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8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八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八十七卷目录
徽州府部汇考一
徽州府建置沿革考
徽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徽州府星野考
徽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七百八十七卷
徽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徽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继属越。战国属楚。秦置黟、歙二县,属鄣郡。汉属丹阳郡,县如故,设都尉分治于歙。新莽废,东汉复旧。吴析黟、歙为六县,割丹阳置新都郡。晋改新都曰新安。宋齐因之。梁改新宁。隋废郡,置歙州,改海宁曰休宁。大业初,复新安郡。唐初,复称歙州。天宝初,改新安郡。永徽间,析歙地置绩溪。开元间,析休宁置婺源。永泰初,析黟及饶州之浮梁置祁门。乾元初,复为歙州,隶江南西道。五代属南唐。宋隶建康路。宣和初,改徽州。绍兴初,分隶江南东路。元陞徽州路,属江东建康道,隶江浙行省。元贞中,升婺源为州。明先改兴安府,后改徽州府,降婺源复为县,属南直隶。
皇清因之,隶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领县六:
歙县:〈附郭。〉
秦置歙县,以南有“歙浦” 名,属鄣郡。汉因之,属丹阳郡,为都尉治。三国吴属新都郡,析置始新、新定、𥟖阳、休阳四县。晋属新安郡。南北朝、宋、齐因之。梁属新宁郡。陈属新安郡。隋初省县,寻置歙州,后改县属新安郡,馀县悉省入。唐属新安郡,析置北野县。宋为徽州治。元因之。明徽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八十四里。
休宁县
秦,歙县地,属鄣郡。汉属丹阳郡。三国吴置休阳,后改海阳,属新都郡。晋改海宁,属新安郡,以黎阳省入。南北朝、宋、齐因之。梁置新宁郡。陈并废,复海宁县。隋大业初,改休宁,属新安郡。唐属新安郡。永泰初,析置归德,随省。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一十六里。
婺源县
隋以前休宁回玉乡地。唐开元末,析置县,以县水流如婺州,故名婺源,属新安郡。宋属徽州。元升为州,属徽州路。明复为县,属徽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四里。
祁门县
汉黟县赤山镇地。唐永泰初,兼析饶之浮梁地置县,以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合名祁门,属新安郡。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九里。
黟县
秦置黟县,以县有“黟山” 名,属鄣郡。汉鸿嘉中,《广德王》国。三国吴复为县。晋属新安郡。南北朝、宋、齐因之。梁属新宁郡。陈、隋、唐俱属新安郡。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绩溪县
汉歙县华阳镇地。唐永徽中,析置北野县,后改今名。以县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离合如绩,故名绩溪。属歙州。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徽州府疆域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徽州府疆域图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Prefectures and Other Territorial Divisions - pic159 - 徽州府图.png或.svg命名。 |
