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099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九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九十九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九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七十九

  脉法九

  滑寿诊家枢要脉之经常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五脏平脉 四时平脉

  呼吸浮沈定五脏脉 指下轻重以定五脏 三部九候所主 持脉 脉贵有神 脉阴阳

  类成

  陶九成辍耕录论脉

  李杲十书辩脉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论持手诀消息法 三部所主脏腑病

  论 相合脉经 虚实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脉当有神

   察色脉以定吉凶 大则病进 辨脉浮所主病不同 三部脉治宜

  朱震亨心法脉肖天地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诊脉杂说 涩弦脉

  格致馀论脉大必病进论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论

  齐德之外科精义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 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论三部

  脉所主杂病法诀

  危亦林得效方十怪脉

艺术典第九十九卷

医部汇考七十九[编辑]

脉法九[编辑]

《元滑寿诊家枢要》
[编辑]

《脉之经常》
[编辑]

“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 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 则脉治。”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 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 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编辑]

左寸。心小肠脉所出。左关。肝胆脉所出。左尺。肾膀胱 脉所出。命门与肾脉通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右关。脾胃脉所出。右尺。三焦。心 包络脉所出。

《五脏平脉》
[编辑]

“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 而大,肾脉沈而软滑。 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乂 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 “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 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合筋,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 至筋而脉道如筝弦相似,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 按至肌肉,如微风轻飐柳梢之状为缓;次稍加力,脉 道敦实者为大。

肾合骨,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 为沈;次重以按之,脉道无力者为软;举指来疾流行 者为滑。

凡此五脏之平脉,要须平素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经》曰:“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四时平脉》
[编辑]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四季脉迟缓。

《呼吸浮沈定五脏脉》
[编辑]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 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涩者肺,肾肝 俱沈,牢而长者肝,濡而来实者肾。脾为中州,其脉在 中。

《指下轻重以定五脏》
[编辑]

即前所谓“三菽”、“六菽”之重也。

《三部丸候所主》
[编辑]

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也。关为阴 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肚胁之中也。尺为阴,为下部, 主腰足胫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 沈三候,三而三之,为九候也。浮主皮肤,候表及腑;中 主肌肉,以候胃气;沈至筋骨,候里及脏也。

《持脉》
[编辑]

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 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初轻按以消息之,次 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 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闰以 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看 在何部,各以其部断之。

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 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 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沈。胃脉谓中按得之脉 和缓。脏腑平脉,已见前章。凡人腑脏脉既平,胃脉和, 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凡诊脉之际,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
考证
之内,大小浮沈,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

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 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 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病之见,在上曰上病,在下 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表为 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以次推 之。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 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沈而紧、沈而细”之 类,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沈、迟、数、滑、涩 之六脉也。浮沈之脉,轻手重手而取之也;迟、数之脉, 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滑、涩之脉,则察夫往来之形 也。浮为阳,轻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长、濡、弦,皆轻 手而得之之类也。沈为阴,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 细牢实,皆重手而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二至,而 缓结微弱,皆迟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何 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也。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 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密察其形状也。 数为热,迟为寒,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所谓 提纲不出乎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 热虚实,风寒湿燥、脏腑气血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 为虚;沈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 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馀,涩为气独滞也。人 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之,则疢 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 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 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 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 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 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沈之不见,则委曲而求 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 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 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 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 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 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 也。

“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 袭于经络,而未入于胃腑及脏者,皆属于表也。里,阴 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越散;饮食 五味之伤,流于腑脏之间,不能通泄,皆属于里也。虚 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气之 实,由正气本虚,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 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所谓邪气盛则实。精 气夺则虚。此大法也。

凡脉之至,在筋肉之上,出于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 行于肌肉之下者,阴也,脏也。若短小而见于皮肤之 间者,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者,阳乘阴也。 寸尺皆然。

《脉贵有神》
[编辑]

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 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此中字浮中沈之中 有力。言有胃气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 有力,即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 为无神也,将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遽泄之去之,神 将何以依而主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 之神也。”善夫!

《脉阴阳类成》
[编辑]

浮不沈也。按之不足,轻举有馀。满指浮上曰“浮。”为风, 虚动之候,为胀,为风,为痞,为满不食,为表热,为喘。浮 大伤风鼻塞。浮滑疾为宿食,浮滑为饮。左寸浮主伤 风发热,头疼目眩及风痰。浮而虚迟,心气不足,心神 不安。浮散,心气耗,虚烦。浮而洪数,心经热。关浮腹胀。 浮而数,风热入肝经。浮而促,怒气伤肝,心胸逆满。浮 大胸胁胀满。尺浮膀胱风热,小便赤涩。浮大而芤,男 子小便血,妇人崩带。浮而迟,冷疝,脐下痛。右寸浮,肺 感风寒,欬喘清涕,自汗体倦。浮而洪,肺热而欬。浮而 迟,肺寒喘嗽。关浮脾虚,中满不食。浮大而涩为宿食。 浮而迟,脾胃虚。尺浮风邪客下焦,大便秘。浮而虚,元 气不足。浮而数,下焦风热,大便秘。

