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楸滩先生集/年谱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楸滩先生年谱
1692年
卷一

公讳允谦。字汝益。海州人。号楸滩。晚居广州先茔下。又号土塘。

己未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明宗大王十五年

十月十二日戊辰。公生于汉阳崇教坊。公外王父李公廷秀宰文川。大夫人怀孕时。梦见三台星落于衙南小峯。转入怀中。及诞公。文川公语人曰。此儿禀三台精。必居三台位。先夫人又梦见龙腾。名公小字。以此也。公小字星龙

庚申世宗嘉靖三十九年明宗大王十六年

公年二岁

辛酉世宗嘉靖四十年明宗大王十七年

公年三岁

壬戌世宗嘉靖四十一年明宗大王十八年

公年四岁

癸亥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明宗大王十九年

公年五岁

甲子世宗嘉靖四十三年明宗大王二十年

公年六岁

乙丑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明宗大王二十一年

公年七岁

丙寅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

公年八岁。大夫人病中思柚子。公闻邻洞李上舍家有之。躬造恳求。上舍异之。给数枚。即归进大夫人。一家奇之。

丁卯穆宗隆庆元年明宗昇遐宣祖即位

公年九岁

戊辰穆宗隆庆二年宣祖大王元年

公年十岁

己巳穆宗隆庆三年宣祖大王二年

公年十一岁

庚午穆宗隆庆四年宣祖大王三年

公年十二岁

辛未穆宗隆庆五年宣祖大王四年

公年十三岁

壬申穆宗隆庆六年宣祖大王五年

公年十四岁○从舅往龙仁。读诗传。

癸酉神宗万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

公年十五岁

甲戌神宗万历二年宣祖大王七年

公年十六岁

乙亥神宗万历三年宣祖大王八年

公年十七岁○行冠礼

丙子神宗万历四年宣祖大王九年

公年十八岁○公将入格于四学轮次。李尔瞻与公争。画有忌色。公耻与之争。遂不制。侪流咸称公有远大器。

丁丑神宗万历五年宣祖大王十年

公年十九岁

戊寅神宗万历六年宣祖大王十一年

公年二十岁

乙卯神宗万历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

公年二十一岁

庚辰神宗万历八年宣祖大王十三年

公年二十二岁○聘夫人李氏。军器寺佥正李应华之女。○尝入场。题不合意。阁笔不制。举子中相识人。篬黄奔过问曰。何安闲也。曰。自度不及制。故止之。其人愕然曰。吾则制未半而日已暮。欲免曳白。奔忙至此。苟且甚矣。见人之善。何可不效。遂同坐待日入乃出。自少不汲汲于进取如此。

辛巳神宗万历九年宣祖大王十四年

公年二十三岁○始游牛溪先生门下。先生重其操履。语人曰。吴某乱邦可居。○尝入场。写程文将毕。有一人疾走过前。误跌覆墨于试纸。公颜色自若。不少介意。其人大感服。郑公经世闻之。造门谢曰。子吾之师也。

壬午神宗万历十年宣祖大王十五年

公年二十四岁○登上庠游太学。士友间蔚有文行之誉。

癸未神宗万历十一年宣祖大王十六年

公年二十五岁。○时泮儒陈章。请五贤从祀文庙。而公制疏。

甲申神宗万历十二年宣祖大王十七年

公年二十六岁

乙酉神宗万历十三年宣祖大王十八年

公年二十七岁○是年。生女。后归幼学郑斗望。无后。

丙戌神宗万历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

公年二十八岁

丁亥神宗万历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

公年二十九岁

戊子神宗万历十六年宣祖大王二十一年

公年三十岁

己丑神宗万历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

公年三十一岁○郑汝立之狱。三司请治辞连人。太学生李春英等力主陈疏之议。公在泮。以为鞫狱非儒生所知。必欲陈疏。则当以明教化。使乱臣贱子知惧等语为主意。疏中略不举辞连人名字。识者以为得体。○应殿讲居魁。试官李山海方长东铨。见公从容讲席。举措安详。曰。今世复见真儒。即荐为英陵参奉。