徽州府图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Prefectures and Other Territorial Divisions - pic159 - 徽州府图.png或.svg命名。 |
本府
东至浙江杭州府昌化县界,一百一十里,西至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界,一百里。
北至宁国府太平县界六十里,至
京师四千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 《歙县》:
歙,附邑也。东至浙江杭州府昌化县界。
西至休宁县界三十里
南至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界。
北至宁国府太平县界
东西广一百五十七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休宁县》:
府西六十里为休宁,东至歙县界二十里,西至祁门县界八十里。
南至婺源县界九十里
北至宁国府太平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浙江严州府遂安县,一百四十二里。东北至歙县湖岭界,三十里。
西南至婺源县一百五十五里,至江西浮梁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黟县九十里,至宁国府泾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六十八里,南北袤二百七十九里一百三十步。
婺源县
府西二百四十里为“婺源” ,东至休宁县一百一十里。
西至江西饶州府界一百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界,四十里。
北至祁门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德兴县,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休宁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平乐县界八十里。
西北至江西浮梁县界九十五里。
自县至
京师四千一百八十五里。
东西广二百二十二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祁门县》:
府西一百八十里为祁门。东至黟县界五十里,西至江西浮梁县界一百里。
南至江西浮梁县界,九十里。
北至池州府石埭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休宁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黟县界三十里
西南至江西浮梁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石埭县界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黟县》。
府西一百四十里为“黟县。” 东至休宁县界四十里。
西至宁国府太平县界五十里。
南至祁门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宁国府太平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休宁县八十里
东北至宁国府泾县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宁国府太平县一百八十里。
自县至
京师四千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绩溪县
府东六十里为“绩溪” ,东至浙江杭州府昌化县界五十里。
西至歙县界十五里
南至歙县界三十里
北至宁国府界三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歙县附郭。〉
《梁书徐摛传》:“新安大好山水,可以卧治。”
《类要》,“百城襟带。”
