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110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十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十卷目录

 顺德府部汇考二

  顺德府山川考下

  顺德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一百十卷

顺德府部汇考二[编辑]

顺德府山川考下       府志[编辑]

沙河县

广阳山 县西七十里。盘礡高耸,而旁诸峰拱列,邑西之胜也。

赫山 县西八十里。下有龙潭,杳不可测,其前有龙神祠。

汤山 县西北九十里,下有汤泉,可浴洗。岩上有石室,绝无尘秽,土人号为“圣人室。”

凤凰山 县西四十里。按《县志》,“云雾视之若凤凰状。”

黑山 ,县西北四十里,以色得名。

禾山 县西三十里

白龙山 县西三十里

王母山 县西五十里。按《县志》,因王母曾到此,故名。

磬口山 县西南百里,即汉魏时旧铁冶地。黄背岩 县西南一百九十里。山势崇高,中有水泉。南一山五峰列峙,又曰“五指山。” 北一山平顶曰和尚脑,有兵防口。

数道岩 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涧沟之路旋绕数层,故名。有兵防口。

圣水冈 在县明德乡綦阳镇。相传旧有圣井,深丈馀,泉水甘冽,饮之可以愈疾。

龟山 县西四十里。顶伸四足,列有首尾,似龟形,故名。

小仓门山 :在县西一百里。

大仓门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唐人曾储粮于此。

五指山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远望山巅,俨若五指排列。

狼牙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

七鹗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马鞍山 在县西九十里。

鸡冠山 :在县西九十里。

和尚山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药山头 在县西北一百里。秦王曾阻水于此。十八盘山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俗呼为“小西天” ,自麓至巅,盘绕十八曲。

五明山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上有元帝庙,新建,又名为“北武当山。”

大伏岩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山腰中佛殿一座,岩石复盖之,风雨不侵。三面阻山,前一崎,路塞之,人不能入。直上登里许,曰“白龙洞。” 又里许,曰“摘星楼。”

滴水岩 在县西百里,即石盆村。石泉自绝壁而下,滴石盆中。山岩前覆,人居其下,四时汲水不竭。

舍身岩 县西一百八十里,在山右,沟径约尺许,故名。

落丝岩 县西九十里

西顶 即小西天,一名“屹老豁。” 壁立千仞,上有圣母庙。

大岭 县西一百四十里。内有关。

戴家寨 县西一百里,高峻,上平原广阔,中一池,虽旱不竭,只一径塞之,人不能入。昔人避兵多集此,有遗址在。

腰水寨 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最高峻,山腰有水。按府志及《畿辅通志》,皆以此载入邢台。梅龟寨 县西九十里,形如龟。

秦王寨 县西北九十里。

牛口峪 县西北一百六十里。有石牛,上流水至此入地。

夫子岩 县西一百五十里。按夫子岩已见邢台县,又见沙河县,其所载古迹亦微有不同。或另一岩而亦夫子所至处,未可知。今并存之。老君洞 在县西,山高百丈许。

插旗脑 县西七十里,山上有插旗旧迹。令公洞 ,县西南八十里。

千佛洞 县西七十里

梅龟活山

沙河水 县南。发源辽阳湡水。按《图考》,辽阳,山西辽州之南也。又按《县志》,沙河发源辽州,遇雨连绵,水势泛涨,行客阻隔。自南沙堤铺至南岸十里,沙滩湍污无定,难用舟楫。万历年,大水泛滥,沙堤、河心二铺,俱冲毁无存,尽属沙河。至顺治年间,奉

旨“蠲除其粮。”

新沙河 县西三十五里,有小屯。

漆泉 在广阳山,上有寺,以泉得名。按《县志》,县西八十里寺左有井,水甘,色黑如漆,故名。九家泉 ,县北十五里九家村东南,平地发源,下流溉田。按《县志》,名洛河泉,下流灌田,入浪沟河。

