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1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十四卷目录
泰山部汇考二
上古〈无怀氏一则 伏羲氏一则 神农氏一则 炎帝一则 黄帝一则 颛顼一则
帝喾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大禹一则〉
商〈成汤一则〉
周〈成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二世一则〉
汉〈武帝元封二则 太初一则 太始一则 征和一则〉
后汉〈光武中元一则 章帝元和一则 安帝延光一则〉
魏〈明帝一则〉
北魏〈显祖皇兴一则 高祖太和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乾封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明〈太祖洪武五则 成祖永乐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二则 代宗景泰二则
宪宗成化三则 孝宗弘治二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四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泰山部汇考三
皇清〈共二则〉
山川典第十四卷
泰山部汇考二
[编辑]上古
[编辑]无怀氏封泰山
[编辑]按:《管子封禅》:“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按《路史》:“无怀氏之民,世用太平。凤凰降,龟龙阁,风雨 节而寒暑时。于是陞中泰山,以宗天禅”云云。以复坠 仂石昭示,而天下益趣于文矣。
伏羲氏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补三皇本纪》:“虙牺氏都陈,东封泰山。”
按:《管子封禅》:“虙牺封泰山禅”云云。
神农氏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补三皇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神农封泰 山禅”云云。
炎帝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补三皇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炎帝封泰 山禅”云云。
黄帝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 海,登丸山及岱宗,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 焉。”
按:《管子封禅》:“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颛顼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颛顼封泰山 禅”云云。
帝喾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帝喾封泰山 禅”云云。
陶唐氏
[编辑]帝尧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尧封泰山禅” 云云。
有虞氏
[编辑]帝舜巡守至岱宗燔柴祀天
[编辑]按《书经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 川。”〈注〉“岱宗”,《泰山》也。柴,燔柴以祀天也。望,望秩以祀山 川也。
按《管子封禅》:“舜封泰山禅”云云。
夏
[编辑]大禹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夏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禹封泰山,禅会 稽。”
商
[编辑]成汤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殷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汤封泰山禅”云 云。
周
[编辑]成王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周本纪》不载。按《封禅书》,“文王受命,政不及 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周德之洽维成 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
按:《管子封禅》:“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秦
[编辑]====始皇二十八年封泰山始立八神祠天齐地主====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 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 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 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 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 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𥟖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 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 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 遵奉遗诏,永承重戒。于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 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按《封禅书》,始皇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 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 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 祭,席用葅鞂,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 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 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 礼颇釆。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 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 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 雨则讥之。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 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 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 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 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 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
