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481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八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八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八十一卷目录

 汝州部汇考一

  汝州建置沿革考

  汝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汝州星野考

  汝州山川考

职方典第四百八十一卷

汝州部汇考一

[编辑]

汝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州

《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王畿地。春秋时,楚、郑二国之境。战国属韩,后属魏。秦属三川郡。汉置梁县,属河南郡。曹魏因之,属舞阳郡。晋改属河南尹。后魏属汝北郡。东魏置北荆州。隋初,置伊州,大业元年,始改曰汝州,以汝水为名,寻改为襄城郡,以梁县属之。唐初为伊州襄城郡。贞观八年,更州名曰汝州。天宝元年,更郡名曰临汝郡,属河南道。五代梁为防御州。宋复为汝州。政和间,升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金废军州县如故,属河南路。元仍旧。明洪武初,省梁县入焉,属南阳府。成化六年,改直隶布政使司。十一年,又增置宝丰、伊阳二县以属之编户五十四里。

皇清因之,领县四:

鲁山县

夏刘累醢龙惧罪,迁于鲁,即此。周春秋时,为郑邑。秦为三川郡地。汉置鲁阳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隋改为鲁县,属襄城郡。唐初置鲁州,始改县曰鲁山。贞观中,州废,以滍阳县省入,属汝州临汝郡。宋属汝州陆海军。金、元俱属汝州。明属汝州。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郏县

周春秋时郑地。汉始置为县,属颍川郡。东汉省。三国魏复置,属襄城郡。晋因之。南北朝东魏改县曰龙山,属顺阳郡。隋开皇初,以龙山为汝南县。大业中,又改郏城县,仍属襄城郡。唐属汝州临汝郡。五代仍旧。宋为郏县,属颖昌府。金复为郏城县,属汝州。元复为郏县,属如故。明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宝丰县

周春秋时郑地。秦为应国地。汉置父城县,属颍川郡。东汉因之。晋属襄城郡。隋省。唐证圣元年,析郏城县地,复置武兴县,寻改为龙兴,属汝州临汝郡。宋宣和中,始更名曰宝丰县。金因之。元省入梁县。明初,省梁县入汝州。成化十年,以州东南五保仍置宝丰,属汝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八里。

伊阳县

周为陆浑之地。秦置新成县,属三川郡。西汉、东汉俱属河南郡。晋属河南尹。南北朝、后魏属南阳郡。东魏属新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伊阙,属河南郡。唐先天元年,始析置伊阳县,属河南府河南郡。宋熙宁五年,废伊阙为镇,改属伊县。金属嵩州。元至元三年,省入嵩州。明初仍旧。成化十二年,复置伊阳县,属汝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汝州疆域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汝州疆域图

汝州疆域图

州属四境

东至开封府襄城县交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河南府洛阳县交界九十里。

南至南阳府南阳县交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河南府登封县交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

东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东西至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本州

东至郏县交界四十里

西至伊阳县交界,六十里。

南至宝丰县交界,四十里。

北至登封县交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宝封县交界

东北至禹州交界

西南至伊阳县交界

西北至登封县交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八十五里。由州治东至开封府。阙。里。北至

京师一千九百里

鲁山县

东至叶县界七十里

西至伊阳县界七十里,又西至嵩县三百里。中至歇马岭巡检司。

南至南阳县界四十五里,又至南阳县二百一十里。

北至汝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

东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东西。阙。里,南北袤。里,由县治北至汝州一百二十里,至开封府。里。北至

京师《一千》、阙。百里。

郏县

东至草店铺,襄城县界,四十里。

西至长安阜铺,汝州界五十里。

南至汝河宝丰县界十里。

北至灵泉寺,禹州界三十里。

东南至马鞍山,叶县界五十五里。

东北至张德店,禹州界四十三里。

西南“至高铁炉” 宝丰县界。

西北至黄涧河,汝州界五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四十里。自县治西至汝州九十里,南至开封府一百里,北至

京师《一千》、阙。百里。

宝丰县

东至郏县界二十五里,又至襄城县界五十里。西至伊阳县界六十里,又至鲁山县界五十里,南至鲁山县界十二里,又至叶县界七十里,北至汝州界四十五里,又至郏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叶县界。

东北至郏县界

西南至鲁山县界

西北至汝州界

东西广七十馀里,南北袤八十里。自县治西北至汝州九十里,东北至开封府。阙。里。北至

京师《一千》、阙。百里。

伊阳县

东至汝州界三十里,地名“车坊” ,有《界碑》。

西至嵩县界三十里,以“枣林坪” “分水岭” 为界。南至鲁山县界七十里,以普救关为界。

北至洛阳县界六十里,有《界碑》存。

东南至

东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东、《西广》阙。里,南北袤。里,“自县治东北至汝州九十里,至开封府。”里。北至

