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63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六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目录
沔水部汇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三卷
沔水部汇考一
[编辑]《禹贡》之沔水
[编辑]沔水亦名“汉水”,源出今陕西凤翔府褒城县之古金 牛县地,合褒水、汉水、浕水东流入湖广安陆府潜江 县界,又过荆门州,合沧浪、夏、襄诸水,东流至汉阳府 汉阳县之沌口,入于江。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孔传〉 汉上曰:“沔!”〈蔡传〉苏氏曰:“汉始出为漾,东南流为沔,至汉 中东行为汉沔。”
按:《山海经西山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 于沔。”〈注〉至江夏安陆县,江即沔水。
《东山经》独山,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按《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武功”〈注〉褒水,出衙岭,至南郑 入沔。
弘农郡卢氏。〈注〉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 南至鲁阳,亦入沔。
《上雒》:〈注〉有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入沔。
南阳郡“育阳。”〈注〉有南筮聚在东北。应劭曰:“育水出弘 农卢氏,南入于沔。”
筑阳。〈注〉故谷伯国。莽曰“宜禾。”应劭曰:“筑水出汉中房 陵,东入沔。”
南郡临沮。〈注〉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以入沔、 华容。〈注〉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 《江夏郡》。〈注〉高帝置,属荆州。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 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
汉中郡旬阳。〈注〉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
房陵:〈注〉淮水所出,东至中庐入沔。
沔阳。〈注〉有铁官。应劭曰:“沔水出武都,东南入江。”如淳 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师古曰:“汉上曰沔。”
按:《后汉书郡国志》,“南郡,中卢侯国。”〈注〉县南十五里有 陵水,东流注沔水。
陇西郡氐道养水出此。〈注〉汉水二源,东源出县之养 山,名养。《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至武关 山,历南阳界,出沔口入江。”《巴汉志》曰:“西汉出陇西嶓 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 武都郡,沮沔水出东狼谷。
按《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注〉沔水一名沮 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 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 会于沔。
沔水又东南,迳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注〉所 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 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 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 之源也。故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故孔安国 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 相通称矣。
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注〉水,北发武都氐 中,南迳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 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 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 督义司马,往汉中,断绝谷道。〈当作阁道〉用远城治因即崤 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 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馀。浕水又南 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 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 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 面沔州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
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注〉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 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 沔水又东迳沔阳故城南。〈原本此十字是注文谢云据宋本作经文今从之 注〉城,旧汉祖在汉中,言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 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王位于此城。 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 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 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 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 地势,不起坟垄,唯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营所 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 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 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 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 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锺 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 褫难识。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注〉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 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 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崄之固,保而居之。为 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居此城。城东容 裘谿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遵〈宋本作导〉巴岭山东北 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崄,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 据之,以拒曹公。谿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 汉。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注〉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 清捡,出佳鳠,二曰浊捡,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日取之, 美珍常味。〈鳠似鲶而大白色鲋一名鰿今之鲫也〉度水南迳阳平县故 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又东, 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 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 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注〉水北出远山,山谷邃崄, 人迹罕交,谿曰“五丈谿。”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 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 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 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𢭏衣石, 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
