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6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六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十六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六十六卷目录

 骊山部汇考

  图

  考

 骊山部艺文一

  游骊山记         明乔宇

  游骊山记         袁宏道

 骊山部艺文二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唐张说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苏颋

  奉和登骊山顶寓目应制    李乂

  骊山行          韦应物

  骊山            许浑

 骊山部纪事

 骊山部杂录

 骊山部外编

 武功山部汇考

  图

  考

 武功山部艺文

  与步骘书论武功山形势  汉诸葛亮

山川典第六十六卷

骊山部汇考[编辑]

秦始皇营葬之骊山

骊山在今陕西西安府临潼县东南二里,以昔为骊 戎所居,故名。又名“会昌山”,又名“昭应山”,即秦始皇葬 处也,今其上有陵在焉。

骊山

骊山

[编辑]

按:《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新丰。”骊山在南。

按:《后汉书郡国志》,“京兆尹新丰有骊山。”杜预曰:古 骊戎国。韦昭曰:“戎来居此山,故号骊戎。”《三秦记》曰:“始 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 欲上,则杳冥失道。”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 案《关中图》,县南有新丰原,白鹿在霸陵。

按《水经·渭水注》,“鱼池水出丽山东也。水本导源东流, 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 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皇陵 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冢北。秦始 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 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 下涸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馀里,上画天文 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 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 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 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坟高五十馀尺,周回五 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周章百万之师已 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御难,弗能禁。项羽入关, 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棺取 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北对鸿门十 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 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 云“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 后人因以浇洗疮。张衡《温泉赋序》曰:“余出丽山,观温 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不使灼人形体矣’。”

按宋宋敏求《长安记》,“骊山在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 此山。”按《上地纪》曰:“即蓝田山也。”天宝元年,更骊山曰 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

按《三才图会骊山图考》,骊山在西安府临潼县,县南 半里即抵其麓,经雷神殿东折,门有绰楔,榜曰“温泉 池。过北有室三楹,启其扃即温泉也,人呼为官池”,盖 非贵人不得浴此池四周甃石如玉环状,中一小石, 上凿七窍,泉由是出,相传甃石起秦始皇,其后汉武 帝复加修饰。官池之左有泉曰“混池”,以浴小民。东行 即华清宫故址。上有三清殿,前卧一巨钟,视其款,乃 华清物。又有三碑,右为后魏温泉,颇惜,多剥落,左刻 金尚元龙草字,其阴刻刘子颙《成道记》。子颙,山中道 士,宋仁宗朝尝见,赐号凝真太师。三清殿后为玉皇 殿,面三清者,七星殿也。南去十五步为玉女阁,下有 方池,即温泉发源处,饮之可以已疾。每秋暮,人取未 熟柿投其中,经宿食之不涩。其石为玉女洗头池,沭 发者多去疮虱。山之半平坡,朝元阁旧建于此。山左 肩曰东绣岭,右肩曰西绣岭,当时林木花卉之盛,类 锦绣然,故名。阁与华清之废,皆不知何时。其易为道 士之居,则后晋天福中也。又上二里为老君殿,旧云 天宝七年十月,老君见于朝元阁南。元宗于其处立 降圣观,琢白玉石为像,今尚存。殿壁绘唐臣之像,殆 当时人笔。其西南有泉,名饮鹿槽,今涸。又上二里为 老母殿,老母即唐李筌所从受《阴符》者。山之巅旧有 烽火楼,昔周幽王欲媚褒姒,举烽火以来诸侯之处。 东行八里,折而南二里,至秦始皇陵。陵内城周五里, 旧有门四。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丘 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 丈,昔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 特其虚冢。其言当必有所授也。

按《陕西通志山川》:“骊山在西安府临潼县东南二里, 即蓝田之北山也。山之麓温泉所出,唐明皇更名昭 应,上有老母庙。山左肩曰东绣岭,右肩曰西绣岭。” 胏浮山在西安府临潼县境,一名浮胏,即骊山之麓。 金斧山在骊山东南石罅中有斧,以杖抵之则动。 戏水在西安府临潼县东二十五里,源出骊山,即秦 将章邯拒陈涉将周章处。

