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1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十八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十

  兖州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二百十八卷

兖州府部汇考十

[编辑]

兖州府学校考    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

本府儒学 旧在府治东南。唐兖海观察使刘莒卜创。自宋迄今,规制屡更。至明洪武十八年,升州为府,改建于府治之北。庙制:大成殿五间,两庑各十三间。前为戟门三间。㦸门之左为名宦祠,祀公仪休等二十三人。戟门之右为乡贤祠,祀展禽以下四十八人。明正德十年,郡守童旭辟戟门西隙地,以祀名宦、乡贤。前为泮池,池上三桥,桥外为棂星门三间,庙门之东为学门。大成殿后为明伦堂五间,堂前四斋,东西各十间。后为尊经阁,东为馔堂。启圣祠三间,在大成殿西北,明移东南,后建文昌祠。其敬一亭在西斋房西。教授宅、训导宅俱在东、西斋后。旧泮池原在棂星门内,明万历二十六年,鲁王助金改建于神路上,出百步外。至三十八年,知府吴汝显素精《堪舆》,谓“其池去学宫远,形势涣而弗属,戟门前尤为秀气所钟” ,捐俸百金,躬亲营度,鸠工缮造。凿池深丈馀,周围十七丈,为半月形,上建三桥,俱饰雕栏,砖石灰木,费极浩繁,工致坚固。知府吴汝显亲临祭观乐,见其器多残缺,遂捐俸三千馀金,将钟鼓琴瑟埙箎祝敔等件,重加修理,焕然改新。

章贤书院 在东桥北。嘉靖八年,知府刘梦诗建,祀“乡贤。” 今废。

承训书院 在学东北,今废。

射圃 在学西南。明邹善有《观德亭记》,今废。学田六区 ,其一五十四亩,在府城西南五里,明嘉靖十五年,知府吕纶置。其一九十三亩,在宁阳县南,隆庆鲁宗、朱观烄置。其一六十七亩,坐落城南十里王因村,万历知县吴汝显置。其一七十一亩四分。文扬地二段,坐落北辛王社,万历知县张铨置。其一八十二亩,明天启知府王隆德置。其一地一顷,坐落南砂堆社,二甲。

皇清顺治十有八年,通判石惟慎买置。

滋阳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时为兖国复圣公庙址,后毁于兵。明洪武初,兖州同知徐良仁复建复圣公庙。十八年,始设滋阳县,知县徐仲让乃即其地为学。正德十一年,知府童旭东拓基地,复迁。

圣庙居中。堂斋仓舍、各以次兴建如制。天下郡县

皆祀先师,惟滋庠专祀颜子,以兖国为封地也。嘉靖间,知县钱干、江应昂、李子茂,隆庆间,知县王旋、王蔚相继重修,其制与他邑同。惟堂斋之外有克复、诚明二堂,敬一亭前有泮水泉。庙门之西有陋巷,以“复圣” 里居所近,礼部尚书邵实有《记》。庙门之东为名宦祠,祀汉瑕丘令锺离意,唐兖州刺史宋璟、陆荁,明知县胡绅、张德高、张环乡贤统于郡庠学内正殿,旧祀颜子。万历三十八年,知府吴汝显以天下学宫皆祀孔子,而兹独祀颜子,于义不安。乃创建尊经阁于后,即阁下建殿,迎《复圣》入祀。改前“复圣殿” 为“大成殿” 以奉。

先师并修左右两庑,一如他邑制。附《改正祀典碑》

记于后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宋文运塑新先师及四配十哲:

等像

文昌祠 建于泗水桥南,一建于关公息马地庙左,一建于修真道院后。

颜子书院 在县治南八里。自唐开元间,加封兖国公,立祠于此。历代因之,春秋祭告。其后庙移郡城,改为“书院。” 今废。

文在书院 :在少陵台下。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张鹏翮改修。

学田 四顷二十七亩八分。每亩征银三分五釐。

外州县

“至圣先师庙 ” ,在曲阜县中,即阙里故宅也。中为

正殿九间

先师南面、四配、十哲分侍左右。后为殿寝七间。祀

夫人幵官氏。寝殿之东,为殿三间,西向,以祀伯鱼。寝殿之西,为殿三间,东向,以祀子思。又后为圣迹殿,正殿之前为杏坛,即讲堂遗址也。汉明帝幸孔宅,御此说《经》,后世因以为坛。坛左右为两庑:东庑五十间,祀澹台灭明以下五十四位。西庑五十间,祀宓不齐以下五十五位。杏坛前为宋真宗御赞石碑十有二。又前为大成门,门凡五间,旁有掖门,左曰“金声” ,右曰“玉振。” 大成门之外,有唐、宋、金及明御碑五座,各覆以亭碑。亭之左为居仁门,又左为毓粹门,是为庙东碑。亭之右为由义门,又右为观德门,是为庙西碑。亭之前为奎文阁。阁凡五间,制甚壮丽,亦谓之“藏书楼。” 阁之左右各有掖门三间,汉、魏古碑在焉。阁前为庙门五间,庙门之前为大中门三间,门榜旧为宋仁宗御书“大中之门。” 前有三门。三门之前为石桥三,以跨璧水。石桥之前复为大门五间,东西各为一坊,榜曰:“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其前有石坊,榜曰:“太和元气。” 坊前为石,镌万仞宫墙。此东西大道也。自庙门以内,松柏千章,皆数百年物矣。庙之西偏为启圣公庙。前为正殿三间,后为寝殿三间,以祀夫人。启圣庙前为金丝堂三间,以贮乐器,即孔子故宅,鲁共王闻乐处也。宋时建五贤堂于此。明改建,易以今名。堂前为启圣门。庙之东偏为家庙五间,祀宣圣二世、三世及后之有功德者,俱考妣一椟如《家礼》制。孔氏子孙私祠。家庙之前为诗礼堂三间,宗子所为纠族宣训者也。旧为宋真宗驻跸之所,已以赐孔氏之族,使为斋室,明更为今名。堂前为燕申门。其他斋房、祭库、神厨、牲房,罔不备列。四隅为楼,以比王宫之制。庙左为衍圣公第,又左为阙里门,古阙里在焉。庙创于鲁哀公十七年,两汉、唐、宋代有修饰,至金皇统大定间,制乃“大备。” 元凡三修。明洪武间,奉诏修营。永乐十四年,改撤其旧而新之。成化十八年,始广正殿为九间,规制益宏。弘治十二年灾,奉诏大加鼎建,遣辅臣祭告,皆有御制碑记。嘉靖、隆庆以来,守臣相继增修。万历甲午,抚按郑汝璧、连标等,复开瓮城重门,前后各有碑记。岁以四仲上丁行礼,祭用太牢。衍圣公主祭曲阜,县官以羊豕各一。助祭,乐舞祭器俱如太学。启圣公庙与先圣同日祭,以颜、曾、思、孟之父暨朱、程、蔡父配享。孔林 在曲阜城北三里,先师墓高丈馀,前为石坛,其厚三尺,方亦如之。坛石纵横各七,其数四十有九。墓前一室东向,相传子贡庐墓处也。其左数步为伯鱼墓,其前数十步为子思墓,外有壖垣环之。墓之东南为享殿三间,殿前有石翁仲二,“左执笏,右带剑,石麟、石虎四,石华表二。” 汉永寿元年鲁相韩叔节所建。前有庙门。庙门之左有宋真宗驻跸亭,亭前有辇路。庙门之前为洙水,水上有桥,桥南为观楼,楼在周垣之外,鲁故北城也。南为林坊,坊之前为大石坊、五洞。万历二十二年,抚按郑汝璧连标建孔林围径十里,缭以周垣,林大茂密,多不知名,数千百年物矣。孔林祀期,春用寒食,冬用十月朔日,衍圣公主祭。

