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62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百二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五卷目录

 眉州部汇考一

  眉州建置沿革考

  眉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眉州星野考

  眉州山川考水利附

  眉州城池考

  眉州关梁考

  眉州公署考

  眉州学校考

  眉州赋役考

  眉州风俗考

  眉州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六百二十五卷

眉州部汇考一

[编辑]

眉州建置沿革考       总志

[编辑]

本州

《禹贡》梁州之域。周武王时为蜀国。秦惠文王为蜀郡地。汉为武阳、南安二县地,属犍为郡。蜀汉置益州,以犍为属焉。晋宋皆因之。齐分置齐通郡。梁立青州。西魏改眉州治通义县。后周复改为青州。隋复为眉州。大业初,改眉山郡治龙游县。唐复为嘉州,寻析嘉州割五县,别置眉州,治通义县。天宝初,改通义郡,属剑南道。乾元初,复为眉州。宋因之。至道初,升防御。元改通义县曰眉山,以州属成都路。至元以州隶嘉定路。明复为州,领县三,编户二十一里。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今归并二县。

丹棱县

汉南安县地。齐置南乐郡。后周改齐乐郡。隋改丹棱县,又析置洪雅县,俱属嘉州。唐属眉州。宋复以洪雅属嘉州。元省入眉州。明复置今县,编户五里,隶眉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彭山县

秦武阳地。汉属犍为。东汉、晋、宋俱因之。梁改灵石县。西魏置江州。后周省州置隆山郡。隋改县属陵州。唐改彭山,属眉州。明因之编户五里,隶眉州。

皇清因之。康熙元年,归并“眉州。”

青神县

汉南安地,属犍为。西魏置青衣县,取“《蚕丛氏》青衣劝农桑” 为名。后改青神县。隋以县属嘉州。唐属眉州。宋、元俱因之。明初,并眉州。后复置编户四里,隶眉州。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归并“眉州。”

眉州疆域考         总志

[编辑]

眉州疆域图

眉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成都府仁寿县宝竹寺界三十里。距仁寿七十里。

西至丹棱县界牌,界五十里,又至雅州名山县“石城寨” ,界一百一十里,距名山一百四十里。南至嘉定州峡江县土门铺,界八十里,距峡江一百里。

北至彭山县界牌,界三十里。又至新津县界牌。

界五十里,距新津九十里。

东南至青神县西河口界三十里,《越》距井研县慈竹沟界六十五里。

东北至彭山县赤脚塘界四十里,越距仁寿、华阳二县王家店界八十里。

西南至峡江县、洪雅县、丹棱县,三辖官田坝界七十里。

西北至蒲江县“凉风顶” 界六十里。

自州治北至省城二百四十里,至

京师五千六百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里。

丹棱县

东至眉州界十五里,“过界” 抵州六十里。

西至名山县界四十里,过界抵县八十里。南至峡江县界二十里,过界抵县六十里。北至蒲江县界二十里,过界抵县五十里。西南至洪雅县界二十里,过界抵县四十里。自县治东至本州七十五里,由本州至省城二百五十里,至

京师,陆路五千四百里,水路一万五百里。

形胜附          州县志

[编辑]

本州

唐卢拯《罗城记》:“坤维上腴,岷峨奧区。” 又云:“峨嵋揖于前,象耳镇于后。”

《唐通义志》:“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

宋张远霄诗:“水突蟆颐,滩穿龙爪。”

《元志》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

《彭山县志》:“古犍为之地,通衢平直。”

《青神县志》:“左环锦江,右合濛水,中岩三峰列于前,龙洞石佛拥于后。”

丹棱县

介岷峨之间,位沧浪之干。龙溪环绕于前,澄清而静;“秦山拥蔽于后,迎接有情。”

眉州星野考         总志

[编辑]

州总

“井鬼” 之次,入参三度。

眉州山川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州

蟆颐山 在城东七里。自象耳山连峰壁立,西瞰玻璃江,五十馀里至此。磅礡蹲踞,形类蟆颐,上有淘丹泉,山腹有穴,曰龙洞。唐末有杨太虚、尔朱真人得道于此。《舆地纪胜》云:“人日出东郊,渡玻璃,游蟆颐眉之故事也。” 苏辙诗云:“洞中泉脉龙睛动,观里丹花鸭舌生。” 又云:“山下缾罃霑稚孺,峰头鼓吹聚簪缨。” 上有蟆颐观。

皇清知州赵蕙芽重修。

醴泉山 在治西八里。环绕州城。山半有八角井,清甘如醴。苏轼有诗云:“正是醴泉山下路。” 白虎山 在治东北八里。其山壁立,西临导江。秦昭王时,白虎为害,募州人康仲伏弩射杀之。一名白兽山,下有白虎潭。

