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6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六十五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录

 江部汇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江部汇考一

[编辑]

南渎大江

江水源出今四川茂州岷山列鹅村,西南流至威州, 转至汶川县,折而东南至灌县,过金堂县,又至新津 县,合皂江水入叙州府宜宾县,与马湖江合,东北入 泸州合江县,又至泸州,又东北入重庆府巴县,经涪 州、合州、黔江、忠州诸境,又入夔州府之万县、云安、奉 节诸境,经瞿塘峡入湖广归州。出峡过彝陵、宜都、枝 “江、公安、石首诸境,入沔阳州。”“又过云梦泽”,入岳州府 巴陵县,过洞庭湖,又东过武昌府,东会汉水。又南过 武昌县,东,历江西九江府湖口县,合鄱阳湖水,东入 江南安庆府怀宁县,又入池州府东流县。北流折而 东,历铜陵县,东入太平府芜湖、当涂二县界,至和州 为“横江。”又过江宁府城北,东流入扬州府,经仪真,历 泰兴,又经常州府江阴县,又经苏州府常熟县境,至 通州东入于海。

按:《书经夏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正义曰:《地理志》云:“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 江从丹阳芜湖县西,东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北江 自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蔡传沱,江之别流于梁者也。 澧,水名,《水经》出武陵充县,西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 江。郑氏云:“《经》言道,言会者,水也;言至者,或山或泽也。” 澧宜山泽之名。按:下文九江、澧水既与其一,则非水 明矣。九江,见荆州。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地 志》在庐江西北者,非是。大全朱子曰:“嶓冢导漾,东流为 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 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阳,至于 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此皆《禹贡》之文也。古今读 者皆以为是既出于圣人之手,则固不容复有讹谬。 万世之下,但当尊信诵习,传之无穷,亦无以核其事 实是否为也。是以为之说者,不过随文解义,以就章 句。如说九江,则曰江过寻阳,派别为九,或曰有小江 九北来注之;说彭蠡,则曰汉水所汇,而江水亦往会 焉。说北江、中江,则曰汉既汇而出为北江,江既会而 出为中江也。说九江,则但指今日江州治所以当之; 说敷浅原,则但以为汉历阳县之傅易山,在今日为 江州之德安县而已。如是而言,姑为诵说则可矣,若 以山川形势之实考之,吾恐其说有所不通,而不能 使人无所疑也。若曰“派别为九”,则江流上下洲渚不 一,今所计以为九者,若必首尾长短均布如一,则横 断一节,纵别为九,一水之间当有一洲,九江之间沙 水相间乃为十有七道,于地将无所容。若曰参差取 之,不必齐一,则又不知断自何许,而数其九也。况沙 渚出没,其势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后乃复生一 洲,是岂可以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说也。 若曰旁计横入小江之数,则自岷山以东至入海处, 不知当为几千百里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且 《经》文言“九江孔殷”,则正以见其吐吞壮盛,浩无津涯 之势,决非寻常分派小江之所可当。又继此而后及 夫沱、潜、云梦,则又见其决非寻阳以东甚远之下流。 此又可以证前二说者为不可通之妄说也。若曰汉 水汇为彭蠡,而江水亦往会焉,则彭蠡之为泽也,实 在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口县南跨南康军、饶州之 境,以接于隆兴“府之北,弥漫数十百里,其源则东自 饶、徽、信州、建昌军,南自赣州、南安军,西自袁、筠,以至 隆兴府、分宁、武宁诸邑,方数千里之水,皆会而归焉。” 北过南康、扬澜、左蠡,则两岸渐迫山麓,而湖面稍狭, 遂东北流以趋湖口而入于江矣。然以地势北高而 南下,故其入于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 “而自潴,以为是弥漫数十百里之大泽”,则是彭蠡之 所以为彭蠡者,初非有所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 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月高,势不复 容江汉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汉阳军大别山下南 流入江,则其水与江混而为一,至此已七百馀里矣。 今谓其至此而后,一先一后以入于彭蠡,既汇之后, 又复循次而出以为二江,则其入也,何以识其为“昔 日之汉水而先行?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后会? 其出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今分之以北?何

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之以居中耶?”且以方
考证
言之,则宜曰“南会”,而不应曰“北会。”以实计之,则湖口

