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3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三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目录
汴水部汇考
考
汴水部总论
程大昌禹贡论〈菏水论一 菏水论二 菏水论三〉
汴水部艺文一
汴河铭〈有序〉 唐皮日休
汴河论 宋张方平
汴河斗门记 苏轼
汴水部艺文二〈诗词〉
汴堤柳 唐王泠然
晚入汴水 崔颢
汴河曲 李益
汴河路有感 白居易
汴河直进船 李敬方
汴河览古 徐凝
汴上送归客 张祜
汴水舟行答张祜 杜牧
汴口怀古 前人
汴河阻冻 前人
汴河 汪遵
汴河十二韵 许棠
汴河怀古二首 皮日休
汴水 胡曾
汴河 罗隐
汴河 罗邺
汴上观河冰 吴融
汴堤路 前人
汴渠 宋石介
汴河故道 梅尧臣
同子瞻泛汴泗 苏辙
汴河 孔武仲
汴堤行 孔平仲
汴上 杨时
出汴过淮有作 李弥逊
汴堤 刘子翚
汴堤曲 元郭翼
汴河守冻 明许邦才
过宿汴堤〈以上诗〉 彭勗
柳含烟〈汴河春〉 唐毛文锡
汴水部选句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七卷
汴水部汇考
[编辑]水经之汳水
汴水一名“汳水”,又名“浚仪渠”,又名“蒗荡渠。”源出今河 南开封府荥阳县大周山下,受府西南诸山溪水及 京、索、须、郑诸水,东流至中牟县北,合沙水,东过归德 府城南,又东迳江南徐州城东北,合泗水,东流迳宿 州城东,又迳虹县城南,至泗州入于淮。
考
按:《水经》,“汳水出阴沟于俊仪县北。”〈注〉阴沟即蒗荡渠 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泌乱流于武德绝河,南 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沛水断汳承旃然 而东,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迳其北,夏水洪 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 矣,故圈称著。《陈留风俗传》曰:“浚水迳其北者也。又东, 汳水出焉。”故《经》云“汳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汳水东 迳仓垣城南,即大梁县之仓垣亭也。城临汳水,陈留 相毕邈治此,征东将军荀晞之西也,邈走归京,晞使 司马东莱王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汳水又东,迳陈 留县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 斯亭也。汳水又迳小黄县故城南,《神仙传》称:“灵寿光, 扶风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殡埋之后百馀日,人有 见光于此县,寄书于罔。罔发视之,唯有履存。”汳水又 东,迳鸣雁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卫侯伐郑,至 于鸣雁者也。杜预《释地》云:“在雍丘县西北。今俗人尚 谓之为白雁亭。”汳水又东,迳雍丘县故城北,迳阳乐 城南。《西征记》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丘县界。”汳 水又东,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谓之董生决。或言董 氏作乱,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无水。汳水 又东,枝津出焉,俗名之为落架口。《西征记》曰:“落架,水 名也。”《续述征记》曰:“在董生决下二里。”汳水又迳外黄 县南,又东迳莠仓城北。《续述征记》曰:“莠仓城去大游 墓二十里,又东迳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曰:“外黄县 有大齐亭。”又东迳科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县有科禀 亭。”是则科禀亭也。汳水又东,迳小齐城南。汳水又南,
迳利望亭南,《风俗传》曰:“故成安也。”《地理志》曰:陈留旧名,汉武帝以封韩延年为侯国。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水,故《西征记》曰:“龙门,水名也。门北有 土台,高三丈馀,上方数十”步。汳水又东迳济阳考城 县故城南,为菑获渠。考城县,周之采邑也,于春秋为 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是也。汉高帝 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国。《陈留风俗传》曰:秦之谷县 也。后遭汉兵起,邑多灾年,故改曰甾县。王莽更名嘉 谷。汉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菑县,其名不善。”高祖鄙 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 灵之故。〈宋本作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王,其改甾县曰考城”, 是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水又东,迳宁陵县之沙阳 亭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 随,谋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 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汳水又东迳黄蒿坞北,《续述 征记》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迳斜城下,《续 述征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 有斜亭。