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7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七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七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五十三

  泄泻门二

  李杲十书春伤于风夏为飧泄论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朱震亨心法泄泻

  平治会粹泄泻从湿治有多少

  局方发挥泄利滞下治法不同

  罗天益卫生宝鉴濡泄 飧泄

  戴思恭证治要诀泄泻

  楼英医学纲目泄泻 飧泻

  王纶明医杂著证治

  李梴医学入门寒热表里证治 泄泻证治 总论治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法有九 难经五泄 泄证有七 脉候

艺术典第二百七十三卷

医部汇考二百五十三

[编辑]

泄泻门二

[编辑]

《元李杲十书》

[编辑]

《春伤于风夏为飧泄论》

[编辑]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阴阳应象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王冰注曰:“风中 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洞泄或飧泄。”成无己 注云:“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 以春适旺,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始动, 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 发,故攻内而为飧泄。”王海藏曰:“木在时为春,在人为 肝,在天为风。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是三春 之月,行三冬之令,以是知水太过矣。水既太过,金肃 愈严,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 明矣。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故所不胜 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变而为飧”泄也。所以病发 于夏者,以木绝于夏,而土旺于夏,湿本有下行之体 故也。不病于春者,以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也。 或谓春伤于风,是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 痛,恶风自汗,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 是时伤令也明矣。诸家注释,皆不得经旨者,盖由推 求太过故耳。夫风,天地之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 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 成何病?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 经络、某脏腑、某部分,成某病耳。注释者苟悟因病始 知病原之理,则于此伤不劳馀力,自迎刃而解矣。夫 洞泄是因其发动之时,形诊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 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耳,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 其今日必为此病也。且夫伤于风也,有当时发病者, 有过时发病者,有久而后发病者,有过时之久,自消 散而不成病者,何哉?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及 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且以伤风言之,其当时而发, 则为恶风发热,头疼自汗,欬嗽喘促等病;“其过时与 久而发,则为疠风、热中、寒中、偏枯五脏之风等病”,是 则洞泄、飧泄者,乃过时而发之中之一病耳。因洞泄 飧泄之病生,以形诊推之,则知其为春伤于风,藏蓄 不散而致。苟洞泄、飧泄之病未生,孰能知其已伤风 于前,将发病于后邪?假如过时之久,自消散而不成 病者,人亦能知乎?夫风者春之令也,春感之不即发 而至夏,邪既不散,则必为疾。其所以为洞泄者,以风 乃天地浩荡之气,飞扬鼓舞,神速不恒,人身有此肠 胃之职,其能从容传化,泌别而得其常乎?故水谷不 及分别而并趋下,其为飧泄,亦类此义夫王冰之注, 虽未免泥于必字,及未得经旨,然却不至太远也。若 成无己之说,则似太远矣,然犹未至于甚也。至王海 藏立论,则推求过极,欲异于人。殊不知反穿凿缀缉, 乖悖经旨,有不可胜言者,此先儒所谓如大军游骑, 出远而无所归矣。姑摭成无己、王海藏之说,辨其甚 者一二。夫无己谓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雨淫腹 疾,则当发为下利。窃谓“则当”二字,决然之辞也。春伤 风,遇夏之阳气外盛,而不能外发,故攻内为飧泄,此 或若可通矣。《经》曰:“木发无时。”倘风不伤于春,而伤于 他时,不遇夏之阳气外盛,将外发乎?将内攻乎?况风 属阳,与夏同气,果欲外出,则当随其散越之势而出, 安有不能之理乎?且风善行数变,其为病非一,岂独 能为四肢之疾乎?所谓雨淫腹疾之义,其不通亦如 此乎?乃若《海藏》则又以春伤风为时伤令。故于春伤 风,谓春行冬令,而温为寒折。又谓母亢而害所承之 子。吁!何支离破碎,徒费辞如此乎?《经》曰:“亢则害,承乃 制。”其义谓己亢极,则胜己者来制,如火亢极,则水来 制之。《经》所谓“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 之”之类,皆是胜己者为承。今以亢为母,承为子,将求胜于《经》欤?抑未达欤?又如以制物者为所胜,受制者 为所不胜,与《经》所谓“气有馀,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 胜”,及传之于其所胜,死于其所不胜之旨全反矣。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与前论异

[编辑]

木,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天为风。风者,无形之清气 也。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 冬之令也,以是知水为太过矣。水既太过,金肃愈严, 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 故《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 生者受病也,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变 而为飧泄也。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 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于夏也。若当春之时,木不发 生,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谓伤卫。以其阳气不出地 上,当以麻黄汤发之。麻黄味苦,味之薄者,乃阴中之 阳,故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为汗。若春木已 生,温令已显,阳气出于地上,寒再至而复折之,当以 轻发之,谓已得少阳之气,不必用麻黄也。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所以病发于夏者,以其木绝于夏,而土王 于长夏,湿本有下行之体,故飧泄于夏。不病于春者, 以其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飧泄不病于木之 时,而发于湿之分也。《经》曰: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 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谓也。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 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便虽多而不渴,精神短 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 损少之故。且小肠者,手太阳经丙火也。膀胱者,足太 阳经壬水也。是壬水来丙,小肠之位,小肠为壬所克 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以五行相克论之, 俱是足经。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则愈。其与 《难经》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亦作泄。海藏云: 此杂病火投于水,变为寒证,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 左脉俱浮,为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 水,而屈丙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 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诊脉者,孰能知之。宜“姜附 赤石脂。朱砂丹。”

