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9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九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九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七十九
脈法九
滑壽診家樞要〈脈之經常 左右手配臟腑部位 五臟平脈 四時平脈
呼吸浮沈定五臟脈 指下輕重以定五臟 三部九候所主 持脈 脈貴有神 脈陰陽
類成〉
陶九成輟耕錄〈論脈〉
李杲十書〈辯脈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論持手訣消息法 三部所主臟腑病
論 相合脈經 虛實 問兩手寸關弦疾脾弱火勝木旺土虧金爍當作何治 脈當有神
察色脈以定吉凶 大則病進 辨脈浮所主病不同 三部脈治宜〉
朱震亨心法〈脈肖天地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診脈雜說 濇弦脈〉
格致餘論〈脈大必病進論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論〉
齊德之外科精義〈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論三部
脈所主雜病法訣〉
危亦林得效方〈十怪脈〉
藝術典第九十九卷
醫部彙考七十九
[編輯]脈法九
[編輯]《元滑壽診家樞要》
[編輯]《脈之經常》
[編輯]「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 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 則脈治。」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 脈緩。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 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左右手配臟腑部位》
[編輯]左寸。心小腸脈所出。左關。肝膽脈所出。左尺。腎膀胱 脈所出。〈命門與腎脈通〉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右關。脾胃脈所出。右尺。三焦。心 包絡脈所出。
《五臟平脈》
[編輯]「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濇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 而大,腎脈沈而輭滑。 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乂 稍加力,脈道闊輭者為散。」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濇;又 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 至筋而脈道如箏弦相似,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 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 道敦實者為大。
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 為沈;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者為軟;舉指來疾流行 者為滑。
〈註〉凡此五臟之平脈,要須平素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此之謂也。
《四時平脈》
[編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長夏四季脈遲緩。
《呼吸浮沈定五臟脈》
[編輯]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 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濇者肺,腎肝 俱沈,牢而長者肝,濡而來實者腎。脾為中州,其脈在 中。
《指下輕重以定五臟》
[編輯]即前所謂「三菽」、「六菽」之重也。
《三部丸候所主》
[編輯]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 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肚脅之中也。尺為陰,為下部, 主腰足脛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 沈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 主肌肉,以候胃氣;沈至筋骨,候裏及臟也。
《持脈》
[編輯]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 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後二指,初輕按以消息之,次 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後自寸關至尺, 逐部尋究,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閏以 太息脈五至為平脈也。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看 在何部,各以其部斷之。
凡診脈,須要先識時脈、胃脈與臟腑平脈,然後及於 病脈。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 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沈。胃脈謂中按得之脈 和緩。臟腑平脈,已見前章。凡人腑臟脈既平,胃脈和, 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此為病。
凡診脈之際,人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三部之內,大小浮沈,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 部之內,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之相反,四時 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凡病之見,在上曰上病,在下 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 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裏為陰,主腹臟。以次推 之。
凡取脈之道理各不同;脈之形狀,又各非一。凡脈之 來,必不單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數、沈而緊、沈而細」之 類,將何以別之?大抵提綱之要,不出浮、沈、遲、數、滑、澀 之六脈也。浮沈之脈,輕手重手而取之也;遲、數之脈, 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滑、濇之脈,則察夫往來之形 也。浮為陽,輕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 手而得之之類也。沈為陰,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 細牢實,皆重手而得之之類也。遲者,一息脈二至,而 緩結微弱,皆遲之類也。或曰:「滑類乎數,澀類乎遲」,何 也?然脈雖似而理則殊也。彼遲數之脈,以呼吸察其 至數之疏數;此滑澀之脈,則以往來密察其形狀也。 數為熱,遲為寒,滑為血多氣少,澀為「氣多血少。」所謂 提綱不出乎六字者,蓋以其足以統夫表裏陰陽,冷 熱虛實,風寒濕燥、臟腑氣血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 為虛;沈為陰為裏,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 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也。人 一身之變,不越乎此。能於是六脈之中以求之,則疢 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 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 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 得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 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 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沈之不見,則委曲而求 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察脈須識「上下去來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 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 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 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 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 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 也。
「明脈,須辨表裏虛實」四字。表,陽也,腑也。凡六淫之邪, 襲於經絡,而未入於胃腑及臟者,皆屬於表也。裏,陰 也,臟也。凡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越散;飲食 五味之傷,流於腑臟之間,不能通泄,皆屬於裏也。虛 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氣之 實,由正氣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故虛者 補其正氣。實者瀉其邪氣。《經》曰。所謂邪氣盛則實。精 氣奪則虛。此大法也。
凡脈之至,在筋肉之上,出於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 行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臟也。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 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陽乘陰也。 寸尺皆然。
《脈貴有神》
[編輯]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 求其神之有無。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此中字浮中沈之中〉 有力。〈言有胃氣〉即有神矣,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 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 為無神也,將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遽泄之去之,神 將何以依而主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 之神也。」善夫!