汉水又东合褒水。〈注〉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 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 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 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 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 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 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自后案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 无不摇心眩目也。褒水又东南,迳三交城,城在三水 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 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 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 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悬注,鱼自穴下透 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 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 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 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灵帝建和二年,汉太中大 夫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 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 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 广之矣。《蜀都赋》曰:“岨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 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 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 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褒水又南 流入于汉。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 十馀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岨,西北并 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 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注〉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 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 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又东过南郑县南。〈注〉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 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 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 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 故以南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 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 里,城内有小城,南凭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 筑。地沃川崄。魏武方之《鸡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 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 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 郡南郑县治也。自齐、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汉阴城 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岭山,北流迳廉 川,故水得其名。廉水又北注汉水,汉水又右合池水, 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 流,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 左注汉水。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注〉“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 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汉水又东,迳胡城南, 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章,人相与谓
之“庆云,休符当出。”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归之宋府,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迳涉故邑,流其名耳。汉水出于 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 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庾仲雍 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
汉水又左会文水。〈注〉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 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 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迳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 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 谿口。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注〉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 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 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又东过城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 旱山,北注之。〈注〉常璩《华阳国志》曰:蜀以城固为乐城 县也。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安阳隶 焉。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左谷水出西面。〈当作西南〉而 东北入《汉左》。〈宋本作右〉谷水,出汉北,即智水也。〈智水当作婿水〉北 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智 乡水,曰智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城固人也。学 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 吠云中,唯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 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之行未 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 患。”其俗以为:〈脱一字〉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 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也。婿水南 历婿乡,《谿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山高百馀丈,上 有匈奴城。〈旧本作匈如城吴改作匈奴未有所因疑当作丘如城〉方五里,濬堑 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 故名为通关势。婿水又东迳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 七星,高十馀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 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墎。” 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 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婿水迳 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迳大城 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馀丈, 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 拜信也。婿水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 之“三水口”也。汉水又东会益口,水出北山益谷,东南 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至𣺼城南,与洛谷水合。〈注〉水北出洛谷,谷 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𣺼水注之。水发西谿,东南 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
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注〉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 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 兴势,置烽火楼处,通临汉水,东历上涛而迳于龙下, 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 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自白马迄此, 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 为山行之始。