如飧泄不禁,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导其湿。如飧泄及 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䐜胀,闭塞 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 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药。

肠中寒,则食已窘迫,肠鸣切痛,大便色白。肠中寒,胃 中热,则疾饥,小腹痛胀。肠中热,胃中寒,则胀而且泄。 非独肠中热则泄,胃中寒传化亦泄。

《朱震亨心法》

[编辑]

泄泻

[编辑]

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 白二术同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 芩,伐火利小水。痰积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黄芩、神麹 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 麻、防风;气虚用人参、白术、炒芍药、升麻;食积,二陈汤 和泽泻、苍术、白术、山樝、神麹、川芎,或吞保和丸。 泻水多者,用五苓散。久病大肠气泄,用熟地半两,炒 白芍、知母各三钱,升麻、干姜各二钱,炙甘草一钱,为 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麦粒,于百会穴灸三壮。 脾泻当补脾气,健运复常,用炒白术四两,炒神麹三 两,炒芍药三两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 汤作饼子尤佳。

食积作泻。宜再下之。神麹大黄作丸子服。

脾泻已久,大肠不禁,此脾气已脱,宜急涩之,以赤石 脂、肉豆蔻、干姜之类。

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 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已寒丸”,附子桂香丸。畏食者, 八味汤。

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浇,烦渴, 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连丸。

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久 阴,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 术附汤。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必噫气如 败卵臭,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或吞感应丸尤当。 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 食物,方才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经年不愈, 宜快脾丸三五粒。

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者,宜理中汤加干葛,或吞“酒 煮黄连丸。 因伤面而泻者,养胃汤加萝卜子炒研破一钱,痛者 更加木香半钱,泻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半钱。”

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米饮下五味 丸,或专以五味子煎饮,亦治脾肾泻。惟省节饮食忌 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 肾,俗呼为“脾肾泻。”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 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则重,其人虚甚,宜椒附汤暑泻因中暑热者,宜胃苓汤,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 少许。甚效。

世俗类用涩药治利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 初得之者,必变他疾,为祸不少。殊不知多因于湿,惟 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平治会粹》

[编辑]

泄泻从湿治有多少

[编辑]

泄泻者,水湿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得 此证者,或因于内伤,或感于外邪,皆能动乎脾湿,脾 病则升举之气下陷,湿变下注,并出大肠之道,以胃 与大肠,同乎阳明一经也。云湿可成泄,垂教治湿大 意而言,后世方论泥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 凡泄泻之药,多用淡渗之剂利之,下久不止,不分所 得之因,遽以为寒,而用紧涩热药兜之。夫泄有五:“飧 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 黏垢,湿兼热也;鹜泄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湿 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 者,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若此有寒热虚实之 不同,举治不可执一而言,谨书数法于后。夫泄有宜 汗解者,经言: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云:“久风为飧泄。” 若《保命集》云:用苍术、麻黄、防风之属是也。有宜下而 保安者,若长沙言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 之。下利已差,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下之安, 悉用大承气汤加减之剂。有宜化而得安者,格致馀 论。夏月患泄,百方不效。视之久病而神亦瘁,小便少 而赤,脉滑而颇弦,膈闷食减。因悟此久积所为,积湿 成痰,留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清其源则流自清。 以茱萸等作汤,温服一椀许,探喉中,一吐痰半升,如 利减一半,次早晨饮吐半升而利止。有以补养而愈 者。若《脾胃论》言: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大便泄泻, 从黄芪建中汤。有宜调和脾湿而得止者。若洁古言 曰:“四肢懒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饮食减少,以 白术、芍药、茯苓加减治之。”有宜升举而安者。若《试效 方》言:胃中湿,脾弱不能运行,食下则为泄,助甲胆风 胜以克之,以升阳之药,羌活、独活、升麻、防风、炙甘草 之属;有宜燥湿而后除者。若《脾胃论》言:“土湿有馀,脉 缓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从平胃散,有宜寒 凉而愈者。若长沙言协热自利者,黄芩汤主之,举其 湿热之相宜者。若长沙言下利,脉迟紧,痛未欲止,当 温之;下利心痛,急当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可与 理中、四逆汤辈,究其利小便之相宜者。河间言湿胜 则濡泄,小便不利者,可与五苓散、益元散分导之,以 其收敛之相宜者。东垣言:‘寒滑气泄不固,制诃子散 涩之’。”以上诸法,各有所主,宜独利小便而湿动也。岂 独病因寒,必待龙骨、石脂紧重燥毒之属?涩之治者, 又当审择其说,一途取利,约而不博可乎。

《局方发挥》

[编辑]

泄利滞下治法不同

[编辑]

