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1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五

  兖州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职方典第二百十三卷

兖州府部汇考五[编辑]

兖州府山川考四[编辑]

水利附[编辑]

西汉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今曹州正南二十五里,有《金堤集》。

武帝元光三年春,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其后二十年,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天子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负薪寘河,乃作《瓠子之歌》。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 瓠子河在曹州东北六十里。成帝建始四年,河决东郡金堤,灌四郡三十二县,居地十五万顷,坏官亭庐舍“且四万所。”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修汴渠堤。初,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其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兖、豫怨嗟。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于是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之,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每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泂注,无复溃漏之患。汴渠堤,即汉文帝时所坏金堤也。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故迹。唐文宗开成二年夏,河决曹、濮等州。

后唐同光二年,塞杨刘决河。先是,梁攻杨刘,决河水以限晋兵,为曹、濮患。至是,发滑、汴兵塞之。未几,复坏杨刘镇名,在今东阿境内。

后晋天福三年冬十月,河决郓州。开运元年,滑州河决,浸注曹、单、濮、郓五州之境,诏大发丁夫塞之。三年,河决杨刘,西入莘县,自朝城北流。周世宗显德初年,河决东平杨刘口,宰相李谷监治堤,自阳谷扺张秋以遏之,水患少息。然决河不复故道,离而为赤河。

宋太祖乾德二年,赤河决东平之竹村。三年,河决阳武及孟梁郓澶发州兵治之。

开宝六年六月,郓州河决杨刘口。七月,河决单、濮州。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河大涨,蹙清河,凌郓州,城几陷。八年五月,河决滑州之韩村,汎澶、濮、曹、济诸州,东南流,至彭城,入于淮。塞之弗就,乃遣张齐贤以太牢加璧祭白马津。

真宗咸平三年,河决郓州王陵埽,浮钜野入淮、泗,水势悍急,凌逼州城。

天禧三年,河决滑州,泛澶、曹、郓入淮,发九万兵治之。

神宗熙宁十年,河决澶州之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逾年,从文彦博之议,决口塞,改曹村埽曰“灵平。”

元文宗至顺元年,河决曹州济阴,新旧诸堤一时尽坏,有蛇出没于中。

顺帝至正四年,河决曹州,漂没济、曹、丰、沛郡邑十八。遣工部尚书贾鲁发丁夫十五万,挽河东行,使复故道,由淮入海。二十五年春,河徙曹、濮。先是,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至是复北徙,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民皆被害。

明洪武元年,河决曹州双河口,流入鱼台。命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入于泗,以通漕运。此即牛头河永通闸河道也。二十四年,河决原武县黑阳山,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过安山,而会通河淤,乃自济宁以北,陆运至德州下河。

永乐九年开会通河,遣侍郎金纯从汴城金龙口下达塌场口,筑堤导河,南入淮漕,以接运道。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开封城北经曹、濮,北冲张秋,溃沙湾东堤以达于海。命工部尚书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继塞之,弗绩。景泰四年命都御史徐有贞治之,沙湾始塞。乃于开封金龙口筒瓦厢开渠三十里,引黄河水东北入漕河以济运。

弘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淮。一自金龙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决张秋运河。命刑部侍郎白昂治之,役夫三十五万。遂塞金龙口于荥泽,开渠导河。

由陈、颍至寿州达于淮。五年复决金龙口,由黄陵冈北趋张秋,绝运河而东,掠汶入海。命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以丁夫十有二万,往治决河。乃先疏祥符、荥泽上流,东入于淮。又疏贾鲁旧河四十馀里,出之徐州。支流既分,水势渐杀,乃筑塞张秋决口,又于黄陵冈之东西筑长堤各三百馀里,“金龙口之东西筑长堤各二百馀里。” 于是黄河东流经归德、徐州达于淮,而张秋之决遂塞。

正德四年九月,河决曹县杨家口,奔流曹、单二县,直抵丰、沛,遂成大河,塞之不克。八年七月,河决曹县天仙庙、孙家口三处,曹、单居民被害益甚。诏遣都御史刘某祭告,河退百二十步。十年夏四月,河决焦家潭,命都御史赵潢治之,奏“添曹、濮兵备副使兼管河道一员,管河同知及曹、单二县主簿各一员。” 十一年,河北侵至大堤,遣河道侍郎赵某祭告。河退八里。