之东,今但见其为一江,而不见其分流。然则所谓汉 水汇为彭泽,而江水亦往会焉者,亦不可通之妄说 也。此数说者既无一之不穷,于是《味别》《洲别》之论出 焉,而终亦不免于穷也。盖曰《味别》,则不知凡禹之所 为过门不及、胼手胝足而不以为病者,为欲大济天 下昏垫之民,使得平土而居,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 抑如陆羽、张又新辈,但欲较其毫分于齿颊间,以为 茗饮一时之快也?呜呼!彼以是而为说者,亦可谓童 𫘤不思之甚矣。且河之所会,漆、沮、泾、渭、伊、洛、瀍、涧支 川尤多,而初无“味别”之说。济之所经,或潜或见,或止 或流,其变不一,而亦无味别之说。何独至此而辨之 若是悉耶?此又可见为不通之妄说也。若曰洲别,则 又九江之凿,吾既辨于前矣。若果如此,则汉水入江 之后,便须当有一洲介于其间,以为江汉之别,而湖 口入汇之处,又当各分为二,以为出入之辨可也。今 皆无之,而湖口横渡之处,予尝过之,但见舟北为大 江之浊流,舟南为彭蠡之清涨而已。盖彭蠡之水虽 限于江而不得泄,然其既平,则亦因其可行之隙而 又未尝不相持以东也,恶睹所谓中江、北江者乎?此 又可见其为不通之妄说也。若曰“古之九江即今之 江州,古之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则汉九江郡本在 江北,而今所谓江州者实武昌郡之柴桑县,后以江 北之浔阳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 江南得有”浔阳之名,后又因浔阳而改为江州,实非 古九江地也。又况《经》言“过九江至于东陵,而后会于 彭蠡”,则自今江州城下至湖口县才四十里,不知东 陵的在何处?何所表异?而其《志》之繁密促数乃如此? 又曰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则已自江州顺流东下湖 口,又复溯流南上彭蠡,百有馀里而后至焉,亦何说 哉?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至于今之所谓“敷浅原”者, 则其为山也微,而其全体正脉,又特为庐阜以尽乎 大江、彭蠡之交矣。不取于此,以记衡山东道一支之 所极者,而独有取乎彼之区区焉者,则吾恐其山川 之名,古今各异,而传者未必得其真也。凡此差舛,其 类不一。读而不思,思而不考者,既昏愦卤莽而无足 言矣。其间亦有心知其误而口不敢言,乃反为之迁 就穿凿以盖之,其巧愈甚,其谬愈彰,使有识之士读 之,愈疑而不敢信。惟国初胡秘监旦、近世晁詹事说 之,皆以九江为洞庭,则其援证皆极精博,而莆田郑 樵渔仲独谓“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十三 字为衍文,亦为得之。予既目睹彭蠡有源、两江不分 之实,又参之以此三说者而深以事理情势求之,然 后果得其所以误也。盖洪水之患,惟河为甚,而兖州 乃其下流,水曲而流缓,地平而土疏,故河之患于此 为尤甚。而作治之功十有三载,然后同于诸州。窃料 当时惟此等处事急民困,势重役繁,禹乃亲莅而身 督之,不可一日而舍去。若梁、雍、荆、扬,地偏水急,不待 疏凿,固已通行,则分遣官属往而视之,其亦可也。况 洞庭、彭蠡之间,乃三苗氏之所居。当是之时,水泽山 林,深昧不测,彼方负其崄阻,顽不即工,则官属之往 者,固未必遽敢深入其境。是以但见彭蠡之为泽,而 不知其源之甚远而且多;但见洞庭下流之已为江, 而不知其中流之尝为泽而甚广也。以此致误,宜无 足怪者。若其用字之同异,则《经》之凡例亦自可考,顾 读者未深思耳。今但删去“东汇”、“北江”之衍字,而正以 “洞庭”为“九江。”更以《经》之凡例通之,则过九江至于东 陵者,言导岷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庭之口 以至东陵也,是汉水过三澨之例也。“过九江至于敷 浅原”者,言导岷阳之山,而导山之人至于衡山之麓, 遂越洞庭之尾,东取山路以至于敷浅原也。是导岍 岐荆山而逾于河,以尽常碣之例也。以是观之,则《经》 之文意,不亦既明矣乎?

按:《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徼外, 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

汶江。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东入江,过郡三,行三 千四十里。江沱在西南,东入江。

《广陵国》《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

按:《淮南子地形训》:“江出岷山,东流绝汉入海,左还北 流,至于开母之北,右还东流,至于东极。”

江水肥,仁而宜稻。

按:《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美阳有岐山。”《左传·椒举》 曰:“成王有岐山之蒐。”《山海经》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 铁。”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庐江郡》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释慧远《庐山 记略》曰:“山在寻阳南,南滨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 江三十馀里。”

《豫章郡》“海昏侯国。”在昌邑城。《豫章记》曰:“城东十三 里,县列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

广汉郡白水。《山海经》曰:“白水出蜀,而东南入江。 蜀郡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山海经》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注于海。”

《犍为郡》南安有鱼符津。《蜀都赋注》曰:“鱼符津数百 步,在县北三十里,县临大江,岸与山岭相连。”

蜀郡属国。汉嘉,故青衣,阳嘉二年改。有蒙山。《华阳 国志》曰:“有沫水从邛来,出岷江,又从岷山西来入江, 合郡下青衣江入大江。”

严道有邛僰。九折坂者,邛刻置。《山海经》曰:崃山,江 水出焉。郭璞曰:“江中所出也。”

陇西郡氐道养水出此。《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 西,经武都至武关山,历南阳界,出沔口入江。”

按《水经》,“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 北。”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 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 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 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 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 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延平中,岷山崩, 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 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

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 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 皇置,后为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千 馀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西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 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 馀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 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缠曜江汉。”昺灵。《河 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 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广雅》 曰:“江,贡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 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崃山中,江 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邛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 曰新道山。南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子阳 按:辔,处也。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纯《江赋》曰:“流 二江于崌崃。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 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 怪蛇。”江水又迳汶江道,汶出徼外崏山西玉轮坂下 而南行,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 “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曰而至郢”,谓 是水也。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绵道。亦曰绵夷县之玉垒山。 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绵夷字误当作绵虒 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 垒作东别之标”者也。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 渡江有笮桥,