快活山 :在治西北九里,平地突起,高百馀丈,俗呼为“快活山。”

石佛山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山半有石佛像。苏轼《寄弟辙》诗:“卜宅向何许,石佛山南路。” 七龟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南北两山夹对,连亘十馀里,坦彝惟七山罗列前后,形皆类龟。笔架山 在治西二十五里,三峰峙立,形如笔架。环居数十家,皆善书,人以为山灵所钟。盘龙山 在治北四十里,状如盘龙,一名走马山。下有腊鱼堰水。

息台山 在治西东馆镇北。《太平广记》:“昔有叟遇一道人,叟偕其子携酒随道人入息台山共饮之。道人因取籍检视,云:子寿止十八。遂举笔改之曰‘八十’。其后子年果八十。”

牛心山 在治西北八十里。山绝顶有观,观前有井。相传有道士于井取水炼丹,丹成,适有蒲江县主簿至,道士取丹与服之,俱羽化而去。至今土人呼观与井并曰“主簿山。” 旧有碑,今文多剥落。

连鳌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相续如鳌。

回龙山 :在治西北一十里,自盘龙山南来,或

“起或伏。” 至此冈阜高出,遇双河口水,折而西旋,状若回龙然。

大旺山 在城东南。自蟆颐山南趋,或起或伏,至此,峰峦屹立,回拱州城。明时建有大旺寺,后毁。康熙四十三年重建。郭璞《钤记》有“大旺对金流,美女抱绣球。有人葬此地,代代作公侯之偈。” 挂榜山 在治东蟆颐山右。有山屹立,似榜山崩。主应科甲。自宋及明,凡登第者,验若左券。州人俗呼为挂榜山。

峨眉山 在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馀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眉然。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宋人有诗:“不知立处高多少,只见星辰在下头。” 龙洞 在治南三十里。有龙潜其中,遇雷雨时,或飞腾。元张宜诗:“山畔龙湫隐约间。” 即此。彭亡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一十里。《唐元和志》:“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故名。” 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营所,问山名,彭亡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而止,是夜果为刺客所杀。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无” ,今讹为平模山。

平盖山 在旧彭山县治北,下临系龙潭,上有平盖观。

鼎鼻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二里。山形曲如鼎鼻,故名。

金华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五里。有丈六佛像,夜多神灯。

盘石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六里,上有普照寺,藏宋太宗、真宗、仁宗御书。今无崖,半有石室。崌崃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一十二里,导江水出其南。

象耳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会昌村,下有宝砚、磨鍼二溪。龙池、蟹泉。

天社山 在旧彭山县汉安桥上流。建安间,李严凿天社山通东道。

北平山 在旧彭山县治北三十里。上有天柱峰,夜见五色灯,莫测其数。汉张道陵得道于此。唐杜光庭诗:“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

打鼻山 在旧彭山县十馀里。刘宋时,谯纵据蜀,朱龄石讨之,纵出兵塞打鼻山以御之,即此。东山 在旧彭山县治东龙爪滩下。宋虞允文次子公著,筑室读书于此。魏了翁为书“东山精舍” 四字。李璧诗:“木落天清远岭多,水平烟尽镜新磨。周公谢傅皆尘土,病鹤闲来借一柯。” 熊耳山 在旧青神县治西。《蜀志》云:“望帝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 即此。

五渡山 :在旧青神县治东一十里。《景致》所谓“五渡鱼舟” ,即此。

三山 在旧青神县治西北,有三山屹立,尝闻牧笛景致,所谓“三山牧笛” ,即此。

上岩 在旧青神县东北五里,上有垂拱寺,相传岩下尝有龙听僧讲经。宋范镇诗:“岩雨晴犹滑,溪泉直复纡。顾岩目眩转,乱石步崎岖。” 中岩 ,在旧青神县,去上岩五里许,即诺距罗尊者道场。上有唤鱼潭,客至抚掌,鱼辄群出。又有罗汉洞,即牛头尊者以木钥扣石笋处。宋冯时行诗:“古院无人僧作佛,碧潭有水鱼化” 龙。当年诺距小游戏,一石击碎成三峰。

下岩 在旧青神县,去中岩二里。按《明一统志》又云“在彭山县东南二十五里。”

慈老岩 在旧青神县治东五里,下临青衣水,有石刻。李璧诗:“洗尽一春歌酒尘,苍江吹破碧粼粼。韶华过眼都如梦祗有三峰是故人。” 玻璃江 在蟆颐山下,即岷江也。源出岷山,莹若玻璃,一名蟆颐津,即唐田令孜《沉孟昭图》处。松江 在治东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绕州城,与醴泉江合,复入蜀江。

