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49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九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六卷目录

 西安府部汇考六

  西安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职方典第四百九十六卷

西安府部汇考六[编辑]

西安府山川考四水利附[编辑]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长安、咸宁二县附郭。

漆渠 在府城西三十里。秦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

漕渠 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汉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渠通渭。

清渠 ,在长安县西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一十里入渭。

清明渠 在府治。隋开皇三年引潏水入城。永安渠 在府城南。隋开皇三年开,引交水西北流入城。

香积渠 ,在长安县。隋开皇三年引北水西北流入城。

通济渠 在府城西南。明成化初,知府余子俊以居民苦城中水咸,饮辄病,为开新渠,引交、潏二水行地中,匝遍城市,人得户汲。明末,寇踞渠塞。

皇清巡抚贾汉复捐俸修濬,仍复其旧。

沣水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北流入渭。《括地志》曰:“沣水渠,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

镐水 在府城西北一十八里。《镐池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溉地二十三顷。”

渭水 ,在府城北三十里。《淮南子》云:“渭水多力,宜黍。”

太平河 在长安县

《高官河 》在长安县。

滮池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诗》:“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是也。亦名圣女泉。

石闼堰 在府城西南三十二里。汉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私泉 ” ,在长安县南二十里。

龙首渠 在府城东南。隋开皇三年,引浐水北流入苑。五代后废。宋大中祥符七年,知永兴军陈尧咨修复。

“明渠 ” 在咸宁县东,汉时渠也。

黄渠 在咸宁县。堰水上少陵原,东流入浐水。浐水 ,在府城东一十五里,合金谷水,北流入渭。

灞水 在府城东二十里。合蓝谷、倾谷诸水入浐水,北注于渭。

暖泉 在咸宁县。以上诸水,见资灌溉。

永通渠 隋开皇四年开。县西北渭水兴城堰,初名“富渠” ,仁寿四年改永通。

碌。渠, 溉地一百馀亩。西马房水渠, 溉地一百馀亩。

阎家古渠 溉地三百馀亩。

“国草渠 ” ,溉地一百馀亩。

古渠 ,溉地九十馀亩。

龙首堰 ,在川。马头空。香积堰, 《古志》:“通交水,达长安城中”,今废,其地属长安。

咸阳县

兴成渠 在县西一十八里。秦汉疏濬,以通漕运,可罢车挽之劳。唐李石为相,奏“咸阳令韩辽治之。” 今废。

沣水 ,在县东南三里。详见前。

东泉头 在县西十里

西泉头 在县西十五里。

中泉头 在县西十里

马跑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

李村泉 在县西

下村泉 :以上诸水,见资灌溉。

汉漕渠 ,孝文时郑当时奏“引渭穿渠。” 上以为然,令水工徐伯表率卒数万穿之,二岁而通,以便民灌田,且漕运。今废。

隋漕渠 开皇四年,作兴成堰,引渭水至都,名“富渠。” 仁寿四年,改曰“永通渠。” 今废。

唐漕渠 ,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引渭水入。

金光门,置潭于西市曰“广通” ,以贮材木,今废。渭水 西通材木,东泛商船,是天地间自然之漕运也。而米粟入晋,虽遇凶荒,亦不能闭。籴泥渠 ,在县南十五里,出鄠县化羊谷。《十道志》名扈水,上承扈阳池,经钓鱼台入渭。

东泉头 在县西十里,灌田二顷五十亩。西泉头 在县西十五里,灌田二顷七十五亩。中泉头 在县西十里,灌田三顷三亩零。兴平县

成国渠 在县北一里。魏尚书右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上承汧水,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馀顷,俗号为“白渠” ,言其利与泾、白二水相埒也。

五泉渠 ,在县西一十二里。隋文帝葬三畤原上,因绝此水。

昇原渠 ,在县南一十五里,溉田七十馀顷。以其昇原而流,故名之。

普济渠 在县南一十里,溉田七十馀顷。清渠 ,在县南二里。以上诸渠,今俱涸。

汤台泉 在县西一十五里。

板桥泉 在县西一十七里。

马嵬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溉田二十馀顷。史家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

