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7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二卷 |
第一百七十二卷目錄
武擔山部彙考
圖〈缺〉
考
武擔山部藝文一
晚秋遊武擔山寺序 唐王勃
武擔山部藝文二〈詩〉
題武擔寺西臺 唐段文昌
武擔山寺 蘇頲
石鏡 杜甫
武擔山部紀事
武擔山部雜錄
青城山部彙考
圖
考
青城山部藝文一
青城山記 唐杜光庭
遊青城山記 明焦維章
青城山部藝文二〈詩〉
青城山丈人觀 宋文同
青城山部紀事
青城山部雜錄
青城山部外編
修覺山部彙考
圖
考
修覺山部藝文一
修覺山記 明鍾惺
修覺山部藝文二〈詩〉
新津寺寄王侍郎 唐杜甫
岷山部彙考
圖
考
岷山部藝文一
岷山 漢黃憲
岷山贊 晉郭璞
岷山部藝文二〈詩〉
登岷山有感 明徐之凱
岷山部紀事
岷山部雜錄
岷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二卷
武擔山部彙考
[編輯]成都府之武擔山
武擔山,即蜀五丁擔土為塚處也,一名「武都山。」山上 有石鏡,相傳蜀王立以表塚者。
考
按《寰宇記》,「武擔山在府城西北,一名武都山。」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成都府:「武擔山,在城北二百 步,一名武都山。蜀王妃死,遣五丁於武都山擔土為 塚,故曰武擔山。今有石照表其門焉。開明悼念不已, 為作《臾邪之歌》,《龍歸》之曲。今成都及毘橋有一折石, 長三丈,相傳是五丁擔土擔。」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武擔山在成都府城布政司內。」 《西蜀記》:「武都山精化為女子,蜀王開明納為妃,不習 水土而死。王遣五丁於五都山擔土為塚,蓋地數畝, 高七丈,上有一石,厚五寸,徑五尺,瑩潔,號曰石鏡,用 表其門。又傳成都內及毘橋側有一折石,長二丈,雲 是五丁擔也。漢昭烈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即此。」
武擔山部藝文一
[編輯]「《晚秋遊武擔山寺序 》唐」 ·王勃
若夫「武丘仙鎮,吳王殉歿之墟;驪嶠崇基,秦帝升遐 之宅。雖珠衣玉匣,下賁窮泉;而廣岫長林,終成勝境。 亦有霍將軍之大隧,迴寫祁連;樗里子之孤墳,竟開 長樂。豈如武擔靈嶽,開明故地?蜀夫人之葬跡,任文 公之死所。岡巒隱隱,化為闍崛之峰;松柏蒼蒼,即入 祗園之樹。引星垣於杏障,下布金沙;棲日觀於長崖, 傍臨石鏡。瑤臺玉甃,尚控霞宮;寶剎香壇,猶芬仙闕。 琱瓏接映,臺凝夢渚之雲;璧題相暉,殿寫長門之月。 美人虹影,下綴虯幡;少女風吟,遙喧鳳鐸。群公以玉 津豐暇,傃林壑而延情;錦署多閑,想巖泉而結興。」於 是披桂幌,歷松扉,梵筵霞屬,禪扃煙敞。雞林俊賞,蕭 蕭鷲嶺之居;鹿苑仙談,亹亹龍宮之偈。於時金方啟 序,玉律驚秋,朔風四面,寒雲千里。層軒迴霞,齊萬物 於三休;綺席乘雲,窮九垓於一息。碧雞靈宇,山川極 望;石兕長江,汀洲在目。龍鑣翠轄,駢闐上路之遊;列 榭崇闉,磊落名都之氣。渺渺焉,洋洋焉,信三蜀之奇觀也。昔者升高能賦,勝事仍存;登岳長謠,清標未遠。 敢攀盛烈,下攬幽襟。庶旌《西土》之游,遠嗣「《東平》之唱」 雲爾。
武擔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題武擔寺西臺 》唐·段文昌
「秋天如鏡空,樓閣盡玲瓏。」水暗餘霞外,山明落照中。 鳥行看漸遠,松韻聽難窮。今日登臨意,多歡語笑同。
武擔山寺 蘇頲
[編輯]「武擔獨蒼然,墳山下玉泉。鱉靈時共盡,龍女事同遷。 松柏銜哀處,幡花種福田。」詎知留鏡石,長與法輪圓。
石鏡 杜甫
[編輯]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眾妃無復歎,千騎亦虛還。獨有傷心石,埋輪玉宇間。
武擔山部紀事
[編輯]《華陽國志》:「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 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 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 擔土為妃作塚。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 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作《臾邪》之歌、《龍歸》之曲。其 親埋作塚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有一方」 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毘橋,亦 有一折石,亦如之。長老傳言「五丁擔土擔」也。
公孫述時,武擔山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歎曰:「噫 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