《新安文献志序》:“地势斗绝,山川雄深。”
《新安记》:“山峭厉,水清激。”
《新安续志序》“据浙江上游水云深处。”
《府志》拾遗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
[编辑]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三面距江,鸟道萦纡。
《歙县 浦口》,嵌岩峭峙,两港合流,僻处一隅,屹立如保障。
休宁县 “高山浚川,长林沃野,徽之乐土” ,尤在休宁。
婺源县 重山复岭,异材间出。
祁门县 重冈列岫,清淑之气,融结于中。黟县 坡陇左袤,壑谷右浚。黟邑桃源,烟霞百里
《绩溪县 》“山穷入云,水驶激射,新安门户,吴越屏藩。”
徽州府星野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府属总
《史记天官书》:“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晋书天文志》:“丹阳郡,入斗十六度。”
唐一行云:“《汉图》,扬州吴、越居山河之下流,其在天则斗牛之间,当云汉之末泒,故星纪之次,为吴、越之分野。吴居淮海之间,当南斗之下,则斗为吴分。”
旧志:歙为古丹阳地,在九州为扬,扬分斗、牛、女,其次星纪,其辰丑,其帝荧惑,其干丁,其错属斗垣。在北斗曰权,在斗杓曰开阳,在上台曰下星,天市曰东,第六星,十二国曰越。然皆统言吴越,未有分属。至汉·《地理志》乃云吴地,斗分野,越地牵牛婺女分野。《唐书》南斗在云汉下流,为吴分野。然亦未有度数。唯《晋志》“丹阳” 入斗十六度。石申云:“丹阳入南斗十六度。” 考南斗中天鸡二星,入南斗十六度半。故天鸡所入之次,即丹阳所入之度。歙、黟故丹阳地,今为徽郡。歙、徽属,入斗并当十六度分。
《祁门县志》:“祁,古丹阳地,在九州为扬,扬分斗牛女。”
本府在汉为丹阳都尉治,正当斗分。《晋书天文志》:“丹阳郡入斗十六度,会稽郡入牛一度。” 按古丹阳歙县地,与会稽之富春接,是斗牛之交也。自南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于次为星纪,于辰在丑,故本邑属郡为星纪。丑南斗十六度。
徽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歙县附郭。〉
驻跸山 在县东北,旧名玉屏山。山方峙如屏障,风泉传响,常吐飞溜,下宽广可屯军。明太祖定徽,驻跸山椒,谓之“玉帐遗踪” 也。其麓为西清馆,京兆毕懋康所构以池莲,有红白双花并蒂者,又颜之曰华苹山。后有石耸列若石城,又名曰石壁山。有禅刹,曰白雪楼。驻跸东且南,曰白榆山,曰马鞍山。
龟山 北面县治。一名“圭山” ,取“执圭” 之义以为名。
乌聊山 ,一名富山,在郡城内东南,高二十八仞。汉建安之乱,邑人毛甘以万户屯山上,吴将贺齐破之,因置新都。《元和郡县志》云:“上有毛甘故城。隋末汪华起兵,亦尝屯军。义宁中,自万安山迁治于此。其山盘礡,治城雄挟阛阓,上有数石,号曰落星石。” 前为东岳庙,俯瞰澄江,宛委如龙,远峰近峦,飞翠送青,为登眺之逸地矣。下有仙姑井,宋郑仙女居此。苏辙常造其家,多所问答。其北曰“万山” ,旧有飞雨楼,相传吕纯阳避难此山。
斗山 在万山东。腾云冠峰,高霞翼岭,一名七星山。山冈联七,累如贯珠,上有斗山书院,后为魁杓亭,亭出万家烟火。上山溪庐井,盛若蚁蛭,实郭中之峻崠也。
问政山 在府城东五里。为县治屏障,宛若舞凤翔鸾,游龙伏虎。一名“华屏。” 丛篠干霄,湿翠霑人。山椒有高眉峰。唐有于方外者,自荆南掌书记,弃妻学道。其从弟德晦刺史歙州来访之,为筑室山上,号“问政山房。” 山有万仞花屏亭、兴道观,又有钟楼峰。峰后为宝相寺,寺侧有泉甚甘洌。翠竹长松,幽源曲坞,最为幽逸者矣。
紫阳山 在郡治南。桀立亭,亭丛柯隐景。宋朱文公父韦斋爱其秀丽,卜居焉。后文公自闽来,复止此讲学。
城阳山 ,《太平寰宇记》云:“城阳回环孔高为城。”