莲花池 县南十里普通店西北。方圆十里。每夏花开,往来游赏甚众。今废。

温泉 在汤山下,延袤亩馀,池深丈许,四时水热如沸,疥癣诸疾,浴之立效。

九龙潭 :在赫山。山极巅处,水沟如龙口。遇旱祈雨辄应。

浪沟河 县东北十五里。发源邢台县厂里村,下流经北俎、南俎、六房等村,灌田数十顷馀。普通河 ,县南十里铺村河分流。

普润闸 在县,旧名“均勾闸。” 前知府刘应节开,未就。万历九年,沙河、南和二县民告修,知府王守诚委任县典史王贺查议,兴建渠,引百泉河水,浇善下左村田四十馀顷。

南和县

铁牛山 县东北二里

笔架山 ,在城南。三峰列峙,形如笔床正对。

文庙

澧水 县西十里。水自百泉经流沙河,入县北大陆泽。按《县志》:“澧水发源自邢台县东南八里百泉村,泉自平地涌出,以百名,《志》多也。” 流经沙河,入南和境内,绕至任县东明台,汇于大陆泽。又合鸡爪河、滏阳河,通舟楫以达。

京师元郭守敬尝议“澧河失其故道,没民田千馀。”

顷后开以灌田,土人利之。

狼沟河 县南四里。沟水深广,两岸多狼,故名。鸳鸯泉 县西八里张相村南。地中并涌二泉,积水成池,民引灌田,以泉并出,故名。按《县志》,今废。

沙河 旧《志》:在城东二十里。

洺河 一名落莫河。自临洺聪山发源,由永年鸡泽至本县东三十里善友桥,迤逦以北张村、湖田村、侯郭村、泥井儿,至大陆泽,与滏水、澧水、狼沟水合。所谓“水一石得泥八斗” 者。最宜麦,颇称膏腴之地。

干河 在城东南。自沙河起,经流南和、任县,入大陆泽。逢秋则水至,三时皆涸,故以“干” 名。龙窝池 在鸳鸯泉东。方圆约四五顷,水深浪涌,虽天霁晴明,池面云雾依然。世传龙宿于此,曾有见因风雨而龙起者,故名之。今废。

清泉 在城东葭里村一里许,有泉湛然,岸多芦荻,后建寺于泉侧,因名“清泉寺。” 今泉废,寺后旧溪犹存。

“东龙池 ” ,在文昌祠前。

“西凤池 ” 在宋文贞祠前。

凤池 在城东北二十馀里凤池村。旧《志》云:“北有凤池之清景。” 因其地址,故名。今废。

白龙潭 在段村西四里,俗名“山儿空沙。” 水澄清,须眉可鉴。每当雷雨怒涛,若神龙鼓鬣其中。天旱取水,有祷辄应。

秋水潭 在城东七里,阎里村后一里。水深不测,渔人网集,明月澄碧,人在镜中。

白鹭潭 在徐家庄南一里许,广十亩馀,傍干河,水势潆洄,岸多柳,时有白鹭栖于滩上,遂以名潭。捕鱼者每得古器,斑色嶙峋,似商周间法物。

响水潭 在城东七里大郝村,狼沟河水冲决为潭,自潭渡之而北,遂成狼沟之一。支。水从潭出,奔响如雷,夜静声闻数里。每秋水涨,守土者常堵筑之。

大贤闸 坐邢台县境大贤铺前,自南豆村起,经北豆村、康家庄、南北李儿庄、康惠屯、东西贾郭韩屯至郗村止,下流磨河沟,浇田六十四顷。孔村闸 ,坐城西,自冈头村起,经本村、台上范家庄、王家庄至巩家庄止,下流澧河,浇田四十四顷。

河头郭闸 坐城西,自本村起,经马庄西韩、东韩、新寨猪窝,至李赵村止。下流澧河,浇田四十顷。

张家三闸 坐城北自本村起,经邵宁屯、小寺村、南师家庄、康家庄至武家庄止。下流澧河,浇田五十五顷。

济民闸 坐城西北,自侯家庄起,经李家庄、营儿里、大忽塔东韩岳村、薛家屯、北师家庄,至小林村止。下流澧河,浇田五十顷。

“贾宋闸 坐城北。自本村起,经李儿庄、王家庄、北师家庄、骆驼木、白佛店,至杜科村止,下流澧河,浇田五十二顷。” 以上六闸,俱百泉河水。元至正间,知县尹泰所濬。明洪武间,知县杨得安重濬。永乐间,县丞黄世通筑堤。景泰间,典史李信始教插稻。弘治间,知县门宁、陈世良、朱锐俱濬。正德间,知县刘璋复因故道增修,枝,分派别达四境焉。