泄利一门,其用锺乳健脾丸、朝真丸、驻车丸、诃黎勒 丸、大温脾丸、黄连阿胶丸、胡粉丸、桃花丸、诃黎勒散、 木香散、七枣汤、赤石脂散、养脏汤、御米汤、金粟汤、狗 头骨丸、豆蔻丸、肉豆蔻散、三神丸、丁香豆蔻散、止泻 丸,皆用热药为主治,以涩药为佐使,当为肠虚感寒 而成滑利者设也。彼泻利者,将无热证耶?将无积滞 耶?《内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多属滞下。”夫泻利证, 其类尤多。先贤曰:湿多成五泻。此确论也。曰风曰湿, 固不可得而通治矣。况风与湿之外,又有杂合受邪, 似难例用涩热之剂。今方中书证,有兼治里急者,有 兼治后重者,有兼治里急后重者,此岂非滞下之病 乎?今泻利与滞下,衮同论治,实实虚虚之患,将不俟 终日矣。

或曰:然则泻利与滞下,为病不同,治法亦别,吾子其 能通之乎?予曰: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暴注 属于火。”又下利清白,属于寒也。热者君火之气,火者 相火之气,寒者寒水之气。属火热者二,属水寒者一, 泻利一证,似乎属热者多,属寒者少。详玩《局方》,专以 热涩为用,若用之于下利清白而属于寒者,斯可矣。 《经》所谓“下迫”者,即里急后重之谓也。其病属火,相火 所为,其毒甚于热也。投以涩热,非杀之而何?谨按仲 景之法,谓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下利脉 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未止,急下之。下利脉反滑,当有 所去,下之安。下利不欲食,有宿食者,当下之。下利腹 满痛,为寒为实,当下之。下利腹坚实,“当下之。下利谵 语,有燥矢,当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急 下之。下利已差,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下之 安。”下利脉大浮弦,下之当自愈。风寒在者,不可下。下 后心下坚痛,脉迟,此为寒,宜温之。脉浮大,此为虚,强 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而肠鸣,当温之;下利脉迟 紧,痛未欲止,当温之。“下利心痛,急当救里,可与理中、 四逆、附子辈。下利大孔痛,宜温之。”观仲景可下者十 法,可温者五法。谓之下者,率用承气加减,何尝以砒丹、巴硇,决烈燥热重毒之剂?谓之温者,率用姜附为 主,何尝用锺乳、龙骨、石脂、粟壳紧涩燥毒之剂? 或曰:可下者,岂非肠胃有积滞乎?不用砒丹巴硇,恐 积滞未易“行也。吾子以为未然,幸发明承气之意可 乎?”予曰:“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温,善行滞 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无 所留滞,积行即止。砒丹巴硇,毒热类聚,剂成丸药,其 气凶暴,其体重滞,积垢虽行,毒气所过,譬如强暴贪 贼,手持兵刃,其可使之徘徊顾瞻于堂奥间乎?”借使 有愈病之功,其肠胃清淳之气,能免旁损暗伤之患 乎?仲景治利,可温者温,可下者下,或解表,或利小便, 或待其自已,区别易治、难治不治之证,至为详密。然 犹与滞下衮同,立方命论。其后刘河间分别在表、在 里、挟风、挟湿、挟热、挟寒、挟虚,明著经络,堤防传变。大 概,发明滞下证治,尤为切要,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 则后重自除,此实盲者之日月,聋者之雷霆也。 或曰:“局方治法,将终不能仿佛仲景之方耶?”予曰:“《圆 机活法》,《内经》具举,与经意合者,仲景之书也。仲景因 病以治方,局方制药以俟病,若之何其能仿佛也。”宋 命近臣雠校方书,近臣者,术业素异,居养不同,焉知 医之事哉?虽知尊仲景矣,亦未尝不欲效之也,徒以 捧心效西施尔。观桃花丸一方可见矣,即《要略》桃花 汤也。仲景以治便脓血,用赤石脂丸者,干姜、粳米同 煮作汤,一饮病安,便止后药。意谓病属下焦,血虚且 寒,非干姜之温,石脂之涩,且重,不能止血。粳米味甘, 引入肠胃,不使重涩之体少有凝滞,故煮成汤液,药 行易散。馀毒亦无。《局方》不知深意。不造妙理。但取易 于应用。喜其性味温补。借为止泻良方。改为丸药。剂 以面糊。日与三服。其果能与仲景之意合否乎。

《罗天益卫生宝鉴》

[编辑]

濡泄

[编辑]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气客于下焦,传为 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 内客于脾,故不能培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 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为之濡 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

飧泄

[编辑]

《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入胃中,则为 肠风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气 下降而不升,则风邪久而干胃,是木贼土也。故冲和 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谓之飧泄。或饮食太过,肠 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 举之,而消克之也,以加减木香散主之。 下多者,还用白术。气泄而不收则下多。白术甘壅补。 使正气收而不下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 于是下多者加之。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泄泻

[编辑]

冷泄不言而喻,“热亦能泻”者,盖冷泻譬之盐见火,热 则凝,冷则复消。热泻譬之水,寒则凝结,热则复化为 水。此外证状不一,疑似之间,并用先见分水丸一二 服,惟伤热泻不可用。