郭之襟带。唐景云中,许宣平隐山之南坞,故别号南山。宣平负薪入城,担桂花瓢,拄曲竹杖,醉归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又题所居壁上云:“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人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好事者题于同华传舍,李白见之,曰:“此仙人也。” 乃游新安,涉溪登山,累访不遇。题诗云:“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杖空踌蹰。应化辽东鹤,归当千载馀。” 今溪畔浣沙阜,即白延伫地也。其山夷旷数亩,四面坟起如堵,亦名翠微峰,取宣平“穿云入翠微” 之句也。山椒有穿云亭,上有钵盂山礼斗坛后有仙姥峰、仙姥谷、分桃石、丰隆岭、丹地、浴仙池诸胜。山上有许仙宫,又有“金仙坛。” 宋金野仙梁之隐此,郡守赵师夔招之不往。
披云峰 在城阳山右。高栖天宇,上造云族。唐贞元末,张友正栖息于此,宣歙副使魏弘简重友正才,为建亭峰顶,名“披云亭。” 峰下有梅花古衲、墓梅数十本。
龙井山 一名鹤顶山。横截练江,雄挟渔梁,澎湃之音,惊川聒谷。相传宣州刺史访仙待渡于此,俗所谓“访仙桥” 也。上建禹庙,复道巍楼,赪白绮分,有文昌阁。登望见练江如带,驰波跳沫,舟樯鳞次,鱼鸟上下,最为遐瞩也。
霞山 初名虾山,郁葱丽胜,滨流峻峙,颓波漰注,旋绕九曲。邑令张涛建浮图于其上,名曰“神柱。”
飞来山 在问政西,一名飞笙山。相传,昔有凤飞来生八子于此,故山有八子巷焉。上有凤冈精舍,毕处士元所栖。其入山小迳旁,为朱文公外祖祝氏旧居。熹题“旧时山月” 四字。今兵马使毕力忠长春园是也。
紫芝山 在飞山东,峻嶒攒簇,望之如芝,又若云焉,故曰“紫芝。”
《站宝山 》“层崖莹秀。”
塌子山 峰峦竞秀,即黄塌岭也。岭断而再起,为高眉尖,下有阿育王殿,一名“高峰庵。” 过此为问政山。
紫金山 在府城东三十五里。高百馀寻,列若翠屏,旧名金紫山,与绩之石金山,皆号甘露大士道场,暮夜每见种种光相映。宋绍兴间,改曰“紫金” ,徙白莲院于其上。旁有瀑布,曰“琲泉” ,九派飞流,丈者如幢,尺者如帛,寸者如袜线,纤者如芥子。鸣球发籁,如挹百斛珠矣。
东山 去登第桥二里许,冈阜平衍,与郡治相犄角。
万罗山 山腰有洞,世传为“黄石公洞。” 有泉,溉田二顷。
贵金山 与富金山连峦竞秀,有洞曰石佛洞。嵌空玲珑,深黝不可测。石壁俨像大士,因以名焉。有泉淙淙不竭,常自洞出。以上皆在县东。五魁山 ,一名五鬼山,一名火焰山。峰如树掌,近对郭门。《郡志》云:“五峰煌煌,实启文运。”
龙王山 。其山上石善崩,下渊莫测,行者股栗。知县戴东旻鸠工伐石,滨水筑堤,方广二丈,延袤六百馀丈,外护石栏,路平如砥,实邑中永利焉。岁久倾圮,邑人方如珽独力重甃,行者利之。圣僧山 峰峦秀拔,层崖曲障,罗前翼后。右挟一峰,岿然耸绝,溪流环绕,苍碧交映。唐武德间,僧慧明居此,故名。下有泉凝碧,修广数亩,曰“灵塘” ,左为洗眼池。山巅下有石,曰“仙人幢。” 南渡时,有道人鹄亦常居此,松休竹色,葱蒨映人师。山 上有元郑玉书院。
太守山 ,一名“屯边山。” 上有忠烈太守陈彦回祖母郭夫人墓。
龙山 上有慈孝堂,宋处士鲍宗岩子寿孙之所居也。父子遇贼,争死于此。学士揭徯斯以“慈孝” 名其堂,上有二松,世传寇缚寿孙于松上,大者虬枝龙甲,有受缚状;小者俯身诘屈,若乞哀者然。至今呼为慈孝松。
古岩 在寒山里。山不甚高峻,丹崖层“峙,鹄立鸾飞。蜿蜒不绝,棱棱咸露石骨。有岩横亘,绀色苍剥,形如覆屋,可容十许席。唐会昌中,建古岩院,径山大师蕴公习静于此。”
《荫山 ,临,丰乐溪》。郁葱佳气,岿然称尊。泻影澄潭,纤毫可擢。长松赤岸,朱翠交光。
潜虬山 在岩镇,丰乐溪环绕山麓,乔木修篁,蔽亏云日。旧有蒹葭馆、娑罗园,下有潭曰“虬石” ,游鳞可数。𬞟藻萦流,竟川含绿。
南山 ,《山史》云:“南山扆市,而招天马黄罗之秀。”
苍藓蒨峭。明理学乌程姚舜牧著书于此。文几山 一名凤山,《山史》云:“文几山奠东流,三台矗立,如起蓬岛,浮图挂汉,虹彩饮川。远眺则苍林白社,百里若咫。近则长松叠翠,溪净如练。时而铃铎传响,辄使人有凌云想。虽逊夫五老、三峰,亦足表丘壑幽姿矣。”
黄罗山 山丰趾而首锐,俗称南极寿山,游者必陟巅以征,寿西之镇山也。相近者为黄牢山,所谓“西有黄牢之塞” 也。山麓有罗颖楼,其支出者曰篁墩。俗传黄巢寇郡,遇地名“黄” 者,即敛兵不入,因易“篁” 为“黄” ,得免害。或云:晋黄积守郡,卒于官,子孙家此,因名。今黄积墓犹存。
