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4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目錄

 濟水部彙考二

  考

 濟水部彙考三

  陶唐氏帝堯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宣帝神爵一則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則 太武帝太平真君一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二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淳化一則 仁宗康定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三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代宗景泰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穆宗隆慶一則

 濟水部彙考四

皇清順治一則 康熙一則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四卷

濟水部彙考二

[編輯]

[編輯]

按《風俗通義》,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禹貢》 「浮於汶,達於濟。」廟在東郡臨邑縣。

《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按《西征記》,濟水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而東流。 按《述征記》,河內溫縣亦有濟,入於黃河。謂濟之源。 按《地道志》,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大伾成皋,古成 皋兼包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封丘 縣,又東過冤朐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與河水 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東北流入鉅野澤, 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過廬 縣北經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尚書》稱「導沇水東流 為濟」,河水所在也。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是 也。

按:《魏書地形志》,「河內郡沁水」二漢晉屬。治沁城。有 濟水。

按:《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有濟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濟水,《職方》,兗州川也,一名 泲,出絳州垣曲縣王屋山,東南始發源曰沇水。既見 而伏,東出於孟州濟源縣二源,東源周迴七百步,西 源周迴六百八十五步,合流至溫縣,是為濟水,西南 入於河。」《山海經》:「出共山南東丘。」酈道元謂當王莽之 世,川瀆枯竭,但入河而已,不復截流而南。《通典》:《禹貢》, 「濟水泆為滎。」今不復入滎。

按《野記》:「濟水伏流,暗經東阿縣,今東阿井水煎為之 膠,名曰阿膠」,可以已疾,實濟水液也。

按:《金史地理志》:「沃州高邑。」有濟水。

益都府:「博興」有濟水。

濟南府「禹城。」有黃河、濟水。

淄州:「鄒平。」有「系河」、「濟河。」

《高苑》:有濟河。

東平府須城。有濟河。

孟州。「濟源。」有濟水。

按圖書編《濟水攷》,「沇水出山西澤州陽城縣王屋山, 既見而伏東山於懷慶府濟源縣二源:東源周圍七 百步,其深不測,西源周圍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 合流至溫縣,是為濟水。又至本縣西南虢公臺入於 河,潛行絕河,復出於河之南,溢而為滎河。南,開封府 滎澤縣地也。既見而伏,歷鄭州、中牟、祥符、陳留、杞縣」、 睢州、歸德,至山東兗州府定陶縣,出於陶丘北。又東 至山東兗州府曹州,過菏澤;又東北至本府東平州 壽張縣安民亭,合汶水。又東北至青州府博興縣入 海。「東北」者,由東而北也。「北東」者,由北而東也。

王屋山有三處,據《蔡傳》,「在山西平陽府垣曲縣。」今一 見山西陽城縣,一見河南濟源縣,實一山也,綿亙數 縣,然沇水正發源處,則在濟源西八十里。

按《河南通志》:「濟瀆源出懷慶府濟源縣城西天壇山 之太乙池,伏流至濟源縣城西北三里,匯為二池,東 南流入黃河。」

按《濟源縣志》,「縣城之西九十里,有王屋山,山之絕頂 有煉丹池,西崖下為沇水,乃神禹導濟之自。」

沇水出王屋西崖下,名為「太乙池。」

濟瀆池在今縣西北三里許。《水經注》:「導沇水東注於 此,既伏而見平地。」水有二源:按:西源出縣城西,今呼 龍潭。其水東北流,逕濟瀆廟南,東源出縣城東北,其 水東流至濟瀆廟,東源與西源合,又東北合北水,亂 流東南,分注為二:一枝津注於湨,一東南流出於溫。 以其獨清,絕河朝海,不為眾水濁亂,故列在四瀆,歷 代祀典欽崇雲。

