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72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七十二卷 |
第一百七十二卷目录
武担山部汇考
图〈缺〉
考
武担山部艺文一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 唐王勃
武担山部艺文二〈诗〉
题武担寺西台 唐段文昌
武担山寺 苏颋
石镜 杜甫
武担山部纪事
武担山部杂录
青城山部汇考
图
考
青城山部艺文一
青城山记 唐杜光庭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青城山部艺文二〈诗〉
青城山丈人观 宋文同
青城山部纪事
青城山部杂录
青城山部外编
修觉山部汇考
图
考
修觉山部艺文一
修觉山记 明锺惺
修觉山部艺文二〈诗〉
新津寺寄王侍郎 唐杜甫
岷山部汇考
图
考
岷山部艺文一
岷山 汉黄宪
岷山赞 晋郭璞
岷山部艺文二〈诗〉
登岷山有感 明徐之凯
岷山部纪事
岷山部杂录
岷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二卷
武担山部汇考
[编辑]成都府之武担山
武担山,即蜀五丁担土为冢处也,一名“武都山。”山上 有石镜,相传蜀王立以表冢者。
考
按《寰宇记》,“武担山在府城西北,一名武都山。”
按《方舆胜览》成都府路:成都府:“武担山,在城北二百 步,一名武都山。蜀王妃死,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 冢,故曰武担山。今有石照表其门焉。开明悼念不已, 为作《臾邪之歌》,《龙归》之曲。今成都及毘桥有一折石, 长三丈,相传是五丁担土担。”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武担山在成都府城布政司内。” 《西蜀记》:“武都山精化为女子,蜀王开明纳为妃,不习 水土而死。王遣五丁于五都山担土为冢,盖地数亩, 高七丈,上有一石,厚五寸,径五尺,莹洁,号曰石镜,用 表其门。又传成都内及毘桥侧有一折石,长二丈,云 是五丁担也。汉昭烈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即此。”
武担山部艺文一
[编辑]“《晚秋游武担山寺序 》唐” ·王勃
若夫“武丘仙镇,吴王殉殁之墟;骊峤崇基,秦帝升遐 之宅。虽珠衣玉匣,下贲穷泉;而广岫长林,终成胜境。 亦有霍将军之大隧,回写祁连;樗里子之孤坟,竟开 长乐。岂如武担灵岳,开明故地?蜀夫人之葬迹,任文 公之死所。冈峦隐隐,化为阇崛之峰;松柏苍苍,即入 祗园之树。引星垣于杏障,下布金沙;栖日观于长崖, 傍临石镜。瑶台玉甃,尚控霞宫;宝刹香坛,犹芬仙阙。 雕珑接映,台凝梦渚之云;璧题相晖,殿写长门之月。 美人虹影,下缀虬幡;少女风吟,遥喧凤铎。群公以玉 津丰暇,傃林壑而延情;锦署多闲,想岩泉而结兴。”于 是披桂幌,历松扉,梵筵霞属,禅扃烟敞。鸡林俊赏,萧 萧鹫岭之居;鹿苑仙谈,亹亹龙宫之偈。于时金方启 序,玉律惊秋,朔风四面,寒云千里。层轩回霞,齐万物 于三休;绮席乘云,穷九垓于一息。碧鸡灵宇,山川极 望;石兕长江,汀洲在目。龙镳翠辖,骈阗上路之游;列 榭崇𬮱,磊落名都之气。渺渺焉,洋洋焉,信三蜀之奇观也。昔者升高能赋,胜事仍存;登岳长谣,清标未远。 敢攀盛烈,下揽幽襟。庶旌《西土》之游,远嗣“《东平》之唱” 云尔。
武担山部艺文二〈诗〉
[编辑]《题武担寺西台 》唐·段文昌
“秋天如镜空,楼阁尽玲珑。”水暗馀霞外,山明落照中。 鸟行看渐远,松韵听难穷。今日登临意,多欢语笑同。
武担山寺 苏颋
[编辑]“武担独苍然,坟山下玉泉。鳖灵时共尽,龙女事同迁。 松柏衔哀处,幡花种福田。”讵知留镜石,长与法轮圆。
石镜 杜甫
[编辑]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玉宇间。
武担山部纪事
[编辑]《华阳国志》:“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 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 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 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 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作《臾邪》之歌、《龙归》之曲。其 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 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毘桥,亦 有一折石,亦如之。长老传言“五丁担土担”也。
公孙述时,武担山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叹曰:“噫 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路史》:“开明妃墓,今武担山也。有二石阙、石镜。武陵王 萧纪掘之,得玉石棺,中美女,容貌如生,体如冰。掩之 而寺其上,镜周三丈五尺。”
武担山部杂录
[编辑]任豫《益州记》:“江由左担道,按图在阴平县北,于成都 为西,其道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邓艾束马悬车之处。”