庚寅神宗万历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

公年三十二岁○冬。英陵参奉弃官。

辛卯神宗万历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

公年三十三岁○拜奉先殿参奉

壬辰神宗万历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

公年三十四岁○倭贼䧟都城。弥满畿内。公奉影帧瘗山后。姑避贼。贼过后即还奉审。移奉影帧于斋寺佛画中。贼又入其寺见之。以为佛像而不敢毁伤。自是贼来则避。贼退则还。贼势日炽。不获已报方伯。启闻奉移。仍弃官。

癸巳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

公年三十五岁○拜典设别检不仕。体察使郑公澈。辟公为白衣从事。公即驰赴辕门。郑公专委以民事。

甲午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

公年三十六岁○因乱在结城

乙未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

公年三十七岁○二月。拜翊卫司侍直。○七月。升副率。时朝廷简才堪守令者。不次擢用。公与其选。○七月。升卫率。○同月。拜平康县监。○是年。生女。后归具凤瑞

丙申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

公年三十八岁○在平康。至诚爱民。峡中大化。后县人立铁碑。

丁酉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

公年三十九岁○三月。占别试丙科第一名。应举觅官。非公雅志。虽为亲屈意。而屡举不中。故自三十后废举。是年自平康任所。因事往巡营。适科期不远。被巡使徐公渻敦劝。黾勉赴举。中丙科。榜未出。即启行还县。泮人持榜目追公。于中路巧违先去。而路人多传言平康登第。公若不闻知。而神色自如。闻者皆服其雅量。○是岁六月。本道方伯。以至诚奉公。实惠施民。吏民爱慕。百事修举。启于朝。○八月。朝廷令各道方伯自辟从事。本道方伯。以公兼从事。

戊戌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

公年四十岁○仍在平康○时郑寒冈逑为方伯。以簿书间事。有愠意于公。将欲责罚。一见公于公私礼。语人曰。吴某真温玉君子。而我初不知也。○后郑公巡到江陵。登镜浦台。时月色方佳。天水交暎。郑公曰。此间不可无吴某。幕佐曰。若以民事相议之意邀之。何可不来。郑公从之。既而公至。郑公大悦。相对讨论。尽欢而罢。盖郑公深服公人品。故如此云。○。五月。子达天生。○九月。参持平望。

己亥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宣祖大王三十二年

公年四十一岁○仍在平康○十二月。弃官。

庚子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

公年四十二岁○递归内浦结城海边。为终老计。未久。参持平,献纳望。不得受点。终有讲院文学之命。不得已赴朝。参弘文录。○三月。子达周生。

辛丑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

公年四十三岁○正月。拜弘文馆副修撰。○都体察使李相国德馨辟公为从事。公辞朝之日。宣祖下封书。兼察暗行。使巡检沿海舟师。辞朝时语春坊僚属曰。新除铨长。攀连宫禁。恐不厌士望。闻者以为清论。铨长即具思孟也。○二月。拜侍讲院司书。○同月。拜弘文馆修撰。○五月。拜吏曹佐郞。时具思孟为铨长。政席间。欲以其子宬拟大司成。公执笔不应。终不得拟。○八月。递付成均馆典籍。○九月。拜弘文馆修选。○同月。知制教。○十二月。升拜弘文馆副校理。宣祖方讲周易。公屡入经席。进讲之外。缘文生义。多有䂓献。○以诏使顾天峻问礼官。西下。

壬寅神宗万历三十年宣祖大王三十五年

公年四十四岁○三月。竣事复命。以牛溪门生。上疏自劾。虽未蒙递。呈辞引入。○同月。递付成均馆典籍。○是时。侪流多被斥。公为书状官。未及发行。移授镜城判官。本府屡经武帅。百弊俱生。公赴任之后。专心治理。刮去弊政。观察使将褒启。公力止之。后一境思其德。立铜碑。

癸卯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宣祖大王三十六年

公年四十五岁○在镜城○尹安性为北兵使。欲折以威。待之不以礼。朝夕支供。务令丰备。不称意。辄肆暴怒。公不从其令。而亦不失下官之道。安性终乃悔惭致敬。○是年。受由方伯。觐父母。○时王子临海君宫奴。以事来本府。打伤寡妇。公绑囚宫奴。严刑致毙。人甚危之。而阖境称快。○暗行御史奏治理第一。有陞叙命。

