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68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六十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四十八
呕吐门一
黄帝素问〈诊要经终论 举痛论 痹论 厥论 脉解篇 刺禁论 五常政大
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示从容论〉
灵枢经〈经脉篇 热病篇 玉版篇 五味篇〉
扁鹊难经〈吐脉〉
张机金匮要略〈呕吐 吐蛔〉
华佗中藏经〈论脏腑虚实寒热〉
王叔和脉经〈呕吐之脉 吐蛔之脉〉
脉诀〈呕吐之脉〉
孙思邈千金方〈呕吐诸证〉
朱肱活人书〈呕吐证〉
严用和济生方〈呕吐论治〉
刘完素六书〈呕吐〉
成无己明理论〈呕吐论〉
李杲十书〈用药宜禁 论证分经〉
朱震亨心法〈呕吐〉
局方发挥〈吐酸〉
王履㴑洄集〈呕吐干呕哕欬逆辨〉
张洁古活法机要〈吐证〉
罗天益卫生宝鉴〈呕吐〉
戴思恭证治要诀〈论呕吐〉
王纶明医杂著〈吐酸吞酸〉
艺术典第二百六十八卷
医部汇考二百四十八
[编辑]呕吐门一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诊要经终论》
[编辑]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 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注〉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呕。呕则气逆于上,故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举痛论》
[编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注〉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从胃上出,故痛而呕。
《痹论》
[编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注〉肺主气而司呼吸,其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痹则烦满喘而呕。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欬,呕汁,上为大塞。
〈注〉胃气不能行于四支,故四支解堕。脾脉上鬲挟咽,气痹不行,故发欬。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肺,脾气不能转输,故呕汁。肺气不能通调,故上为大塞。
《厥论》
[编辑]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 卧。
〈注〉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䐜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故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呕变”当作“变呕。”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欬,善呕沫,治主病者。
〈注〉手太阴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欬,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
《脉解篇》
[编辑]《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注〉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则盛满而上溢,故呕。《经》云:“足太阴独受其浊”,太阴之清气上出则为噫,浊气上溢则为呕也。
《少阴》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 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
〈注〉少阴寒水在下。君火之气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则诸阳之气上浮。而无所依从矣。是以阳热上逆。而为呕欬气喘之病。
《刺禁论》
[编辑]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注〉胆汁泄者呕苦,呕则胆气绝矣。夫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是胆为脏腑阴阳生气之始。故中胆者一日半死。
《五常政大论》
[编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
〈注〉火热烁肺也。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气乃 大温,身热头痛,呕吐。
〈注〉“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而病身热头痛,呕吐。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其病嚏欠呕。
〈注〉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二之气,其病热郁于 上,欬逆呕吐。
〈注〉二之客气,乃太阴湿土病,热郁呕吐,火热郁之于内也。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民病欬呕。
〈注〉司天之气,上临于三气,故“天政布。”主时之气,亦属少阳,故炎暑至。民病欬呕,感风火之气也。
土郁之发,甚则心痛胁䐜,呕吐霍乱。
〈注〉“民病心痛诸证,皆感土气而发。盖五运之气居其中,上受司天之胜,下受在泉之制,无分太过不及,咸受其郁而复发也。”故其所发者,即所郁之本气,非子为母复也。
火郁之发,民病呕逆。
〈注〉民病呕逆,火热盛也。
少阳所至为嚏呕。
〈注〉此春病之常也。
少阳所至为呕涌。
〈注〉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 则呕,腹胀,善噫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厥阴在泉,寅申岁也。”脾气病,则饮食不下,食则呕诸证,木淫而土病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注〉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喜呕,呕苦。足少阳病。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食则呕。
〈注〉厥阴司天,己亥岁也。食则呕,脾经病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嚏呕。
〈注〉“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嚏呕”,火热上炎也。
厥阴之胜,愦愦欲吐,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注〉愦愦欲吐。甚则呕吐。鬲咽不通。胃土病也。
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
〈注〉“呕逆”,阴气上逆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欲呕,呕酸,善饥。
〈注〉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而为呕饥,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
厥阴之复,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甚则入脾,食痹 而吐。
〈注〉复者,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呕吐饮食不入,木淫而土败也。痹者,闭而痛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食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 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注〉气极则变,阴湿之气盛,是以饮食不化。呕者,湿乘阳明也。密默者,欲闭户牖而独居,阴阳相薄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则入肾,下乘冬令之寒水,肾开窍于二阴,故曰“窍泻。”
少阳之复,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
〈注〉“火气内发”者,阴火发于内也。发于上焦,则口糜。发于中焦,则呕逆。发于下焦,则血溢血泄。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 欬哕烦心,病在鬲中。
〈注〉“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心痛否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欬哕烦心者,病在鬲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呕逆。
