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44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四十四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目录

 济水部汇考二

  考

 济水部汇考三

  陶唐氏帝尧一则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宣帝神爵一则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则 太武帝太平真君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二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淳化一则 仁宗康定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三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代宗景泰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穆宗隆庆一则

 济水部汇考四

皇清顺治一则 康熙一则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四卷

济水部汇考二

[编辑]

[编辑]

按《风俗通义》,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禹贡》 “浮于汶,达于济。”庙在东郡临邑县。

《济》者,齐齐其度量也。

按《西征记》,济水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而东流。 按《述征记》,河内温县亦有济,入于黄河。谓济之源。 按《地道志》,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大伾成皋,古成 皋兼包巩县之界,溢出为荥水,东流过阳武及封丘 县,又东过冤朐县,南至定陶县南,又东北流与河水 会,东至乘氏县西,分而为二。其一东北流入钜野泽, 过寿张西,与汶水合,又北过谷城县西,又东北过庐 县北经齐郡、东莱郡而入海也。《尚书》称“导沇水东流 为济”,河水所在也。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是 也。

按:《魏书地形志》,“河内郡沁水”二汉晋属。治沁城。有 济水。

按:《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有济水。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济水,《职方》,兖州川也,一名 泲,出绛州垣曲县王屋山,东南始发源曰沇水。既见 而伏,东出于孟州济源县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西 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合流至温县,是为济水,西南 入于河。”《山海经》:“出共山南东丘。”郦道元谓当王莽之 世,川渎枯竭,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流而南。《通典》:《禹贡》, “济水泆为荥。”今不复入荥。

按《野记》:“济水伏流,暗经东阿县,今东阿井水煎为之 胶,名曰阿胶”,可以已疾,实济水液也。

按:《金史地理志》:“沃州高邑。”有济水。

益都府:“博兴”有济水。

济南府“禹城。”有黄河、济水。

淄州:“邹平。”有“系河”、“济河。”

《高苑》:有济河。

东平府须城。有济河。

孟州。“济源。”有济水。

按图书编《济水考》,“沇水出山西泽州阳城县王屋山, 既见而伏东山于怀庆府济源县二源:东源周围七 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围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 合流至温县,是为济水。又至本县西南虢公台入于 河,潜行绝河,复出于河之南,溢而为荥河。南,开封府 荥泽县地也。既见而伏,历郑州、中牟、祥符、陈留、杞县”、 睢州、归德,至山东兖州府定陶县,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山东兖州府曹州,过菏泽;又东北至本府东平州 寿张县安民亭,合汶水。又东北至青州府博兴县入 海。“东北”者,由东而北也。“北东”者,由北而东也。

王屋山有三处,据《蔡传》,“在山西平阳府垣曲县。”今一 见山西阳城县,一见河南济源县,实一山也,绵亘数 县,然沇水正发源处,则在济源西八十里。

按《河南通志》:“济渎源出怀庆府济源县城西天坛山 之太乙池,伏流至济源县城西北三里,汇为二池,东 南流入黄河。”

按《济源县志》,“县城之西九十里,有王屋山,山之绝顶 有炼丹池,西崖下为沇水,乃神禹导济之自。”

沇水出王屋西崖下,名为“太乙池。”

济渎池在今县西北三里许。《水经注》:“导沇水东注于 此,既伏而见平地。”水有二源:按:西源出县城西,今呼 龙潭。其水东北流,迳济渎庙南,东源出县城东北,其 水东流至济渎庙,东源与西源合,又东北合北水,乱 流东南,分注为二:一枝津注于湨,一东南流出于温。 以其独清,绝河朝海,不为众水浊乱,故列在四渎,历 代祀典钦崇云。

月泉在县北,东流合济水。

按《孟县志》,“沇水在县城东二十里,自济源县来,至温县历虢公台,西南入于河。”

按《温县志》:沇河在县西二十五里。《禹贡》“导沇水,东流 为济,入于河。”蔡氏注云:沇河者,济水也。发源王屋山 为沇,伏流东溢为济,至温西鄙,复名沇。经南会湨水, 又名济。历虢公台,东至成皋,入于河。今济河故道尽 陷,与湨水分流,至坨坞村,即入于河。

济河在县城南。上接湨沇水。源出自济源县王屋山, 经孟县东南至孟江口。曲折而东二十五里,至沇河 镇,会沇水入温县界,名为“济。”历虢公台,东至平皋,入 于河。今故道尽陷河中。