二世元年东巡登泰山刻石章始皇功德
[编辑]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元年,东巡郡县,李斯 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 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按《封禅 书》,“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 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 秋,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弑死。始皇封禅之后十二 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 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 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汉
[编辑]武帝元封元年夏四月始登封泰山
[编辑]按《史记武帝本纪》,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乃上书 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以他县偿之。上幸 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 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 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 侯问于鬼臾区,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䇲。”是岁己酉 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䇲, 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 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 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 之。”上大悦,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申功已死。”上 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受黄 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 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 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 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 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 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 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 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 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 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 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䫇下迎 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 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䫇,龙䫇拔,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䫇号。故后 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 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乃拜卿为郎, 东使候神于太室。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 泉,令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坛放薄忌泰一坛。坛 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 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 犛牛以为俎豆牢具,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其下四 方地,为餟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馀皆燎之。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 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 色,日赤月白。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 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泰一,如雍礼。其赞 飨曰:“天始以宝鼎神䇲授黄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 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旁,坛旁烹 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 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 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祀,及腊 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 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 名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而五利将 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随验,实无所见。 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仇。上乃诛五利。其冬, 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 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 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 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于是 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其年 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 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 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 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 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 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其来年冬, 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 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 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 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泰一,自 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 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 事。齐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秦 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 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 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 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 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上为封禅 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 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禅事。”于是上绌偃霸, 尽罢诸儒弗用。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 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 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 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 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 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 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 莱,言夜见一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 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 忽不见。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 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 千数。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 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 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 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 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 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 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 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皆 至泰山,然后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 中。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于是制诏御 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惧弗任。维德菲薄, 不明于礼乐。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屑如有望依依, 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而后禅, 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赐民百户牛一,酒十石, 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复博奉高、蛇丘、历城,无出 今年租税。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过毋有复”作。 事在二年前,皆勿听治。又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 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 山下。”天子既已封禅,泰山既无风雨菑,而方士更言 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元年冬,东巡海上,夏四月癸 卯,上还,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 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 况施著见景象,屑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 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禅,肃然自新,嘉与士大 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 丘、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 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今年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 子百户牛酒。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自辽西 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