醴泉江 在治西八里。源自双河,南来,绕州城与松江合入蜀江。

思濛江 在治南五十里。自丹棱县东流过思濛乡,至青神境入蜀江。

金流江 在治西南八十里。源出丹棱,东南流经州境金流乡,至青神县,南入蜀江。以其峻急难渡,故又名“难江。”

多棱川 在治西南七十里,南接青神地界。双湖 在治西北十里,一自盘龙山东腊鱼堰水,一自山西柏椿堰水,相合名“双河。”

环湖 在治西。旧有沼,州人为矼梁塞之。魏了翁为守,特疏凿之。其西为洞曰“西港。” 又西为传馆,馆之东为松菊亭,又东北为雪桥,桥之东为起文堂,合而名之曰“环湖。” 了翁为记。

龙潭 ,在治西南一十里馀源自笔架山卢崩沟,东流入醴泉江。

哑婆滩 在青衣江,近嘉定界。巨浪异常,每岁坏船只无筭,其险不在归州新滩之下也。哭王滩 在治东南。后蜀孟昶降宋,入朝,舟过湖瀼,渡一宫嫔有孕,昶出之,祝曰:“若生男,孟氏尚存。” 后果生男。昶治蜀有恩,国人哭送至此,因名。

老翁井 在蟆颐山上。一名老翁洞。洞中有泉,常有白蟹现。又为四目老人真府。唐末,杨太虚、尔朱真人皆得道于此,旁建祠,有三仙石像,四目居中。苏轼诗:“井中老人误年华,白沙翠竹公之家。公来无踪去无迹,井面圆团水生花。翁今与世两何处,无事纷纷惊牧竖。改颜易服与世同,无使世人知有翁。”

八角井 在屏盖观前。相传罗公远常淘丹于此。

龙王井 ,在治西文明寺。寺周回二十四井,惟东北隅一井最大,名曰龙王井。尝有大蛇出没其中,遇雷雨辄变化飞去,岁旱,祷雨有应。老翁泉 ,在蟆颐山东二十里,其山高大,分两股,泉出两山之间,北附右股之下,畜而为井,可日饮百家。宋苏洵《嘉祐集》:“十数年前月夜,常有一老翁苍颜白发,偃息井上,就之则隐而” 入于泉,弗见。洵甃以石,建亭覆之。有《铭》云:“山起东北,翼为南西。涓涓斯泉,溢溢以弥。敛以为井,可饮万夫。汲者告我,有叟于斯。里无斯人,将此寄谁?山空寂寥,或啸而嬉。更千万年,自洁自好。谁其知之?乃讫遇我。惟我与尔,将遂不泯。无溢无竭,以永千祀。”

醴泉 在李相桥西。泉自山根涌出,味甘如醴,相传食之能愈疾。

猪龙泉 在治南石佛镇,苏轼别业。轼尝云:“百年前,有牝猪二只伏于此,化为二鲤。” 盖猪龙也。世莫有见者。余偶见之,以告妻兄王愿。愿疑余诞,同祷于泉,二鲤复出。

白龙池 在治南八十里,“四山环绕中为池,其水久旱不竭,久雨不溢,白龙出其间。”

武阳江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二里。一名汶江。尔家川 在旧彭山县石佛山下。苏轼诗:“下有尔家山,千畦种秔稌。山泉宅龙唇,平地流膏乳。” 系龙潭 在旧彭山县治西。后汉时邑人瞿君武入峨眉山得道,乘龙还家,系龙于潭,后复乘龙而去。上有桥,亦名系龙。宋庞籍《送石扬休还眉》诗:“巢凤阁边劳远梦,系龙桥上认前题。” 龙爪滩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二里。宋太平兴国间,有登科者,乡人送诗:“龙爪滩开彩缆去,蟆颐山看锦衣还。”

鼓楼滩 在旧彭山县治南十馀里。其水峻急,声若击鼓。

赤水 在旧彭山县东。自仁寿县流经境,入蜀江。汉建安末,黄龙见于此,故又名黄龙溪。磨鍼溪 在旧彭山县象耳山下。相传唐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问媪何为,媪曰:“欲作鍼耳。” 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姓,溪旁有武氏崖。

青衣水 在旧青神县中崖下。一名平羌水。苏辙诗:“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鱼蛇水 ,在旧青神县治南二十里。源出仁寿县水梓山,经流县境,合导江。以水中有鱼似蛇,因名。一名鱼鮿江。

芙蓉溪 在旧青神县东南。峡江多芙蓉,因名唤鱼潭 。客至抚掌,鱼辄群出。宋陆游诗:“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竹唤鱼潭。”