沈不浮也。轻手不见,重手乃得,为阴逆阳郁之候。为 实为寒,为气为水,为停饮,为症瘕,为胁胀,为厥逆,为 洞泄。沈细为少气,沈迟为痼冷,沈滑为宿食,沈伏为 霍乱。沈而数,内热。沈而迟,内寒。沈而弦,心腹冷痛。左 寸沈,心内寒邪为痛,胸中寒饮胁痛。关沈伏寒在经, 两胁刺痛。沈弦痃癖内痛。尺沈肾脏感寒,腰背冷痛, 小便浊而频,男为精冷,女为血结;沈而细,胫酸阴痒, 溺有馀沥。右寸沈,肺冷寒痰停蓄,虚喘少气;沈而紧 滑,欬嗽;沈细而滑,骨蒸寒热,皮毛焦干;关沈胃中寒积,中满吞酸;沉紧悬饮;尺沉病水腰脚疼;沉细下利, 又为小便滑,脐下冷痛。

“迟”,不及也。以至数言之。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减于平 脉一至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浮而迟,表 有寒。沉而迟,里有寒。居寸为气不足居尺为血不足气寒则缩,血寒 则凝也。左寸迟心上寒,精神多惨;关迟筋寒急,手足 冷,胁下痛;尺迟肾虚便浊,女人不月。右寸迟肺感寒, 冷痰气短;关迟中焦寒,及脾胃伤冷物,不食;沉迟为 积,尺迟为脏寒泄泻,少腹冷痛,腰脚重。

“数太过也。一息六至过,平脉两至也。为烦满。上为头 疼上热;中为脾热,口臭,胃烦呕逆。右为颊热,目赤左 下为小便黄赤,大便秘涩。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 虚不实也。散大而软,举按豁然,不能自固,气血俱虚 之诊,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为小儿惊风, 实不虚也。按举不绝,愊愊而长,动而有力,不疾不迟, 为三焦气满之候。为呕,为痛,为气塞,为食积,为气聚, 为利,为伏阳在内。左寸实,心中积热,口舌疮,咽痛,实 大,头面热风,烦躁,体疼,面赤;关实,腹胁痛,满,实而浮 大,肝盛,目暗赤痛。尺实,少腹痛,小便涩,实而滑,淋沥, 茎痛,溺赤,实大,膀胱热,溺难,实而紧,腰痛。右寸实,胸 中热,痰嗽烦满,实而浮,肺热,咽燥痛,喘欬气壅,关实 伏阳蒸内,脾虚食少,胃气滞实而浮。脾热消中善饥, 口干劳倦,尺实脐下痛,便难,或时下痢。

“洪”,大而实也。举按有馀,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 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 干,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 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 赤涩。右寸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洪而紧喘急;关洪 胃热,反胃,呕吐口干,洪而紧为胀;尺洪腹满,大便难, 或下血。

微不显也。依稀轻细,若有若无,为血气俱虚之候,为 虚弱,为泄,为虚汗,为崩漏,败血不止,为少气。浮而微 者,阳不足必身恶寒;沈而微者,阴不足,主脏寒下利。 左寸微心虚忧惕,荣血不足;关微四肢恶寒拘急。尺 微败血不止,男为伤精尿血,女为崩带。右寸微上焦 寒痞,冷痰不化,中寒少气;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 虚噫气。心腹冷痛。尺微。脏寒泄泻。脐下冷痛。

弦,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丝。弦为血气收敛,为 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入,为痛,为疟,为拘急,为 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冷痹,为疝,为饮,为 劳倦,弦数为劳疟。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左寸弦头 疼心惕,劳伤盗汗乏力。关弦胁肋痛,痃癖;弦紧为疝 瘕瘀血。弦小寒癖。尺弦少腹痛,弦滑腰脚痛。右寸弦 肺受寒,欬嗽,胸中有寒痰。关弦脾胃伤冷,宿食不化, 心腹冷痛,又为饮。尺弦,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缓,不逮也。往来迂缓,呼吸徐徐,以气血向衰,故脉体 为之徐缓尔。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痛。在上为项强, 在下为脚弱。浮缓为风。沈缓血气虚。左寸缓,心气不 足,怔忡多忘,亦主项背急痛。关缓风虚“眩晕,腹胁气 结。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寸缓肺气浮, 言语气短;关缓胃弱气虚,浮缓脾气虚弱,不沈不浮, 从容和缓,乃脾家本脉也。尺缓下寒脚弱,风气秘滞。 浮缓肠风泄泻,沈缓小腹感冷。”

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为血实气 壅之候,盖血不胜于气也。为呕吐,为痰逆,为宿食,为 经闭。滑而不断,经不闭,其断者,经闭上为吐逆,下为 气结。滑数为结热。左寸滑,心热。滑而实大,心惊舌强。 关滑,汗热,头目为患。尺滑小便淋沥尿赤,茎中痛。右 寸滑,痰饮呕逆。滑而实,肺热毛发焦,膈壅,咽干,痰嗽, 头目昏,涕唾粘。关滑,脾热口臭,及宿食不化,吐逆,滑 实,胃热,尺滑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鸣,或时下 利。妇人主血实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为孕。