兴龙闸 、坐邢台县境大贤铺前,自李儿庄起,经樊家屯、康家屯、至小户村止。下流土桥河,浇田五顷五十亩。

永赖闸 、坐沙河县境徐王村,自张相村起,经西里村、刘义屯,至砖瓦固村止。下流狼沟河,浇田五顷馀。

惠民闸 坐城西北,自河头郭起,经马庄、西北二关、沙道村、南北二李赵、范家庄、大郝村,至侯村止。下流澧河,浇田二十一顷。

邵家闸 坐城北自李家庄起,经邵宁屯,至武家庄止,下流澧河,浇田四十顷五十亩。

贾宋新闸 坐城北,自本村起、经杨家庄止,下流魏家沟,浇田四顷。以上五闸、俱百泉河水。嘉靖三十九年知府刘应节创开。

润泽闸 坐城西北。自井家屯起、经小户村、杨家、薛家二屯、至侯家屯止。下流土桥河、浇田一顷馀

博济闸 坐城西沙河县境。自徐王村起,经西里村,至刘义屯止,下流狼沟河,浇田一顷馀。以上二闸,俱百泉河水。万历七年,知县郎天秩修建。

永润闸 万历十年知府王守诚创建。引百泉河水自济民闸起,经路家庄止,下流澧河,浇田五百馀亩。

仙井 在城西北隅。台上有井,其泉清冽,水与地平,深不可测。

平乡县。无《山》。

落漠河 县西南十八里,古薄津也。本洺河分派,与南和滏阳河合流,入大陆泽。

浊漳河 县西南十里。一名柳河,古漳水也。发源山西潞州发鸠山,下流。南和按:《县志》漳水二,一出上党长子县发鸠山,即浊漳也。宋王沿所谓“漳水一石,其泥数斗” ,是也;一出上党沾县大黾谷,名清漳,东至涉县,二漳合流,所谓交漳口也。郦道元谓之衡水,又谓衡漳经沙丘台东北流入海。又按:漳水由今县城东南十五里西位村入我境,至东北四十馀里马鲁村入钜鹿境,所谓旧漳河也。今无水。

广宗县。无《山》。

洺河 县东南十五里。源出山西辽州太行山,经流广宗境内。

《老漳河 》县西北十五里马鹿村,今湮塞。《小漳河 》县西五里庄,今湮塞。

洗马潭 县北八里

潘井 县东一里

钜鹿县:无《山》。

广阿泽 县北五里,又名大陆,钜鹿大麓也。咸泉 ,《舆地志》谓“可煮盐。” 城外一里有甘泉。唐山县

干言山 县西北四里。《卫诗》云:“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即此。按《隋志》,邢州内丘县有干山、言山,是两山矣。今载于唐山,复合为一,当以此为是。尧山 县西北八里,相传尧始封于此,故上有尧祠,一名宣雾山,一名虚无山。按《县志》以尧山与宣雾山分而为二,谓宣雾山与尧山东麓接。唐会昌三年,王元达征刘祯,拔宣雾栅。又《山海经》云“邢有灌𡺱” ,即此地。卧牛山 ,县北十四里,按县志形如卧牛,故名。茅山 ,县北十五里,按县志作“旄山。”

夫子山 县北十里。按《县志》作“孔冈。”

泜水 县西二里。经临城入唐山境内,即韩信背水胜赵之处。按《县志》,俗名沙河,旧在县西一里许,南流折而东,入漳。顺治五年戊子,泛涨水自城而东,南北宽五里许,平地水深丈馀,成河,城池俱坏。康熙七年戊申,又自城北五里而东,入白家桥。

马河 ,在县西南十里。势小于泜水,而涸溢靡。

常亦东入于漳。昔人见白马东行,次日水潦随马蹄奔流而下,遂成河,故名。

柳林河 在县西南三十里。自邢村南卫东流入漳。

内丘县

蓬鹊山 县西南六十里。峰峦崒嵂,高二百馀丈,相传扁鹊昔封于此。下有鹊王庙。按《县志》,蓬鹊分为二山。蓬山者,即《山海经》所谓西北有蓬山,山形如蓬,故名。在城西十五里许。《史记》:“赵简子即中丘之蓬山,赐扁鹊田四万亩。” 鹊山在县城西六十里,山颈有白石,形如鹊,故名。东西高竦为鹊头,西背低平为鹊尾。昔有驻兵其巅者,敌仰攻不克,潜觅其尾,遂破之。

