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06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十八卷目录

 保定府部汇考二

  保定府山川考水利附

职方典第六十八卷

保定府部汇考二

[编辑]

保定府山川考水利附  府志州县志附

[编辑]

本府。清苑县附郭。

白云阜 在郡南,似山非山,俗曰“南坡” ,春夏秋有气如云。

九水 ,旧志曰:“九水曰徐,曰漕,曰雹,曰平,曰一亩泉,曰方顺,曰唐,曰滋,曰沙。” 徐水源发五回岭,径北平县东,合漕水,径清苑城,又东南与滱水合。《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河。又东入滱,别名顺水。《水经注》曰:汉光武追铜马五蟠于北平,破之,顺水进保范阳。盖徐水之别名也。漕水出宁县漕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又东南,径北新城故城。” 《水经注》曰:“漕水东入于徐水。又东南径故城北,俗谓之祭过城,今安州有祭头村” ,疑即此。雹水源出石兽冈,在易州西南六十里。《水经注》曰:“雹水出中山城北易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雹河。” 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 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馀营,皆破之。即是水也。平水无考,疑是博水。《地理志》曰:“博水东至高阳,入于河,又东北徐水注之。” 《水经注》曰:“博水亦兼濡水通称,以水道求之,即今所谓平和者。” 后世或因地名而失其本源耳。一亩泉,出满城县东,一名尚泉,其流与鸡距泉合,东径清苑界,入于滱。方顺河,在满城县南五十里。流自完县境,径清苑界,俗名梁头河,东入滱。唐水发源杨川岭,出唐县。应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谓之唐水。” 《水经注》曰:“唐水出中山城北,即中阜。下流径祁州境,与沙河合。” 《一统志》谓:唐水源自山西大同灵丘县南,径飞狐口,过倒马关,至唐始大,故名。沙水源出代郡灵丘县白坡头口,流径新乐县界,过祁州境,与滋河合。滋水源发山西放回山,径唐县张茂村,伏流出真定北,又东南注于唐水。此则“九河” ,非会滱则入濡也。

徐水 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即五回岭也。三源齐泻,一涧东流,转径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金井 ” 在府城西南三皇庙内。明御史金毓峒殉难处。

双井 在府城西。二井并凿,相离尺许,一苦一甘。

龙井 在府城南,有龙居其中,旱祷即应,久废。莲花池 在府治前。元大帅张柔凿。两沼对开,一桥曲度,盛夏荷繁,乘画舫穿花游泳,碧影香风,鸟歌鱼跃,登临漪亭,令人有濠濮间想。清苑河 “发源满城一亩泉。” 东合鸡距泉,径郡城南,东入滱水,过安州、雄县达于海。有西闸,东上闸、东下闸,启闭蓄泄。天津贾舶直扺南城下,水势潆洄,波光澄澈。暮春初夏,郡人竞为泛舟之游,丝竹槃壶,数里相属。旧志以为一景。石桥河 ,方顺河下流。按《县志》:在满城南五十里,流自完县境,径本县魏村、白团、大冉、百冢、柳林,东入一亩泉河。

梁河 按《县志》一即石桥河,一亩泉,二水交会之东,俗呼梁河。一在延福社北河庄,乃唐河支流,有雨则泛。

界河 按《县志》,其源发自庆都县,径本县王力、延福、草桥、百冢,东达于安州

清凉河 在清凉城西,故名。

一亩泉 《一统志》云:一名尚泉,一名西涯泊,傍有村,即程伊川所谓藻西庄也。按《县志》:即清苑河,在城濠南,其源发自满城贤台社泉自地中涌出,大小方广约一亩,故名。合鸡距泉,径城濠南,东入滱水,径安州雄县达于海。

鸡距泉 发源在郡城西三十里。状如鸡距,故名。与“一亩泉” 合流,径郡南,东入滱水。元大帅张柔作新渠,凿西水门水入郡城,循市东行转北,由北水门出,别为东流,夹南街双流交贯,至府学泮池。由南水门出,及城外东南隅,仍归清苑河。夏秋时,芰荷水鸟锦簇笙鸣,居人乐之。今堙塞为衢,遗迹尚存。

青沟 按《县志》“在喇喇地北。”

哑沟 按《县志》,“哑吧沟在田家庄南,雨则涨,旱则涸。”

黄龙港 :按《县志》“在温仁村北,雨则涨,旱则涸。” 《满城县》

抱阳山 一名花阳山,势南拱,内谷温和,隆冬甚寒,冰雪不积,故名。上有石岩曰宝珠岩,珠窝尚存。岩下滴水成池,四时不竭。唐张说曾读书于此。按《县志》,在县西十里。

玉山 产白石如玉,即燕石。按《县志》:“在县西北十五里,山有杨家寨,险阻可据。其峰尖如树叶,亦名树叶尖。”

《松山 》山多松,风雨撼之,声若笙簧。

陵山 上有一亩石,石上有仙人迹。按《县志》:“在县西南三里,南面有数十冢,相传为顺王墓,故以陵名。”

黄玉山 山顶平旷可居,石中有泉。按《县志》,“在县西北十里。”

环山 山势环抱,状若列屏。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一名紫山口。

眺山 上有恒岳祠,巨石二,一名舞马,一名黄金。下有洞,可容数十人。按《县志》:在县北三里双龙洞 ,即抱阳山龙潭。相传有二青蛇蜿蜒其中,能兴云致雨,故名。隋、唐、宋、元累封为灵溢公、英泽公。

神仙洞 ,洞有石床,行百步许,益高敞,俨如堂,上有石龙下垂。西北行二百馀步有门。望之,“门外水与石窦平,二三年辄一溢。将溢,闻洞中隐隐有声如雷。”

渝河 伏流出为一亩泉。《书》云:“水在地中曰渝。” 按《县志》:在县西北十五里,发源易州岭,西径本县渝河村,故名渝河。至此下注于地,伏流至一亩泉涌出,相传谓渝水伏流,即《书》所谓“水在地中流曰渝。” 径尉公山下,亦名尉公河。

大册河 按《县志》:“在县境北十里许,发源易州五回岭,流径清苑县北二十里漕河,下达于滱水。”

方顺河 按《县志》“在县南五十里,自完县流至本境,下入清苑,会于滱水。”

要庄河

奇村河 按《县志》:在县东十五里。发源西北四里许,泉水涌出,其阔一亩,名一亩泉,一名尚泉,昔号西塘泊泉。西南二里许,又有泉喷出,状如鸡距泉,形状可观。此二泉合流经奇村,故名奇村河,入本府南城河,下达于滱,渐入于海。《明一统志》云:“昔程伊川谓:藻西庄即今一亩泉处。” 地多沮洳,可开田数千亩,以植秔稻,为一方无穷之利,因附之,以俟后之兴《水利》者考焉。

安肃县

釜山 ,状类釜,黄帝朝诸侯,合符于此。按《县志》,“在县西四十五里。”

黑山 厥位面阴,上壤多黑,内有黑山村。地形高塽,物产雄茂,林木交荫,丛柯隐密,上有清凉寺,为游观胜地。按《县志》,“在县西四十五里。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孙瓒城雄州以自固,与安肃黑山贼为乱,袁绍讨之。”

杨山 俗称“宋将杨延朗藏兵处。” 山有石洞,洞侧有《系马石》存焉。

班妃山 《地理志》云:隋炀帝征高丽,有妃名班,经此薨,葬于山巅,建祠于上。每岁春月,居民以蚕姑礼奉祀。按县志,在县西四十里。一云汉倢伃。又考《汉书》:扶风曹世叔妻班彪之女,名昭,博学多才,号曰大家。一名班姬。未知孰是。今从旧志,以隋妃为是。

围道山 四山高耸,中谷爽丽。按《县志》,“在县西四十五里。”

龙山 按县志,“在县西五十里,其山盘郁蜿蜒,若蟠龙之势,顶上有瀑布气,麓下有村,曰龙山。” 漕河 在县南三十里,发源宁县漕河泽自西釜山之足,径县东南流,合岐山水,径北新城。《水经》云:“漕水东入于徐水,径故城北,俗谓祭过城,即今安州祭头村。” 按县志,“按《濡水图》,漕河一云发源易州,一云发源广昌,当夏霖雨” 水涨,横舟以渡。

曲水河 按《县志》“在县西四十里,发源郎山,合瀑水。”

鸡爪河 按《县志》,鸡爪泉在县北二十里,发源定兴阎台,形如鸡爪,湛流入瀑,大利园田种稻。子庄溪 按《方舆记》,水出子庄关,故名。

雷溪 发源五回岭,滩水湍急,其声若雷。礧砢溪 ,圣人城北,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名柳湾 ,宋与契丹分界处。按《县志》,在县东北十

