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109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八十九
外诊法一〈望一〉
黄帝素问〈五脏生成篇 移精变气论 玉版论要篇 诊要经终论 脉要精微
论 平人气象论 玉机真脏论 三部九候论 通评虚实论 刺热篇 评热病论 举
痛论 痿论 大奇论 脉解篇 皮部论 经络论 方盛衰论 解精微论〉
灵枢经〈九鍼十二原篇 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师传篇 五阅五使篇 逆
顺肥瘦篇 五变篇 本脏篇 五色篇〉
艺术典第一百九卷
医部汇考八十九
[编辑]外诊法一〈望一〉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五脏生成篇》
[编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注〉心主血脉,故合于脉。《经》云:“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注〉肺主气,气主表,故合于皮。《伤寒论》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声商,毛发长,毛附于皮,气长则毛荣。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注〉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馀,故其荣在爪。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注〉脾主中央土,乃仓禀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注〉肾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发乃精血之馀,故其荣在发。《五运行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此天一生水,而五脏之相生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 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 见死也。
〈注〉五味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五脏内藏五神,五气外见五色,五脏之气受伤,则见五行之败色。“兹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带白也。枳实者,黄,带青色也。炲,烟尘也。黑而带黄。衃者,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枯骨者死,白而干枯也。五色干枯,而兼有所胜之色,故死。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 《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注〉五色正而华彩光润故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 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 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注〉缟,素白也。朱,红之深也。红,淡白红也。绀,青扬赤也。“栝楼实”,红黄色也。紫,赤黑之间色也。此五行之色而俱兼红者也。盖气主白而荣主红,如以缟裹者,五脏之气包于外也。五色之俱兼红者,五脏之荣隐见于内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 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 骨。
〈注〉言色味之应五脏者,色外而味内也。故曰:“白当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此言五脏死生之色,生于五脏之气,五脏之神气生于五味也。肺合皮,心合脉,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此言生于心,生于肺之色,承五脏之合而见于外也。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 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 脉,可以万全。
〈注〉此以诊脉察色,而知五脏之病也。“小者正气虚,大者邪气盛,滑主血伤,涩为少气,浮为在外在腑,沉为在里在脏”,此六者,脉之提纲,而可以指别也。五脏在内,而气象见于外,以五行之理,可类而推之。五脏之相合于五音,发而为声,可以意识;视五色之微见,可以目内察之。能审色脉之相应,以辨病之死生,则万全而无失矣。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 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注〉《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皆归于肝,外荣于目也。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见胃脘之阳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 皆死也。
〈注〉《经》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
面之青黑赤色,皆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夫生于心,如以缟裹朱者,论五脏之生色也;察于目者,论五脏病成之色也。
《移精变气论》
[编辑]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注〉“色脉之道,上帝之所秘藏,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弗授”,先师《僦贷》季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 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
〈注〉八风者,天有八风,在人则有五经之风,谓调理五脉之邪也。言上古之师,经理色脉而通神明,总不外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常理也。
“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 矣。
〈注〉色者气之华,脉乃精之液,变化相移者,移精变气也。观其移精变气,以通神明之妙,欲知其要道,则色脉是也。盖言理色脉而通神明,则知精气之盛衰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注〉日月者,天地阴阳之精也。夫色为阳,脉为阴,常求其色脉之要,总不外乎阴阳。故知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则其要在是矣。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 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注〉色之变化,五色以应四时之脉,色生于脉也。能贵重色脉以合于神明,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是谓圣王。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注〉色脉者,阴阳之道也。临病人观色脉,知死生而无嫌疑,治之大法,尽于是矣。
《玉版论要篇》
[编辑]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 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 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 气绝,死。
〈注〉言奇恒之病,发于五脏之中,而五脉之气色,外见于明堂上下左右,各在其深浅顺逆之要耳。色见浅,其病亦微,故以汤液治之,而十日可愈。夫奇恒之道,五脏皆禀气于胃,足太阴为之转输,病则逆回,而色见于面,故用汤液治之。盖以稻米之液,助土气之资生,十干已周,俾五脏之气复也。色见深,其病亦深,故必齐毒药攻其中。二十者,偶数之终。“一”者,生阳之始,以十干而再周,复得甲而化土。五脏为阴,气色为阳,二十一日,五脏之生气已复转矣。色大深则病更深。醪醴熟谷之液,其气慓悍,饮以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荣卫运行,则所逆之色亦散矣。因色大深,至甲十复而后已也。所谓“色”者,因五脏之变而见于五色也。五脏之气荣于脉,五经之脉见于色。气血衰则面色脱而夭然不泽,故至百日,五脏之气尽而已矣。若脉短气绝,乃虚脱已极,丧无日矣。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 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注〉《五色篇》曰:“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女为阴,右亦为阴,故女子色见于右为逆,见于左为从。男为阳,左亦为阳。故男子色见于左为逆,见于右为从。如男女之左右反易,是为重阳者死,重阴者死。
《诊要经终论》
[编辑]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 出则死矣。