龙腾山 与鹊山并峙,相传扁鹊与虢太子游之处。山有太子岩、龙母泉、白云洞。

且停山 县西四十里。昔虢太子饮马于此,下有马跑泉。

青山 县西南二十里。旧名“黑山” ,后周改今名。汉褚燕据黑山城为帅,即此山也。

籰山 县西北十二里。砺水之源,出于山阴孤山 县西十七里,其形孤峙,故名。按《县志》,孤山又名忧心山,分三枝,虢太子思亲处,故名忧心山。又按《畿辅通志》无孤山,而有思亲山。下云“在且停山东,距县十七里。” 而府志、县志又别无思亲山之名,意思亲山即指孤山而言之也。孤山三枝,左枝即籰山也,馀二枝见下。天“台山 ,县西六十五里,东连黑壁,上有九仙洞。”

上凌霄山 ,县西七十五里,其峰峭拔插空,故名,上有寺。

百花岩 县西南六十五里。花木繁荫可爱,故名。

夷仪岭 县西十三里。南有夷仪城,故名。“锦绣堂 ” 县西一百六十里。岩石五色,形类龟坼,故名。有兵防口。

鹤度岭 县西一百七十里。峰高,惟鹤可度,故名。有兵防口。

永固冈 县西十里,出白土,其腻如粉。

邵明冈 县北十五里。冈出青石,可施锥凿。老人峰 县西一百七十里,山峰突起,如人立然,故名。

虎头山 在鹊山东

石河山 即孤山右枝,由郊台而东者也。按《县志》作石河冈。

双峰山 即孤山中枝由响冈而东南者也。白银山 ,在县西六十里鹊山南。上出云母,遥望如银。

“黑璧山 ” 在天台山下,其色多黑,故名。其麓有兴化寺,岚光树色,掩映梵宇,亦郁然一佳境也。“夹耳山 ” ,在鹊山西,如人耳相夹,故名。

石梯山 县西北五十里。山东有风磨庵,势亦巉岩。

十八盘山 县西七十里。山之盘道十八,故名。“嘲崖 ” ,去县一百七十里,在邢台县马岭之北。“白云洞 ” ,在鹊山,时多白云。

九仙洞 ,在天台山半岩,俯临涧壑,下窥无际。观音洞 ,在白银山北。

《朝阳洞 》在山深处,俗呼为“片风窑。”

乔家洞 ,在太子岩东。危险难度。

漫天岭 在鹤度岭北

麦穗岭 在漫天岭北

龙驹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昔有龙驹出山窟,故名。

夜歇岭 在县西六十里。

乜须岭 ,在县西北九十里。

马峰冈 在孤山东。由北苓而东为籰山,为马峰冈。

“卧龙冈 ” 接“马峰冈。”

横冈 卧龙冈南

“仙人冈 ” 在孤山东,与石河冈连。

娘子冈 ,在仙人冈南。

“响冈 ” 与《孤山》正对。

程子冈 县西南三十里。程子华家于此,后因以名。

爱子岩 ,在县西一百七十里,由将军寨稍北,与老人峰连。

圣佛岩 在县西南

将军寨 ,在县西一百七十里嘲崖下。旧传铅矿出此,今不识其处。

周王寨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寒山脑 ” 在太子岩前。

杏峪 ,在鹤度岭北,与寒山脑接。

“云凸 ” ,在鹤度岭北,与漫天岭接。

白草坪 在赞皇县,婆婆庵东。

胡姑脑 由麦穗岭东南,为“胡姑脑。”

瓮肚坡 在鹊山东

沙河 出自蓬山,东流八十里入泜河。

泜水河 县北尹村,东流过唐山入漳。按《县志》,韩信背水破赵兵处。《山海经注》云:泜水敦与之阴,经中丘东流,发源自鹊山西南胡姑脑,由烟南、漳磨北,至石关,会临城西北诸水,东下经塞底,至临城县南,又会西北诸水,合流至尹村,势欲滔天,抵唐山县西门,转而东,转而南,东流入于漳。此即鹊山第一川也。