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春,幸缑氏,遂至东 莱。夏四月,还祠泰山。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
[编辑]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计癸未祀孝景皇帝于明堂甲申修封丙戌禅石闾
[编辑]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征和四年春三月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巳禅石闾
[编辑]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后汉
[编辑]光武中元元年春正月东巡狩二月登封泰山禅梁父
[编辑]按《后汉书光武本纪》,中元元年春正月丁卯,东巡狩。 二月己卯,幸鲁,进幸泰山。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 甲午,禅于梁父按《祭祀志》,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 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书曰:即位三十年, 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 何污七十二代之编录?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 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从此群臣不 敢复言。三月,上幸鲁,过泰山,告太守,以上过故,承诏 祭山及梁父。时虎贲中郎将梁松等议:“《记》曰‘齐将有 事泰山,先有事配林’,盖诸侯之礼也。河岳视公侯,工 者祭焉。宜无即事之渐,不祭配林。”三十二年正月,上 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 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感此文,乃诏松等 复案索《河》《雒》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松等列奏,上许 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议封禅所施用。有 司奏:“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 牒书,藏方石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又 用石检十枚,列于石傍”,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三 尺,广一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 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玉玺一方寸二 分,一枚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长一 丈,厚一尺,广二尺,皆在圆坛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 皆高三尺,厚一尺,广二尺,如小碑环坛立之。去坛三 步,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广 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坛丙地,去坛三丈以上以刻 书。上以用石功难,又欲及二月封,故诏松欲因故封 石空检,更加封而已。松上疏争之,以为:“登封之礼,告 功皇天,垂后无穷,以为万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 奉图书之瑞,尤宜显著。今因旧封,窜寄玉牒故石下, 恐非重命之义。受命中兴,宜当特异,以明天意。”遂使 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时以印 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会求得能刻玉者,遂 书书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二月,上至奉高,遣侍御 史与兰台令史将工先上山刻石。〈文载艺文〉二十二日辛 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用乐如南郊, 事毕将升封。或曰:“泰山虽已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 功,宜有礼祭。”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 告祠泰山,如亲耕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至食时 御辇升山,日中后到山上更衣,早晡时即位于坛,北 面,群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尚书令奉玉牒检, 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 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 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复 道下。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以高后配,山川 群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有事于岱宗
[编辑]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春二月丙辰,东巡狩。 辛未,幸泰山,柴告岱宗,进幸奉高宗祀五帝于汶上 明堂。”按《祭祀志》:“元和二年二月,上东巡狩,将至泰 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城阳灵台。上 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坛兆。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 事。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
安帝延光三年二月有事于岱宗
[编辑]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春二月丙子,东巡狩。 辛卯,幸太山,柴告岱宗。壬辰,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
魏
[编辑]明帝三幸岱宗
[编辑]按《三国志。魏明帝本纪》。不载按《岱史》,“魏明帝东巡 狩,凡三至岱宗。所过存问高年,恤疾苦,或赐谷帛。”
北魏
[编辑]显祖皇兴二年遣官祀东岳
[编辑]按《魏书显祖本纪》不载。按《礼志》,“皇兴二年,以青、徐 既平,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于东岳。”
高祖太和十九年遣使祀岱岳
[编辑]按:《魏书高祖本纪》:“太和十九年四月己未,行幸瑕丘, 遣使以太牢祠岱岳。”
唐
