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6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四十八
嘔吐門一
黃帝素問〈診要經終論 舉痛論 痹論 厥論 脈解篇 刺禁論 五常政大
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示從容論〉
靈樞經〈經脈篇 熱病篇 玉版篇 五味篇〉
扁鵲難經〈吐脈〉
張機金匱要略〈嘔吐 吐蚘〉
華佗中藏經〈論臟腑虛實寒熱〉
王叔和脈經〈嘔吐之脈 吐蚘之脈〉
脈訣〈嘔吐之脈〉
孫思邈千金方〈嘔吐諸證〉
朱肱活人書〈嘔吐證〉
嚴用和濟生方〈嘔吐論治〉
劉完素六書〈嘔吐〉
成無己明理論〈嘔吐論〉
李杲十書〈用藥宜禁 論證分經〉
朱震亨心法〈嘔吐〉
局方發揮〈吐酸〉
王履㴑洄集〈嘔吐乾嘔噦欬逆辨〉
張潔古活法機要〈吐證〉
羅天益衛生寶鑑〈嘔吐〉
戴思恭證治要訣〈論嘔吐〉
王綸明醫雜著〈吐酸吞酸〉
藝術典第二百六十八卷
醫部彙考二百四十八
[编辑]嘔吐門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診要經終論》
[编辑]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 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註〉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嘔。嘔則氣逆於上,故面赤;不逆則否塞於中,故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
《舉痛論》
[编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註〉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從胃上出,故痛而嘔。
《痹論》
[编辑]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註〉肺主氣而司呼吸,其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痹則煩滿喘而嘔。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註〉胃氣不能行於四支,故四支解墮。脾脈上鬲挾咽,氣痹不行,故發欬。入胃之飲,上輸於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厥論》
[编辑]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 臥。
〈註〉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故厥則腹滿䐜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註〉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穀。少陰氣,故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嘔變」當作「變嘔。」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註〉手太陰厥逆,肺氣逆也。肺主氣,故虛滿而欬,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嘔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當治主病之肺氣焉。
《脈解篇》
[编辑]《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註〉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則盛滿而上溢,故嘔。《經》云:「足太陰獨受其濁」,太陰之清氣上出則為噫,濁氣上溢則為嘔也。
《少陰》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 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
〈註〉少陰寒水在下。君火之氣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則諸陽之氣上浮。而無所依從矣。是以陽熱上逆。而為嘔欬氣喘之病。
《刺禁論》
[编辑]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註〉膽汁洩者嘔苦,嘔則膽氣絕矣。夫十一臟腑皆取決於膽,是膽為臟腑陰陽生氣之始。故中膽者一日半死。
《五常政大論》
[编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
〈註〉火熱爍肺也。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地氣遷,氣乃 大溫,身熱頭痛,嘔吐。
〈註〉「地氣遷者,謂上年在泉之終氣,而交於今歲司天之初氣也。歲前之終氣,乃少陰君火;今歲之初氣,乃少陽相火。」二火相交,故氣大溫,而病身熱頭痛,嘔吐。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其病嚏欠嘔。
〈註〉嚏欠嘔者,風木之氣也。
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二之氣,其病熱鬱於 上,欬逆嘔吐。
〈註〉二之客氣,乃太陰濕土病,熱鬱嘔吐,火熱鬱之於內也。
三之氣,天政布,炎暑至,少陽臨上,民病欬嘔。
〈註〉司天之氣,上臨於三氣,故「天政布。」主時之氣,亦屬少陽,故炎暑至。民病欬嘔,感風火之氣也。
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脅䐜,嘔吐霍亂。
〈註〉「民病心痛諸證,皆感土氣而發。蓋五運之氣居其中,上受司天之勝,下受在泉之制,無分太過不及,咸受其鬱而復發也。」故其所發者,即所鬱之本氣,非子為母復也。
火鬱之發,民病嘔逆。
〈註〉民病嘔逆,火熱盛也。
少陽所至為嚏嘔。
〈註〉此春病之常也。
少陽所至為嘔涌。
〈註〉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 則嘔,腹脹,善噫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註〉「厥陰在泉,寅申歲也。」脾氣病,則飲食不下,食則嘔諸證,木淫而土病也。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
〈註〉陽明在泉,子午歲也。喜嘔,嘔苦。足少陽病。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食則嘔。
〈註〉厥陰司天,己亥歲也。食則嘔,脾經病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嚏嘔。
〈註〉「少陰司天,子午歲也。嚏嘔」,火熱上炎也。
厥陰之勝,憒憒欲吐,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註〉憒憒欲吐。甚則嘔吐。鬲咽不通。胃土病也。
少陰之勝。炎暑至嘔逆。
〈註〉「嘔逆」,陰氣上逆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欲嘔,嘔酸,善饑。
〈註〉少陽之氣,合於三焦,故熱客於胃而為嘔饑,蓋三焦之原,皆出於胃間也。
厥陰之復,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 而吐。
〈註〉復者,謂三陰三陽之氣,受所勝之氣,勝制鬱極,而復發也。嘔吐飲食不入,木淫而土敗也。痹者,閉而痛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飲食不化,嘔而密默,唾吐清液, 甚則入腎竅,瀉無度。
〈註〉氣極則變,陰濕之氣盛,是以飲食不化。嘔者,濕乘陽明也。密默者,欲閉戶牖而獨居,陰陽相薄也。太陰者,三陰也。陰變而乘於陽,則陽欲盡而陰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則入腎,下乘冬令之寒水,腎開竅於二陰,故曰「竅瀉。」