京师《一千》、阙。百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州

《通志》:“面环汝水,背负嵩山,左控襄、许之饶,右联伊、洛之秀,乃中州名郡也。”

《州志》:“州居河南宛洛之中,溯派于河洛,绵亘于嵩岳。”

风清巢许,叶焕贾冯,依然丰镐名邦,古今胜郡,《州西八景》,

考证

崆峒烟雨 ,黄帝问道处也。旦夕微熹,髣髴烟雨。今登仙石仍存,有足迹,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温泉晓霁 ,泉热如鼎沸,前人引水数步为浴池。唐元宗曾幸驾,旧有武则天《流杯池碑》,立庙以祀汤神。旭日澄波,如雨初霁。

《龙泉夜月 》水光莹洁,夜月澄波,虽阴云障蔽,而俯视泉中,魄影自若,良奇观也。

《妙水春耕 》,水可利耕。每春雨沓来,不胶不溅,袯襫欢动,田家胜概。

《岘山叠翠 》汝山惟岘山孤危,一峰插天,远望则叠嶂层峦,穿云耀日,菁葱之色可嘉。

春日桃园 在圣王里。一望数里,尽植桃花。每三月,烂熳绚目,万树皆春。

《玉羊晚照 》“石多羊迹,因以名山。每众山日落,而斜阳馀旭独留。”

《汝水横州 水》遇泛澜,洲亦不没。且澄清彻底见汝石,璀灿光华,映人眉宇。

风穴八景

《锦屏风 》:屏峦壁立,千花竞发。满目烟霞,恍然锦屏可爱。

珍珠帘 危岩绝壁,瀑布喷珠,恍若垂帘。吴公洞 ,吴几复,字辨叔,尝读书于此。

升仙桥 桥横洞口,费长房见壶公于市肆,悬壶卖药,因师事之,得其传,归隐山栖,一日指竹杖化龙于桥上,乘而仙去。

大慈泉 泉在大悲阁前,水从山峡石罅中流出,入珉池。池上建亭,额曰“醒心翫月台 。” 山高月出,清光如水,真堪举杯邀月,把酒问天。

《悬钟阁 》“高阁临霄,疏钟出谷。空山发响,声振林皋。”

《翠岚亭 》“岚侵云汉,独出众山,凝黛含烟,恍如图画。”

鲁山县

《通志》:“左控露山,右涵汤谷。”

《汝州志》:“鲁居汝宛之中,扶舆清淑之气,毓秀钟灵,故名山大川,平原沃壤,莫不有间气所钟,则地灵人杰,其关合者远也。唯鲁北踞青岭之秀,南潆沙瀼之波,露峰东峙,旸谷西环,瞻琴台而景仙令之风,睹商馀而挹高贤之韵。古所称山水秀拔,甲于西京者,其在此乎。”

县八景

鲁山独秀 ,一名“露山” ,距县东十五里。平原突起,壁立崚嶒,为一邑之镇。

《沙瀼双清 》,沙瀼二水,分流合注,澄清彻碧,围绕城郭,恍若银汉金波。

《南华夜月 》南华观名道士张三丰夜至,求灯弗得,画月壁间,炫燿如昼。

《大胜晓钟 》古有钟自沙河流出大胜寺,僧悬于楼,每天明不扣自鸣。

《皇女温泉 》泉发石中热如鼎沸,有上、中、下三池,能解沉痾。

黑山返照 县西北,即鲁阳公挥戈返照之地也。后光武为莽所迫,值此昏黑难行,因举手祝天,“时夕阳返照,蹊径分明,遂不至厄。”

《灵药》商馀 唐元次山父延祖,以“商馀山地多灵药,遂家焉。”

善政琴堂 县北不越百步,唐令元德秀所筑。公馀之暇,辄登高台,抚虞弦。居民思德政,爱护倍殷,千古侈为胜迹。

郏县

《通志》:“耸峨嵋而峙紫云,带汝河而会扈涧。” 《汝州志》:“北有峨嵋、扈阳、大小刘诸山之峻,东南则落凫、平顶、马鞍、靴尖之险,汝河横贯,蓝水入之,沃野平畴,延袤八九十里,吴楚、秦晋之周道也。”