尼山圣庙 在曲阜东南六十里。其山五峰西峙,谓之五老峰,中峰即尼丘也。周显德中,鲁守赵某始于其地创庙,以祀夫子。宋庆历癸未,文宣公宗愿大建庙宇。元至顺三年,衍圣公思晦请命重建,赐额“尼山书院。” 立讲堂、学舍、祭田,设山长一人奉祀。其制:中为大成殿五间,以奉夫子;后为寝殿三间,以祀夫人;东庑三间,以祀伯鱼。西庑三间,以祀子思。庙之西北为启圣公庙,庙后有寝,祀颜氏夫人。其西南为毓圣侯庙,以祀尼山之神。宋仁宗皇祐二年,封山神为侯故也。庙之东南有观川亭,其下有坤灵洞,洞中有石床石枕,有孔子危坐石像。洞前蓼水过之,命曰“智源之溪。” 洞后有壑焉,命曰“中和之壑。” 其东则颜母山也。与尼山相对,溪流其中,元人虞集、陈绎曾有记。岁以二月十八日、八月二十七日祭享颜母山,同日俱曲阜县官行礼。

启圣林庙 :在曲阜城东二十八里,南负防山,北临泗水,《礼》所谓“合葬于防” 者是也。金明昌间,衍圣公孔元措表其神道,有庙、有门。墓祭春用清明,冬用十月三日,衍圣公主祭。

复圣公庙 在孔庙东北三百馀步,即陋巷故宅也。巷北有井,名曰“颜井” ,历代颜族世守之。宋熙宁间,太守孔宗翰构亭其地,命曰“颜乐” ,苏轼为记。岁久亭圯。元元贞间,衍圣公治复命颜族构于故基,缭以周垣,设兖国公像祀焉。延祐四年,因南台御史段杰请,大修颜庙,以亭为门。至

考证

顺元年落成,欧阳元奉敕为“记。” 明洪武、正统间相继重修。成化二十二年大修,廓其规制。弘治十五年奉敕重修,正德己巳落成。各有御制碑记。庙制:正殿七间。殿后为寝,以祀夫人戴氏。其前为颜乐亭,旁为两庑,左祀二代歆,右祀三代俭。亭前为复圣门,又前为二门,门西颜井在焉,覆之以亭。前为大门,又前为棂星门。万历甲午,即棂星为大坊,榜曰:“陋巷。” 由二门而左,为斋堂,斋堂之后为家庙。由二门而右,为退省堂,堂后为杞国公庙,有殿有寝,厨库牲房具备。宗子居第在庙左方。祭用春秋仲月上丁,宗子博士主祭。

颜林 ,在鲁城东二十里防山之阳,有石刻曰“先师兖国公墓。” 墓前一石镌两甲士背负而坐,一执斧,一执金吾。又一碑渰没不存,惟坐趺在,墓高丈馀。杞国公墓在兖国公墓西北,林木森郁,其地广邪各一百五寻有五尺,有祀田六十亩,岁收其租,以奉时祭。按任昉《述异记》云:曲阜古城颜林墓上,石楠二株,可四十围,土人云颜渊手植木也。颜林之西北为侍郎林。颜氏自晋唐以来,为黄门、中书侍郎及六部侍郎者,前后凡十三人,皆葬于此,故云。其地周围可二里馀,颜氏之裔祔焉。墓祀春用清明,冬用孟冬朔,宗子博士主祭。

曲阜县儒学 旧在曲阜故城内。正德九年,知府童旭因迁县治,改建于

圣庙之东。嘉靖五年,督漕侍郎章拯复徙于庙西

矍相圃故址,十二年,巡按御史方远宜增修。其制有学,无庙,堂、斋宅舍与他邑同,有泮池、射圃、馔堂,学田五亩有奇。名宦、乡贤二祠俱在明伦堂右。名宦祀鲁士师展禽、鲁相公仪、休明知县孔克伸、孔克仲、孔请帮助识别此字。乡贤祀鲁公明仪林放、秦少傅孔驸,宋御史中丞孔道辅,明朝左中允孔谔,詹事孔公恂,侍郎魏绅,布政孟麟,尚书孟凤,知州孔彦禄。

孔、颜、曾、孟四氏学 在孔庙东,旧名孔氏家学。魏黄初二年,令鲁郡修起旧庙,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孔氏学者。历代因之。宋大中祥符间,知县事孔勗就庙侧建学。延祐间,入颜、孟二氏子孙,其名仍旧。至明洪武二年,乃改为三氏子孙教授司,设教授一员,从流官推转,岁廪谷九十六石。学录一员,以孔氏为之,岁廪谷六十石,皆由孔庙佃户出办。每员斋夫银二十四两,由曲阜县均徭征派。正统九年,衍圣公孔彦缙奏准三氏生员,许应山东乡试。成化元年,衍圣公孔弘绪奏准降给“三氏学” 印。三年岁贡一人。嘉靖十年,抚臣奏准三氏子孙,照依州学,定廪膳三十名,增广三十名,附学无定额。二十年,奏添廪米三百六十石。二十三年奏加膳夫六名,以后照州学,四年三贡。万历十年,知县孔弘复改迁按察司东,益恢其制。十五年,山东抚按李戴、毛在奏增曾氏子孙,改为四氏学。其制有学无庙。中为明伦堂,后为尊经阁,阁后为公子学,舍左教授宅,右学录宅,前为号房。仪门之东为文昌祠,南为泮宫、射圃、学田四十五顷。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孔贞丛迁。

圣庙西华门外今址

洙泗书院 在县东北八里。元至正十年建。尼山书院 在县东南六十里尼山之麓。学田 八顷七十七亩有奇。每亩征银一分八釐。

社学 十六,社各一所。设立教读,时加考选,俾训童子,诵读之声联里巷焉。

宁阳县儒学 在县东北,故射圃也。元时尝为县治,已而县治别迁,以其地为学。至元间,县簿靳良弼创建。明朝宣德“间,知县孔朝、弘治间,知县赵琮相继重修。嘉靖间,张文凤增修泮池,主事游季勋、知县汪大容等重修殿庑。隆庆间,知县秦吉士、何玉德亦相继修之。” 殿堂、门庑、厨库、牲房、书舍、射圃,俱如他邑。学田一顷九十亩,何玉德置。学士许彬有《乡贡进士题名记》,训导杨俊有《重修儒学记》。名宦祠在

文庙门东。杞、周高、柴,唐庾贲,明朝翟弁乡贤祠在文庙门西,祀汉郑弘、王章、戴封、刘梁,后汉刘贞元。

王治明朝许彬、王贤、孟统。万历二十六年,知县徐汝翼念邑科第稀少,用堪舆家言,更新完旧,功犹创始。崇祯年间,知县冀弘道重修。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及畬重修。康熙七年六月地震。

大成殿圮。康熙十年,知县刘兴汉重建,并重修大成门、泮池、棂星门、万仞墙及两斋。

学田 一十六顷六亩。每亩征银二分二釐。

高子羔祠 于名宦致祭之外。明崇祯元年,知县张子恭在县治前街东创建。祭用春秋二仲上丁,日久焚毁。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赵缵改建城东南隅。二十七年

