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8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八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七卷目錄

 徽州府部彙考一

  徽州府建置沿革考

  徽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徽州府星野考

  徽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八十七卷

徽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

徽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繼屬越。戰國屬楚。秦置黟、歙二縣,屬鄣郡。漢屬丹陽郡,縣如故,設都尉分治於歙。新莽廢,東漢復舊。吳析黟、歙為六縣,割丹陽置新都郡。晉改新都曰新安。宋齊因之。梁改新寧。隋廢郡,置歙州,改海寧曰休寧。大業初,復新安郡。唐初,復稱歙州。天寶初,改新安郡。永徽間,析歙地置績溪。開元間,析休寧置婺源。永泰初,析黟及饒州之浮梁置祁門。乾元初,復為歙州,隸江南西道。五代屬南唐。宋隸建康路。宣和初,改徽州。紹興初,分隸江南東路。元陞徽州路,屬江東建康道,隸江浙行省。元貞中,陞婺源為州。明先改興安府,後改徽州府,降婺源復為縣,屬南直隸。

皇清因之,隸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領縣六:

歙縣:附郭。

秦置歙縣,以南有「歙浦」 名,屬鄣郡。漢因之,屬丹陽郡,為都尉治。三國吳屬新都郡,析置始新、新定、𥟖陽、休陽四縣。晉屬新安郡。南北朝、宋、齊因之。梁屬新寧郡。陳屬新安郡。隋初省縣,尋置歙州,後改縣屬新安郡,餘縣悉省入。唐屬新安郡,析置北野縣。宋為徽州治。元因之。明徽州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八十四里。

休寧縣

秦,歙縣地,屬鄣郡。漢屬丹陽郡。三國吳置休陽,後改海陽,屬新都郡。晉改海寧,屬新安郡,以黎陽省入。南北朝、宋、齊因之。梁置新寧郡。陳並廢,復海寧縣。隋大業初,改休寧,屬新安郡。唐屬新安郡。永泰初,析置歸德,隨省。宋屬徽州。元屬徽州路。明屬徽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一十六里。

婺源縣

隋以前休寧回玉鄉地。唐開元末,析置縣,以縣水流如婺州,故名婺源,屬新安郡。宋屬徽州。元陞為州,屬徽州路。明復為縣,屬徽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三十四里。

祁門縣

漢黟縣赤山鎮地。唐永泰初,兼析饒之浮梁地置縣,以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合名祁門,屬新安郡。宋屬徽州。元屬徽州路。明屬徽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九里。

黟縣

秦置黟縣,以縣有「黟山」 名,屬鄣郡。漢鴻嘉中,《廣德王》國。三國吳復為縣。晉屬新安郡。南北朝、宋、齊因之。梁屬新寧郡。陳、隋、唐俱屬新安郡。宋屬徽州。元屬徽州路。明屬徽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

績溪縣

漢歙縣華陽鎮地。唐永徽中,析置北野縣,後改今名。以縣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離合如績,故名績溪。屬歙州。宋屬徽州。元屬徽州路。明屬徽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五里。

徽州府疆域考    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

徽州府疆域圖

徽州府圖

本府

東至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江西南昌府新建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界,一百里。

北至寧國府太平縣界六十里,至

京師四千里

「東西廣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 《歙縣》:

歙,附邑也。東至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界。

西至休寧縣界三十里

南至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界。

北至寧國府太平縣界

東西廣一百五十七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休寧縣》:

府西六十里為休寧,東至歙縣界二十里,西至祁門縣界八十里。

南至婺源縣界九十里

北至寧國府太平縣界一百里。

東南至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一百四十二里。東北至歙縣湖嶺界,三十里。

西南至婺源縣一百五十五里,至江西浮梁縣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黟縣九十里,至寧國府涇縣界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六十八里,南北袤二百七十九里一百三十步。

婺源縣

府西二百四十里為「婺源」 ,東至休寧縣一百一十里。

西至江西饒州府界一百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界,四十里。

北至祁門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德興縣,一百四十里。

東北至休寧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平樂縣界八十里。

西北至江西浮梁縣界九十五里。

自縣至

京師四千一百八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二十二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祁門縣》:

府西一百八十里為祁門。東至黟縣界五十里,西至江西浮梁縣界一百里。

南至江西浮梁縣界,九十里。

北至池州府石埭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休寧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黟縣界三十里

西南至江西浮梁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石埭縣界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黟縣》。

府西一百四十里為「黟縣。」 東至休寧縣界四十里。

西至寧國府太平縣界五十里。

南至祁門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寧國府太平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休寧縣八十里

東北至寧國府涇縣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寧國府太平縣一百八十里。

自縣至

京師四千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績溪縣

府東六十里為「績溪」 ,東至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界五十里。

西至歙縣界十五里

南至歙縣界三十里

北至寧國府界三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歙縣附郭。

《梁書徐摛傳》:「新安大好山水,可以臥治。」

《類要》,「百城襟帶。」

《新安文獻志序》:「地勢斗絕,山川雄深。」

《新安記》:「山峭厲,水清激。」

《新安續志序》「據浙江上游水雲深處。」

《府志》
拾遺東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

[编辑]