《脈陰陽類成》
[編輯]浮不沈也。按之不足,輕舉有餘。滿指浮上曰「浮。」為風, 虛動之候,為脹,為風,為痞,為滿不食,為表熱,為喘。浮 大傷風鼻塞。浮滑疾為宿食,浮滑為飲。左寸浮主傷 風發熱,頭疼目眩及風痰。浮而虛遲,心氣不足,心神 不安。浮散,心氣耗,虛煩。浮而洪數,心經熱。關浮腹脹。 浮而數,風熱入肝經。浮而促,怒氣傷肝,心胸逆滿。浮 大胸脅脹滿。尺浮膀胱風熱,小便赤澀。浮大而芤,男 子小便血,婦人崩帶。浮而遲,冷疝,臍下痛。右寸浮,肺 感風寒,欬喘清涕,自汗體倦。浮而洪,肺熱而欬。浮而 遲,肺寒喘嗽。關浮脾虛,中滿不食。浮大而澀為宿食。 浮而遲,脾胃虛。尺浮風邪客下焦,大便祕。浮而虛,元 氣不足。浮而數,下焦風熱,大便祕。
沈不浮也。輕手不見,重手乃得,為陰逆陽鬱之候。為 實為寒,為氣為水,為停飲,為癥瘕,為脅脹,為厥逆,為 洞泄。沈細為少氣,沈遲為痼冷,沈滑為宿食,沈伏為 霍亂。沈而數,內熱。沈而遲,內寒。沈而弦,心腹冷痛。左 寸沈,心內寒邪為痛,胸中寒飲脅痛。關沈伏寒在經, 兩脅刺痛。沈弦痃癖內痛。尺沈腎臟感寒,腰背冷痛, 小便濁而頻,男為精冷,女為血結;沈而細,脛痠陰癢, 溺有餘瀝。右寸沈,肺冷寒痰停蓄,虛喘少氣;沈而緊 滑,欬嗽;沈細而滑,骨蒸寒熱,皮毛焦乾;關沈胃中寒積,中滿吞酸;沉緊懸飲;尺沉病水腰腳疼;沉細下利, 又為小便滑,臍下冷痛。
「遲」,不及也。以至數言之。呼吸之間,脈僅三至,減於平 脈一至也。為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浮而遲,表 有寒。沉而遲,裏有寒。〈居寸為氣不足居尺為血不足〉氣寒則縮,血寒 則凝也。左寸遲心上寒,精神多慘;關遲筋寒急,手足 冷,脅下痛;尺遲腎虛便濁,女人不月。右寸遲肺感寒, 冷痰氣短;關遲中焦寒,及脾胃傷冷物,不食;沉遲為 積,尺遲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重。
「數太過也。一息六至過,平脈兩至也。為煩滿。上為頭 疼上熱;中為脾熱,口臭,胃煩嘔逆。右為頰熱,目赤左 下為小便黃赤,大便祕澀。浮數表有熱,沉數裏有熱」, 虛不實也。散大而軟,舉按豁然,不能自固,氣血俱虛 之診,為暑,為虛煩多汗,為恍惚多驚,為小兒驚風, 實不虛也。按舉不絕,愊愊而長,動而有力,不疾不遲, 為三焦氣滿之候。為嘔,為痛,為氣塞,為食積,為氣聚, 為利,為伏陽在內。左寸實,心中積熱,口舌瘡,咽痛,實 大,頭面熱風,煩躁,體疼,面赤;關實,腹脅痛,滿,實而浮 大,肝盛,目暗赤痛。尺實,少腹痛,小便澀,實而滑,淋瀝, 莖痛,溺赤,實大,膀胱熱,溺難,實而緊,腰痛。右寸實,胸 中熱,痰嗽煩滿,實而浮,肺熱,咽燥痛,喘欬氣壅,關實 伏陽蒸內,脾虛食少,胃氣滯實而浮。脾熱消中善饑, 口乾勞倦,尺實臍下痛,便難,或時下痢。
「洪」,大而實也。舉按有餘,來至大而去且長,騰上滿指, 為榮絡。大熱,血氣燔灼之候,為表裏皆熱,為煩,為咽 乾,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經積熱,眼赤口瘡,頭痛 內煩;關洪肝熱及身痛,四肢浮熱;尺洪膀胱熱,小便 赤澀。右寸洪肺熱毛焦,唾粘咽乾,洪而緊喘急;關洪 胃熱,反胃,嘔吐口乾,洪而緊為脹;尺洪腹滿,大便難, 或下血。
微不顯也。依稀輕細,若有若無,為血氣俱虛之候,為 虛弱,為泄,為虛汗,為崩漏,敗血不止,為少氣。浮而微 者,陽不足必身惡寒;沈而微者,陰不足,主臟寒下利。 左寸微心虛憂惕,榮血不足;關微四肢惡寒拘急。尺 微敗血不止,男為傷精尿血,女為崩帶。右寸微上焦 寒痞,冷痰不化,中寒少氣;關微胃寒氣脹,食不化,脾 虛噫氣。心腹冷痛。尺微。臟寒泄瀉。臍下冷痛。
弦,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如絲。弦為血氣收斂,為 陽中伏陰,或經絡間為寒所入,為痛,為瘧,為拘急,為 寒熱,為血虛盜汗,為寒凝氣結,為冷痹,為疝,為飲,為 勞倦,弦數為勞瘧。雙弦脅急痛,弦長為積。左寸弦頭 疼心惕,勞傷盜汗乏力。關弦脅肋痛,痃癖;弦緊為疝 瘕瘀血。弦小寒癖。尺弦少腹痛,弦滑腰腳痛。右寸弦 肺受寒,欬嗽,胸中有寒痰。關弦脾胃傷冷,宿食不化, 心腹冷痛,又為飲。尺弦,臍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緩,不逮也。往來迂緩,呼吸徐徐,以氣血向衰,故脈體 為之徐緩爾。為風為虛,為痹,為弱,為痛。在上為項強, 在下為腳弱。浮緩為風。沈緩血氣虛。左寸緩,心氣不 足,怔忡多忘,亦主項背急痛。關緩風虛「眩暈,腹脅氣 結。尺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右寸緩肺氣浮, 言語氣短;關緩胃弱氣虛,浮緩脾氣虛弱,不沈不浮, 從容和緩,乃脾家本脈也。尺緩下寒腳弱,風氣祕滯。 浮緩腸風泄瀉,沈緩小腹感冷。」