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极难,参伍不调,如雨沾沙, 如轻刀刮竹然。为气多血少之候。为少血,为亡汗,为 血痹痛,为伤精。女人有孕为胎痛,无孕为败血病。左 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肋 胀胁满,身痛;尺涩,男子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若 有孕主胎漏。右寸涩,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痛; 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涩。津液不足。小 腹寒。足胫逆冷。

长不短也。指下有馀。而过于本位。气血皆有馀也。为 阳毒内蕴。三焦烦郁。为壮热。

短不长也。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气不足以前导 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洪而浮,沈取之,大而无力,为血 虚气不能相入也。《经》云:“大则病进。”

小,不大也。浮沈取之,悉皆损小。在阳为阳不足;在阴 为阴不足。前大后小,则头疼目眩;前小后大,则胸满 短气。

“紧有力而不缓也,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 索之状”,为邪风激搏,伏于荣卫之间,为痛为寒。浮紧为伤寒身疼;沈紧为腹中有寒,为风痫。左寸紧头热, 目痛,项强;紧而沈,心中气逆冷痛;关紧心腹满痛,胁 痛肋急;紧而盛,伤寒浑身痛,紧而实,痃癖;尺紧腰脚 脐下痛,小便难。右寸紧鼻塞膈壅;紧而沈滑,肺实欬 嗽。关紧腹痛吐逆,紧盛腹胀伤食。尺紧下焦筑痛, 弱不盛也。极沈细而软,怏怏不前,按之欲绝未绝,举 之即无。由精气不足,故脉息痿弱而不振也。为元气 亏耗,为痿弱不前,为痼冷,为哄热,为泄精,为虚汗。老 得之顺,壮得之逆。左寸弱,阳虚心悸自汗;关弱筋痿 无力。妇人主产后客风面肿。尺弱小便数。肾虚耳聋。 骨肉酸痛。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气。关弱脾胃虚。 食不化。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动:其状如大豆,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 不离其处,多于关部见之。动为痛,为惊,为虚劳体痛, 为崩脱,为泄痢。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著于骨,为 阴阳潜伏,关膈闭塞之候。为精聚,为瘕疝,为食不消, 为霍乱,为水气,为荣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 伏,关后得之为阴伏。”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常,沈 忧抑郁。关伏血冷,腰脚痛,及胁下有寒气。尺伏肾寒 精虚,疝瘕寒痛。右寸伏胸中气滞,寒痰冷积。关伏中 脘积块作痛,及脾有停滞。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 腹中痼冷。

“促,阳脉之极也。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阳独盛 而阴不能相和也。或怒气逆上,亦令脉促,促为气涌, 为狂闷,为瘀血发狂。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 先以气热、脉数五者,或有一留滞其间,则因之而为 促,非恶脉也。虽然,加即死,退即生,亦可畏哉! “结,阴脉之极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曰结,阴独盛 而阳不”能相入也。为症结,为积聚,为七情所郁。浮结 为寒邪滞经,沈结为积气在内。又为气为血,为饮,为 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有留滞于其 间,则因而为结。故张长沙谓“结促皆病脉。”

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 按之间,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馀,血不足,血不能统 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 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 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 衄为呕;关芤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又 云:“前大后细,脱血也”,非芤而何?

革沈伏实大如按《鼓皮》曰。革。气血虚寒。革易常度也。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为中风寒湿 之诊。

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 手若来,重手却去,为气血俱不足之候,为少气,为无 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左寸濡心虚易惊,盗 汗短气;关濡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少力。尺濡男 为伤精,女为脱血,小便数,自汗多。右寸濡发热增寒, 气乏体虚;关濡脾软不化物,胃虚不进食。尺濡下元” 冷惫。肠虚泄泻。

牢,坚牢也。沈而有力,动而不移,为里实表虚;关中气 促,为劳伤痿极。大抵其脉近乎无胃气者,故诸家皆 为危殆之脉,亦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疾,盛也。快于数为疾。呼吸之间脉七至,热极之脉也。 在阳犹可,在阴为逆。

细,微渺也,指下寻之,往来微细如线,盖血冷气虚,不 足以充故也。为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 洞泄,为忧劳过度,为伤湿,为积,为痛在内及在下。 代,更代也。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由是复止, 寻之良久,乃复强起为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若 不因病而人羸瘦,其脉代止,是一脏无气,他脏代之, 真危亡之兆也。若因病而气血骤损,以至元气不续, 或风家痛家,脉见止代,只为病脉。故伤寒家亦有心 悸而脉代者,腹心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勿以为 凶。盖九痛之脉,不可准也。又妊娠或有脉代者,此必 三月馀之胎也,亦无虑焉。

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 谩无根柢,为气血耗散,腑脏气绝。在病脉主虚阳不 敛,又主心气不足,大抵非佳脉也。

《陶九成辍耕录》
[编辑]

《论脉》
[编辑]