汳水东迳周坞侧,《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 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 道七百馀里,以开水路,停薄于此,故兹坞流称矣’。”汳 水又东迳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 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葛伯,葛伯又”不 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 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 国属魏,魏襄王以封公子无咎,号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昭 王薨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此云魏襄王恐传写之讹〉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 宁陵县《四》〈一作西〉十里。汳水又东,迳神坈坞,又东迳夏 侯长坞。《续述征记》曰:“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汳 水又东,迳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 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 也。”汳水迳其南,汉熹平君所立。〈按熹平是汉灵帝年号此当云熹平某年 某君所立今有脱落〉死,因葬之。弟刻石树碑,以进厥德。〈宋本作旌厥德〉 隧前有“师子天鹿”,塼作百树,柱八所,荒芜颓毁,凋落 略尽矣。
又东至梁郡蒙县,为濉水馀波南入淮阳城中。〈注〉汳 水又东迳贯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骃《十三州志》 以为贳城也,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齐侯、宋公、 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贳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 谓贯泽也”,是以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 北,唯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亳可知。汳水又 东,迳违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城在”汳 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为蒙之漆园吏,郭 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于此 邑矣。汳水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水,唯睢阳城南侧有 小水,南流入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 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城 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 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汳水又东,迳大蒙 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此。 〈宋本作北〉亳矣。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 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 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 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 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陂 去偃师八百里。〈宁陂据郡国志当作宁陵乃葛伯国也〉不得童子馈饷 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 非偃师也。古文《仲虺之诰》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 《孟子》之言是也。