[编辑]太宗贞观十一年将有事于泰山遣官行山上七十二君坛迹命集名儒议礼
[编辑]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太宗已平突厥, 年谷屡丰,群臣请封泰山。太宗初颇非之。已而遣杜正伦行泰山上七十二君坛迹,乃命颜师古、朱子奢 等集名儒博士议。于是房元龄、魏徵、杨师道博采众 议奏上之。其议曰:“为坛泰山下,祀昊天上帝,玉牒玉 检、玉策四。已祀而归格于庙。盛以金匮,缠以金绳,封 以”金泥,印以《受命玺》,而玉牒藏于山。又为告至坛,以 燔柴告至,望秩群神,遂著于礼。
按《唐太宗实录》,贞观五年正月,朝集使赵郡王孝恭 等请封禅,手诏不许。十二月己亥,朝集使表请,帝曰: “未遑。六年”,百僚又请,不许。十一年,帝将有事于泰山, 国子博士刘伯庄等皆上封禅事,言新礼简略,敕名 儒及颜师古、朱子奢参议得失。议者数十家,递相驳 难不决。于是元龄征师道,采众议以为永式。
高宗乾封元年正月有事于泰山
[编辑]按《唐书高宗本纪》,乾封元年正月戊辰,封于泰山,庚 午禅于社首。按《礼乐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 圆坛,山南四里,如圆丘,三壝,坛上饰以青,四方如其 色,号封祀坛。玉策三,以玉为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 二分,厚三分,刻而金文。玉匮一,长一尺三寸,以藏上 帝之册。金匮二,以藏配帝之册,缠以金绳,五周金泥 玉玺,玺方一寸二分,文如《受命玺》。石䃭以方石再累, 皆方五尺,厚一尺,刻方其中,以容玉匮。䃭旁施检刻, 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当绳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石 检十枚,以检石䃭,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分。印齿三 道,皆深四寸,当玺方五寸,当绳阔一寸五分。检立于 䃭旁,南方、北方皆三,东方、西方皆二,去䃭隅皆一尺。 䃭缠以金绳五周,封以石泥。距石十二分,距䃭隅皆 再累,皆阔二尺,长一丈,斜刻其首,令与䃭隅相应。又 为坛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一壝,号“登封坛。” 玉牒、玉检、石䃭、石距、玉匮、石检皆如之。为降禅坛于 社首山上,八隅一成八陛,如方丘。三壝,上饰以黄,四 方如其色。其馀皆如登封。其议略定,而天子诏曰:“古 今之制,文质不同。今封禅以玉牒金绳,而瓦尊匏爵 秸席,宜改从文。”于是昊天上帝褥以苍,地祇褥以黄, 配褥皆以紫,而尊爵亦更焉。是岁正月,天子祀昊天 上帝于山下之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如圆丘之礼。 亲封玉册置石䃭,聚五色土封之,径一丈二尺,高尺。 已事升山。明日,又封玉册于登封坛。又明日,祀皇地 祇于社首山之降禅坛,如方丘之礼。以太穆皇后、文 德皇后配,而以皇后武氏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 终献,率六宫以登,其帷帟皆锦绣,群臣瞻望,多窃笑 之。又明日,御朝觐坛以朝群臣,如元日之礼。乃诏立 登封、降禅、朝觐之碑,名封祀坛曰“舞鹤台”,登封坛曰 “万岁台”,降禅坛曰“景云台”,以纪瑞焉。
按,《通鉴》,显庆四年六月。〈会要二十四日〉许敬宗议《封禅仪》,“己 巳,请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后俱 配皇地祇。”麟德元年七月丁未朔,诏以三年正月有 事岱宗。
按《会要》:“乾封元年正月,封禅礼毕,上谓群臣曰:‘升中 大礼,不行数百年。近代帝王虽称封禅,其间事实不 同,或为求仙克禋,或以巡游望拜。近隋朝丧乱,高祖 发迹晋阳,拨乱反正,先朝躬擐甲胄,赞成大业。朕丕 承大历,十有七年,躬亲展礼,褒赞先功,情在归功,志 非为己。大礼既毕,深以慰怀。公等休戚是同,故应共’” 有此庆。欲与公宴饮尽欢,纵酒设乐,群臣及诸岳牧 竞来上寿起舞,日晏方止。
元宗开元十三年冬十一月有事于泰山
[编辑]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庚寅,封于泰 山,辛卯禅于社首。按《礼乐志》:“元宗开元十二年,四 方治定,岁屡丰稔,群臣多言封禅,中书令张说又固 请,乃下制以十三年有事泰山。于是说与右散骑常 侍徐坚、太常少卿韦縚、秘书少监康子元、国子博士 侯行果刊定仪注,立圆台于泰山上,广五丈,高九尺, 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 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又积柴为燎坛于圆台之 东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 六尺。又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又 积柴于坛南,为燎坛,如山上。又为玉册、玉匮、石䃭,皆 如高宗之制。元宗初,以谓“升中于崇山,精享也。不可 喧哗。”欲使亚献以下皆行礼山下坛,召礼官讲议。学 士贺知章等言:“昊天上帝,君也;五方精帝,臣也。陛下 享君于上,群臣祀臣于下,可谓变礼之中。然礼成于 三,亚终之献,不可异也。”于是三献皆升山,而五方帝 及诸神皆祭山下坛。元宗问:“前世何为秘玉牒?”知章 曰:“玉牒以通意于天,前”代或祈长年,希神仙。旨尚微 密,故外莫知。帝曰:“朕今为民祈福,无一秘请。”即出玉 牒以示百寮。乃祀昊天上帝于山上坛,以高祖配,祀 五帝以下诸神于山下。其祀礼皆如圆丘而卜日,告 天及庙社。大驾所经,及告至问,百年朝觐,皆如巡狩 之礼。其登山也,为大次于中道,止休三刻而后升。其 已祭燔燎,侍中前跪称:“具官臣某言,请封玉册。”皇帝 升自南陛,北向立。太尉进昊天上帝神座前,跪取玉册置于案以进。皇帝受玉册,跪,内之玉匮,缠以金绳, 封以金泥。侍中取《受命宝》跪以进,皇帝取宝以印玉 匮。侍中受宝以授符宝郎。太尉进,皇帝跪捧玉匮授 太尉。太尉退,复立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退 入于次。太尉奉玉匮之案于石䃭南,北向立。执事者 发石盖,太尉奉玉匮跪藏于石䃭内。执事者覆石盖, 检以石检,缠以金绳,封以石泥,以玉宝遍印,引降复 位,帅执事者以石距封固,又以五色土圆封其配座。 玉牒封于金匮,皆如封玉匮。太尉奉金匮从降,俱复 位,以金匮内太庙,藏于高祖“神尧皇帝之石室。其禅 于社首,皆如方丘之礼。”
按《会要》:“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辛酉,百官上表请封 岳,手诏不从。于是月甲子,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 上言曰:‘自古受命居大宝者,必登崇高丘,行封禅之 礼。高宗因文武之业,盛岱亭之礼。方策所记,虞夏同 风。陛下即位十有四载,创九庙,礼二郊,睦九族,友兄 弟,天平地成,人和岁稔,可以拜于神明矣’。”从之。十三 年四月乙丑,抚州三脊茅生。八月己未,诏张说、徐坚、 韦縚等于集贤院刊撰《东封仪注》。十一月九日己丑, 日南至,上备法驾登山。庚寅,祀昊天上帝于封台之 前坛,以神尧配享。礼毕,还斋宫,庆云随马,祥风绕辂, 张说等蹈舞拜贺。十一日辛卯,祀享地祇于社首之 泰圻坛,以睿宗配享。初毕,至岳西,大风裂幕折柱,张 说昌言海神来迎。至升坛,休气四塞。登歌奏乐,有祥 风自南而至,丝竹之声,飘若天外。及禅社首,五色云 见,日重轮。十二日壬辰,上御朝觐之帐殿,朝群臣,大 赦天下。上制《纪泰山铭》,亲札勒于山顶之石。中书令 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禅社首坛颂》,礼部 尚书苏颋撰《朝觐坛颂》,以纪圣德。
