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05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五卷目录
池州府部汇考一
池州府建置沿革考
池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池州府星野考
池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八百五卷
池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池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
[编辑]属鄣郡。汉属丹阳郡,石城、陵阳二县属之。东汉
分隶宣城郡,《三国吴》属丹阳郡。增临城县。晋平。
吴改属宣城郡。宋、齐因之。梁析宣城置南陵郡,石城、陵阳并属之,隶南豫州,并置石埭县。陈改北江州。隋平陈,州郡俱废,改石城曰秋浦,与陵陵同属宣城郡。唐武德初,于宣之秋浦置池州,属宣州都督,改属江南道。贞观初,州废,以县隶宣州。天宝初,析泾、南陵、秋浦置青阳。永泰初,复析宣之秋浦、青阳、饶之、至德置池州,又析青阳、秋浦,复置石埭县,徙秋浦于贵池,立州治。五代杨吴改秋浦为贵池。南唐陞康化军。宋复为池州,开宝中,益以昇之铜陵,太平兴国中,复益以江州之“东流统焉。隶建康府路,后隶江南东路。元改池州路,属江浙行省江南行御史台。” 明改池州府,属南直隶。
皇清因之,隶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领县六:
贵池县:〈附郭。〉
汉石城县,属丹阳郡。三国吴因之。晋属宣城郡。南北朝、宋、齐、梁、陈皆因之。隋石城废入南陵,以所废地置秋浦县。唐徙秋浦于贵池,立池州治。五代杨吴改秋浦为贵池县。南唐置康化军,属昇州。宋池州治。元,池州路治。明,池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九里。
青阳县
汉泾县地。东汉陵阳县。三国吴析石城、陵阳地,置临城,俱属丹阳郡。东晋避讳,改临城为广阳,属宣城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梁改胜远军。陈因之。隋并入南陵。唐天宝初,置青阳县,以其地在青山之阳,故名。永泰初,属池州。五代杨吴复改胜远军。南唐复青阳。宋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铜陵县
南北朝梁南陵地。陈、隋因之。唐置义安县,寻废为铜官冶。五代南唐因冶置铜陵县,属昇州。宋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石埭县
汉陵阳、石城、泾三县地。三国吴置石埭场。晋、南北朝、宋、齐俱因之。梁大同中,因场置石埭县,以两石横亘溪上如埭,故名,属南陵郡。陈属北江州。隋省石埭入南陵、秋浦。唐永泰初,复置,属池州。五代南唐属康化军。宋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建德县
汉石城地。唐至德初,析鄱阳秋浦地置至德县,因年号为名,属饶州,后改属池州。五代杨吴改“至德” 为“建德” ,属池州。南唐属康化军。宋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东流县
汉彭泽地。唐置东流场。五代南唐保大间,建县,以大江自湓城东注,故名“东流” ,先隶江州。宋太平兴国初,自江州来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池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池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宁国府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江西九江府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徽州府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安庆府界十五里
东南至宁国府界二百里。
东北至太平府界二百里。
西南至江西饶州府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安庆府界