五虚者死。脉细皮寒少气,前后泄痢,饮食不入,元是 冷泻,因泻而烦躁饮水,转饮转泻者,参附汤、理中汤 加茯苓、黄连,名“连理汤”,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当暑 月,若的知暑泻,自合用暑药,的知冷泻,自合用热药。 中间有一等感暑,又复内伤生冷,非连理汤不可,下 泄无度,泄后却弹过响,肛门热,小便赤涩,心下烦渴, 且又喜冷,此药为宜。若元是暑泻,经久,下元虚甚,日 夜频并,暑毒之势已然,而泻不已,若用暑药,则决不 能取效,便用姜附辈,又似难施,疑似之间,尤宜用此。 余生治伤寒协热自利,有用白姜黄对半,名金银汤 者,即此意也。然不若连理汤为稳。如寒泻服上药未 效,宜木香汤或姜附汤、六柱汤,吞震灵丹、养气丹。手 足厥逆者,兼进朱砂丹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 直肠,难治。如泻已愈,而精神未复旧者,宜十补汤。寒 泻腹中大痛,于服前药外,间进乳豆丸,服诸热药以 温中,并不见效,登圊不迭,秽物即出,此属下焦,宜桃 花丸二五粒,诃黎勒丸以涩之。

暑泻,由冒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 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加车前子 少许,兼进“来复丹。”凡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 赤涩,未可便作热论。的知热泻方用冷剂,不然勿妄 投,以致增剧。泻止渴自止,小便亦能如常。

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稍可,须臾 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 流转,水谷不分所致,宜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 愈者,宽中散吞震灵丹,仍佐以米饮调香附末。 湿泻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二三次鸭溏,此脾家不 燥,常服平胃散自愈,缘内有苍术可以燥脾。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俗呼为“伤败腹。”其人必噫,气如败卵臭。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 或七香丸、红丸子杂服。

食积腹疼而泻,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调脾饮吞 感应丸。或因食一物过伤而泻,后复食之即泻者,以 脾为其所伤未复而然,宜健脾汤。因食冷物,停滞伤 脾,脾气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泻出而食物如故, 宜“治中汤”加干姜,吞酒煮黄连丸。 或重而泻泄频数者,宜冲和汤。

泻已愈隔年及后期复泻。古论云。“病有期年而发者, 有积故也。”宜感应丸。

风寒泄利下重,其人“四逆。”先以水盏半,葱白二根,煎 一盏,去葱,煎四逆散,至七分,欬,加北五味子、干姜各 半钱,悸加桂枝一钱,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钱,腹痛加 熟附子半钱。

若审是不利清谷,手足四逆,其人面带赤,或腹痛,或 干呕,或咽痛,四逆汤倍干姜。面赤者,加葱一根,腹痛 加芍药一钱半,呕加生姜,咽痛加桔梗一钱。

若口中和而背恶寒,宜正方四逆汤,不必加减。四逆 散、四逆汤,俱治少阴下利,四肢逆冷,泄利下重者,与 下利清谷者,一凉一温,又自有阴阳之别。盖四逆散 是治四逆阳证,四逆汤是治四逆阴证。

“若初得病,便是少阴证,其人发热恶寒,身疼头不痛, 宜麻黄附子细莘汤微汗之,或五积散加熟附半钱, 或五积散加顺元散。若烦闷厥逆,或舌卷囊缩,或下 利清谷,里寒外热,此属厥阴经阴中之阴,宜进通脉 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舌卷囊缩,不特 阴中之阴有之,阳明之热,䧟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 主宗筋,宗筋为热毒风所致,故弗荣而急引舌与卵, 是以舌卷囊缩。当泻阳以救阴,宜大承气汤。

要知均自为利。身不热手足自温者。太阴身体四逆 者。少阴厥阴。其馀身热下利。皆属阳经。然阴利有反 发热。或初病无热。利后却热。或初得病即身热。继而 自利。此阴利非阳传阴经之利。

若下利清谷,身热躁扰,里寒外热,仲景谓之“反发热”, 此乃阴盛格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 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阴气 入阴经而下利者,乃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 阳必客于外,所以外反热。要知阴阳二证,发热自是 不同。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 不痛。此为验。

《有元》是阳证,因冷剂太骤,遂见下利不止,而诸阳证 仍在,略不少衰,此当以暖药固其下,洞泄稍定,又宜 随证治之,不可用热。初病是阳经见头疼,以次阳传 入阴,头略不疼,不可便谓不疼为阴证,须问其得病 之初,头疼与否。

泻而腹痛有积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气散均各半 贴。若泻虽无积,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或六和汤加木香半钱,或不加木香,止与二药煎熟 去滓,调下苏合香丸。

泻而发热者,胃苓饮。泻而发渴者,胃苓饮兼缩脾饮。 馀泻渴兼作未透者,汤化苏合香丸,吞来复丹,或研 来复丹作末,白汤调下。已透者,香薷饮。

伤湿小便秘,大便溏者,五苓散吞戊己丸。戊己属土, 土能克水,因以得名。五苓乃湿家之要药,《经》云:“治湿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意盖取此。

伤食泻伤于生冷油腻,停滞膈间,脾气不温,食难消 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难化之物。并宜红丸子、“《金上 牢》内消丸。”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泄泻

[编辑]

五虚之证,予尝治数人,在下则泄泻不止,在上则吐 痰不已者皆死。盖气脱无所管摄故也。若用参术膏 救之于早者,十活二、三。

泄泻身热,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若火多,四苓 加木通、黄芩。泄而困倦不便,及脉数虚热者,宜参、术、 滑石、苓、通。泄而脉滑坚者,实热,宜大承气汤。