江水又历都安县。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 堰于此。堰于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 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 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 诸郡。又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作三石人于白 沙邮。邮在堰官上,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 不没腰,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 《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 天府也。俗谓之都安之堰,亦曰湔堰,又谓金堤。左思 《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大 一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益 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旅曰:“今所安 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其征不祥。”不从。果 为牙门张弘所杀。江水又迳临邛县,王莽之监邛也, 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华阳国志作光映上昭江 水又迳江乡县,王莽更名“邛原”也。𨞪江水出焉。江水 又东北,迳郫县下。县民有姚精者,为叛夷所杀,掠其 二女。二女见梦,其兄当以明日自沈江中,丧后日当 至,可伺候之。果如所梦,得二女之尸于水,郡县表异 焉。江水又东,迳成都县,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县 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 者也。”《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 溉田万顷。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 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 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傍有间,冰还,流汗谓 官属曰:“吾斗疲极,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 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 健者,因名冰儿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与司马 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 都以象咸阳。晋太康中,蜀郡为王国,更为成都内史、 益州刺史治。《地理风俗记》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汉武 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牱、越巂 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初治广汉之雒县,后乃徙 此。故李固《与弟圄书》曰:“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 为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八字甚适甚足亦和亦廉可为游诀有此地大益人故应 称益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尝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初,张仪筑城,取 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城北又有 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 流径通,冬夏不竭。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冲 里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 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 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 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沈之于渊也。大城南 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桥,下曰莋桥。南 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 城。《永初》旧水经作永年华阳国志作永初宋本作永平后学堂,遇火,后守更 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里道西,故锦官也。言锦 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沱江,则锦色 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蜀有回复水,江神尝溺杀人, 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㧞剑击之,遂不为害。江水 东迳广都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 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江西有望穿,凿山渡水,结 诸陂池,故盛养生之饶,即南江也。又从冲里桥北折, 曰长升桥。城北十里曰升迁,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 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华阳国志作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也。后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桥,上应七宿。故 世祖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华阳国志云安军宜在七 星间汉自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其副刘尚南北相望, 夹江为营,浮桥相对。公孙述使谢丰扬军市桥,出汉 后,袭破,汉坠马落水,缘马尾得出,入壁,命将夜潜渡 江就尚,击丰,斩之。于是水之阴江北则“左对繁”,田文 翁又穿湔。请帮助识别此字。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顷。江水又东绝, 绵络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 口,斯为北江水。又东至南安,为璧玉津,故《左思》云“东 越玉津”也。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洙水从西南来,合而 注之。沬水当作沬水 注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开道置,以为 县。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建元六年置。王 莽更名西顺,县曰戢成,光武谓之士大夫郡。华阳国志曰更 始时犍为远奉贡职及公孙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战死之而任君业闭户费贻素隐光 武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有!𨞪江入焉。出江源县,首受大江,东南 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注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 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后太守李严凿大 杜山,华阳国志作天社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县有赤水,下注 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此县藉 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乔所升 之山也。华阳国志犍为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广汉王乔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泽 江水又与文并江会,李冰所导也。自莋道与濛谿分 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沈 黎郡。汉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理、旄牛 道。天汉四年,置都尉,主外羌,在邛来山表。自蜀西渡 邛莋,其至险有弄栋八渡之难,扬母阁路之岨。水从 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迳其道。又东迳临邛县, 入文井水。文井水又东迳江都县,县滨文井江,江上 有长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 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 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 山下入江。其一水南迳越嶲邛都县西,东南至云南 郡之蜻蛉县,郡本云山。华阳国志作川地也。蜀建兴三年置。 仆水又南迳永昌郡邪龙县而与贪水合。水出蜻蛉 县,上承蜻蛉水,迳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仆 水又迳宁州建宁县,州故庲,降都督屯,故南人谓之 “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历双柏县,即水入 焉。水出《秦藏》前汉地志作臧县牛兰山,南流至双柏县东注 仆水。又东至来唯县。人劳水,水出徼外,东迳其县,与 仆水合。仆水东至交州交阯郡麊冷一作陵县南流入 于海。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昔岑彭与吴汉㴑江 水入蜀,军次是地,知而恶之,会日暮不移,遂为刺客 所害,亦谓之平谟水,曰“外水。”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 焉。江水又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 岭争高。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溉有滩名 垒坻,亦曰“监溉”,李冰所平也。华阳国志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 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 即蜀王开明故治也。来敏本《蜀论》曰:“荆人鳖令死。”汉志 牂牱郡有鄨县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鳖令》至汶山下, 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 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 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鳖令凿巫峡通水,蜀得 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县南有 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汉,东南流与涐 水合。水出徼外迳汶江道。吕忱曰:“涐水出蜀。许慎以 为涐水也。从水我声。”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 东入江,故《山海经》曰:“濛水出汉阳,西入江,滠阳西。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 注水,北流注注水疑误北流注下当有之字 注县本僰,人居之。《地理 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其邑高后六年城之。汉武帝感相如之言, 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 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馀里。山道广丈馀,深 三四丈,其堑旧本作鏩之迹犹存。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 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 往倒返。乘空若飞。县有蜀王兵兰。华阳国志云江有兵栏李冰烧之后 汉志云有玉岳兰其神作大难,江中崖峻岨险,不可穿凿,李 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赤白元黄五色焉。 赤白照水,元黄从焚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不更上 也。后汉志云越巂旧本有僰人崖有五色赤白映水元黄鱼从楚来至此而止《益部耆旧 传》曰:张员妻,黄氏女也,名帛。员乘船覆没,求尸不得。 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沈渊。积十四日,帛持 员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光洛僰,道有张帛 者也。”华阳国志云符有先络僰道有张帛江阳郡志内先氏之女名络 江水又与符里水合。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 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刘禅延熙中, 分以为郡。导源汾关山北,水流,有大步水注之。步宋本作 涉出南广县,北流注符里水,又北迳僰道入江,谓之 “南广口。”渚水则未闻也。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阳南, 东南注之。魏当作汉 注洛水出洛县漳山,亦言出梓潼县 柏山。《山海经》曰:“三危在炖煌南,与㟭山相接,山南带 黑水。”又《山海经》不言洛水所道,经曰:“出三危山。”所未 详。常璩云:“李冰导洛通山,水流发暴。”一作瀑口迳什邡 县。汉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侯国,王莽更名曰美信县 也。洛水又南迳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汉高祖之 为汉王也,发巴、渝之士,北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 广汉郡于乘乡。王莽之就都,县曰广信也。汉安帝永 初二年,移治涪城后洛县。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 有哭声闻于府中,积数十年。沛国陈宠为“守,以乱世 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乃悉收葬之,哭声遂绝。”刘备 自将攻洛,庞士元中流矢死于此。益州旧以蜀郡、广 汉、犍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隽乂,为一州称望。县有 沈乡,去江七里,江士游之所居。诗至孝。母好饮江水, 嗜鱼脍,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又水溺死,妇恐姑 知,称诗游学。冬夏衣服,实投江流。于是至孝上通洞 泉,泉出其舍侧,而有江之甘焉。《诗》有“田滨江泽卤”,泉 流所溉,尽为沃野。又涌泉之中,旦旦常出鲤鱼一双 以膳焉。可谓孝悌发于方寸,徽美著于无穷者也。江士 游后汉书作姜士游华阳国志云孝子江阳符长姜诗字士游洛水又南迳新都县。 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水西出 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言“是洛。”宋本作涪 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与洛会矣。又迳犍为 牛鞞水,昔罗尚乘牛,鞞水东征李雄,谓此水也。县以 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又东迳资中县,又迳安汉县,谓 之绵水也。自上诸县,咸以溉灌,故《语》曰:“绵洛为没沃” 也。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线水,口曰中水。 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汉景帝六年,封赵相 苏嘉为侯国。江中有大门、小门焉。季秋之月,则黄鳞 鱼死沤也。按华阳国志云江中有大阙小阙季春黄龙堆没阙即平昔世祖微时, 过江阳县,有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象”,王莽求 之而撩煞之。后世祖怨,为子立祠于县,谪其民,罚布 数世。华阳国志云不使冠带者数世扬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 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 其美药,惟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之而学之。吉甫闻 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江水迳安汉县北。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一作蚕桑 “鱼盐”家有焉。江阳郡治也,故犍为岐江都尉,建安十 八年刘璋立。