天马山 ,距黄罗五里,沓嶂连蜷,双峰对起,中亏若玦,又若鞍焉,故曰“天马。” 其西曰金鸡峰。幔亭山 在皋岭之巅,有黟石突云表,古松荫盖,俯瞰群峰攒簇,如垣如屏,百里若咫,苍林白社,宛类仙家。
鱼袋山 ,在天井山之西,不甚高,颇巉峻。禅庐飞阁,悉嵌危壁间。四周群峰矗起,攒如菡萏,楩杉蔽亏。有庵曰“一树” ,秾秀纤丽,如李家《金碧山图》。循危磴右为防突石成关。依关构小阁,曰“飘飖。” 折下一坞,则杨枝泉出焉,饮如甘露。
金竺山 在琴溪之上,𬸣翥嵬崿,宛如列屏。仰视循山插空,俯覰则悬岩百丈,跬足如陨。振衣长啸,山谷响应。上有读书墩,南唐舒雅肄业之区也。有泉曰“锡杖锦鳞” ,出没其中。左上为吴越王墓,俗传王兵败于此,今尚有吴越王祠。山麓为龙湫崖,背山临溪,丹崖如削,沁瀑霏微不绝。下为莫钓潭,潭深无际,渌波澄鲜,丰水之别汇也。以上在县西。
云岚山 ,在县北七里,一名“云郎山。” 山上云气郁蒸,故名。
“窍山 ” ,高百五仞,周二十五里,其山多著灵异。凤凰山 ,在县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五里,曾栖凤凰,旧产茶。
仙姑山 西乡稍北之少祖,《传》云:“山上石不可斲伤,一斲则害不可胜言。”
飞布山 在县北二十里。旧名主簿山。唐天宝六年,敕改曰飞布山,又名瑞金山。高一百七十仞,周二十七里,扶舆磅礡,为北镇山。昔主簿葛显偕县丞率邑人避乱于此,后人因庙祀之。唐刺史刘赞祈雨不验,焚之。有人夜闻暴风雨如人马声,继梦神告之曰:“吾将寄于灵山。” 上有甘露洞,深不可测,碧黝而润,吐纳云气。其支曰飞岑山,碧石绣错,高迈寻丈。左去二里曰骏唐山,叠𪩘与飞市相接,冈背伏牛特起,石色葱翠,望如堆绿。中有片石如碑碣,石文绿字,仿佛云书“厚山 ” ,唐天宝六载改名“武山” ,递峙递续,波兴云骤,若率诸山以拱卫瑞金者。
黄蘗山 ,在蒻岭东,支发蒻岭,高五百六十仞,布射之水出焉。唐裴休刺史歙州,访黄蘗禅师于此,因以名其山。以上《县北》。
灵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亦曰灵金山,高三百五十仞,周七十七里,大小母堨之水出焉。《文献通考》云:“歙县汉有灵山,有石如车盖,天欲雨,便闻鼓角声。山有灵坛,为古高禖著灵西京。上有甘露殿,奉甘露仙。宋时绩溪女汪氏以贞著洁志修真,蝉蜕于此,世目为甘露王如来,非也。” 《寰宇记》云:“山有香草,名曰灵香,上有” 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芬馥。射猎有践之者,终无所获,故灵得其名矣。是山岁以六月十八日作佛事,其夜青燐出山谷中,时明时灭,载合载分,阴崖邃壑,远近照耀。或扑之即暗然无睹,俗谓之“金灯。”
丰山 盘踞潨水之阳,俗谓积雪,可验丰歉。或云“山体丰厚” ,故名。
《葛山 传》云:“葛仙翁尝浴丹于山阿沼中,鱼食其馀皆为龙,故又名鲤王山。” 今沼水清洌,而其名曰“甘泉。” 宋罗愿生时涌出,三日如蜜。
小武夷山 在潨溪北,旧名马鞍山。山形甚峻,秀𪩘瑰拔。知府彭泽目之曰“小武夷。”
长青山 ,匡黄山而南霸者也。高不及灵金葛山,反若执戟而卫其巅,为罗真人、文祐冲举处,倚石啸歌,松风上下。山之麓曰“朱村” ,即文公之祖居也。
潨水峰 在杨干黄龙山。峰端圆如钟,鲸湍舂撞,山谷应鸣。唐初有僧探胜止此,其徒昙选增创为杨干寺。峰下有水,自黄山逶迤而来,为黄龙源,入于潨水浮丘山 ,一名“凤山。” 崒起莽苍,层峦峭举,上有浮丘坛,祷雨辄应。下临药溪,即阮公采药处,多
产红术、紫菖。源出灵金山中。
云林山 又名云岭山,岫壑冲深,竹树交荫。唐大历丁未,有志满禅师露宿岭半,山虫绕卫,枯坐数月,不知饥渴。往来者以佛名之,更名曰“佛岭。” 淳祐四年,有僧云林结茆山中,下有亭曰“公输亭” ,迄今蟏蛸不挂于梁,蠛蠓不集于宇。紫霞山 叠嶂四周,石林霞駮,上有大士岩。岩石攲叠,松翠石赪,交荫如绣。每当炎夏,阖邑祷禾祈雨者,昼夕不绝。下有井曰“阮公泉” ,岩下有溪,泠泠无辍。
黄山 ,在县西北二百八十里。一名黟山。高一千一百八十仞,势如削成,烟岚无际,云雨在下。北倚九华,西拓彭蠡,南接广信,左挟浙江,右起桐汭,以尽海、濡,皆支陇所分。汉末,会稽守陈业洁身清行,遁此。世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炼丹于此,后有曹、阮之徒栖焉。唐天宝六载,敕改为黄山。其峰三十六,源如之,溪二十四,洞十二,岩八。