太公池 在旧青神县治南,池上有石,刻《太公钓鱼像》。

流杯池 ,岩水从石壁迸出,因凿池成太极为流觞。黄山谷有《玉泉铭》,刻石岩上,有“邵伯温中喦” 二大隶字,杨升庵有诗。池淤塞

皇清眉州知州赵蕙芽濬筑,有序并诗勒石。

百家池 在旧青神县治左土主庙下。池水环抱两山,虽久旱不竭,水可以灌溉百家,故名。松柏滩 在旧青神县治东南,多覆舟之患。宋天禧中,令张逸为文祷江神,不逾月,滩徙五里。《丹棱县》

飘然山 在治西五里。上有“尔朱先生道场” ,今废。

龙鹄山 在治北十五里。上有龙鹄观,乃杨正见李炼师成道处。宋李焘少时读书山中,筑室曰巽岩子,壁埴亦读书于此。孝宗御书“龙鹄山” 三大字,石刻尚存。壁亦有诗云:“抽得闲身伴瘦。”

考证

筇,乱敲青碧唤蛟龙。道人扫径收松子,缺月初悬天柱峰一名龙鹤山。

金釜山 在治东南二十二里,下临青衣江。昔有主簿于此炼金丹,故名。

三箐山 :在治东北三十里。

独孤山 :在治西四十里。

赤崖山 在治北二十里。其山高峻,色赤有棱如飞旗状,拱揖县治,林木森茂,不能蔽之。县名本此。

龟山 在治东二里,为八景之一。上有武烈王祠,桂树森然。宋邑人杨明读书其上。

连鳌山 在果溪东,乃巽崖之宾山也。其山相续朝北,若鳌相连。苏子瞻书“连鳌山” 三大字,计丈许,刻石尚存。

长山 在治南二十里。巉崖孑立,挺入霄汉,上有“马啼仙迹。”

石牛山 在治西五十里,群石相连如牛。铁桶山 在治东南四十里,四围险峻,乃唐段子章寨地,花卿鏖战于此,久不下,故名。

三峰山 :在治东南二十里。上有古刹,中峰极高,左右稍下,形如“山” 字。

簸箕山 :在治北十五里。山圆峻而大,远望若箕然。

果溪峡 ,在治北二十里。下有溪石,刻“果溪” 二大字。崖中有“橘中游戏” 四字。

思量坎 在治西南十五里。俗传庞居士游息于此,乡人至此则思之。

九龙洞 ,洞中有石榻、石龟之类,上有峰峦,如太湖灵山之状。

彝郎川 :在治东二十里。俗传彝郎坪言土地平朗,今讹为彝郎。

澭泔水 在治南二十里。相传人病啜之立瘥,其甘如浆。

雁湖 在治北十里,俗名“金鸭池。” 宋李璧置。大三亩许,花木极盛,且多梅。与“龙鹄” 相连,今淤。龙鹄溪 ,源出龙鹄山,自县西北流绕于城南,合二水于沧浪,东出思濛,会于蜀江。

水利附

[编辑]

本州

《馨堰 》堰开六水,灌郡下田。

蟆颐堰 在治东七里。唐开元中,益州长史章仇开创,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亩七万二千有奇。至宋嘉定间,魏了翁来守,又畚武阳石垒堤,其利视前尤溥。了翁有记,今毁,功浩难修。黄连堰 ,在治西九里快活山上。渠水自不二寺来,湍迅非常。明时旋修旋倾。

皇清康熙初,知州赵蕙芽重修,复颓二十三年,郡人

邓宏芳,王命召因旧堤冲激成渊,移筑上流里许,另开沟百馀丈,居民赖之。

董家堰 、“白家堰 ” 《以上》二堰,知州赵蕙芽重修。

长滩堰 在治南八十里龙华寺下,截金流江为之。康熙二十三年,知州董永荃重修。

师公堰 在治南八十五里金流红岩潭上。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赵家堰 在治南八十里宝林寺下。截金流水灌田。知州何芳声重修。

范彭堰 在治西南五十里治平寺下,障思濛江为之。旧时范、彭二家常修,故名。

通济堰 在旧彭山县治西北四十里,有大堰一,小堰十。唐章仇开创,自修觉山下,引水灌溉彭山、眉山、松江土田凡百馀里。五代时,张琳重修。

月波堰 在旧青神县治西五十里。康熙二十三年,知州董永荃重修。

丹棱县

沧浪堰 在治东南隅。水深数尺,下有堰,可溉田千馀亩。

天生堰 在治西五里。生成堰堤,不劳人力。

眉州城池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眉州城池 :石城,周围一千八百六十五丈,山行章摄守眉州,合五县之力成之,周八里有奇。李顺攻围,半年不下,岁久城壕颓塞,惟规制尚存。明成化中,知州许仁砌垣疏壕,并新四门,东曰“临江” ,西曰“跨醴” ,南曰“霁雪” ,北曰“登云。” 正德中,知州原道张曰善相继补修疏凿。自甲申以来,倾者十已五六。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修。