〈注〉“太阳主筋,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太阳之经气已绝,是以筋脉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牵引也。”“手太阳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绝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脱,则血内亡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注〉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经脉篇》曰:“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诸节皆痛。”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绝系,目系绝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气外脱也。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夫阳生于阴,色生于气,是以六经之气,终而先见于色。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 仁则终矣。
〈注〉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荣卫者,中焦水糓所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注〉心之华在面,面黑者,水气上乘,火气灭而水气脱矣。“齿长而垢”,骨气泄也。“腹胀闭而上下不通”者,心肾水火之气并绝,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 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注〉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脉要精微论》
[编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 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注〉“赤如白裹朱,白如鹅羽,青如苍璧,黄如罗裹雄黄,黑如重漆,乃五脏之气章华于色也。”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苍,此五脏之精象见于外也。夫脏者,藏也,如五脏之真色,见而不藏,则其寿不久矣。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 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注〉五脏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后能视万物,审短长。如精微象见于外,则精气内衰,视物昏瞆,而寿不久矣。
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 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 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 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 失强则死。”
〈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腑。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肩背为阳,胸腹为阴,阳为腑,阴为脏。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为胸之腑。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腑。筋会阳陵泉,膝乃筋之会腑也。偻曲其身,依附而行也。筋乃肝之合。筋将惫者,肝脏之精气衰也。髓藏于骨,故骨为髓之腑,不能久立,髓竭于内也,髓竭则骨将惫矣。此五者得腑气之强则生,失强则腑坏,而脏将绝矣。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 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 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注〉肝主血而主色,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 食痹。
〈注〉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食入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 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注〉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盛,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其不及,当病足胻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 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注〉腰者肾之腑,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其不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 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 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 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下夺者,新 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 见血,湿若中水也。
〈注〉有故病因伤五脏之色脉,复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变,故帝有此问,而伯嘉其详悉焉。病久则色脉伤,脉小而色不夺,故知其为新病脉不夺。色夺,言病者由五脏而见于脉,由五脉而见于色,至于色脉之败伤,又因色而脉,脉而脏也。脉与五色俱夺,此血气俱伤,故为久病。暴至之病,自外而内,色脉之伤,从内而外,故有病。“色脉俱不夺”者,知其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脏之气发作,而后见于色脉也。毁伤筋骨,故肝与肾脉并至,而其色苍赤。不见血者,谓筋骨伤而血不伤也
如已见血而血伤,则又若中水伤心,而心脉亦并至矣。
《平人气象论》
[编辑]臂多青脉曰“脱血。”
〈注〉“臂多青脉”者,臂内浮见之络脉多青,盖因血脱而不华于色也。
头脉动,喘《疾欬》,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 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注〉见颈脉动疾,目裹微肿,足胫肿者,知水病之在里也。溺赤,安卧已,食如饥者,知为黄疸、胃疸也;面肿者,知为风水也。此一望而知其病也。
《玉机真脏论》
[编辑]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 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注〉大骨、两臂、两腿之骨;大肉、两臂、两腿之肉,盖肾主骨而脾胃主肌肉四支也。夫胃气之资养于五脏者,宗气也。宗气积于胸中,从虚里之大络贯于十二经脉,经脉逆行,是以胸中气满,阳明气厥,故喘息不便也。其气动形者,心病而欲传之于肺,肺主气,故气盛而呼吸动形也。期以六月死者,今心始传之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而后死,故有六月之久也。真脏脉见,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之期日者,当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 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注〉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内痛者,肺受其伤,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项也。”肝病而已传及于所胜之脏,故当期本月之内而死也。真脏脉见,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当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 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注〉肺病故痛引肩背,传于心,故身热。夫心主血而生于肾脏之精血气盛则充肤热肉,心肾伤而精血衰,故曰“脱肉破䐃。”䐃,肉之标也。真脏脉见,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病传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内死。盖心不受邪,故死之速。