“天都峰 ,高九百仞,健骨崚嶒,卓立天表,顶有石室,洞门宏敞。又有石台,凌空而出,背倚玉屏,端严耸峙,云涛澎湃,时拥山腰,峰拔云上,反若矞影虚悬,颓然欲堕,水曰香谷源” ,香水溪炼丹峰 鼎灶杵曰具存。水曰炼丹源,洗药溪“青鸾峰 为天都之辅,倒悬如舞。水曰采药源。” “紫石峰 连于青鸾,巍耸干霄,厥石纯紫,水曰‘汤泉’。” 中有汤院,即祥符寺也。
钵盂峰 ,传昔有东国僧于此修炼,乘龙而去。后有僧作偈云:“忆昔降龙没处收,那时掷钵覆峰头。而今正好掀翻看,为雨为云作大流。” 有洞名仙僧洞,洞口阴夕有光如灯,谓之圣灯水、曰“掷钵源、锡杖泉。”
桃花峰 水曰“桃花源。” 桃花溪流入汤泉溪。朱砂峰 奇峭亘上,纯骨无肤,石泐间产苍松,丹翠交错,半壁有朱砂岩,捷狝所不能攀也。下有洞、有石、有源、有溪,皆以朱砂名。
狮子峰 首大于趾,其势昂踞,下有锦霞,时时布幕,因名其洞,水曰“香林源。”
莲花峰 高九百仞,石蕊中尊,千叶簇簇如瓣,而径尤窈窕,游人缘茎而升,穿孔而出。自此望峰顶,有石瓣二,如坠叶飘空。倚丈木而梯之,若缀丝。山泉激其趾,足皆浮动,游者股栗。上有石船,名“渡云峰。” 其旁为莲蕊峰,有莲花洞,水曰“莲花源。”
石人峰 ,形如耋偻,有驾鹤洞,水曰“白鹿源” ,传云浮丘曾驾鹤于此。
云际峰 ,望之在杳冥间,下有藏云洞,水曰“乳水源” ,味甘如乳。
叠嶂峰 层累而上,如屏如扆。有石乳岩,其白如雪,四时长滴。有坑长阴不见日,名曰“阴坑源。” 源水入白云溪,溪中潭影清绝,白石横底,曰“白龙潭。”
浮丘峰 下有浮丘庙,即轩皇坛,在阮溪。相传轩皇氏昔同曹阮二真人同炼丹于此处。轩黄坛之右有两泉,一曰日池,一曰月池,大旱不涸。又有水曰“五云源” ,浮丘溪。
容成峰 高与浮丘齐,水曰“容溪。”
轩辕峰 有仙人石座、仙人洞、仙人石室、毛人岩。紫芝常生峰顶,故水曰“紫云溪。”
仙人峰 ,若两石人对坐,相传南向者轩辕,北向者浮丘。其下石壑万仞,削立无阶,罕有津逮者。
上升峰 昔有阮仙于此。上升峰下常有仙乐之声。源溪岩洞皆以“阮公” 而名,故俗亦呼为阮峰。
清潭峰 ,潭水倒泻,清泠特异,水曰“布水源。” 锦鱼溪,鱼皆锦鳞也。
翠微峰 ,岚碧染地松青到天山翠真欲滴矣。有洞、有寺、有源,皆以翠微名溪,曰青牛溪。仙都峰 ,有观水,曰仙都源。
望仙峰 、龙须岩,龙须草生焉。有弦歌洞,水曰“弦歌溪。”
“九龙峰 ” 合九峦之势,如龙缠紏,蜿蜒相属。岩洞宫观,源溪皆以名之。
圣泉峰 ,状如腰鼓,耸然亘天。顶上有汤池,游屐不能到。邻峰遥望之,则见池波沸涌,一瀑水向峰顶东南而下,入汤泉源、甘泉溪。
石门峰 ,黄山之中峰也。石相擘如门,有大石床、大石塔、石澡瓶水,曰“石门源” 、石门溪。
棋石峰 ,唐天宝中,有人于此见棋局布子,拨去复见如初。水曰“棋石源。”
《石柱峰 》亭亭独上,撑霄擎日,望之如干然水。
曰石壁源
云门峰 两峰齐峙,云气中通,有若门焉。水曰“云门源、云门溪。”
布水峰 水淙淙而下,逶迤蜿蜒,飘曳如练,行者常云雾沾人。水曰“百药源。” 红泉溪。
《石床峰 》床长一丈二尺,广五尺,如白玉琢成。上有碧石枕三枚,紫石床三张。水曰“石室源” 丹霞峰 。水曰“红术源。” 丹霞溪。
“云外峰 ” ,举首云际,莫极其巅上有杜鹃花,绕峰而生。从上俯瞰,杏株无数,红杏源在焉。松林峰 有石榴岩水曰“黄连源” 、“松林溪。” 紫云峰 水曰“柏木源” 、“榆花溪。”
《芙蓉峰 》隔溪有“马迹石” ,蹄迹如印泥。
《采石峰 》百花嘈杂,源洞深间。峰下多白石如玉,黑夜即见倒流而下,有瀑水百尺。其岩源俱以“白龙” 名,以石色纯素,横亘如龙也。以上三十六峰,在黄山最称奇胜。
岑山 在县南十五里。大溪之中,屹立中流,石势礧砢,水声瀺灂,虬松插天,苍藓荟蔚,泻入碧潭。巅平夷。唐天祐间建寺曰“周流。” 元郑玉尝结屋其上,名“读书楼” ,因更山曰“小焦山。” 下为郑公钓台。
石林山 如莲萼,从瓣中曲转而下,为观音岩。岩畔一松独秀,昂顶而翼,楚楚下垂,世有“雌松” 之目。大石离立,削成四方,不可登,旁附一石如骈指,绝类黄山诸峰。
尖山 去石林三里许,四面成形,金、水、木、火、土毕具。
《派塘山 》怪石林立,争奇者百数,蟠桃更为奇峭。
霸王山 怪石翔空,若狮子奋迅状。《石矼》,一石昂起,鳞甲飞动,名曰“石鲸。”
九龙山 ,在篁南上游,率水之高关也。横波兀立如列屏,梁开府程忠壮之故宫在焉。
