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祠堂记
外观
天下之事,盛衰之形,众寡之数,不可以一定,而君子则有以待之。所以抚盛而合众者,中人以上之所能。若夫为盛于衰,治众于寡,孑然一身之日,而有万人百世之规,非大心之君子莫克为之矣。古之君子,虑先人之德久而弗昭,于是为之祠堂以守之,其盛者及于始祖。古之君子,虑宗人之涣而无统,于是岁合子姓于祠而教之孝;奠爵献俎,毕而馂食,以教之礼。其子孙之众,或至于数千百人,此祠堂之所由兴,而祭法之所由传也。
常熟杨子常先生,通经之士。于先朝之末,由训导除都昌知县,未任,以疾归,而遭国变,至于今,先生年七十有二矣。先有一子,年二十馀以卒,晚得一子又殇,而其兄子亦中岁夭折。今其族孙之在者,不过二十馀人。其先世自关中来,祖、父并为农,风尚朴质。高祖以上,不能举其讳字。自迁常熟以来,复无显者,及先生始仕宦。今白首老矣,无亲子孙。夫人之情,于身且若此,遑恤其后乎?而先生曰:“不然。吾父虽农,在里中颇能言民疾苦,以达于县吏。而除其菑,当不至于无嗣。以五服之间,得一二十人,以合其欢而教之以孝以礼,岂必其中无能学以大其宗者。以吾之年虽老且独,而幸有薄田之入,为先祖父所遗,可以举先人未行之事而传之其后人。”于是即祖墓之旁,建屋三楹,为祠堂,以奉其先人并诸父兄子姓之亡者。其下为田若干亩,以供岁时之祭。定其仪,秩其品,简而文,约而不陋。曰:“及吾身存,与诸孙行礼其中,使诸孙之继我,如今日焉,先德其毋坠已。”又于其墓之旁植木开河通水,凡世俗所为安死利生之法无不备,此非所谓衰而有盛之心,寡而能众之事者乎?《易》曰:“可大则贤人之业。”《传》曰:“人定能胜天。”吾以卜杨氏之昌于其后,必也。承先生之命而为之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