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 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先内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会于脑,是以项骨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则四肢懈惰,故动作益衰。真脏来见者,如水之流,如乌之啄。脾土主于四时,脾气灌于四脏,故虽有真脏来见,尚期有一岁之久。盖以四时五脏之气,终而后死也。期死之月,见其真脏之乍数乍疏,乃与之期日,谓当死于《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 项身热,破䐃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 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注〉《本经》曰:“肾病者,大小腹痛。肾传之心,故心中不便;心传之肺,肺传之肝,故肩项身热;肝传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脏脉见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如目不见人。肾之精气已绝,故立死。其见人者,馀气未尽,至所不胜之时而死,谓当死于日昃。肾为生气之原,生气绝于下,故死之更速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 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 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 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 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 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注〉“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弹石”,心肾之象也。皆坚劲之极,而无柔和之气也。乍数乍疏,欲灌不能,脾气欲绝之象也;“如羽毛中人肤”,肺气虚散之象也。盖坚劲虚散,皆不得胃气之中和,人无胃气则死矣。色青白不泽,赤黑不泽,皆兼克贼所胜之色。色生于血,脉气将绝,故不泽也。夫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是脏腑之气欲绝,而毛必折焦也。《灵枢经》曰:“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又曰:“经脉空虚,血气弱,枯肠胃。”《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气先绝也。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 无后其时。
〈注〉五脏乘传,有浅有深,而胃气不资,有虚有绝,故当察其形气色脉,宜急治之,无后其时,而致于死不治也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注〉形气相得,病之新也。“色泽以浮”,乘逆浅也。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注〉形气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泽”,乘传深也。
《三部九候论》
[编辑]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注〉《夭死色》,言五脏之形气,由形脏之资生;五色之外荣。由五脏之所发。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 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 期。
〈注〉“肥人者,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其气涩以迟,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宜浅而疾之。实者邪气盛也,虚者精气夺也,宜泻者迎而夺之,宜补者追而济之。去血脉者,除宛陈也。”盖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馀,补不足,无问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气至和平,而后乃出其鍼也。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 者死,形气相得者生。
〈注〉夫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鍼经》曰:“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盖形瘦者,正气衰也;脉大者,病气进也;胸中多气者,气胜形也;气胜形者,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形气和平,是为相得。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 要,不可不察也。
〈注〉夫九鍼九候之道,贵在神与气。心藏神,而为阳中之太阳,肾为生气之原,而膀胱为之表里,是以独候手足之太阳者,太阳主诸阳之气也。瞳子高者,乃太阳之神气不足。盖手太阳之脉,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抵鼻,至目内眦,虚则经气急,而瞳子高大矣。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系气绝,故死必戴眼。虽然,手足之经气,交相贯通。手经之不足,缘生气之衰微。如生气脱于下,手太阳先绝于上矣。故虚于上者宜补之。绝于下者为死证。所谓“木敷者其叶发,弦败者其音嘶。”
《通评虚实论》
[编辑]尺虚者,“行步恇然。”
〈注〉尺虚者,脉气虚于下也。恇,虚怯也。阳明之气虚于下,则令人行步恇然,盖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刺热篇》
[编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 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注〉“五脏之色,各有其部,肝属木而位居东方,故左颊先赤。”颜,额也,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颜先赤,土位中央,故脾热病者鼻先赤,肺属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颊先赤。腮下谓之颐,肾属水而位居北方,故颐先赤。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 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内连 肾,少阳之脉色也。
〈注〉太阳之为病,脉浮见太阳之脉者,乃六气之病始在太阳之表阳,此外因之热病也。赤色之荣于颧颊间,乃五脏之热始病气而见于色,此内因之热病也;曰骨者,谓尚在内而隐见于皮肤之间,当此之时,五脏之荣色,尚未与表阳之气相交,表阳之热尚未与五脏之荣气相交,故《良工》曰:“病在太阳者,可从表汗而”解。热在五脏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今且得汗,是可待时而已矣。若不急从汗解,则太阳之热与脏热相交,而太阳与厥阴之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矣。少阳属肾,盖少阳之气发源于肾,故热病内连。肾者,少阳之脉色也。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 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注〉外见少阳之脉,少阳之热病也。色荣颊前,肾脏之热病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 者鬲上也。
〈注〉如颊下之色,上逆于颧,是肾热乘肝,当为大瘕泄。如下于牙车,是肾热乘胃,当主腹满。逆于颧后,是热邪乘胆,当为胁痛。如逆于颊上者,是鬲上,心肺之分也。盖言五脏之热色,见于面部,而有外邪之热者,当治其未病交争,勿使外内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证。
《评热病论》
[编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 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注〉太阴者,至阴也。水邪上乘于腹,始伤胃而渐及于脾,故微肿先见于目下,脾主约束也。
《举痛论》
[编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 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注〉五脏六腑之气色,皆见于面,而各有所主之部位,视其五色而可见其病矣。中有热则色黄赤,寒则血凝泣,故面白脱色也。青黑乃阴寒凝滞之色,故为痛。
《痿论》
[编辑]痿病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 热者,色黄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 黑而齿槁。
〈注〉痿病之因,皆因五脏热而津液竭,不能荣养于筋脉骨肉。是以有因肺热叶焦,致五脏热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内伤,劳倦外热,致精血竭而脏气热者,皆当诊之于形色也。爪者筋之应,齿者骨之馀。
《大奇论》
