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1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十四卷目錄
泰山部彙考二
上古〈無懷氏一則 伏羲氏一則 神農氏一則 炎帝一則 黃帝一則 顓頊一則
帝嚳一則〉
陶唐氏〈帝堯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夏〈大禹一則〉
商〈成湯一則〉
周〈成王一則〉
秦〈始皇一則 二世一則〉
漢〈武帝元封二則 太初一則 太始一則 征和一則〉
後漢〈光武中元一則 章帝元和一則 安帝延光一則〉
魏〈明帝一則〉
北魏〈顯祖皇興一則 高祖太和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高宗乾封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後唐〈明宗長興一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五則 成祖永樂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二則 代宗景泰二則
憲宗成化三則 孝宗弘治二則 武宗正德二則 世宗嘉靖四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一則〉
泰山部彙考三
皇清〈共二則〉
山川典第十四卷
泰山部彙考二
[编辑]上古
[编辑]無懷氏封泰山
[编辑]按:《管子封禪》:「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
按《路史》:「無懷氏之民,世用太平。鳳凰降,龜龍閣,風雨 節而寒暑時。於是陞中泰山,以宗天禪」云云。以復墜 仂石昭示,而天下益趣於文矣。
伏羲氏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補三皇本紀》:「虙犧氏都陳,東封泰山。」
按:《管子封禪》:「虙犧封泰山禪」云云。
神農氏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補三皇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神農封泰 山禪」云云。
炎帝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補三皇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炎帝封泰 山禪」云云。
黃帝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 海,登丸山及岱宗,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 焉。」
按:《管子封禪》:「黃帝封泰山,禪亭亭。」
顓頊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顓頊封泰山 禪」云云。
帝嚳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帝嚳封泰山 禪」云云。
陶唐氏
[编辑]帝堯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堯封泰山禪」 云云。
有虞氏
[编辑]帝舜巡守至岱宗燔柴祀天
[编辑]按《書經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 川。」〈註〉「岱宗」,《泰山》也。柴,燔柴以祀天也。望,望秩以祀山 川也。
按《管子封禪》:「舜封泰山禪」云云。
夏
[编辑]大禹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禹封泰山,禪會 稽。」
商
[编辑]成湯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殷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湯封泰山禪」云 云。
周
[编辑]成王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封禪書》,「文王受命,政不及 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周德之洽維成 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
按:《管子封禪》:「成王封泰山」,「禪社首。」
秦
[编辑]====始皇二十八年封泰山始立八神祠天齊地主====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 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 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 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 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 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𥟖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 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 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 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于後嗣,化及無窮。 遵奉遺詔,永承重戒。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 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按《封禪書》,始皇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 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 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 祭,席用葅鞂,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 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 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 禮頗釆。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 得而記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 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 雨則譏之。於是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 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 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 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 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 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