汉水又东迳石门滩。〈注〉山峡也,东会酉水,“水北出秦 岭酉谷,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涌山顶,望 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 雨之池。”〈雷次宗豫章记云厌原山西北有洪井井北五六里有风雨池山高濑激霏散远洒若雨〉 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汉,谓之“酉口。” 汉水又东,迳《妫虚》为滩。〈注〉《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 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妫墟,故舜 所居也。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事妄,未知所从。 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
汉水又东迳猴经滩。〈注〉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 受斯名焉。
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注〉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 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崄折七里,《氐掠》汉中岨。〈与阻 同〉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馀人,一城 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崄峻,故以“金”“铁”制名矣。昔 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宋遣 秦州刺史萧思话,话令阴平太守萧祖攻拔之,贼退 酉水矣。
汉水又东合蘧蒢溪口。〈注〉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 其水南流,迳巴谿戍西,又南迳阳都坂东。坂自上及 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 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 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 云之际,顾看向涂,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 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艮岨, 地穷坎势矣。其水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 注于汉,谓之“蒢口。”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注〉川流漫阔,广几里许。洋水导 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 自城固南城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 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 名曰县。又故目其地为洋川,用表夫人诞载之休祥 也。城即定远矣。汉顺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 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洋水又东北流入 汉,谓之城阳水口也。
汉水又东,历敖头。〈注〉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 崄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
汉水又东合直水。〈注〉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 分,东注旬水。又南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 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又东南历直 谷,迳直城西,而南流注汉。
汉水又东,迳直城南。〈注〉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岭,历 汉阳𣲘口而届于彭谿、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注〉县治松谿口。又 东迳魏兴郡广城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 食之令人瘿疾。
汉水又东,迳鱼脯谿口。〈注〉“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 而分界也。
又东过西城县南。〈注〉汉水又东,迳鳖池而鲸滩。鲸,大 也。《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 昏”者也。汉水又东,迳岚谷北口。嶂远谿深,涧峡崄邃, 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故川谷擅其目矣。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注〉势岨急谿,故亦曰“急势”也。依 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 坚遣偏军韦锺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 汉水,右对月谷口。〈注〉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 桑麻列植,佳饶水山。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 沃美也。
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注〉《地理志》曰:“西城,故汉 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 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 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氐略》汉川,梁州弘治于此。” 〈旧本作私治于此谓氐略汉川梁州而私治于西城也吴改作弘治孙云当作移治〉城内有舜 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
汉水又东为鳣湍。〈注〉洪波奔荡,漰浪云颓。古耆旧言: 有鳣鱼奋鳍愬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 名湍矣。
汉水又东合旬水。〈注〉水北出旬山,东南流迳平阳戍 下,与直水枝分,东注迳平阳戍,入旬水。旬水又东南 迳旬阳县,与柞水合。水西出柞谿,南流迳重岩堡西, 屈而东流,迳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旬水又东南迳 旬阳县南,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今 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因名 “马迹山。”旬水东南注汉之旬口。
汉水又东,迳木兰南。〈注〉石岸有城名陵城,周回数里, 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塞”, 云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矣。
汉水又东,左得育溪。〈注〉与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 汉水又东注〈一作迳〉谷甲水口水出秦岭山,东南流,迳 金井城南,又东迳上庸郡北,与关柎水合。水出上洛 阳亭县北清泥西山,南迳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 南合丰乡川水。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迳丰乡 故城南。京相璠曰:“南乡浙县有故酆乡,《春秋》所谓酆 浙也。”〈左传作丰析〉于《地理》属弘农,今属南乡。又西南合关 柎水,关柎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东南,迳魏 兴郡之与阳南。〈宋本作兴阳南㙔按晋书地志魏兴郡六县有洵阳而无兴阳宋本亦误〉 晋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东,右入汉水。汉水又东为 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 渊深数丈。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应劭曰锡音阳 注〉为白 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水。〈当衍〉中王莽之 钖治也。县有钖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 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披发饵 水,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 无风独摇。汉水又东迳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 旧县也。
汉水又东,历姚方。〈注〉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 也。