[编辑]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 先见黑白垒发死。
〈注〉“颓土”,倾颓之顽土也。脾主肌肉,如颓土而按之不得者,无来去上下之象,是肌气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主于四季,当五色具见而先主黄,若五色之中而先见黑,是土败而水气乘之矣。垒葛属葛,色白而发于春,白垒将发,木气旺,而颓土之气绝矣。
《脉解篇》
[编辑]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注〉秋时阴气正出,则内夺其所藏之阴,阴气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皮部论》
[编辑]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 主外,阴主内。
〈注〉阳明之阳络,名曰害蜚。蜚,飞动也。阳明者,午也。为盛阳之时,如万物之飞动,阳盛而阴气加之,有害于飞,故名害蜚。上下同法,谓手足二经皆同此法。部中,皮之分部中也。夫邪之中人,始于皮肤,次于络脉,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故视其皮部之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为寒热。络盛而不泻其邪则入客于经矣。在阳明之部分,则为阳明之病。在少阳之部分,则为少阳之病。在三阴之部分,则为三阴之病。见于皮肤间者,为络为阳而主外;络于筋骨者为经为阴而主内。盖在阳者可从外解,在阴者则内入而舍于脏腑矣。
《经络论》
[编辑]黄帝曰:“夫络脉之见,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脉络无常变也。”
〈注〉言“络脉之五色各异,而为痛痹寒湿之证者,其故何也?盖经脉有五行之常色,络脉则随四时之变而无常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 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注〉经,谓十二经脉,五脏具五色,亦皆应其经脉,而为青黄赤白黑之常色。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 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注〉帝言经脉应五脏而成五色,络脉之阴阳,亦应其经乎。阴络者,六阴经之络,应五脏之经,各有常色而不变。阳络者,六阳经之络,合六腑之阳,随四时之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并为变易者也。此皆五行四时之常色,谓之无病。若四时之中,五脏之络,见青黑为寒,见黄亦则为热矣。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注〉“凝泣淖泽”,谓络中之血气。
《方盛衰论》
[编辑]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 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 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馀, 知所不足。
〈注〉持诊之道,有阴阳逆从,有左右前后上下之诊,论在《脉要精微篇》中,“丑善脉证之有善恶也。有馀之病,则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卧。知起之所为有馀,则知所以不足。盖知此即可以知彼,知一即可以知十也。”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馀,脉
气不足,死。脉气有馀,形气不足生〈注〉事,谓通变也。“上下”者,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先度其上下之通变,因而穷究其脉之通变,是以形弱气虚者死,此又无论其脉之平与不平,度其形气而知其死也。形气有馀,脉气不足者死,脉气有馀,形气不足者生,是当以形证、脉气通变审之,而后可必其死生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 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 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 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 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 言妄期,此谓失道。
〈注〉“转神明”者,运己之神,以候彼之气也。“上观下观”者,若视深渊,若视浮云也。八正,日月星辰四时之气也。别五部中,先别五脏之脉也。按脉动静,候其浮沉迟数也。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谓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其脉甚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也。视其脉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者,奇恒之病也。“逆从”者,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也。苟能正其病名而后诊,可十全不失其人情矣。“视息”者,候呼吸之往来,脉之去至也。“视意”者,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诊道,妄与生死之期,此失经绝理,是谓失道矣。
《解精微论》
[编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 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注〉五脏,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故为五脏之事。精心开窍于目,故目者心之窍。《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故华于色者,心之荣也。有德者,见于色而知心气之和也。
《灵枢经》
[编辑]《九鍼十二原篇》
[编辑]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 正。
〈注〉此言上工“观五色于目,知色之散复,即知病之散复矣。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 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 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曰:“夫 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鼓桴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 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 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 三则神且明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青者, 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 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 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注〉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乃五脏五行之神气而见于色也。脉者,荣血之所循行也。尺谓脉外之气血,循手阳明之络而变见于尺肤。脉内之血气,从手太阴之经而变见于尺寸。此皆胃腑五脏所生之气血,本末根叶之出候也。形肉,谓尺肤也。知色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青黄赤白黑,五脏五行之气色也。弦、钩、代、毛、石,五脏五行之脉象也,如影响之相应者也。故色青者其脉弦,色赤者其脉钩,见其色而得脉之相应,犹坤道之顺承天也。如色青而反见毛脉,色赤而反见石脉,此阴阳五行之反胜,故死。如色青而得石脉,色赤而得代脉,此色生于脉,阳生于阴,得阳生阴长之道,故其病已矣。
《经脉篇》
[编辑]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 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 胜金也。
〈注〉手太阴之气主皮毛,是以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手太阴主气,气主熏肤泽毛,故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是以气不荣则皮毛焦,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淖泽于骨节,润泽于皮肤。气不荣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矣。毛先死者,手太阴之气先绝于外。丙笃丁死,肺脏之气死于内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 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 胜火也。
〈注〉心主血脉,故“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随气行
