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16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六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目录
龙胆部汇考
龙胆图一
龙胆图二
徐光启农政全书〈龙胆草考〉
本草纲目〈龙胆〉
龙舌部汇考
龙舌图
本草纲目〈龙舌草〉
龙舌部外编
龙常部汇考
龙常图
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龙常草〉
龙葵部汇考
龙葵图
本草纲目〈龙葵〉
龙珠部汇考
本草纲目〈龙珠〉
虎耳部汇考
虎耳图
本草纲目〈虎耳草〉
虎杖部汇考
虎杖图
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虎杖〉
虎杖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四卷
龙胆部汇考
[编辑]释名
龙胆。〈纲目〉 陵游。〈农政全书〉
草龙胆。〈图经〉 斜枝大夫。〈药谱〉
龙胆图一
龙胆图二
睦州
沂州
信阳军
襄州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龙胆草考
[编辑]一名龙胆,一名陵游,俗呼草龙胆。生齐、胊山谷,及冤 句、襄州、吴兴皆有之,今钧州、新郑山冈间亦有。根类 牛膝而短,一本十馀茎,黄白色。宿根苗高尺馀,叶似 柳叶而细短,又似小竹。开花如牵牛,花青碧色,似小 铃形样。陶隐居注云:“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味苦,性寒,大寒,无毒。贯众、小豆为之使,恶防葵、地黄。” 又云:浙中又有龙胆草,味苦、涩。此同类而别种也。
救饥
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勿空腹服饵, 令人溺不禁。
《本草纲目》
[编辑]龙胆释名
[编辑]《马志》曰:“叶如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集解
《别录》曰:“龙胆,生齐胊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 十二月采根,阴干陶弘景曰:“今出近道,以吴兴者为胜。根状似牛膝,其 味甚苦。”
苏颂曰:“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馀条,类牛膝而短,直 上生苗,高尺馀。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 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状,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 枯,俗呼草龙胆。又有山龙胆,味苦、涩,其叶经霜雪不 凋,山人用治四肢疼痛,与此同类而别种也。采无时。”
根修治
《雷敩》曰:“采得阴干。用时铜刀切去须上头、子,锉细。甘 草汤浸一宿,漉出,暴干用。”
根气味
苦涩大寒,无毒。
《雷敩》曰:“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徐之才曰:“贯众、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根主治
《本经》曰:“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别录》曰:“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 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甄权曰:“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 口干。”
《大明》曰:“客忤,疳气热狂。明目,止烦,治疮疥。”
张元素曰:“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 忍。”
李杲曰。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 李时珍曰。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发明
张元素曰:“龙胆,味苦性寒,气味俱厚,沈而降,阴也。足 厥阴、少阳经气分药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 及湿热,二也;脐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脚气,四也。下 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以柴胡为主, 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之药。”
王好古曰:“益肝胆之气而泄火。”
李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 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 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 火化之义。《别录》”“久服轻身”之说,恐不足信。
附方
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 钱。〈伤寒蕴要〉