〈注〉呕逆,太阴湿土之气合于内也。
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 中而呕,少阴同候。
〈注〉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者,君相二火之客气反上行而自病也;格而呕者,太阴之客气自病也。因主胜而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阴同候,谓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注〉“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者,从下而上也。在下之水液上行,则为喘呕,亦犹天地阴阳之气,上下相乘,而水随气之上下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热”者,君火之气也。
《示从容论》
[编辑]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 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注〉脾气不守,土坏而不能制其水矣。胃气不清,水邪之入于胃矣。胃气伤,故经气不为使。真脏者,脾肾之脏真也;坏决者,土坏而水决也。胃主经脉,水入于胃,是以经脉旁绝。五脏主藏精者也。土分王于四脏,土气不守,是以五脏之津液皆为之漏泄。水在胃则呕,在肺则衄,此水邪直伤于胃肺。
《灵枢经》
[编辑]《经脉篇》
[编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 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是动则病气而及于经,从经而及于脏腑,故为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诸证。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厥逆从上下散也。身体皆重,太阴之气逆也。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注〉是主肝所生之病者,胸满呕逆。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行气于经。肝所生病,则肝气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满呕逆也。
《热病篇》
[编辑]热病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注〉汗不出,呕下血者,外热不解,而入于阴之经也,热甚而正气已绝,刺之无益也。
《玉版篇》
[编辑]欬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 而死矣。
〈注〉欬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于肝脾之络也。夫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五脏之大,络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之道路也。水天之气,上下相通,一昼一夜,绕地环转一周。如逆而不行,则开阖已息,是以不过一周而死也。
《五味篇》
[编辑]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 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 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 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注〉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谷之气,皆不能胜之。苦性下泄,故入于下脘。三焦者,少阳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闭塞不通。三焦不通,则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调布散,故变而为呕。夫肾主骨,肾为寒水之脏,苦性寒,故走骨,同气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复出于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
《扁鹊难经》
[编辑]《吐脉》
[编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 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 元气,故知不死。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 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呕吐
[编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 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 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 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𥆧剧,必有伏饮。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 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先汤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 之。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其名曰“酒疸。”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 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 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馀,朝食 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 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 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 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 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 散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 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 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吐蛔
[编辑]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 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当自吐蛔。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 草粉蜜汤主之。
《华佗中藏经》
[编辑]《论脏腑虚实寒热》
[编辑]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 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 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 部,以断其脏也。
肝脉缓甚。呕逆。
肝厥不已,传邪入胆,呕清汁。又胆病则口苦太息,呕 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其脉 诊在左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 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 是也。
脾者土也,其病则面色痿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 逆,四肢缓。夫脾病也,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 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 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胃者,腑也。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 已。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痛甚则腹胁胀满,呕吐 不入食,当心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 欠。