者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随脉气流行者也。夫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髦者,血气之所生也。故血脉不流,则髦色不泽,面如漆柴。少阴气绝,则血先死。壬笃癸死,心脏之火气灭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 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注〉足太阴之气生于脾,脾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矣。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脉不荣则肉萎唇反,太阴之生气绝于外也。“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 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 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 笃己死,土胜水也。
〈注〉足少阴之气主骨,故气绝则骨枯。冬脉者,谓五脏之脉气合四时,而外濡于皮肉筋骨者也。夫谿骨属骨,肉本于骨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于骨,而骨肉不相亲矣。骨肉不相亲,则骨气外脱,而齿长且垢矣。夫肾主藏精而化血,发者血之馀也。发无泽者,肾脏之精气绝,而骨先死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 辛死,金胜木也。
〈注〉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厥阴,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 志先死。则一日半死矣。
〈注〉心系上系于目系,目系转者,心气将绝也。火之精为神,水之精为志,神生于精,火生于水,故志死而神先绝,所谓“生则俱生,急则俱死”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于天地始生之数也。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注〉三阳之气,根于阴而出于阳,是以六阳将绝,则阴与阳相离矣。离则阳气外脱,腠理发泄,绝汗乃出,而阳气终也。三阳者,应天之气,是以“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终天运之一周。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 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 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 乃调其虚实。其青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 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注〉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赤则有热,盖浮络之血气,皆见于皮之部也。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胃中热,鱼际络赤。盖皮络之气血,本胃腑所生,从手阳明少阳,注于尺肤而上鱼也。气者,三阴三阳之气,胃腑之所生也。少气甚者,泻之则闷,气益虚而不能行于外也。“闷甚则仆不能言”者,谓阴阳六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而本于先天之水火也。“少阴之气厥于下,则仆而不得言,故闷则急坐之,以启少阴之气,如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之”一法也。
《师传篇》
[编辑]黄帝曰:“本脏以身形支节腘肉,候五脏六腑之小大 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 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 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 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 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岐伯曰:“五脏六腑, 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馀,以候𩩲骭。”黄帝曰: “善!”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 大。”黄帝曰:“善!”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 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曰:“善!”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 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 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 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乃良矣。
〈注〉此言望而知之,斯可谓国士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在天主气,在地成形,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是以五脏之气见于色,脏腑之体应乎形。既能阅于面而知五脏之气,又当阅其形以知脏腑之
形,知气知形,斯可谓望知之神。𩩲骭,胸骨也。肝乃将军之官,故主为将;脾乃转运之官,故主为卫;肾开窍于耳,故主为外,言其听之远也。坚固者,五脏之有坚脆也。吉凶者,脏安则吉,脏病则凶也。性者,五脏有端正偏倾之性也。鼻乃肺之窍,大肠者,肺之腑,故鼻以候大肠。口乃脾之窍,小肠受盛脾胃之浊,而上属于胃,故唇与人中以候小肠。目乃肝之窍,故目下以候胆。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出。鼻孔在外,谓鼻孔之气出在外,则膀胱漏泄,盖上窍通而下窍泄也。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气约则止,不约则遗。鼻柱中央起者,谓鼻之吸气,从中央而起,则三焦乃约,盖上气吸入则下约,上气呼出则下通,上下开阖之相应也。此言脏腑之形。外内相应者,亦由气之所感也。谓天地人三部之相等也。
《五阅五使篇》
[编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 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 可为常。”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 以应五时,各如其脏,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注〉言五脏之气,外见于五色,上通于五窍,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此从内而应于外也。如从外而内,是当皮而络,络而脉,脉而经,经而脏,故曰“经气入脏,必当治里。”夫色见于皮肤,五脏之气见于色者,盖亦从经脉而出于皮肤,故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辩,阙庭 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 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 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馀,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鍼。”
〈注〉此论五脏之气,应土基之博厚也。“阙庭”,天庭也。“明堂”,王者听政之堂,犹天阙在上,王宫在下也。“蕃蔽”者,颊侧耳门之间,犹明堂之藩屏也。“方壁高基”者,四方之墙壁坚固,而地基高厚也。“引垂居外”者,边陲在外,为中土之保障也。此土基之平博广大,以配五色之润泽高明,如是者,天地交而二气亨,寿必中百岁而去。
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 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 也。”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 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 赤;肾病者,观与颜黑。”
〈注〉“官”之为言司也,所以闻五臭,别五色,受五谷,知五味,听五音,乃五脏之气,外应于五窍,而五窍之各有所司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阅其五官之色证,则知五脏之病矣。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何如?”岐伯 曰:“五官不辩,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 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病哉!”