嘉靖六年,河决曹、单、城武等县梁靖口处,冲入鸡鸣台。八年,河决飞云桥北,徙鱼台、谷亭、舟行闸面。九年,河决塌场口,冲谷亭,历经三年,淹没庐舍,水患不息。二十六年,河决曹县,东冲谷亭,运道复淤。二十七年,河决段家口,分为六支,俱由运河至徐州入洪。又分一支,由砀山坚城集、下郭贯楼,从小浮桥入洪,新集遂塞。三十六年,河决原武,经流山东,冲陷曹县城池,溺死男妇数千馀口。决开北大堤,由城武、金乡入运。三十八年,河决旧老堤南长堤,直抵漕运。四十四年七月,河决曹县。自棠林集以下分为二支:其南一支绕沛县戚山,流入秦沟;其北一支绕丰县华山,出飞云桥,至湖陵城口,漫入昭阳湖。沽头一带运河湮塞,命工部尚书朱衡治之。先筑马家桥东堤五十馀里,遏河使出飞云桥,尽入于秦沟。乃开新河,自南阳至留城一百四十一里。河患始远,漕运复通。

万历十五年,河决金龙口,冲溃曹县白茅村长堤,东明、长垣二县几至湮没。遣都给事中常居敬行视,寻即筑塞。常居敬屡疏:“理漕必先于理河,治河即所以治漕。” 前后列款条奏,经吏、工二部复准施行。二十五年,河决单之黄堌口。总河杨一魁大挑李吉口,又濬小浮桥,筑小河口治之,河患暂息矣。三十年,河决单县东南。总河李化龙大濬朱王口治之,河归故道。

崇祯二年,河决曹十四铺。四年决单流河口,又大决荆隆口,总河李若星治之。及至五年、九年、十年,河连决曹县曹家口,总河周鼎塞之。

皇清顺治元年,河决单柳河口,又决曹流通口总河。

杨方兴治之。康熙元年,河决曹、石香炉口,总河朱之锡塞之。康熙九年,河决牛市屯,又决单、瞧龙寺,水势汹涌,民舍漂流。总河王光裕为开引河一道塞之。曹、单二县为东省黄流冲决要害,而二县境内险要岁宜修筑之处,在曹以《傅家集》为第一,《青俸集》次之;单以瞧龙寺、石家楼为第一,邓家、董家两水口次之。傅家集为扫湾迎溜,最为不测,水势悍急,秋伏水发,护堤不足捍也。康熙十七年,总河靳辅于南岸挖引河一道,使水直捷东行,以杀其北冲之势,斯护堤可保。青俸集亦系扫湾迎溜,故于常家楼前筑月堤,施家楼前筑拦水以备之。而常家楼、樊家楼、孙家楼三处各筑堤防之。瞧龙寺月堤一道,顺治“六年筑,以御漕境满河之水。今为黄水沙淤,故加高。石家楼拦水坝堤临河扫塌,故加厚拦水坝大堤外黄家营庄河岸低漥,黄水发先从此出漕。故于本庄迤东横筑缕水堤一道,以防河水之发。邓家水口原有旧堤,堤根单薄,黄水涨发出漕津水,故于北面加帮戗堤一道” ,是皆曹、单二境之急务也。单黄河南岸与河南虞城交错,有遥堤长二千四百馀丈,残缺已久。康熙十九年,总河靳辅巡视,与河切要,檄调濒河曹县、曹州、定陶、单县、城武、金乡六处徭夫并民夫,加帮高厚。又挑两月河,引水杀流,河不为患,黄河正道

黄河自河南考城而东,至于曹县入境,县在河北七十里。又东至于城武县,县在河北五十里。又东至于丰县,入江南境。列其堤岸于左:“旧老堤 ” ,自东明白茅村起,至曹县遥月堤止,长八十八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四十四座,俱属曹县。

太行堤 在旧老堤之内。自魏家湾起,至城武县堤界止,长六十二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三十一座,属曹县。又自城武县堤界起,至双堌集止,长三十八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十九座,属

城武县

缕堤 在太行堤之内。自“曹县遥月堤起,至单县堤界止,长四十九里。每二里为一铺” ,堤铺十三座,属曹县。又自单县堤界起,至砀山县堤界止,长五十八里,属单县。

《南长堤 》,自焦家坝起,至罗家坝堤界止,长八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三十七座,属曹县。又自罗家坝起,东至丰县堤界止,长七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十三座,属单县。

里河堤 自王经庄起,至考城县堤界止,长三十里。又自李居庄起,至曹家集官厅止,长二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二十五座。