“梁门陂 ” 易水东分为陂。

定兴县

沙河 即马村河。按《县志》:源出涞水乐平山麓,名遒栏河。径县境石柱北,与易州之梁村水、白杨岭水、马跑泉水合流而东,由古桑大仁究室河内,与易水会河阳渡。宋曹彬岐沟之败,南趋易州,方濒沙河,而衅休哥,兵至惊溃死者过半,水为不流,即此。

界河 按《县志》,“今邑与新城分界也。源起新城闫家甫,由斗门而南淘洼,有湾,东流与之会,越铺头东及王家庄,入界河。” 铺铺,金辽旧筑以备宋者也,其下流为西沟河。

青龙沟 按《县志》,在田侯南。

蓝沟 ,按《县志》“在县东南四十里,相传范阳有五沟,青、白、蓝、红、黄、白沟为河矣” ,此即蓝沟也。督亢陂 ,在范阳城,又名盐台陂。

新城县

紫泉河 大定间,一夕水变为紫,疾者饮之辄愈。按《新城县志》:“在县西北十五里,自龙泉、龙堂发源夹流,莫详其始。元泰定丙寅秋,一夕水色变紫,故名紫泉。” 数派合而为一,由旧燕城钓鱼台,潆洄澄澈如练。经衣锦村绕县城,入高桥河、泗庄东西洼。

浑河 按《县志》,“旧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桑干河。其源出山西代郡马邑县东北七里桑干山,俗呼为小黄河。经宣府顺圣川及蔚山北境,至黑龙潭,悬流数丈,声如殷雷,东过土木驿,始折而南,入宛平县之芦沟,至看丹口分为二派,一径高丽庄达白沟,一径固安县达新城、雄霸,合直沽入海。其性汹涌无定,迁徙不常。” 明正德十六年,封河神为“显灵洪济公。” 后徙固安。岁久

皇清顺治十年癸巳,忽泛涨由东北固安之故城村。

冲决大河一道,横流泛滥,直入新城境内。或下穴地中,或上摧高阜。庄村田亩,冲溃漂没不可胜计。东北罗里庄、齐王务,及东南口头村、昝哥庄、正南十里铺、高桥,尽为泽国,垂二十年。至康熙壬子,乃东徙,复归固安、霸州去。今新邑壤地淤高丈馀,向之腴田,变为沙碛。荡析之后,闾里萧条。

杨村河

郦亭沟

白沟 ,西受拒马河水,东出为枝沟,又南仍入拒马,宋、辽分界处。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山西代郡涞山,至涞水定兴为拒马河,至新城南为白沟河,即宋、辽分界处。宋建炎中,渊圣北辕,渡白沟河,佥书枢密院张叔夜随行,道中不食,至此,御者曰:“过界河矣。” 叔夜仰天大哭,扼吭而卒。后文信国被执北行,有《过白沟吊张叔夜》诗。明建文三年,都指挥瞿能与燕兵战败,父子同没于此。

唐县

尧山 。尧为唐侯,国于此,故名。按《县志》云:“府志首以尧山冠唐诸山。” 《汉地理志》云:“中山国唐县,尧山在南。” 《汉书》张晏曰:“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 则似今望都山,即尧山也。张晏又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 则又当以完县伊祁山为尧山。山之载于府志而不见于邑旧志者四,姑存其名,以俟博物之君子。

望都山 ,尧母登此山以望庆都,俗名孤山。按《县志》,在县东北十八里。

唐山 一名唐岩。按《县志》,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登此山可见都山。相传帝尧行乐于此,用石叠岩,以便登眺,今山势不高,岩石无存。灵源山 山势奇特,高爽秀丽,山半有寿圣寺,按《县志》,在县东北十五里。

柏岩山 下有柏院。按《县志》,在县西北六十里葛洪山 ,万峰耸翠,如簇如插,霁暝不时,烟霞无定。中岩有宫,曰下清虚、上清虚、天风台、冷空台,水从壁滴,曰“浴丹泉。” 相传葛洪修道于此,故名。俗呼葛公山。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里父子山 ,上有浮图,相传父子共建,故名。按《县志》,在县西北四十里。

神和山 旧名石河山,按《县志》,与父子山相接。白合山 ,下临唐河,按《县志》,在县西北四十里,与父子山相望。

大茂山 山势巃嵷,登其巅,俯视河北云中诸山,罗列儿孙。山阴冰雪,盛夏不消,黄帝问道于大茂之山,即此。《北都赋》云:“茂山,恒岳之别名。” 按《县志》: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石门子西。太史公曰:“北岳之名有五,曰太一宫。” 或云即此山也。太

平,《御览》云:“本恒山也。” 又连曲阳县北,本属中山府。《禹贡》:“大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二山盖连延至于碣石也。

风山 ,上有古刹,清幽可玩。按《县志》,“在县西三十五里。”

粟山 ,《水经注》云:“中山城内有山,锐上若委粟焉。”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

《寄云山 》山势高耸,常有云气。

罗乔山 四山环抱,松柏交翠,古罗、乔二仙所居。按《县志》,“在县西三十五里。”

浊鹿山 ,按:《方舆胜览》云“在望都县内” ,疑即此山。

磨岩山 山形如磨石罅水垂,名滴翠泉。相传为许由子州支父旧隐之地。按《县志》,在县西十五里。

齐云岩 岩壑崒嵂,古木奇藤,盘旋翳郁。按《县志》,“其间泉甘,可以疗疾。” 见《府志》。

老姑峪 在葛洪山西。宋时有老姑修道于此,自言住世二百年,后投崖下不坠,飞升去,俗名“舍身崖。”

滱水 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南过广昌县南。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又东过唐县南。亦谓之“唐水。”

善利井 唐县西。按《县志》:一名天王井,在县治西,其水与麻潢通,即尧泉也。

黑水池 ,郦道元曰:“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其色正黑,旁有汉王故宫遗址尚存。” 唐池 ,《水经》云:“卢奴县之西北,平地泉涌,东流为湖,俗曰唐池。”

虑水池 在滱水之右

龙潭 按《县志》:一名龙门湖,在葛洪山北,两山壁立万仞,水出其中,长九里,横三里,有瀑布泉五注盘石下,沫如轮,声如雷。山之趾奇石林立,怪不可状。

长星沟 按“县志” ,见《府志》。

博野县

紫微阜 紫气浮腾,土色熻赤。按《县志》,在卢村。蟾河 ,唐时有蟾酥,取以入贡,亦名蟾溪。按《县志》,蟾河在宋村北,因蟾得名。

西章河 按《县志》与小店河沟俱达安州龙塘河。

《秦堤 》,秦始皇筑。

庆都县

龙泉河 按《县志》:源出邑北三里龙泉,南流入隍内,汇清水河、灞河,东流入于清苑县,名界河。《清苑志》云:“界河源发庆都县”

霸龙河 按《县志》《府志》云:“发源自庆都县西南五里,东北流七里,与清水合” ,今龙家庄有灞龙泉,即此。

容城县

督亢沟    大渥淀    、小渥淀,《完县》。

马耳山 山形雄秀,双峰对峙,似马耳。东峰在完县境,西峰在唐县境,两《县志》皆载以此。后有桃花洞,遇旱,取洞泥置瓶中,出即化为水,天即雨。按《县志》,在县西三十里。

伊祁山 ,尧母所居,生帝尧于此,故名伊祁氏、祁水发源处。按《县志》在县西二十里。

坛山 巍峨参天。有金龙、桃花二洞,与马耳山洞相通。其石温润,结成龙蛇形。迤逦入洞,甚奇。洞供铁龙神十四,观者竦然。旧传梵王太子所居。按《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

柏山 翠柏盈巅,清泉绕石,人环居之,境界幽异。按《县志》,“在县西三十里”

曲逆水 ,枉渚回湍,率多曲复,谓之曲逆。按县旧志,濡水源出易州穷独山。引《汉书》云:“濡水于曲逆城东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

蒲水 ,出蒲阴县城北。按《县志》,在县北四十里,发源道务村,昔年盛生蒲苇,故名。末流东会濡水,至曲逆城东南,与曲水下流合。

五云泉 发源大嵬山,五窍如龙,故名。按《县志》:“在县西二十里,下流与祁水合,中构亭榭,可资玩赏。四方来游,每多题咏。” 今摘其最佳者录之。龙池 灌溉田园,为利甚溥。

蠡县:未载。

雄县

大雄山 高数十丈,峰顶广阔。按《县志》:“在西南二里,一名望山。” 突出群表,屹然独尊。时领燕山,如顾如望;左翼小雄,如呼如携。俯视诸河,淀若牛涔蜗角,带束星罗。峰顶亦广阔,可容数百武。有亭、有林木,宜晚照。