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手三阳三阴,足三阳三阴, 合为十二经,以环络一身,往来流通,无少间断,其脉 应于两手三部焉。夫脉者,血也。脉不自动,气实使之, 故有九候之法。《内经》云:“脉者,血之府。”《说文》云:“血理分 袤,行体者从。”从血,亦作脉。通释云:五脏六腑之气 血,分流四体也。《释名》云:脉,幕也。幕络一体。字从肉从 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脉字从。取脉行之象。 无求子云。脉之字。从肉从又作脉。盖脉以肉为阳, 脉以血为阴。华佗云:“脉者血气之先也。气血盛则脉 盛,气血衰则脉衰,血热则脉数,血寒则脉迟,血微则脉弱,血气平则脉缓。”晋王叔和分为七表八里,可谓 详且至矣。然文理繁多,学者卒难究白。宋淳熙中,南 康崔子虚隐君嘉彦,以《难经》于六难专言浮沈,九难 专言迟数,故用为宗,以统七表八里,而总万病。其说 以为“浮者为表为阳,外得之病也;有力主风,无力主 气;浮而无力为芤,有力为洪,又沈为实,沈者为里,为 阴,内受之病也;有力主积,无力主气;沈而极小为微, 至骨为伏,无力为弱,迟者为阴,主寒,内受之病也;有 力主痛,无力主冷;迟而少𫘝为缓,短细为涩,无力为 濡,数者为热”,主阳,外得之病也。有力主热,无力主疮。 数而极弦为紧,有力为弦,流利为滑。他若九道六极 之殊,三焦五脏之辨,与夫持脉之道,疗病之方,其间 元妙,具在《四脉元文》及《西原脉诀》等书,世以为秘授。 始由隐君传之刘复真先生,先生传之朱宗阳炼师, 炼师传之张元白高士,今往往有得其法者,学者“其 求诸。”

《李杲十书》
[编辑]

《辩脉》
[编辑]

“古人以脉上辩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 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辩固是,但其 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馀之证,是从前客邪 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 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 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 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 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 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 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内伤 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 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 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 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 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 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 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 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 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 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 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沈而滑。《经》云:“脉滑 者有宿食也。”以此辩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但恐山野 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辩之。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编辑]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 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者卫于外,所以荣行 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 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 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毫 毛,昼夜循行,如环无端,以成其度,会于寸口,变见于 脉。故曰“气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血之神也。”所以治 病之始。五决为纪。盖五决者。五脏之色脉也。脉应于 内。色应于外。其色之于脉。当相参应。故曰“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也。”凡为医先须调明色脉。若于此不精。虽 聪慧辩博。亦不足委也。

《论持手诀消息法》
[编辑]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为纪。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 食未进,血气未乱,经脉未隆,络脉调匀,故乃可诊有 疾之脉。若遇仓卒病患,不拘此论,《内经》所谓“持脉有 道,虚静为保。”但可澄神静虑,调息凝心,视精明,察五 色,听音声,问所苦,方始按寸尺,别浮沈,以此参照,决 死生之分矣。复观患人身形长短,肥瘦,老少男女,性 情缓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 病。”谓如室女尼冠,脉当濡而弱,婴儿孺子之脉细而 疾,三四岁者呼吸之间,脉当七八至为平。比夫常人, 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男子 左脉大则顺,女子右脉大则顺。大凡诊脉,先以中指 揣按掌后高骨,骨下为关,得其关位,然后齐下左右 二指,若臂长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 停稳,先诊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 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 之,推而内之消息之,然后先关后尺消息之一类。此 若诊得三部之中,浮、沈、滑、涩、迟、疾、不调,何病所主?外 观形色,内详脉候,参详处治,以忠告之。不可轻言谈 笑,乱说是非。左右瞻望,举止忽略。此庸医也。

《三部所主脏腑病论》
[编辑]