按《册府元龟》,元宗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己丑,日南至, 上备法驾登山至斋室。其夕阴雾惨烈,劲风四起,裂 幕折柱,寒气切骨。上露立祈请,仰天自誓曰:“某身有 过,请即降罚。万人无福,亦请某为当罪。”应时风雨收 止,天地清晏,日气和煦。及升坛,休气四塞,登歌奏乐, 有祥风自南而至,丝竹之声,飘若天外。及禅社首,五 色云见,日重轮。及还山,下之斋宫,有庆云随马,祥风 绕路。是时,中书令张说等蹈舞拜贺。帝曰:“朕以薄德, 恭膺大宝。云物休洽,皆是辅弼之力。君臣相保,勉副 天心,长如今日,不敢矜怠。”说等又奏曰:“圣心诚恳,昨 夜斋居,则息风反雨;今朝封祀,则天清日暖。复有祥 风助乐,卿云引燎。灵迹盛事,自古未”闻。陛下又思“慎 终如初,长福万姓,天下幸甚。”
后唐
[编辑]明宗长兴二年诏封泰山神为威雄将军
[编辑]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云云。
宋
[编辑]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有事于泰山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三月甲戌,兖州父 老千二百人诣阙请封禅。丁卯,兖州并诸路进士等 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壬午,文武官将校、蛮夷耆 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馀人诣阙请封禅。不允。 自是表凡五上。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 遣官告天地宗庙岳渎诸祠。乙未,以知枢密院事王” 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丙 申,以王旦为封禅大礼使,冯拯、陈尧叟分掌礼仪使。 五月壬戌,王钦若言“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见。”六月 乙未,天书再降于泰山醴泉北。壬寅,迎泰山天书于 含芳园,云五色见。俄,黄气如凤,驻殿上。九月乙酉,亲 习《封禅仪》于崇德殿。冬十月戊子,上御蔬食。庚寅,以 巡幸置考,制度使副,凡巡幸则命之。是夕,五星顺行, 同色。辛卯,车驾发京师,扶侍使奉天书先道。丁未,法 驾入乾符县、奉高宫。戊申,王钦若等献泰山芝草三 万八千馀本。己酉,五色云起岳顶。庚戌,法驾临山门, 黄云覆辇,道经险峻,降辇步进。先夕大风,至是顿息。 辛亥,享昊天上帝于圜台,陈天书于左,以太祖、太宗 配。帝衮冕奠献,庆云绕坛,月有黄光。命群臣享五方 帝诸神于山下封祀,坛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降 谷口日有冠戴,黄气纷郁。壬子,禅社首,如封祀仪。紫 气下覆,黄光如星,绕天书匣。纵四方所献珍禽奇兽, 还奉高宫,日重轮,五色云见,作会真宫。又按《礼志》,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兖州父老吕良等千二百八十 七人及诸道贡举之士八百四十六人诣阙陈请”,而 宰臣王旦等又率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 道、父老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五上表请。始诏“今年 十月有事于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太一宫及 在京祠庙、岳渎,命翰林太常礼院详定仪注”,知枢密 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并 判兖州,三司使丁谓计度粮草,引进使曹利用、宣政 使李神福修行宫道路,皇城使刘承珪等计度发运。 诏“禁缘路采捕及车骑蹂践田稼,以行宫侧官舍、佛 寺为百官宿顿之所,调兖、郓兵充山下丁役。行宫除前后殿外,并张幕为屋,覆以”油帊。仍增自京至泰山 驿马。令三司沿汴、蔡、御河入广济河,运仪仗什物赴 兖州。发上供木,由黄河浮筏至郓州,给置顿费,用省 辇送之役。以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 政事冯拯为仪仗使,知枢密院陈尧叟为卤簿使,赵 安仁为桥道顿递使,仍铸“五使印”及经度制置使印 给之。遣使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黄皓识 之,补州助教,赐以粟帛。初,太平兴国中,有得唐元宗 社首玉册苍璧,至是,令瘗于旧所。其前代封禅坛址 摧圮者,命修完之。山上置圜台,径五丈,高九尺,四陛, 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壝广一丈,圜以青绳三 周。燎坛在其东南,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 六尺。山下封祀坛,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饰以元, 四面如方色。外为三壝,燎坛,如山上坛制。社首坛八 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等广八尺, 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 又为瘗埳于壬地外壝之内,以玉为五牒,牒各长尺 二寸,广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联以金绳,缄以 玉匮,置石䃭中。〈金脆难用以金涂绳成之〉正坐、配坐用玉册六副, 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简数量文多 少。匮长一尺三寸,检长如匮,厚二寸,阔五寸,缠金绳 五周,当缠绳处刻为五道,而封以金泥。〈泥和金粉乳香为之〉印 以《受命宝》封匮,当宝处刻深二分,用石䃭藏之。其䃭 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凿中广、深,令容玉匮。䃭 旁施检处皆刻,深七寸,阔一尺,南北各三,东西各二, 去隅皆七寸。缠绳处皆刻三道,广一寸五分,深三分。 为石检十,以:䃭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刻三道, 广深如缠绳,其当封处刻深二寸,取足容宝,皆有小 石,与封刻相应。其检立䃭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 缠䃭,皆五周,径三分,为石泥封䃭。〈泥用石末和方色土为之〉用金 铸宝,曰“天下同文”,如御前宝。以封䃭际距石十二分, 距四隅,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道,与䃭隅 相应,皆再累为五色土。圜封䃭,上径一丈二尺,下径 三丈九尺。命直史馆刘锴、内侍张承素领徒封圜台 石䃭,直集贤院宋皋、内侍郝昭信封社首石䃭,并先 往规度之。详定所言:“朝觐坛在行宫南,方九丈”六尺, 高九尺,四陛,陛南面两陛,馀三面各一陛一壝,二分 在南,二分在北。又按唐封禅备法驾,准故事,乘舆出 京,并用法驾,所过州县,不备仪仗。其圜台上设登歌、 钟磬各一具。封祀坛宫架二十,簴四隅立建鼓二舞。 社首坛设登歌如圜台,坛下宫架二,舞如封祀坛。朝 觐坛宫架二十,簴不用熊罴十“二。案又按《六典》,南郊 合祀天地,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黝衣、𫄸裳十二章。 欲望封禅日依南郊例,洎礼毕,御朝觐坛,诸州所贡 方物,陈列如元正仪。令尚书户部告示,并先集泰山 下。”