滑,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不進不退,為血實氣 壅之候,蓋血不勝於氣也。為嘔吐,為痰逆,為宿食,為 經閉。滑而不斷,經不閉,其斷者,經閉上為吐逆,下為 氣結。滑數為結熱。左寸滑,心熱。滑而實大,心驚舌強。 關滑,汗熱,頭目為患。尺滑小便淋瀝尿赤,莖中痛。右 寸滑,痰飲嘔逆。滑而實,肺熱毛髮焦,膈壅,咽乾,痰嗽, 頭目昏,涕唾粘。關滑,脾熱口臭,及宿食不化,吐逆,滑 實,胃熱,尺滑因相火炎而引飲多臍冷腹鳴,或時下 利。婦人主血實氣壅,月事不通,若和滑為孕。
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極難,參伍不調,如雨沾沙, 如輕刀刮竹然。為氣多血少之候。為少血,為亡汗,為 血痹痛,為傷精。女人有孕為胎痛,無孕為敗血病。左 寸澀,心神虛耗不安,及冷氣心痛;關澀,肝虛血散,肋 脹脅滿,身痛;尺澀,男子傷精及疝,女人月事虛敗,若 有孕主胎漏。右寸澀,榮衛不和,上焦冷痞,氣短臂痛; 關澀。脾弱不食。胃冷而嘔。尺澀大便濇。津液不足。小 腹寒。足脛逆冷。
長不短也。指下有餘。而過於本位。氣血皆有餘也。為 陽毒內蘊。三焦煩鬱。為壯熱。
短不長也。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氣不足以前導 其血也。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 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洪而浮,沈取之,大而無力,為血 虛氣不能相入也。《經》云:「大則病進。」
小,不大也。浮沈取之,悉皆損小。在陽為陽不足;在陰 為陰不足。前大後小,則頭疼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 短氣。
「緊有力而不緩也,其來勁急,按之長,舉之若牽繩轉 索之狀」,為邪風激搏,伏於榮衛之間,為痛為寒。浮緊為傷寒身疼;沈緊為腹中有寒,為風癇。左寸緊頭熱, 目痛,項強;緊而沈,心中氣逆冷痛;關緊心腹滿痛,脅 痛肋急;緊而盛,傷寒渾身痛,緊而實,痃癖;尺緊腰腳 臍下痛,小便難。右寸緊鼻塞膈壅;緊而沈滑,肺實欬 嗽。關緊腹痛吐逆,緊盛腹脹傷食。尺緊下焦築痛, 弱不盛也。極沈細而軟,怏怏不前,按之欲絕未絕,舉 之即無。由精氣不足,故脈息痿弱而不振也。為元氣 虧耗,為痿弱不前,為痼冷,為哄熱,為泄精,為虛汗。老 得之順,壯得之逆。左寸弱,陽虛心悸自汗;關弱筋痿 無力。婦人主產後客風面腫。尺弱小便數。腎虛耳聾。 骨肉酸痛。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氣。關弱脾胃虛。 食不化。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動:其狀如大豆,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 不離其處,多於關部見之。動為痛,為驚,為虛勞體痛, 為崩脫,為泄痢。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伏不見也。輕手取之,絕不可見,重取之,附著於骨,為 陰陽潛伏,關膈閉塞之候。為精聚,為瘕疝,為食不消, 為霍亂,為水氣,為榮衛氣閉而厥逆。「關前得之為陽 伏,關後得之為陰伏。」左寸伏心氣不足,神不守常,沈 憂抑鬱。關伏血冷,腰腳痛,及脅下有寒氣。尺伏腎寒 精虛,疝瘕寒痛。右寸伏胸中氣滯,寒痰冷積。關伏中 脘積塊作痛,及脾有停滯。尺伏臍下冷痛,下焦虛寒, 腹中痼冷。
「促,陽脈之極也。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曰促」,陽獨盛 而陰不能相和也。或怒氣逆上,亦令脈促,促為氣涌, 為狂悶,為瘀血發狂。又為氣,為血,為飲,為食為痰。蓋 先以氣熱、脈數五者,或有一留滯其間,則因之而為 促,非惡脈也。雖然,加即死,退即生,亦可畏哉! 「結,陰脈之極也。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曰結,陰獨盛 而陽不」能相入也。為癥結,為積聚,為七情所鬱。浮結 為寒邪滯經,沈結為積氣在內。又為氣為血,為飲,為 食為痰。蓋先以氣寒脈緩,而五者或一有留滯於其 間,則因而為結。故張長沙謂「結促皆病脈。」
芤浮大而軟,尋之中空旁實,旁有中無。診在浮舉重 按之間,為失血之候。大抵氣有餘,血不足,血不能統 氣,故虛而大,若芤之狀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為吐 為衂;關芤主脇間血氣痛,或腹中瘀血,亦為吐血目 暗。尺芤小便血,婦人月事為病。右寸芤胸中積血,為 衂為嘔;關芤腸癰瘀血,及嘔血不食;尺芤大便血。又 云:「前大後細,脫血也」,非芤而何?