小雄山 在大雄山左。多奇峰,有甘泉。按《县志》:“东南一里,前瞰瓦济,后枕城阜,故传多奇峰,今圮。” 其上有五龙宫,祷雨辄应。宫前有古柳,宜暑,多槐多榆。宫右有庵有道。

《集云峰 》云聚山巅,常经日不散。

太和峰

雄河 按《县志》,“雄城之周回曰雄河。” 《郡志》:“派分易水,围绕雄城,入瓦济东下。明天顺间,淤塞五里,知县王梦贤濬之,今淤。”

瓦济河

高阳河 按《县志》“二十里曰高阳,自高阳由莲花淀奔易易,入易水,抵瓦济门外,与白沟合为瓦济,东入天津。”

清河 按《县志》“东南六十里曰清河,自任丘来,历清口门,经茅儿湾入天津。”

玉带河 按《县志》,“二十五里曰玉带,自鄚州来,今淤。”

三岔河 按《县志》“东三十五里曰三岔,以其会易水、白沟、清河之三,故名。东北三十五里亦有之。”

黄湾河 按《县志》:“西三里曰黄湾,为易水支流,秋氾则旁溢为灾。”

“依城河      。” 《月亭河》。

马蹄湾 按《县志》,在白洋,曰马蹄湾。去城八里。大黄湾 按《县志》,方三里。

小黄湾 按《县志》,“方三里。”

龙湾

白洋淀 九河所渚,方广百顷,蕖开异色,鸟散清音,时有鱼龙出没。若筑以桥堤,树之桃柳,寺观亭榭之绣错焉,可称“高阳湖。”

苍耳淀 按《县志》:在大姑曰苍耳,方三十里多苍耳,泛则涨天,涸则匝地。

绿须淀 按《县志》,在小姑曰绿须,方五、六里,草生如须。

祁州

滋河 按《州志》:“去沙河五里。源出西山,抵于槁城、无极,经于深泽,入于境,会于二河,达于蠡吾,归于海。”

沙河 按《州志》,“去唐河十里,自定州流入,注于滋,俗名三岔口。”

深泽县

八角井 按《县志》:在县西十五里石桥社龙神庙前。井方丈馀,虽旱干不竭。岁旱祷之辄应。又名曰龙泉。

神渚 方广四百馀步,其深不测,天将雨则波涛泛溢,流沫成轮,若神物所凭,故名。按《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滹沱、滋河二水冲啮成之。束鹿县

滹沱河 《山海经》云:“大戏之山,滹沱水出焉。汉光武渡处,名危渡口。按《县志》,源发于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秦戏山,西南七十五里至代州,又南六十里至崞县,又东北六十里至忻州,又东五十里至定襄县,又东南七十里至五台县,又东南八十里至盂县。自盂县入,直隶真定府灵寿县,又东南六十里至真定府,又东” 九十里至“晋州” ,又东七十里至束鹿县。

倾井 在县境西南。旧《志》云:“汉光武师行过此,渴甚,得井无水。一夕水溢,井口自倾,不烦绠汲。” 安州

柳滩 按《州志》,“在州东南三十里白洋淀西堤,与蒲口、赵口、陶口相连。”

古堤

菱子淀 按《州志》,“在州东南二十里郝关村,流自唐滋沙河,入白洋淀。”

蓼淀 按《州志》,“在州西北,周回十五里,源出濡、易二水,径安肃至州北,汇为淀,入长流河,合于滱水,俗名凌海淀、滹沱淀。”

高阳县

猪龙河 俗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按《县志》,在旧城之东三里。

高河 按县旧《志》云:“在县东二十里旧城傍入猪龙河。” 盖滱水之径解渎亭南者,会河间径流入邑也。今堙,而邑东南三十里有罗汉淀,东二十里有梁淀,则高河所潴云。

楼堤 ,按《县志》,在城东,延袤五十里,以防龙河。榆堤 ,按《县志》,在城东南,延袤二十里,以西防马家河。

《万柳》堤 ,“知县冒守愚筑。”

大潦淀 在县境牛蹄洼之东。按《县志》,“在县东马家河溢潴也。河过圈头北四里为解子洼,又五里为牛蹄漥,又十里为涝淀,而大涝在小淀。”

之北,周回可二十里,《郡志》曰:“淹没之害,民甚苦之,特受今名矣。”

罗汉淀 按《县志》在县东南三十里,梁淀在县东二十里,俱高河之潴也,为邑巨害。

新安县

长沟河 按《县志》:“一名长流河” ,在新安城西南五里,源自雹河、平河、易水来,流至城南梁头河,东至瓦济河,入于海。

梁头河 按《县志》,“在县城南三里” ,即长河下流。景泰间,县尹张勉以舟楫不通县城关,民无贸易,遂疏此河向北,俾长流河自城而西,而南而东,跨东关桥接梁头河,东流入瓦济河,达于海。四殳河 按《县志》,“在城东十五里。” 此渥易支流,又为四殳,一通王家砦、一通砦南、一通淀头、一通四角河头。

易州

郎山 《水经注》云:“岑若鸟翅,石如剑杪,极其崇峭。汉戾太子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名。” 郡之望山也。山东北有燕王仙台,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按《易州志》:“在州西南九十里” ,上有姑姑窝寨、天城砦、北楼院、东水砦、西水砦、大娥眉砦。

大嵬山 一名大巍山,势巍峨,故名。五云泉出此。按《易州志》:“在州北三十里,与筐山相望,绵亘千里,势插云霄,乃州镇也。”

洪崖山 ,高万仞,积雪不消,张果炼丹于此。按《州志》,“在州北三十里。”

太宁山 层崖叠嶂,翠色凌空。中有太宁寺,虬松偃盖,砌水曲池,松荫石几,池可流觞。秋深,海棠蔽山,烂然如锦。按《州志》,“在州西五十里,有上中下静觉三寺。”

荆轲山 相传为荆轲里。按《州志》:在州西五里。昔燕丹尊轲上卿馆此。万历十四年,御史张文熙题曰:“燕义士荆轲之故里。”

孔山 《水经》云:“易水在东,孔山在北。” 按《州志》:在州西南五十里,山巅三孔,状如星月,又名星月岩,穴有锺乳,又名乳山。

翠屏山 在州东十五里。按《州志》:“山半石窟有日照泉,东向,虽冬旱不干。”

龙迹山 ,相传有龙跃出,遗迹石上,故名。西麓一坑如车轮,中有四穴,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昔有僧名法猛,入东穴,见石堂石人,欲穷诸穴,忽闻厉声云:“馀穴皆同,不宜深入。” 猛乃止。按《州志》:在州西南三十里,俗名盘山。五公山 ,汉北平侯王谭,不附新莽,一子五孙,隐居于此,光武封为五侯,即山中五王也,故名。按《州志》,在州西一百里双峰社

柳山 元末有杨道士施药于此。按《州志》,“在州东十里。”

玉峰

星月岩 在易州

红石洞 ,最深邃,人不敢入。

丹霞洞 山水清幽,景物秀丽,古道士炼丹于此。按《州志》,“在州北三十二里。”

乳水洞 按《州志》:“在州西七十里” ,洞约宽可四丈许,有石槽。

桃花洞

五迥岭 ,山势纡回,唐以名县,徐水出其下。按《州志》,“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紫荆岭 山多荆树,峰峦环矗如列屏,路通大同。按《州志》,“一名万仞山,在州西九十里。”

接天岭

奇峰岭 高峰插天,壁立四绝,中外险要。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里。”

易水 按《水经》,“易水出涿郡固安县阎乡西山,东过范阳、容城、安次、泉州,由城南入海。” 按《州志》及《明一统志》曰:“易水在保定府安州城之北源。” 《州志》曰:“发源涿郡固安县之阎乡。” 予谓易州以易水得名,不应在安州城之北源,即《易志》所载,亦自相讹谬。世传燕故都即今城南燕子村,则当年祖饯荆轲之处,或即村南之大河是也。《州志》又云:易水即白涧水。白涧乃军营河之上流,子庄溪之下流云

武水 自宽中谷历武夫关,故名。燕下都曰“武阳” ,以此。

濡水 出固安县西北马头山,东流于源泉水。旧志讹洏,非。按《州志》,旧志一名徐水,在州治北三十里,发源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涞水 ,按《水经》,拒马河,刘琨守以拒石勒,故名。圣水 。《水经》云:“圣水出上谷。” 《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名上谷。”

五里河 按《州志》:“在州东五里,发源梁村迳范村,南流入易水。”

军士川 其地多出武夫,故名。按《州志》,在州西一百里,发源龙村社,流与武夫关木合。

源泉 按《州志》:“在州西北一十?菥,源白杨岭下,由西转东而南入易水。”

《龙王井 》,性极寒冽。

义井 明天顺初,州人李用宾等凿。按《州志》:“在州治大门东。”