知县陈学夔移建南关外路东,请以后裔高美为“奉祀生。” 三十六年,知县李温皋重加修葺,捐俸祀地二十亩,给牛一只,坐落泗庄社胡村,以为奉祀赡赀。

复圣公祠 在县西四十里。颜氏子孙有居于此者。元时因立庙以祀之,仍复其家。明朝因之。邹县儒学 在县治南。元元贞元年,县尹司居敬徙建西门之内。明洪武三年,知县桂孟重修。宣德间,知县房喦改建正殿。嘉靖四十五年,知县章时鸾“重加修葺,又建教官宅三区、射圃三楹。” 万历九年,知县许守恩重修文庙,改凿泮池于棂星门内,启圣祠三楹。生员巩尚仁修名宦、乡贤祠一所,在明伦堂西。邑人潘缙建“名宦祠:汉邹令郑弘,宋提举程振,邹令黄廷坚,元县尹司居敬、宋璋、颜瑜,明知县桂孟、朱瑶、房喦、张太章、时鸾,教谕乐晖。” 《乡贤》祀汉丞相韦贤、韦元成、匡衡,晋雍州刺史唐彬,明长沙府通判赵璧。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戴继先重修棂星门两庑及祠亭。

子思书院 在城东南隅。元元贞初,县尹司居敬创建。

学田 两顷九十五亩四分八釐。内五十四亩每亩征银六分。馀二顷四十一亩四分八釐,每亩征银九釐。

社学 万历三十五年,知县胡继先创立四关四所,各社二十三所,今废。

子思祠 在县城外东南隅。祠西旧有子思书院,院西曝书台,台西断机堂,基址相并。按《三迁志》:“孟母三迁,始徙舍学宫傍。” 学宫即子思讲堂也。

子张祠 原系南关社学。万历四十三年,知县胡继先任时建为“颛孙子张祠。” 知县黄应祥又设。祭田一顷一十三亩。坐落龙河村,春秋有司主祀。

亚圣公庙 在县城南道左。宋景祐四年,龙图阁学士孔道辅知兖州,访孟子墓,得于邹县东三十里四基山,因于墓傍建庙。政和四年,奉诏重修,赐祭田百亩,以给守者。后以距城辽远,徙建东门之外。宣和四年,县令朱岳倡义重修,邑士共出私钱二百馀万,徙建南门之外。重门夹庑,壮丽闳伟,规制大备矣。金泰和甲戌,尝毁于兵,惟门垣在,几八十年。元元贞间,县尹司居敬重修。元末,复毁于兵。明初,知县桂孟与宗子思谅复鼎建焉。二十四年知县赵元昇,永乐元年知县朱珤,洪熙元年房喦,天顺二年知县刘恭,成化四年巡按御史吴远,相继修葺。历岁即久,多所圮废。至弘治十年,博士孟元以请,乃诏巡抚都御史熊翀大加修建,视旧益恢。大学士刘健奉敕为《记》。万历九年,知县许守恩复修葺之。其制:正殿七间,《孟子》南面,以乐正子配。寝殿五间,祀亚圣夫人。东庑七间,以公孙丑、浩生、不害、陈臻、屋庐子、陈代、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子、叔疑、韩昌黎从祀。西庑七间,以万章、孟仲子、充虞、徐辟、彭更、咸丘蒙、桃应季孙、孔道辅。从祀殿前为承圣门三间,左为钟灵门,东向;右为毓秀门,西向;前为仪门三间,又前为棂星门,门左右为二坊,榜曰:“继往圣” 、“开来学。” 庙左为启贤门,门内为邾国公殿,殿后为宣献夫人殿,庙右为致敬门,门内为致严堂,堂后为孟氏家庙,仓厨库、斋俱备如制。宗子居第在通衢之西,与庙门对。历代碑记详见《艺文》。

孟母祠 在县城南子思书院之右,相传即孟子故居也。有台高丈许,世称为“孟子曝书台。” 元元贞元年,县尹司居敬于台西构室,曰“断机堂。” 历岁既久,堂颇摧瓌。至元元年,佥宪杨国贤行部至邑,命有司重葺。明洪武二十八年,参政康民远、佥事王亨各捐己俸,仍旧址而新之。永乐、宣德间,知县朱珤、房喦相继重修。天顺五年县丞宋融乂加修复。

泗水县儒学 旧在城外东南一里。宋元丰间,知县韩祗勤所建。元末废。明洪武八年,知县潘从善移建城内东南。成化间,知县蒋宽、曹珑。嘉靖间,知县袁渠、杨铨、张祚相继重修。殿堂、门庑、厨库、射圃如制。有讲堂三楹,在明伦堂后。名宦、乡贤同祠在学门内。知县张祚建,以唐县令孔萱、孔光嗣。明知县袁渠为名宦,子“路为乡贤。”

皇清顺治初年,知县王明辅重修。十二年,知县陈良

玉重修社学在各里

学田 一顷八十七亩九分有奇,每亩征银三分。

仲子庙 在县东郭。明万历间,知县谭好善建,复请族宗子铨、世衍奉祀,给祭田,春秋丁祭。至二十一年,提学周应治给铨子《则显》衣巾承祀。知县尢应鲁增田加修,庙左,建“故里坊。” 自十七代避赤眉乱迁任。今济宁仲家浅,族子有未迁者,尚留泗水,其济宁嫡裔授世袭博士。

滕县儒学 在城西。宋大观间创。元末兵毁,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元义重建。景泰间知县夏必贵、郁亨,成化间县丞顾俊、弘治间知县马文盛、嘉靖间县丞郑元、知县林春,“相继增修。” 殿、庑堂、斋厨、仓、敬一亭、馔堂、射圃,号房如制。崇祯三年,知县荆尔植修泮池桥。四年修建尊经阁五楹。

皇清初,教谕袁述重修。两庑。文昌阁在学内,社学在

各里

性善书院 在学宫之左。元朝延祐元年,御史任居敬请改筑书院,置山长一员。有学田十顷,学士虞集有“记。” 元末兵毁。明成化间,知县马文盛奏请建祠。前殿三楹,祀《孟子》,以乐正子万章配享。后殿三楹,祀文公,以然友毕战配享。左庑为“名宦祠” ,祀奚仲,知州薛原义、知县罗斐、归儒,县丞顾俊、教谕项理。右庑为“乡贤祠” ,祀叔孙通、睦弘、寒朗、曹褒、李洞、李稷、杜玧、王嘉宾。其后殿庑俱废,乃于后殿为三坛共宇,中祀文公,左右祀名宦、乡贤,以春秋上丁行事。

社学 按“旧志” ,在东门外,又每社各一所,俱正统间知县罗斐建,俱废失其所。嘉靖间,邑民孙祯于东门北捐立义学一所,正房三间,枕街房三间,门石坊一座。今废。

峄县儒学 在城东门外。宋初创建,元末废。明洪武二十三年,知县王磐、县丞田畴创建,年久摧隳。正统间,知县王黻、天顺间主簿张彬相继重修,然尚卑陋弗称。嘉靖十年,知县李孔曦撤而更新。殿堂门庑,规制大备。隆庆二年,知县王郯重加修葺,庙前辟为神道,改筑“敬一” 亭于明伦堂后,训导苏玺有记。名宦、乡贤二祠俱在