徐洪泉 一名“永济泉” ,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古清水泉。湮没久远,变为桑田。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开熙、典史洪廷宪开,故名。灌溉七村一十馀里。

朱章堤 在县东一十五里。明嘉靖年,知县朱文修。四十二年,知县章平又修,故名。

宋泊 ,在县西二十里,周四十里。

百顷泊 ,在县西二十五里,周四十里。

曲泊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自宋泊而下,并有捕鱼之利。隋开皇十五年,各筑堤防护,今俱废。马牧泽 ,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袤二十一里。

临潼县

新丰渠 ,在县东二十里。灌刘朝宗等田三顷八十馀亩。

清渠 ,在县西,耀州青野谷水下流。

白渠 ,在县西北六十里。

五渠 在县西

“中白渠 ” 别见《高陵》。

“中南渠 ” 别见《高陵》。

折波渠 ,在《中南渠》北。

“高望渠 ” 别见《高陵》。

隅南渠 ,在高望渠南。

戏水 ,在县东二十五里。出骊山鸿谷中有二,一灌马聪等田一十三顷馀亩,一灌王居丰等田二十馀顷。

石川河 ,在县东一百八里,见溉田数千亩。温泉 ,在县南骊山下,灌何朝宗等田四顷九十馀亩。

寇公渠 在县北七十里,自富平绕断原而南,盖寇莱公堰漆沮水以灌民田者也。今尚有残碑。

陈家沟水 灌靳应诏等田四顷二十馀亩。阴盘阿姑泉 灌王十等田一顷馀。

《阴盘》东水 灌许天祐等田五顷馀。

冷水 灌孙现,等田二顷馀。

七里铺水 灌姜爵等田二顷馀。

斜口水 灌吴现等田三顷馀。

东西行者,桥水 一灌刘三儿等田二顷;馀一灌拜孟现等田二顷二十馀亩。

苍坡底水 灌乔守忠等田一顷五十馀亩。《清水沟水 》灌范十五等田四顷八十馀亩。《高陵县》

白渠 ,自泾阳县界至县界彭城,两下分为四渠,井溉民田,名“刘公渠” 、“彭城堰。”

中白渠 自彭城闸东流至栎阳,北入清河,袤三十里。

中南渠 在中白渠南七里,经孝义坊入清河,袤五十五里。

高望渠 在中南。渠南至临潼境入渭,袤五十五里。

隅南渠 以上四渠,皆唐高陵令刘仁师开昌连渠 ,即中南渠支流。元至元七年,高陵令王珪引渠入城中。以上诸渠,见资灌溉。

鄠县

涝水 在县西二里

栗谷口水 ,在县南。源出于清凉山,入于涝,又修入白公河。《皂谷口水》亦然。

阿福泉水 ,在县南,入吕公河。

太平谷水 ,在县东南三十里,即清水渠之上流也。今分为众流,以灌稻田。

檀谷水 ,在县南,长乐渠之上流也。

沣水 在县东。详见前。以上诸水,见资灌溉。吕公河 在县南。明初知县吕仲信开。

白公河 在县南,即吕公旧河。知县张宗孟增开,西南二面引涝水入焉。秋冬灌田,任民自便。三里河 在县北。知县张宗孟开,灌中原、渭曲、兴仁三里地。

胡公泉 在县西南十里。昔虞胡公引以灌田。白沙泉 ,在县西。

冷泉 :以上三泉见资《灌溉》。

渼陂 ,在县西五里,周一十四里。今其地为百姓水田。

蓝田县

石门峪水 ,在县西南四十里。合荆峪、广峪诸水,自白鹿原东流入浐。

玉山水 ,在县西三十里。

木峪沟水 在县西二十里,居民引以灌田。双溪水 ,在县西二十里,灌田数百亩,利与诸河水同,而无奔腾漂荡之患。

土胶河水 在县东半里。以其混浊不清,故名之。明嘉靖二年,知县王科凿渠引水入城。《灞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即古滋水。