《四川总志》:杜子美《愁坐》诗曰:“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 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葭萌氐种迥,左担犬羊 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葭萌、左担皆地名,葭萌 人知之,左担人罕知也。注者或改作武担,又改作“立 担”,皆可笑。按《太平御览》引《蜀记》云:“蜀山有绵谷、葭萌, 道径险窄,北来担负者,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又《益 州记》云:“阴平县有左担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 左肩,不得度右肩常璩。”《南中志》云:“自僰道至朱提,有 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险难行。步道度三 津,亦艰阻。故行者谣曰:‘楢溪赤水,盘蛇九曲。盘羊乌 栊,气与天通。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抟 颊坂,其险如此’。”据三书,是左担有三绵谷,一也;阴平, 二也;朱提,三也。义则一而已。朱提,今之乌撒,云、贵往 来之西路也。子美《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云:“忠 州三峡内,井邑照云根。”今其驿名曰云根驿,有笔名 云根笔。蜀江三峡中,水波圆折者,名曰盘。盘音漩。杜 诗:“盘涡鹭浴底心性。”张蠙《黄牛峡》诗:“盘涡逆入嵌崆 地,断壁高分缭绕天。”
青城山部汇考
[编辑]《道书》第五洞天之青城山
[编辑]青城山,在今四川成都府灌县西南五十里,自岷山 发脉,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其第一峰也。山有 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有八大洞,应八节。《道书》以 此山为第五洞天,乃神仙都会之府
青城山图
考
[编辑]按《华阳国志蜀志》蜀郡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 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安汉上下:朱 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东方 常氏为大姓。文井上有守捉三十里,上有天马祠。” 按《水经江水注》,“文井水又东迳江都县,县滨文井江, 江上有长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 上”有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 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
按《洞天福地记》:第五大洞天青城山,周回二千里,名 宝仙九室之天,在蜀青城县。
按《方舆胜览》,成都府路永康军青城山,在本县北三 十二里,《玉匮经》:“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 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一名赤城,一名青 城都,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上有流泉悬澍, 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 前有十八,谓之阳峰,后有十八,谓之阴峰。”
按《云笈七签》:“青城山,洞名宝仙九室之洞天,属青城 丈人治之。”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青城山在灌县西南五十里。”唐 杜光庭记:“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 也。前号青城峰,后名大面山。山有七十二小洞,应七 十二候,有八大洞,应八节。道书以此山为第五洞天, 乃神仙都会之所。”
“成都山”,乃青城山之“案山”也,前临麻姑洞,深不可测, 与诸洞相连。
《古迹考》:“赤城在县北青城山。”
牡丹坪在县西南八十里。自青城之长平山扪萝而 上,由鸟道三十里许,平阜数十亩,有高树蔽天。春深, 先花后叶,状若芙蓉。谯定夫、李浩隐其中。宋范成大 诗云:“千丈牡丹如锦盖,人间姚魏敢争光。”
《范长生像》:在青城山中,有孙太古画壁,侍中范长生 举手整《貂蝉像》,特妙。其诗云:“浮世升沉何足计,丹成 碧落珥貂蝉。”
掷笔槽在青城山。相传天师誓鬼,掷笔于石上,以成 槽,至今草木皆有墨点于上云。
青城山部艺文一
[编辑]《青城山记 》唐·杜光庭