文庙之右。万历四十五年,知县张我德重修。吴崇

《礼》有“记。” 天启二年莲妖之变,殿庑俱焚。本府知府孙朝肃捐赀五百金,按院陈九畴、学道贺万祚各输金重修。

学田 二十二亩二分,在城六亩,每亩征银一钱;在乡一十六亩二分,每亩征银八分。

社学 旧每里各一,今俱废,祗存城中者,在察院东。

金乡县儒学 旧在县治西。宋绍兴中徙东岳祠侧。金大定间,县令聂天祐迁于县治之东。元至元间,县尹刘源、牛天麟、周仲訚相继修建。明洪武四年,县丞李瑾重修。正统间圮于水。成化间,知县盛德重修,学士吴宽有《记》。规制与他邑同。前庙、后学,学门在右,门前有桥,曰“文桥” ,其南有桥,曰青云桥。学东为坟书台,上有讲文亭,今废。名宦祠在儒学东,祠盛德高魁宋鼎、唐鹏、杨守道。乡贤祠在坟书台东南,祀汉功曹范式,晋尚书左丞郗隆、侍中郗鉴,宋太尉参军檀道济,元中书右丞马绍、嘉议大夫刘持中,明陕西行太仆寺少卿李檠,敕赠礼部员外郎郭囊、诰封吏部郎中胡洞,俱知县杨楫改建。学田三顷五十六亩,教谕杨守道置。天启五年,邑举人张文灿重修启圣祠、文昌阁。崇祯元年,知县李国大重修启圣祠。

皇清康熙五年,贡生张士表重修“启圣祠。”十一年教。

谕王克生复修

学田 三等地四顷八十四亩三分八釐。一等地每亩征银一钱六分。二等地每亩征银三分。三等地每亩征银一分。

鱼台县儒学 在县西北。“金大定间,县尹孙荣祖创。元末兵毁。明洪武二年,知县谢荣祖重建。正统间县丞杨楷、成化间知县崔演、正德间知县李文敏、任惠。嘉靖间教谕宋希文、知县潘元翰、署印推官郭恬相继增修,规制与他邑同。” 启圣祠 ,“明嘉靖九年,始诏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俱建启圣祠。” 鱼庠之建,可得而考者,有万历五年,知县张澍建启圣祠于艮方,日久渐圮。康熙元年八月,遂没于水。至康熙二十年,有本县庠士随拔、房树极、刘溥、房辰等倡议捐赀具告,邑令罗大美举而新之,称巍焕焉。

文昌阁 文昌阁非学校之制也。郡县创建,由于士希荣宠,人乐显庸之,故建无常处,未尝画一。按:朱之玉《碑记》:“鱼祀文昌,初在北城楼上,而”

明邑令宋聚奎于万历七年,始建“奎光阁” 于

文庙前之“龙台” ,至万历三十八年,牛公文明乃移。

文昌于中,遂名“文昌阁。”

皇清顺治七年,王公国荣因旧制修之,增祀“张仙”于

侧,岁久渐圮。康熙二十有九年,邑庠生房树极等捐赀重修,殊壮厥观。

学基 南北长大尺四百七十四尺。南至官街,北至城马道南,阔大尺一百六十尺。东至武家宅,西至王庭栴宅北,阔大尺四百四十尺。东至旧水亭外,西至城马道。

学田 :学田原额二顷五十亩,内租地一顷三十六亩,每亩征银一钱四分九釐五毫七丝;又地一顷一十四亩,每亩征银四分八釐四毫二丝。查《碑记》,“元泰定元年济宁路。世祖至元三年改鱼台,属济宁路鱼台县达鲁花赤,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朵罗及置买钜野县番车保住人军户王社长兄弟等地一契,为” 赡学田。此鱼有学田之始也。明万历八年,知县朱聚奎添置学地等契,事经久远,业遭奸民侵占,租累学役垫赔。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马得祯按籍清查,归正于学。教谕王谦志为作《斋膳田租记》。

崇德书院 在谷亭镇。明嘉靖间,邑人韩襄偕随鶤建,有讲堂斋舍。弘治二年,随鶤又偕李君者修之。崇祯八年,知县张文显重修。俱见《碑记》。棠浒书院 在谷亭镇。明嘉靖间,分司主事杨抚建,旋改公署,后仍复为书院。

社学 :按:宋《聚魁记》云:“西社学在西南隅水滨,改淫祠而为之。” 又曰:“谷亭镇北有小书院,可作社学。” 是在城者已有,而在乡者尚未就也。今乡、城俱无遗址,莫考。

皇清宪臣广厉学宫,饬所属建社学,以复《三代乡学》。

之制。前邑令沈铉吉艰于缔造,祗行延请社师,以报遵依,而学至今仍阙云。然学之阙典甚多,固不独社学也。王谦志曰:“堪舆家言,多不可信。然每见郡邑学宫,苟制度得中、形胜完备者,类兴科第,蔚人文意。三才因应,理有固然。堪舆家言,未尽诬也。鱼邑学制,阙略尚多,然费重工繁,谈非容易。惟取不甚艰钜,而堪” 舆家争言其益者,附记于篇,馀则姑存其目焉。昔明万历间,县尹刘君以庙前蔽翳,买棂星门外民居撤之。启离位,达龙台,甚虚敞矣。然一水茫茫,前太空阔。堪舆家以“灵秀少凝” 为嫌,欲于外更建一坊为龙门,设一筏为仙舟。龙台接南城,上置一门为天门,又于棂星所枕衢首建一坊为云路,俾入庙瞻圣者皆从此入泮。池左墙外积水毋涸,中蓄游鳞,种莲盈洼,可名“瀛洲。” 修补如此,邑之人文当大振。余味所言,因势乘便,费似无几。今邑科第缺有间矣,怀才负异之士,亦有抑郁思奋者乎?乘募捐修学之贤父母相助经理,将天光临,地灵杰,人文接踵无难也。其曷图之。

马公书院 康熙三十年冬月,知县马得祯建门一所、堂二宇,在东大街。鱼自为邑以来,城中未有书院,诚属阙制。维公修学、修志之后,并创补之,俾数千百年旷典称完备焉。而善政善教,士民无可以报,爰即后堂尸祝于公。详见邑进士刘芳声《记》中。

单县儒学 旧在旧县治东南,宋、元屡修。明正统间,知县高节拓其基而新之。景泰间县丞葛全、天顺间知县金辉、弘治间知县成文、正德间知县石鼎,相继修葺。嘉靖二年,城坏于水。五年,参议侯位改迁新城,建学今址。其制:学在庙西,馀同他邑。名宦、乡贤二祠俱在殿东。名宦祠:“《春秋》,单父宰宓不齐,巫马期,宋知州事吕公著,元州守杨仁风马诏李彦瑞,明知县陈葵。《乡贤祠》:晋左丞郗诜,明常德知府秦时中,御史马贯,序班田畴,尚书秦纮,光禄卿张宾。”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韩第重修。

学田 二顷八十三亩,每亩征银六分四釐五毫。

二贤祠 在旧城北台上,祀单父宰、宓子贱、巫马期。宋庆历四年,知县孔叔詹建,因兵燹,祠废。明景泰五年,知县叶斌重修,有记。嘉靖六年,参议刘淑相创建堂阶、门宇,春秋上丁致祭。文昌祠 在旧城,久废。今建于新城城隍庙右。城武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至元间,县尹马伯琦因宋遗址修建。明知县刘恕、张盘、林嘉谟、郑汉相继修复,谕德赵琬,大学士刘定之、都御史任瀛各有记。名宦祠在戟门左,祀宋主簿王禹偁,元县尹曹世贵、马藻,明知县王逵、杨谦,教谕伍訚。乡贤祠在戟门右,祀汉谏议大夫张焘,宋丞相庞籍,尚书祝惟岳,太保马默,元御史中丞