四肢疼痛:“山龙胆根细切,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 其性,焙干捣末,水煎一钱匕,温服之。”此与龙胆同类 别种,经霜不凋。〈图经本草〉
谷疽劳疽谷疸因食而得,劳疽因劳而得。用龙胆一 两,苦参三两,为末,牛胆汁和丸梧子大。先食以麦饮 服五丸,日三服。不知稍增。劳疸加龙胆一两,栀子仁 三七枚,以猪胆和丸。〈删繁方〉
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又治伤寒后盗汗不止。龙胆草 研末,每服一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杨氏 家藏方〉
小儿盗汗身热:龙胆草、防风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 米饮调下,亦可丸服,及水煎服。〈婴童百问〉
咽喉热痛:“龙胆擂水服之。”
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浸汁一匙,和点之。 〈危氏得效方〉
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 〈鸿飞集〉
蛔虫攻心刺痛,吐清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 一盏,隔宿勿食,平旦顿服之。〈圣惠方〉
卒然尿血不止:龙胆一虎口,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 为五服。〈姚僧坦集验方〉
龙舌部汇考
[编辑]释名
龙舌草。〈纲目〉
龙舌图
《本草纲目》
[编辑]龙舌草集解
[编辑]李时珍曰:“龙舌生南方池泽、湖泊中。叶如大叶菘菜 及芣苢状。根生水底,抽茎出水,开白花。根似胡萝卜 根而香,杵汁能耎鹅鸭卵。方家用煮丹砂、锻白矾、制 三黄。”
气味
甘咸寒无毒。
主治
李时珍曰:“痈疽汤火灼伤,𢭏涂之。”
附方
乳痈肿毒:龙舌草、忍冬藤研烂,蜜和敷之。〈多能鄙事〉
龙舌部外编
[编辑]《报应记》:吴可久,越人,唐元和十五年居长安,奉摩尼 教,妻王氏亦从之。岁馀妻暴亡,经三载,见梦其夫曰: “某坐邪见为蛇,在皇子陂浮图下。明旦当死,愿为请 僧,就彼转《金刚经》,冀免他苦。”梦中不信,叱之,妻怒唾 其面,惊觉,面肿痛不可忍。妻复梦于夫之兄曰:“园中 取龙舌草,捣傅立愈。”兄寤走取授其弟,寻愈。诘旦兄 弟同往。请僧转《金刚经》。俄有大蛇从塔中出。举首遍 视。经终而毙。可久归佛。常持此经。
龙常部汇考
[编辑]释名
龙常草。〈别录〉 粽心草。〈纲目〉
龙常图
《尔雅》
[编辑]释草
[编辑]〈音沸〉《鼠莞》。〈音官〉
〈注〉亦莞属也。纤细似龙须,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疏〉莞属也。《说文》云:“莞草可以为席。”此一名“鼠莞。”纤细似龙须,亦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
《本草纲目》
[编辑]龙常草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俚俗。五月采。系角黍之心。呼为“粽心草”是 也。
集解
《别录》曰:“生河水旁,状如龙刍,冬夏生。”
李时珍曰。按《尔雅》云。《鼠莞》也。郑樵解为龙刍。郭璞 云:“纤细似龙须,可为席,蜀中出者好”,恐即此龙常也, 盖是龙须之小者尔,故其功用亦相近云。
茎气味
咸温无毒。
茎主治
《别录》曰:“轻身,益阴气,疗痹寒湿。”
龙葵部汇考
[编辑]释名
龙葵:〈唐本草〉 苦菜:〈唐本草〉
《苦葵》。〈图经〉 赤珠。〈图经〉
水茄。〈纲目〉 天泡草。〈纲目〉
天茄子。〈图经〉 老鸦眼睛草。〈纲目〉
老鸦酸浆草。〈纲目〉
龙葵图
《本草纲目》
[编辑]龙葵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龙葵,言其性滑如葵也。苦以菜味名,茄以 叶形名。天泡、老鸦、眼睛,皆以子形名也,与酸浆相类, 故加“老鸦”以别之。五爪龙,亦名老鸦眼睛。草、败酱、苦 苣,并名苦菜,名同物异也。
集解
陶弘景曰:“益州有苦菜,乃是苦蘵。”
苏恭曰:“苦蘵,即龙葵也,俗亦名苦菜,非荼也。龙葵所 在有之,关河间谓之苦菜。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 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苏颂》曰:“龙葵,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人谓之苦葵。叶 圆似排风而无毛,花白色,子亦似排风子,生青熟黑。 其赤者名赤珠,亦可入药。”
又曰:“老鸦眼睛草,生江湖间。叶如茄子叶,故名天茄 子,或云即漆姑草也。漆姑即蜀羊泉,已见《本经》草部, 人亦不能决识。”
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 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著,似灯笼 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 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 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 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彷佛,不甚辽远。”苏 颂《图经菜部》既注龙葵,复于外类重出老鸦眼睛草, 盖不知其即一物也。又谓老鸦眼睛是蜀羊泉,误矣。 蜀羊泉叶似菊,开紫花,子类枸杞,详见草部本条。杨 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 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 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