甲辰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宣祖大王三十七年

公年四十六岁○十二月。侧室子达朝生。○灾伤御史以善政第一驰启。观察使亦以善政为一道最启闻。○十二月。丁外艰。

乙巳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

公年四十七岁○时先夫人已下世。道途绝远。正月。始闻病剧。弃任出来。中道闻讣。千里兼程。因得头风症。○葬先夫人于土塘先墓侧。庐于其下。

丙午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

公年四十八岁○在土塘墓下

丁未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宣祖大王四十年

公年四十九岁。○二月。服阕。拜成均馆典籍。○同月。升成均馆司艺。○四月。拜安州牧使。时本州方有筑城之役。朝议欲中寝。公移书观察使韩浚谦。喩以必筑之意。韩公以公为都差使贠。监董不怠。出役甚均。远近咸乐。阅数月功告讫。朝廷闻之。赐表里以奖之。○巡按御史奏治理第一。其后吏民立碑。

戊申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宣祖昇遐光海即位

公年五十岁○公在安州遭国恤。即位教书到本州。公奉安于客舍大厅。公先诣奉安处。详细奉审。然后行四拜礼。盖朝廷隔远。国事危疑。故先审后拜。其当事虑远如此。○辽东差官以致吊出来。到安州。公以衰服出待。差官大怒。一州遑遑。译舌等劝公脱衰。公徐曰。丧服不可任意脱着。差官异华使。不可因差官之怒。轻脱丧服。差官乘怒前进。公终不变服。守令之轻脱丧服者。闻之皆羞悔。后朝廷行文列邑。以安州为法。差官终亦致谢而去。○七月。以亲年七十呈状。递。○时北道公私贱。移徙无常。列邑将虚。各镇浦军械不修。左相李公恒福建议。宜择公正者为御史。委遣北道。而时北道儒生上疏。称公平廉白莫如吴某。故李公荐为北道巡按御史。公有北方奴仆数三口。以为膺是任者不可冒法。即放还其地。发北行。明审版籍。点阅军器。一道顿苏。到镜城境内。老少咸恋旧德。至有挥涕逢迎者。○二月。侧室子达远生。

己酉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光海元年

公年五十一岁○正月。拜司导寺正。○三月。移拜通礼院左通礼。○四月。竣事还京复命。○时倭情不佳。东莱府使难其人。光海特拜公为东莱府使。公莅任后。抚接岛倭。恩信幷行。治民御众。两得其宜。倭人敬待公如神明焉。后府民立碑。刻之曰清德。

庚戌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光海二年

公年五十二岁○议政公年迫喜惧。公久在边上。思亲念切。陈疏乞归养。得递。○十二月。拜户曺参议。○时朝议以为宜长三司。屡拟大司谏,副提学望。不受点。

辛亥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光海三年

公年五十三岁○正月。拜同副承旨。时成牛溪方在罪籍。公以师诬未雪。不可居近班。陈疏辞职。○三月。升右副承旨。四月。特拜忠清监司。大臣李德馨等以为此人不宜补外。启留之。复拜右副承旨。○五月。升左副承旨。时曹南溟植门人郑仁弘上疏。攻击晦斋,退溪两先生。馆儒等抗疏辨明。仍削仁弘名于青衿录。光海大怒。屡下峻批。公是夜直政院。封还批答。至再至三。又与右副承旨金尚宪陈启。极论仁弘诬贤之罪。其时士林之得免大祸。实赖公焉。○十月。特拜江原监司。○十二月。侧室子达士生。