仍诏出京日具小驾仪仗: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 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 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 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有司言:“南郊惟昊 天、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州各用币,内官而下别 设六十六段分充。按《开宝通礼》,岳、镇、海、渎币从方色, 即明皆有制币。今请封祀坛内官至外官三百一十 八位,社首坛岳镇以下一十八位,并用方色币。又南 郊牲,正坐、配坐用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豕二 十二,从祀七百三十七位,仍以前数分充。今请神州 而上十二位用犊,其旧供羊豕,改充从祀牲。又景德 中升天皇、北极在第一等,今请亦于从祀牲内体荐。” 旧制,郊祀,正坐、配坐褥以黄,皇帝拜褥以绯。至是,诏 配坐以绯,拜褥以紫。又以灵山清洁,命祀官差减其 数,或令兼摄。有期丧未满、馀服未卒哭者,不得与祭。 内侍诸司官除掌事宿卫外,从升者裁二十四人,诸 司职掌九十三人,其文武官升山者皆公服。详定所 言:“《汉书》八神,与历代封禅帝皇及所禅山,并于前祀 七日,遣官致祭,以太牢祀泰山,少牢祀社首。”九月,诏 审刑院、开封府毋奏大辟案。帝习仪于崇德殿。初,礼 官言无帝王亲习之文,帝曰:“朕以达寅恭之意,岂惮 劳也。”既毕,帝见礼文有未便,谕宰臣与礼官再议。于 是详定所言:“按《开宝礼》,则燔燎毕封册,《开元故事》,则 封䃭后燔燎。今如不对神封册,则未称寅恭,或封䃭 后送神,则并为喧渎。欲望俟终献毕,皇帝升坛,封玉 匮置”䃭中,泥印讫,复位,饮福送神,乐止,举燎火,次《天 书》降,次金匮降。礼仪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俟封䃭 毕,皇帝再升坛省视。缘祀礼已毕,更不举乐,省讫降 坛。仍诏山上亚献、终献登歌作乐。十月戊子朔,禁天 下屠杀一月。帝自告庙即屏荤蔬食,自进发至行礼 前,并禁音乐。有司请登封日圜台立黄麾仗,至山下 坛设爟火。将行礼,然炬相属,又出朱字漆牌,遣执仗 者传付山下。牌至,公卿就位,皇帝就望燎位。山上传 呼万岁,下即举燎。皇帝还大次,解严,又传呼而下,祀 官始退。社首瘗坎亦设爟火三为准。遣司天设漏壶 山之上下,命中官覆校日景,复于坛侧击板相应。自太平顶、黄岘岭、岱岳观,各竖长竿,揭笼灯下照,以相 参候。辛卯,发京师,以玉辂载天书先行,次日如之。至 郓州,令从官卫士蔬食。丁未,次奉高宫。戊申,斋于穆 清殿,诸升山者官给衣,令祀日沐浴服之。庚戌,帝服 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幄次,改服靴 袍,乘步辇登山,卤薄仪卫列山下,天书仗不上山,与 法驾仗间立。知制诰朱巽奉玉册牒及圜台行事官, 先升以回马岭至天门,路峻绝,人给横板二,长三尺 许,系彩两端,施于背膺,选从卒推引而上,卫士皆给 钉鞋供奉,马止于中路。自山趾盘道至太平顶,凡两 步一人,彩缯相间,树当道者不伐,止萦以缯。帝每经 狭险,必降辇徒步,亚献宁王元偓,终献舒王元偁、卤 薄使陈尧叟、从祀官点馔,习仪于圜坛。是夕,山下罢 警场。辛亥,设昊天上帝位于圜台,奉《天书》于坐左,太 祖、太宗并配,西北,侧向。帝服衮冕,升台奠献悉去侍 卫拂擢,止于仪门,笼灯前导亦彻之。《玉册文》曰:“嗣天 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 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车 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效祥,异域咸 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𥟖元。谨以玉帛牺牲,粢 盛庶品,备兹禋燎,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 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享。”《玉牒文》曰:“有宋嗣天子臣 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 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 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来暨,丕贶殊 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 遂。仰荷顾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 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僃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 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 疆,灵休允迪,万叶其昌,永保纯锡。”命群官享五方帝 及诸神于封祀坛。上饮福酒。摄中书令王旦跪称曰: “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三献毕,封 金玉匮。王旦奉玉匮置于石䃭,摄太尉冯拯奉金匮 以降。将作监领徒封䃭帝登圜台阅视讫,还御幄,宰 臣率从官称贺。山下传呼万岁,声动山谷。即日,仗还, 奉高宫,百官奉迎于谷口,帝复斋于穆清殿。壬子,禅 祭皇地祇于社首山,奉天书升坛,以祖宗配。《玉册文》 曰:“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皇地祇:无私垂祐,有宋肇 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威震万㝢;太宗圣 文,德绥九土。臣恭膺宝命,纂承丕绪,穹昊降祥,灵符 下付,景祚延鸿,秘文昭著。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 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凉德是愧。溥率同词,缙绅 协议。因以时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祗事,载致孝祖 宗洁诚,议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 受祉。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僃兹禋瘗,式荐至诚。 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帝 至山下,服靴袍,步出大次。癸丑,有司设仗卫宫县于 坛下,帝服衮冕,御封禅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大赦 天下。文武递进官勋,减免赋税工役各有差。改乾封 县曰奉符县,宴百官卿、监以上于穆清殿,泰山父老 于殿门。甲寅,发奉符,始进常膳。帝之巡祭也,往还四 十七日,未尝遇雨雪。严冬之候,景气恬和,祥应纷委。 前祀之夕,阴雺风劲,不可以烛。及行事,风顿止,天宇 澄霁,烛焰凝然。封䃭讫,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 匣。悉纵四方所献珍鸟异兽山下。法驾还奉高宫,日 重轮,五色云见,鼓吹振作,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改 奉高宫曰“会真宫。”九天司命上卿加号“保生天尊”,青 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各遣使祭告。诏 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 觐坛颂》,圜台奉祀官并于山上刻名。封祀九宫、社首 坛奉祀官并于《社首颂》碑阴刻名。扈从升朝官及内 殿崇班、军校、领刺史以上与番夷酋长,并于《朝觐颂》 碑阴刻名。明年二月,诏知兖州李迪、东京转运使马 元方等同修《圜封》。以吕良首请,命摄兖州助教。〈祇事载致