革沈伏實大如按《鼓皮》曰。革。氣血虛寒。革易常度也。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又為中風寒濕 之診。
濡無力也。虛軟無力,應手散細,如綿絮之浮水中,輕 手若來,重手卻去,為氣血俱不足之候,為少氣,為無 血,為疲損,為自汗,為下冷,為痹。「左寸濡心虛易驚,盜 汗短氣;關濡榮衛不和,精神離散,體虛少力。尺濡男 為傷精,女為脫血,小便數,自汗多。右寸濡發熱增寒, 氣乏體虛;關濡脾軟不化物,胃虛不進食。尺濡下元」 冷憊。腸虛泄瀉。
牢,堅牢也。沈而有力,動而不移,為裏實表虛;關中氣 促,為勞傷痿極。大抵其脈近乎無胃氣者,故諸家皆 為危殆之脈,亦主骨間疼痛,氣居於表。
疾,盛也。快於數為疾。呼吸之間脈七至,熱極之脈也。 在陽猶可,在陰為逆。
細,微渺也,指下尋之,往來微細如線,蓋血冷氣虛,不 足以充故也。為元氣不足,乏力無精,內外俱冷,痿弱 洞洩,為憂勞過度,為傷濕,為積,為痛在內及在下。 代,更代也。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由是復止, 尋之良久,乃復強起為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若 不因病而人羸瘦,其脈代止,是一臟無氣,他臟代之, 真危亡之兆也。若因病而氣血驟損,以至元氣不續, 或風家痛家,脈見止代,只為病脈。故傷寒家亦有心 悸而脈代者,腹心痛亦有結澀止代不勻者,勿以為 凶。蓋九痛之脈,不可准也。又姙娠或有脈代者,此必 三月餘之胎也,亦無慮焉。
散,不聚也。有陽無陰,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 謾無根柢,為氣血耗散,腑臟氣絕。在病脈主虛陽不 斂,又主心氣不足,大抵非佳脈也。
《陶九成輟耕錄》
[編輯]《論脈》
[編輯]人稟天地五行之氣,以生手三陽三陰,足三陽三陰, 合為十二經,以環絡一身,往來流通,無少間斷,其脈 應於兩手三部焉。夫脈者,血也。脈不自動,氣實使之, 故有九候之法。《內經》云:「脈者,血之府。」《說文》云:「血理分 袤,行體者從。」從血,亦作衇。通釋云:五臟六腑之氣 血,分流四體也。《釋名》云:脈,幕也。幕絡一體。字從肉從 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脈字從。取脈行之象。 無求子云。脈之字。從肉從又作衇。蓋脈以肉為陽, 衇以血為陰。華佗云:「脈者血氣之先也。氣血盛則脈 盛,氣血衰則脈衰,血熱則脈數,血寒則脈遲,血微則脈弱,血氣平則脈緩。」晉王叔和分為七表八裏,可謂 詳且至矣。然文理繁多,學者卒難究白。宋淳熙中,南 康崔子虛隱君嘉彥,以《難經》於六難專言浮沈,九難 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七表八裏,而總萬病。其說 以為「浮者為表為陽,外得之病也;有力主風,無力主 氣;浮而無力為芤,有力為洪,又沈為實,沈者為裏,為 陰,內受之病也;有力主積,無力主氣;沈而極小為微, 至骨為伏,無力為弱,遲者為陰,主寒,內受之病也;有 力主痛,無力主冷;遲而少駃為緩,短細為濇,無力為 濡,數者為熱」,主陽,外得之病也。有力主熱,無力主瘡。 數而極弦為緊,有力為弦,流利為滑。他若九道六極 之殊,三焦五臟之辨,與夫持脈之道,療病之方,其間 元妙,具在《四脈元文》及《西原脈訣》等書,世以為祕授。 始由隱君傳之劉復真先生,先生傳之朱宗陽鍊師, 鍊師傳之張元白高士,今往往有得其法者,學者「其 求諸。」
《李杲十書》
[編輯]《辯脈》
[編輯]「古人以脈上辯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 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辯固是,但其 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 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 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不節,皆不足之病也。必 見於右手,右手主裏,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 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急甚於弦,是 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 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 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三倍;內傷 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 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此內傷飲食之脈。若飲食 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 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 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 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 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尅肺金也。 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 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右關 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 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沈而滑。《經》云:「脈滑 者有宿食也。」以此辯之,豈不明白易見乎。但恐山野 間卒無醫者。何以診候。故復說病證以辯之。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編輯]夫天地之道,曰陰與陽,陰陽在人,曰血與氣。蓋血者 榮也,氣者衛也,榮者榮於中,衛者衛於外,所以榮行 脈中,衛行脈外。脈者血氣之先也。血非脈則焉能榮 於中?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二者相資而行,內則通 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濡於九竅四肢百節毫 毛,晝夜循行,如環無端,以成其度,會於寸口,變見於 脈。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也。脈者氣血之神也。」所以治 病之始。五決為紀。蓋五決者。五臟之色脈也。脈應於 內。色應於外。其色之於脈。當相參應。故曰「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也。」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若於此不精。雖 聰慧辯博。亦不足委也。
《論持手訣消息法》
[編輯]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為紀。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 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隆,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 疾之脈。若遇倉卒病患,不拘此論,《內經》所謂「持脈有 道,虛靜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息凝心,視精明,察五 色,聽音聲,問所苦,方始按寸尺,別浮沈,以此參照,決 死生之分矣。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 情緩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 病。」謂如室女尼冠,脈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細而 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八至為平。比夫常人, 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男子 左脈大則順,女子右脈大則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 揣按掌後高骨,骨下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左右 二指,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 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 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 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一類。此 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沈、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 觀形色,內詳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 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止忽略。此庸醫也。
《三部所主臟腑病論》