壬子神宗万历四十年光海四年

公年五十四岁○是年春。岭东西大饥。公尽心赈救。道内赖以苏息。○修治鲁山墓。使各邑精备祭需。永以为式。○十二月。递拜佥知中枢府事。

癸丑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光海五年

公年五十五岁○议政公方居广州。家食甚艰。为亲求拜广州牧使。○是年十二月。丁内艰。庐于墓下。

甲寅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光海六年

公年五十六岁○公在墓侧庐下。得羸毁疾。几至不救。

乙卯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光海七年

公年五十七岁○公在墓下居庐

丙辰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光海八年

公年五十八岁○时光海幽闭大妃于西宫。以公为分承政院承旨。公入直分院。则宫门锁钥已久。内外积置腥秽。检饬军士。一时修扫。闻者快之。

丁巳神宗万历四十五年光海九年

公年五十九岁○正月。差日本回答使。○五月。承命辞朝。七月。发船渡海。虽蛮貊之邦。知公忠信。无不起敬。关伯跣足解剑。敬以接公。而国书亦逊顺。极虏之人得生还者甚多。公将还。封置馀米于一房。关伯例赠之物。尽置之对马岛。以一介柚子置手中。及渡釜山。投海中。书状李公景稷见公投柚曰。吾性爱剑。求一宝刀而来。何颜持此而归乎。即解刀投之海。○十一月。还朝。○对马岛以公所置银货。轮送东莱。使传送使臣处。府使启闻。光海命用于都监之役。译官将往取来。问于从事李景稷曰。取来之时。何以为辞。景稷曰。以我为已死。译官又问公。公答曰。以使臣直受为言。不言国家之取用。闻者叹服。○其后五年。倭差到东莱。问我国宣慰使曰。朝鲜贤大夫如吴某者几人。宣慰使绐曰。如吴某者甚多。倭差笑曰。朝鲜虽盛人才。如吴某必一人而已。

戊午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光海十年

公年六十岁○时光海以废母后事收廷议。奇自献,李恒福,李慎仪,金德𫍯等。以收议立异。相继流窜。大司谏尹讱等力主废论。将加不测之罪。举国惊骇。公在家收议曰。今日处变。能尽其道。然后可以有辞于天下。无愧于后世矣。伏愿求古圣人能尽处变之道者而为法。使圣孝益大。圣德益隆。时右相韩孝纯等倡率百官。逐日廷请。公又不参。台谏即发窜论。光海犹以窜论为轻。答台启曰。收议右袒之罪。反轻于廷请不参。无乃奇,李之厄偏重耶。台谏可谓有权矣。人皆危公。公待命于东大门外。○时侪友扺书曰。遭此大事。何以处之。公以平生所学正在今日八字答之。○时戚连宫禁者。在同时论窜中。故光海以徐当发落为答。不即赴谪。淹留未决。不得已出往土塘墓下。○光海以日本往来劳。特授嘉善。而公方待命。不得下批。○当废论之初作。副学郑公弘翼。月夜散步于庭。以杖击地曰。明朝之立异于此论者吴某乎。金尚容乎。谁能与我同事。盖公人望甚重。故郑公之言如此。

己未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

公年六十一岁○公方在论窜之中。故仍在土塘。

庚申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光海十二年

公年六十二岁○仍在土塘墓下待命○是年六月。夫人李氏逝世。

辛酉章宗天启元年光海十三年

公年六十三岁○公在土塘墓下待命○时倭情异前。恐有事变。光海命择文武可合将帅者。廷议以吴某曾为东莱府使。又奉使日本。为倭人所服。贤于数万甲兵。遂拟荐。光海以收议立异留中。

壬戌章宗天启二年光海十四年

公年六十四岁○公自土塘。转往龙仁器谷村。○神宗皇帝崩。泰昌继陟。天启即位。本国即当进贺。而自辽路阻塞。泛海朝天者相继渰溺。人皆厌避巧免。三月。起废公为贺极使。超授资宪阶。公闻命。即俶装趍朝。○四月。借御议政。初三日。奉表发程。○五月。自宣沙浦乘船。由登州抵北京。朝鲜久绝贡使。沿路衙门。待之甚厚。至有结彩迎之者。公在玉河馆。劳悴成疾。几不救。至于御医看病。兵郞来问。礼部入奏。特令礼郞授敕于所馆处。特赐表里四袭。华人见公仪表。或来问曰。此人乃当路之宰乎。一行答云相臣也。华人笑曰。必是田野起废人。盖华人闻知我国当日朝廷之昏浊。有此言云。○八月。发北京到登州。到石城岛。遇风柁折。帆缆散落。几至渰溺。长年辈束手无䇿。公即著公服。纳敕于怀。正襟端坐。题五言绝于船窗曰。一死已前定。到此更何疑。从容整襟袖。坐待命尽时。俄风定。易新柁。不至胥溺。实神明之佑也。其后公笑谓人曰。急遽间。不觉诗律差误。○十月。环到泊我境。到净土寺下。光海惑于日者之说。不即延敕。公奉敕淹滞村家。光海特拜公为议政府右参赞。