金台陂 在濡水东

涞水县

云溪山 山形奇秀,白云常栖。按《县志》,“在县北三里。”

石龟山 ,山巅石状如龟,有岩可容千人,洞深莫测,外狭内宽,通广昌四百馀里。

武山 四山周围形如列戟。按《县志》:“在县西北九里,山下平坦,可以用武。”

亭山 ,山形如亭。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釜山 形如覆釜,中有龙潭,遇旱祷雨随应,有灵泉寺在焉。按《县志》,按《史记》,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野。《括地志》云:“釜山在沩州怀戎县北,山上有舜祠。” 若在沩州,则何言邑于涿鹿之野?查府志载:黄帝都涿鹿,朝诸侯,合符釜山。《通鉴纂要注》:釜山在安肃县,又据《通鉴纪》:“黄帝擒蚩尤于涿鹿” 注云:“涿鹿,山名,即今涿州。” 又按《涿州志》,釜山在今涿之西南,易之东北涞釜山,离涿州六十里,正在其西南,形如覆釜,绵亘数里。皆相传黄帝逐蚩尤,屯兵于此,山下有村,人烟稠聚,旧娄亭县地,恐合符在此,未知谁是,以俟考者。

龙宫山 中有石洞出泉,汇而不流,潜通石井,在洞门外尺许。按《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乐平里。”

紫凉山 山谷深幽,林木荫翳,凉气逼人。按《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高百馀丈。”

东洛水 上承鸣泽渚,汉武帝幸鸣泽即此。遒拦河 因遒县得名,按《县志》在县西十五里,发源乐平山麓,南流至定兴县界,入沙河。清水河 按县志在县北木井社于家庄南流至县东北,入拒马河。

《府志》未载《山川》。

《清苑县志》

[编辑]

“护城河 ” 即“一亩泉” 、鸡距泉合流,周回城濠,东入大河。

“黄狗洼 ” ,在御城西隅,乃一亩泉,石桥河汇为淀,流入定州,俗传为宋太祖家故里。

史家洼 在百冢村北

草桥洼 在草桥村北

刘家淀 在城东四十里,与安州共之。

三岔口堤 自高阳高家庄至本县夹河铺,延接安州。

刘家口堤 自青杨树至老河头三十八里,高一丈,阔丈二,以防一亩泉河泛涨。明嘉靖十六年修,岁久湮没。万历年间,知县王政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奉部文修筑。

积水闸 在吴家湾东,明嘉靖年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抚金、守道丁思孔、巡道董署府。

事。同知徐祚炳知县范永锡郡城人,刑部尚书高景重修,有《高景记》。

汤家闸 在城东汤家庄。明嘉靖年建,即今上闸。

青阳树闸 在青杨树。明嘉靖年建,即今下闸。“《西城》小闸 ” ,在西城外十馀步。

《满城县志》

[编辑]

龙角洞 在玉川东北隅,以隙形似角而得名。谒山 ,在县北七里。山势东出,有如朝谒焉,故以“谒” 名。山麓有回圣寺,唐贞观时建,殿宇甚壮丽。万历八年,僧人失火延烧,遗址尚在,惟存殿后菩萨阁、殿前配殿、山门而已。惜哉!

荆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鱼条山 在县西北七里。形状如鱼,故以名焉。险圹可避兵,亦名“鱼条寨。”

冈头山 在县北十五里。元张柔墓所在,亦名张家峪。

石井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中有青山寨,有“柏树山寨” ,皆可避兵。

乐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尉公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

北眺山 在县北十五里。形如孤峙,故亦名眺。龙王峪 ,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崖有龙王庙,庙前有泉井,西岩上有石洞,可避兵。

漫峪岭 在县西二十里。其山形长漫,故名。岭上有古人足迹。

葫芦山 在渝河村东双山上,形如真葫芦,故相传“张果老施药古迹。”

冷水沟 在县东南十馀里贾村东发源,下流渐盛,土人藉水灌稻,亦会于府南城河。

石井 在渝河村中,深四十馀丈。两村人四百馀家俱用此水。取水者昼夜不绝,虽遇亢旱,亦不竭也。故老相传,“汉时命官凿修。”

《安肃县志》

[编辑]

牟山 县西北五十里,平阔无石。

凤凰山 县西四十五里。

象山 县西四十三里,其形类象。

羊山 县西四十里。宋咸平元年戊戌,契丹入寇,田敏从王显为先锋,大败契丹于羊山。二年己亥,扬延昭以功拜鄚州刺史。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掩击其将,进“保州团练使,驻遂城。”

药栏山 县西六十里。有黄伯阳洞。

郎峰 县西八十里

孟村岭 县西南五十里。

釜阳峪 县西北四十五里。

徐河 县南四十里。按《九河图》,“为徐,为漕,为瀑,为平。” 汉光武元始癸未,追击铜马五番于北河,顺水进保范阳。顺水,徐河别名。宋太平兴国元年丙子,裴济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济遂击于徐河,斩数千级。四年己卯,命钱守俊与张勍等屯兵定州,以备北边。及从征范阳,师还,道遇敌,战于徐河,斩首千级。端拱四年辛卯,宋将尹继伦大败契丹于徐河。

瀑河 在县北关外。《郡志》云:“世祖令耿况击西山贼吴耐蠡符瀑河上下十馀营,破之。” 宋乾德初,赐工部侍郎冯拯手扎访边事,拯言“备兵之要于遂州,依瀑河为阵,形,势可取胜矣。”

平河 县南十里,今淤。无考。

白沟河 县北十里,发源代州,一名“拒马河” ,为宋、辽分界。昔张叔夜死节于此,今淤。

《定兴县志》

[编辑]

拒马河 拒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郦道元《注》云:即涞水也,亦曰渠水。历涞水县境,入定兴之吴村,经中侯、南侯,蹴西城村、掖县城,越浑酒店,趋河阳渡,与易水会。以晋刘琨拒石勒得名。鸡爪泉 ,在闫台之西,龙华之南,旧为五军营草场。平地涌泉,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鸡爪,缭闫台入安肃之雹河。郡治君子亭,联所谓“泉分鸡距” ,即此。

狼儿淀 在闫台西,地形洼下,郎山之水潴焉。多蒹葭,鼋鼍所宫。昔人有谓“堤其下而用之,可兴水利。” 即此。

南召、五马二堤 在西。靳以东防溃,值霪霖,则新城、定兴被灾。明永乐中河决,差工部主事丁宽董版筑,后定为例,定兴三分,新城七分。有《新城宋大本碑》,在北蔡可考。

皇清顺治十二年,河决五马口。次年,奉

旨:“部发。”

帑金万两,大兴版筑,役雇民夫十五万有奇,不令

派之民间。然民间糗糒。仍皆自措。至今年年补葺。

《新城县志》

[编辑]

高桥洼 在县南二十里。受紫泉、斗门二水。泗庄东西洼 ,在县南二十里,于高桥相连。斗门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发源李家营,即何承矩辟斗门兴水利处。由界河西沟入高桥清水河,泗庄西洼入海子淀。

海子淀 在县南三十五里,在许家庄,受紫泉、斗门西洼之水,大雨后,诸水灌注于此,又下流淤塞,县东常有涝患。旧有小沟疏淀东注刘官营,但浅狭易淤难泄,循迹开导乃可。

马村河 在县西三十里,为秦、晋、梁、蜀、楚、滇要津。发源自涞山,由涞水县经县中王村、高碑店、拒马河之支流,水势甚急。南数里复入拒马河,即白沟河。

高村河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即白沟河支流。源头壅塞,河道尚存,每遇霖雨水集,亦为民患。南里河 在县东三十里,即胡良、琉璃、涿水三河,下流由县东南王村南里。请帮助识别此字。上板家窝、米家务等村,经雄霸合直沽入海。相传“旧惟小沟流水”,嘉靖三十二年,其沟自底突,瀑涌水,裂土成流,即通运河。遇雨连绵,居民受患。筑堤防护,在牧民者

鱼池河 ,在县东北十五?腒。源头由交渠鸣。

考证

《泽经仓》上入赵庄洼,潴而不流。

龙湾河 在县东北二十五?腒。源头自河头村平景孟良营溢入赵庄洼。

黑洋淀 在县南五十里。浑河水淤,今可耕种。

《唐县志》

[编辑]

封山 在县北十八里中山城北。尧于此山下受封,故名。俗呼为丹凤山。今山下有封庄社。狼山 ,在县西二十里。上有宫观。登此山晚眺,烟霞凄目。《隋地里志》:“博陵郡唐县,有尧山、狼山、中山,晋末时居民常保此以避契丹。”