《路史》:「開明妃墓,今武擔山也。有二石闕、石鏡。武陵王 蕭紀掘之,得玉石棺,中美女,容貌如生,體如冰。掩之 而寺其上,鏡周三丈五尺。」
武擔山部雜錄
[編輯]任豫《益州記》:「江由左擔道,按圖在陰平縣北,於成都 為西,其道至險。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鄧艾束馬懸車之處。」
《四川總志》:杜子美《愁坐》詩曰:「高齋常見野,愁坐更臨 門。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葭萌氐種迥,左擔犬羊 存。終日憂奔走,歸期未敢論。」葭萌、左擔皆地名,葭萌 人知之,左擔人罕知也。注者或改作武擔,又改作「立 擔」,皆可笑。按《太平御覽》引《蜀記》云:「蜀山有綿谷、葭萌, 道徑險窄,北來擔負者,不容易肩,謂之左擔道。」又《益 州記》云:「陰平縣有左擔道,其路至險。自北來者,擔在 左肩,不得度右肩常璩。」《南中志》云:「自僰道至朱提,有 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險難行。步道度三 津,亦艱阻。故行者謠曰:『楢溪赤水,盤蛇九曲。盤羊烏 櫳,氣與天通。庲降賈子,左擔七里。又有牛叩頭,馬摶 頰坂,其險如此』。」據三書,是左擔有三綿谷,一也;陰平, 二也;朱提,三也。義則一而已。朱提,今之烏撒,雲、貴往 來之西路也。子羙《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云:「忠 州三峽內,井邑照雲根。」今其驛名曰雲根驛,有筆名 雲根筆。蜀江三峽中,水波圓折者,名曰盤。盤音漩。杜 詩:「盤渦鷺浴底心性。」張蠙《黃牛峽》詩:「盤渦逆入嵌崆 地,斷壁高分繚繞天。」
青城山部彙考
[編輯]《道書》第五洞天之青城山
[編輯]青城山,在今四川成都府灌縣西南五十里,自岷山 發脈,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其第一峰也。山有 七十二小洞,應七十二候,有八大洞,應八節。《道書》以 此山為第五洞天,乃神仙都會之府
青城山圖
考
[編輯]按《華陽國志蜀志》蜀郡江原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 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 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 常氏為大姓。文井上有守捉三十里,上有天馬祠。」 按《水經江水注》,「文井水又東逕江都縣,縣濱文井江, 江上有長隄,隄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 上」有嘉穀,山下有蹲鴟,即芋也。所謂「下有蹲鴟,至老 不饑」,卓氏之所以樂遠徙也。
按《洞天福地記》:第五大洞天青城山,周迴二千里,名 寶仙九室之天,在蜀青城縣。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山,在本縣北三 十二里,《玉匱經》:「黃帝封為五嶽丈人,乃嶽瀆之上司, 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內,群嶽再朝。一名赤城,一名青 城都,亦為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上有流泉懸澍, 一日三時灑落,謂之潮泉。天倉諸峰,屹然三十有六, 前有十八,謂之陽峰,後有十八,謂之陰峰。」
按《雲笈七籤》:「青城山,洞名寶仙九室之洞天,屬青城 丈人治之。」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青城山在灌縣西南五十里。」唐 杜光庭記:「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第一峰 也。前號青城峰,後名大面山。山有七十二小洞,應七 十二候,有八大洞,應八節。道書以此山為第五洞天, 乃神仙都會之所。」
「成都山」,乃青城山之「案山」也,前臨麻姑洞,深不可測, 與諸洞相連。
《古蹟攷》:「赤城在縣北青城山。」
牡丹坪在縣西南八十里。自青城之長平山捫蘿而 上,由鳥道三十里許,平阜數十畝,有高樹蔽天。春深, 先花後葉,狀若芙蓉。譙定夫、李浩隱其中。宋范成大 詩云:「千丈牡丹如錦蓋,人間姚魏敢爭光。」
《范長生像》:在青城山中,有孫太古畫壁,侍中范長生 舉手整《貂蟬像》,特妙。其詩云:「浮世升沉何足計,丹成 碧落珥貂蟬。」
擲筆槽在青城山。相傳天師誓鬼,擲筆於石上,以成 槽,至今草木皆有墨點於上雲。
青城山部藝文一
[編輯]《青城山記 》唐·杜光庭
壬子歲七月十三日,青城鬼城山因滯雨崖崩,瀑水 大至,在丈人觀後,高百餘丈,殿當其下,將憂摧壞。俄 有墜石如岸,堰水向東,竟免漂陷。觀中常汲溪水,以 供日食,甚以為勞。自此瀑水出處,常有流泉,直注廚 內,其味甘香,冬夏不絕。東柱、西柱,金州之北,乾元之 南六十餘里,地名東柱、西柱,眾山連接,峰巒秀異。鄉 人云:「有山自南而來,北有巨石如柱,山穿柱過,因以 為名。」又東有數峰峭拔,一峰最高,雲是蒲仙上昇之 所。蒲仙山下側延崖土及溪澗,中有石版篆文凡六 七處,人多不識,往往亦可尋見。