癸亥章宗天启三年仁祖大王反正即位元年

公年六十五岁○正月二月。仍在净土村舍。○三月。圣上举义反正。奉迎国母。收用士类。首拜公为司宪府大司宪。有召命。公以为既奉皇敕。若无朝廷区处。不可率尔趍朝。即启禀朝廷。以为敕书中有废主名。自上迎受未妥。奉诣阙下。令承文院处置。○改纪之初。当用刑典。公为宪长。持论和平。务循仁恕。被罪者亦感悦。○上于筵中。问左右曰。罪人连坐之律。以疏远族为继后者。用法欲轻如何。左右皆曰。然。公独曰。父子天伦。岂以继后而有间乎。如是则天下父子之伦灭矣。上即悟曰。卿言是矣。仍用缘坐律。○三月。兼同知春秋馆事。○同月。尚衣院提调差下。○因朴东亮事遭严批。连上三箚不许。不得已出仕。俄以处置乖当。引避得递。翌日政。特旨仍拜大宪。盖异数也。○四月。参卜相望。○同月。兼同知经筵事。○五月。差元子师傅。师傅凡五员。公及李廷龟,郑晔,郑经世,金长生与其选。○同月。活人署提调差下。○同月。废人祬。自围篱掘地逃出。被捕。慈殿下封书于庙堂。诸大臣因慈教。请断以大义。台启亦以庙议为当。公翌日避嫌曰。昨日之启。几误圣德。李贵诸人曰。若吴某为宪长则此论不可行。掌令赵纬韩等持论。幷递两司。公因此递职。即拜议政府右参赞。兼知义禁府事。公出入经席。专心启沃。常以致力学问。克修本源陈启。○上尝临筵。问色闘得三戒孰难。公对曰。色最难。上曰。吾则以戒得为难。公曰。不必蛊心妖物。夫妇之间。不能相接以礼。是亦不善于戒色也。上改容曰。卿言然矣。○八月。拜吏曺判书。公秉铨后。一心奉公。收用士类。且记一时知名士。填拟筮仕。此辈未久皆布列清班。岭南知名之士。亦多登庸仕籍。一时年少辈。致疑于多用一边人。颇有诮议。公终始不变。人皆感悦。○十月。以鞫厅劳。加正宪阶。

甲子章宗天启四年仁祖大王二年

公年六十六岁○月。逆臣李适自宁边府起兵。迫京城。公以吏判。扈从公州。还都后加崇政阶。○时自上欲以公州扈从人。尽录勋籍。公入侍经筵启曰。公州三日之程。旬朔执鞿之劳。何至录勋。臣恐官方因此淆乱。上从之。○上还都。御庆德宫。即光海所建也。奢丽宏大。公启曰。此宫侈泰无比。愿常瞻栋宇。以寓鉴戒。○三月。拜判义禁府事。即上箚递。○七月。乞递吏判。三告加由。不得已出仕。

乙丑章宗天启五年仁祖大王三年

公年六十七岁○正月。三告递吏判。○同月。拜知敦宁。○同月。拜右宾客。○同月。拜刑曺判书。○同月。世子行冠礼。以此加崇禄阶。○四月。三告再札。递刑判付军职。○五月。拜礼曺判书。○诏使王敏政,胡良辅等。以圣上封典出来。昏朝十馀年仪文度数板荡之馀。公为宗伯。收拾典章。录成仪注。与郑经世为左右赞礼。导引圣躬。动皆合礼。人皆称叹。○七月。又拜吏曺判书。上札乞免。不得命。○八月。参卜相望。