县八景

《蓝桥春涨 》即长桥也。野水断桥,平芜夹岸,每春水泛涨,一碧无际。

《扈涧晓烟 》:扈阳山涧,横跨长虹,东上朝曦则烟云相杂。

《汝水秋风 》“汝水发天息而达扈。” 及秋水落石出,闻数十里,恍若风行彻底,珠玑错落。

《灵泉夜月 》泉在凤翅山阳,祷雨辄应,有水盈池,清如涵月。

《苏坟夜雨 》,坟在小峨嵋山,东坡以其形势类蜀,故以“小峨嵋” 称之,与子由共埋玉于此。后人并瘗老泉衣冠于其上,植嘉树千章,葱茏蓊郁,信宿之客,疑同雨声。

《紫云晴雪 》峰多云气,舒见青紫,因以名山,为楚庄王长女修真之地,凡冬雪初霁色更可嘉。

《刘山雨霁 》,脉从嵩山南亘,突兀雄峙,群山环拱。昔汉高、光武咸驻兵于此,因有“大刘” “小刘” 之号。每当霖雨初霁,山色加黛。

《钓台晚照 》“昔黄帝问道广成,七圣扈从,驻跸此地,奏钧天之乐。至今馀音虽邈,而落日登台,仍饶异趣。”

宝丰县

《通志》:“沙河南绕,汝水北萦。”

《汝州志》:“净水芳流,北郊衍天汉之波;香山奎聚,东壁发龙珠之祥。箭台在前,宛如眠弓。汝坟在后,叠为绕背。坤巽峙而毓秀入垣。荐元特耸,滍瀴旋而涵精益濬,环带重关。”

县八景

《香山奎聚 》:唐白居易九人,皆年高不仕,创治石楼,结社于此,时称“香山九老。” 后人为建九老阁。居易自号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

“珠砂空洞 ” ,在香山前。相传有绛衣女子入此洞,追寻不见,掘之,得珠砂一窖。

酒务春风 即双酒务。明道先生监酒税于此,门人朱光庭立雪受业,归语人曰:“我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即此地也。

石渠仙蒲 菖蒲,引年药也。产于他处者多涩,惟此地水行石上,曲折淜湃,噌吰响嗒,可以流觞,可以听翫。曾生仙蒲一种,肥白香坚,皆一寸九节,甲于海内,后取之者伙,所生难供所求,遂致种绝。

五朵莲屏 在西山。峰峦有若莲屏,翠色堪翫。白雀异槐 在父城,相传槐荫甚盛,枝节状如龙形,其叶状如龙爪,蝼蚁不敢上。每遇丰年,必有白雀巢于其巅,寺因以志双美。今槐枯不春,雀亦骞飞不回矣。

《沙河晚渡 》,河滨云烟缥缈,鼋鼍隐跃往来,行者日夕闻有舟渡声,即之无所见,疑有神异云。《乐天古宅 》,唐白乐天遗迹,在官家衙庄,门绕清涟,可以灌溉。

伊阳县

《通志》:“汝水经其南,凤山枕其后。”

《汝州志》:“伊阙界汝之西南,群峰罗列,穹窿巀𡾲。渠潭碁错,渟泓流衍。斜阳返照,波流溶溶。虽兵燹之后,犹存镐洛之雄风。”

县八景

《桃源胜迹 》,夹岸桃花烂熳,河水绕出其右,鸟歌花笑,动人尘外之想。

“云梦仙境 ” ,距城东三里,悬崖石洞,阔数武,相传鬼谷子修真处。内穿一道踦曲,非执炬不能入。约二里许,一洞口如箕,隔涧一小石塔,自顶滴水淋淋有声注下。越涧探洞口,内辽阔无际,窅然莫之敢入。问之伊人,从无穷其源者。凤山朝阳 城北,一峰独秀,左右二嵬如翼然,因名“凤山。” 上建元武宫,山麓时见五色石如凤纹,莹洁生光。

《龙崖夜雨 》城西十里。悬崖壁立,下临河水,崖光映射。遇雨,山岚濛濛,若有龙象焉。

瑞云屏障 城南三里。峻岭如屏,林木郁葱,有云穴,岚光一发,宛若画图。

紫罗石潭 ,汝水经流其下,昔神禹疏决于此。潭水溶溶,怪石巉岩,相传紫罗兵驻节处。岘山、叠翠 山峙县南,耸秀拔萃,陟其巅,汝属尽收目中。上有宫阙,春秋多朝礼者。朝霞夕秀,伊阙巨观。

《汝水拖蓝 》汝水出天息,距县二百里,抵青巅,决龙崖,过紫罗,经郏鄏襄鄢而达淮泗,注之海。独由伊阙萦回,有拖蓝泛碧之色。

汝州星野考         州志

[编辑]

