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89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八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八十九卷目录
徽州府部汇考三
徽州府山川考三
徽州府城池考
徽州府关梁考一
职方典第七百八十九卷
徽州府部汇考三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徽州府山川考三
[编辑]祁门县
祁山 ,在县西北一里。三面石壁,上有栖真岩,旁有泉,甘而洌,冬夏不涸。
西峰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上有铜鼎铁笛,胜迹甚多。宋顾士龙诗:“三十六溪清浅水,二十四重高下山。”
道人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半有岩,岩前有石。不老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多方竹,昔有彭公修炼其巅,能役鬼神。有金液池、丹泉亭、彭公池。石。新妇山 在县北三十里,有石峰三,类人形。每霁色相映,如彩服靘妆,故名。
历山 在县西八十里,抵石埭县界。山极高峻,巅有池,池有石马。
主簿山 ,在县西六十里。《方舆记》云:“昔黟有主簿隐居山中,故名。”
新安山 ,在县西北十里。秀奇敻异众山,郡名“新安” ,取此。
赤岭 在县西一百里。岭下有溪。《祥符经》云:“昔人为梁取鱼,鱼不得下,遂夜飞越岭而去。人复张网于岭上,其飞不过者化为石,其色赤。” 《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纶。” 盖此类也。
武陵岭 在县西四十里,始极险峻。唐县令路旻凿为盘道,至今便之。
阊门溪 在县南三十里。众水所注。有两巨石,对峙如门,故名。其滩流常覆舟。唐县令路旻开斗门以平其险,人呼“路公溪。” 后令相继疏导,今为安流。
北港 :有大、小北港,咸利灌溉。
黟县
《石盂山 》高五百仞,延袤三十里,为碧山屏障,多积雪。
《碧山 》高百仞,为黟之主山李白常栖此。东山 高数百仞。
章山 浙之源
石燕洞 ,可容百馀人。
石门山 、霭峰 、墨岭。
《浔阳台 》,李白垂钓处。
《渔亭山 》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
《复山 》一名“复岩” ,一名“傅岩” ,高二百六十仞,周三十里。
《战兵山 》高百仞,周十里,旧名“石鼓山。”
《黄堆山 》高十馀里,有古柏五株,大数十围,相传“三大圣手植” 云。
《牛泉山 》高九百五十七仞。
三姑山 :高三百三十仞,周三十里。天将雨,此山有鼓角之声。
《林历山 》,高三百仞,周三十里。
项游山 《南干》之祖。
《武亭山 》高二百仞,周五十里。
《南屏山 》方整,俨若列屏。左项游右《林,历》夹辅独尊。
薛公泉 按城内有九井,唐少保薛稷所凿,故名。
绩溪县
石照山 在县东五里。有石壁立,方广二丈,光可照物,故名。宋苏轼诗:“阴嵓石照正新磨,鸟渡猿攀野老过。忽见尘空应笑我,年来底事白须多。”
龙须山 ,在县东二十里。高五百仞,山顶有池,四时不竭。
大鄣山 ,在县东六十里。秦立鄣郡,取此。唐金山 ,在县东南九里。有泉出石穴,水极清洌,饮之可消烦止痢。
翠眉山 在县西,两山横列如眉。
大会山 在县西五十里。高耸特出,众山环峙,陟其巅,可望宣池诸郡。
徽岭山 “徽” ,一作“翚” ,在县西北十里,西北连凛山、佛论岭、新岭,东连仙人嵓,抵丛山关,南接大鄣。山之阳水入于歙,山之阴水入于旌德,故有。