丹棱县城池 ,古无城郭。明成化丙午,知县杨昺创筑土墙,后知县陈镜、汤克谐相继成之。阔一丈,崇一丈五尺,周五百丈有奇。正德中,佥事卢翊檄知县刘臣、包以石、知县袁琼又增修之。弘治十七年,知县江谦即其崩圮重加补葺,为门四:东曰“迎曦” ,西曰“西成” ,南曰“文明” ,北曰“武备。” 自甲申后,毁塌无存。

皇清知县张廷秀始招集居民,扫薙街渠,城垣乃出。

然颓危如故。后知县卢帝臣增修,渐次复旧。至于池,在西城者即龙溪水,旋绕而下,会于南城之沧浪,东折而合于思濛江,北郊则皆山也。旧无池,当戒严时决壕以障之,今废。

彭山县城池 旧土城周一千馀丈。明成化中,知县樊瑾修之。正德中,佥事卢翊包之以石,门四,曰“濯阳、望眉、临邛、通津” ,外环以壕。旧址尚存。

皇清康熙元年,并入“眉州。”

青神县城池 明天顺间,知县任广、郑瓒相继创筑土城。正德初,知县曾鼐增修。嘉靖间,杨麟包石,周百六十丈,门四,曰“青阳” 、“聚奎” 、麟西“鸿化” ,外环以壕。旧址尚存。

皇清康熙六年,归并眉州。

眉州关梁考      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州

永兴桥 在治南,旧名“柏木桥。” 康熙初,知州赵蕙芽重建,额今名。

迎恩桥 在治东,旧名“放生桥” ,一名“永济桥。” 明宣德间修,改今名。

离别桥 在治西

通惠桥 在治西,眉人王楫建,知州金一凤重建。

通津桥 在治内学宫右石桥。渠水注泮,复自东南水洞注江。江水汎涨,有鱼溯跃泮池,若登龙门状。主应科第。明万历年间,万安坊书“泮水通江” 四字,故名。今坊毁渠淹,止桥存。

三苏桥 即三桥铺,在治南十里。知州金一凤重建。以近“三苏” 故里,改今名。

李相桥 在治西八里,跨醴泉江。宋敷文阁学士李焘建,久废。康熙四十六年,知州金一凤重建。

石桥 在治西九十里。宋礼部尚书李碧建。种德桥 在治南十五里。

登云桥 在治南十五里。

老友桥 在治西三十五里。

忠孝桥 在旧彭山县治北。旁有汉张纲、晋李密祠,故名。

埋轮桥 在旧彭山县治北二里。《埋轮》,汉张纲事也,时嘉其忠,故以名桥。一云:汉朱遵与公孙述战于赤水门,先埋其车轮于桥侧,后因以名。知州金一凤重修。

麒麟桥 在旧彭山县治南。后汉朱褒获麟于马颊岭,因以名桥。一名“任公桥。”

观音桥 在旧彭山,县治西四十里。

青牛桥 在旧青神县治东。周时,老子骑青牛出关过此,因名。

玉津 在治东四里。宋陆游诗:“玻璃江上送残春,叠鼓催帆过玉津。”

鱼凫津 在旧彭山县治北二十里。《唐郡志》:“犍为有鱼凫津。”

丹棱县

普济桥 在治西郭外。明景泰间,市人余庆刱建。成化丙戌,知县杨铎更修木桥三间,命名“普济。” 弘治甲寅,知县汤克谐易名“西成” ,并为《记》。德化桥 在治南郭外。有古冢,深瘗于水,不知始于何代。成化中,知县杨铎率邑人士捐金立木桥三十四,题曰“德化。” 成化中,水啮而圮,知县汤克谐改作石桥,增大规模,更名“永安。” 有记,今复废。

迎恩桥 在治东二里。成化丙戌建。

大石桥 :在治西南二十里。

小石桥 :在治西南十五里。

放生桥 在治东十五里。

眉州公署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州

眉州治 ,明洪武四年,知州张伯刚建。景泰中增修。明末贼毁,知州何芳声鼎建大堂三楹。

皇清康熙初,知州赵蕙芽增修大堂,并建仪门十一。

年,知州赵旭鼎建鼓楼匾书“大观楼” 三字,外额“直隶眉州” 四字。二十一年,知州董永荃鼎建。退厅三楹,匾书“广益堂” 三字,并建正厅前东西书房各四间。次年复建内宅楼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退厅西角书房三间。四十六年,知州金一凤复修大堂前额“节爱堂” ,后额“景苏堂。” 州判署 在州堂左,今改为吏目署。康熙六年,吏目孙宏宪建,后倾坏。三十五年,吏目李呈祥建照墙头门三间,后厅五间,退厅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吏目署 旧址在州堂右。