江水东迳樊石滩,又迳大附滩。频历二险也。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汉志 有邪龙县 注县故巴夷之地也。汉武帝建初六年,以唐蒙 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汉武元鼎二年立, 王莽之符信矣。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 郡鳖县北迳安县界之东。又《迳符县》下。北迳安县疑有脱落按汉 志犍为有南安县有符县北入江。县长赵祉遣吏光尼和以永建 元年十一月诣巴郡,没死成濡滩。子贤求丧不得。女 络年二十五岁,有二子,五岁以还。至二年二月十五 日,尚不得丧,络乃乘小船至父没处,哀哭自沈。见梦 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 上。郡县上言,为之立碑,以旌孝诚也。其鳛部之水,所 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 水水合南流注之。”宋本作五水合 注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 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郡隶 梁州,晋太康中立,治汉中,县南去郡八百馀里,故蜀 巴西南流历巴中,迳巴郡故城南,李严所筑大城北, 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 水,左则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 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及七 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巴治江州。 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 也。至建安六年,刘璋纳骞、淯之讼,复为巴郡,以严颜 为守。颜见先主入蜀,叹曰:“独坐穷山,放虎自卫”,此即 拊心处。巴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后乃 徙南城。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 都护李严更城周一十六里,造仓龙、白虎门,求以五 郡为巴州治,丞相诸葛亮不许,竟不果。地势侧崄,皆 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者五百馀 家。承三江之会,夏水增盛,坏散颠没死者无数。县有 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 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也。县下又有 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贡粉京师,因 名粉水,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粉”,粉水亦谓之为立 水矣。江水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 焉。常璩、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按群《书》,咸言禹娶在 寿春、当涂,不于此也。

又江水东至枳县西,延江从牂牁郡北流,西屈注之。 东迳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 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 此。江水又东,右迳黄葛峡,山高崄,今无人居。江水又 左迳明月峡,东至梨乡,历鸡鸣峡。江之两岸,有枳县 治。《华阳记》曰:“枳县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 会。”庾仲雍所谓“有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 津,分水北注,迳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 迳武陵郡,昔司马错溯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延熙中, 邓芝伐徐巨,射元猿于是县,猿自拔矢,卷木叶,塞射 疮,芝叹曰:“伤物之生,吾其死矣。”江水又东迳涪陵故 郡北,后乃并巴郡,遂罢省。江水又东迳文阳滩,滩险 难上。江水又东迳汉平二百馀里,左自涪陵东出百 馀里而届于积石。东为“桐柱滩。”

又“迳东望峡,东历平都。”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 也。《华阳记》曰:“巴子虽都江平,州又治平都”,即此处也。 有平都县,为巴郡之隶邑矣。县有天师治,兼建佛寺, 甚清灵。县有市肆,四日一会。

江水又迳虎须滩。滩水广大,夏断行旅。

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王莽之盐江县也。《华阳记》 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胊忍,县有盐官。自县北入 盐井,谿有盐井营户,沿注谿井水。”当作注盐井谿水 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江浦也。

左迳石城南。《庾仲雍》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 里。”

又东至平洲。洲上多居民。

又东迳《壤涂》,而历和滩。又东迳界坛。是地,巴东之 西界,益州之东境,故得是名也。又东过鱼复县南,夷 水出焉。

江水又东右,得将龟谿口。《华阳记》曰:“胊忍县出灵 龟,咸熙元年,献龟于相府,言出自此谿也。”

江水又东南,会北集渠。二谿水涪陵县界,谓之“于 阳谿。”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谿夹侧盐井三 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短不绝。谿水 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谿口。”北水出 新浦县北高梁山,分谿南流,迳其县西,又南一百里 入胊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 “分水口。”胊忍尉治此。

江水又右迳池谿口。盖江氾决入也。

江水又东迳右龙。水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磐石, 广四百丈,长六里而复,殆于岨塞江川,夏没冬出,基 亘通渚。