覆船山 在郡南。形如覆舟,邃深险异,甲于一郡。元郑玉深爱之,携书结厦于此。门人洪斌构草堂于眠云石下,名曰《招隐》。
《李田山 》“郁积奥旷。”
石岣山 在烟水上游,不依丽而耸峙,峭壁摩空,江流带绕。上有螺髻峰,浣翠淋漓,足傲灵岩,而雄迈过之。峰顶三石笋特出,名曰“三友石。” 稍东为簇石,仙姑洞在焉。
石耳山 为邑南屏幛,孤秀环奇,岿然昂霄。峰石皆倒垂如莲瓣,绝类黄山。其笋出者甚众,唯一笋高丈许,中分二股,一松斜覆其上,风过则盘旋百态,恍若仙人拍肩玉立,恐终当飞去耳。下有涧曰“蛇坑” ,溯源得一潭,旱祷即淋漓从之。上有仙姑庵。
铁釜山 有灵坛,祷雨遂应。
冬山 在富溪北,旧名“固溪” ,有灵鹫庵,下为项公堤,堤头有玉印台。
夏山 与冬山近,有谷口石出醴泉,谢安曾访仙人曼都故迹,饮泉于此。
春山 亦近冬山,有石壁立水浒,广可坐千人。谢安曾饮于上,名《谢公墩》。
“登仙峰 ” 山形峻峭,传为《曼都》飞升处,家人葬以衣冠,今峰顶有仙墓焉。
浴石 在飞龙坑。涧水宛曲若龙,故名其石为“曼都浴处。”
柳亭山 一名昌山,高二百仞,周四十里,昌溪之水出焉。其南曰飞来峰,形如排云御风,万紫山 耸翠凌云。曰“钟洪山” ,高数千寻,上有池曰“天塘” ,旁有故址,传为宝志修道处。
观音岩 在钟洪北,悬崖可蔽数百人,近岩有金鸡石。
金鸡石 ,壁立数千仞,有赤文绿字,俗传能读此金鸡飞鸣。唐罗隐过读之,遂见金鸡飞鸣焉,故名金鸡石。
仙姑岩 ,在石耳山。岩斜出下覆,可避雨数十人,𫖯视如从地飞出,仰眺如从空飞掷,真可称悬岩。旧奉三姑像,岩左一瀑布,高可三丈许,石如紫玉,平若削成。中流一线,直泻岩前成一小潭。潭有覆石,方广八尺许,盖天生石梁也。环石皆竹,其出石下者,顶石而止,若琴枕雁足焉。石门 ,《太平寰宇记》云:“石门是量山之” 一峰,两山相逼,半壁有大石横架其上,通两山焉。以上在《县南》
丰乐溪 出黄山汤溪。其自白云溪、松谷涧、九龙潭、逍遥溪者,皆趋太平。其左支经桑岭会文溪,经海阳县治入于渐江。惟浮溪经云门峰下,会曹溪、阮溪、容溪入于丰乐,而支于汪溪、潨溪。
众水会之,溪流始大。又五里为龙摆溪,过笙溪、琴溪,四合于仙人台。折入谷口,引溪流入涧,名曰阊阖溪。又行二里许,有潭澄清,而波涛砰击,俱以“状元” 名,以与舒雅之居近也。中多飞凫泛渚,昔人呼为“雪凫” 焉。又折而东为溪南,长林丛薄,旌亭椽舍,溪行至此,渐觉鱼鸟依人,堪作濠濮间想。又十里经岩镇,绕荫山之下,颍水会之,趋于潜虬山。鸣球发籁,渊无潜鳞,飞虹翼之,如在蓬岛。又折而东南二十里,与冨资水合流,入于练江。
颍水 西北源出金竺黄澄塘,西南发海阳刘家山,滥觞于丛睦,以入丰乐溪。溪浸深广,诸峰攒立,丹崖翠壁,高木菁葱。
曹溪 出黄山东掖,左草荚岭,右双岭翼之,良凤坑抗其北,良源西注,潘源东绕,汇于曹溪。曹公先世得道之士,白昼拔宅昇霄,不知其名,遗迹在银杏根之阳。其树一本双干,骈而枝之,相传挂陌竿所化,几若邓林矣。《图经》称阮溪、浮溪、曹溪、阮溪近黟县界,二十里而合。浮溪在云门峰前,又三十里与曹溪合于石壁,衍而为长潭,其称“三溪” 以此。自双岭下山半,得一涧,青石齿齿,流激而清,飞涛振响,所谓“潘源” 也。入五里,曰碣石,石巃嵷出涧底,大于华毂。山人于斯造梁,名曰“群玉桥。”
富资水 出蒻岭,南逾昉溪,折而入跳石。石在溪中,离岸数丈,传昔有罗腰者居溪口,膂力过人,尝跃过之,石上有足迹,云“由跳石而下注丰口,会于布射,以入练溪。”
布射水 ,出黄蘗山,《元和郡县志》谓“出飞布山,南流至县治,会扬之水。”
昉溪 在县北四十里。梁太守任昉,行春至富资,缘源寻幽,累日不返,人因名为“昉溪。” 其村曰“昉村。” 唐大中间,刺史卢潘改为任公溪。任公村溪上有石屹立,为任公钓台。
扬之水 ,源出绩溪巃嵷山,南流四十里至大屏山,乳水注之。又南五里,历灵山之麓,翚水自西来会,南至于象山二十里,又东会于登源之水,又西会于上溪之水,合流纡繘四十馀里,入于练溪。一名“徽溪。”
练江 环绕郡城,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平衍渟蓄,竟川含绿,是名西溪,所谓“河西之干” 也。兴唐寺踞于南阜,云峰塔影,倒射中流,而长堤弱柳,荫带城郭,循澜进艇,如镜中行。稍下为浣纱阜,李白访许宣平,延伫于此。其水注于渔梁,经龙井山下抵歙浦。而其中历峦杰石,散置波“涛中者,为汪王、铁沙二港。篙师放舟,如出三峡,辄令人心悸。南下多湍险,有西门柜木、灵康、钟楼、分流、宫滩、三门凌村、清石、车轮诸滩。” 《新唐志》:“吕公滩,旧名车轮,善覆舟。唐刺史吕季重募工凿之,故名。” 《太平寰宇记》云:“乱石淙流,中无港道,行船环曲,有若车轮矣。历庙前、朱家、椑木三滩,乃达歙浦,合于” 率水。《水经注》云。“渐水北经歙县。东。与一小溪合。” 即此。