遊青城山記 明焦維章
[編輯]成都之西縣有名山水者以十數,而灌勝灌之山以 百數,而青城尤勝。時嘉靖三載季春三月,余友馮子 廷器諗於眾曰:「青城之秀,甲於益州。天倉諸峰,左右 森羅,削壁嵁巖,望之蔚然,其翠欲滴。予田於其上,故 能詳也。諸君其弗靳於遊乎?予將披石竄雲,候君於 青山白石間,亦勝事也。」予乃偕諸友刺舟渡江,行平 沙中,極目百里,漸及於山下,一時林壑之美,已覺勝 絕。取道馬橋,掠牛心山,出橫山之下,有小溪,環崖而 東,可用灌溉。以岸善崩,水輒泄。前令續溪胡公使鑿 之,因崖為岸,民至今便焉。始信循良之不負吾民如 是也,為之嘆羨。過橫山,折而西,至石佛灣,田皆膏腴, 水四時不竭。又折而西,登小丘,土地坦衍,林谷迤𨓦, 望青城山、長生觀等處,尚在翠微煙靄間。問諸路人, 始得逕。北走里許,有二衲持瓣香,道傍迎之,乃羅家庵僧也。庵之所在,中深外曲。路入幽溪,恠石扠牙,兩 股相合不可步。跳躍而進,始達。少焉,陰雨冥濛,作瀟 瀟聲矣。急發,南行一里餘,雨亦霽。比午後,憩長生觀。 觀久廢,惟頹垣敗礎「與灌莽同伍。」大抵物之興廢,自 有常數,讀東坡《桓山之記》,不足慨也。由長生觀西北 行,入山口,皆排闥擁澗,夾路蘚篁蓊鬱。凡數轉抵建 福宮,宮亦荒墟不治。其前諸山,蒙茸苕嶢,望可千仞, 惟貧僧數人,茗漿不具。而吾友周子良翰趨謁宮中, 且攜酒及肴以進。蓋吾諸友自灌縣至,凡三十里有 奇。周子自大樂至,行亦三十里有奇,且暝,不可前矣, 遂宿焉。迨晚,風雨大作,且飲且悵,以為天師洞陡絕 峛崺,而林深泥滑,扳躋尤難。吾友鮮子宗申等復決 策曰:「不可止也已,其毋首鼠兩端,以貽謝靈運之愧。」 夜分而止。厥明己酉,飯畢出宮,日光蒼涼,掩映雲際, 為之一快。行巨壑間,丹壁崚嶒,每劃然大「嘯,類有人 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嶺,蘿磴如立,仰首俯膺而 上,遠望有梨花一株,燦如素錦,雲「即洞所在也。」復過 上數重,道甚湫隘,纔可尺許,傍皆邃谷,易於墜陷。凡 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餘丈上,與徑迥殊。 前令胡公懸為棧道,沿入洞中,中塑道陵像,左塑唐 明皇像,或雲偽主孟昶也。山之形勝奇峰,清淑,不可 殫述。右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試劍石等 山,遠近朝拱,若服於洞之中山,而岌然無阿附意。浮 嵐往來,在我襟袖,以及萬彙,覽不盈掌,天下之奇觀 備矣。然丹竈徒存,白鶴不返,所謂雲路咫尺,不可以 登者歟?洞下有庵一所,有比丘者,年可近百,不御酒 肉。且云:「牡丹坪、朝陽洞去此尚遠。」乃各酌數杯,下兩 腋清風,殊覺有盪胸之勢。尋《建福宮故道》,將謀歸路, 會馮子廷器延飲其家,諸友亦醉飽連日,則爽氣方 騰,塵襟又塞矣。大抵吾曹雖鉛槧之素業未休,而江 湖之壯志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龍門,探禹穴,而後為 文,豪宕有奇氣。朱、張二儒遠臨衡岳,其時高邁之懷, 豈潦倒囂譁者之能與哉?此予於《青城之遊》,不可以 無記也。
青城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青城山《丈人觀 》宋文同
群峰垂碧光,下擁岷僊家。神皇被金甲,坐領五帝衙。 威靈攝真境,俗語不敢譁。精心叩殊庭,俯首仰紫華。 願言鳳羅盟,畢世驅塵邪。循奉《蕊珠》戒,期之飛太霞。
青城山部紀事
[編輯]《王氏見聞》:「偽蜀青城山道士能幻術,往往入錦城施 其法,有所獲,即潛挈歸洞穴。或聞其行甚穢,官吏中 有識者頗惡之。後於成都誘引富室及勳貴子弟,皆 潛而隨之。或於僻宅院中灑掃焚香,設榻張帷,獨於 室內作法,或召西王母,或巫山神女,或麻姑、鮑姑神 仙,皆應召而至。與之杯饌寢處與生人無異,則令學」 者隙而窺之。每歡笑罷,則自簾帷之前躡跡而去。又 忽於城中化出金樓,眾皆觀之,惑眾頗甚。其民間少 年膏粱子弟,滿城如狂。少主知其妖,使人擒之,累月 不獲。後有人報云:「已出笮橋門去。」因使人逐之。乃以 豬羊血齎行,至青城路上三十餘里,及之,遂傾血沃 之,不能施其術。及下獄訊之,雲「年年採民間處子住 山中,行黃帝之道,死於巖穴者不知其數。豪貴之家, 頗遭穢淫所逼,詞款詣貴達之門甚多。」少主不欲彰 其惡,潛殺之。
《酉陽雜俎》:「朱道士曾遊青城山丈人觀,至於龍橋,見 巖下有枯骨,背石平坐,按手膝上,狀如鉤鎖,附苔絡 蔓,色白如雪。雲祖父已嘗見,不知年代,其或鍊形濯 魄之士乎。」
《錄異記》:「壬子歲七月十三日,青城鬼城山因滯雨崖 崩,瀑水大至,在丈人觀後,高百餘丈,殿當其下,將憂 摧壞,俄有墜石如岸,堰水向東,竟免漂陷。觀中常汲 溪水以供日食,甚以為勞。自此瀑水出處,常有流泉 直注廚內,其味甘香,冬夏不絕。」
《續博物志》:「蜀州青城丈人山,每歲春秋一時享以蔬 饌,以縣令行。」