丙寅章宗天启六年仁祖大王四年

公年六十八岁○公深忧仕路之不澄。欲防请托之纷杂。与诸堂上会公廨。各以闻见。荐一时知名士。录为小册。临政拟望。如承传中杂流多不得参。以不用承传下严旨。有堂上推考郞官拿鞫之命。公惶恐三告得递。拜知中枢府事。○八月。以加土受由往广州。拜同知春秋馆事。公以为七十致仕。古人美意。自是为墓下终老计。九月。再陈䟽。只递经筵。十月。拜右议政。上札辞职。圣批温谕。至遣史官。三札不许递。公以为上方向意经学。若还朝少有裨补。则至愿在此。即入城肃拜。

丁卯章宗天启七年仁祖大王五年

公年六十九岁○正月。虏贼犯境陷列城。朝廷始定议幸江都。公承命。陪慈殿,内殿先往。大驾亦入岛中。虏贼到平壤。遣使请和。请永绝中朝。去天启年号。朝廷不许。虏使曰。不去天启。和事不可成矣。且曰。国书依褐帖䂓式。不书年月。朝廷将许之。公极言不可曰。畏和事之不成。苟从其请。甚不可。今用此䂓。不书年月。而贼若夸示天下曰。朝鲜国书中。删去天朝年号云。则将何以辨明乎。缕缕争之。朝廷不从。虏使又请与主上喢血同盟。朝廷将许之。公涕泣极谏曰。圣上岂可与犬羊同坐喢血乎。虽为宗社生灵。姑许羁縻。此则断不可从也。上从之。只遣文武重臣。与虏使同盟。上特命公往参。人或以初陈不可同盟。而毕竟往参讥之。公曰。主上之不与同盟亦幸矣。吾辈羞辱何足言。盖出主辱臣死之义。而识者服其处变之得宜。○朝廷以许和缓祸之意。奏闻天朝。奏文中多没实事。公大言曰。天朝有父子之义。虽不得已为今日缓祸之计。不可不敷奏以实。闻者皆以公言为是。奏文中略不讳实状。后虽有蜚语。天朝颇不致疑。此则公之力也。○四月。随驾还都。五月。又往江都。陪慈殿,内殿而还。○九月。升左议政。

戊辰崇祯元年仁祖大王六年

公年七十岁○正月。逆贼柳孝立伏诛。以治狱之功。录正勋二等。公上札辞免。仍陈推官不可录勋。力争不已。只录吿者。馀皆还削。○七月。呈辞十三度。递左相。拜判敦宁府事。○十一月。拜领议政。连上箚辞免。不得递。

己巳崇祯二年仁祖大王七年

公年七十一岁○七月。左议政金瑬入侍。极陈罗万甲等党同伐异。上大怒。下教曰。罗万甲罪状。问领右相以启。公与右相李廷龟回启。略曰。年少辈设有论议是非之事。不可以此成罪。上命窜罗万甲。拿问金堉。公与右相又陈札救解。上即命引见。公于榻前。缕缕陈启。圣怒稍解。命罗万甲减配中途。金堉门外黜送。时大提学张维。以疏救万甲。命补罗州。公与右相。陈札请留。上不许。

庚午崇祯三年仁祖大王八年

公年七十二岁○时同知李命俊以宫禁不严事及时弊上䟽。启下备局。公以首相回启曰。所谓媒进之人。罪不容诛。盖戚连宫禁者。潜进二姬。故䟽意指此。而备局回启又如此。上大怒。屡下严批。公与僚相。诣阙待罪。○三月。进大学进讲箚。○十一月。以请寝追崇事上札。兼陈情辞职。○十二月。迁宣祖大王陵。公承大王大妃命代奠。○又以奠币官往参。

辛未崇祯四年仁祖大王九年

公年七十三岁○时延平府院君李贵以追崇事诋大臣。公呈告不出。○四月。招大臣问追崇事。各陈不可之意。台启亦发。批曰。大臣中有与李贵不和者。独当排抑。盖指左相金瑬而言也。公上箚辞职。仍陈惶悚之意。上答曰。昨日之教。非谓卿等。安心勿辞。玉堂又上札。斥两司疲软。上盛怒。命拿推应教李行远等五人。公上箚。首陈金瑬之事。次陈行远等不可罪。与右相诣宾厅。请寝追崇之命。上不许。○八月。引疾呈告。又上箚辞职。九月。蒙递。即拜领敦宁府事。○冬。再上乞退疏。幷不许。