按:《巩县志》,古济水入于河,其地在今巩河之北。汉孔 安国云:“济由温东南至巩县北而南入河,与河并流 过成皋。”此说最是。

按《荥泽县志》:“黄河旧在县治北十里,今南侵逼近县 城,数决数治。”按济水至荥泽县与黄河合流故言黄河而济在其中 按《开封府志》:“荥水发源于济源王屋山岩,从高注下, 既见而伏。东出济源县,由温入河,伏流溢为荥。”《禹贡》: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荥泽之得名以此。 今无水,成平地矣。

按《归德府志》:“济渎池在柘城县西济渎庙前,遇旱,官 民祷雨辄应。”

按:《山东通志》济水,《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 又北东入于海。”《周礼》:“兖州浸其川河、济”是已。《水经注》 及《山海经》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初名沇水,东 出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又东南流,当巩县之北,而南 入河,与河并流,过成皋,溢出为荥水。东流过阳武及 封丘县北,又东过冤朐县南至定陶县南,又东北流 与菏水会,东至乘氏县西,分而为二。其一东北入钜 野泽,过寿张西与汶水合,又北过谷城县西,又东北 过卢县北,迳齐郡东莱郡而入海也。”唐李贤谓:“济自 郑以东,贯滑、曹、郓、齐、青,以入于海。”宋乐史谓:“东平、济 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今按济水 在汉时伏流不见,惟汶水自泰安州出者,由故道东 北流入海。自元人引汶水入洸为运河。明因之,凡汶 水入海处,皆筑堰坝以遏其流,而入海之道遂多湮 塞。今所谓大清河者,乃汶水出洸河者,复从张秋分 流而入,会齐东南诸山泉沟泽水,北经长清济河至 历城,会泺水经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 诸州县界入海,实济河之故道也。所谓小清河者,即 泺水发源济南,趵突诸泉流至城北,大清湖出而合 之。由华不注山下东流,会巨合水,又东经章丘,会淯 河,又会漯河,三水合流经邹平、长山、新城,又会孝妇 河,又东经高苑入博兴、乐安界,合于乌河,又北至马 车渎“入海。”或云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入为大清 河,自伪齐刘豫导之东行,始为小清河云。又按:郦道 元谓:“济水在王莽时涸竭。”郑樵《通志》亦曰:“济水多涸 竭。”自今观之,济水劲疾,能穴地伏流,隐见无常,乃其 本性,非真涸竭也。济水既伏流地中,则发地皆泉,又 不特历下诸邑为然。是故一见为济源,再见为荥水, 又见为山东诸泉水,而溢为大小清河,其实皆济水 也,又何尝见其涸竭耶?《淮南子》曰:“济水通和,宜麦。”《周 官》曰:“鸲鹆不逾济。”《风俗通》曰:“济,齐也,齐其度量。”刘向 《说苑》称“济能荡涤垢浊,通百川于海,荡出云雨。”则济 水之德,又古今所并称云。

按《兖州府志》济水过河,分而为二。其一为北济,由阳 武县故城北迳封丘、酸枣,至济阳县故城北,是为府 境。其一为南济,由阳武县故城南迳小黄、东昏,至济 阳县故城北,是为府境。《禹贡》云:“道沇水东流为济。”按 沇即古兖字,州所由名也。

北济入于钜泽,今不详其出矣。南济分而为二,一为 济渎,则承钜泽之洪水;一为菏水,则承钜泽之黄水。 是二济之流,皆由钜泽分也。今济渎之入海,惟大清 河存其故道,菏水之入淮者,湮灭无存,而钜泽之遗 墟,南北巨汇几数百里则如故也。然济之正渎,则枯 竭已久,不可指寻矣。

按《曹州志》:州城东南三十里有菏山,菏水出此。 菏水一名菏泽,济水会此入海,今涸。

按《定陶县志》济水,《禹贡》云:“东出于陶丘北。”《水经注》云: “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蔡沈云:“济水迅疾劲下,多 伏流。”明正德六年,知县纪洪濬濠,掘得一泉,初见尚 微,须臾流渐汹涌,众惧,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迹在西 北城角堡下。

菏水发源于菏山,即《禹贡》之菏泽也。济水会此入海, 今涸。

陶丘,在县城北十里,俗名髣山。《禹贡》“导沇水东出于 陶丘北”,即此。

按《寿张县志》,济水由定陶经今县南五十里坝上。书 所谓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 北东入于海也。后枯竭为黄河支派。

按《滋阳县志》,济河在县治西六十里杏林闸下,即雩沂泗水支流所会之水也。

按《历城县志》,古济即今汶也。济水伏流,不见汶水自 泰安州出者,由故道自宁阳界至汶上东阿、长清、齐 河界,入历城北,经上泺桥,北泺水分响河入焉。又东 北迳华不,注山阴。又东经下泺堰。泺水旧入济处堰南即小清河又 北迳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入于海。 趵突泉在县西,平地涌泉,高至数尺,盖济水伏流至 此而发,泺水之源也。由东北注小清河,入于海。 小清河,济水之支流也。