砺水 县西北十五里。其水可砺刀剑。按《县志》,砺水一名渚水,出籰山之阴张耳沟 ,县西二十里。

程家湾 县西南三十五里。

洗肠泉 县西十三里

七里河 城南七里。发源自西丘村、程村田间沟浍之水,由永安鲁亭经河村而东,至留孙村、黄釜村,散于田。

小马河 城南十里。发源自龙腾山下,东流至九里冈,会任庄、和庄之水,经柳林郊台为马河,疑即唐山县马河上流也。

西庞河 在县南二十里西庞村。由马河转而南,合靳郎之南河为西庞河。

东庞河 在县南二十里东庞村折而东为东庞河,至张沱分为二。其东下者为小马河,经小马村;其决而南者,傍铁顶墓抵垒东,合流至夏侯村,散于田。

李阳河 城北五里。发源自且停山之东,有二焉,一自扬武川北苓而来,一自石河西丘而来,会于城西一里许。转而北,折而东,过女儿桥,至唐山之西周东梁二村,散于田。

鹊山第二川 :发源自婆婆庵,东由白草坪、漫天岭,至冯沟、云凸、白塔,而南至侯家庄、

鹊山第三川 ,发源自婆婆庵西天井杏峪、锦绣堂、老人峰,至嘲崖会西来马岭水,东至侯家庄合流,经邢台之北店、宋家庄,出龙门东南入青山村,又东为邢台之荆村河。

九龙河 在鹊王庙前西山一派九水合流于此,故名。按:《一统志》,内丘西有龙腾水,其源出自龙腾山。

扬武川 ,在县西二十里,张耳练兵处,稍西为张耳沟。

任县

龙冈 县南。东西长二十里,相传台南堡为“龙头” 云。按:此与邢台县“龙冈” ,盖异地而同名者也。岭南冈 ,县北二十里。

沙冈 县东北二里许

澧河 县东十五里。上接南和,下达隆平。按《县志》,“在县东二十里” ,发源自府西露罗诸山,其源有二:一自猪庄之北川来者,曰乌梅河;一自温泉之南川来者,乃洪河分流也。直至南和县东北十五里至大赵,又十七里至郝桥。河岸低薄,常汜滥,决口郝桥北五里入本县地,至圪塔台前西合百泉,入鸡爪河。

蔡水 ,自邢台达活,经流县前,入澧河。按《府志》只有“蔡水” ,《县志》只有蔡河,似一水而源流各异,非一水也。故今载“蔡水” ,后仍载蔡河。

圣水井 县西北十五里。遇旱,祷雨辄应。按《县志》,圣水井河发源本县西北界井泉从地涌出成河。其南有蔡河,合入至北张村东北至南有马河,合入至东马桥东下六里许,合入达活河。大陆泽 县东北十里。渟泓百顷,一洲中峙,俗名小东湖,又名张家泊。按《县志》,“诸河之水,皆汇于此。” 万历间,漳水一支,由广平曲周泛入,改名“漳家泊。”

达活泉 旧名蓼水,发源自府西北达活泉,泉南一泉曰紫金泉,从南入郡濠,即牛尾河也。泉北一泉曰野湖泉,三水汇流,总名曰“达活。” 旧与牛尾同入,故亦名牛尾。今北徙经邢之李道村,东北入本县地。至赵五家圪塔台南,有顺水合入,至薄村方自西有蔡马圣水河合入,至圪塔台南合百泉河。

百泉河 一名“涡水” ,发源府东南葫芦套黑龙潭,多泉,涌流,直至南和县贾宋村东入本县地,至王村方西有牛尾等河合入,至圪塔台入鸡爪河。东南有澧河、殷陈沟合入,至邢家湾合入滏阳河。

沙河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发源邢西栲栳洪。

山曰“洪河。” 下合沙河县西北之温泉、至鸡泽浮屠店东北与洺水合流、下为沙洺河。经南和县之北高村、迤西入本县地、至石家沟

洺河 在县东二十五里。发源太行山,自临洺关至鸡泽县浮屠店,东北与沙河合流,下为“沙洛河。” 经南和县之北高村,迤西入本县地,至石家沟入滏阳河。

滏阳河 在县东二十里。一名“浊漳。” 发源河南彰德府之磁州,至平乡中义畽桥,入本县地统泄大陆泽诸河之水,经隆平东直北下达天津入海。今水势变迁,沙土淤高,水反内溢。