[編輯]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苦辛,勤於記 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 此,安能知神聖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 神」,以悟其探頤索隱之妙也。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 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 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 神,豈容易可至哉?常考於《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上一分曰魚際,從 寸至尺曰尺澤。寸後尺前為關,關前為陽,即寸口也。 關後為陰,即尺脈也。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寸主上焦 頭手皮毛;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 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兩手三部,謂之六脈也。 又有人迎、氣口、神門,所主又各不同。蓋左手關前曰 人迎,右手關前曰氣口,兩關之後一分,即曰神門。故 《脈法讚》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 魂魄穀神,皆見寸口。」所謂「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其經 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裏,小腸合為腑;左手關上,肝 之部也,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裏,膽合為腑。左 手關後,腎之部也,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裏,膀 胱合為腑。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 明為表裏,大腸合為腑。」「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其經足 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裏,胃合為腑。右手關後,命門之 部也,其經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裏,三焦合為腑。」此 謂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也。又《脈要精微論》曰: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 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 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 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 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粗大者,「陰不足,陽 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 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 脈俱沈細數者,少陰厥也;沈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 散者為眴仆。諸浮而數者,皆在陽,為熱。其有躁者在 手,諸細而沈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 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 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 熱無汗;陰氣有餘,為汗多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身 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 而不內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 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 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已上諸疾,若非指明心了, 烏可得其妙也?又《平人氣象論》曰:「一呼脈再動,一吸 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行五動,閏以太息。不大不小, 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沈,不遲不數,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蓋平人之常氣稟乎胃,胃氣者,平人 之常氣也。所以人常稟氣於胃,故脈以胃氣為本也。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又《靈樞經》云:「胃為水 穀之海也。」又曰:「脈應四時曰平。」信夫四時之脈,皆以 胃氣為本,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脈微弦曰 平。餘皆倣此,逆四時則病矣。若診婦人之脈,妊身則 慎勿亂投湯散。其婦人之脈,診得少陰脈動甚,則有 子也。又曰:「陰搏陽別,則有子。」又曰:「身汗而無脈者,即 有妊也。」蓋重身者,問其月事,觀其體貌,然後主治,不 可忽也。又《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地 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於陰陽寒暑四時, 五臟之根也。以脈言之,則浮沈也;以部言之,則尺寸 也。故經云:「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 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也。以 浮沈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沈者陰也。應在臟腑,則浮 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 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 腎俱沈也。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 也。仲景曰:「大浮數動滑,皆陽也,沈濇弱弦微,皆陰也」, 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則脈來沈而遲,熱則脈 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 經》曰:「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 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濇則煩心,大則病進。」浮為 在表,沈為在裏,遲為在臟,數為在腑。又形壯脈細,少 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斃,形氣相 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 聖診脈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 之無後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浮者,病 易已。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以滑者,是有胃氣,此皆 易治也。若形氣相失,或色夭不澤,及脈逆四時,或脈 實益堅,皆不可治。《經》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又若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 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泄,脈滑數者,難治也。凡瘻膿 多,或如清泔,脈滑大散,寒熱發渴者,治之無功也。若 患肺瘡者,欬嗽膿血,脈見洪滑,治之難痊矣。大凡診 脈見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雖頭項拘急,四肢煩 痛,或復戰慄。渴甚者。但有痛處。欲發瘡腫也。
《相合脈經》
[編輯]脈之相合,各有虛實,不可作一體觀之。假令洪弦相 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實也;弦洪相合,弦客也, 洪主也,母能令子虛也。餘臟可以類推之。至於手足 之經亦相合,假令傷寒脈浮緊而帶洪者,即手經丙 也,餘倣此。假令侮所不勝者,挾其勢也,脈弦而入金 之分,非挾火之勢,則不敢侵金之分
《虛實》
[編輯]假令水在木之分。是從後來。從後來者為虛邪。雖在 水為虛邪。則木本虛矣。《經》曰。母能令子虛。
假令火在木之分。是從前來。從前來者為實邪。雖在 火為實邪。則木本實矣。《經》曰。子能令母實。
假令兩手脈中弦,無表證,乃東方實也,是西方肺氣 大不足也,緣母虛所致也。當大補其脾,微補其肺,大 瀉其火,微瀉其水。雜證諸論云:「先調其氣,次論諸疾」, 況此乃本經不足之證也。《難經》云:東方實,是西方虛 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補其虛。」此之謂也。如是之證,當 以溫藥補脾,以氣藥燥劑為用。如正氣已勝,當以瀉 火、瀉風之藥,清高涼上,勿令入胃中,此為全治。益黃、 白朮、半夏、茯苓、甘艸。酒病得之加澤瀉。手足陽明二 經用益黃者,燥濕而補其氣也。實瀉黃也,瀉火木瀉 青之類,羌活、防風、生地黃、黃連等分,黃芩倍之。凡用 補藥,即用各方之生數,理中丸、建中湯是也;瀉,即用 各方之成數,七宣丸、七聖丸是也。
問兩手寸關弦疾脾弱火勝木旺土虧金爍當
[編輯]作何治
答曰:「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木標也,土本也,火中也。 金爍土虧木旺者,皆火也,仲陽安神丸主之。山茰門 冬益金之氣,金氣勝則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 水,使變為濕熱也。濕熱者,夏季之令也,非土而何?故 用硃砂以墜火下行,是已將退,與子權行濕令也。是 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秋喘加人參與丹砂等。夏則 不加,養氣者加沉香。欲發汗者,臨臥先服白粥一杯, 後藥之,則汗也。寒熱神少振搖,小便淋,或多或少,大 便走,完穀不化,口乾舌縮,脣吻有瘡,心下痞,大渴引 飲,惡乾喜濕,目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食不入,皮膚 燥澀,面色黧黑,肌肉銷爍,胸腹中急,額上汗出,此法 瀉火益濕補氣。脈弦浮沈同治,氣不化,小便不利。濕 潤肌滑,熱蒸陰少氣不化。
氣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硃丹 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 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
若弦虛則無火,細則無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 離硃丹。
《脈當有神》
[編輯]脈之不病,其神不言,當自有也。脈既病,當求其中神 之有與無焉。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 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則有神,當 泄其熱,則神在焉;寒則有神,當去其寒,則神在焉。寒 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藥而泄熱去寒乎?苟不知此, 而遽泄去之,將何依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經》曰:「脈 者,血氣之先。」又云:「血氣者,人之神。」可不謹養乎?可不 察其有無乎?