沔水又东,过襄阳县北。〈注〉沔水又东迳方山北,山上 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 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沈之岘山水中, 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 “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 沔水又东合檀谿水。〈注〉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 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 谿水自湖两分,北渠即谿水所导也。北迳汉阴台西, 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疏,意寄汉阴,故因名台 矣。又北迳檀谿,谓之檀谿水,侧有沙门释道安寺,即 谿之名,以表寺目也。谿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 悉人居。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谿念崔徐之友。”〈宋本作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谿 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颅马,西走,坠 于斯谿,西去城里馀,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 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是水当即襄水也。城 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 北津戍矣,今大城西垒是也。其土古鄢都、卢罗之地。 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 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赈。〈隐赈当作 殷赈薛综西京赋注云殷赈谓富饶也〉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城南门 道东有三碑,一碑是《晋太傅羊祜碑》,一碑是《镇南将 军杜预碑》,一碑是《安南将军刘俨碑》,并是学生所立。 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 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 四里中,经月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城北 枕沔水,水中常苦蛟害。襄阳太守邓遐负其气,果拔 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斩蛟,流血丹水,自后患除, 无复蛟难矣。昔张公遇害,亦亡剑于是水。后雷氏为 建安从事,迳践濑溪,所留之剑,忽于其怀跃出落水。 初犹是剑,后变为龙。故吴均《剑骑》诗云:“剑是两蛟龙。” 张华之言,不孤为验矣。
沔水又迳平鲁城南。〈注〉城,鲁宗之所筑也,故城得厥 名矣。东对樊,仲山甫所封也。《汉晋春秋》称,桓帝幸樊 城,百姓莫不观。有一老父,独耕不辍。议郎张温使问 焉,父笑而不答,温因与之言,问其姓名,不告而去。城 周四里,南半沦水。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 水泛溢三丈有馀,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 东冈。魏武曰:“吾知于禁三十馀载,至临危授命,更不 如庞德矣。”城西南有《曹仁记》水碑,杜元凯重刊其后, 书伐吴之事也。
又从县东屈西南,淯水从北来注之。〈注〉襄阳城东有 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之所入 也。
《沔水》中有《鱼梁洲》。〈注〉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 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 阳,望衡对宇,懽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还 桂柁于千里,贡深心于永思哉!水南有层台,号曰“景 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常所 止憩。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其声韵似孟 达《上堵吟》矣。
沔水又迳桃林亭东。〈注〉又迳岘山东,山上有桓宣所 筑城,孙坚死于此。又有《桓宣碑》。羊祜之镇襄阳也,与 邹润甫尝登之,及祜薨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悲感, 杜元凯谓之“堕泪碑。”山上又有《征南将军胡罴碑》,又 有《征西将军周访碑》。山下水中,《杜元凯碑》处。
沔水又东南迳蔡洲。〈注〉汉长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 “蔡洲。”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 步,水色尝渌,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 在岘山南广昌里,又与襄阳湖水合。水上承鸭湖,东 南流迳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水,又东入侍中 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 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 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伏逗,引大 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十二步,西枕 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是游 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 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 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其水 下入沔水。沔水西又有孝子墓。河南秦氏性至孝,事 亲无倦。亲没之后,负土成坟,常泣血墓侧。人有咏《蓼 莪》者,氏为泣涕,悲不自胜。于墓所得病,不能食,虎常 乳之,百馀日卒。今林木幽茂,号曰孝子墓也。其南有 蔡瑁冢,冢前刻石为大鹿,其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 甚工。
沔水又东南,迳邑城北。〈注〉习郁,襄阳侯之封邑也,故 曰“邑城”矣。
沔水又东合洞口。〈注〉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 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南, 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汉元帝以长沙卑湿,分白水、 上唐二乡为舂陵县。光武即帝位,改为章陵县,置园 庙焉。魏黄初二年,更从今名,故义阳郡治也。白水又 西南流,而左会昆水,水导源城东南小山,西流迳今 山北。又西南流迳县南,西流注于白水,水北有白水 陂,其阳有汉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谓白水乡也。苏 伯阿望气处也。光武之征秦丰,幸旧邑,置酒极懽,张 平子以为真人,南巡观旧里焉。《东观汉记》曰:“明帝幸 南阳,祀旧宅,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上自御埙 箎和之,以娱宾客。又于此宅矣。”白水又西合浕水,水 出于襄乡县东北阳中山,西迳襄乡县之故城北,按 《郡国志》,是南阳之属县也。浕水又西,迳蔡阳县故城 东,西南流注于白水,又西迳其城南。建武十六年,世 祖封城阳王祉世子,本为侯国。应劭曰:“蔡水出蔡阳东入淮。”今于此城南更无别水,唯是水可以当之。川 流。〈宋本作水〉西注。苦其不东。且淮源岨碍。山河无相入之 理。盖应氏之误耳。洞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水。
又东过中庐县东,《淮水》自房陵县淮山东流注之。〈注〉 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 石穴出马,谓之马穴山。汉时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 形小似巴滇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于此穴又得马 数十匹,送建业。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识其马毛色, 云其父所乘马,对之流涕。其水东流一百四十里,迳 城南名曰浴马港,言初得此马,洗之于此,因此名之, 亦云“乘出沔次浴之”,又曰“洗马。”既渡沔宿处,名之曰 “骑亭。”然侯水诸蛮北遏是水,南壅淮川,以周田溉,下 流入沔。
沔水东南迳黎丘故城西。〈注〉其城下对缮州,秦丰居 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败也,秦丰阻兵于黎丘。𥟖丘 城在观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击丰。 四年,朱祐自观城瀹丰于黎丘,是也。沔水又南,与疏 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即县北界,东入沔水, 谓疏口也。水中有物,如三西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射 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中自曝。膝头似虎掌爪, 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 “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可以小使,名为《水唐》者也。” 又南过。县东北。〈注〉沔水之左有骑城,周回二里馀, 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汉高 帝十二年,封黄极忠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 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 徒。沔水又东迳猪兰桥,桥本名荻兰桥。〈宋本作木兰桥〉桥之 左右,丰蒿荻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 中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桥北有 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长六七十 步,广十丈,常出名鱼。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注〉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 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伍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 之“木里沟”,迳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 也。