潼水在西安府临潼县西半里,源出骊山谷中,味甘 美,异于他水。

鱼池水,泉出骊山,在秦始皇陵北五里。初造陵取土, 其地污深,水积成池。

“牡丹沟,在骊山西,两岸尽植牡丹,至今牡丹犹存。” “温泉,出骊山麓,在西安府临潼县南一百五十步,始 皇于此砌石起宇,汉武加修饰,唐建温泉宫。”

蟾井在骊山白鹿观中,有金色三足虾蟆。贺兰先生 见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升天。”

按《临潼县志山川志》,“骊山在县南里许,绵亘而东五 十馀里。殷周时,为骊戎所居,故名。”《土地记》曰:“其阳多 宝玉,其阴多黄金。”《三秦记》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 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山上立祠,曰灵台。天宝元 年更名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山神曰元德 公。”《水经》曰:“浮胏山,一作胏浮”,盖骊山之麓而异名耳。 东西绣岭。在骊山左右。唐元宗植林木花卉如锦绣 然。故名。

“玉蕊峰”在东绣岭东。

石骆驼岭在县西南骊山上。

走马岭在县东南骊山上二十七里。

“燕子龛”,在骊山降圣观南。

坑儒谷在县西南二十里。汉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 既焚书,改古文为篆隶,患天下不从,召诸儒至者拜 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谷中温处, 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乃命就视之,方 相难,决伏机发,从上填之以土。唐天宝中,改为旌儒 乡,立庙。兵部侍郎贾至撰碑。

“牝丹沟”,在骊山西。

宫殿“老母殿”,在骊山西北第二峰。

楼阁烽火楼在骊山第一峰。按《史记》:幽王为烽燧大 鼓,与诸侯约,有寇至,举火击鼓,为信则举兵来援。王 因褒姒不好笑,举火击鼓,诸侯悉至,曰:“戏也。”褒姒乃 大笑。后犬戎来攻,王举火征兵,兵莫至,遂杀王于骊 山下,虏褒姒。

露台,按《汉书》:文帝欲于骊山起露台,召匠计之,费百 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命罢之,其址见存。 石婆父圣硙,在骊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在骊山艾叶沟。

《石屏风》在东绣岭西畔。

虎斑石在东绣岭侧,其石苔痕如虎豹斑。

《寺观》:“福严寺即石瓮寺”,在东绣岭傍。

白鹿观在县西南十里骊山中。中有升仙台、蟾井。唐 高祖武德七年,幸温泉宫,傍观川原,见白鹿,遂改今名。宋加封神德洞天。有白鹿书院。

德清观,在骊山上,即露台祠,今云“人祖庙。”

陵墓秦始皇陵,《史记》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穿三 泉下,锢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 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大事毕,藏闭中 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汉 书》曰:“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上崇山坟,其高五十馀” 丈,周四五里,石椁为游馆,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言。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将火照求羊,失火烧 其藏椁。《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万人作骊山, 此山石为磶。”《国志》曰:“始皇陵有银蚕金雁,以多奇物, 故俗云秦王地市。”

唐庄恪太子陵在骊山北原。

骊山部艺文一[编辑]

《游骊山记》
明·乔宇
[编辑]

仲夏十有三日,早,渡咸阳南渭河,观隋唐旧都及未 央宫址,尚有截然方丘,突然高原,若断若续,弥三十 里。午过长安北郊,望雁塔耸乎二十里外。东渡浐水, 过灞桥,乃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之处。王莽时,灾 数千人,沃之不灭,更其名曰“长存。”至唐则以迎新送 故,至此黯然,又名曰《销魂》。余望秦川于斜阳之下,怅 然怀古。于临潼东南行二里,抵骊山下浴于温泉。泉 幅员四丈许,即秦初砌石,汉修唐宫焉者也。宫曰温 泉,元宗改曰“华清。治场为池,环以山,列以室,岁幸于 此。门内有宜春亭,亭内有飞霜、九龙、长生、明珠诸殿, 殿侧有集灵”、按歌、舞马诸台,今则荡为丘墟矣。明日, 参政胡君良桢宴余温泉之上,于是与王君应韶二 君诵崔鲁之诗,论开元之事,慷慨激烈,殊有遐思。酒 酣,应韶倡为《温泉》之歌,余和之。遂登骊山,蹑绣岭堆, 低回于朝元遗址前。草树青葱,杨芳弄色,幽泉集响, 如咽如悲。于是余又倡为《骊山》之歌,二君和之。午后 下山,过鸿门坂,渡渭南,至赤水镇宿焉。