遥月堤 在旧老堤之东,长十七里。每三里半为一铺,堤铺七座,俱属曹县。

月堤十有三 :曰“孔宣庄月堤,长十七里;曰娘娘庙坝月堤,长一里有奇;曰龙王庙月堤,长二里有奇;曰冯桢庄月堤,长四里有奇;曰孙家道口月堤,长四里有奇;曰牛市屯月堤,长七里;曰曹家集东月堤,长四里有奇;曰刘蒲庄月堤,长三里;曰清凉寺月堤,长三十里有奇;曰汪家厂月堤,长六里有奇;曰吕家厂月堤” ,长五里有奇;曰“禹王庙” 月堤,长六里有奇;曰“纪家店” 废堤,长六里有奇。皆属曹县。

坝十有四 :曰武家坝、曰李家坝、曰孙顶坝、曰赵璇坝、曰董来坝、曰崔家坝、曰焦家坝、曰陈士廉坝、曰新月坝、曰荣家坝、曰王家坝、曰曲家坝、曰高家坝、曰解家坝,皆属曹县。包大爟曰:“《考工记》匠人之职,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水之冲决堤岸设焉,凡以防之也。” 距河二十馀里,有旧老堤,北大堤矻如巨防,古人不与水争尺寸利,故堤防若此。后世居民嗜水之利,而忘其害,滨河而居,奄忽被其溺,识者悯之。于是当河之冲,筑土而培之,谓之月堤。于河甚迫,于势甚危。惧其决也,于是又绕其外,培土以防之。有里河堤,有缕水堤。堤有铺,铺有夫司守。犹惧其决也,又有南长堤,其铺夫一如缕水之制。长堤之外,然后旧老堤北大堤在焉,盖距河虽远,而堤防甚固矣。《记》谓“善防者水淫之。” 淫液下流,堤防弗坏,民获宅土之安,漕无冲突之患,堤之不可已也如此夫!

黄河北决故道

由仪封县而北,入曹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若千里,应管河岸南自仪封,北至定陶,长四十里,自黄陵冈筑成,水循正河,此道淤塞,黄河故道至县境,分而为二,其别为贾鲁河。

贾鲁河 昔元时所开道也,在县西南。西起黄陵冈,东至阳青村,长若干里。黄河自金龙口北决,至此分一支,东流入徐州小浮桥,其一东北入曹州境。

由曹县而北,入定陶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二十五里,应管河岸,南自曹县夏侯浅,北至曹州程义浅,长十九里。今河归正流,此道俱塞。由定陶而北,左为曹州境,州在黄河故道西岸五里,应管河岸,南自定陶,北至郓城红船口,长一百二十里,其名为“双河口。”

双河口 一曰“灉河。” 黄河自曹县入境,至州城东,折而北流,分为二支,其一支入于雷泽,其一支入于郓城,谓之“双河口。” 黄陵冈既塞,涸沽不常。双河口水又东南流为牛头河,经嘉祥、济宁,至鱼台塌场口入漕。是南北决道,皆于州境而分也。

由定陶而北,右为钜野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八十里应管河岸,南自曹州宝珠寺,北至曹州子家口,长十二里,其名为“安兴墓古河。”

安兴墓河 ,亦黄河支流也。由曹州入境,迳城西北,又东入于张秋,旧为估人往来之地,张秋决塞,此渠不通。

由曹州而北,入郓城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三十馀里应管河岸,南自曹州沈家口,北至寿张黑虎庙,长一百九十七里,其名为“西里河。” 西里河 即灉河下流也。双河口之水,既分而二,其一支至县西南红船口入境,流迳县西北四十里,出水保北,为五岔河口,受冷庄河水北流。其一支出于雷泽,至白家河入境,绕金龙王庙后,迳县西北,折而东流,又分其一为冷庄河,西北流迳古廪丘城,至五岔河口入于灉河。由郓城而北,入寿张县境。县在黄河故道西北二十五里应管河岸,南自郓城之王亮口,北至东平之鱼护口,长三十里,其名为范城河,又为土河。

范城河 ,在县南十八里。即灉河下流也。由郓

城来,至县境黑虎庙,迳故范城,东至张秋南沙湾冲漕东决。

土河 在县南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河决阳武之黑洋山,由范县入境,东流入于张秋。每夏秋水盛,犹可通舟。