夫诊候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 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颠沛,寤寐俯仰,存心于 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脉,知其疾,命曰 神”,以悟其探颐索隐之妙也。又曰:“切其脉,治其病,谓 之巧”,以明其指别之功也。盖三指相去毫厘之近,主 病若千里之远。观夫指别之功,世人固以为难,命曰 神,岂容易可至哉?常考于《经》,脉有三部:寸、关、尺也。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曰寸,从寸上一分曰鱼际,从 寸至尺曰尺泽。寸后尺前为关,关前为阳,即寸口也。 关后为阴,即尺脉也。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寸主上焦 头手皮毛;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 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两手三部,谓之六脉也。 又有人迎、气口、神门,所主又各不同。盖左手关前曰 人迎,右手关前曰气口,两关之后一分,即曰神门。故 《脉法赞》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所谓“左手关前,心之部也,其经 手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小肠合为腑;左手关上,肝 之部也,其经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胆合为腑。左 手关后,肾之部也,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膀 胱合为腑。右手关前,肺之部也,其经手太阴与手阳 明为表里,大肠合为腑。”“右手关上,脾之部也,其经足 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胃合为腑。右手关后,命门之 部也,其经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三焦合为腑。”此 谓六部所主,脏腑十二经之义也。又《脉要精微论》曰: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 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 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 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 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 有馀,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 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 脉俱沈细数者,少阴厥也;沈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 散者为眴仆。诸浮而数者,皆在阳,为热。其有躁者在 手,诸细而沈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 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 涩者,阳气有馀也;滑者,阴气有馀也。阳气有馀,为身 热无汗;阴气有馀,为汗多身寒;阴阳有馀,则无汗身 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 而不内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 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 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已上诸疾,若非指明心了, 乌可得其妙也?又《平人气象论》曰:“一呼脉再动,一吸 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行五动,闰以太息。不大不小, 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沈,不迟不数,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盖平人之常气禀乎胃,胃气者,平人 之常气也。所以人常禀气于胃,故脉以胃气为本也。 《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又《灵枢经》云:“胃为水 谷之海也。”又曰:“脉应四时曰平。”信夫四时之脉,皆以 胃气为本,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脉微弦曰 平。馀皆仿此,逆四时则病矣。若诊妇人之脉,妊身则 慎勿乱投汤散。其妇人之脉,诊得少阴脉动甚,则有 子也。又曰:“阴搏阳别,则有子。”又曰:“身汗而无脉者,即 有妊也。”盖重身者,问其月事,观其体貌,然后主治,不 可忽也。又《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寒暑四时, 五脏之根也。以脉言之,则浮沈也;以部言之,则尺寸 也。故经云:“脉者,阴阳之法,以应五脏。”是谓呼出心与 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以 浮沈论之,则曰:浮者阳也,沈者阴也。应在脏腑,则浮 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 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而大,举指来实者肾也,所以肝 肾俱沈也。迟缓而长者脾也,脾为中州,所以脉在中 也。仲景曰:“大浮数动滑,皆阳也,沈涩弱弦微,皆阴也”, 阳者热也,阴者寒也。所以寒则脉来沈而迟,热则脉 来浮而数,故曰“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验也。《脉 经》曰:“诸浮为风,诸紧为痛,诸伏为聚,诸弦为饮,芤者 失血。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涩则烦心,大则病进。”浮为 在表,沈为在里,迟为在脏,数为在腑。又形壮脉细,少 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毙,形气相 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 圣诊脉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则察其形气色泽,治 之无后其时也。所以形气相得者生,色泽以浮者,病 易已。脉从四时者可治;脉弱以滑者,是有胃气,此皆 易治也。若形气相失,或色夭不泽,及脉逆四时,或脉 实益坚,皆不可治。《经》所谓“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又若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脉实,汗后脉躁,此皆难治 也。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泄,脉滑数者,难治也。凡瘘脓 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治之无功也。若 患肺疮者,欬嗽脓血,脉见洪滑,治之难痊矣。大凡诊 脉见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虽头项拘急,四肢烦 痛,或复战栗。渴甚者。但有痛处。欲发疮肿也。

《相合脉经》
[编辑]

脉之相合,各有虚实,不可作一体观之。假令洪弦相 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实也;弦洪相合,弦客也, 洪主也,母能令子虚也。馀脏可以类推之。至于手足 之经亦相合,假令伤寒脉浮紧而带洪者,即手经丙 也,馀仿此。假令侮所不胜者,挟其势也,脉弦而入金 之分,非挟火之势,则不敢侵金之分

《虚实》
[编辑]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从后来。从后来者为虚邪。虽在 水为虚邪。则木本虚矣。《经》曰。母能令子虚。

假令火在木之分。是从前来。从前来者为实邪。虽在 火为实邪。则木本实矣。《经》曰。子能令母实。

假令两手脉中弦,无表证,乃东方实也,是西方肺气 大不足也,缘母虚所致也。当大补其脾,微补其肺,大 泻其火,微泻其水。杂证诸论云:“先调其气,次论诸疾”, 况此乃本经不足之证也。《难经》云:东方实,是西方虚 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补其虚。”此之谓也。如是之证,当 以温药补脾,以气药燥剂为用。如正气已胜,当以泻 火、泻风之药,清高凉上,勿令入胃中,此为全治。益黄、 白术、半夏、茯苓、甘艸。酒病得之加泽泻。手足阳明二 经用益黄者,燥湿而补其气也。实泻黄也,泻火木泻 青之类,羌活、防风、生地黄、黄连等分,黄芩倍之。凡用 补药,即用各方之生数,理中丸、建中汤是也;泻,即用 各方之成数,七宣丸、七圣丸是也。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编辑]

作何治

答曰:“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木标也,土本也,火中也。 金烁土亏木旺者,皆火也,仲阳安神丸主之。山茰门 冬益金之气,金气胜则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 水,使变为湿热也。湿热者,夏季之令也,非土而何?故 用朱砂以坠火下行,是已将退,与子权行湿令也。是 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秋喘加人参与丹砂等。夏则 不加,养气者加沉香。欲发汗者,临卧先服白粥一杯, 后药之,则汗也。寒热神少振摇,小便淋,或多或少,大 便走,完谷不化,口干舌缩,唇吻有疮,心下痞,大渴引 饮,恶干喜湿,目花,四肢无力,怠惰嗜卧,食不入,皮肤 燥涩,面色黧黑,肌肉销烁,胸腹中急,额上汗出,此法 泻火益湿补气。脉弦浮沈同治,气不化,小便不利。湿 润肌滑,热蒸阴少气不化。

气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涩为迫,津液不能停,离朱丹 主之。弦数者,阳陷于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 终于甲也;紧则带洪,壬终于丙也。

若弦虚则无火,细则无水。此二脉从内之外也。不宜 离朱丹。

《脉当有神》
[编辑]

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脉既病,当求其中神 之有与无焉。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 也;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热则有神,当 泄其热,则神在焉;寒则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焉。寒 热之脉,无力无神,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苟不知此, 而遽泄去之,将何依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经》曰:“脉 者,血气之先。”又云:“血气者,人之神。”可不谨养乎?可不 察其有无乎?