二世元年東巡登泰山刻石章始皇功德
[编辑]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皇帝元年,東巡郡縣,李斯 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 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按《封禪 書》,「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 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 秋,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弒死。始皇封禪之後十二 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 天下畔之,皆譌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 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漢
[编辑]武帝元封元年夏四月始登封泰山
[编辑]按《史記武帝本紀》,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乃上書 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上幸 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 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 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 侯問於鬼臾區,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筴。」是歲己酉 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 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 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不經,疑 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 之。」上大悅,乃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上 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 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漢之 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漢主亦 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 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 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 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 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 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後黃帝接 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黃帝 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䫇下迎 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 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䫇,龍䫇拔,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䫇號。故後 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 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乃拜卿為郎, 東使候神於太室。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 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壇 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 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 犛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其下四 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 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 色,日赤月白。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 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其贊 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筴授黃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 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旁,壇旁烹 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 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 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令太祝領祀,及臘 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 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一。三星為泰一鋒, 名曰「靈旗。」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 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隨驗,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其冬, 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 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 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 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 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其年 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 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 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 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 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 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其來年冬, 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 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 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 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自 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 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 事。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秦 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 矣。」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 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 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 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上為封禪 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 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禪事。」於是上絀偃霸, 盡罷諸儒弗用。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 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 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 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上。 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 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 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 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 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 忽不見。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 為仙人也。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 千數。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 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 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 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 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 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 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蜚 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皆 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 中。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於是制詔御 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弗任。維德菲薄, 不明於禮樂。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屑如有望依依, 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而后禪, 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 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復博奉高、蛇丘、歷城,無出 今年租稅。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 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 山下。」天子既已封禪,泰山既無風雨菑,而方士更言 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冬,東巡海上,夏四月癸 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詔曰:「朕㠯眇身承至尊, 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 況施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 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後升禪,肅然自新,嘉與士大 夫更始。其㠯十月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 丘、歷城、梁父,民田租逋賦貸,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 寡帛,人二匹。四縣無出今年算。」賜天下民爵一級,女 子百戶牛酒。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 歷北邊、九原,歸於甘泉。