锣鼓山 在县西北十里。状如釜。

育山 在县东北十里。山阳有高帝庙,前有龙祠,岁旱民祷焉。山腰险高,可避兵。

黄冈岭 在县北六里育山之西南。岭后多黄土沟,雨后难行。

城子岭 ,在县北十里慕容城南。

杨庄岭 在县西北十二里锣鼓山之侧。唐梅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岭上俱石砌,崎岖上下长五里许,状如游龙。又名“墁石道” ,在马耳山之西。

显圣岭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十八盘岭 在县西北六十里,云中要路也。甚高,插天不能直上,盘旋曲折而过,是以名。五斗岭 ,在县北百一十里。

秦王岭 在县西北百一十里。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追刘武周、宋金刚于此。旧有寺,今废。南岭子 在县西北百一十里,路甚狭险。北岭子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南岭子之北。鹞子岩 在县北百二十里唐河东岸。

摔手岸 在县西北七十五里。两山壁立,路甚狭险,长数里。

“掩月洞 ” ,在葛洪山巅。

“重阳洞 ” ,在葛洪山阳。

仙姑洞 ,在唐梅村北,下临唐河。相传有唐姑梅姑修仙于此。

明伏洞 ,在父子山上。

贾岛洞 在柏岩山南,岛隐于此。

唐河 ,按郦道元《水经注》曰:“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南过广昌县南,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唐县南,又东经安喜县南。” 按邑旧志,唐河昔自下素村,南折而东,经县南十里,流入庆都,适与《水经注》合,其为滱水无疑矣。《一统志》曰:“唐水俗亦呼为唐河者,水至唐而始大,因地得名云尔。”

横河 。《禹贡注》曰:“恒水入滱。” 郦道元《水经注》曰:“滱水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唐县。” 即此水也。若以浑源州之水为恒水,则与滱水绝不相通,若以他水为滱水,则又与县境绝不相涉矣。恒、横声相通,字之讹耳。逆流河 源出中山城粟山西,西北注于唐河。《府志》云:“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城内有小山” ,在城西侧,锐上若委粟,即此。

放水河 ,源出马耳山甘露寺前,与柳河合流,经峒巃,过显口,至放水村,东注完县常丰河。雹水河 ,源出狼山,至雹水村南注唐河。《府志》云:“雹水亦曰唐水” ,与恒水、马溺水俱入滱水。湾里河 ,源出蔡庄北山,经湾里长店大洋,注于唐河。

广利渠 口在县西河神祠之南。明神宗万历时,知县杨一桂所濬渠也。详见《水利》。

灵井 ,在县西北隅,俗呼为赵母井。所谓“醇酎千日” ,即此井所酝,今失所在。

《古尧泉 》在《口抵山》尧庙前。

瀑布泉 ,在葛洪山后龙门湖。若从天而注,奇怪不可状。

石臼泉 :在马耳山前。相传,有石臼、乌臼二禅师隐此,故名。

“五龙池 ” 在汉高帝庙傍,岁旱民祷焉。

风池 在石佛寺后

“雨池 ” ,在凤池之侧。

“龙湫 ” ,在风山之下。

城北石堤

皇清顺治三年,知县周日宣建。十七年,山水冲断,数

处,知县廖泉修补。康熙十一年又被冲断,知县王政修补。

距马河堤 在军城西北。明万历年,两道督修。

《博野县志》

[编辑]

“紫薇山 ” 在卢村,紫气浮腾,而土色亦赤。“兴隆冈 ” 在西章村,中心高耸,洪水不能没。“沙冈 ” 在蠡村,势亘数里。

滋河堤 在堤圈村,秦时筑。

沙河堤 宋人筑,明成化年重筑。

《堤圈》堤 势长数里。

渌水堤 近西章村河沟。成化年筑。

宋村堤 明嘉靖年筑

北小王并套里宋村、解村等堤。

皇清康熙年间,知县郭尧都重筑。

黑水坑 在板桥村。势深水黑。

砚池 在宣庆关街心。其水经年不涸,本关文风于斯赖焉。

《庆都县志》

[编辑]

神孙山 ,《魏书地形志》曰:“北平郡望都县有伊祁山,有尧神孙山。”

博水 《府志》云:博水出望都东南。《水经》云:“滱水又东过博陵县。” 注云:“又北左会博水。” 今境内无此水。

祁水 ,源出完县伊祁山,经邑北、北水田等村,东流入曲逆河。

永丰河 旧《志》云:在镇东半里许,延袤十馀里,由王家营达于龙泉河,今淤。

柳宿河 旧《志》云:在村西二里许,东北达于清苑县界,今淤。

龙泉 在北龙堂,距邑北三里,即龙泉河之发源也。平地涌水,迂回南下,直抵隍中,统诸泉水东流。

坚功泉 在大西堤,距邑西北二里。东流汇于龙泉河。

黄泉、黑泉 在邑北里许龙泉河肤内,二泉相去仅丈馀,其色分明不溷。

西堤泉 有二,在小西堤,距邑西北二里。一在村西北渠,一在村西南渠,合流东汇于龙泉河。“曲家泉 ” 在城西半里曲家湾北,东流直抵隍内。

清泉 在邑西一里曲家湾南,即清泉河。发源东流入隍,经南门达北,汇于龙泉河。

沈家泉 在沈家庄,距邑西南二里。东北汇于清泉,入隍。

涌鱼泉 在南龙堂,距邑三里。北流经通济桥,东转再北腋南关,左而两分之,其一北抵隍中,其一东流汇于灞泉河。

《灞龙泉 》即“灞龙河。” 发源在龙家庄西,距邑东南三里。统涌鱼泉水,东北汇于龙泉河。

界堤 ,高一丈,阔二丈,长六丈

《容城县志》未载

[编辑]

《完县志》

[编辑]

林尖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峰巅高耸,其尖如林,故名。

白崖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峰峦耸秀,四面多白石,故名。

摩天岭 在县北二十里。

安头岭 在县西三十五里。

一箭岭 在县北四十里。

流九水 在县西二十里,乃平地九泉,水与地平,虽浅而不深,亦旱而不竭。西北干隅山半建大道观一区,一泉从石隙流出,曲曲经村,灌民田园,东流入朝阳河,达曲水村口,有古柏一株,合抱高数丈,苍翠茂郁,根植石缝中,并无尺土源头水 。其地北有凤子山,东南龙冈。朝拱水北古刹一区,柿林蓊郁,罩盖梵宫。寺前石壁数丈。岩畔古柏菁葱。中隔石磵磵横石桥。伏夏清荫幽邃。深秋红绿相映。堪入画图。洵西山之佳境也。

王哥庄村西北一堤 ,长二十度;

王哥庄村北一堤 ,长十四度;

王哥庄村外一堤 长六度。

苏头村东北一堤 ,长十一度;

抹尖口一堤 长六十六度;

北常丰村北一堤 ,长九十度;

《下叔》村北一堤 ,长四十度;

下叔村北一堤 ,长十度;

亭乡村西南一堤 ,长四十六度;

亭乡村南一堤 ,长二十四度;

亭乡村东一堤 ,长二十四度;

北城村北一堤 ,长十八度;

北城村东一堤 长十八度。以上十三堤系

皇清康熙元年夏四月创筑。

北城村东一堤 ,长十七度;

抹尖口西一堤 长六十度;

苏头村一堤 ,长五十度以上奉文量拨民夫修筑,原非官堤之处,实系河冲之穴。

《蠡县志》

[编辑]

泔河 在孟尝社,《旧志》传为田文养客之处。又

考证

谓此河即疏通其渍米水耳。

小陈河 在小陈村。水自庆都县,经村东流入安州。

甘井 在儒学西。其水甘美,汲者甚众。知县吴堂甃之,立石于侧。

《雄县志》

[编辑]

古干河 ,西北十五里。

涞河 西北十五里

罗河 ,西北二十五里。

大河 西北二十五里皆淤。

四角河 西南十五里

闸河 东南五里,人言杨延昭运粮河尚有六郎桩旧迹,延昭行六,时呼“六郎。”

运粮河 东北二十里,东南四十里亦有之,今淤。

张家淀 在《东安哥》,方十里。

姚家淀 在安哥方十里。

赵家淀 方十里

马山淀 方三里

马阜淀 在马务方三十里,亦名“马务。”

白淀 ,方二三里,白以不毛也。

稻淀 方二三里,或生稻也。

李家淀 在西楼,方四五里。

大李淀 方四五里

小李淀 方四五里

“黄淀 ,方十里” ,取土筑殿故窊。

烧车淀 ,方二十里,在雄为少,新安为多。昔人载灰遇雨而烧,故名。

留通淀 ,在小王方二十里,近留通。

马家淀 在平王方二里。

石臼淀 在李郎方五里,与新安相半,其形如臼。

董家淀 在董家庄,方五里。

莲花淀 在董家庄之南方三十里,多莲,多鹭。《窝罗淀 》在郝家之南方七八里。

白丝淀 ,在邢哥东北方十里。

钜须淀 ,在开口方十里。

菱角淀 多菱,方三里。

李家淀 方三里

《光淀 》方三里,光以不毛也。

菰浆淀 ,多菰,方三里。

蒲淀 :在下村,方十里,多蒲。

陈家淀 在大葛方十里。

五官淀 ,在石桥方三十里,下连任丘。

青草淀 在王村,方五里。

王家湾 在刘村,长一里。

矛儿湾 ,在留镇,方百馀里,上汇百川,下通直沽。水至则“江海天成,水落则洲渚星见,傍汇《田臾》,时切望洋,而神机之营地在焉。”