壬子岁七月十三日,青城鬼城山因滞雨崖崩,瀑水 大至,在丈人观后,高百馀丈,殿当其下,将忧摧坏。俄 有坠石如岸,堰水向东,竟免漂陷。观中常汲溪水,以 供日食,甚以为劳。自此瀑水出处,常有流泉,直注厨 内,其味甘香,冬夏不绝。东柱、西柱,金州之北,乾元之 南六十馀里,地名东柱、西柱,众山连接,峰峦秀异。乡 人云:“有山自南而来,北有巨石如柱,山穿柱过,因以 为名。”又东有数峰峭拔,一峰最高,云是蒲仙上升之 所。蒲仙山下侧延崖土及溪涧,中有石版篆文凡六 七处,人多不识,往往亦可寻见。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编辑]成都之西县有名山水者以十数,而灌胜灌之山以 百数,而青城尤胜。时嘉靖三载季春三月,余友冯子 廷器谂于众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天仓诸峰,左右 森罗,削壁嵁岩,望之蔚然,其翠欲滴。予田于其上,故 能详也。诸君其弗靳于游乎?予将披石窜云,候君于 青山白石间,亦胜事也。”予乃偕诸友刺舟渡江,行平 沙中,极目百里,渐及于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 绝。取道马桥,掠牛心山,出横山之下,有小溪,环崖而 东,可用灌溉。以岸善崩,水辄泄。前令续溪胡公使凿 之,因崖为岸,民至今便焉。始信循良之不负吾民如 是也,为之叹羡。过横山,折而西,至石佛湾,田皆膏腴, 水四时不竭。又折而西,登小丘,土地坦衍,林谷迤𨓦, 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问诸路人, 始得迳。北走里许,有二衲持瓣香,道傍迎之,乃罗家庵僧也。庵之所在,中深外曲。路入幽溪,怪石扠牙,两 股相合不可步。跳跃而进,始达。少焉,阴雨冥濛,作潇 潇声矣。急发,南行一里馀,雨亦霁。比午后,憩长生观。 观久废,惟颓垣败础“与灌莽同伍。”大抵物之兴废,自 有常数,读东坡《桓山之记》,不足慨也。由长生观西北 行,入山口,皆排闼拥涧,夹路藓篁蓊郁。凡数转抵建 福宫,宫亦荒墟不治。其前诸山,蒙茸苕峣,望可千仞, 惟贫僧数人,茗浆不具。而吾友周子良翰趋谒宫中, 且携酒及肴以进。盖吾诸友自灌县至,凡三十里有 奇。周子自大乐至,行亦三十里有奇,且暝,不可前矣, 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 峛崺,而林深泥滑,扳跻尤难。吾友鲜子宗申等复决 策曰:“不可止也已,其毋首鼠两端,以贻谢灵运之愧。” 夜分而止。厥明己酉,饭毕出宫,日光苍凉,掩映云际, 为之一快。行巨壑间,丹壁崚嶒,每划然大“啸,类有人 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萝磴如立,仰首俯膺而 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复过 上数重,道甚湫隘,才可尺许,傍皆邃谷,易于坠陷。凡 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馀丈上,与径迥殊。 前令胡公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中塑道陵像,左塑唐 明皇像,或云伪主孟昶也。山之形胜奇峰,清淑,不可 殚述。右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 山,远近朝拱,若服于洞之中山,而岌然无阿附意。浮 岚往来,在我襟袖,以及万汇,览不盈掌,天下之奇观 备矣。然丹灶徒存,白鹤不返,所谓云路咫尺,不可以 登者欤?洞下有庵一所,有比丘者,年可近百,不御酒 肉。且云:“牡丹坪、朝阳洞去此尚远。”乃各酌数杯,下两 腋清风,殊觉有荡胸之势。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 会冯子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则爽气方 腾,尘襟又塞矣。大抵吾曹虽铅椠之素业未休,而江 湖之壮志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 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远临衡岳,其时高迈之怀, 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此予于《青城之游》,不可以 无记也。
青城山部艺文二〈诗〉
[编辑]青城山《丈人观 》宋文同
群峰垂碧光,下拥岷仙家。神皇被金甲,坐领五帝衙。 威灵摄真境,俗语不敢哗。精心叩殊庭,俯首仰紫华。 愿言凤罗盟,毕世驱尘邪。循奉《蕊珠》戒,期之飞太霞。
青城山部纪事
[编辑]《王氏见闻》:“伪蜀青城山道士能幻术,往往入锦城施 其法,有所获,即潜挈归洞穴。或闻其行甚秽,官吏中 有识者颇恶之。后于成都诱引富室及勋贵子弟,皆 潜而随之。或于僻宅院中洒扫焚香,设榻张帷,独于 室内作法,或召西王母,或巫山神女,或麻姑、鲍姑神 仙,皆应召而至。与之杯馔寝处与生人无异,则令学” 者隙而窥之。每欢笑罢,则自帘帷之前蹑迹而去。又 忽于城中化出金楼,众皆观之,惑众颇甚。其民间少 年膏粱子弟,满城如狂。少主知其妖,使人擒之,累月 不获。后有人报云:“已出笮桥门去。”因使人逐之。乃以 猪羊血赍行,至青城路上三十馀里,及之,遂倾血沃 之,不能施其术。及下狱讯之,云“年年采民间处子住 山中,行黄帝之道,死于岩穴者不知其数。豪贵之家, 颇遭秽淫所逼,词款诣贵达之门甚多。”少主不欲彰 其恶,潜杀之。
《酉阳杂俎》:“朱道士曾游青城山丈人观,至于龙桥,见 岩下有枯骨,背石平坐,按手膝上,状如钩锁,附苔络 蔓,色白如雪。云祖父已尝见,不知年代,其或炼形濯 魄之士乎。”