上焦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 死。
《晋王叔和脉经》
[编辑]《呕吐之脉》
[编辑]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 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 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 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 橘皮桔梗汤,灸中府。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 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 圆,针胃管泻之。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息肩,心中澹澹,食欲 呕,紧而滑者,吐逆。
温病四五日,头痛腰痛而吐,脉来细彊,十二日死。 寸口数即吐。
《吐蛔之脉》
[编辑]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胸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呕吐之脉》
[编辑]数脉歌曰:“阳数即吐兼头疼。”
《脾脉歌》曰:“三部俱缓脾家热,口臭胃翻长呕逆。 有紧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冲冲未得疏, 欲知疾患多为冷,指下寻之慢极迟,吐逆不定经旬 日,胃气冲心得几时。”
滑脉歌曰:“滑脉居寸多呕逆。”
《杂病生死歌》曰:“内实腹胀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 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涩死非真。”
外实内热吐相连,下清注谷转难安。忽然诊得脉洪 大,莫费神功定不痊。
凡脉尺寸紧数形,又似钗直吐转增。此患蛊毒急须 救,速求神药命难停。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呕吐诸证》
[编辑]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 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 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 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荡心,呕欬吐逆,狂语,汗出 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 而反黑者,此是水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下焦如渎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 禁。故曰“走哺。”
黄疸之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 而微热。
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 吐之,方用苦参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 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 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 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 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 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 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 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 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馀 汤,即流利便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 药。
《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呕吐证》
[编辑]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 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太阳 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可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盖脉弦 细,头疼发热,属少阳。少阳受病,口苦咽干,目眩,宜小 柴胡汤以解表,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讝语属胃,胃 和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此属少阳阳 明也。
呕吐者,不可下。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阳 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宜与小柴 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得 屎而解。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 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呕 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 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证不一,各有 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 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可小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 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也。大便秘,老 方加大黄。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 去秽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慎 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古人治呕,多 用半夏、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 皆用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呕者,葛 根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 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 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 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 可选用。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 苓汤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呕 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 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之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 阴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若汗若吐,若下 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伤寒差后 呕者,有馀热在胃脘,竹叶汤加生姜主之。
