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29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二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二十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二十九卷目录

 汉中府部汇考一

  汉中府建置沿革考

  汉中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汉中府星野考

  汉中府山川考一府志未详山川

职方典第五百二十九卷

汉中府部汇考一

[编辑]

汉中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

《禹贡》
梁·州周梁雍地曰褒曰南郑春秋属秦楚

[编辑]

战国秦厉公城其地。秦置汉中郡,汉高帝为王,都于此。改梁曰益,萧何名之曰天汉武帝分隶益州部。东汉为汉中郡,统十三城。后张鲁据地,改曰汉宁。三国时,蜀有其地,以为重镇。魏平蜀,分置梁州。宋、齐、梁及后魏更置秦州,亦置梁州及汉中郡。后周改为汉川郡。隋初郡废,梁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复置汉川郡。唐初为梁州,开元中改曰褒州,寻复旧名。天宝初,又改为汉中郡。乾元初,复为梁州。德宗升为兴元府,属山南西道节度。唐末,蜀王氏、孟氏继有其地。宋平蜀,仍为兴元府。元为兴元路。明洪武五年,改为汉中府,隶陕西布政司。领州二,县卜四,曰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凤县、《金州》、平利、石泉、洵阳、汉阴、白河,紫阳,宁羌州,沔县,略阳,金州,因遭水患之后,改名“兴安。” 万历二十三年,“兴安改隶” ,止领州一,县八。

皇清因之。

南郑县:附郭。

周褒国之附庸。周衰,郑桓公没于外,其民南奔居此,故曰“南郑。” 秦厉公城其地。汉高帝为汉王,都南郑,即此。东汉为汉中郡治。南北朝西魏改为光义县,析置曰云县。隋复为南郑县,属汉川郡。大业初,并白云县入焉。唐属兴元府。宋元仍旧。明为汉中府附郭县。

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褒城县

古褒国。禹分九州,为梁州域,封其子为褒侯,遂名褒国。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后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秦为褒中。汉褒中都尉治汉阳乡。晋义熙末,梁州徙治此,改褒中县。南北朝后魏置褒中郡。隋开皇改褒内,属梁州。仁寿中,改为褒城。义宁二年,更名褒中。唐贞观三年,复为褒城县。宋属利州路兴元府。元属兴元路。明因之,隶汉中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城固县

《禹贡》为梁州之域。周职方隶雍州。战国为楚地。秦为城固县,属汉中郡。汉为汉阳县,属汉中郡。三国蜀建兴七年,诸葛亮筑乐城于城固,为乐城县。晋复为城固。南北朝、宋、齐、梁、魏皆因之。隋属梁州。唐武德二年,更名唐固,三年,析置白云县,九年省。贞观二年,复为城固。宋、元仍旧。明因之,隶汉中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洋县

《禹贡》雍、梁之域。周隶雍州。春秋为楚地。秦为城固县,地隶汉中郡。汉初仍之,嗣置龙亭县,寻废如初。昭烈时,隶益州,为蜀重镇。晋分置黄金、兴道二郡。后魏分置兴势县,又改黄金郡为县,置洋州领之,寻于县置𣺼城郡。隋初郡废,县属洋州。后州废,属汉中郡。唐复置洋州,寻改为兴道县,又分置华阳县,与黄金县俱隶于州。天宝初,徙州治于兴道县,省华阳,更置真符县,设武安军节度使于州城。孟蜀为武定军节度,避孟知祥讳,改洋州曰源州。宋复为洋县,隶利州东路,省黄金县并入真符县。元仍为洋州,以附郭兴道县、真符县并入。明洪武中,改为县,裁兴道、真符、马盘入焉。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西乡县

《禹贡》属梁州。周隶于雍。春秋为楚地。秦置汉中郡城固县。汉分城固半为南乡县,建置于归仁山,今渔渡坝是也。晋改南乡为西乡,属汉中郡。魏改丰宁县,寻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大业初,州郡并废,复名县曰西乡,属汉中郡。唐复于此置洋州。天宝中,洋州移置兴道县,而西乡遂为外邑。宋端平中,县废。元复置。明因之。

考证
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凤县

《禹贡》“雍、梁之交。” 春秋为氐羌所居。战国及秦为陇西郡地。汉高帝分置广汉郡,武帝为武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东汉、晋因之。南北朝后魏于此置固道郡。南齐以固道郡置南岐州。西魏改为归真郡,又改南岐州曰凤州。隋废州置河池郡。唐初复为凤州。天宝初,改河池郡。乾元初,复为凤州。五代蜀置武兴军。宋降为团练州。分川、陕为四路,隶秦凤路。高宗南渡,以凤州隶西路,仍为凤州。领县三,治梁泉县。元以附郭梁泉县并入。明洪武三年,仍为凤州,隶凤翔府。四年,改隶汉中。七年,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宁羌州

本沔县故地。周、春秋、战国俱为白马氐之境,名羊鹿坪。汉分白马氐,置武都,为武都地。武帝属陇西郡之西邑,更始隗嚣据焉。后陇蜀平,分属汉中之沔阳。魏武取汉中,复隶武都。西晋末,为氐人所据。南宋取之,属东益州。后魏置嶓冢县,属汉中郡。西魏属兴州。隋改嶓冢为西县,属汉川郡,后分属利州。唐初析绵谷置三泉县。宋平蜀,先下三泉,置大安军,属大安。高宗南渡,为利西路。开禧中,属沔州。元废三泉,改大安军为县,分西县治铎水县,而移沔州治之。明改州为县,地仍属焉。洪武三十年,于此置宁羌卫。成化二十二年,置宁羌州,隶汉中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沔县