蔡河 在县北十里。发源府北梁原店之西山,经邢台县之时村,村后又有泉水合入二里许至本县地。一南向环城濠,一北向东折穿城出北门,合濠水东流入圣水河。

马河 在县北二十里。发源邢之西山马岭川,至北盖宗入本县地。旧由桥头、尹家庄、吴铁家庄、冯村、北留寨入泊,因故道迷失日久。今随水势,自北张东北引合圣水河。

泜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自临城县西山,旧由神槐树经唐山、隆平东北,下至宁晋县,入滏阳河。今自唐山县南向大市口、贾村、魏家庄、大庄头入本县地,由张村、王村入泊。

泲河 在县东北。源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旧直北合泜河,今由唐山之干言屯至牛村入本县地。经薄村东南合于马河。

牛家口河 ,漳水支河也。自曲周县经平乡中义畽入本县地。南新庄,至邢家湾合于滏阳河。程寨河 ,沙河支流也,一名“新沙河。” 起自沙河县南,经鸡泽县之柳下村,有柳下泊之水合入至南和县回家庄、侯过村、徐家庄、郝桥村四处俱有沟,沟悉引澧水,俱合入新沙河。由郝桥村六里入本县地,三里至程二寨,转西二里至骆庄,折北四里至达家庄,五里至东盟台入泊河。以“程寨” 名者,志害也。

刘累河 ,滏阳支流也,一名小漳河。起于广平府西南阎村闸,永年县西乡胡贾等村,引水泛滥,环府北堤外东下,由南和县之北高村入本县地,二里至双峰头,三里至刘累村,四里至甄方庄,西入沙洺河。地势洼下,受害独多,故河名“刘累。”

牛尾河 在县西南。发源府西北之紫金泉,流环郡城,至北门之东而东北下,自高庄桥经邢台之张村、萧、五家桥河渠等处,至李道村,东南入本县地河头村,至大宋村合入顺水河。顺水河 在县西百泉河北,交流乃邢台之东,汪大贤、“广润、博济、永泽、重兴” 等十八闸之溃水。经石井、贾郭等处,至南和之贾宋村,东入本县地。其北又自邢台之牛尾河分水,经县南至大宋村,二水合流,至赵五家圪塔台,合入达活河。殷陈沟河 、百泉河南支流也。上流有二:一系南和之贾宋、邵宁屯,两闸七桶之溃水,十五里入本县地白佛店,经杜科、单家庄、邵家庄;一起本县大宋村、胡家闸,经胡家庄、翟家庄、陈家、杜科、杜家庄,至邵家庄后,二水合流,经骆庄方,入台南、店东、新建三桥,下流而东北入澧河。鸡爪河 在大陆泽东北,为诸河尾闾,通滏河,直北有沟名“小鸡爪” ,亦可去水。今滏水反内溢,随浚随淤。

古滏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穆家口村北。昔时统泄诸河之水,去五里许接隆平界崔家楼。明嘉靖六年,知县李镛合真、顺两府夫役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上下相距四十里,深广各丈许。水顺下流,直抵天津入海。不独任地可耕,而钜鹿、隆平尽为膏壤。《碑记》尚存。至今淤为平地,水不能泄。任之受害者凡三十七村,而隆亦不无淹没之患。

黄家沟 在鸡爪河南

杨家沟 在鸡爪河南

张滋沟 ,在鸡爪河北。

石家渠 在县东邢家湾。按黄杨、张滋等沟,石家渠分泄众水达滏河,今滏水内溢淤不能疏。永惠闸 在城东,计八十七处,俱旧渠本百泉河水,接南和境,由贾宋村起,经大宋林郭村,至甘寨村止,浇田五十五顷,下流入大陆。

通顺闸 在西关外

甘泉寨闸 在本村

河头闸 在本村

护诚闸 在西留村西南。

永济闸 在边家庄。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徐璘建。

天口闸 在本村

田家庄闸 在本村

吴家口闸 在本村

邓家口闸 在本村

王家湾闸 在本村

贾家闸 在本村

边家庄闸 在本村

恒利闸 在西留村北

顺德府城池考[编辑]