《四川總志》:「徐畊,成都人。生二女,皆國色,教之為詩,有 藻思。王建入蜀,聞之,納於後房,生衍。及衍嗣位,尊為 太后大妃,同衍禱青城山,遊丈人觀、元都觀、金華宮、 丹景山、至德寺,各有唱和詩刻石。次至漢州三學山, 夜看燈,太后賦詩曰:『周遊靈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暫 得行。所恨風光看未足,卻驅金翠入龜城』。太妃詩曰: 『翠驛江亭近蜀京,夢魂猶是在青城。比來出看江山 外,卻被江山見出行』。」
《宋史譙定傳》:「定字天授,涪陵人。愛青城大面之勝,棲遯其中。蜀人指其地曰譙巖,敬定而不敢名,稱之曰 『譙夫子』。」有繪像祀之者,久而不衰。定易學得之程頤, 授之胡憲、劉勉之,而馮時行、張行成則得定之餘意 者也。定後不知所終,樵夫牧童往往有見之者,世傳 其為仙雲。
《隱逸傳》:「青城山道人安世通者,本西人,其父有謀策, 為武官,數以言干當路,不用,遂自沈於酒而終。世通 亦隱居青城山中不出。吳曦反,乃獻書於成都帥楊 輔,輔不能決,遂東如江陵,請吳獵舉兵以討曦。未幾, 曦敗,獵使蜀,薦士以世通為首雲。」
《四川總志》:至和二年,成都費孝先遊青城,詣老人村, 坐壞其竹床。孝先欲償其值,老人曰:「子視其下書雲 某年月日造,某年月日為費孝先所壞。」孝先因師事 之,名聞天下。
楊鼎夫,成都人,嘗遊青城,過江,溺而又出,有老人以 杖接引,且笑曰:「元是鹽裡人。」旋失老人所在,因作詩 紀之曰:「青城山峭江水寒,欲渡當時值急湍。一棹狂 風吹遠岸,舟逢恠石碎前灣。手扳弱杖倉皇處,命在 洪濤頃刻間。今日深恩無以報,令人羞說雀銜環。」至 成都,與知己言,竟莫曉鹽裡之義。後判鹽鐵院,忽得 疾,暴亡,以鹽裹其屍歸。
老人村,在灌縣西七十里,岷江之南,青城山之西北。 中有平阜,亦如秦人之桃源。昔人避難其中,多享年 壽,故名。或謂潛夫張不群因入山採藥,浹旬不返,見 一老叟,致敬而問之,曰:「吾族本丞相范賢之裔,范知 李雄之祚不永,挈吾輩居此,為終焉之計。」蘇子瞻云: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 醯,而溪中多枸杞,根盤如龍蛇,飲其水故壽。《圖經》云: 「即老澤也。」又按《夷堅丙志》云:青城老澤,東坡集中所 載不食鹽醯,年過百歲者,蓋此也。平時無人至其處, 關壽卿與同志七八人,作意往遊,未到二十里,日勢 薄晚,鳥鳴猿悲,境界淒厲。同行相顧,塵埃之念如掃, 策杖徐進。久之,山月稍出,香花撲鼻,諦視之,滿山皆 如牡丹也。幾二更,乃得一民家老人猶未睡,見客至, 欣然迎入,布葦席而坐。客謝曰:「中夜為不速之客,庖 僕尚遠,無所得食,願從翁賒一餐,明當償值矣。」翁曰: 「既不糲食見鄙,敢論直乎?」少頃,設麥飯一缽,菜羹一 盆,當席間,環以碗,揖客坐食。翁獨據榻,正中坐,俄出 一物如小兒狀,寘於前,眾莫敢下箸,獨壽卿擘食少 許,翁曰:「吾儲此味六十年,規以待老,今見重客,不敢 自愛,而皆不願,何也?」取而盡食之,此松根下人參也。 明日導往旁舍,亦皆爭相延饌,曰:「茲地無租稅,吾斸 山為隴,僅可播種,以贍伏臘。吏不到門,或經年無人 跡,諸賢何為肯臨之?」留三日,始出山,凡在彼所見百 人,其少者亦龐眉白髮無兒曹。近歲道漸通,能致五 味,而壽亦衰。今屬滋茂鄉
《居易錄》:牟康民,內江人,少遇異人,能前知,隱居青城 山中。萬曆末,上書當道曰:「辛酉九月,蜀當有變,平之 者朱方伯燮元也。」已而奢酋據重慶為亂,如所言。賊 將寇成都,朱詣青城見之,康民已候於塗,叩之曰:「奢 酋至成都乎?」曰:「至矣。十日耳。」「圍城乎?」曰:「圍有五日。可 守乎?」曰:「成都不可守,然有公在,亡慮。公二十年鎮撫」 西南,功比韋南康。其後朱總督西南,凡所遇一如康 民言。
青城山部雜錄
[編輯]《茅亭客話》:「青城仙人,多因蠶市至成都施藥濟人。」 《居易錄》:「青城山臨江有三十二峰,峰不甚高,而奇秀 特甚。自此入山,非累月不能窮其勝。山中常有百餘 歲人,獻賊據全蜀時,亦未深入也。」
《四川總志》:青城山在灌縣西南八十里。《玉匱經》云:「黃 帝封為五嶽丈人,乃嶽瀆上司天,下有三十六洞天, 此其第五。上有流泉懸澍,一日六時灑落,謂之朝泉。 天倉諸峰三十有六,前十八謂之陽,後十八謂之陰, 前號青城,後號大面。」又有七十二小洞應候,八大洞 應節。道書為神僊都會,五嶽真形圖洞天所在,其下 別有日月分精所照。《福地記》云:「有甘露芝草天池。」《夷 堅丙志》云:「青城以二月望為道會,四遠畢至,巨室張 氏、唐氏輪主之。既集,閉門罷會乃啟。一日方齊,有道 人叩門,閽者止之,乃下茶肆,脫笠掛壁間曰:『為我視 此,隨當復來』。少頃,笠旋如輪,驚報觀中,揭之下有詩 云:『偶乘青帝出蓬萊,劍戟崢嶸遍九』」垓,綠履黃冠俱 不識,為留一笠不沉埋。眾相視悔恨。按張道陵誓鬼, 別有日月等語,茲姑不贅。
青城山有石刻「六時水」三字,旁書:「河東邊敏修、施天 漢、勾千齡書。」「住庵馮守中立石。」俱八分書,大類《岣嶁 峰禹碑》筆意非近代可及
青城山部外編