州属分野

汝州在豫州之域,其地周,其星柳,星,张之分野。陈卓《魏志》,“汝当入心星三度。或云入房一度。” 又《通考》“在觜参度。” 按斗二十四度,自吴越以至交广,皆其分野。井三十一度,仅为秦蜀之半,岂汝一弹丸地可当二三躔度乎?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今因地以验天,或当以耑属张宿为准。

汝州山川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风穴山 在州治东北二十里。上有穴,世传风将发则先有声。其山环抱,荟柏蓊郁。唐时贞禅师传灯之所,因建寺焉。

鱼齿山 在州东南五十里,《左传》谓“楚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下” ,即此。下有石泉。

霍山 在州治东南二十里。《左传》谓“楚袭梁及霍” ,即此。相传汉立霍山县。今有古城遗址。

鹿台山 :在州治东北二十里。有台,若蹲鹿之状。

灶君山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张峪山 在州治南四十里,一名蒋姑山。銮驾山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轩辕问道经于此。

鸣皋山 :在州治西北六十里。山南旧有唐贞观时所建清暑宫。

玉羊山 在州治西六十里。其山石多羊迹,因名。上有“薄太后庙。”

重金山 :在州治北四十里。山多黄石层垒,每于日西掩映如金。

崆峒山 在州治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广成子修道处。

三山 :在州治东三十里。一名排衙山。下有龙池,土人耕得断碑,为“古慈清宫。”

檀树山 :在州治西南四十五里。檀山禅师修道处。

望云山 :在州治东南十八里。自伏牛山蜿蜒而来,面对三山。

凤凰山 :在州治南五十里。

狮子山 :在州治北三十里。其石高耸,若狮子状。

龙尾山 :在州治东北三十五里。

石楼山 :在州治东三十里。

马头山 :在州治南三十里。

紫石山 :在州治东北五十里。

岘山 :在州治西南六十里。

灌顶山 :在州治东北三十里,水下流入涧。牛头山 :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

牛觔山 :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

牛心山 :在州治北十五里。

脾山 在州治西北二十里,下有宋魏王墓。大雄山 在州治东北三十里。

百叶山 :在州治北二十里。

羊圈山 :在州治南二十五里。

五龙山 :在州治北二十里。

草积山 :在州治西南四十五里。

黄龙山 :在州治西二十里。

白崖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

肾山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龙山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

长山 :在州治西十里。

紫金山 :在州治北三十五里。上有圣井,四时不竭。

傅家山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富春山 :在州治南三十五里。

毛家岭 :在州治东北三十里。

汝河 在州城南五里。其源出天息山,经伊阳县,过州境,东流合扈涧水达于淮。

洗耳河 在州治西门外。源出箕山。按《通典》云:“箕山在汝州北五十里登封县界,许由避尧隐其处。”

高崖河 :在州治西十五里。

牛圈河 :在州治西六十里。

荆河 :在州治西十五里。

燕子河 :在州治西南二十里。

冷水河 :在州治东北四十里。

减河 :在州治西四十里。

黄涧河 在州治东三十里。俗呼“赵落河。” 仁义渠 在州治东十五里。

聚宝堰 在州治东大庄保。

龙泉 在州治西北

温泉 :在州治西南四十里。泉热如沸,源有九眼,东南流入广成泽。

悬珠泉 :在州治南五十里。

湛水 在州治。源出马跑泉,经叶县入汝水。《左传》“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坂” ,即此。妙水 ,在州治西,有妙水寺。雨中春耕,不胶不溅。

野狐泉 :在州治东南三山下。

石龙涡 在州治西。四壁千仞,散泉为雨。西湖 在州治西北,一名龙潭陂。

雾滋沟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太史湖 在州治。州守王洙濬治,为一州之胜。元洞潭 ,在州治西南四十里。

黑龙潭 :在州治东南村。祷雨有应。

蜂窝潭 :在州治西四十里。

广成泽 :在州治西四十里。

“大慈” 泉 在州治东北风穴寺山麓,南流合涧。“涉泉 ” 在州治东南鱼齿山下。

巢父井 在州治西关内。

圣井 在州治北紫金山上。

鲁山县

鲁山 一名“露山” ,在县东十八里。其山孤高耸拔,为一邑之镇,因以名县。

尧山 ,在县西十五里。《滍水》所出。相传尧之后裔刘累以豢龙事夏后,惧罪奔鲁,立尧祠于此。彭山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世传彭越尝于此屯兵。

大盂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顶有四面石城,俗谓“大团城” 、“小团城。”