泺水,源出趵突泉。《水经》曰:“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 大清河,即济水故道。

按《武定州志》,“济河距州城南八十里,今名大清河。其 水自张秋分流,北迳长清齐河,至历城而东经济阳, 齐东入州境。又东过青城北,滨州南,蒲台北,利津,东 入于海。”

按《济阳县志》:“大清河即清济河,俗以其水清,因名。又 以华山新开小清河,因名。大清河在县南门外,其源 自河南怀庆府济源县,历东阿、长清、历城至此,东经 齐东,至蒲台利津入于海。”

按《齐东县志》:“大清河在县治北一里,即济水之故道 也。由兖之柳沟泉经长清、齐河、历城、济阳等县,至鄢 家渡入本县境。蜿蜒向东,纡回可百里许,东北至归 仁镇,入青城县境,至蒲台县境归于海。”

按《东阿县志》,大清河者,故济渎也。《水经》云:“济水至乘 氏,分而为二。”其东北流者,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 汶水自东北来注之。二水合流,又北过须朐县西,又 东北过鱼山东,左会马颊水。马颊者,济之支津也。又 北迳清亭东,又北迳谷城县西,又北迳周首亭西,又 北迳临邑县东。临邑者,王莽谓之谷城亭。又北迳平 阴县西。又东北,迳卢县北。又东北,泺水出焉。泺水者, 济南趵突泉也,谓之小清河。济水伏流,至是而出,与 大清河合,而皆谓之济。盖大清为济正渎,挟汶入海, 故汉以前不谓之汶而谓之济。杜佑曰:“济水自王莽 末渠涸,不复截河过。”今东平、济南界中,有水流入海, 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因旧名称“济”,非济水也。 至汉以来,汶所由道,则自冈城西南流,至汶上之北 四汶口,又西北流过东阿县西,又东北流五百里入 于海。至元二十年,开济州河渠,遏汶入洸,至任城会 源闸而分。会源闸者,今济宁天井闸也。会源闸之水 分而北流者,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清济故渎,由东阿 之戴家庙、西旺湖、薛家桥,入于大清河,以通海运。而 其上流出东平界者,但言其北流入海,而不著所由, 当亦入济故渎无疑矣。其后开会通河,自安民山达 于临清,而汶水始会于漳,不由济渎入海,故《元初海 运》谓之“引汶入济。”济者,济故道也。其后开会通河,谓 之“引汶绝济。”绝济者,济为漕河所遏,不得东也。而大 清河自汉以来,不谓之济,而谓之汶矣。及考今河流, 其源出东平东北芦山之阳,谓之“芦泉。”合东山诸泉 西南流,迳东平城北,而坎河水从南来注之。坎河者, 汶之下流也。明初开元,故会通河于坎河之南筑戴 村坝,以遏汶水北流之道,使南入于运。然每秋水泛 溢,决戴村坝而西,至东平城南,又折而西北,入于大 清河。历邑境之西南流至鱼山南庞家口,小盐河水 从西来注之。小盐河者,运河所出,汶支流也。汶水由 戴村坝南流,迳汶上之北,至南旺而分。其分而北者, 由沙湾五空桥泄之。而东与黑龙潭水合流,至庞家 口而入大清河也。大清河又北迳鱼山东,又北迳旧 城东,狼溪水从南来注之。又东北迳艾山滑口而入 平阴境,又东北由长清齐河过济南之北,至利津入 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来者少,则芦泉诸水独行 大清之渠,以会沙湾诸流。故今所谓“大清河”者,第得 汶之首尾,而实以东平诸泉由济故渎入海,盖亦不 得专谓之汶矣。海上诸鬻盐者,至泺口放关,由大清 河而上,泊于鱼山。又南则由河渠至于东平,西则由 小盐河至于张秋。故《大清河》谓之“盐河。”

按《长清县志》,“大清河即济水故道,自宁阳界西南流 至汶上北四汶村,东北经长清、齐河等处入海。” 按《博兴县志》,博邑在古为济、淄、汶入海之地,济之徙 而博今为大清河。赵宋之前,章丘以上之水俱入大 清河,俱自邹平而东入博兴,合时渑,而济水故道常 中塞矣。伪齐刘豫导趵突泉为今之小清河,以别于 大清河,实济水故道。