周、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属蜀郡。汉分白马氐置武都,以是地置沮县,置梁州,治汉之沔阳,属汉中郡。三国魏梁州治沔阳。晋建兴末,为氐杨茂搜所据。南北朝宋置东益州。后魏分置嶓冢县。西魏改东益州为兴州,以县属焉。隋废沔阳,改嶓冢为西县,属汉川郡。唐武德三年,以县置褒州及金牛县,寻废,又为兴州顺政郡。宋为西县,属兴元府,又改兴州曰沔州,为利西路治。元析西县地置铎水县,而移沔州治铎水,并西县入略阳。后又并铎水入州,属广元路。明改州为县,属汉中府,后置宁羌州,因改隶焉。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略阳县

《禹贡》梁州之域。周春秋时为氐羌所居。秦为蜀郡地。汉为沮县地,属武都郡。东汉因之。晋初为略阳县,属略阳郡。南北朝后魏为略阳郡。西魏改略阳为顺政县,属兴州,又置仇池县,后改曰灵道。隋为顺政县。大业省灵道县入焉,属顺政郡。唐属兴州顺政郡。宋开禧三年,改为略阳县,寻复为顺政县,属沔州。元复为略阳县。至正十年,并长举及西乡入焉,属沔州。明初,属沔州。洪武七年,改属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属汉中府,宁羌州。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汉中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汉中府疆域图

汉中府疆域图

本府

东一千二十里,至湖广上津县界。

西三百七十里至四川广元县界。

南,一百四十里至四川南江县界。

北六百四十里至凤翔府凤翔县界,三千五百里至

京师

东西广五百九十里,南北袤七百八十里。南郑县:

南郑,附邑也。东至城固县。

西至沔县

南至四川南江县

北至褒城县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褒城县

府北四十里为褒城县。东至无考。

西至沔县

北至凤县

东西广四百二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城固县

府东七十里为城固县。东至洋县。

南至四川通江县界

东西广四百里,南北袤三十八里。

按:《县志》,东南至西乡县。

东北至西安府盩厔县

西北至褒城县

洋县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为洋县。东一百六十里至铁白铺东桑溪,交兴安州石泉县界。

西五十里至汉王城朱家庵,交城固县界。南六十里至红瓦铺界牌,交西乡县界。

北二百一十里至华阳山二郎坝,交凤翔府郿县界。

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八百八十里。按《县志》,东南九十里至桃溪河申溪交西乡县界。

东北二百四十里至蒲河“五颗树” ,交西安府盩厔县界。

西南七十里至梅子坞,泥鳅沟,交西乡县界,西北八十里至溢水村,黄泥坞,交城固县界,西乡县

府东南二百二十里为西乡县,东一百二十里至兴安州石泉县界。

西一百一十里至城固县界。

北三十里至洋县界

东西广六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按《县志》,东南一百里至兴安州紫阳县界,五百五十里至四川太平县界。

西南一百一十里至孙家坪,交城固县界;六百里至四川通江县界。

凤县

府西北四百二十里为凤县,东至凤翔府宝鸡县。

西至巩昌府两当县

南至褒城县

北至巩昌府秦州

东西广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里。

宁羌州

府西南三百三十里为宁羌州。东至沔县,西至四川广元县界。

南至四川巴州界

北至巩昌府阶州

东西广五百二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里。《沔县》:

府西南一百里为沔县。东至南郑县界。

西至宁羌州

南至四川巴州界

北至略阳县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略阳县》。

府北二百二十里为略阳县。东至褒城县,西至巩昌府阶州。

北至巩昌府两当县

东西广五百二十里,南北袤七百二十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府。南郑县附郭。

旧志: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右,北接秦州。《华阳志》:“秦资其富,用兼天下。汉祖资之,奄有四海。”

《通志》:“成都喉嗌,巴蜀捍蔽阴谿穷谷,万仞直下。”

考证

奔崖峭壁,千里无上。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秦头楚尾,一大都会。

南郑县 东接荆襄,西通巴蜀,南襟江汉,北控褒斜。

褒城县 东环褒水,西峙牛山,中梁耸其南,《云栈》绕其北。

《城固县 》“南瞰巴山,北据秦岭,西环婿水,东带饶峰。”

《洋县 》“南俯巴山,北倚秦岭。褒斜西翼,楚襄东障。”

西乡县 南临木马,北倚蒿坪。汉江绕其东,巴山峙其西,为关南险要之地。

凤县 ,大散扼其东,武林障其西,秦岭限其北,褒斜阻其南。重峦叠嶂,亭障联络,隐然为蜀门之重。

《宁羌州 》,“剑阁朝天峙其西,五丁嶓冢据其北,南控蜀川之富,东连汉沔之雄。”

旧《志》:秦之坤,蜀之艮,临高夹深,九州之险。沔县 北通秦陇,南控川蜀,山水称为高峻,冠盖时其往来。

《略阳县 》“连峰环矗,江涛汹涌,道路险僻,控扼蜀门。”

汉中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属总

《春秋元命苞》:“东井、鬼宿为秦分。”

《史记·天官书》:“东井、舆鬼,雍州之分。”

《汉书地理志》:“自井十度至柳三度,鹑首之次,乃秦之分。”

《明清类天文志》:“东井、舆鬼,鹑首之次,其辰属未。自井九度至柳三度,属秦。或曰: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属秦之分。”

旧志:分野之说,昉于《周礼》保章氏。其言曰:“九州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而郑注以井鬼属雍州。汉在雍州之西南,秦地也。

《府志》。综斯数者,虽度数广狭稍有不侔,然汉当雍、梁之域,则星在井、鬼之分,无惑矣。舆地志者统云:“井、鬼、轸、翼分野。” 夫轸、翼属荆州,邑之近楚者有之,非可概指汉中。