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阨。即山為城,因溪為隍,三面距江,鳥道縈紆。

《歙縣 浦口》,嵌巖峭峙,兩港合流,僻處一隅,屹立如保障。

休寧縣 「高山浚川,長林沃野,徽之樂土」 ,尤在休寧。

婺源縣 重山複嶺,異材間出。

祁門縣 重岡列岫,清淑之氣,融結於中。黟縣 坡隴左袤,壑谷右浚。黟邑桃源,煙霞百里

《績溪縣 》「山窮入雲,水駛激射,新安門戶,吳越屏藩。」

徽州府星野考    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

府屬總

《史記天官書》:「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晉書天文志》:「丹陽郡,入斗十六度。」

唐一行雲:「《漢圖》,揚州吳、越居山河之下流,其在天則斗牛之間,當雲漢之末泒,故星紀之次,為吳、越之分野。吳居淮海之間,當南斗之下,則斗為吳分。」

舊志:歙為古丹陽地,在九州為揚,揚分斗、牛、女,其次星紀,其辰丑,其帝熒惑,其干丁,其錯屬斗垣。在北斗曰權,在斗杓曰開陽,在上台曰下星,天市曰東,第六星,十二國曰越。然皆統言吳越,未有分屬。至漢·《地理志》乃云吳地,斗分野,越地牽牛婺女分野。《唐書》南斗在雲漢下流,為吳分野。然亦未有度數。唯《晉志》「丹陽」 入斗十六度。石申云:「丹陽入南斗十六度。」 考南斗中天雞二星,入南斗十六度半。故天雞所入之次,即丹陽所入之度。歙、黟故丹陽地,今為徽郡。歙、徽屬,入斗並當十六度分。

《祁門縣志》:「祁,古丹陽地,在九州為揚,揚分斗牛女。」

本府在漢為丹陽都尉治,正當斗分。《晉書天文志》:「丹陽郡入斗十六度,會稽郡入牛一度。」 按古丹陽歙縣地,與會稽之富春接,是斗牛之交也。自南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于次為星紀,于辰在丑,故本邑屬郡為星紀。丑南斗十六度。

徽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歙縣附郭。

駐蹕山 在縣東北,舊名玉屏山。山方峙如屏障,風泉傳響,常吐飛溜,下寬廣可屯軍。明太祖定徽,駐蹕山椒,謂之「玉帳遺蹤」 也。其麓為西清館,京兆畢懋康所構以池蓮,有紅白雙花並蔕者,又顏之曰華苹山。後有石聳列若石城,又名曰石壁山。有禪剎,曰白雪樓。駐蹕東且南,曰白榆山,曰馬鞍山。

龜山 北面縣治。一名「圭山」 ,取「執圭」 之義以為名。

烏聊山 ,一名富山,在郡城內東南,高二十八仞。漢建安之亂,邑人毛甘以萬戶屯山上,吳將賀齊破之,因置新都。《元和郡縣志》云:「上有毛甘故城。隋末汪華起兵,亦嘗屯軍。義寧中,自萬安山遷治於此。其山盤礡,治城雄挾闤闠,上有數石,號曰落星石。」 前為東岳廟,俯瞰澄江,宛委如龍,遠峰近巒,飛翠送青,為登眺之逸地矣。下有仙姑井,宋鄭仙女居此。蘇轍常造其家,多所問答。其北曰「萬山」 ,舊有飛雨樓,相傳呂純陽避難此山。

斗山 在萬山東。騰雲冠峰,高霞翼嶺,一名七星山。山岡聯七,纍如貫珠,上有斗山書院,後為魁杓亭,亭出萬家煙火。上山溪廬井,盛若蟻蛭,實郭中之峻崠也。

問政山 在府城東五里。為縣治屏障,宛若舞鳳翔鸞,游龍伏虎。一名「華屏。」 叢篠干霄,濕翠霑人。山椒有高眉峰。唐有于方外者,自荊南掌書記,棄妻學道。其從弟德晦刺史歙州來訪之,為築室山上,號「問政山房。」 山有萬仞花屏亭、興道觀,又有鐘樓峰。峰後為寶相寺,寺側有泉甚甘洌。翠竹長松,幽源曲塢,最為幽逸者矣。

紫陽山 在郡治南。桀立亭,亭叢柯隱景。宋朱文公父韋齋愛其秀麗,卜居焉。後文公自閩來,復止此講學。

城陽山 ,《太平寰宇記》云:「城陽迴環孔高為城。」

郭之襟帶。唐景雲中,許宣平隱山之南塢,故別號南山。宣平負薪入城,擔桂花瓢,拄曲竹杖,醉歸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又題所居壁上云:「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閒朝飲碧泉。樵人歌壟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好事者題於同華傳舍,李白見之,曰:「此仙人也。」 乃游新安,涉溪登山,累訪不遇。題詩云:「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躕。應化遼東鶴,歸當千載餘。」 今溪畔浣沙阜,即白延佇地也。其山夷曠數畝,四面墳起如堵,亦名翠微峰,取宣平「穿雲入翠微」 之句也。山椒有穿雲亭,上有缽盂山禮斗壇後有仙姥峰、仙姥谷、分桃石、豐隆嶺、丹地、浴仙池諸勝。山上有許仙宮,又有「金仙壇。」 宋金野仙梁之隱此,郡守趙師夔招之不往。