《游骊山记》
袁宏道
[编辑]

骊之山郁然而青,而其水浩浩然鸣九衢也。古柏森 然阴翳,东西岭故宫遗址,多不可识。山下民有雪头 而杖者,作而前曰:“民虽耄,犹仿佛忆之。”指其岿然而 坟者曰:“是举火台,褒女之所笑也。”指其温然而澄澈 者曰:“是莲花汤,明皇妃子之所浴也。”问山下之故垒, 曰:“是尝涸三泉而开七曜者,始皇帝之地市也。”余倚 松四顾,苍茫久之,乃披荒榛,踞危石,楚声而歌曰:“涓 涓者流,与山俱逝兮。空潭自照,影不至兮。吁嗟乎,兹 山祟三世兮。”歌竟,浴于长汤。遂登老氏宫,极于台东。 过石瓮寺,休焉。稍倦,假寐僧榻。忽有丈夫峨冠修髯, 揖余而言曰:“吾子失言,夫山奚能祟?使吾幸而遇严 匡诸君子,岂不亦嘉遁之薮?吾子谓‘九叠之屏,七里 之滩,何遽出吾上耶?又使吾所遭者为宣城、孤山辈, 骚坛之士,艳称久矣,吾岂复戎吾姓也’?”余蘧然觉自 悼言之失也,复喟然叹曰:“异哉!天子之贵,不能与匹 夫争荥,而词人墨客之只词,有时为山川之九锡也。 异哉!今之处士,谁能入山而为水石所倚重者?吾当 北面事之。”

骊山部艺文二[编辑]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唐·张说
[编辑]

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 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苏颋
[编辑]

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 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圣图恢㝢县。歌赋小《横汾》。

《奉和登骊山顶寓目应制》
李乂
[编辑]

崖𪩘万寻悬。居高敞御筵。行戈疑驻日。步辇若升天。 城阙雾中近。关河云外连。缪陪登岱驾。忻奉《济汾》篇。

《骊山行》
韦应物
[编辑]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访道灵 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 草木相辉光。禁仗围山晓霜劲,离宫积翠夜漏长。玉 阶寂历朝无事,碧树葳蕤寒更芳。三清小鸟传仙语, 九华真人奉琼浆。下元昧爽漏恒秩,登山朝礼元元 室。翠华稍隐天半云,丹阁先明海中日。羽旗旄节憩 瑶台,清丝妙管从空来。万井九衢皆仰望,彩云白鹤方徘徊。凭高览古嗟寰宇,造化茫茫思悠哉。秦川人 水长缭绕,汉氏五陵空崔嵬。乃言圣祖奉丹经,以年 为日亿万龄。苍生咸寿阴阳泰,高谢前王出尘外。”英 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詟伏兵无战。时丰赋敛未告劳, 海阔珍奇亦来献。干戈一起文物乖,欢虞已极人事 变。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缵承鸿业圣 明君,威震六合驱妖氛。太平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 还氤氲。

《骊山》
许浑
[编辑]

闻说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郁金袍。风随玉辇笙歌 迥,云卷珠帘剑佩高。凤驾北归山寂寂,龙舆西幸水 滔滔。蛾眉没后巡游少,瓦落空墙见野蒿。

骊山部纪事[编辑]

《太平御览》: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 见山阜之形,而恒若在云雾之中。孟康曰:“昔周幽王 悦褒姒,姒不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举烽以征诸 侯,不至,王遂败,身死骊山之北。”

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尺,下锢三泉,周回七百步, 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 箱,四门施徼,奢侈太过。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放羊 儿堕羊冢中,燃火悉烧其椁藏。

《咸宁县志》:“李顺兴,杜陵人。年十五,乍愚乍智,时莫识 之。其言未来事,多有中者。家尝为斋,方食器用不。周 兴言昆明池中有大荷叶,可取盛饼食。所居去池十 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归,两足犹泥,举坐惊异, 得人所施,辄散乞贫人。又尝乞骊山废地于周文,周 文曰:‘何用’?”曰:“‘有用’。未及至温汤遇患,卒于其地。” 宋敏求《长安记》:“韦嗣立营构别业于骊山凤凰原鹦 鹉谷,有重崖洞壑,飞流瀑水,中宗亲往幸焉。因封嗣 立逍遥公,名其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 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陈请,乃取园地 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于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 宋钱希白《南部新书》:“上在骊山华清宫,值”元夜,欲出 游,陈元礼奏曰:“宫外旷野,须有预备,必欲夜游,愿归 城阙。”上不能夺。