黑山 又名“乌山” ,在县。昔鲁阳公与韩构难,日暮挥戈,夕阳返照。后光武为王莽所追,至此昏黑,因举手祝天,日亦返照。

明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天始明。

望公垛山 在县西八十里。昔孝妇不厌家贫,晨昏运水,感神乘马三索其水,妇三与饮,马不吝,因授鞭置瓮中,水为不竭。后妇归宁,夫家携鞭,水遂泛滥,溺其翁。姑奔唤,妇窊石镇之,水止欲得翁尸。姑嫂登山相望,偕化为石。望公垛山即其处也。

挂爷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俗传洪水泛滥,汝人之夫被溺,妇女往求,得之山顶,遂名。

窊石山 ,在县西八十里。即姑嫂窊石镇水之处。

壶山 ,在县南二十里。形图如壶。汉处士樊英隐于壶山之阳,即此。

商馀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元延祖采药处。灶君山 在县西一百里,上有龙湫及普济庙。焦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焦光赞寨在此。文峰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笔架山。卧鼓楼山 在县西百里,有石壁铁环。

摘西楼山 :在县西一百里。

双垛山 在县北二十里。

谷积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即将孤山。

五垛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阿乌婆寨。交口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两山错综相交。扶安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虎头山 在县西十五里。

背阴寺山 在县南十八里。上有龙泉,祷雨每应。

鸡笼山 :在县西八十里。

大夷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杏儿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草台山 ,在县西五十里。

土门山 ,在县西四十里。

没大岭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歇马岭 在县西。汉光武经此歇马。明成化年,立巡检于此处。

青条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元次山、孟良二寨。

白沙岭 在县南五十里。

五里岭 在县西二十里,又名“吴起岭。”

分水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

羊圈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

和尚岭 在县西六十里。昔有僧卓锡于此。傅家岭 在县东十五里。

射坡 ,按《县志》在县南十五里,旁有将军墓。肥溪 在县,唐考功郎中苏源明《商馀操》曰:“商馀之下,肥溪之曲” ,即此是也。

温泉 在县有三,旧名皇女汤,商后尝浴其处,载《水经》中。其下泉水热如沸,中泉水平温,上泉水微温,俗呼为上、中下汤。去县六十里,居民引为沐浴池,能愈疮痍宿疾。

凉水泉 ,在县西八十里。其水沁齿之凉,饮之除恙。

湖泉 在县南十五里。古有湖出泉,今湖水竭而泉流自若。

师姑泉 在县西六十里。中有石盆,俗传昔有尼姑沐此,忽不见。

泉陂 在县北二十里青条岭下。其深莫测,甘凉可饮。元结爱之,宅于此。今有元次山墓。康家渡 在县西二十里沙河之次,水涨以舟济人,旁有康氏居。

塔儿湾 在县东八里。多前代古塔。

贺家湾 在县北七里达老河畔。贺氏居此,上有《贺将军庙》。

支锅石 在县东北十五里。贺将军炊爨处。沙河 在县南五里。出没大岭,合汝而注淮。瀼河 在县西南十五里。土沃瀼,故名“元次山。”

家焉

滍河 在县东三十里。《左传》“楚伐郑,夹滍而军。” 汉光武破王寻于昆阳,士卒溺死,水为之不流,即此。

三湾河 在县南三十里。一水曲折,俗呼“三道湾” ,即古鸦路。

九女潭 :在县东北十八里。有龙王庙,祷雨辄应。

白沙沟 在县西五里,沙色尤白。

水磨沟 ,在县北二十里。

郏县

大刘山 在县。旧志以为古龙山也。汉高祖入关,道出其下,故名,在县西北三十里。按《水经注》,汝水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谿,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又东北入于汝水,则刘山非龙山也,岂山名偶同与?

小刘山 在县大刘山之阳,距县十馀里。以光武驻跸,故称“小刘山” ,以别“大刘” 云。中有高门洞,深邃无际,古避兵之地也。

凤翅山 在县,以山形名,亦号“昆仑山” ,在龙山东县北三十五里。天启中,有凤见于山之巅。绿石山 在县,一名“岫嵂岭” ,大刘之枝山也。扈阳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扈水出其阳。山有洞,相传娄敬尝隐于此。

苍山 ,在县扈阳之西,距县五十里。

三山 ,在县野猪峪,去县北四十里。

峨嵋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苏子瞻为汝州团练使,以此山类蜀之“峨嵋” ,故以名焉。子瞻、子由俱葬此,后人复葬老泉,衣冠合为三大冢。前代名公游此者,多赋诗记,碑珉林立。明季祠垣倾圯,古柏数百株俱为土贼斫去。邑令卜永昇、徐凤鸣相继修葺。坟之西南有二冢,久湮姓氏,其一为盗所发。