披雲峰 在城陽山右。高栖天宇,上造雲族。唐貞元末,張友正栖息於此,宣歙副使魏弘簡重友正才,為建亭峰頂,名「披雲亭。」 峰下有梅花古衲、墓梅數十本。

龍井山 一名鶴頂山。橫截練江,雄挾漁梁,澎湃之音,驚川聒谷。相傳宣州刺史訪仙待渡於此,俗所謂「訪仙橋」 也。上建禹廟,複道巍樓,赬白綺分,有文昌閣。登望見練江如帶,馳波跳沫,舟檣鱗次,魚鳥上下,最為遐矚也。

霞山 初名蝦山,鬱蔥麗勝,濱流峻峙,頹波漰注,旋繞九曲。邑令張濤建浮圖於其上,名曰「神柱。」

飛來山 在問政西,一名飛笙山。相傳,昔有鳳飛來生八子於此,故山有八子巷焉。上有鳳岡精舍,畢處士元所栖。其入山小逕旁,為朱文公外祖祝氏舊居。熹題「舊時山月」 四字。今兵馬使畢力忠長春園是也。

紫芝山 在飛山東,峻嶒攢簇,望之如芝,又若雲焉,故曰「紫芝。」

《站寶山 》「層崖瑩秀。」

塌子山 峰巒競秀,即黃塌嶺也。嶺斷而再起,為高眉尖,下有阿育王殿,一名「高峰庵。」 過此為問政山。

紫金山 在府城東三十五里。高百餘尋,列若翠屏,舊名金紫山,與績之石金山,皆號甘露大士道場,暮夜每見種種光相映。宋紹興間,改曰「紫金」 ,徙白蓮院於其上。旁有瀑布,曰「琲泉」 ,九派飛流,丈者如幢,尺者如帛,寸者如襪線,纖者如芥子。鳴球發籟,如挹百斛珠矣。

東山 去登第橋二里許,岡阜平衍,與郡治相犄角。

萬羅山 山腰有洞,世傳為「黃石公洞。」 有泉,溉田二頃。

貴金山 與富金山連巒競秀,有洞曰石佛洞。嵌空玲瓏,深黝不可測。石壁儼像大士,因以名焉。有泉淙淙不竭,常自洞出。以上皆在縣東。五魁山 ,一名五鬼山,一名火燄山。峰如樹掌,近對郭門。《郡志》云:「五峰煌煌,實啟文運。」

龍王山 。其山上石善崩,下淵莫測,行者股栗。知縣戴東旻鳩工伐石,濱水築隄,方廣二丈,延袤六百餘丈,外護石欄,路平如砥,實邑中永利焉。歲久傾圮,邑人方如珽獨力重甃,行者利之。聖僧山 峰巒秀拔,層崖曲障,羅前翼後。右挾一峰,巋然聳絕,溪流環遶,蒼碧交映。唐武德間,僧慧明居此,故名。下有泉凝碧,修廣數畝,曰「靈塘」 ,左為洗眼池。山巔下有石,曰「仙人幢。」 南渡時,有道人鵠亦常居此,松休竹色,蔥蒨映人師。山 上有元鄭玉書院。

太守山 ,一名「屯邊山。」 上有忠烈太守陳彥回祖母郭夫人墓。

龍山 上有慈孝堂,宋處士鮑宗巖子壽孫之所居也。父子遇賊,爭死於此。學士揭徯斯以「慈孝」 名其堂,上有二松,世傳寇縛壽孫於松上,大者虯枝龍甲,有受縛狀;小者俯身詰屈,若乞哀者然。至今呼為慈孝松。

古巖 在寒山里。山不甚高峻,丹崖層「峙,鵠立鸞飛。蜿蜒不絕,稜稜咸露石骨。有巖橫亙,紺色蒼剝,形如覆屋,可容十許席。唐會昌中,建古巖院,徑山大師蘊公習靜於此。」

《蔭山 ,臨,豐樂溪》。鬱蔥佳氣,巋然稱尊。瀉影澄潭,纖毫可擢。長松赤岸,朱翠交光。

潛虯山 在巖鎮,豐樂溪環遶山麓,喬木修篁,蔽虧雲日。舊有蒹葭館、娑羅園,下有潭曰「虯石」 ,游鱗可數。蘋藻縈流,竟川含綠。

南山 ,《山史》云:「南山扆市,而招天馬黃羅之秀。」

蒼蘚蒨峭。明理學烏程姚舜牧著書於此。文几山 一名鳳山,《山史》云:「文几山奠東流,三臺矗立,如起蓬島,浮圖挂漢,虹彩飲川。遠眺則蒼林白社,百里若咫。近則長松疊翠,溪淨如練。時而鈴鐸傳響,輒使人有凌雲想。雖遜夫五老、三峰,亦足表丘壑幽姿矣。」