月泉在縣北,東流合濟水。

按《孟縣志》,「沇水在縣城東二十里,自濟源縣來,至溫縣歷虢公臺,西南入於河。」

按《溫縣志》:沇河在縣西二十五里。《禹貢》「導沇水,東流 為濟,入於河。」蔡氏註云:沇河者,濟水也。發源王屋山 為沇,伏流東溢為濟,至溫西鄙,復名沇。經南會湨水, 又名濟。歷虢公臺,東至成皋,入於河。今濟河故道盡 陷,與湨水分流,至坨塢村,即入於河。

濟河在縣城南。上接湨沇水。源出自濟源縣王屋山, 經孟縣東南至孟江口。曲折而東二十五里,至沇河 鎮,會沇水入溫縣界,名為「濟。」歷虢公臺,東至平皋,入 於河。今故道盡陷河中。

按:《鞏縣志》,古濟水入於河,其地在今鞏河之北。漢孔 安國云:「濟由溫東南至鞏縣北而南入河,與河並流 過成皋。」此說最是。

按《滎澤縣志》:「黃河舊在縣治北十里,今南侵逼近縣 城,數決數治。」按濟水至滎澤縣與黃河合流故言黃河而濟在其中 按《開封府志》:「滎水發源於濟源王屋山巖,從高注下, 既見而伏。東出濟源縣,由溫入河,伏流溢為滎。」《禹貢》: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滎澤之得名以此。 今無水,成平地矣。

按《歸德府志》:「濟瀆池在柘城縣西濟瀆廟前,遇旱,官 民禱雨輒應。」

按:《山東通志》濟水,《禹貢》云:「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 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 又北東入於海。」《周禮》:「兗州浸其川河、濟」是已。《水經注》 及《山海經》云:「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初名沇水,東 出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又東南流,當鞏縣之北,而南 入河,與河並流,過成皋,溢出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 封丘縣北,又東過冤朐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 與菏水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東北入鉅 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 過盧縣北,逕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唐李賢謂:「濟自 鄭以東,貫滑、曹、鄆、齊、青,以入於海。」宋樂史謂:「東平、濟 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今按濟水 在漢時伏流不見,惟汶水自泰安州出者,由故道東 北流入海。自元人引汶水入洸為運河。明因之,凡汶 水入海處,皆築堰壩以遏其流,而入海之道遂多湮 塞。今所謂大清河者,乃汶水出洸河者,復從張秋分 流而入,會齊東南諸山泉溝澤水,北經長清濟河至 歷城,會濼水經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 諸州縣界入海,實濟河之故道也。所謂小清河者,即 濼水發源濟南,趵突諸泉流至城北,大清湖出而合 之。由華不注山下東流,會巨合水,又東經章丘,會淯 河,又會漯河,三水合流經鄒平、長山、新城,又會孝婦 河,又東經高苑入博興、樂安界,合於烏河,又北至馬 車瀆「入海。」或雲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北入為大清 河,自偽齊劉豫導之東行,始為小清河雲。又按:酈道 元謂:「濟水在王莽時涸竭。」鄭樵《通志》亦曰:「濟水多涸 竭。」自今觀之,濟水勁疾,能穴地伏流,隱見無常,乃其 本性,非真涸竭也。濟水既伏流地中,則發地皆泉,又 不特歷下諸邑為然。是故一見為濟源,再見為滎水, 又見為山東諸泉水,而溢為大小清河,其實皆濟水 也,又何嘗見其涸竭耶?《淮南子》曰:「濟水通和,宜麥。」《周 官》曰:「鴝鵒不踰濟。」《風俗通》曰:「濟,齊也,齊其度量。」劉向 《說苑》稱「濟能蕩滌垢濁,通百川於海,蕩出雲雨。」則濟 水之德,又古今所並稱雲。

按《兗州府志》濟水過河,分而為二。其一為北濟,由陽 武縣故城北逕封丘、酸棗,至濟陽縣故城北,是為府 境。其一為南濟,由陽武縣故城南逕小黃、東昏,至濟 陽縣故城北,是為府境。《禹貢》云:「道沇水東流為濟。」按 沇即古兗字,州所由名也。