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春,幸緱氏,遂至東 萊。夏四月,還祠泰山。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
[编辑]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於明堂甲申修封丙戌禪石閭
[编辑]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征和四年春三月上耕於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巳禪石閭
[编辑]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後漢
[编辑]光武中元元年春正月東巡狩二月登封泰山禪梁父
[编辑]按《後漢書光武本紀》,中元元年春正月丁卯,東巡狩。 二月己卯,幸魯,進幸泰山。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 甲午,禪於梁父按《祭祀志》,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 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書曰:即位三十年, 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 何汙七十二代之編錄?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 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兼令屯田。」從此群臣不 敢復言。三月,上幸魯,過泰山,告太守,以上過故,承詔 祭山及梁父。時虎賁中郎將梁松等議:「《記》曰『齊將有 事泰山,先有事配林』,蓋諸侯之禮也。河嶽視公侯,工 者祭焉。宜無即事之漸,不祭配林。」三十二年正月,上 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 用,何益於承?誠善用之,姦偽不萌。」感此文,乃詔松等 復案索《河》《雒》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松等列奏,上許 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時封禪故事,議封禪所施用。有 司奏:「當用方石,再累置壇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 牒書,藏方石牒厚五寸,長尺三寸,廣五寸,有玉檢。又 用石檢十枚,列於石傍」,東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長三 尺,廣一尺,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蓋 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以為泥。玉璽一方寸二 分,一枚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長一 丈,厚一尺,廣二尺,皆在圓壇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 皆高三尺,厚一尺,廣二尺,如小碑環壇立之。去壇三 步,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廣 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壇丙地,去壇三丈以上以刻 書。上以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松欲因故封 石空檢,更加封而已。松上疏爭之,以為:「登封之禮,告 功皇天,垂後無窮,以為萬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 奉圖書之瑞,尤宜顯著。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 恐非重命之義。受命中興,宜當特異,以明天意。」遂使 泰山郡及魯趣石工,宜取完青石,無必五色。時以印 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書之。會求得能刻玉者,遂 書書祕刻方石中,命容玉牒。二月,上至奉高,遣侍御 史與蘭臺令史將工先上山刻石。〈文載藝文〉二十二日辛 卯,晨燎,祭天於泰山下,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 事畢將升封。或曰:「泰山雖已從食於柴祭,今親升告 功,宜有禮祭。」於是使謁者以一特牲於常祠泰山處 告祠泰山,如親耕貙劉、先祠、先農、先虞故事。至食時 御輦升山,日中後到山上更衣,早晡時即位于壇,北 面,群臣以次陳,後西上。畢位,升壇。尚書令奉玉牒檢, 皇帝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人發壇上石。尚 書令藏玉牒已,復石覆訖,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 事畢,皇帝再拜,群臣稱萬歲。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復 道下。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於梁陰,以高后配,山川 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有事於岱宗
[编辑]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二年春二月丙辰,東巡狩。 辛未,幸泰山,柴告岱宗,進幸奉高宗祀五帝於汶上 明堂。」按《祭祀志》:「元和二年二月,上東巡狩,將至泰 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堯於濟陰城陽靈臺。上 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壇兆。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 事。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