少陽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
〈註〉「火氣內發」者,陰火發於內也。發於上焦,則口糜。發於中焦,則嘔逆。發於下焦,則血溢血泄。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 欬噦煩心,病在鬲中。
〈註〉「陽明之復,發於本位,主令之時,是以清氣大舉,心痛否滿,腹脹而泄」,乘火土也。膽病者,善太息,嘔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欬噦煩心者,病在鬲中,陽明之氣上逆也。」
少陽司天,客勝則嘔逆。
〈註〉嘔逆,太陰濕土之氣合於內也。
少陽在泉,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 中而嘔,少陰同候。
〈註〉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者,君相二火之客氣反上行而自病也;格而嘔者,太陰之客氣自病也。因主勝而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陰同候,謂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註〉「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者,從下而上也。在下之水液上行,則為喘嘔,亦猶天地陰陽之氣,上下相乘,而水隨氣之上下也。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註〉「熱」者,君火之氣也。
《示從容論》
[编辑]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 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註〉脾氣不守,土壞而不能制其水矣。胃氣不清,水邪之入於胃矣。胃氣傷,故經氣不為使。真臟者,脾腎之臟真也;壞決者,土壞而水決也。胃主經脈,水入於胃,是以經脈旁絕。五臟主藏精者也。土分王於四臟,土氣不守,是以五臟之津液皆為之漏泄。水在胃則嘔,在肺則衄,此水邪直傷於胃肺。
《靈樞經》
[编辑]《經脈篇》
[编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 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註〉是動則病氣而及於經,從經而及於臟腑,故為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諸證。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為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厥逆從上下散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氣逆也。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註〉是主肝所生之病者,胸滿嘔逆。蓋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行氣於經。肝所生病,則肝氣厥逆,不能行散穀精,故胸滿嘔逆也。
《熱病篇》
[编辑]熱病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註〉汗不出,嘔下血者,外熱不解,而入於陰之經也,熱甚而正氣已絕,刺之無益也。
《玉版篇》
[编辑]欬嘔腹脹,且飱泄,其脈絕,是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 而死矣。
〈註〉欬嘔腹脹且飱泄,其脈絕,逆於肝脾之絡也。夫胃者,水穀血氣之海也,五臟之大,絡海之所以行雲氣於天下之道路也。水天之氣,上下相通,一晝一夜,遶地環轉一周。如逆而不行,則開闔已息,是以不過一周而死也。
《五味篇》
[编辑]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 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 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 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註〉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穀之氣,皆不能勝之。苦性下泄,故入於下脘。三焦者,少陽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閉塞不通。三焦不通,則入胃之水穀,不得通調布散,故變而為嘔。夫腎主骨,腎為寒水之臟,苦性寒,故走骨,同氣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於下,而復出於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
《扁鵲難經》
[编辑]《吐脈》
[编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 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 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 元氣,故知不死。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 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 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嘔吐
[编辑]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 之。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 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 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膈上病,痰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 之。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先湯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 之。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其名曰「酒疸。」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諸勞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必小柴胡湯〉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 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 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 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 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 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濇,其 病難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茱萸湯主之。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 散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 主之。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 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吐蚘