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注〉夷水, 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 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 之夷谿。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 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夷水又东南流,与零水 合。零水即汴水也,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司马 懿出沮之所由。其水东迳新城县之乡县,县分房 陵丘,谓之水又东历𫐉乡,谓之“𫐉水。”晋武帝平吴, 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𫐉乡。水 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谿》东流合于“夷水”,谓之。 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迳蛮城,城南在宜 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罗败退,及鄢,乱次以济淇 水”,是也。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 即是水者也。旧堨去城一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 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 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 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 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 城。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曰宜 城。其水历大城中,迳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 二碑。颉,郡人也,以江夏都尉出为南阳太守,迳宜城 中,见一冢东向,颉住车视之,曰:“此居处可作冢。”后卒 于南阳,丧还至昔住车处,车不肯进,故吏为市此宅 葬之。冢前有二碑。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隽才辩给, 善属文而识音也。其水又迳金城前,县南门有古碑 犹存。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 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馀水又下入木里 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 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 也。县有大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 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 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 嘉中始为人所毁,其馀文尚有可传者。其《乱》曰:“峨峨 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 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 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闻。侍中庞季云:“山 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 雕散。
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注〉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 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 津南有石山,上有石烽火台。县北有大城,即楚昭王 为吴所迫,绝郢徙都之,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秦以 为县。
沔水又东,敖水注之。〈注〉水出新市县东北,又西南迳 太阳山,西南流迳新市县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迳襄阳鄀县界,西南又迳狄城, 东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实曰滶口。沔 水又南迳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 立。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 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注〉水出竟陵县东北耶屈山, 一名卢屈山。西流注于沔。《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 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是水者也。又东过荆城东。 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迳当阳县之章山东。〈注〉山上有 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也。《禹贡》所谓“内方山至 于大别”者也。既滨带沔流,实会《尚书》之文矣。
沔水又东,右会权口。〈注〉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北, 古之权国也。《春秋?鲁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权叛, 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是也。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 东入于沔。
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注〉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 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 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 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谓之西京 湖。又东北出城西南,注于龙陂。陂古天井水也,广圆 二百馀步,在灵谿东江堤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 中,故曰龙陂。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 六丈,东西九丈。陂水又迳郢城南,东北流,谓之杨水。 又东北流,曰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 堤下曰昏官湖,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 有冶父城,《春秋传》曰:“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 谓此处也。《春秋》水盛则南通大江,否则南迄江堤,北 迳方城,四方城即南蛮府也。又北与三湖会,故盛弘 之曰:“南蛮府。”东有三湖,源同一水,盖徙治西府也。宋 元嘉中,通路自湖下注杨水,以广运漕。杨水又东历 天井北,井在方城北里馀,广员二里,其深不测,井有 潜室,见辄兵。西岸有天井台,因基旧堤,临际水湄,游 憩之佳处也。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湖周五 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湖东北有大置台,高六丈 馀,纵广八尺,一名清暑台,秀宇层明,通望周博,游者 登之,以畅远情。杨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港水,西通 赤湖。水口已下多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 又有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水东入离湖,湖在县东 七十五里,《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 舜者也。〈今国语无此石郭象舜语〉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 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 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氛 祥,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讥其奢而谏其失也。言此 渎灵王立台之日,漕运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杨水, 杨水又东北,与祥谿水合,水出江陵县北,盖诸池散 流,咸所会合,积以成川。东流迳鲁宗之垒,南当驿路, 水上有大桥。隆安三年,桓元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 北奔,缢于此桥。柞谿又东注船官湖。湖水又东北入 女观湖。湖水又东入于杨水。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 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巾水出县东一百 九十里,西迳巾城下,城下置巾水戍。晋元熙二年,竟 陵郡上巾水戍山得铜钟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 迳竟陵县北,西迳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 城,古郧国也。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昔白起拔郢, 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王莽之守平矣。世祖建 武十三年,更封刘隆为侯国。城傍有甘鱼陂,《左传昭 公十三年》,“公子黑肱为令尹,次于鱼陂”者也。杨水又 北注于沔,谓之杨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刘备于 当阳也,张飞按矛于长坂,备得与数骑即趣汉津,遂 济夏口是也。沔水又东得浐口,其水承大浐、马骨诸 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浩。〈宋本作渺〉若沧海洪 潭。〈疑作洪涛〉巨浪萦连江沔,故郭景纯《江赋》云:“其傍则有 珠浐丹漅”是也。