渐江 源出休宁之率山。《水经》云:“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盖浙水之源也。经歙南之九龙山,横波兀立,如列障焉。水端骤伏而洸洋者,为相公湖。有台岿然而峙,是曰蛟台。金光晃昱,云蒸霞蔚,程忠壮之故居在焉。折而南经大圣山慧刹峰,有大埠离立如覆敦者,曰孤山。孤山之麓,即元征君郑玉富登钓台,巨石出没,有若渴蜺饮涧矣。从钓台南冲马砦,经王潭、徐潭,东经岑山,《经》所谓“杭阜” 者,谓武林之游,自阜始矣。层山峭蒨,泻出碧潭,幽邃不减焦山。又东折二十馀里,达浦口,与练江合而为新安江。
昌溪 出柳亭山,东南经双溪,会于扬之水。绵溪 在县东,出佛论岭,西流四十五里至凤池村入于深渡。
《武洪水 》,出休宁稍云山,南流二十里经武洪村,又南流四里合扬之水。
新安江 ,江水之总名也。自歙浦达桐江,凡七百里,皆名新安江。《方舆胜览》云:“源有四:自歙来者出黟山,自休宁来者出率山,自绩溪来者出大鄣山,自婺源来者出浙山。”
落仙潭 在太源,今名“云门石。”
铜井潭 一名“石壁坛” ,在县东北四里扬之水中。周二百尺,旁有井,深不可测。
釜底潭 在县南二里扬之水中。《寰宇记》云:“面正圆,下敛如釜,底有斜穴,潜通殷公井。”
九公潭 在城内,悬崖临流,夜行多踬溺。明万历戊午,始建石栏,往来便之。路左建观音阁前。
为文昌楼
金鸡潭 在嘉田。岩石壁立,百丈潭在其下。龟潭 ,在西北六十里。
绵潭 、瀹潭 、漳潭、
石潭 、定潭 ,皆在南乡。
王潭 ,在渐江中,马砦旁。石崖内削,雄敌万夫。潭渚其下,上有隐园。
徐潭 在烟杨邨渡处。传昔宋高宗南渡,有徐姓居之,故仍其名,与王潭相去里许。潭上有车务土神祠,下有杏潭,三潭之所由名也。
相公潭 ,水最澄碧,晴风丽日,游鳞来集,如数百口剑光翔舞。潭下岸南有古木一株,名“相公树” ,广荫数亩。土人水旱瘥疠奠祷树下,俨有云车风马,飒飒而至,立昭神贶。
三姑潭 ,在石耳,旱祷,即淋漓从之。上奉三仙姑像,谓陆姑、叶姑、何姑也。
石淙 去十寺西岸数十步,有泉一支,裂石而出,潺湲冬夏。上鑴“石淙” 二字。盛暑游人,尝识其处。舣艇岩下,倒瞰潭影。听潜鱼之戏藻,闻幽卉之吹香。鼓枻衔杯,觉《玉罏》三涧之声,去人未远。白龙潭 在白云溪,悬瀑飞奔,喷薄如雪,声撼陵谷。水流入朱砂溪,旁有狎浪阁。
桃花潭 ,在桃花峰下,水流人间,潭渟云上。九龙潭 ,在丞相原道中,九泉喷射,破山而出,雷砰电击,有若龙战矣。
碎月滩 在兴唐寺前。练溪出新安江,此为第一滩。李白《游兴唐寺》,有“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之句,故名。
汤泉 ,《太平寰宇记》云:“在北黟山东峰下香溪中,泉口大如碗,可𬊈鸡,一名朱砂泉。唐大中间,刺史李敬方感白龙现,作龙堂于汤池之西南,唐时所谓灵泉院也。”
白水泉 在城南白水寺。相传有僧梦夜义乞改名,僧改为锦绣,复梦来谢云:“摄有白水在寺相报。” 旦起,泉涌如雪。
绿水泉 在城南绿水寺,涌绿而甘。又有“葛山甘泉。”
沁珠泉 在北四十里。泉从底出,泡点如珠,色味大佳。
“雪窦泉 ” :在福胜寺。
“涌泉 ” 在方塘,昼竭夜生,涌出平槛。
“迸玉泉 ” 在宝相寺山麓。
解愠泉 在龙王山麓。知县载“东旻濬出。” 上有“解愠亭。”
胜山泉 在古岩,世传圣僧卓锡所导,清莹可掬,最为甘洌。右为清凉池,泉水下注,潴于青莲塘。径山大师说法,有青莲出陂陀上,故名“渥洼泉 。” 在岑山崖石上,溪浅而窟始见,其味洌于中泠,盖天马所饮也。
阮公泉 在潜口
松泉 在潜虬山,大旱不涸。
《飞雨泉 》,从汤寺遥望,山泉高洒,有如霖澍,凛若深秋然。
鸣弦泉 在黄山。瀑布千丈,蜿蜒直下,白练腾空,大若𬒈喾。一石衡水,上丰右杀,左如琴,水声最为清戛。
“玉泉 ” 在清泉寺侧。
杨枝泉 :在一树庵邬中,饮如甘露。潘之恒有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