且不曰內外合。而合內外耶。當雲內外〈를〉合〈丷卩〉道〈ㅣ亽〉。復何疑乎。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古以與字通用〉
明德乃明德之人也。大。猶貴也主也。
附體用圖
[編輯]大學
[編輯]序以爲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敎之。神農黃帝之時則君治至極。師敎不聞者。何耶。
上古風氣未醨。民性醇厚。不言而信。無爲而治。師敎之道。未必如後世之備。亦或有設官立敎。而逸落無傳也歟。不必深加疑究也。
序一切
一切。猶言壹是。言此權謀術數者。類皆不顧是非。不擇義利。必就功名而後已焉。故云一切。若吾儒則不然。不合於道則便自止耳。
物格。
物理之極處無不到。駱峯申公釋雲物理〈仒乀〉極處無不到。仍按指傳十章之末曰假如言讀此書。自卷初至此處〈ㅣ〉無不盡也。苟知此意則雖釋雲極處〈仒乀〉亦無妨。又曰極處到者。竆極到此耳。嘗見李復古說心到極處。此說非也。若謂心到則是屬知止。非格物也。今按申公此說甚精微。余少時入成均時。尹公倬爲大司成。嘗問物格註極處吐。尹公曰當雲〈ㅣ〉。問是謂理之極處自到吾心否。公但曰非也。不言其所以非之故。每以不能審問爲恨耳。
正心誠意。
今按그心〈乙〉正〈ᄒᆡ五古〉그意〈乙〉誠〈ᄒᆡ五夕丷卩〉。則似有以此使彼之意。當雲正〈丷古〉誠〈丷古〉。
克明德克明峻德。聖人之德。本自光明。何待於克明乎。
天道不已。文王純亦不已。蓋雖聖人。少間或怠則其所以明之之功不能繼之。便是作狂。故兢兢業業。無少間斷。此以克明二字。加於帝堯文王者然也。
作新民。
新〈丷卩〉民〈乙〉作〈丷仒厼。〉○新〈丷飛卩〉民〈乙〉此是。
樂其樂利其利。
樂게〈丷𭍺卩〉利게〈丷𭍺卩〉。按兩說皆是。
註後贒後王。先言贒而後言王者何歟。
蓋有愛慕之心。惟贒者爲篤。故先言贒也。
大畏民志。
今按若作志〈乙〉則似涉有心作威。使民畏之。故寧不顧文勢。而必雲志〈丨〉。近世諸先生於此等文字。例以此意釋之。雖避有心以就無心則似矣。奈文勢語脈不相應何。當作志〈乙〉畏〈게丷也匚〉。古亦有此說。
有所忿懥。
忿懥ᄒᆞ욜배이시면。今按此說疎。當從世儒所釋期待曰ᄒᆞ욜바〈飛乙〉。偏繫曰ᄒᆞ논바〈飛乙〉。留滯曰ᄒᆡ온바〈乙〉。有字亦當皆曰두면。此語精密。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者。是七情否。
四者就七情而得其三。惟無所謂憂患者。然亦非在七情之外也。
心不在焉。
在卽在腔子中。或雲軀殼內。或雲在視聽上。今按此兩說通看。蓋心在軀殼。方能在視聽上。乃主於內而應於外。非兩在也。若心不在軀殼則未有能在視聽上之理。心已逐物而不能主宰故也。故明道先生曰與其是內而非外。不若內外之兩忘也。蓋此乃直指心失主宰之時而言其病耳。初非戒人不能操心而致此病也。故章句只以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直解正義而繼之曰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後云云。至是方推說本章言外之意。使人加省察操存之功。以救夫心失主宰之病。章句之精審如此。不可徑以不著意操存之說解之也。○在軀殼。再按通考吳季子曰攫金而不見巿人。心不在巿人也。當食而失匙箸。心不在匙箸也。由是觀之。欲修身者。其可不收斂此心而使之在吾方寸間乎云云。以此證之。上所謂主於內應於外之說。益信矣。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陽村入學圖說雲此承經文反結云云。經文卽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此語本此意也。蓋修身卽躳行。齊家卽推行。若不躳行。何以能推行。此以躳行對推行言。有飜傳活法。此反結所以有力焉。不修則不可齊。以見必修然後可齊。
其爲父子兄弟足法。
그父子兄弟。足히法바단後〈厓〉。民〈乀〉法밧〈飛匚亽〉。一雲法〈丷卩〉後〈厓〉民〈乀〉法〈丷飛匚亽〉。爲字語辭。○觀朱子答或人所問堯舜不能化其子。周公不能和兄弟之說。亦可見矣。何故。今人鑿生意見。務爲異說。
長國家。
今按通考。吳季子曰卿大夫士。一家之長也。天子諸侯。一國之長也。又一說國家〈飛乙〉長益호려〈丷也〉。此說誤。然嘗見有一古書有長國家三字。而其解正以長益解之。適忘記何書。姑識於此。
不以利爲利。
按此兩章之說。上章主言義而順結所以爲利之意。下章主言爲利之害而反結必須以義爲利之意。語有順反。意則一也。釋者徒見下章上文所言非以義爲利之意。遂疑其結語不類。乃曲生臆見。抉取上句不字。下合於以義爲利之意。釋曰云雲。苟如此說。其文當曰此謂國以利爲利。不以義爲利也。何故不字在於以利之上乎。此全不成文理可笑。今當依上章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