军窊 在西楼

戴家窊 在十里铺,方十里。

天井窊 在下村方十里。

白家窊 在上村

薛港 在西楼

花木港 在留镇

王家漕 方十里

“柳溪 ” ,即堤傍水也。

鼋窝

全生渠

杷头堤 ,西至安州新安,经县南,绕崔村、马务而东,长二百里,相传筑以捍水,可以行车,亦名“直道堤。”

大堤 ,其大谢王槐、西杨、东杨、东赵俱有之。黄花堤 在西南,多黄花。

沿河堤 在大阴

万柳堤 在县南

鲁堤 明嘉靖三十年,白沟水决,民居民田冲淹数十里,知县鲁直筑堤障之,民今赖焉。大姑堤

马务堤 相牵二十馀里。知县李一心筑西楼堤 ,长十馀里,以障唐沙诸水。

黄湾堤 长十馀里

小姑堤

崔村堤 夹河二十馀里,增高饬厚,水不为溢,民甚赖之。知县康功筑

龙华村北横堤 长一千五百八十四度。上村、下村堤 长二千三百二十九度。

王村口横堤 长二千八百一十度;

杨家庄《大河决口 》长九十二度;

王村口南堤 长一千零五十度;

王村等处决堤 长三千六百六十度。

大阴村《南堤 决》三处,长八十一度。

大阴村东堤 决一处,长三十六度。

留通村西堤 长一千零二十三度;

亚谷城堤

郝家庄堤

大谢堤

马家庄堤

常董庄堤

古县村堤

西槐村堤 、“何哥庄” 、“胡哥庄” 、“邢赵庄” 、“张哥庄等堤。”

史哥庄堤

王家台堤

龙湾 县东南十里

烹耳湾 :县东南八十里。

鱼鳞口 县东三十里,以鱼多故也。或曰“居民之密如鳞。”

开口 县东北三十五里。

王村口 县东南五十里。

清门口 县东南五十里。

《祁州志》

[编辑]

古城峰 ,旧属鼓邑,距治南三十里。巍然高耸,与山无异。谷中春月有声如鼓,今圮遗迹存焉,近深泽。

漳河 《旧经》鼓邑,其源莫考。按《蔡氏书传》,漳有二,一出上党大黾谷,名清漳,疑即此也。今流久绝,化为田。

堤有三 :一在唐河北,凡二十里有奇。干柴、红孙二口,当水之冲。正德十二年河决,嘉靖三十三年河决,皆灌城邑。天启六年七月复决,水几入城,知州郭应响重修 。一在清水河东,凡十五里,嘉靖年间修 。一在沙河北,凡十馀里,嘉靖年间修,天启七年重修。

《深泽县志》

[编辑]

澬河 即滋河,去深泽八里。按沙河北去唐河十里,自定州流入于滋,俗名三岔口。滋河去沙河五里,源于西山,抵于无极,经于深泽,入于祁州,会于二河,达于蠡吾,归于海。

石栏井 在兴化寺大殿东。邑城内家各有井近百计,相传九井石栏杆,水皆轻清,而此井尤为甘冽。

河堤 ,自西乡堤北村起,与无极县东汉村交界,至北乡段家庄止,与祁州崔章村交界,延袤逶迤,历定州东内堡、七级村等地,计五十馀里,俱系西北两乡民工修筑,然亦岁造。《考成》有周家口、张家口、杨家口、杜家口、康家口、郝家口、赵八庄、寺后口、贾家庄口、张家庄口、百花口,河湾水猛最易冲决,宜加力堤防。夏秋雨淋水发。每有獾穴鼠窦。隐开漏罅。民各照界搭铺。昼夜巡守。庶保无虞。

《束鹿县志》

[编辑]

束鹿岩 县志不载。按《祁州志》,去县北三十里,三峰耸峙。《方舆胜览》云:“岩外隘中广,可容千人。” 丫儿河 县志不载。按《祁州志》,距县十里,即滹沱之支泒也。从晋析而下,因以名焉。经县境达于深州,或断或流,遇水溢大为邑患。

堤有四 ,县志不载。按《祁州志》:“一曰赵念,二曰红花口,御丫儿河;三曰张岔口,四曰白莲口,御滹沱河。”

《安州志》

[编辑]

“苍山 ” ,见《方舆胜览》,今不可考。

双石峰 ,见《方舆胜览》,今不可考。

丘家道口河 在州东南三十里。流自高阳马家河,东入白洋淀。

朱家港 在州西南十五里。流自直亭口迳沱上村,过石桥至同口,入白洋淀。

牙家港 在州西北三里。滱水迳流之地。载《方舆胜览》。

围城堤 相传元时所建。后明成、弘间,知州王钦、宋经。正德间,李铉、赵希夔重修。

万柳堤 在州东南。自丘家道抵曲堤,长二十里。嘉靖七年,知州樊鹏筑,多植柳,故名。

安阳亭堤 在州东南三十里,自丘家道口至高阳赵通村圈头河,长十五里,高六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八尺。嘉靖乙未,知州张寅创筑。大涝淀堤 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丘家道口河东岸,自雍城村至刘家沱,抵牛蹄洼,长十五里。乙未,知州张寅创筑。后赵希夔、徐绣重建。徐漕河堤 在州西北,徐、漕二水合流之地,南北岸各五里。乙未,知州张寅建筑,后赵希夔、李应春重修。

倒乂口堤 自牙家港至杨家庄,长十二里,高七尺,阔一丈。嘉靖己丑,樊鹏重修。又转东接新堤五里,张寅、赵希夔、张稽古增修。

濡阳堤 在州北十里。自牙家港至新安长沟河,计十六里。高八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一丈。嘉靖乙未,张寅增筑。

坛台口 在州西北。自苇家口一十八处,与护城堤相接,共长一万七百二十丈。正德庚辰,知州李铉筑。后樊鹏、郑朝辅相继葺补。

东堰口 长五十丈

西堰口 长十二丈

孙家口 长二丈。俱在州东北。

边村口 长一千五百四十丈;

金鹊口 长五十丈。俱在州城正东。

《崔家口 》长八十丈,

安家口 长六十丈。俱在州正东南。

直亭口 在州西南,长九里。成化二十年,知州王钦修,后张寅、赵希夔、张斾重修。龙堂口 长三十丈。

交子口 长五十丈

《张家口 》长六十丈,

刘家口 长五十五丈,俱在州西南。

田家庆口 长二十丈

《曹家口 》长六十丈,

《月阳口 》长五十丈。

牙家港口 长四十丈。俱在州西北。

《高阳县志》

[编辑]

无影山 在旧城西北一里许。《旧志》云:“山峰日射无影,今累然丘耳。”

金沙岭 在邑东二十五里。自汜头村跨旧城,历楼堤诸落,以入任丘,隐约蜿蜒,若见若伏。或曰:“岭断处细沙如金色。”

百济河 ,按《金史地里志》曰:“高阳有徐河。百济河,今堙。”

马家河 在邑东南三里许佩城而北,汇白洋入海。盖古滱水。迳陵阳亭,又北左合博水者,蠡,盖有陵阳云。今即唐、沙、滋三水。汇蒲阴三岔口者,初,迳蠡吾,东入河间。正德十二年,蔺家口北决,遂由玉田绪口北入邑,经延福,潴为淀,又东迳圈头,受今名矣。有通济桥,夹岸堤可三十里而遥,树万柳,曰“万柳金堤。” 贩楫货舶时集。滩口亦复有缁元骚墨,结宇行吟,盖邑一逸地云。按:唐水出中山城之西,《一统志》云:在唐县西三十里,源自山西之灵丘,径飞狐倒马至唐县境,东南入祁州,与沙河合。沙去唐十里,自定州流入于滋河。滋去沙五里,源山西抵无极,经深泽入祁,合二河,迳蠡吾,绕高阳入白洋淀。

土尾河 在邑西三十里。与马家河同。出杨村河,入邑之西南三岔口,经宋家桥入安州界。远绕邑之干畛,抱安城而东,合雅儿寺河。按《宋史》:景德元年,北面都轸辖阎承翰,自嘉山东引唐河三十二里,至定州酾为渠,直蒲阴东六十二里,会沙河迳边吴淀,遂入界河,以达方舟之漕。即此水。