[编辑]蚘厥者,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 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 當自吐蚘。
蚘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 草粉蜜湯主之。
《華佗中藏經》
[编辑]《論臟腑虛實寒熱》
[编辑]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 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 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 部,以斷其臟也。
肝脈緩甚。嘔逆。
肝厥不已,傳邪入膽,嘔清汁。又膽病則口苦太息,嘔 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其脈 診在左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心氣實,則小便不利,腹滿身熱而重,溫溫欲吐,吐而 不出,喘息急,不安臥,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 是也。
脾者土也,其病則面色痿黃,實則舌強直,不嗜食,嘔 逆,四肢緩。夫脾病也,色黃體重,失便,目直視,脣反張, 爪甲青,四逆吐食,百節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 緩,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胃者,腑也。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 已。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痛甚則腹脅脹滿,嘔吐 不入食,當心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 欠。
上焦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納也。 病內外俱虛,臥不得安,身冷脈細微,嘔而不入食者 死。
《晉王叔和脈經》
[编辑]《嘔吐之脈》
[编辑]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 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 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 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
寸口脈細,發熱嘔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 橘皮桔梗湯,灸中府。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 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 圓,針胃管瀉之。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息肩,心中澹澹,食欲 嘔,緊而滑者,吐逆。
溫病四五日,頭痛腰痛而吐,脈來細彊,十二日死。 寸口數即吐。
《吐蚘之脈》
[编辑]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胸中,嘔吐蚘蟲,心健忘。
==《嘔吐之脈》
[编辑]數脈歌曰:「陽數即吐兼頭疼。」
《脾脈歌》曰:「三部俱緩脾家熱,口臭胃翻長嘔逆。 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衝衝未得疏, 欲知疾患多為冷,指下尋之慢極遲,吐逆不定經旬 日,胃氣衝心得幾時。」
滑脈歌曰:「滑脈居寸多嘔逆。」
《雜病生死歌》曰:「內實腹脹痛滿盈,心下牢強乾嘔頻, 手足煩熱脈沉細,大小便澀死非真。」
外實內熱吐相連,下清注穀轉難安。忽然診得脈洪 大,莫費神功定不痊。
凡脈尺寸緊數形,又似釵直吐轉增。此患蠱毒急須 救,速求神藥命難停。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嘔吐諸證》
[编辑]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脣反張,爪甲青,飲食吐 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 其色當黃而反青者,此是木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慍慍然,欲吐,復不能吐 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盪心,嘔欬吐逆,狂語,汗出 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 而反黑者,此是水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下焦如瀆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 禁。故曰「走哺。」
黃疸之病,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 而微熱。
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 吐之,方用苦參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 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 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口脈緊而芤,緊即為寒,芤即 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即噎。關上數,其 人則吐。趺陽脈微而澀,微即下利,澀即吐逆,穀不得 入。趺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 爭,但出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寬緩即」 瘥。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
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 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後服餘 湯,即流利便不吐也。凡嘔者多食生薑,此是嘔家聖 藥。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嘔吐證》
[编辑]傷寒三四日,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舌乾,或往來寒 熱而嘔,其尺寸脈俱弦,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太陽 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可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蓋脈弦 細,頭疼發熱,屬少陽。少陽受病,口苦咽乾,目眩,宜小 柴胡湯以解表,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讝語屬胃,胃 和則愈。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陽 明也。
嘔吐者,不可下。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陽 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宜與小柴 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得 屎而解。