安帝延光三年二月有事於岱宗
[编辑]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光三年「春二月丙子,東巡狩。 辛卯,幸太山,柴告岱宗。壬辰,宗祀五帝於汶上明堂。」
魏
[编辑]明帝三幸岱宗
[编辑]按《三國志。魏明帝本紀》。不載按《岱史》,「魏明帝東巡 狩,凡三至岱宗。所過存問高年,恤疾苦,或賜穀帛。」
北魏
[编辑]顯祖皇興二年遣官祀東嶽
[编辑]按《魏書顯祖本紀》不載。按《禮志》,「皇興二年,以青、徐 既平,遣中書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幣祀於東嶽。」
高祖太和十九年遣使祀岱嶽
[编辑]按:《魏書高祖本紀》:「太和十九年四月己未,行幸瑕丘, 遣使以太牢祠岱嶽。」
唐
[编辑]太宗貞觀十一年將有事於泰山遣官行山上七十二君壇跡命集名儒議禮
[编辑]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太宗已平突厥, 年穀屢豐,群臣請封泰山。太宗初頗非之。已而遣杜正倫行泰山上七十二君壇跡,乃命顏師古、朱子奢 等集名儒博士議。於是房元齡、魏徵、楊師道博採眾 議奏上之。其議曰:「為壇泰山下,祀昊天上帝,玉牒玉 檢、玉策四。已祀而歸格於廟。盛以金匱,纏以金繩,封 以」金泥,印以《受命璽》,而玉牒藏於山。又為告至壇,以 燔柴告至,望秩群神,遂著於禮。
按《唐太宗實錄》,貞觀五年正月,朝集使趙郡王孝恭 等請封禪,手詔不許。十二月己亥,朝集使表請,帝曰: 「未遑。六年」,百僚又請,不許。十一年,帝將有事於泰山, 國子博士劉伯莊等皆上封禪事,言新禮簡略,敕名 儒及顏師古、朱子奢參議得失。議者數十家,遞相駁 難不決。於是元齡徵師道,采眾議以為永式。
高宗乾封元年正月有事於泰山
[编辑]按《唐書高宗本紀》,乾封元年正月戊辰,封於泰山,庚 午禪於社首。按《禮樂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為 圓壇,山南四里,如圓丘,三壝,壇上飾以青,四方如其 色,號封祀壇。玉策三,以玉為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 二分,厚三分,刻而金文。玉匱一,長一尺三寸,以藏上 帝之冊。金匱二,以藏配帝之冊,纏以金繩,五周金泥 玉璽,璽方一寸二分,文如《受命璽》。石䃭以方石再累, 皆方五尺,厚一尺,刻方其中,以容玉匱。䃭旁施檢刻, 深三寸三分,闊一尺,當繩刻深三分,闊一寸五分。石 檢十枚,以檢石䃭,皆長三尺,闊一尺,厚七分。印齒三 道,皆深四寸,當璽方五寸,當繩闊一寸五分。檢立於 䃭旁,南方、北方皆三,東方、西方皆二,去䃭隅皆一尺。 䃭纏以金繩五周,封以石泥。距石十二分,距䃭隅皆 再累,皆闊二尺,長一丈,斜刻其首,令與䃭隅相應。又 為壇於山上,廣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一壝,號「登封壇。」 玉牒、玉檢、石䃭、石距、玉匱、石檢皆如之。為降禪壇於 社首山上,八隅一成八陛,如方丘。三壝,上飾以黃,四 方如其色。其餘皆如登封。其議略定,而天子詔曰:「古 今之制,文質不同。今封禪以玉牒金繩,而瓦尊匏爵 秸席,宜改從文。」於是昊天上帝褥以蒼,地祇褥以黃, 配褥皆以紫,而尊爵亦更焉。是歲正月,天子祀昊天 上帝於山下之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如圓丘之禮。 親封玉冊置石䃭,聚五色土封之,徑一丈二尺,高尺。 已事升山。明日,又封玉冊於登封壇。又明日,祀皇地 祇於社首山之降禪壇,如方丘之禮。以太穆皇后、文 德皇后配,而以皇后武氏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 終獻,率六宮以登,其帷帟皆錦繡,群臣瞻望,多竊笑 之。又明日,御朝覲壇以朝群臣,如元日之禮。乃詔立 登封、降禪、朝覲之碑,名封祀壇曰「舞鶴臺」,登封壇曰 「萬歲臺」,降禪壇曰「景雲臺」,以紀瑞焉。
按,《通鑑》,顯慶四年六月。〈會要二十四日〉許敬宗議《封禪儀》,「己 巳,請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后俱 配皇地祇。」麟德元年七月丁未朔,詔以三年正月有 事岱宗。
按《會要》:「乾封元年正月,封禪禮畢,上謂群臣曰:『升中 大禮,不行數百年。近代帝王雖稱封禪,其間事實不 同,或為求仙克禋,或以巡游望拜。近隋朝喪亂,高祖 發跡晉陽,撥亂反正,先朝躬擐甲胄,贊成大業。朕丕 承大曆,十有七年,躬親展禮,褒贊先功,情在歸功,志 非為己。大禮既畢,深以慰懷。公等休戚是同,故應共』」 有此慶。欲與公宴飲盡歡,縱酒設樂,群臣及諸岳牧 競來上壽起舞,日晏方止。
元宗開元十三年冬十一月有事於泰山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庚寅,封於泰 山,辛卯禪於社首。按《禮樂志》:「元宗開元十二年,四 方治定,歲屢豐稔,群臣多言封禪,中書令張說又固 請,乃下制以十三年有事泰山。於是說與右散騎常 侍徐堅、太常少卿韋縚、祕書少監康子元、國子博士 侯行果刊定儀注,立圓臺於泰山上,廣五丈,高九尺, 土」色各依其方。又於圓臺上起方壇,廣一丈二尺,高 九尺,其壇臺四面為一階。又積柴為燎壇於圓臺之 東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開上,南出戶 六尺。又為圓壇於山下,三成十二階,如圓丘之制。又 積柴於壇南,為燎壇,如山上。又為玉冊、玉匱、石䃭,皆 如高宗之制。元宗初,以謂「升中於崇山,精享也。不可 喧譁。」欲使亞獻以下皆行禮山下壇,召禮官講議。學 士賀知章等言:「昊天上帝,君也;五方精帝,臣也。陛下 享君於上,群臣祀臣於下,可謂變禮之中。然禮成於 三,亞終之獻,不可異也。」於是三獻皆升山,而五方帝 及諸神皆祭山下壇。元宗問:「前世何為祕玉牒?」知章 曰:「玉牒以通意於天,前」代或祈長年,希神仙。旨尚微 密,故外莫知。帝曰:「朕今為民祈福,無一祕請。」即出玉 牒以示百寮。乃祀昊天上帝於山上壇,以高祖配,祀 五帝以下諸神於山下。其祀禮皆如圓丘而卜日,告 天及廟社。大駕所經,及告至問,百年朝覲,皆如巡狩 之禮。其登山也,為大次於中道,止休三刻而後升。其 已祭燔燎,侍中前跪稱:「具官臣某言,請封玉冊。」皇帝 升自南陛,北向立。太尉進昊天上帝神座前,跪取玉冊置於案以進。皇帝受玉冊,跪,內之玉匱,纏以金繩, 封以金泥。侍中取《受命寶》跪以進,皇帝取寶以印玉 匱。侍中受寶以授符寶郎。太尉進,皇帝跪捧玉匱授 太尉。太尉退,復立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皇帝再拜,退 入於次。太尉奉玉匱之案於石䃭南,北向立。執事者 發石蓋,太尉奉玉匱跪藏於石䃭內。執事者覆石蓋, 檢以石檢,纏以金繩,封以石泥,以玉寶遍印,引降復 位,帥執事者以石距封固,又以五色土圓封其配座。 玉牒封於金匱,皆如封玉匱。太尉奉金匱從降,俱復 位,以金匱內太廟,藏於高祖「神堯皇帝之石室。其禪 於社首,皆如方丘之禮。」