北濟入於鉅澤,今不詳其出矣。南濟分而為二,一為 濟瀆,則承鉅澤之洪水;一為菏水,則承鉅澤之黃水。 是二濟之流,皆由鉅澤分也。今濟瀆之入海,惟大清 河存其故道,菏水之入淮者,湮滅無存,而鉅澤之遺 墟,南北巨匯幾數百里則如故也。然濟之正瀆,則枯 竭已久,不可指尋矣。

按《曹州志》:州城東南三十里有菏山,菏水出此。 菏水一名菏澤,濟水會此入海,今涸。

按《定陶縣志》濟水,《禹貢》云:「東出於陶丘北。」《水經注》云: 「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蔡沈云:「濟水迅疾勁下,多 伏流。」明正德六年,知縣紀洪濬濠,掘得一泉,初見尚 微,須臾流漸洶湧,眾懼,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跡在西 北城角堡下。

菏水發源於菏山,即《禹貢》之菏澤也。濟水會此入海, 今涸。

陶丘,在縣城北十里,俗名髣山。《禹貢》「導沇水東出於 陶丘北」,即此。

按《壽張縣志》,濟水由定陶經今縣南五十里壩上。書 所謂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 北東入於海也。後枯竭為黃河支派。

按《滋陽縣志》,濟河在縣治西六十里杏林閘下,即雩沂泗水支流所會之水也。

按《歷城縣志》,古濟即今汶也。濟水伏流,不見汶水自 泰安州出者,由故道自寧陽界至汶上東阿、長清、齊 河界,入歷城北,經上濼橋,北濼水分響河入焉。又東 北逕華不,注山陰。又東經下濼堰。濼水舊入濟處堰南即小清河又 北逕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入於海。 趵突泉在縣西,平地湧泉,高至數尺,蓋濟水伏流至 此而發,濼水之源也。由東北注小清河,入於海。 小清河,濟水之支流也。

濼水,源出趵突泉。《水經》曰:「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 大清河,即濟水故道。

按《武定州志》,「濟河距州城南八十里,今名大清河。其 水自張秋分流,北逕長清齊河,至歷城而東經濟陽, 齊東入州境。又東過青城北,濱州南,蒲臺北,利津,東 入於海。」

按《濟陽縣志》:「大清河即清濟河,俗以其水清,因名。又 以華山新開小清河,因名。大清河在縣南門外,其源 自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歷東阿、長清、歷城至此,東經 齊東,至蒲臺利津入於海。」

按《齊東縣志》:「大清河在縣治北一里,即濟水之故道 也。由兗之柳溝泉經長清、齊河、歷城、濟陽等縣,至鄢 家渡入本縣境。蜿蜒向東,紆迴可百里許,東北至歸 仁鎮,入青城縣境,至蒲臺縣境歸於海。」