辋谷水 ,在县南八里。

库峪水 ,在县西南五十里,北流合浐入灞。采峪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

清河 在县东南,即古蓝水,西北流入灞。焦岱河 在县西三十里,北注于灞。以上诸水,有通渠灌田之利,近有冲崩之患,所宜疏濬。市北里薛家等村水渠 八道,共灌地八顷七十四亩,退滩地二百四十七亩八分。

青侯里罗李等村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十五顷四十六亩一分,退滩地六十九亩。

侯村里杜榜堰等村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十顷九十三亩三分,退滩地六十二亩五分。留庆里马家湾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八顷六十亩五分,退滩地七十亩三分。

东西里穆家堰等村水渠 八道,共灌稻地三顷五十九亩。

吴留里西寨等村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三顷七十八亩。

幵张里席家等水渠 二道,共灌稻地五十二亩,退滩地六十四亩。

岳坊里咽瓠等村水渠 五道,共灌稻地二顷九十八亩五分,退滩地十亩。

故景里双水磨等村水渠 二道,共灌稻地三顷一十一亩,退滩地五十五亩。

樊王里阳空寺等村水渠 三道,共灌稻地一顷一十三亩。

黄甫里真武等村水渠 七道,共灌稻地一十七顷三十七亩九分,退滩地七十七亩五分。翟马里汤浴川等村水渠 四道,共灌稻地五顷三分,退滩地八十五亩。

焦吴里芦子沟等村水渠 三道,共灌稻地六十八亩六分,退滩地七十亩。

泾阳县

郑国渠 在县西南七里。秦时,韩命水工郑国间说秦,“凿引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傍北山,东注洛,二百馀里,溉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六辅渠 汉元鼎间,倪宽为左内史,奏穿此渠以益溉郑国旁高仰之田,今废。

白渠 ,自县西北六十里,引泾水南行,至县北五里,立三限闸以分水,北曰大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大白渠之下为刑堰,刑堰之上,渠分为二,北曰务高渠,南曰平皋渠。中白渠之下二十里为彭城闸。渠分为四:北曰中白渠,南曰中南渠,又南曰高望渠,又南曰隅南渠。中南渠之下,北分者曰折波渠,南分者曰昌运渠,独南白渠无分。其分水以三限及彭城为要地,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三原、栎阳,南限入泾阳,立斗门以均水,凡为斗门一百三十有五。太始中,赵中大夫白公开在郑渠上流。丰利渠 ,宋大观中,诏开石渠,疏引泾水,下与白渠会,溉田三万五千馀顷,所谓“洪堰” 是也。新渠 ,元至大元年,西台御史王琚建言,“更于宋渠之上开石渠五十丈,下入故道。”

“广惠渠 ” 明成化中巡抚项忠开凿,在新渠北,今用之。以上诸渠,名虽数更,然实止一渠,故自

汉至今皆称曰“白渠” 云。

上王公渠 ,在县西北。

磨渠 在县西北

下王公渠 ,在县西北。

上北泗渠 ,在县西北。

仙里渠 在县西北

天津渠 在县西北

高门渠 在县西北

广利渠 在县西北

海河渠 在县西北

畅公渠 在县西北。明弘治初,知县畅亨开,故名。以上引冶谷水。

原成渠 在县北

公进渠 在县北

下五渠 在县北

木丈渠 在县北

广济渠 ,在县北。以上引清谷水。

泾水 在县南

冶谷水 在县西北五十里云阳北势高仰,泾水不及,遂引此水筑为七堰,以溉近山之田。清谷水 ,在县北六十里。

三原县

郑国渠 自泾阳来。详见前。

六辅渠 详见前

中白渠 详见前

北白渠 二渠自泾阳界来,穿城流往东南,见资灌溉。

毛坊渠 在县北三十五里。见溉毛坊、阳杜二里田。

公进渠 在县北。首起谷口,尾抵本县,溉长孙等里田。

原城渠 在县北。见溉闾村等田。

五渠 在县西北。上五渠溉留官、东阳、武官、杜村四里,及泾阳、太阳、丁粮、西朱、坊南等村田。下五渠灌小眭、唐村、张村三里田。

木帐渠 ,在县西北一十四里。以上五渠引清谷水。

清谷河 在县北十五里。出谷口,西南与冶谷水合,经县北门外,东流至临潼县界,入于渭。浊谷河 ,在县北。东流溉民田,其水峻急浑浊,故名。

五龙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五泉合流,民引灌田。

白马泉 在县东北四十里。亦名“神泉。”