本府。邢台县附郭。

府城 ,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相传以为齐桓公所筑,事既久远,初无载籍可据。及考之隋

《图经》
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岂春秋时齐桓
[编辑]

公率曹卫所城,而石勒增之,是未可知矣。沈存中又谓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呼为卧牛城。又传“城西南有拴牛石,东北有牛尾河,故名。” 未知孰是。隍深丈许,阔五丈,旧引达活泉水入城,周流街市。旧《志》:城中有板、石二桥,此其征也。今水久不通,桥亦湮废无存。城门旧止二重,天顺四年,郡守济宁杨浩各增甓城二重,起层楼其上:东曰“朝阳” ,西曰“阜安” ,南曰“通远” ,北曰“拱辰。” 成化二十一年,宝鸡林恭复筑堞,四隅起楼并箭楼、逻铺。东、南、北门外,复筑三石桥,改题门:东曰“弘济” ,南曰“来薰” ,西曰“挹秀” ,北曰“承恩。” 嘉靖元年,弘农王言重修。三年,通判袁咨濬隍,又深于昔,植柳千株。万历十年,嵩县王守诚始易之以砖石,石基高丈馀,自基及墙共高三丈五尺,厚五丈有奇,围十三里二十丈,楼台警铺逐一改作,视昔倍三之一也。又于四隅、四门共添马道五,改题南门曰“率宾” ,取合九省而北达京师之义。东曰“望齐” ,以齐有城邢之功;西曰“归安” ,以邢西有夷仪之迁;北曰“鸳水” ,厥水在北,因以为名。濬隍视昔更深且阔,仍于堤上筑墙,以防剪伐。推官王宣化署府,又树柳凡数千株云。

按《邢台县志》:北门又曰“国士冲豫让桥,因以为名。” 隍濬后,因连旱水涸,隍内种禾渐以湮塞。万历十八年,知府张延庭、知县朱诰复加浚治,水复盈隍,周围树柳数千株,而堤上废墙复加筑治,以禁剪伐,又巍然成胜概矣。

外州县

沙河县城 按《畿辅通志》,始建无考。先是尝罹水患,移城于山西小屯,明弘治十八年还旧。知县张瑾重筑城,周围五里二十步,高三丈,广一丈有奇,池深二丈,阔如之。

按《沙河县志》:“‘崇祯十三年,知县崔锺英,节城五尺,南北二门,南曰咏薰,北曰拱辰’。崇祯十三年,知县崔锺英修南北门,砖城九十二丈七尺,隍深一丈有奇,阔二丈。顺治十五年,知县冯源周围培栽柳树。”

南和县城 按《南和县志》:“旧土城方四里。元至正年,县令尹泰修筑。明正统十四年,知县王渊建四门。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尹祯重修,开濬濠堑,创砌石桥。弘治三年,知县门宁建城楼四座,岁久倾圮。正德九年,知县李希夔重修,城高三丈,池深阔各二丈有奇,添设城楼、角楼各四座。嘉靖二十二年,知县屈作城垛口” 易以砖。兵备道陈公明于堪舆遂开正明门,正对文庙。崇祯十一年兵火之后,灰烟一炬,止留东城楼一座。崇祯十二年,知县谢继迁修为砖城。高三丈,广一丈,池深二丈有奇,阔如之。

平乡县城 ,按《畿辅通志》,即古南䜌城也。周围三里二十三步,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明知县丘陵、王濬、郭惠、马思聪、孔彦光、何允升、王应各增修。

按《平乡县志》:“宋太祖建隆年,因漳河决,旧城坏。至真宗大中祥符年,徙置县城,即今县治。至明正统六年辛酉,知县丘陵修。成化元年乙酉,知县王濬修。正德五年,知县马思聪改建六城门,南曰来薰,北曰拱极,东南曰迎旭,东北曰捧日,西南曰寅饯,西北曰眺霞。” 万历十一年,知县王应修城,修城门敌楼。

广宗县城 按《广宗县志》:“县城周四里九十八步,崇二丈三尺,阔二丈七尺,上阔一丈二尺。隍深丈馀,阔二丈。明正统四年,知县王义筑。成化元年,知县刘俊建四门,上各置楼。正德十五年,知县游伸重修。隆庆四年,知县张民范增缮之。高西门楼,易土堞以砖。万历二十二年,知县马协培其倾圮,益堞濬隍,辟复马道” ,增建四门瓮城,甃以砖石,捍以铁门,而层楼其上。副使关西