运河 在邑之北,而今治故丰家口也,实濒河之墟云。盖宋转漕通界河者,今堙,独秋潦澌流耳。

延福淀 ,在县西南十里,杨村河潴也。东口决则由圈头而下,西口决则拍横堤。

龙河堤 在旧城东南,延而北可二十二里,其起窝头至伍家村十四里。景泰六年,鲁能筑,其北至叫台七里。嘉靖七年,种云龙筑。万历中,冒守愚重筑。

车道口堤 在潴龙河之水穷处,以补唐堤之缺,坊曰“洋南浸” 者。万历初,冒令议筑,以安州阻三十四年,钱春始从众议,谕安州父老筑之。三岔口堤 ,在城西南,延袤一十五里,以防土尾河。

安阳亭堤 在邑之东北,长十三里,自赵通村北抵安州丘家道口。嘉靖十一年,巡抚许宗鲁题请,檄州守张寅同种云龙创筑。万历初,冒守愚重筑。

横堤 在县西南六里延福村,以防马家河之上流西决而北者。万历四年,冒守愚申两台,檄太府丞倅踏勘,数四,始议筑,东西可七里馀。三十五年,河复决,钱令率吏民增筑,顶阔五步,而西接留祥、左之南。四十年,周之藩重修。

白牛堤、骆驼湾堤 俱在邑东南,以防蠡水之溢。

《莲子口堤 》在蠡之莲子口东。

===
《新安县志》
===

渥易河 谓渥、易二水所合也。俗称“温易河” 者即此。在县西南五里。源自清苑一亩泉、安肃徐河、漕河、方顺河来。至安州大桥北,一股为长流河,南一股为渥易河,东通瓦济河,入于海。试牛河 ,在城东五里张家庄,即长流水所分,一名稠河。

芦草湾 水自安肃北由容城小里来,每遇夏秋交,直涝山西村、马家庄、申明亭、狮子村一带,此九河外水也。更猛于九河。盖以九河有河可循,此则四散弥漫,不能安常顺轨,所以为诸村首患也。

洛汪淀 在县南十八里。明成祖靖难,径过此,令军士筑台,命名曰“乐驾。”

杜家淀 在县南十里马铺村,周围十馀里。大殷淀 ,在县西北五里,即《水经》所谓大渥淀也。周回四十里,白沟河溢出,由容城天沟、芦草湾水汇而为淀。

殷家淀 在县东三里,即《水经》所谓小渥淀也,流自长流河所潴。

杂淀 ,在县西五里。周回二十里,雹水芦草湾水所潴。

鸭圈淀 在县东十里,长流河所潴。又南为杨家淀。

王家淀 在县东十五里,流自白洋来。

阎家湾 在县东南四里。世传上有居民数家,一夕风雨晦冥,陷没而成湾,乃渥《易河》所经也。大涝洼 ,在县西南,野水汇也。

长城堤 在城西,延而西北可数十里,三台、张村、涞城、公堤、留村一带共之。

砖瓦口堤 自县至留村三里。嘉靖十年,县尹周冕筑,系西乡居民往来通路。圮则西乡居民修之。

孟家沟堤 自孟家沟、李家园、韩家沟、大窑洼,系山西村马家庄、申明亭、狮子村、独家畽店、上村、张村、涞城、公堤村、六里等村地亩夫所修。独山西村派牌甲,以所患在庄房也。

圣母淀堤 自公堤、古堤至大涝洼堤,长七里,系田亩夫修筑。

殷家淀堤 系在城六里,南河、大阳一带田亩夫修筑。

“大涝洼堤 ” 系在城西街,田亩夫修筑。

大河南堤 ,自在城至马家砦、段村一带田亩夫修筑。

阎家湾堤 在县城南,长十五里,直抵安州。杨柳口堤 在县城东南,长五十里。

烧场口堤 在县城东南,长二十五里。县尹李昇筑。

白家洼堤 在县城东南二十二里。县尹李昇筑。

高家堰护公堤

雹河堰 ,自黑龙口至红石口,长十七里。

《易州志》

[编辑]

穷独山 在州北三十里,俗名马头山。其巅为寨。南麓,元何平章墓在焉。其《神道碑》学士赵孟𫖯书。

千福山 在州北六十里。山有石佛腰洞六门堂最趣,甚佳。乡民岁时祈福于此,故名。

善子洞 一名“山子洞。”

黄伯阳洞 ,在州西南八十里,深可里许,仅容一人。洞分东西,中有水二丈许。洞后崖上有石,形似云板,俗名“云板石。”

“月明洞 ” ,保定都司平安战处也。

众军山 世传明成祖屯军处。

马兰洞 ,人莫能入,入辄死。

《倒垂莲花洞 》,洞口石似,故名。

莪蘑山 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脸山。” 有龙门寺、观音阁。山半崖洞中有自来琉璃佛七十二。

官座巅 ,在州西北五十里。四山环拱,一迳而入,宛若官座,故名。有速水洞。

石虎罡 即石兽冈,在州西南六十里,有二石如虎,故名。《雹水》出此。

樊馆山 在州西南七里。是樊於期授首处,俗名“血山” ,今有村。

峨山 ,在州西一百里。诸峰俯伏森列,故名。《郡志》误列“完县。”

圣女山 在州北五里,俗名“觉山。”

范水 ,即范阳陂,在故范阳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盐台陂。”

白杨水 在州治南三?菥,源白杨岭,下通易水,又名“虎眼泉。”

雹水 在州治西南六十?菥,源石兽冈,经黄伯阳洞前东流,一名“毖水。”

圣女泉 ,即前“觉山” ,乃《濡水》支分,入城近东四里许。昔渊而不流,今无水。

马跑泉 在州东北二十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军于此。乏水,马跑地出泉,故名。

女思谷 在州西南五十里。发源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水,谓之“三会口。”

五龙池 旧《志》一名莲花池。池通源泉水,在州之西关外。明景泰四年,知州王涛疏之,以种莲花当大,比岁产并头莲,登科者倍出。今淤。惠井 在州治大门路西。明知州陈濂修。

皇清知州朱懋文《重凿》。

易水河 流在黑龙口,南连安州,西接安肃,延袤五十里。频年夏水泛溢,久未修筑。

皇清康熙九年,大尹赵士麟修堤三百二十步。

涞水县志

金山 一作金丝山。其山高峻,矗起群峰。有一岭名“朝阳” 如金,故名。在县北四十里,状类房室,昔人避兵于此,俗呼人安寨。

龙安山 山高溪深,人迹罕至,真龙所居之地,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龙湾山 在县北五十四里。麓有龙潭,人多潜匿其中,俗呼“铁叶寨。”

长堤山 ,在县西十里,特峙无群,可以远眺。马龙山 ,在紫凉山之西。

墙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形如峭壁,故名。水峪山 县西北三十五里。半厓有汍泉,故名。“对厓” 隔涧有寺,涧有石桥。遍竹山 在水峪之西,上有庵。

傅房山 在水峪西北。山畔有厓,厓上有堂,堂中有蜂蜜。

竹子缠 在傅房山之西。其地多丛竹,故名。“天堂山 ” ,在县北六十里,山势峻夹,俗呼“天堂寨。”

和尚驮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石梯寨。” 九泉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铁锁厓 在龙湾,其山高峰卓立,下有崖,水流至此,分一支入涿州,一支入涞水。

涞水 按《水经》“拒马河出代广昌县涞山,东过遒县北。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东过渤海舒县北,东入于海。” 郦道元注云:“涞水有二源,俱发涞山。”

檐车水 出檐车硎。东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檀水 出故遒县西北。檀山,在今县西。

稻子沟河 在县东十五里赤土村,系拒马河分流。

长堤 自遒栏铺直抵北山,以防遒栏河水,亦因以名社。

砖井 在县南街大悲阁前。其味甚佳,堙塞已久。康熙十三年,知县陆扆箴率京商王国相募修,建亭其上,额曰“问源亭。” 前浚方池,栽荷花,通邑赖之。

水利附

[编辑]

《满城县志》

[编辑]

夜借泊 又名“鸳鸯泊” ,在县北。往昔荒芜,民莫知垦种。明嘉靖二十七年,邑尹袁钦儒观其沮洳,相其水泉,教民排濬,开成水田二百馀亩,获利甚多焉。

市头村 沿河泉水,居民引以灌稻,为田百亩。西塘泊 即今“薄家庵” ,有古水田百亩。

贾村泊 暨夏家庄一带,亦有古水田二百馀亩。

张家庄 即一亩泉河水,旧原有水田百亩。隆庆初年,郡人孙中丞观其地多沮洳,相其水势,建石闸二座,蓄泄有法,沿河引水,开种稻田千有馀亩。

按:满之水利虽有已兴者,而其未兴者尚有一二处,志之以俟后之兴水利者,今尽属旗下屯地。

《唐县志》

[编辑]