〈注〉此言土基埤薄者,其常色亦殆。盖人秉天地之气所生,得博厚高明,而后能悠久。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 各有形乎?”岐伯曰:“五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 下,各如其度也。”
〈注〉“明堂”者,鼻也。“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言五色见于明堂,而脏腑之气,各有所次之部位。
《逆顺肥瘦篇》
[编辑]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 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皮厚而黑色,唇临 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注〉广肩腋者,广阔于四旁也。项乃太阳之所主。项肉薄而皮厚黑色者,太阳之水气盛也。唇乃脾土之外候,临临然者,土气厚大也。黑者,水之色血。黑以浊者,精水之重浊也。气涩以迟者,肌肉厚而气道滞也。夫太过则能与,不及则贪取。贪于取与者,不得中和之道,过犹不及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 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 此者,浅而疾之。”
〈注〉“皮薄色少”,秉天气之不足也。“肉廉廉而瘦洁,薄唇轻言”,秉地气之不足也。“血清”者,水清浅也。“气滑”者,肌肉薄而气道滑利也。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 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注〉黑白者,水天之色也。端正敦厚者,坤之德也。此得天地平和之气,故其血气和调也。常数者,天地之常数也。盖以人应天地之气,而鍼合天地人之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 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注〉先天之真元藏于肾,而肾主骨,天真完固,而后骨肉充满,真骨坚,肉缓节“监监”者,筋骨和而肌肉充也。监监者,卓立而不倚也。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其人轻劲,则气滑血清。盖“元真者,乃混然之炁,已生之后,而有轻重高下之分焉。深而留之,浅而疾之,导其气出入于外内也。”
《五变篇》
[编辑]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 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注〉言皮不致密,肉理粗疏,致风邪厥逆于内,而为漉漉之汗。盖津液充于皮腠之间,皮溃理疏,则津泄而为汗矣。委中,太阳之部分也。盖太阳之气,主于皮肤,如腘肉不坚而无分理,无分理者,粗理也。粗理而皮不致密,则腠理疏而浑然汗出矣。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 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 也。”《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 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𣎑皮充肌,血脉不 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 而肌肉弱者也。
〈注〉消瘅者,瘅热而消渴、消瘦也。《邪气脏腑篇》曰:“五脏之脉微小为消瘅。”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夫形体者,五脏之外合也。薄皮肤而肌肉弱,则五脏皆柔弱矣。夫柔弱者,必有刚强,谓形质弱而性气刚也。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其气有长冲直扬之势;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而血积于胸中,气逆留则充塞于肌肉,血蓄积则脉道不行,血气留积,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盖肌肉弱则五脏皆柔,暴刚则多怒而气上逆矣。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 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 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 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则其肉无䐃,其臂懦懦然, 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汗然独异,此其候也。然 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注〉肾主骨,颧者,肾之外候也,故颧骨为骨之本,颧大则周身之骨皆大,颧小则知其骨小也。䐃者,肉之脂标也。懦懦,柔弱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丰也。地色者,地阁之色,殆不与天庭同色,此土气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也,骨小则其髓不满矣。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骨小皮薄,则阴阳两虚矣。阳虚则生寒,阴虚则发热,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热也。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 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 “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注〉理者,肌肉之文理,如粗疏而不致密,则邪留为痹。夫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分部也。《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故各视其部,则知痹之高下。盖心肺之痹在高,肝肾脾痹在下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 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 稸积留止,大聚乃起。”
〈注〉“皮肤薄而气不充,身泽毛肉不坚,而津液不能淖泽,如此则肠胃恶。”盖津液血气,肠胃之所生也,恶则邪气留止而成积聚,乃伤脾胃之间。若再饮食之寒温不节,邪气稍至,即稸积,而大聚乃起。夫肠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气;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肤薄而肉不坚,则气不充而津液不淖泽矣。气不充而液不泽,则毫毛开而腠理疏,疏则邪气留止,渐溜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聚矣。
《本脏篇》
[编辑]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 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 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 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 持不一,无守司也。
〈注〉心小则神气收藏,故邪弗能害,易伤以忧也;心大则神旺而忧不能伤,神气外弛,故易伤于邪也
肺者心之盖,故心高则满于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声。满则心肺之窍闭塞,故闷而善忘,难开以言也。《经》云:“心部于表。” 故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也。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盖以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脆弱则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瘅。心正则精神和利而邪病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 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欬;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 痛;肺坚则不病欬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 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注〉“肺主通调水道,故小则少饮,大则多饮。肺居胸中,开窍于喉,以司呼吸,故小则不病喘喝,大则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气,故高则上气息肩而欬也。贲乃胃脘之贲门,在胃之上口。肺下则居贲间,而胃脘迫肺,血脉不通,故胁下痛。胁下乃肺脉所出之云门,中府处也。肺坚则气不上逆而欬,肺脆则苦病消瘅,而肺易伤也。肺藏气。气舍魄。肺端正则神志和利。邪不能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痛;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 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 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 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 倾,则胁下痛也。
〈注〉“肝居胁下,小则脏安,而无胁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则逼胃而胃脘上迫于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则苦于膈中,且胁下痛。肝脉贯膈,上注肺,故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居胃旁,故下则逼胃而胁下空”,空则易受于邪,盖胁乃邪正出入之枢部,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而易伤也。肝藏血,血舍魂,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胁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腠䏚而痛,不能 疾行。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 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 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 胀也。