布政司分司 在苏祠左,今废。

按察司分司 在吏目署左。今废。

察院公署 ,在小东门,系生员侯姓故宅。顺治十八年,买为公廨。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金一凤因其制狭隘且倾颓,重建堂厅二层并两厢,为皇华驻节之所。

鱼耶镇巡检司 在州治东南河。

眉州水驿 在州治东七里,毁。

石佛水驿 在州治东南,毁。

武阳驿 今毁

僧正司 ,在宝华寺内。

“道正司 ” ,在玉清观内。

储积仓 “在州治内。”

常平仓 :在北街西。康熙二十三年,知州董永荃建。

演武厅 在州治北关帝祠左,毁。

养济院 今毁

桑枣园 漏泽园

属县

丹棱县治 在城北隅,南向。明洪武中,知县孔克宜创立正厅三间,左架阁库,右幕厅,东西六房,仪门,左吏舍,右禁房,以及谯楼、后宅。天顺中,知县杨铎修戒石坊、申明旌善亭,东、西榜房、中门。成化六年,知县李琥立敷政坊。十四年,知县邓智建四牌楼于县治前,以“朝阳阜财” 、“西成拱极” 为名。明末尽毁于贼。后署知县江滨玉《草刱》堂室,以为听政之所。

皇清知县张廷秀复建大堂三间,后堂内宅三间,《仪》

门谯楼规制粗具。后署县事蒲江令张晓力行修理,而堂舍始如旧制矣。

布政司分司 ,在治东南四十步。知县杨昺创修。弘治中,知县汤克谐、知县江谦“先后增饰之。” 按察司分司 ,在治东南八十步。洪武间,知县孔克宜刱建。后知县江谦、主簿黄雅明补葺之。僧会司 在城西二里白塔寺内。

道会司 未设

阴阳学 “在治东,正街百步许。”

医学 在治西八十步

预备仓 在谯楼正西数步。

演武厅 在城北一里教场内,主簿李深建。养济院 在治北一百五十步。知县陈镜创。

眉州学校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州

眉州儒学 在治南。宋仁宗时建。明洪武四年,知州张伯刚更建。景泰初,知州李宁、成化中,知州林敷、许仁先后重修。

皇清康熙初,知州赵蕙芽鼎新。二十三年,知州董永

荃捐募补筑;知州姚哲重建大殿及明伦堂,知州宋著复修两庑。四十六年,知州金一凤补葺明伦堂,建额重建棂星门、雁塔寺,并置祭器,存贮学宫。

眉山书院 :在治内,即“三苏祠。” 知州赵蕙芽建,诸生讲艺其中。康熙二十一年,学使冯云骧捐俸重修。

鹤山书院 祀宋太守魏文靖、魏了翁。明嘉靖九年,台使丘道隆、翰林王元正建。

皇清知州赵蕙芽重建,知府冀应熊书。“鹤山书院”四

大字

学田 四亩,每亩纳京斗,租谷六斗,现征租榖。

二石四斗,折银一两六釐九毫九丝二忽。“属县”

丹棱县儒学 旧在治内。宋绍兴十二年,奉议郎杨总修建。元燹于兵。明洪武十六年,县丞李斌重修。天顺戊寅,知县杨铎、成化戊戌“知县邓智相继展辟修饰。” 后知县陈镜迁于治东北隅,即前之白鹤寺也。殿庑、堂斋、号舍、门寝悉如式。弘治十六年,知县江谦增修棂星门及露台、泮池、馔堂周围墙垣。十八年,州守章爵展立大门,重修正殿于明伦堂后左厢为斋二,东曰“进德” ,西曰“修业。” 公廨三所,乱后悉毁。

皇清知县张廷秀复建庙舍,虽未尽如旧制,而已规

模肇举矣

巽崖书院 在治北十五里,绍兴间建。李焘父子俱读书于此,遗址今存。

栅头书院 在治南四十里,地名“栅头镇。” 绍兴中建。

学田 八亩六分,每亩纳京斗租榖六斗,现征租榖五石一斗六升,折银二两一钱六分五釐三丝二忽八微。

眉州赋役考         州志

[编辑]

州总

实在民户七千一百七十五户:

实熟民田地共二千六百五十七顷一十一亩二分七釐五丝一忽二微。

载粮三千七百七十九石二斗四合一勺八抄八撮五圭一粒四粟。

《人丁》二千八十五丁、一斗七升四勺四抄一撮五圭九粒九粟。

《丁条银》,共征银六千二百六十六两一钱六分五毫九丝四忽五微六尘二纤九沙五渺。本州

实在民户三千三百六十户:

实熟上、中、下田地,共一千五百顷三十六亩九分三釐四毫四丝六忽八微。

载粮一千九百四十一石九斗八升九合七勺三抄三撮四圭八粒六粟。

《人丁》一千九十八丁、三斗五升四合九勺二抄六撮五圭九粒九粟。

《丁粮条》共征银二千五百二十五两三钱八分七釐七毫五忽五微九尘八沙五渺。

丹棱县

实在民户一千四十六户:

实熟上、中下田地,共五百八十四顷八十七亩四分九釐八毫九丝七忽。

载粮一千一百二十四石二斗六升四合一勺三抄八撮一圭一粒。

《人丁》六百八十八丁、六斗五升六合二勺七抄一撮七圭八粒。

《丁粮条》共征银二千二百九十二两一钱五分五釐二毫一丝六微六纤七沙。

课程

现征茶课银三两

茶税银七两五钱

彭山县:归并眉州。

实在民户一千二百二十九户:

实熟上、中下田地,共二百五十五顷三十一亩二分五釐一毫四丝。

《载粮》三百一十五石三斗六合六勺四抄七撮四粒。《人丁》一百七十丁七斗五升六合二勺一抄四撮二粒。

《丁粮条》,共征银六百四十四两八钱三分五釐二毫五丝四忽一微四尘四纤九沙。

青神县:归并眉州。

实在民户一千五百二十二户:

实熟上、中、下田地,共三百一十六顷五十五亩四分七釐二毫六丝七忽四微。

载粮三百九十七石四斗六升三合六勺六抄九撮八圭七粒五粟。

《人丁》一百二十七丁,四斗三合二抄九撮二圭。《丁粮条》共征银八百三两七钱八分二釐四毫二丝四忽二微二尘五沙。

眉州风俗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唐通义志》:“东汉时多死节,常称士大夫之郡。” 宋苏轼《远景楼记》:“吾州之俗,近古者三:士大夫贵经术,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宋政和五年御笔:“西蜀惟眉州学者最多。” 宋《谯楼记》:“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俗敦礼让,政清讼简。” 李熙绩诗:“民俗畏公无讼事,郡斋闲似野人居。”

丹棱县

《旧志》士类滋多,人崇礼让,厚伦美俗,如鲁之灵光,业农工不尚奢华,今虽未远,或庶几焉。至于冠婚丧祭,伏腊岁时,蜀南诸郡邑大抵相同,但贫富因人,雅俗半之。

眉州祠庙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里许。

社稷坛 在治西里许

郡厉坛 在治北

乡厉坛 各乡举行

城隍庙 :在治内关帝庙右。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金一凤以地势湫隘,改迁正北街壁山巷旁。门殿、乐楼备具。左右刻十殿。规模整齐,弘敞深邃。

关帝祠 在治北

文昌祠 旧在北郭外,今改建治东南。

土地祠 在州堂右

马王祠 在州治东

东岳庙二 :一在治西,一在多悦镇。明季流贼入庙放火,迷其所出,跪神请誓灭火,乃出。是庙遂得不毁。嗣稍敧坏,民周应试募众修补,岿然壮观。

光武庙 在治北二十里。

忠武侯庙 在治北,祀汉丞相诸葛孔明。花卿庙 在治西,祀唐花敬定,本长安人,正德间从崔光远入蜀,讨段子璋有功,封嘉祥县公。后又平寇,单骑鏖战,已丧其元,犹骑马荷戈,至东馆镇,下马沃盥,浣纱女语曰:“无头何以盥为?” 遂僵仆。居民葬之溪上,历代庙祀之。

孟拾遗祠 在治西七里。拾遗,唐孟昭图也。僖宗在蜀,政事悉出内侍田令孜,昭图论事坐贬,令孜遣人沉于蟆颐津,后立庙祀之。宋祁诗:“难排赵高鹿,竟葬楚江鱼。”

三苏祠 在治西南,即苏洵故宅,建为祠。明洪武间重修,明末贼毁。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赵蕙芽督建并记。

韩宾庙 在治东。眉州判官韩宾开蟆颐堰,勤劳暴卒,显神于此,居人建庙祀之,后毁。

张爷庙 在治南金流场。

城隍庙 在旧彭山县治北。

忠孝祠 在旧彭山县治北,祀汉张纲,晋李密。彭祖祠 在旧彭山县江口山内。

岑彭庙 在旧彭山县治北。彭没于此,乡人立庙祀之。

黄龙庙 在旧彭山县治东北,赤水溪上。城隍庙 在旧青神县治南。

青衣神祠 在旧青神县治北。昔蚕丛氏服青衣,教民蚕事,立庙祀之,又名“土主祠。”