由寿张而北为东平州境。州在黄河故道东七十里。西南自寿张之范城浅,东北至阳谷之高吾浅,长五里。其别为金线闸支流。

金线闸河 在戴家庙。弘治中建,泄漕渠之水,由西旺入大清闸。上有桥,曰“三洞桥” ,属寿张境,盖古济水道也。

由东平而北,为阳谷县境。县在黄河故道西北六十里应管河岸。西南自东平鱼护口,长六十里。由阳谷而东北,为东阿县境。县在运河东岸。河决张秋沙湾,横冲漕渠而东,其名为小盐河。县境之北,又有古黄河道。

小盐河 在张秋东岸,古之马颊故道也。马颊,济之支津。《水经注》曰:“济水至寿张,分为二水,其支津西北出,谓之马颊。马颊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迳桃城东。东阿,桃丘也。又东北迳鱼山南,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 又曰:“济水至鱼山南,左与马颊水合。” 今小盐河庞家口在鱼山南,入大清,是其地也。正统、弘治间,河决张秋,皆由小盐河流入大清。张秋东堤既塞,其地涌泉如线,南流数百步,汇而为渊,方数十亩,谓之“黑龙潭。” 通政韩公筑山其上,命曰“戊己堤。” 黑龙潭之水,绝之于渠。其稍东出,由大洪口故道东流至陈琦口,受五空桥水。北流至关山,又东流至鱼山,南入于大清河。其水涵浸浟湙,平时不通“舟楫,雨水泛涨,则鱼山盐舟稍上,至于张秋,不能上,则至鱼山而止,故谓之小盐河 。” 按宋《河渠志》:“沿河州郡,各于要害下埽郓州有六埽,关山子路,张秋居其三。” 此三埽者,皆小盐河所经,则小盐河故宋时河道也。又按:元时海运之法,自任城会源闸导汶水北流入清济故渎,由东阿旧城至于利津入海已。以海口沙壅,江淮粮运皆至东阿,起陆运至临清,下御漳北,上则小盐河,故元时运道也。正统河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入海。《弘治》河决,溃张秋、东阳,由大清入海,皆于小盐河假道,则小盐河近代决口也。河决既塞,资以泄运渠之水,属之大清矣。

古黄河道 ,旧在县北四十里。从西南阳谷界中,迳铜城之南,由清冷口东北,过杨刘之南,入于长清界内。考之《水经》,河水自范县东北流,迳东阿县故城,西历碻磝、茌山、临邑之境,东北流注临邑。碻、磝皆在今长青、平阴界上,所谓东阿故城者,即今阿城闸也。自宋以前,河在今邑之北,杨刘为津口。其后周显德中,河决杨刘,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东入于淮郓州部界,凡为六埽,以防其决。其在邑境者,有“关山” 、“子路” 二埽,皆在今小盐河之侧。其后河水又合永济渠北入于冀。仁宗至和元年,议者欲复故道,遣使行度诣铜城海口,约其高下之势,盖欲返之使东,而欧阳修以为非便,因罢不修,而杨刘之河绝。铜城海口。即今清冷口也。明朝河决张秋。由小盐河灌大清河入海。盖犹与故道不相远矣。

论曰:“河之由金龙北决,有所因也。” 《水经注》:“济水自乘氏分而为二,其一为北济,入于钜野,达于大清。五代显德四年,疏五丈河,由汴达于曹、济,以通青、郓之漕。宋太祖建隆二年,亦浚五丈渠,北历曹、济及郓,以通京东之漕。以此推之,由曹、单北上,至于寿阳,有故道矣。” 凡水之性皆就下,未有无所因者。今所称黄河故道,曰“安兴” ,曰“灉河” ,名以时变,不可追原。要之非北济故渎,即五丈渠遗迹耳。五丈渠亦曰广济河。

黄河南决故道

由曹县而东,为城武县,境有支河三道:一在县南二里,一在县南二十里,达于单县;一在县北四十里,达于金乡。正德十三年,河决霍家口,城武城坏。

由城武而东,为金乡县境,有黄母河故道。黄母河 ,古黄河道也,在城北三十五里。元时河迁丰沛,故渠遂湮。

由定陶而北,为钜野县境,有八里河故道。八里河 亦黄河南道也。从定陶入境,汇为天鹅坡,又北为稻稆坡,又东为双碑坡,又东为苏草坡,又东由北门外汇为莲花池,至城东八里入于新河,遂受今名。又东至于嘉祥入于漕。岁久河塞,雨潦为害,嘉祥、济宁不肯疏导,钜野之民病之。