又东迳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 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当作群獠中,东南 流,迳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水道源出西北巴渠县东 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 峡檀井,谿水出焉。又西过山,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 谿,谓之“清水口。”彭谿又入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 至于江,谓之彭谿口。

江水又东,右迳胊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 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之 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滨。”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 左则汤谿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馀里上庸界,南 流历之县当作其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 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 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 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 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 佳矣。”汤谿下与檀谿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历檀 井,谿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 口。”

江水又迳东阳滩。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谓之“破石滩”,荀延光没处也。旧本作苟延光吴改作荀常璩曰:水道有东阳、 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灵寿木及橘圃也。故《地理 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

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谿西二里 故陵村,谿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请帮助识别此字。白黄 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 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 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 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谿谿,中多灵寿。 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谿水伏流。 迳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其地平旷,有湖泽,中 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 恶蛮,不可轻至。

江水又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有“县治”,“治下 有市,十日一会。”

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 上,今新市里是也。”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口。水口出阳县西南高阳 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 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 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 入高阳谿。谿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 江水又东迳南乡峡,东迳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 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阔, 入峡所无。城周十馀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 林,左右民多垦其中。

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 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 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 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 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 灭殆尽。”

江水又东南,迳赤岬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 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 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土悉赤。土人云: 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 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 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春秋左传》? “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楚庄王伐之,七遇皆北,唯 裨鯈鱼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 之为白帝,取其王巴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 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 三都,以鱼复为故陵郡。赵蹇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 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 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十七丈。又东傍东 瀼,谿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唯马岭小差, 委迤犹斩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 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 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 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 二十馀丈,夏则没,亦有裁处。”宋本作出矣。县有夷谿,即狼 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

江水又东迳广谿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 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 盐崖,高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 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则降雨。常 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 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 夏水回复,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 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 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 多猿,猿不生北岸,非唯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 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盖自昔禹凿以 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又东出江 关,入南郡界。

江水自关东,迳弱关捍关。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 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 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上,皆其城也。又 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江水入东,《乌飞水》注之。入东当作又东 注水出天门郡溇中 县界,北流迳建平郡沙渠县南,又北流迳巫县南,西 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

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 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城缘 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傍带 深谷,南临大江,故谓之“夔国”也。

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道源梁州》晋兴郡之 宣汉县,东入南。当作又南迳建平郡泰昌县南,又迳北井 县西,东转历其县北,井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

“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
考证
盐水之称矣。溪水又南屈迳巫县东,县之东北三百

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洁,石穴并高,泉下 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 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 县居治无恒故也。”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三年 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 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 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 馀北当作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 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 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血涂所处。《山 海经》曰:“夏后启之臣血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血 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 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 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 女,高唐之姬。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 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 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 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 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 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 影,绝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旧本作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屡引凄异。世说注引荆州记作属引清远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 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是迳此门。 一作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 不顾命,斩上夔。夔吴志作兜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 乃得免。忿恚而叹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 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

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 也。”《乐纬》曰:“昔归典叶声律。”宋忠曰:归即夔,归乡,盖夔 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 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 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崧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 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 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 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 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 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 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 六十里,有女媭庙,《𢭏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 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屈原宅于今具 存,指谓此也。

江水又东,迳城北。其城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 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 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 大江,崄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 都也。《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论者云,“寻吴楚悠隔, 䍀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又楚子先王陵 墓在其间,盖为征矣。

江水又东南,迳夔城南。跨据川阜,周回一里百一 十八步,西北皆枕深谷,东带乡溪,南侧大江。城内西 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员土狱,西南角有石井,口径 五尺。熊挚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夔徙也。《春秋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虔曰:“在巫 之阳,秭归归乡矣。”

江水又东,迳归乡县故城北。袁崧曰:“父老传言,原 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 水清,故出儁异;地崄流疾,故其性亦隘。《诗》云:‘惟岳降 神,生甫及申信与’。”余谓袁崧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 恐非名县之本旨矣。县城南面重岭,北背大江,东带 乡口溪,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西南入县迳狗峡。西 峡崖龛中石隐起,有狗形,形状具足,故以狗名。峡乡 口溪又西北迳县下入江,谓之“乡口”也。

江水又东,迳信陵县南。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源北 发梁州上庸县界,南流迳县下而注大江也。

江水又东,过夷陵县南。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 弘之谓“空冷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 间远望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 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都督邮 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

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埵灶下。《江之左岸》,绝岸 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炉埵在崖间。当作 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薄 舟崖侧,以馀烬埵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埵灶”也。 江水又东流头滩,其水并浚激奔暴,鱼鳖所不能 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 别无期。”袁崧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 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分夷道,狼山所立也。县治 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宜都记》曰:“渡流头 滩十里,便得宜昌县。”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崧曰:“二滩相去 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 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 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 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色。当作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 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 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 发黄牛,暮宿黄牛。”言水路行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 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 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 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言常闻峡中水 疾,书记及口传,悉心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 也。及余来践跻,此意既至,欣然始信之,耳闻不如亲 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 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请帮助识别此字。俯暎弥,《习弥》。疑脱佳字“流 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 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北谷村,两山间有水,清 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 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 今谓之断江也。

江水出峡,东南流迳故城川。州附北岸洲头曰“郭 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 满故城。洲上城周疑缺一字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孙 皓凤凰元年,骘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遣太 傅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陷也。