三句疑有讹。字。查《字典》并无此字
。〉元
[编辑]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上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帝岁一遣官祭岳祠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岱史”云云。
明
[编辑]太祖洪武三年定泰山神号祀典
[编辑]按《明会典》有司祀典五岳祝文,“东岳称东岳泰山之 神,山东泰安州祭。”又《京都祀典》:南京东岳泰山庙在 鸡鸣山之阳。洪武三年,春秋合祀于山川坛。二十一 年后,春附祭于郊,秋祭仍旧。后罢。惟每岁圣旦及三 月二十八日,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 寺堂上官祭于其庙。
按《岱史》,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制曰:“磅礡东海之西, 中国之东,参穹灵秀,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昔帝王 登之,观沧海,察地利,以安民生。祝曰:‘泰山于敬则致, 于礼则宜。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 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职,当奉天地,享 鬼神,以依时统一人民,法当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 祀仪,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余起寒微,详之再三,畏不 敢效。盖神与穹同始,灵镇一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 神之所以灵,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 君者何敢与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之神名其主, 依时祭神,惟神鉴之’。”定岁春秋二仲“月,泰安州祭礼, 先丁祭一日。”
洪武十年八月,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十年八月丁未,遣曹国公李文忠、道士 吴永舆、邓子方致祭东岳。”
洪武十一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十一年,遣道士吴永舆、官行甫致祭。 洪武二十八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二十八年,遣神乐观道士乐本然、国子 监生王济致祭。”
洪武三十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三十年,遣神乐观道士朱铎,如监生高 翥致祭。”
成祖永乐五年遣使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永乐五年,遣道士复生监生张礼致祭。”
宣宗宣德十年五月遣官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宣德十年五月壬申,遣泰安州知州胡宗敏 祭告东岳。”
英宗正统元年遣使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正统元年五月丁卯,遣吏科给事中车逊致 祭东岳。”
正统九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正统九年,遣翰林院侍读习嘉言祭告东岳。”
代宗景泰三年遣使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景泰三年,遣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文致祭东岳。”
景泰六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景泰六年,遣刑部尚书薛希琏致祭。”
宪宗成化六年遣使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成化六年遣掌太常寺事礼部尚书李希安 祭告。”
成化十三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成化十三年遣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 俨祭告。”
成化二十一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成化二十一年,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左副都 御史盛颙祭告。”
孝宗弘治四年遣使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弘治四年,遣通政司左通政元守直祭告。 弘治七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弘治七年,遣内官监太监李兴、太子太保平 江伯陈锐、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右佥都御史熊翀祭 告。”
武宗正德五年遣使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正德五年遣户部左侍郎乔宇祭告。”
正德六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正德六年,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 议徐永祭告”
世宗嘉靖十一年遣官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嘉靖十一年遣泰安州知州李旼致祭。 嘉靖十七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十七年遣泰安州知州丁方致祭。 嘉靖三十二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丁未,遣巡抚山东右 副都御史沈应龙致祭。”
嘉靖三十三年、两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壬申,遣巡抚山东右副 都御史沈应龙致祭。四月辛未,遣巡抚山东右副都 御史沈应龙致祭。”
穆宗隆庆三年遣官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隆庆三年,遣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姜廷颐 祭告。”
神宗万历元年遣官祭东岳
[编辑]按《岱史》云云。
泰山部汇考三
[编辑]《皇清》。
顺治八年
按《岱史》:“顺治八年四月丁未朔,越七日癸丑,遣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工部左侍郎事刘昌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
按:《济南府志》康熙二十三年
皇帝东巡狩御书东岳庙额曰:“配天作镇。”
御书“碧霞灵应宫”额曰:“坤元叶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