黃羅山 山豐趾而首銳,俗稱南極壽山,遊者必陟巔以徵,壽西之鎮山也。相近者為黃牢山,所謂「西有黃牢之塞」 也。山麓有羅穎樓,其支出者曰篁墩。俗傳黃巢寇郡,遇地名「黃」 者,即斂兵不入,因易「篁」 為「黃」 ,得免害。或云:晉黃積守郡,卒於官,子孫家此,因名。今黃積墓猶存。

天馬山 ,距黃羅五里,沓嶂連蜷,雙峰對起,中虧若玦,又若鞍焉,故曰「天馬。」 其西曰金雞峰。幔亭山 在皋嶺之巔,有黟石突雲表,古松蔭蓋,俯瞰群峰攢簇,如垣如屏,百里若咫,蒼林白社,宛類仙家。

魚袋山 ,在天井山之西,不甚高,頗巉峻。禪廬飛閣,悉嵌危壁間。四周群峰矗起,攢如菡萏,楩杉蔽虧。有庵曰「一樹」 ,穠秀纖麗,如李家《金碧山圖》。循危磴右為防突石成關。依關構小閣,曰「飄颻。」 折下一塢,則楊枝泉出焉,飲如甘露。

金竺山 在琴溪之上,鶱翥嵬崿,宛如列屏。仰視循山插空,俯覰則懸岩百丈,跬足如隕。振衣長嘯,山谷響應。上有讀書墩,南唐舒雅肄業之區也。有泉曰「錫杖錦鱗」 ,出沒其中。左上為吳越王墓,俗傳王兵敗於此,今尚有吳越王祠。山麓為龍湫崖,背山臨溪,丹崖如削,沁瀑霏微不絕。下為莫釣潭,潭深無際,淥波澄鮮,豐水之別匯也。以上在縣西。

雲嵐山 ,在縣北七里,一名「雲郎山。」 山上雲氣鬱蒸,故名。

「竅山 」 ,高百五仞,周二十五里,其山多著靈異。鳳凰山 ,在縣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五里,曾棲鳳凰,舊產茶。

仙姑山 西鄉稍北之少祖,《傳》云:「山上石不可斲傷,一斲則害不可勝言。」

飛布山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主簿山。唐天寶六年,敕改曰飛布山,又名瑞金山。高一百七十仞,周二十七里,扶輿磅礡,為北鎮山。昔主簿葛顯偕縣丞率邑人避亂於此,後人因廟祀之。唐刺史劉贊祈雨不驗,焚之。有人夜聞暴風雨如人馬聲,繼夢神告之曰:「吾將寄於靈山。」 上有甘露洞,深不可測,碧黝而潤,吐納雲氣。其支曰飛岑山,碧石繡錯,高邁尋丈。左去二里曰駿唐山,疊巘與飛市相接,岡背伏牛特起,石色蔥翠,望如堆綠。中有片石如碑碣,石文綠字,彷彿雲書「厚山 」 ,唐天寶六載改名「武山」 ,遞峙遞續,波興雲驟,若率諸山以拱衛瑞金者。

黃蘗山 ,在蒻嶺東,支發蒻嶺,高五百六十仞,布射之水出焉。唐裴休刺史歙州,訪黃蘗禪師於此,因以名其山。以上《縣北》。

靈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亦曰靈金山,高三百五十仞,周七十七里,大小母堨之水出焉。《文獻通考》云:「歙縣漢有靈山,有石如車蓋,天欲雨,便聞鼓角聲。山有靈壇,為古高禖著靈西京。上有甘露殿,奉甘露仙。宋時績溪女汪氏以貞著潔志修真,蟬蛻於此,世目為甘露王如來,非也。」 《寰宇記》云:「山有香草,名曰靈香,上有」 靈壇,道士祈請,不燒香,自然芬馥。射獵有踐之者,終無所獲,故靈得其名矣。是山歲以六月十八日作佛事,其夜青燐出山谷中,時明時滅,載合載分,陰崖邃壑,遠近照耀。或撲之即闇然無睹,俗謂之「金燈。」

豐山 盤踞潨水之陽,俗謂積雪,可驗豐歉。或云「山體豐厚」 ,故名。

《葛山 傳》云:「葛仙翁嘗浴丹於山阿沼中,魚食其餘皆為龍,故又名鯉王山。」 今沼水清洌,而其名曰「甘泉。」 宋羅願生時湧出,三日如蜜。

小武夷山 在潨溪北,舊名馬鞍山。山形甚峻,秀巘瑰拔。知府彭澤目之曰「小武夷。」

長青山 ,匡黃山而南霸者也。高不及靈金葛山,反若執戟而衛其巔,為羅真人、文祐沖舉處,倚石嘯歌,松風上下。山之麓曰「朱村」 ,即文公之祖居也。

潨水峰 在楊干黃龍山。峰端圓如鐘,鯨湍舂撞,山谷應鳴。唐初有僧探勝止此,其徒曇選增創為楊干寺。峰下有水,自黃山逶迤而來,為黃龍源,入於潨水浮丘山 ,一名「鳳山。」 崒起莽蒼,層巒峭舉,上有浮丘壇,禱雨輒應。下臨藥溪,即阮公採藥處,多