《察色脉以定吉凶》
[编辑]

脉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

假令得弦脉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儿 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脉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 抑子兮。”退迟也。

色者,阴中之阳气也,本乎天。脉者,阳中之阴气也,本 乎地。

《大则病进》
[编辑]

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无为,相火用事,是为相应。以 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无 为,当静以养血。若浮大而出于外,非其所宜也。以王 道言之,《书》云:“外作禽荒,未或不亡。”经云:“主不明,则十 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权而不知 反,故曰大则病进。

《辨脉浮所主病不同》
[编辑]

浮者,沈之反也,瞥瞥然见于皮毛上,与皮毛相得,微 按之,则绝无有,如空中之浮云。所主病,一则为风,一 则为虚。古人云:“浮而有热者虚也,浮而无热者风也。” 予谓此未尽善。盖风有八风,寒热温凉,各各不同,其 中有风热,止言脉浮,虽不能分别八面之风,兼见脉 候,止说浮而已,须兼见的证,单在一脏,或两脏相合, 亦足以分何脏之病。言风无热,则非也。况八风之脉, 皆见于左手寸脉外侧,若右手行阴道脉中,受虚邪 贼邪之风,亦于气口外侧显见,推而内之,外而不内 者是也。其虚劳脉,虽有传变,必显于内侧。六脉互传, 皆为不足之病,则是五脏传变,必从四时传变于外, 六腑乃受之。如是则胜复之作,不能相过。此之谓也。 若浮而弦者。风也。见于左关。浮而涩者虚也。见于右 寸。

《三部脉治宜》
[编辑]

“两寸脉实,谓之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两寸脉俱虚,谓 之阴阳皆虚,补阴则阳竭,补阳则阴竭,宜调之以甘 药。两寸脉不足,求之于地,地者脾胃也,当从阴引阳; 两寸脉短小,乃阳气不足,病在下也,谓之阴盛阳虚取之下陵、三里,补泻无形,是谓导气同精,治在五乱 中取法,乃不足病也,当取穴于腹募、气海,脐下一寸” 五分。甚者取三里、气冲,以毫鍼引之。

两关脉俱实,上不至发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药汤 泻其土实;两关脉俱虚,脉沈细,宜服理中汤;脉弦迟, 宜服建中汤,或加黄芪、附子之类; 两尺脉俱实,是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两尺脉俱虚,宜 服姜附汤补阳。问:何阴虚而补阳?曰:“阴本根于阳”是 也。仲景曰:两尺脉俱虚者,不宜下,下之则为逆,逆者 死。两尺脉或不见,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于五脏背 俞,或血络经隧伏火。盖天上者阴火,故阳不收藏也。 又《难经》云:下部无脉,或两尺关绝,乃为食塞,当吐。

《朱震亨心法》
[编辑]

《脉肖天地》
[编辑]

昔轩辕使伶伦截嶰谷之竹,作黄锺律管,以候天地 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 锺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 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锺。天 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 也。地不满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 乎地也。黄锺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 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编辑]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 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 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 白黑,以合五脏之脉,穷其应与不应,又切其五脉急 大缓涩沈,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能察其精 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 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问》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其 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 人之所禀皆备焉。夫五脉者,天之真,行血气,通阴阳 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 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 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 能合色脉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脉微弦而 急,所以为生。若浮涩而短,色见如草滋者,岂能生乎。 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当浮大而散,所以为顺。若沈 濡而滑,色见如衃血者,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 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而急,色见如枳 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涩而短, 所以为吉;若浮大而散,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以 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沈濡而滑,所以为生。或 脉来缓而大,色见如炲”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 参,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 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 关尺中,皆有其位。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 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 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 之部,合于左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 右颊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 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肾与膀 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 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 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也。是故《脉要精微论》 曰:“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 应。”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脉者,莫之能也。 《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夫脉之大小 滑涩沈浮,可以指别;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继之以能 合色,脉可以万全。谓夫赤脉之至也;喘而坚,白脉之 至也;喘而浮,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 脉,欲后之学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后扁鹊明乎 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深 得《内经》之理也。下逮后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万 全。厥有旨哉。

《诊脉杂说》
[编辑]

凡看脉,如得恶脉,当覆手取。如与正取同,乃元气绝, 必难治矣。如与正取不同者,乃阴阳错综,未必死。 弦坚之脉,虽是有积,亦带阴虚脉,无水不软之意。脉 紧指者,其气大虚多死。峻补气,与水参、术、归之类。若 形脱者,必补气,参、术。又面白补气,肥人补气。