余公祠 在旧青神县。明敕祀余肃敏公,今毁丹棱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郊一里许,坐北向南。

社稷坛 在治西郊二百步许,坐北向南。邑厉坛 在治东郊一里许,坐北向南。

城隍庙 在治东一百五十步。洪武间,知县孔克宜刱建。明末,迁于治西前街。

东岳庙 在治东一百八十步。

晋王庙 ,在治西五十步。

黄金峡庙 在治西。神名许逊,字敬之,西晋时人。武帝初为旌阳令,后师事女真谌母。永嘉末,海昏大蛇断道,遂仗剑斩之。俗谓有治蜃精水害之功,故血食于此,感应如响。封“昌泽惠民大帝庙” ,刱于明初。成化己亥,邑人士重修之。顺应庙 在治南一百步许,即花卿祠也。

寺观附

[编辑]

本州

宝华寺 在州治西,元至元间建,明洪武间重。

修。康熙初,僧德静重建“华严殿” ,僧广慧重建禅堂。四十年,知州金一凤捐俸重建“大雄宝殿” 并山门,僧圆邃董其事,并募众重修。

栖云寺 在州治西百里,唐建。苏轼有病,赋诗于壁。明永乐间重修。

白兔寺 在思濛

宝林寺 在金流

《不二寺 》:在治北二十里。僧兰松募修。

龙华寺 在流金山,建自明嘉靖时。

三峰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寺左有仙人洞,一名“巴蛇洞。” 有红梅一株,花落成诗。山巅有炼丹池。洞有三峰打弹台。

宝禄寺 ,唐时建,明毁。康熙十三年,住僧了达,重建大雄殿、徒道院,重修观音殿。

乾明寺 在治东三十里。

大旺寺 在治东二十里。

旌喜院 在蟆颐山北,宋建,苏辙尝读书其间,及辙显,以为功德寺。中有韩琦等《记》、苏洵诗刻石。

北平观 在北平山。《太平广记》:“张道陵闻蜀多名山,因携家来游,即北平居焉。唐初为观,明永乐初重修。”

玉清观 在州城内

蟆颐观 在蟆颐山,知州金一凤重修。

磐石寺 在旧彭山县治东,旧名“普照” ,唐咸通间建。

大圣寺 ,在旧彭山县象耳山。

兴福寺 在旧彭山县治西南。

梓潼宫 在旧彭山县治北二十里。庙貌甚古,后敧坏,今重修。

平盖观 在旧彭山县治北,唐开元间建。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知州金一凤捐俸重修。秦人张

文能董其事,并建《望江楼》。

中岩寺 旧名景德院,又云“云岩” ,唐建,为距罗尊者道场,岩壑胜景,不减峨山。

皇清康熙四十三年,知州金一凤捐俸重修。《僧人竹》

镜徒照融《重建中岩寺》并江楼。

德云寺 在旧青神县治南,久废。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金一凤“捐俸”忠州陈道人。

募众重建

龙女寺 在旧青神县五渡溪上,唐时建,有龙浮江,因名。

玉京观 在旧青神县治南,宋宣和中,建丹棱县。

白塔寺 在治西,旧名“白鹤。” 大中唐末建。内有浮图。宋重修,苏辙为记。明永乐初,改今名。状元杨慎有《咏塔》诗。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张廷秀重修。

枫落寺 :在治东北一里。山势拱抱,一峰崇嶐。门有二松,髯甲夭矫,如虬龙然。冷朝阳诗云:“有霜飞叶秋山冷,才见僧家寂寞时。”

观音寺 在治东五里。联溪曲径,嵂崒穹嶐。彭运城有诗,见《艺文》。

竹林寺 在治东南三十里,唐元和间建,即唐名僧可朋住锡处。有诗,见《艺文》。

福兴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宋绍兴间建。罗汉寺 ,在治南三十里。

隆兴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普照寺 在治西南山中四十里。

福合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云定庵 在治南二十里,有《开山偈》云:“一片青山云隔断,老僧来与云作伴。白云欢喜两平分,僧一半兮云一半。”

龙鹄观 在治北二十里。唐贞观间建。观分上中下,曲折上下,幽雅绝伦。永乐间重修。今发通真观 ,俗名魏家观。地平衍,址孤圆,旁多茂林,绿阴可爱。吕禧有“城𬮱百步转沧浪,琼宇高张对夕阳” 之句,即此。

天台观 在治西三十里,成化中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