自府至
京师,陆路二千八百里,水路四千五十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贵池县
贵池,附邑也。东至青阳县界五十五里。
西至东流县界二百一十五里。
南至徽州府祁门县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安庆府桐城县界十五里。
东南至宁国府太平县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铜陵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建德县,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安庆府怀宁县,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十五里。《青阳县》。
府东八十里为“青阳” ,东至宁国府南陵县界六十里。
西至贵池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石埭县界七十里
北至铜陵县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宁国府泾县界六十里。
东北至宁国府南陵县界五十里。
西南至贵池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贵池县界一十五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九百五十里,水路四千二十五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铜陵县
府东北一百里为“铜陵” ,东至宁国府南陵县界九十五里。
西至庐州府无为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贵池县界,四十里。
北至太平府繁昌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宁国府泾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太平府繁昌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贵池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庐州府无为州一百三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八百四十四里。水路三千九百三
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石埭县》。
府东南一百六十里为“石埭。” 东至宁国府界五十里。
西至贵池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宁国府太平县界三十里。
北至青阳县界,一十五里。
东南至宁国府太平县界。
东北至青阳县界九凤岭。
西南至徽州府祁门县界。
西北至贵池县界
东西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建德县》:
府西南一百八十里为“建德。” 东至贵池县界六十里。
西至江西彭泽县界,二十里。
南至江西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东流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江西浮梁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东流县界三十里。
西南至江西彭泽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东流县界,四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九百八十里,水路四千四百三十
里
东流县
府西一百八十里为“东流。” 东至贵池县界七十里。
西至安庆府望江县界,九十里。
南至江西彭泽县界,九十里。
北至安庆府怀宁县界九十里。
东南至建德县四十里
东北至贵池县,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安庆府望江县六十里。