崔骃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 “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 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郤长卿按 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 地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 “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穆 〈疑衍〉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 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 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 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杜元凯之所谓汤冢 者也,而先谓之。”〈孙云当作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 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 不知兴何代也。博闻道家,或言颍川,或言产蒙,初建 此城,则有斯丘,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 年冬十二月,当腊之时,夜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 者王伯怪之,明则祭。〈当作登〉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 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 大冠,绛单衣,杖竹立冢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 王子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太山 《万喜》。〈当作熙〉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 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或 谭思以历《丹思》。〈当作田〉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 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之 敬。”〈一作致祀祇惧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义,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干遂树之元石,纪颂 遗烈。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有经见,不能不书存焉。 〈蔡中郎集载有此碑今据改正〉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注〉《汉书·地理志》曰:“获水 也。”《十三州志》曰:“首受甾获渠。”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 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缓。”〈今纪年宋本作皇瑗〉于丹水之上。又 曰:“宋大夫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获水自蒙 东山,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鲁府君之 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寻识,竟不知所立岁月也。获 水又东,迳长乐固北已氏县南,东南流,迳于蒙泽。《十 三州志》曰:蒙泽在县东。《春秋?庄公十二年》,宋万与公 争博,杀闵公于斯泽矣。汳水又东,迳虞县故城北,古 虞国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于是妻 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陈定亭也。城东有汉司徒盛 允墓。公字伯世,梁国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汉中叶,避 孝元皇帝讳,改姓曰盛,世济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 除郎,累迁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庙,庙宇倾 颓,基构可寻。获水又东南,迳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 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 中。大尹左师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 宫者矣。”〈千甲左传杜预注谓甲士千人也吴改作壬午今复正之〉获水又迳龙谯 国,又东合黄水口,上承黄陂,下注获水。获水又东入 栎林,世谓之“九里祚。”〈祚宋本作柞陆机诗疏云秦人谓柞为栎河内人谓木蓼为栎〉 获水又东南,迳下邑县故城北。楚考烈王灭鲁,顷公 亡,迁下邑。又楚汉彭城之战,吕后弟周军于下邑,高 祖败,还从周军。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师,陆机 所谓“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洽矣。〈旧本作下治〉获水又 东,迳砀山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 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王莽之节砀县也。”