岭南岭北之分。宋王安石诗:“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
大獒山 ,在县北六十里。前踞潭水,其形似獒。山半有仙人喦,岭下有白龙潭。
巃嵷山 ,在县东北二十九里。中有道通宁国界,旧有寨,因呼为“丛山关。”
仙人岩 在县北五十里,有炼丹石杵尚存。新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知县唐勋御饶寇于此有功,改名“太平岭。”
苍龙洞 ,在县北十五里。有怪石,瀑布如帘。青苓洞 ,在县西八十里,南北门相通,胜如灵喦。
扬之水 ,源出巃嵷山,西南流合大鄣山水入歙县界,直抵府城,西合黄山诸水,是为“练溪” ,南达于浦口。
绩溪 在县东。绕城而下,众流分合,有如绩焉,故名。
乳溪 在县北十里。其流清浅,屈曲可爱,燕游者多浮觞于此。溪畔有石列如座。又有石盆。五龙池 ,在县西四十里。巉崖千仞,人迹罕到。岁旱祷雨辄应。
石印潭 :在县治南。方广十丈许,中有石痕如印文。
徽州府城池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歙县附郭。〉
徽州府城池 在乌聊山麓。隋义宁中,唐越国公汪华筑。东半抱山,西半据平麓。明总兵邓愈加筑,周围九里七十步,高三丈二尺,广一丈五尺。东西北三面有壕,阔一丈四尺,深一丈二尺。南及东、南以山险无壕。门五:东曰德胜,西曰潮水,南曰南山,北曰镇安,东北曰临溪。自北而东至南门为敌楼七。门内各设兵马司房,窝铺三十三。嘉靖间,知府何东序增修,加高三尺;西门外增筑敌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徽宁道黄怀玉、知府林国柱修。
葺
外县
休宁县城池 ,初置灵鸟山,再置万岁山。古城旧市,其名犹传。唐天宝中徙今治,迄宋始城焉。城袤九里三十步,辟门六:东迎春,西忠孝,南班政,北良安,东南敉宁,西南美俗。元因故址,至明初圮隳无存,乃循民居周垣为城,止辟四门,而改良安为松萝。嘉靖乙卯,倭寇警迫,邑令林腾蛟倡议植城,乃北扆松萝,踞天保为外蔽,曰萝宁门,东跨东山之椒,曰万宁门,南曰玉宁门,西曰齐宁门,取“四宁” 之义也。门各有楼,飞甍悬榭,屹然巨观。而又辟三子门,启贤当南之西,忠、孝当西之北,而锺、秀又当东之南。城外引水为池,由忠、孝西流,以环锺、秀,而汇汶江为外池焉。始于嘉靖丙辰。未几,林令陞去,潘令清亶,相继完缮。丁巳僝工,沿城浚壕,为一邑金汤。历年既多,时圮时修,而城东北外傍高山,尚可攀援。曩时寇盗有警,居民凑聚于西北齐宁门至凤凰街,可当一市;萝宁门至良安乡,居民鳞集。明季剧贼沿剽,各乡之民,多拥赀入城居焉。
婺源县城池 ,原为弦高镇。唐天复元年,即镇营为县。向恃险不城,自北而东、而南、而西,皆深溪环抱。南唐昇元二年,加筑城,周九里三步,启昇、元二门。宋因之。元启四门,立木栅为之。东迎恩,南望越,西临江,北来苏。至正十二年,兵燹,民逃山谷。明洪武十八年戊戌,因垒为城,周围五百三十一丈,西湖以塞,启四门。东天泽,南星溪,西临江,北通济,东南及西为池,阔二丈,深八尺。嘉靖乙丑,知府何东序议筑石城,通判冯叔吉经营以董其成。东门曰锦屏,南门曰瑞虹,西门曰宝婺,北门曰璧月门,俱有楼,有月城。又从民便增四小门,曰“环带” ,曰嘉鱼,曰保安,曰“弦歌” ,亦有楼,亦间有月城。城共计九百馀丈,北东因山望之,若天府池,则因溪为绕,不事加凿,视他邑最伟壮云。
祁门县城池 祁初置,时城无考。宋城周五里,四门:东曰迎仙,南曰朝京,西曰望云,北曰“通黟。” 历元及明,圮废,惟东、南二门仍旧名。西更“宝林” ,北“广福。” 嘉靖丙寅,知府何东序以流贼营筑,循石山岭,跨龙冈、桃峰,绕朴墅并溪上至荷嘉坞,与石山会,延逶千六十丈,高二丈,广七尺。大小门十:东曰祈春,西曰宝成,南曰文昌。有郭;北曰