西北至安庆府潜山县,二百一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三千二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二百六十
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贵池县附郭。〉
裴度《厅壁记》“依贵池之美,据石城之固。”
刘禹锡《九华山歌序》:“九华竞秀,神采奇异。” 徐铉《天庆观记》:“浸以秋浦,镇以齐山。北望陵阳,窦真人飞升之地;南瞻九子,费征君栖隐之乡。”
《秋浦志》山川清旷
[编辑]李虚己《记》:“俯瞰大江,仰倚崇岛。”
曾会《池州门楼记》,“江山千里,襟带六朝。”
盛约《中和堂记》:“清溪南来,九华东引,洪流环绕,沃野弥望诚若莲花出水之状,天虹饮雾之形。郡治雄伟,于斯为盛焉。”
《翰苑新书》:“地形峻峙,前瞻庐阜之战区;天堑横陈,中接荆吴之声援。”
贵池县 “大江绕背,长湖荡胸。”
《青阳县 九华竞秀,神采奇异》。
铜陵县 东西鹊岸、大小牛阑,为长江之津要。《石埭县 》山城壁立,势耸云表。
《建德县 》:“天马南来,丹云结秀;蚓河西绕,玉带纡文。”
《东流县 》北带皖江,南控河口。
池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属总
旧志:池在《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越,汉属丹阳郡。《天文志》云:“斗牛星曰星纪,州曰扬汉。” 《地理志》云:“自斗十一度至婺七度曰星纪” ,吴越分野。《宋天文志》云:“南斗六星:一吴,二会稽三丹阳四豫章五庐江,六九江。” 池在丹阳境,庐江、九江之间,入斗十六度,故分野以斗云。
《贵池县志》:“九江、丹阳隶吴地,属斗分。” 《晋天文志》云:“九江入斗一度,丹阳属斗十六度。” 《唐地理志》云:“以池州在九江、丹阳之间。” 则贵池分野当以斗云。盖斗之魁杓居北指南而运于中央,正当池州之域。
《青阳县志》:青阳为扬州域,吴越地也。《帝王世纪》云:“自斗十一度至婺七度为星纪,属吴越。” 《前汉·地理志》云:“吴地,斗分野。” 《后汉天文志》云:“玉衡第六星,主扬州。” 蔡邕云:“斗六度至须女二度,星纪为吴楚分野。” 《晋天文志》云:“九江入斗一度,丹阳入斗十六度。” 故《唐地理志》以池州在吴地九江、丹阳之间,青阳隶池分野,正当“南斗。”
《铜陵县志》:“黄帝分星,次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于辰在丑,属扬州。” 《汉书》云:“吴地乃斗分野。” 《晋天文志》云:“斗十三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
《石埭县志》《帝王世纪》云:“自南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分野为扬州。” 《史记》云:“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诸郡。” 《晋书》云:“九江入斗一度,丹阳入斗十六度。” 《唐书》云:“池阳在吴地丹阳之间。” 然斗杓居北,指南而运于中。则埭之分野,正在于斗矣。
《建德县志天文志》云:“自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属扬州。” 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诸郡,隶吴地,属斗分。九江入斗一度,丹阳入斗十六度。池州在吴地、九江、丹阳之间,而建德隶焉。
《东流县志》东流在春秋时,虽以江皖间地曾入
于楚而古,固扬州域,即其后为彭泽境,或隶豫章,或隶九江,总之属斗无疑矣。盖吴越居山河之下,于天文则斗牛之间,当云汉之末,泒形与象实相符焉。若夫占验之精,随时因地,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耳。
池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贵池县附郭。〉
齐山 在城南三里。山有十馀峰,高齐等,故名。又有妙空、武功、寄隐窦云、玉桂、有待等嵓,九顶、圆顶、华盖、莲子、左史、石虎诸洞,极为奇胜。或云:山因唐刺史齐映名。唐杜牧《九日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壸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宋吴中复诗:“当时齐映为州日,从此山因姓得名。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 按《唐书》,映无刺池州事,其弟照尝刺池州,或以此致误。明黄道周称为《池山告辞十八翁》,此其一也。