《涩弦脉》
[编辑]

脉之状不一,大率多兼见之。人之病有四:曰实、曰热、 曰寒、曰虚。故学者诊,亦必浮、沈、迟、数为之纲,以察病 情。初学者又以浮数为热为有馀,沈迟为寒为不足, 其间最难体认者,涩脉也;最难调治者,弦脉也。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且散,又曰“短而止。”得此脉者,固为寒 为湿,为血虚,为污血,为气多。然亦有病热与实者,或 者得脉之带涩,徒见其有细、有迟、有散,是皆不足之 象,便以为虚而寒,孟浪用药,宁不误人?若夫或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补剂燥剂,或因表里无 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凝血,胶固杂揉,脉道涩 滞,亦见涩状。参之形证,病情斯见。先贤曰:“涩而坚,按 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脾肺气寒,实热在胃 中,可不慎欤!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者,木为病 也。五脏更相制伏,以防其太过,木为病,则肝邪盛矣。 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 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考之诸家,则曰:“弦者虚 也,为反胃,为痛痹,沈弦为疝瘕,弦长为积病,双弦为 寒饮,双弦而迟为心”下坚,偏弦饮也;弦急为腹痛;弦 而钩主蜚尸;弦紧而微细主寒积;微弦而伏主症不 治;弦而大主半产漏下,亡血失精;弦而小主寒痹;弦 在左寸,头痛;弦在右寸,水走肠胃;弦在左关,怒而血 聚;弦在右关寒痛,四肢拘急;弦在趺阳,肠痔下血;弦 在尺中,小腹痛,白肠挺核。木邪风气上极,土败为病, 先哲盖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论,犹未 发明,倘非滋水以降火,厚土以养金,而又以行湿散 风、导郁为辅佐,邪何由得去?病何由得安?况弦脉为 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异,故不容于自默 也。若曰不然,何弦属阳,而仲景列沈、涩、弱、微弦,为五 阴之数。至于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 中”,其意可见。

《格致馀论》
[编辑]

《脉大必病进论》
[编辑]

脉,血之所为,属阴,大,洪之别名。火之象属阳。其病得 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治之;其 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作邪胜治之。 合二者而观之,皆病证方长之势也,谓之病进,不亦 宜乎?《海藏》云:“君侵臣之事也。”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论》
[编辑]

肺主气,其脉居右寸。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变化 运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脉居左寸,肝胆肾膀胱,皆 精血之隧道筦库,故亦附焉。男以气成胎,则气为之 主;女挟血成胎,则血为之主。男子久病,右脉充于左 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人久病,左脉充于右者, 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虚甚也。或曰:“左心小” 肠、肝胆肾膀胱,右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男女所同, 不易之位也。脉法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吾子之 言,非惟左右倒置,似以大为充,果有说以通之乎?曰: 大本病脉也,今以大为顺,盖有充足之义,故敢以充 言之。《脉经》一部,谆谆于教为医者尔。此左右当以医 者为言,若主于病,奚止于千里之谬。或曰:“上文言肝 心出左,脾肺出右,左主司官,右主司腑”,下文言“左为 人迎,右为气口”,皆以病人之左右而为言,何若是之 相反耶?曰:“《脉经》第九篇之第五章,上文‘大浮数动长, 滑沈涩弱,弦短微,此言形状之阴阳;下文‘关前关后 等语,又言部位之阴阳。阴附阳,阳附阴,皆言血气之 阴阳,同为论脉之阴’’”阳,而所指不同若此,上下异文, 何足疑乎?赞曰:“阴病治官,非治血乎?阳病治腑,非治 气乎?”由此参考,或恐于《经》意有合。

《齐德之外科精义》
[编辑]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
[编辑]

夫脉之大体二十六种,此诊脉之纪纲也。细而论之, 毫厘少差,举治必远。总而言之,逆从虚实阴阳而已, 两者议之,以要其中。谨于诸家脉法中,撮其机要,剪 去繁芜,载其精义。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馀。再再寻之, 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其主表证,或为风,或 为虚。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 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疽》 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 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积热。《疮肿论》曰:“脉 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 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 滑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脉也。疮疽之病,脓未 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 后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 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沈而数,则里热也。又曰:“诸 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又曰:“肺脉洪 数,则生疮也。”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 无力。其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无里。疮肿脓溃之后,而 烦痛尚未全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 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 散者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 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 病相应也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 馀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 病皆愈。谓之“长”,则气治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沈且浮,而有牢坚之 意。若瘰𤻤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胜则实, 久病则虚”,人得此最忌。疮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 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谓弦如按弦而 不移,紧如切绳而转动,以此为异。春脉浮弦而平,不 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 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 积癖也。疮肿得之,气血沈涩也,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 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之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 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 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亡阳衰也。疮肿之病,脉来细 而沈,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 邪气胜者危。疮肿之病,溃后脉微而匀,举自差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脉似缓 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疮肿 得之,溃后自痊。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驶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 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阳同等,谓之缓。脉见长缓,百 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 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