运气泄泻有六:一曰土助脾,湿盛而泄泻。《经》云:“岁土 太过,雨湿流行,民病溏泄肠鸣。”又曰:“岁水不及,湿乃 下行,民病身重濡泄。”又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 病鹜溏腹痛,肠鸣泄注。”又云:“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 下。”又云:“湿胜则濡泄,治以苦温”是也。

二曰风木攻脾,虚而泄泻。《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民病冷泄溏泄。”又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治以辛凉是也。

三曰热泻。《经》云:“少阳所至为暴泄。”又云:“少阴之胜,腹 满溏泄。”又云:“火郁之发,民病注下。治以寒剂。”是也。 四曰寒泄。《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民病肠鸣溏泄。” 又云:“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又云:“太阳之胜,寒入下 焦,传为濡泄,治以热剂。”是也。

五曰热中、寒中泄。《经》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 行,民病寒,反热中注下者,是外寒内热泄也。”又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者,是外热内寒泄也。治以寒热兼 施”是也。

六曰燥泄。《经》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肠鸣溏泄。” 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腹中鸣,注泄鹜溏。”又 云:“阳明之胜,清发于中,溏泄。”又云:“阳明之复,腹胀而 泄。”治以温剂是也。

飧泻

[编辑]

久风入中为飧泄。《经》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毛,留 而不去,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 传舍于腧,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 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 食不化。此久风入中为飧泄之义同也。 运气飧泄,皆属风木攻脾。《经》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 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 民病飧泄,体重腹痛。”又云:“土不及曰卑监。卑监之纪, 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治以凉剂”是也。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

《证治》

[编辑]

泄本属湿,然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而作。须看时 令,分寒热新久而施治。《治法》补脾消食,利小便。亦有 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亦有久泄,肠胃虚滑 不禁者,宜涩之。用白术二钱,茯苓、芍药炒各一钱五 分。已上三味,乃泄泻必用者。陈皮一钱,甘草炙五分。 若伤食泻黄,或食积,加神麹、麦芽、山樝各一钱,黄连 炒,七分若腹中窄狭,再加厚朴、枳实,以消停滞。

“按前证若饮食已消而泄泻未止,此脾胃之气伤也,宜五味异功散。若泄泻而腹中重坠,此脾胃之气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若服克滞之剂而腹中窄狭,此脾气虚痞也,宜六君子汤。若胁胀少食,善怒泻青,此脾虚为肝所乘,宜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木香。若少食体倦,善噫泄黄,此脾虚下陷也,宜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大凡诸证,若脾脉弦长者,肝木乘脾土也,当补脾平肝。若脾脉沉弦者,寒水侮脾土也,当温中补肾。夫黄连、枳实,虽消停滞,开痞闷。若脾胃充实,暴患实痞,宜暂用。若屡患屡服,或脾胃虚痞者用之,则脾胃反伤,而诸证蜂起。故东垣云:“脾胃实者,用黄连、枳实泻之。虚者,用白术、陈皮补之。”须分病之虚实,人之南北而治之。

若小便赤涩短少,加猪苓、泽泻各一钱,以分利之。夏 月,加茵陈七分,山栀仁炒四分。

“按前证若津液偏渗于大肠,大便泻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药分利。若阴阳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气虚而不能生水,宜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阴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气受伤而不能生水,六味地黄丸加麦门、五味。若肾经阴虚,阳无所生而小便短少者,滋肾丸。若肾经阳虚,阴无所化而小便短少者”,益气汤、六味丸。若误用渗泄分利,复伤阳气,阴无所生而小便不利,或目睛凸出,腹胀如鼓,或腿膝肿硬,或皮肤断裂者,先用滋肾丸、益气汤。每见元气虚而复用泽泻、猪苓,因损真阴,以致前证益盛者,急投《金匮》加减肾气丸,多有复生者。若反服牵牛、大黄峻剂通之,是速其危也。

若口渴引饮,加干姜一钱五分、人参、麦冬各一钱、升 麻四分、乌梅肉五个。

按前证“若胃气伤而内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术散。胃气弱而津液少者,用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而津液少者,用十全大补汤。肾虚津液少者,用六味地黄丸。肾水不足而虚火上炎者,用加减八味丸。若肾水不足之人,患泄泻,或服分利之剂过多而患口渴者,若不用前药以固其本源,则肺肾复伤,多变小便不利”,肚腹水肿等危证矣。

若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加黄连、苍术、泽泻 各一钱,升麻、木通各五分。发热作渴,加干姜、石膏各 一钱;黄疸,小便赤,加茵陈一钱,山栀、木通各五分。

按:东垣云:“若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舌干燥,饮食无味,二便不调,不欲饮食,或食不化,兼洒淅恶寒,凄惨面恶,此肺与脾胃虚而阳气不伸也,用升阳益胃汤治之。”前证若湿热内作,脾胃不能通调而致者,宜用此药分利之。湿热已去,脾胃虚弱而致者,宜用六君子、当归调补之。湿热已去,脾气下陷而“致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升举之。其黄疸,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渴不欲饮,此湿胜于热,用大茵陈汤。大便自利,茵陈栀子黄连汤。若往来寒热身黄者,宜用小柴胡加栀子。若因劳伤形体,饮食失节而身黄者,用小半夏汤。”盖黄疸为内伤不足之证,宜调补脾胃元气为主,若妄用驱逐,复伤元气,多致不起。