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啘也。或因汗 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热,故使干呕,官局中 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呕者,桂枝证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者,小青龙也;身凉汗出, 两胁痛,或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阳下利,脉微,与白通 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 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 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伤寒论》曰:食 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仲景无治法。大抵吴茱萸汤,治少阴证也。谷入 胃而呕,属阳明,宜与小柴胡汤。
若病人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脚气,当作脚 气治之,法在脚气门。
吐有冷热二证: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 在胃脘,五苓散主之。伤寒有表证,渴欲饮水也。水入 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故也, 宜服五苓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 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加橘皮汤主 之。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主之。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 姜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 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 四逆汤。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主之。若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证也。
《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呕吐论治》
[编辑]“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 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统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 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 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 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 塞,遂成呕吐之患焉。”然此特论饮食过伤,风凉冷湿 之所由致者。又如忧思伤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 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临病宜审之。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呕吐
[编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流而不腐,动而不蠧, 故吐呕酸者,胃鬲热甚,则郁滞于气,物不化而为酸 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
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 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 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故饮 之则令人色赤气粗,脉洪大而数,语涩,谵妄歌唱,悲 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吐必 酸,为热明矣。况热则五味皆厚。《经》曰:“在地为化”,化生 五味,皆属土也。然土旺胜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 故五味热食则味皆厚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 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 者,胃热也。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 淡为五味之本。然则吐酸岂为寒者与?所以妄言为 寒者,但谓多伤生硬黏滑,或伤冷物,而喜噫酢吞酸, 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 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 畅,则为热也。故伤寒身表热者,热在表也。宜以麻黄 汤类甘辛热药发散,以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 凡内伤冷物,或即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击,而 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 热,得大汗热泄身凉而愈也。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 中酸,俗谓之“酢心”是也。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表之 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而和也。若久吞酸而不 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 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腻者,是谓 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如饮食在器。覆盖而自 酸也。宜餐粝食蔬菜。能令气之通利。
吐利腥秽,肠胃寒而传化失常,子能制鬼贼,则己当 自实,故寒胜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腥者金之臭,由 是热则吐利酸臭,寒则吐利腥秽,亦犹饭浆,热则易 酸,寒则水腥也。
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伤寒 杂病,一切呕吐,调胃承气汤。烦闷干呕,黄连解毒汤。 呕吐烦渴者,桂苓甘露饮、五苓散。眩欬呕者,白虎加 半夏橘皮汤。寒呕吐,四肢厥逆,清凉调胃散。湿温内 甚,恶心呕吐者,白虎解毒汤。
《成无己明理论》
[编辑]《呕吐论》
[编辑]伤寒呕吐,何以明之?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啘。吐者, 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于呕则曰“食 谷欲呕”,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 可知矣。伤寒呕,有责于热者,有责于寒者。至于吐家, 则悉言虚冷也。《经》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曰:“胃中虚冷,故吐也。”呕家则不然。呕有热者,有寒者,有停饮者,有胃脘有脓者,皆 当明辨之。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与其呕不止,心 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主之者,是邪热而呕者也。 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与其干呕吐 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寒邪为呕者也。先呕 后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 家,是停饮呕者,呕家有痈脓,不须治,脓尽自愈,是胃 脘有脓而呕也。诸如此者,虽有殊别,大扺伤寒表邪 欲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也。是以半表半里证,多云 呕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 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是知邪气传里者,必致呕 也。至于干姜附子汤证云:“不呕不渴,为里无热。”十枣 汤证云:“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即此观之,其呕为里热明矣。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 散之,痰饮者必下之。《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 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金匮要略》曰:“呕家用半夏 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 阳明证,不可攻者,谓其气逆而收敛为实也。其呕而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俱为难治,盖谓其 虚寒之甚也。医者必审其邪气之虚实,疾证之逆顺, 而施药图治则当矣。