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經,足陽明之 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 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 得下,胃氣因和,浹然汗出而解。大抵嘔證不一,各有 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與小柴胡湯,胸脅 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若嘔 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大便祕,老 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故也。枳實 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慎 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古人治嘔,多 用半夏、生薑。孫真人云:生薑是嘔家聖藥,仲景治嘔 皆用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嘔者,葛 根加半夏生薑湯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 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 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金匱》諸嘔吐穀不得下 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皆 可選用。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渴者,豬 苓湯主之。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嘔 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本渴飲水而嘔者, 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之水,赤茯苓湯主之。若少 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若汗若吐,若下 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薑湯主之。傷寒差後 嘔者,有餘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薑主之。
大凡嘔者,飲食不下。乾嘔者,今人所謂啘也。或因汗 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熱,故使乾嘔,官局中 桔梗湯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乾嘔者,桂枝證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者,小青龍也;身涼汗出, 兩脅痛,或乾嘔者,十棗湯也。少陽下利,脈微,與白通 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 少陰下利,裏寒外熱,脈微欲絕,或乾嘔者,通脈四逆 湯也。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傷寒論》曰:食 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 焦也。仲景無治法。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陰證也。穀入 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湯。
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 氣治之,法在腳氣門。
吐有冷熱二證: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 在胃脘,五苓散主之。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也。水入 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 宜服五苓散。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 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主 之。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乾薑黃芩黃連 「人參湯主之。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朮加生 薑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 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 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 四逆湯。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若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身涼汗出。兩脅疼痛。或乾嘔。此十棗湯證也。
《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嘔吐論治》
[编辑]「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為主。蓋胃受水穀, 脾主運化,生血生氣,以統四體者也。若脾胃無所傷, 則無嘔吐之患。其或飲食失節,溫涼不調,或喜餐腥 膾乳酪,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濕處,當風取涼,動擾 於胃。胃既病矣,則脾氣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 塞,遂成嘔吐之患焉。」然此特論飲食過傷,風涼冷濕 之所由致者。又如憂思傷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 受邪熱。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嘔吐。臨病宜審之。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嘔吐
[编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流而不腐,動而不蠧, 故吐嘔酸者,胃鬲熱甚,則鬱滯於氣,物不化而為酸 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