產紅術、紫菖。源出靈金山中。

雲林山 又名雲嶺山,岫壑沖深,竹樹交蔭。唐大曆丁未,有志滿禪師露宿嶺半,山虫繞衛,枯坐數月,不知飢渴。往來者以佛名之,更名曰「佛嶺。」 淳祐四年,有僧雲林結茆山中,下有亭曰「公輸亭」 ,迄今蠨蛸不掛於梁,蠛蠓不集於宇。紫霞山 疊嶂四周,石林霞駮,上有大士巖。巖石攲疊,松翠石赬,交蔭如繡。每當炎夏,闔邑禱禾祈雨者,晝夕不絕。下有井曰「阮公泉」 ,岩下有溪,泠泠無輟。

黃山 ,在縣西北二百八十里。一名黟山。高一千一百八十仞,勢如削成,煙嵐無際,雲雨在下。北倚九華,西拓彭蠡,南接廣信,左挾浙江,右起桐汭,以盡海、濡,皆支隴所分。漢末,會稽守陳業潔身清行,遁此。世傳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煉丹於此,後有曹、阮之徒棲焉。唐天寶六載,敕改為黃山。其峰三十六,源如之,溪二十四,洞十二,巖八。

「天都峰 ,高九百仞,健骨崚嶒,卓立天表,頂有石室,洞門宏敞。又有石臺,凌空而出,背倚玉屏,端嚴聳峙,雲濤澎湃,時擁山腰,峰拔雲上,反若矞影虛懸,頹然欲墮,水曰香谷源」 ,香水溪鍊丹峰 鼎竈杵曰具存。水曰鍊丹源,洗藥溪「青鸞峰 為天都之輔,倒懸如舞。水曰採藥源。」 「紫石峰 連於青鸞,巍聳干霄,厥石純紫,水曰『湯泉』。」 中有湯院,即祥符寺也。

缽盂峰 ,傳昔有東國僧於此修煉,乘龍而去。後有僧作偈云:「憶昔降龍沒處收,那時擲缽覆峰頭。而今正好掀翻看,為雨為雲作大流。」 有洞名仙僧洞,洞口陰夕有光如燈,謂之聖燈水、曰「擲缽源、錫杖泉。」

桃花峰 水曰「桃花源。」 桃花溪流入湯泉溪。朱砂峰 奇峭亙上,純骨無膚,石泐間產蒼松,丹翠交錯,半壁有朱砂巖,捷獮所不能攀也。下有洞、有石、有源、有溪,皆以朱砂名。

獅子峰 首大於趾,其勢昂踞,下有錦霞,時時布幕,因名其洞,水曰「香林源。」

蓮花峰 高九百仞,石蕊中尊,千葉簇簇如瓣,而徑尤窈窕,遊人緣莖而升,穿孔而出。自此望峰頂,有石瓣二,如墜葉飄空。倚丈木而梯之,若綴絲。山泉激其趾,足皆浮動,游者股栗。上有石船,名「渡雲峰。」 其旁為蓮蕊峰,有蓮花洞,水曰「蓮花源。」