《察色脈以定吉凶》
[編輯]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則順。天生地則逆。
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則順也。兒 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則逆也。「母 抑子兮。」退遲也。
色者,陰中之陽氣也,本乎天。脈者,陽中之陰氣也,本 乎地。
《大則病進》
[編輯]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無為,相火用事,是為相應。以 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無 為,當靜以養血。若浮大而出於外,非其所宜也。以王 道言之,《書》云:「外作禽荒,未或不亡。」經云:「主不明,則十 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權而不知 反,故曰大則病進。
《辨脈浮所主病不同》
[編輯]浮者,沈之反也,瞥瞥然見於皮毛上,與皮毛相得,微 按之,則絕無有,如空中之浮雲。所主病,一則為風,一 則為虛。古人云:「浮而有熱者虛也,浮而無熱者風也。」 予謂此未盡善。蓋風有八風,寒熱溫涼,各各不同,其 中有風熱,止言脈浮,雖不能分別八面之風,兼見脈 候,止說浮而已,須兼見的證,單在一臟,或兩臟相合, 亦足以分何臟之病。言風無熱,則非也。況八風之脈, 皆見於左手寸脈外側,若右手行陰道脈中,受虛邪 賊邪之風,亦於氣口外側顯見,推而內之,外而不內 者是也。其虛勞脈,雖有傳變,必顯於內側。六脈互傳, 皆為不足之病,則是五臟傳變,必從四時傳變於外, 六腑乃受之。如是則勝復之作,不能相過。此之謂也。 若浮而弦者。風也。見於左關。浮而澀者虛也。見於右 寸。
《三部脈治宜》
[編輯]「兩寸脈實,謂之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兩寸脈俱虛,謂 之陰陽皆虛,補陰則陽竭,補陽則陰竭,宜調之以甘 藥。兩寸脈不足,求之於地,地者脾胃也,當從陰引陽; 兩寸脈短小,乃陽氣不足,病在下也,謂之陰盛陽虛取之下陵、三里,補瀉無形,是謂導氣同精,治在五亂 中取法,乃不足病也,當取穴於腹募、氣海,臍下一寸」 五分。甚者取三里、氣衝,以毫鍼引之。
兩關脈俱實,上不至發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藥湯 瀉其土實;兩關脈俱虛,脈沈細,宜服理中湯;脈弦遲, 宜服建中湯,或加黃芪、附子之類; 兩尺脈俱實,是陰盛陽虛,汗之則愈;兩尺脈俱虛,宜 服薑附湯補陽。問:何陰虛而補陽?曰:「陰本根於陽」是 也。仲景曰:兩尺脈俱虛者,不宜下,下之則為逆,逆者 死。兩尺脈或不見,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於五臟背 俞,或血絡經隧伏火。蓋天上者陰火,故陽不收藏也。 又《難經》云:下部無脈,或兩尺關絕,乃為食塞,當吐。
《朱震亨心法》
[編輯]《脈肖天地》
[編輯]昔軒轅使伶倫截嶰谷之竹,作黃鍾律管,以候天地 之節氣;使岐伯取氣口作脈法,以候人之動氣。故黃 鍾之數九分,氣口之數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數始 形。故脈之動也,陽得九分,陰得一寸,吻合於黃鍾。天 不足西北,陽南而陰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 也。地不滿東南,陽北而陰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 乎地也。黃鍾者,氣之先兆,故能測天地之節候。氣口 者,脈之要會,故能知人命之死生。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編輯]「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 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 不可得也。」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 白黑,以合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又切其五脈急 大緩濇沈,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能察其精 微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 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 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 人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 以榮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 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 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 能合色脈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 急,所以為生。若浮濇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 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沈 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 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 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濇而短, 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以 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沈濡而滑,所以為生。或 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炲」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 參,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 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 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 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顏為心之部,以合於左 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 之部,合於左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 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 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 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 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 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 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 《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夫脈之大小 滑濇沈浮,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 合色,脈可以萬全。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 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 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 脈,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乎 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深 得《內經》之理也。下逮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 全。厥有旨哉。