西华星,度西乡,上应翼星之一度,柳星之十七度。

《西乡县志》以西乡属梁,隶雍,遂为井、鬼、翼、轸分野,岂确论哉?西华星度之书,其可考云。按:各州县志俱“井鬼分野。” 惟《西乡县志》称“翼柳分野。”

汉中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志合载

[编辑]

本府。南郑县附郭。

悫头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里,以形似名。石臼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八十里。

鸠谷 在府城南三十里。有栖真观、井孤云神女祠。

廉水 在府城西南四里。源出大巴山,流入汉江。

涌泉 在府城北六十里。旱岁,取其水祷之,辄雨。

玉女潭 :在府城西南二十八里。

佛洗潭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水自悬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险水深。

莲花池 在府城南一十里。

明珠井 在府城内西南。

褒县城

两角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与孤云山连接,极高,有两峰。《古语》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上有淮阴侯庙。

玉映山 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山前有神女祠。昔岁旱,有神附人,谓此山有灵液,可取致雨。人随神所指,入深林,抵山麓,有石窦,额云“玉映山麒麟洞。” 乃设火,入洞,汲水而出,果大雨。后异其事,祷者无已。

凤凰山 在马道驿东北。山连两翼,形如飞凤,上有庙。

天池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上有穴,或名“气眼。”

又名“风洞。” 春夏多风,秋冬白气时腾。顶有池,冬夏不涸。

双乳山 ,在县南九十五里。廉水经其中,而两山并峙,浑如人乳然。

藏剑岩 在县东南二十里。俗传汉高祖为王时,尝藏剑于此。

龙峰 在县北二十五里。山下巨石,崚嶒突出,有如龙首,直走乌江岸。波涛吞拍,反折之状如吸浪然。明御史李复初名其处曰“龙峰。” 汲浪石门 ,相传为五丁所凿,汉高祖通之,以避子午之危者。广二步,深八步,高一丈。此门通则七盘崎崛,可无跋也。

马道河 在县北九十里。发源自驿西山沟,至樊桥与褒水合。

让水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一名逊水。其源起于廉水溉田之馀,东南流至古廉水城侧,与廉水合。宋范伯年对明帝云:“臣乡有廉泉让水。” 即此。

腊鱼潭 :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马鞍泉 在县西南九十里。出马鞍山,开渠溉田,东流与廉水合。

凉水泉 ,在县南四十五里。梁山丁一穴涌出,掬之如冰。

神惠泉 在县西十馀里。宋元丰中,里人营褒德将军庙,乏水,此泉忽涌出。

城固县

宝山 ,在县东北十里。地连牛蹄山,婿水绕其南,上有寺曰“惠香院。”

龙王山 在县西南五里上柳渡。有龙王庙,祈雨应。

牛蹄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上有张子房庙基。白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东有神崖山,南有骆驼巷,西连牛蹄山,北接龙泉山。多产药饵,即张良辟谷处。

三嵎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三峰高耸,中多灵药。

少年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彭祖祠。石筹山 ,在县西四十里。

马盘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山有上清、中清、下清三溪,俱流入婿水。南沙河 ,在县北三十五里。

小沙河 在县南一十里。

北水河 在县西一十五里。源自太白山来,南流经县入汉江。

双溪河 在县北二百七十里。

石槽河 在县北三百里。

玉谷水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汉水自魏兴溯流一百八十里,至玉谷溪口。

玉女潭 :在县北二十五里。

五门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渊深莫测。

洋县

宋军山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旧有丛林,今废,止存大殿五楹。前有古松二株,偃盖蟠郁,荫约数亩。

韩仙山 ,在县东一百四十里。上建韩仙观,山腹有石洞,愈侄韩湘曾趺坐于此。

石锉山 在县北六十里。曲折层叠而上,共九十四峰。高耸连云,俯瞰邑境了然。上有石桩、石箱。

祈子山 在县南七里。一名凤翼。上有圣母祠,祷嗣辄应,故名祈子,俗名鸡子非。山巅云兴即雨,土人遇旱,辄祷于此。旧《志》云:下瞰汉江,东枕沙河,峰峦耸翠,林木葱郁,邑南胜概也。

牛首山 在县北五里,以形似名,又名“龙首。” 石柱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上有石,屹立如柱。又有石盘,积水不竭,岁旱祷雨多应。

蒿坪山 在县东六十里。下有庙曰“灵润。” 山腹有灵湫,祷雨多应。

女冠山 ,在县北一百七十里。石壁有女仙状,故名。

大龙山 ,在县北三十八里,近有小龙山相接。焦崖山 ,在县北五十里。元柂雷率众趋华阳,截焦崖,即此。

城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上有城三,氐人杨难当所筑。

释子山 在县北十五里。唐僧法照生此。万棕山 在县南二十里。

琉璃山 ,在县西北三百二十里。

擎紫山 ,在县东北一百九十里,以其高可擎紫霄也。俗名“荆子,金紫” 皆非。

福仁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

白崖山 在县北六十里,有白岩院,林木葱郁,清流环绕。

苫江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汉水经其下,若苫盖之状,故名。

骆驼山 ,在县北八十五里,以形似名。

马鞍山 有二,一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在县东南五十里,俱以形似名。

南岐山 ,在县东北三百里。

阴嶂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

中原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上有中原庙。子房山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留侯庙。多产药。文昌山 在县东六十里。四面皆山,独此有秀气。

三盘山 在县南三十里。

两角山 在县北三十里。山峰双峙如角,故名。上有圣母殿,祈嗣响应。

汉王岭 ,在县北七十里。即骆谷道。汉高祖曾经此,故名。

诸葛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武侯戍此。

秦岭 在县东北三百九十里,通秦川。《山海经》云:“秦岭为天下大阻” ,即终南山之东南麓。三岭 ,在县东二百馀里。蜀费祎拒曹爽处。念佛岩 在县北一十五里。下有潭,潭面如碧镜。每岁五六月巳午间,忽有泡光出,艳异甚常,时则无有。世传唐僧法照念佛于此。