苗好谦明修撰。韩克忠员外郎。郭玺俱郑汉建。

皇清顺治初年,知县刘佐临、教谕唐价重修。

文昌阁 在圣殿东城垣上,耸然特立。

魁星楼 在圣殿东南城垣上,远望数十里。

皇清刘佐临于康熙壬子岁立。

尊经阁 在明伦堂后。传其规模宏大,今久废。云梯 在屏墙正南三十步许。城路修为阶级,曰“云梯。” 上有坊,遇宾兴大典,邑宰送士子登其处。儒学赵于京因坊废,立木坊于街口,曰“云路。” “月台 ” 在尊经阁后二十步许。四面皆水,此台特出。其形如月,与泮池遥相环抱;盖学宫之镇山也。

学田 ,南贾庄并吉王村共学田两顷五十八亩四分,东桑梓村学田一十六亩五分,辉宾村学田六十四亩五分,太平集学田七十一亩五分,待侍村学田一顷一十二亩八分,北小房村学田一顷一十亩。共计学田六顷三十三亩。义学 在县治东,鸣凤街之右。中建大厅三楹,规模轩敞,匾额曰“明义堂。” 前有路台,立义田碑记于左。下甬道。东兴诗、立礼、成乐三斋,西明德、新民、至善三斋。前为重门,左、右门房匾额曰“云梯初级。” 门外立二大碑,左为申请各宪勒石之碑,右为“邑绅王孙延义学记” 之碑。转东为大门匾额曰“进步。” 门前立坊额,曰“义路” 与

圣庙礼门东西遥映,厅后为退室五间,后房三间。

为住守义学人宅

义田一顷二十一亩,在北乡回庙村徐家海武盘社,四甲行粮。

曹州儒学 在州治东。正统十一年,知州范希正创建。成化间,同知张浩、正德间,知州吴瓒相继重修,规制与他州同。名宦祠旧在城西,祀大理卿张骥、知州范希正,以其开复州治也。弘治间,知州陈洵改建。

文庙内乡贤祠在

文庙旧文昌祠也。正德五年,参政史学改建,祀曹。

伯、振铎、曹公子子臧,汉魏相,晋卞壸,唐贾敦颐,宋邢昺、张齐贤、刘潜元、商挺、孙桥、王茂、张企诚,明李秉。

学田 :“明隆庆三年,以田澄寺入官地一顷八十亩为学田,后变价本州建尊经阁。” 其万历以后所置学田,俱已荒废。至万历四十五年,盐院李捐赎银二百一十六两,巡道吴捐赎银五十两,知州潘捐俸银五十两,共买学田四顷四十八亩二分,召佃领种,岁输籽粒贮仓。每亩变价银一钱一分。除纳条银外,每月供给会课,岁终以其馀申助贫生及力不能举婚葬者。有《循环簿》,按季登报盐院巡道。其地亩四至业主、佃户姓名,勒石重华书院门右。又于各地界立碣表识凡五,以防侵占。

社学 。旧社学二所一在州治东南,一在新集。明成化初,同知张浩创建。万历三年,知州刘葵于清浪等集增立社学十处。万历二十年,知州许恩于各集镇共建社学四十六处,年久俱废。冉仲弓祠 在曹州东十五里冉村镇东南里许。明万历间,知州周𤐣建,以冉贤裔孙冉一周、冉一皋奉祀,有碑题曰“《先贤冉仲弓》故里,后祠圯至?”

皇清康熙三年,祀生冉永传“《呈允学宪》刘批州知州。”

母配坤,于镇内创建祠堂,有碑记,见《艺文》。至康熙十年,一周曾孙祀生冉秋桂,呈允抚院袁学宪杨批本府蔡行州、知州佟企圣,仍于镇东南旧址重建祠堂,同日致祭。

卜子夏祠 在曹州城北十里墓所,明万历间建,后圮至。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毋配坤重修。

澹台灭明祠 ,在曹州东南七十里,今湮。重华书院 ,万历间兵宪李天植建,为讲学课士所。正厅三间,匾“精一堂” ;两厢房六间,后楼三间,匾“文明阁” ,上祀帝舜。前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匾“宾于。” 缭以周垣,四面为濠,阔深皆丈许。门前有木桥,桥东南隅有高阜,上建小亭,匾“木石居。” 西隅大门三间,西向,匾“重华祠” ,万历四十五年,天植孙征仪以御史奉鹾命按济上,式廓先猷。捐银一百两,檄本州重加修葺。于厅前建瓦轩三间,楼改为阁,匝以回廊,东增建斋舍三间,匾:“霱云” 斋亭一座,匾“小乾坤” 万历四十七年,东增建文昌祠五间,西建仓房五间,匾:“养士仓” ,贮收学田籽粒厨房三间。又西,李公祠堂三间,郡人公建乡约所三间,大门外木桥改为砖桥。桥南建坊一座,匾“虞门” ,今俱废。祠内创建“碑记” 一座,侍御马应梦撰;《重修碑记》一座,光禄吴允中撰。

青云馆旧为“文昌祠” ,在文庙东,知州许恩建,后改今名。移奉文昌像于尊经阁。正厅三间,东上房三间,南书房三间,厨房三间,前中门三间,大门一间,今无。

奎壁楼万历八年,本府署印推官郭守宪创建。三十五年,知州吴邦相重修,今圮。

文昌祠 旧在曹州

文庙东北。明正统中,州守范希正创建。弘治初,州

守陈泊重修后祠圮,遂移祀于大成殿后尊经阁上,每岁春秋以上戊日致祭。有《碑记》。

曹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县在故元时为磐石镇,知州郑自厚、巡检王守敬、镇人张天翼于其地建乡学,即今址也。明徙州于此,改为州学,旋以为县,乃改县学。正统间,知州范希正大加修葺,张益有记。成化间,知县张仲芳、王侨。弘治间,知县王肃、邹鲁、郭孟麒相继重修。嘉靖,河决城圮,学舍沦没,知县王守身劝谕邑人王衮重修。隆庆三年,知县蔡璧重修。其制与他邑同。有文昌、尊经二阁,堂门之外有渊泉堂一所。泮池在棂星门外,学田六顷有奇。名宦、乡贤二祠俱在东庑之左。名宦祀济阳令南顿君刘钦明,知县郭鼐、赵景鸾,教谕汪元、赵敬道,主簿曹诚、典史刘让,万历知县王圻重修。《乡贤》祀元户部尚书王茂孝子张企诚,明吏部尚书襄敏公宋秉,都御史王崇文、都御史宋纲。崇祯间,知县郭万象重修。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县臧眉锡、朱琦相继重修,贡生。

蓝庚生等,纠金重建“乡贤祀。”

学田 一十四顷五十亩三分二釐半,荒熟每亩征银二分八釐。

定陶县儒学 在县治东。旧因河患冲淤,迁徙不一。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孙宾始迁今址。嘉靖十六年,知县胡来贡重修文庙,邑人曹邦辅有记。其后,知县刘伦建敬一亭于庙后,知县芮京建启圣祠于亭后,知县罗大才重建明伦堂,郎中乔迁有“记。” 知县睢祝重修斋舍及门。万历七年,知县黎邦琰重修文庙,规制与他邑同。有泮池、讲堂、乡贤、名宦二祠,俱在棂星门内。万历二十六年,知县杨克顺建栅栏二围。天启三年,知县朱万年“重修。” 正殿、戟门、圣道、渊源坊、泮池、棂星门。