若久泻脾胃虚弱,饮食难化,加黄芪炙、人参各一钱, 神麹、麦芽各一钱二分,木香煨、干姜炙各五分。

按:“前证或作呕,或饮食少思,属脾胃虚弱,用四君子加半夏、木香。或兼作呕,或腹作痛,属脾胃虚

寒,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若麦芽善损肾神,麹善化胎损神,不宜轻用。大抵此证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主持,遂成久泄。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沥,多致不起。

若久泻肠胃虚滑不禁,加肉豆蔻、诃子皮、赤石脂各 一钱,木香煨、干姜炙各五分。

按东垣云:“中焦气弱,脾胃受寒冷,大便滑泻,腹中雷鸣,或因悮下,末传寒中,复遇时寒,四肢厥逆,心胃绞痛,冷汗不止,此肾与脾胃虚也,用沉香温胃丸治之。”窃谓前证,若脾胃虚寒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豆蔻、补骨脂。若脾气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若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若脾肾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塞,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气血俱虚,宜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亏损,宜用《金匮》加减肾气丸。

若饮酒便泄,此酒积热泻也,加黄连炒茵陈、干姜各 一钱,木香五分。

按前证若酒湿未散,脾气未虚,宜用此药分利湿热。若湿热已去,中气被伤,宜六君子调补中气。若误服克伐分利之剂,胸膈渐满,小便短少,或腿足与腹渐肿者,急用加减《金匮》肾气丸调补脾胃,多有生者。夫酒性大热,乃无形之物,无形元气受伤,当用葛花解酲汤分消其湿,往往反服大热酒症丸,重泻有形阴血,使阳毒大旺,元气消亡,折人长命。《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每见善饮服酒症丸者,多患疸证,不悟其因,反服分利化痰,以致变证而殁者多矣。

若寒月溏泄清冷,腹痛,伤生冷饮食,加神麹、麦芽炒、 干姜炙各一钱,缩砂、益智、木香各七分。

按:前证若脾肾虚寒,宜用四神丸。若脾肾虚脱,用六君、姜、桂。如不应,急补命门火以生脾土。

凡泄泻病,误服参、芪等甘温之药,则病不能愈,而或 变为黄疸。盖泄属湿,甘温之药能生湿热,故反助病 邪,久则湿热甚而为疸矣。惟用苦寒泻湿热,苦温除 湿寒则愈。泄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参、芪等药以补 之。

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 此虚寒也,枳术丸加人参、白芍药酒炒、神曲炒、大麦 芽炒杵去皮各一两。

按:前方乃饮食所伤之治法也。东垣云:“亦有六淫而致泻者,又有饮食所伤而致泻者,有因胃气下流而致泄者,有因风而成飧泄者,有因痰积于上焦,以致大肠不固而泄者,有因脾胃气虚而泄者。治法:外淫所伤,当调六气;七情所伤,当平五脏;饮食所伤,当消停滞;胃气下流,当升举之。因风者,解散之。痰积于上”焦,去其痰,脾胃气虚者补益之。《丹溪》谓:饮食毕而肠鸣腹痛,泻尽食物者,脾虚食泄,用理中汤加炮姜,攻刺腹痛,洞下水谷,名寒泻,用理中汤送大戊己丸。寒甚者,附子桂香丸。恶食者,八物汤。粪色青黄,肛门痛,烦躁作渴,小便不利者,名热泻,用五苓散、香连丸。泻而恶食,气噫腐臭,名食泻,治中汤加砂仁,或送“感应丸。”

若伤冷,食不消,腹痛溏泄,枳术丸加半夏姜制一两、 缩砂、干姜、神麹各炒、大麦芽各五钱。

按前证“若伤性热之物者,二陈加黄连、山樝;伤湿面之物者,二陈加神麹、麦芽;伤米食者,六君加谷糵;伤面食者,六君加麦糵;伤肉食者,六君加山樝;伤鱼腥者,六君倍加陈皮;伤角黍炊饭者,六君倍加酒曲。若物已消而泻未愈者,此脾胃受伤也,宜六君子汤。若饮食减少,或食而难化者,属脾胃虚寒,加炮姜、木香”、肉果。不应,加五味、吴茱萸、补骨脂。脾肾虚寒者,须服八味丸,否则多患脾虚中满之证。其神曲、麦芽,虽助戊土,以腐熟水谷。麦芽一味,余尝以治妇人丧子,乳房胀痛,欲成痈者,用一二两炒熟煎服即消,其破血散气可知矣。丹溪云:“麦芽消肾。”《妇人良方》云:“神曲善下胎。”皆克伐之功多,而补益之功少,亦不宜轻用。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寒热表里证治

[编辑]