蒙崖洞 在县东北。洞前有所凿,贞观年号“八里洞 ” ,在县北七十里,内有石鼓、石盆。赤阪 ,在县东二十里,其土色赭。魏司马懿伐蜀,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即此。

观音洞 在县东五十里酉水河崖头。内有石观音像。

神仙洞 ,在县酆都山北崖。

禅堂洞 ,在县西北九十里,内有石床、石佛等迹。

龙洞 在县北八十里。其洞有三,俱有灵湫,祷雨辄应。

鱼洞 ,在县东北三百馀里。水出石穴,每仲春时有鱼涌出。

汉江 在县南二里。源出沔县幡冢山,经县东流,过黄金峡,至渭门,出县境,达湖广汉阳府大别山入江。《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是也。自汉王城以东至渭门,共一十六渡,四十一滩。洋川 ,在古洋州,今西乡境内。按置州之始,在洋川之上,因以为名,仍辖于州,故洋川犹在州境中。至明改州为县,而西乡不隶焉。于是洋川不在洋邑,而在西乡矣。然邑名所由得,故载以备考云。

𣺼水河 在县西。源出石锉山,又名“骆谷水” ,经县城之西,入于汉。

酉水河 在县东七十里。《水经》云:“出秦岭酉谷。”

《广舆记》
亦称酉水俗名右水入于汉

[编辑]

金水河 在县东九十里。源出秦岭,南流至黄金峡之金潭入汉。

蒲河 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源出秦岭,南流会椒溪、文水二河,名“三河口” ,至白沙铺会子午河入汉。

椒溪河 在县东北二百里。至三河口合蒲、文二水入汉。

大沙河 ,在县东南三十里。

小沙河 在县西南二十里。

东峪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

桃溪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

铁冶河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

龙涓水 在县东二十九里。水出龙涓谷,西流入汉江。

骆水 在旧兴势县一里。唐德宗幸洋,陆贽从而后,上惊忧涕泣,募得贽者赏千金。顷之至,上喜,太子以下皆贺。即骆谷道也。

天宁溪 :在县东五里,源出黄泥坡。

平溪 在县北二十里。南流至平野,名“贯溪。” 龙泉 在县东北十五里。其泉清洁,冬夏不涸。涌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普泽院殿前。泉水泛溢而出,喷泡如珠玑乱落,晶莹若琉璃四映。岁旱祈湫水瓶浮沉之状,若有神凭之者。名士骚人多有题咏。

神女泉 :在县东南六十里。泉有三穴,旱祷多应。

雷破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泉出石上,其水冬夏不竭。

马槛泉 在县南十五里。上有龙王庙。

马跑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一名“殷家泉。”

放生池 在县东门外

百顷池 在县西南十里。一名“九顷池。” 蓄沙河水以灌田亩。

《酆都山池 》“酆都山顶有二池,深各六七尺,下一池无水,相传昔有人濯足于中,遂涸。上一池,冬夏不竭,稍秽则浊,数日后始清。”

大唐池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阔有二十亩,居民蓄水灌田。

莲花池 在县东南二里。

七女池 ,《汉中记》:“昔人无男,养七女,父没,女于此负土,各为一冢,遂成此池。”

百顺池 ,在县西二十二里,溉田五百馀顷。饮马滩 ,在县东二里汉水中。每子午时,潮声响如雷。

鸳鸯滩 在县东二十里汉水中乱石错落,起伏如鸳鸯状。

石门滩 在县东三十里。

西乡县

铁城山 ,在县东三十里。

牛岭山 在县东三十里,即金牛山。

老家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楼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如楼,故名。

观子山 ,在县西六十里。上有观,曰“双河。” 神山 ,在县西七十里。

石人山 ,在县西一百里。上有石如人。

风山 ,在县西四十里。

凤凰山 在县南十五里。

飞龙山 ,在县南五十里。法宝发脉,上有紫雾,冬不驻雪。

马耳山 ,在县南五十里。

杨家山 在县南二百里。上有宋杨侍郎墓。父子山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汉将徐氏父子固守,因名。

星子山 ,在县东南三百五十里。山脉自大巴来,陡落于洋源之前,故名。

金竹山 :在县南三百五十里。产金竹。

文昌山 ,在县北十五里。

望江山 ,在县北三十里。

云盘山 ,在县北二里,弥陀寺后。

午子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三峰峭立,二水环流。宋绍兴间,建“翊圣保德真君庙” ,明建上、中、下三观。上肖雷祖、元帝二像。晴日岩头辄有五色光,汉中胜景也。

飞凤山 在午子山左。石壁苍苍如凤凰飞,上镌三大字,甚遒劲。侧有“虎崖,镌” 三字于石冠。朱山 在午子山右,一名华表山。峰峦峻峭,郁郁匆葱,邑之《文峰》也。

天仙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上有“紫衣真人故址。”

鹰嘴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

鹰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龙溪发源于此。箭笴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仙人遗迹。石芥菜、两石瓮,行人无心见之,可以食饱,味甘美,有心求之,则不见。

天池山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池有二凫,似凤,常飞舞其中。

杨柳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

朱砂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上有飞泉,山中有野葱、野韭,居民采食,与家菜无异,但长大耳。小巴山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上产木竹笋,贾客贩卖。