锺秀东偏曰上元,旧曰“三元” ,以峙门有三解元坊。五门上俱崇楼。东偏为水门,人不得行。西偏水门,通行者北为阜安门。北折稍东,为润泽门,下为迎晖门。迎晖、润泽并小楼。
黟县城池 。宋城周二里三百五十步,有六门,东曰“吉阳” ,西曰“望仙” ,南曰“通阊” ,北曰“永宁” ,东南曰“桃源。” 近县治曰“景星。” 元仍旧。明废,因民居周垣为治。成化间,知县吴一贯复立四门,楼扁仍旧。嘉靖末年,知府何东序修筑,复辟西南包罗、东岳山,为门五,皆有楼。东曰“朝阳。” 又一小门曰“桃源。” 南一曰“明昌” ,一曰“迎霭。” 崇祯七年,增筑月城,西曰“环碧” ,北曰“临章。” 周围七百三十馀丈,高二丈,厚一丈二尺。
绩溪县城池 ,宋筑土城。元因之。明嘉靖中,知府何东序始筑今城。周围八百五十馀丈,高二丈,厚一丈三尺,以大河为池。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刘滋修葺。
徽州府关梁考一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歙县附郭。〉
渔梁 ,在县南三里,即宋放生池也。丰乐富资布,射阳之水会流于此,泻而不潴,故为津梁,以缓水势。宋绍兴辛巳以来,急湍荡决,六十馀年,火屡为灾。形家谓“梁当修复蓄水,水胜则火息。” 嘉定辛巳,郡守宋济即旧处聚石立栅。甲申秋,郡守袁甫谓非经久计,始议易以大石,未及兴役而去,留钱万五千缗,以俟继者成其事。绍定二年,砌石八层。元及明初,圮坏。弘治十三年,知府张祯出帑葺之,加石为九层,高丈馀,遂成巨浸
河西桥 在郡西门外。宋端平元年,郡守刘炳于此创浮桥,亘五十丈,立东西津两门,榜名“庆丰。” 元末兵毁,明初架木为之。弘治间,知府何歆始建以石。一名太平桥。上有太白旧酒楼。镇安桥 在古城关西。
新民桥 在县治西。传云“杏花村” 是也。
冕桥 在县治西
万年桥 在临溪门外。明万历元年,知府崔孔昕、邑令姚学闵同建。
古虹桥 在古城关东,跨丰乐水之上,为水所圮。康熙三十年,邑人方如珽捐资四千馀金,鸠工甃石,行者德之。
七里桥 在古城关西
麻坑桥 在西关。旧名“通津。”
古巷口桥 在城南
大溪桥 在北关外。旧名“甘露。”
紫阳桥 在城南五里,即寿民桥。明万历间,知府杨松年、邬元会、杨楷、洪有助,数年协事乃成,长数十馀丈。桥南沿溪作堤,直达霞山。又于桥北建邬公祠。建桥时,有“红晕” 之瑞焉。
浮子桥 在县南
茶潭桥
寅宾桥 即德胜门外吊桥。
普照桥 在桃源口
回龙桥 在城南五里。明天启间,知府刘尚信建。
望仙桥 在渔梁下。传云“李白访许宣平于此。” 后圮里中朱氏女名“隐真” 者,将嫁而夫卒,以奁重建。
吸霞桥 在寿民桥南,歙浦东南。桥外爰有霞山,迤𨓦崎嵚,临水带溪,岩崖相映,舄奕江湄,即昔人所称“赤城霞起” 以建标者。桥成而紫雾上河,绛氛下汉,赤蜺乍光,碧云卷半。题曰“吸霞” ,差可仿佛也。
练影桥 在张公堤东,右乌聊城壕决水注溪故道。桥左向有酒楼,听鹂、折柳,壶觞咸集于此。黄古石桥 ,在五郎阁,里人丁胜建。
盘石桥
荆溪桥 在城东五里
飞轮桥 ,在霞山神柱塔下,以其柱得之浮木有神征焉,剡之相轮飞于风雨,盖类是耶。桥当其下,因以命之。
永济桥 在古城关
东溪桥 在县西
黄潭桥 在县西五里
免辇桥 在百花台。容成公访轩辕至此,遥见黄山,下辇步行,故名“免辇。”
冯桥 在一都旧圮。明天顺间,知府孙遇“重建。” 清化桥 在二都。
桂林桥 在七都
龙渡桥 在七都
竦川桥
河阳桥 在竦口
云岚桥 在八都
黄荆渡桥 在八都
登第桥 在八都。以宋时俞献可兄弟登第得名。