柯山 在县治后
陶家山 :在城郭西街之南。
檀婆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许。将雨,必云翳其半焉;为府治地脉所自来。
太婆山 在城南二十里。山高百十馀丈,盘亘三十里许,山腰深邃,其半有西峰堂,下有龙池,旱祷每应。《南畿志》谓之“太村山。”
玉台山 在城西郎家冲,郎氏世居于此。牛头山 在舞上三保,濒大江,五月出鲥鱼。秀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昭明太子冕服陵及祠在焉。
穿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有洞。
和龙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唐妙明守讷禅师道场。
石桥山 在城西九十里,西峰山之东。两峰对峙,一石横于上,广数丈,袤十丈馀,天然一桥。桥之下,滴溜泐石,有泉奔流入,穿山洞而出焉。笔尖山 在舞上一保。明御史张廷瑞号“笔尖山人。”
江祖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有一石突然出水际,其高数丈,上有仙人迹,名曰“江祖石。” 乌石山 与姥山相对。
“全山 ” 在丰泉山下有洞,有得全堂,为“陈桂书院。”
白云山 ,在城西南一百里。唐因元魏好佛,有白云宗教,故此山有白云寺遗址,其洞有刻石诗存。
鲁祖山 在仁三保
城山 :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罗友贤砦址存焉。
馒头山 在东一保
“高明山 ” ,上有高明洞。
城子山 :在城西七十里许,即古石城县,立名雍山 。程氏有韩公庵,杉山僧普传即其地重募建。
鱼载山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悬泉飞流,石壁三级,下各有潭。其上巨石如鲤,人迹之所罕游也。
古源山 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馀里,今称源头。“吴山 ” ,在源头山下。有五显行祠,祈祷多应。“灵山 ” ,在城西南二百里,山之巅有田百亩,水泉不竭。
神山 在舞上一保,上有仙洞,云兴则雨。黄山 有二,一在义二下保。唐李白有《赠黄山胡公》诗。一在孝二保,二图大剡坑。有古牛冈,可望匡庐。
孝娥山 在仙姑庙,濒大江。
六峰山 在原三保。其山六峰,郡治望如画屏。松寮山 在原四保。
双峰山 :在六峰之外。刘廷銮“《游考》记” 鲵鱼甚详。
“大尖 ” 在兴孝乡高田。其下有洗耳泉,泉石有篆刻存。
水车岭 在城西南六十里。唐李白、宋郭祥正有诗。
苦竹岭 在原三保。古有李白读书堂,久废。碎石岭 在城南五里。宋赵文节公夫妇墓在焉。
《回黄岭 在原三保》。黄巢闻朝廷受降,遂勒部曲还
张仙岭 在贤一保。世传张果老游此,故名。渰鹿岭 在贤一保。相传卢公圣僧尝有鹿运水至此,水渰之而没,故名。
紫嵓 在城西南三十里,临官道,有邮舍,其泉曰“紫泉。”
西峰嵓 ,在城南九十里,西峰山洞之北。嵓半有石台,台上有巨人迹。西峰圣者尝挂锡于此,至今旱祷辄应。
金灯嵓 在城西六十里。相传岳飞至此,凿石之半。
春台嵓 ,在石门,唐高霁新筑,刻有诗句。“全碧洞 ” ,在城中,唐杜牧之有诗。
古仙洞 ,在原一保。洞中有古迹,非古仙山之洞也。
“白云洞 ” 在白云山寺址。
石桥洞 在丰泉
竹塘洞 在仁三保。前有雨神祠。
古溪葛仙洞 在《义二》上保。
西峰洞 ,在西峰山。山椒如盆,有龙池,流泉潜行。至刘村口,小涧仰喷而起,沙涌如沸,有李家堰及皂角堰岸。
穿山洞 在城南九十里。宋建隆中,有犬登木,化为龙,作云穿山而去,有多福寺居焉。滕宗谅、梅圣俞并有诗。
小楼山洞 本名《齐罗洞》,今易。
官山洞 在峡川
何仙洞 在大坑
南山洞 ,在峡川,与牛避洞近。
相公墩 在城东湖心里许。南唐汤悦,宋范仲淹读书游憩之地。宋黄太尉瘗于此。
紫芝墩 与相公墩相连。明知县张灿坦创阁其上。
皇清顺治间,推官戚良宰重修。
伍家墩 在西一保。唐伍乔故居。
西崖 在原二保。唐金地藏所游,常卓锡取泉处。
雪崖 在大剡坑口。明里人吴经邦取雪泉于此。
高庙,陇 汉高获葬地,今有“清风亭。”
杜坞 ,在城西四里。杜牧之尝游,亦以“杜荀鹤别业” 名。
桃花坞 在石门。唐李太白窜夜郎时,有《忆秋浦桃花旧游》诗,即此。同游者高霁也。今石刻尚存。