蒿平山 ,在县东北三里。上有“元皇椢公祠” ,今废。

被紫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

席冒山 在县南平定乡,山有石洞。

堠子岭 在县东二十里。

拴马岭 在县南一百里。汉张飞入蜀,拴马于此,因名。

十二先锋岭 在县东南,相连百馀里,无人烟。兵道郭构神祠于中途,住僧供茶,以济途人。今废。

金鸡岭 在午子山右,上有一石羊,二羔走去羊蹊河。谚云:“金鸡叫,石狗咬,惟有石羊来不到。” 今山下惟石狗在焉。

仙人坪 ,在午子山右,即北庵也。相传,善《卷》隐此。

八海坪 在县南二百三十里。

太白洞 ,在县东八十里。洞门有石人,手执牛角,被发,相传以为巫人,取真水化为石人。上有二祠,每旱祷雨辄应。

朝阳洞 ,在县西一百里。

风洞 ,在午子山巅,洞凡四五,深不可测,风出入有声,冬则吐气滃滃然,以木叶投之则飞起。鱼洞 ,在午子山左河中,河水清则洞水浊,河水浊则洞水清,常有人得瓢笠于其中,蜀人瓢笠也。

龙洞 ,在县西南。石壁嵌空,栋宇几床之类,众形皆具。每旱,土人祷雨其中,以石投之,则风雨骤至,凡八九十处。

雨穴 ,在飞凤山左。云起如车盖,辄雨。中有千岁蟾蜍,樵者往往见之。

《红崖 》在县东十里。茂林修竹,高阁临流,邑之胜景。

梅子垭 ,在县西一百里。

建文崖 在县西南三百里。崖广四十里,碧光映文水之波,晴霞泻松澜之瀑。明建文皇帝潜此。

白沔峡 ,在县东七十里。

穿石崖 在县南七十里。一壁千仞,上有水帘。宋进士雷忠避兵于此。

圣水峡 ,在午子山右,泉水日“三潮” ,相传舜游于此。

三里河 在县西三里

白铁河 ,在县南六十里。

杨家河 在县南八十里。

大竹河 ,在县南一百里。

捞旗河 在县南一百一十五里。唐明皇入蜀,军士失旗于河,因名。

洋溪河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崖有双羊形迹。

楮河 ,在县东南二百里。

平地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西流入木马。私陀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

菩提河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

寺溪河 在县东北五里。

神溪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传有仙人骑驴过此,有蹄迹存焉。

桑园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东峪河。”请帮助识别此字。莒河 在县西南四十里。七十二渡河 发源金竹山,经七十二渡北入洋。

木马水 在县南。一名马源水,源出巴山,东流入汉境内。左、西空渠二水皆注于此。

东龙溪 在县南二十里。

西龙溪 在县南三十里。

天子溪 在县西南七十里。明建文皇帝憩此。高川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

大石川 ,在县东南二百里。

龙洞泉 在县南三十里山上。泉飞瀑布,为邑胜景。

温水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夏冷冬温。

饮马池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昔有人渔于此,入池不见。

天池 ,在县西南一百里。

九龙池 在县左西峡

鸳鸯池 ,在大巴山西,夏冰不解,有二鸳鸯常游池中,故名。

凤县

武都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谷,产雄黄。

凤凰山 在县东五里。世传凤凰尝栖此。凤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昔凤来仪,曾翱翔于此,名人多留题。

紫关岭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形势峻险,为虎狼薮,故设关于下。

牛蹄岭 在县东一百里。石上有牛蹄迹。麻峪 ,在县南一百里。山形峻恶,多藏盗贼。酒奠凹 ,在县西南四十里。汉高帝自汉迁都关中经此,御食奠酒遗迹尚存。

和尚原 在县治东。宋吴玠大败金兀木于此。野羊河 在县南七十里。源出紫柏山,流至废丘关,与东沟水合,以山有野羊,故名。

灵泉 在三岔驿南七十里。水自石缝中出,旁有神祠。

鸣玉泉 在县西十里。一名“滴沥泉” ,有鸣玉声。凉泉 在县西二十里,西流与嘉陵江合。鼋鼍池 在县三岔驿西七里。山顶上有一池,水极澄清,四时不竭,内产鼋鼍。

宁羌州。山川,见后《州志》所载。

沔县

烽燧山 在县治西。昔人尝置烽燧其上。铁山 在县北五里。山出铁,宋姚仲于此置寨,以拒金人。

大景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与小景山相连。景本作“丙” ,唐避讳改之。山有穴,方圆三丈馀,其口向丙,有水潜流。每岁二三月,有鱼长八九寸,从穴中出。《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 是也。

普明山 在县西九十里,东接金堆,西连嶓冢。药水岩 ,在县北,有二石洞,洞有泉,饮之可愈疾。

仙女崖 在县北一百里。崖上有穴,仅容一人,俗传有女于此飞升。

起凤冈 在县西。形势起伏,浑如凤翥,故名。白崖洞 在县东北九十里。内有石龙王像,大旱有祷即雨。

大安河 在县西九十里。源自普明山,南流与汉水合。

龙门沟 在县北一里。东卧龙山,西烽燧山,其中如门。

莲池 在县治北。其畔有诸葛亮“读书亭” 遗址。每遇花时,游人甚多。

略阳县

盘龙山 在县西五里。下有泉水弯环如盘龙状,上有砖浮图。

寒山 ,在县南一百里。常有积雪。

厨谷山 ,在县南三百里。崖穴常兴云雾,如厨爨之状。

三公山 在县西三百里。上有王夫人杨氏墓,三子俱登进士,故名“三公。”

分水岭 在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杀金岭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宋吴玠尝于此筑垒以拒金兵,其旁地名“杀金坪。”

青泥岭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其上雨过多泥淖。宋杨粹中《题青泥驿》诗:“山犹连蜀道,人已作秦音。”