山有 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 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萌谓藏有神,不敢犯之。凡 到藏,皆洁斋而进。不斋者至藏,辄有兽噬其足,兽难 得见,见者云佀狗所,未详也。山上有梁孝王祠。获水 又东,穀水注之。上承阳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 中,承诸陂散流,谓零水、瀤水,清水也。积而成潭,谓之 砀水。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 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 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 入坐祠中,郡中有千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也。”陂 水东注,谓之穀水,东迳安山北,即砀北山也。山有陈 胜墓。秦乱,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隐王 也。穀水又东北,注于获水。获水又东,历蓝田乡郭,又 东迳梁国杼秋县故城南,王莽之子秋也。获水又东, 历洪沟,东注之。水南北各一沟,沟首对获,世谓之洪 沟,非也。《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杜预曰:“沛国萧县 西有红亭,即《地理志》之虹县。高后三年,封楚元王子 富为侯国。”王莽之所谓贡矣。盖沟名是同,非楚汉所 分也。
又东过萧县南。〈注〉获水北流注之。萧县南对山,世谓 之萧县南山也。戴延之谓之同孝山,云“取汉阳城侯 刘德所居里名目山也。”刘澄之云:“县南有冒山”,未详 孰是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水,言 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为名也。余尝迳萧邑 城右,唯是水北注获水,更无别疑,即《经》所谓睢水也。 城东西及南,三面侧临获水,故沛郡治,县亦同居矣。 城南旧有石桥处,《耗》〈疑衍〉积石为梁,高二丈,今荒毁殆 尽,亦不具谁所造也。县本萧叔国,宋附庸,楚灭之。《春 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萧,萧溃。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 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同挟纩”,盖恩使之 然矣。萧女娉齐,为顷公之母,郤克所谓萧同叔子也。 获水又东历龙城,不知谁所创筑也。获水又东迳同 孝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 馀丈,广百许步,经十馀坟,悉结石也。获水又东,净净 沟水注之。水上结梧桐陂,西北流,即刘中书澄之所 谓白渎水也。又北入于获,俗名之曰“净净沟”也。 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于泗。〈注〉获水自净净沟东,迳 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非所详也。盖遵育王 之遗法,因以名焉。与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馀波,北 迳阿育王寺侧。水上有梁,谓之元注桥。水傍有石墓, 宿经开发,石作工奇,殊为庄构,而不知谁冢,疑即澄 之所谓凌冢也。水北流注于获。获水又东迳弥黎城 北,刘澄之《永初记》所谓“城之西南有弥黎城”者也。获 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迳彭城,城西北旧有楚大 夫龚胜宅,即楚老哭胜处也。获水又东转迳城北,而 东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 向冢,未详是否。城即殷大夫彭祖之国也,于春秋为 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鱼石。崔子季珪《述初赋》曰:“想 黄公于邳圯,勒”鱼石于彭城,即是县也。孟康曰:旧名 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曰:“彭城故 东楚也,项羽都谓之西楚。汉祖定天下,以为楚郡,封 弟交为楚王,都之。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乐郡也。”徐州治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 郎徐庶等数碑,并列植于街右,咸曾为楚相也。大城 之内有金城,东北小城,刘公更开广之,皆垒石高四 丈,列壍环之。小城西又一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 因项羽故台经始,即构宫观门阁,惟新厥制。义熙十 二年,霖雨骤澍,汴水暴长,城遂崩坏。冠军将军、彭城 刘公之子也,登更筑之,悉以塼垒,宏壮坚峻,楼橹赫 奕,南北所无。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 城归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威阳公孔伯恭援之。邑 阁如初,观不异昔,自后毁撤,一时俱尽。间遗工雕镂 尚存,龙云逞势,奇为精妙矣。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 其上,号曰彭祖楼。《地理志》曰:“彭城县,故彭祖国也。”《世 本》曰:“陆终之子,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 曰彭祖冢。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 元极之化矣。其楼之侧汴带泗东北,为二水之会也。 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按《寰宇记》。“睢水在县南,汴水在县北。梁孝王广睢阳 城七十里,开汴河后。汴水始经城南。积而为蓬池泽。” 按《金史地理志》。开封府开封〈注〉附郭有古通津、临蔡 关、汴河。