按《會要》:「開元十二年閏十二月辛酉,百官上表請封 嶽,手詔不從。於是月甲子,侍中源乾曜、中書令張說 上言曰:『自古受命居大寶者,必登崇高丘,行封禪之 禮。高宗因文武之業,盛岱亭之禮。方策所記,虞夏同 風。陛下即位十有四載,創九廟,禮二郊,睦九族,友兄 弟,天平地成,人和歲稔,可以拜於神明矣』。」從之。十三 年四月乙丑,撫州三脊茅生。八月己未,詔張說、徐堅、 韋縚等於集賢院刊撰《東封儀注》。十一月九日己丑, 日南至,上備法駕登山。庚寅,祀昊天上帝於封臺之 前壇,以神堯配享。禮畢,還齋宮,慶雲隨馬,祥風繞輅, 張說等蹈舞拜賀。十一日辛卯,祀享地祇於社首之 泰圻壇,以睿宗配享。初畢,至嶽西,大風裂幕折柱,張 說昌言海神來迎。至升壇,休氣四塞。登歌奏樂,有祥 風自南而至,絲竹之聲,飄若天外。及禪社首,五色雲 見,日重輪。十二日壬辰,上御朝覲之帳殿,朝群臣,大 赦天下。上製《紀泰山銘》,親札勒於山頂之石。中書令 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禪社首壇頌》,禮部 尚書蘇頲撰《朝覲壇頌》,以紀聖德。
按《冊府元龜》,元宗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己丑,日南至, 上備法駕登山至齋室。其夕陰霧慘烈,勁風四起,裂 幕折柱,寒氣切骨。上露立祈請,仰天自誓曰:「某身有 過,請即降罰。萬人無福,亦請某為當罪。」應時風雨收 止,天地清晏,日氣和煦。及升壇,休氣四塞,登歌奏樂, 有祥風自南而至,絲竹之聲,飄若天外。及禪社首,五 色雲見,日重輪。及還山,下之齋宮,有慶雲隨馬,祥風 遶路。是時,中書令張說等蹈舞拜賀。帝曰:「朕以薄德, 恭膺大寶。雲物休洽,皆是輔弼之力。君臣相保,勉副 天心,長如今日,不敢矜怠。」說等又奏曰:「聖心誠懇,昨 夜齋居,則息風反雨;今朝封祀,則天清日暖。復有祥 風助樂,卿雲引燎。靈跡盛事,自古未」聞。陛下又思「慎 終如初,長福萬姓,天下幸甚。」
後唐
[编辑]明宗長興二年詔封泰山神為威雄將軍
[编辑]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云云。
宋
[编辑]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有事於泰山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三月甲戌,兗州父 老千二百人詣闕請封禪。丁卯,兗州并諸路進士等 八百四十人詣闕請封禪。壬午,文武官將校、蠻夷耆 壽、僧道二萬四千三百七十餘人詣闕請封禪。不允。 自是表凡五上。夏四月甲午,詔以十月有事於泰山, 遣官告天地宗廟嶽瀆諸祠。乙未,以知樞密院事王」 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泰山封禪經度制置使。丙 申,以王旦為封禪大禮使,馮拯、陳堯叟分掌禮儀使。 五月壬戌,王欽若言「泰山醴泉出,錫山蒼龍見。」六月 乙未,天書再降於泰山醴泉北。壬寅,迎泰山天書於 含芳園,雲五色見。俄,黃氣如鳳,駐殿上。九月乙酉,親 習《封禪儀》於崇德殿。冬十月戊子,上御蔬食。庚寅,以 巡幸置考,制度使副,凡巡幸則命之。是夕,五星順行, 同色。辛卯,車駕發京師,扶侍使奉天書先道。丁未,法 駕入乾符縣、奉高宮。戊申,王欽若等獻泰山芝草三 萬八千餘本。己酉,五色雲起嶽頂。庚戌,法駕臨山門, 黃雲覆輦,道經險峻,降輦步進。先夕大風,至是頓息。 辛亥,享昊天上帝於圜臺,陳天書於左,以太祖、太宗 配。帝袞冕奠獻,慶雲繞壇,月有黃光。命群臣享五方 帝諸神於山下封祀,壇上下傳呼萬歲。振動山谷,降 谷口日有冠戴,黃氣紛郁。壬子,禪社首,如封祀儀。紫 氣下覆,黃光如星,繞天書匣。縱四方所獻珍禽奇獸, 還奉高宮,日重輪,五色雲見,作會真宮。又按《禮志》,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兗州父老呂良等千二百八十 七人及諸道貢舉之士八百四十六人詣闕陳請」,而 宰臣王旦等又率百官、諸軍、將校、州縣官吏、蕃夷、僧 道、父老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人五上表請。始詔「今年 十月有事於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太一宮及 在京祠廟、嶽瀆,命翰林太常禮院詳定儀注」,知樞密 院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封禪》經度制置使,並 判兗州,三司使丁謂計度糧草,引進使曹利用、宣政 使李神福修行宮道路,皇城使劉承珪等計度發運。 詔「禁緣路採捕及車騎蹂踐田稼,以行宮側官舍、佛 寺為百官宿頓之所,調兗、鄆兵充山下丁役。行宮除前後殿外,並張幕為屋,覆以」油帊。仍增自京至泰山 驛馬。令三司沿汴、蔡、御河入廣濟河,運儀仗什物赴 兗州。發上供木,由黃河浮筏至鄆州,給置頓費,用省 輦送之役。以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參知 政事馮拯為儀仗使,知樞密院陳堯叟為鹵簿使,趙 安仁為橋道頓遞使,仍鑄「五使印」及經度制置使印 給之。遣使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黃皓識 之,補州助教,賜以粟帛。初,太平興國中,有得唐元宗 社首玉冊蒼璧,至是,令瘞於舊所。其前代封禪壇址 摧圮者,命修完之。山上置圜臺,徑五丈,高九尺,四陛, 上飾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壝廣一丈,圜以青繩三 周。燎壇在其東南,高丈二尺,方一丈,開上南出戶,方 六尺。山下封祀壇,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飾以元, 四面如方色。外為三壝,燎壇,如山上壇制。社首壇八 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闊十六步。八陛,上等廣八尺, 中等廣一丈,下等廣一丈二尺,三壝四門,如方丘制。 又為瘞埳於壬地外壝之內,以玉為五牒,牒各長尺 二寸,廣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聯以金繩,緘以 玉匱,置石䃭中。〈金脆難用以金塗繩成之〉正坐、配坐用玉冊六副, 每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簡數量文多 少。匱長一尺三寸,檢長如匱,厚二寸,闊五寸,纏金繩 五周,當纏繩處刻為五道,而封以金泥。〈泥和金粉乳香為之〉印 以《受命寶》封匱,當寶處刻深二分,用石䃭藏之。其䃭 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鑿中廣、深,令容玉匱。䃭 旁施檢處皆刻,深七寸,闊一尺,南北各三,東西各二, 去隅皆七寸。纏繩處皆刻三道,廣一寸五分,深三分。 為石檢十,以:䃭皆長三尺,闊一尺,厚七寸,刻三道, 廣深如纏繩,其當封處刻深二寸,取足容寶,皆有小 石,與封刻相應。其檢立䃭旁當刻處又為金繩三以 纏䃭,皆五周,徑三分,為石泥封䃭。〈泥用石末和方色土為之〉用金 鑄寶,曰「天下同文」,如御前寶。以封䃭際距石十二分, 距四隅,皆闊二尺,厚一尺,長一丈,斜刻其道,與䃭隅 相應,皆再累為五色土。圜封䃭,上徑一丈二尺,下徑 三丈九尺。命直史館劉鍇、內侍張承素領徒封圜臺 石䃭,直集賢院宋皋、內侍郝昭信封社首石䃭,並先 往規度之。詳定所言:「朝覲壇在行宮南,方九丈」六尺, 高九尺,四陛,陛南面兩陛,餘三面各一陛一壝,二分 在南,二分在北。