江水又东,迳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 四面大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 袁崧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 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 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 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 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 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 名白马穿,尝有白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 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崧言:江 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里,莫识其名。高 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 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江水又东迳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馀丈,猿所不 能游。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 “白鹿”云。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荆门在南,上合下开, 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 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三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 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崒,荆门斗竦而盘 薄。图渊九回以悬腾,溢流雷呴而电激者也。”江赋斗作阙图 作圆溢作湓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 江王田戎,将兵万。当有人字据崄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 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 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 等矣。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 夷道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王 莽更名“江湖。”宋本作江南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魏武临 江,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 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北有湖 里渊,渊上橘柚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 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 望堂,地特峻,下临青江,游瞩之名处也。县北有女观 山,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 蜀,屡愆归期。”旧本作愁期当是秋期之讹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 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 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 北来注之。

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晋大元中,苻坚之寇荆州 也,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城也。其 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当作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 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沲。”当作江沱“出西南,东入 江”,是也。其民古罗徙,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县西三里有津乡。津乡,里名 也。《春秋·庄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 乡。应劭曰:“南郡江陵有津乡,今则无闻矣。”郭仲产云: “寻楚御巴人枝江,是其涂便。”此津乡县即其地也。盛 弘之曰:“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西”去郡一百六 十里。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 也。中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自县西至上明及江津,其 中有九十九洲,《楚谚》云:“洲下石。”当作洲不百“故不出王者。” 桓元有问鼎之志,乃漕一洲,以充百数。僭号数旬,宗 灭身屠。及其倾败,洲亦消毁。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 生,沙流回薄,成不淹时。其后未几,龙飞江汉矣。此今上是 盛弘之荆州记中语谓宋文帝也县东二里,有县人刘凝之故宅。凝 之字志安,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之 为人,立屋江湖,非力不食。妻梁州刺史郭诠女,亦能 安贫。宋元嘉中,夫妻隐于衡山,终焉不返矣。县东北 十里土台北岸有迤洲,长十馀里,义熙初,武烈王斩 桓谦处。武烈王当是武陵王县东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 范侪精庐。自言“巴东人,少游荆土,而多盘桓县界。恶 衣麤食,萧散自得,言来事多验,而辞不可详,人心欲 见,欻然而对,貌言寻求,终弗遇也。虽迳跨诸洲,而舟 人未尝见其济涉也。后东游广陵,卒于彼土”《侪本洲》。 疑作在洲无定止处。宿憩一小巷而已。当作小庵弟子慕之,于 其昔游,共立精舍,以存其人。《县有陈留王子香庙颂》: “子香于汉和帝之时,出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征 之,道卒枝江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间,送丧逾境, 百姓追美甘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庙设祠,刻石铭德, 号曰枝江白虎王君。其子孙世令犹谓之为白虎王。” 江水又东,会沮口。楚昭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又南过江陵县南。县江有洲,号曰“枝回洲。”沈约宋书作枚 回洲斩桓元处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北江有故乡 洲。元兴之末,桓元西奔,毛祐之与参军费恬射元于 此洲。元子昇,年六岁,辄拔去之。王昭之云:“元之初奔 也,经日不得食,左右进麤粥,咽不下。昇抱元胸抚之, 元悲不自胜。”至此,益州都护冯迁斩元于此洲,斩昇 于江陵矣。下有龙洲,洲东有宠洲二渊。当作洲之间,世 擅多鱼矣。渔者投罟历网,往往继绝。有潜客泳而视 之,见水下有两石牛,尝为罾害矣。故渔者莫不击浪 浮舟,鼓柂而去矣。其下谓之“邴里洲”,洲有高沙湖,湖 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口。”

江水又东,迳燕尾洲。北合灵溪水。水无泉源,上承 散水,合承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会有灵溪戍,背阿 面江,西带灵溪,故戍得其名矣。

江水东得马牧口。《江水》断,《洲通会》。

江水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禹贡》:荆及衡阳惟荆 州。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革曰:“我先 君僻处荆山,以供王事。”遂迁纪、郢。今城楚船官地也, 春秋之渚宫矣。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拔鄢、郢, 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周书》曰:“南,国名也。”南氏有二 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 国也。出周书史记解按韩婴叙诗云: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 《吕氏春秋》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 焉。后汉景帝以为临江王荣国王,坐侵庙垣地为宫, 被征,升车出北门而轴折,父老窃流涕曰:“吾王不还 矣。”自后北门不开,盖由荣非理终也。汉景帝二年,改 为江陵县,王莽更名南顺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 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 攻也。”乃引而退。杜元凯之攻江陵也,城上人以瓠系 狗颈示之,元凯病瘿故也。及城陷,杀城中老小,血流 沾足,论者以此薄之。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 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遵善于防攻。孙云当作方功谓以方计 士功也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 差矣。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叶纳江流。城南有马 牧城,西侧马迳。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长七十馀 里。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 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昔陆 抗屯此,与羊祜相对,大弘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 复,见于今矣。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 江水自此始也。江水旧本作江火疑火乃大字之讹吴改为水未安《家语》曰:江 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故郭景纯云:“济江 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

江水又东,迳郢城南。子囊遗言所筑城也。《地理志》 曰:“楚别邑故郢矣。王莽以为郢亭。”城中有赵台卿冢, 岐平生自所营也。冢图宾主之容,用存情好,叙其宿 尚矣。

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 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所未详也。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江水左迤为中夏水, 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曲而极水曲之地 势,世谓之“江曲”者也。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间”者也。 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 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

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又东,右合油口。

又东迳公安县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 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置 华容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治矣。以华容之南乡为 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 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 又南通澧水及诸陂湖,北是渊也。渊当作沦相接。悉是南 蛮府屯也。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 江水左会江口。江浦也。对黄州。

江水又东,得故市口。“水”与高水通也。

江水又右迳杨岐北山。《山抗》。宋本作枕大江山东有城, 故华容县尉旧治也。

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 故曰“子夏”也。当作夏口也

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

《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又洲 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 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死命也,何忧 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 江水自龙巢而东俞口。夏水泛盛则有,冬无之。江 水北岸上有小城,故监县尉治也。