阳武。〈注〉有汴河。
《中牟》:〈注〉有汴河。
陈留:〈注〉有汴河。
睢州襄邑。〈注〉古襄牛地。有汴河。
归德府:“睢阳”〈注〉宋名宋城。有鹰鹭池、《汴水》。
宁陵。〈注〉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有汴水, 下邑〈注〉有汴水。
谷熟。〈注〉有汴水。
亳州酂。〈注〉有汴河。
永城。〈注〉有汴河。
宿州,“符离。”〈注〉有汴河。
临涣:〈注〉有汴河。
泗州虹。〈注〉有汴河。
徐州,“萧。”〈注〉有古汴渠。
按《续文献通考》:“河南开封府汴河,源出荥阳县大周 山,合京、索、须、郑四水,东南至中牟县,北入黄河。” 归德府“汴河,当宁陵县之冲,由陈留下达于徐。 江南徐州汴水,自河南开封府界东流过萧县,至州 城东北,与泗水通。”
凤阳府。汴河自宿州流入虹县。至泗州东西两城之 间入于淮。隋大业中开。
按《河南通志》:开封府:“汴河自荥阳达府城西,东流至 中牟县界。”
归德府“汴河”在府城南。
按《开封府志》,汴河本作“汳”,即浚仪渠也。一名蒗荡渠。 源出荥阳大周山下,受西南诸山谿京须、索、郑之水, 东流至中牟县北,与沙水同流,东南至浚仪而分一 渎南注为沙,一渎东注为汴。汉平帝时,黄河南奔冲 汴。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汴堤渠,自荥阳东分,疏河、 汴二水,令黄河东北流入海,汴河东南流入泗。隋大 业元年,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 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渠,广四十步,渠傍皆筑 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宋定都汴梁,汴水 穿,都中有上水门、下水门,岁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 万石达京师,常至决溢,设官司之。元至元二十七年, 黄河决,始淤塞。旧府治南有汴渠故迹,即其地也。止 存今沙河,一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受京须、索、郑诸 水,经朱仙镇吕家潭,至扶沟,东北受双洎河水,又东 南入西华境,绕城西北、东三面,又东南经李方口西, 又东南合颍、汝二河入商水境,迳周家口,又东受清 水及柳庄河水,为白马沟,其南为颍岐口。沙水东流, 颍水东南流,迳南顿镇,又东南迳项城北,受瀔水、汾 水。又东入沈丘境,至颍州复与沙水合流。东迳槐坊 店,折而东南,受枯河水。又东迳纸店《界首集》,入江南 太和县界。又东由颍州北合注于淮。
须水,源出荥阳南万山中,东流经县北境,合索水达 于汴。
索水,源出荥阳南小陉山清水岭之圣水池,北流入 京水合汴。
按《归德府志》:“商丘县汴河,在府城南五里,或曰即蒗 荡渠,元至元中淤,至嘉靖中疏后复淤。”
夏邑县柳河,在县南三十里。自汴河东流入于永城, 经清河口达于淮。
按《江南通志》:“凤阳府汴河在虹县,自开封经宿州至 本县,东南流抵泗州入淮。隋大业中开导,又名通济 渠。”
按《徐州志》,“汴河一名沁河,一名小黄河。”《一统志》云:“汴 水源出河南荥阳县大周山,东流至中牟县入黄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经山东流至河南怀庆府入黄 河。”又按《漕河志》云:“河居中,汴居南,沁居北。河南徙则 与汴合,北徙则与沁合。”故此河之名有三。今沁水久不达,惟河合于汴尔。汴由西来,势甚湍悍,迳州城之 东北,与泗水合,故称“汴泗交流。”自嘉靖末徙西北,出 秦沟,流至州城东南而下,亦通塞靡恒云。
秦沟在城东北三十里。隆庆中,成大河。今汴水迳此 大彭沟。
龙沟。
湖淀沟:
杨月沟,皆在城西北三十馀里,与五河并分流以达 于汴。
泗河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其源有四,因名。水由 境山历茶城南流,至州城东北,与汴水合。嘉靖间,汴 水北徙,出秦沟,泗水至茶城即与汴合,循城东南以 达于淮。
萧县汴河在县城南。
西流河在县南二十里。浮、绥诸湖皆由此出迳瓦子 口,至两河口入汴水。
宿州汴河经宿州境入虹县。
睢溪,汴水入睢之口。
灵璧县“汴水”,在县治南二十步。
按《凤阳府志》:虹县,汴河由宿州东来,经县治前,至泗 州入淮。《汉纪》:“明帝永平十二年,遣将作谒者王吴修 汴渠。”《注》云:“汴渠即蒗荡蕖首受河水。”《水经注》云:“渠流 东注浚仪,又曰浚仪渠。”《舆地广记》云:“汴渠在河阴县 南二百五十步。”河阴,汉之荥阳县。《河渠书》云:“禹于荥 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索隐》云:“为二流,一南经阳武”, 为官渡水,一东经大梁,今之汴渠是也。韩昌黎《赠张 仆射》诗云:“汴泗交流郡城角。”注:汴水在徐之西,泗水 在徐之南。苏氏《书传》云:自唐以前,汴、泗会于彭城之 北,然后东南入淮。近岁汴水直达于淮,不复入泗矣。 大业元年开导,名通济渠,首受黄河,至泗州入淮,自 隋始也。唐、宋之世,皆为漕渠,宋漕运尤以汴河为急, 岁运六百万石,今河淤塞,有故堤存焉。
新河源出东七都,南接汴河,东北流入宿迁界入泗 水。
泗州汴河即隋时所开,自大梁通淮,今上流堙塞,夏 月水涨,舟楫可通,虹县冬月水涸不通。