王公学谟碑其事

钜鹿县城 按《钜鹿县志》:“旧城在今县北十有一里。唐端拱元年,因漳水大患,民无安居,遂徙县于东南隅,即今邑地,旧址尚存 。城方七里十三步,高三丈,基阔三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池附于城,深一丈五尺,阔二丈。初辟四门,南迎薰,北拱辰,东通阳,西安德。嘉靖七年,知县张光祖重修聚奎门,俗称为小东门。” 通旧为五,今塞。迤西对直学宫,城上复建一楼,名曰“桂籍。” 三十年,知县王宫增修女墙,砖砌垛口凡七千六百二十八。知县孔学易增修戍楼。万历五年,知县张东晓重修城墙。万历十二年,西门内知县何文极重建砖屏,周围戍楼、了墩、巡铺一十二座,俱重修郭去城里许,即御漳水之堤也。至崇祯十二年,知县孙《接武》《通包》为砖城。顺治六年,知县刘洪进增修城门楼四座,远望巍然,盖城头窝铺百有馀所。顺治十七年,知县王鼐创修西门外炤壁一座,以固风气。

唐山县城 :按《唐山县志》:“城周围三里许,池称是,前无所考,惟金围八里。元至正间,县令齐光祖以红巾乱,民寡难守,就东南隅城焉,即今城也。明成化中,知县祁司员葺之,厚八尺,高三丈馀。后知县贡珊、和承芳各加修葺。嘉靖间,知县张天禄始建南北城楼及四角楼,制始完备。至庚戌,知县冀国又增修之,虽基域” 未拓,而加高加广,甓内墙益重,门增所未有,屹然永赖矣。万历壬午,南城楼颓圮,知县李应奎重建。丁未,知县杨于国修葺。崇祯六年,知县刘经理以正北门“文星不耀” ,改置干向,修北城楼。崇祯七年,知县谢汝明修南城,皆高旧楼一倍。

皇清顺治戊子,“泜水冲城。”康熙八、九年间,知县孙缵。

修葺城之南隅,接有附城,广如县城之制,而袤倍之,崇仅杀半。辟立三门,启闭一如内城。盖嘉靖初知县盛鼎所创建。戊子泜河泛溢,周围垣墙,十坏八九。康熙十年,知县孙缵重修,复立三门,亦如旧制焉。

内丘县城 按《内丘县志》,据《山海经》《史记》,县之设盖远矣,莫详其始。唐文宗太和九年,河龁西北隅,乃东迁焉。今城之西垣,即旧城之东垣也。北城古迹犹存。正德六年,知县王琄重修,周围四里三十步,增副城,围七里。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杜璁重修,高三丈,根阔二丈,顶阔八尺,垛口一千一百七十,弩台十六,门楼四。崇祯八年,流寇逼扰,知县王世泰以守垛人寡,并为六百二十垛。十年,知县张文昺濬池及泉,门增三层:东曰《迎旭》,西曰《固域》,南曰《威远》,北曰《清啸》,嵂然峨然,可恃以无恐。十一年,本县知县高翔汉增高濬深底,巅彻七丈。

任县城 按《任县志》:“旧系土城,周围五里五步,高三丈,基阔四丈,上广二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为门三,东曰巩固,西曰金汤,北曰锁钥。上建楼橹,门外皆设吊桥,创自元至大间。明景泰五年知县刘誉、成化中知县熊崇德、弘治中知县韩濂,俱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县曾守成,更葺之,高广倍昔,建角楼四、女墙,易以”砖。万历元年,知县袁阙。辟南门四十四年,本府通判署县事凌子任谓“不利于士子”,塞之。崇祯十三年,知县卢时升以守御难恃,尽以砖筑之,建敌楼三,炮台二十四,女墙七百六十四,窝铺,称是巍峨壮丽,甲于诸邑。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杜天成重修,计三百八十丈《一》

尺。八年,知县赵祥星遍植榆柳于城河两岸。康熙七年,水冲坏西城八十五丈。八年,知县季芷重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