长孙堰 ,在县北二十里。

马牌堰 在县北二十里。

木王堰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以上引浊谷水,凡三堰。

邢堰 在本县西阳里邢村,不知防于何时。盖为白渠北限,地高水势不能及,遂引清、冶二峪水于此,截河为防堰,其水与泾合流,以溉本县栎阳井渭南屯所之田。其堰长四十馀步,其下水分为二渠,北曰务高渠,南曰平皋渠,中有深沟一道,盖古白渠之故道也。至今人名其沟曰“干沟。” 又本县西北一里许清河南岸有古渠一道,南抵白渠岸上流转湾处,亦有古渠一道,绕北关迤逦东北而去。宣德间,完然具在,后被人侵占,存者不多。渠首之地,人亦谓之“邢堰。” 盖邢村堰废之后而作此堰,故仍称旧名,今亦废。今清河深浚,其水东南流至临潼界入渭河,不与白渠水合流。白渠水在清河之南,不复过河北,止溉本县清河南地方田地一千四百一十三顷二亩一分五釐。

盩厔县

灵轵渠 在县界,汉武帝穿。

韦谷渠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经清化店溉田,北入于渭。一名“广积渠。”

漆渠 详见前

渭水 ,在北五里。汉武帝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建言,“引渭起长安,东至河三百馀里,可灌渠下民田万馀顷。” 及渠成,民颇得其利。

黑水 ,在县东十五里。

田谷水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白龙泉 在县北城下。以上诸水,各灌田百馀顷,久为民利。

车谷水 ,东正流经枣园寨、昌谷坊、七渠湾、侯家庙北,散漫民田,支流为红龙渠、堡子头、枣园寨、关河、陈家村,入涝池。

强谷水 ,出谷五里,至史务欢乐阳化,东北入渭。

稻谷水 出谷灌田十馀亩,经史务入强谷水。

四里,经耐山寺,寺前有泉,至袁家舍,合暖泉水,经师家巷、陈谷坊,至中望渠,散漫民田,巡道袁养和争之,与南望处分灌

西:骆谷水 ,东正流为沙河,经雷神寨南太平村北人远村南合新口谷水,西支流为广济渠,经坡下傅家磨、商家磨、南神寨、卢家村、小麦屯、黄傅寨、新寺头,至西关入城隍,东西分流,至厉坛合马家河,北入渭。

清凉寺东泉 流至滹沱寨,合岭东时家山泉入沙河。

“竹谷泉 ” 北流转西南横岭,下有窦水直下,灌田百亩。

曲泉 名“曲连屯” ,今名“铁镰屯” ,腾涌激湍,数没民田。

新口谷水 ,西正流经冯家山枣林村,至人远村合沙河,至千旗寨、新军寨,至县二里尖角村入渭。东支流经四女冢、火烧庄汲食。

熨斗谷水 ,北流枣林村马洮,北合虎谷水,火烧庄,北合新口渠,经大寨、祁家寨西、窝店子,北入卢家河。

“白龙泉” ,水 与玉女泉通,上击钟声,自泉中出。韩谷 ,在黑水谷内三里,入黑水谷。

黄谷 在黑水谷外

玉皇阁谷 在黑水谷南八里。水入黑河,至红崖头分为卢家河。西岸有五堰,灌红岸头“西姚村、马家村、李家村、郭家寨、张野狐村、上下高村、祁家寨、崖头地。东岸八里为一堰,灌上下沙谷堆地。” 北至高店,东北入渭。东岸一堰,灌上下姚村地。东南北三清店地,周旗刚旗寨地。北经泥河、东司竹局、阿岔村、黑河湾入渭。西岸至沙谷堆分为泥河,经红花铺东里黄寨西北入渭,就谷水 东正流,北至东三清殿军寨东为沙河,经送宾村、淇水、新庄、大坚社入黑河。西支流为渠,灌李家庄、何家村地,北注于渭。