[編輯]《神仙傳》:「陰長生者,新野人也,漢皇后之親屬,少生富 貴之門,而不好榮貴,專務道術,聞馬鳴生得度世之 道,乃尋求之,遂得相見,便執奴僕之役,親運履之勞。 鳴生不教以度世之法,但日夕別與之高談,論當世 之事,治農田之業。如此十餘年,長生不懈。同時共事 鳴生者十二人,皆悉歸去,惟長生執禮彌肅,鳴生告」 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將入青城山中,煮黃土為金 以示之,立壇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經》授之。鳴生別去, 長生乃歸,合之。丹成,服半劑,不盡即昇天。乃大作黃 金十數萬斤,以布惠天下。貧乏,不問識與不識者,周 行天下,與妻子相隨,一門皆壽而不老。在民間三百 餘年,後於平都山東,白日昇天而去。著《書》九篇,云:「上 古仙者多矣,不可盡論,但漢興以來,得仙者四十五 人,連余為六矣,二十人屍解,餘並白日昇天。」
李阿者,蜀人,傳世見之不老。常乞於成都市,所得復 散賜與貧窮者,夜去朝還,市人莫知所止。或往問事, 阿無所言,但占阿顏色。「若顏色欣然則事皆吉;若容 貌慘戚則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則有大慶;微歎者則 有深憂。如此候之,未曾不審也。」有古強者,疑阿異人, 常親事之,試隨阿還,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強後復欲 隨阿去,然身未知道,恐有虎狼,私持其父大刀。阿見 而怒強曰:「汝隨我行,那畏虎也?」取強刀以擊石,刀折 壞。強憂刀敗,至旦隨出。阿問強曰:「汝愁刀敗也?」強言: 「實恐父怪怒。」阿則取刀,左手擊地,刀復如故。強隨阿 還成都,未至,道逢人奔車,阿以腳置其車下,轢腳皆 折,阿即死。強怖守視之。須臾阿起,以手撫腳,而復如 常。強年十八,見阿年五十許,強年八十餘,而阿猶然 不異。後語人「被崑崙山召當去」,遂不復還也。
《野人閑話》:偽蜀度支員外郎何昭翰,嘗從知於黔南, 暇日因閑步野徑,於水際見釣者,謂翰曰:「子判官乎?」 曰:「然。」曰:「我則野人張涉也。余比與子交知久矣,子今 忘我也。」翰懵然不省,因藉草坐謂翰曰:「子有數任官, 然終於青城縣令,我則住青城山也。待君官滿,與君 同歸山中,今不及到君公署也。」遂辭而去,翰深志之。 後累歷官,及出為青城縣令,有憂色。釣者亦常來往, 何甚重之。一旦大軍到城,劫賊四起,釣者與翰相攜 入山,何之骨肉,盡在城內。賊眾入縣,言殺縣令,臠而 食之。賊首之子,自號「小將軍」,其日尋覓不見,細視縣 宰之首,即「小將軍」之首也。賊於是自相殘害,莫知縣 令所之。後有人入山,見何與張同行,何因寄語妻子 曰:「吾本不死,卻歸舊山,爾等善為生計,無相追憶也。」 自此人不復見,莫知所之。
《北夢瑣言》:「青城山僧彥先嘗有隱慝,離山往蜀州,宿 於中路天王院,暴卒。被人追攝詣一官曹,未領見王, 先見判官,詰其所犯,彥先抵諱之。判官乃取一豬腳 與彥先,彥先推辭不及,勉強受之,乃是一鏡。照之見 自身在鏡中,從前愆過一切歷見。彥先慚懼,莫知所 措。判官安存,戒而遣之。洎再生,遍與人說,然不言所」 犯隱穢之事。
《逸史》:進士崔偉嘗遊青城山,乘驢攲鞍,收放無僕使, 驢走趁不及。約行二十餘里,至一洞口,已昏黑,驢復 走入。崔生畏懼兼困,遂寢。及曉,覺洞中微明,遂入去。 又十里,出洞門,望見草樹巖壑,悉非人間所有,金城 絳闕,被甲者數百。見生呵問,答曰:「塵俗賤士,願謁仙 翁。」守吏趨報,良久,召見一人居玉殿,披羽衣,身可長 丈餘,鬢髮皓素,侍女滿側,皆有所執。延生上殿,與語 甚喜。留宿酒饌,備極珍豐。明日謂生曰:「此非人世,乃 仙府也。驢走益遠,予之奉邀,某惟一女,願事君子。此 亦冥數前定,不可免也。」生拜謝,顧左右,令將青合來, 取藥兩丸,與生服訖,覺腑臟清瑩,逡巡摩搔,皮若蟬 蛻,視鏡,若嬰孩之貌。至夕,有霓旌羽蓋,仙樂步虛,與 妻相見,真人空際,皆以崔郎為戲。每朔望,仙伯乘鶴, 上朝蕊宮云:某階品尚以卑末,得在天真之列,必與 崔生別,翩翻於雲漢之內。歲餘,嬉遊佚樂無所比。因 問曰:「某血屬要與一訣,非有戀著也,請略暫回。」仙翁 曰:「不得淹留,譴罪極大。」《與符》一道,云:「恐遭禍患,此可 隱形。然慎不得遊宮」禁中。臨別,更與符一道,雲甚急 即開卻令取所乘驢付之。到京都,試往人家,皆不見, 便入苑囿大內。會劍南進太真妃生日錦繡,乃竊其 尤者以翫。上曰:「晝日賊無計至此。」乃召羅公遠,作法 訖,持朱書照之寢殿戶外。後果得具本末。上不信,令 笞死。忽記仙翁臨行之符遂發,公遠與促者皆僵仆, 良久能起,即啟元宗曰:「此已居上界,殺之必不得。假 使得之,臣輩便受禍,亦非國家之福。」元宗乃釋之,親 召與語曰:「汝莫妄言。」遂令百人具兵仗,同衛士同送, 且覘其故。卻至洞口,復見金城絳闕仙伯,嚴侍衛,出 門呼曰:「崔郎不記吾言,幾至顛蹶。」崔生拜訖,將前送 者亦欲隨至。仙翁以杖畫成澗,深闊各數丈。令召崔 生妻至,擲一領巾過,作五色綵橋,遣生登,隨步即滅。 既度,崔生回首曰:「即如此,可以歸矣。」須臾,雲霧四起咫尺不見。惟聞鸞鶴笙歌之聲,半日方散。遙望惟空 山而已,不復有物也。