皇清顺治六年,署县事本府同知金有选以“棂星门。”

前湫陋,徙近北二十步。十二年,知县赵国琳捐俸倡修正殿及两庑戟门等,焕然一新,规制大备。

社学 三所俱知县刘伦建。

魁星楼 在文庙东二十步。万历四十年壬子,知县贾应元建。上祀“奎星。” 每宾兴,结龙门坊“青云梯” ,集应试诸生其上。

文昌阁 在县治东南隅,高七丈有奇。上祀文昌帝君,中礼张仙。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先据《形家》言,“东南文壁地势缺陷,邑举人金汤结社捐募,崇祯五年创建。”

南文昌阁 在县治东南隅城上。以祀文昌帝君,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高三丈有奇。碧瓦丹椽,绮窗朱槛,前列雉堞,后植松桧,为一邑文笔峰。万历四十六年,知县张绍芳创建。顺治元年,被戍卒火毁。至四年,通州知州董发帷、超贡李复泰倡义输,募绅衿捐赀重修,复还旧观。邑人田玉润董其役。

北文昌阁 在县治东北隅。

养正书院 :在县治东南,为在城社学。知县刘伦建,今废。

社学三 一在《宗家集》,一在《大坞集》,一在《冉堌集》,俱知县刘伦建。

济宁州儒学 在州治东北。其始规制甚狭。至元间,监州冀德方始创庙宇。其后,知州郭景仁、李宗武、张仲仁、总管王德修,相继重修。明洪武三年,同知刘大昕,正统间,知州陈亮相继重修。元人辛明远、衍圣公孔克坚、大学士许彬各有记。规制与他州同。

“圣殿” 后为明伦堂五间,堂后为“尊经阁” 五间,阁后

为敬一亭,亭后启圣祠,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万历三十五年,知州刘嗣传重修,郡人于若瀛有《记》。四十三年,知州唐世柱重修,郡人杨洵有《记》。

皇清顺治五年,总河杨方兴修平原任,有《鉴》。有《记》九。

年,郡人郑与侨捐葺学宫,清肃礼也。济庠不知何始居民错处,致芜秽不堪。康熙十七年,总河部院靳辅视学,见之恻然奋兴,捐金倡修,徙居民廓清地基,命济宁道叶方恒协理,管理运河。

厅,同知任玑督修,遂将大成殿神门、棂星门撤而新之。后两斋东西义礼二门及尊经阁、敬一亭,并为重建。更扩两斋之十间为十八间。“二老堂” ,以祀总河陈公尧、王公士翘。旧在学东偏,移建西偏。堂后建讲堂三楹,周以垣门东西两庑,明伦堂及更衣、省牲二所,启圣、名宦、乡贤三祠,儒学东西二门,门外崇圣、育贤两坊,并加重修。学宫周围缭以垣,旧影壁去棂星门南远,行人穿过亵媟,移近内数武,两翼亦益以垣。东西建栅栏,门各一,止行人由影壁南行。壁前左右近民居,仍界以墙。费工料价银三千金有奇,有《碑记》。儒学东门内有文昌祠三楹,祠后讲德书院三楹。郡人王天眷等输赀建运河厅,任玑谓教官赁居学外非制,揆度明伦堂东偏空地,请于道宪。上闻。河台命学正孟镠募建学正宅一区,费工料银近三百金,募诸生得半,馀半学正输宅后复为房五区,学门役居之,以便扫除。宅西自东斋房,北至名宦祠,东南、北长十八丈许,复界以墙,拒鸡犬童穉,勿得越界作秽。康熙二十年秋,雨大降,学宫西北隅水深五尺,乡贤祠遂为浸圮。州绅王天眷、郑与侨等纠金重建运河厅同知任玑捐金助成,州判甯绍先输赀修砌神台。二十一年,贡生陈心祐、生员骆日新等纠金造“启圣” 及配享先贤先儒神龛三座并金神主匾额,栽松柏百株。学正孟镠捐金八两、生员黄文学输银十五两造。

先师座前黄绫帐幔一挂,四配十哲大红丝䌷帐。

幔四挂社学二十三所

正学书院 在州治南。嘉靖间,主事杨抚建。学田 二顷九十六亩八分七釐四毫二丝。每亩征银二分。

社田 :旧社有学无田,不拾载而学旋废。康熙十三年,总河部院王光裕以为“设学必先置田,乃可永久。” 又查无碍官地,用作延师之资。一在大教场东边,不妨操演闲地一顷一十四亩;又城西北二面闲地一顷二十六亩,共闲地二顷四十亩。令每处分给八十亩,概免差徭等项。由是文风振起。

嘉祥县儒学 在县治南。金皇统间,尝于嘉祥村东北“山口镇创造。已而濒河学毁,乡进士翟三俊倡建于独坐山之右,继又为河所淤。大定间,知县窦迪迁于萌山之阳。金季又毁。元初,县治始复。邑人常信之、曹子和辈,即故址创殿四楹。” 至元三年,县尹刘荣祖始迁今地。至正三年,县尹刘敬重修,后复圮塌。明天顺八年,知县张庆鼎建斋堂。成化间,知县高淳刘渊俱增修。嘉靖间,县丞韩文黉重建文昌祠。名宦、乡贤俱在学宫。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张泰升、教谕霍希贤、训导吕祚

蕃捐募重建“明伦堂。” 五年乡贤祠毁,生员杜贞恒重建。十一年启圣祠毁,教谕侯大武募修。社学 在各里。

子游祠 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崱山西南。成化丁未改建,独坐山之麓。

“五贤祠 ” 在嘉祥县城隍庙西中奉曾子子游、澹台子、黔子高。万历年间建。时梁产灵芝一本,光莹如玉。

文昌祠 在嘉祥县儒学东,顺治三年重建。宋圣公庙 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世谓“武城” 者也。不详创自何时。至明正统甲子,教谕温良以庙宇倾圮,奏请重修。诏山东参议马谅、佥事萧启、兖州府知府焦福、嘉祥县知县宋善修建祠宇。弘治间,巡按御史金洪见其规制卑陋,复请于朝,大加修营。其制:前殿七间,中设宗圣公像,以子思、孟子分配。两庑十间,以门人阳肤、沈犹行公、明高、子襄公明仪、乐正子春公明宣从祀。寝殿五间,奉公及夫人像。正殿之前为戟门,戟门之外为阙门,前为御制碑亭。阙门外东西二坊,其前石坊一座。宗圣殿西为莱芜侯庙,庙有两庑,以曾元、曾华、曾申、曾西从祀。其外为门,其旁有三省堂,大学士许彬有《碑记》。

曾子书院 在县南武山,相传曾子读书处。考元时《吴氏墓碑》,有“东至曾子书院” 之文,岁久遗址不存。

学田 一顷二十七亩五分。每亩征银四分五釐。

钜野县儒学 创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四年,县丞陶有仁因旧址重建,县丞吕让复因淹没移置城东门内。永乐间,教谕韩文兴重建。正统间,县丞叚汝旦,成化间,知县刘林