《录异记》:“壬子岁七月十三日,青城鬼城山因滞雨崖 崩,瀑水大至,在丈人观后,高百馀丈,殿当其下,将忧 摧坏,俄有坠石如岸,堰水向东,竟免漂陷。观中常汲 溪水以供日食,甚以为劳。自此瀑水出处,常有流泉 直注厨内,其味甘香,冬夏不绝。”
《续博物志》:“蜀州青城丈人山,每岁春秋一时享以蔬 馔,以县令行。”
《四川总志》:“徐畊,成都人。生二女,皆国色,教之为诗,有 藻思。王建入蜀,闻之,纳于后房,生衍。及衍嗣位,尊为 太后大妃,同衍祷青城山,游丈人观、元都观、金华宫、 丹景山、至德寺,各有唱和诗刻石。次至汉州三学山, 夜看灯,太后赋诗曰:‘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 得行。所恨风光看未足,却驱金翠入龟城’。太妃诗曰: ‘翠驿江亭近蜀京,梦魂犹是在青城。比来出看江山 外,却被江山见出行’。”
《宋史谯定传》:“定字天授,涪陵人。爱青城大面之胜,栖遁其中。蜀人指其地曰谯岩,敬定而不敢名,称之曰 ‘谯夫子’。”有绘像祀之者,久而不衰。定易学得之程颐, 授之胡宪、刘勉之,而冯时行、张行成则得定之馀意 者也。定后不知所终,樵夫牧童往往有见之者,世传 其为仙云。
《隐逸传》:“青城山道人安世通者,本西人,其父有谋策, 为武官,数以言干当路,不用,遂自沈于酒而终。世通 亦隐居青城山中不出。吴曦反,乃献书于成都帅杨 辅,辅不能决,遂东如江陵,请吴猎举兵以讨曦。未几, 曦败,猎使蜀,荐士以世通为首云。”
《四川总志》:至和二年,成都费孝先游青城,诣老人村, 坐坏其竹床。孝先欲偿其值,老人曰:“子视其下书云 某年月日造,某年月日为费孝先所坏。”孝先因师事 之,名闻天下。
杨鼎夫,成都人,尝游青城,过江,溺而又出,有老人以 杖接引,且笑曰:“元是盐里人。”旋失老人所在,因作诗 纪之曰:“青城山峭江水寒,欲渡当时值急湍。一棹狂 风吹远岸,舟逢怪石碎前湾。手扳弱杖仓皇处,命在 洪涛顷刻间。今日深恩无以报,令人羞说雀衔环。”至 成都,与知己言,竟莫晓盐里之义。后判盐铁院,忽得 疾,暴亡,以盐裹其尸归。
老人村,在灌县西七十里,岷江之南,青城山之西北。 中有平阜,亦如秦人之桃源。昔人避难其中,多享年 寿,故名。或谓潜夫张不群因入山采药,浃旬不返,见 一老叟,致敬而问之,曰:“吾族本丞相范贤之裔,范知 李雄之祚不永,挈吾辈居此,为终焉之计。”苏子瞻云: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 酰,而溪中多枸杞,根盘如龙蛇,饮其水故寿。《图经》云: “即老泽也。”又按《夷坚丙志》云:青城老泽,东坡集中所 载不食盐酰,年过百岁者,盖此也。平时无人至其处, 关寿卿与同志七八人,作意往游,未到二十里,日势 薄晚,鸟鸣猿悲,境界凄厉。同行相顾,尘埃之念如扫, 策杖徐进。久之,山月稍出,香花扑鼻,谛视之,满山皆 如牡丹也。几二更,乃得一民家老人犹未睡,见客至, 欣然迎入,布苇席而坐。客谢曰:“中夜为不速之客,庖 仆尚远,无所得食,愿从翁赊一餐,明当偿值矣。”翁曰: “既不粝食见鄙,敢论直乎?”少顷,设麦饭一钵,菜羹一 盆,当席间,环以碗,揖客坐食。翁独据榻,正中坐,俄出 一物如小儿状,寘于前,众莫敢下箸,独寿卿擘食少 许,翁曰:“吾储此味六十年,规以待老,今见重客,不敢 自爱,而皆不愿,何也?”取而尽食之,此松根下人参也。 明日导往旁舍,亦皆争相延馔,曰:“兹地无租税,吾斸 山为陇,仅可播种,以赡伏腊。吏不到门,或经年无人 迹,诸贤何为肯临之?”留三日,始出山,凡在彼所见百 人,其少者亦庞眉白发无儿曹。近岁道渐通,能致五 味,而寿亦衰。今属滋茂乡
《居易录》:牟康民,内江人,少遇异人,能前知,隐居青城 山中。万历末,上书当道曰:“辛酉九月,蜀当有变,平之 者朱方伯燮元也。”已而奢酋据重庆为乱,如所言。贼 将寇成都,朱诣青城见之,康民已候于涂,叩之曰:“奢 酋至成都乎?”曰:“至矣。十日耳。”“围城乎?”曰:“围有五日。可 守乎?”曰:“成都不可守,然有公在,亡虑。公二十年镇抚” 西南,功比韦南康。其后朱总督西南,凡所遇一如康 民言。
青城山部杂录
[编辑]《茅亭客话》:“青城仙人,多因蚕市至成都施药济人。” 《居易录》:“青城山临江有三十二峰,峰不甚高,而奇秀 特甚。自此入山,非累月不能穷其胜。山中常有百馀 岁人,献贼据全蜀时,亦未深入也。”
《四川总志》:青城山在灌县西南八十里。《玉匮经》云:“黄 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上司天,下有三十六洞天, 此其第五。上有流泉悬澍,一日六时洒落,谓之朝泉。 天仓诸峰三十有六,前十八谓之阳,后十八谓之阴, 前号青城,后号大面。”又有七十二小洞应候,八大洞 应节。道书为神仙都会,五岳真形图洞天所在,其下 别有日月分精所照。《福地记》云:“有甘露芝草天池。”《夷 坚丙志》云:“青城以二月望为道会,四远毕至,巨室张 氏、唐氏轮主之。既集,闭门罢会乃启。一日方齐,有道 人叩门,阍者止之,乃下茶肆,脱笠挂壁间曰:‘为我视 此,随当复来’。少顷,笠旋如轮,惊报观中,揭之下有诗 云:‘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绿履黄冠俱 不识,为留一笠不沉埋。众相视悔恨。按张道陵誓鬼, 别有日月等语,兹姑不赘。
青城山有石刻“六时水”三字,旁书:“河东边敏修、施天 汉、勾千龄书。”“住庵冯守中立石。”俱八分书,大类《岣嵝 峰禹碑》笔意非近代可及
青城山部外编