《原仙記》:「唐高宗顯慶中,有蜀都青城民,不得姓名,嘗 採藥於青城山下,遇一大薯藥,斸之深數丈,其根漸 大如甕。此人斸之不已,漸深五六丈,而地陷不止,至 十丈餘。此人墮中無由而出,仰視穴口,大如星焉,分 必死矣。忽傍見一穴,既入稍大,漸漸匍匐,可數十步, 前視如有明狀,尋之而行一里餘,此穴漸高,繞穴行」 可一里許,乃出一洞口,洞上有水,闊數十步,岸上見 有數十人家,村落桑柘,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有人, 男女衣服不似今人,耕夫釣童往往相遇。一人驚問 得來之由,遂告所以,乃將小舠子渡之。民告之曰:「不 食已經三日矣。」遂食以胡麻飯、柏子湯。諸葅止可數 日,此民覺身漸輕,問其主人:「此是何」所,兼求還蜀之 路,其人相與笑曰:「汝世人不知此仙境,汝得至此,當 是合有仙分,可且留此,吾當引汝謁玉皇。」又其中相 呼云:「明日上已也,可往朝謁。」遂將此人往。其人或乘 雲氣,或駕龍鶴,此民亦在雲中徒步,須臾至一境城 皆金玉為飾,其中宮闕皆是金寶,諸人皆以次入謁, 獨留此人於宮門外。門側有一大牛,赤色,形狀甚異, 閉目吐涎沫。主人令此民禮拜其牛,求乞仙道,如牛 吐寶物,即便吞之。此民如言拜乞,少頃,此牛吐一赤 珠,大踰徑寸。民方欲捧接,忽有一赤衣童子拾之而 去。民再求得青珠,又為青衣童子所取。又有黃者白 者,皆有童子奪之。民遂急以手捧牛口,須臾得黑珠, 遂自吞之。黑衣童子至,無所見而去。主人遂引謁玉 皇,玉皇居殿,如王者之像,侍者七人,冠劍列左右,玉 女數百,侍衛殿庭,奇異花果馨香,非世所有。玉皇遂 問民,具以實對。而民貪顧左右玉女,玉皇曰:「汝既悅 此侍衛之美乎。」民俯伏請罪。玊皇曰:「汝但勤心妙道, 自有此等。但汝修行未到,須有功用,不可輕致。」敕左 右以玉盤盛仙果示民曰:「恣汝以手拱之所得之數 也。」其果紺赤,絕大如拳,狀若世之林檎,而芳香無比。 自手拱之所得之數,即玉女之數也。自度盡拱,可得 十餘,遂以手捧之,唯得三枚而已。玉皇曰:「此汝分也。」 初至未有位次,且令前主人領往彼處,敕令三女充 侍,別給一屋居之,令諸道侶導以修行。此人遂卻至 前處,諸道流傳授《真經》,服藥用氣,洗滌塵念。而三侍 女亦授以道術。後數朝謁,每見玉皇,必勉其至意。其 地草木常如三月,中無榮落寒暑之變,度如人間,可 一歲餘。民自謂仙道已成,忽中夜而嘆,左右問之曰: 「吾今雖得道,本偶來此耳。」來時妻產一女,纔數日,家 貧,不知復「如何,思往一省之。」玉女曰:「君離世已久,妻 子等已當亡,豈可復尋?蓋為塵念未祛,至此誤想。」民 曰:「今可一歲矣,妻亦當無恙,要明其事耳。」玉女遂以 告諸鄰,諸鄰共嗟嘆之,復白玉皇,玉皇命遣歸。諸仙 等於水上作歌樂飲饌以送之。三玉女又與之別,各 遺以黃金一鋌曰:「恐至人世,歸求無得,以此為費耳。」 中女曰:「君至彼,倘無所見,思歸,吾有藥在金鋌中,取 而吞之,可以歸矣。」少女謂曰:「恐君為塵念侵,不復有 仙,金中有藥,恐有誤耳。吾知君家已無處尋,唯舍東 一擣練石尚在,吾已將藥置石下,如金中無,但取此 服可矣。」言訖,見一群鴻鵠天際飛過,眾謂民曰:「汝見 此否?」但從之而去。眾捧民舉之,民遂騰身而上,便至 鵠群。鵠亦不相驚擾,與飛空中。回顧,猶見岸上人,揮 手相送,可百餘人。乃至一城,中人物甚眾,問其地,乃 臨海縣也,去蜀已甚遠矣。遂鬻其金為資糧,經歲乃 至蜀。時開元末年,問其家,無人知者,有一人年九十 餘,云:「吾祖父往年因採藥不知所之,至今九十年矣。」 乃民之孫也。相持而泣云:「姑叔父皆已亡矣。」時所生 女適人身死,其孫年五十餘矣。相尋故居,皆為瓦礫 荒榛,唯故碪尚在。民乃毀金求藥,將吞之,忽失藥所 在,遂舉石得一玉合,有金丹在焉。即吞之,而心中明 了,卻記去路。此民雖仙洞得道,而本庸人,都不能詳 言其事。時羅天師在蜀,見民說其去處,乃雲是第五 洞寶仙九室之天。玉皇即天皇也,大牛乃馱龍也。所 吐珠赤者,吞之壽與天地齊;青者五萬歲,黃者三萬 歲,白者一萬歲,黑者五千歲。此民吞黑者,雖不能學 道,但於人世上亦得五千歲耳。玉皇前立七人,北斗 七星也。民得藥服,卻入山,不知所之,蓋去歸洞天矣。
修覺山部彙考
[編輯]唐明皇駐蹕之《修覺山》。
修覺山在今四川成都府新津縣治東南五里,唐明 皇駐蹕處也。山上有修覺寺,相傳即唐杜甫所遊之 新津寺也
修覺山圖
考
[編輯]按《華陽記》:修覺山在新津縣,神秀禪師結廬於此。唐 明皇駐蹕,為題「修覺山」三字。寺有左右二井,春夏汲 東,秋冬汲西,水斯甘洌。反之則否,名曰林泉,殆靈泉 雲。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崇慶府修覺寺在新津縣南 五里。唐杜甫遊此。」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修覺山在成都府新津縣治東 南五里,山有修覺寺絕勝亭。」
修覺山部藝文一
[編輯]《修覺山記 》明·鍾惺
辛亥十月十有九日,早發新津,叔弟恬不知隔江者 為何許山也,與童騎疾驅過之。予與艾子後坐舟中, 指江干,峭壁千仞,竹樹榱桷出沒晴嵐雪浪外者,異 焉。閤之則修覺山。子美《遊修覺寺》詩曰:「野寺江天豁, 山扉花竹幽。詩應有神助,吾得及春遊。」「逕石相縈帶, 川雲自去留。禪枝宿眾鳥,飄轉暮歸愁。」《後遊》詩曰:「寺 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 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欲何之。」及 唐明皇幸蜀,大書「修覺山」三大字,嵌石壁,今猶存者, 即其處也。決策登焉。所從徑裒,山石之複者為磴,亂 整枉直,各肖其理。登者屢憇,憩處每平,平處每當竹 樹隙,隙處必從其下。左方見江,江錯磧渚,或圓或半, 或逝或返,去留心目間。