《飞升谷水 》,经鲁马村焦家巷,西入就谷沙河。《西观谷 》,经鲁马村、焦家巷,东至大谷村,北入就谷沙河。

《东观谷 》,东为卧牛池,西为化女泉,东北经楼观村、宗圣宫、玉华观、省村,入磨渠。

闻仙谷水 东流,自显灵山经洪妙庵、会灵观,至楼观村,入磨渠。

赤谷漏水 ,西、正流,东支流为渠,俱灌水田军寨地。又北经六曲马蓬头合牛谷水,至南寨涧里为涧河。经马村临川里神策庄,东北入渭牛谷 。东北至南集贤合坛谷水。经六渠东马蓬头合赤谷水。

坛谷 南有红石洞,洞中有山泉,谷水自上直下,冲二石坛,至南集贤西,合牛谷水。

耿谷水 名白马河,离谷口三里,分为二道,一从正北行,经冯尚铺、唐家村、宫家庄、张家屯,至临川寺西北三里入渭;一从东北行,经千户村、怀道村、胡家村、晋家庄、水云屯,至临川寺东北五里入渭。又东西二支流为二磨渠,西渠至砠硙孙家寨,东渠至千户马营仓,俱灌溉军民田。按《水经注》:耿秉以章和二年为征西将军,封美阳侯。邑曾属美阳。

《六耳泉 》惟一泉存,五淤塞矣。

甘谷水 正流至李家寨东,分东西二支,西经双溪镇西为沙河,至原马店宋村东北入渭,东经双溪镇中为瑞福河,至成道宫北灌田。《石镜谷》水 东流经曹村、晏家庄,汲食灌田。涝谷 岸西为本县界,东为鄠县界,水正流经鄠地,支流为渠,至侯王村,以渠为界,北归渭。《广济渠 》:明知县郑达疏自骆谷至城西,循郭而东,合白龙、五花、张家河、马家河以溉民田,日久淤塞。

皇清知县骆锺麟重疏,水大通濬,民甚利之。

《兴龙渠 》,知县梁克顺疏。“系广济渠支流” ,溉新寺头南望处田数顷,今淤。

白马河 知县锺麟修。先是,水东北行者霪雨,岸圯冲决为害。癸卯岁,知县率绅衿耆庶督修《通利》。水循故道,其正北行者,至宫家庄,淤塞冲决二十馀年。知县现经营修筑,疏濬通复,一如前法,沿河俱免崩荡。又有龙湾渠、阿岔渠、新兴渠、大坚渠、罗山渠、天井渠、萝苇渠,皆知县梁克顺修,今灌田十之七。

仓。谷水 出谷灌田百亩,今淤西正流经郿地,东引支流为苇谷渠,北经塌庙渠头至青化镇,散没县界。巡道王三聘修之,始免沮溺之患。渭南县

漕渠 ,在县北一里。来自临潼,东入郑县,今涸。

杜花谷水 ,在县西南一十里。

东阳谷水 ,在县东一十五里。

西阳谷水 在县西一十里。二水北流,至分水岭分东西流,利灌溉。

天应水 在县东南

小谷水 在县东南

清水河 在县东二十里。即赤水河。

《义堤 》,史义伯筑以障渭河者。在渭河北。龙泉 ,灌田宜稻。

瑞泉 在县境

金氏陂 唐武德三年引白渠溉之,以置监屯。《富平县》。

郑国渠 来自泾阳界,东流至县,民获其利。北白渠 ,来自三原界,溉脾阳、大泽、丰润三乡田四十里。有斗门一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官渠 溉田一十里。