[编辑]《神仙传》:“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 贵之门,而不好荣贵,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 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 鸣生不教以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 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馀年,长生不懈。同时共事 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 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 以示之,立坛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鸣生别去, 长生乃归,合之。丹成,服半剂,不尽即升天。乃大作黄 金十数万斤,以布惠天下。贫乏,不问识与不识者,周 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一门皆寿而不老。在民间三百 馀年,后于平都山东,白日升天而去。著《书》九篇,云:“上 古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 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馀并白日升天。”
李阿者,蜀人,传世见之不老。常乞于成都市,所得复 散赐与贫穷者,夜去朝还,市人莫知所止。或往问事, 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容 貌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微叹者则 有深忧。如此候之,未曾不审也。”有古强者,疑阿异人, 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强后复欲 随阿去,然身未知道,恐有虎狼,私持其父大刀。阿见 而怒强曰:“汝随我行,那畏虎也?”取强刀以击石,刀折 坏。强忧刀败,至旦随出。阿问强曰:“汝愁刀败也?”强言: “实恐父怪怒。”阿则取刀,左手击地,刀复如故。强随阿 还成都,未至,道逢人奔车,阿以脚置其车下,轹脚皆 折,阿即死。强怖守视之。须臾阿起,以手抚脚,而复如 常。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馀,而阿犹然 不异。后语人“被昆仑山召当去”,遂不复还也。
《野人闲话》:伪蜀度支员外郎何昭翰,尝从知于黔南, 暇日因闲步野径,于水际见钓者,谓翰曰:“子判官乎?” 曰:“然。”曰:“我则野人张涉也。余比与子交知久矣,子今 忘我也。”翰懵然不省,因藉草坐谓翰曰:“子有数任官, 然终于青城县令,我则住青城山也。待君官满,与君 同归山中,今不及到君公署也。”遂辞而去,翰深志之。 后累历官,及出为青城县令,有忧色。钓者亦常来往, 何甚重之。一旦大军到城,劫贼四起,钓者与翰相携 入山,何之骨肉,尽在城内。贼众入县,言杀县令,脔而 食之。贼首之子,自号“小将军”,其日寻觅不见,细视县 宰之首,即“小将军”之首也。贼于是自相残害,莫知县 令所之。后有人入山,见何与张同行,何因寄语妻子 曰:“吾本不死,却归旧山,尔等善为生计,无相追忆也。” 自此人不复见,莫知所之。
《北梦琐言》:“青城山僧彦先尝有隐慝,离山往蜀州,宿 于中路天王院,暴卒。被人追摄诣一官曹,未领见王, 先见判官,诘其所犯,彦先抵讳之。判官乃取一猪脚 与彦先,彦先推辞不及,勉强受之,乃是一镜。照之见 自身在镜中,从前愆过一切历见。彦先惭惧,莫知所 措。判官安存,戒而遣之。洎再生,遍与人说,然不言所” 犯隐秽之事。
《逸史》:进士崔伟尝游青城山,乘驴攲鞍,收放无仆使, 驴走趁不及。约行二十馀里,至一洞口,已昏黑,驴复 走入。崔生畏惧兼困,遂寝。及晓,觉洞中微明,遂入去。 又十里,出洞门,望见草树岩壑,悉非人间所有,金城 绛阙,被甲者数百。见生呵问,答曰:“尘俗贱士,愿谒仙 翁。”守吏趋报,良久,召见一人居玉殿,披羽衣,身可长 丈馀,鬓发皓素,侍女满侧,皆有所执。延生上殿,与语 甚喜。留宿酒馔,备极珍丰。明日谓生曰:“此非人世,乃 仙府也。驴走益远,予之奉邀,某惟一女,愿事君子。此 亦冥数前定,不可免也。”生拜谢,顾左右,令将青合来, 取药两丸,与生服讫,觉腑脏清莹,逡巡摩搔,皮若蝉 蜕,视镜,若婴孩之貌。至夕,有霓旌羽盖,仙乐步虚,与 妻相见,真人空际,皆以崔郎为戏。每朔望,仙伯乘鹤, 上朝蕊宫云:某阶品尚以卑末,得在天真之列,必与 崔生别,翩翻于云汉之内。岁馀,嬉游佚乐无所比。因 问曰:“某血属要与一诀,非有恋著也,请略暂回。”仙翁 曰:“不得淹留,谴罪极大。”《与符》一道,云:“恐遭祸患,此可 隐形。然慎不得游宫”禁中。临别,更与符一道,云甚急 即开却令取所乘驴付之。到京都,试往人家,皆不见, 便入苑囿大内。会剑南进太真妃生日锦绣,乃窃其 尤者以翫。上曰:“昼日贼无计至此。”乃召罗公远,作法 讫,持朱书照之寝殿户外。后果得具本末。上不信,令 笞死。忽记仙翁临行之符遂发,公远与促者皆僵仆, 良久能起,即启元宗曰:“此已居上界,杀之必不得。假 使得之,臣辈便受祸,亦非国家之福。”元宗乃释之,亲 召与语曰:“汝莫妄言。”遂令百人具兵仗,同卫士同送, 且觇其故。却至洞口,复见金城绛阙仙伯,严侍卫,出 门呼曰:“崔郎不记吾言,几至颠蹶。”崔生拜讫,将前送 者亦欲随至。仙翁以杖画成涧,深阔各数丈。令召崔 生妻至,掷一领巾过,作五色彩桥,遣生登,随步即灭。 既度,崔生回首曰:“即如此,可以归矣。”须臾,云雾四起咫尺不见。惟闻鸾鹤笙歌之声,半日方散。遥望惟空 山而已,不复有物也。