《元李杲十书》
[编辑]《用药宜禁》
[编辑]吐多不得复吐,如吐而大便虚软者,此上气壅滞,以 姜橘之属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当归、桃仁、 麻仁、㮋李仁、皂角仁,则所当禁也。
《论证分经》
[编辑]呕吐哕胃所主,各有经乎?答曰:“胃者,总司也。内有太 阳、阳明少阳三经之别,以其气血多少,而与声物有 无之不同。即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有食入 即吐、呕食已则吐,食久则吐之别。”
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冬,虽有 阳明证,不可下。”
《朱震亨心法》
[编辑]呕吐
[编辑]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
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及生 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芪、白 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刘河 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 得下者;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食滞心肺 之分,而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 呕者。
呕吐药忌䒷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要作吐丸 药,带香药行散不妨。
《注》船大吐渴饮水者即死,童便饮之最妙。
恶心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戴云:“恶心 者,有声无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实 非心经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也。 恶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汤, 或理中汤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热恶心者,以二陈 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各一钱最妙。”
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经》曰:“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即吐 蛔虫。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半钱,吞乌梅丸 效。蛔见椒则头伏故也。
《局方发挥》
[编辑]吐酸
[编辑]或曰:“吐酸,《素问》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予曰:吐 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酢,平时津液随 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 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积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 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 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 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言其 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东垣不言外得风寒, 而作收气立说,欲泻肺金之实。又谓寒药不可治酸, 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湿热郁 积之法,为未合经意。予尝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制 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主病。汤浸炊饼为 小丸吞之。仍教以粗食蔬菜自养。则病易安。
王履㴑洄集===《呕吐干呕哕欬逆辨》===
[编辑]尝读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有曰:“呕者,有声者也,俗谓 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于 呕则曰食谷欲呕,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 之有轻重可知矣。”又曰:“哕者,俗谓之欬逆是也。”余窃 疑之,于是即仲景《伤寒论》以考其是非,以订其说。夫 《伤寒论》曰:呕,曰吐、曰干呕、曰哕者至多,曰欬逆者,则 二而止也。因类聚而观之,夫呕者,东垣所谓声物兼 出者也。吐者,东垣所谓物出而无声者也。至若干呕 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东垣但以哕该之,而无干呕之论。夫干呕与哕,其所异者,果何在哉?微甚而已矣。 故仲景于干呕,则皆平易言之;于哕则曰:“太阳中风, 火劫发汗后,久则谵语,甚者至哕”,又曰:“阳明中风,若 不屎腹满,加哕者不治。”又曰:“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 汗出者,因得哕。”虽亦间有似平易言者,然比之言干 呕则径庭矣。窃又思之,干呕与哕,东垣视为一,仲景 视为二。由为一而观之,固皆声之独出者也。由为二 而观之,则干呕乃哕之微,哕乃干呕之甚。干呕者,其 声轻而短,哕者其声重大而长,长者虽有微甚之分, 盖一证也。今成氏乃以呕为有声,与干呕混而无别, 又以哕为欬逆,若此者,余未之能从也。夫仲景以声 物兼出而名为呕,以物独出而名为吐,以声独出而 名为干呕。惟其呕兼声物,故无物而声空鸣者乃谓 之干,干犹空也。至于吐,则是必有物矣,其可谓之干 乎?仲景于“呕”字加一“干”字,所以别夫呕为声物兼出 者耳。成氏乃以呕为独有声,而同乎干呕,得不有失 仲景措辞之本意欤?仲景曰: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 呕,脓尽自愈。夫谓之呕尽脓,其可以呕为独有声乎? 至于曰:“得汤则呕,得食而呕,饮食则呕,贪水者必呕” 之类,亦不可以呕为独有声矣。又少阴病“下利,用通 脉四逆汤”一条,其所叙诸证,既有干呕之文,何下文 加减法中又曰:呕者加生姜乎?设仲景果以呕为独 有声,则又不当立干呕之名矣。观其既曰呕,又曰干 呕,则其义之殊别也,讵不著明也哉?且仲景尝言欲 呕矣,又言欲吐矣,未尝言欲干呕、欲哕也。夫欲之为 义,将出未出而预有所觉之辞也。夫将出未出而预 觉者,惟有形之物,无形之声则不然也。有形之物将 出乎胸膈之间,则虽未出而亦可以前知;若无形之 声,则不能前知其将出,必待夫既出而后可知也。呕 与吐,主有形之物言,故可谓之欲;干呕与哕,主无形 之声言,故不可谓之欲。成氏引“食谷欲呕,饮食入口 即吐”二句,而谓呕吐有轻重,其意盖以呕言欲而为 轻,吐言即而为重。安知言欲不言欲者,本为有形无 形设,不为轻重设也。果如其说,则得汤则呕,得食而 呕,心中温温欲吐,气逆欲吐之语,不出于仲景乎?又 引“俗谓之啘”一句以证呕,夫啘与哕,盖字异而音义 俱同者也,以之证呕,亦疏矣。虽然,以呕与吐较之,吐 轻于呕;以吐与干呕较之,干呕轻于吐。然三者亦各 自有轻重,必非三者之比矣。故《太素》曰:“木陈者其叶 落,病深者其声哕。”夫哕虽亦有轻而可治,重而不可 治者,然病至于哕,则其治也终不易矣。
《张洁古活法机要》
[编辑]吐证