骊山部杂录[编辑]

《路史后纪》:“女皇氏继兴于丽。”《长安志》云:“骊山有女 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 所,即骊山也。”

王灼《碧鸡漫志》:《荔枝香》,《唐书礼乐志》云:“帝幸骊山,杨 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 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脞说》云:“太真妃好食荔枝, 每岁忠州置急递上进,五日至都。天宝四年夏,荔枝 滋甚,比开笼时,香满一室。供奉李龟年撰此曲进之, 宣赐甚厚。”《杨妃外传》云:“明皇在骊山,命小部音乐,于” 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名《荔枝香》。 三说虽小异,要是明皇时曲。然史及《杨妃外传》皆谓 帝在骊山。故杜牧之《华清绝句》云:“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道荔枝 来。”《遁斋闲览》非之曰:明皇每岁十月幸骊山,至春乃 还,未尝用六月。词意虽好,而失事实。今歇拍大石调, 皆有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

河滥堆。《中朝故事》云:“骊山多飞禽,名河滥堆。明皇御 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 人竞以笛效吹。”故张祜诗云:“红树萧萧阁半开,玉皇 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河滥堆。”贺 方回《朝天子曲》云:“待月上潮平波艳艳,塞管孤吹新 河滥。”即谓河滥堆。江湖尚有此声,予未之闻也,尝以 问老乐工。云“属夹钟商。”按《理道要诀》。天宝诸乐名堆 作。属黄钟羽,夹钟商,呼双调。而黄钟羽则俗呼般 涉调,然《理道要诀》称“黄钟羽时,号黄钟商调”,皆不可 晓也。

骊山部外编[编辑]

《辛氏三秦记》:“骊山汤泉,旧说以牲祭乃得入,可以去 疾消病。俗云秦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 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 为验。”

骊山始皇陵作地市,死人交易。市平,不得欺死人,云: “秦王地市有断马利。”

《集仙传》:“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 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绢素书,缄之甚密,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 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以麋烂筌抄读 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 髻当顶,馀发半垂,敝衣扶杖,神状甚异。路傍见遗火’” 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闻之,惊前问 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 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 共计一千八十年,少年从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 得符之所,因请问元义,使筌正立向明视之曰:“受此 符者,当须名列仙籍,骨相应仙,而后可以语至道之 幽妙,启元关之锁钥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颧 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月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 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岁当 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令筌跪而吞之, 曰:“天地相保。”于是命坐,为说《阴符》之义,曰:“《阴符》者,上 清所秘,元台所尊。理”国则太平,理身则得道,非独机 权制胜之用,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之常典耶。昔虽 有暴横,黄帝举贤用能,诛彊伐叛,以佐神农之理,三 年百战,而功用未成,斋心告天,罪己请命。九灵金母 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后能通天达诚,感动天帝。 命元女教其兵机,赐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书乃 行于世,凡三百馀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 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 有彊兵战胜之术,皆出自天机,合乎神智。观其精妙, 则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元;察其至要,则经传子史不 足以为文;较其巧智,则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一名 《黄帝天机》之书,非奇人不可妄传。九窍四肢不具,悭 贪愚痴,骄奢淫佚者,必不可使闻之。凡传同好,当斋 而传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 重,贫贱为轻,违之者夺纪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写一 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 年寿,出三尸,下九虫。秘而重之,当传同好耳。此书至 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凡人学之得其殃, 职分不同也。《经》言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盖 泄天机也。泄天机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讫,谓筌曰: “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令筌于 谷中取水。既满,瓠忽重百馀斤,力不能制而沈泉。却 至树下,失姥所在,惟于石上留麦饭数升,怅望至夕, 不复见姥。筌食麦饭,自此不食,因绝粒求道,注“《阴符》, 述二十四机,著《太白阴经》,述《中台志》《阃外春秋》”,以行 于世。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