〈注〉脾为中土,而主于四旁,故小则脏安而难伤于邪。脾居于腹,在胁骨之秒,故大则苦腠䏚而痛。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胁在䏚之上,故高则䏚引季胁而痛,下则加于大肠而脏苦受邪,盖脏虚其本位也。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而易伤也。脾藏意,意舍荣,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 伤于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 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 若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 尻痛也。
〈注〉夫脏者藏也,故小则脏安难伤,大则善病腰痛,腰乃肾之腑也。夫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俛仰。肾附于腰脊间,故病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狐乃阴兽,善变化而藏睾丸,上下如狐之出入无时,此肾脏之疝也。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脆则苦病消瘅而易伤也。肾藏精,精舍志,脏体端正,则神志和利而难伤,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𩩲骭者心高;《𩩲骭》 小短举者心下;𩩲骭长者心下坚;《𩩲骭》弱小以薄者 心脆;《𩩲骭》直下不举者心端正;《𩩲骭》倚一方者,心偏 倾也。
〈注〉小理者,肌肤之文理细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脏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细,即知脏形之大小。𩩲骭,胸下蔽骨也。䐃肉本于脏腑募原之精津以资生,募原者,脏腑之膏肓也。五脏所藏之精液,溢于膏肓,而外养于䐃肉。是以五脏病者,大肉陷下,破䐃脱肉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 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 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注〉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 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 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注〉骹者,胸胁交分之扁骨,内膈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脉下循于腹之章门,上循于膺之期门,在内者从肝别贯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 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注〉唇者,脾之候,故视唇之好恶,以知脾脏之吉凶。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 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 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 安,减则病也。
〈注〉耳者,肾之候,故视耳之好恶,以知肾脏之高下偏正。凡此诸变,神志能持则安,减则病矣。
五脏六腑,邪之舍也。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 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 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 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 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注〉“五脏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志意”者也。故小则血气收藏而少病,小则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忧愁也。五脏皆大者,神志充足,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此皆因形而情志随之,和于中则著于外,故得人心也。善盗者,贪取之小人,语言反复,不可以为平正之人。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 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注〉“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脏腑雌雄相合,五脏内合六腑,六腑外应形身,阴内而阳外也。故视其外内之皮脉肉筋骨,则知六腑之厚薄长短矣。“肾将两脏,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 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 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注〉五脏内合六腑,外应于皮脉肉筋骨。是以肺应皮,而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脏腑之形气,外内交相输应者也。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 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 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 肠结。
〈注〉《邪气脏腑篇》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皮脉之相应也有如此。
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者胃薄。肉䐃小而 么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 利;肉䐃不坚者胃缓。肉䐃无小裹累者胃急;《肉䐃》多 小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注〉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则下《脘约》不利,结则《上脘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 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 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注〉爪者筋之馀,故肝应爪,视爪之好恶,以知胆之厚薄缓急也。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秉五脏五行之气色。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 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 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 焦膀胱结也。
〈注〉太阳之气主皮毛,三焦之气通腠理,是以视皮肤腠理之厚薄,则内应于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随三焦之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三焦者,少阳之气也。《本经》云:“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以皮毛皆应于三焦膀胱。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注〉“六腑内合五脏,外应于皮肉筋骨,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盖六腑之厚薄缓急、大小而为病者,与五脏之相同也。
《五色篇》
[编辑]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 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 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 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注〉五脏生于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五色,及三阴三阳之六气,故色见于明堂,脉出于气口,乃五脏之气见于色而应于脉也。故曰:“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气口者,左之人迎,右之寸口,所以候三阴三阳之气。”三阴三阳者,五脏六腑之气也。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 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 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 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注〉“五官”者,五脏之外候也。明堂者,鼻也。鼻之准骨,贵高起而平直。五脏次于中央,阙庭之中,肺也。阙下者,心也;直下者,肝也;再下者,脾也。脏为阴而主中,故候次于中央也。六腑挟其两侧,肝左者,胆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腑为阳而主外,故位次于两侧也。肾为水脏,故挟大肠而位于蕃蔽之外,应地居中,而海水之在外也,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应天阙在上,王宫在下,有天地人之三部也。阙庭者肺,肺主天而居上。极下者脾,脾主地而居下。“王宫”者,心之部,心为君主而居中也。五脏安居于胸中,而脏真之色,致见于外,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 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承袭者, 虽病甚,不死矣。”