又东南迳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注〉即堵 口也。为中夏水县。故䢵亭,《左传》所谓“若敖娶于䢵”是 也。《禹贡》所谓“云土梦作乂”,故县取名焉。县有云梦城, 城在东北。
沔水又东迳左桑。〈注〉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胶舟以进 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齐楚之会,齐侯曰: “昭王南征之不复,寡人是问。”屈完曰:“君其问诸水滨。” 庾仲雍言:村老云:百姓佐昭王丧事,于此成礼而行, 故曰佐丧。左“桑”字,失体耳。
沔水又东合巨亮水口。〈注〉水,北承亮湖,南达于沔。 沔水又东得合驿口。〈注〉庾仲雍言:“须导村耆旧云,朝 廷驿使合王丧,于是因以名焉。今须导村正有大敛 口,言昭王于此殡敛矣。”
沔水又东,谓之“横桑。”〈注〉言得昭王丧处也。
沔水又东,谓之“郑潭。”〈注〉言郑武公与王同溺水于是, 今谓世数既悬,为不近情矣。斯乃楚之郑乡守邑大 夫僭言公,故世以为郑公潭耳。
沔水又东,得死沔。〈注〉言昭王济自是死沔,故有“死沔” 之称,王尸岂逆流乎?但千古芒昧,难以昭知,推其事类,似是而非矣。
沔水又东,与力口合。〈注〉有溾水,出竟陵郡新阳县西 南河地山,东流迳新阳县南,县治云杜故城,分云杜, 立溾水又东南流,注宵城县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 是曰力口。
沔水又东南,涢水入焉。〈注〉沔水又东迳沌水口,水南 通县之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又谓之“沌口。”
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注〉处沌水之阳也。沔水又东, 迳林鄣故城北。晋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镇此 也。
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庾仲雍曰:“夏口, 一曰沔口矣。”《尚书禹贡》云:“汉水南至大别入江。”《春秋 左传·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 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 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 安丰也。”案《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 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是矣。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注〉《尚书·禹贡》:“汇,泽也。” 郑元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
又东北出居巢县南。〈注〉古巢国也。汤伐桀,桀奔南巢, 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春秋?文公十二年》“夏, 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 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 左会栅口,水遵巢湖,东迳乌上城北,又东迳南谯侨 郡城南,又东绝塘迳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谿水,水 出东北马子砚。〈疑作岘〉之清谿也。东迳清谿城南,屈而 西南流,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谿口。栅水又东, 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迳李鹊城南,西流注 栅水。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湖,东有韩纵 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塘、北湖,湖南即塘 也,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城也。窦湖水东出,谓之窦湖 口。湖水东出,迳刺史“山北,历韩纵山南,迳流二山之 间,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东,迳石塘 穴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 山,有郭僧坎城,水北有赵祖悦城,并故东关城也。昔 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傍山筑城,使将军 全端、留略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 葛诞率众攻东关三城,将毁堤遏,诸军作浮梁,陈于 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城,鼓噪奋击。朱 异等以水军攻浮梁,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梁坏,投 水而死者数千。塘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 南,迳高江产城南,胡景城北,又东南,迳张祖禧城南, 东南流,屈而北,迳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 推旧访新,略究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东 南流,注于大江,谓之“栅口水。”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注〉《经》所谓“石城县” 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界 中也。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迳牛渚而方界 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注〉 《地理志》曰:“毗陵县,旧会稽之属县丹徒县也。北二百 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 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 《经》书“在北江”则可,又言“东至馀姚”则非。考其迳流,知 《经》之误矣。《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迳吴国南,为 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迳石城县北,晋太” 康元年,隶宣城郡。东合天谿,谿水首受江,北迳其县 故城东,又北入南江。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注〉水出县南郎山,北流为 贵长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
南江又南,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注〉又东合注“泾水。”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注〉又东迳安吴县,号曰“安吴谿。” 又东,旋谿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为旋 谿水,昔县人阳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 上陵阳山,山去地千馀丈。后百馀年,呼山下人令上 山半,与语谿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 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故县取名 焉。晋咸康四年,改曰广阳县。汉水又北,合东谿水,水 出南里山,北迳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县之东南,北 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谿,北迳安 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 悬水五十馀丈,下为深潭。潭水东北流,左入旋谿,而 同注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