壬申崇祯五年仁祖大王十年

公年七十四岁○五月。公退归于广州土塘。朝家议礼之后。言不见用。事多矛盾。归田之计。已决于心。但以国事艰危。身在大臣之列。不敢告退。至是始定渡汉之意。以加土请由。临行。因上箚本。书进朱文公行宫便殿奏箚及我朝退溪李先生戊辰封事。盖敦勉圣学之意也。再上箚乞递兼带。且陈病状。上不许。未久。慈殿违和。不得已还朝。遭国恤。卒哭后又再陈乞骸疏。上幷不许。

癸酉

公年七十五岁○时公有决退之志。人或以为不可。公答曰。老物十年迟回者。庶几上心之敦学。今则自上倾心政事。无意本源上。我虽在朝。无益也。虚食君禄。古人所耻。况年过致仕。不退何为。七月。以休沐受由。仍为辞退计。自广州浴井。直还墓下。出城之日到汉水。舟中吟成一绝。有曰。百病丛中一息绵。圣恩怜许沐寒泉。平生汉水寻常渡。今日行舟泪自涟。○是月。有仁政殿震击之变。公以正殿有灾不得问安。上箚待罪。则上屡遣史官。谕以必来之意。又遣内医看病。东宫亦频遣宫官问疾。○九月。拜左议政。公又上箚辞职。天听愈邈。遣史官批答。遣承旨敦谕。前后召命络绎。公以为上方遇灾竞惕。锐意求治。庶可因此开导。三疏之后。力疾还朝。肃谢日即陈启辞。上以卿今上来。孤甚喜幸答之。东宫亦宣醖。

甲戌崇祯七年仁祖大王十二年

公年七十六岁○五月。死事将李重老子文雄为复父仇。白日都中。斩李守白。上命议大臣。公以为不可以一时虑后计。伤万古纲常。文雄等免死。配中道。○七月。公重得头痛面浮症。上箚辞职。上遣内医看病。赐药物。○八月。下追崇入庙之命。公方在病中。即箚陈昭穆相承之序。成庙难迁之意。箚本留中。批答欠和。平呈辞不出。两司又请寝追崇。上大怒。黜大司宪姜硕期,大司谏赵廷虎等八人。公箚陈同被罪罚之议。又以世室昭穆等语上箚。又上章因申前箚之意。仍呈告凡五十度。屡遣承旨敦谕三十度。后继陈辞箚。上不许。○十二月。亲撰一书进东宫。盖劝学之意也。东宫遣宫官赐答。自秋至冬。呈辞凡三十馀度。上一向不许。公有决退计。故欲一望天颜。陈暴所怀。因迓岁问安出仕。