皇清顺治乙酉秋,主簿乔钵谒苏坟经此,取阅《墓志》。

乃苏公过为夫人梁氏志也。按:梁氏宋学士颢之裔乔钵于是敛暴骨,具衣冠而葬焉。有《重葬梁夫人记》,镌于原志之阴。顺治已亥,邑令王昕捐修垣墓。

凤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汉世祖本纪》:“建武十七年,有凤凰见于颍川之郏县。” 盖此山也。《东观记》曰:“凤高八尺,五彩,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停一十七日。” 山有王乔洞。

平顶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峭壁倚天,绝顶平如掌,方十里许。

落凫山 在县平顶山西,以叶令王乔得名。相连者曰“棚山” 、马鞍山、韡尖山,俱在县东南五十里。

紫云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常出云,青紫色。黄伯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阴山 ,在县东三十里。汝水经其下。

汝水 在县南十里。《水经》所谓“又东南经颍川郏县南” 者也。郦道元注:汝水所经有张磨泉水、西东长湖水、扈涧水、养水、董沟水、滶水、柏水、蓝水、白沟水、龙山水,今惟蓝水汩汩合流入于汝。其桥以水名,土人呼为长桥柏水,俗犹谓之寡妇水。扈涧已久涸,故道仅存,馀皆填阏湮塞。虽回野弥望,高下不一,而川浸遗迹渺不可寻矣。蓝水 在县东三十里。《水经注》:“出阳翟县重岭山,东南流经纪氏城,又东南流经黄阜东,而南入汝水。” 今水经冢头镇,又南至长桥镇之东入汝,土人谓之“吴赵河。” 纪氏城不可考,而水东村有以纪名者。冢头镇,河西市易之区,其古黄阜旧地与?

扈涧水 在县。《水经注》:“出大刘山,南经郏城西南流入于汝。” 今城西五里有扈涧桥,故道依然,而车马络绎,皆自桥下行。

柏水 在县。《水经注》:“柏水经贾复城北,复南至郾城,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 ,至今犹然。经县南寺庄西入汝。

小龙水 在县西北。伏见不常,性与济水同。黑龙潭 ,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龙池。” 岁旱祷雨,则填石其中,与池平。雷雨后,一泓湛然,石不可见,然多不验。

团造谿 在县东十五里。南入蓝水。

封家谿 ,在县东南三十里。北入汝水。

安良谿 在县北十八里。入团造谿。

灵泉 在县凤翅山

马跑泉 在县北十馀里。相传光武驻跸于此,马渴,跑地得泉,故名。

龙骨泉 在县北大刘山,下流十里许。

龙泉 在县东南小安寺。

“眼明泉 ” 在县小刘山阴。俗于清明日汲以洗眼,可医昏眊。

大水泉 在县洞子沟

宝丰县

香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旧为火珠山,东曰大龙山,西曰小龙山。此山秀出其中,世传大悲菩提证道之所有。元时敕修香山寺在焉。《塔记》并存。唐九老白乐天结社香山,即其地也。

大龙山 在县香山之左。险阻天设。正德九年,流寇作警,民多依此避患,后建祖师庙于其上。小龙山 在县香山之右。山下有潭,世传有龙居此,祷雨辄应。

荆山 在县南十里许。石渠河在其阴。旧有“荆山铺” ,“荆” 之名无可考。

鱼山 ,在县东南四十馀里。

九里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世传楚汉交战于此,即韩信困羽垓下之地。

莲屏山 在县西九十里。五峰并峙,叠翠如屏,故名。

三堆山 在县西双酒务山下。有“白乐天故宅” 、临汝郡公墓。

火山 ,在县西十五里。山之石镂刃,击之有火,故名。

虎狼山 ,在县西北三十馀里。元时草木蕃庶,狼虎多居于此,故名。

甘罗山 ,在县西二十里。《史记》:“甘罗与楚人筑台会盟” ,即此地也。今有甘罗台。

训狐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相传古有训狐鸟巢栖其间,故名。

青条山 ,在县西四十里。宝丰县之得名以此。山出煤矾诸货,因而名之。比隆、万时尚有,自崇祯以后竟绝无矣。

婴山 在县东南十馀里,与荆山、青条山相连。虾䗫山 在县东十五里。状如虾䗫,故名。锯齿山 在县西四十里。其石状如锯齿,故名。霸山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相传项羽与汉相拒在此,故名。

交马岭 ,在县东北十二里。世传贾复与王莽尝战于此,故名。

滴水崖 在县西七十里。石崖岩岩,水自石隙流出,其形如珠垂相继,故名。

凤凰山 按《县志》:在县东南五十里留村镇中有高峰,类于凤头、凤身、凤尾,尾后有泉,两旁展翅若飞。前有沙河环绕,似乎饮水之状。

九子山 按《县志》:“在县西北五十里,来龙逶迤贯珠,旁有九峰,宛如婴儿,绻恋父母。”