按《東阿縣志》,大清河者,故濟瀆也。《水經》云:「濟水至乘 氏,分而為二。」其東北流者,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 汶水自東北來注之。二水合流,又北過須朐縣西,又 東北過魚山東,左會馬頰水。馬頰者,濟之支津也。又 北逕清亭東,又北逕穀城縣西,又北逕周首亭西,又 北逕臨邑縣東。臨邑者,王莽謂之穀城亭。又北逕平 陰縣西。又東北,逕盧縣北。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者, 濟南趵突泉也,謂之小清河。濟水伏流,至是而出,與 大清河合,而皆謂之濟。蓋大清為濟正瀆,挾汶入海, 故漢以前不謂之汶而謂之濟。杜佑曰:「濟水自王莽 末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界中,有水流入海, 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因舊名稱「濟」,非濟水也。 至漢以來,汶所由道,則自岡城西南流,至汶上之北 四汶口,又西北流過東阿縣西,又東北流五百里入 於海。至元二十年,開濟州河渠,遏汶入洸,至任城會 源閘而分。會源閘者,今濟寧天井閘也。會源閘之水 分而北流者,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由東阿 之戴家廟、西旺湖、薛家橋,入於大清河,以通海運。而 其上流出東平界者,但言其北流入海,而不著所由, 當亦入濟故瀆無疑矣。其後開會通河,自安民山達 於臨清,而汶水始會於漳,不由濟瀆入海,故《元初海 運》謂之「引汶入濟。」濟者,濟故道也。其後開會通河,謂 之「引汶絕濟。」絕濟者,濟為漕河所遏,不得東也。而大 清河自漢以來,不謂之濟,而謂之汶矣。及考今河流, 其源出東平東北蘆山之陽,謂之「蘆泉。」合東山諸泉 西南流,逕東平城北,而坎河水從南來注之。坎河者, 汶之下流也。明初開元,故會通河於坎河之南築戴 村壩,以遏汶水北流之道,使南入於運。然每秋水泛 溢,決戴村壩而西,至東平城南,又折而西北,入於大 清河。歷邑境之西南流至魚山南龐家口,小鹽河水 從西來注之。小鹽河者,運河所出,汶支流也。汶水由 戴村壩南流,逕汶上之北,至南旺而分。其分而北者, 由沙灣五空橋洩之。而東與黑龍潭水合流,至龐家 口而入大清河也。大清河又北逕魚山東,又北逕舊 城東,狼溪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逕艾山滑口而入 平陰境,又東北由長清齊河過濟南之北,至利津入 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來者少,則蘆泉諸水獨行 大清之渠,以會沙灣諸流。故今所謂「大清河」者,第得 汶之首尾,而實以東平諸泉由濟故瀆入海,蓋亦不 得專謂之汶矣。海上諸鬻鹽者,至濼口放關,由大清 河而上,泊於魚山。又南則由河渠至於東平,西則由 小鹽河至於張秋。故《大清河》謂之「鹽河。」

按《長清縣志》,「大清河即濟水故道,自寧陽界西南流 至汶上北四汶村,東北經長清、齊河等處入海。」 按《博興縣志》,博邑在古為濟、淄、汶入海之地,濟之徙 而博今為大清河。趙宋之前,章丘以上之水俱入大 清河,俱自鄒平而東入博興,合時澠,而濟水故道常 中塞矣。偽齊劉豫導趵突泉為今之小清河,以別於 大清河,實濟水故道。

按《蒲臺縣志》,大清河即濟水故道也。濟水伏流不見, 汶水自泰安出者,由故道自寧陽縣界西南流,至汶 上東平,折而西北流,入東阿界,又東北經長清、齊河、 歷城、濟陽、齊東、武定、濱州、蒲臺、利津等州縣入海。 按《利津縣志》,大清河在縣東門外半里許,即濟水故 道,濟水久伏流不見,今止有汶水自泰安州出,由故 道經寧陽界,西南至汶上縣北泗水村,又至東平州 南,西北流入東阿縣界,又東北經長清、齊河、歷城、濟 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等州縣入海。明劉翊《大清河記略》云:「濟清之區有河曰大清」,濟水渠也。 自東阿之張秋,東北抵利津豐國鹽場,達於海。

濟水部彙考三

[編輯]

陶唐氏

帝堯時舜居攝祭濟瀆

[編輯]

按:《書經虞書舜典》:「望於山川。」孔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嶽 四瀆,皆一時望祭之。《釋水》云:「江、河、淮、濟為四瀆。」

[編輯]

周制,「祭濟瀆,禮視諸侯。」

按:《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四瀆視諸侯。」

[編輯]

始皇並天下祭濟瀆

[編輯]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 按《封禪書》:「秦並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殽以東, 大川祠二,曰濟,曰淮。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 凍,冬賽禱祠。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索 隱》曰:「濟廟在臨邑。」

[編輯]

宣帝神爵元年詔祭濟瀆於臨邑界中命使者持節特祠

[編輯]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神爵元年,制詔 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 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 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濟於臨邑界中,使者持節 侍祠,一禱而三祠。