《診脈雜說》
[編輯]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 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者,乃陰陽錯綜,未必死。 弦堅之脈,雖是有積,亦帶陰虛脈,無水不軟之意。脈 緊指者,其氣大虛多死。峻補氣,與水參、朮、歸之類。若 形脫者,必補氣,參、朮。又面白補氣,肥人補氣。
《濇弦脈》
[編輯]脈之狀不一,大率多兼見之。人之病有四:曰實、曰熱、 曰寒、曰虛。故學者診,亦必浮、沈、遲、數為之綱,以察病 情。初學者又以浮數為熱為有餘,沈遲為寒為不足, 其間最難體認者,濇脈也;最難調治者,弦脈也。澀脈 細而遲,往來難且散,又曰「短而止。」得此脈者,固為寒 為濕,為血虛,為污血,為氣多。然亦有病熱與實者,或 者得脈之帶濇,徒見其有細、有遲、有散,是皆不足之 象,便以為虛而寒,孟浪用藥,寧不誤人?若夫或因多怒,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補劑燥劑,或因表裏無 汗,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凝血,膠固雜揉,脈道澀 滯,亦見澀狀。參之形證,病情斯見。先賢曰:「濇而堅,按 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脾肺氣寒,實熱在胃 中,可不慎歟!弦為春令之脈,非春時而見者,木為病 也。五臟更相制伏,以防其太過,木為病,則肝邪盛矣。 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 也。金不足以制木,則土病矣。考之諸家,則曰:「弦者虛 也,為反胃,為痛痹,沈弦為疝瘕,弦長為積病,雙弦為 寒飲,雙弦而遲為心」下堅,偏弦飲也;弦急為腹痛;弦 而鉤主蜚屍;弦緊而微細主寒積;微弦而伏主癥不 治;弦而大主半產漏下,亡血失精;弦而小主寒痹;弦 在左寸,頭痛;弦在右寸,水走腸胃;弦在左關,怒而血 聚;弦在右關寒痛,四肢拘急;弦在趺陽,腸痔下血;弦 在尺中,小腹痛,白腸挺核。木邪風氣上極,土敗為病, 先哲蓋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於畏」之論,猶未 發明,倘非滋水以降火,厚土以養金,而又以行濕散 風、導鬱為輔佐,邪何由得去?病何由得安?況弦脈為 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異,故不容於自默 也。若曰不然,何弦屬陽,而仲景列沈、濇、弱、微弦,為五 陰之數。至於敗散殘賊之脈,又以弦為之「首,濇為之 中」,其意可見。
《格致餘論》
[編輯]《脈大必病進論》
[編輯]脈,血之所為,屬陰,大,洪之別名。火之象屬陽。其病得 之於內傷者,陰虛為陽所乘,故脈大,當作虛治之;其 病得之於外傷者,邪客於經,脈亦大,當作邪勝治之。 合二者而觀之,皆病證方長之勢也,謂之病進,不亦 宜乎?《海藏》云:「君侵臣之事也。」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論》
[編輯]肺主氣,其脈居右寸。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變化 運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脈居左寸,肝膽腎膀胱,皆 精血之隧道筦庫,故亦附焉。男以氣成胎,則氣為之 主;女挾血成胎,則血為之主。男子久病,右脈充於左 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女人久病,左脈充於右者, 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虛甚也。或曰:「左心小」 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命門、三焦,男女所同, 不易之位也。脈法讚曰:「左大順男,右大順女。」吾子之 言,非惟左右倒置,似以大為充,果有說以通之乎?曰: 大本病脈也,今以大為順,蓋有充足之義,故敢以充 言之。《脈經》一部,諄諄於教為醫者爾。此左右當以醫 者為言,若主於病,奚止於千里之謬。或曰:「上文言肝 心出左,脾肺出右,左主司官,右主司腑」,下文言「左為 人迎,右為氣口」,皆以病人之左右而為言,何若是之 相反耶?曰:「《脈經》第九篇之第五章,上文『大浮數動長, 滑沈濇弱,弦短微,此言形狀之陰陽;下文『關前關後 等語,又言部位之陰陽。陰附陽,陽附陰,皆言血氣之 陰陽,同為論脈之陰』』」陽,而所指不同若此,上下異文, 何足疑乎?讚曰:「陰病治官,非治血乎?陽病治腑,非治 氣乎?」由此參考,或恐於《經》意有合。
《齊德之外科精義》
[編輯]《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
[編輯]夫脈之大體二十六種,此診脈之紀綱也。細而論之, 毫釐少差,舉治必遠。總而言之,逆從虛實陰陽而已, 兩者議之,以要其中。謹於諸家脈法中,撮其機要,剪 去繁蕪,載其精義。
浮脈之診,浮於指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 狀如太過,瞥瞥然見於皮毛間。其主表證,或為風,或 為虛。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浮而數者 熱也。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瘡疽》 之謂也。
洪脈之診,似浮而大,按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其狀 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其主血實積熱。《瘡腫論》曰:「脈 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如瘡疽結膿未成者,宜下之。 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 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往來流利如珠,按之則累累然 滑也。其主或為熱,或為虛,此陽脈也。瘡疽之病,膿未 潰者,宜內消也;膿潰之後,宜托裏也。所謂「始為熱而 後為虛」也。
數脈之診,按之則呼吸之間,動及六至,其狀似滑而 數也。若浮而數,則表熱也。沈而數,則裏熱也。又曰:「諸 數為熱。」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又曰:「肺脈洪 數,則生瘡也。」診諸瘡洪數者,裏欲有膿結也。
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 無力。其主氣實而血虛,有表無裏。瘡腫膿潰之後,而 煩痛尚未全退者,診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也,以其正 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沈重,肺脈大則斃。」謂浮 散者也。
芤脈之診,似浮而輭,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其主血虛, 或為失血瘡腫之病。診得芤脈,膿潰後易治,以其脈 病相應也長脈之診,按之則洪大而長,出於本位,其主陽氣有 餘也。傷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 病皆愈。謂之「長」,則氣治也。
牢脈之診,按之則實,大而弦,且沈且浮,而有牢堅之 意。若瘰𤻤結腫,診得牢脈者,不可內消也。 實脈之診,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經》曰:「邪氣勝則實, 久病則虛」,人得此最忌。瘡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 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謂弦如按弦而 不移,緊如切繩而轉動,以此為異。春脈浮弦而平,不 時見則為飲為痛,主寒主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 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之診,似弦而緊,按之如切繩而轉動,其主切痛 積癖也。瘡腫得之,氣血沈濇也,亦主痛也。