虾蟆石 在县南嘉陵江中,以形似名。

嘉陵江 在县西南。源出凤县东大散关,历两当、略阳,会东谷等水,流经四川利、阆、合州,至重庆府入大江。旧《志》:嘉陵江有羊乳滩,湍急可畏。犀牛江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自阶州东流入嘉陵江。一名东西淮。

东池 在县东。唐贾岛诗:“四面无炎气,环流阔复深。蝶飞逢草住,鱼戏见人沉。” 宋苏轼诗:“百亩新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府志》
未详山川

[编辑]

《南郑县志》

[编辑]

宝山 在府城北十里。山中得二宝珠,因名。龙冈山 在府城西十里。相传梁天监中,龙𩰚此冈,故名。

汉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四峰八面,北距汉水,南接巴山。山顶有天池,岁旱祷雨多应。听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八里,听水出焉。相传汉唐公昉仙去,其婿归,惟闻空中歌乐之声,故名。

中梁山 在府城西十五里,以其镇梁州之中,故名。按《明一统志》在褒城县南三十里,山有泉,注鹤腾崖下,曰鹤腾泉。

鹤腾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相传有仙人于此乘鹤腾去。

玉京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旱山之阳,一峰尖出。

青锉山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上多杉桧,顶有一石如锉。按《明一统志》:“又有立化童真,身如观师示寂,令童子煎茶。茶次,中路师已寂,童子亦执茶立化。”

黄牛山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有石黄色,远望如牛,下有再熟之稻。

王子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峰峦拔削,如画屏然。

旱山 :在府城西南六十五里。一名请帮助识别此字。山上有云即雨。旁有石牛十二,秦惠王所造,以绐蜀者。宝顶山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上多生芝草。笼盖山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与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此。

天台山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郡治坐其冈,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渊,号佛子潭。按《明一统志》:“山谷石皆坚润,有金星者,可作砚。” 大巴山 在府城南一百九十里,南接巴州,春夏积雪不消,孤云两角,米仓诸山皆在其内。单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一百里。

米仓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最高绝顶可见褒、沔、洋、凤四县。按《明一统志》“上有汉韩信庙,相传萧何追韩信至此。”

梁州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八十里,与“孤云” 两角相接,上甚平旷,古梁州治,即此。

七峰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其峰峭拔,宋苏轼曾游于此。

玉泉岭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旧名薤谷冈。赤崖 在府城西。汉赵子龙退师,烧坏赤崖以北阁道,即此。

骆谷 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自洋之真符起至此,屈曲八十里、八十四盘。姜维伐魏出此。篙埧洞 在府城东南小黄村崖壁间,飞桥入《洞单》洞中巉岩万状,石乳参差。

玉井洞 在府城北十五里平冈间,穴深如井。宋时大雷雨,一石出泥中,如老聃像,因立祠其上。

汉江 在府城南三里,东流至汉阳府,会大江水。按《明一统志》:自沔县嶓冢山发源,始出曰漾水,南合沔水,东流为汉

老渚水 在府城南十里。源自笼盖山出,至城一十五里入汉江。

东湖 :在府治东南,有塔影蘸其中。

白鹿池 在府城北三十里。尝有白鹿见于此。玉井 在府城东十五里。其水色白,可疗疾。金龙井 在府城内。传有黄龙现,故名。

《褒城县志》

[编辑]

连城山 在县北六里。山有十二峰,相连属如城。下瞰黑龙江,相传汉王练兵处。亦名“汉王山。” 同鼎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与鸡翁相鼎峙,故名。崖半有洞,传为异人毙翼虎处,今剑尚在。箕山 在县北十五里。山有秦王猎池及丙穴道人谷。昔诸葛亮遣赵云、邓芝等据箕谷,即此。鸡翁山 在县北,即连城后山。唐温造赴兴元节度,遇雨不能进,祷之乃霁。文宗封山神为侯。牛头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其上云覆如笠,即雨,又名戴笠山。按《明一统志》,“山下有灵液泉。”

云雾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顶有崖,高百丈,壁有水痕如龙,黑白各四,颠倒悬挂。

立石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东连青锉,西接金华,顶有大石如巨指,壁立无心,摇之则动。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南三十里。”

金华山 在县南七十里。峭峰环绕,旁有数泉,合为一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七十里。仙台山 在县南一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不可登,山下时闻钟磬之声。亦名玉女山。

孤云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与两角山连。语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汉萧何追韩信至此。按《明一统志》萧何追韩信至府城米仓山。今《通志》云至孤云山,未知孰是。存参。

七盘岭 在县北十三里鸡头关下。自北南上,盘回七转,至顶尤险峻。由此北入连云栈褒谷。斜谷 ,在县东北。《郡国志》云: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长四百七十里,同为一谷。两谷高峻,中间谷道,褒水所流。昔张良说高祖烧绝所过栈道,曹操出斜谷遮要,以临汉中,诸葛亮由斜谷取郿,皆此道也。按何景明曰:“余从入蜀汉道观之。” 其西南曰褒谷,从褒入;南曰骆谷,从洋入;东南曰斜谷,从郿入。其所从皆殊。旧《志》谓首尾一谷,非是。其栈道有四出:从成和、阶、文出者,为沓中阴平道,邓艾伐蜀由之;从两当出者为故道,汉高帝攻陈仓由之;从褒、凤出者,为今连云栈道,汉王之南郑由之;从城固、洋县出者,为斜骆道,武侯屯“渭上由之。” 此四道三谷者,关南之险厄,攻取所从来,固矣。

箕谷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箕山下,即郑子真隐居处。旧有王凤《三聘启》并答书三通碑,今坏。黑龙江 ,在县东门外,源发太白山,自东北合褒水,东南入于汉。

沙河水 ,在县西北六十七里。源发云雾山,北流入褒。

青桥水 在青桥驿北。源自西南流与褒水合。石沟水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源自武曲山,至武关驿东合褒水。