文昌渠 ,溉田一十五里。

永济渠 ,溉田二十五里。

顺阳渠 ,溉田一十里。

石水渠 ,溉田一十里。

永润渠 ,溉田三十里。

白马渠 ,溉田二十里。

永兴渠 ,溉田二十里。

洞子渠 ,溉田一十里。

永寿渠 ,溉田一十里。

长泽渠 溉田八里

阳九渠 ,溉田二十里。

金定渠 溉东西渠村。以上引石川河水堰武渠 ,溉田八里。

小白马渠 溉田五里

中渠 溉田一十里。以上引梁家泉水。

怀德渠 ,溉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 ,溉田一十五里。

顺城渠 ,溉田一十里。

玉带渠 在县北门外。分怀德渠水,由温泉石桥槽水,南至县隍。以上俱引温泉,泽多泉水。顺阳渠 ,灌田一十五里。

薛家渠 灌田二十里,俱引东河水。

孙家渠 溉小惠村等田。

朝阳渠 灌邹村等田,俱引河水。

漆沮河 又名“石川河” ,自耀州华原县界流入县内。

金定河 在县西,即涧谷河下流。

温泉河 在县北门外

潼河 在三尺岭。北导由赵老峪入顺、薛二渠,可灌山前田一、二千顷。明知县时泰将议疏凿,会陞去,不果。

泽多泉 在县北

涧泉 在县北

石川堰 在县南五里

常川堰 ,在县一十五里。

龙门堰 在县南二十里。

富平堰 “后周贺兰祥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灌溉之处渠堰久废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引水东注于洛用溉民田甚获其利。”

判官渠 ,起岔口迄纪家湾,灌田十里。

通镇渠 即老永济渠也。初灌田三里,后湮。知县刘兑疏之,由庄里镇尾接递铺东,溉灌田十五里。

白石渠 起坛山寺,至张家河三里。

“新渠 凡三起西魏头” ,灌涧里地五里。

寇莱公渠 起阎良村,经华阳张桥,灌渭南田有故迹。世传莱公修者,灌河东田。洞子渠 起十八坊,灌铁佛寺田十里。

《普济渠 》在圣佛寺。明隆庆间,杨士廉告穿县西之中山,引温泉水灌县之南郭田也。

东河 自赵老峪出,分而为二派:东曰顺阳渠,西曰薛家渠。

西河 合盆倾三泉二峪水,南至河东。

醴泉县

白渠 ,在县东北七十里。

洪口堰 在县东北四十里,灌仁义等里田。元英宗至治初,陕西屯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年例” ,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引泾水入白渠,溉田七万馀顷。

商州

商颜渠 在州东,引洛水至商山下。

普济渠 在州北,引黄沙溪及少谷、西平二泉入城,以资日汲。

丹水 ,在州东二十里。见灌张村、龙车寨田数百顷。

山泉渠 旧灌田三十七顷四十亩六分零。明初,新修泉渠,陵谷变迁,人无遗力,地无馀利。州、河之支,委润之源,春夏蓄水,砂石障流,开垦田一千九百六十五顷二十七亩七分零,遇大旱多涸。

镇安县

乾祐渠 ,在县北九十里。

镇安河 在县南门外

乾祐河 在县东三里

永安川 ,在县东五十里。

秋林川 ,在县东七十里。以上四水,俱资灌溉。《雒南县》。

大渠 在县南

小渠 在县西。二渠今废。

雒南河 ,在县南二百馀步。

南河 在县东南九十里。以上二水见资灌溉山阳县。

花水 ,在县南一百里。

青崖水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沣水 在县南

甲水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箭水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以上五水,可资灌溉。

商南县

两河 ,在县南四十里。

冰河 在县东门外

清油河 在县西三十五里。以上三水,见资灌溉,亦有冲崩之患。

同州

洛河 ,汉武帝时,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田万馀顷,可令亩十石。” 于是发卒万馀人穿渠,自澂引洛水至商颜下,乃凿井行水。井渠之生实自此。