书案山 按《县志》,“在县南三里。”

黑马山 按《县志》,“在城东十里。”

寺山 按《县志》,“在县南十五里。”

寿峰山 按《县志》,在县西五十里,上建寿峰寺。书山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里,与黉宫相应,因名。

朱砂空洞 按《县志》:“在香山前。相传有绛衣女子入此洞,追寻不见,掘之,得朱砂一窖。”

三清洞 按《县志》,在城西大营。

汝河 ,在县北二十里。《毛诗》:“汝水出汝州天息山,经蔡、颍入淮。” 是也。

沙河 在县南四十里。发源鲁山灶君山,经流县南境上,至叶县东南合汝水入淮。

净肠河 在县北门外。发源青条岭,自城西环绕而东,经流东南境上,入汝。世传贾复身被枪刺肠在此,故名。

湛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春秋》“楚公子会盟于阪” ,此其地也。又《左传》“楚战于湛阪。”

浣河 在县东北十里。发源双酒务金家泉,经流县北境上,而东入于汝。旧有浣河铺,今废。秋河 在县东南七十里。发源鲁山杨家林,经流叶县入沙。旧有秋河铺,今废。

马渡河 在县南十里。发源青条岭,入于沙。相传汉光武提兵至此,适河水泛涨,军马竞渡,故名。

石河 ,在县北二十里。发源双酒务观音沼,经流县北境上入汝。

婴河 在县西南十里。即马渡河上流。

润水河 在县北城外。自西而来,发源双酒务龙潭,合净肠河入汝。

泥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发源鲁山县大夷山,经流叶县孙村堡。

马道河 在县西六十里。发源铁山龙泉,经流鲁山县入沙。相传光武提兵经此,故名。

滍河 ,在县南三十里。

五龙泉 ,在县西四十里。涌激万状,若有龙卧伏。

伊阳县

岘山 ,在县南四十里。形类楚襄阳岘山,故名。千仞耸峙,峰峦秀绝,造其巅,汝属咸收,目中伊阙巨观也。

瑞云山 在县南三里。冈峦耸拔,形势如屏,林木郁葱,烟岚出没,清秀可挹。

云梦山 在县东八里。悬崖峭崿,下有石洞,阔不数武,相传鬼谷子修炼处。苏张受书即于此内。洞径逶迤,非执炬不能入。进二里许,一洞口如箕,隔涧一小塔,自顶滴水,泠泠有声。越涧探洞口内辽阔无际。询之土人,从无穷源者,真仙境也。洞外即古桃源,至春夹岸桃花烂熳,河水绕出其右,鸟歌花笑,动人尘外之思。一名“王禅洞。”

紫罗山 在县东十里。山势险峻。

天马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

凤凤山 在县北三里。一峰耸翠,左右二岫如翼,故名。有石五色,莹洁可爱,人谓之“凤卵” ,然不多见。山顶建真武庙,每旭日朝升,光彩焕发。甘泉山 在县北五里。

练溪山 ,在县东北十三里。内有练溪寺,西有龙潭并晒龙台。

筛子垛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上有石洞。青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真武庙。

大风山 ,在县北三十里。两山对峙,中通一道,虽无风,常瑟瑟有声,故名。相传有仙女望龙门,足迹宛然。

香炉石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有大石状如香炉。

五垛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五峰相连。

十八盘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山峰高峻,路十八折而始上,故名。

蒿里山 在县西一里

天寿山 ,在县北五十五里。

挂龙山 在县西南十八里。悬崖屹立,下临河潭。崖既蜿蜒,又碎石鳞集,远望如龙形。每至夜半,崖水相激,零零若雨。

虎头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珠帘崖 在县

分水岭 ,在县西三十里。河水东西分流伊、嵩之界。

吴起岭 在县北五十里。

蔓城岭 在县东五里

夹马岭 在县北六十里。下有“报恩寺。”

青羊寨 ,在县南六十里。

安坡 在县北五十里白元镇。

望城冈 在县西一里

天息山 按《县志》“汝水所出。”

骆驼岭 按《县志》,“在县境内”

伊河 在县北六十里。出自熊耳山,经嵩入伊境,北至偃师入于洛,夹河镇适当其冲。旧夹河西里馀为班家庄,庄西二里许方至河滨,土人开永泉渠,引水灌地,水势逼涌,历年漂没,庄遂乌有。今且夹河镇闾门接河矣。