北魏

[編輯]

明元帝泰常三年詔立濟瀆廟於桑乾水之陰

[編輯]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泰常三年,詔立五 嶽四瀆廟於桑乾水之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幣。 四瀆唯以牲牢,準古望秩雲。」

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南征祭濟水

[編輯]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真君十一年 十一月,「世祖南征,逕恆山,祀以太牢;浮河濟,祀以少 牢。」

[編輯]

元宗開元十四年定祭濟瀆於河南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五嶽、四瀆歲一 祭,各以五郊迎氣,曰「祭之北海,及祭於河南。」

按《開元禮》:諸嶽鎮海瀆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 祭之。祭北瀆《大濟》云:「唯神泉源清潔,浸彼遐遠,播通 四氣,作紀一方。元冬肇節,聿修典制。」

天寶六載詔封濟瀆為公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六載正月詔曰:「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陞公位。濟瀆 封清源公。仍令所司擇日差使告祭。」

天寶十載。遣河南少尹豆盧回。祭濟瀆清源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 月甲子。有事於南郊。大赦天下。二月己亥。遣河南少 尹豆盧回祭濟瀆清源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與諸 嶽瀆一時致祭。

[編輯]

太祖乾德六年定祭濟瀆於孟州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圖書編》,宋初尚緣舊制, 至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嶽,今案祭典,請 祭北海濟瀆並於孟州。」

太宗淳化二年定濟瀆祭日及祭所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淳化二年,祕書監 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自兵 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 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 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冬祀北海、濟瀆,並 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濟瀆為王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康定元年,詔封河 瀆為「顯聖靈源王。」

[編輯]

世宗大定四年命望祭濟瀆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嶽 四瀆禮。按《禮志》,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 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廟致祭, 其在他界者遙祀,立冬望祭北海、北瀆、大濟於孟州, 其封爵依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濟瀆為清源王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濟為清源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祀版, 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

[編輯]

世祖中統二年定以濟瀆為南道每道致祭遣使二人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 幣祀嶽瀆按《祭祀志》,嶽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 始,凡十有九處,分五道濟瀆為南道,遣使二人出璽 書給驛以行。

至元三年定以立冬日祭濟瀆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祀五 嶽四瀆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 之制。十月立冬日,遙祭北海於登州界,濟瀆於濟源 縣。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既有江南,乃罷遙祭。」 至元十四年,遣使代祀濟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四年二月甲子,遣使代祀 嶽瀆。五月命真人李德和代祀濟瀆。」

至元二十八年,加封濟瀆為王。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饑。二月丁酉。詔加 嶽鎮海瀆封號。各遣官詣祠祭告按《祭祀志》。二十 八年。加封濟瀆清源善濟王。

[編輯]

太祖洪武三年正濟瀆稱號

[編輯]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稱 號,濟瀆稱北瀆大濟之神。」

洪武七年定祭濟瀆於河南懷慶府。

按《明會典》:「洪武七年,定濟瀆於河南懷慶府祭。又令 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

代宗景泰二年祀濟瀆

[編輯]

按:《濟源縣志》云云。

孝宗弘治六年祀濟瀆

[編輯]

按:《濟源縣志》云云。

世宗嘉靖十八年南巡祭濟瀆

[編輯]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南巡經過處所,望祭北嶽恆 山之神,用牛犢羊豕,上具常服,行禮如常儀。五府九 卿巡撫大臣吉服陪拜。至衛輝,遣官祭濟瀆之神,用 太牢,行禮如北嶽。俱翰林院撰祭文。」

穆宗隆慶三年遣官祭濟瀆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患,命總督 河道都御史翁大立祭大河大濟之神。」

濟水部彙考四

[編輯]

《皇清》。

順治八年

[編輯]

按《濟源縣志》,「順治八年,遣官段國璋祀濟瀆。」

康熙十四年

[編輯]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

遣官河南祀濟瀆。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