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 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 為寒者,誤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故飲 之則令人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語澀,譫妄歌唱,悲 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煩渴嘔吐,皆熱證也。其吐必 酸,為熱明矣。況熱則五味皆厚。《經》曰:「在地為化」,化生 五味,皆屬土也。然土旺勝水,不能制火,則火化自甚, 故五味熱食則味皆厚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 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或口淡 者,胃熱也。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故胃為一身之本, 淡為五味之本。然則吐酸豈為寒者與?所以妄言為 寒者,但謂多傷生硬黏滑,或傷冷物,而喜噫酢吞酸, 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 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通 暢,則為熱也。故傷寒身表熱者,熱在表也。宜以麻黃 湯類甘辛熱藥發散,以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 凡內傷冷物,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擊,而 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者,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 熱,得大汗熱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不為他病,止為 中酸,俗謂之「酢心」是也。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 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而和也。若久吞酸而不 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 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是謂 能令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如飲食在器。覆蓋而自 酸也。宜餐糲食蔬菜。能令氣之通利。
吐利腥穢,腸胃寒而傳化失常,子能制鬼賊,則己當 自實,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腥者金之臭,由 是熱則吐利酸臭,寒則吐利腥穢,亦猶飯漿,熱則易 酸,寒則水腥也。
凡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裏,通宜涼膈散。傷寒 雜病,一切嘔吐,調胃承氣湯。煩悶乾嘔,黃連解毒湯。 嘔吐煩渴者,桂苓甘露飲、五苓散。眩欬嘔者,白虎加 半夏橘皮湯。寒嘔吐,四肢厥逆,清涼調胃散。濕溫內 甚,惡心嘔吐者,白虎解毒湯。
《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嘔吐論》
[编辑]傷寒嘔吐,何以明之?嘔者,有聲者也,俗謂之啘。吐者, 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乾吐。是以於嘔則曰「食 穀欲嘔」,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 可知矣。傷寒嘔,有責於熱者,有責於寒者。至於吐家, 則悉言虛冷也。《經》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又曰:「胃中虛冷,故吐也。」嘔家則不然。嘔有熱者,有寒者,有停飲者,有胃脘有膿者,皆 當明辨之。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與其嘔不止,心 下急,鬱鬱微煩,大柴胡湯主之者,是邪熱而嘔者也。 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與其乾嘔吐 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寒邪為嘔者也。先嘔 後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後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 家,是停飲嘔者,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盡自愈,是胃 脘有膿而嘔也。諸如此者,雖有殊別,大扺傷寒表邪 欲傳裏,裏氣上逆,則為嘔也。是以半表半裏證,多云 嘔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 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是知邪氣傳裏者,必致嘔 也。至於乾薑附子湯證云:「不嘔不渴,為裏無熱。」十棗 湯證云:「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 即此觀之,其嘔為裏熱明矣。嘔家之為病,氣逆者必 散之,痰飲者必下之。《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 家聖藥」,是要散其逆氣也。《金匱要略》曰:「嘔家用半夏 以去其水,水去嘔則止」,是要下其痰飲也。嘔多雖有 陽明證,不可攻者,謂其氣逆而收斂為實也。其嘔而 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俱為難治,蓋謂其 虛寒之甚也。醫者必審其邪氣之虛實,疾證之逆順, 而施藥圖治則當矣。
《元李杲十書》
[编辑]《用藥宜禁》
[编辑]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輭者,此上氣壅滯,以 薑橘之屬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當歸、桃仁、 麻仁、㮋李仁、皂角仁,則所當禁也。
《論證分經》
[编辑]嘔吐噦胃所主,各有經乎?答曰:「胃者,總司也。內有太 陽、陽明少陽三經之別,以其氣血多少,而與聲物有 無之不同。即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 即吐、嘔食已則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冬,雖有 陽明證,不可下。」
《朱震亨心法》
[编辑]嘔吐
[编辑]凡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及生 薑。有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用人參、生薑、黃芪、白 朮、香附之類。大抵嘔吐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劉河 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 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 之分,而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 嘔者。
嘔吐藥忌䒷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丸 藥,帶香藥行散不妨。
《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
惡心有痰、有熱、有虛,皆用生薑,隨證佐藥。戴云:「惡心 者,有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惡心,實 非心經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 惡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湯, 或理中湯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熱惡心者,以二陳 加生薑汁炒黃連、黃芩各一錢最妙。」
蚘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蚘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 蚘蟲。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 效。蚘見椒則頭伏故也。