伤寒无汗,寒热相搏而有汗,不能周身,惟在头也。背 强者,表不利也。证与风湿相似,渗湿汤主之。带表,五 积交加散,里寒,理中汤加附子。寒多浮肿,术附汤妙。 阳证自利溏泄身热,脐下亦热,作渴尿赤,后重,泄下 黄赤,故曰“肠垢。”阴证自利,太阴手足温,少阴、厥阴手 足厥冷,脐下亦冷,不渴,利下清白,故曰“鸭溏。”热因表 “邪入里,挟风则所下必暴寒,乃直中阴经大法,热宜 和解,或攻泄,或利小便;寒宜温中,或固下焦,俱不宜 发汗,令胃气虚而胀满作。”但自利旧分阳证阴证,又分协热协寒,而治法相同。然阳证自利,亦必里气虚 而表热乘之,乃能自利,虽太阳初证,下利亦然,与表 邪传里,协热下利无异。至于阴证协寒,其证尤显,所 以云:“阳证下利,误温则发黄斑出而死。”此等支离去 处,每为合一,庶不惑人。大概里气协热,下利黄赤者, 黄芩汤最妙。带表口渴下利者,柴苓汤。少阴热证,渴 而下利者,白虎汤。少阴热证,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而下利者,猪苓汤。热甚口燥心烦,下利纯清水者,大 承气汤。潮热谵语,脉滑有宿食者,大柴胡汤,或陶氏 黄龙汤。下利脉和者,内实下利,脉滑或浮大,按之反 涩,不饮食者,有宿食,并宜下之。又太阳初伤风,下利 不恶寒,头痛干呕,心痞腹痛者,桂枝汤加芫花,或十 枣汤。胃不和,肠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小便涩,大便 利者,赤石脂丸。下利频而溺如常者自止,橘皮竹茹 汤调之。合病自利。及心痞下利。见各条。

里气协寒,下利清白。太阴不渴者,理中汤、四逆汤。寒 毒入胃者,四逆汤加韭白。少阴自利,虚渴脉微者,白 通汤。厥逆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少 阴下利,咽痛者,甘桔汤。厥阴下利,先厥而后发热者, 下利必自止。若再厥者,必复利也,小建中汤、当归四 逆汤。利不止者,赤石脂禹馀粮汤。又下利身痛者,先 以四逆汤救里。利止,但身痛者,急服桂枝汤救表。凡 下利谵语直视,及厥躁不得眠,汗不止,无脉,及自利 不禁,身热脉实者,皆死。

少壮人实热下利,不宜止涩,止之则加热闷而死,名 曰壮热断下。

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表里之间者,欲食 而不能食。今伤寒厥深,下利脉迟,当不能食,而反能 食者,名曰“除中。”中之胃气既除,岂可再复。

泄泻证治

[编辑]

濡泻,即湿泻。肠垢,即热泻。鸭溏,即寒泻、虚泻、滑泻。大 要热者,小便赤涩,烦渴,腹中热,谷或不化,而色变青 黄,或黄赤黑,身能动作,声响亮,手足温。寒者,小便清 白,不渴,腹中冷,完谷色亦不变,变亦白色,身懒动作, 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机要》云:暴泻非阳,久泻非阴, 正如伤寒,始寒而终热也。

湿泻,如水倾下,肠鸣身重,腹不疼。外湿者,胃苓汤、除 湿汤、术附汤加茯苓。内湿者,白术芍药汤、白术茯苓 汤、二白丸。风湿相搏者,麹芎丸。痛甚者,治《痛泻方》。 风湿恶风自汗,或带清血,即太阴飧泻,反其所食原 物,由春伤风寒,夏感冷湿发动,故其泻暴。一方长幼 相似,不可温涩,以致变为痢胀。要知四季脾受风湿, 亦名“飧泻。”春宜古苍防汤、苍芍汤,夏宜二香散,秋宜 神术散,冬宜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 麹芎丸。带血虚者,胃风汤。

寒泻恶寒,身痛腹胀,切痛雷鸣,鸭溏清冷,完谷不化, 甚则脾败肢冷,理中倍加茯苓、厚朴,治中汤加砂仁, 或“大已寒丸。”又有一种脏冷,以热手按之则缓者,四 柱散、古姜附汤。

暑泻如水,烦渴尿赤,暴泻,实者,藿苓汤加黄连、车前 子,或“桂苓甘露饮;虚者,六和汤、清暑益气汤;有潮热 者,柴苓汤、升麻葛根汤;日久,香连丸、黄连阿胶丸、来 复丹。”

食泻:食积痛甚,泻后痛减,臭如抱坏鸡子,噫气作酸, 须先消克所伤之物。伤冷食者,感应丸、平胃散加香 附、砂仁、草果、山樝、麦芽。伤热食及酒者,二黄丸加神 曲。伤酒晨泻者,理中加生姜、干葛,或香茸丸。热者,酒 蒸黄连丸。伤面者,人参养胃汤加萝卜子。伤水饮者, 五苓散温六丸。

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藿香正气散 加丁香、砂仁、良姜,或木香匀气散、七气汤、古萸连丸, 调其气而泻自止。

痰泻,或泻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流肺中,以致大肠 不固,二陈汤加白术、神麹。实者,海青丸。虚者,六君子 汤。