石人峰 ,形如耋僂,有駕鶴洞,水曰「白鹿源」 ,傳云浮丘曾駕鶴於此。

雲際峰 ,望之在杳冥間,下有藏雲洞,水曰「乳水源」 ,味甘如乳。

疊嶂峰 層纍而上,如屏如扆。有石乳巖,其白如雪,四時長滴。有坑長陰不見日,名曰「陰坑源。」 源水入白雲溪,溪中潭影清絕,白石橫底,曰「白龍潭。」

浮丘峰 下有浮丘廟,即軒皇壇,在阮溪。相傳軒皇氏昔同曹阮二真人同煉丹於此處。軒黃壇之右有兩泉,一曰日池,一曰月池,大旱不涸。又有水曰「五雲源」 ,浮丘溪。

容成峰 高與浮丘齊,水曰「容溪。」

軒轅峰 有仙人石座、仙人洞、仙人石室、毛人巖。紫芝常生峰頂,故水曰「紫雲溪。」

仙人峰 ,若兩石人對坐,相傳南向者軒轅,北向者浮丘。其下石壑萬仞,削立無階,罕有津逮者。

上昇峰 昔有阮仙於此。上昇峰下常有仙樂之聲。源溪巖洞皆以「阮公」 而名,故俗亦呼為阮峰。

清潭峰 ,潭水倒瀉,清泠特異,水曰「布水源。」 錦魚溪,魚皆錦鱗也。

翠微峰 ,嵐碧染地松青到天山翠真欲滴矣。有洞、有寺、有源,皆以翠微名溪,曰青牛溪。仙都峰 ,有觀水,曰仙都源。

望仙峰 、龍須巖,龍須草生焉。有絃歌洞,水曰「絃歌溪。」

「九龍峰 」 合九巒之勢,如龍纏紏,蜿蜒相屬。巖洞宮觀,源溪皆以名之。

聖泉峰 ,狀如腰鼓,聳然亙天。頂上有湯池,遊屐不能到。鄰峰遙望之,則見池波沸湧,一瀑水向峰頂東南而下,入湯泉源、甘泉溪。

石門峰 ,黃山之中峰也。石相擘如門,有大石床、大石塔、石澡瓶水,曰「石門源」 、石門溪。

棋石峰 ,唐天寶中,有人於此見棋局布子,撥去復見如初。水曰「棋石源。」

《石柱峰 》亭亭獨上,撐霄擎日,望之如幹然水。

考證

曰石壁源

雲門峰 兩峰齊峙,雲氣中通,有若門焉。水曰「雲門源、雲門溪。」

布水峰 水淙淙而下,逶迤蜿蜒,飄曳如練,行者常雲霧沾人。水曰「百藥源。」 紅泉溪。

《石床峰 》床長一丈二尺,廣五尺,如白玉琢成。上有碧石枕三枚,紫石床三張。水曰「石室源」 丹霞峰 。水曰「紅術源。」 丹霞溪。

「雲外峰 」 ,舉首雲際,莫極其巔上有杜鵑花,繞峰而生。從上俯瞰,杏株無數,紅杏源在焉。松林峰 有石榴巖水曰「黃連源」 、「松林溪。」 紫雲峰 水曰「柏木源」 、「榆花溪。」

《芙蓉峰 》隔溪有「馬跡石」 ,蹄跡如印泥。

《采石峰 》百花嘈雜,源洞深間。峰下多白石如玉,黑夜即見倒流而下,有瀑水百尺。其巖源俱以「白龍」 名,以石色純素,橫亙如龍也。以上三十六峰,在黃山最稱奇勝。

岑山 在縣南十五里。大溪之中,屹立中流,石勢礧砢,水聲瀺灂,虯松插天,蒼蘚薈蔚,瀉入碧潭。巔平夷。唐天祐間建寺曰「周流。」 元鄭玉嘗結屋其上,名「讀書樓」 ,因更山曰「小焦山。」 下為鄭公釣臺。

石林山 如蓮萼,從瓣中曲轉而下,為觀音巖。巖畔一松獨秀,昂頂而翼,楚楚下垂,世有「雌松」 之目。大石離立,削成四方,不可登,旁附一石如駢指,絕類黃山諸峰。

尖山 去石林三里許,四面成形,金、水、木、火、土畢具。

《派塘山 》怪石林立,爭奇者百數,蟠桃更為奇峭。

霸王山 怪石翔空,若獅子奮迅狀。《石矼》,一石昂起,鱗甲飛動,名曰「石鯨。」

九龍山 ,在篁南上游,率水之高關也。橫波兀立如列屏,梁開府程忠壯之故宮在焉。

覆船山 在郡南。形如覆舟,邃深險異,甲於一郡。元鄭玉深愛之,攜書結廈於此。門人洪斌構草堂於眠雲石下,名曰《招隱》。

《李田山 》「鬱積奧曠。」

石岣山 在煙水上游,不依麗而聳峙,峭壁摩空,江流帶繞。上有螺髻峰,浣翠淋漓,足傲靈巖,而雄邁過之。峰頂三石筍特出,名曰「三友石。」 稍東為簇石,仙姑洞在焉。

石耳山 為邑南屏幛,孤秀環奇,巋然昂霄。峰石皆倒垂如蓮瓣,絕類黃山。其筍出者甚眾,唯一筍高丈許,中分二股,一松斜覆其上,風過則盤旋百態,恍若仙人拍肩玉立,恐終當飛去耳。下有澗曰「蛇坑」 ,溯源得一潭,旱禱即淋漓從之。上有仙姑庵。

鐵釜山 有靈壇,禱雨遂應。

冬山 在富溪北,舊名「固溪」 ,有靈鷲庵,下為項公堤,堤頭有玉印臺。

夏山 與冬山近,有谷口石出醴泉,謝安曾訪仙人曼都故跡,飲泉於此。

春山 亦近冬山,有石壁立水滸,廣可坐千人。謝安曾飲於上,名《謝公墩》。

「登仙峰 」 山形峻峭,傳為《曼都》飛昇處,家人葬以衣冠,今峰頂有仙墓焉。

浴石 在飛龍坑。澗水宛曲若龍,故名其石為「曼都浴處。」

柳亭山 一名昌山,高二百仞,周四十里,昌溪之水出焉。其南曰飛來峰,形如排雲御風,萬紫山 聳翠凌雲。曰「鐘洪山」 ,高數千尋,上有池曰「天塘」 ,旁有故址,傳為寶誌修道處。