《原仙记》:“唐高宗显庆中,有蜀都青城民,不得姓名,尝 采药于青城山下,遇一大薯药,斸之深数丈,其根渐 大如瓮。此人斸之不已,渐深五六丈,而地陷不止,至 十丈馀。此人堕中无由而出,仰视穴口,大如星焉,分 必死矣。忽傍见一穴,既入稍大,渐渐匍匐,可数十步, 前视如有明状,寻之而行一里馀,此穴渐高,绕穴行” 可一里许,乃出一洞口,洞上有水,阔数十步,岸上见 有数十人家,村落桑柘,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有人, 男女衣服不似今人,耕夫钓童往往相遇。一人惊问 得来之由,遂告所以,乃将小舠子渡之。民告之曰:“不 食已经三日矣。”遂食以胡麻饭、柏子汤。诸葅止可数 日,此民觉身渐轻,问其主人:“此是何”所,兼求还蜀之 路,其人相与笑曰:“汝世人不知此仙境,汝得至此,当 是合有仙分,可且留此,吾当引汝谒玉皇。”又其中相 呼云:“明日上已也,可往朝谒。”遂将此人往。其人或乘 云气,或驾龙鹤,此民亦在云中徒步,须臾至一境城 皆金玉为饰,其中宫阙皆是金宝,诸人皆以次入谒, 独留此人于宫门外。门侧有一大牛,赤色,形状甚异, 闭目吐涎沫。主人令此民礼拜其牛,求乞仙道,如牛 吐宝物,即便吞之。此民如言拜乞,少顷,此牛吐一赤 珠,大逾径寸。民方欲捧接,忽有一赤衣童子拾之而 去。民再求得青珠,又为青衣童子所取。又有黄者白 者,皆有童子夺之。民遂急以手捧牛口,须臾得黑珠, 遂自吞之。黑衣童子至,无所见而去。主人遂引谒玉 皇,玉皇居殿,如王者之像,侍者七人,冠剑列左右,玉 女数百,侍卫殿庭,奇异花果馨香,非世所有。玉皇遂 问民,具以实对。而民贪顾左右玉女,玉皇曰:“汝既悦 此侍卫之美乎。”民俯伏请罪。玊皇曰:“汝但勤心妙道, 自有此等。但汝修行未到,须有功用,不可轻致。”敕左 右以玉盘盛仙果示民曰:“恣汝以手拱之所得之数 也。”其果绀赤,绝大如拳,状若世之林檎,而芳香无比。 自手拱之所得之数,即玉女之数也。自度尽拱,可得 十馀,遂以手捧之,唯得三枚而已。玉皇曰:“此汝分也。” 初至未有位次,且令前主人领往彼处,敕令三女充 侍,别给一屋居之,令诸道侣导以修行。此人遂却至 前处,诸道流传授《真经》,服药用气,洗涤尘念。而三侍 女亦授以道术。后数朝谒,每见玉皇,必勉其至意。其 地草木常如三月,中无荣落寒暑之变,度如人间,可 一岁馀。民自谓仙道已成,忽中夜而叹,左右问之曰: “吾今虽得道,本偶来此耳。”来时妻产一女,才数日,家 贫,不知复“如何,思往一省之。”玉女曰:“君离世已久,妻 子等已当亡,岂可复寻?盖为尘念未祛,至此误想。”民 曰:“今可一岁矣,妻亦当无恙,要明其事耳。”玉女遂以 告诸邻,诸邻共嗟叹之,复白玉皇,玉皇命遣归。诸仙 等于水上作歌乐饮馔以送之。三玉女又与之别,各 遗以黄金一铤曰:“恐至人世,归求无得,以此为费耳。” 中女曰:“君至彼,倘无所见,思归,吾有药在金铤中,取 而吞之,可以归矣。”少女谓曰:“恐君为尘念侵,不复有 仙,金中有药,恐有误耳。吾知君家已无处寻,唯舍东 一𢭏练石尚在,吾已将药置石下,如金中无,但取此 服可矣。”言讫,见一群鸿鹄天际飞过,众谓民曰:“汝见 此否?”但从之而去。众捧民举之,民遂腾身而上,便至 鹄群。鹄亦不相惊扰,与飞空中。回顾,犹见岸上人,挥 手相送,可百馀人。乃至一城,中人物甚众,问其地,乃 临海县也,去蜀已甚远矣。遂鬻其金为资粮,经岁乃 至蜀。时开元末年,问其家,无人知者,有一人年九十 馀,云:“吾祖父往年因采药不知所之,至今九十年矣。” 乃民之孙也。相持而泣云:“姑叔父皆已亡矣。”时所生 女适人身死,其孙年五十馀矣。相寻故居,皆为瓦砾 荒榛,唯故砧尚在。民乃毁金求药,将吞之,忽失药所 在,遂举石得一玉合,有金丹在焉。即吞之,而心中明 了,却记去路。此民虽仙洞得道,而本庸人,都不能详 言其事。时罗天师在蜀,见民说其去处,乃云是第五 洞宝仙九室之天。玉皇即天皇也,大牛乃驮龙也。所 吐珠赤者,吞之寿与天地齐;青者五万岁,黄者三万 岁,白者一万岁,黑者五千岁。此民吞黑者,虽不能学 道,但于人世上亦得五千岁耳。玉皇前立七人,北斗 七星也。民得药服,却入山,不知所之,盖去归洞天矣。
修觉山部汇考
[编辑]唐明皇驻跸之《修觉山》。
修觉山在今四川成都府新津县治东南五里,唐明 皇驻跸处也。山上有修觉寺,相传即唐杜甫所游之 新津寺也
修觉山图
考
[编辑]按《华阳记》:修觉山在新津县,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 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寺有左右二井,春夏汲 东,秋冬汲西,水斯甘洌。反之则否,名曰林泉,殆灵泉 云。
按:《方舆胜览》。“成都府路崇庆府修觉寺在新津县南 五里。唐杜甫游此。”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修觉山在成都府新津县治东 南五里,山有修觉寺绝胜亭。”
修觉山部艺文一
[编辑]《修觉山记 》明·锺惺