旧《志》云:符城刘琛欲开渠引水于唐河西壖之西河村,累议不果。至金太和六年,刘弁尹唐,率吏民督成之。开渠风山之下,引唐河水灌田数千亩,又导而东,以灌邻邑田。故老相传,“唐河昔自下素村南折而东,经县南十里,流入庆都,秋水时至,松山之材浮河而下,唐民利之。后自松山禁民失材木之利。又自河流” 日猛,径自下素决而南趋,不复折而东南。乐以西,符城以东,遂溃为沙川十馀里,刘公开渠灌田处无复遗迹。

可寻。西河村、杨家、白家诸庄,皆附之水乡,而民受冲决之害。西雹水河壖古木厂旧址在焉。下素之南,遗岸尚存。县南一带一十四村地,皆飞沙随风游徙,不生禾稼,即官租地也,而河流之漕遗迹宛然。刘公之后三百馀年,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夏旱,知县杨一桂率下素温家庄民濬渠一道,引唐河水灌三庄田一千馀亩。二十八年大旱,明年再旱,复大率民为广利渠一道,自西雹水村之西,古木厂之南,开渠建闸,引唐河水东注。至南雹水村,值涧沟为桥,腾之至城子,疏冈数里,始得东。经本县三十五村、完县三村,计长七十里。分折闸渠二十五,灌地二百馀顷。至完县常丰村,入放水河合流投曲逆河,三年功乃就。立河伯祠,祀之甚详。俱载《广利渠碑》中。是年,又开屯村渠一道,引横河水灌南北屯村地四顷三十馀亩,三日而渠就。三十二年春,又旱,又率百人凿风山之麓,开渠一道,即金刘公弁开渠处也。引唐河水西南注灌罗庄南北符城三庄地。符城旧有山泉稻田一顷,开渠后,增至十顷。久之,三庄之东沙川一望尽淤而田,诚万世之利也。

广利渠二十五闸,分水时刻亩数,刊碑竖仪门外。其花名俱刊各闸碑中。

西北罗第一闸 ,自浇本村朱家庄、东北罗、上素冈北四庄,共地六顷八十三亩。初一日卯开,初十日寅闭,十六日卯开,二十五日寅闭。东北罗第二闸 ,自浇本村西高和二庄,共地一顷三十一亩。初一日卯开,初二日巳闭,十六日卯开,十七日巳闭。

东北罗第三闸 ,自浇本村地二顷四十六亩。初一日卯开,初三日寅闭,十六日卯开,十八日寅闭。

东北罗第四闸 ,自浇本村地一顷六十亩。初二日午开,初三日巳闭,十七日午开,十八日巳闭。

西高河第五闸 ,自浇本村地一顷五十二亩。初三日卯开,初四日巳闭,十八日卯开,十九日巳闭。

西高河第六闸 ,自浇本村地二顷一十二亩。初三日午开,初五日辰闭,十八日午开,二十日辰闭。

西高河第七闸 ,自浇本村地一顷六十八亩。初四日午开,初五日亥闭,十九日午开,二十日亥闭。

“西高河第八闸 ,自浇本村地一顷一十亩。” 初五日巳开,初六日巳闭,二十日巳开,二十一日巳闭。

东高河第九闸 ,自浇本村、葛堡二庄共地一顷二亩。初六日子开,本日亥闭。二十日子开,本日亥闭。

葛堡第十闸 ,“自浇本村西都亭二庄,共地三顷五十七亩,力浇醴泉地” 三十亩,共地三顷八十七亩。初六日午开,初十日酉闭。二十一日午开,二十五日酉闭。

葛堡第十一闸 ,自浇本村、西都二庄,共地二顷一十八亩;力浇“醴泉、白塔地” 二顷七十一亩,共地四顷八十九亩。初七日子开,十一日丑闭。二十二日子开,二十六日丑闭。

西都亭第十二闸 ,自浇本村东都亭二庄共地二顷二十五亩。初十日卯开,十二日寅闭,二十五日卯开,二十七日寅闭。

“东都亭十三闸 ” ,自浇本村白塔二庄,共地五顷一十八亩。初十日戌开,十五日酉闭,二十五日戌开,三十日酉闭,小月前挨一日。

南坛第十四闸 ,力浇本村北野洋、南野洋、野流四庄,共地五顷七十三亩。十二日卯开,十六日寅闭,小月前挨一日。

南关第十五闸 ,力浇本关南坛野流、张盆四庄,共地六顷五十四亩。十一日寅开,十五日寅闭,二十六日寅开,三十日寅闭。“小月前挨一日,南关第十六闸 ,自浇本关张盆二庄,共地三顷三十一亩。” 初一日寅开,初四日丑闭,十六日寅开,十九日丑闭。

东关第十七闸 ,力浇董家园、马家庄、薛家庄、徐家庄,共地十一顷四十七亩。初一日寅开,初四日丑闭,十六日寅开,十九日丑闭。

“东关第十八闸 ,自浇本关地一顷” ,十九日丑开,二十日丑闭。

“东关第十九闸 ,自浇本关地一顷三十二亩。” 初四日寅开,初五日丑闭,十九日寅开,二十日丑闭。

房庄第二十闸 力浇本庄淑闾共地七顷七十二亩。初五日寅开,十四日丑闭,二十日寅开,二十九日丑闭。

“贾庄” 第二十一闸 ,自浇本庄地二顷二十四亩。初五日寅开,初七日丑闭,二十日寅开,二十二日丑闭。

南高昌第二十二闸 ,自浇本庄地四顷八十一亩,初七日寅开,十一日午闭,二十二日寅开,二十六日午闭。

东高昌第二十三闸 ,“自浇本村地三顷一十六亩。” 十一日未开,十四日申闭,二十六日未开,二十九日申闭。

东高昌第二十四闸 ,自浇本村地六顷五十七亩。十四日寅开,二十三日寅闭,二十九日寅开,初八日寅闭。

东高昌第二十五闸 ,自浇本村地二顷二十六亩。本闸常开。

自本闸以东,经完县郭村、庄里、常丰三村,无闸。三十五年,三村民挟渠争水,改渠径由放水入河,不复经完县境矣。

按:自顺治四年圈地置“满洲屯” ,而渠遂废,非满、汉不乐有水利也。沿渠民田十之三,满田十之七,苐恐用力难均而窃水莫治,故以七十里之水利置焉不讲。呜呼!创之何难,废之何易?有可兴之利,而邑民竟不得一获其利也。今特详列其故制,以备后考举行。

《庆都县志》

[编辑]

水堰 在后营村东,距邑东十二里。按堰土筑,始于明永乐中,因迁来,率皆南人,不能服粟,故开渠植稻,爰截河设堰,以均溉之。崇祯中,邑令段纬以石易土,穴其孔于中塞之。堰下用水,则撤其塞,堰上用水,则塞其孔,蓄水甚富。后乡民无识,值亢旱水涸,遂归咎于堰决至底,其水一泄无馀蓄,上下皆匮。后虽于村西设堰。终不若旧堰之水富而能遍及也。惜乎无远识者。宁独一堰为然哉。

自是堰决后,众皆悔之,亟欲重建,而苦于力之难。齐邑宰李 阅惜乎无远识者,“宁独一堰” 之语,憬然中动。同儒学邑之绅衿偕至堰侧,相视旧址,荡然无存。乃集五村乡老及有水田人等,询问决堰情由。咸云因用水不均,一时误决,昔年有水不均,今则无水可均,情愿凑赀再修。邑宰欣然乐甚,随差役督催修理告成。又恐用水不均、再蹈前辙,令众各具情词、从公酌定、撰文纪事鑴石以垂永久。将行水沟道地土数目、详开于后:

王家营野场、南北高岭、侯驼五村,共行水地十三顷五十八亩七分六釐二毫。

“堰上行水地共七顷六亩一分六釐七毫,堰下行水地共六顷五十二亩五分六釐五毫。” 《雄县志》

长堤 三十馀里,右留赖齐观之西,县丞刘天健筑之,田千馀顷,永为民利。

《新安县志》

[编辑]

王家桥渠 ,雹流所径,即河身东西为一闸,以备旱蓄潦泄。由麦淀口入处,南北为一闸,引水东行,灌山西申明亭、狮子等村。

涞城村渠 ,雹水下流,迤东灌张村北上大小王等村,复折而东下大殷淀,与六道河渠会。六道河渠 ,淀水所流,沿堤南北为一闸,水漫衍宜稻,西行灌南北六里至小王等村。

按:诸志中《水利》,惟满城、唐县、庆都、雄县、新安五县,馀俱不载。。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