古汴河今呼为“闸口。”
栏马河在州城北十八里。夏月水通汴入淮。
直河在州城东北二十里。宋崇宁间开,由汴河达淮 大沱沟去城九十三里,水流入汴。
小沱沟在城北十三里。水流入汴。
天长县金沟,在县东北,乃汴河经金沟集以达于邗 沟。
淮安府淮河在府治西南五里许,自泗州东北流与 汴河合,东北入于海。
汴水部总论
[编辑]程大昌《禹贡论》。
菏水论一
[编辑]臣既病论济者之纷纷无宿,于是《本经》以求诸史,广 证博考,然后知桑钦叙济自荥泽以上误加七折者, 乃后世之汴源也。惟于《禹贡》无所发明,故别设后论 以著之。臣独怪夫禹时既未有汴,如兖、青贡道,径趋 济以达河,是可明矣。若夫徐、扬自江、海、淮、泗而下,固 可交致,至于自泗以上,无汴可浮,则其道必当由济 乃得至河。今其间顾有不然者,孔颖达固已疑之而 不得其说,此亦《经》之大肯綮也。盖兖之叙贡曰“浮于 济、漯,达于河”,是济之入河可以自致者也。至青则曰 “浮于汶,达于济”,达济则河自可致,虽河亦无书可也。 扬之贡虽沿江海达淮,而临淮未可随汴,则以达于 泗为至,亦其理矣。至于徐之贡道由淮入泗,则泗固 可通,泗不接济,则与河绝,如之何其可径达,而曰“浮 于淮、泗,达于河”也耶?臣尝深考之矣。此时不独未有 临淮之汴,虽彭城之汴亦未有也。临淮之汴,即今泗 州随渠,唐及本朝因之者是也。彭城之汴,即大梁东 派,正名为汳,而分流为获,暨至彭城之北,而东向以 入于泗者也。鸿沟西派,先东派有之,而史迁尚言出 于三代以后,比之汳获,其自彭城入泗者最为后出, 则禹时决尚未有也。然则徐既浮泗,其向北而上,必 再有一水乃可达济,而与冀河相及。此时既未有汴, 固不可自彭城之西而直达于河。且泗水以上,又未 见有水可以达济,而《经》亦越“济”不书,不知《徐贡》何以 得与河通?孔颖达遂为之说曰:徐州北接青州,既浮 淮、泗,当浮汶入济,以达于河。此绝误也。泗不通汶,使 诚入汶,当如荆梁中间陆行之例,书“逾沔”“逾洛”以实 之。今《经》言达河,则知决不逾陆浮汶也。然则徐之淮、 泗,此时西未有汴,东不通汶,其入河之道竟不可考 邪?盖尝究求久之,乃得两说:其一班固志湖陵别出 一水,自名为河,正引《徐贡》“浮淮、泗达河”之文;其一,许 氏《说文》因菏立释,亦引《徐贡》本语,而曰“达菏”,不曰“达 河。”二者虽异,臣尝考之,而皆以《经》之菏水为达济之
因也。夫惟菏河之水,南既可以接泗,北又可以上济于是即江、海、淮、泗、菏、济河次比言之,其序由南而北,悉相灌受,无复闲断,而书法所及,已言者不复申言, 截然一律,此经书法所谓“简而能该”者见矣。苟不察 “徐贡达河”为菏河之河,而遽以为冀之南河,则越、济 不浮,水道既讹,书法亦紊矣。故夫读《经》者,不与读史 同趣,研味乎一字而周揣乎凡例,然后无失,此经史 圣贤之分也。
菏水论二
[编辑]《经》于导济曰:“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于兖州曰 道菏泽,被孟潴陶丘之地,于汉之郡国为济阴、为定 陶;于唐为曹之济阴县。于本朝先为兴仁之定陶镇, 后割置为广济军。菏泽东于济阴,百里而近。已而下 流历昌邑、金乡、东缗数县,乃达唐单州之鱼台。鱼台 者,以“鲁观鱼于棠”名之。又东南流,乃始合泗而变名 为泗,以至入淮,不复更名为菏,此其源流自北而南, 可考者如此。总其凡最言之,此一水者,盖上分济派, 下注淮、泗,是为徐、扬通河之道,则徐贡因济达河,此 水正其喉襟也。如许氏之说,《经》以达菏为正,则从定 陶分济之初言之,是为极其源本于其水道既径且 尽。若如班固之言,河水既在湖陵,而所书菏泽乃在 定陶,则湖陵上复应愬河以行,经东缗金乡、昌邑,乃 至定陶以达菏泽。比之许氏达菏之道,中间更隔数 邑水迳,未遽即彻,其于叙事稍为回曲,不若许氏达 菏之迳也。今臣于《经》姑无问菏河异字,而知其同为 一水,则扬、徐贡道,自泗而上,有水可以通济,既不必 如孔颖达所言假道逾汶而迂指青州之境,又不至 越济不书而径达冀河,以紊一《经》书法,则二子所记 皆于《经》有补者也。虽然,许氏达菏,诚为有理,而自迁、 固以及孔安国皆先许氏而生,至叙释徐贡,悉以达 菏为正,不知许氏晚出,何所受之?故臣特引其言以 存古,亦夏五郭公之义也。至桑、郦之叙此水也,源流 首末,皆可通之于《经》,而“菏”、“荷”、“河”三者更迭以书,古字 多转借互用,如洪水之或为“鸿”,荥波之或为“播”,异偏 旁而同意义。臣于是疑“菏”、“荷”、“河”古者通为一字,则亦 不害其为一水也。
菏水论三
[编辑]经之道。济曰“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则陶丘先 有菏派,而济第径行其地,如莱芜先有汶水,而济往 会之,文意甚明也。诸家谓为济水分派,则是菏自济 出,非济至之正,与本文不合。又济至陶丘之北,又复 转东,乃始经菏。则菏当由他方来,与济会于定陶,乃 为契应。臣于是得说于《乐史》所记《寰宇书》焉:济阴有 山,是为菏山。菏水西自考城来属,而考城者,于汴京 为东,于济阴为西,而济之正源,未尝一迳考城,亦可 以见是水之自为一派,而济来会之甚明也。《水经》以 此水为五丈沟,而五丈沟者,即近世命为五丈河,而 开宝中改命为广济河者是也。太平兴国中,割定陶 一镇为军,而名广济,又因水以为之名,此正菏水首 末也。夫本朝之于是河也,虽尝引京、索、蔡三水架汴 注渠,彻曹、郓以通京东漕路也,若其迹道,则自禹时 固已有之。然则是菏也,来自定陶之西,而合济于定 陶之北,已而遂为菏泽,而经鱼台以合泗入淮,其源 流明著如此。臣谓有菏而济过之,不其确与?许氏《释 泗》曰:“泗受泲水,东入”淮。夫菏之已会于泗也,《经》已为 河,不以为济,许氏犹本其所受言之,其知源委之真 者也。若班固之谓菏水者,下虽可以通淮,而上源更 须一转乃及菏泽。若“菏”、“河”不同字,则许之于地理,比 班氏尤为详审也。
汴水部艺文一
[编辑]《汴河铭》:〈《有序》:〉 唐·《皮日休》