辛亥十月十有九日,早发新津,叔弟恬不知隔江者 为何许山也,与童骑疾驱过之。予与艾子后坐舟中, 指江干,峭壁千仞,竹树榱桷出没晴岚雪浪外者,异 焉。阁之则修觉山。子美《游修觉寺》诗曰:“野寺江天豁, 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迳石相萦带, 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飘转暮归愁。”《后游》诗曰:“寺 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 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欲何之。”及 唐明皇幸蜀,大书“修觉山”三大字,嵌石壁,今犹存者, 即其处也。决策登焉。所从径裒,山石之复者为磴,乱 整枉直,各肖其理。登者屡憩,憩处每平,平处每当竹 树隙,隙处必从其下。左方见江,江错碛渚,或圆或半, 或逝或返,去留心目间。土人缚竹为筏,若童子置叶 盎中以度蚁。设身处,地颇危之。从上视下,轻且驶,甚 适也。度磴去顶,可四五之一,行住坐立,更端者数矣。 其傍乃有石级,齿齿蜿蜒壁间者,往修觉寺道也,曰 “姑舍是。”寻中径数折,上有亭翼然祠杜工部、李供奉、 苏端明、方正学旁有石刻诗可读。亭后数武为宝华 寺。礼佛毕,反自亭出。山门左行,竹树纯驳,夹砌数折, 即修觉寺。寺前双井,一井置一塔,唐物也,明皇书,嵌 佛殿左侧岩壁上,字方广二三尺,一字各专一石,飞 翥沈著,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见唐碑独此耳。出寺无 所见,欲返,寺僧指石隙一小径,才容足。出此径,乃有 平田大陆。复缘磴数折,上矗然𫖯江者,曰“雪峰”两寺, 乃在其下。始悟所云磴去顶四五之一者,第可止修 觉耳,非此峰也。左𫖯稠粳山,如旅行而稍居其傍,下 凭栏视江,则已正无所不见,不若初所见江之从其 下左方也。然从下上修觉,去江趋远。从修觉上雪峰, 视江乃反近。舟中所指江干削壁者,即今著脚处也。 降自雪峰,复绕井塔下,屈曲一二里许,不复见所由 宝华寺径矣,乃忽得所谓石级齿齿壁间往修觉寺 道者,则今还道也,与初所从径合。径穷登舆,是日抵 鼓山,宿记授弟恬。
修觉山部艺文二〈诗〉
[编辑]《新津寺寄王侍郎 》唐杜甫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岷山部汇考
[编辑]《长江》、发源之岷山、
岷山一名渎山,一名㟭山,一名汶山,一名文阜山,又 名九顶山,又名汶焦山,又名铁豹岭,又名“鸿蒙。”在今 四川成都府茂州城西南二十里之列鹅村,其高直 上六十里,可望成都。山有九峰,四时积雪不消,连绵 数千里。若青城、若天彭、若羊膊诸山,皆其支麓所分 也
岷山图
考
[编辑]按:《书经夏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疏〉《地 理志》云:“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陇西郡西。”〈蔡传〉《地志》: 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在今茂州汶山县,江水所出 也。晁氏曰:“蜀以山近江源者,通为岷山。连峰接岫,重 叠险阻,不详远近。青城、天彭诸山之所环绕,皆古之 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峰也。”
按《山海经·中山经》:女几之山“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 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 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 其鸟多翰鷩。”〈注〉岷山今在《汶山郡》广阳县西,《大江》所 出。
按:《史记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曰渎山。”渎山,蜀之汶 山也。〈注〉《地理志》蜀郡湔氐道,崏山在西。郭璞注云:“山 在汶阳郡广阳县,一名渎山也。”
按:《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注〉《禹贡》“崏山在西徼外, 江水所出。”
按《水经》,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 北注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 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 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 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 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 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延平中,岷山崩, 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 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