觀音巖 在鐘洪北,懸崖可蔽數百人,近巖有金雞石。

金雞石 ,壁立數千仞,有赤文綠字,俗傳能讀此金雞飛鳴。唐羅隱過讀之,遂見金雞飛鳴焉,故名金雞石。

仙姑巖 ,在石耳山。巖斜出下覆,可避雨數十人,頫視如從地飛出,仰眺如從空飛擲,真可稱懸巖。舊奉三姑像,巖左一瀑布,高可三丈許,石如紫玉,平若削成。中流一線,直瀉巖前成一小潭。潭有覆石,方廣八尺許,蓋天生石梁也。環石皆竹,其出石下者,頂石而止,若琴枕雁足焉。石門 ,《太平寰宇記》云:「石門是量山之」 一峰,兩山相逼,半壁有大石橫架其上,通兩山焉。以上在《縣南》

豐樂溪 出黃山湯溪。其自白雲溪、松谷澗、九龍潭、逍遙溪者,皆趨太平。其左支經桑嶺會文溪,經海陽縣治入於漸江。惟浮溪經雲門峰下,會曹溪、阮溪、容溪入於豐樂,而支於汪溪、潨溪。

眾水會之,溪流始大。又五里為龍擺溪,過笙溪、琴溪,四合於仙人臺。折入谷口,引溪流入澗,名曰閶闔溪。又行二里許,有潭澄清,而波濤砰擊,俱以「狀元」 名,以與舒雅之居近也。中多飛鳧泛渚,昔人呼為「雪鳧」 焉。又折而東為溪南,長林叢薄,旌亭椽舍,溪行至此,漸覺魚鳥依人,堪作濠濮間想。又十里經巖鎮,繞蔭山之下,潁水會之,趨於潛虯山。鳴球發籟,淵無潛鱗,飛虹翼之,如在蓬島。又折而東南二十里,與冨資水合流,入於練江。

潁水 西北源出金竺黃澄塘,西南發海陽劉家山,濫觴於叢睦,以入豐樂溪。溪浸深廣,諸峰攢立,丹崖翠壁,高木菁蔥。

曹溪 出黃山東掖,左草莢嶺,右雙嶺翼之,良鳳阬抗其北,良源西注,潘源東繞,匯於曹溪。曹公先世得道之士,白晝拔宅昇霄,不知其名,遺蹟在銀杏根之陽。其樹一本雙榦,駢而枝之,相傳挂陌竿所化,幾若鄧林矣。《圖經》稱阮溪、浮溪、曹溪、阮溪近黟縣界,二十里而合。浮溪在雲門峰前,又三十里與曹溪合於石壁,衍而為長潭,其稱「三溪」 以此。自雙嶺下山半,得一澗,青石齒齒,流激而清,飛濤振響,所謂「潘源」 也。入五里,曰碣石,石巃嵷出澗底,大於華轂。山人於斯造梁,名曰「群玉橋。」

富資水 出蒻嶺,南踰昉溪,折而入跳石。石在溪中,離岸數丈,傳昔有羅腰者居溪口,膂力過人,嘗躍過之,石上有足跡,云「由跳石而下注豐口,會於布射,以入練溪。」

布射水 ,出黃蘗山,《元和郡縣志》謂「出飛布山,南流至縣治,會揚之水。」

昉溪 在縣北四十里。梁太守任昉,行春至富資,緣源尋幽,累日不返,人因名為「昉溪。」 其村曰「昉村。」 唐大中間,刺史盧潘改為任公溪。任公村溪上有石屹立,為任公釣臺。

揚之水 ,源出績溪巃嵷山,南流四十里至大屏山,乳水注之。又南五里,歷靈山之麓,翬水自西來會,南至於象山二十里,又東會於登源之水,又西會於上溪之水,合流紆繘四十餘里,入於練溪。一名「徽溪。」

練江 環遶郡城,揚之布射、富資、豐樂四水,分派合流,直瀉如練,而抵於城南。平衍渟蓄,竟川含綠,是名西溪,所謂「河西之干」 也。興唐寺踞於南阜,雲峰塔影,倒射中流,而長堤弱柳,蔭帶城郭,循瀾進艇,如鏡中行。稍下為浣紗阜,李白訪許宣平,延佇於此。其水注於漁梁,經龍井山下抵歙浦。而其中曆巒傑石,散置波「濤中者,為汪王、鐵沙二港。篙師放舟,如出三峽,輒令人心悸。南下多湍險,有西門柜木、靈康、鐘樓、分流、宮灘、三門凌村、清石、車輪諸灘。」 《新唐志》:「呂公灘,舊名車輪,善覆舟。唐刺史呂季重募工鑿之,故名。」 《太平寰宇記》云:「亂石淙流,中無港道,行船環曲,有若車輪矣。歷廟前、朱家、椑木三灘,乃達歙浦,合於」 率水。《水經注》云。「漸水北經歙縣。東。與一小溪合。」 即此。