苗气味
苦微甘滑寒,无毒。
苗主治
《唐本草》曰:“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苏颂》曰:“治风,补益男子元气,妇人败血。”
李时珍曰:“消热散血,压丹石毒,宜食之。”
茎叶根气味
同苗。
茎叶根主治
孟诜曰:“𢭏烂和土,傅丁毒火丹疮良。”
李时珍曰:“疗痈疽肿毒,跌扑伤损,消肿散血。”
《苏颂》曰:“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通利小便。”
子主治
《唐本草》曰:“丁肿。”
甄权曰:“明目轻身,甚良。”
《苏颂》曰:“治风,益男子元气,妇人败血。”
附方
去热少睡。龙葵菜同米煮作羹粥食之。〈食医心镜〉 通利小便方见上。
从高坠下欲死者,取老鸦眼睛草茎、叶捣汁服,以渣 傅患处。〈经验方〉
火焰丹肿,老鸦眼睛。草叶入醋细研傅之,能消赤肿。 〈苏颂图经本草〉
痈肿无头:龙葵茎叶捣傅。〈经验方〉
发背廱疽成疮者,苏颂《图经》云:“用龙葵一两为末,麝 香一分,研匀涂之,甚善。” 《袖珍方》云:“一切发背痈疽 恶疮,用虾蟆一个,同老鸦眼睛草茎叶捣烂傅之即 散,神效。”
诸疮恶肿,老鸦眼睛草擂酒服,以渣敷之。〈普济方〉 丁肿毒疮,黑色焮肿者,乃服丹石毒也,赤色者肉面 毒也。用龙葵根一握洗切,乳香末、黄连三两,杏仁六 十枚,和捣作饼,厚如三钱,依疮大小傅之,觉痒即换 去。痒不可忍,切勿搔动,候炊久,疮中似石榴子戢戢 然,乃去药。时时以甘草汤温洗,洗后以蜡贴之。终身 不得食羊血。如无龙葵,以蔓菁根代之。〈圣济总录〉 天泡湿疮:龙葵苗叶捣傅之。
吐血不止:“天茄子苗半两,人参二钱五分,为末”,每服 二钱,新汲水下。〈圣济总录〉
辟除蚤虱:天茄叶铺席下,次日尽死。
多年恶疮:天茄叶贴之,或为末贴。〈救急良方〉
产后肠出不收:老鸦酸浆草一把,水煎,先熏后洗,收
乃止。〈救急方〉龙珠部汇考
[编辑]图缺
《本草纲目》。
龙珠释名
[编辑]《苏颂》曰:“龙葵子赤者,名赤珠,象形也。”
集解
甄权曰:“龙葵,赤珠者,名龙珠挼。去汁可食,能变白令 黑。”
陈藏器曰:“龙珠生道旁,子圆似龙葵,但熟时正赤耳。” 李时珍曰:“龙珠、龙葵,虽以子之黑赤分别,其实一物 二色,强分为二也。”
苗气味
苦寒无毒。
苗主治
陈藏器曰:“能变白发,令人不睡。主诸热毒石气发动, 调中解烦。”
发明
甄权曰:“龙珠,服之变白令黑,耐老。若能生食得苦者, 不食他菜,十日后即有灵异也。不与葱、薤同啖。根亦 入药用。”
子气味
同菜:
子主治
陈藏器曰:“丁肿。”
虎耳部汇考
[编辑]释名
虎耳草。〈纲目〉 石荷叶:〈纲目〉
虎耳图
《本草纲目》
[编辑]虎耳草集解
[编辑]李时珍曰:“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 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大 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 色。
气味
微苦、辛,寒,有小毒。
独孤滔曰:“汁煮砂子。”
主治
李时珍曰:“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 又治聤耳,𢭏汁滴之。痔疮肿痛者,阴干烧烟,桶中熏 之。”
虎杖部汇考
[编辑]释名
虎杖。〈拾遗〉 《苦,杖》。〈拾遗〉
斑杖:〈日华〉 《酸杖》。〈纲目〉
《大虫杖》:〈药性论〉
虎杖图
《尔雅》
[编辑]释草
[编辑]《蒤》。〈音途〉虎杖。
〈注〉似“红草”而麤大,有细刺,可以染赤。〈疏〉蒤:一名虎杖。注云:“似红草而麤大,有细刺,可以染赤。”陶注《本草》云:“田野甚多,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是也。
《本草纲目》
[编辑]虎杖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 者,非也。一种斑杖似蒻头者,与此同名异物。
集解
陶弘景曰:“田野甚多,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 韩保昇曰:“所在有之,生下湿地。作树高丈馀,其茎赤, 根黄。二月、三月采根,日干。”
苏颂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处处有之。三月生苗,茎 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子。叶似小杏叶, 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 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馀者。”《尔雅》云:“蒤,虎杖。”郭璞注 云:“似荭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是也。
寇宗奭曰:此草药也。《蜀本》言作“木高丈馀者”,非矣。大 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差大为异。其茎、叶有淡黑 斑,六、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 如桃花,差大而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