濇脈之診,按之則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脈濇 則氣濇也,亦主血虛,瘡腫潰後得之,無妨也。
短脈之診,按之則不及本位。《內經》曰:「短則氣病」,以其 無胃氣也。諸病脈短,皆難治也。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舉之如 無而似有。細而微,其主亡陽衰也。瘡腫之病,脈來細 而沈,時直者,裏虛而欲變證也。
微脈之診,按之則輭小極微,其主虛也。真氣復者生, 邪氣勝者危。瘡腫之病,潰後脈微而勻,舉自差也。 遲脈之診,按舉來遲,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脈似緩 而稍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疾得之,則正氣虛憊。瘡腫 得之,潰後自痊。
緩脈之診,按舉似遲,而稍駛於遲。《仲景》曰:「陽脈浮大 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陽同等,謂之緩。脈見長緩,百 疾自瘳。」凡諸瘡腫潰後,其脈濇遲緩者,皆易愈。以其 脈候相應,是有胃氣也。
沈脈之診,舉之不足,按之方見,如爛綿,其主邪氣在 臟也。水氣得之則逆,此陰脈也。瘡腫得之,邪氣深也。 伏脈之診,比沈而伏,舉之則無,按之至骨,方得與沈 相類,而邪氣益深矣。
虛脈之診,按之不足,遲大而輭,輕舉指下,豁然而空。 《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 宜托裏和氣養血也。
輭脈之診,按之則如帛在水中,極輭而沈細,亦謂之 「濡。」其主胃氣弱,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裏。
弱脈之診,似輭而極微,來遲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其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大抵 瘡家沈遲濡弱,皆宜托裏。
促脈之診,按之則去數來,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陽 盛則促,主熱蓄於裏也,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 之。
結脈之診,按之則往來遲緩,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 「陰盛則結。」《經》曰:「促結則生,代則死。」
代脈之診,按之則往來,動則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 動者,曰「代脈」也。代者氣衰也。諸病見之不祥。大凡瘡 腫之病,脈促結者難治,而況見代脈乎。
動脈之診,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動搖 者是也。《脈經》曰:「陰陽相搏,故謂之動。」動於陽則陽氣 虛而發厥,動於陰則陰氣虛而發熱,是陽生於尺而 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不可不辯也。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編輯]夫寸關尺者,脈之位也;浮沈滑濇者,脈之體也。奠位 分體,指文語證者,診脈之要道也。《脈經》曰:「大凡診候, 兩手三部,脈滑而遲,不浮不沈,不長不短,去來齊等 者,無病也。」
寸口脈浮者,傷風也;緊者,傷寒也;弦者,傷食也。浮而 緩者,中風也;浮而數者,頭痛也;浮而緊者,膈上寒,脇 下冷飲也;沈而緊者,心下寒而積痛;沈而弱者,虛損 也;緩而遲者,虛寒也;微弱者,血氣俱虛也;弦者,頭痛, 心下有水也;雙弦者,兩脅下痛也;偏絕者,不遂也;俱 絕者,不治也。「潎潎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連連如蜘」 蛛絲者,陽氣衰也。
關主中焦胸腹中事,去來徐而緩者,無病也。浮者,腹 滿而不欲食,胃虛脹也。滑者,客熱在胃也。數者,熱結 中焦也。沈伏者,中焦水氣,或嘔逆而吞酸也。弱者,胃 氣虛也。雖有虛熱,不可大攻,須防熱去則生寒也。牢 而實者,腹滿嚮嚮,噎塞而不通,或腹大痛。澀者,氣逆 也。芤則瀉血。濇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者,中焦實 有結伏在胃也。微浮者,積熱不消,蚘動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腎膝脛足中事也。尺脈浮者,風熱小便 難也。沉者,腰背痛而腎氣不足。數者,臍下熱痛,小便 赤色而惡寒也。遲者,下焦寒而陰虛也。緊者,臍下小 腹急痛也。緩者,腳弱下腫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腎 氣衰也。輭者,腳不收而風痹,小便難也。伏者,小腹痛 而疝,瘕穀不化也。「細」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溲 血而下虛也。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腳下隱隱疼痛也; 「細而急」者,筋攣不能行也。「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婦人月水不利也。
《論三部脈所主雜病法訣》
[編輯]夫三部之中,俱見一脈,所主雜病。略而言之,《脈經》曰: 「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微細;水穀之邪,來見實堅; 寒癖之邪,來見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 者,酒病也;遲而滑者,脹滿也;洪而大者,傷寒也;浮而 數者,傷風也;浮而急者,飲食不消,脾不」磨也;沈而弦 者,寒氣結而陰痛也;浮而緩者,皮膚不仁也;滑而散 者,癱瘓也。遲而緩者,寒癥也。浮而濇者,霍亂也。弱而 濇者,反胃也。緊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數者,心痛也。弦 而數者,為瘧也。緊而急者,屍遁也。實小而堅者,病在 內而冷也;浮滑而緊者,病在外而熱也。短而急者,病 在上也;長而緩者,病在下也;長而弦者,病在肝也;滑 而洪者,病在心也;微而輭者,病在脾「也。浮而濇者,病 在肺也。沈而緊者,病在腎也。」又《訣》曰:「諸浮為風,或為 虛也。諸緊為痛,或為積也。諸濇為痹,諸弦為飲,諸數 為熱,諸遲為寒。芤則為失血,輭則為虛。」若脈沈沈澤 澤,四肢不仁者,亡祟也。或大而搦搦者,社祟也。若脈 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鬼祟也。
《危亦林得效方》
[編輯]《十怪脈》
[編輯]「一曰釜沸,二曰魚翔,三曰彈石,四曰解索,五曰屋漏, 六曰蝦遊,七曰雀啄,八曰偃刀,九曰轉豆,十曰麻促。」 釜沸 脈在皮膚,有出無入,如湯涌沸。息數俱無,乃 三陽數極,無陰之候,朝見夕死,夕見朝死。
魚翔 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浮浮泛泛。三陰數極。 曰亡陽。當以死斷。《魚翔》脈似有似無。
彈石 脈在筋肉間。闢辟湊指促而堅。乃腎經真臟 脈見遇戊己日則不治。曰:「彈石硬來尋即散。」
《解索》 脈,如解亂繩之狀,散散無序,腎與命門之氣 皆亡,戊己日篤,辰巳日不治。
《屋漏》 脈,在筋肉間,如殘霤之下,良久一滴濺起無 力,狀如水滴濺地貌。胃氣榮衛俱絕,七八日死。 《蝦遊》 脈,在皮膚,如蝦遊水面,杳然不見,須臾又來 甚急,又依前隱然不動,醒者七日死,困者三日死。 《雀啄》 脈,在筋肉間,連連湊指,忽然頓無,如雀啄食 之狀,蓋來三而去一也。脾元穀氣已絕於內,醒者十 一日死,困者六七日死。
偃刀 脈,如手循刀刃,無進無退,其數無準。由心元 血枯,衛氣獨居,無所歸宿,見之四日,難療。
轉豆 脈形如豆,周旋展轉,並無息數,臟腑空虛,正 氣飄散。《象》曰「行屍」,其死可立待也。
「麻促 脈如麻子之紛亂,細微至甚,蓋衛枯榮血獨 澀,輕者三日死,重者一日殂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