《太平广记》:骊山下有一白狐,惊挠山下人,不能去除。 唐乾符中,忽一日突温泉自浴,须臾之间,云蒸雾涌, 狂风大起,化一白龙升天而去。后或阴暗,往往有人 见白龙飞腾山畔,如此三年。忽有一老父,每临夜即 哭于山前数日,人乃伺而问其故,曰:“我狐龙死故哭 尔。”人问之何以名狐龙,老父又何哭也。老父曰:“狐龙 者,自狐而成龙,三年而死,我狐龙之子也。”人又问曰: “狐何能化为龙?”老父曰:“此狐也,禀四方之正气而生。 狐白色,不与众游,不与近处。狐托于骊山下,千馀年 后偶合于雌龙,上天知之,遂命为龙,亦犹人间自凡 而成圣耳。”言讫而灭。

《酉阳杂俎》:唐开成末,永兴坊百姓王乙掘井过,常井 一丈馀无水,忽听向下有人语及鸡声,甚喧闹,近似 隔壁井匠惧,不敢扰。街司申金吾韦处仁将军,韦以 事涉怪异,不复奏,遽令塞之。据《周秦故事》,谒者阁上 得骊山本,李斯领徒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之以章程。 三十七岁,因地中井泉,奏曰:“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 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抑知厚地之下,或别有 天地也。

武功山部汇考[编辑]

《太白山》“南之武功山” ,

武功山在今陕西西安府郿县太白山南,一名“鏊山”, 一名“垂山”,连亘东西诸山,周回数百里,山中峰峦最 为秀杰

武功山图

武功山图

《考》
[编辑]

按《明一统志》,陕西西安府武功山,在武功县南一百 里,北连太白山,最为秀杰,县以此得名。杜甫诗:“遥瞻 太白雪,喜近武功天。”

按《三才图会武功山图考》:武功山在西安府武功县 西百二十里。《郡志》云:“晋有武氏者,夫妇各择栖炼所, 夫居兹山,妇止西昌之武冈,同日宾仙,故称兹山为 武公”,而呼武冈为武姥云。山行至枫木凹,即武功东 界也。迤逦至北斗七星冈,峭径纡折高下,循溪往,水 㶁㶁,激石鸣,抵平湛静。迄下行有所触,辄复作响。千 岩万𪩘,或峻矗入云。如笔竖笋攒,或壁嶂排“如植 碑倚屏,或倒崖作磬折状,或杰竦如弁冕执圭为敬 者。又如龙凤轩举,如虎豹躩且踞,如飞走器物,靡所 殚述。”自山麓行,丛林蒙翳,瀑布鸣鸟在上。自山半行 空处,翠湿衣,泉瀑鸟声皆归履舄下。时有偃树横涧 以济人,而根叶具存。时有石枕流,如天生桥。方竹、龙 草、仙茅、灵药,所在有之。自枫木凹四十五湾,约十五 里许至迎仙桥。桥北为图坪庵,一名“小桃源”,有二杏 树,逼檐对峙,各大丈馀,东花西实,至明年,花实易向 矣。此植物所无也。山有五庵:箕峰在图坪南,“集云行 宫”,二庵在图坪东北,其西则九龙也。因所通道,置以 憩谒者。又十五里,葛仙坛,而张、许二仙翼列者,不知 其由也。谒者以坛为顶,闻白鹤峰尤高,云雨皆出其 下,白鹤仙居之。武功水发源其巅,澒泞喷沫,如芙蕖 发荣,闻人语则愈溢出。其为行者所循溪,皆其委也。 相传为葛仙炼丹池。西北有雷崖。洞嵌,可容数百 人,路险绝,游者必絚掖而升。然人或亵之,即迅霆霾 曀,故名雷崖。上有数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 不可即,盖为葛仙藏书处。又其阻有齐云山,山有寺, 径亦涩,惟猎者时入焉。荒基败础,平畴带溪,沃田数 千亩,沟塍宛然,皆柞棫充布,亦避乱全生之区也。 按《陕西通志山川》:“武功山在郿县太白”山南,今讹为 鏊山,又曰垂山。《语》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按《郿县志》地形,太白峰南连武功诸山,最为秀杰。武 功今讹为鏊山,又曰垂山,西曰瓦窑山,又西曰驼羊 峰,抵斜谷,接岫连麓,周围五百里不绝,为关中名山。

武功山部艺文[编辑]

《与步骘书论武功山形势》
汉·诸葛亮
[编辑]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马冢在武功东 十馀里,有高势,攻之不克,是以留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