《雷敩》曰:“凡使,勿误用天蓝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 相似也。”
汪机曰:诸注或云似荭、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岂所 产有不同耶?
李时珍曰:“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条黄似柳。其 花状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观之。未尝不同也。”
根修治
《雷敩》曰:“采得细锉,却用叶包一夜,晒干用。”
根气味
微温。
甄权曰:“甘,平,无毒。”
寇宗奭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 甘草,则不堪饮。本文不言味,《药性论》云:“甘”,是甘草之 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
《别录》曰:“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
陶弘景曰:“渍酒服,主暴瘕。”
陈藏器曰:“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作酒服之。”
甄权曰:“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 大明曰:“治产后血运,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 疖,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
《苏颂》曰:“烧灰贴诸恶疮。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治 肠痔下血。”
李时珍曰:“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 有效。”
发明
甄权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 甚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饮子,啜 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捣末 浸酒常服,破女子经脉不通。有孕人勿服。”
李时珍曰:“孙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经不通,腹内积 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积聚。有虎杖煎,取 高地虎杖根,锉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 入醇酒五升,煎如饧。每服一合,以知为度。”又:“许学士 《本事方》:治男妇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净,锉一合,以 水五合,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 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涎痛楚不可忍, 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 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
附方
小便五淋:苦杖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集验方〉 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 服一钱。” 又方:“治月经不通,腹大如瓮,气短欲死。虎 杖一斤,去头暴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 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饧。每酒服一 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圣惠方〉
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 〈肘后方〉
腹中暴症硬如石,痛刺不治,百日内死。取虎杖根,勿 令影临水上,可得石馀,洗干捣末,稌米五升,炊饭纳 入搅之,好酒五斗渍之,封候药消饭浮,可饮一升半。 勿食鲑鱼及盐,但取一斗干者,薄酒浸饮,从少起,日 三服,亦佳,症当下也。此方治症,大胜诸药也。〈外台秘要〉 气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 搔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苦杖》、人参、青盐、细辛 各一两,作一服,水煎细,饮尽便愈。〈夏子益奇疾方〉 消渴引饮:虎杖烧过、海浮石、乌贼鱼骨、丹砂等分为 末。渴时以麦门冬汤服二钱,日三次。忌酒色鱼面醋酱生冷。〈卫生家宝方〉
虎杖部杂录
[编辑]《老学庵笔记》:“《齐民要术》有咸杬子法,用杬木皮渍鸭 卵。今吴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