火泻实火口渴喜冷,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焦痛,其来 暴速稠粘,五苓散去桂加黄连、芍药,或黄芩汤加木 通、六一散。兼呕者加姜汁。火性急,米谷不化者,姜汁 炒黄连为丸服。虚火气虚,不能泌别水谷者,卫生汤。 阴虚火动,不能凝聚者,三白汤敛之,久者升阴丸。 虚泻困倦无力,脾虚饮食所伤,有遇饮食即泻者,四 君子汤加木香、砂仁、莲肉、陈糯米为末,砂糖汤调服。 久者,只加升麻、白芍,或平胃蒜肚丸。有停蓄饮食,数 日乃泻,腹胀者,名瀼泻,枳术丸、没石子丸。烦渴或兼 呕者,钱氏白术散、参苓白术散。食少肠鸣,四肢困倦 者,升阳除湿汤。日止夜泻者,启脾丸。又脾泻久传肾 为肠癖,经年不愈者,调中健脾丸。又有人脾肾虚泻 者,用吴茱萸盐水浸透,以豮猪脏头一截,洗去脂膜, 将茱萸入内,扎两头,蒸烂,捣丸菉豆大。每五十丸,米 饮下。暖膀胱,清水道,固大肠,进饮食。

肾虚色欲所伤,泻多足冷,久则肉消。五鼓,脐下绞痛或只微响,溏泻一次者,古味萸散、二神丸、四神丸。阳 虚者,三味安肾丸、金锁正元丹、养气丹。阴虚者,肾气 丸。

肝虚忿怒所伤,木克脾土,门户不束,厥而面青,当归 厚朴汤,或熟料五积散去麻黄。汗多者,黄芪建中汤。 凡泻,脉细皮寒,前后泻利,饮食不入,是谓“五虚”,不治。 滑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无禁,气陷者,升阳补 胃汤、补中益气汤加白芍。有风者,小白术汤。挟热者, 诃子散、没石子丸,或古萸连丸、莺粟壳煎汤下。气欲 脱者,真人养脏汤加附子,或四柱散、大断下丸、古蔻 附丸、香茸丸、妇人四制香附丸。又有大肠滑泻,小便 精出者,万全丸。

交肠泻者,大小便易位而出,此因气不循故道,清浊 混淆所致。当分利阴阳,使气顺各安其位,胃苓汤、木 香匀气散、肾气丸。

《总论治法》

[编辑]

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 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其间有风胜兼以解表,寒 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 渗,陷则升举,随证变用,而不拘于次序,与痢大同。且 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太苦, 太苦则伤脾,每兼淡剂利窍为妙。

抑考《难经》云:“胃泄,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腹胀呕逆,言 泻也。大肠泄,食已窘迫,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溲而 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茎中痛而溺涩,言痢也。”观此泻与痢,亦惟脓血与粪 之异。除伤寒三阳三阴传变自利,杂病湿热食积之 根,皆责肠胃。盖泄泻、疟痢,同由暑月饮食所致。轻者 便作泄泻,重者停为疟痢。痰冲胸胁则为疟,积滞肠 胃则为痢。《局方》分《难经》五泻者,不免失之牵强。

《李中梓医宗必读》

[编辑]

《治法有九》

[编辑]

愚按:《内经》之论泄泻,或言风,或言湿,或言热,或言寒, 此明四气皆能为泄也。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 明脾虚下陷之泄也。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 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 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治法有九。

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 虽处卑监,不忧巨浸。《经》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一曰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 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 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 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

一曰清凉。热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剂,用涤燔蒸, 犹当溽暑伊郁之时,而商飙飒然倏动,则炎歊如失 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

一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 勿使稽留。《经》曰:“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 一曰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 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 者缓之是也。

一曰酸收。泻下日久,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 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云:“散者收之” 是也。

一曰“燥。”脾土德无。请帮助识别此字。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 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 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然虽属水,真阳寓焉。 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 五糓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云:“寒者 温之”是也。

一曰固涩。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 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 也。

夫是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遗蕴。至于先后缓急之 权,岂能豫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于 寿域矣。

《难经五泄》

[编辑]

胃泄,饮食不化,色黄,承气汤。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 呕吐,建中汤、理中汤。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 鸣切痛,干姜附子汤。小肠泄,溲而便脓血,少腹痛,承 气汤。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承 气汤。

《泄证有七》

[编辑]

肾泄者,五更溏泄,久而不愈,是肾虚失闭藏之职也, 五味子散。亦有食积者,香砂枳术丸,寒积,理中汤,宜 夜饭前进。酒积,葛花解酲汤。

鹜泄者,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澈清冷,小便清 白,附子理中汤。

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也。《史记》名回风。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

洞泄一名濡泄。泻下多水也。胃苓汤。水液去多。甚而 转筋。血伤故筋急也。升阳除湿汤。

痰泄者,痰留于肺,大肠不固,脉必弦滑。以药探吐,其 人神必不瘁,色必不衰,或二陈汤加苍术、木香。 火泄者,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 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

直肠泄者,食方入口而即下,极为难治,大“断下丸。”

《脉候》

[编辑]

胃脉虚则泄。脉滑按之虚者,必下利。肾脉小甚为洞 泄。肺脉小甚为泄。泄脉洪大者逆,下利日十馀行,脉 反实者死。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者,十五日死。 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不及一时死。下则泄泻,上 则吐痰,皆不已,为上下俱脱,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