“夫垂后以德者,当时逸而后时美;垂后以功者,当时劳而后时利。若然者,守道之主,唯恐德不美,后时逸于己民也;夸力之主,唯恐功不及当时,劳于己民也。盖天下不逸不足守,不劳不可去,故其利害生于贤愚之主,自古然也。则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 有淇汴,北通涿鹿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溥哉!不劳一夫之荷畚,一卒之凿险,而先功巍巍,得非天假暴隋,成我大利哉?尚恐国家有淇汴、太行之役,因献纤诫,是为《汴河铭》。
惟河弥弥,循禹之轨。厥有暴隋,凿通淮泗。昼泣疲民, 夜哭溺鬼。似赭流川,如鈆贯地。龙舟未故,江都已弑。 陈迹空存,逝波不止。在隋则害,在唐则利。呜呼圣王! 守此而已。
===汴河论 宋张方平===臣窃惟今之京师,古谓“陈留天下四冲八达之地者 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洛宅九州之中,表里山 河,形胜足恃。自唐末朱温受封于梁,因而建都。至于 石晋,割幽蓟之地以入契丹,遂与强敌其平原之利。 故五代争奋,祸乱相仍,其患出乎畿甸,无藩篱之限, 本根无所庇也。祖宗受命,规模卑狭,不还周、汉之旧, “而梁氏是因,岂乐是而处之,势有所不获已者。大扺 利漕运而赡师旅,依重师而为国也。则是今日之势, 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 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立定上 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 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多是杂色粟豆,但充口 食马料;惠民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 而已,惟汴河所运,一色粳米兼小麦,此乃太仓蓄积 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 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饷之馀,故国家于漕事至急 至重。夫京大也,师众也,大众所聚,故谓之京师。”有食 则京师可立,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城, 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近岁 已罢广济河,而惠民河斛斗不入太仓,大众之命,惟 汴河是赖。近岁陈说利害,以汴河为议者多矣。臣恐 议者不已,屡作数更,必致汴河日失其旧。国家大计, 殊非小事。惟陛下特回圣鉴,深赐省察,留神远虑,以 固基本。
汴河斗门记 苏轼
[编辑]数年前,朝廷作汴河斗门以淤田,议者皆以为不可, 竟为之,然卒亦无功。方樊山水盛时,放斗门,则河田 坟墓庐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则淤不能厚,谓 之蒸饼淤,朝廷亦厌之而罢。偶读白居易《甲乙判》,有 云:“得转运使以汴河水浅不通运,请筑塞两河斗门, 节度使以当管营田悉在河次,在斗门筑塞,无以供” 军。乃知唐时汴河两岸,皆有营田斗门,若遇水不乏, 即可沃灌。古有之而今不能,何也?当更问知者。
汴水部艺文二〈诗词〉
[编辑]《汴堤柳 》唐·王泠然
“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 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 官柳。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当时彩女 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 度染衣香。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 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凉风八月露为霜,日 夜孤舟入帝乡。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
晚入汴水 崔颢
[编辑]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汴河曲 李益
[编辑]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 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路有感 白居易
[编辑]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
汴河直进船 李敬方
[编辑]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 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汴河览古 徐凝
[编辑]炀帝龙舟向北行,三千宫女彩桡轻。渡河不似如今 唱,为是谁家“《怨别》声。”
汴上送归客 张祜
[编辑]河流西下雁南飞,楚客相逢泪湿衣。张翰思乡何太 切,扁舟不住又东归。
汴水舟行答张祜 杜牧
[编辑]万里长河共使船,听君诗句倍凄然。春风野岸名花 发,一道帆樯尽御烟。
汴河怀古 前人
[编辑]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还起前朝 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汴河阻冻 前人
[编辑]“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浮生却似冰底 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汴河 汪遵
[编辑]隋皇意欲汎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 煖,柳阴相送到迷楼。