乙亥崇祯八年仁祖大王十三年

公年七十七岁○二月。设元宗大王祔庙都监。公受都提调之命。人或问公曰。今玆祔庙。公终始以为不可。今者行公都监。未知何如。公曰。追崇非古则当初力争。大臣之责。朝家定礼则承命供职。臣子之义。闻者皆以为然。○三月十四日夜。大风雨大雷电。翌朝。穆陵参奉报礼曺。穆,惠两陵一时崩颓。礼曹贴此入启。浮妄之辈。唱谓震变。交口喧说。朝廷初不免疑信。公与僚相诣阙陈启。劝上遇灾修省。且以燮理乖和待罪。仍请停祔庙后陈贺饮福等礼。上命公奉审两陵。公与礼判洪瑞凤,缮工提调申景禛等。诣陵奉审。盖封墓未久。莎根未固。猝遇急雨。莎土崩颓非震灾也。公复命以所见面启。时以陵上震变。讹言渐盛。形曹参议罗万甲陈疏请罢斋郞而疏中有上下相蒙忌讳灾异等语。两司以不论斋郞。引避退待。玉堂靡然于万甲之议。尽递两司传曰。雷震先陵。是罔极之事。为人臣子者。知其不实。则当喜幸。而万甲独以相蒙讳灾为言。是诚何心。玉堂处置箚意。亦似信万甲而疑大臣。甚无谓。副提学以下幷推考。于是年少辈徒仰万甲之口。论议极峻。公欲呈告引入。恐有妨言路。但杜门谢客而已。俄以金吾罪人放释事会议。公不赴。上下教曰。万甲敢发无状之言。使无罪大臣。不安厥位。姑先罢职。公即上箚救解。且曰。吾若因此引入则万甲之被罪必重。翌朝。入侍朝讲。首陈为学之方。且陈山陵制度宜遵祖宗俭约之制。且陈大君家舍间架之数。皆宜减损。继陈罗万甲言虽不实。心则无他。不可以此罪之。请还收罢职之命。缕缕不已。上不许。后数日。正言宋梦锡又请拿问当初摘奸时中使,史官及参奉。以卞虚实。时外间传播曰。中使,史官摘奸时。皆以为震变。而复命时不以实对。讹言盛行。公即上箚请再审。上不许。即幷拿奉审时中使,史官及本陵参奉推核。则事皆归于孟浪。而众疑犹未解。讹言犹未息。公以为在大臣之列。不见信于人如此。不宜晏然于具瞻之位。即呈告。翌日出寓东湖。或单或疏。以递为期。俄右相以下诸宰。两陵修改后入来书启。以为因雨崩颓之迹。十分明白。小无可疑。自此讹言稍息。而公欲因此退归。前后辞单二十一度。上箚十一度。上牢执不许。屡遣近侍。公虽黾勉还朝。自此益无意世事。公务外不与外人接。命子弟修治精室。案上只置近思录,心经。默然深坐者数月。十二月。仁烈王后薨。公为摠护使。啜粥饮处冷地者凡六七日。得寒疾颇重。见者劝公辞递。公以为君母之丧。臣子不宜言疾。症势虽剧。招郞采于便房。口占启辞以授。俄上命庙堂。议大行王后谥。公连日强病往参。扶曳还家。自是委身床席。气息如缕。而微语谆谆。皆国葬事。不得已陈箚辞职。上不许。当初国恤成服日。礼曹以殿下服为不杖期。上问于大臣。公献议曰。先朝誊录虽如此。自今遵行古制。为后世法。甚盛事也。上命依议。时公病益剧。上连赐药物。遣承旨问疾。东宫亦遣宫官问疾。公父母忌皆是月也。虽病剧中。行素如旧。

丙子

公年七十八岁○正月。公病势弥剧。言语在喉间。如梦中语者皆国家事也。子弟进药则止之曰。吾年位已极。此正冥然归尽之时。岂可有赖于药饵乎。上遣承旨。东宫遣宫僚。掖庭下人。日三到门。如私家伻侯。异数也。语子弟曰。虽死少无系念。只是不得更瞻天颜。敦勉圣学。为身后恨。且曰。吾遭遇圣明。不得挽回世道。于身无德。于国无功。凡墓道文字及请谥求挽倩人揄扬之事。并已之。且治丧宜俭约。丧舆等物。切勿以文绣为饰。且曰。世俗初丧殷祭。非礼也。切勿效之。适于寝房外。有鹊鸣于树上。命子弟拈笔记一绝曰。寒鹊飞鸣庭树枝。枕边声到我心悲。微诚拟待朝筵尽。此夕那堪永别离。公自江上入来。欲一侍朝筵。尽陈所怀。缘国家多事。不得登对。落句怆惋之辞乃此意也。易箦之时。命子弟铺新席。高枕东首。屏去妇人曰。君子死。妇人不得临视。申时属纩。凡治丧诸事。一遵遗命。东宫送所御衣三袭。命中官限成服不离护丧。成服后上命都承旨金庆征致吊。初丧。辍朝三日。四月。永窆于龙仁慕贤村巳坐亥向之原。而自上遣官致祭。设礼葬。终始恩数无憾焉。○初终殡敛后。见常服衣带中有小纸手所记录五六款。第一。敦圣学也。第二。逆珙过年处子成昏也。其他皆国家事。盖欲登对面陈而不及也。○公亡前一日。大星殒于北岳。其声如雷。望气者以为台星云。且公在东湖亭舍时。梦大星自怀中飞去。盖公诞之时有星梦。故对人言曰。吾其不久于世。至是果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