[编辑]吐证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 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 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通于地气,主出而不 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 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 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 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弦,其证或先 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 槟榔木香和其气。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 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 通。治法当以大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 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罗天益卫生宝鉴》
[编辑]呕吐
[编辑]吐多者,理中丸去白术,加生姜。气上逆者则吐多,术 甘而壅,非气逆者之所宜。《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 是呕家圣药。生姜辛散,于是吐者多加之。”
伤寒吐而身热或不热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 小半夏加橘皮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之。吐 而手足寒,或烦躁,治用“四逆汤。”
脏寒。蛔上入膈。故吐蛔。此乃胃气虚寒。非实寒也。治 用仲景理中汤。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论呕吐》
[编辑]呕与吐之辨,已于《伤寒》论之,然证亦不一,有寒呕,有 热呕、气呕、痰呕、吐、食呕、吐血、吐蛔、恶心干呕。除热呕、 吐血外,近世呕、“吐”二字皆通用,然却无甚利害,于理 亦自不妨,并小半夏茯苓汤,或二陈汤,多加生姜煎。 生姜,呕中之圣药,大痛色如青菜色者死。
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陈 汤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汤加枳实半钱。不效则温中 汤,甚则附子理中汤或丁附汤,并须冷服。盖冷遇冷 则相入,庶不吐出。有痰饮粥药到口即吐,人皆谓其 翻胃,非也。此乃痰气结在咽膈之间,宜先以姜苏汤 下灵砂丹,俟药可进,则以顺气之药继之。
外有吐泻及痢疾,或腹冷痛,进热剂太骤,以致呕逆, 宜二陈汤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钱,甚则入沉香少许。 寒、热、气,食,痰血,六呕,外有漏气走哺。漏气者,上焦热食必先吐而后下,汗出身胃热。走哺者,下焦热,气逆 不续,大小便不通,呕吐不禁。
凡进热药愈增者,当于寒呕中求。热呕宜二陈汤加 黄连一钱。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 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宜二陈汤加枳 实、木香各半钱,或吴茱萸汤。不效则丁沉透膈汤,及 五膈宽中汤。
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 大概治以理中为先,二陈汤加枳实一钱,或加南星 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汤或导痰 汤。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发,俗谓之“冷痫”,或服新法半 夏汤或抓脾汤。外有热痰而呕者,宜小半夏茯苓汤 加竹茹如钱大。若呕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闷,谓 之痰厥,宜姜附汤,以生附代熟附。
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畏船人,宜大半夏 汤,或小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治中汤皆可用。 呕吐诸药不效,当借镇重之药,以坠其逆气,宜姜苏 汤下灵砂丹,须百粒作一服,俟药得效,却以养正丹、 半硫圆导之。呕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 遂以为热。
又有呕吐诸药不效,又别无前项痰气等证,乃蛔在 胸膈作呕,见药则动,动则不纳药,药出而蛔不出,虽 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药。或于治呕药中入炒川 椒十粒,蛔见椒则头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到口即吐, 后去干姜,只参、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药, 立吐定。盖虚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木则自通, 干姜、白术则泥耳。
风寒呕吐,有寒热二证。无物为呕,有物为吐。何以吐 为有物?古语只闻有干呕,不闻干吐。太阳与阳明合 病,身热头疼,项强、烦热、鼻干、目疼而呕,宜葛根汤加 半夏一钱。太阳与少阳合病,头疼腰疼,往来寒热,胸 胁疼痛而呕,宜黄芩汤加半夏一钱半,入生姜五片 煎。若少阳证具,不系合病,呕而热者,宜小柴胡汤。若 阳明证具,虽显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呕多,犹属上焦, 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汤。若太阳不与少阳、阳明合病, 而独见太阳证,或吐泻者,恐病人膈间素有痰饮,停 饮伤滞,且以二陈汤定之。候呕吐定,徐进解太阳经 药。若先呕却渴者,宜猪苓汤。先渴却呕者,为膈间有 水,宜小半夏加茯苓汤。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吐已复 渴,名曰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也,宜五苓散。 若少阴不渴而吐,或干呕者,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 呕而吐涎沫者,吴茱茰汤。太阴厥阴间有呕吐,太阴 宜理中汤,厥阴宜四逆汤,并加生姜煎。已上阴证,乃 阴中之阴,宜用热剂。阳入阴者,能为利而不呕,呕属 上而近于外也。阳之所入者深。故利也。又有阳证。病 新瘥后见呕。并无别因。此饮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 膏汤。或橘皮竹茹汤。
大凡得之太阳而呕者,必是合病呕,乃病渐入内,非 正太阳也。曾记有人初得病,太阳证,大呕吐不止,药 投暖剂,莫能治之。知太阳已汗解,固当用冷剂。是太 阳见呕,非合阳明,则合少阳,其呕为热,用暖剂非矣。 曾见太阳证大呕,不用呕吐药,只解表自除。
又记有人初病,具太阳证而呕。一家少长患状悉类, 进养胃汤八服,无不立效。此时行之气适然如此,是 为伤寒杂病,又非可以正经伤寒律之。
伤暑呕而渴者,浸冷香薷汤,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 呕不止者,枇杷叶散去茅根,吞来复丹。呕而有痰,却 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汤,或消暑饮。
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运,头痛如破,宜冲 和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加干葛七分,或用末子 理中汤和缩脾饮。伤食之证,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 败卵臭,畏食头痛,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身不痛耳。 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圆子、小七香圆和服。 食过多而伤,停留中脘,闻食气则呕,二陈汤加砂仁 一钱,未愈,更加丁香半钱。或治中汤加砂仁一钱,丁 香十粒。大呕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实半夏汤加砂仁 一钱,白豆蔻仁半钱,咽《感应圆》。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吐酸吞酸
[编辑]若素有痰火,胸膈郁塞,咽酸噎气,及素有吞酸吐酸 之证,或有酒积泄泻结痛,此皆湿热也,枳术丸加黄 连、姜汁炒、白芍药、酒炒陈皮各一两,石膏、生甘草各 五钱,缩砂、木香各一钱,川芎四钱。
〈注〉按前证吐酸吞酸,大略不同。吐酸者,湿中生热;吞酸者,虚热内郁,皆属脾胃虚寒中传末证。故《内经》以为火者,指其病形而言也;东垣以为胃寒者,指其病本而言也。凡患此者,先当辨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为主。若服寒凉,复伤胃气,则实实虚虚者矣。复审其脾气虚,而饮食不能输化,浊气不能
下降者,须用六君子汤补养脾胃为主,少佐越鞠丸以清中。故东垣先生云:“邪热不杀谷”,若悮认为 实热而妄用寒凉,必变败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