汴河十二韵 许棠
[编辑]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 直断平芜色,横分积石流。所思千里便,岂计万方忧。 首甚资功济,终难弭宴游。空怀龙舸下,不见锦帆收。 浪倒长汀柳,风欹远岸楼。奔逾怀许竭,澄彻泗滨休。
路要多行客,鱼稀少钓舟。日开天际晚,雁合碛西秋一派注沧海,几人生白头。常期身事毕,于此泳东浮。汴河怀古二首 皮日休
[编辑]万艘龙舸绿丝闲,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 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 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水 胡曾
[编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 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 罗隐
[编辑]当时天子事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然饶故 国,水声何忍到《扬州》。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 自由。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汴河 罗邺
[编辑]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至今呜咽东流 水,似向清平怨昔时。
汴上观河冰 吴融
[编辑]九曲河冰半段来,严霜结出劲风裁。非时已认蝉飘 翼,到海须忧蚌失胎。千里风清开戛玉,几人东下忆 奔雷。殷勤莫碍星槎路,从看天津弄杼回。
汴堤路 前人
[编辑]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 得,芦衣无土鸟衔将。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迷日 色黄。独上寒城更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
汴渠 宋石介
[编辑]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汴河故道 梅尧臣
[编辑]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闻歌《汴渠劳》,谩缀《汴渠》诗。 汴水源本清,随分黄河支。浊流方已盛,清派不可推。 天工居大梁,龙举云必随。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 人肩牛骡驴,定应无完皮。苟欲东南苏,要省聚敛为。 兵卫讵能削,乃须雄京师。今来虽太平,尽罢未是时。 愿循祖宗规,物益群息之。譬竭两川赋,岂由此水施。 纵有三峡下,率皆麤冗资。慎莫尤汴渠,非渠取膏脂。
同子瞻泛汴泗 苏辙
[编辑]“江湖性终在,平地难久居。”绿水雨新涨,扁舟意自如。 河身萦匹素,洪口转《千车》。愿言弃城市,长竿夜独渔。
汴河 孔武仲
[编辑]“营渠斜与昆河接,河远渠悭几可涉。狂霖一涨高十 寻,迅泻东来比三峡。崩腾下与淮泗会,清泚亦容伊 雒杂。横空九阙真垂虹,怒卷千艘如败叶。祇堪平地 看汹涌,何事乘危理舟楫。共夫鹅鹳行天上,遥与谷 中相应答。”但忧心手一乖迕,巨舶高樯两摧折。而余 进退久安命,揭厉以望初不慑。妻孥亦已惯江湖,笑 语犹如泛山狭。鸣弓击柝警夜盗,掘茹捞虾佐晨馌。 时登绝径步榆柳,或面荒陂看凫鸭。我生东南趣向 野,挥弄清溪看苕霅。枕流漱石真所便,履浊凌险终 未惬。觚棱渐喜金阙近,釜甑何忧米盐乏。浑如海客 泛枯槎,缭绕明河望阊阖。
汴堤行 孔平仲
[编辑]长堤杳杳如丝直,隐以金椎密无迹。当年何人种绿 榆,千里分阴送行客。波间交语船上下,马头一别人 南北。日轮西入鸟不飞,从古舟车无断时。
汴上 杨时
[编辑]天上行云曳白衣,半衔晴日在林扉。盘花落雁惊还 起,啄食饥乌趁不飞。榆荚青钱飘已尽,月堤流水漭 相围。征途处处尘随眼,多病长年与世违。
出汴过淮有作 李弥逊
[编辑]十年犹愧饱侏儒,却到淮山识旧途。一櫂轻于堂上 芥,此身闲似水中凫。受风帆影随南北,弄日云容自 有无。不用浮槎泛沧海,半生全欲老江湖。
汴堤 刘子翚
[编辑]参差歌吹动离舟,宫女张帆信浪流。转尽柳堤三百 曲,夜桥灯火看《扬州》。
汴堤曲 元郭翼
[编辑]“已信堤名汴,谁教柳姓杨。”“龙舟行乐地,不得复归唐。”
汴河守冻 明许邦才
[编辑]客馆寒灯泪满襟,间关万里欲归心。眼前一水冰霜 苦,又说三江瘴疠深。
过宿汴堤 彭勗
[编辑]春风匹马汴河堤,西望秦川路已迷。只为看花人不 返,满沟杨柳乱鸦啼
柳含烟〈汴河春〉 唐毛文锡
[编辑]隋堤柳,汴河春水,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 锦帆张。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 尽起横流,锁春愁。
汴水部选句
[编辑]唐孟浩然《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诗:“朝乘 汴河流,夕次谯县界。”
刘禹锡《浪淘沙》词:“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 春。”
白居易《茅成驿》诗:“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
王彦威《宣武军镇作诗》:“汴水波澜喧鼓角,隋堤杨柳 拂旌旗。”
翁承赞《咏柳诗》:“一声水调春风暮,千里交阴锁汴河。” 《隋堤柳》诗:“春半烟深汴水东,黄金丝软不胜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