汪村桥 在九都
济阴桥 在九都
马迹石桥 在九都
九如桥 在十都《富揭》。
跳石桥 在灵山
郑翁桥 在十都
东流桥 在十一都
丰口桥 在十一都
乐济桥 在长春里
联棠桥 在十三都
环秀桥 在长春里
升仙桥 在长春里。以罗文祐冲举得名。隆兴桥 在长春里。
兴林桥 在十八都
三溪桥 在黄山
永济桥 在黄山洽舍
水门桥 在十五都和睦里。阮水出焉,巨石夹之,宛若水门。
长虹桥 在溪南,凡十一洞,上有亭,乔木蓊郁,苍翠沾人。登桥远望,俨若画图。
竦塘桥 在十七都
笙桥
琴溪桥 在十七都金竺。横踞上流,萦峦带阜,溪清如练,俯见游鳞。一名“石桥。”
金墩桥 在传桂里
龙塘桥 在传桂里
临河桥 在十九都
葛子桥 在信行。明成化间建。
藻川桥 在文几山,里人佘文义建。北抵逍遥堤,水木明瑟,鱼鸟依人,梵声铃铎,时出林杪,最为幽逸之境。康熙戊申,佘文焯重建,而建亭于桥之北。旧名佘翁桥,后更名曰“藻川” ,取《水经注》“芳风藻川” 以为名也。
通济桥 在岩镇。初架木,明成化年间易以石。“青云桥 ” 在岩镇。
洪桥 在岩镇,原名“洪福桥” ,明成化间建。孙翁桥 在岩镇丰乐溪上。向以木为桥,明弘治间易以石。
得济桥 在岩镇
龙坑桥 在十九都
揽胜桥 在逍遥堤。远峰近峦,青翠若来沾人,游者辄憩于此。
亢宗桥 “在文几山麓。”
临清桥 在十九都
大圣桥 在十九都。明正统二年建。
朱郑桥 在岩镇塔下边。
思溪桥 在衮绣乡
吴溪桥 在衮绣乡
大富桥 :在大富山下。
长龄桥 在十八都
联墅桥 在二十都
淳睦桥 在二十都
堨田桥 在二十都
普济桥 :在堨田,凡七洞。里人郑之藩于康熙十九年倡首重建,历七载成功。桥亭题额,为“竺水先登。”
三元桥 在潭渡
潭渡桥 在二十三都
复古桥 在慈孝里
世济桥 在二十三都
陈村桥 在明德乡
利人桥 在二十三都
广济桥 在明德乡
钱塘桥 在冷水铺边
沙溪桥 又名“新桥” ,在冷水铺。
高阳桥 在二十一都
良干桥 在新馆
仙花桥 在新馆,又有“金坑桥。”
相公桥 在篁墩。宋淳熙七年,知府曹耜建八柱桥 ,在渐江上。明万历丙辰,少司徒吴中明造舟为梁,即相公湖浮桥也。
环秀桥 在二十四都
灵阳桥 在灵山
通济桥 在南乡
盛田桥 在南乡
五渡桥 去县四十里。明成化五年,知府周正建。
坦坑桥 在二十五都
金山桥 在二十五都
黄赋桥 在二十五都
贵溪桥 在二十六都
太平桥 在富泽
古楼桥 在二十六都
活滩桥 在二十七都
小土桥 在三十都
小溪桥 在三十都
小沟口桥 在三十都
武陵桥 在三十三都
小溪桥 在三十四都
黄蔚口桥 在佳源
七贤桥 在三十四都。明嘉靖间,知府胡孝募建。
坑口桥 在三十五都
大佛桥 在三十五都
章干桥 在三十五都
郑翫桥 在三十五都
汪邸桥 在三十六都
金鸡桥 在三十七都
沙溪桥 宋隆兴二年建。
胡干桥 在三十七都
凌村桥 在三十七都
双溪桥 在沙溪水口
渔梁渡 在城南
岑山渡 在县南十五里。
紫阳渡 、环溪渡 、上涌渡。
梅口渡 在县南十三里。
古巷口渡
浦口渡 在县南十里
小孤渡 在二十七都
犁耙渡 在上南乡
义成渡 在义成村
下涌渡 在溪南
王家渡
富村渡 在二十七都
烟村渡 在县南三十里。
何家渡
深渡 在县南四十里
街口渡 在街口司
休宁县
惠政桥 在今西街。宋淳熙,令邢越命僧募造。明洪武六年,知县杜贯道更名“德泽。” 万历丁酉,邵都谏庶修。
化生桥 在中市。今铺石为街。
三思桥 在县门前。今铺石为坦途。
“马桥 ” 、《三板桥 》,皆小存其名。
内翰桥 在今西门城河上。宋宝庆内相程珌䲽石架木为屋二十楹。明洪武间,里人苏伯远重建,并用石。
瀛州桥 在东门城河上,䲽石列栏,修广倍他门,以饯送宾兴者,故名。南、北、西南、西北门,各有桥,小不载。
夹溪桥 在县西一里,近内翰桥。明嘉靖乙酉,令李升命耆民程一等募工卷石大建岸东碑亭,西镇桥庵。