龙首渠 汉时穿

《临晋陂 》,魏青龙元年司马懿所筑,引洛溉舄卤之地数千顷。

九龙泉 在州南八里

苏村泉 在州西南五十里。明嘉靖中,修渠,导水灌田。

红喜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平地涌出,溉田百馀顷。

“坡底泉 ” :见《资灌溉》。

冯村泉 :见“资《灌溉》。”

北庄泉 :在州西,灌田宜稻。

朝邑县

沮水 ,在县北,可资灌溉。

金水河 在县北五十里。源出郃阳,流入本县,民受水利。

苦泉 在县三十里

通灵坡 在县北四十里。唐开元中,姜师度为同州刺史,引洛水溉朝邑、河西二县,又阏河以溉通灵坡,收弃地二千馀顷为上田。今废郃阳县。

白泉 在县东南

温泉 在县东南

灰泉 在县东南四十里。以上三泉,今没入河。临晋陂 ,魏司马懿所筑,引洛溉舄卤之地数十顷,今废。按:陂与“同州” 相连,故并载之。

鲤瀵 在县东

东鲤瀵 在县东

王村瀵 在县东

渤池瀵 在县东

夏阳瀵 在县东。以上五瀵,濒河,平地涌出,其大如轮。水清洌,民资灌溉之,利甚溥。

阳班湫 ,在县东南五十里。唐贞元四年,堰洿谷水以溉田。今废。

澄城县

洛水 ,在县西二十里。

澂水 一名“官水” ,在县西三里,人多资汲。泉河 ,在县西二里。

三泉 ,在县东北十五里。其源有三,复合为一,足为民利。

玉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引流灌溉。

芳泉 县井深三百六十尺,苦无水,远汲三里涧中。明弘治间,知县徐政即预备仓旁凿一井,自扁曰“芳泉。”

徐公井 明嘉靖丙午,知县徐效贤择城中隙地凿四井,以戒不虞,取汲称便,名曰“徐公井” “双泉 。” 明嘉靖庚戌,知县敖佐因城中水咸,即社稷坛凿二井,清且甘,祭祀饮食,神人共赖。《白水县》。

铁牛河 ,在县北三十里。皆绕五泉,东入洛。《韩城县》。

濬水河 在县南一里。堤为五堰,溉田四十馀顷。

华州

敷水渠 在州东南四十里。唐开元中,姜师度疏凿以泄水害。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源出大敷峪,支分灌田,雨涝时,为害亦大。

利俗渠 在州西南二十三里。唐开元四年,诏陕西刺史姜师度开华州郑县二渠,曰“利俗” ,引乔谷水以灌田。

罗汶渠 ,在州东一十五里。引小敷谷水以灌田。

东溪水 旁有泉,以益溪流支分灌田,经灌之村,称曰“水庄。”

西溪水 分流灌田

石桥河 在州西一十里。

海眼泉 一名“五眼泉。”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见资灌溉,大旱不竭。

白龙渠 在州东

天鹅池水渠 在州西

磨渠 在州东,土人行水磨于沿溪下。

“甘泉 ” 在学宫右柳巷街侧,深四、五尺。甘洌殊常,古今无盈歉之时,亦地气之良源也。

华阴县

磨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定城公庄田近百顷,水分四十一沟,凡四十一日一周。分水多寡,以修庙出金为率。有碑记之民得出券相售,涝则归于沟河。

灵应泉渠 ,在县东二十里,灌泉店、定城及花家寨田约五十馀顷,水分三十六渠,凡三十六日一周。

醴泉渠 在县东南观北里。水清甘。《古志》称其“屡招凤饮” ,莫可考也。经华岳观马蹄村北,潴岳庙鱼池与窦谷之水,计日逓入,馀日则灌民田。敷水渠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大敷谷。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韩应奎开渠经理,民获其利。水涨则盈溢为害。

蒲谷渠 沿水崖分为二,东渠灌爨家村,北至贺家村;西渠灌蒲谷屯、蔡家村、严家池及马村。段明渠 引潼谷之水,循山麓而西北,由马头涧入吴村,分为二渠,西灌义贾段明坡头,东灌员庄。