又东得“清扬”土坞二口。江浦也。

大江,右迳石首山北,又东迳赭要。《赭要》:洲名,在大 江中,次北湖洲下。

江水左,得饭筐上口。秋夏水通下口间,相距三十 馀里。赭要下即扬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间,常苦蚊 害者。宋本作昔荆佽飞济此,遇两蛟,斩之。自后罕有所患 矣。江之右岸则沟宋本作清水口,口上即钱官也。水自牛 皮山东北通江,北对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 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右会饭筐上口,江浦所入也。 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

江水又东迳竹畦。宋本作町南:“江中有观详溠。”溠东有 太洲,洲东分为爵洲,洲南对湘江口也。

又东至长沙下嶲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 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也, 湘水从南来注之。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 也。

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又东 迳忌置山南,山东即隐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 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江之南畔名黄 金瀬,濑东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 又东迳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故水受其名,即玉 润。宋本作涧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 江水自彭城矶东迳如山北。北对隐矶。二矶之间, 大江之中,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 马口。”

江水又左迳白螺山南。右“历鸭兰矶”,北江中也。“东 得鸭兰、治浦”二口,夏浦也。

江水左《迳止》。当作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 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迳乌林南,吴黄盖败 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

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北通练浦,又东合练口,江 浦也,南直练洲,练名所以生也。江之右岸得蒲矶口, 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迳陆城北, 又东迳下隽县南,故长沙旧县,王莽之“闰隽”也。宋元 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陆水又屈而西北流,又迳其 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也。陆水又入蒲圻县 北迳吕蒙城西,昔孙权征长沙零桂所镇也。陆水又 迳蒲矶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又东迳蒲矶山,北 对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也, 晋太康元年置。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出 豫章艾县,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山 在大江中,扬子洲南,孤峙中洲。

江水左得中阳水口,又东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 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 百馀里,吴所屯也。又迳鱼岳山北,下得金梁洲。洲东 北对渊,渊宋本作洲一名“渊步洲”,江𣸣从洲头以上,悉壁 立无岸,历专政。宋本作岐至白沙方有,浦上甚难。江中有 沙阳洲,沙阳县治也。县本江夏之沙羡矣。晋太康中, 改曰沙阳县。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江之右岸 有雍口,亦谓之流口,东北流之长洋港,东北流迳石 子冈,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庄辛所言“左 州侯国”矣。又东迳州陵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 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洋口。南对龙穴洲,沙阳洲之下 尾也。洲里有驾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法 驾顿此,因以为名。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黑龙跃出, 负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谓长史王昙首曰:“乃夏禹

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龙穴之名焉
考证
江水东右得聂口。江浦也,“左对聂洲。”

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 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江水东迳大军山南。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 也。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出《江 州武昌郡》武昌县泰山,西北流迳汝南侨郡故城南。 咸和中,寇难南逼,户口南渡,因置斯郡,治于涂口。涂 水历县西,又西北流注于江。

江水又东,迳小军山南。临侧江津东有小军浦。 江水又东,迳鸡翅山北。《山东》即土城浦。

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沌 水,上承阳县之白湖,东南流为沌水,迳阳县南,注于 江,谓之沌口。有阳都尉治。晋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 为荆州,镇此。明年,徙林鄣。

江水又东迳叹父,山南对叹州。亦曰“叹步”矣。江之 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以末, 水下通樊口水。

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右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 合于衡北翼际山傍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 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夏 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徙此。城中有晋征 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 石,记征杜曾事,有刘琦墓及庙也。山左即沔水口矣。 沔左有却月城,然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 也,后乃沙羡县治也。昔魏将黄祖所守,遣董袭、凌统 攻而禽之,祢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 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江 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 下尾。《江水溠》曰:当作回状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 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 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谓 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鹄湾。”鹄山东北对夏口 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 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因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寔 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 沙羡县治也。

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沔水 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南注于江。江水又东, 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 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江之右岸。东会龙骧水,口 出北山蛮中,江之有。宋本作右《武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 宋元嘉二年,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阻兵上流,为 征北檀道济所败,走奔于此,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 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对杨桂水口, 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吴旧地。宋本作屯所 在荆州界尽此。

江水东迳若城南。庾仲雍《江水记》曰:若城至武城 口三十里者也。南对郭口夏浦,而不常泛矣。东得苦 菜夏浦,浦东有苦菜夏江迳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 焉。山上有菜,苦可食。江水左得广武口,江浦也,江之 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北对峥嵘洲, 冠军将军刘毅破桓元于此洲,元乃挟天子西走江 陵矣。

又东过邾县南。江水东迳白虎矶北山,临侧江𣸣, 又东会赤溪、夏浦二口,江水右迤也。又东迳具宋本作贝 矶矶,此庾仲雍谓之“沛岸”矣。江右岸有秋口江浦也。 又东得乌石水,出乌石山,南流注于江。

江水右得黎矶北。亦曰黎岸也。山东有夏浦,又东 迳上碛,北山名也,仲雍谓之“大小竹碛”也。北岸烽火 洲,即举洲也,北对举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 事,非也。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迳龙戍南,梁定州治 蛮田超秀为刺史。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水北 出垂山之阳,与戈阳疑作弋汉志汝南郡有弋阳县淠水同发一山, 故是水合之。水之东有南口戍,又南迳方山戍西,西 流注于举水。又西,道迳梁司、豫二州东,蛮田鲁生为 刺史,治湖陂城,亦谓之“水城”也。举水又西南,迳颜城 南,又西南迳齐安郡西,倒水注之。出黄武山南,迳白 沙戍西,又东南迳梁达城戍西,东南合举水。举水又 南,东历赤亭下,又谓之赤亭水。又分为二水,南流注 于江,谓之举洲,南对举洲。《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楚 阵于柏举。京相璠曰:‘汉东地矣’。”夏有洰水,或作举,疑 即此也。左水东南流入于江浒,曰文方口。江之右岸 有凤鸣口,江浦也。浦侧有凤鸣戍。