又按唐封禪備法駕,準故事,乘輿出 京,並用法駕,所過州縣,不備儀仗。其圜臺上設登歌、 鐘磬各一具。封祀壇宮架二十,簴四隅立建鼓二舞。 社首壇設登歌如圜臺,壇下宮架二,舞如封祀壇。朝 覲壇宮架二十,簴不用熊羆十「二。案又按《六典》,南郊 合祀天地,服袞冕,垂白珠十有二,黝衣、纁裳十二章。 欲望封禪日依南郊例,洎禮畢,御朝覲壇,諸州所貢 方物,陳列如元正儀。令尚書戶部告示,並先集泰山 下。」仍詔出京日具小駕儀仗: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 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僕寺二百 九十九人,六軍諸衛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 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監三十七人。有司言:「南郊惟昊 天、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州各用幣,內官而下別 設六十六段分充。按《開寶通禮》,嶽、鎮、海、瀆幣從方色, 即明皆有制幣。今請封祀壇內官至外官三百一十 八位,社首壇嶽鎮以下一十八位,並用方色幣。又南 郊牲,正坐、配坐用犢,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豕二 十二,從祀七百三十七位,仍以前數分充。今請神州 而上十二位用犢,其舊供羊豕,改充從祀牲。又景德 中升天皇、北極在第一等,今請亦於從祀牲內體薦。」 舊制,郊祀,正坐、配坐褥以黃,皇帝拜褥以緋。至是,詔 配坐以緋,拜褥以紫。又以靈山清潔,命祀官差減其 數,或令兼攝。有期喪未滿、餘服未卒哭者,不得與祭。 內侍諸司官除掌事宿衛外,從升者裁二十四人,諸 司職掌九十三人,其文武官升山者皆公服。詳定所 言:「《漢書》八神,與歷代封禪帝皇及所禪山,並於前祀 七日,遣官致祭,以太牢祀泰山,少牢祀社首。」九月,詔 審刑院、開封府毋奏大辟案。帝習儀於崇德殿。初,禮 官言無帝王親習之文,帝曰:「朕以達寅恭之意,豈憚 勞也。」既畢,帝見禮文有未便,諭宰臣與禮官再議。於 是詳定所言:「按《開寶禮》,則燔燎畢封冊,《開元故事》,則 封䃭後燔燎。今如不對神封冊,則未稱寅恭,或封䃭 後送神,則併為喧瀆。欲望俟終獻畢,皇帝升壇,封玉 匱置」䃭中,泥印訖,復位,飲福送神,樂止,舉燎火,次《天 書》降,次金匱降。禮儀使奏:禮畢,皇帝還大次,俟封䃭 畢,皇帝再升壇省視。緣祀禮已畢,更不舉樂,省訖降 壇。仍詔山上亞獻、終獻登歌作樂。十月戊子朔,禁天 下屠殺一月。帝自告廟即屏葷蔬食,自進發至行禮 前,並禁音樂。有司請登封日圜臺立黃麾仗,至山下 壇設爟火。將行禮,然炬相屬,又出朱字漆牌,遣執仗 者傳付山下。牌至,公卿就位,皇帝就望燎位。山上傳 呼萬歲,下即舉燎。皇帝還大次,解嚴,又傳呼而下,祀 官始退。社首瘞坎亦設爟火三為準。遣司天設漏壺 山之上下,命中官覆校日景,復於壇側擊板相應。自太平頂、黃峴嶺、岱嶽觀,各豎長竿,揭籠燈下照,以相 參候。辛卯,發京師,以玉輅載天書先行,次日如之。至 鄆州,令從官衛士蔬食。丁未,次奉高宮。戊申,齋於穆 清殿,諸升山者官給衣,令祀日沐浴服之。庚戌,帝服 通天冠、絳紗袍,乘金輅,備法駕,至山門幄次,改服靴 袍,乘步輦登山,鹵薄儀衛列山下,天書仗不上山,與 法駕仗間立。知制誥朱巽奉玉冊牒及圜臺行事官, 先升以回馬嶺至天門,路峻絕,人給橫板二,長三尺 許,繫綵兩端,施於背膺,選從卒推引而上,衛士皆給 釘鞋供奉,馬止於中路。自山趾盤道至太平頂,凡兩 步一人,綵繒相間,樹當道者不伐,止縈以繒。帝每經 陿險,必降輦徒步,亞獻寧王元偓,終獻舒王元偁、鹵 薄使陳堯叟、從祀官點饌,習儀於圜壇。是夕,山下罷 警場。辛亥,設昊天上帝位於圜臺,奉《天書》於坐左,太 祖、太宗並配,西北,側向。帝服袞冕,升臺奠獻悉去侍 衛拂擢,止於儀門,籠燈前導亦徹之。《玉冊文》曰:「嗣天 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 昔太祖揖讓開基,太宗憂勤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車 書,固抑升中,以延積慶。元符錫祚,眾寶效祥,異域咸 懷,豐年屢應,虔修封祀,祈福𥟖元。謹以玉帛犧牲,粢 盛庶品,備茲禋燎,式薦至誠。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 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享。」《玉牒文》曰:「有宋嗣天子臣 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啟運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 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圖,重熙累盛。粵惟沖人,丕承列 聖,寅恭奉天,憂勤聽政。一紀於茲,四隩來暨,丕貺殊 尤,元符章示,儲慶發祥,清淨可致,時和年豐,群生咸 遂。仰荷顧懷,敢忘繼志,僉議大封,聿申昭事。躬陟喬 嶽,對越上天,率禮祗肅,僃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 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綏黎元,懋建皇極,天祿無 疆,靈休允迪,萬葉其昌,永保純錫。」命群官享五方帝 及諸神於封祀壇。上飲福酒。攝中書令王旦跪稱曰: 「天賜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復始,永綏兆人。」三獻畢,封 金玉匱。王旦奉玉匱置於石䃭,攝太尉馮拯奉金匱 以降。將作監領徒封䃭帝登圜臺閱視訖,還御幄,宰 臣率從官稱賀。山下傳呼萬歲,聲動山谷。即日,仗還, 奉高宮,百官奉迎於谷口,帝復齋於穆清殿。壬子,禪 祭皇地祇於社首山,奉天書升壇,以祖宗配。《玉冊文》 曰:「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皇地祇:無私垂祐,有宋肇 基,命惟天啟,慶賴坤儀。太祖神武,威震萬㝢;太宗聖 文,德綏九土。臣恭膺寶命,纂承丕緒,穹昊降祥,靈符 下付,景祚延鴻,祕文昭著。八表以寧,五兵不試,九穀 豐穰,百姓親比。方輿所資,涼德是愧。溥率同詞,縉紳 協議。因以時巡,亦既肆類。躬陳典禮,祗事,載致孝祖 宗潔誠,議嚴配,以伸大報,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 受祉。謹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僃茲禋瘞,式薦至誠。 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饗。」帝 至山下,服靴袍,步出大次。癸丑,有司設仗衛宮縣於 壇下,帝服袞冕,御封禪壇,上之壽昌殿受朝賀,大赦 天下。文武遞進官勳,減免賦稅工役各有差。改乾封 縣曰奉符縣,宴百官卿、監以上於穆清殿,泰山父老 於殿門。甲寅,發奉符,始進常膳。帝之巡祭也,往還四 十七日,未嘗遇雨雪。嚴冬之候,景氣恬和,祥應紛委。 前祀之夕,陰雺風勁,不可以燭。及行事,風頓止,天宇 澄霽,燭燄凝然。封䃭訖,紫氣蒙壇,黃光如帛,繞天書 匣。悉縱四方所獻珍鳥異獸山下。法駕還奉高宮,日 重輪,五色雲見,鼓吹振作,觀者塞路,歡呼動天地。改 奉高宮曰「會真宮。」九天司命上卿加號「保生天尊」,青 帝加號廣生帝君,天齊王加號「仁聖」,各遣使祭告。詔 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 覲壇頌》,圜臺奉祀官並於山上刻名。封祀九宮、社首 壇奉祀官並於《社首頌》碑陰刻名。扈從升朝官及內 殿崇班、軍校、領刺史以上與番夷酋長,並於《朝覲頌》 碑陰刻名。明年二月,詔知兗州李迪、東京轉運使馬 元方等同修《圜封》。以呂良首請,命攝兗州助教。〈祇事載致