《局方發揮》
[编辑]吐酸
[编辑]或曰:「吐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予曰:吐 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酢,平時津液隨 上升之氣,欝積而成,欝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 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積久不能自涌而出,伏於 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嚥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 愈欝,而酸味刺心,肌表溫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 丸,津液得行,亦得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 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 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 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濕熱欝 積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製 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主病。湯浸炊餅為 小丸吞之。仍教以粗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王履㴑洄集===《嘔吐乾嘔噦欬逆辨》===
[编辑]嘗讀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有曰:「嘔者,有聲者也,俗謂 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乾吐,是以於 嘔則曰食穀欲嘔,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 之有輕重可知矣。」又曰:「噦者,俗謂之欬逆是也。」余竊 疑之,於是即仲景《傷寒論》以考其是非,以訂其說。夫 《傷寒論》曰:嘔,曰吐、曰乾嘔、曰噦者至多,曰欬逆者,則 二而止也。因類聚而觀之,夫嘔者,東垣所謂聲物兼 出者也。吐者,東垣所謂物出而無聲者也。至若乾嘔 與噦,皆聲出而無物也,東垣但以噦該之,而無乾嘔之論。夫乾嘔與噦,其所異者,果何在哉?微甚而已矣。 故仲景於乾嘔,則皆平易言之;於噦則曰:「太陽中風, 火劫發汗後,久則譫語,甚者至噦」,又曰:「陽明中風,若 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又曰:「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 汗出者,因得噦。」雖亦間有似平易言者,然比之言乾 嘔則徑庭矣。竊又思之,乾嘔與噦,東垣視為一,仲景 視為二。由為一而觀之,固皆聲之獨出者也。由為二 而觀之,則乾嘔乃噦之微,噦乃乾嘔之甚。乾嘔者,其 聲輕而短,噦者其聲重大而長,長者雖有微甚之分, 蓋一證也。今成氏乃以嘔為有聲,與乾嘔混而無別, 又以噦為欬逆,若此者,余未之能從也。夫仲景以聲 物兼出而名為嘔,以物獨出而名為吐,以聲獨出而 名為乾嘔。惟其嘔兼聲物,故無物而聲空鳴者乃謂 之乾,乾猶空也。至於吐,則是必有物矣,其可謂之乾 乎?仲景於「嘔」字加一「乾」字,所以別夫嘔為聲物兼出 者耳。成氏乃以嘔為獨有聲,而同乎乾嘔,得不有失 仲景措辭之本意歟?仲景曰: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 嘔,膿盡自愈。夫謂之嘔盡膿,其可以嘔為獨有聲乎? 至於曰:「得湯則嘔,得食而嘔,飲食則嘔,貪水者必嘔」 之類,亦不可以嘔為獨有聲矣。又少陰病「下利,用通 脈四逆湯」一條,其所敘諸證,既有乾嘔之文,何下文 加減法中又曰:嘔者加生薑乎?設仲景果以嘔為獨 有聲,則又不當立乾嘔之名矣。觀其既曰嘔,又曰乾 嘔,則其義之殊別也,詎不著明也哉?且仲景嘗言欲 嘔矣,又言欲吐矣,未嘗言欲乾嘔、欲噦也。夫欲之為 義,將出未出而預有所覺之辭也。夫將出未出而預 覺者,惟有形之物,無形之聲則不然也。有形之物將 出乎胸膈之間,則雖未出而亦可以前知;若無形之 聲,則不能前知其將出,必待夫既出而後可知也。嘔 與吐,主有形之物言,故可謂之欲;乾嘔與噦,主無形 之聲言,故不可謂之欲。成氏引「食穀欲嘔,飲食入口 即吐」二句,而謂嘔吐有輕重,其意蓋以嘔言欲而為 輕,吐言即而為重。安知言欲不言欲者,本為有形無 形設,不為輕重設也。果如其說,則得湯則嘔,得食而 嘔,心中溫溫欲吐,氣逆欲吐之語,不出於仲景乎?又 引「俗謂之啘」一句以證嘔,夫啘與噦,蓋字異而音義 俱同者也,以之證嘔,亦疏矣。雖然,以嘔與吐較之,吐 輕於嘔;以吐與乾嘔較之,乾嘔輕於吐。然三者亦各 自有輕重,必非三者之比矣。故《太素》曰:「木陳者其葉 落,病深者其聲噦。」夫噦雖亦有輕而可治,重而不可 治者,然病至於噦,則其治也終不易矣。
《張潔古活法機要》
[编辑]吐證
[编辑]吐證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 通於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 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通於地氣,主出而不 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 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結燥,氣上衝而 胸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 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 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 檳榔木香和其氣。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沉而 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祕而不 通。治法當以大毒藥通其祕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 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祕結而自愈也。
《羅天益衛生寶鑑》
[编辑]嘔吐
[编辑]吐多者,理中丸去白朮,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朮 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 是嘔家聖藥。生薑辛散,於是吐者多加之。」
傷寒吐而身熱或不熱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或 小半夏加橘皮湯,或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之。吐 而手足寒,或煩躁,治用「四逆湯。」
臟寒。蚘上入膈。故吐蚘。此乃胃氣虛寒。非實寒也。治 用仲景理中湯。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論嘔吐》