汶溪桥 原在县南二里。明弘治间,令李华䲽石架木。嘉靖戊子,尉唐澜募工卷石,后移下游,改用木。
皇清康熙戊辰,众议“复建石梁”于旧址。
汇源桥 在县南二里巽峰塔下。明天启甲子,令侯安国以汶溪桥正当离位,冲射学宫,因改建。下游属查孝廉应光董其事。崇祯丙子,侯令以方伯备兵徽宁,题名曰“汇源桥。” 赵太常时用有碑记。
断石桥 、木桥会黟夹二水,元末刱修。明隆庆间,黄琛修。万历间金源金濂、黄雷继修。
皇清康熙丙寅,汪检讨楫修。
富来桥 在县东四里。纳富源水。
余川桥 、小石桥“明宣德八年重造。”
流川桥 木桥在东南三里。有官夫。
南山桥 、木桥旧有官夫,今无。
“水南桥 ” 木桥。近古城石桥。
古城桥 在万岁山下。郡守高公命建,居安黄侃独成,佐以亭榭。
观音桥 在旧市。明天启丁卯,里人赵廷贤重造。
皇清康熙辛未,曾孙给事中赵吉士修造,改名《海阳
桥
长虹桥 、小石桥在石岭。宋令建。
阜通桥 在东南十五里,即潜阜。明嘉靖间,李令命建桥。
太平桥 小石桥在黄石里。
千秋桥 在东南二十里。范方伯涞倡,林塘居安同建。
云溪桥 小石桥在牛坑口。
梅林桥 木桥在东南二十里。
隆阜桥 木桥在东南二十里。
新清桥 小石桥在十八都。
屯溪桥 在东南三十里。
屯溪东桥 小石桥在二十二都。
源口桥 小石桥在二十二都。上有亭。
由溪桥 在东南四十里。
石佛桥 在东南三十五里率口。以上东乡共二十一桥。
闵川桥 在东南三十里。
高枧桥 木桥,在东南三十里。“临溪桥 ” ,在东南四十里。
响山湖桥 去县三十里。上有亭。
《清溪桥 》木桥,在黎阳。
巴陵桥 在南二十里,元建。
思仁桥 、清漪桥 、“涌桥。”
榴干桥 程衍护造
王孙桥 程文简祖。初架木,后易以石。
大圣桥 在南三十里通衢。
泰和桥 在南三十五里。商山建。
小溪桥 在隔山铺
汊口桥 在南三十五里,通遂安。
方原桥 在南五十里富溪。
龙湾桥 木桥在南四十五里。
清溪桥 木桥,去县六十里。官夫二名。
渭东桥 在二十八都
三宝桥 在南八十里三宝寺前,元建。以上南乡共二十一桥。
石人前桥 木桥,去县三里,官夫一名。
三源桥 在三溪
蕃桂桥 小石桥,去县四里,阳村东。
“阳渠桥 ” 、“小石桥” ,又“官坑” ,并在阳村西。
蓝渡桥 去县十二里。明弘治间,令李华命募建。隆庆初,令王瑶重修造。
山头桥 陈岩德建。康熙戊辰,陈维新重修,架木铺石,广倍于前。
双溪桥 在西张村
鲁班桥 在棠源。相传周时建。
登封桥 在岩脚。明万历丁亥,郡守古命建。甲辰,圮令李重建,后复圮,前令张承采重建。南溪桥 、木桥在七都。
东亭桥 在四十里七都。
渭桥 小石桥,去县三十五里。
引江桥 小石桥去县三十五里,渠口。
上资桥 小石桥去县三十里。
登瀛桥 、小石桥,佥事汪先岸“倡建。”
《西馆桥 》《木桥遇洪水》,舟渡。
板桥 ,小石桥,去县三十里。
《步云桥 小石桥,上有爱日亭》。
方塘桥 去县三十里
登龙桥 去县三十里
蓝湖桥 在西南五十里。宋令建。
深渡桥 在三十三都半流铺。以上西乡共二十二桥。
峡东桥 木桥,去县三里。
堨田桥 木桥,去县四里。
琅斯桥 ,木桥。去县十里。
龙源桥 去县十三里
贵川桥 去县四十里。以上北乡共五桥。长干塝渡 在十六都,官夫一名。
高枧渡 去县三十里。率口渡 去县三十五里。官夫一名。
长干渡 去县四十里。二十一都。
新渡 在南二十里
瑶溪渡 在南三十里
霞阜渡 在二十四都。官夫四名。
临溪渡 在二十六都。官夫一名。
大商古渡 在二十六都。
上溪口渡 :距县五十里。官夫一名。
陈村渡 在二十七都
伦堂渡 在二十九都
流口渡 在西南一百十里。
泰川义渡 在三十一都大溪。以上共十四渡。
渡夫共九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