汝河 在县南门外,出文石。昔有马家书房,绿柳掩映,芰荷缤纷,为伊人游赏之处,今则沦为河滨矣。

马蓝河 在县东南八里。旧河止同渠道,两岸小渠十数,灌溉田苗。窄口渠,其大者也。数年水旱不时,淫潦则泛涨莫御,旱干则涓滴胥无,今且河塞里馀矣。

永定河 在县北六十里,历茹店至土门入伊。永定渠本此,数年水竭,田不享其利。

杜水河 在县。源出杜康汃,相传杜康造酒于此。白元镇永远渠、下蔡夏保二渠俱本此,惟此河两岸田地无伤。

九女河 在县南三里。出瑞云山脚,旱潦不溢不竭。上有碑记曰“圣水泉。” 不知何年立名,今人惟呼九女河。

黄龙潭 在县北十五里。上接山涧,北枕石台,高三丈有奇,得雨则溢,飞流直下,穿为此潭。潭东西山,形似二门,潭深莫测。又两山树木交覆于上,下视潭影空杳,临之未有不股栗者。严庄河 在县东七里。

练溪 在县东十五里。溪泉清洌,左右环流,出紫罗口。

潦北湖 在县北三十三里。原系民地,其形四面皆高。每值霖雨,聚水浸淫里许,浩荡澎湃,俨然巨浸。

叶家湖 在县北五十里。地形势与“潦北” 似而差小。

虾蟆潭 在县西五里。昔汝河经流于此为潭。尝有黑马为民稼害,昼则入此潭,后马不见,而汝绕南流,此为陆地。俗人讹黑马为“虾蟆” 云。九女泉 ,按《县志》,在县南三里。

夹河 按:《县志》“在县北六十里。”

水利附

本州

汝州以汝水而得名。其源自天息至州,汇诸涧,水流始大,东行合扈涧,经颍过蔡,入于淮,纡回州境,度可二百馀里。明弘治间,州守彭纲相土宜稻,循水势疏为堰,又穿诸泉为渠,民始蒙水之利。

大义渠  龙泉渠  、乌龙渠  、仁义渠、玉泉渠  、金斗泉  ,圪涝泉  、界蕴渠、圣王渠  ,荆河堰  、兴济堰  、保生堰,红龙渠  ,重修渠  、冷水渠  ,侯家渠,中圣渠  ,聚民渠  ,礼让渠  ,燕子河,冷水泉  、黄道堰  、野狐泉  、蒋家渠,曩时堰渠尚多,岁久壅塞,名目莫考,今但就现在已成者纪之。

鲁山县

沙瀼在城南,名“石。” 迹难引灌,惟西南山大,泉派实繁。全盛时,山民有蓄泄得宜者,然卒无方圆成顷,亦无大利,止有稻。兵燹之后,平原沃壤,鞠为茂草矣。

郏县

郏自汝水外,溪流颇多,自昔未有兴疏凿之利者。间有之,亦不久辄废。

《熊令惠民渠 》明嘉靖二十八年,知县熊凤仪引汝水为渠,东周城壕,复自便耕门南入于汝。熊令去,渠遂废。

叶令渠 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叶荣自薛店南引汝水为渠。未几,大水淤塞。

王令渠 明万历四十五年,知县王策引扈磵水为渠,周城壕,寻涸。先是元至正十一年,尝引扈磵水入西城门,由东门出云。《宝丰县》

宝丰境内,其最大者莫如沙、汝两河。汝河经其北,若霪雨骤涨,行人沬趄,民病涉焉。“沙河绕其南,岸土疏松,每夏秋间,大雨时行,则两岸田禾多至淹没。然设县之后,从无堤防之筑,民避河而居,不与河争地,故被害亦鲜焉。至于石瀴、净肠等小河,其源不远,细流不断,间有引水灌田,地高水远,开淤疏石,用工甚苦。” 此境内水田绝少,其以是欤?

伊阳县

环伊皆水也,故确地甚多。而汝水又从中倾泻,不时暴溢。前人于城东圣王镇小店、小寺、上店等处疏渠潴水,用以灌田,多成沃壤。但陵谷有变迁,故堰有通塞耳。

永惠渠 在县城南三里。

严陵渠 在县城东七里。

圣王渠 :在县城东南三十里。

永昌渠 :在县城西南八里。

兴平渠 在县小店里

永定渠 在县城北六十里。

永泉渠 在县城北五十里。

永平渠 在县竹圆镇

叶家渠 在县城北五十里洁泊镇。

永远渠 在县城北五十里白元镇。

泉水渠 在县城北三十五里。

下蔡渠 在县城北四十五里下蔡镇。

临城渠 ,在县南门外。

惠民渠 在县城北四十里内埠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