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注〉“汉武帝 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 皇置,后为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千 馀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西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 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 馀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 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缠曜江汉。”昺灵。《河 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 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剑南名山,岷山在茂州汶 山县,俗谓之铁豹岭,禹导江始于此。”《河图括地象》曰: “岷山之地,上为并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禹贡》:“岷山 导江,东别为沱。沱水在彭州唐昌”县,太史公西瞻蜀 之岷山。《郡县志》:“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
按《三才图会岷山图考》:岷山在茂州羌之列鹅村,一 名鸿蒙,即陇山之南首,故称陇蜀,又名汶焦山,其跗 曰羊膊,江水所出也。山直上六十里,岭之最高者,遇 大雪开泮,望见成都。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岷山在茂州羌中之列鹅村。 按《茂州志山川考》:岷山,茂之镇山也。《一统志》云:在茂 州西南列鹅村,去州二十里,其高直上六十里,可望 成都。山有九峰,四时积雪,经寒暑不消,每晨光射之, 烂若红玉。去成都五百里,人西望之,若在户牖,茂人 呼为九顶山。杜工部所谓“西山白雪三城戍”是也。《史 记》注云:“在陇西郡岷州溢洛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 里,皆为岷山。连峰接岫,重叠险阻,不详远近。青城、天 彭诸山之所环绕,其支麓若羊膊山、铁豹岭、鸿蒙山、 汶岭,皆是也
岷山部艺文一
[编辑]岷山 《汉黄宪》。
征君登岷山,望汶江,思禹之绩而叹曰:“浩乎汶江,岷 山镇之,茫茫禹功,险于梁岐。”孔绍祖曰:“吾闻王国有 难,则诸侯告于山川。今汉室难矣,而诸侯不告,何以 徼福?”征君曰:“夫诸侯修德,则告于山川社稷之灵,以 肃其民人,民人于是乎怵愳而不敢侮,可以勤事而 捍难,其山川社稷之灵亦庇焉。故旱溢之沴不侵,崩” 竭之灾不虐,瘴疠之戾不淫,嘉谷丰而民人洽。故君 子入其国也,观风于山川,而料民人之丰阜凋悴以 因革其政;观氛于社稷,而知土壤之垔郁昭明以节 制其宜。是以民无争心,俗无悖志,王道成焉,然后知 先王之报勋德于社稷之神也。故生则爵禄以荣之, 车服以锡之,宴飨以亲之,赏赉以劳之死则褒之以 嘉谥祀之以五鼎养之以世禄纪之以文章其耿光 懿节昭乎上下配乎山川以主其阴职而降休咎于 民也。是以骏显之烈与江汉同流《诗》云:“荷天之祯德 音振振。垂厥景福君子神明”此之谓也。
岷山赞 晋郭璞
[编辑]岷山之精,上络东井。始出一勺,终致淼冥。作纪《南夏》, 天清地静。
岷山部艺文二〈诗〉
[编辑]《登岷山有感 》明·徐之凯
玉壶春暖共相携,倚槛回看百雉低。鸟道横云天极 北,蛮烟绕树日平西。四愁谁共怜湘水,三笑还同类 虎溪。独有天涯词赋客,墨花到处灿留题。
岷山部纪事
[编辑]《汉书货殖传》:“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 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 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㟭山之下 沃壄,下有踆鸱,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犬憙,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富至 童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茂州志》:“汉成帝三年正月,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
岷山部杂录
[编辑]《四川总志》:蜀山之大者曰岷山,其川曰岷江。“岷”字,《说 文》作省作岷。汉人隶书作汶,多与汶上之汶相混。 《列子》:“貉不逾汶”,谓川江也,非汶上也。殷敬顺已辩之。 《史记》,冉𩧪为汶山郡。司马温公《类篇》曰:“汶音岷。”据《史 记》引《禹贡》“岷嶓既艺”,及“岷山之阳”,及岷山导江,皆作 汶,盖古字通用也。《三国志》:蜀后主至湔,登观坂,观汶 水之流。王右军《与周益州抚书》曰:“要欲一游目汶岭。” 《五代史》:“蜀主王建贬卫尉少卿李纲为汶川尉。”徐无 党注:“汶读作岷。”而今汶川县误呼作“问”,音蜀。焉得齐 南鲁北之水乎?汶川,《考古志》作“漫川。”
岷山部外编
[编辑]《英烈传》:汉樊英善图纬,洞达幽微,永泰中见天子,因 西向南唾,诏问其故,对曰:“成都今日火。”后蜀郡上言 火灾如英所道,云时有雨从东北来,故火不为大害。 英尝忽被发拔刀斫击舍中,妻怪问其故,英曰:“郗生 遇贼。”郗生者名巡,是英弟子,时远行后还,说于道中 逢贼,赖一披发老人来相救,故得免。永建时,殿上钟 自鸣,帝忧之,公卿莫能解。乃问英,英曰:“蜀岷山崩,母 崩子故鸣,非圣朝灾也。”寻上蜀山崩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