华阳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发牛头山,南流与汉水合。

沔水 在县南四里。源出古金牛县界,南流合沮水。按:《明一统志》:又东至南郑入汉水。《汉志》:“沔、汉,一水二名。汉中人多生瘿,又生粗胫,其树木亦多瘿。” 大抵水土使然。

鹤溪 在县南五十里。山峡流泉下注,状如瀑布飞练,居民利之。

连城池 ,在县北六里连城山上,广一亩池水。

冬夏不涸

玉泉 在县南七十五里。从平地涌出,极深且广,水色如玉。

没底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水极深莫测。“廉泉 ”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源发巴州大巴山密谷,至中梁山南流与汉水合,别流为“让水。”

褒姒井 《旧传》褒姒居此井,取汲以沐,则肌肤莹腻,女色殊媚。今失其处。

《城固县志》

[编辑]

庆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平地突起二峰,俱若浮游,一名“浮游山。”

斗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峰高耸,形似斗杓。山有五穴,《道经》谓“通昆仑、长安、武当、青城、陇山。” 按《明一统志》:“山有肉芝,即千岁虾蟆也。得而食之,可以延寿。”

通关山 ,在县北三十里。萧何守汉中,修此道以通关中。

天池山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大池,名“天河池” ,四时不涸,祈雨应。

桃林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石大士像》,隐然于崖壁间,林影不能蔽。

九真山 在县北五十里。道家谓“太白山六百里,与三隅山相接。有大峰,上有九真玉井” ,即此。赤土坡 ,在县北三十里。诸葛武侯屯军以御魏寇处。

桃溪洞 ,在县西北。水自洞出,一日数潮,其声隐隐如雷。

婿水 在县东北六里许。源发太白,流经县北,东入汉江。唐公昉上升,其婿不与,因投水中,故名。

黑水 在县北五里,源自太白山,南流入汉江。《禹贡》“华阳黑水” 即此。按:《明一统志》汉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夜宿黑水。”

文水 ,在县西北四十里。婿水入汉处,两水合流如“文” 字。

莲花水 有二,一在县东五里,一在县南十一里,皆产莲,故名。

九龙池 在县西南十五里。俗传有九蟒见池畔,故名。

《洋县志》

[编辑]

酆都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远通秦岭,为汉南之巨镇。每年远近奉香火者如蚁。名人游览,多所题咏。

兴势山 在县北四十三里,形如盆,盘道而上数里,内有大谷。汉诸葛亮戍兴势即此。按《明一统志》,后魏兴势县以此山名。

寒泉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仙人李八百居处。按《明一统志》:“李八百居此,唐公昉师事之。” 公昉渴,八百以杖指崖间,有泉涌出。

太白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天宝中,得玉册于此,因改华阳县曰“真符山。” 面隶凤翔,背属两当。筼筜谷 ,在县北八里,宋文同作亭谷中,与苏轼通诗往来。

𣺼谷 在县北三十五里。《寰宇记》云:“南口曰𣺼,北口曰骆,其中路屈曲八十馀里,凡四十八盘。” 按《明一统志》,唐德宗、僖宗幸兴元皆由此。黄金谷 在县东十五里,又名黄金峡。汉水经其中。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八十五里,蜀将王平拒魏曹爽于此。

子午谷 有二,一在县东一百六十里,汉、魏旧道。梁将军王神念以缘山避水,桥梁不便,别辟干路,仍名子午,即今县东三十里龙亭是。昔魏延请分兵由子午而北,与杨贵妃嗜荔枝,自涪陵由达州趋西乡,入子午至长安,皆此路。潜水 ,在县东六十里,《禹贡》所谓“潜沱既导” 是也。

金水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源出秦岭,流与蒲水合。

溢水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出秦岭,入汉口。苎溪水 在县西北七里,东流入汉溪。多野苎。大小龙溪 ,在县东北三十里,有大石,赤书“展溪” 二字,相传张鲁女困卧石上,有雾蒙身,遂孕,后生二龙,即此。

明月池 在县西北,中有一台,形似“偃月” ,相传汉高祖所筑,旁有七女池。

五龙潭 在县西一里。岸上有五龙祠,下有龙骨。

鹅翁潭 在县西十五里,中有石洞,口有石鹅一对。按《明一统志》:“水流入洞,莫知其出。”

仙浴潭 在县东南六十里。传有仙浴其中石。

考证

上有仙迹存焉

醴泉 在县南十里醴泉院中。按《明一统志》:院中旧有桧柏。后唐和凝诗:“古柏八株堆翠色,灵泉一派逗寒声。”

圣泉 ,在县西二十里,病者饮之多愈。

锡杖泉 在县北十五里。即法照禅师卓锡杖处。

《西乡县志》

[编辑]

巴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通四川巴州界。丰隆崄峻,林木蓊郁,为邑之镇山。

皂军山 在县南五十里。相传张飞屯军于此。云亭山 ,在县南八里。山峰如亭,常有云起,故名。

归仁山 在县东南四百里。产茶之处。

游仙山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有洞如房,传有仙居于此。

饶风岭 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或作饶峰岭。按《明一统志》“宋吴玠败金兵于此。”

武子洞 ,在县南二十里,其深莫测,以石投之,风即起。

洋水 ,在县东二十里。源发星子山,流入汉江,俗传汉戚姬所生地。

子午水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源发子午谷,西流入汉。

清凉川 在县北十里,即今洋川。唐德宗幸梁,其帅严震具军容迎之于此。

龙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发武子山石中涌出。遇卯午酉时水潮三、五尺。

《凤县志》

[编辑]