“高枕石 ” 在上清溪老步潭间,有石刻。
堕星石 在城南四十五里。相传有星堕地,化为石。
江祖石 与万罗山崎立。唐李白《秋浦歌》及与权昭遗诗,尝及之。今石刻尚存,有宋政和年月题名。
金鸡石 有三。《稗雅》载:“江南陈氏庄前一石,月下忽作鸡声。世传宋灵田陈氏得金鸡于石中。” 今官铺名以此。
长滩石 在大剡坑口。石上有篆刻九字。“雪浪石 ” 在谷潭之浒。郑三俊有诗。
马站坡 在故《秀山驿》地。
“御临坡 ” ,近黄湓,相传建文君临此。
石排 在城西六十五里。即樊若水造浮桥处,今名阑江矶。明天启中,江北缙绅潜立塔址于矶上,以阻池之形胜,诸生王雅志等建言禁止马踏。石矶 在城西四十里。石刻有“浪立” 诸字。罗刹矶 在城西六十里。唐孟浩然诗曰:“不逢罗刹矶。” 盖指此也。宋端平三年,移安庆府治于此。明建文四年,黄侍中观募勤王师至此,闻变,即投水死。
黄龙矶 ,在城北五里,古有“贵池亭。”
刘婆矶 在清溪口下五里,亦名流波矶。大江 其界,上接东流,下抵铜陵,南北以中流为界。江之洲曰“古家” ,曰“鸟落” ,曰官,曰新,曰“上荷叶” ,曰“武梁。”
黄湓 在城西九十里,其源三:一出贵池西溪,一出建德良禾沙,合于双河,播于东流之张家滩,沿于田埠;一出贵池鲁祖山,绕于唐田,注于石龙潭,会于沙溪,达黄湓以入于江。
新河 在城西六十五里。宋周湛役三十万夫所凿。明正德十一年,知府何绍正作堤。明隆庆中,知县姚孟贤复濬,立碑河埠。近为居人所泐,捶去数字。
李阳河 在城西北六十里,一名“李王河。” 宋苏舜钦有句,明诗尤多。
池口 在城北五里。古称“贵口”,又称《口在赵
宋止称“池口,进五里即杜坞湖,其源五:一出石埭之栎山,至香口;一出古源,由大剡溪口汇栎水于香口而达于七里。一出洘溪;一出石岭,折于龙舒河;一出东源,经上溪众流会于秋浦玉镜潭,沿洄于殷家汇,达池口入江。”
殷家汇 在城西南六十里。浦水所汇,其地为镇。
清溪口 在城北五里。其源二:西南出洘溪,一出石岭,与虾湖峡川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沿流与上洛岭水达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齐山湖,激于响水滩,东南出太婆山,流于白沙河,绕于东塘湖,合流至下清溪入江。宋太守张士诩尝绘《清溪图》。
梅根河 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其源二: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至斗龙折流于五埠河;一出太婆山,泻于马牙桥,绕龙潭与华流,交于双河,达兹浦以入江。宋陈庆立砦于此。
大通河 在城东北八十里,为贵池铜陵界。其源自青阳者四:一出九华山,一出分流岭,一出黄蘗岭,一出水龙。会于铜阜。自铜陵者三:一出梅衢山,一出伏牛山,一出天门山,会于东桥河。与南水交于将军滩,达兹以入于江。
《秋浦 》自池口以至石城间,皆秋浦也。唐李白诗甚多。
玉镜潭 旧《志》:在桃胡陂下。今其地绝无陂也。山之趾有玉镜潭,刻石砌于罅旁。周必大诗有“江祖移舟下镜潭” 之句。按李白诗云:“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 回作玉镜潭,则玉镜潭之当在清溪明矣。况潭之上二里许,且有所为陂者也。《旧志》称:昔人言,月夜时,有物如白鹅自潭中出,则光照数十里。盖自秋浦言之也。
江祖潭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潭上有石高数丈。
平天湖 在城西南十里。唐李白、宋朱熹俱有诗。
齐山湖 在城南,宋王十朋所谓“城南风物似西湖。”
虾湖 在城南开元乡“南姚” 之前,唐李白尝宿其地。
南塘湾 在原三保
施家湾 :在城市心街之西,为元时泊舟之地。“泥湾 ” :在秋浦上流。吴应箕有诗。
青阳县
九华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山有九峰如莲华,更名九华。” 高数千丈,盘踞一百八十里,南望石埭,西望贵池,东望泾川,北望大江,池之镇山也。