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 故曰邾也。汉高帝三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 晋咸和中,庾翼为西阳太守,分江夏立。四年,豫州刺 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为石虎将张格度所 陷,自尔丘墟焉。城南对芦洲,旧吴时客舍于洲上方 便谓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

鄂县北,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水记》云:“谷里袁 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头二治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 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与群臣泛舟江津,属值风起, 权欲西取芦洲,谷利不从,乃拔刀急止,令取樊口薄 舶船至岸而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因凿樊山为路 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在樊口上一里,今厥处 尚存。

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

又东迳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晋书地道记》 以为弦子国也。

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也。《世本》称“熊渠封 其中子之名某者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 《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中自公 安徙此,改曰武昌县,鄂徙治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 为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黄龙元年,权 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武昌,孙皓亦都之。皓还 东,令滕牧守之。晋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傅综为刺 史,治此城,后太尉庾亮之所镇也。今武昌郡治。城南 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记》曰:樊口南有大姥庙,孙权 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猎何所得?曰:“正得一 豹。”母曰:“何不竖豹尾,忽然不见。”应劭《汉官序》曰:“豹尾 过后,执金吾罢屯解围。太子卤簿中后属车,施豹尾 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盖权事应在此,故为立庙 也。又孙皓亦尝登之,使将害常侍王蕃,而其首虎以 争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权常极饮其上,曰:“堕台”, 醉乃已。张昭《尽言》处。城西有郊坛,权告天位于此,顾 谓公卿曰:“鲁子敬尝言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城东故 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江中有节度石三叚,广百步, 高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又得东五 丈,又得次浦江浦也。东迳五矶,北有五山,沿次江阴, 故得是名矣。仲雍谓之“五圻。”

江水左则巴水注之。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 别山也。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 “巴山。”南历蛮中,吴时旧立屯于水侧,引巴水以溉野。 又南迳巴水戍,南流注于江,谓之“巴口。”

又东迳轪县故城南。故弦国也。《春秋?僖公五年》“秋, 楚灭弦,弦子奔黄”者也。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 为侯国,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 故以五洲为名。宋孝武帝举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 云荫之,即是洲也。

东会希水口出灊县霍山西麓,山北有灊县故城。 《地理志》曰:“县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庙。音 潜。齐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 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湖水又南流,迳轪县东,而 南流注于江,是曰希口水者也。然水流急濬,霖雨暴 病,漂滥无常,行者难之。

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从此至武昌,尚方、作 部,诸屯相接,枕带长江。又东得桑步,步下有章浦,本 南阳郡治,今悉荒芜。

江水左得赤水浦。夏浦也。

江水又东,迳南阳山南。又曰:“苟矶。”苟宋本作芍亦曰“南 阳矶”,《仲雍》谓之“南阳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势 迅急。

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史记》:“秦昭王遣白起 伐楚,取西陵者也。汉章帝建初二年,封阴堂为侯国。” 江水东历孟家。请帮助识别此字。疑作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 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也。县北则 三洲也,山连迳江则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黄公 九矶,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也。 从此济于土复。《土复》者,北岸地名也。

又东过蕲春县南,蕲水从北东注之。江水又得常 口,常宋本作韦江浦也。浦东有苇山。江水东迳山北,北崖 有东湖口,江波左迤,流结成湖,故谓之“湖口”矣。江水 又东得空石口,江浦在右,临江有空石山,南对石穴 洲,洲上有蕲阳县治也。又东,蕲水注之。江水又东迳 蕲春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陈俊子浮为侯 国也。江水又东得铜零口,江浦也。大江右迳虾䗫山 北,而东会海口。水南通大湖,北达于江。水左右翼山, 江水迳其北,东合臧口、江浦矣。江水又左迳长风山 南,得长风口,江浦也。《江水文》东迳积布山南,俗谓之 积布矶,又曰积布圻,庾仲雍所谓“高山”也。此即西阳。 一作南阳寻阳二郡界也。右岸有土复曰江浦也。夹浦有 江山,山东口有护江浦也,庾仲雍谓之“朝二浦”也。 又东过下雉县北,《刊水》从东陵西南注之。江水东 迳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湾也。又东迳望夫山南,又 东得苦菜水,水口,夏浦也。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 阳新县之青湓山,西北流迳阳县,故豫章之属矣。一作 属县地多女鸟,《元中记》曰:“新阳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 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 是鸟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飞夜游女” 矣。又西北迳下雉县,王莽更名之“润,凶。”当作光矣。后并 新阳,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沃壤,旧吴屯所在也。江水口右东得兰溪水口,并江浦也。

又东,左得青林口。即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 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 陵”者也。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太始元 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伐于勋伐栅青山,睹一童子甚 丽,问伐者曰:“取此何为?”答“欲讨贼。”童子曰:“下旬当平, 何劳伐此。”在众人之中,忽不复见,故谓之青林湖。湖 有鲫鱼,食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谓之青林水。又 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 流注于江,《经》所谓“刊水”也。右对马头岸,自富口迄此 五千作当十馀里岸,阻江山。

按《释名》:“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按:《括地志》:“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桥水,一名青江,亦 名水江,西南自温江县流来。”又云:“郫江,一名成都江, 一名市桥江,亦名中日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 界流来。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