南江又东迳宁国县南。〈注〉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 江又东迳故鄣县南,安吉县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乱, 此保险守节,汉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以 为安吉县。县南有钓头泉,悬涌一仞,乃流于川,川水 下合南江。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注〉江南,东注于具区,谓 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上湖、滆湖也。 郭景纯《江赋》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述《国语》曰:“越伐吴而战 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 太湖之摄通称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韦 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 方圆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谓之夫椒山。有洞室,入 地潜行,北通琅琊东武县,俗谓之洞庭。旁有青山,一 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潜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长丈馀, 鸣则有兵。故《吴记》曰:“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馀里,居 者数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 深远莫知所极,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 也。以太湖之洞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 俱以洞庭为目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方耳。 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爰 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山海经》 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 区。谢康乐云:“《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五里”,便是 句馀县之东山,乃应入海。具区今在馀姚鸟道山北, 何由北望具区也?以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 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 鼓,扣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 宜直湖南,又有山阴谿水入焉。山阴县西四十里有 二谿,东谿广一丈九尺,冬煖夏冷;西谿广三丈五尺, 冬冷夏煖。二谿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谿,广五 尺馀,而温凉又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迳罗浮 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区也。湖中有 大雷、小雷三山,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杨修 《五湖赋》曰:“头首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 吴以当胸。岝岭崔嵬,穹窿纡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 用言湖之苞极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岝岭 山,俗说此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东,又西南有 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 有浅地,长老云是笮岭山。跖自此以求差深,言是牵 山之沟,此山去太湖三十馀里。
“东则松江”出焉。〈注〉上承太湖,更迳笠泽,在吴南,松江 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 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 胥二山,山各有庙。国南五十里,鲁哀公十三年,越使 二大夫畴无馀、讴阳等伐吴,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 夫死,故立庙于山上,号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 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阖 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东北流, 迳七十里。
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注〉《吴越春秋》称:“范蠡去越,乘 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别为三江。五 湖虽称相乱,不与《职方》同。庾仲初《扬都注》曰:“今太湖 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 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吴记》曰:“一江东 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谿。自湖东南出,谓之为谷 水。”《吴记》曰:“谷水出吴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神异传》 曰:“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 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 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煞犬,以血涂门。 妪又往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欲没县。主簿 令干入白令,令见干曰:‘何忽作鱼’?干又曰:‘明府亦作 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水城水曰谷水也。《吴记》 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僻亭,故就李 乡檇李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馀万人,污 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吴黄龙四 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 春秋之檇李城也。谷水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谷水 又东南,迳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 中,分嘉兴治《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 曰:“县有秦迳山,秦始皇迳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 有美人庙。谷水之右有马睾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 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是以《汉书地理志》曰:“县有盐 官,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 盐县。《地理志》曰:“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又徙 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王莽名之辰武。”汉安帝武原 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 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 出为散浦,以通巨海。光熙元年,有毛民三人集于县, 盖汎于风也。
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注〉谢灵运云:“具区在 馀姚。”然则馀暨是馀姚之别名也。今馀暨之南,馀姚 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 所谓南江也。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 浙江出南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 山阴为浙江,今南江枝分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则 与浙江合。故阚骃《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 合。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又于馀暨东合。浦阳 江自秦望分派东馀姚县,又为江也。东与车箱水合水出车箱山,乘高瀑布四十馀丈,虽有水旱,而澍无 增减。”
江水又东,迳黄桥下。〈注〉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 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妻遇贼相失,后会于蜀, 复修旧好。江水又东,迳绪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 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 江北者相继代兴,时有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 为有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 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 故处。
江水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注〉“县城”,是吴将所筑。〈宋本 作吴将朱然所筑也〉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 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一百四十里,因其《句馀山》 〈宋本作勾章山〉以名县,山在馀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 东,迳穴湖塘,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