〈注〉不辨者,谓不辨其真色,而辨其病色也。五色之见,各出其色部者,谓五脏之病色,各见于本部也。《刺热论》曰:“色荣颧骨。”热病也。部骨陷者,谓本部之色,隐然陷于骨间,此必不免于病矣。盖病生于内者,从内而外;色隐见于骨者,病已成矣。承袭者,谓子袭母气也。如心部见黄,肝部见赤,肺部见黑,肾部见青,此子之气色。承袭于母部。虽病甚不死。盖从子以泄。其母病也。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 为寒,是为五官。”
〈注〉青黑者,风寒之色。故为痛。黄赤者火土之色。故为热。白者清肃之气。故为寒。是以五色之所司。而为外因之病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 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 散者,病方已。五脏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 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 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 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注〉“麤明主阳,沉夭主阴,阴阳交见,故病甚。”夫色乃五脏五行之气,从内而出,自下而上,以见于面。其色上行者,病气方殷,故为益甚。夫地气升而为云,得天气降而彻散,故病方已也。脏部,脏腑之分部也。五脏次于中央为内部,六腑挟其两侧为外部。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外因之,病从外走内也;其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内因之病,从内走外也。盖腑为阳而主外,脏为阴而主内也。故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也。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 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地者地阁也。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言风寒湿邪,可并于脉中,可入于脏腑,而为卒死之不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而为百病之长。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脏腑。治脏腑者,半死半生也。是以当明分部,审察外内。而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勿使邪入于脏,而成不救。斯谓之良工。而万举万当也。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 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 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 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注〉大气入脏者,外淫之邪,入于脏腑,故不病而卒死。不病者,无在外之形证也。病小愈而卒死者,内因之病,脏腑相乘也。赤色出两颧,黑色出于庭,即下文之所谓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盖赤者火之色,黑者水之色也。小愈者,水济其火也。卒死者,水淫而火灭也。盖五行之气制则生化,淫胜则绝灭矣。夫病在气者,其色散而不聚;乘于脉中者,其色聚而不散。大如母指者,血脉之聚色也。肾脉注胸中,上络心,“赤色出两颧”者,肾上乘心,而心火之气外出也;黑色出于庭者,肾乘心而心先病,肾为应而亦随之外出,故色皆如是,言皆如母指也。盖脏者藏也,五色之见于面者,五脏之气见于色也。聚色外见者,脏真之外泄也。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 时。”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 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 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 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 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 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 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 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 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 故曰“阴阳。”
〈注〉“察色以言其时”者,察五脏五行之色,以知所死之时也。如赤色出于两颧者,所死之日壬癸,其时夜半也;黑色出于庭,而死之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也。脏腑各具五行之色,各有所主之部,故当明其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阴阳和调,万举万当矣。阳从左,阴从右,能别左右,是谓天地之大道。男子之色,从左而右,女子之色,从右而左。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 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 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 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 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 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 明不泽。其病不甚。
〈注〉“沉浊为内,浮泽为外。”谓外因病,从外而内。察其色之浮沉,则知病之外内也。风乃天之阳邪,故色见黄赤;痛为阴痹,故色见青黑;色白为寒,色黄而膏润为痈脓,赤甚者为留血,痛在筋骨,故甚则为拘挛;寒伤皮肤,故甚则为皮不仁。此外因之邪,见于五色,而各见其部。察其色之浮沉,以知病之浅深;察其色之泽夭,以观人之成败;察其色之散抟,以知病之远近;视其色之上下,以知病之所在。积神于心,然后以知往古来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若色明不粗,而反见沉夭者,其病为甚。其色虽不明泽,而不沉夭者,其病不甚。盖外因之病,宜从外散,而不宜内入也。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 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注〉脏病之散而不聚,则其色散,如驹驹然,而病未有聚也。若抟聚于脏,血脉相乘,则见抟聚之色,而为卒死之病矣。驹驹然者,如驹之过隙,行而不留者也。其色行散,故病未有聚也。夫气伤痛,其病散于气分,而痛者聚未成于血脉也。若脏病不出于气分,如肾乘心,则心先病而抟聚之。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母指矣,肾即为应。而黑色出于庭。亦大如母指矣。此脏邪聚于脏,从血脉相乘,故色皆如是之聚而不散也。《金匮要略》云:“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非为一病。百病皆然。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 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㿉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 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 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 也。
〈注〉“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故男子色见于面王,为小腹痛,其圆直为茎痛。夫外因病从外而内,其色从上而下,故以高为本,下为所行之首,其病乃在下。狐疝阴㿉之属也。女子色见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男女之病,散在气分则为痛,抟于血分则为聚。夫孤疝阴㿉之属,乃有形之证。其形之或方或圆,或左或右,各如其色形。盖病聚于内,则见聚色于外。形方则色方,形圆则色圆,此病形而不病,脏虽有聚色,非死色也。此五脏六腑,各有部分,有外内。能明乎部分,知其外内,万举万当矣。胝者,面王之下部也。其面王之色,随而下至胝者,主有淫浊之证。其色润如膏状者,为暴食不洁之物。盖腑为阳而主外,主受纳水谷,传导糟粕,是以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皆为病腑,而色见于腑部也。色见于左,则为病在左;色见于右,则为病在右。其所见之色,或聚或散,皆斜而不端,其抟聚之面色,所谓如指者也。夫血脉传溜,大邪入脏,则为卒死。今腑病而为狐疝阴㿉之属,因邪抟而为聚病,故见其聚色。非入脏之死征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 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
〈注〉青黄赤白黑,五脏五行之色也。“别乡”者,如小肠之部在面王,而面王乃心之别乡也。胆之部在肝左,胆部者,肝之别乡也。大如榆荚者,血分之聚色,即如母指之状也。“不日”者,不终日而卒死也。此言五脏之病色见于本部,五脏之死色见于别乡。如心受外淫之邪而卒死者,其色见于面王;心受内因之病而卒死者,其色出于颧,皆非心脏之本部。但在脏者,其色端满而不斜,在腑者,其色斜而不端,此脏腑死生之有别也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注〉“其色上行”者,上锐,首虚浮而上行;其色下行者,下锐,首虚浮而下行。盖病从内而外者,其本在下,其首在上;病从外而内者,其本在上,其首在下。是以本沉实而首虚浮,此端满之色状也。有邪而不端者,其本在左,其首向右行;其本在右,其首向左行。皆如上锐首空,下锐首空之法。此病在腑,而抟聚为色也。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注〉上言“赤色出于两颧,黑色出于庭,赤色在面王”,此心肾之色也。若以五色命脏,则五脏各有五者之色矣。至于肩、臂、膺、背、膝、胫、手足之部,俱各有五脏所合之皮、脉、肉、筋、骨,视其五色,则知病在内之五脏,在外合之形层。此五脏内合五行,外见五色。若外因风寒暑湿之邪而见于色者,六气之应于色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