按《蒲台县志》,大清河即济水故道也。济水伏流不见, 汶水自泰安出者,由故道自宁阳县界西南流,至汶 上东平,折而西北流,入东阿界,又东北经长清、齐河、 历城、济阳、齐东、武定、滨州、蒲台、利津等州县入海。 按《利津县志》,大清河在县东门外半里许,即济水故 道,济水久伏流不见,今止有汶水自泰安州出,由故 道经宁阳界,西南至汶上县北泗水村,又至东平州 南,西北流入东阿县界,又东北经长清、齐河、历城、济 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等州县入海。明刘翊《大清河记略》云:“济清之区有河曰大清”,济水渠也。 自东阿之张秋,东北抵利津丰国盐场,达于海。

济水部汇考三

[编辑]

陶唐氏

帝尧时舜居摄祭济渎

[编辑]

按:《书经虞书舜典》:“望于山川。”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 四渎,皆一时望祭之。《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渎。”

[编辑]

周制,“祭济渎,礼视诸侯。”

按:《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四渎视诸侯。”

[编辑]

始皇并天下祭济渎

[编辑]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殽以东, 大川祠二,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 冻,冬赛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索 隐》曰:“济庙在临邑。”

[编辑]

宣帝神爵元年诏祭济渎于临邑界中命使者持节特祠

[编辑]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神爵元年,制诏 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 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济于临邑界中,使者持节 侍祠,一祷而三祠。

北魏

[编辑]

明元帝泰常三年诏立济渎庙于桑干水之阴

[编辑]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泰常三年,诏立五 岳四渎庙于桑干水之阴,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币。 四渎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

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南征祭济水

[编辑]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真君十一年 十一月,“世祖南征,迳恒山,祀以太牢;浮河济,祀以少 牢。”

[编辑]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祭济渎于河南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五岳、四渎岁一 祭,各以五郊迎气,曰“祭之北海,及祭于河南。”

按《开元礼》:诸岳镇海渎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 祭之。祭北渎《大济》云:“唯神泉源清洁,浸彼遐远,播通 四气,作纪一方。元冬肇节,聿修典制。”

天宝六载诏封济渎为公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 六载正月诏曰:“五岳既已封王。四渎当陞公位。济渎 封清源公。仍令所司择日差使告祭。”

天宝十载。遣河南少尹豆卢回。祭济渎清源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 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天下。二月己亥。遣河南少 尹豆卢回祭济渎清源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与诸 岳渎一时致祭。

[编辑]

太祖乾德六年定祭济渎于孟州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图书编》,宋初尚缘旧制, 至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案祭典,请 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

太宗淳化二年定济渎祭日及祭所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淳化二年,秘书监 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 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 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 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冬祀北海、济渎,并 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

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济渎为王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康定元年,诏封河 渎为“显圣灵源王。”

[编辑]

世宗大定四年命望祭济渎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岳 四渎礼。按《礼志》,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 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 其在他界者遥祀,立冬望祭北海、北渎、大济于孟州, 其封爵依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济渎为清源王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济为清源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祀版, 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编辑]

世祖中统二年定以济渎为南道每道致祭遣使二人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 币祀岳渎按《祭祀志》,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 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济渎为南道,遣使二人出玺 书给驿以行。

至元三年定以立冬日祭济渎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祀五 岳四渎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 之制。十月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源 县。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 至元十四年,遣使代祀济渎。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四年二月甲子,遣使代祀 岳渎。五月命真人李德和代祀济渎。”

至元二十八年,加封济渎为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饥。二月丁酉。诏加 岳镇海渎封号。各遣官诣祠祭告按《祭祀志》。二十 八年。加封济渎清源善济王。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正济渎称号

[编辑]

按《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称 号,济渎称北渎大济之神。”

洪武七年定祭济渎于河南怀庆府。

按《明会典》:“洪武七年,定济渎于河南怀庆府祭。又令 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

代宗景泰二年祀济渎

[编辑]

按:《济源县志》云云。

孝宗弘治六年祀济渎

[编辑]

按:《济源县志》云云。

世宗嘉靖十八年南巡祭济渎

[编辑]

按《明会典》,“嘉靖十八年,南巡经过处所,望祭北岳恒 山之神,用牛犊羊豕,上具常服,行礼如常仪。五府九 卿巡抚大臣吉服陪拜。至卫辉,遣官祭济渎之神,用 太牢,行礼如北岳。俱翰林院撰祭文。”

穆宗隆庆三年遣官祭济渎

[编辑]

按《续文献通考》:“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患,命总督 河道都御史翁大立祭大河大济之神。”

济水部汇考四

[编辑]

《皇清》。

顺治八年

[编辑]

按《济源县志》,“顺治八年,遣官段国璋祀济渎。”

康熙十四年

[编辑]

《大清会典》。康熙十四年。

遣官河南祀济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