增修,正德间,知县田齐重修,规制与他邑同。有文昌宫、尊经阁、名宦、乡贤二祠俱在学宫。学田二十亩,教授蔡平有《记》。

学田 二顷六十三亩。每亩征银九釐。

郓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元祐间创建。元至元间,县尹刘彧始建。两庑准汉《成都周公礼殿图》为七十二贤,画像、冠服、颜貌皆如古制。教授曹大本有记。明洪武元年,县丞江汉重修,知州刘大昕有记。成化间,知县任昶增修庙庑、堂斋。嘉靖间,知县赵若唐增修。名宦祠祀县令王子章以下诸人。乡贤祠祀樊公执敬以下诸人。万历三十二年,知县王远宜增修文昌祠。崇祯三年,启圣祠圮旧一楹,邑镇抚黄守志于明伦堂东扩建三楹。三年、五年,知县麻如兰、《禾嘉穗》相继重修圣殿。

岳麓书院 在县内。宋咸宁中,知县李先则奏建,今废。

养正书院 嘉靖七年,知县赵若唐即县丞宅改建。

学田 二顷三十四亩二分。每亩征银四分八釐六毫零。

魁星楼 在学前东南城上。高三丈馀,丹甍连云,一方胜概。天启四年,田公吉创建。

社学 成化、弘治间,各有学设教读,选里中子弟训之。今惟县治西南街东一所圮废,陈公良谟捐俸于四门僦屋,延师训之。

东平州儒学 。宋景祐间,沂国公王曾始建于城内西南。元皇庆间,严实子忠济为总管,以其狭隘,改创于州治东北,规模阔大,周围数里,汉家碑碣皆移置于中。至正间,知州刘修德复加修饰,学正王贤有《记》。明因之,后稍废圮。永乐间,知州杨玚重加修葺,黄谦有记。正统间,知州傅霖建辩志堂于后。弘治间,知州萧仲禄恢明伦堂为七间,知州陈经始为公廨四区。嘉靖间,知州胡松即纶章阁故址为“敬一亭。” 知州裴某以都御史曾铣命,改堂前土山为“杏坛” ,修撰王汝孝有《记》。名宦祠在。

先师庙西北,祀汉东平王、相王尊,唐郓、曹、濮节度。

观察使马总,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宋知郓州宋庠、王尧臣、韩琦、富弼、吴奎、庞籍、刘夔、滕甫、刘敞,通判郓州寇准、司马光,京东转运副使陈知微,金知东平府事完颜弼,元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东平宣抚使姚枢,明东平知州曹体仁、张仁。贡安国乡贤祠在名宦祠后。祀汉昌邑王师王式,魏处士刘桢,晋奉高县侯马隆,处士刘兆唐,太子宾客吕元膺,宋翰林学士梁灏,中书侍郎傅尧俞,颖州文学参军穆修,殿中侍御史郭权,尚书右丞、忠肃公梁焘,同知谏院龚鼎臣,户部侍郎李迨,监察御史马伸金,礼部郎中赵沨,兵部尚书、文简公高霖元孝子王闰,处士王旭,翰林学士王磐、张构,吏部尚书李昶,布衣赵天麟,福建左布使张琛,赠兵部尚书前侍郎刘源清,户部郎中刘尔牧,俱知州胡松建。明知州李湘修后岁久倾圮,郡人郭士奇捐金数百,独力修建。

皇清康熙十年,礼生杨文斗“妆修圣像龛座,社学在。”

各里

学田 四顷五十三亩。每亩征银六分。

汶上县儒学 在县治东。唐长庆四年,县令邢审容修葺。元至元间,县尹时拳重建。明洪武初,知县史承祖重修。正统间知县卢茂、成化间知县李芳、隆庆间知县赵可怀、崔守一相继增修,规制与他邑同。名宦、乡贤二祠俱在㦸门之左。学田一顷八十亩,赵可怀置。

圣泽书院 旧在县城西南二十五里开河之东,故名。讲堂建于后魏孝昌丙午,相传孔子宰中都,与群弟子讲道之所。唐吴生有画宣圣兖公小像,徐法题其额。又有颜鲁公所撰《夫子庙堂记》。宋元祐四年,周师中宰邑,重加修建,王尧年为之记。岁久灰烬,鞠为瓦砾。元时都水少监马之贞建大成殿四楹,中肃圣容,傍列十哲。堂室、门庑、庖库、池井,无不具备。学士李谦为《记》。明嘉靖二年,知县吴瀛移建城中。隆庆元年,知县赵可怀重修。万历元年,知县张惟诚改为“复古书院。” 郡人于慎行为《记》。

学田 一顷七十九亩,赵可怀置,每亩征银六分。

汶阳书院 在预备仓右,创自永清张公。堂轩𤕤垲号舍,曲回建坊构桥,引流种树,聚诸生伊吾其中,而政治之暇,亦时临辩义也。郡人于慎行为《记》,盖数年而废,邑令彭公健舍,因改为“察。”

院云

邑之社学,建于国初者久废,至永清张公实创置之。在城二区,东西两关各一,在乡二十四区,各置桂公萼学范焉。大略以隙地建为学舍,左右相向,中设四堂,左右为塾,以笃实长老二人坐,左右塾序行道出入。前为习礼堂,绘陈祥道、杨复所撰《礼图》。诸童子见先生习升降拜揖、坐立之节,即授图擘画指示,令其通晓展习。次为句读堂,列《管氏弟子职图》,日讲其一。次以《孝经》《小学》教之,句读粗熟,仍讲说大义,约之入身。次为书算堂,又次为听乐堂,各有教法。日晡,自听乐堂递至习礼堂,皆略复旧业,以次序出。今城外遗址仅存,而诸乡消沈殆尽矣。

东阿县儒学 在县治西。明洪武八年,知县朱真因迁邑创建。成化间,知县陈贵、弘治间知县秦昂相继增修,规制与他邑同。万历七年,知县朱应毂始移明伦堂于西,而于大成殿后建文昌阁三楹,因奉《敬一箴》于上。邑人孟一脉、于慎行各有记。万历三十三年,知县王以旌重修。

文庙名宦祠在戟门东,祀春秋柯大夫尹子奇、晏

婴汉谷城长王堂、张迁,魏枣祗金雷渊兀。东阿令宫。钦明知县黄哲、贝恒。乡贤祠在戟门西,祀金丞相、萧国公侯挚,寿国公张万公,参知政事高霖元,翰林学士李谦,翰林修撰司允德,明兵部尚书张本,户部尚书师请帮助识别此字。安邑令李銮,河南参政刘约,户部员外郎刘田,平凉府同知于玭,都御史侯越,学田若干亩,孟一脉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徐天时重修。教谕姜铭鼎

捐俸募化,督工助修。有《碑记》。

野斋书院 在旧县尚德乡居仁里,即今堂子社。元翰林承旨李谦故居。谦卒,诏立书院,设山长以掌其祀,号“野斋” ,谥“文公。” 今院祀俱废。柯亭书院 在城东北隅。知县白栋建。

东流书院 在城南十五里东流泉上,即故洪福寺也。嘉靖中,拆毁淫祠,改为书院。祀周、程、张、朱五贤。以元左丞严实、学士李谦明、参政刘约、员外刘田、都御史刘隅、同知于玭配。