土人縛竹為筏,若童子置葉 盎中以度蟻。設身處,地頗危之。從上視下,輕且駛,甚 適也。度磴去頂,可四五之一,行住坐立,更端者數矣。 其傍乃有石級,齒齒蜿蜒壁間者,往修覺寺道也,曰 「姑舍是。」尋中徑數折,上有亭翼然祠杜工部、李供奉、 蘇端明、方正學旁有石刻詩可讀。亭後數武為寶華 寺。禮佛畢,反自亭出。山門左行,竹樹純駁,夾砌數折, 即修覺寺。寺前雙井,一井置一塔,唐物也,明皇書,嵌 佛殿左側巖壁上,字方廣二三尺,一字各專一石,飛 翥沈著,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見唐碑獨此耳。出寺無 所見,欲返,寺僧指石隙一小徑,才容足。出此徑,乃有 平田大陸。復緣磴數折,上矗然頫江者,曰「雪峰」兩寺, 乃在其下。始悟所云磴去頂四五之一者,第可止修 覺耳,非此峰也。左頫稠稉山,如旅行而稍居其傍,下 憑欄視江,則已正無所不見,不若初所見江之從其 下左方也。然從下上修覺,去江趨遠。從修覺上雪峰, 視江乃反近。舟中所指江干削壁者,即今著腳處也。 降自雪峰,復遶井塔下,屈曲一二里許,不復見所由 寶華寺徑矣,乃忽得所謂石級齒齒壁間往修覺寺 道者,則今還道也,與初所從徑合。徑窮登輿,是日抵 鼓山,宿記授弟恬。
修覺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新津寺寄王侍郎 》唐杜甫
「何限倚山木,吟詩秋葉黃。」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 風物悲遊子,登臨憶侍郎。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
岷山部彙考
[編輯]《長江》、發源之岷山、
岷山一名瀆山,一名㟭山,一名汶山,一名文阜山,又 名九頂山,又名汶焦山,又名鐵豹嶺,又名「鴻蒙。」在今 四川成都府茂州城西南二十里之列鵝村,其高直 上六十里,可望成都。山有九峰,四時積雪不消,連綿 數千里。若青城、若天彭、若羊膊諸山,皆其支麓所分 也
岷山圖
考
[編輯]按:《書經夏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疏〉《地 理志》云:「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隴西郡西。」〈蔡傳〉《地誌》: 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在今茂州汶山縣,江水所出 也。晁氏曰:「蜀以山近江源者,通為岷山。連峰接岫,重 疊險阻,不詳遠近。青城、天彭諸山之所環遶,皆古之 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峰也。」
按《山海經·中山經》:女幾之山「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 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良龜,多鼉,其上多 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 其鳥多翰鷩。」〈註〉岷山今在《汶山郡》廣陽縣西,《大江》所 出。
按:《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曰瀆山。」瀆山,蜀之汶 山也。〈註〉《地理志》蜀郡湔氐道,崏山在西。郭璞註云:「山 在汶陽郡廣陽縣,一名瀆山也。」
按:《漢書地理志》:「蜀郡湔氐道。」〈註〉《禹貢》「崏山在西徼外, 江水所出。」
按《水經》,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 北注岷山,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 徼外,江水所導也。《益州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 發羊膊嶺下,緣崖散漫,小大百數,殆未濫觴矣。東南 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歷天彭闕,亦謂之為天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 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江水自此 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漢延平中,岷山崩, 壅江水三日不流。揚雄《反離騷》云:「自岷山投諸江流, 以弔屈原。」名曰《反騷》也。