江水又东注于海。〈注〉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 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东南地卑,万流所 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旧 渎,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 实也。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焉。自上粉县北流注之。〈注〉堵 水自建平郡界故亭谷,东历新城郡,郡故汉中之房 陵县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邓晨为侯国也,汉末以为 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 孟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 粉县也。堵水之旁有别谿,岸侧土色鲜黄,乃云可啖。 有言“饮此水者,令人无病而寿”,岂其信乎?又有白马 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孟达为守, 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 《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堵水又 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 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 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 面际水。堵水又东迳方城亭而东北历㟥山下而北 迳堵阳县南,北流注于汉,谓之堵口。汉水又东,谓之 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太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 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言 二滩阻碍。”
又东过郧阳县南。〈注〉汉水又东,迳郧乡县南之西,山 上有石虾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
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注〉谓之郧乡滩。县故黎 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郧有关”,李奇以为郧 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
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注〉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 之“琵琶界”也。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注〉“县西北四十 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 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 西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 《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 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 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连纪郢,咸楚都矣。《渔父歌》 之,不违水地。沧浪洲传宜以《尚书》为正耳。
汉水又东,为佷子潭。〈注〉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 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 焉,所未详也。
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注〉世祖封邓晨子堂 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 《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注〉水出县北伏亲山,南历 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
沔水又东南,迳县城东。〈注〉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 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㟥上山,山形特秀,又曰 “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 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 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曾水发源 山麓,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
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注〉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 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 不凋。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北。〈注〉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 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光元年,封南海守降侯 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口也。
又东南过酂县之西南。〈注〉县治故城,南临沔水,谓之 酂头。汉高帝五年,封萧何为侯国也。薛瓒曰:“今南乡 酂头是也。”《茂陵书》曰:“在南阳,王莽改名南庾者也。” 又南迳谷城东,又南过阴县之西。〈注〉沔水东迳谷城 南,而不迳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 也。墉𬮱颓毁,基堑亦存。沔水又东南,迳阴县故城西, 故下阴也。《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是也。县东有县令。济南刘熹,字德怡,魏时宰县。雅好 博古,学教立碑,载生徒百有馀人。不终业而夭者,因 葬其地,号曰生坟。
沔水又东南,得洛谿口。〈注〉水出县西北集池陂,东南 流,迳洛阳城北,抗洛谿。谿水东南注沔水也。
又南过筑阳东,筑水出自房陵县,东过其县南流注 之。〈注〉沔水又南,汎水流注之。水出梁州阆阳县。魏遣 夏侯渊舆张郃下巴西,进军宕渠,刘备军汎口,即是 水所出也。张飞自别道袭张郃于此水,郃败,弃马升 山,走还汉中。汎水又东迳巴西,历巴渠北,新城、上庸, 东迳汎阳县故城南,晋分筑阳立。自县以上,山深水 急,枉渚崩湍,水陆径绝。
又东迳学城南。〈注〉梁州大路所由也。旧说昔者有人 立学都于此,值世荒乱,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御难, 故城得厥名矣。汎水又东流注于沔,谓之汎口也。沔 水又南,迳阙林山东,本郡陆道之所由。山东有二碑, 其一即《记阙林山》,文曰:“君国者不跻高堙下,先时或 断山冈,以通平道。”民多病,守长冠军张仲逾乃与邦 人筑断故山道,作“此铭。”其一,《郭先生碑》。“先生名辅,字 甫成,有孝友悦学之美。其女为立碑于此”,盖〈宋本作并〉无 年号,皆不知何代人也。
沔水又南迳筑阳县东。〈注〉又南,筑水注之。杜预以为 彭水也。水出梁州新城郡魏昌县界。县以黄初中分 房陵立筑水,东南流,迳筑阳县,水中有孤石挺出,其 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见者多凶,相 与号为“受石。”〈酉阳杂俎引此事作承受石〉所未详也。筑水又东迳 筑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附庸也。秦平鄢郢,立以为县, 王莽更名之曰“宜禾”也。建武元年,世祖封吴财为侯 国。筑水又东流注于沔,谓之筑口。沔水又南迳高亭 山,东山有灵焉,士民奉之,所请有验。
沔水又东为漆滩。〈注〉《新野郡》山都县与顺阳、筑阳分 界于斯滩矣。
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注〉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 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矣,秦以为县。汉高后 四年,封卫将军王恬启为侯国。沔北有和城,即《郡国 志》所谓武当县之和聚。山都县旧尝治此,故亦谓是 处为故县。滩沔水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 或言女父为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复父怨,故立激 以攻城。城北今沦于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将为 水毁,其人五女无男,皆悉巨富,共修此激,以全坟宅, 然激作甚工。”又云:“女嫁为阴县佷子,家货万金,而自 少小不从父语。父临亡,意欲葬山上,恐儿不从,故命 言:‘葬我著渚下石碛上’。佷子曰:‘我由来不奉教,今从 语’。遂尽散家财,作石冢,积土绕之,成一洲,长数百步。 元康中”,始为水所坏,今石皆如半榻许,数百枚聚在 水中。佷子是前汉人。襄阳太守胡烈有惠化,补塞堤 决,民赖其利。景元四年九月,百姓刊石铭之,树碑于 此。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 多自此济。晋太康中,得鸣石于此,水撞之,声闻数里。 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注〉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 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
沔水又东迳隆中。〈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 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 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 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 齿又为其宅铭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