漸江 源出休寧之率山。《水經》云:「漸江水出三天子都」 ,蓋浙水之源也。經歙南之九龍山,橫波兀立,如列障焉。水端驟伏而洸洋者,為相公湖。有臺巋然而峙,是曰蛟臺。金光晃昱,雲蒸霞蔚,程忠壯之故居在焉。折而南經大聖山慧剎峰,有大埠離立如覆敦者,曰孤山。孤山之麓,即元徵君鄭玉富登釣臺,巨石出沒,有若渴蜺飲澗矣。從釣臺南衝馬砦,經王潭、徐潭,東經岑山,《經》所謂「杭阜」 者,謂武林之遊,自阜始矣。層山峭蒨,瀉出碧潭,幽邃不減焦山。又東折二十餘里,達浦口,與練江合而為新安江。

昌溪 出柳亭山,東南經雙溪,會於揚之水。綿溪 在縣東,出佛論嶺,西流四十五里至鳳池村入於深渡。

《武洪水 》,出休寧稍雲山,南流二十里經武洪村,又南流四里合揚之水。

新安江 ,江水之總名也。自歙浦達桐江,凡七百里,皆名新安江。《方輿勝覽》云:「源有四:自歙來者出黟山,自休寧來者出率山,自績溪來者出大鄣山,自婺源來者出浙山。」

落仙潭 在太源,今名「雲門石。」

銅井潭 一名「石壁壇」 ,在縣東北四里揚之水中。周二百尺,旁有井,深不可測。

釜底潭 在縣南二里揚之水中。《寰宇記》云:「面正圓,下斂如釜,底有斜穴,潛通殷公井。」

九公潭 在城內,懸崖臨流,夜行多躓溺。明萬曆戊午,始建石欄,往來便之。路左建觀音閣前。

為文昌樓

金雞潭 在嘉田。巖石壁立,百丈潭在其下。龜潭 ,在西北六十里。

綿潭   、瀹潭   、漳潭、

石潭   、定潭 ,皆在南鄉。

王潭 ,在漸江中,馬砦旁。石崖內削,雄敵萬夫。潭渚其下,上有隱園。

徐潭 在煙楊邨渡處。傳昔宋高宗南渡,有徐姓居之,故仍其名,與王潭相去里許。潭上有車務土神祠,下有杏潭,三潭之所由名也。

相公潭 ,水最澄碧,晴風麗日,游鱗來集,如數百口劍光翔舞。潭下岸南有古木一株,名「相公樹」 ,廣蔭數畝。土人水旱瘥癘奠禱樹下,儼有雲車風馬,颯颯而至,立昭神貺。

三姑潭 ,在石耳,旱禱,即淋漓從之。上奉三仙姑像,謂陸姑、葉姑、何姑也。

石淙 去十寺西岸數十步,有泉一支,裂石而出,潺湲冬夏。上鑴「石淙」 二字。盛暑游人,嘗識其處。艤艇巖下,倒瞰潭影。聽潛魚之戲藻,聞幽卉之吹香。鼓枻銜杯,覺《玉罏》三澗之聲,去人未遠。白龍潭 在白雲溪,懸瀑飛奔,噴薄如雪,聲撼陵谷。水流入硃砂溪,旁有狎浪閣。

桃花潭 ,在桃花峰下,水流人間,潭渟雲上。九龍潭 ,在丞相原道中,九泉噴射,破山而出,雷砰電擊,有若龍戰矣。

碎月灘 在興唐寺前。練溪出新安江,此為第一灘。李白《遊興唐寺》,有「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 之句,故名。

湯泉 ,《太平寰宇記》云:「在北黟山東峰下香溪中,泉口大如碗,可燖雞,一名朱砂泉。唐大中間,刺史李敬方感白龍現,作龍堂於湯池之西南,唐時所謂靈泉院也。」

白水泉 在城南白水寺。相傳有僧夢夜義乞改名,僧改為錦繡,復夢來謝云:「攝有白水在寺相報。」 旦起,泉湧如雪。

綠水泉 在城南綠水寺,湧綠而甘。又有「葛山甘泉。」

沁珠泉 在北四十里。泉從底出,泡點如珠,色味大佳。

「雪竇泉 」 :在福勝寺。

「湧泉 」 在方塘,晝竭夜生,湧出平檻。

「迸玉泉 」 在寶相寺山麓。

解慍泉 在龍王山麓。知縣載「東旻濬出。」 上有「解慍亭。」

勝山泉 在古巖,世傳聖僧卓錫所導,清瑩可掬,最為甘洌。右為清涼池,泉水下注,瀦於青蓮塘。徑山大師說法,有青蓮出陂陀上,故名「渥洼泉 。」 在岑山崖石上,溪淺而窟始見,其味洌於中泠,蓋天馬所飲也。

阮公泉 在潛口

松泉 在潛虯山,大旱不涸。

《飛雨泉 》,從湯寺遙望,山泉高灑,有如霖澍,凜若深秋然。

鳴絃泉 在黃山。瀑布千丈,蜿蜒直下,白練騰空,大若礐嚳。一石衡水,上豐右殺,左如琴,水聲最為清戛。

「玉泉 」 在清泉寺側。

楊枝泉 :在一樹庵鄔中,飲如甘露。潘之恆有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