豆积山 在县北一里,一名虎脑,一名遁迹。上有消灾岩彿阁,下临嘉陵江。按《明一统志》,上有不老泉,世传张果隐处。宋提刑李大正尝书“遁迹山” 三字鑴于石。

紫柏山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高峻多出紫柏,上有七十二洞,异人多隐于此,盛夏凝冰不消。御爱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唐僖宗幸蜀,目其雄秀,爱玩不忍去。按《明一统志》,“唐德宗巡幸至山下,爱玩不能去,因名。”

南岐山 ,在县南十里,上有竹云洞,洞有湫池。有周之兴,凤翱翔而集焉,故南岐曰凤州。按《明一统志》“湫池祷雨多应。”

玉泉山 在县东八十里。高寒,不生禽鸟,巅有大石,覆如殿宇,内有玉皇古像,人传以为天造。君子山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又名欣云山。上有三圣夫人洞,方池各一。

长松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一山三峰,皆产乔松。

父子谷 在县北二里。崖大小相抱,如父子然。唐僖宗幸蜀,有叟进醪,上问其居,曰:“居父子谷。” 嘉陵江 ,在县北一里,出大散关,西经两当县,与川江合。

紫金水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源出太白山,下,入汉为“褒水。”

大散水 在县东五里。自大散岭发源,流经县西,与嘉陵江合。一名“故道水。”

红崖水 在县西十里。源出秦州,南流与嘉江合,岸有红崖,故名。

七十二渡水 在县南五十里。源出金竹山,流入洋水。其水潆洄,人渡者凡七十二处。

黄花川 ,在县东北十里,即大散水。唐置黄花县,即此。

蜜蜂沟 ,在县西南一百里。地多蜜蜂,居民利之。

香泉 ,在县北十五里,自石孔中出,洌而甘,宜酿酒。

《宁羌州志》

[编辑]

龙首山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旧名马面山,明弘治戊午,敕更今名,谓“其山巅崔岝如龙首然。” 天台山 在州东四十里。顶平如台,势凌霄汉,烟雾朦胧,夜雨朝晴。

嶓冢山 在州北九十里。形如冢,汉水所出,东入襄阳。《禹贡》“嶓冢导漾” ,即此。

天池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层峦叠嶂,迥出群峰。上有池,寒气逼人,莫敢近视,近则雷雹立至。龙洞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上有寒泉,红鱼时跃,烟霞断续。俗传有神驱龙于此,故名。

月山 在州东一里。众山抄拱一山,其形如月。冠山 在州南门外,形如纱帽,旧名“纱帽山。” 五丁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其峡曰“五丁峡” ,亦名金牛峡。即秦惠王令五丁开道以伐蜀处。圣水崖 在州南三十里,崖畔悬一石如龙头。

《滴水》清洌而甘,人可仰面饮。

龙洞 有二,一在州东北一百里,自高而下丈许,洞门三十重,每门有二石柱为之障限,内有石床,人谓龙床下有水不竭,旱祷即澍。一在州西一百五十里,中崖一洞,有天生石桥,如龙门状,内有石像,旁有仙桃,色味异常。

岫山洞 ,在州东南十五里,中容百馀人,水滴石乳成龟马状,云“尝封其洞口。”

洄水 在州西三十里。其水潆洄,绕城环廓,故名。

燕子水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玉带水 在州西。发源箭竹岭。绕城盘曲,若带围然。

青木川 ,在州西三百里。

莲花池 在州西门外。清溪成池,滩声清响,若杂管弦。

《沔县志》

[编辑]

定军山 在县东南十里。两峰对峙,可驻万军。即黄忠斩夏侯渊处。

卧龙山 在县北一里。旧有莲花池,其畔有“卧龙亭” ,即武侯读书处。

云濛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山高耸,常有云气,俗传徐佐卿化鹤升仙。

潭毒山 :在县西八十五里。

龙门山 在县南六十里。县壁环合,上透碧虚,中敞大洞,下漱清泉,夏缀珠帘,冬凝冰柱。卓笔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峰削出,有如卓笔。

武兴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南临汉江。古武兴郡治在此。

石顶原 在县南三十里。按《明一统志》:“宋置,关最险要。”

沮水 ,在县西三十里。出凤县南,与汉水合。又名沔水。旧《志》谓沔在嘉陵之侧,非也。

白马水 在县西三十里。出龙门沟,南入汉水。黄沙水 ,在县东四十里。出云濛山,入汉江。度水 ,在县南二里,有二源:一曰清澰,一曰“浊澰”,清水出。请帮助识别此字。鱼浊水出鲋鱼。丙水, 在县北八十里,出褒城牛头山,与沮水合,丙穴在焉。

漾水 在旧大安军南。《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三泉 在县西八十五里濒江石上,洼然为泉者三,如车轮,如盘盖,品列鼎峙。

《略阳县志》

[编辑]

堡子山 在县西二里。吴曦屯兵故地。

玉女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峰特立,云霞掩映,半山有白石,如人冠冕,坐于崖间,前有白石数层,如人侍立状。

冉家山 ,在县北三里。山势起伏,群峰环拱。晋穆时,冉闵生此。

白熊山 在县东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八渡山 ,在县北十五里。四面险阻,林木茂盛,路分三岔,山溪交聚,要害之地。

大丙山 在县南二十里。下有石洞,名曰“丙穴。” 每岁清明,嘉鱼涌出。

飞仙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唐徐佐卿飞升于此,即入蜀路。

乌龙洞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罗汉洞 ,在灵岩寺左,深十馀丈,阔数寻,后有邃穴,深不可测,中有石柱,即药水岩。

白水江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八渡水 ,在县东八十步。自徽州来,经县城流入嘉陵江。渡者凡一百八处。

浕水 北发武都氐中,南流入沔,谓之“浕。”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