有峰曰天柱,曰拱辰,曰云,曰东,曰中,曰帻,曰双,曰云外,曰碧云,曰云门,曰升云,曰独秀,曰滴翠,曰翠微,曰绮霞,曰天池,曰枕月,曰石照,曰翠屏,曰翠盖,曰展旗,曰《石碑》,曰《玉甑》,曰《覆甑》,曰《狮子》,曰《螺髻》,曰《野螺》,曰《凤栖》,曰《莲花》,曰《梅花》,曰《积稻》,曰煎茶” ,曰《二神》,曰《五老》,曰《九子》,曰《列仙》,曰《真人》,曰《老人》,曰《文殊》,曰《罗汉》,曰《少微》,曰《招贤》,曰《会仙》,曰《安禅》,曰《古仙》,曰《香林》,曰《钵盂》,曰《仙姑》,又有岩,曰《思贤》,曰《清隐》,曰《处士》,曰《碧桃》,曰《宴坐》,曰《观音》,曰《宝陀》,曰《拾宝》,曰《透碧》,曰《三斧,曰虎头,曰滴水,曰双石” ,曰邃谷有洞” ,曰金光” ,曰三游” ,曰十丈” ,曰云岩” ,曰古仙” ,曰有石” ,曰果老” ,曰金刚” ,曰高僧” ,曰老妪” ,曰浮山” ,曰风轮” ,曰花窗” ,曰伏虎” ,曰灵龟” ,曰卧牛” ,曰斗鸡” ,曰沉机有台” ,曰〈普贤〉》,曰“逍遥,曰“钓鱼,曰“春阳有岭,曰“西洪,曰“归云,曰“凤凰,曰“蜃蟠,曰“神光,曰“斧柯,曰“齐云,曰“大返,曰“头陀,曰“呈凤,曰“天香,曰“摩空有泉,曰“龙女,曰“白龟,曰“碧玉,曰“炼丹,曰“戛玉,曰“温岩,曰“虎跑,曰“璎珞” ,曰“巴字” ,曰“翠瀑” ,曰“甘露” ,曰《七布》,曰双,曰“派派” ,曰“金沙” ,曰“千尺。有涧” ,曰“垂云” ,曰“石船” ,曰“龙游” ,曰“东阳” ,曰“菖蒲” ,曰“浮桃” ,曰“花塘” ,曰“南阳有池” ,曰“嘉鱼” ,曰龙,曰“翠羽。” “有潭曰濯缨” ,曰“饮猿” ,曰“百丈” ,曰“弄珠” ,曰“绿漪” ,曰“雪有滩,曰‘漱玉’” ,曰“流觞” ,曰《琉璃,有杂胜》,曰“天台” ,曰“仙桥” ,曰“天井” ,曰“石室” ,曰“小桥” ,曰“茗地源” ,曰“龙门” ,曰“东崖” ,曰“双溪” ,曰石墩,曰“东藏源” ,曰《百丈箭》,曰“青哨湾” ,曰“谏堂山” ,曰“白蟮穴” ,曰仙人塘,曰“黄瓠城。” 帻山 在县南,与九华相接。
洪山 在县南十里,一名“石门山。”
青山 ,在县北五里。为县治之枕。
峡山 去县十里许
铜岭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天峰山 在县东四十里。
北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
石龙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
西峰山
大有山 ,在县东六十里。
招隐山 在县东陵阳乡之南,丫髻仙隐此。金山 在县东六十里,为南陵界。
金霞山 在县东六十里。
五溪山 ,在县西二十里。
清泉岭 在县西十里许。
灵鹤山 ,在县西南十里。
龙池山 ,在县东南十里。
玉屏山 ,在县西四十里,与九华并峙。
南阳山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
古长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僧舍。宋范仲淹读书其内,更名“读山。”
真武山 在县西四十里,龟蛇二山绕前。鱼龙山 在县南七十里,有小鱼龙洞,“由深谷而下,有大鱼龙洞。其洞凡七,流水相串,编筏秉火可入。中有绿鱼白鸟。有洲渚喦壁嶙峋,如玉笋,如莲花,如攒戟,有玉桂,有芙蓉𥐻,有钟鼓石,有仙人棋盘,有出龛仙翁,有狮子仙蛙。奇形异状,皆山川之气融结而成者。”
五溪河 发源并自九华。一曰缥溪,出饮猿潭;二曰涧溪,出莲花峰下;三曰双溪,出上下华池;四曰曹溪,出凤凰岭;五曰涧溪,出龙池,会于六泉口,经五溪桥,达梅根入江。
双河 其源有五:“一自大分流岭;一自斜山。一自竹溪出黄池桥,入玉田埂。一自古田圣子,出兰春河。一自龙池上出横溪” ,会于双河口。横桥河 其源有二:一自清泉岭,一自查坑,俱经漪港合青山水会于分桥。以上诸河,统会峡山,北流达大通。
管埠河 发源有九:“一自蟹坑,一自葛村;一自水龙山出钱家桥;一自寨山出芭芒港;一自缘子涧出丁家桥,会于横路港;一自横架石出社桥,经青山桥;一自大游山出平田;一自黄蘗岭之巅合出乌潭桥;一自西坑出王狮桥,会于石堰,经木竹潭,与东河诸水总达大通入江。” 《铜陵县》。
青山 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十里青山。”
杏山 在县东三十里。传云葛仙寓此种杏。城山 与杏山邻,平坦约数十亩,名“赛城。” 有井,不以旱雨为盈涸。其势四壁峭立,西南仅通一径,昔人恃以避寇。
叶山 在县东五十里。唐真人叶静修真于此。有莲花峰,有灵宝泉。
贵山 在叶山东,有狮子、百丈、马鞍三峰。宋罗京筑堂读书其上,后登第,因名。
凤凰山 在贵山东,有泉一泓,相传凤凰翔饮于上。宋熙宁,赐道士赵然观于此。
天王山 ,在县西二百馀步,以有护法寺,故名。鳌首山 ,在城东二里,有关王庙。
五松山 在县南四里。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乔翠参天。