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注〉「漢武帝 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 皇置,後為昇遷縣也。」《益州記》曰:「自白馬嶺回行二千 餘里,至龍涸,又八十里至西陵縣,又南下六十里至 石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許步,又西百二十 餘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里 至濕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則井絡纏曜江漢。」昺靈。《河 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 福。故《書》曰:『岷山導江,泉流深遠,盛為四瀆之首』。」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劍南名山,岷山在茂州汶 山縣,俗謂之鐵豹嶺,禹導江始於此。」《河圖括地象》曰: 「岷山之地,上為並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禹貢》:「岷山 導江,東別為沱。沱水在彭州唐昌」縣,太史公西瞻蜀 之岷山。《郡縣志》:「岷山在岷州溢樂縣南一里。」
按《三才圖會岷山圖考》:岷山在茂州羌之列鵝村,一 名鴻蒙,即隴山之南首,故稱隴蜀,又名汶焦山,其跗 曰羊膊,江水所出也。山直上六十里,嶺之最高者,遇 大雪開泮,望見成都。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岷山在茂州羌中之列鵝村。 按《茂州志山川攷》:岷山,茂之鎮山也。《一統志》云:在茂 州西南列鵝村,去州二十里,其高直上六十里,可望 成都。山有九峰,四時積雪,經寒暑不消,每晨光射之, 爛若紅玉。去成都五百里,人西望之,若在戶牖,茂人 呼為九頂山。杜工部所謂「西山白雪三城戍」是也。《史 記》註云:「在隴西郡岷州溢洛南一里」,連綿至蜀二千 里,皆為岷山。連峰接岫,重疊險阻,不詳遠近。青城、天 彭諸山之所環遶,其支麓若羊膊山、鐵豹嶺、鴻蒙山、 汶嶺,皆是也
岷山部藝文一
[編輯]岷山 《漢黃憲》。
徵君登岷山,望汶江,思禹之績而歎曰:「浩乎汶江,岷 山鎮之,茫茫禹功,險於梁岐。」孔紹祖曰:「吾聞王國有 難,則諸侯告於山川。今漢室難矣,而諸侯不告,何以 徼福?」徵君曰:「夫諸侯修德,則告於山川社稷之靈,以 肅其民人,民人於是乎怵愳而不敢侮,可以勤事而 扞難,其山川社稷之靈亦庇焉。故旱溢之沴不侵,崩」 竭之災不虐,瘴癘之戾不淫,嘉穀豐而民人洽。故君 子入其國也,觀風於山川,而料民人之豐阜凋悴以 因革其政;觀氛於社稷,而知土壤之垔鬱昭明以節 制其宜。是以民無爭心,俗無悖志,王道成焉,然後知 先王之報勳德於社稷之神也。故生則爵祿以榮之, 車服以錫之,宴饗以親之,賞賚以勞之死則褒之以 嘉諡祀之以五鼎養之以世祿紀之以文章其耿光 懿節昭乎上下配乎山川以主其陰職而降休咎於 民也。是以駿顯之烈與江漢同流《詩》云:「荷天之禎德 音振振。垂厥景福君子神明」此之謂也。
岷山贊 晉郭璞
[編輯]岷山之精,上絡東井。始出一勺,終致淼冥。作紀《南夏》, 天清地靜。
岷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登岷山有感 》明·徐之凱
玉壺春暖共相攜,倚檻迴看百雉低。鳥道橫雲天極 北,蠻煙遶樹日平西。四愁誰共憐湘水,三笑還同類 虎溪。獨有天涯詞賦客,墨花到處燦留題。
岷山部紀事
[編輯]《漢書貨殖傳》:「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 遷卓氏之蜀,夫妻推輦行。諸遷虜少有餘財,爭與吏, 求近處,處葭萌,唯卓氏曰:『此地陿薄,吾聞㟭山之下 沃壄,下有踆鴟,至死不饑。民工作布,易賈。乃求遠遷, 致之臨邛犬憙,即鐵山鼓鑄,運籌算,賈滇蜀民富至 童八百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
《茂州志》:「漢成帝三年正月,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
岷山部雜錄
[編輯]《四川總志》:蜀山之大者曰岷山,其川曰岷江。「岷」字,《說 文》作省作岷。漢人隸書作汶,多與汶上之汶相混。 《列子》:「貉不踰汶」,謂川江也,非汶上也。殷敬順已辯之。 《史記》,冉䮾為汶山郡。司馬溫公《類篇》曰:「汶音岷。」據《史 記》引《禹貢》「岷嶓既藝」,及「岷山之陽」,及岷山導江,皆作 汶,蓋古字通用也。《三國志》:蜀後主至湔,登觀坂,觀汶 水之流。王右軍《與周益州撫書》曰:「要欲一遊目汶嶺。」 《五代史》:「蜀主王建貶衛尉少卿李綱為汶川尉。」徐無 黨註:「汶讀作岷。」而今汶川縣誤呼作「問」,音蜀。焉得齊 南魯北之水乎?汶川,《考古志》作「漫川。」
岷山部外編
[編輯]《英烈傳》:漢樊英善圖緯,洞達幽微,永泰中見天子,因 西向南唾,詔問其故,對曰:「成都今日火。」後蜀郡上言 火災如英所道,雲時有雨從東北來,故火不為大害。 英嘗忽被髮拔刀斫擊舍中,妻怪問其故,英曰:「郗生 遇賊。」郗生者名巡,是英弟子,時遠行後還,說於道中 逢賊,賴一披髮老人來相救,故得免。永建時,殿上鐘 自鳴,帝憂之,公卿莫能解。乃問英,英曰:「蜀岷山崩,母 崩子故鳴,非聖朝災也。」尋上蜀山崩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