惠民渠 明正德壬申华州知州桑漙所开渠有三:第一渠在构谷,自彭村抵孟村入渭;第二渠在方山界,自孙庄至西滩入渭;第三则为县之葱谷渠。是二当在州,一乃在县也。后皆淤塞,州人遂开东西一渠,一遇水潦,直以县之拖定、普落等里为壑矣。县令王九畴曰:“权利害之,别修南北渠,州县并获其利。” 修东西渠,县民独承其害。酌难易之分,修南北渠,是谓因势利导,理顺而易行;修东西渠,是谓壅流激水,逆理而难徇。斯事理之大也。

黄神渠 ,在县东南十里,上多水磨,下溉民田。《蒲城县》。

平路渠 ,在县东南二十里。

常乐渠 ,在县东南四十里。

半坡塞渠 在县东南

温汤泉 在县东六十里。

白马泉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以上诸水,见资灌溉。

漫泉 在县西一十五里。

浩泉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今涸。

莲子池 在县西北三十里。

山阳堰 在县北一十里。旧《图经》曰:“唐置陵寝,修此堰。”

耀州

漆渠 在州东南

退滩渠 在州东南。以上二渠,明成化时,知州邓真开灌州城东南,附郭田俱漆水。

“偃武渠  。” “小白马渠。”

中渠  大白马渠 以上四渠,自越城渠至西乳山,皆引梁家泉水,灌富平岭南横水田十里。大白马渠过乳山南,又兼引石川河水,见资灌溉。

烟雾渠 在州西北

甘家渠 在州西北

通城渠 在州西北三十里。明永乐四年修,通浇灌附郭,分其流于城中。

水磨渠 在州西北

越城渠 在州西北,灌城西南附郭田。以上五

考证

渠。俱引沮水,见资灌溉。

同官县:无考。

乾州

莫谷水 ,在州西五里。

甘谷水 在州东北二十里。以上二水,可资灌溉。

沙沟泉 在州东十里。见资灌溉。

武功县

成国渠 ,在县南十三里。

五泉渠 详见前

良沟渠 在县北一十五里。明永乐二年,涌出,灌溉田园,民获其利,入武功河。

浒西溪 :在县南五里。见资灌溉。

《六门堰 》唐李频为武功令,有“六门堰” ,废已百五十年。方岁饥,频发官仓,佣民浚渠,按故道厕水溉田,谷以大稔。懿宗嘉之,擢侍御史。

永寿县

莫谷水 ,在县北,源出高泉山。

武亭水 在县西

分水 在县北七十里。以上三水,可资灌溉。《益民》泉 在县西北三里,今废。

吕公泉 一名“吕公渠” ,在县北五里。宋嘉祐六年,吕大防疏引入城,以资灌溉。

邠州

洪龙河 在州西,即“过涧。”

南河 在州东,即皇涧。

大谷河 在州东三十里。

水帘河 在州西十里。以上四水,皆可灌田。修筑无方,反为民害。

惠济泉 在州东五里,四时常溢,水甘美,民资汲之。

三水县

三水河 一名“汃水” ,在县西南。明总兵官杜应奎教民疏引,灌稻田数十顷。

淳化县

姜嫄河 ,在县北四十里。

长武县。无考。

潼关卫

潼水 ,在城南三十里。

蒲峪水 :在城南三十里。

禁峪水 :在城南三十里。

麻峪水 :在城南三十里。

大峪水 在城南四十里。

潼峪水 在城南四十里。

水峪 在城南三十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四眼泉 ” ,在城中。其水清甘,居民资汲。

周公渠 从南水关引潼水入城,沿象山折西北,入道治,以达学之泮池。池满出,经府部街入河渠,深七尺,宽四尺,上尽覆以石条。每百步凿孔,任民汲水称便。明兵备道周相建也,故称“周公渠” 云。

张公堰 “明大理张惟仁建。”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