沈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 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沈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沈 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 《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 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则如帛在水中,极软而沈细,亦谓之 “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虚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大抵 疮家沈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数来,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 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和。”疮肿脉促,亦急下 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 “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则死。”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 动者,曰“代脉”也。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大凡疮 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 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故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 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 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辩也。

《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编辑]

夫寸关尺者,脉之位也;浮沈滑涩者,脉之体也。奠位 分体,指文语证者,诊脉之要道也。《脉经》曰:“大凡诊候, 两手三部,脉滑而迟,不浮不沈,不长不短,去来齐等 者,无病也。”

寸口脉浮者,伤风也;紧者,伤寒也;弦者,伤食也。浮而 缓者,中风也;浮而数者,头痛也;浮而紧者,膈上寒,胁 下冷饮也;沈而紧者,心下寒而积痛;沈而弱者,虚损 也;缓而迟者,虚寒也;微弱者,血气俱虚也;弦者,头痛, 心下有水也;双弦者,两胁下痛也;偏绝者,不遂也;俱 绝者,不治也。“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连连如蜘” 蛛丝者,阳气衰也。

关主中焦胸腹中事,去来徐而缓者,无病也。浮者,腹 满而不欲食,胃虚胀也。滑者,客热在胃也。数者,热结 中焦也。沈伏者,中焦水气,或呕逆而吞酸也。弱者,胃 气虚也。虽有虚热,不可大攻,须防热去则生寒也。牢 而实者,腹满向向,噎塞而不通,或腹大痛。涩者,气逆 也。芤则泻血。涩坚大实,按之不减而有力者,中焦实 有结伏在胃也。微浮者,积热不消,蛔动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肾膝胫足中事也。尺脉浮者,风热小便 难也。沉者,腰背痛而肾气不足。数者,脐下热痛,小便 赤色而恶寒也。迟者,下焦寒而阴虚也。紧者,脐下小 腹急痛也。缓者,脚弱下肿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肾 气衰也。软者,脚不收而风痹,小便难也。伏者,小腹痛 而疝,瘕谷不化也。“细”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溲 血而下虚也。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脚下隐隐疼痛也; “细而急”者,筋挛不能行也。“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也。

《论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编辑]

夫三部之中,俱见一脉,所主杂病。略而言之,《脉经》曰: “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微细;水谷之邪,来见实坚; 寒癖之邪,来见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 者,酒病也;迟而滑者,胀满也;洪而大者,伤寒也;浮而 数者,伤风也;浮而急者,饮食不消,脾不”磨也;沈而弦 者,寒气结而阴痛也;浮而缓者,皮肤不仁也;滑而散 者,瘫痪也。迟而缓者,寒症也。浮而涩者,霍乱也。弱而 涩者,反胃也。紧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数者,心痛也。弦 而数者,为疟也。紧而急者,尸遁也。实小而坚者,病在 内而冷也;浮滑而紧者,病在外而热也。短而急者,病 在上也;长而缓者,病在下也;长而弦者,病在肝也;滑 而洪者,病在心也;微而软者,病在脾“也。浮而涩者,病 在肺也。沈而紧者,病在肾也。”又《诀》曰:“诸浮为风,或为 虚也。诸紧为痛,或为积也。诸涩为痹,诸弦为饮,诸数 为热,诸迟为寒。芤则为失血,软则为虚。”若脉沈沈泽 泽,四肢不仁者,亡祟也。或大而搦搦者,社祟也。若脉 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者,鬼祟也。

《危亦林得效方》
[编辑]

《十怪脉》
[编辑]

“一曰釜沸,二曰鱼翔,三曰弹石,四曰解索,五曰屋漏, 六曰虾游,七曰雀啄,八曰偃刀,九曰转豆,十曰麻促。” 釜沸 脉在皮肤,有出无入,如汤涌沸。息数俱无,乃 三阳数极,无阴之候,朝见夕死,夕见朝死。

鱼翔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三阴数极。 曰亡阳。当以死断。《鱼翔》脉似有似无。

弹石 脉在筋肉间。辟辟凑指促而坚。乃肾经真脏 脉见遇戊己日则不治。曰:“弹石硬来寻即散。”

《解索》 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肾与命门之气 皆亡,戊己日笃,辰巳日不治。

《屋漏》 脉,在筋肉间,如残霤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 力,状如水滴溅地貌。胃气荣卫俱绝,七八日死。 《虾游》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又来 甚急,又依前隐然不动,醒者七日死,困者三日死。 《雀啄》 脉,在筋肉间,连连凑指,忽然顿无,如雀啄食 之状,盖来三而去一也。脾元谷气已绝于内,醒者十 一日死,困者六七日死。

偃刀 脉,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由心元 血枯,卫气独居,无所归宿,见之四日,难疗。

转豆 脉形如豆,周旋展转,并无息数,脏腑空虚,正 气飘散。《象》曰“行尸”,其死可立待也。

“麻促 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盖卫枯荣血独 涩,轻者三日死,重者一日殂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