[编辑]嘔與吐之辨,已於《傷寒》論之,然證亦不一,有寒嘔,有 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蚘、惡心乾嘔。除熱嘔、 吐血外,近世嘔、「吐」二字皆通用,然卻無甚利害,於理 亦自不妨,並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多加生薑煎。 生薑,嘔中之聖藥,大痛色如青菜色者死。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 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 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 則相入,庶不吐出。有痰飲粥藥到口即吐,人皆謂其 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薑蘇湯 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劑太驟,以致嘔逆, 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甚則入沉香少許。 寒、熱、氣,食,痰血,六嘔,外有漏氣走哺。漏氣者,上焦熱食必先吐而後下,汗出身胃熱。走哺者,下焦熱,氣逆 不續,大小便不通,嘔吐不禁。
凡進熱藥愈增者,當於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 黃連一錢。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 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 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 五膈寬中湯。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 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 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 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 夏湯或抓脾湯。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 加竹茹如錢大。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悶,謂 之痰厥,宜薑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惡心乾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畏船人,宜大半夏 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皆可用。 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薑蘇 湯下靈砂丹,須百粒作一服,俟藥得效,卻以養正丹、 半硫圓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 遂以為熱。
又有嘔吐諸藥不效,又別無前項痰氣等證,乃蚘在 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蚘不出,雖 非吐蚘之比,亦宜用吐蚘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 椒十粒,蚘見椒則頭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 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藥, 立吐定。蓋虛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則自通, 乾薑、白朮則泥耳。
風寒嘔吐,有寒熱二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何以吐 為有物?古語只聞有乾嘔,不聞乾吐。太陽與陽明合 病,身熱頭疼,項強、煩熱、鼻乾、目疼而嘔,宜葛根湯加 半夏一錢。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疼腰疼,往來寒熱,胸 脅疼痛而嘔,宜黃芩湯加半夏一錢半,入生薑五片 煎。若少陽證具,不係合病,嘔而熱者,宜小柴胡湯。若 陽明證具,雖顯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嘔多,猶屬上焦, 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 而獨見太陽證,或吐瀉者,恐病人膈間素有痰飲,停 飲傷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太陽經 藥。若先嘔卻渴者,宜豬苓湯。先渴卻嘔者,為膈間有 水,宜小半夏加茯苓湯。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吐已復 渴,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也,宜五苓散。 若少陰不渴而吐,或乾嘔者,理中湯去白朮加生薑。 嘔而吐涎沫者,吳茱茰湯。太陰厥陰間有嘔吐,太陰 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並加生薑煎。已上陰證,乃 陰中之陰,宜用熱劑。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嘔,嘔屬 上而近於外也。陽之所入者深。故利也。又有陽證。病 新瘥後見嘔。並無別因。此飲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 膏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嘔,乃病漸入內,非 正太陽也。曾記有人初得病,太陽證,大嘔吐不止,藥 投暖劑,莫能治之。知太陽已汗解,固當用冷劑。是太 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為熱,用暖劑非矣。 曾見太陽證大嘔,不用嘔吐藥,只解表自除。
又記有人初病,具太陽證而嘔。一家少長患狀悉類, 進養胃湯八服,無不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如此,是 為傷寒雜病,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傷暑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 嘔不止者,枇杷葉散去茅根,吞來復丹。嘔而有痰,卻 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運,頭痛如破,宜沖 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 理中湯和縮脾飲。傷食之證,胸膈痞塞,吐逆嚥酸,噫 敗卵臭,畏食頭痛,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耳。 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圓子、小七香圓和服。 食過多而傷,停留中脘,聞食氣則嘔,二陳湯加砂仁 一錢,未愈,更加丁香半錢。或治中湯加砂仁一錢,丁 香十粒。大嘔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實半夏湯加砂仁 一錢,白豆蔻仁半錢,嚥《感應圓》。
《王綸明醫雜著》
[编辑]吐酸吞酸
[编辑]若素有痰火,胸膈欝塞,嚥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 之證,或有酒積泄瀉結痛,此皆濕熱也,枳朮丸加黃 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 五錢,縮砂、木香各一錢,川芎四錢。
〈註〉按前證吐酸吞酸,大略不同。吐酸者,濕中生熱;吞酸者,虛熱內欝,皆屬脾胃虛寒中傳末證。故《內經》以為火者,指其病形而言也;東垣以為胃寒者,指其病本而言也。凡患此者,先當辨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為主。若服寒涼,復傷胃氣,則實實虛虛者矣。復審其脾氣虛,而飲食不能輸化,濁氣不能
下降者,須用六君子湯補養脾胃為主,少佐越鞠丸以清中。故東垣先生云:「邪熱不殺穀」,若悮認為 實熱而妄用寒涼,必變敗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