考证

由钜野而东,为嘉祥县境,有塔章河故道。塔章河 ,亦黄河南道也,在城北十里,西接郓城,东入济宁,出塔章口,故名。由嘉祥而东南,为鱼台县境,有塌场口故道。

塌场口 即广运闸下流也。黄陵冈决既塞,黄河由曹州双河口东流,经嘉祥、钜野、鱼台,至塌场口入漕。嘉靖九年,河决,上流分为三支:一自单县曹马集来,经城南入泥河达漕。一自金乡南来,过丞相里,经塌场口入漕。今河南徙,其流俱涸。按《塔章》“塌场” 字音相类,恐即一口。

论曰:“夫河势变迁,不可胶柱谈也。弘治七年,沙湾既塞,河益南徙,由清河口入漕。十八年,又北徙三百里,由宿迁小河口入。正德三年,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入。其明年,又北徙,由鱼台塌场口入。嘉靖末年,又稍南徙,至飞云桥人。飞云桥决塞,新河既成,又稍南徙,至茶城口入。万历十六年,茶城口淤,又稍南” 徙,由内华三闸入。百年之间,倏南倏北,唯其所向。守堤之吏奈何不戒哉!

水经故道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南至巩县北,南入于河。《注》曰:“沇水俗谓衍水。” 孔安国曰:“泉出为沇,流去为济。” 按济水过河,分而为二:其一为北济,由武阳县故城北,迳封丘、酸枣,至济阳县故城北,是为府境。其一为南济,由阳武县故城南,迳小黄、东昏,至济阳县故城北,是为府境。沇,即古“兖” 字,州所由名。

济水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荷水,北为济渎,此“南济” 也。由济阳城南,过冤胊、定陶,至此分而为二:其一南流,是为荷水,其一东北流入钜野泽,是为济渎。乘氏、冤胊俱在曹州境内。《北济》又东北迳冤胊县故城北,又东北合于濮水,此“北济” 也。濮水由封丘县南,迳葭密、鹿城、句阳、乘氏,与济同入钜野。葭密、鹿城、句阳俱在曹州境内。

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此南济一支分为济渎者。《注》曰:“洪水上承钜野薛训渚,又北迳阚乡城西,又北与济渎合洪口以上谓之桓公渎。” 京相璠曰:“济水自钜野至济北。” 是也。阚乡在今汶上、寿张之间,钜野泽即今南旺诸湖。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汶水从东北来注之。《禹贡》:“济东北会于汶。” 是也。《注》曰:“又北” 迳梁山东三里,济水又北迳须胊城西 。《注》曰:“寿张县西北有朐城。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 安山与寿张故城俱在东平境内。

济水又东迳微乡东,又北过须昌县西 。《注》曰:“寿张西北有故微乡,鲁邑也。” 杜预曰:“有微子冢。” 济水至微乡,又北,分为二水,其一谓之马颊。微乡、须昌,俱在东平境内。

济水又北迳渔山东,左合马颊水 。《注》曰:“马颊水自微乡西北,历安民山,又迳桃城,东北迳渔水南,东注于济。” 桃城、渔山,俱在东阿境内。马颊即小盐河。

济水自渔山北迳清亭东,又北过谷城县西。《注》曰:“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遇于清者也。”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渔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狼水西流泉迳谷城西,入于济水。清亭、小谷、狼水西流泉,俱在东阿境内。

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又北过临邑县东,又北迳平阴城西 。《注》曰:“临邑有济水祠,王莽谓之谷城亭。” 水有石门。《京璠》曰:“石门在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平阴在卢县故城西南十里,河道所由为防门。” 防门北有广里,东北有巫山,上有石室,谓之孝子堂。广里、巫山俱在平阴东北。巫山,即孝堂山。

又东北过卢县故城北 。《注》曰:“济北郡治也。” 按济水自此以下出境,由济南境内东北入海。其一水东流者,过乘氏县南。又东过昌邑县北。又东过金乡县南。又东过东缗县北。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淮南米鲔冢。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荷水。又东过胡陆县南,入于泗水。此南济一支南为荷水者也。《注》曰:“荷水又东迳武棠” 亭北,又东迳尼母亭北,又东与钜野黄水合,又东迳秦梁也 。按:济水自此以下出境,由沛县境内,东南入淮。昌邑东缗俱在金乡境内,方与武棠、尼母皆在鱼台境内。