三句疑有訛。字。查《字典》並無此字
。〉元
[编辑]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上泰山天齊大生仁聖帝歲一遣官祭嶽祠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岱史」云云。
明
[编辑]太祖洪武三年定泰山神號祀典
[编辑]按《明會典》有司祀典五嶽祝文,「東嶽稱東嶽泰山之 神,山東泰安州祭。」又《京都祀典》:南京東嶽泰山廟在 雞鳴山之陽。洪武三年,春秋合祀於山川壇。二十一 年後,春附祭於郊,秋祭仍舊。後罷。惟每歲聖旦及三 月二十八日,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 寺堂上官祭於其廟。
按《岱史》,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制曰:「磅礡東海之西, 中國之東,參穹靈秀,生同天地,形勢巍然。古昔帝王 登之,觀滄海,察地利,以安民生。祝曰:『泰山於敬則致, 於禮則宜。自唐始加神之封號,歷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馭,海內鼎沸,生民塗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 土之命,百神陰佑,削平暴亂,正位稱職,當奉天地,享 鬼神,以依時統一人民,法當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 祀儀,因神有歷代之封號,余起寒微,詳之再三,畏不 敢效。蓋神與穹同始,靈鎮一方,其來不知歲月幾何, 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其職,受命於上天后土,為人 君者何敢與焉。懼不敢加號,特以東嶽之神名其主, 依時祭神,惟神鑒之』。」定歲春秋二仲「月,泰安州祭禮, 先丁祭一日。」
洪武十年八月,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洪武十年八月丁未,遣曹國公李文忠、道士 吳永輿、鄧子方致祭東嶽。」
洪武十一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洪武十一年,遣道士吳永輿、官行甫致祭。 洪武二十八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洪武二十八年,遣神樂觀道士樂本然、國子 監生王濟致祭。」
洪武三十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洪武三十年,遣神樂觀道士朱鐸,如監生高 翥致祭。」
成祖永樂五年遣使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永樂五年,遣道士復生監生張禮致祭。」
宣宗宣德十年五月遣官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宣德十年五月壬申,遣泰安州知州胡宗敏 祭告東嶽。」
英宗正統元年遣使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正統元年五月丁卯,遣吏科給事中車遜致 祭東嶽。」
正統九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正統九年,遣翰林院侍讀習嘉言祭告東嶽。」
代宗景泰三年遣使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景泰三年,遣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文致祭東嶽。」
景泰六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景泰六年,遣刑部尚書薛希璉致祭。」
憲宗成化六年遣使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成化六年遣掌太常寺事禮部尚書李希安 祭告。」
成化十三年,遣官祭東嶽。
按《岱史》:「成化十三年遣山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陳 儼祭告。」
成化二十一年,遣官祭東嶽。
按《岱史》:「成化二十一年,遣巡撫山東都察院左副都 御史盛顒祭告。」
孝宗弘治四年遣使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弘治四年,遣通政司左通政元守直祭告。 弘治七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弘治七年,遣內官監太監李興、太子太保平 江伯陳銳、右副都御史劉大夏、右僉都御史熊翀祭 告。」
武宗正德五年遣使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正德五年遣戶部左侍郎喬宇祭告。」
正德六年,遣使祭東嶽。
按《岱史》:「正德六年,遣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 議徐永祭告」
世宗嘉靖十一年遣官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嘉靖十一年遣泰安州知州李旼致祭。 嘉靖十七年遣官祭東嶽。」
按《岱史》:「嘉靖十七年遣泰安州知州丁方致祭。 嘉靖三十二年遣官祭東嶽。」
按《岱史》:「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丁未,遣巡撫山東右 副都御史沈應龍致祭。」
嘉靖三十三年、兩遣官祭《東嶽》。
按《岱史》:「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壬申,遣巡撫山東右副 都御史沈應龍致祭。四月辛未,遣巡撫山東右副都 御史沈應龍致祭。」
穆宗隆慶三年遣官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隆慶三年,遣巡撫山東右副都御史姜廷頤 祭告。」
神宗萬曆元年遣官祭東嶽
[编辑]按《岱史》云云。
泰山部彙考三
[编辑]《皇清》。
順治八年
按《岱史》:「順治八年四月丁未朔,越七日癸丑,遣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工部左侍郎事劉昌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
按:《濟南府志》康熙二十三年
皇帝東巡狩御書東嶽廟額曰:「配天作鎮。」
御書「碧霞靈應宮」額曰:「坤元葉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