铜官山 在五松山南,南唐置铜官场,故名。石耳山 ,在五松山南,一石高丈馀,其上坦平,可容十数武,有巨人迹,又号“真人峰。”
铁船山 :在五松山前湖田之下。首尾皆生铁,如船形。
石门山 在县南十五里,两山石壁对峙如门。独山 在石门南,其山挺然独出,故名。
伏牛山 、羊山 ,俱在县南三十里,各以形似得名。
翼龙山 在城南三十里,邑人佘敬中命名。山上有栖云庵。
马仁山 在县南七十里。山石多肖马人,名“马人。” 唐德宗时,有石马妖鸣,命断其首以厌之,易今名。时陈商王冲霄隐此。
陶家山 ,在县东北六十馀步。昔有陶姓者居焉。
学堂山 :在马仁山侧。宋邑人陈翥筑室读书其上。
金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有金牛洞。
长陇山 ,去大通十馀里。其山下建有茶亭,邑人毕应晓有诗。
天门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其势耸插云表。仪凤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群峦乔耸,形如凤仪。
龙宫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旧传上有龙池,因名。下有福海寺。
云谷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云常冒其顶。龙口岭 ,在县南十里。
分乡岭 在龙口南,东邓源,西大栏。
上庄山 :在。岭东南五里,下有沃田数亩,为“上庄。”
鹊头山 在县北十里。高耸临江,宛如鹊头,与西岸鹊尾相对。六朝时为雄镇。《宋书》:“刘胡率轻舸由鹊头内路进钱溪。” 《梁书》:“王僧辩发鹊头,中江而风浪。”
大江 在县西一里。其界上接贵池,下抵繁昌。江之洲曰“下荷叶” ,曰“横港” ,曰“曹韩” ,曰白沙,曰“千斤” ,曰“新涌” ,曰“小芜” ,曰“钱家,曰丁家矶,曰羊山,曰石龙。”
河口河 在县南百馀步。其源有三:一出天井湖,一出刘家港,一出周家桥,会兹以入江。荻港河 在县北八十里,界抵繁昌。其源三:一出邵家涧龙洞泉,一出永城埭沸泉,一出宝山泉,会于三港口,西接凤心闸,北接黄火河,汇兹河以入江。
夹河 ,在县西十里。居曾韩、白沙二洲中,引大江。
大通河 在城南四十里,其源载《贵池山川》内。黄火河 在县东北六十里,其水襟繁昌,至荻港入江。相传黄巢军此纵火,故名。
石埭县
万春山 在县西五里。墩松可万计。
金城山 ,在城西,势如罗郭。
回驴山 在县西十里。相传罗隐跨驴访杜荀鹤,抵岭相值而返。
坝山 在县西七十里舒泉乡。有龙王洞,洞口有石坛,其平如掌,内有石钟鼓、石棋局。又前有潭,云气出没其上,旱祷辄应。
城子山 ,在县西九十里。环绕如城,其山前有紫潭。
栎山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高五百丈,周九十里。其山石壁峭挺,阿有龙池,澄澈如鉴。池右石高丈许,直裂为二,内夹一石如丸。
稠岭 ,在县北七十里。
鱼龙山 在县西三十里。有鱼龙洞,其洞凡二,东西相望仅里许。
杉山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山之峰,曰时月,曰螺髻,曰宝柱,曰归云,曰鸡足,曰“罗汉喦” ,曰仙人,曰“南台谷” ,曰西峰,曰锦绣泉,曰许由,曰伏龙。凤凰山 在县南,群峦翼然,若凤凰振羽之状。盖山 在县南三十里,自黄山南来,屹立河滨,望之如盖。
陵阳山 ,在县北五里。自西北迤逦而来,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山三峰,窦子明炼丹所也。
五溪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五溪,合流而下。
慈云山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太平乡。有慈云洞。
喦潭 在佘溪杨村之南。高数十寻,三叠而下,深不可测,溉田数百亩,内有玉笋峰、千人石。舒溪 古名“涎溪” ,迨前汉盖山舒氏三女仙化于此,更名“舒溪。” 溪在庙下,环带县治旧学之南。源出湘源太平县舒泉乡,与盖山佘溪、七龙泉、鱼龙洞、雍溪诸水合流而东,派衍四注,由太平至泾县,至芜湖之鲁港以入于江。
牧鸭湖 在县南。相传杜荀鹤幼时牧鸭之所。五溪 在县西南。上五都之境,黟县太平之东界溪上山延袤可百里,高可千仞。五水合流,同佘溪归舒溪。
管溪 在县西一百七十里。其源出太平乡,历山下,东北流三里至埭透坑八十里,并合贡溪达贵池池口入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