学田 旧七顷,馀因黄水淹没无考。今存一顷五亩六分七釐。四等征粮,一等每亩征银二钱,二等每亩征银一钱;三等每亩征银八分,四等每亩征银五分。

平阴县儒学 旧在县治西北。宋元符间,知县虞芹因地潴水,改迁县治东南。元末废毁。明洪武三年,知县黄溥重建。永乐间知县李恭、正统间知县丁文、成化间教谕刘振、知县蒋昺、潘容相继增修,规制与他邑同。提学佥事毕瑜、修撰钱福、副使梁成各有记。万历二年,知县樊思诚继修。

圣庙棂星门育秀坊西斋。天启元年知县李润民

重修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刘昌祚“重修大成殿。”圮邑人宋

鼎延孙光祀等捐赀重修及《门庑》之属。

文昌祠 旧在平阴县东南角,今移置儒学门东。

学田 旧垦颇多,今日久荒芜,侵没无从查勘。顺治十一年,训导马孟道清查出一顷九十亩,申报学道。按:学田原以赡士,今贫生无可耕之田,而田则不知归之何人之手。急宜厘正,以谢清议。

阳谷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崇宁四年,知县蔡蕃建,继毁于兵。元至元十二年,典史解中渊重修。元末复废。明洪武三十年,知县刘源增修。正统间知县畅茂,成化间知县刘洪,嘉靖间知县杨嘉猷、刘素、县丞邢从礼继修,规制与他邑同。宋人王平,明编修江渊、大学士刘翊,各有记。名宦祠祀元县尹孟遵道、李谦以下诸人乡贤祠祀明参政于睿以下诸人。万历末,知县贾应墀、傅道重、范宗文相继重修。天启、崇祯间,知县熊育丰黄卷并修葺。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天璧重修。

学田 二等地八十九亩有奇。一等每亩征银九分二毫二丝,中等每亩征银四分九釐。文昌祠 在阳谷县启圣祠前。明万历二十年,知县贾应墀因填坎隙地,创建于启圣祠前,塑文昌并侍从像。嗣后科甲渐盛,人以为修建之验。今废。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天璧同训导孙之恒,现在。

议建

寿张县儒学 在县治东。洪武十四年,知县谭道新迁县治,随建学于此。正统间知县李真。成化间知县张玉琳、主簿杨璟,弘治间知县赵希。

夔重修。嘉靖间,邑人副使杨印贤、举人赵有冯等相继增修,规制与他邑同。知县张玉琳、训导李福、教谕皮正、参政陈守愚各有记。名宦祠祀汉令谢彝吾、唐令刘光期,明张玉琳。乡贤祠祀唐张公艺,五代王彦章,明殷云霄、刘坤。

学田 一顷七亩二分有奇。

社学 旧在城隍庙东,今改公署。黑虎庙、上陵、梁山、竹口、裴城寺俱有遗址。

奎星楼 在寿张县城上东南隅。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周三锡树帜立基。

沂州儒学 “旧在州治东南。宋靖康间毁于兵。金皇统三年,州守高召卜迁州治西北,其后防御使郑子聃、节度使胡义继修。元至元间,知州储企范复重修。明初,止存故基。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鼎建。正统间知州贺祯,弘治间知州张凤、吴寅,正德间知州朱衮,嘉靖间知州郜相、丘凤来、陈熹、邢思乐相继增修。” 名宦、“乡贤” 二祠俱在棂星门内。

宗圣公祠 在沂州城南五里。奉祀曾子,以子元、申、华孙、西门人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乐正子春、阳肤子襄、沈犹行、祔享,皆武城人也。别室为“毓贤祠” ,以奉其先子皙,知州何格有《记》。文昌祠 在沂州城西南隅,春秋二仲上戊日祭。

荀子书院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神笔山下。诸葛书院 ,在州北二十里。

王氏书院 在州南三里金雀山下。元解元王佐建。

李氏书院 在州南七十里。李炫“聚徒讲学处” ,今废。

颜鲁公书院 ,在州西北五十里朱满村,今废。学田 泾府设学田八十亩,被书手萧东藩隐占。万历二十三年,知州徐汝翼查明申准归学,仍作学田。地止十五亩,其粮仍在里社额内付纳。城壕堤内地九叚,计五十七亩四分七釐一毫,被沂州卫经理司占种。万历三十三年,知州郭汝贤申准,改为学田。分巡东兖道捐俸银十两发州,买到孙成业地三顷为学田。知州郭汝贤亦捐俸银三十两,买到陈际会地三顷为学田,作养士子,实系大典地三顷二十亩,每亩征银一分,学道取用。

郯城县儒学 在县治西。元末兵毁,明洪武二年,知县邓昇重建。成化间知县李楷增修。弘治间知县王洪、席书、唐龙,正德间知县邵道宗、嘉靖间知县孙纶、教谕石岩、县丞李守维相继增修,规制与他邑同。詹事孔恂、员外李宗仁各有记。名宦、乡贤二祠在戟门左右。明季残破,兼历灾震,庙祠、斋庑门等,俱多倾圮废湮。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冯可重为修建。

宗圣公祠 旧在县西六十里磨山。元至正三年,提举管文通建。至明成化四年,知县李楷以祠远且圮,移建县治之西。嘉靖二十三年,知县郎复移于北门之内,号曰“一贯书院” ,以春、秋二仲奉祀。

宗圣书院 旧在县西六十里磨山,即曾子所居。元至正三年重建,庐陵刘诜有记。成化四年,知县李楷移于县治之西。嘉靖二十三年,知县郎湘移于北门之内,号为“一贯书院” ,以春、秋二仲奉祀。详见《阙里》。

社学 。南城社学在县治西。北城社学:在北城总铺南。成化十二年,知县田畊建。各乡社学废。义学三所 :一在北城大街西,正房三间,教授童子内房三间,教读寝居、门面房六间,出赁以赡师。隆庆二年,医士官蒋劝建。一在北门内大街西,正房三间,教授童子内房三间,教读寝居、门面房三间,内草房三间,出赁以赡师。万历七年,医士官蒋劝建,今俱废。

学田 地共二顷,坐落城东孝妇冢左右,荒芜已久,至今并无开垦。

文会所 在东城下。正厅五间,匾曰“储才” 、“华国。” 西厢室各三间,左曰“砺锋” ,右曰“跃彀。” 前设大门一间,匾曰:“文会所。” 俱草房。万历七年知县赵蛟建士儒会课于其中。今墙屋倒塌,只存地基。射圃 在儒学之西,长五十步。内建观德亭三间,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张应登重建,今废。费县儒学 在城南关。金时兵毁,皇统中重建,元末复毁。明洪武十二年知县尚贤重建。成化间知县孙浩、弘治间知县杨惠、正德间知县江环、嘉靖间知县刘镇,相继增修。三十一年,大水湮没。四十三年,营田同知邵鸣岐、知县冯俨,奉抚台檄再建,规制同他邑。元中书参议张养浩

明庶子张天瑞各有记。名宦、“乡贤” 二祠在戟门左右。

思圣书院 在县西九十里东阳村。元至正间,隐士王谦建。元人李国凤有《记》。

学田 二十八亩六分五釐。每亩征银一分。射圃 在学西南郭门外,有观德亭,久墟。按:学有射圃,此古制不可少。先王选士则射,论秀于国则射,祭享宾宴则射,皆尚德也。故曰:“射者男子之事。” 又曰:“射礼不行,天下无男子。如堵之观” ,古道存焉。

子游祠 在费县西八十里武城东关阳川。嘉靖二十五年,总理漕河都御史周用檄建澹台祠 ,在费县西南七十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