《论》曰:“北济入于钜泽” ,不详其出矣。南济分而为二,一为济渎,则承钜泽之洪水;一为荷水,则承

钜泽之黄水,是二《济》之流皆由钜泽分也。今济渎之入海,惟大清河存其故道,荷水之入淮者,湮灭无存,而钜泽之遗墟,南北巨汇几数百里,则如故也。然济之正渎,则枯竭已久,不可指寻矣。

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嬴县南。又东南,过奉高县。西南,过博县西北。又西南,过蛇丘县南。又西南,过冈县北 。注曰“汶水。” 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冈县。东北流,迳汶阳之田。又西南,迳铸城西。又西,迳下讙城,入于汶水。蛇丘即今宁阳,冈县即今冈城。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 。《注》曰:汶水又西过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今鄣城在东平境内。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注》曰:“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 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又西南迳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厥也” ,今有厥亭。又西南迳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东平王云所祠处也。

按:齐有三汶:一出莱芜原山,西流入济,谓之“北汶” ,即上文所述是也。一出朱虚县小泰山,北迳龟山之阴,东流入淮。一出五女山,南流纳堂阜水,又南会蒙阴水入沂。惟入济者为大。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 。《注》曰:“卞县南有姑蔑城,水出二邑之间,西迳郚城北也。” 北山即今陪尾山,卞城即今卞桥。

西南迳鲁县北 。《注》曰:“泗水至鲁县,分为二流,北为洙渎,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在城北二水之中。”

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于沂水。沂水出尼丘山西北,平地发泉,迳鲁县故城南,又西注于泗水。泗水在曲阜城北,沂水在曲阜城南,与《水经》合,惟洙水在孔墓前,泗水在孔林后,而注云“洙北泗南” ,与今不合。

“又西南,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 《注》曰:“漷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流入邾。又迳鲁国邹山东南。又西南,迳蕃县故城南。又西,迳薛县故城北。又西,迳仲虺城北。又西至胡陆县入于泗。瑕丘即今滋阳,邾城即今邹县。邹山即今峄山,蕃薛仲虺城皆在滕县境内。胡陆即今鱼台,漷水即今沙河。” 其时泗水南流,故《漷水》注之。

泗水又南过平阳县西,又南过高平,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注》曰:“所谓洸水者,洙水也。高平、平阳,皆在金乡境内,洸水非今汶水所分之洸也。”

又南过方与县东,荷水从西来注之 。《注》曰:“荷水与泗水合于湖陵县西六十里谷庭城下,俗谓之黄水口。” 方与、谷庭,即今鱼台。

又屈东南,过湖陵县南 。《注》曰:“泗水。” 又东,迳湖陵东城南,又左会南梁水。南梁水出蕃县城北,西至胡陆入泗。自此以东,出境过沛县、下邳,东南入淮。南梁水在今滕县。

论曰:“汶之西,合于济也,遮之而南,入于南旺;泗之南,合于淮也,遮之而西,入于天井。” 今所由与《经》异也。汶之支为洸,泗之合为沂,故今漕渠所资在汶、洸、沂、泗,河渠论之详矣。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 。《注》曰:“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流注沂水。” 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北。

又南过琅琊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注》曰:“沂水迳临沂县故城东,有洛水注之。洛水出泰山南武县,一曰武水。” 东流迳蒙山下。又东南迳颛臾城北。又东南迳费县故城南。又东南迳祊城南流注于沂。临沂即今沂州。开阳在沂州境内,古琅琊郡治焉。武水疑即今武河也。又南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注》曰:“沂水至下邳,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注谓之小沂水。”

按:此沂水乃《禹贡》“沂沭既导” 之沂,非曲阜城南浴沂之沂也。泗水既从济宁入漕,而沂水挟泇、武、祊、浚诸水,至邳州入于河水,盖即故泗水南流道矣。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西南至卞县,入于泗。《注》曰:“洙水西南流于卞城西。泗水乱流,至鲁县东北,分为二水。西北流,迳孔里。又南迳瑕丘城东,而南入石门。” 又西南,迳南平阳县。又南,洸水注之。洸水出东平上,受汶水于冈县西阐亭。西南流,迳盛乡城,又南迳宁阳县故城西。又东南。

流注于洙水。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于泗水,西为茅乡城。按:瑕丘石门即府城东金口坝也。以今考之,洙水至孔林西,又合于泗,同入石门,不与洸水合流,而汶水于冈城分为洸水,盖自上世已然,非元人所创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